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猪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全文)缇歧为义

2018年猪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全文)

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是居民菜篮子中的当家品种和餐饮业的主要原料。猪肉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该产业的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并为亿万消费者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居民饮食开始向多样化、科学化转变,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量有所减弱。据统计,2017年中国猪肉市场零售规模为12015亿元,同比下降12.3%。

德则不冒

2020年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肉类加工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肉制品,如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添加调味料的所有肉的制品,不因加工工艺不同而异,均称为肉制品,包括: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肉干、肉脯、肉丸、调理肉串、肉饼、腌腊肉、水晶肉等。一、肉类加工的分类肉制品的种类繁多,德国仅香肠类产品就超过1500种;瑞士的一家发酵香肠生产企业生产500种以上的色拉米香肠;在我国,仅名、特、优肉制品就有500多种,而且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根据我国肉制品最终产品的特征和产品的加工工艺,可以将肉制品分为10大类。中国肉制品分类图表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相关政策食品制造业需要遵守《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等主要法律法规以及《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速冻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等主要标准规范。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三、市场供需情况分析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猪肉占到一半以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幅度超20%,虽然其他肉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肉类总产量还是下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10.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从细分肉类产品产量看,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除了猪肉产量下降,其他肉类产量均呈现增长的状态。2018年我国肉制品产量为1713.1万吨,按照肉制品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占比趋势来看,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我国肉制品产量约1580万吨。由于目前生猪产能恢复进度好于预期,猪肉市场供应逐步增加,供给紧张局面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需求方面,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猪肉消费需求充分释放。随着市场供需稳定,猪肉价格趋于平稳,202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应该有所上涨,但困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肉制品产量或将于去年持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主要企业目前,国内肉制品的生产、研发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肉类加工企业对产品的内在品质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溯源与召回的技术支撑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小肉类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还较为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未来肉类加工企业为了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必须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以下是肉制品加工重点企业一览:肉制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一览五、行业发展前景肉类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肉类加工机械。早期我国为提高国内肉类深加工技术,开始从国外进口肉类加工设备。此后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开始认识和了解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工艺及产品;肉类加工机械制造厂家也开始接触先进的肉类加工设备,并开始借鉴国外的技术开发中国自己的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肉类加工机械行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众多的肉类加工机械企业异军突起,其能够生产90%以上的肉类加工设备,几乎覆盖了屠宰、分割、肉制品、调理食品、综合利用等所有加工领域,而且所制造的设备已开始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未来我国肉类加工机械市场潜力非常大。肉类加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子行业。近年来国内肉类加工业发展较快,在居民消费需求带动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下,产量和收入规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六、肉类加工产品趋势分析1、发展低温类肉制品与高温类的肉制品相比较而言,低温类的肉制品有着更好的独特风味以及更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冷却肉属于低温类肉制品的一个种类,又被称为冷鲜肉,指动物在被屠宰以后对其进行卫生检查,各项指标检验合格的胴体则被迅速地冷却到肉类食品的冰点以上,同时在这个温度之下,对动物的胴体进行相应的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冷却肉具有安全、卫生、营养、鲜嫩等很多特点,进而体现出冷却肉与冷冻肉以及热鲜肉等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冷却肉近年来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为肉类制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由此可见,低温类肉制品是我国肉制品加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2、积极开发保健类肉制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以及健康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功能和品质兼具的保健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具有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低糖以及高蛋白质特点的肉类制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功能性的肉类制品,例如:低硝酸盐的肉类制品、低胆固醇的肉类制品,富含膳食纤维的肉类制品以及具有复合功能性的肉类制品等,不仅能够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感官功能和营养功能,能够满足一些特殊人群需求,因此市场的需求量也比较庞大。保健型的肉类制品,例如:女士保健型,儿童生长益智型,中老年保健型等肉类制品的开发以及应用,将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因此,也是目前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又一发展趋势。3、发展肉类制品以及休闲肉类制品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肉类及消费肉类的第一大国,但是我国在肉类制品以及深加工肉制品产品总量上只占肉类制品的4%,国外的发达国家则占40%~70%,表明我国的肉类制品在深加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因此,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肉类制品的加工过程中,因为加工工艺以及肉类品质本身的问题,不能完全利用碎肉或者剔骨肉等,但是如果使其经过谷氨酰胺转氨酶的转化作用,将可以使其完全的利用,同时能够使其恢复或者达到和普通的肉类一样的功能特性。所以,利用该技术对肉类进行加工,不仅可以节约加工原料,降低肉制产品的加工成本,同时可以提高肉制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加工率,此外,休闲肉类制品同样也是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野猫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2018年8月,“非洲猪瘟”病例首次在我国出现。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持续下降,市场供给阶段性趋紧,生猪价格大幅上涨,2019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价格走势和商品肉猪市场价格走势相近。从年初猪肉价格震荡下行开始,2月份猪肉价格最低跌至22.36元/公斤,3月份开始反弹,此后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尽管目前政府针对生猪和猪肉供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由于生猪繁育养殖到出栏仍需约10个月时间,预计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下滑至4475万吨。而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未来猪肉消费也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市场将逐渐回升。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猪肉市场供需将进一步扩大。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猪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猪肉市场基本概况、猪肉市场发展环境、猪肉市场供需形势、猪肉市场进出口贸易分析以及猪肉行业重点企业五大方面剖析我国猪肉发展现状,接着进一步分析未来两年猪肉市场产销量及供需缺口,最后总结了我国猪肉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中国猪肉市场基本概况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副食品,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猪肉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该产业的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并为亿万消费者所关注。生猪价格波动决定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生鲜肉价格调整较为及时,但零售价格较批发价格仍有时滞。PART2:猪肉市场发展环境分析目前非洲猪瘟肆虐全球,国际猪肉价格也呈快速上涨趋势,能代表国际指标的欧盟猪肉价格已上涨2成。进入2019年后,非洲猪瘟疫情已蔓延至越南等国家,截止目前亚洲已有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其中,中国出现非洲猪瘟疫情最早,在2018年8月份,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自2018年8月初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2019年以来,中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个月新发生疫情均为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受此影响,中国猪肉供给低迷,猪肉价格疯狂上涨。2019年8月猪肉均价约31元,同比大幅增长56%。针对猪肉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问题,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保供稳价的方案和措施,大力支持生猪养殖能力建设,增强储备调控能力,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PART3:猪肉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人类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肉制品。而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整体看来,我国猪肉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但仍表现出下滑的趋势。2017年猪肉产量为5451.8万吨,2018年下降至5403.74万吨。再加上猪瘟的影响,2019年的猪肉产量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我国是肉类食品消费大国。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高达5595万吨,为猪肉消费第一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其中欧盟国家猪肉消费排名第二,消费量为2116.5万吨,美国以994.7万吨排名第三。纵观近年来猪肉消费数据,我国猪肉消费居高不下,平均年消费量为5461.7万吨,消费体量十分庞大。伴随生猪供给大幅下滑,猪价已出现大幅上涨态势。今年3月份开始,猪价呈持续上涨的走势,近期涨幅有所扩大,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每公斤21.59元,环比涨4.7%,同比高29.8%,7月猪肉均价每公斤进一步涨至23.64元。8月份猪肉价格达28.49元。猪价上涨较快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生猪和能繁母猪的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效应近期开始集中显现。PART4:猪肉市场进出口贸易分析2018年以来,由于受到中国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多次调整对美大豆、玉米和猪肉产品等关税。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7项猪肉相关商品加征25%关税,7月6日再次对美11项猪肉产品加征25%关税。此两次加征关税后,美国猪肉出口到中国的总关税将高达70%。2016年由于国内猪价高企,进口肉价格优势明显,进口量增加至162万吨,进口额超30亿美元。近两年随着猪价的下降,加上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进口量降低至119万吨,到2019年1-8月累计猪肉进口量为116.39万吨,进口金额达到23.17亿美元,超过2018全年进口额。猪肉出口方面,从2007年起,中国从猪肉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18年中国猪肉出口数量为4.18万吨,同比下降18.6%,全年猪肉出口金额1.95亿美元,同比减少24.5%。自2014年至2018年,我国猪肉出口数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17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反弹微涨,2018年猪肉出口量额再次下跌。到2019年1-8月,我国养猪业整体存栏继续下降,屠宰量减少,释放进口需求,出口仍然延续这一下跌趋势。PART5:猪肉行业重点企业分析本报告重点介绍了温氏股份、雏鹰农牧、正邦科技、双汇发展、雨润食品、新五丰等六大猪肉企业。PART6:猪肉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各地持续扩散,随着疫情之下行业产能持续去化,行业供给的大幅缩减将推动生猪价格进一步上涨。尽管目前政府针对生猪和猪肉供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由于生猪繁育养殖到出栏仍需约10个月时间,预计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下滑至4475万吨。而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未来猪肉消费也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市场将逐渐回升。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3b542862d8784fea81d4bc6cbd271652/

地下情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非洲猪瘟Ⅱ级疫情预警,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随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调运频率高、数量多,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目前非洲猪瘟已对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据农村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8月生猪存栏环比再降9.8%,同比大幅减少38.7%;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再降9.1%,同比大幅下降37.4%。受非洲猪瘟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的共同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但是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肉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较为庞大,近期国内猪肉价格快速上涨,随着猪瘟疫情传播势头的逐步控制,国内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生猪养殖行业拐点或将到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我国生猪行业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生猪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生猪行业相关概述、生猪行业发展环境、生猪行业发展现状、生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生猪行业核心企业分析以及生猪行业发展前景六大方面剖析了我国生猪行业,报告最后附录部分整理了目前全国及各省市生猪行业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生猪行业相关概述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受非洲猪瘟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的共同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同时,生猪的养殖周期较长,我国尚不具备足够的原种猪繁育能力,为解决供需缺口,部分企业通过进口能繁母猪的方式进行补充。从时间周期来看,从原种猪进口算起,大约需要经历17.1个月(一年半)左右之后才能开始市场供应。因而,一旦出现猪肉的供给缺口,短时间内是难以快速补充的。PART2:生猪行业发展环境从2018年8月3日,国内发现首例非洲猪瘟起,非洲猪瘟在国内快速扩散。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其中有131起解除了疫区封锁。到目前为止,亚洲范围内共有9个国家出现的非洲猪瘟疫情。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势头得以控制,但非洲猪瘟加速行业去产能,近期猪价在爆涨。9月4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稳定。自2019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多省份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生猪养殖行业生产发展。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缓解,各部门措施给力,全国生猪生产恢复在即。PART3:生猪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去产能阶段,生猪存栏量持续降低。2018年8月中国开始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导致2019年生猪存栏量进一步下滑。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6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25560.9万头,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持续下降,降幅进一步扩大。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8%,同比下降38.7%。数据显示:2019年8月,400个监测县能繁母猪存栏环比7月下降9.1%,同比去年下降37.4%。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趋势再度加强,猪越来越少,呈现巨大产能缺口。PART4:生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据数据统计,12大上市生猪养殖企业2019上半年生猪总销量达到2650.2万头。其中,温氏股份上半年生猪销售突破1000万头,占总销量的44.43%,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在12家上市企业中,仅1家企业上半年生猪销量同比下降,11家同比均增长,其中金新农同比增幅最大,其上半年生猪销量同比增长77.17%。PART5:生猪行业核心企业分析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温氏畜禽养殖业务以养猪、养鸡为主,养牛、养鸭、养鸽等为辅,主要采用“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实行产业链全程管理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温氏养猪业在国内占有相对较大市场份额,以华农温氏1号猪配套系和温氏WS501猪配套系等为主要经营品种,辅以天露黑猪为特色经营品种。数据显示:2019年6月,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92.98万头,收入33.35亿元,销售均价15.60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4.29%、2.93%、10.48%,同比变动分别为19.57%、54.68%、34.72%。2019年1-6月,累计销售商品肉猪1177.4万头,收入180.42亿元,销售均价13.49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13.69%、25.32%、13.33%。据悉,2019年计划销售商品肉猪为2300万头,已完成全年计划的51.19%。PART6:生猪行业发展前景猪瘟爆发以来,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连发多项文件,要求坚决关闭不符合设定条件的生猪屠宰企业,压缩落后产能,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鼓励优势屠宰企业整合产业链,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清理整顿和标准化创建,这或意味着屠宰监管政策继续加码,中小屠宰场环保、检疫成本大幅提升,私屠滥宰得到较好整治,龙头规模效应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中长期加速提升。PART7:附录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19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c379fa4ac0af4469b7a2625fb162e8e0/

亦步亦趋

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发展回顾及2020年前景展望(图)

中商情报网讯:2019年,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禁养限养等因素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猪价涨幅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比上年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下降2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人类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肉制品。而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整体看来,我国猪肉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但仍表现出下滑的趋势。2017年猪肉产量为5451.8万吨,2018年下降至5403.74万吨。2019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的猪肉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比上年下降2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价格由升转降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猪肉市场波动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份猪肉价格开始起飞,但并没有持续上涨。随着国家储蓄冻猪肉的投放等一系列措施稳定猪肉价格后,猪肉价格涨幅有所缓和甚至由升转降。具体来看: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环比涨幅趋缓,同比则从11月份开始趋缓。统计局12月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97.0%,环比下降5.6%,猪肉价格由升转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盈利高达660元/头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猪肉价格、进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高达660元。数据来源:全国畜牧总站、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具体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生猪产能持续下降,四季度开始有所回升。前期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很多大型养殖企业都通过调减生猪产能、放缓扩张步伐等方式,来应对疫情风险。后期随着大量小散户的退出及疫情逐步趋稳,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实施新一轮扩张计划,“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陆续在各地上马。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种猪供应也较为紧缺。一方面供应少、价格高,另一方面外部引种风险较大,不少养殖场户选择从商品猪中留种。农业农村部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屠宰企业公母猪屠宰比例分别为70%和30%,母猪数量明显偏少,说明有不少商品母猪被留作种用。正常情况下,商品母猪繁殖效率比二元母猪低15%~20%,虽然效率降低,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不足的影响。展望2020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应仍面临较大压力,如果疫情稳定,下半年开始,市场供给将逐步增加。从外部因素看,2020年猪肉进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受全球贸易量制约,增幅有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生猪生产的恢复。综合判断,2020年猪肉市场将延续供给偏紧的态势,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猪肉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莫之知避

行业报告(二):国内冷链物流的市场、趋势以及痛点分析

笔者首次分享了之前做过的一个2018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透析,其中一个部分关于生鲜市场的,希望对你有启发!一、冷链物流市场有多大2017年被称为是冷链政策年,国务院以及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交通部、财政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政策,从不同层面以最高级别的指导部署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千亿市场规模的背后,一大批冷链物流企业正在迅速崛起。随着冷链+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冷链效率不断提升,冷链产业也在加快升级,冷链行业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将会不断改善。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的应用,在“数据”的驱动下,冷链物流系统的思维、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物流场景数字化、整个供应链内元素相互连接、供应链相关的决策将更加自主智能。图1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总额预测在城镇化、食品安全与消费升级大势之下,以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及花卉等为代表的冷链需求市场逐渐成熟,再加之“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冷链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生鲜与冷链市场都有了飞速发展。2017年上半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851.4亿元,预计2017年年底,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50亿元。预计2017年整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5400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10%,2021年冷链物流总额将达到12.5万亿元。在这背后,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二、冷链物流企业类型有哪些1. 按温度控制分类根据温度控制的不同,可以将冷链物流企业大致分为四类:常温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不需要对产品的温度进行控制,大部分物流包裹都只需常温运输。恒温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例如化妆品运输过程是保证零上20℃恒温,巧克力运输保证零上14℃恒温,葡萄酒运输维持零上14℃或18℃恒温、恒湿。高温冷链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高温冷链范围。例如在蔬菜、水果、冷鲜肉、新鲜牛奶等生鲜类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必须维持运输过程温度在0℃~4℃或6℃。低温冷链物流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在高温冷链范围。例如在冷冻肉类、速冻食品(速冻水饺、面点)、冰淇淋等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必须维持运输过程温度在-18℃或-20℃。2. 按运营方式分类目前的冷链的服务商主要分为6大运营方式,如下表:3。 近期冷链物流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崛起,以下几个趋势将会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1)冷链物流的温区将会越来越精细化保证生鲜电商的产品配送质量,就必须保证生鲜产品供应链的上中下游每一个环节保持生鲜产品的“鲜”。从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全程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冷链配送全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要通过不同的温区保存好生鲜产品,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温区进行区别对待,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此外,温区的增加,并非简单的设备增加,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温层扩充,保证从采购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对应的温层下进行作业。(2)冷链物流走向智能化更好地降低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就必须要借助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温控监管、定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借助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帮助生鲜电商实现安全可追溯、质量可监控、订单信息可跟踪等。尤其是要通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将能够大幅提升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并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进行更好的管理把控。(3)从自营走向平台化随着自建冷链物流的生鲜电商企业在冷链配送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将会通过在满足企业自身的业务基础之上,为第三方平台提供服务。就像今天的京东物流,已经不仅仅只是服务于京东商城,而是服务于更多的企业物流配送需求;易果生鲜背后的冷链配送安鲜达,在为易果生鲜提供生鲜产品配送的同时,目前也已经承担了整个天猫超市的生鲜配送任务,未来借助其多年积累的冷链物流优势,他们势必会为更多第三方平台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在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推动下,未来的冷链物流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甚至还将有可能会诞生冷链物流配送行业的独角兽平台。四、发展冷链物流的痛点分析1. 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制度并不完善虽然有相关的法规,但政府更多地关注除冷链物流以外的地方,如产品的产地、卫生问题等,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冷链的质量,故目前那些使用全程冷链物流的企业则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而自定标准来运作冷链物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2. 冷链标准监管执行力度差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监管还相当不完善,存在着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帜,却执行间歇性供冷进行经营。而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规高度,例如欧洲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其中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一旦企业触碰将面临罚款乃至法律制裁。3. 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从目前来看,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统是我国冷链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将近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实现冷链运输,直接导致我国每年果品腐烂达1200万吨,蔬菜1.3亿吨。在运输环节,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9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果蔬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约有40万吨左右腐烂坏掉。由于冷藏运输效率低,易腐保鲜食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保鲜食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足以见得我国冷链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4. 硬件和软件等设施不完备冷链物流硬件除诸如运输和储存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外,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令其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5. 六多六少现象普遍中国冷链基础设备设施分布不均,冷库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6. 没有一个完好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中国冷链还是缺乏管理和人才,毕竟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还不是太长,在物流里面也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需要从传统领域的内部一点一点培养起来,否则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第四方的物流管理是输出管理,是一种重管理、轻资产的方式。而政府出台的物流企业的标准就是要求拥有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一种误导,会导致重资产并产生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企业中平衡二者的发展将是所有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由 @刘大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六三三

2020年中国猪肉行业进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猪肉进口暴增124.71%

我国作为猪肉自产自销的大国,猪肉需求较大。近年来,我国猪肉呈现供不应求趋势,我国猪肉产销率上升至112%。鉴于我国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的局势,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猪肉,2020年1-11月我国猪肉进口总量为389.38万吨,同比增长124.71%。我国自国外进口猪肉具有关税方面的优惠;另外冬季,肉类市场进入消费旺季阶段,肉类产品进口量也随之增加。我国猪肉供不应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猪肉在我国的饮食序列中一直占有较高的地位。中国猪肉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趋势,2019年中国猪肉产销量均实现下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为4255万公吨,同比下降21%,2020年下降11%;销量方面,2019年下降19%,2020年下降5%,小于产量降幅,从而导致我国猪肉产销率上升至112%,增幅较大,我国猪肉市场整体供不应求。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猪肉产量4255万吨,占比最多,达到56%,超过一半比重;其次为禽肉,产量2239万吨,占比29%,其余占比不足10%。在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我国猪肉价格自2018年持续上升,并且上升幅度较大,2020年我国猪肉平均价格达到52.47元/公斤,同比增长56%,增幅提高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的上涨与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密切相关,另外,年底南方地区腊肉香肠制作处高峰期,叠加全国大面积降温影响,市场消费持续增加,猪价持续上行。随着南方地区腊肉香肠制作高峰期逐渐进入尾声阶段,市场需求将会有所下降,猪价行情可能出现调整。猪肉进口暴增124.71%鉴于我国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的局势,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猪肉,我国猪肉供应国主要以欧盟、巴西、美国等地区为主。2020年1-11月我国猪肉进口总量为389.38万吨,同比增长124.71%。另一方面,我国自国外进口猪肉具有关税方面的优惠。我国自2020年1月1日起,将冻结猪肉进口关税由12%暂时下调至8%,有利于增加猪肉进口量,有效缓解国内供应紧缺问题。另外冬季,肉类市场进入消费旺季阶段,肉类产品进口量也随之增加。就肉类进口类别来看,2019年我国肉类进口中,猪肉进口占比最大,达到34%;其次是牛肉,占比达27%。进口猪肉在我国肉类进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橘裕

2020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以及各种粮食加工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规模化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略有下降。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对我国生猪供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2020年下半年,我国生猪市场供需将恢复正常,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8400万头。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对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已由2012年年末的48030万头减至2019年年末的31041万头。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2120万头,较去年四季度末增长3.5%。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1995万头。进口方面,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分别为121.68万吨、119.28万吨和199.42万吨,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8%、2.21%和4.69%,占比较小。2019年国内猪肉供给不足,进口量有所增加。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为199.42万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1)规模化生态养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已经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2)生猪标准化养殖和精细化饲养趋势我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农业部先后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推进生猪及其他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并且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也促进了养殖的精细化,目前标准化的养殖场基本都做到了对猪舍的精细设计,做到了各疫病防控环节的精细把控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养殖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将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3)向养殖居宰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供给将加大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未来生猪的跨省调运可能受到严格管控,猪肉市场的格局可能发生较大改变。由于我国北方生猪产区的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生猪跨省调运受到严格管控,将迫使大型养殖企业加大猪肉制品深加工的投资和布局。未来东北、河南等北方主要生猪产区的屠宰加工能力将明显提升,以满足“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调猪向调肉”政策的执行,猪肉消费者对热鲜肉的偏好可能受到影响,大型养殖企业将增加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的市场供给。(4)食品安全日益受重视,促进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散养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对散养户进行全面监管,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这种情形客观上促进了国内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极高,规模养殖企业将食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20年中国生猪行业运行情况回顾及2021年发展前景预测

中商情报网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双重影响下,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猪肉价格也成为大家最关心的焦点之一。2020年各地采取增加资金补贴、保障生产用地等措施推进生猪复产扩能,生猪存栏连续回升。但是因“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生猪存栏数量严重下滑,短时间内将无法完全恢复,2020年生猪产业以稳产保供为主。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个季度生猪出栏同比降幅明显收窄,生猪存栏呈恢复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36186万头,同比下降11.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出栏同比由负转正,增长15.1%;猪肉产量2838万吨,下降10.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3个百分点。存栏方面,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7039万头,比二季末增长9.0%,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连续四个季度环比增加;比上年低点三季度末增长20.7%。一、2020年总结回顾1.国家频发政策—保证生猪价格稳定及行业健康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粗略统计,2020年与生猪相关的政策大约有10个,其中关于非洲猪瘟的有2个左右。2020年开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抓好三农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确保商品猪产能于2020年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的目标。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非洲猪瘟”及“新冠肺炎”双重影响(1)非洲猪瘟从2015年至2018年,猪肉的产量保持平均速度持续产出。非洲猪瘟最初于2018年8月在中国发生,对生猪而言为致命疾病,且当前市场上并无可用疫苗。由于非洲猪瘟具高传染性,疫情于一座猪只养殖场爆发,在严重情况下将处置所有生猪,导致2019年猪肉产量减少,而2020年也同样受到疫情影响产量减少。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非洲猪瘟同样给生猪行业带来了影响:a.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疫区生猪无法出省价格下跌成为必然,而销区猪价则可能因供不应求稳定上涨。b.改变种猪市场格局各地的封锁令,不但影响肉猪的跨省调动,也直接影响种猪企业的跨省生意。如果部分省份因行政命令禁止跨省调运,各大种猪企业将被迫调整企业规划,改为省内销售猪苗或者自繁自养为主。c.“南猪北养”热降温农牧巨头最热衷的有两个地方:东北与西南,而此次非洲猪瘟最早发现于东北,这也会让农牧养殖业的相关企业投资将面临一轮政策与疫情的考验。(2)新冠疫情疫情爆发已在若干层面对猪只养殖行业造成短期影响:由于封城及出行限制,劳工无法复工,许多公司被迫暂时关闭业务。根据地方政府要求,公司须于复工前备有足够医疗防护用品。由于医疗用品于2020年2月严重短缺,多数公司无法恢复业务营运。因此,商品猪的供应于2月受到影响,并导致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没有根本改变生猪生产恢复的向好态势。疫情主要影响一些饲料、兽药、屠宰企业未能按计划复产,部分养殖场户动物防疫、种猪投放、仔猪补栏受阻,以及新建和改扩建猪场复工时间被迫推后。3.生猪行业将缓慢回温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元旦、春节两节临近,猪肉季节性需求在增加。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条件和基础是不具备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预计明年上半年产能有望完全恢复。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预计比上年同期增加3成左右,元旦春节猪肉价格总体有望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消费价格来看,2020年11月,我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改善,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约10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研究整理从猪肉批发价格来看,11月全国猪肉批发均价为39.43元/公斤,较上月降低约3元/公斤,今年首次降至40元以下。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商产业研究研究整理三、生猪行业2021年发展预测1.市场规模按销售收益计算的商品猪市场规模随着猪周期而波动,市场规模因猪周期及地方养殖户退出市场而逐渐下滑。预计市场将于非洲猪瘟疫情过后将会缓慢复苏。种猪市场随高昂的猪只价格于2016年达到历史高峰,并于其后开始下滑。2019年末以后,猪只市场整体缓慢复苏。2020年因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影响,全国各地对猪肉的需求上升,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到865亿元。在此情况下,大型种猪公司将有机会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2.母猪存栏由于爆发非洲猪瘟,中国母猪存栏于2018年及2019年急减,而该数字预期将在种猪恢复供应、利好政策及大型猪只养殖公司产能扩张的助力下回升,预计从2021年开始将会有所好转。中国商品猪存栏也将受到非洲猪瘟及环境保护限制的负面影响,商品猪存栏近期出现大幅下跌,中国商品猪存栏预期将于2020年后回升,预计2021年将会达到约250.8百万头。3.未来发展趋势(1)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优化种猪养殖场应用大数据有助于种猪养殖场控制各种变量及持续改良种猪的质量大型种猪养殖场使用更多设备测试及收集种猪的繁殖数据以筛选出最优质的种猪。种猪即将国产化外国育种公司拥有更良好的育种技术,部分种猪养殖场仍须定期进口外来品种以维持其种猪质量。然而,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猪只基因库,若干本地育种公司已着手培育本土品种。未来,很可能出现更多繁殖表现改善的本土品种。(3)食品安全是中国消费者在决定购买食品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商品猪养殖场在其日常营运上使用新科技并应用更合理的管理法,例如,使用追踪耳挂标签让消费者能查看商品猪的生长历程,并能更加确保所购买的肉品安全。食品安全技术的更有效应用将促使猪只养殖行业追求更高的产品安全性并实现更高的利润。(4)猪只养殖地环境的改善非洲猪瘟让猪只养殖户重新思考猪只养殖场环境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其他重大猪疾病爆发,猪只养殖公司未来将致力提高旗下猪只养殖场的环境标准。(5)猪肉价格将不会再大幅度上升2020年11月,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生猪出栏量持续增加,屠宰量环比同比均大幅增加,而终端猪肉消费量有限,价格下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1月份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6.30元,环比跌7.2%,同比跌15.7%;生猪价格每公斤29.71元,环比跌5.4%,同比跌14.8%;2021年,从供给端看,猪肉供应量继续增加。一方面,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预计双增;另一方面,冻肉供应量相对有限。从需求端看,猪肉消费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元旦、春节临近,尤其是川渝、两湖地区开始制作腌腊猪肉,对猪肉的采购需求明显增加。综上分析,预计在2021年将不会出现大幅度猪肉涨价的情况。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猪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妊娠

屠宰肉制品行业专题报告:周期的重塑与屠宰肉制品历史机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他山之石:美国生猪产业的双向规模化带来后端的蓬勃发展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和屠宰肉制品行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规模化。据 USDA,美国生猪出栏量由 1980 年的 1.02 亿头增长到 2019 年的 1.38 亿头,整个生猪产业链产值(包括肉制品)由 1980 年的 245 亿美元提高到 2019 年的接近 1000 亿美元,增幅达到 300%以上。美国生猪养殖和屠宰肉制品行业规模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产业特征是屠宰肉制品行业先于养殖行业开始规模化,屠宰肉制品行业驱动养殖行业规模化。整个规模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蓄势待发(1980 年之前):生猪养殖行业散户为主,屠宰肉制品行业规模化启动;疾风迅雷(1981-1990 年):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启动,屠宰肉制品行业规模化加速;如日方中(1991-2000 年):生猪屠宰行业规模化再接再厉,合约式养殖模式逐步成熟;康庄大道(2001 至今):生猪产业规模化尾声,屠宰加工企业地位强势。屠宰场方面,美国大于 150 万头的屠宰场的产能占行业总产能的比例由 1980 年代初的 16%左右上升到 2010 年的 90%,屠宰场数量由 1980 年初的 1300 多家左右下降到 2010 年的600 家左右。1981-1990 年是屠宰行业规模化加速阶段,十年间,大于 150 万头的屠宰产能占比上升了 35 个百分点,达到了 65.2%;1991-2000 年是屠宰行业规模化的减速阶段,大于 150 万头的屠宰产能占比由 70.2%提升到 88%;2000 年以后屠宰行业格局基本稳定。养殖行业与屠宰行业规模化不同,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相比于屠宰行业晚大概 10 年。1980-1990 是养殖规模化的启动阶段,大于 5 万头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不足 10%,但养殖户退出较快,由 1980 年的 67 万户减少到 1990 年的 28 万户左右;1991 年到 2000 年是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加速阶段,大于 5 万头的养殖场存栏占比由 10%快速上升到 45%,养殖户数进一步减少到 2000 年的 8.6 万户;此后是养殖规模化的减速阶段,12 年间大于 5万头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上升 15 个百分点到 60%左右,养殖户于 2012 年减少到 6.3 万户。在整个养殖规模化进程中,养殖产值增加幅度有限,尤其是在规模化的启动期和加速期,产值增幅分别为 27.8%与-4.2%。美国生猪产业链发展史就是肉制品零售消费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生猪产业不断的规模化驱使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但养殖业逐渐丧失话语权,利润波动剧烈。同时,从历史上看,随着养殖集中度不断提升,养殖企业具有更大的养殖惯性,生猪价格的波动反而更加剧烈,养殖行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屠宰肉制品企业地位愈发强势,产业总值增长迅速。据我们测算,1980 年至 2018 年,美国生猪养殖产值由 50.2 亿美元增长到 83.2 亿美元,增幅为 65.7%,美国生猪零售消费环节产值由 190.1 亿美元增长到624.0 亿美元,增幅达到了 228%。中国屠宰肉制品行业整合:历史发展机遇期周期演绎推动行业整合 此前周期较难实质性整合 近 20 年来,我国猪周期大致四年一个周期,上一个猪周期自 2014 年 4 月至 2018 年 5 月,本轮猪周期自 2018 年 6 月至今已经持续接近两年。数次猪周期均未带来屠宰肉制品行业的大规模整合和发展,而发生非洲猪瘟之后(即 2018 年后)行业规模化快速推进。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此前周期中行业整合条件与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养殖散户化背景创造了众多屠宰小场生存空间 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截至 2016 年我国年出栏 1000 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户的出栏占比不足 50%,而 50 头以下的养殖户的数量占比则高达 94%。我国养殖散户化背景下,小屠宰厂生猪购入价格低(200-300 元),包装、能源、制造费用、工资等均低于规模屠宰厂,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这也造成了小屠宰场(即私屠乱宰)在我国长期存在的现象。但是,由于散户猪的品质和检疫水平可能不符合国家标准、病死猪泛滥、渠道不规范等原因,小屠宰场热鲜肉的品质和卫生条件都不如规模屠宰场。生猪调运体制 在发生非洲猪瘟之前,我国生猪产品的调运主要以生猪为主,由于我国消费者有喜爱热鲜肉的传统,我国屠宰场在销区分布较多(即猪肉消费较多但自产不足的区域,如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等),而同时我国生猪主产区同样有大量的屠宰场分布(如河南、山东等)。由此造成了我国屠宰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为低下。在行业成本压力和生存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大量私屠乱宰的小屠宰场得以持续存活。猪周期短平快特性 由于此前我国生猪养殖散户比例较高,我国猪周期呈现“短平快”的特性,养殖产能进入和退出的惯性小,猪价保持高位运行的时间偏短,下游屠宰肉制品产能进入退出迅速,屠宰企业长时间亏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业整合较为缓慢。居民肉食保障要求 在我国消费者喜爱热鲜肉的背景下,要保障广大居民消费就需要分散化的屠宰产能布局。在此背景下,大型屠宰场以及分销渠道能够覆盖的居民较少,大量的居民对猪肉的需求要靠小型屠宰场和小型农贸摊贩来满足。2019 年来屠宰肉制品行业有多困难? 历史性级别-生猪数量下降 2019 年 10 月,生猪存栏同比下降 41.40%(农业部暂未披露更新数据),作为对比,上一轮猪周期生猪存栏同比最多下降 11.8%(2015 年 9 月),上上轮周期最多下降 4.3%(2010年 5 月)。历史性级别-猪价上涨 此轮猪价最高峰突破 43 元/千克,此前历次猪周期的最高价不足 22 元/千克,此轮猪价的高位远超以往各轮周期。历史性级别-猪价高企时间长 此前周期中,生猪养殖行业整体的结构仍然维持散户为主、规模企业占比缓慢升高的情况,生猪超高价位(即达到上轮猪价低点的两倍)很难持续超过半年,而这一轮超高价位自2019 年 8 月开始,至今已经维持了 9 个月之多,并且我们预计超高猪价可能至少延续到今年年底。历史性级别-新冠疫情搅局 2020 年世界出现“黑天鹅”,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我国带来了宏观经济上的压力,具体到屠宰行业,20 年来的困难程度要高于 19 年,原因在于:19 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双双上涨,生猪供应下滑,但需求端接受程度尚可;20 年来屠宰行业面临需求供给双淡季,一方面生猪供给十分紧缺(肥猪少+养殖户惜售),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猪肉需求端冷淡,屠宰行业可能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困境。行业整合有多剧烈? 屠宰企业大量淘汰 据农业部统计,2019 年一年,屠宰淘汰超过 4000 家,同比减少超过 47%。而行业巨头之一的众品也于 19 年倒下。众品为中国头部生猪屠宰企业,据公司年报,2017 年收入153 亿,净利润 5 亿,在河南的屠宰量位于省内第二,2019 年 9 月,众品食品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雨润:举步维艰 据公司年报,雨润为屠宰行业产能及屠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但 2019 年公司净利润为-35.3亿元,股东权益首次转负,为-12.3 亿元(雨润 2019 年底屠宰产能为 5265 万头)。行业屠宰情况 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 2020 年 2 月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达 65.8%,作为对比,上一轮猪周期(15 年 3 月-19 年 2 月)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最多下滑 23.9%(2017 年 2 月)。行业整合的趋势不可逆 养殖规模化冲击私屠乱宰的生存基础 1)散户退出加剧,私屠乱宰面临永久性失去猪源的趋势;2)疫情防控趋严,规模养殖场会更多选择规模屠宰场,而不是非瘟病毒传染风险较大的小屠宰场;3)猪源短缺、销售承压、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叠加,私屠乱宰的成本提升;4)非瘟疫情及新冠疫情给消费者观念带来改变,消费者更加注重安全和卫生。“调猪变调肉”趋势冲击销区屠宰生存基础 在原来的生猪调运模式下,屠宰产能的销区分布和分散化分布较为明显,为了防控非瘟疫情,我国调猪向调肉转变成为常态,销区屠宰产能面临无猪可杀的局面,产区面临养殖与屠宰双双迅速增多的态势。经过整合,我国屠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望大幅提升。长时期高成本冲击行业快速恢复基础 我们预计,此轮超高猪价有望持续一年半以上,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下,屠宰场的现金流与设备调整能力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屠宰行业去产能幅度可能很大,大批屠宰企业可能无法接受长达一年半的“阵痛期”而退出。政策支持 2019 年 11 月 4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的通知》,要求从严审批定点企业;小型生猪屠宰场点,以县为单位计算,只减不增;关停环保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屠宰设施设备陈旧、屠宰工艺落后等问题企业。此举有利于我国屠宰行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行业有多大空间? 美国 vs 我国 据我们测算,2019 年美国生猪屠宰量第一的 Smithfield 屠宰量占比达 26%以上,前三大屠宰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60%,前五大企业市场占比达到 80%;美国猪肉制品行业份额第一的同样为 Smithfield,占比超过 30%,CR3 同样达到 60%以上。作为对比,我们估算,我国 2019 年前五大屠宰企业占比不足 7%,肉制品前四大企业占比不足 30%,集中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以我国年屠宰 6 亿头生猪的规模来算,未来行业中有望出现年屠宰量达到 6000 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按 CR1 达到 10%)。散户化向规模化挺进 在养殖散户时代,规模屠宰肉制品企业缺乏稳定的猪源、相比于小屠宰场存在成本劣势、产品更贵带来销售压力。养殖规模化促进屠宰肉制品的规模化,屠宰肉制品的规模化反哺养殖规模化。猪周期之美国经验:规模化程度越高,猪周期波动越剧烈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启动阶段是 1970-1980 年,启动规模化进程之后,美国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加大。1990 年之后美国生猪行业整体处于规模化加速阶段,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又进一步加大。美国产业走势说明: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猪价振幅将加大。美国猪周期变剧烈的原因:养殖惯性大+价格安全边际高 我们用美国生猪月度价格的标准差来衡量价格的波动率。从 1970 年生猪产业启动规模化开始,美国生猪价格的十年移动标准差从 4 左右迅速上升到 1977 年的 11 左右,1982-1997年间回落到 6 左右,但 2000 年以后又逐渐回升,2018-2019 年达到了 11 左右。我们认为,传统观点“养殖规模化会导致几个大养殖企业占据行业大部分的产能,从而较稳定地给市场提供生猪,从而避免‘蛛网模型’式的生猪价格波动”是非常理想的情况,现实基本不可能达到。即使美国在 2000 年以后生猪养殖头部占比已经较高,但猪价波动依然剧烈,究其原因:1)猪价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季节、疫病、饲料价格等,规模化提升并不能解决其他因素;2)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效率高,由此造成产能的扩张更为迅速和剧烈;3)规模养殖企业成本更低,价格安全边际更高,可以忍受更大的价格降幅;4)头部企业具有较大的养殖惯性,在周期波动的时候很难及时削减产能,从而造成猪周期波动幅度加大。后周期来临:超长生猪下行周期与行业的历史机遇近 20 年来,我国传统的猪周期大致呈现“一年涨、一年高位震荡、一年降、一年低位震荡”的规律。2015 年开始环保趋严,叠加非洲猪瘟造成了 2018 年开始的“超级猪周期”。高位期预测:或将达到一年半以上 猪价上行及高位期或将远长于以往周期。前周期的上行期:2015 年 3 月到 2016 年 5 月,从 11.7 元/千克到 21.2 元/千克。本周期的上行期:2018 年 6 月的 10.1 元/千克开始,目前已持续两年。前周期的高位期:如果以猪价突破 20 元/公斤作为高位,上轮的高位期为 16 年 4 月下旬-6 月中旬,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本周期的高位期:从 19 年 8 月至今,猪价高于 20 元/公斤的高位期已经持续了近 10 个月。根据生猪去产能情况以及行业恢复速度来计算,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2164 万头,按照每月恢复 2%的产能(过去六个月平均每月恢复2%左右),2021 年 6 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才能恢复到 2900 万头(而非瘟疫情爆发之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 3145 万头)。综合考虑 1)目前能繁补栏的三元母猪产能效率不够高,能繁恢复速度可能被高估;2)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和猪价的反映有一定时间差;3)供给持续回暖,后期下行期养殖户可能“追涨杀跌”,猪价有可能提前跌破 20 元/公斤。我们预计高价位或将至少再持续半年以上。猪周期下行期长度可能远超以往 四个方面决定了本轮周期的下行期的长度有望远超以往周期:1)本轮周期猪价高度为历史级,去产能幅度为历史级,产能的恢复及猪肉供给的恢复所需时长也可能达到历史级(以往周期的去产能幅度不够大,产能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猪价从历史高位恢复到周期低位所需的时间也有望达到历史级,这决定了下降周期超长的时间长度;2)本轮周期中,养殖规模化与集中化程度将大幅推进,各大养殖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扩建产能,后期(预计在 2022 年及之后)行业产能有望在规模产能扩张的带动下大幅恢复,而规模养殖企业的养殖惯性比散户大,很难及时削减产能,下行期或将延长;3)在规模企业的带动下,行业平均养殖成本有望下降,猪价的探底空间加大可能带来下行期的延长;4)规模企业比养殖散户拥有更雄厚的资金优势,对低迷猪价的承受力更强(散户可能一旦亏损就弃养),有可能加大下行区间。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下行期有可能达到三年(2021-2023 年)的时间,长度远超以往周期。猪周期下行空间可能更大 在规模企业养殖惯性大+对低价的承受力高的影响下,我们认为本轮猪周期的低位震荡阶段所造成的养殖行业的亏损幅度会比以往周期更大,在下行期前期,行业整合主要为“大吃小”,而在深度亏损期,不排除会有一些大型企业因现金流问题面临困境而出局。屠宰肉制品行业面临绝佳发展机遇 屠宰行业:四大因素决定屠宰行业在后周期有望面临发展机遇:1)“吃蛋糕的人”少了:2019 年来的整合期中,大量落后屠宰产能遭受淘汰,不规范的屠宰场和私屠乱宰的屠宰散户大幅减少;2)“蛋糕变大”:随着生猪养殖的恢复与生猪供给的增多,屠宰市场的总量将触底回升,考虑到屠宰的刚性需求,屠宰行业最早今年四季度就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3)“蛋糕更甜”:调猪向调肉转变之后,生猪产区屠宰场话语权将逐步提升,议价力趋势性上升有望带来更高的利润边际,屠宰行业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4)“甜蜜期更长”:超长下行周期给屠宰行业带来了可能长达三年的成本下降期。肉制品行业: 四大因素决定肉制品行业在后周期将面临发展机遇:1)“吃蛋糕的人”少了:在 2019 年以来的整合期中,肉制品行业中的小加工作坊面临着严峻的成本压力,承受能力不如规模企业,有可能退出行业;2)“蛋糕变大”:得益于产品结构的升级(低温肉制品以及休闲食品的增长)以及热鲜肉转冷鲜肉的趋势,肉制品市场将扩容;3)“蛋糕更甜”:肉-猪价格喇叭口扩大,一般情况下,猪肉(含肉制品)的变动速度会慢于生猪价格的变动(肉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 CPI 和居民消费偏好等)。猪价快速上行期,肉-猪的价差会缩小,而猪价下行周期,肉-猪的价差会扩大;4)“甜蜜期更长”:超长下行周期给肉制品行业带来了可能长达三年的成本下降期,但通常肉制品价格(特别是休闲食品、各类火腿肠等)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或下降幅度较小。产品升级:冷鲜肉与肉制品的扩容消费习惯已发生变化,居民更愿意选择品牌 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于 2019 年开展的《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调查》(下称《消费调查》)显示,我国猪肉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冷鲜猪肉的市场认可度最高,而传统的热鲜肉次之,冷冻猪肉最低,分别占比 55.9%、31.1%、2.6%。仅有 10%的居民无法区分 3 种肉,而超 4 成居民更愿意选择品牌肉。冷鲜肉购买意愿增强《消费调查》显示,79.4%居民愿意购买冷鲜肉,且各消费群体超过 2/3 的受访者均表示愿意购买冷鲜肉,不愿意购买冷鲜肉的受访者仅占 20.6%。我国消费者喜食热鲜肉的消费习惯已在发生改变,冷鲜肉已取代热鲜肉,成为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肉类。与此相对的是,冷冻猪肉因为口味、新鲜度等因素,并未取得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冷鲜肉消费意愿、认可度的增强与热鲜肉目前仍然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之间的矛盾展现出了冷鲜肉市场的扩容潜力。品牌冷鲜肉有望快速扩大市占率,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新鲜猪肉的需求。安全卫生成为消费者购买猪肉的首要考虑因素 卫生安全、价格、品牌、口感等是居民购买猪肉时最关心的因素,其中卫生安全是影响消费者猪肉制品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超过 8 成受访者将卫生安全作为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因素;其次是价格因素、品牌和口感因素等。“调猪向调肉”引导“热鲜转冷鲜” 农贸市场的主体为热鲜肉,而调肉的主体是冷鲜肉 热鲜肉占主导背景下,国内原有猪肉消费渠道以农贸市场为主。原有主渠道为“生猪养殖-> 猪经纪人(或猪贩子)-> 小屠宰场(或屠宰贩)-> 农贸市场 -> 消费者”。调猪向调肉转变成为常态,生猪禁止长途贩运成为长期措施,热鲜肉无法调运,因此冷鲜肉将成为调运主体。经历此轮周期,生猪屠宰产销区产能分布可能发生结构性改变。转变的趋势不可逆 我们认为,冷鲜肉代替热鲜肉的趋势不可逆:1)冷链物流的建设和渠道的完善为冷鲜肉代替热鲜肉提供了“基础设施”;2)消费习惯转变,居民对健康安全肉类的追求为冷鲜肉的增长提供了依据;3)屠宰散户的退出及规模屠宰场的占比提高决定了生产格局的固化。渠道升级:引导肉类产业升级 热鲜肉到冷鲜肉:渠道参与度的提升 热鲜肉路径:养殖-屠宰-农贸市场-消费者,渠道参与度低,影响力薄弱。冷鲜肉路径:养殖-屠宰-冷链-存储-分发-销售端口-消费者,渠道参与度高,影响力迅速扩大。渠道为王时代逐步来临 热鲜肉渠道,以上至下方式贯通,即养殖占据优势,比分销和屠宰拥有更强话语权。消费者习惯去农贸市场购买猪肉,而屠宰商贩通常不具有对规模养殖场的议价力。而冷鲜肉及肉制品时代,渠道更加重要,以下促上的方式贯通,肉制品和冷鲜肉的品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渠道优势+品牌溢价将给屠宰龙头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屠宰企业通常建立或维护了良好的销售渠道(比如商超的冷鲜专柜、品牌生鲜专营店、生鲜便利店等),养殖场无法直接取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只有销售渠道可以建立对消费者的持续影响,屠宰肉制品端会通过销售渠道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美国猪肉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 自 1970s 以来,美国猪肉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肉制品在猪肉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根据 USDA 的数据,1977 年美国鲜肉与肉制品的消费比例大致为 55%vs45%、1998 年鲜肉与肉制品的消费比例为 38%vs62%、2009 年二者的比例则为 19%vs81%。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肉制品作为深加工肉食会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未来行业的演变:屠宰肉制品有望持续壮大如果养殖端向下配置屠宰,是否会挤占屠宰行业空间? 养殖和上下游产业特点不同 养殖上游为饲料,下游为屠宰,饲料和屠宰行业类似,毛利率低,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盈利状况,企业发展更加注重产能利用率与成本的控制。而养殖为周期性行业,企业更擅长抓准周期赚钱,产能的扩张积极性更高。根据行业经验,饲料企业向下发展养殖的成功率较高(如新希望等),而养殖企业向上发展饲料的成功率较低。饲料行业毛利率低且波动幅度比养殖小很多,成本控制、产能利用率、管理水平、研发能力、销售能力等每一个环节都对盈利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养殖作为具备较明显周期特性的行业,只要把握生猪上行周期,企业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发展饲料的成功率较低。同理,屠宰行业也是一个低毛利的行业,养殖发展屠宰的难度较大,养殖的周期波动行业特性决定了自身的屠宰产能利用的不稳定和较长时间的低迷。以美国为例,除 Smithfield之外,美国现存猪肉食品企业的生猪养殖业务体量相比自身的肉制品业务体量均不大,美国生猪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屠宰向上适度发展养殖。我们认为,除了部分管理水平行业领先、资金雄厚、具有一定品牌优势与销售渠道的养殖企业可能成功向下拓展屠宰肉制品,行业中大部分的养殖企业都很难成功纵向向下发展。此外,我们认为,得益于农户的分散化布局,相对小产能的扩张与收缩更为便捷,“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会在发展屠宰的道路上更容易成功。整合空间大,现在仍处于“大鱼吃小鱼”的阶段 据我们测算,2019 年美国生猪屠宰 CR5 为 80%,CR1 超过 26%,而我国屠宰行业 CR1仅为 2-3%,整合空间很大,现在市场仍旧处于“大鱼吃小鱼”的阶段,综合实力强的屠宰企业有望在超长的“下行机遇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行业远没有到“强强兼并”的阶段。屠宰肉制品企业是否需要发展养殖提升自给率? 美国巨头经验:鸡肉一体化,而生猪以合同化为主 泰森:鸡肉业务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猪肉业务主要以屠宰加工为主。荷美尔:鸡肉业务,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25 年);猪肉业务,公司与生产商签订合同,长达 10 年时间内以相对稳定的价格购买生猪。肉鸡和生猪的产业差异:周期的长短决定自给率的高低 我们认为,肉鸡的自给率需要保持较高水平。肉鸡养殖周期短(白羽鸡养殖周期更短),鸡价周期一年内就可以波动数次,现金流与盈利的不稳定就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做大做强和延伸产业链(包括种鸡、屠宰、食品)来增加盈利的稳定性,同时,养殖环节通过自产和“企业+农户”的形式扩大产能,增强屠宰业务的鸡肉自给率。我们认为,生猪的自给率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根据美国生猪养殖集中化的经验以及我们对我国生猪养殖基本面的预测,未来我国生猪养殖仍然会呈现强波动,而最近三年内(2021-2023 年)猪价或将持续处于下降通道,最低价格有可能跌破行业平均成本。如果屠宰企业自给率过高,猪价的涨跌对公司业绩影响过大,有可能拖累屠宰业务的业绩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屠宰企业保持合适的生猪自给率较为妥当。生猪期货上市对行业的影响? 2020 年 4 月 24 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批准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美国经验:抗周期无明显效果,促进行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成功的 理论上,CME 瘦肉猪期货结算价平稳波动,带动现货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帮助生猪养殖户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预判未来生猪市场价格走势,有预见的调整养殖规模来对抗周期,还可以减弱谷物饲料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但实际运用中,从美国 110 年来的猪价走势规律,我们发现生猪期货抗周期无明显效果。我们认为,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化的提升,生猪期货作为控制猪价的次要因素在产业实践的效果体现得并不明显。在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方面,生猪期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 USDA,2018 年美国前十大生猪生产企业产能占比超过 40%,前五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 70%。生猪期货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龙头企业的崛起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生猪期货更利于屠宰肉制品行业 生猪期货作为补充金融工具,有助于屠宰肉制品行业稳定原料价格,为合约化订单化生产带来助力。我们认为,我国生猪产业目前正在经历如同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前期的阶段,此时推出生猪期货有利于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行业的规模化进程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此外,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先行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市场对生猪现货价格的预期,通过期限联动,有可能提前驱动猪价进入下降周期。非洲猪瘟对行业未来的影响? 非洲猪瘟病毒短期很难消除 从全球来看,1909 年以来,60 多个国家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只有 13 个国家排除了疫情,净化时间在 5-36 年不等,巴西用时 5 年达到 OIE 无疫认证,西班牙用时 36 年彻底消灭疫情。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正在逐步推进,但非瘟疫苗的研发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疫苗短期内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较低,行业需要做好长期与非瘟病毒斗争的准备。疫情对猪肉消费量影响不大 以俄罗斯为例,2007 年俄罗斯发生非洲猪瘟以来,疫情对猪肉消费影响不大。具体看,1989-2006 年(猪瘟疫情发生前),俄罗斯猪肉消费量占比平均值为 33.24%,2007 年以后,俄罗斯猪肉消费量变化不大,中枢维持在 34.73%(USDA 数据)。疫情对行业格局的重塑不可逆 非洲猪瘟背景下,养殖规模化趋势不可逆、生物安全水平提升不可逆、生猪禁运措施持续、生猪数量持续恢复、养殖行业高度集中,同时围绕养殖行业上下游集中趋势显著,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整合并购的起步阶段,行业格局的重塑已经开始。投资建议:积极配置养殖后周期,寻找中国的食品巨头随着猪价持续高位运行,2020 年将是养殖行业的业绩兑现年,高业绩增长和低估值有望带来市场对养殖板块的持续追捧。同时,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我们认为随着生猪供应量的见底回升,养殖后周期的逻辑将逐步被市场所接受,业绩拐点将会被证实。建议关注养殖后周期的海大集团、中牧股份、生物股份、普莱柯。而随着屠宰肉制品集中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屠宰肉制品行业有望走上美国“1980-2000 年”的道路,屠宰集中化程度迅速提升,食品端的增值将迅速扩展。屠宰和肉制品行业将进入“高增”阶段,行业的发展空间将迅速打开,建议关注龙大肉食。而在目前养殖板块中,温氏股份和新希望积极布局下游,深耕食品领域,“新希望”和“温氏食品”的食品品牌已见雏形,建议长期关注。……(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