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肉类加工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肉制品,如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添加调味料的所有肉的制品,不因加工工艺不同而异,均称为肉制品,包括: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肉干、肉脯、肉丸、调理肉串、肉饼、腌腊肉、水晶肉等。一、肉类加工的分类肉制品的种类繁多,德国仅香肠类产品就超过1500种;瑞士的一家发酵香肠生产企业生产500种以上的色拉米香肠;在我国,仅名、特、优肉制品就有500多种,而且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根据我国肉制品最终产品的特征和产品的加工工艺,可以将肉制品分为10大类。中国肉制品分类图表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相关政策食品制造业需要遵守《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等主要法律法规以及《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速冻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等主要标准规范。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三、市场供需情况分析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猪肉占到一半以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幅度超20%,虽然其他肉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肉类总产量还是下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10.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从细分肉类产品产量看,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除了猪肉产量下降,其他肉类产量均呈现增长的状态。2018年我国肉制品产量为1713.1万吨,按照肉制品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占比趋势来看,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我国肉制品产量约1580万吨。由于目前生猪产能恢复进度好于预期,猪肉市场供应逐步增加,供给紧张局面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需求方面,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猪肉消费需求充分释放。随着市场供需稳定,猪肉价格趋于平稳,202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应该有所上涨,但困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肉制品产量或将于去年持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主要企业目前,国内肉制品的生产、研发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肉类加工企业对产品的内在品质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溯源与召回的技术支撑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小肉类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还较为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未来肉类加工企业为了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必须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以下是肉制品加工重点企业一览:肉制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一览五、行业发展前景肉类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肉类加工机械。早期我国为提高国内肉类深加工技术,开始从国外进口肉类加工设备。此后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开始认识和了解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工艺及产品;肉类加工机械制造厂家也开始接触先进的肉类加工设备,并开始借鉴国外的技术开发中国自己的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肉类加工机械行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众多的肉类加工机械企业异军突起,其能够生产90%以上的肉类加工设备,几乎覆盖了屠宰、分割、肉制品、调理食品、综合利用等所有加工领域,而且所制造的设备已开始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未来我国肉类加工机械市场潜力非常大。肉类加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子行业。近年来国内肉类加工业发展较快,在居民消费需求带动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下,产量和收入规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六、肉类加工产品趋势分析1、发展低温类肉制品与高温类的肉制品相比较而言,低温类的肉制品有着更好的独特风味以及更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冷却肉属于低温类肉制品的一个种类,又被称为冷鲜肉,指动物在被屠宰以后对其进行卫生检查,各项指标检验合格的胴体则被迅速地冷却到肉类食品的冰点以上,同时在这个温度之下,对动物的胴体进行相应的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冷却肉具有安全、卫生、营养、鲜嫩等很多特点,进而体现出冷却肉与冷冻肉以及热鲜肉等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冷却肉近年来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为肉类制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由此可见,低温类肉制品是我国肉制品加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2、积极开发保健类肉制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以及健康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功能和品质兼具的保健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具有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低糖以及高蛋白质特点的肉类制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功能性的肉类制品,例如:低硝酸盐的肉类制品、低胆固醇的肉类制品,富含膳食纤维的肉类制品以及具有复合功能性的肉类制品等,不仅能够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感官功能和营养功能,能够满足一些特殊人群需求,因此市场的需求量也比较庞大。保健型的肉类制品,例如:女士保健型,儿童生长益智型,中老年保健型等肉类制品的开发以及应用,将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因此,也是目前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又一发展趋势。3、发展肉类制品以及休闲肉类制品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肉类及消费肉类的第一大国,但是我国在肉类制品以及深加工肉制品产品总量上只占肉类制品的4%,国外的发达国家则占40%~70%,表明我国的肉类制品在深加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因此,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肉类制品的加工过程中,因为加工工艺以及肉类品质本身的问题,不能完全利用碎肉或者剔骨肉等,但是如果使其经过谷氨酰胺转氨酶的转化作用,将可以使其完全的利用,同时能够使其恢复或者达到和普通的肉类一样的功能特性。所以,利用该技术对肉类进行加工,不仅可以节约加工原料,降低肉制产品的加工成本,同时可以提高肉制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加工率,此外,休闲肉类制品同样也是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以及各种粮食加工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规模化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略有下降。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对我国生猪供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2020年下半年,我国生猪市场供需将恢复正常,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8400万头。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对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已由2012年年末的48030万头减至2019年年末的31041万头。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2120万头,较去年四季度末增长3.5%。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1995万头。进口方面,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分别为121.68万吨、119.28万吨和199.42万吨,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8%、2.21%和4.69%,占比较小。2019年国内猪肉供给不足,进口量有所增加。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为199.42万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1)规模化生态养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已经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2)生猪标准化养殖和精细化饲养趋势我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农业部先后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推进生猪及其他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并且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也促进了养殖的精细化,目前标准化的养殖场基本都做到了对猪舍的精细设计,做到了各疫病防控环节的精细把控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养殖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将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3)向养殖居宰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供给将加大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未来生猪的跨省调运可能受到严格管控,猪肉市场的格局可能发生较大改变。由于我国北方生猪产区的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生猪跨省调运受到严格管控,将迫使大型养殖企业加大猪肉制品深加工的投资和布局。未来东北、河南等北方主要生猪产区的屠宰加工能力将明显提升,以满足“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调猪向调肉”政策的执行,猪肉消费者对热鲜肉的偏好可能受到影响,大型养殖企业将增加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的市场供给。(4)食品安全日益受重视,促进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散养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对散养户进行全面监管,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这种情形客观上促进了国内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极高,规模养殖企业将食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笔者首次分享了之前做过的一个2018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透析,其中一个部分关于生鲜市场的,希望对你有启发!一、冷链物流市场有多大2017年被称为是冷链政策年,国务院以及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交通部、财政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政策,从不同层面以最高级别的指导部署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千亿市场规模的背后,一大批冷链物流企业正在迅速崛起。随着冷链+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冷链效率不断提升,冷链产业也在加快升级,冷链行业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将会不断改善。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的应用,在“数据”的驱动下,冷链物流系统的思维、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物流场景数字化、整个供应链内元素相互连接、供应链相关的决策将更加自主智能。图1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总额预测在城镇化、食品安全与消费升级大势之下,以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及花卉等为代表的冷链需求市场逐渐成熟,再加之“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冷链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生鲜与冷链市场都有了飞速发展。2017年上半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851.4亿元,预计2017年年底,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50亿元。预计2017年整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5400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10%,2021年冷链物流总额将达到12.5万亿元。在这背后,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二、冷链物流企业类型有哪些1. 按温度控制分类根据温度控制的不同,可以将冷链物流企业大致分为四类:常温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不需要对产品的温度进行控制,大部分物流包裹都只需常温运输。恒温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例如化妆品运输过程是保证零上20℃恒温,巧克力运输保证零上14℃恒温,葡萄酒运输维持零上14℃或18℃恒温、恒湿。高温冷链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高温冷链范围。例如在蔬菜、水果、冷鲜肉、新鲜牛奶等生鲜类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必须维持运输过程温度在0℃~4℃或6℃。低温冷链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高温冷链范围。例如在冷冻肉类、速冻食品(速冻水饺、面点)、冰淇淋等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必须维持运输过程温度在-18℃或-20℃。2. 按运营方式分类目前的冷链的服务商主要分为6大运营方式,如下表:3。 近期冷链物流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崛起,以下几个趋势将会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1)冷链物流的温区将会越来越精细化保证生鲜电商的产品配送质量,就必须保证生鲜产品供应链的上中下游每一个环节保持生鲜产品的“鲜”。从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全程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冷链配送全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要通过不同的温区保存好生鲜产品,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温区进行区别对待,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此外,温区的增加,并非简单的设备增加,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温层扩充,保证从采购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对应的温层下进行作业。(2)冷链物流走向智能化更好地降低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就必须要借助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温控监管、定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借助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帮助生鲜电商实现安全可追溯、质量可监控、订单信息可跟踪等。尤其是要通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将能够大幅提升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并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进行更好的管理把控。(3)从自营走向平台化随着自建冷链物流的生鲜电商企业在冷链配送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将会通过在满足企业自身的业务基础之上,为第三方平台提供服务。就像今天的京东物流,已经不仅仅只是服务于京东商城,而是服务于更多的企业物流配送需求;易果生鲜背后的冷链配送安鲜达,在为易果生鲜提供生鲜产品配送的同时,目前也已经承担了整个天猫超市的生鲜配送任务,未来借助其多年积累的冷链物流优势,他们势必会为更多第三方平台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在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推动下,未来的冷链物流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甚至还将有可能会诞生冷链物流配送行业的独角兽平台。四、发展冷链物流的痛点分析1. 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制度并不完善虽然有相关的法规,但政府更多地关注除冷链物流以外的地方,如产品的产地、卫生问题等,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冷链的质量,故目前那些使用全程冷链物流的企业则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而自定标准来运作冷链物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2. 冷链标准监管执行力度差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监管还相当不完善,存在着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帜,却执行间歇性供冷进行经营。而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规高度,例如欧洲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其中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一旦企业触碰将面临罚款乃至法律制裁。3. 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从目前来看,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统是我国冷链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将近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实现冷链运输,直接导致我国每年果品腐烂达1200万吨,蔬菜1.3亿吨。在运输环节,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9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果蔬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约有40万吨左右腐烂坏掉。由于冷藏运输效率低,易腐保鲜食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保鲜食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足以见得我国冷链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4. 硬件和软件等设施不完备冷链物流硬件除诸如运输和储存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外,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令其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5. 六多六少现象普遍中国冷链基础设备设施分布不均,冷库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6. 没有一个完好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中国冷链还是缺乏管理和人才,毕竟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还不是太长,在物流里面也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需要从传统领域的内部一点一点培养起来,否则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第四方的物流管理是输出管理,是一种重管理、轻资产的方式。而政府出台的物流企业的标准就是要求拥有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一种误导,会导致重资产并产生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企业中平衡二者的发展将是所有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由 @刘大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为人们餐桌上重要的肉类产品,猪肉约占我国居民肉类产品消费总量超过63%,其中热鲜肉产品占据着大部分消费市场。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人们对猪肉产品的新鲜、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冷鲜肉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冷藏车、冷柜等冷藏保鲜装备也将在保障冷鲜肉产品贮运、销售等新鲜和品质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半夜宰猪,早市买肉”,这也反映了猪肉要吃新鲜的。其实中国传统饮食观念要求肉类等食材新鲜,热鲜肉产品占猪肉市场的大部分。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肉类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对肉类食材消费由量转向品质追求,对其新鲜度、安全和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冷鲜肉市场增长迅速。根据相关猪肉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近些年,冷鲜肉约占我国猪肉市场大约10%,预测到2020年,冷鲜肉的消费量有望达到猪肉总消费量的30%。从市场份额来看,热鲜猪肉约占我国市场的70%,但是保质期为1-2天,相对较短,同时热鲜猪肉若是长距离运输,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并且肉质变化迅速,硬度增加,嫩度减弱。同热鲜猪肉相比,冷鲜肉也是“冷却排酸肉”,经过严格的屠宰加工工艺,并通过专业的冷却设备迅速冷却处理,使畜胴体温度在24小时内降至0℃-4℃,在后续过程中仍然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由于快速冷却处理,充分锁住食材水分,不仅更好地抑制细菌的繁殖和入侵,同时还保持肉类产品原有色泽、弹性,口感滑腻鲜嫩,并在-2-5℃温度下可储藏7天。不过,冷鲜肉在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对贮运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冷藏保鲜设备,比如冷藏车、冷藏柜、冷鲜柜等,才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生长,更好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品质。冷藏车作为冷鲜肉等肉类食材冷链运输中重要的冷藏保鲜设备,近年来,随着我国冷链物流飞跃式发展,冷链物流市场增长持续提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与冷鲜肉等肉类食材贮存、销售密切相关的冷藏保鲜设备,如冷藏柜、冷鲜柜、冷柜、冷冻展示柜等设备市场尤其值得关注,市场规模也处于增长中。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包括冷鲜肉等食材贮存冷柜销量超过2660万台,增速9.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对冷鲜肉等新鲜食材需求在提高,商用冷柜市场或将迎来扩增。近些年,随着冷藏保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不管是冷藏车,还是冷藏柜、冷鲜柜、冷柜等冷藏保鲜装备,在精准控温、制冷速度、冷藏锁鲜能力、节能性能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并且部分高档冷藏设备还搭载了风冷无霜、独立循环技术,解决设备除霜“痛点”,有力地为保证冷鲜肉等肉类食材贮运、销售等环节新鲜度和品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以前,热鲜肉一直占据着中国猪肉消费的半壁江山,其中多因为屠宰冷却工艺以及冷藏保鲜技术和冷链运输受限,加上消费者认识有限等原因。随着我国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转变,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未来我国冷鲜肉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扩大。而冷链物流行业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冷藏保鲜装备丰富与完善也将为冷鲜肉步入发展快车道蓄能添力。
中商情报网讯:2019年,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禁养限养等因素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猪价涨幅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比上年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下降2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人类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肉制品。而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整体看来,我国猪肉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但仍表现出下滑的趋势。2017年猪肉产量为5451.8万吨,2018年下降至5403.74万吨。2019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的猪肉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比上年下降2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价格由升转降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猪肉市场波动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份猪肉价格开始起飞,但并没有持续上涨。随着国家储蓄冻猪肉的投放等一系列措施稳定猪肉价格后,猪肉价格涨幅有所缓和甚至由升转降。具体来看: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环比涨幅趋缓,同比则从11月份开始趋缓。统计局12月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97.0%,环比下降5.6%,猪肉价格由升转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盈利高达660元/头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猪肉价格、进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高达660元。数据来源:全国畜牧总站、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具体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生猪产能持续下降,四季度开始有所回升。前期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很多大型养殖企业都通过调减生猪产能、放缓扩张步伐等方式,来应对疫情风险。后期随着大量小散户的退出及疫情逐步趋稳,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实施新一轮扩张计划,“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陆续在各地上马。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种猪供应也较为紧缺。一方面供应少、价格高,另一方面外部引种风险较大,不少养殖场户选择从商品猪中留种。农业农村部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屠宰企业公母猪屠宰比例分别为70%和30%,母猪数量明显偏少,说明有不少商品母猪被留作种用。正常情况下,商品母猪繁殖效率比二元母猪低15%~20%,虽然效率降低,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不足的影响。展望2020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应仍面临较大压力,如果疫情稳定,下半年开始,市场供给将逐步增加。从外部因素看,2020年猪肉进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受全球贸易量制约,增幅有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生猪生产的恢复。综合判断,2020年猪肉市场将延续供给偏紧的态势,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猪肉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我市猪肉市场价格随全国市场走势不断攀升,影响居民消费。为及时掌握全市猪肉市场的供应情况,市商务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市肉类批发、零售市场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与有关商贸企业共商对策,切实保障我市猪肉市场供应。一、猪肉市场运行情况为切实摸清猪肉价格上涨的真实情况,市商务局调研组调研猪肉经销单位42个,走访猪肉摊位48个,与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船营区动检所等3个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重点调研了吉林市万鑫屠宰厂、鑫龙屠宰厂等2家大型屠宰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东、苏洲街等2个菜市场;大润发、欧亚、华联新生活等9个大中小商超;东市农贸、绿叶农贸、苏洲街农贸、雅堂优客农贸、长春路市场、二十三中市场、中东新生活等7个农贸市场;黄旗街、向阳、大华、南宁路等4个早日市;华正、金锣、法特等12个冷鲜肉专卖店和肉床;华正肉批零配送中心、得利斯肉品批发中心等5个肉品批发中心。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目前,生猪价格为17.75元/斤,同比上涨343.99%。猪肉市场零售价格31.16元/斤,也较前期上涨5倍多,猪肉及其替代品价格也明显上涨。具体情况见下表。全市生猪屠宰日上市量市900头左右,按每头75公斤计算,约67.5吨。其中吉林市城区日生猪屠宰量300头左右,约22.5吨,占33.3%市场份额;吉林市两家大型机械化屠宰企业市场供应量约为180头,约13.5吨,其中万鑫屠宰厂日宰140头,约10.5吨,鑫龙屠宰厂日宰50头,约3.75吨;其余为城市周边小型屠宰厂。吉林市城区日外进冷鲜猪600头,约45吨,约占吉林市猪肉供应量的66.7%。外地猪肉几乎全部为品牌冷鲜猪肉,猪肉品牌主要为雨润、双汇、得利斯、华正、金锣等。其中雨润43头,双汇74头,得利斯43头,华正74头,金锣74头,其它292头。目前,市政府储备冻猪肉1635吨,储备企业为得利斯公司,以备应急调用。从调研情况看,吉林市猪肉市场供应稳定,对肉价上涨消费者大多能理性看待,没有出现抢购现象。二、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去年受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毛猪数量减少。我市按照国家要求扑杀感染猪瘟的生猪,导致生猪数量、猪肉产量下降,苗猪等价格持续走高。目前,我市10kg苗猪价格已高达1500元/头,同比上涨100%以上。苗猪价格走高,增加了饲养成本,养殖场户受制于资金等不足因素,难以增加养殖规模,进而影响整个生猪供给量的增长。二是全市范围内的乡村环保整治,导致生猪存栏总数下降。从2015年开始,出于养殖生猪影响环境的考虑,对一些环保不达标、规模不够的小型养猪场进行了关停,这也是导致当前生猪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季节性消费增加。进入冬季以来,猪肉需求量增加,市场采购量也有所增加,需求量的增加将持续影响猪肉市场价格保持高位。三、猪肉市场走势分析从目前吉林市猪肉市场运行态势看,猪肉价格短期内还将保持相对高位运行。影响市场供应总量增长的不利因素,一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生猪产能恢复周期长、制约多。二是非洲猪瘟疫苗目前虽在加紧研制并将进入临床试验,但尚未上市并大规模商业化使用,这将使规模化养猪存在巨大疫情风险。这也是不少猪农虽然看到养猪赚钱,却不敢出手养猪、生猪存栏量回升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猪的成长周期较长,从猪仔长成商品猪,需要1.5年。从受精卵到母猪,需要8个月的母猪成熟期。从母猪妊娠-产仔-哺乳,近4.5-5个月的生长周期;从小猪育肥到商品猪,则需要4-5个月时间。因此,生猪大规模养殖、大批量上市以平抑猪肉价格的可能性短期内较难实现。所以,即将到来的2020年元旦春节前后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走势。同时,影响市场猪肉供应量增价稳的有利因素也正在积蓄:一是我市应对猪肉涨价出台了《吉林市冻猪肉储备管理办法》,储备了应急冻猪肉。二是国家和省、市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生猪存栏量正在回升。目前,各地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都将给予适当补助。三是价格上涨导致消费结构改变。猪肉价格上涨前后,人们消费猪肉的数量平均每个月7斤左右下降到不足1斤,消费减少了86%。随着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其他肉类替代消费比重将会逐步提高。未来鸡肉、牛肉、人造肉的提价空间被慢慢打开。四、应对措施从肉类市场总体情况的来看,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态势,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生猪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底或后年上半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针对目前猪肉市场供应状况,将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全市猪肉市场供应稳定。一是稳控批发环节,努力扩大货源。组织吉林市肉品批发企业,加大外进猪肉调运力度。目前东北亚、江山等农批市场已积极联系外埠肉批发商加大对吉林市的调运量。二是把住零售环节,稳定市场秩序。号召大型商超和大宗采购商加大猪肉自采力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猪肉供应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号召商超对猪肉开展打折促销,稳定猪肉市场供销秩序。目前,大润发、欧亚等大型商超已扩大自采量,自营猪肉比联营猪肉价格低2-10元/斤。三是强化市场监控,及时预测预警。市商务局将密切监控肉类市场运行动态,及时向相关企业、上级部门反馈市场供应情况,确保猪肉市场平稳有序。四是建立和落实好猪肉储备调节制度,做好冻猪肉储备工作。前期国务院出台《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近期我市出台了《吉林市冻猪肉储备管理办法》,我们将按照《办法》要求,密切配合发改委(应急储备)等部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事件、全市或者部分地区肉类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等需要动用储备肉的情形时,建议政府适时投放,全力保障肉品市场供应,满足百姓消费需求。五、相关建议(一)加快生猪产业链整合,探索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建议探索开展新型产业合作经营,集中散户,实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和订单式生产。一是鼓励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合作,让屠宰和养殖形成合力,提升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强养殖场(户)自身的合作,如引进大型生猪饲养龙头企业并与之参股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者联合社,增强养殖环节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波动。三是从长远考虑只有形成当地稳定的生猪养殖产业基地,方能保证市场供应,建议支持加快正大百万头生猪等重点项目建设,使我市从根本上解决没有大型规模养殖场的问题。(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对生猪重点养殖企业给予支持,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一定的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三)强化猪肉检疫检验,切实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管理。杜绝病死猪肉、注水肉上市,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四)加快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猪肉等市民群众生活必须品的储备,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平抑肉类价格波动。尽快启动城市“菜篮子”农贸市场工程建设,力争今年建成几个“菜篮子”农贸市场项目样板,并逐步推广。同时加大猪肉储备力度,在货源紧缺、供给不足时,增加市场的投放量,通过供应量的增加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来源: 商务部网站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鲁家瑞)报告综述生猪行业:大行业小公司,规模养殖加速生猪行业规模庞大,约有 1.5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但行业竞争结构分散, 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 12%,龙头企业市占率仅 3%;生猪行业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具备孵化伟大公司的土壤,未来极有可能出现 5000-10000 亿的大市值公司。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生猪养殖行业就会提前完成养殖规模化,在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优质企业有望 迎来史诗级的成长行情。我们对于行业规模化提前完成集中的依据如下:1)非洲猪瘟:随着产能的恢复,养殖密度提升后,非洲猪瘟存在抬头的可能;此外,根据新希望披露,行业已经出现非洲猪瘟变异病毒,防控 难度提升。规模养殖企业防控非瘟优势明显,市占率快速提升。2)生猪期货:散养户不具备操作金融工具的能力和经济实力,而规模企业可以 通过期货工具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养殖不确定性,提升市占率。头部崛起:硬软优势兼具,共筑低成本与快扩张护城河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受土地难拿、投资金额大等因素影响,生猪行业门槛提高,头部企业在土地储备 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的硬实力突出,具备做大做强的硬实力基础。另外, 养猪是一个精细活,要养好猪,对员工的责任心及操作标准要求极高, 头部企业在管理及精细化改善等方面的软实力优势显著,因而能持续拓 宽低成本护城河,产能加速扩张,市占率快速提升。生猪行业:大行业小公司,规模养殖加速集中行业规模庞大,生猪大有可为生猪行业需求稳定且规模庞大。我国生猪消费量及生产量在全球均位列第一。 猪肉需求在我国较为刚性,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青睐猪肉,在我国肉类生产结 构中,猪肉占比保持在 62%左右,位列动物性蛋白消费品种之首。我国生猪市 场规模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产量基本稳定在 5000-6000 万吨,2018 年生猪总出栏 6.94 亿头,2019 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因素影响出栏 5.44 亿头。正常情况下,我国生猪出栏量在 7 亿头左右,按出栏的标准体重 115kg, 销售均价 17 元/kg 测算,我国生猪市场规模约为 1.37 万亿元。生猪行业空间大,具备孵化伟大公司的土壤。对照白酒、调味品、汽车、空调 和水泥等成熟行业,我们发现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均容易产生几千亿市值的龙头 企业。其中,消费行业的潜力更大,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表现尤为突出。我 们认为背后核心的原因在于行业的赚钱效应和现金流优质程度。我们认为生猪 行业有孵化大市值伟大公司的行业土壤,原因如下:生猪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整个行业接近两万亿的消费空间。如此 规模的大市场,却没有一家大市值上市企业。内循环开启城市反哺农村之路,农业现金流与赚钱效应即将好转。建国以 来,农业一方面消化高价格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粮食价格被管控以低 价向城市居民销售。但随着工业的成熟,以及国内内循环大政策的推进, 城市反哺农业成为可能,未来行业的现金流与赚钱效应或将好转,加快优 质公司快速成长。行业结构分散,头部蓄势待发生猪行业集中度低,散养户产能加快退出。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07 年 -2018 年我国年出栏在 100 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缩减了约一半,预计未来散养 户仍将加速退出行业,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加快老龄化,散 养户以 60 后农民为主,考虑到新一代农民更倾向外出打工,随 60 后农民的年 龄提升,将面临养殖事业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这部分散养户产能退出市场是 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非瘟疫情防控、环保政策要求拉升了生猪行业门槛,会 有较多的散养户由于缺乏技术与资金,而被迫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市占率还有很大成长空间。2020 年我国生猪养殖企业 CR10 仅 12%,其中,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实现出栏 1811.5 万头,市占率仅 3%左右。参照美国,头部猪企 Smithfield 市占率已达 15%,规模排名第二的猪企 Triumph foods 市占率也达到了 6%,相比之下,我国规模养殖企业的市占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业发展:非瘟与期货共振,规模养殖加速非瘟:防控或成为常态,头部优势明显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疫情可能呈现起伏波动。非洲猪瘟病毒毒性强,但传播 能力较弱,只能通过亲密短距离传播。从病毒特性来看,我们认为非洲猪瘟的 发病率与地区养殖密度和生猪流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外的疫情表现也 是相吻合的。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2021 年疫情可能有反复,但对于散养户和 规模养殖企业来讲,可能出现更大的防控分化。一方面,随着生产的快速恢复, 养殖密度和流通量在逐步增加,这意味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病率也在提升,这 是散养户最大的潜在风险;但另一方面,国内养殖群体对非瘟有深刻认识,整体重视度提升。因此我们判断后续疫情虽然存在再次较大面积发病的可能,但 破坏力不会像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那样严重,相对应的猪价表现应该延缓下 行速度,40+元/公斤的生猪高点将成为历史。行业已经出现非洲猪瘟变异病毒,防控难度提升。根据新希望披露,公司下属 种猪场中有超过 1000 头母猪感染了两种新毒株的非洲猪瘟病毒,受感染的还 有该公司的一些合同养户的育肥猪。专家认为该变异病毒是由猪场应用违法疫 苗造成,新毒株相比非洲猪瘟野毒缺失 1 或 2 个基因,会导致慢性症状,减少 产键仔数。目前非法疫苗的来源、以及具体注射非法疫苗的猪只数量尚不可知, 考虑到变异病毒在感染初期的检测难度很大,且病毒潜伏期很长,非洲猪瘟防 控的难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规模养殖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市占率加速提升,保持乐观积极态度。非洲 猪瘟虽然破坏力大,但该病毒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规模 化下的生物安全隔离防控是最佳方式。而国内集团企业有了第一次的受伤,在 硬件投入上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提升,相对散养户优势明显。这就意味着,如果 非洲猪瘟再次发病,优质的集团企业相对类散养户群体损失要减少很多。如果再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行业大概的演绎如下:A:疫情发生后,产能恢复受阻,猪价在高位持续时间拉长。B:集团企业凭借竞争优势,行业市占率快速提升。根据上市公司出栏规 划与我们预判,到 2025 年前,国内生猪养殖基本完成规模化进程。未来 5 年生猪养殖仍然会加速向头部集中。在 2015-2025 的这十年内,国内生 猪养殖发生结构性的巨变,散养户因为老龄化和养殖门槛的提升逐步退出行业, 规模养殖快速集中,非洲猪瘟疫情又将会加速这一趋势的完成,因此把这十年称为生猪规模化的黄金十年。从上市养殖企业 2019-2020 年出栏以及 2021-2022 年出栏预测数据来看,三年时间头部 10 家的市占率可能会从 2020 年的 12%短期提升到 30%,到 2025 年有望提升到 40-50%,行业完成规模化 进程。以养猪龙头牧原股份为例,公司 2020 年出栏约 1812 万头,未来出栏量 可以接近 1 亿头,成长性仍然十足。此外,对于优秀的团队,生猪养殖完成规 模化后又可以向下游鲜肉深加工等延伸,开启新的成长空间。所以我们认为, 对于生猪板块,我们中期不悲观,对头部优秀企业更保持乐观。生猪期货:降低养殖风险,利好规模企业生猪期货助力养殖企业打通生产与销售风险管理的全环节。养殖企业在成本端 面临饲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内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股份便通过开展玉米、豆粕 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规避饲料原料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养殖企业 收入端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猪价波动风险,生猪期货上市后,养殖企业可以通过 做空养殖利润,即采取卖出生猪期货叠加买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期货的组 合方案,获得猪价下行与饲料价格上行带来的双重收益,实现生产销售全过程 套期保值。考虑到我国生猪期货交易有养殖场规模门槛设置,且交易保证金门 槛较高,养殖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可能最为受益。规模化企业与散养户进一步拉大成本差距,规模养殖加速集中。规模企业实现 生产端及销售端的价格风险的有效管理后,将具备充足精力加强猪场的精细化 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也获得充足收益,以布局未来的产能扩张。伴随企业的规模扩大,规模效应也将体现,头均养殖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精细化管理 优势及规模优势将逐步拉大规模企业及散养户间的成本差距,倒逼散养户退出 养殖业,预期我国规模养殖将加速集中,头部企业市占率迎来高增长。参考美国经验,生猪期货上市后猪价波动依然明显,猪周期时间跨度拉长。根 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1996 年瘦肉猪期货合约推出后,美国的猪肉价格波动幅 度依然较为剧烈。从猪周期的角度来看,单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由瘦 肉猪期货上市前的 3-4 年延长至最近一轮的 7 年 3 个月;但猪周期波幅加大的 趋势明显,2009-2016 年的这轮周期中,猪价最大波幅达 176%。由此可见, 生猪期货不能有效降低猪价波动幅度,考虑到生猪供需受季节、疫病、饲料价 格等多因素影响,猪周期仍将长期存在。生猪期货加速了美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集中化进程,头部养殖企业优势明显。大 型养殖企业通过生猪期货可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提前锁定盈利,较散 养户获得明显的利润优势,从而倒逼中小散户退出行业。且头部养殖场的资金 实力雄厚,在猪周期下行阶段,能通过兼并重组实力弱的企业快速实现产能扩 张。在瘦肉猪期货推出后的 20 余年间,头部养殖场存栏量占比持续提升。特大 型生猪养殖场(5000 头以上)存栏量占比由 1992 年的 20%快速上升至 1997 年的 43%,2017 年已达到 74%;大型养殖场(2001-5000 头)存栏量占比也 由 1992 年的 18%上升至 1997 年的 22%,但其相对特大型养殖场仍处于劣势, 2012 年以后存栏量占比下滑,2017 年仅占 21%,存栏占比下降的趋势仍在持 续。我国目前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类似于美国 70-80 年代水平,参考美国的经 验,生猪期货也将加速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下游延伸空间广阔: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打开新成长空间生猪行业天花板高,猪企可延伸空间广阔。生猪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迈入成熟 期,但其天花板仍难见顶,除了养殖业务外,生猪养殖企业可继续向下游的屠宰加工、肉制品等业务延伸。养殖行业的利润空间有限,从美国情况来看,养殖环节在猪肉产业链的收入占比稳定在 23%左右,养殖场净出货价近年的增长 幅度很小;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后,单纯从事生猪养殖的企业市占率的增 长空间面临天花板,面临业务发展瓶颈。因此,猪肉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是养殖 规模化步入成熟期后的必然结果。随冷鲜肉消费比例提升,深加工需求增大, 中国肉制品加工产量及对应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明显,预计 2020 年中国肉制 品市场规模达 2 万亿元。参考双汇发展旗下的肉制加工产品,肉制品的种类繁 多、差异化大,多元化业务的开拓有望为猪企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头部崛起:硬软优势兼具,共筑低成本快扩张护城河行业门槛提高,规模企业优势明显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包括土地 储备和资金实力,是生猪企业实现产能持续扩张的基本要素。软实力包括企业 管理和精细化改善等优势,头部企业凭借精细化的员工激励及生产流程监控管 理,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与学习能力,推进养殖环节降本增效,持续拓 宽低成本护城河。硬件优势:头部土地和资金储备充足,持续做大做强申请到养殖用地及储备足够的资金是生猪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门槛。养殖用地 申请的难度一直较高,首先,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合适的大 面积养殖用地较为稀缺;其次,环保政策趋严,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管加强,大 部分小型养猪场无法实现粪尿污水等排放的净化处理,被强制关停;此外,考 虑到国家规定从事牲畜、家禽饲养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地方政府对通 过养殖用地申请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养猪是一门重资产的生意, 猪企做大的资金门槛高,对牧原生猪产业化项目进行测算,单头生猪出栏的投 资金额约为 1085 元,此外,从行业平均自繁自养的成本来看,头均出栏总成 本约为 1500 元,综上可以得出,一头肥猪出栏的投资金额约在 1000-1500 元。 因此如果想实现 10 万头生猪出栏,至少需要投资 1 亿元,这为不少企业的扩张 设置了较高的资金阻碍。头部企业土地要素储备充足,融资渠道多元化优势显著。土地方面,前瞻性的 企业从十年前就开始储备合适的养殖土地,比如牧原股份,据其招股书披露, 2014 年上市时便已储备土地 5.6 万亩,对应约 1100 万头生猪产能,而 2014 年公司仅出栏 186 万头;拿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同精力,头部猪企提前招揽并 培养相关人才,专门负责拿地事宜,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拿地效率更 高;截止 2020 年 9 月 30 日,牧原股份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余额为 545.5 亿元, 已流转土地能支撑 8000 万头产能(包含已建成和在建部分),2020 年底产能可 能达到 4000-5000 万头,考虑到楼房养猪的推行,未来养殖体量有望进一步提 升。资金方面,头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多样,可通过定增、发 行债券等手段,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充裕现金流,为实现产能扩张奠定了良 好的资金基础。软件优势:头部管理与激励到位,精细化改善显著养猪是一个精细活,养好猪、降低成本的难度大。养猪的成本包含饲料、人力、 母猪、疫苗、猪场建设及折旧等多方面,散养户缺乏技术储备与优势,成本下 降空间有限。其中饲料成本占比最高,达 50%-60%,饲料价格受原材料价格波 动的影响较大,如何有效控制饲料成本、提升料肉比是猪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人力成本及折旧成本占比次高,这部分固定成本的费用对于传统养殖方 式而言较为确定,规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动化的猪场设备、标准化的管理体 系,采用楼房养猪、聚落式养猪等新兴模式,不断提升人工效率及土地利用效 率,实现降本增效。同时,生猪存活率也会影响整体的养殖成本,养殖主体需 要配备专业的兽医队伍以提高生猪存活率,且在非瘟干扰的大背景下,生物安 全防控体系的建立对保证存活率也至关重要,从而拉升了养殖成本。头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优势显著,成本得以持续改善。一方面,企业通过设立 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与核心员工绑定利益,并辅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更 能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保证养猪人操作执行保持高标准水平。另一方 面,头部企业能实现养殖流程的精细化监控,并与精细化的考核指标相配合, 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推进降本增效,比如牧原股份能计算清楚每个员工负 责的生产线上消耗了多少饲料、生猪的发病率等生产指标,通过对一线养殖具 体情形的知情与把控,公司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生产环节,也能对养殖效益优 异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公司整体起到公平激励作用。猪价下行拐点确立,行业分化加速随着产能的恢复,猪价向下拐点显现。从农业部、饲料协会和我们自己的草根 调研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依据如下:A:农业部:官方能繁母猪存栏从 2019 年 10 月份开始环比回升,2020 年 6 开始月同比转正,增速为 1.2%,2020 年 9 月同比增长 40%,2020 年 11 月同比增长 31.2%,2020 年末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恢复到 2017 年的 91%。B:饲料协会:从官方猪饲料的产量数据来看,饲料数据全面向好,2020 年月 度数据均大幅超过 2018-2019 年数据,其中 2020 年 6 月份开始母猪料和仔猪 料环比转正,一直到 2020 年 11 月整体生产恢复都较好。饲料数据虽受多因素 影响,数据可能有所放大,但生猪产能在快速恢复却是确定的。C:草根调研:调研小样本的结论基本与官方数据吻合,而且从 2019 年三季度 到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基本稳定,产能恢复速度较快。2020 年底以来,北方虽 有非洲猪瘟疫情抬头趋势,但整体稳定;而且从我们预测来看,即便 2021 年 疫情有抬头,也不会出现 2018-2019 年的行业灾难。整体来看,产能整体处于 上行通道,只是速度的快与慢的问题。猪价下行后,行业将加速分化。猪价下行后,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且在非瘟常态化的情形下,企业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上的刚性投入成本增加, 行业将加速分化,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防疫效果、 成本控制、扩张速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产能扩张,规模优势有 望进一步显现。猪价下行后,对公司自身的阿尔法要求更高,未来板块难有趋势性的行情,个 股分化是主要的走势。我们认为有独立行情的标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标准:A:低成本:养殖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成本优势,低于行业平均成本意味 着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外,非瘟防控常态化后,防疫成本的增加明显拉 升了养殖成本,能有效防控住非瘟并且将防疫成本降到最低,对保证企业 盈利也至关重要。B:快速扩张:在养殖规模化发展阶段里,融资能力与产能的投放速度可 以作为低成本或者降低成本的附加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防疫:非瘟防控增加盈利难度,头部企业优势显著非瘟不仅威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且明显增大养殖成本,如何实现有效防控、 控制防疫成本是未来盈利的核心难点。非瘟致死率高且有可能复发,考虑到生 物安全防控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非瘟的手段,因此投入建设洗消中心、隔 离装置、购入烘干设备对于养殖场必不可少,是企业保持生猪出栏稳定性的前 提。因此,非瘟后,猪企的养殖成本因为防疫投入加大,在人工、折旧等成本 上明显拉升。非瘟防控在于细节,头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更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 极强,且传染媒介多样,养殖户需要在人员流动、车辆管理、隔离外界生物侵入等多方面都做好防控措施,一旦任何一个环节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都有可 能让猪场覆灭于非洲猪瘟。相比散养户,头部企业在非瘟防控的优势显著,其 拥有专业人才储备,并且在标准化企业管理体系下,团队的责任心及执行力更 强,能制定更周全有效的防控计划,且确保落实到位。头部猪企相比散养户的抗非瘟风险能力更强。一方面,头部猪企产能分散,拥 有多个猪场且分散在不同地区,单场占全部产能的比例极小,即使有一家猪场 出现非瘟,蒙受损失,对全部产能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规模化 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强,购买非瘟相关保险的比例相比散养户更高,未来即 使受到非瘟干扰,也能得到损失补偿。头部企业具备规模化优势,防疫成本有望随产能扩张而下降。随产能恢复性扩 张,单厂出栏生猪头数增加后,分摊到每头猪上的防疫硬件设备的投入费用有 望下降,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拉开与散养户的成本差距。低成本:享有超额利润,平稳穿越猪周期目前我国猪价波动取决于散户养猪积极性浮动。生猪供需关系波动形成猪周期 轮动,养殖户的盈利波动是驱动猪周期形成的深层原因,当供给过剩,猪价跌 到养殖成本以下,散养户经历长时间资金亏损后,不得不退出养殖行业,而大 型养殖企业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且生产具有惯性,因猪价下跌而减产的意愿 较低,考虑到我国当前散户养殖占比约 50%,因此猪价波动主要受散户补栏积 极性影响较大。当供给减少,猪价开始回升,散养户复养积极性升高,供给又 开始增加,由此循环往复。行业平均成本提升,支撑猪价底部中枢。受非瘟干扰,生猪养殖的行业平均成 本明显提升,一方面,由于非瘟防控常态化,防疫硬件设施的投入及人力成本 的加大,使得养殖刚性成本显著增长,另一方面,非瘟导致二元母猪存栏锐减, 猪企面临二元母猪资源稀缺且价格高涨的困境,能繁母猪中三元母猪的比例在 非瘟后由 10%逐步增大至 45%左右且仍居高不下,行业整体 PSY 下滑,断奶 仔猪成本升高,从而拉升行业整体成本。同时,2020 年 7 月 1 日开始,国家禁 止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养殖正式进入无抗时代。在饲料无抗推行下, 预计行业平均成本会在原有基础上抬升 10%。预计未来几年这两方面因素都将长期拉升行业成本,行业成本很难下降回原先13.5 元/kg 的水平。考虑到猪价底部中枢和养殖行业平均成本挂钩,行业成本 的提升有望带动猪价底部中枢上移,因此猪价均值回归到原先 15 元/kg 的概率 也较小,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低成本优势铸就头部企业核心护城河,助力企业穿越猪价周期。假设未来行业成本在 16 元/kg,猪价均值保持在 17 元/kg 左右,而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头部优质企业能将成本降到行业最低,保守预计大概 12 元/kg。低成本优势铸就企业的核心护城河,即使猪价在下行期跌至 15 元/kg,到行业成本以下,导致大部分成本高的养殖户遭受资金亏损,此时,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企业仍能享有 3元/kg 的超额收益。因此,低成本企业有望穿越猪价周期,获得单位超额利润,同时,企业积累充足利润后,可以在散养户因资金耗尽退出生产后,顺势补足产能空缺,不断做大做强。因此,低成本企业得以顺利度过周期,并且在一轮轮周期中持续扩张考虑到非瘟或成为行业常态,预期头部企业的 ROE 水平明显提升。对 ROE 进行拆分,销售净利率方面,由于未来几年行业平均成本提升带动了猪价中枢上移,因此头部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销售净利率有望实现明显提升;资产周转率方面,产能扩张及猪价下行会导致头部猪企的资产周转率略有下滑,但预计对整体 ROE 水平的影响仍小于销售净利率的提升作用;杠杆比率预计保持稳定。整体上看,头部猪企的 ROE 水平相比从前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快扩张:行业迎来规模化机遇,头部有望获得高 CAGR扩张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行业规模化加速的黄金机遇。在猪价下行拐点确立的情形下,扩张能力强、产能投放迅速的成长标的有望通过市占率的提升以量补价,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在市占率提升的基础上,未来猪价上涨后,这部分企业又可以凭借增长的产能,充分受益猪价上涨的市场红利。头部企业的土地储备、融资能力优势突出,有望迎来高 CAGR 的黄金发展期。土地储备方面,头部企业的环保措施到位,面临清退的风险较小,且大型企业的话语权较强,可通过产业扶贫等途径和当地政府达成合作,顺利获得土地申请的批复。融资能力方面,相比散养户,头部上市猪企的融资手段更多元化,可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手段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较高的流动性获得大额项目投资资金与支持,具备产能快速扩张的资金基础。近几年,头部猪企如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等跑马圈地,固定资产及生物性资产实现迅速增长,未来头部企业产能有望迅速放量,业绩迎来高 CAGR 的黄金发展期。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牧原股份:生猪龙头,强者恒强。风险提示1、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的风险。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较大,如果原材料 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将拉低公司的盈利水平。2、不可控的动物疫情引发的潜在风险。农业畜禽养殖企业主要以规模养殖为主, 如果发生不可控的动物疫情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的畜禽高死亡率,造成公司严重损失。(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非洲猪瘟(ASF)对全球猪肉供应市场是一场危机,但美国冷鲜肉却从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在USMEF的新闻发布会上,USMEF亚太区高级副总裁Joel Haggard宣布,计划用美国冷藏猪肉来填补香港日益增长的新鲜猪肉供应缺口,并且,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适应冰鲜猪肉,这一机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使美国的猪肉行业受益。新闻发布会上,美国驻香港和澳门总领事汉斯康·史密斯(Hanscom Smith)发表讲话,并获得了国家猪肉委员会的资金支持Joel Haggard说:“尽管台湾和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正在逐步朝着稳定的冷鲜猪肉供应链发展,但香港的消费者仍然坚定地选择热鲜肉,他们更愿意为此付出高价。但是目前,美国冰鲜猪肉已经打开了市场并且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作为热鲜肉的替代品。”USMEF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丹·霍尔斯特罗姆(Dan Halstrom)解释说,目前,真空包装冷藏猪肉已经在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成功的打开了市场,因此相信在香港市场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Halstrom说:“相对于可以长期储存的冷冻产品,冷藏产品必须快速流通更新,这种特性对于商业模式、建立供应链以及持续发展冰鲜猪肉市场来说都是一种优势”。“新的美国冰鲜猪肉供应链的建立,将能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于热鲜肉的冰鲜肉”,Haggard说,一些美国猪肉产品的价格相比于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更具有价格优势。当然,Haggard还表示,建立冷鲜肉供应链也存在挑战,例如,相比运送到日本和韩国,运送到香港要多花几天时间,但美国工业正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Haggard说:“我们才刚刚起步,要向香港肉类销售市场的许多小商户提供产品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仍需要培养香港相关供应商如何处理真空冷藏产品。”美国驻香港总领事汉斯康·史密斯(Hanscom Smith)(左)和美国冷藏猪肉大使梁汉(Hugo Leung)(中)参加了哈格德(Haggard)出席的USMEF新闻发布会最初,美国冷鲜肉主要供应大型超市,但一些湿货市场供应商也在准备销售这类肉品。 Haggard指出,在USMEF新闻发布会后的一天,香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发布了一系列针对美国冰鲜猪肉的特价促销广告。他说:“所以,我们要跟上节奏。目前,在超过100个超市中都可以找到冰鲜的美国猪肉,一些湿货市场也正在销售它们。这比我们预想的分销量更大。”Haggard表示,几十年来,USMEF和美国猪肉出口商一直在探索建立一条可靠的香港冷藏猪肉供应链的可行性,并指出ASF的到来为其创造了新的机会。从历史上看,香港从中国内地进口的活猪,近年来每天大约有4,000只,通过城市经营的屠宰场进行加工,然后作为热鲜肉被运往湿货市场销售。但自从ASF开始,每天从中国内地进入的生猪数量已降至2000只以下。“这造成了当地鲜猪肉的短缺,并且在售新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冷藏肉类要高得多”,Haggard说。在上个月于亚利桑那州图森举行的USMEF战略规划会议上,Haggard提供了对香港消费趋势以及美国猪肉也可以利用的某些方式的见解。长期居住在香港的Haggard说:“很明显,只要拜访我附近的企业,就能知道非洲猪瘟正在改变整个亚洲的肉类消费模式和动物蛋白消费模式。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减少猪肉的食用主要因素是高价格”。谈到自己在该地区的亲身经历,Haggard指出,冷冻产品正在取代零售业中的新鲜肉类产品。他指出,引入和推广美国冰鲜猪肉是USMEF过去一直积极努力的事情,不过,当前的形势对于产品的推出更加有利。他说:“我们一直在思考能否建立一个冰鲜猪肉代替新鲜猪肉的供应链,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因为我们站在价格的一边,调查显示消费者真的很喜欢我们的产品,消费者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但供应链方面是我们必须完善的。”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政策的完善和进一步落实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深入应用,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四大类,2019年上述四类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达到21370.4万吨,同比增长24.8%。但从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产品冷链泛指水果、蔬菜、肉类等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传统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模式是指在农产品采摘后汇集到农贸市场或者农贸合作社手中,再进入多层的批发、零售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市场。在电商零售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农产品采摘后经由冷链运输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大大缩短了流通环节,电商直销冷链模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冷链流通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缩短流通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冷链损耗,另一方面电商交易对冷链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截止到2020年底,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主要聚焦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极大地促进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电商零售发展和行业政策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下,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快速发展。从农产品冷链产品结构来看,主要分为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四大类,2019年上述四大类冷链物流规模达到21370.4万吨,同比增长24.8%,其中水果、蔬菜的冷链需求较大,占比都超过30%。从具体品类的增长空间来看,水果冷链方面,目前国内人均年水果消费量不足60公斤,相比较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100公斤,国内水果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水果冷链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蔬菜冷链方面,消费者对于蔬菜的需求逐渐从昔日的数量型向今日的质量型转变,更为健康、营养的需求日益显现,尤其是对绿叶菜的需求增速较快,从而也增加了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水产品冷链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水产品市场最大的消费国家,冷藏、冷冻是水产品的主要流通形式;肉类冷链方面,受猪瘟疫情和政策导向影响,国内猪肉供应转向进口,从现在的以“运猪”为主,调整为以“运肉”为主,冷鲜肉将成为肉类消费主流,肉类冷链物流运输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外冷链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根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而发达国家平均冷藏运输率高达90%以上。目前,国内农产品产地缺乏规范的冷链企业、冷链运输“断链”问题突出、运输高损耗等是造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保湿或冷藏,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趋势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多项管理运营规范政策出台和后续落实工作的推进,我国冷链物流的建设和运营环境将更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行业将朝向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来源:财华网FinetHK万洲国际(00288-HK)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跨国公司,总部在香港。万洲国际拥有中国“双汇”、美国“Smithfield”等众多备受市场青睐的产品和品牌,双汇牌冷鲜肉、双汇王中王在中国名气不小,Smithfield品牌则享誉欧美市场。万洲国际持有73.41%股权的附属公司双汇发展(000895-CN)有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总部在河南省漯河市。拥有规模和资金优势,双汇发展不断在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方往产业链探索。在2019年年报中,双汇发展称要适当发展饲料业和养殖业等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近日,双汇发展开始募集巨资去实现这个目标了。拟募资70亿,超40亿拓展上游猪鸡养殖5月17日,双汇发展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不超过35名认购人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319亿股新A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生猪养殖产能建设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双汇发展此次计划定增的70亿元有过半投向上游的养殖业。其中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项目计划使用募集资金33.3亿元,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计划使用募集资金9.9亿元,6.3亿元用于技术改造项目,并有1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此外,在上述70亿元的募资额中,双汇发展还计划投入高达7.5亿元用于在河南省漯河市建设新的中国双汇总部项目,试图打造成集经营管理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 心“四位一体”的5A级总部办公基地。公告显示,双汇发展的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项目集饲料生产、种鸡养殖、雏鸡孵化、商品鸡养殖和屠宰加工为一体,总投资为45.16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为33.3亿元。双汇发展还加入了扩大生猪养殖的产能、升级屠宰技术设备等项目,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总投资12.57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9.9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形成的产能为曾祖代种猪存栏1000头,祖代种猪存栏2000头,父母代种猪存栏20000头,年种猪、生猪出栏合计约50万头。加深护城河计划明显肉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畜禽养殖、中下游屠宰加工以及肉制品深加工等环节。从业务结构看,双汇发展的主营业务集中在行业中游,屠宰业以及上肉制品业的营收规模比重超过了90%。由此可见,对于拥有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的双汇发展来说,一直都依赖上游的养殖企业供应肉类并不切实际。在经历非洲猪瘟之后,我国养殖业和屠宰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猪肉和鸡肉产业加速整合,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而随着非洲猪瘟造成全国大大小小的屠宰场不断关停,另外叠加疫情影响,屠宰行业面临更多来自上游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拓展猪鸡上游产业有利于延伸双汇发展的产业链影响力,以减少原料外部采购依赖,增加对主业原材料的供应,从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可以看出,双汇发展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扬长补短,实现屠宰与肉制品的双轨驱动,养殖则协助主业快速发展。双汇发展此次巨资布局猪鸡养殖,虽然养殖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其原有主业,但将会加深其护城河,保证其产品质量的同时,规模化效益将可更好的降低成本,增添利润,从而为公司市场扩张做准备。对比同行雨润食品(01068-HK),雨润食品的上游产业布局起步并不比双汇发展差。上市以来,雨润食品加码上游产业布局,产业链覆盖种植、饲料、育种、养殖、屠宰、精深加工、生鲜连锁、熟食专卖、冷链运输和电子商务,产业遍及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不过,雨润食品由于盲目扩张,大玩地产模式,后期的人才和资金都跟不上扩张速度,导致深陷巨额债务危机,业绩因此五连亏。从市场方面看,我国肉类市场潜力还是很大。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健康以及口感有更高的要求,品质更好的冷鲜肉替代热鲜肉是未来必然趋势。对比发达国家高达90%的冷鲜肉占比,可见我国的市场空间之大。同时,受益于消费升级,预制调理产品和标准化餐饮食材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双汇发展此次在疫情下率先布局冷鲜肉和餐饮产业链,丰富产品品类,在消费升级态势前景充满想象力。作者|覃汉计编辑|彭尚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