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需梳理城市文化结构荀爽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需梳理城市文化结构

作为第五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主体活动之一——2018金熊猫创意设计奖的评委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近日来到成都。他将参与审定此次参赛的4386件作品,而这个奖项,则与整个创意设计周一道,被看作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9月,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提出将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如何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妥善配置,推动成都尽速达成目标,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连辑认为,成都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世界文化名城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之以恒,几百乃至几千年不改。”他说,“成都有2千多年建城史,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需要保护、整理、传承成都古老的文化历史。”他特别强调历史文化名城的结构,每个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城市需要长此以往进行坚持的。“在成都丰富的文化中,需要梳理出要素和结构,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就在于结构。”他如是指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于结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要素与结构。”在谈及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时,连辑的答案十分肯定。事实上,一座城市往往聚集着大量文化要素,城市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随着这些文化要素的梳理和整合。当各种文化聚集、排列并相互作用,就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结构。而对于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城来说,有怎样的文化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连辑认为,像开罗与威尼斯这样的世界文化名城,就是在特定文化结构下得以发展形成的。作为历史上多种文化聚集的中心,开罗的文化结构与其国际化的特色密不可分。连辑提到开罗的三次文化变迁,“开罗在公元前3000年就存在,形成了古老的埃及文化,后来,它又先后经历了希腊化运动和阿拉伯化运动。经过5000年发展,这座城市同时有三种文化的遗存。”如今的开罗很好地保持了这种开放性的文化结构。“开罗大学现在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好的大学之一,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汇聚在这里。”连辑说,“开罗也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博物馆。”在威尼斯,别具一格的文化特性则使其在众多欧洲城市中脱颖而出。连辑举例说到,威尼斯“将海水当成陆地”,打造了“水城”,1000多年来,其侧重于对美术、雕塑、建筑、舞剧等特殊艺术门类的集中培育,尽管城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形成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要素。1987年,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威尼斯特别擅长于打造文化品牌,不仅有持续近千年的狂欢节,还有持续100多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欧洲著名美术家几乎都参加过双年展。”连辑说,“《威尼斯商人》这样的作品,更增加了其品牌效应。”在连辑看来,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可以借鉴开罗、威尼斯的发展经验,梳理城市的文化资源,找到适宜其发展的文化结构,这将是成功的关键。持之以恒的文化积淀是关键作为享誉数百年的世界文化名城,开罗、威尼斯的另一面则是,他们能够在既定的发展模式下,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淀。这也是连辑强调的另一个要素:城市有了要素结构后,需要“持之以恒,一千年、一百年不改,长此以往”。他认为,“这是世界文化名城形成的前置性条件。”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尤其如此。连辑提到颜真卿,尽管现如今他被视为“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在创作字体之初,不仅没人接受,他还经常遭受嘲讽。“经过几百年后,大家才认识到其中的高妙之处,将他视为楷书的开派人物。”他评价道。“文化名城的建设,也有高度的主观性、选择性和或然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连辑说到,“文化建设和科技、经济建设不同,一年或许可以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但文化的形成是要有过程的,要经过长期积累的。”“在建设城市时,往往会想到创造现代产业、盖现代房子、打造现代概念,但这谈何容易。”连辑解释说,“完全靠人为打造,没有历史传承,是很难建设出成功的文化名城的。”而在他看来,成都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有2千年的建城史。西汉的扬雄在公元1世纪就写过《蜀都赋》,公元3世纪,西晋左思作的《三都赋》,甚至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传说,其中一篇正是《蜀赋》。这说明,当时的成都已经是成熟的、高度发育的、人文自然相得益彰的城市了。”他说。那么,成都要如何利用好此种优势?“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过程中,要保护、抢救、整理、发现,传承成都古老的文化历史。而对于梳理出来的城市文化结构,一需要持之以恒。”连辑认为,“要有定力、耐心,增加积累和厚度。因为做历史就是做未来,做过去就是做现在。”

鼓角角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书赵学敏《二十四节气诗》之《谷雨》

谷雨谷雨 4月19日亥时(21-23点)农历三月二十七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将物候、时令与农事稼穑相对应的节气,有“雨生百谷”之说。此时,寒潮结束,气温快速上升,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最佳时节,有利于万物萌发和农作物生长。物候表现:柳絮飞舞,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谷雨节气之后,空气中湿气逐渐增大,是肝病高发季节,肝郁脾虚,容易引发肝火旺、眼红肿、关节炎和神经痛。养生重在护肝健脾除湿;饮食进补清淡为主的食物;多饮谷雨前后茶;户外锻炼谨防春季花粉过敏。《谷雨》(赵学敏)戴胜鸣桑雨意浓,春风拂剪万花丛。谁披大地青纱帐?妙手应归造化功。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谷雨》书法连辑(1955年10月~)山西沁源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入党,研究员,辽宁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名誉博士。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职务,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等职务。赵学敏(1945~)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现实主义诗人、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家。曾任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理事,现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鉴赏:陕西嘉泰美术馆 张觉天

狗剩

登文化之堂 入艺术之室--连辑

19:43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委书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兼内蒙古大学校长、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他对国家文化战略、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研究深入,先后提出:历史再现工程、大景区建设工程、乡村舞台工程、文化即是工程、西部影视工程、纪录片大省建设工程、“十个一”精品建设工程等一批兼具战略性和实操性的项目工程,并且全部落实实施,获得广泛好评,尤其是策划并获批的国家唯一文化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为重大文化项目写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生命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第一: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两类。物质生活体现人的物质本性,而精神生活体现人的社会属性。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有没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好不好”的问题被严肃地提出来,进入精神消费和品质消费的今天,消费有质量的精神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有质量的精神产品一定是美的,包括主观美和客观美,客观美是大自然之美,主观美就是认知美,是对客观美的发现之美。客观美是大自然在其自身孕育过程中,按照美的原则来设计的,大自然之美远远超出人的想象,概括这么几个特点。第一:物像丰富;第二:结构稳定;第三:主次分明;第四:阴阳互补;第五:比例合理;第六:色彩和谐。第二:社会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审美观社会性缺失。古代书法,从金文到小篆,后来的魏碑、唐楷,再到后来的其他书体,从古到今“汗牛充栋”式的书法典籍真正被人记住的精品,屈指可数,这些好的作品之所以流传下来,不是因为写字的人地位高、不是因为写字的人名气大、不是因为写字人有钱,完全是大众审美选择的一个结果。王羲之以前的字大部分没有作者署名,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依然可以流传下来?魏碑,现在真正留下来的“龙门二十品”,最早叫“龙门五品”,后来是龙门一百品,再后来是五百品,排在前面的就二十品而已。能拿到手上,作为经典的碑拓,大概也就六十多拓,为什么这六十多拓能留下?省掉劣品,留下精品,这个过程就是大众审美的结果,而现在缺少这种社会性的,群体性的审美把关。第二个问题:审美训练的系统性的缺乏。在精神生活里,审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审美的教育应该是系统的、综合的,而不能只局限某一个领域。看美术,看不懂美术色彩关系如何?构图如何?看舞台艺术,不知道故事,不知道冲突,更不知道舞美对主题的烘托。长期以来,形成了专业的艺术表达和非专业观众之间的审美冲突,不协调、不对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综合性的审美教育、专门化的审美培训以及传统的经典体验。第三个问题:缺乏传统性的经典体验。普及钢笔字之前,所有人写字都是毛笔,两千年多年历史。写毛笔字就是最经典的审美体验,就布局而言:结构稳定、用笔、用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字与行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关系等;就章法而言:烘托白与黑的关系、浓墨和淡墨的关系;用笔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笔法、线条等,这些一直是最经典的审美。可惜,自从普及了钢笔,特别是普及电脑以后,一按,七个字都出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拿起笔,想把这七个字一笔一划都写下来,已很难做到。第四个问题:审美价值受到贬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代替手工业,技术代替艺术,实用代替审美,成为非常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也好、机器也好,实用也好都带有功利性,而审美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具备功利性,那么,具有功利性的东西登堂入室,不具备功利性的东西被边缘化,从而使审美价值受到了严重的贬损。第五个问题:审美权利的小众化。审美权利是天赋人权、是社会性的、群体性的、大众化的、每一个群众,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样的审美权利;审美权力重点是讲公共审美的管理权、决策权。现在大众审美的权力弱化,小众审美的权力强化。修一个公园,盖一座楼房,建一个社区,几乎都是少数领导说了算,就会出现一些误差,当下,应该把审美权力由政府的少数交给社会,交给多数,让大众参与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审美立场、审美水平,让大众审美权力获得了充分的保障。第六个问题:审美管理的缺位。审美之审,主要是核对、考察、审核,这是审美之审的本意,有两个属性,一个是主观活动,另一个是管理行为。主观活动对于各种审美对象,有一个好恶、取舍、收放的选择。管理行为就是要核对、考察、审核等等。所以审美活动它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过程。审美活动如果是放任的,只能体现动物的生物属性,而体现不出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有约束的,有被控制的,而不是被放任出来的,如果控制的发展,选择的发展,受约束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属性,所以,审美活动不能缺乏主观性的自律,也不能缺乏客观性的他律。第三: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几点思考艺术是什么?怎么看待艺术?在艺术哲学的基础之上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它的常态就是审美观,而审美观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观,它不是出自于主观,而是出自于对社会实践的深度参与,由感性提升到理性形成的审美观。第一点思考:以美为尺度来观察事物。两种标准:一个是物质性的标准;一个是精神性的标准。物质标准就实用的标准,精神标准就是审美的标准,实用和审美互为表里、交相辉映。现在已知的历史文物,如夏朝的玉器、马家窑和大地湾的彩陶,除了做成形状以外,还要画上蛙纹,太阳纹等图案,这文物就是早期人类与生俱来的使用和审美两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天赋的,大自然按照美的原则像构造自己一样,也把这种美的原则,传递给了人类本身。现在,实用和审美在生活中的权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不富有的时候,人们看重实用性,生活相对富足之后,人们开始看重审美性。进入精神消费时代的今天,人们往往先以美为尺度观察事物,用美的标准去判断事物的差别,然后才考虑实用性。如果,人人都以美的尺度衡量善恶丑美,可以更好的调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具有很强社会价值趋向的重要意义。第二点思考:让审美成为社会性的群体行为。启发社会性的审美觉悟,培养社会性的审美意识,共动寻求大众审美权利的回归,旁落的、失去的大众审美权利,要设法实现回归。如果没有社会性的审美觉醒,审美觉悟或者没有社会性的审美意识,不可能有社会性的审美标准和尺度。如果没有社会性的审美尺度和标准,那么就降低了大众审美的门槛,一些伪劣的、粗俗的、恶俗的文化垃圾就可能大行其道。古代书法家很多,能传世的作品都是最好的,不是一般的好。古代四库全书的抄书人都没有进入书法家的行列,可想而知,古代书法的审美标准有多高,而这个审美标准不是皇帝定的,也不是哪级官员定的,而是老百姓选的。蔡邕篆刻西平碑时,碑五、六米高,把六经都刻上去,大街小巷的观众看他刻字,摩肩接踵,盛况至极,这是蔡邕被社会肯定的地方,但是,蔡邕提倡的鸟虫篆,像画出来似的,就没有流传下来,一个蔡邕两种社会形象,老百姓喜欢的就留下,不接受的,就被省略掉了,不是因为官大,不是名声大,而是大众审美的结果。所以这种社会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觉悟,不是哪一个人决定的,是大众审美的结果。现在,一场演出或者学术活动,只印五十张票,普通大众想去,去不了;一个演出,一张票炒到几百块钱;甚至老百姓看一场电影都望而却步,怎么普及?高端的,专业的审美成果,一定要降低大众消费的门槛,这是当下值得思考的群众审美资源稀缺问题。第三点思考:提升个人文化积淀。百业百科文化为基,中国古代所有的管理者都有通识的学养。从汉代举荐制到隋唐的科举制,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文史巨匠,首先以“文”为基,皇帝不考桑麻怎么种?怎么编?考六经,考思辨,考综合素养,考文化素质,考眼界格局。先文后官,先文后专。艺术家的成长,也应该是文前艺后,实现登堂入室,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一定是一个文化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艺术创作什么叫高原?什么叫高峰?高原是指文化高原,然后在文化高原上,长出艺术高峰。就像一棵伟岸的松树,它不可能从地下五百米长成地上五百米,可以在高原上长出五十米来,这就是高峰。高原就是文化积累,文化积淀。历代艺术家之所以走的远,攀的高,就是因为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比如苏轼,词界说他著名的词人、诗界说他是著名的诗人、画界说他是著名的画家、书界说他是著名的书法家、政界说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到底是什么?他是通才,但凡能载入史册者,几乎都是这样的通才。这就是文前艺后,一个艺术家若想登堂入室,想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你必须先登文化之堂,然后你才能入艺术之室。第四点思考:提升个人审美气质。人人富有很难做到,但是人人高贵应当做到。高贵是天赋人权,包括学习的权利、掌握知识的权利。现在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40%,如果加上三本,大概几乎都可以念大学了,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变得有知识,有教养,从而让自己高贵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而在于人的知识修养和气质,可以有职业的差别,但是在人格上、在学识上、在修养上、在气度上是平等的,你不是贵族,但是你要有贵族气质,要通过审美活动提升自身的贵气。第五点: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要寻求提升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博览群书,减少知识盲点,通过通才式的训练,做到通而不痛。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里谈到,给皇帝写表奏,只会写诗不行,只会写曲子也不行,还得会思考,还得会写各种公文,必须是通才。同时,还要勤于实践,积累真知灼见。审美活动是一个受约束的过程、一个自律的过程、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修养的过程。

人之合也

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是“华创区”建设的一个具体抓手——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

10月28日,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开幕,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真正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关于短片电影发展的支撑平台和成功经验。”连辑说,甘肃省是国家批准、全国唯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就是打造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简称“华创区”)的具体抓手。连辑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见证了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从草创初就到渐入佳境的成长历程,对于前七届短片电影展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电影展真正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关于短片电影发展的一个支撑平台和成功经验;为甘肃省建设纪录片大省做了突出贡献;对嘉峪关自身的综合发展,包括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提高嘉峪关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甘肃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挖掘、承传、展示、创新、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短片电影展的举办影响了甘肃,包括嘉峪关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提升。连辑表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要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不能是空泛的,它应该是具体的书法大省、舞台剧、舞台艺术等大省,也应该是纪录片大省。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为甘肃省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片人才,甘肃曾制作了包括《河西走廊》《敦煌画派》等一批优秀作品,质量可圈可点,这也使得整个甘肃,尤其是在河西走廊掀起了纪录片拍摄的热潮。连辑谈到,甘肃省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丝绸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等交相辉映。甘肃要快速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资产、资本、效能转化,要走“文化+”的路径,通过“文化+旅游、+科技、+商业、+金融、+地产、+生态”等路线建设文化大省。“应该重视‘文化+’旅游,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连辑说,甘肃省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丝路之路、敦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遗存比比皆是,可谓步步见景、景随步移,它们的灵魂都是文化,认真做好“文化+”旅游,通过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体现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就可以实现把文化的软性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硬性效率。在谈到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未来发展时,连辑说:“一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搭建好平台,持续抓下去,久久为功,一路做下去,一定能够在我们可见的时间范围内看到辉煌的成果。”(记者 赵明霞)声 明嘉峪关新闻网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嘉峪关日报社稿酬发放办法》支付稿费。联系电话:0937-6287604

可玛猫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莫言书院等七个工作室

5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莫言书院、田青书院、田黎明画室、杨飞云画室、何家英画室、赵建成画室和吴玉霞乐坊七个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揭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福州,院副院长牛根富、刘宏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主任杨晓辉,中央音乐学院三弦演奏家谈龙建,空政文工团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中央民族乐团柳琴演奏家张鑫华、打击乐演奏家朱剑平、扬琴演奏家谌向阳、箜篌演奏家吴琳,北京光中文教馆执行长慧得法师,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三弦演奏家、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馨元,中国歌剧舞剧院中阮演奏家王薇,中康文旅集团董事长康维海、广西宝盈投资董事长任江杰、一品尚书房创始人孙伊如、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沙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各所负责人、中心主任,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创作机构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各方媒体近百人出席了活动。揭牌仪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主持。吕品田常务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七个工作室的定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艺术工作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杰出学者和艺术家搭建的高端学术和创作交流平台。这七位学者和艺术家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杰出人才:莫言先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中国籍作家,创作成果丰硕;田青先生是著名音乐学家,著作等身,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田黎明先生在当代写意人物画、杨飞云先生在当代写实油画、何家英先生在工笔人物画、赵建成先生在写实人物画创作领域中,造诣精深,成就卓著,社会影响广泛;吴玉霞女士是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技艺精湛,蜚声中外。七位学者和艺术家为时代、民族,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与繁荣做出了贡献。我院一直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高端的国家级学术平台,在组建学科体系完备的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拓宽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卓见成效,为人才发展营造了具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成长环境。本次揭牌的七个工作室也是继2012和2013年成立秋雨书院和范曾文苑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讲话精神的又一举措,进一步促进和创新了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连辑院长和各工作室的学者、艺术家依次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七个学术、艺术工作室揭牌。莫言先生代表七个工作室的学者和艺术家上台致辞。他表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十几年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对人才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新成立的七个工作室,将激励学者和艺术家们在新的平台上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创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多的成绩。莫言表示,未来七个工作室的门应是相互连通对外敞开,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必须要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才能够在本专业的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设置丰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宝地。在全院上下的齐心协力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必将前途无量、大放光芒。著名三弦演奏家谈龙建女士作为院外嘉宾致辞,她肯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战略举措,赞扬吴玉霞乐坊的成立将对综合学院式教学、文艺团体的舞台艺术和学者式研究三方面构成有机整合,为民族音乐艺术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连辑院长在总结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七位学者和艺术家们表达了祝贺。随后,他着眼于人才发展大局,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人才工作提出如下三点要求:第一,当今国家的发展已逐渐转向物质和精神并重。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是,精神生产的每一次都是创新。因此,精神生产者的数量、质量变得更为关键,重视人才培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创作与教育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人才建设领域须有超前意识、引领意识和更为先进的人才观,才能把国家级的团队打造成国家所期望的团队;第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所谓“通才”,既要有“气”和“道”的高度,又须具备“术”的手段。如此,才能在“术”的领域取得突破,攀上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为人才由“专才”走向“通才”而搭建的平台:在这里,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学习、交流;第三,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一定是“文”前“艺”后,即“文而优则艺”,“艺而优则文”。艺术创作的高峰并非产生于艺术高原之上,而是产生于文化高原之上。文化高原指的是综合修养,包括思想、观念、立场等多方因素。因此,只有具备了眼界、格局、审美、知识、阅历等条件,艺术上才可能获得突破到达顶峰。最后,连辑院长总结道,“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充分利用锻造通才的平台,吸引更多人才。今天揭牌成立的七个工作室只是第一批,今后还会陆续有人登上这个荣誉平台。此外,我们还将聘请终身研究员、二级研究员,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组合措施,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毋庸置疑,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成立将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杰出人才搭建高端平台,同时又可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创造优质环境。此举将会充分发挥中国艺术研究院杰出人才在文艺创作和研究领域的表率作用,积极引领当代艺术科研与创作发展方向,鼓励学者和艺术家勇攀理论和实践的高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佳作。(光明融媒记者郭超)

存神

连辑、刘正成再谈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

刘正成向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介绍中国书法全集 侯勇 摄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 高凯)4月9日和4月10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分别前往中央党校,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工人员讲解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4月3日,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包商银行主办,内蒙古墨潮书画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书写新思想鼓舞新征程—宣传弘扬党的十九大精神作品邀请展”在中央党校档案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以来的首场书法艺术展览。在此次展览开幕式上,刘正成向中央党校图书馆捐赠《中国书法全集》(1套71卷)、《书法艺术概论》(10本)。9日晚,连辑以《艺术修养要抓“关键少数”》为主题谈领导干部的修养,他着重从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谈到领导干部的艺术修养,对目前在领导干部里应当有的能力恐慌问题,从艺术修养的角度讲三个能力的提升,提出,领导干部要提升宏观艺术思维,提升职业审美能力,提升个人艺术的审美能力,并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建设,设计审美、文化产品的审美等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文化管理和管理艺术,还原官员的文人本色,提搞领导干部的艺术修养,以艺术修养正官德,树官声。刘正成在10日晚的讲座中,以《中国书法审美》为主题,分别从视觉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谈《书法的审美》,从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讲书法的视觉形式特征,他表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并从自然联想、拟人风格和兼论其人生平等谈书法所体现的精神境界,从文化核心、三大行书经典价值、民族文化图腾的意义。(完)

非常罪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2017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拉开帷幕光明网讯(廖廓 杨银东)7月2日下午2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炎黄艺术馆隆重举行美术学系、设计学系和艺术学系2017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幕式。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设计学系和艺术学系博士、硕士等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共一百一十余人约三百余件,包括中国画、书法、油画、雕塑、陶艺设计,传统技艺研究(MFA)中的刺绣、龙泉青瓷,越窑青瓷,木雕,牙雕等作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书画鉴定与文物保护(MFA)实践图片及视频。这是该院第二届在公共展览空间面向社会大规模公开展示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等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还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以及研究生们和各界的朋友们。开幕式盛况空前,观者如潮,前来看展的观众挤满了整个炎黄艺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万鸣介绍该展览的学术意义与主持人,开幕式由CCTV《国宝档案》著名主持人任志宏先生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作为导师代表首先致辞,他肯定了博士、硕士毕业生们在三年里努力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肯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学是国内一流、国际一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由于在香港出差,特意委托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代表中国美协向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丁杰高度赞扬了博士、硕士毕业生们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肯定了许多同学业已彰显的独特语言与风格样式,指出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反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的教学成果。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看到同学们精彩纷呈的作品无比激动,把自己和所有的导师比喻成秋收喜悦的农民,赞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天空是辽阔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土地是肥沃的”,邀请明年的毕业生作品展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先发表讲话,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路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一批批的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艺术领域的栋梁。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发表讲话,对研究生院教学和毕业生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比去年有很大的提高,展览的展陈设计、展览效果和开幕式都做了精心准备,反映了研究生院师生们在这一年里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抓好实践教学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实践(美术、设计)教学研讨会”。首先,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介绍了研究生院实践教学情况,介绍了研究生院开放办学、开放教学、在名家讲座和名家示范等课程设置上的特色教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再次肯定了研究生院在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提出对研究生要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基本功训练。然后各位专家踊跃欲言。研讨会围绕研究生实践教学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张立辰提出要突显中国书画的基本特质,姜宝林提出传统与现代并重,谢志高提出注意重培养艺术修养,程大利提出建立完整型的人才培养方法,陈孟昕提出改革实践研究方向的博士招生制度,张望提出个性化创作,王平提出做学问是一生的功课,陈平提出“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教学,何加林提出要培养学生艺术气质,许俊提出个性化指导,骆芃芃提出要突出“研究生”特色,龙力游提出创作与论文同时开题,朱乐耕提出艺术创作要有原创性,韩洪伟提出应该降低论文要求,于洋提出横向教学模式,杭春晓提出“严进严出”,陈明提出加强人文素养,王志纯提出传授艺术修养,潘缨提出理论与实践均衡,穆家善提出“辩艺”教学法和印证教学法,王红媛提出研讨教学法,阴澍雨提出尊重个性教学法,谷泉提出注重实验创作等。研讨会气氛热烈,从下午三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专家们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具体建议,为中国的艺术实践教学(美术、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与措施,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学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深厚而宽广的文化累积和领先的学术研究能力,多年来已发展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研究生院一直以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和创作实践能力,在教学和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艺术研究、创作与管理人才为办学的目标。自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如何更好地推动艺术创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让艺术人才的培养更贴近社会的需求,一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课题,也是研究生院美术学与设计学教学的方针。本次展览即是对该理念的一次践行,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学生们走出艺术学习的象牙塔,接受社会的检验。展览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努力和收获,体现了同学们学习传统方面的努力,并结合生活的体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次展览作品都是同学们的精心之作,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个性鲜明,探索了一定的艺术语言,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尤其是本次毕业展所展出的美术作品精彩纷呈,比历届作品都有很大提高,反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三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同时,设计学系传统技艺研究方向毕业生的作品,包括刺绣、龙泉青瓷,越窑青瓷,木雕,牙雕等30余件(套)作品,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显示了该院开创性地把师徒相传的传统教育模式纳入研究生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书画鉴定与文物保护方向的毕业生也是首次展出实践学习图片及视频,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本次展览和学术研讨会都是该院研究生教学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同学们表示,毕业展览是新的起点,他们必将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学习创作,争取再创佳绩。展览将持续到7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欣赏学生作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万鸣讲话各界专家与会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作品

民之理也

“中国古代壁画摹复系统技法人才培训”项目举行结业典礼

观摩培训成果现场结业典礼现场李强班长主持学员代表花文发言乌力吉院长发言李崇辉教授发言。大公网内蒙古9月10日讯(记者王月)激情九月,秋高气爽。9月9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壁画摹复系统技法人才培训”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结业典礼暨培训成果展。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云国宏,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来喜教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董从民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内蒙古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传统壁画研创基地研究员、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斯琴塔娜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内蒙古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传统壁画研创基地研究员、原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塔拉,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乌力吉,以及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古壁画研创基地团队共同完成此次活动。活动由项目培训班班长李强学员主持,首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花文学员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43名学员阐述了自己对此次项目学习的心得体会和今后决心。接下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乌力吉院长代表授课教师及授课所在地的东道主对此次培训做情况的介绍。李崇辉教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传统壁画研创基地专家库成员对本次完成的培训项目的社会价值、基本情况、课程目标、以及达到的培训成果等进行了总结,并对学员提出今后的期望和鼓励。最后由项目总负责人斯琴塔娜女士代表项目主体单位对各位领导、来宾以及全体学员表示感谢并致闭幕词。本次培训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通过社会报名和专家推荐等报名方式,项目组从报名人员中遴选了43名学员,他们分别来自四川、内蒙古、河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份,以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文化事业单位及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门骨干人才为主。本次培训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壁画保护领域里的能够深刻理解摹复系统理念,熟练掌握传统壁画摹复技术,同时更是具有较高文物保护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的高级人才,这是这次培训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项目组精心策划,统筹安排,聘请了像孙景波、蒋采萍、侯黎明、晏新志、王颖生以及我们区内的十余位涉及到壁画、文博、考古、工笔重彩、艺术理论等等学界的精英来亲临授课,也是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培训任务。同时也让这三个月的培训工作呈现出了特色和成绩,这些都可以成为日后可资借鉴的经验。仪式开始前,众多嘉宾共同观看了培训成果展,对此次培训成果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学员们通过在培训班学到的新资讯、新技术,相信在今后各自的工作中对中国传统壁画的了解和认知及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都有一定的提升,为我国古代壁画的保护事业增加一批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利货财

朱乐耕:创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核的当代陶艺

2018年5月21日下午4:00,由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美术学博士孙旭光策展的“英雄梦·马语—朱乐耕陶艺马创作20周年纪念展”,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展览的开幕式将在北京恭王府的“乐道堂”举办。此次展览不仅是朱乐耕陶艺生涯中以“马”为主题创作的首次个展呈现,也是恭王府2018年开园之后迎来的首次展览之一。出席此次展览的嘉宾有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等嘉宾。今年是朱乐耕以“马”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创作的20周年,朱乐耕是以能与“泥”对话,挖掘东方哲学价值,以创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核的当代陶艺而著称。“马”是朱乐耕的创作对象,也是他寄托于梦想的对象。马是英雄的坐骑,是有灵性的人类伙伴,在朱乐耕的手中,它是“马”,也是“非马”。之所以是马,是因为具有马的形体,而之所以“非马”是因为其并非完全是马,而是由泥土与火变幻出的一种精神的承载之物。此次展出的陶艺马作品贯穿于朱乐耕陶艺创作的各个阶段,其中包括以《马语》《万马奔腾图》为代表的红绿彩瓷板画、以《秋水》为代表的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以《征》为代表的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雕塑,以及以《风》为代表的高温陶瓷雕塑,共甄选作品40余件(组)。此次展览系统地梳理了朱乐耕20年创作历程中“马”主题的陶艺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马”这一主题在朱乐耕陶艺创作历程中呈现当代性语言的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致词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致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致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致词朱乐耕院长与嘉宾合影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所讲:“陶瓷艺术是土在火中涅磐,火中升华的艺术。看了朱乐耕先生的作品,令人浮想联翩,想象力就像天马行空一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对雅昌艺术网说:“朱乐耕老师的陶瓷雕塑中对马腿和马尾之间结构的的特殊处理是有突破性的,是艺术家对当代精神的表达,所以他以马为系列的作品,也是当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人格的体现。并且他也是一位把艺术品格与自己的言行融为一体的艺术家。”朱乐耕 陶瓷装置作品-风·涅槃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现场风·涅槃 陶瓷装置 展览现场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原野 拷贝瓷版画作品-远方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展览现场朱乐耕 陶瓷雕塑作品-风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展览现场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乐耕窑-思》(翠兰)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乐耕窑-风》(珊瑚红)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乐耕窑-风》(娇黄)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乐耕窑-风》(大绿)风系列 60x45x18 高温陶瓷 2008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是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特护贡献津贴的专家待遇。他是2012年文化部“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和2013年“中华艺文奖”的得主。他曾在中国、新加坡、香港、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举办个人陶艺展。其主要贡献在于将当代陶艺与环境建筑相结合,并以气势磅礴而著称,其多件作品被安置在韩国的首尔、济州岛,国内的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著名的建筑物中,成为多座城市的重要公共艺术及人文景观,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陶艺家。多次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许多国家的重要大学讲学。在各种讲座及学术交流中,他通过自己的陶艺实践过程阐释了中国自然主义的哲学观,阐释了中国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而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当代意识,但他将自己的作品的当代性,定性为本土化的当代性,即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当代性风格。朱乐耕院长对雅昌艺术网说:“这次展览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创作来展示陶瓷艺术在当代语言表达的转型。在恭王府这样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环境作展览,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我的艺术生涯中,马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之所以爱做马,是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英雄梦。这个梦是源于小的时候,我的大伯总是爱跟我讲古代英雄的故事,赵子龙、关公、张飞、吕布等,这些英雄的故事各有不同,但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钟爱的坐骑,那就是富有灵气的马匹。后来稍大一点,我爱画画,尤其爱画武将,每个武将都是骑在马上打仗和奔跑,于是,马是和英雄在一起的动物,是英雄的承载者和化身,这样的印象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从1997年开始,我在一把壶的壶纽上开始做马的雕塑,虽然壶盖不大,但我却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取名为原野,一匹傲立在原野上的马匹。后来我开始做各种以马为题材的雕塑和绘画。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迎风而立的马匹,奔跑不息的马匹,整装待发的马匹……在这里我们只看到马,看不到骑马的英雄们,因为所有的英雄豪情,所有的英雄气概全融在马的形象之中。马是英雄们的坐骑,我虽然只是一位艺术家,但在做作品时也需要有英雄的气度、英雄的气势。是马鼓励了我不断向前探索的勇气,我所做的都是大空间大气势的作品,那是因为我心中有马,有马激起的英雄梦。”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作品-万马奔腾《奔马图》之五18x69红绿彩瓷板画2018《奔马图》之四18x69红绿彩瓷板画2018 新秋 52x26cm 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 2014马语 40x40cmx4 红绿彩瓷板绘画2018《秋水》之三56x56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2014《秋水》之二56x56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2014 《秋水》51x56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2014恭王府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美术学博士孙旭光在关于朱乐耕的陶瓷艺术评论中阐述:朱乐耕先生用泥、用火、用釉来表现“马”的作品的手段超一流,同样他的绘画“马”的气势也超一流,他的红绿彩马,色彩强烈,用笔简练。有的迎风而立,有的万马奔腾,极有感染力。他还有一批以肌理和釉色自然形成河流山川以及天空,然后,在釉上绘画二次烧成的作品,也极具创作力,这是朱乐耕于十几年前开创的一种表现手法,影响了当代景德镇陶瓷装饰的一种风潮。朱乐耕先生是这个时代艺术的引领者,他的影响力不仅在陶艺界,就是在当代艺术界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写的《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的这一两会提案公布后,在整个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他认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让文化引领时代,引领国家建设,在各个领域中体现中国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创作出具有中国原创精神的当代艺术。这样的当代艺术要在中国的母体文化和哲学基础中找资源。《征之三》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52x60x82cm2017《征之二》1 55x68x82cm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2017 展览现场朱乐耕之所以钟爱“马”的题材,那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马是和英雄在一起的动物,是英雄的承载者和化身”,通过不同意象的马以及“马群”的变幻组合而形成的精神与气势,演绎了马与“英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英雄”对于朱乐耕来讲,是一种梦境与精神,而马则是这种梦境和精神的载体。此次展览见证了朱乐耕以中国哲学的理念,辅以精湛的陶瓷工艺所描绘出的以马为主题的“英雄梦”。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孙旭光在展览序言中写道:“朱乐耕先生的作品追求自然天成,无论是其立于云天和冰川之间的‘天马’,还是迎风前行的‘群马’,或是低头沉思的‘马语者’……都是用酣畅的泥土手工塑造而成。泥土形成的自然肌理,在凹凸不平肌理中所形成的釉色的自然流动,还有窑火的窑变所留下的火焰感,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在其作品上的体现。”本期展览将于5月11日持续至5月27日。

红苹果

专家学者共商“一带一路”文化创意创新发展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 记者马富春)9月28日,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文化创意创新论坛”在敦煌举行。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国学中心主任连辑、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米哈伊洛夫斯基·西蒙等80余位政、商、学、艺界等人士,共同研讨“一带一路”文化创意创新面临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挑战,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俄中两国是亲密的邻居,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但来自文明不同的支流。画家或者说是艺术家总能越过国界,团结起各个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当然,这是一项社会意义重大、崇高人道主义使命。除了经济利益,文化普及和充实才是伟大丝绸之路的根本。”米哈伊洛夫斯基·西蒙在发言中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交流,离不开思想的碰撞。甘肃省在‘互联网+’为背景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通过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国际与国内的交流融通,为文化创意创新探索了可行路径。”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青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借助文博会这个“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平台,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对接、交流合作,更好地培育新兴业态,展现创意之美,满足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