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县委书记罗讯(前排右一)在南县文建特种青蛙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察看再生稻长势。罗讯在南山村稻虾米产业核心试验区察看水稻长势。罗讯在南洲桥国家粮食储备中心察看储存粮食质量。南县粮食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现场。罗讯在会议上讲话。红网时刻益阳10月14日讯(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语涵 黄河海 孙浩)10月13日,南县县委书记罗讯带领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深入调研粮食生产、科研、仓储、收购等各个环节,部署粮食产业发展工作。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孟智勇参加。罗讯一行先后来到南县文建特种青蛙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南洲镇南山村稻虾米产业核心试验区、南洲桥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等地,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详细了解再生稻长势及病虫害防治、稻蛙生态种养、稻虾米水稻新品种研发及粮食收储等情况。罗讯指出,要认真总结粮食种植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实践,重点加快攻克机械收割损伤再生稻再次生产的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对稻虾米水稻新品种的研发,注重“南县稻虾米”品牌建设,坚持走有机绿色发展道路,用全产业链模式打造独一无二的“南县稻虾米”,真正将“南县稻虾米”打造成为名米、精米。在随后召开的南县粮食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罗讯听取了南县中晚稻收购、品牌打造、粮食质量安全溯源和监管等粮食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南县走出了一条“稻虾共生”推进农业经济突飞猛进之路。全县先后有19个“稻虾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7个产品正在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初步建立了使用“南县稻虾米”公用品牌的准入制度,统一“南县稻虾米”的质量标准。在粮食质量安全溯源与监管方面,南县以源头严防、生产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升溯源、监管能力,扎实做好了粮食质量安全溯源与监管工作。罗讯要求,要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精耕细作稳产能、打破惯性探新路。要加强粮食生产保障,坚决做到农业保险全覆盖、农技指导全方位,同时注重品牌效应,着重加强“南县稻虾米”品牌打造。要加强县域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积极立项争资、统一规划、扩仓建库,提升仓储能力。要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水平,重拳出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要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粮食生产、加工、收储、营销等企业要团结一致,打好组合拳,同时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助力南县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粮食安全作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关乎各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疫情当前,不少国家意识到,粮食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多国也纷纷禁止粮食出口。仅截止到三月底就有至少六个国家发布了关于粮食或食品出口的禁令。疫情背景下会不会发生全球粮食危机?这似乎成了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4、5月会出现最糟状况。那么,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如何?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对粮食的需求十分旺盛,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同比增长0.9%,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20年4月2日,商务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口粮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消费者无需囤粮。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2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报告》从粮食行业相关概述、全球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国内粮食行业发展现状、粮食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以及粮食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五大方面剖析了我国粮食行业,为粮食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参考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粮食行业相关概述粮食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PART2:全球粮食行业发展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特点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快,但不够稳定;另外就是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不平衡。PART3:国内粮食行业发展现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PART4:粮食行业核心企业分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立足中国的国际一流粮食企业,是全球布局、全产业链、拥有最大市场和发展潜力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集贸易、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投资控股公司。中粮集团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粮食企业,构建具有中粮特色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国有企业,中粮集团历经70年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粮、油、糖、棉为核心主业,覆盖稻谷、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花等农作物品种以及生物能源,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等行业。PART5:粮食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引起国内消费者关注。4月2日,商务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口粮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消费者无需囤粮。据中国工程院人士分析:我国粮食供需预测2020年和2030年能够达到口粮(主要指稻谷、小麦)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总体供需平衡且有保障。PART6:附录
粮食人均占有量2017年印度不同类型农作物产量2016-2018年芬兰有机农作物产量比重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同时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目前,科技助力粮食增产的态势明显,中国粮食产业向着专业化、高级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2019-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95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中国粮食产区集中化,科技助力粮食生产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竞争高级化,交易电商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由国内局部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全方位竞争,将由单纯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中国粮食加工业由粗放向精细加工转型,未来有望打造多领域全覆盖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很多水稻加工企业由粗放向精深加工转型。如益海嘉里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米糠利用率达60%~70%,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的“吃干榨净”式加工模式转变。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粮食行业市场体系粮食行业是指从事粮食相关性质的生产、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体组织结构体系的总称。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谷物供应基本自给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且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2017年,中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吨,其中跨省物流量2.3亿吨。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且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币,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7个百分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全球小麦生产区域从各大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上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种植面积约占全球45%,欧洲和美洲分别以25%和20%分列二至三位,各州小麦面积比重基本与小麦产量分布一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小麦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的土壤,而非洲地区和南美洲沙漠遍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麦生长的可能。全球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分析2012到2016年全球小麦消费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7401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017年小麦消费量有所减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欧美国家降雨过量,影响到小麦作物。尤其是法国和加拿大,2017年连续性的降雨导致麦田虫害增多,从而导致小麦产量减少,进而影响消费量减少。中国小麦生产规模:产量相对稳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的种植面虽然存在波动,但波动曲线比较合理。201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24268千公顷,产量13143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影响,预计未来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不会有大规模的提升,在耕种面积不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是未来小麦的发展方向。中国小麦进口贸易:进口国别分布相对集中从进口国别分布上看,中国小麦进口国别较为集中,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2017-2018年加拿大和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出现大幅度下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使得商贸热度下降,贸易壁垒重铸是美国出口中国小麦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国小麦加工业分析:大企业产能有望持续扩张近年来,中国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进行,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体系。目前,中国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三大巨头五得利面粉集团、益海嘉里面粉集团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可以预计的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及整合能力,这三大巨头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全球水稻生产区域:亚洲是核心产区世界水稻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年产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2018/19年度,中国大米产量预计占全球产量的28.9%。产量排名第二的是印度,印度的大部分农业都是基础的传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是印度有过半的人都是以农业为生,同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印度的大米产量占全球约23.1%的比重。中国水稻生产区域:黑龙江突出粮仓优势2017年,中国水稻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省份有9个,其中有中国粮仓之称的黑龙江以2819.3万吨的产量排在首位。除此之外江浙地区和两湖两广地区优势明显。原因在于这些地段亚热带季风区,即使冬季光热也较为充足,能够满足秋稻的生长条件。中国水稻生产规模:产量波动上升从生产方面来看,中国国内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个别年份偶有波动。以2018年为例,水稻产量出现下降情况,政府下调最低收购价水平和银行对粮食企业惜贷都是主要原因。中国水稻消费情况:稻谷价格稳中趋弱(二)通过对比近几年中国稻米价格可发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刚性,稻谷价格下跌和最低价收购启动将是大概率态势。如果因灾减产,由于库存较大,也不能根本改变产大于需的局面,但稻谷市场价格将止跌反弹,小幅上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后期国内稻谷市场价格走势并不乐观,但是由于最低价收购价的存在,中国稻米价格并不会出现雪崩式的坍塌。中国水稻加工业分析: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部分水稻加工企业的关停给了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契机,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8年,中国四大稻米加工企业市场份额共占80%,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发拥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行业集中度的上升可加快稻米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球玉米生产消费规模:产消天平被打破2015年以来,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比一直处于临界点,2017年消费量首次超过生产量,全球玉米的消费缺口愈发明显。受世界生产燃料乙醇和非乙醇FSI的增长和家禽养殖业市场的回暖的影响,玉米需求增加,而国际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受厄尔尼诺现象冲击导致玉米产量下滑,生产消费天平杠杆最终被打破。全球玉米生产消费区域:美国是生产消费核心区从产量分布上看,2018年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2.6%,巴西占全球的9.0%,欧盟占5.7%,为全球玉米产量前三的国家和地区。从消费量格局看,2018年美国玉米消费量占全球整体消费量的27.2%,巴西玉米消费量占5.8%,欧盟消费量占7.7%。对比而言,玉米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境内玉米布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201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25717.4万吨,其中排名前5的省份有4个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五省总产量为14440.7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6%。中国玉米消费情况:供过于求现状逐渐好转过去10年中国玉米供过于求状况十分明显,自2015年底,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来,玉米产量持续下滑,总需求量明显回升。数据显示:2018年玉米产量首次高于需求量,中国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得到扭转。中国玉米加工业分析:全球地位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产生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玉米加工类产品加工量均以每10年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主要增长速度最快的玉米加工产品是淀粉和酒精。其中淀粉、赖氨酸、味精和麦芽糖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2%、60%、68%和85%,玉米加工产品在全球的地位日渐突出。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核心主业分析在近两年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探索中,中粮首要解决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问题,聚焦粮油糖棉核心主业发展。在资源向主业聚焦倾斜的带动下。2017年业务经营量约1.5亿吨,其中糖棉核心主业经营量5721万吨。为了做好中国粮油领域国家队长的角色,预计未来中粮集团投资将进一步向核心主业倾斜。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北大荒企业北大荒经营情况分析2015-2018年,北大荒整体营收状况比较良好,在营业收入略有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从宏观环境上看,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至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在“三农”领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北大荒等大型公司因此受益。从公司层面分析,北大荒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得到保障,从而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生产展望:粮食产区集中化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分品种看,中晚籼稻1708万吨、粳稻838万吨、玉米1065万吨,大豆111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包括向国家级主产区和各地区域级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将成为中国农业粮食结构调整的稳定器,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生产展望:科技助力粮食增产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市场展望:交易电商化中国粮业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日益走向商务电子化。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大国,粮食电商将是一个大的发展空间,优越的现代交易方式将促使粮业越来越向电子化商务发展。来源: 艾媒网
我国油脂科技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起步时主要以国内自主开发技术为主,局限在皂粒、脂肪酸、甘油等产品,技术较为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油脂科技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明显的扩大,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油脂科技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至今,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进入国内油脂科技领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同时,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新建或扩建生产装置,企业生产规模与集中度大幅提高,油脂科技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粮油行业产业链较长,涉及到农业及初加工公司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链为基础,主要加工环节包括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油脂科技工艺等,主要产品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等,产业链下游为商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食品加工业、饲料业以及化工业。食用油产销良好,总量处于缓慢上升趋势食用油按照品类可分为食用动物油和食用植物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食用植物油占据了主导地位,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7/18市场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量达2,963万吨,2012/13市场年度至2017/18市场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5%;2017/18市场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达3,440万吨,2012/13市场年度至2017/18市场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4%。按照包装方式划分,食用植物油可分为散装油、中包装食用油以及小包装食用油。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限制散装油销售相关法规的不断出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意识,散装油消费量逐渐减少,中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逐渐上升,占据着食用油市场的主要地位。小包装食用植物油按照细分油种可以分为大豆油、调和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品类。从销售量来看,销售价格相对便宜的油种,如大豆油、食用调和油、菜籽油等依然占据小包装食用植物油的主要部分,销售量占比超过80%。从销售额来看,销售价格相对较高的花生油占比最高,2018年销售额占比超过20%。金龙鱼中国小包装食用植物油行业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根据尼尔森数据,按销售量统计,公司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销售份额分别为40.1%、39.5%及39.8%,均领先于竞争对手。我国小包装食用植物油销售份额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餐饮行业的发展有效的的促进了行业发展因素1、法律规范及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进行规范。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食品行业市场,有效保护了消费者以及食品企业的利益,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游粮食收储改革不断深化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改革,粮食收储和流通按照既坚持市场导向,又注重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的原则推进。2014年,国家取消了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并在东北和内蒙古启动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有所提高,大豆面积、产量实现双增。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储制度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和产业链,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增强,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目前,小麦和水稻仍然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8年,国家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化购销发挥主导作用。3、消费升级催生新的市场机会我国食品行业的终端需求主要来源于家庭消费、餐饮业和食品制造业三方面。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家庭消费、餐饮业和食品制造业对于食品的需求均保持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同时,消费者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卫生”提升到了“营养、健康、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上游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的食品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卖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用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餐饮收入从2010年的17,64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2,71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68%。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厨房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食用油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12月2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武维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新的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应充裕,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目前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存在的损耗现象;二是消费环节浪费,主要存在于商业餐饮、公共食堂和家庭饮食三个领域。报告提出,进一步做好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及时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打造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体系,以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减少因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将反对粮食浪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链条全环节系统化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加快建立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报告建议,要切实抓好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树立并践行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一是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强公务活动管控,继续对公务消费保持高压态势,严格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以公务用餐引领社会消费文明。二是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餐饮服务单位要科学合理设计宴席和菜单,调整菜品数量、分量,主动提供“小份”“半份”等人性化、合理化服务,做好公勺公筷和分餐制服务等。来源:人民日报
按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要求,我市认真开展年度统计分析,现将我市2020年度粮油购、销、存情况汇总分析报告如下:一、收购情况。2020年度,全市粮食经营企业购进粮食678719.6吨(含储备粮油转入),较去年同期增加625111.6吨53608吨,增幅8.58%;油脂(含储备粮油转入)购进13325.4吨,较去年同期10564吨增加2761.4吨,增幅26.14%;二、销售情况。2020年度,全市粮食企业销售粮食295117.3吨(含储备粮油转入),较去年同期366310.1吨减少71192.8吨(含储备粮油转出),减幅19.43%; 油脂(含储备粮油转出)销售15918.2吨,较去年同期11038.7吨增加4879.5吨,增幅44.20%;三、库存情况。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粮食企业库存原粮31430.8吨(不含储备粮),较去年同期26526.1吨增加4904.7吨,增加18.49%。库存原油3273.8吨、(不含储备油),较去年同期4983.7吨减少1709.9吨,减幅34.31%。从以上数据看,2020年度国有粮食企业购销经营呈现粮食收购增加、销售减少,库存增加。油脂收购增加、销售增加,原油库存下降的原因是植物油市场涨幅较大,市场预期不明显,企业不敢盲目囤积。(通讯员:张燕)【来源:曲靖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种植:粮价存在上涨可能 关注涨价周期机会1.1. 新冠引发粮食担忧 涨价预期驱动板块 粮食安全担忧驱动种植板块上行。近日种植板块表现较好,相关标的, 北大荒、苏垦农发以及种业板块均有较好的涨幅。我们认为,种植板块 主要驱动力为:新冠疫情全球进一步发酵,3 月下旬开始全球多个国家 表示禁止相关农产品出口,引发市场粮食安全担忧,涨价预期驱动种植 链上行。全球主要粮食库存充足,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新 种植技术的推广,全球粮食总产量维持上行趋势,目前全球主要农产品 的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高位。单纯从基本面分析,全球不存在粮价的大 幅上涨的基本面。新冠疫情可能造成阶段性的粮价上涨。如果疫情在上半年见到拐点,预 计农产品价格会迎来温和上涨,原因在于流通端限制导致供给结构性不 足,以及疫情下囤货需求阶段性提升,但考虑到较为充足的库存,预计 基本面支撑的上涨幅度有限。如若疫情拐点持续未见,农产品价格可能 有进一步上涨可能,原因在于疫情对于供给端影响将从流通转向生产, 同时货币宽松的背景下,避险需求可能提升导致资金涌入农产品,推升 农产品价格。 1.2. 涨价利好整个产业链 精选种植与种子板块 粮食涨价更利好种子和种植板块。粮食是典型的大宗周期品,粮价上涨 一般利好上游与种植利润,下游加工企业一般会承担部分涨价空间,利 润短期承压。涨价带动的涨价,我们重点看好上游的种子和中游的种植 板块。其中,种子公司受下游粮食价格影响很大,粮食价格上涨有助于 提高单亩种植受益,提升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考虑到种子在农资投入中 占比小,因此粮价上涨农户更倾向买好种子,头部种子企业迎量价齐升。2. 口粮:国内供给充足 国际关注出口国疫情 口粮国内供给充足,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口粮主要涉及大米和小麦, 国内口粮基本实现自主化,不存在进口依赖:1)稻谷 2019/2020 年期初 库存 1.72 亿吨,预计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 1.97 亿吨,期初库存消费 比高达 86%;此外稻谷贸易比不到 2%,无进口依赖。2)小麦 2019/2020 年期初库存 0.69 亿吨,预计产量 1.18 亿吨,消费量 1.12 亿吨,期初库 存消费比高达 63%;此外小麦的贸易比不到 3%,无进口依赖。考虑到 稻谷主要出口国越南已经禁止大米出口,口粮流通存在进一步中断可能, 需关注主要出口国疫情防控情况。 2.1. 国内:大米与小麦供给充足 春耕受疫情影响不大 2.1.1. 口粮供给较为充足 国内无需担忧供给问题 大米供给较为充足,国内无需担忧供给问题。国内一直对水稻的种植有 最低收购价补贴保护,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2017 年最低收购价虽有下 调,种植面积有所降低,但由于国内种植技术的提升,总产量依然维持 较高水平。根据天下粮仓预估,2019/2020 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 为 1.99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97 亿吨,期初库存约为 1.72 亿吨, 库存消费比高达 86%;进出口方面,2019/2020 年度国内进口预计为 250 万吨,贸易比 1.3%,没有进口依赖。小麦库存维持高位,国内粮食安全。根据天下粮仓预估,2019/2020 年 度,国内小麦年度产量约为 1.18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12 亿吨, 期初库存约为 0.69 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 62%;进出口方面,2019/2020 年度国内进口预计为 350 万吨,贸易比 3%,没有进口依赖。2.1.2. 春耕不受疫情影响 国内供给有保障 国内春耕受新冠疫情影响有限,国际种植需要暂时影响有限。根据农业 部披露,截至 3 月 26 日,全国春播粮食 7480 多万亩,完成意向种植的 8%,进度同比快了 0.6 个百分点。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 1600 多万 亩,育秧进度快了 1.6 个百分点,栽插进度快 2.9 个百分点。国际种植, 尚有不确定性,目前影响有限。2.2. 提防口粮贸易流通 关注南亚与东南亚疫情 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达到近十年高点,前五大出口地区占全球总出口量 的 71%。根据 USDA 数据,2019 年全球大米总产量 499 百万吨,年度 消费量 492 百万吨,年度出口量为 44 百万吨,其中,期末库存消费比 为 37%,处于近十年最高水平,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大米主要出口国为 印度、泰国、越南、美国、中国,其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 24%、17%、 16%、7%和 7%,合计占全球出口比例的 71%。全球小麦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前四大出口地区占全球总出口量的 64%。根据 USDA 数据,2019 年全球小麦总产量 765 百万吨,年度消费量 755 百万吨,年度出口量为 184 百万吨,其中,期初库存消费比为 37%,处 于历史较高水平,库存储备较为充足;小麦主要出口国为俄罗斯、欧盟、 美国和加拿大,其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 19%、17%、15%和 13%,合 计占全球出口比例的 64%。重点关注粮食主要出口国的疫情防控情况。考虑到大米与小麦均为口粮, 价格走势相似,因此我们以大米出口流通为研究对象。全球水稻接近90% 的种植面积在亚洲,其中东南亚与南亚是全球大米的主要出口地区。预 判口粮是否会受新冠疫情影响,重点关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疫情。目前, 印度疫情确认数量均未见到拐点,越南(东南亚代表国家)有所企稳, 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考虑到越南已经阶段性禁止农产品出口,后续价格 影响还需重点关注。3. 玉米:2020 年供给趋紧 价格易涨难跌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产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为 5 亿亩,每亩产量约为 400 公斤,总产量约为 2 亿 吨。国内玉米的优势种植区域为北方春玉米区(45-50%)、 黄海夏玉米 区(30-35%)和西南玉米区。消费方面,玉米是最重要的饲料原粮,饲 料消费一直占饲料原粮的 60%以上;除此之外,玉米的工业消费也较大, 主要用于乙醇和深加工等,直接食用消费占比不足 10%。玉米维持紧供给,2020 年价格易涨难跌。供给方面,国内玉米从 2016 年开始供给侧改革,玉米临储库存逐年下降,目前临储期初库存已经回 归低位。此外,2020 年玉米种植面积仍可能维持下滑,草地贪夜蛾虫灾 可能会造成玉米减产可能性,因此 2020 年玉米产量有可能低于预期。 需求方面,畜禽存栏环比提升,饲料带动玉米需求好转。因此,我们认 为 2020 年玉米维持紧供给,价格易涨难跌。 3.1. 供应端:库存继续下滑 产能存在下滑可能 临储库存回归正常,玉米价格不再受临储库存压制。根据国泰君安期货 团队研究,经过 2019 年拍卖之后,临储玉米结余库存只有 5600 万吨左 右,并且都是 2015 年玉米,属于超期存储玉米,预计 2020 年将完成临 储玉米去库存任务。考虑到 2016 年初,临储超 2 亿吨多的库存,国内 临储库存已经回归正常。 目前社会库存水平不高,潜在利好玉米价格。2019 年玉米价格低迷,企 业都以随用随采库存策略为主,目前社会库存水平不高、需求有逐渐好 转迹象,预计只要 2020 年拍卖底价价格调整合理,玉米价格继续跌破 临储拍卖底价概率不大,有利于未来玉米价格反弹。2020 年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有可能造成供给波动。国内玉米 接近 5 亿亩的种植面积,从农业部近日发布的《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 案 》来看,2020 年草地贪夜蛾疫情防控严峻,主要表现:1)虫源基数 大,虫源累计明显高于 2019 年,是 2019 年同期检测数量的 90 倍;2) 北迁时间提前,预计 2020 年同比 2019 年北迁提前 1 个月;3)发生面 积大,根据农业部测算,草地贪夜蛾涉及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1 亿亩,潜 在威胁 2 亿亩。3.2. 需求:畜禽存栏稳步上行 饲料提振玉米需求 畜禽存栏稳步上行,饲料提振玉米需求。2019 年生猪受非洲猪瘟疫情影 响产能大幅度去化,根据农业部数据,能繁母猪与生猪存栏一度减少超 40%。随后生猪价格迎来周期反转,2019 年 10 月底生猪价格达到历史 高位,猪价超过 40 元/公斤。受替代品影响,白羽鸡迎来替代消费高峰, 白羽鸡价格也创历史高位。当前,畜禽养殖盈利高企,养殖户养殖积极 性高,整体存栏稳步提升。考虑到饲料是玉米需求的主要来源方,提振 玉米需求。2020 年国内玉米新作产需缺口会放大,价格易涨难跌。根据国泰君安期 货汇总农业农村部、USDA、天下粮仓、中国汇易的玉米平衡表,整体来 看市场认为新作 2019/20 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从具体数 据来看,农业部和 USDA 认为国内玉米产量-需求缺口约 1000-2000 万吨; 而天下粮仓和中国汇易预估玉米缺口达到 5000 万吨左右。虽然上述机 构对于玉米产需缺口具体数据预估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从趋势来看 2019/20 作物年度玉米缺口均是以扩大为主。3.3. 国内玉米自给自足 进口冲击可忽略 国内玉米贸易比不到 3%,进口冲击不大。国内玉米一直有进口配额保 护。因此,每年国内玉米进口量仅为 400 万吨左右,相对比我们每年 2 亿多吨的消费量来看,贸易比(进口占消费比例)不到 3%,影响较小。玉米主要出口国未见疫情拐点。全球玉米出口国主要为美国、巴西和阿 根廷,三国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60%以上。全球玉米价格走势主要取 决于主要出口国疫情防控情况以及疫情防控不及预期带来的封关,可能 会造成全球玉米供应链短期中断,进而引起价格上涨。从目前来看,美 国、巴西等主要出口国疫情确认数量均为见到拐点,影响如何需要进一 步观察。4. 白糖:牛市周期起步 多因素支撑未来糖价上涨4.1. 国际出现产需缺口,推升国际糖价 4.1.1. 全球:产需缺口首现,供需形势趋紧 牛市周期前夕,反转已至。全球糖产量连续 3 年大于需求,根据 USDA 预测,2019 年全球糖库存达到 5505 万吨,进入 2019/20 榨季,全球糖 产量下滑至 1.74 亿吨,总消费量约 1.76 亿吨,出现自 16/17 榨季后的首 次产需缺口,而根据 ISO 预测,19/20 榨季产需缺口将达 944 万吨,为 过去 11 年来最高水平,甚至部分机构预测产需缺口将超过 1000 万吨, 19/20 榨季出现确定性产需缺口,为糖价后续上涨奠定了基础。产量结构方面:18/19 榨季印度成为第一大产糖国,目前产量前五的国 家(地区)为印度、巴西、欧盟、泰国和中国,合计产量达全球的 60%, 19/20榨季由于印度大幅减产和巴西小幅增产,巴西重归产糖第一大国。 根据 USDA 预测,2019/20 榨季,五大主产国产糖量减少约 600 万吨(根 据北方商品最新统计数据,前五大产糖国糖产量减少量超过 1200 万吨)。 其中,印度作为 18/19 榨季的第一大产糖国,预计 19/20 榨季产量下降 至 2750 万吨,下降约 780 万吨,同比下降约 22%,成为本轮国际糖价 上涨的主要动因之一。库存方面:库销比与糖价呈显著反向关系。根据 USDA 预测,19/20 榨季库销比从 2018/19 榨季的 31.59%下滑至 19/20 榨季的 28.25% ,同比 下滑 10.57%。库销比仅次于 2016 年的低点,从而推动国际糖价升高。4.1.2. 巴西:出口供给新低,糖醇比有望回升 糖产量略降,出口新低。根据 USDA 预测,2019/20 榨季巴西糖产量降 至 2935 万吨,同比下滑 0.51%。同时巴西糖出口量降至 1862 万吨,创 13 年以来新低,较 17/18 榨季下降 33.97%。乙醇用蔗比例是影响巴西糖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巴西制糖成本约 15 美分/磅,现金成本约 13 美分/磅,我们认为巴西产糖量需关注因素分 三种情况: (1)糖价低于 13 美分/磅:糖价低于现金成本,如果此时乙 醇折糖价格也低于 13 美分/磅,会引发巴西甘蔗减产;( 2)糖价低于 15 美分/磅:糖价低于制糖生产成本时,主要关注糖醇比;( 3)糖价高于 15 美分/磅:糖价高于制糖成本,榨糖可获利,蔗农可能增加甘蔗种植 面积,关注糖醇比与甘蔗种植面积。国际油价超低位,糖醇比有望回升。截止 3 月 16 日,2019/20 榨季巴西 糖用蔗比例约 34.38%,历史最低。但受到国际油价超低位影响,乙醇价 格迅速下跌。目前,乙醇均价折合糖价约为 11.37 美分/磅,相比于 2019 年 12 月,下降了近 40%。根据北方商品数据,市场预期 20/21 榨季巴西糖醇比会回升到 46%的高位,因此国际糖价应声下跌到 11 美分/磅的低 位。受新冠疫情影响,长期缺口与短期供给增量博弈。截止 3 月 31 日,巴 西当日新增确诊病例增至 1233 例,累计确诊病例 5812 例,死亡病例 202 例。短期而言,受新冠疫情影响巴西部分地区封城封路,燃料需求量急 剧下降,多家能源巨头公司宣布减少从糖厂采购的乙醇数量,乙醇价格 下行压力极大,或导致食糖产量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3 月 30 日,原 糖价格指数跌至 10.86 美分/磅。由于疫情与油价的不确定性,糖价持续 维持 11 美分/磅的低位,如果这一低位持续,巴西将陷入糖醇皆亏的经 验状态,将引发巴西甘蔗减产,从而将导致后续糖周期超预期。此外, 如果疫情超预期,将影响巴西港口运行,导致巴西糖出口短期骤降。4.1.3. 印度:印度糖产量大幅下滑,出口预计紧缩 印度糖产量大幅下滑,是本次糖周期景气度向上的核心因素。受自然灾 害影响,印度新榨季减产。根据北方商品统计,截止 3 月 27 日,印度 19/20 榨季糖产量 2650 万吨,同比减少-19.6% 。新榨季印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1)三大主产区中,马邦与卡邦受干旱影响,甘蔗种植面积下 降约 20%,但后续的强降水又使甘蔗单产与含糖量下降; (2)此外,临 近榨季,马邦发生洪涝灾害,致使榨季推迟约 1 个月; (3)部分入榨甘 蔗被洪水侵蚀,不仅使甘蔗糖分进一步损失,还导致开榨后半数糖厂无 法开工。新冠疫情下,港口与糖厂劳工缺乏,出口量紧缩。截止 4 月 1 日,印度 当日新增确诊病例 38 例,累计确诊病例 1657 例,死亡病例 50 例。3 月 24 日,印度宣布全国性封城 21 天以抑制新冠疫情传播,封城期间所有 商店、工厂、车间等都将关闭。同时根据印度糖业进出口公司 ISEC 公 告,,受 21 天封城令影响,糖企工人返工困难,已无法正常运转。此外, 尽管港口尚未封锁,但目前港口缺乏劳工,预计印度 2019/20 榨季糖出 口量将低于 500 万吨的预计出口量。4.1.4. 泰国:极端天气影响下,泰国糖产量减少近半 极端天气影响,泰国糖产量超预期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目前正面 临 40 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严重影响了甘蔗收成。根据北方商品数据, 泰国 2019/20 榨季糖产量 830 万吨,同比下降 43%,而此次干旱也严重 影响了 2020/21 榨季的甘蔗种植,预计 2020/21 榨季泰国糖产量仍将位 于低位。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糖出口占比极高,根据 USDA 数据,18/19榨季泰国糖出口量占全球糖产量的 5.17%(印度 2.61%), 本次泰国糖减 产加剧了国际糖供给的紧张态势。此外,截止 3 月 31 日,泰国当日新 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01 例,累计确诊病例 1771 例,死亡病例 12 例。 目前,泰国部分地区已对商铺实行宵禁,若疫情再度升级,不排除泰国 采取封城等方式减少人员流动,从而对糖厂生产和出口产生影响。4.2. 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贸易受疫情冲击或有所下降 4.2.1. 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 供给端:国内各产区小幅减产,预计国内糖产量小幅减产至 1030 万吨。 在国内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9 年天气干旱、虫害原因导致广 西、云南等主要产糖地甘蔗减产,产糖率提高部分弥补产量减少。第一 季度本是食糖生产的旺季、销售的淡季,但受开工影响,对甘蔗运输和 糖生产造成了影响,预估产糖量或有所下调。需求端:由于肺炎疫情影响,春节期间餐饮业消费直接腰斩,食品和饮 料制造行业终端库存积压,复工时间推迟,供需两弱的情况还将持续一 段时间。目前虽有部分餐饮企业复工,但是需求仍然相对疲软。目前由 于爆发时期刚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预计对于食糖夏季销售旺季的影响 不会太大,这或将进一步弥补消费端减弱给糖价带来的负面影响。4.2.2. 边际成本定价,糖价有超预期的可能 我们认为国内糖价是由国内糖供给的边际成本决定。国内糖需求约 1500 万吨,无法单靠国产糖或进口糖满足,因此决定糖价的核心在国内自产 糖和配额外进口糖两个边际供应量。其中供应方面,配额内进口糖:配 额内进口糖成本约 3000 元/吨,征收 15%的关税,配额内进口量 194.5 万 吨。国内生产糖:目前国内制糖现金成本 5100 元/吨,形成了国内现货 糖价底部,托底糖价;完全成本平均为 5700 元/吨,最高完全成本约 6300 元/吨,国内糖产量约 1030 万吨。配额外进口糖:目前需征收 85%的关 税,进口成本约 4700 元/吨,5 月 22 日后关税税率下调至 50%,成本约 为 3900 元/吨。由糖行业协会发放进口许可证来分配配额外进口量,配 额外进口量约 200 万吨。国储糖:由糖业协会制定供需平衡表,根据整 体供需缺口进行拍卖,保证国内供需平衡。4.2.3. 食糖进口量稳定,贸易受疫情冲击或有所下降 国产糖减产,进口短期受阻,糖周期有望超预期。根据 USDA 预测,国 内需求量约 1580 万吨,与 18/19 榨季基本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 糖的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USDA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进口 糖占国内糖总消费量的 25.95%。疫情对食糖贸易产生了影响,对于我国 这样的净进口国来讲,后续进口如果受阻,国内自产糖将弥补不了国内 产需缺口,如果出现类似状态,国家有望通过抛储的方式来抑制价格上 涨,但即使国储糖抛储,预计国内价格还将超预期上涨。5. 大豆:新冠疫情有影响全球大豆种植和贸易的可能5.1. 新冠疫情可能会影响主产国大豆的生产、贸易 5.1.1. 全球:产需缺口首现,供需形势趋紧 根据 USDA 预测报告显示,19/20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 3.42 亿吨,同比 下滑 4.7%;19/20 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需求量为 3.5 亿吨,同比增长 2.1%。 贸易方面,USDA 预测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大豆出口 1.52 亿吨,同 比增长 2.39%。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确诊人数持续增加, 疫情的严重性和传染性不排除对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等大豆主产 国的生产、贸易造成影响,未来可能影响全球大豆的供应结构。产量结构方面:大豆主要生产国的大豆产量分别为巴西 1.26 亿吨、美国 9684 万吨、阿根廷 5400 万吨、中国 1810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86.3%; 中国为全球大豆的主要消费国,2020 年预测消费 1.04 亿吨,约占全球 消费需求的 30%。5.1.2. 美国:2020 年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低于预期 目前,美国成为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 美国已累计确诊 18.98 万人、累计死亡 4086 人、累计治愈人数 7136 人,死亡比例呈上升趋势。为应对此次新冠疫情传染扩散,美国总统特朗普 于 3 月 13 日宣布美国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并相继发布对外旅行禁令、 “保持社交距离”指令等。美国多个州也采取各种控制措施:要求市民 除生活所需“基本”活动外,待在家中不要外出,违者将受到处罚;关 闭一些“非必要营运”场所;关闭一些学校并改为视频授课;鼓励员工 远程办公等。根据 3 月 USDA 月度供需报告显示,预期 2019/20 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仍 为 9684 万吨,消费需求量为 6076 万吨。但是,美国作为大豆的主要生 产国,国内严重的疫情可能会影响大豆未来的产量供应,美国农业部最 新公布 2020 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为 8,351 万英亩,低于 3 月 23 日 公布的种植意向,也低于 8,486.5 万英亩的市场预期,因此后续不排除 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美国大豆生产产生影响。 5.1.3. 巴西:新冠疫情下,大豆贸易短期可能受到影响 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作为拉丁美洲受此次疫情影响较为 严重的国家,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巴西已累计确诊 5717 人、累计 死亡 201 人、累计治愈人数 0 人。面对此次具有高传染性的新冠疫情, 巴西于 3 月 20 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巴西最大的州和城市为防止疫情 快速扩散也采取了封锁措施,多地停工停课。供给端,产量方面,根据 3 月 USDA 月度预测显示,2019/20 年度的巴 西大豆产量增长至 1.26 亿吨,供给相对充足。但巴西包括桑托斯港、 帕拉那瓜港和里奥格兰德港在内的主要港口船只的装货和卸货工作虽 继续正常进行,但受疫情影响主产区装运以及出口装船近期来逐渐放缓, 3 月份大豆到港量仅为 482 万吨,4 月份预计仅不足 700 万吨。因此, 短期内大豆供应或将减少,驱动价格上涨。 5.1.4. 阿根廷:装船延迟,货物运输成本高企 作为另一大豆主产国的阿根廷,同样也遭受新冠疫情波及,截止 2020 年 3 月 31 日,阿根廷已累计确诊 1054 人、累计死亡 27 人、累计治愈 人数240人。阿根廷政府于3月19日宣布实行为期12日的“全民隔离”, 此后下令,从 27 日零时起关闭除对外贸易活动以外的全部边境陆路口 岸、国际港口和国际机场,以及限制除本国公民和从事国际贸易运输人 员外的包含长期居住海外的阿根廷籍人以内的所有外国人入境和流动。 虽然阿根廷政府保留了贸易相关的人员及货物运输通道,但为了有效防 控疫情发生,确保船员身体健康,由此加大了对进港货船的检验和审查, 由此导致大豆等农产品出口装船延迟,提高了货物运输成本。 产量方面,根据 3 月 USDA 预测显示,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期增长至 5400 万吨,但是考虑到此前科尔多瓦和圣达菲省炎热且干燥的天气影响以及 此次新冠疫情影响,未来阿根廷大豆产量不确定性仍比较大。贸易方面, 因装运审查程序增加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将使阿根廷大豆出口量有所 下降。 5.2. 国内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效率降低有望推升大豆价格 从供给端而言,中国大豆需求量较大且对外依存度高。根据 USDA 预测, 2020 年国内大豆产量约 1810 万吨,与 2019 年基本持平。但值得注意的 是,自 2013 年始,国内大豆消费量中超过 85%的大豆来源于进口,具 有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高。USDA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进口大豆 占国内总消费量的 84.86%,国内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国内大豆进口总量 8803 万吨,其中巴 西大豆约占进口总量的 74.68%,美国进口占比 18.8%。但供给端在全球 2019/20 年度大豆减产,同时叠加进口可能受阻的情况下,需求端,国 内大豆需求量增长的背景下,供需缺口有望推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从需求而言,大豆需求主要受饲料需求影响。根据 USDA 预测,2020 年国内大豆需求量约 1.04 亿吨,较 2019 年增加 150 万吨。2019 年受非 瘟影响猪饲料需求下降,又因禽肉替代需求上升,禽饲料需求大幅攀升, 根据 USDA 预测,国内豆粕消费年度上升 1.67%。生猪层面,农业农村 部数据显示,2020 年 2 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1.7%,新生仔 猪量自 2019 年 9 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增长,但 由于三元种猪占比高企, 后续行业母猪可能持续高补高淘状态,总体而言产能恢复缓慢。并且值 得注意的是,根据 USDA1 月份发布的世界市场与贸易,2019 年养殖户 受高利润驱使拉长养殖时间,平均出栏重量大幅增长,我们预计 2020 年压栏现象将持续,这一现象将使猪饲料需求增长快于猪链产能恢复, 从而带动大豆需求;禽链层面,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趋稳,随着禽价恢复, 当下禽链养户补栏积极性逐步上升,有望带动鸡饲料消费增加。综上, 我们认为,2020 年国内大豆需求量增长已成定局。进口短期受阻。短期而言,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趋稳,饲料需求回升 带动饲料价格上涨,但由于国内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高,国际价格上涨 叠加进口短期装船延迟将抬升国内大豆价格。长期而言,受益于鸡猪高 景气共振,饲料需求增加带动国内大豆需求量增加,叠加主要大豆出口 国出口量持平或略降,供需缺口将有望推动价格上涨。6. 投资建议 新冠疫情挑动粮价上涨预期,建议关注产业链主题性机会,推荐种植板 块,推荐标的:苏垦农发、北大荒。推荐种植上游的种业板块,推荐: 隆平高科、大北农、荃银高科,相关受益标的:登海种业。……(报告来源:国泰君安)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粮油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行业,粮油加工主要包括粮食的储存以及植物油的加工工序。粮食储存主要包括大豆、花生、芝麻等食用油原料的储存。油脂油料加工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的总产量为6,348.8万吨,较2017年的6,020.9万吨增产327.9万吨,增长5.4%。食用植物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2019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3,576万吨,相比于2018年增加136万吨,增幅4.0%,呈平稳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食用油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供应量层面的竞争,而是逐渐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从追求实惠向追求高品质转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提高油脂自给率的战略,食用油在供应端呈现多元化态势,米糠油、玉米油、葵花油、茶籽油、橄榄油、藻油及微生物油脂等品种不断涌现。同时,随着食用植物油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油脂专业加工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日益提升。此外,随着国家对油脂工业环境保护、安全、职业健康、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老旧的油脂加工企业需进行系统化升级改造。油脂工业的新油品、新技术、新趋势促使食用油加工企业提高油脂产品品质、多元化油脂产品种类以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工厂和设备的升级改造,进而为上游的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带来广阔的业务机会。大米加工行业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大米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结构的变化调整,畜牧业快速发展,奶业、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大米等传统主食的需求进入了稳定阶段。从2013年开始,我国大米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消费量保持在1.43亿吨上下。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未来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于优质大米、品牌大米的需求将继续提升,促进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的生产和供应增加。而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生产涉及的设备和工艺、工厂构造升级改造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对于上游的高技术含量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线改造、车间技术升级等方面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面粉加工行业面粉主要是指由小麦加工而成的产品。国内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数据显示,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前三名企业五得利、益海嘉里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这三大企业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面粉行业规模化和集团化趋势的加快,小麦制粉企业预计将继续减少,面粉加工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行业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量保持稳定,2019年中国玉米消费量达到2.79亿吨,比2018年增加近500万吨,呈稳步增长态势。饲料加工行业我国的饲料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值、规模和相关饲料机械及配套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方向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推广安全环保饲料产品,构建精准配方技术体系作为最主要任务之一。未来,随着饲料行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的提升,饲料加工企业对于厂房改建扩建,生产线效率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将为上游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提供广阔的业务增长空间。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我国粮食仓储物流工程行业已由原来的国家计划建设阶段发展至市场化建设阶段。经历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种新技术、新仓型、新设备得到了大力推广,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具有高效的作业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将向储运技术现代化、信息检测网络化、流通过程无缝化等方向发展,这将为上游粮油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带来大量业务机会。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粮油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来源:粮油市场报作者:刘佳 核心提示2019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单产较上年均有所下降,总体产量小幅减产。展望2020年,棉花市场供应端形势较为明朗,种植面积预计小幅收窄,在没有极端天气影响的情况下,产量预计较为稳定,2019年底结转库存处于高位,2020年预计棉花供应较为充足。新年度主要变数还是集中在需求端,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原油等大宗商品走势、中美贸易争端的最终走向等因素都将对棉花市场下游产业造成深远影响,从而影响棉花的生产消费。2019年我国棉花市场概述(一)2019年国内棉花量质双减2019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单产较上年均有所下降,总体产量小幅减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棉花产量588.9万吨,同比减少21.3万吨,下降3.5%;201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339.2千公顷(5008.8万亩),同比减少15.2千公顷(22.8万亩),下降0.5%;2019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763.7公斤/公顷(117.6公斤/亩),同比减少55.6公斤/公顷(3.7公斤/亩),下降3.1%。新花质量方面,今年疆内新加工皮棉质量普遍不及上年。北疆奎屯、精河等地区企业反馈,今年双29以上资源占比明显减少,或是受棉花生长初期低温而夏季温度又过高影响;南疆除巴州地区外,阿克苏地区及喀什部分地区反馈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长度、强力普遍不及上年,而且马值偏高,严重影响皮棉指标。(二)储备棉轮入提振市场2019/2020年度,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裕,储备棉轮出较上年明显减少。由于上年轮出后经过4年去库存进程,储备棉总量总体还余251万吨左右,2019年新棉收购期间,实现了业内猜测的储备棉轮入。2019年4月30日,国储棉发布了《2019年储备棉轮出细则》,本年度储备棉轮出时间为2019年5月5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的国家法定工作日,轮出总量在100吨左右,销售底价随行就市动态确定。2019年棉花主要轮出2014~2015年轮入的棉花,成交价格总体低于往年。本年度储备棉轮出挂牌量共116.23万吨,较上年减少316.1万吨;成交99.62万吨,成交率85.68%;成交均价12607.5元/吨,较上年下降14.4%;其中纺织企业成交58.74万吨,非纺织企业成交40.88万吨;新疆棉成交53.79万吨,成交均价12794元/吨,地方棉成交45.83万吨,成交均价12444元/吨。2019年11月14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储备棉轮入公告,2019年12月2日起,中储棉将开始轮入补库,收储新疆棉50万吨,轮出总体上减少了市场上棉花供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季节性供应压力,轮入消息也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三)棉花进口数量总体高于上年本年度上半年由于进口政策松口,且进口棉较国内棉花有价格优势,进口数量较上年明显上升。8月以来,受制于下游购销低迷,及国内棉花价格下滑,进口棉失去比价优势的原因,进口棉数量显著回落。总体进口数量处于近年来高位。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9万吨,同比增加21.6%。2019年我国最大棉花进口国从美国转为巴西,本年度我国进口美棉34.4万吨,巴西37.2万吨,印度22.1万吨。进口配额方面,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19年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进口配额申请有关事项的公告》,确定2019年发放80万吨的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全部为非国营贸易配额。2019年发放的80万吨滑准税配额适用新的滑准税率计算公式。新的滑准税税率相当于给进口棉关税下调0~2个百分点的税率。新滑准税下最多可比原来降低297元/吨成本。2019年棉纱进口数量较上年有所下滑。本年度上半年中国进口棉纱的数量增长,从6月份以后棉纱进口的数据同比开始下滑,全年进口数量总体下降。据海关统计,2019年1~11月进口棉纱179.01万吨,同比下滑6.9%。从进口纱的分国数据来看,来自越南、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口量都是稳定或者增长的,印度由于价格过高从6月后进口数量下降明显。(四)棉花库存高企,郑棉仓单压力巨大由于本年度下游消费萎缩,棉花库存高企,郑棉仓单压力巨大。2019年12月全国棉花商业库存总量约518.65万吨,同比增长4.6%;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73.3万吨,同比减少15.77%。本年度年末库存591.95万吨,处于5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本年度,棉花工业库存显著累积,高于以往同期,压制补库力度。淡季来临之后,由于下游订单不足、成品销路不畅,工业库存显著降幅。至本年末订单略有复苏迹象,但补库热度不高。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本年末,被抽样调查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约为31.9天,环比减少4.5天,同比减少8.4天。本年度仓单压力成为棉花期货市场的一大特点,本年度郑棉仓单数量又创新高,2018年开始启用新疆交割库后注册仓单的量便开始大幅增加,2019年随着盘面套保、基差点价的采销模式逐渐在上下游普及,愿意注册仓单的上游企业明显增加。2019年12月31日,郑棉仓单26591张,共106.4万吨,较上年同期上涨77.05%。套保压力是现货压力没解决前施加在期货上及棉价上的压力,一旦现货流动性压力加大,仓单带给盘面的压力会更大。(五)消费端棉纺产业链表现疲软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9/2020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758.89万吨,同比下降5.0%,产需缺口174.59万吨,较上年收窄13.74万吨。2019年10月份以后,中美贸易谈判乐观预期虽推动棉花市场气氛略有好转,但产业链传导并不通畅,下游纺织市场销势明显差于往年。棉纱加工方面:一季度纺企试探性的行情回暖并未持续,二季度开始国内棉纱新订单跟进乏力,棉纱价格受供需影响回落。2019年纺企的利润普遍被压缩,哪怕是春秋两季的旺季,棉纱价格未见上涨走势。无论是产成品库存高还是利润下滑,纺企2019年的资金压力都比较大。部分纺企为了稳住客户订单而亏 本生产,少量纺企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而维持常规品种生产。棉布加工方面:2019年棉布企业整体开机率处于往年平均水平以下,2019年1~11月,棉布产量为443.3亿米,同比下降2.2%。此外,由于下游需求减弱,棉布成品库存周转天数在2019年12月份达到31.44天,创近年新高。纺织品服装生产方面:纺织服装固定投资完成额依旧持续2018年初以来的萎缩趋势,纺织工业略有好转,但相对于前期的蓬勃发展,目前产业扩张有限,2019年纺服产业整体利润大幅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4%,为8年以来最低值,难以有效支撑产业扩张;2019年无论是固定投资完成额还是整体利润总额均再度下降。从纺服终端消费方面来看,月度消费自中美贸易摩擦开始零售服装类消费显著下滑,同比出现下降趋势。短期行业成品库存累积、产业传导不畅,冲击企业生产热情,开机率下调。整体而言,2019年中国的内销和出口数据反映很不乐观,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不断发酵,加速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中国的纺织服装形势发展更加严峻。当前从坯布端的库存累积和下游后道的订单看不到太乐观的需求,后期关注产业链能否从被动去库转向主动补库,坯布端的库存能否顺利去化。假如市场信心恢复,产成品去库,棉纱厂可能提高开工率,增加原料采购。由于目前产业链的棉花库存偏低,如果需求转为乐观,带来的采购需求则会对棉花价格形成一波较强的支撑。(六)市场行情回顾2019年度,棉花市场供应充裕,需求受宏观经济形势打击萎缩明显,中美贸易争端阴影笼罩下棉花期价整体大幅下跌,现货价格受下游需求萎缩影响,价格持续下调。总体走势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1月至4月):市场价格开始恢复性增长。由于一季度中美双方保持密切磋商,不断释放贸易战缓和信号,提振棉花市场信心,且春节后国内纺织企业陆续恢复生产,市场询价增多,下游采购意愿加强,且进口棉的挤占压力明显缩小,国内现货市场好转,价格稳步上升。4月第一季度宏观数据出炉,中国经济第一季回暖迹象明显,多项宏观数据超预期。受经济形势提振,4月棉花期价走出一波小高潮。第二阶段(2019年5月至6月):贸易战阴影笼罩下期价断崖式下跌。5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署针对中国输美价值3250亿美元商品公布最高25%关税的加税清单,因加税清单中包括全部纺织品和服装,如实施将对下游纺织业造成很大打击,郑棉期价受此影响恐慌暴跌,多头资金争相出逃,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5月中下旬郑棉期价经历两次跌停继续下探后小幅回弹,6月由于美国对墨西哥和印度贸易摩擦升级,以及中东地缘政局逐渐复杂,进一步打击期棉多头信心,期价一路下探一度下跌至12720元/吨的近年新低。第三阶段(2019年7月至9月):本阶段市场行情萎缩,价格继续下跌。由于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温,市场悲观情绪加重,郑棉期价随着美国确定9月开始对华32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实施,一度跌停至年度新低,后反弹乏力持续低位震荡;由于国内棉花下游消费疲弱,产成品库存持续高位,皮棉销售缓慢,期货价格持续低迷,拖累国内现货棉价继续下挫。第四阶段(2019年10月-12月底):宏观环境形势回暖,市场信心缓慢恢复,价格小幅上涨。受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以及储备棉轮入消息提振,中央储备棉将轮入50万吨新疆棉消息对市场心态形成较强支撑,加之现货市场下游走货情况有所好转,期现货价格小幅上涨。2019年国际棉花市场概述(一)全球棉花供需状况2019/2020年度除巴基斯坦由于大量降雨、病虫害等原因影响减产外,主要产棉国家棉花产量均有增长,全球棉花整体增产。USDA数据显示:2019/202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增长37.4万吨至2636.8万吨。其中美国较上年增产52.4万吨至453.2万吨,印度增长43.4万吨至653.2万吨,巴西减少20万吨至252.6万吨,巴基斯坦减少82.7万吨至152.4万吨。2019/2020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总体下滑。据USDA报告显示,本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2618.6万吨,较上年下降143.9万吨,降幅5.2%。进出口方面,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棉花出口国,2019/2020年度美棉出口预估359万吨,较上年增幅11.8%。截至2019年12月26日,2019/2020年度美棉累计销售总量已达242.5万吨。本年度当前累计签约率为67.5%,上年同期为71.3%。短期繁荣的美棉销售情况背后,年度后期的美棉销售仍存在较大压力。本年度巴西棉花产量及质量均表现明显提升,进口国采购意向增加,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棉花出口量大幅增加。据USDA12月预估报告,2019/2020年度巴西棉花出口预估192万吨,较上年增加46.2%。中美贸易摩擦氛围下,中国在对美棉花订单减少的同时,对巴西棉花的进口份额提升。2019年度巴西棉已占中国进口棉总比的22.06%,远高于上年的5%,预计2020年度占比还将继续上升。由于棉花总体增产,叠加消费量下滑,2019/2020年度中国范围外全球棉花期末库存增加67万吨至1025万吨。其中,美国期末库存预估120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3.4%;印度期末库存194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9%。从2017/2018年度开始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期末及期初库存处于上升趋势中,这与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下游需求缩减有关。(二)市场行情回顾201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棉花需求整体萎缩等影响,国际棉价呈现宽幅震荡态势,价格总体低于上年同期。第一阶段(2019年1月至3月):该阶段全球棉价震荡偏强。年初受到美元指数下跌,全球商品市场普涨,且基本面上多国新棉产量不及预期的影响,全球棉花供需缺口预期缩小,供需基本平衡。且该阶段中美贸易争端出现缓和态势,受中国将采购美棉消息影响,全球棉价普遍走强。第二阶段(2019年4月至7月):国际棉价大幅下跌。受该时期在USDA月度供需报告调增期末库存、产量大幅上调以及中美贸易战升级等因素影响,且多国宣布降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下行,多重利空作用市场,国际棉价整体呈直线下跌趋势。第三阶段(2019年8月至9月):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升级加剧市场对棉花市场下游需求的担忧,国际棉价该阶段呈现底部震荡态势。第四阶段(2019年10月至12月底):受中美贸易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提振,市场对中国贸易商采购美棉信心提升,国际棉价普遍上浮,年底欧美多数国家迎来圣诞假期,市场波动受限,该阶段棉价整体恢复性增长。2020年我国棉花市场行情展望展望2020年,棉花市场供应端形势较为明朗,种植面积预计小幅收窄,在没有极端天气原因的情况下,产量预计较为稳定,2019年底结转库存处于高位,2020年预计棉花供应较为充足。新年度主要变数还是集中在需求端,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原油等大宗商品走势、中美贸易争端的最终走向等因素都将对棉花市场下游产业造成深远影响,从而影响棉花的生产消费。(一)利空因素1.中美贸易不确定性犹存。2019年12月15日,中美双方开始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具体条款,但关于中国进口美棉数量等相关条款有待进一步明确。2020年随着美国经济脆弱进一步显现,以及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谈判的进展将因美国大选走势和美国经济走势的变化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2.2020年棉花供应仍较为充足。2018/2019年度由于中国棉花产量和进口量的增加、储备棉抛储100万吨,加上前期较高的期初商业库存,供应方面较为充足,同时终端国内内销下滑,出口订单受到冲击,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年度结转库存处于高位。且本年度新收储轮入50万吨新疆棉后,明年轮出数量是否上升也是影响供给压力的一个因素。2019/2020年度即使新棉产量小幅下降,总体供应仍将较为充足,棉花供应端压力仍存。3.下游需求疲弱难以提振。本年度下游消费端受到中美贸易争端的反复搅动,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市场信心难以恢复。终端的内销零售和出口数据同比下滑,同时化纤和粘胶对于棉花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中国化纤和粘胶生产基地不断投产仍然是大趋势,棉花消费难以看到明显的增量驱动。(二)利多因素1.2020年全球棉花种植面积整体收窄。根据美国《棉农杂志》2019年11~12月的调查,2020年美国意向植棉面积为1208.2万英亩,同比减少12%;2018/2019年度印度最低收购政策支撑印度棉价格走势偏强,下年度印度棉植棉意向可能相对乐观;2019年是中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三年一定”实施期最后一年,后期政策将如何制定尚不明朗,棉农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初步调查显示,预计2020年新疆植棉面积3492.66万亩,较2019年下降1.1%。鉴于各棉花主产国补贴政策对棉花生产的支撑,下年度植棉意向整体可能稳中略有收窄。2.国内棉花供应压力有所疏解。新棉上市高峰期过后,国内现货供应压力在储备棉轮入与经营企业注册仓单双重作用下有所放缓。春节后在产业原料库存偏低的情况下,若宏观情绪稳定大概率会迎来一波补库,加上上市季结束带来的集中抛压减小,预计迎来一波开门红的行情。3.全球经济复苏预期较强。2019年11月全球主要经济体PMI出现回升。日元区PMI环比回升0.5个百分点,欧元区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中国环比回升0.9个百分点。虽然美国PMI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但是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6.6万人、失业率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显示美国经济仍处于强势中。根据IMF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3.4%,较2019年加快0.4个百分点。宏观经济转好,对于棉纺类消费的提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综上所述,在棉花消费内外双弱的情况下,目前郑棉估值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但在驱动方面无论向上还是向下的驱动都偏弱,预计新年度棉花价格仍处于区间震荡态势。若宏观经济环境改善明显,下游市场信心恢复,补库热情高涨,可实现一波涨势。新年度价格驱动还是在消费端的变化上。在中美贸易关系和宏观经济面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消费端难见起色。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