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作为知识生产的工具,其实跟背后的本体论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不关注研究方法背后的本体论。很多人认为不需要关注,但是如果不关注的话,会导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会有很大的一个误差。那么定量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何在?表面上看,一个是用数学,一个不用数学。也就是说是研究形式上的区别:一个采取量化的手法,一个不采取量化的方法,而是用文字表述的方法。但二者的区别,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本体论预设的不同。量化方法本体论预设:社会世界类似于自然世界。所以社会科学可以模仿物理学,采取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数量化是必不可少的特征。科学性体现在实证性(或者经验性,注重可观察的证据),精密性(数学是特征)和揭示一般规律(从而可以做出预测)质性方法的本体论预设:社会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人是有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信念等主观主义。人的行动是意义驱动的,而不是自然界中的刺激—反应行动。对意义的把握要通过理解,自然科学的客位立场无法达到对意义的理解。比如说对人的现象进行研究,就要理解人。比如说你要理解穆斯林的行为,你就要去读伊斯兰教的教义。如果不理解这个教义,怎么能理解它呢?我们很可能就是从一个非宗教徒的角度用自己的想法来裁剪它的行为,扭曲了它的行为,那这已经是违背现实了。意义可以定量的测量,但测量不是理解,因为测量可能是从客体立场来裁剪意义,甚至是研究者把自己的意义强加给研究对象。对意义的把握要从主体的立场出发。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属性的匹配性。量化方法与社会现实的本体论属性不匹配。质性研究在实证上,与定量研究者一样。质性研究者也追求揭示规律,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性不在于严密性,严密性是我们追求的,但不仅仅在于严密性,它还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本性的匹配性。
内容提要: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分析方法分别源于两种不同传统,演变为方法论的分离和对立。大数据的兴起或许会给解决这种“两张皮”的现状带来机遇。从质性研究方法、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到大数据方法,研究工具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见证了研究对象——社会本体的变迁。大数据研究促使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走向融合,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也获得了交汇的途径,大数据方法是对既有研究方法的超越,也蕴含着社会学想象力的回归。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分析/大数据/方法论/社会学想象力/作者简介:石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安710065社会学研究一向有定量、质性之争,这两种源于不同范式传统的方法之争,近些年似乎有分出高下的意味来。定量占据主流及有意识地抢占主流位置,质性研究方法在各方面似乎都显现出弱势。①如何看待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向,尤其是能否理清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和正在兴起的大数据方法之间的关系纠葛,对于未来研究当有借鉴。一、方法之争及其范式起源讨论不同方法的差异,有必要追溯学科发展的历史起源及其传统。社会学和人类学可以算是最相近的学科,就其早期形成的各自研究对象和领域而言,社会学研究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人类学研究传统社会、游牧社会、“土著”社会。西方社会学的诞生与现代化、工业化的进展息息相关,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一开始就将社会学置于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厦之最顶层,并将其命名为“社会物理学”(sociophysics),确立了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方法导向。②而西方人类学的兴起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与当时航海探险、殖民扩张的热潮分不开。早期人类学者主要由航海家、旅行家、传教士、商人等构成,以“他者”身份对“远方的”原始部落、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开展考察,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的方法特色。科学主义范式的社会学自诞生起就以自然科学为样板,借鉴和遵循近代自然科学认知原理和方法论原则,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问卷调查研究,包括理论假设、调查设计、资料收集、量表测量、信度效度检验、统计分析等环节,一般通过人为控制和区分自变量、因变量,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确定相关性,判断因果关系,建构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步骤之一是概念的操作化,也就是根据研究需要把概念变为一套可测量的、能够用数字表述的信息。譬如用五分制量表测量人们的满意度;将幸福感分解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进行测量,以建构“幸福指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区分起见,也有人把这种大多来源于抽样调查、访谈、行政记录和实验设计等传统统计方法的数据称为“小数据”,把传统的量化分析方法称为“小数据”方法。一般来说“小数据”体积小、易于快速理解、数据的读取分析和处理都相对简单。③而大数据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数据科学家将大数据的特点总结为4个V: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即体量浩大、模态繁多、生成快速、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具体到量级,大数据的量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④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扎根理论、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一整套方法体系。质性研究方法从起源上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的人类学研究,但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体系得到归纳总结,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到20世纪初,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个案小组实务中,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被拓展到心理学、教育学领域;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开始涌现各种“后现代”理论和思潮。社会学理论也从逻辑实证主义转向阐释和批判主义,社会学领域出现对量化研究的“反抗”思潮,这些思潮也影响、促成了质性研究方法的成熟。虽然量化研究方法源自西方的科学主义范式,同样也是西方思潮产物的质性研究方法却可以在古老的东方思维中找到哲学基础。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为基点的。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着眼整体思维,注重辩证思维,擅长关联思维,习惯类比思维,突出直觉思维。20世纪初社会学、人类学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的社会学家多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如吴文藻、潘光旦等,早期社会学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基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质性研究方法。到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在研究方法体系上则主要引进了美国的社会学量化分析方法,科学主义范式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成为绝对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带有西方“后现代”色彩的质性研究方法被介绍到中国,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内在契合,也唤起了中国早期社会学所形成的人文主义传统。随着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由恢复重建伊始的“拿来主义”到本土化中国化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源自不同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分析方法的分离和对立逐渐显现且愈演愈烈。学界对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以及“代表性”、“科学性”等问题莫衷一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同时也为原本的方法之争更添纷扰。⑤有观点认为,大数据可能引发一场社会科学革命,⑥另有观点则认为,大数据面临着诸多挑战。⑦人们担忧,大数据的出现有可能把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两张皮”进一步撕裂为“三张皮”。在此背景下,也有学者认为“方法主义是今日学界危机的根源”,呼吁“破除方法主义迷信”。⑧应当看到,学术论争、学派林立恰好是学科繁荣发展的表现,是学科走向成熟过程的必然。方法论争源自“与生俱来”的不同研究传统,面向未来也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发展趋势。二、工具演进、机器依赖及对象变迁从时间序列看,人类学方法的形成要稍早于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形成普遍认同的方法体系,但其实际的社会学应用却要早于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大数据方法的出现,则是直到今天才刚刚开始。因此按照出现时间的早晚,可以粗略地把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归纳为“质性研究方法—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大数据方法”。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纯人工”到“机器”参与介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过程。具有鲜明人类学田野色彩的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参与、体验、感悟、在场、情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依赖于直觉、联想、类比、领悟。要求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群体生活空间,研究人们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其研究特点决定了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工的个体劳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脑的直觉。即使发展到现在,口述史、影像志、深度访谈等引入了现代录音录像设备、计算机编辑处理工具,人的“参与”、“在场”仍然是质性方法的基本要求和灵魂。传统量化分析方法一开始也是“全人工”收集人们特定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早期问卷调查基本是纯手工操作,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编码识别、统计分析软件把过去复杂的统计计算变得轻而易举,传统量化研究逐渐由以人工为主过渡到机器参与成分越来越多。但是,现代社会大型调查研究即使计算机全程参与,也必须以研究者主观设计、人为主观赋值编码为前提。也就是说,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始终是以人工为主,机器处理作为辅助手段的研究方法。大数据方法则依托于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背景。正是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二维码、传感器、GPS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新媒体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手机网络支付手段的更加便捷化,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交网络、人际互动、经济活动都被客观记录下来,留下“数字痕迹”,形成海量的大数据。正是由于数据量大到无法由传统软硬件处理,且数据具有多样化的结构特征,所以大数据的获取不再是通过人工采集得来,而是由“机器爬梳”而来。大数据方法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运用适当的算法,对数据自动进行学习,识别事物间的关联性和规律。当然,数据爬梳、分析的背后也有“人”,但这里的人已由台前退居幕后,机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工作。从质性研究到传统量化分析方法再到大数据方法,工具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见证了研究对象——社会本体的变迁。从微观层级的个体行动、人际互动,到宏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等,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特征。质性研究源自“田野”的方法无疑带有浓厚的传统社会印记;传统量化分析对应着的是现代社会,如果说这两种方法主要研究现实社会,大数据方法则显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在网络愈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行为具有越来越多的同一性,网络上的个人、群体间的互动与行为,以及网络上的组织结构都已经影响到现实社会,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譬如手机及其他即时交流工具成为个人与社会交流交往的基本中介桥梁,随之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发了职业分化的加速;物联网、众筹经济正在促生新的社会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且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本体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些关系、行为、结构变化所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研究,就具有现实重要性。从这一角度而言,大数据研究对于社会学的本体论意义大于方法论意义。来源: 社科院网站
关于研究方法,我们重点学习:1. 数据的收集与使用2. 质性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3. 方法的鉴定★ 数据收集 ★研究方法是根据研究的主题来定的,比如质性研究,量性研究,或混合研究。如果是质性研究的话你会涉及到个案研究或叙事研究,比如说访谈法。还会涉及到观察法,比如对照实验或横断面研究。或者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是文章重点,所以要把每一步的每个细节都讲清楚,你用的什么方法收集数据:问卷还是访谈?你在哪里收集的数据?学校还是医院还是其他地方?或者你在哪个国家?时间的话,基本上是最近。关于选择:被试的选择是男还是女,年龄范围是多少?你是如何来采集这些数据的?发电子邮件?实地考察?或到一所学校分发问卷?这些都要尽量详细说明。筛选标准是用来衡量哪些数据是可用的,哪些数据是不可用的。比如研究的是一个关于女性的问题,被试就不能到涉及男性。数据分为因变量和自变量。自变量为我们可以操控的变量,因变量不可以。描述测量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要发表一篇文章,或进行一项研究,你要确保你测量方法有较高的信度。这样别人在做同样的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你的方法。所以测量方法也要写的十分详细。时间也要明确表达是何时收集的数据。★ 数据分析★首先要先整理数据。比如一项关于医院中谁压力比较大的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医生,护士或心理学家的数据,那我们可以按照职位来分类,然后研究谁现在更有压力。统计学的方法在论文中占很大的比重,是最最关键的部分。数据模型是属于回归类还是相关类?你分析的方法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那些遗漏的数据的?你是建立了一个可以预测的模型吗?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回答。当然,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质性研究也可以量性研究。量性研究重在数据,质性研究更注重内容。举个例子,在质性研究中访谈了5个人,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将五个人的内容综合到一起,并进行分析与整理。★ 研究结果 ★结果的呈现可以是表格,柱状图,圆饼图,任何工具都可以。你可能需要陈述一下有多少男性多少女性参加这项研究。一定要尽量多的呈现,可以加入年龄性别职位等信息,可以用表格来表述这些信息。当描述过被试,就要进入到主要的分析中了。在主要分析阶段不要出现主观的信息或不确定的信息,一定要精准无误。一句一句讲清楚。比如说100个被试,70个女性,30个男性。那么女性占70%,男性占30%。这个为数据分析。而不是去分析为什么女性占比7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就不是结论,这个属于讨论。讨论是分析你的分析,是更加深入的,比如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比如说,这个研究结果可能因为女性占比多所以并没有普遍性。补充分析是要回答自己补充的问题。我们以老师为例,我们想了解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学校类型,老师教龄,可能是你想探究的答案。但还有老师的个人经历,这个就是补充的问题。当然,大家要切记,图表是你最好的伙伴!★ 讨论★讨论就是解释结论。比如说,研究结果是70%为女性,那讨论就是这个结果背后的意义,为什么数据中70%为女性。讨论部分是来总结你的主要发现和附加发现的,这部分是和你的分析相对应的。比如一个研究是关于人们比起吃鱼更喜欢吃肉,那主要的发现就是“是或不是,或可能更喜欢或可能不是”。那附加发现就是女性更喜欢吃鱼还是男性更喜欢,或许也和年龄有关,年轻人可能更多的是素食主义。你可能会引用一些引言或文献综述中的结论。在讨论这一环节中重要的是要回答研究问题,表达一定要清晰简洁,并且做到易懂,不要写的太复杂。讨论的时候也要批判一下这个研究的缺陷,这可以显出你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在文章中是十分重要的。不足可以为被试的数量,因为越多的被试越可信。男女比例或年龄比例不平衡的样本量也可以为不足。因为我们的样本要尽量贴合整体的数量。哪怕我们研究了100人也并不能代替整体。或者在分析上也存在不足。比如选择样本时的不足,或者如果你只用了一个问卷调查,不是不可以,但是这确实是不充分的。这些不足是帮助你去提升的,通过分析不足,我们就知道下一次应该怎么做了。也可以描述一下将来人们可以如何运用这些结果。如果其他人想重复这个实验,你可以提一些建议,比如换一个国家,多一点被试,换一些其他的测量方法。
C1 概论一、基本概念变态心理学汉译为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精神障碍有时也译为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精神障碍具体指的是个体心理、行为偏离正常的状况。患者心理功能紊乱、精神痛苦、社会功能下降,呈现出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精神病的特点有: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广义的概念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所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狭义的概念是说明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地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例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二、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1.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进行判别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与否,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或规则,行为的正常与否与社会的常模有关。人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环境中生活,其行为必然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依据相关的社会文化对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会以此为依据来衡量他人的行为举止。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要求,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适应性的,是符合社会常模的,会被周围的人们视为正常的;反之,则属于非适应性的,是不符合社会常模要求的,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异常的。2.各种不同的判别标准(1)巴洛和杜兰德指出心理障碍的界定标准包括三个方面:①心理上的失调;②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③非典型性的反应。(2)尼维德、瑞瑟斯和格林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①不同寻常的行为;②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③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例如出现幻觉或妄想;④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⑤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⑥行为是危险的。(3)张伯源、陈仲庚提出下列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①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②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③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主要根据致病因素和症状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④统计学标准:正常人的心理特征的人数分配多为常态分布,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概念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①医学标准:在医学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②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以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③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④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就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的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相对于“一般精神病”而言,重性精神病具备以下4个特征:(1)“重性”症状,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受控体验;(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社会功能显著受损;(3)明显人格改变:由活泼开朗变为退缩、孤独;(4)自知力缺失。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所面临的挑战1.对于异常心理现象无法准确进行测量,任何个体内部状态和体验仅能够依据个体的自我报告,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而个体的自我报告又会受到有意和无意因素的影响而失真。即使异常现象允许进行客观的他人评估,这一评估仍有可能受到个体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人们是在变化着,而且这种变化常常是很快的。3.大多数的异常心理现象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4.当我们对感兴趣的异常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无法对某种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因为这涉及对个体的心理影响,由于伦理的原因无法真正进行研究。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采用实验法进行的实验是在良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研究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并通过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使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改变。2.单被试实验设计。在变态心理学领域,有某种特殊障碍或症状者很少,无法进行组间实验研究。此时单被试实验设计则可达到既有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又不受人数的影响,把临床治疗与测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目的。单被试实验设计最常见的方法是ABAB设计。3.流行病学方法。以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其中一种方法是调查法,通常采用会谈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取样问题非常突出。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即是对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大量的资料,如个体的家庭、成长的历史、早期的生活环境、重要生活事件,患病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个人报告、日记、作品,他人印象及描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个人的报告。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2)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相对稳定。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1.案例研究的优势(1)内容丰富翔实,其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是量化研究无法比拟的。(2)可以有机会记录下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对非常少见的案例可以进行详细的记载。(3)案例研究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2.案例研究的不足(1)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来自个别的案例,其结果无法推广到更大范围中去。(2)不同的案例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差异的,其结果无法重复。(3)案例研究更多的是借助于访谈进行的,个案本身对其经历或体验的报告可能是有偏差的。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区别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预测。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 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为同一类讨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主要是以个案访谈为主要形式,以言语等非数字型的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借助于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文本数量化(编码)的过程。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两者的区别为:1.量化研究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预测;而质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2.量化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性研究擅长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3.量化研究以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以对假设进行验证:而质性研究强调以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4.量化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而质性研究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
编者按: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发起并轮流承办的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现已举办五届。博士训练营5届共有近五百名博士受训,本届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负责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于8月3日-10日在广州召开,有近150名来自全球70所高校的旅游专业博士生参加。本公号将对核心内容做跟踪报道。本文为开营日志第七篇,由王宁教授讲授的《质性研究抽样与资料分析》。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教授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国际编委、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8月9日上午,博士学术训练营迎来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王宁教授。王宁教授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国际编委、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专长于社会学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于《社会学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等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王宁教授讲课幽默风趣、层层递进、深入浅出,授课全程笑声不断,圈粉无数。那么,“柠檬粉”们期待的《质性研究抽样与资料分析》都讲了什么?一主持人寄语本场讲座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黎耀奇副教授主持。黎老师首先表示王宁教授是他十分钦佩的一位学者,黎老师认为王宁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典型的厚积薄发的代表。黎老师对王宁教授的学术成果赞美到:“王宁出品,必属精品”。据黎老师介绍,王宁教授1999年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论文是旅游研究的必读文献之一,用Google Scholar 搜索到该篇论文至今为止引用率是2698次,据不完全统计,这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创刊以来引用率前三的文章。其次,王宁教授在社会学的顶级期刊《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8篇文章,其中,1999年发表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一文是该期刊唯一一个标题里有“旅游”二字的文章。第三,王宁教授在2016获批了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王宁教授被称为旅游学界的“扫地僧”。黎耀奇老师在第五届博士训练营第七课上主持二精彩内容质性研究VS定量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与定量研究的数学方法相较而言,质性研究方法往往给人不够严谨的错觉。那么,质性研究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者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哲学科班出身的王教授一语点破:它们的哲学观点不同。王宁教授在第五届博士训练营第七课上授课王教授说,哲学从最终极的层次去思考社会现实和整个世界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讲,社会世界和社会现实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而人的行动是与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人的行动是有意义的。如何来研究行动的意义?韦伯提出了理解(verstehen 或understanding)的方法。社会科学的理解的方法与自然科学解释方法不同。Understanding就是感同身受,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理解行动者的动机或意图。王教授通过简单的砍树的动作举例说明。砍树这个动作,从物理学或几何学的角度只能解释他砍树的力度和速度等,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所有砍树行为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从understanding的角度讲,相同动作的砍树可能是不同类型的行动。他为什么要砍树呢?或者是为了卖钱(经济行动),或者是为了锻炼身体(为了秀肌肉),或者是为了发泄情绪(情感行动)。我们要依据具体情境的不同,来理解砍树者行动的不同意义。意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是建构社会现实和理解社会现实的一个途径。客观现实是怎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和界定客观现实。人们往往根据对客观现实的界定来采取相应行动。任何现实都需要被我们理解和界定,然后我们依据这种界定,采取相应的行动。要研究社会规律,必须把这种行动的意义纳入分析框架。意义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行动的,任何行动都是有意义的。一方面,个人会赋予自身的行动、事物和环境以个人化的意义;另一方面,文化则赋予社会生活、事物和环境以共享的意义。处在相同文化的人,依赖文化予以的共享界定去理解社会现实,并预测他人的行动。文化研究就是要解读文化所具有的共享意义。社会学同样要去研究类型化的意义。这种意义取向的视角,就是质性研究的视角,而访谈法作为在短时间内了解行动者意义的最有效途径,是收集质性研究资料的主要方法。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被王教授深厚的哲学功底折服了呢?解决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并引出访谈法之后,王教授又系统讲解了质性抽样的逻辑和编码的方法。学员在埋头做编码练习质性研究抽样的目标:穷尽要素质性研究被批得最多的是样本量太小,没有代表性。王教授说,这是因为质疑者用定量的抽样逻辑理解质性研究的抽样逻辑导致的。那么,样本的抽样遵循怎样的逻辑呢?请看抽样三部曲:(1)抽样要达到什么目标?定量研究的目标是用样本来替代总体,即替代普查;而质性研究则是要穷尽某一现象的相关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2)样本与对象是什么关系?定量研究中样本就是总体的“微型景观”,而质性研究中样本作为信息源存在,抽样是为达到要素饱和。因此,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对于样本性质的要求是不同的。(3)如何知道要素是否穷尽?这便依赖于浮现中的理论或理论的轮廓。为了尽早让理论浮现出来,必须及早分析资料。资料的收集、抽样和资料的分析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及早启动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及早发现理论缺口,引导下一轮资料收集和改善研究视角。王教授比喻到,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好比拼图,有人拼三块就知道整体是大象还是房子,而有人需要拼到最后才知道。第五届博士训练营第七课上学员们进行课间讨论资料分析:理论编码的逻辑通过访谈收集的资料如何分析呢?资料分析也有三部曲,这便是编码过程。编码是从具体的访谈资料中层层抽象出概念,并寻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1)第一步:开放编码是采取不断比较的方式,将那些相似的现象和例子放置于某个相同代码之下。在这个阶段,暂不考虑各个代码之间有什么关系。(2)第二步:轴线编码是对开放编码中所得到的各个代码进行归类和组织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必须把各个代码有机地连接和组织起来。(3)第三步:选择编码是最高抽样,提出最能覆盖和概括所有代码和现象的核心范畴或命题。三学员提问Q1:在已有理论的前提下,需要通过访谈在特定的案例地提炼出理论用什么方法合适?没有社会学背景和系统训练的人如何进行旅游领域的社会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 龚晶晶 博士研究生王宁教授:运用现有的理论在具体的领域进行演绎不是太好的研究,因为质性研究是要有理论创新的,用案例演绎现成的理论,若没有进一步细化、深化就没有研究意义,一定要有理论的延伸,要提出更具体的理论,如果只是用经验资料再诠释一遍就没有意义。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先顺着旅游社会学的文献去做,在过程中不断拓展社会学的知识,培养兴趣,然后发现一些社会学的理论没有针对旅游又对旅游研究有学术价值就可以拿来用。现在的研究都是强调学科交叉,跨学科的视角会找到更多的新发现。是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不是致命问题,不要过度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基本的方法是一样的,学术研究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很多是交叉的。Q2:您是如何找到高质量的访谈者的?澳门城市大学 黄舒珊 博士研究生王宁教授:这是访谈技巧的问题。提问的问题是提前设置好的,在访谈的过程中根据前一个访谈者的回答情况决定对下一个受访者要如何提问。扎根理论的提问问题允许前后不一样,可以不断修改,主要是把现象的各个要素收集齐就可以,越到后面问题会越好。大家可以看一看有关interviewing的书,从开场白到结束都有讲究的,例如,要避免用二分法来提问。Q3 :通过大数据得出的概念模型与访谈分析可以相互佐证吗?可否推荐质性分析工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贾发现 博士研究生王宁教授: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很有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限定在特定类型的研究问题上。不同的方法往往适于回答不同的研究问题。问题类型很重要,某一种类型的问题会更适合用某种研究方法。问题类型与方法类型之间是对应的。质性分析软件推荐Nvivo软件。四主持人总结黎老师进行总结到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定量研究的发现在研究之前,最精彩的地方是找到研究空缺或研究问题;而质性研究最精彩的地方是在后面,是通过访谈、通过逻辑推导出的结论。定量研究相对于质性研究更简单,质性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现在旅游研究中对质性研究的评价不太好的原因不是因为质性研究不好,而是现在看到的很多旅游的质性研究质量不太高,大部分研究者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质性研究的发现往往更有趣,发现新的理论;而定量研究是通过理论的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验问题。排版:李新龙摄影:徐雨晨 撰稿人:白玲晓 校正:彭菲、徐文月开营日志第二篇 | 黄松山老师倾囊相授旅游科研论文的英文发表妙计开营立军规|元老宋海岩教授畅谈科研伦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研究者获取更多训练营的课程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公号获取。
先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哈:假设现在有个农业研发基地,研发除了一个新型的蓝颜色苹果,味道非常可口,可以做代餐,也有减肥的效果。这个产品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很新颖很好玩的一个现象,产业和大众都很感兴趣。然后在做市场推广之前,研究人员开始介入,开始研究这个苹果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那么这些问题就是What!农业基地的那些科研人员闲着没事做为什么要研究一个苹果出来,原因是什么?这是Why!然后这个产品它整个的研发的过程和研发的原理是什么?研发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最终是怎样被研发出来整个的process是什么?这是How!如果你想要搞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你就需要一种研究方法,什么呢?那肯定是质性研究的方法,因为以上这些问题跟How many,How much跟程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想用质性研究方法搞清楚以上那些问题,那么就需要做“田野调查”,进行实地调查、实证调研。如果现在你到了这个研究基地,那些研究人员开始和你说:“我们现在打算开发这个苹果的2.0版,你有没有兴趣把这2.0版开发过程记录下来,跟踪调研,记录”。你说ok可以,你就开始跟着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2.0版苹果的研发过程当中去。从一开始的产品设计——方案——配方——方法——实验室——研发结果——反复实验。这一个顺序你全部跟下来的话,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那么这个研究方法叫“民族志Ethnography”。好像田野和民族志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时间和深度的要求不同。(这两个方法更多是做社科类、文化类经常会用到)2.0版本研发出来之后,在向市场推广之前,你得去做实验,验证它得口味怎么样?有没有减肥效果?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小范围的实验,选择两批被实验人员,分为基础组和对照组(最基本的)。再设计相关的量表,然后去研究去探索这个苹果到底有没有效果。那么这部分就是实验。(实验研究更多是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经常用到)研究完之后,确定了这个苹果无论是代餐还是减肥都有不错的效果,现在就需要对市场做推广。但开始之前呢,供给方和销售方对于这个市场都没有很大的信心。那我们就要在全国性推广之前,先选择一些区域来进行范围推广,根据一些产业调研报告,找一些对于减肥需求比较大的发达城市。比如说上海。那么我们应该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为上海单独这个城市设计一份适合他们本地文化或者是消费需求的推广方案。那么这一部分算什么,如果从质性研究维度来讲的话,那么这个就是Case study(找一个个例,进行深入的调研)。方案制定出来之后,我们开始销售这个苹果。在销售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是不是要收集数据,看一看这个产品在上海这个地区的效果反馈如何。然后销售端从target consumer(目标消费人群)中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用任何你能想到的统计学的一种方法,那是不是就进入了quantify(定量)这个领域呢。把数据、用户反馈全部定量的去收集起来,按照一个严格的逻辑指导和架构去统计起来。数据收集回来之后,然后去研究,看这款苹果产品在上海这个地区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是怎样的效果。如果反响确实还不错,那就往全国推广。接下来在全国推广的时候,逻辑其实和推广上海是一样的,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研究出各自符合当地情况的市场推广方案。如果你想让你的产品称为国际性的,比如在亚洲其它国家推广,韩国、日本、泰国等等...甚至是美国的一些西方国家。那你要研究在针对不同国家的各自符合当地情况的推广方案,应该如何制定,这个叫什么?这个叫Cross-cultural(跨文化)。对于一个经验非常非常丰富的研究者来说,Cross-cultural是可以结合quantify一起用的。案例结束那么从以上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一般情况下定性研究更多的是解决供给端、定量研究更多的是解决需求端的问题。
做课题研究不仅成为职称评定的一项指标,也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师对课题研究活动要有基本认识。什么是课题研究呢?许多教师错把实验当做是课题研究,这是认识上的错误,需要纠正。简单来说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明确的研究目的下,运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相应的研究方法,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活动。理论依据和收集证据或数据是课题研究的两大标志,缺一不可。教学研究根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在此我简单谈谈根据方法论和数据的形式把教学研究划分为三类:质性研究、量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朱晓燕 2013)。质性研究是指数据形式为文字或图片的研究;量性研究指数据形式为数字的研究;混合研究指文字和数字两种数据形式结合的研究。
责编 | 皮卡鱼作者 | 大冉研究资料已经收集、整理好了(见护理研究——质性研究<4>资料整理(2)),咋进行深入分析呢?怎么从大量的资料中提炼出来研究的主题呢?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什么分析方法呢?资料的分析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不同。质性研究方法中现象学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人种学研究等好比是指导思想,而分析方法就是行动步骤,所以他们是对应关系。千万不要出现错乱使用。不少老师对质性内容分析法 的概念理解不清,常将其与 Colaizzi 七步法 相混淆。如有作者在摘要中指出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正文中却提到采用Colaizzi 七步分析法作为分析策略,显然是将这两种方法混为一谈[1]。1内容分析法是在描述性质性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是用来直接描述某一体验或事件( 描述体验或事件),用日常语言描述参与者的体验。举例[2]:查倩倩, 钮美娥, 汪茜雅, 等. 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未按时复查肠镜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18(12):1626-1629.内容分析法[2]具体步骤如下:1. 反复仔细阅读访谈转录文本直至有整体感;2. 拆散资料,逐行分析,找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并对它们进行编码;3. 对反复出现的陈述、事物、现象进行编码、归类,产生主题;4. 寻找主题之间的关联,形成主题群;5. 如此循环直至饱和,即不再有新的主题和亚主题呈现。整体过程主要是:2Colaizzi 七步法是在现象学质性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分析方法,现象学研究方法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现象,分析该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要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举例[5]:胡露红, 席新学, 熊沫, 等. 住院患者参与用药安全核查认知及态度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9,34(13):11-14.Colaizzi [6, 7]七步法具体步骤如下:1.仔细阅读所有访谈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形成大致的理解;2.摘录出与研究问题相吻合的、有意义的陈述;3.归纳和提炼有意义的陈述并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总,寻找共同的概念或特性,形成主题、主题群、范畴;5.将主题联系到研究对象进行详尽的叙述;6.陈述构成该现象的本质性结构;7.将最终的分析结果返回研究对象处,求证内容的真实性。整体过程主要是:尽管Colaizzi 七步法与质性内容分析法有部分相似之处,如资料整理,编码,归类,提炼主题等,但Colaizzi 七步法一般用于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适用于对某类体验进行描述或诠释(例如:某患者的某种心理体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一般要研究者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含义);而质性内容分析法适用于对某一体或事件进行直接描述或低推断性诠释(例如:某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一般是只对现象/体验等进行描述,常用于需求评估、方案修订、发展干预手段、量表发展时的概念澄清等);两者适用范围不同,不宜混用。 参考文献:[1] 朱丹玲, 周云仙. 护理文献中质性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误区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18,33(21):97-99.[2] 查倩倩, 钮美娥, 汪茜雅, 等. 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未按时复查肠镜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18(12):1626-1629.[3] 杨爱玲.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认知及其防范依从性的质性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4] Sandelowski M. Whatever happened to qualitative description?[J].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000,23(4):334.[5] 胡露红, 席新学, 熊沫, 等. 住院患者参与用药安全核查认知及态度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9,34(13):11-14.[6] 刘延迪. 14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现状的质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18.[7] 护理学研究方法[M]. 2012.声明本文所用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原创内容,欢迎转载(σ)σ..:*☆哎哟不错哦!!
前言各行各业的人员在做研究进行资料收集的时候,都少不了要用到问卷调查法。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一些与人相关的抽象概念,无法用仪器指标进行实际测量时,更是需要用到问卷或量表进行施测。究竟一份问卷的完成需要经过哪些程序,才可以形成一份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问卷编制的三个阶段十个步骤。图一阶段一:准备阶段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理解相关理论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对于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发展一定要有深入的了解。问卷编制不仅要拟出题目,如果涉及到与研究构念有关的资讯,就需要从该构念去寻找有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论述,这将是问卷编制最好的基础。步骤2. 决定研究目的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提出要解答的问题,不仅用于问卷设计的内容,还是研究者估算样本量的依据之一。而且这个要解决的问题也决定了研究者日后在资料收集的时候所要收集的是哪个类型的资料。换句话说,发展问卷的出发点就是研究者所决定的研究目的。步骤3. 选用问卷类型并决定调查方法问卷类型可由问题答案划分为——结构式问卷、半结构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在决定选用问卷类型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研究方法:主观的质性研究多采用开放式问卷;而客观的量性研究多采用结构式问卷或半结构式问卷。②研究者期待问卷回收率的高低:开放式问卷的回收率通常低于结构式问卷,因为受访者没有可参考的答案直接进行勾选,而是需要以文字对相关问题进行陈述,可能会有耗时、回答意愿低等问题。③题目拟定的难易程度:结构式问卷在拟定的时候,通常需要拟定较多的题目,所以比较耗时;而开放式问卷虽然题目相对而言较少,但是需要可以拟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也不容易。④决定研究的调查方法:现今多用的调查方式有:面访、电话访问、邮寄问卷以及网络问卷。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问卷,研究者需事先了解受访者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能力,因为网络问卷只有特定样本可以填写,所以需要做好事先的规划。⑤资料回收后的整理与分析:开放式问卷需要对文字性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整合为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整个过程相当费时费力;结构式问卷有自己的统计学方法,只要对应自身资料的属性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就可以获得研究结果。步骤4. 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者应从相关主题出发,尽可能多的搜集文献,了解学者们过去研究的状况以及对于未来研究的意见。文献查证的重点应集中于研究的理论、相关研究的实施以及过去研究者的经验论述。需要研究者从文献中总结归纳出研究构念(概念),接着将研究构念转化为研究向度(面向、构面或维度),最后研究者需要将这些维度作具体的界定,再将这个维度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如图2所示。阶段二:设计阶段步骤5. 编拟问卷大纲经由文献查证之后,研究者要确定好研究目的,决定所设计的问卷涉及到几个构念,具体归纳出研究构念意义,然后明确每个构念包含几个构面,并对研究构面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也需要思考,总问卷大概一共需要多少个题目、各个构面要分别分配几题、是否需要反向题以及如何计分等。在常规的情况之下,除去基本资料的题数,一个研究构念的正式问卷题数宜在16-20题为宜,每个构念宜包括3-5个构面,每个构面以4-6题为宜。步骤6. 草拟问卷题目研究者尽可能地依据文献查证所得到的资料,将所有可能的题目一一筛选,最后完成问卷初稿。研究者在拟题的过程中应注意:①确定好问题的形式、用语及选项;②事实和行为问题在前,态度或意见问题在中间,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放在最后;③一个题目只问一个概念,不要一题两问甚至一题多问;④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⑤题目尽量不要有诱导性。阶段三:评估与修订阶段步骤7. 专家评定与修改研究者通常是依据问卷大纲与所查证的文献内容进行问卷的编制,除此之外,研究者也需要与指导教授就问卷题目的设计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并进行修改。在实际设计问卷的过程中,为了使得问卷的内容效度提高并切合我们的务实要求,往往会邀请几位(通常为3-10位)专家学者提供问卷的修正意见,这些意见被称为“专家评定”,研究者再将专家学者给的意见加以整理,作为“专家内容效度”的评测指标。步骤8. 问卷预试研究者在将专家意见汇整之后,进行问卷的修改,编制成为预试问卷,从研究样本的母群体里面,抽取一定量的样本进行预试,预试样本数与正式施测的样本最好来自同一母群体,且它们之间的比例最好是1:4或1:5,题目总数越多,比例幅度就要增加。一般通过预测我们可以得到一下信息:①受访者是否可以理解问卷上的文字;②受访者填答的时长的大概范围;③题目的数量是否适宜;④进行问卷信度及效度的分析。步骤9. 检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预试问卷回收后,对于问卷题目所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接着再进行因素分析以及信度的分析。成就测验需要进行难度与鉴别度的分析以考验问卷的信效度,以作为删减题目的依据;而非成就测验的问卷则是透过预试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因素分析,将一些跑离原先设定的研究构念及构面进行调整或删除。步骤10. 正式问卷的形成根据以上对预试问卷修所调查的资料,分析后将问卷中提议不清、文句不通顺、题型呈现不恰当以及信效度较低的题目修正或删除,即可整理成为正式的问卷。此时,研究者在问卷中不仅要告知受访者该问卷共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有几个题目,而且要对问卷的使用制定详细仔细的说明,如此才可以正式施测。图三结语至此,我们就已经将一份问卷的拟定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可见,编制一份好的问卷不容易。如果将做研究比作一个人的话,文献就像是人的头脑,研究架构如同人的躯干,而问卷则像是人的四肢。而这个“四肢”的灵活度如何,将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一份论文的质量。愿每位研究者都能够使用正确的问卷,也能够正确地使用问卷,让问卷成为通往科研成功的道路。参考文献:张芳全.问卷就是要这样编[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8.
用户调研得来的数据该如何处理?笔者在本文给出了敏捷量化分析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并交流。上一篇文章讲了B端用户调研的一些灵活方法,当收集到用户调研的数据之后,接下来就是做问题的整理、分析和优化了。实际工作中,用户调研阶段可能会已经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出于对时间成本、工作进度、问题时效性等多方面的考虑,总是希望能尽快的输出一个用户调研数据结果,给产品的迭代优化提出改进方向和计划。本问将会讲一种简单迅速的处理用户调研问题优先级的量化方法。一、用户调研数据分析思路数据收集整理→问题优先级排序→解决方案设计→解决方案的优先级排序二、步骤详细说明第一步:数据收集整理关于用户调研的数据收集、整理,每个企业、团队、产品经理等都有自己的记录分析的方法和规范体系,为了方便最后的敏捷量化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请注意以下几点:团队内建立一个问题识别的规范体系,更加快捷地识别问题的严重性;标注出问题发生在哪里,如屏幕、模块、用户界面组件、流程等;清楚用户反馈问题时,正在参与的具体任务;一个简洁的问题描述。《量化用户体验》的参考示例表格:“1”代表此用户出现此问题,“0”代表没出现。第二步:问题优先级排序先来说一下,问题严重性评分的几个影响因素:任务的关键性:任务的未完成对业务及用户产生的影响;问题发生频率:在不同的参与者中这个问题发生了多少次;问题的影响:对于用户顺利完成任务的影响程度。具体优先级分析步骤:1)给测试中的每个任务设立关键性评分K。根据任务对于业务或用户的重要性来设置分值,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分支区间。我们实际工作中按5分制,即1、2、3、4、5。2)给任务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设立影响力评分I。参考标准一:5分:该问题阻碍了用户完成任务(障碍)3分:该问题导致用户产生挫败感或者延误任务的完成时间(严重)2分:对于完成任务的行为表现产生较小的影响(轻微)1分:参与者提出的建议(建议)参考标准二:5分:影响任务完成的行为3分:导致用户“偏离航线”的行为2分:用户表达出来的挫败感1分:用户说自己完成任务但实际未完成3)计算问题发生频率F=问题反馈人数/用户总人数。4)计算问题综合严重性评分S=关键性评分K*影响力分值I*发生频率F,并按评分S进行由大到小排序。对前面的表格进行优化后,示例如下(仅以两个用户示例):模板下载详见文末,计算过程已在Excel加入公式自动实现计算操作(包括根据添加用户数量自动计算F,根据F自动计算S=K*I*F)。第三步:解决方案设计注意:有时解决方案十分明确,或者只有1~3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综合考虑业务逻辑、交互体验、研发成本等方面问题,就可以确定解决方案,而不需要精确的数据化分析。但是当问题没有那么明显或者存在多种解决方案时,为了降低做出错误设计的风险,可以设计多种备选方案,分析选取最佳方案。对于每个问题,需要准备大量的解决方案(注意与开发、设计、需求、业务等成员合作讨论)。重新整理解决方案,确保描述具体详细。标记出方案可能解决的其他问题:在实践中,一个好的方案可以解决多个问题,好的解决方案是通用的。第四步:解决方案的优先级排序计算效力值E=解决问题1关键性评分*自定义加权数+解决问题2关键性评分*自定义加权数+…量化解决方案复杂度C(团队评估出的每个解决方案的复杂度)计算投资回报率(RIO)=效力值/复杂度(E/C)三、视觉工具(便利贴、白板等)——分析方法作为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大家更喜欢团队人员,在一个会议室,使用便利贴或者白板来工作,这样分析更加方便、有趣、直观,也便于团队内部之间的合作。如下图:四、分析方法选择视觉工具分析快速随性,可以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但也可能降低数据的准确性。敏捷量化的分析方法,数据直观,更方便整理问题排序。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产品特点、用户调研方法、用户量和调研目标的方法。五、注意事项对于优先级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上述方法得到的问题优先级排列是用研人员基于用户的测试而给出的参考结果,结果也可能会因为样本选择、统计方法等因素而出现误差。所以,这个优先级顺序并不是产品开发的实际优先级顺序。所以,用研应该和公司相关业务、运营、开发等成员,一起从用户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再由相关人员决定实际的优先级排次序。使用的局限性在优先级阶段我们只关注了可用性问题,用户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行为并未涉及到。可以选择分开记录这类数据,使用它来补充和平衡测试结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远程测试居多,也可以通过用户语气、停顿时间等做记录。在可用性测试中,当用户提到产品的某个或某些优点时,我们同样需要记下来,并在事后的报告中提及,特别是一些被多次提及的优点。有利于可用性测试等用户研究后续的合作、沟通;重视用户提及多的优点,为后续迭代做参考。六、最后陈述定性研究数据的分析还有许多种方法,本次只是分享了一种比较敏捷的量化分析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帮助,更期待大家“批阅”后多提意见!模板下载链接:提取码:8ziz本文由 @Ace-老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