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十数据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据10月14日最新消息,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也就是说,我国粮食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从此以后无需再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需求。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据了解,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这已经说明了中国实现了第一个不愁——“不愁吃”。据白皮书介绍,中国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换而言之,中国虽然可实现基本自给,但也不会放弃继续进口粮食。中国将会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据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万吨,比1996年增长944.8%。其中大豆进口8803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2047万吨,占当年世界谷物贸易量的4.9%。光是2018年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就高达1371亿美元,同比增加8.9%。众所周知,由于此前美国行动使美国农产品在华市场份额大跌,因此使俄罗斯农产品成功立足中国市场。在过去5年中,俄罗斯大幅增加对农业投资,并加大力度在亚太地区进行推广。据了解,2016年亚太国家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25%提升到30%,而到2018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已达创纪录的1070亿美元。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因此,为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会继续进口粮食。据《人民日报》表示,中国对全球农产品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种植:粮价存在上涨可能 关注涨价周期机会1.1. 新冠引发粮食担忧 涨价预期驱动板块 粮食安全担忧驱动种植板块上行。近日种植板块表现较好,相关标的, 北大荒、苏垦农发以及种业板块均有较好的涨幅。我们认为,种植板块 主要驱动力为:新冠疫情全球进一步发酵,3 月下旬开始全球多个国家 表示禁止相关农产品出口,引发市场粮食安全担忧,涨价预期驱动种植 链上行。全球主要粮食库存充足,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新 种植技术的推广,全球粮食总产量维持上行趋势,目前全球主要农产品 的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高位。单纯从基本面分析,全球不存在粮价的大 幅上涨的基本面。新冠疫情可能造成阶段性的粮价上涨。如果疫情在上半年见到拐点,预 计农产品价格会迎来温和上涨,原因在于流通端限制导致供给结构性不 足,以及疫情下囤货需求阶段性提升,但考虑到较为充足的库存,预计 基本面支撑的上涨幅度有限。如若疫情拐点持续未见,农产品价格可能 有进一步上涨可能,原因在于疫情对于供给端影响将从流通转向生产, 同时货币宽松的背景下,避险需求可能提升导致资金涌入农产品,推升 农产品价格。 1.2. 涨价利好整个产业链 精选种植与种子板块 粮食涨价更利好种子和种植板块。粮食是典型的大宗周期品,粮价上涨 一般利好上游与种植利润,下游加工企业一般会承担部分涨价空间,利 润短期承压。涨价带动的涨价,我们重点看好上游的种子和中游的种植 板块。其中,种子公司受下游粮食价格影响很大,粮食价格上涨有助于 提高单亩种植受益,提升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考虑到种子在农资投入中 占比小,因此粮价上涨农户更倾向买好种子,头部种子企业迎量价齐升。2. 口粮:国内供给充足 国际关注出口国疫情 口粮国内供给充足,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口粮主要涉及大米和小麦, 国内口粮基本实现自主化,不存在进口依赖:1)稻谷 2019/2020 年期初 库存 1.72 亿吨,预计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 1.97 亿吨,期初库存消费 比高达 86%;此外稻谷贸易比不到 2%,无进口依赖。2)小麦 2019/2020 年期初库存 0.69 亿吨,预计产量 1.18 亿吨,消费量 1.12 亿吨,期初库 存消费比高达 63%;此外小麦的贸易比不到 3%,无进口依赖。考虑到 稻谷主要出口国越南已经禁止大米出口,口粮流通存在进一步中断可能, 需关注主要出口国疫情防控情况。 2.1. 国内:大米与小麦供给充足 春耕受疫情影响不大 2.1.1. 口粮供给较为充足 国内无需担忧供给问题 大米供给较为充足,国内无需担忧供给问题。国内一直对水稻的种植有 最低收购价补贴保护,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2017 年最低收购价虽有下 调,种植面积有所降低,但由于国内种植技术的提升,总产量依然维持 较高水平。根据天下粮仓预估,2019/2020 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 为 1.99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97 亿吨,期初库存约为 1.72 亿吨, 库存消费比高达 86%;进出口方面,2019/2020 年度国内进口预计为 250 万吨,贸易比 1.3%,没有进口依赖。小麦库存维持高位,国内粮食安全。根据天下粮仓预估,2019/2020 年 度,国内小麦年度产量约为 1.18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12 亿吨, 期初库存约为 0.69 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 62%;进出口方面,2019/2020 年度国内进口预计为 350 万吨,贸易比 3%,没有进口依赖。2.1.2. 春耕不受疫情影响 国内供给有保障 国内春耕受新冠疫情影响有限,国际种植需要暂时影响有限。根据农业 部披露,截至 3 月 26 日,全国春播粮食 7480 多万亩,完成意向种植的 8%,进度同比快了 0.6 个百分点。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 1600 多万 亩,育秧进度快了 1.6 个百分点,栽插进度快 2.9 个百分点。国际种植, 尚有不确定性,目前影响有限。2.2. 提防口粮贸易流通 关注南亚与东南亚疫情 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达到近十年高点,前五大出口地区占全球总出口量 的 71%。根据 USDA 数据,2019 年全球大米总产量 499 百万吨,年度 消费量 492 百万吨,年度出口量为 44 百万吨,其中,期末库存消费比 为 37%,处于近十年最高水平,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大米主要出口国为 印度、泰国、越南、美国、中国,其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 24%、17%、 16%、7%和 7%,合计占全球出口比例的 71%。全球小麦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前四大出口地区占全球总出口量的 64%。根据 USDA 数据,2019 年全球小麦总产量 765 百万吨,年度消费量 755 百万吨,年度出口量为 184 百万吨,其中,期初库存消费比为 37%,处 于历史较高水平,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小麦主要出口国为俄罗斯、欧盟、 美国和加拿大,其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 19%、17%、15%和 13%,合 计占全球出口比例的 64%。重点关注粮食主要出口国的疫情防控情况。考虑到大米与小麦均为口粮, 价格走势相似,因此我们以大米出口流通为研究对象。全球水稻接近90% 的种植面积在亚洲,其中东南亚与南亚是全球大米的主要出口地区。预 判口粮是否会受新冠疫情影响,重点关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疫情。目前, 印度疫情确认数量均未见到拐点,越南(东南亚代表国家)有所企稳, 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考虑到越南已经阶段性禁止农产品出口,后续价格 影响还需重点关注。3. 玉米:2020 年供给趋紧 价格易涨难跌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产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为 5 亿亩,每亩产量约为 400 公斤,总产量约为 2 亿 吨。国内玉米的优势种植区域为北方春玉米区(45-50%)、 黄海夏玉米 区(30-35%)和西南玉米区。消费方面,玉米是最重要的饲料原粮,饲 料消费一直占饲料原粮的 60%以上;除此之外,玉米的工业消费也较大, 主要用于乙醇和深加工等,直接食用消费占比不足 10%。玉米维持紧供给,2020 年价格易涨难跌。供给方面,国内玉米从 2016 年开始供给侧改革,玉米临储库存逐年下降,目前临储期初库存已经回 归低位。此外,2020 年玉米种植面积仍可能维持下滑,草地贪夜蛾虫灾 可能会造成玉米减产可能性,因此 2020 年玉米产量有可能低于预期。 需求方面,畜禽存栏环比提升,饲料带动玉米需求好转。因此,我们认 为 2020 年玉米维持紧供给,价格易涨难跌。 3.1. 供应端:库存继续下滑 产能存在下滑可能 临储库存回归正常,玉米价格不再受临储库存压制。根据国泰君安期货 团队研究,经过 2019 年拍卖之后,临储玉米结余库存只有 5600 万吨左 右,并且都是 2015 年玉米,属于超期存储玉米,预计 2020 年将完成临 储玉米去库存任务。考虑到 2016 年初,临储超 2 亿吨多的库存,国内 临储库存已经回归正常。 目前社会库存水平不高,潜在利好玉米价格。2019 年玉米价格低迷,企 业都以随用随采库存策略为主,目前社会库存水平不高、需求有逐渐好 转迹象,预计只要 2020 年拍卖底价价格调整合理,玉米价格继续跌破 临储拍卖底价概率不大,有利于未来玉米价格反弹。2020 年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有可能造成供给波动。国内玉米 接近 5 亿亩的种植面积,从农业部近日发布的《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 案 》来看,2020 年草地贪夜蛾疫情防控严峻,主要表现:1)虫源基数 大,虫源累计明显高于 2019 年,是 2019 年同期检测数量的 90 倍;2) 北迁时间提前,预计 2020 年同比 2019 年北迁提前 1 个月;3)发生面 积大,根据农业部测算,草地贪夜蛾涉及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1 亿亩,潜 在威胁 2 亿亩。3.2. 需求:畜禽存栏稳步上行 饲料提振玉米需求 畜禽存栏稳步上行,饲料提振玉米需求。2019 年生猪受非洲猪瘟疫情影 响产能大幅度去化,根据农业部数据,能繁母猪与生猪存栏一度减少超 40%。随后生猪价格迎来周期反转,2019 年 10 月底生猪价格达到历史 高位,猪价超过 40 元/公斤。受替代品影响,白羽鸡迎来替代消费高峰, 白羽鸡价格也创历史高位。当前,畜禽养殖盈利高企,养殖户养殖积极 性高,整体存栏稳步提升。考虑到饲料是玉米需求的主要来源方,提振 玉米需求。2020 年国内玉米新作产需缺口会放大,价格易涨难跌。根据国泰君安期 货汇总农业农村部、USDA、天下粮仓、中国汇易的玉米平衡表,整体来 看市场认为新作 2019/20 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从具体数 据来看,农业部和 USDA 认为国内玉米产量-需求缺口约 1000-2000 万吨; 而天下粮仓和中国汇易预估玉米缺口达到 5000 万吨左右。虽然上述机 构对于玉米产需缺口具体数据预估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从趋势来看 2019/20 作物年度玉米缺口均是以扩大为主。3.3. 国内玉米自给自足 进口冲击可忽略 国内玉米贸易比不到 3%,进口冲击不大。国内玉米一直有进口配额保 护。因此,每年国内玉米进口量仅为 400 万吨左右,相对比我们每年 2 亿多吨的消费量来看,贸易比(进口占消费比例)不到 3%,影响较小。玉米主要出口国未见疫情拐点。全球玉米出口国主要为美国、巴西和阿 根廷,三国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60%以上。全球玉米价格走势主要取 决于主要出口国疫情防控情况以及疫情防控不及预期带来的封关,可能 会造成全球玉米供应链短期中断,进而引起价格上涨。从目前来看,美 国、巴西等主要出口国疫情确认数量均为见到拐点,影响如何需要进一 步观察。4. 白糖:牛市周期起步 多因素支撑未来糖价上涨4.1. 国际出现产需缺口,推升国际糖价 4.1.1. 全球:产需缺口首现,供需形势趋紧 牛市周期前夕,反转已至。全球糖产量连续 3 年大于需求,根据 USDA 预测,2019 年全球糖库存达到 5505 万吨,进入 2019/20 榨季,全球糖 产量下滑至 1.74 亿吨,总消费量约 1.76 亿吨,出现自 16/17 榨季后的首 次产需缺口,而根据 ISO 预测,19/20 榨季产需缺口将达 944 万吨,为 过去 11 年来最高水平,甚至部分机构预测产需缺口将超过 1000 万吨, 19/20 榨季出现确定性产需缺口,为糖价后续上涨奠定了基础。产量结构方面:18/19 榨季印度成为第一大产糖国,目前产量前五的国 家(地区)为印度、巴西、欧盟、泰国和中国,合计产量达全球的 60%, 19/20榨季由于印度大幅减产和巴西小幅增产,巴西重归产糖第一大国。 根据 USDA 预测,2019/20 榨季,五大主产国产糖量减少约 600 万吨(根 据北方商品最新统计数据,前五大产糖国糖产量减少量超过 1200 万吨)。 其中,印度作为 18/19 榨季的第一大产糖国,预计 19/20 榨季产量下降 至 2750 万吨,下降约 780 万吨,同比下降约 22%,成为本轮国际糖价 上涨的主要动因之一。库存方面:库销比与糖价呈显著反向关系。根据 USDA 预测,19/20 榨季库销比从 2018/19 榨季的 31.59%下滑至 19/20 榨季的 28.25% ,同比 下滑 10.57%。库销比仅次于 2016 年的低点,从而推动国际糖价升高。4.1.2. 巴西:出口供给新低,糖醇比有望回升 糖产量略降,出口新低。根据 USDA 预测,2019/20 榨季巴西糖产量降 至 2935 万吨,同比下滑 0.51%。同时巴西糖出口量降至 1862 万吨,创 13 年以来新低,较 17/18 榨季下降 33.97%。乙醇用蔗比例是影响巴西糖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巴西制糖成本约 15 美分/磅,现金成本约 13 美分/磅,我们认为巴西产糖量需关注因素分 三种情况: (1)糖价低于 13 美分/磅:糖价低于现金成本,如果此时乙 醇折糖价格也低于 13 美分/磅,会引发巴西甘蔗减产;( 2)糖价低于 15 美分/磅:糖价低于制糖生产成本时,主要关注糖醇比;( 3)糖价高于 15 美分/磅:糖价高于制糖成本,榨糖可获利,蔗农可能增加甘蔗种植 面积,关注糖醇比与甘蔗种植面积。国际油价超低位,糖醇比有望回升。截止 3 月 16 日,2019/20 榨季巴西 糖用蔗比例约 34.38%,历史最低。但受到国际油价超低位影响,乙醇价 格迅速下跌。目前,乙醇均价折合糖价约为 11.37 美分/磅,相比于 2019 年 12 月,下降了近 40%。根据北方商品数据,市场预期 20/21 榨季巴西糖醇比会回升到 46%的高位,因此国际糖价应声下跌到 11 美分/磅的低 位。受新冠疫情影响,长期缺口与短期供给增量博弈。截止 3 月 31 日,巴 西当日新增确诊病例增至 1233 例,累计确诊病例 5812 例,死亡病例 202 例。短期而言,受新冠疫情影响巴西部分地区封城封路,燃料需求量急 剧下降,多家能源巨头公司宣布减少从糖厂采购的乙醇数量,乙醇价格 下行压力极大,或导致食糖产量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3 月 30 日,原 糖价格指数跌至 10.86 美分/磅。由于疫情与油价的不确定性,糖价持续 维持 11 美分/磅的低位,如果这一低位持续,巴西将陷入糖醇皆亏的经 验状态,将引发巴西甘蔗减产,从而将导致后续糖周期超预期。此外, 如果疫情超预期,将影响巴西港口运行,导致巴西糖出口短期骤降。4.1.3. 印度:印度糖产量大幅下滑,出口预计紧缩 印度糖产量大幅下滑,是本次糖周期景气度向上的核心因素。受自然灾 害影响,印度新榨季减产。根据北方商品统计,截止 3 月 27 日,印度 19/20 榨季糖产量 2650 万吨,同比减少-19.6% 。新榨季印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1)三大主产区中,马邦与卡邦受干旱影响,甘蔗种植面积下 降约 20%,但后续的强降水又使甘蔗单产与含糖量下降; (2)此外,临 近榨季,马邦发生洪涝灾害,致使榨季推迟约 1 个月; (3)部分入榨甘 蔗被洪水侵蚀,不仅使甘蔗糖分进一步损失,还导致开榨后半数糖厂无 法开工。新冠疫情下,港口与糖厂劳工缺乏,出口量紧缩。截止 4 月 1 日,印度 当日新增确诊病例 38 例,累计确诊病例 1657 例,死亡病例 50 例。3 月 24 日,印度宣布全国性封城 21 天以抑制新冠疫情传播,封城期间所有 商店、工厂、车间等都将关闭。同时根据印度糖业进出口公司 ISEC 公 告,,受 21 天封城令影响,糖企工人返工困难,已无法正常运转。此外, 尽管港口尚未封锁,但目前港口缺乏劳工,预计印度 2019/20 榨季糖出 口量将低于 500 万吨的预计出口量。4.1.4. 泰国:极端天气影响下,泰国糖产量减少近半 极端天气影响,泰国糖产量超预期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目前正面 临 40 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严重影响了甘蔗收成。根据北方商品数据, 泰国 2019/20 榨季糖产量 830 万吨,同比下降 43%,而此次干旱也严重 影响了 2020/21 榨季的甘蔗种植,预计 2020/21 榨季泰国糖产量仍将位 于低位。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糖出口占比极高,根据 USDA 数据,18/19榨季泰国糖出口量占全球糖产量的 5.17%(印度 2.61%), 本次泰国糖减 产加剧了国际糖供给的紧张态势。此外,截止 3 月 31 日,泰国当日新 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01 例,累计确诊病例 1771 例,死亡病例 12 例。 目前,泰国部分地区已对商铺实行宵禁,若疫情再度升级,不排除泰国 采取封城等方式减少人员流动,从而对糖厂生产和出口产生影响。4.2. 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贸易受疫情冲击或有所下降 4.2.1. 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 供给端: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预计国内糖产量小幅减产至 1030 万吨。 在国内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9 年天气干旱、虫害原因导致广 西、云南等主要产糖地甘蔗减产,产糖率提高部分弥补产量减少。第一 季度本是食糖生产的旺季、销售的淡季,但受开工影响,对甘蔗运输和 糖生产造成了影响,预估产糖量或有所下调。需求端:由于肺炎疫情影响,春节期间餐饮业消费直接腰斩,食品和饮 料制造行业终端库存积压,复工时间推迟,供需两弱的情况还将持续一 段时间。目前虽有部分餐饮企业复工,但是需求仍然相对疲软。目前由 于爆发时期刚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预计对于食糖夏季销售旺季的影响 不会太大,这或将进一步弥补消费端减弱给糖价带来的负面影响。4.2.2. 边际成本定价,糖价有超预期的可能 我们认为国内糖价是由国内糖供给的边际成本决定。国内糖需求约 1500 万吨,无法单靠国产糖或进口糖满足,因此决定糖价的核心在国内自产 糖和配额外进口糖两个边际供应量。其中供应方面,配额内进口糖:配 额内进口糖成本约 3000 元/吨,征收 15%的关税,配额内进口量 194.5 万 吨。国内生产糖:目前国内制糖现金成本 5100 元/吨,形成了国内现货 糖价底部,托底糖价;完全成本平均为 5700 元/吨,最高完全成本约 6300 元/吨,国内糖产量约 1030 万吨。配额外进口糖:目前需征收 85%的关 税,进口成本约 4700 元/吨,5 月 22 日后关税税率下调至 50%,成本约 为 3900 元/吨。由糖行业协会发放进口许可证来分配配额外进口量,配 额外进口量约 200 万吨。国储糖:由糖业协会制定供需平衡表,根据整 体供需缺口进行拍卖,保证国内供需平衡。4.2.3. 食糖进口量稳定,贸易受疫情冲击或有所下降 国产糖减产,进口短期受阻,糖周期有望超预期。根据 USDA 预测,国 内需求量约 1580 万吨,与 18/19 榨季基本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 糖的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USDA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进口 糖占国内糖总消费量的 25.95%。疫情对食糖贸易产生了影响,对于我国 这样的净进口国来讲,后续进口如果受阻,国内自产糖将弥补不了国内 产需缺口,如果出现类似状态,国家有望通过抛储的方式来抑制价格上 涨,但即使国储糖抛储,预计国内价格还将超预期上涨。5. 大豆:新冠疫情有影响全球大豆种植和贸易的可能5.1. 新冠疫情可能会影响主产国大豆的生产、贸易 5.1.1. 全球:产需缺口首现,供需形势趋紧 根据 USDA 预测报告显示,19/20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 3.42 亿吨,同比 下滑 4.7%;19/20 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需求量为 3.5 亿吨,同比增长 2.1%。 贸易方面,USDA 预测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大豆出口 1.52 亿吨,同 比增长 2.39%。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确诊人数持续增加, 疫情的严重性和传染性不排除对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等大豆主产 国的生产、贸易造成影响,未来可能影响全球大豆的供应结构。产量结构方面:大豆主要生产国的大豆产量分别为巴西 1.26 亿吨、美国 9684 万吨、阿根廷 5400 万吨、中国 1810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86.3%; 中国为全球大豆的主要消费国,2020 年预测消费 1.04 亿吨,约占全球 消费需求的 30%。5.1.2. 美国:2020 年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低于预期 目前,美国成为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 美国已累计确诊 18.98 万人、累计死亡 4086 人、累计治愈人数 7136 人,死亡比例呈上升趋势。为应对此次新冠疫情传染扩散,美国总统特朗普 于 3 月 13 日宣布美国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并相继发布对外旅行禁令、 “保持社交距离”指令等。美国多个州也采取各种控制措施:要求市民 除生活所需“基本”活动外,待在家中不要外出,违者将受到处罚;关 闭一些“非必要营运”场所;关闭一些学校并改为视频授课;鼓励员工 远程办公等。根据 3 月 USDA 月度供需报告显示,预期 2019/20 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仍 为 9684 万吨,消费需求量为 6076 万吨。但是,美国作为大豆的主要生 产国,国内严重的疫情可能会影响大豆未来的产量供应,美国农业部最 新公布 2020 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为 8,351 万英亩,低于 3 月 23 日 公布的种植意向,也低于 8,486.5 万英亩的市场预期,因此后续不排除 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美国大豆生产产生影响。 5.1.3. 巴西:新冠疫情下,大豆贸易短期可能受到影响 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作为拉丁美洲受此次疫情影响较为 严重的国家,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巴西已累计确诊 5717 人、累计 死亡 201 人、累计治愈人数 0 人。面对此次具有高传染性的新冠疫情, 巴西于 3 月 20 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巴西最大的州和城市为防止疫情 快速扩散也采取了封锁措施,多地停工停课。供给端,产量方面,根据 3 月 USDA 月度预测显示,2019/20 年度的巴 西大豆产量增长至 1.26 亿吨,供给相对充足。但巴西包括桑托斯港、 帕拉那瓜港和里奥格兰德港在内的主要港口船只的装货和卸货工作虽 继续正常进行,但受疫情影响主产区装运以及出口装船近期来逐渐放缓, 3 月份大豆到港量仅为 482 万吨,4 月份预计仅不足 700 万吨。因此, 短期内大豆供应或将减少,驱动价格上涨。 5.1.4. 阿根廷:装船延迟,货物运输成本高企 作为另一大豆主产国的阿根廷,同样也遭受新冠疫情波及,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阿根廷已累计确诊 1054 人、累计死亡 27 人、累计治愈 人数240人。阿根廷政府于3月19日宣布实行为期12日的“全民隔离”, 此后下令,从 27 日零时起关闭除对外贸易活动以外的全部边境陆路口 岸、国际港口和国际机场,以及限制除本国公民和从事国际贸易运输人 员外的包含长期居住海外的阿根廷籍人以内的所有外国人入境和流动。 虽然阿根廷政府保留了贸易相关的人员及货物运输通道,但为了有效防 控疫情发生,确保船员身体健康,由此加大了对进港货船的检验和审查, 由此导致大豆等农产品出口装船延迟,提高了货物运输成本。 产量方面,根据 3 月 USDA 预测显示,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期增长至 5400 万吨,但是考虑到此前科尔多瓦和圣达菲省炎热且干燥的天气影响以及 此次新冠疫情影响,未来阿根廷大豆产量不确定性仍比较大。贸易方面, 因装运审查程序增加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将使阿根廷大豆出口量有所 下降。 5.2. 国内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效率降低有望推升大豆价格 从供给端而言,中国大豆需求量较大且对外依存度高。根据 USDA 预测, 2020 年国内大豆产量约 1810 万吨,与 2019 年基本持平。但值得注意的 是,自 2013 年始,国内大豆消费量中超过 85%的大豆来源于进口,具 有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高。USDA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进口大豆 占国内总消费量的 84.86%,国内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国内大豆进口总量 8803 万吨,其中巴 西大豆约占进口总量的 74.68%,美国进口占比 18.8%。但供给端在全球 2019/20 年度大豆减产,同时叠加进口可能受阻的情况下,需求端,国 内大豆需求量增长的背景下,供需缺口有望推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从需求而言,大豆需求主要受饲料需求影响。根据 USDA 预测,2020 年国内大豆需求量约 1.04 亿吨,较 2019 年增加 150 万吨。2019 年受非 瘟影响猪饲料需求下降,又因禽肉替代需求上升,禽饲料需求大幅攀升, 根据 USDA 预测,国内豆粕消费年度上升 1.67%。生猪层面,农业农村 部数据显示,2020 年 2 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1.7%,新生仔 猪量自 2019 年 9 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增长,但 由于三元种猪占比高企, 后续行业母猪可能持续高补高淘状态,总体而言产能恢复缓慢。并且值 得注意的是,根据 USDA1 月份发布的世界市场与贸易,2019 年养殖户 受高利润驱使拉长养殖时间,平均出栏重量大幅增长,我们预计 2020 年压栏现象将持续,这一现象将使猪饲料需求增长快于猪链产能恢复, 从而带动大豆需求;禽链层面,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趋稳,随着禽价恢复, 当下禽链养户补栏积极性逐步上升,有望带动鸡饲料消费增加。综上, 我们认为,2020 年国内大豆需求量增长已成定局。进口短期受阻。短期而言,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趋稳,饲料需求回升 带动饲料价格上涨,但由于国内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高,国际价格上涨 叠加进口短期装船延迟将抬升国内大豆价格。长期而言,受益于鸡猪高 景气共振,饲料需求增加带动国内大豆需求量增加,叠加主要大豆出口 国出口量持平或略降,供需缺口将有望推动价格上涨。6. 投资建议 新冠疫情挑动粮价上涨预期,建议关注产业链主题性机会,推荐种植板 块,推荐标的:苏垦农发、北大荒。推荐种植上游的种业板块,推荐: 隆平高科、大北农、荃银高科,相关受益标的:登海种业。……(报告来源:国泰君安)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特种气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代工业“粮食”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工业气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工业气体和特种工业气体。一般工业气体是指经过空气分离设备制造的普通级的氧气和氮气、经过焦炉气分离或者电解方法制造出来的普通纯度的其他种类气体。一般工业气体生产量大,对气体纯度要求不高。特种气体有别于一般气体,它在纯度、品种、性能等方面严格按照一定规格生产和使用。特种气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环保、医疗等领域。2017 年,全球特种气体市场规模 241 亿美元,其中电子领域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超过 100 亿美元。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2010-2017 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平均增速 15.5%,2017 年中国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约 178 亿元,其中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等半导体领域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约 100 亿元。根据卓创资讯的预计,2018-2022 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仍将以平均超过 1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到 2022 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411 亿元。特种气体:现代工业“粮食”特种气体是工业气体中的一个新兴门类,是随着近年来国防工业、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精密检测,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 80 年代,电子产业的兴起推动特种气体的需求提高,外资开始通过收购、设等方式建立气体公司进入中国气体市场,向国内气体用户提供气体产品,随着气体供应商供气模式的引入,国内企业原有的气体车间、气体厂和供气站等纷纷发展为独立的气体公司,国内特种气体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特种气体行业发展历程从应用领域划分,特种气体主要有电子气体、高纯气体和标准气体三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化工、医疗、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电子气体是指用于半导体及其它电子产品生产的气体,目前,我国电子气体品种基本齐全,但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高纯气体通常指利用现代提纯技术能达到的某个等级纯度的气体,对于不同类别的气体,纯度指标不同,大多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分离器件、光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标准气体严格意义上应称为标准校正气体,是一种高度均匀,稳定性良好和量值准确的气体,可分为单元标准气体和多元标准气体,目前标准气基本满足了我国石油、化工、环保、传感器校核等诸多领域的需求,但对活性较强的标准气,国内尚无法彻底解决量产问题。特种气体主要品种及发展情况在 2018 年我国特种气体年销售额中,电子行业约占 41%,石油化工约占 39%,医疗环保约占 10%,其它约占 10%。2018 年中国特种气体下游细分领域占比特种气体:现代工业“粮食”。特种气体是工业气体中的一个新兴门类,是随着近年来国防工业、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精密检测,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应用领域划分,可以划分为电子气体、高纯气体、标准气体。广义的“电子气体”指可用于电子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气体,是最重要原材料之一,可以分为电子特种气体和电子大宗气体,电子气体广泛应用于离子注入、刻蚀、气相沉积、掺杂等工艺,被称为集成电路、液晶面板、LED 及光伏等材料的“粮食”和“源”。产能转移,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特种气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环保和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集成电路领域,中国大陆集成电路销售规模从 2158 亿元迅速增长到 2018 年的 6531 亿元,复合增速为 20.27%,远超全球其他地区;显示面板领域,根据 IHS 预测,2016 年-2025 年全球新型显示面板需求面积的 CAGR 预计将达 4%,到 2025 年增长至 2.66 亿平方米。特气市场持续增长。全球特种气体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亚太地区特种气体需求增长最快,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68 亿美元,占全球特气比重提升至 25.80%。我国特气市场规模由 2010 年 118.14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296.49 亿元,CAGR 为 12.19%,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可达 1087 亿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由 2010 年 38.99 亿元增长至 2018年 121.56 亿元,预计到 2024 年我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达到 230 亿元。外企寡头垄断,国产化势在必行。电子特气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和大阳日酸等四大公司控制着全球 90%以上的市场份额,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在国内市场,海外四大气体巨头控制了我国电子特气市场 88%的份额,国内气体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仅占 12%,国内企业占比较低。目前国内雅克科技、中船重工 718 所、华特气体、昊华科技等企业陆续突破,未来有望逐渐实现进口替代。特种气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特种气体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特种气体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特种气体项目申请报告特种气体项目建议书特种气体项目商业计划书特种气体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特种气体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特种气体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特种气体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种气体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特种气体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特种气体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一般多为综合开发项目,可能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加工业等项目,建设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重点研究: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原材料供应等;农业项目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效益与费用的不确定性较大。项目经济评价一般分项目层和经营层两个层次,项目层次评价以经济分析为主,财务分析为辅,经营层次评价只进行财务分析。农业综合开发、种植、养殖等行业均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一)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设施农用地备案等数据,建设耕地基本信息数据库,形成基本地块权属、面积、空间分布、质量、种植类型等大数据。开展渔业水域空间分布、渔船渔港和渔业航标等调查,形成覆盖内陆水域以及全球重要海域和渔场的渔业水域资源大数据。 (二)建设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依托全国统一的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重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绘制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分布底图,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种质资源的数字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监督管理。开展动植物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为品种选育、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持。 (三)建设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建立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电子台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信息数字化。采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数据,建设全国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推进全国农垦资产管理数字化,加强对国有农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监管。 (四)建设农村宅基地大数据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卫星遥感等数据信息,结合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利用现状调查等资料,构建全国农村宅基地数据库,涵盖宅基地单元、空间分布、面积、权属、限制及利用状况等信息。推进宅基地分配、审批、流转、利用、监管、统计调查等信息化建设,及时完善和更新基础数据。 (五)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农业补贴发放、投入品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家庭农场名录等系统,按照“部级统一部署、农业经营主体一次填报、多级多方共享利用”的方式,完善经营主体身份、就业、生产管理、补贴发放、监管检查、投入品使用、培训营销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基础数据,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测。
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发布。该报告每年由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负责编写,该网络由国际人道主义和发展伙伴组成,创始成员包括欧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该报告中提出的数据和分析早于大流行,但揭示了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可怕图景——甚至在疾病蔓延开始影响粮食系统之前。在发布该报告的同时,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的合作伙伴也发布一份声明,概述他们致力于应对全球范围内正在加剧的粮食危机的集体行动,以及他们对COVID-19后世界粮食系统加强保护的计划。绿会国际部专门将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合作伙伴机构有关该报告发布的新闻稿整理为中文分享如下,供读者参考。《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揭示了粮食危机的范围,同时指出了粮食危机给脆弱国家带来的新风险2020年版关于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的报告于今日发布欧盟/粮农组织/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新闻稿2020年4月21日,布鲁塞尔/罗马/纽约——今日,由联合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致力于解决极端饥饿根源的国际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年度《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is)编写的该报告,连同主要调查结果、合作伙伴的声明,以及多媒体平台的内容,现载于以下网络平台:·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粮食安全信息网络(FSIN)平台这份全球报告的关键发现该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年底,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 (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在该报告涵盖的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2019年有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这是自2017年该报告发布第一版以来,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记录的最高水平的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此外,在2019年,有1.83亿人被分类为(IPC/CH第2阶段)——处于严重饥饿的边缘,如果面对冲击或压力,如COVID-19大流行,面临着陷入危机或更糟的风险(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报告所覆盖的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报告分析的趋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编注】严重粮食不安全是指一个人无力消费充足的粮食,使他们的生命或生计面临直接的危险。它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极端饥饿措施,如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和协调框架(Cadre Harmonisé)。根据每年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严重粮食不安全比慢性饥饿更加严重。慢性饥饿是指一个人在长时间内无法摄入足够的食物来维持正常、积极的生活方式。关于全球网络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力求更好地联系、整合和指导现有的行动、伙伴关系、方案和政策进程,以可持续地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源。《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是全球网络的旗舰出版物,由粮食安全信息网络(FSIN)提供协助。该报告是16个国际人道主义和发展伙伴(按字母顺序)参与的以协商一致意见为基础的多伙伴分析进程的结果: 萨赫勒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CILSS)、欧盟(EU)、饥荒早期预警系统网络(FEWS NET)、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粮食安全集群、全球营养集群、政府间发展组织(IGA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中美洲一体化体系(SICA)、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以及联合国难民署(UNHCR)。【参考来源】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粮食危机和COVID-19粮食安全信息网络: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关于预防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发生粮食灾难的要点《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揭示了粮食危机的范围,同时指出了粮食危机给脆弱国家带来的新风险除非迅速采取行动,否则COVID-19将使面临粮食危机的人数增加一倍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文)文/牛静美 审/绿宣 编/Angel
来源:一财网根据报告,今年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将继续优化,水稻、小麦不断调优品种结构,口粮播种面积8亿亩左右,优势产区玉米产能将得到巩固提升。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计,今年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能够实现稳产保供。记者当天从北京召开的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了解到这一信息。本届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目的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根据报告,今年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将继续优化,水稻、小麦不断调优品种结构,口粮播种面积8亿亩左右,优势产区玉米产能将得到巩固提升。水稻、小麦、玉米产量将分别达2.09亿吨、1.34亿吨和2.67亿吨。报告预计,肉类供给结构将得到优化,禽肉产量有望继续增长,奶业提质增效明显,水产健康养殖较快发展,绿色优质安全产品供给增加。同时,大豆振兴计划将继续深入实施,大豆面积有望再增加200万亩以上。棉花面积预计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油菜播种面积预计增加,特色油料生产有望不同程度增长。报告同时预计,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猪肉进口量将比上年增长32.7%、达280万吨左右,禽肉、奶制品进口量分别将比上年增长7.5%和3.3%。报告还对未来10年的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预计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经济观察)报告预测中国“粮食缺口”引发关注 社科院专家:需科学看待中新社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 陈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预测,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中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这一预测引发社会关注。对于这一预测,专家表示,报告里的“粮食缺口”不等于口粮缺口,要正确理解和科学看待中国的“粮食缺口”,不需过分担忧和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21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粮食是中国特有概念,不仅包括用于填饱肚子的小麦、大米等谷物类,还包括了薯类和豆类等。要弄清楚报告中所说的1.3亿吨粮食缺口,主要是缺的哪种粮食。杜志雄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出现了下降,其主要在于大豆进口数量显著增长,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在1.1亿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2019年大豆进口量接近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0%。中国粮食缺口主要是国内大豆产能有限造成的。“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大豆缺口对口粮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对于口粮安全的冲击基本可以忽略。”杜志雄说。除了预测1.3亿吨粮食缺口,报告还预测了谷物的缺口,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谷物(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杜志雄表示,2019年中国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仅占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谷物进口主要是用于消费结构优化和库存调节。考虑到“十四五”期间谷物结构调整的需要,报告预计2025年谷物(三大主粮)消费量为6.51亿吨左右,正常情况下,预测2025年中国谷物产量为6.26亿吨左右,由此将出现2500万吨的小幅缺口。在2500万吨缺口之下,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仍然高于95%的安全线。杜志雄表示,谷物中,小麦、稻谷和玉米并称三大主粮,小麦和稻谷统称口粮。统计显示,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2015年-2019年口粮自给率均在100%以上,说明近年来中国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口粮保持了绝对安全。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474公斤,远超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粮食安全底线无忧。今年夏粮又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完全可以应对预测的“十四五”期间谷物缺口,谷物供给保持长期稳定的态势不变。“虽然中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中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面对后期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以及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杜志雄表示,要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做好顶层谋划,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储备,积极调整国内生产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7.5%。”他还指出,在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下,除了做好顶层谋划,还要在需求和消费层面,将节约理念和危机意识纳入国家粮食安全观,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加快立法、强化监管,共同约束铺张浪费行为,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完)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上游连接种植,下游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12月23日,大河网记者从日前发布的《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是全国产能超2000万吨的2个省份之一,未来需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多样性、订单化和提升创新能力、装备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是河南省科协“2019年度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之重点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资助的,由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承担。“我们通过系列活动研讨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新业态、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及发展趋势,撰写了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执笔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梦琴说。《报告》指出,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是全国产能超2000万吨的2个省份(河南和山东)之一,和河南省粮食大省的地位基本匹配。中粮、益海嘉里、今麦郎、克明面业、白象、金苑、大程等知名企业在河南都有布局,可以说河南粮食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产业是我国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典型代表。具体来看,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现状如何?李梦琴分享,以2018年为例,河南小麦产量3613.7万吨,面粉生产2692.50万吨,均为第一大省,数据看很匹配,但深入分析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中粮、益海嘉里、今麦郎等知名企业在河南都有加工基地布局,这些企业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研发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各自以自身不同的优势发挥长处开疆辟地。河南有原料优势,而由于多种原因河南的加工产能多为域外企业做贡献。“除了上述这些河南区域内知名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规模中等、产品大众化、技术力量缺乏,这部分企业占到约60%左右,当然还有10%以上的个体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李梦琴说,应该看到河南缺乏本土的大型先进企业,在技术引领上还没有一流企业的牵引和推动,和周边的山东省、河北省比较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找准突破口。同时,河南民办小型企业数量多,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单一,缺乏研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优质原料小麦的浪费。《报告》提到,河南粮食加工产业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优势,可以在现有大型企业中寻找技术和产品突破点,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其他形式提升其优势,发展成为行业的规模、技术、产品的引领者,打造与河南小麦产量大省地位相匹配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旗帜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引领带动中等规模企业发展,牵引民办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整体水平。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该向哪发力?《报告》显示,随着国内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市消费群体对面粉的需求逐渐转向安全和有品牌的面粉。此外,《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重点发展适合传统食品专用粉,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面粉工业将以安全、营养、方便、专用型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优、新、特产品比重,重点发展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蒸煮类、速冻类、油炸类食品专用粉,满足饮食和传统主食品工业化需求,产量在小麦粉总量比重中达到40 %以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也预计,未来10~20年,随着国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持续转变,食用农产品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层次、高质量、 品牌化需求特征将进一步显现。社会的需求对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升级,促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要求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多样性和订单化方向发展、向原料的专用化和多样性方向发展、向提升创新能力方向发展及向装备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集群效应、扩张效应打造一流优势企业,建立完善配套的现代化高科技服务体系。“河南省有粮食产量优势,有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专家队伍庞大优势和培养人才优势,河南省更要给与政策、资金大力支持。”李梦琴表示,可以通过采用现代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做大规模;紧盯食品行业和互联网新业态发展需求,研发专用化、订单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高端化需求驱动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实现产业升级。此外,通过建立粮食原料品质数据库和可追溯机制,开发精准营养的绿色粮食特色产品,塑造“绿色河南”形象 ;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扶持推动批发市场的优化布局和升级改造;支持在粮食食品产业集聚区建立大型采购批发市场,增强批发市场统一结算、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功能,提升市场的规模、档次和管理水平,形成与制造业相配套、布局合理的市场集群,以“中国粮谷”建设为契机,构建河南模板的现代化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实现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协同,推进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快速发展。
2020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质量善布局,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拓展确权成果应用,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协同效应。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优化治理手段,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及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报告》也同期发布,该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出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性供给四个维度29个指标构成。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677,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0.028。生活水平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最大,达到39.3%。而城乡一体化维度的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在总指数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3.6%。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间发展失衡在东北与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趋于缓解。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增收进入“多轮驱动”时期,但各项收入的增速均有所放缓,且区域间差异显著。为此,《报告》建议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并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城乡一样化内容,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三产融合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经济,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我国基于居民生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但也存在着粮食供给数量充足而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为此,应根据新时代粮食供求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以满足新时代居民粮食消费升级为导向,保持粮食供求相对宽松关系,多途径提高抗御国际市场波动冲击和平抑国内市场波动能力,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粮食优质优价机制,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但实现产业兴旺面临着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经营主体去精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等问题,为此,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实施科技助推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多元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促共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持续性盈利能力不强等现实性问题。为此,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如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股份合作制、联合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时,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规范股权设置,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此外,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税费优惠政策。 当前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存在财政和信贷对农村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资机制相对单一、机制创新发挥的作用有限、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制发育不成熟、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认识不充分等问题。为此,应继续加大支持创新力度,激发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活力;完善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农村产业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促进投融资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差异化的管理监督体系。 《报告》还提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水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但中国水土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源自工业、农业污染导致的水土资源质量的下降,都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为此,应强化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采取制度、机制、技术等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在加强水生态建设的同时,以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及创新农业用水机制,实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特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来源 新华网编辑 王琳编审 田旻佳 杨韬
来源:金融界网站据报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消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新报告指出,全球27个国家面临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粮食危机。消息显示,新冠病毒大流行使相关国家已存在的饥饿情况进一步恶化。从亚洲的阿富汗、孟加拉国,到中东地区的也门,再到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一些中美洲国家,全球没有任何区域可以幸免。预计未来数月这些“热点国家”极有可能陷入到粮食安全状况极度恶化的境地,如重度饥饿人数上升。 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金健米业、北大荒、深粮控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