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公布高地战

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公布

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公布A题无线智能传播模型01无线信道建模背景随着5G NR技术的发展,5G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扩大。运营商在部署5G网络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选择覆盖区域内的基站站址,进而通过部署基站来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在整个无线网络规划流程中,高效的网络估算对于精确的5G网络部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线传播模型正是通过对目标通信覆盖区域内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进行预测,使得小区覆盖范围、小区间网络干扰以及通信速率等指标的估算成为可能。由于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会受到传播路径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平原、山体、建筑物、湖泊、海洋、森林、大气、地球自身曲率等,使电磁波不再以单一的方式和路径传播而产生复杂的透射、绕射、散射、反射、折射等,所以建立一个准确的模型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现有的无线传播模型可以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区分,一般分为:经验模型、理论模型和改进型经验模型。经验模型的获得是从经验数据中获取固定的拟合公式,典型的模型有Cost 231-Hata、Okumura等。理论模型是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考虑电磁波在空间中的反射、绕射、折射等来进行损耗计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Volcano模型。改进型经验模型是通过在拟合公式中引入更多的参数从而可以为更细的分类场景提供计算模型,典型的有Standard Propagation Model(SPM)。在实际传播模型建模中,为了获得符合目标地区实际环境的传播模型,需要收集大量额外的实测数据、工程参数以及电子地图用来对传播模型进行校正。此外无线LTE网络已在全球普及,全球几十亿用户,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数据来辅助无线网络建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大数据驱动的AI机器学习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语言、图像处理领域获得了非常成功的运用。伴随着并行计算架构的发展,机器学习技术也具备了在线运算的能力,其高实时性以及低复杂度使得其与无线通信的紧密结合成为了可能。在本届数学建模竞赛中,希望参赛者能够对机器学习的工作方式有一定掌握并站在设备供应商以及无线运营者的角度,通过合理地运用机器学习模型(不限定只使用这种方法)来建立无线传播模型,并利用模型准确预测在新环境下无线信号覆盖强度,从而大大减少网络建设成本,提高网络建设效率。02无线传播模型建模方法简介在传统的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往往首先需要对传播场景进行划分,每一个场景对应一个传播经验模型。然而,经验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不够精确,所以仍然需要通过采集大量的工程参数以及实际平均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测量值进行经验模型公式的修正。从所述过程中可以看到,传播模型建立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拟合的过程,即通过调整传播模型的系数,使得利用传播模型计算得到的路径损耗值与实测路径损耗值误差最小。所以当工程参数、地理位置信息、特定地理位置测量点的RSRP已知的情况下,该问题可以归类为一个监督学习问题。与传统经验模型需要额外人力物力进行校正相比,是否可以利用采集的历史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得到一套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以对不同场景下信道传播路径损耗进行准确预测,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本题为参赛队伍提供统一的数据集。各参赛队伍可以自行将数据集拆分为训练集、测试集以及验证集,将其用于AI算法模型的训练及测试。算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寻找工程参数、地理环境等因素与平均信号接收功率(RSRP)之间的映射模型(理论与实践表明RSRP是工程参数、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随机函数),从而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快速预测特定地理位置的RSRP值。赛题提供的训练数据集包含多个小区的工程参数数据、地图数据和RSRP标签数据,其格式为csv格式(Comma-Separated Values, 逗号分隔值格式)。数据集的结构以及对应数据的含义将会在下节中详细阐述。03训练数据集简介训练数据集一共包括了多个文件,每个文件代表一个小区内的数据。文件的命名方式为train_id.csv,其中id为小区的唯一标识,例如train_1003501.csv表示唯一标识为1003501的小区数据。文件的每一行代表小区内固定大小的测试区域的相关数据,行数不定(根据小区大小不同,面积越大的小区行数越多,反之亦然),列数则固定为18列,其中前9列为站点的工程参数数据;中间8列为地图数据;最后1列是用于训练的RSRP标签数据。下表显示了其中一行数据作为样例:Table 1:训练数据样例下面介绍三部分中每一列的具体含义。3.1 工程参数数据工程参数数据记录了某小区内站点的工程参数信息,共有9个字段。各字段对应含义如Table 所示。Table 2:工程参数数据的字段含义为了方便数据处理,地图进行了栅格化处理,每个栅格代表了5m5m的区域(如下图Fig.1 所示),其中(CellX,Cell Y)记录了站点所在栅格的左上角坐标。其他的工程参数(Height, Azimuth, Electrical Downtilt, Mechanical Downtilt)如图Fig.2所示,其中机械下倾角(Mechanical Downtilt)是通过调整天线面板后面的支架来实现的,是一种物理信号下倾;而电下倾角(Electrical Downtilt)是通过调整天线内部的线圈来实现的,是一种电信号下倾。实际的信号线下倾角是机械下倾角和电下倾角之和。Fig. 1:栅格化地图的坐标说明Fig. 2:工程参数数据含义说明3.2 地图数据地图数据记录地形地貌等信息,共有8个字段,各字段对应含义如Table 所示。考虑地图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城区、农村、湖泊等实际地物被抽象为数字,这些数字称为地物类型名称编号(Clutter Index),在Table 中可以看到地物类型名称编号所对应的实际地物类型。Table 3:地图数据的字段含义Table 4:地物类型名称的编号含义与工程参数数据一样,地图数据也进行了栅格化处理,每个栅格代表了5m5m的区域,其中(X,Y)记录了地图所在栅格的左上角坐标。在明确了地图存储格式之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参数对地图进行可视化处理。如Fig. 3所示,Fig. 3a-c分别根据栅格坐标以及房屋高度、海拔高度和地物类型索引作为特征对地图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可视化处理,可以对地图数据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a:建筑物高度b:海拔高度c:地物类型索引Fig. 3:电子地图图像化示例3.3 RSRP标签数据平均信号接收功率(RSRP)标签数据作为实际测量结果,在监督学习中用于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的结果作比较,共有1个字段,对应含义如Table 所示。Table 5:RSRP标签数据表格的字段含义如Fig. 4所示,结合电子地图数据中的坐标和特征以及标签数据中的RSRP值,可以清晰地对信号功率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明确辨识信号强弱覆盖区域Fig. 4:标签数据的可视化处理04无线传播模型建模赛题本赛题除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上上交论文外,问题三需要在华为云平台上提交模型,不提交的队伍将被视为没有完成此题而不计入比赛成绩。4.1 特征工程中的特征设计高效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依赖于输入变量与问题目标的强相关性,因此输入变量也称为 “特征”。特征工程的本质是从原始数据中转换得到能够最好表征目标问题的参数,并使得各个参数的动态范围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从而提高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效率。一般特征工程的典型技术有:· 剔除失真、低质量数据;数据插值补齐;去除异常点;· 连续数据离散化;数据去均值;幅度限制;方差限制。高阶的特征工程需要充分利用与目标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信道传播模型问题,可以如Fig. 5所示根据已知的几何位置来挑选合理的特征。例如,通过发射机相对地面的高度、机械下倾角、垂直电下倾角,发射机所在栅格位置与目标栅格位置,可以得到栅格与发射机的距离以及栅格与信号线的相对高度,而就可以作为一个特征。Fig. 5:根据目标栅格与发射机的地理位置关系提取特征除了几何位置特征,传统经验信道模型中涉及的参数也可以纳入特征工程的考察范围。例如城市中的经典模型Cost 231-Hata,其定义如下:其中PL定义为传播路径损耗(dB)、为载波频率(MHz)、基站天线有效高度(m)、用户天线有效高度(m)、用户天线高度纠正项(dB)、链路距离(km)以及为场景纠正常数(dB)。RSRP与PL的关系为:其中是小区发射机发射功率(dBm)(见Table 2)。问题一请根据Cost 231-Hata模型以及下述数据集信息设计合适的特征,并阐述原因。Table 6:数据集信息4.2 特征工程中的特征选择完成特征设计后,通常需要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输入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对于不同方法构造出来的特征,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判断这个特征是否合适。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选择特征:· 特征是否发散:如果一个特征不发散,例如方差接近于0,也就是说样本在这个特征上基本上没有差异,这个特征对于样本的区分并没有什么用。· 特征与目标的相关性:这点比较显见,与目标相关性高的特征,应当优先选择。问题二基于提供的各小区数据集,设计多个合适的特征,计算这些特征与目标的相关性,并将结果量化、排序,形成如下的表格,并阐明设计这些特征的原因和用于排序的量化数值的计算方法。Table 7:特征名称及其与目标的相关性4.3 RSRP预测问题三在设计和选择了有效的特征之后,就可以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进行RSRP的预测了。请各个参赛队根据自己建立的特征集以及赛题提供的训练数据集,建立基于AI的无线传播模型来对不同地理位置的RSRP进行预测。为研究生更明白本问题的目标,下面将分别介绍评审数据集、提交内容和线上代码评分方法。4.3.1 评审数据集简介线上代码评分系统将使用对参赛队保密的评审数据集来对模型进行评分,以便公平地测试各参赛队提交模型的实际泛化能力。评审数据集与训练数据集一样,一共包括了多个文件,每个文件代表一个小区内的数据。文件的命名方式为test_id.csv,其中id为小区的唯一标识,例如test_1003501.csv表示唯一标识为1003501的小区数据。评审数据集的文件中含有除了RSRP之外的前17个字段,与该17个字段对应的RSRP字段需要由研究生提交的模型代码程序预测生成。4.3.2 提交内容论文要以文字形式详细阐述AI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模型的建立方法,参数的设置和训练的结果,特别是第三问要阐述清楚。第三问需要提交完整的模型。针对每一个评审数据集的输入文件,模型输出要求也是一个文件,例如输入数据文件名为test_123456.csv,则输出文件名必须为test_123456.csv_result.txt。另外,输出文件的数量与输入文件必须一致,否则会以全0文件代替输出文件进行评分。例如,参赛队伍如果没有提交针对输入文件名为test_123456.csv的输出文件,系统在评分时会自动产生全零的test_123456.csv_result.txt进行评分。每个输出文件内容的样例如下所示{"RSRP": [[-54.505], [-73.416], [-76.123], [-74.261], [-98.143]]}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输入文件的每一行数据所对应的RSRP预测值,预测值的数量与输入文件的行数(表头除外)对应,例如上文的输出文件对应的输入文件应该是5行(表头除外)。如果输出文件的预测值少于输入文件的行数,则会以补0的形式将输出文件填满后进行评分;如果输出文件的预测值多余输入文件的行数,则会取输出文件的前N个预测值进行评分,其中N为输入文件的行数。4.3.3 线上代码评分方法对于提交的预测RSRP值,将根据以下条件进行排序。模型在评审数据集的评估下,弱覆盖识别率 (PCRR : Poor coverage recognition rate) 必须大于等于20%。在PCRR精度达标后,再根据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 : Root mean squared error)大小进行各参赛组的名次排序(RMSE小者排名靠前)。PCRR和RMSE的介绍如下所示:· 弱覆盖识别率 (PCRR : Poor coverage recognition rate)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有效识别弱覆盖区域,能够更好地帮助运营商精准规划和优化网络从而提升客户体验。因此,除RMSE为有效测试目标之外,弱覆盖识别准确率也是作为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评价指标。在本次建模比赛中,弱覆盖判决门限的值定为-103 dBm。若RSRP预测值或实测值小于则为弱覆盖并标记为1,若大于等于则为非弱覆盖并标记为0。根据比较预测值和实测值得到的弱覆盖以及非弱覆盖的差别,可以对以下参数进行统计:· True Positive(TP):真实值为弱覆盖,预测值也为弱覆盖;· False Positive(FP):真实值为非弱覆盖,预测值为弱覆盖;· False Negative(FN):真实值为弱覆盖,预测值为非弱覆盖;· True Negative(TN):真实值为非弱覆盖,预测值也为非弱覆盖。Table 8:TP、FP、FN和TN的定义PCRR综合考虑Precision(准确率)和Recall(召回率)的目标,其计算公式如下:(3)其中Precision可以理解为预测结果为弱覆盖的栅格实际也是弱覆盖的概率,其定义如下:(4)Recall可以理解为真实结果为弱覆盖的栅格有多少被预测成了弱覆盖的概率,其定义如下:(5)PCRR的计算代码可以参考以下程序Table 9:PCRR计算方法参考· 均方根误差 (RMS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是评估预测值和实测值整体偏差的指标,其大小直观表现了仿真准确性。直接计算待评估数据的RMSE,计算公式如下:(6)其中为参赛队机器学习模型对于第i组评审数据集的RSRP预测值,为第i组评审数据集的RSRP实际测量值。4.3.4 模型提交与数据获取组委会将为参赛队提供华为云ModelArts作为AI运算平台,训练数据集都存储在该平台上。参赛队伍可以将训练数据下载到本地展开训练,同时竞赛评审也利用华为云大赛平台进行。本次竞赛线上部分的数据集获取、模型提交、评分与排名系统等详细内容请访问本次竞赛的华为云网站:https://developer.huaweicloud.com/competition/competitions/1000013923/introction线上作品提交时间:9月21日早上9:00 - 9月23日中午12:00参赛选手可以多次提交模型,每个队伍每天提交次数上限为5次。最终以其提交中最优成绩为准。B题天文导航中的星图识别天文导航(Celestial Navigation)是基于天体已知的坐标位置和运动规律,应用观测天体的天文坐标值来确定航行体的空间位置等导航参数。与其他导航技术相比,天文导航是一种自主式导航,不需要地面设备,不受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电磁场的干扰,不向外界辐射能量,隐蔽性好,而且定姿、定向、定位精度高,定位误差与时间无关,已被广泛用于卫星、航天飞机、远程弹道导弹等航天器。天文导航的若干背景知识可参阅附件1。星敏感器是实现航行体自主姿态测量的核心部件,是通过观测太空中的恒星来实现高精度姿态测量。恒星是用于天文导航最重要的一类天体。对天文导航而言,恒星可以看成是位于无穷远处的,近似静止不动的,具有一定光谱特性的理想点光源。借助天球坐标系,可用赤经与赤纬来描述恒星在某一时刻位置信息(相关定义和概念可参考附件1)。恒星在天球球面上的投影点称为恒星的位置。将星空中恒星的相关数据,按不同的需求编制而成的表册,称为星表。星表是星图识别的主要依据,也是姿态确定的基准。常用的星表中通常列有恒星的位置、自行、星等(亮度)、颜色和距离等丰富的信息。对于天文导航而言,感兴趣的信息主要是恒星的位置和星等。附件2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星表,提供了部分恒星在天球坐标系下的位置(以赤经、赤纬来标记,单位:角度)和星等信息。全天自主的星图识别是星敏感器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星图识别是将星敏感器当前视场中的恒星(星图)与导航星库中的参考星进行对应匹配,以完成视场中恒星的识别。星图识别一般包括图像采集及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识别等过程。图像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和星点质心提取。为简化,本赛题暂不考虑具体的去除噪声和质心提取等问题,认为所讨论的星图图像已经完成了图像预处理。导航数据库一般包括两部分:导航星表和导航星特征数据库。导航星表是从基本星表中挑选一定亮度范围的导航星,利用其位置(赤经、赤纬)和亮度信息编制而成的简易星表。星敏感器除了需要构建导航星表外,还需要按照特征提取算法,构造导航星的特征向量,存储由特征向量构成的导航星特征数据库。提取出观测星的特征后,就可以寻找特征类似的导航星。如果找到特征惟一接近的导航星,即可认为二者匹配。匹配识别过程和提取特征的方法紧密相关。本赛题暂不考虑后续的航行体定姿定位问题。在星图识别的相关工作中需要用到天球坐标系、星敏感器坐标系、星敏感器图像坐标系等。其简单定义为:(1)天球坐标系。以天赤道为基圈,过春分点的时圈为主圈,春分点为主点。天球坐标系采用赤经、赤纬作为坐标量。参见附件1相关叙述。图1 星敏感器坐标系、图像坐标系及前视投影成像示意图(2)星敏感器坐标系。以投影中心(光轴上与感光面距离为的点,即光心,参见图1)为坐标原点,以光轴为轴(后面的讨论中,光轴与天球面的交点记为点),过点平行于感光面两边的直线作为轴和轴。图1为星敏感器坐标系、图像坐标系及前视投影成像示意图。(3)图像坐标系。以感光面的中心(点在该平面上的投影点)为坐标原点,平行于感光面两边的直线为轴和轴的平面坐标系,参见图1。请你们团队利用附件提供的相关背景材料和数据,建模分析下面问题:问题1 、、是3颗已知位置的恒星,即它们在天球坐标系下的赤经和赤纬已知;、、是来自恒星、、的平行光经过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成像在感光面上的星像点质心中心位置(参见图1);记,,,。(1)建立由,,等参数解算点在天球坐标系的位置信息的数学模型,并给出具体的求解算法;(2)若不利用值的信息,试建立由,等参数求解点在天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的数学模型,并给出具体的求解算法;(3)一般来说,星敏感器视场内的恒星数量多于3颗,请讨论如何选择不同几何位置的三颗星,提高解算点在天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的精度,并分析相应的误差。问题2 传统的星图识别方法主要是以角距(即星与星之间的球心角,可直观理解为两颗恒星分别与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或其衍生的形式为特征,这类方法比较简单,但一般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识别算法实时性不好,且识别率普遍不高。通过对星图中的星点信息进行更为精细的特征提取,构建更高层次的特征,可能会提高星图识别算法的实时性和降低误匹配率。基于附件2提供的简易星表信息,请构建相应的特征提取模型,设计对应的星图识别算法,确定出附件3给出的8幅星图中每一个星像点所对应的恒星编号(对应附件2简易星表的恒星编号),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估。附件1 相关背景知识(含对附件2、附件3的说明,请注意!)附件2 简易星表附件3 8幅星图相关数据C题视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表明,一般人所获取的信息大约有80%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图像和视频,视觉情报指的是通过图像或者视频获取的情报。从图像或视频中提取物体的大小、距离、速度等信息是视觉情报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新中国最著名的“照片泄密案”中,日本情报专家就是通过《中国画报》的一幅封面照片解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1]。在当前很热门的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无人机侦察等领域,更是存在着大量的应用需求。尽管在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等工作中,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使用双目[2]或多目视觉系统或者特殊配置的单目视觉系统[3]获取相关信息,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分析人员所能利用的,只能是普通的图像或视频[4,5],其中的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提取。本题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单幅图像距离信息分析、平面视频距离信息分析和立体视频距离信息分析几个典型场景,提出如下四项任务:任务1:测算图1中红色车辆A车头和白色车辆B车头之间的距离、拍照者距马路左侧边界的距离;图2中黑色车辆A车头和灰色车辆C车尾之间的距离以及拍照者距白色车辆B车头的距离;图3中拍照者距岗亭A的距离以及拍照者距离地面的高度;图4中塔体正面(图中四边形ABCD)的尺寸,即AB和CD的长度以及AB和CD之间的距离 (已知地砖尺寸为80cm80cm)。任务2:附件“车辆.mp4”(右键点击后选择“保存到文件”可导出视频文件)是别克英朗2016款车上乘客通过后视镜拍摄的视频。(1)估算该车和后方红色车辆之间的距离;(2)估算该车超越第一辆白色车辆时两车的速度差异。任务3:附件“水面.mp4”是高铁乘客拍摄的一块水面,测算高铁行驶方向左侧第一座桥桥面距水面的高度、距高铁轨道的距离以及水面宽度,估算拍摄时高铁的行驶速度。任务4: 附件“无人机拍庄园.mp4”记录了某老宅的全景。(1)估算其中环绕老宅道路的长度、宽度、各建筑物的高度、后花园中树木的最大高度;(2)估算该老宅的占地面积;(3)测算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1.建模过程中,除题中明确限定的条件外,你们可以作任何合理的假设或者补充真实的数据;2.对题中你们认为有歧义的表述,可以按照你们明确说明的理解解题而不会影响你们的最终成绩;3.论文中用到的非通用程序必须以附录形式附在文末,所有引用的文献资料(含计算机程序)都必须明确注明出处。4.论文主体(含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不含附录)不要超过40页。参考文献1.https://ke..com/item/%E4%B8%AD%E5%9B%BD%E6%9C%80%E8%91%97%E5%90%8D%E2%80%9C%E7%85%A7%E7%89%87%E6%B3%84%E5%AF%86%E6%A1%88%E2%80%9D/13870540?fr=aladdin2.https://ke..com/item/双目定位/60878103. 来佳伟,何玉青,李霄鹏 等:基于单目视觉的机械臂目标定位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19.014. 刘军, 后士浩, 张凯,晏晓娟:基于单目视觉车辆姿态角估计和逆透视变换的车距测量[J],《农业工程学报》,Jul. 2018(pp70-76)5. 刘学军,王美珍,甄艳等:单幅图像几何量测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6( 8) : pp941 - 947.D题汽车行驶工况构建01问题背景汽车行驶工况(Driving Cycle)又称车辆测试循环,是描述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曲线(如图1、2,一般总时间在1800秒以内,但没有限制标准,图1总时间为1180秒,图2总时间为1800秒),体现汽车道路行驶的运动学特征,是汽车行业的一项重要的、共性基础技术,是车辆能耗/排放测试方法和限值标准的基础,也是汽车各项性能指标标定优化时的主要基准。目前,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均采用适应于各自的汽车行驶工况标准进行车辆性能标定优化和能耗/排放认证。本世纪初,我国直接采用欧洲的NEDC行驶工况(如图1)对汽车产品能耗/排放的认证,有效促进了汽车节能减排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道路交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政府、企业和民众日渐发现以NEDC工况为基准所优化标定的汽车,实际油耗与法规认证结果偏差越来越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譬如对某型号汽车,该车标注的工信部油耗6.5升/100公里,用户体验实际油耗可能是8.5-10升/100公里)。另外,欧洲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发现NEDC工况的诸多不足,转而采用世界轻型车测试循环(WLTC,如图2)。但该工况怠速时间比和平均速度这两个最主要的工况特征,与我国实际汽车行驶工况的差异更大。作为车辆开发、评价的最为基础的依据,开展深入研究,制定反映我国实际道路行驶状况的测试工况,显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广,各个城市的发展程度、气候条件及交通状况的不同,使得各个城市的汽车行驶工况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基于城市自身的汽车行驶数据进行城市汽车行驶工况的构建研究也越来越迫切,希望所构建的汽车行驶工况与该市汽车的行驶情况尽量吻合,理想情况下是完全代表该市汽车的行驶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对实际行驶情况的浓缩),目前北京、上海、合肥等都已经构建了各城市的汽车行驶工况。为了更好地理解构建汽车行驶工况曲线的重要性,以某型号汽车油耗为例,简单说明标注的工信部油耗是如何测试出来?标注的工信部油耗并不是该型号汽车在实际道路上的实测油耗,而是基于国家标准(如《GB27840-201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在实验室里根据汽车行驶工况曲线,按照一定的标准,经检测、计算得出。由此可见,标注的工信部油耗是否与实际油耗相吻合,与汽车行驶工况曲线有密切关系。图1 欧洲NEDC工况图2. 世界WLTC工况02目标的提出在上述背景下,请根据附件(3个数据文件,每个数据文件为同一辆车在不同时间段内所采集的数据)所提供的某城市轻型汽车实际道路行驶采集的数据(采样频率1Hz),构建一条能体现参与数据采集汽车行驶特征的汽车行驶工况曲线(1200-1300秒),该曲线所体现的汽车运动特征(如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等)能代表所采集数据源的相应特征,两者间的误差越小,说明所构建的汽车行驶工况的代表性越好。03解决的问题1.数据预处理由汽车行驶数据的采集设备直接记录的原始采集数据往往会包含一些不良数据值,不良数据主要包括几个类型:(1) 由于高层建筑覆盖或过隧道等,GPS信号丢失,造成所提供数据中的时间不连续;(2) 汽车加、减速度异常的数据(普通轿车一般情况下:0至100km/h的加速时间大于7秒,紧急刹车最大减速度在7.5~8 m/s2);(3) 长期停车(如停车不熄火等候人、停车熄火了但采集设备仍在运行等)所采集的异常数据。(4) 长时间堵车、断断续续低速行驶情况(最高车速小于10km/h),通常可按怠速情况处理。(5) 一般认为怠速时间超过180秒为异常情况,怠速最长时间可按180秒处理。请设计合理的方法将上述不良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给出各文件数据经处理后的记录数。2.运动学片段的提取运动学片段是指汽车从怠速状态开始至下一个怠速状态开始之间的车速区间,如图3所示(基于运动学片段构建汽车行驶工况曲线是日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必须的步骤,有些构建汽车行驶工况曲线的方法并不需要进行运动学片段划分和提取)。请设计合理的方法,将上述经处理后的数据划分为多个运动学片段,并给出各数据文件最终得到的运动学片段数量。图3 运动学片段的定义3.汽车行驶工况的构建请根据上述经处理后的数据,构建一条能体现参与数据采集汽车行驶特征的汽车行驶工况曲线(1200-1300秒),该曲线的汽车运动特征能代表所采集数据源(经处理后的数据)的相应特征,两者间的误差越小,说明所构建的汽车行驶工况的代表性越好。要求:(1)科学、有效的构建方法(数学模型或算法,特别鼓励创新方法,如果采用已有的方法,必须注明来源);(2)合理的汽车运动特征评估体系(至少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平均速度(km/h)、平均行驶速度(km/h)、平均加速度(m/)、平均减速度(m/)、怠速时间比(%)、加速时间比(%)、减速时间比(%)、速度标准差(km/h)、加速度标准差(m/)等);(3)按照你们所构建的汽车行驶工况及汽车运动特征评估体系,分别计算出汽车行驶工况与该城市所采集数据源(经处理后的数据)的各指标(运动特征)值,并说明你们所构建的汽车行驶工况的合理性。04名词解释与参考文献1. 部分名词解释怠速:汽车停止运动,但发动机保持最低转速运转的连续过程。加速:汽车加速度大于0.1m/s2的连续过程。减速:汽车加速度小于-0.1m/s2的连续过程。巡航/匀速:汽车加速度的绝对值小于0.1m/s2非怠速的连续过程。平均速度:一段时间周期内,汽车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平均行驶速度:汽车在行驶状态下汽车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不包含汽车怠速状态。怠速时间比:一段时间周期内,怠速状态的累计时间长度占该时间周期总时间长度的百分比。平均加速度:汽车在加速状态下各单位时间(秒)加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平均减速度:汽车在减速状态下各单位时间(秒)减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加速时间比:一段时间周期内,处在加速状态的累计时间长度占该时间周期总时间长度的百分比。减速时间比:一段时间周期内,处在减速状态的累计时间长度占该时间周期总时间长度的百分比。速度标准差:一段时间周期内,汽车速度的标准差,即包括怠速状态。加速度标准差:一段时间周期内,处在加速状态的汽车加速度的标准差。2. 参考文献【1】 Lin J, Niemeier D A. Exploratory analysis comparing a stochastic driving cycle to California's regulatory cycle[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 36(38):5759-5770.【2】 Karande, S., Olson, M., and Saha, B. Development of Representative Vehicle Drive Cycles for Hybrid Applications[J]. SAE Technical Paper 2014-01-1900, 2014, doi:10.4271/2014-01-1900.【3】 姜平,石琴,陈无畏,黄志鹏. 基于小波分析的城市道路行驶工况构建的研究[J]. 汽车工程, 2011(1):70-73.【4】 Knez M, Muneer T, Jereb B, et al. The estimation of a driving cycle for Celje and a comparison to other European citie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4, 11:56-60.【5】 Ho, Sze-Hwee, Wong, Yiik-Diew, Chang, Victor Wei-Chung. Developing Singapore Driving Cycle for passenger cars to estimate fuel consumption and vehicular emission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4,97:353-362. F题多约束条件下智能飞行器航迹快速规划复杂环境下航迹快速规划是智能飞行器控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系统结构限制,这类飞行器的定位系统无法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一旦定位误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因此,在飞行过程中对定位误差进行校正是智能飞行器航迹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本题目研究智能飞行器在系统定位精度限制下的航迹快速规划问题。假设飞行器的飞行区域如图1所示,出发点为A点,目的地为B点。其航迹约束如下:(1) 飞行器在空间飞行过程中需要实时定位,其定位误差包括垂直误差和水平误差。飞行器每飞行1m,垂直误差和水平误差将各增加个专用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到达终点时垂直误差和水平误差均应小于个单位,并且为简化问题,假设当垂直误差和水平误差均小于个单位时,飞行器仍能够按照规划路径飞行。(2) 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对定位误差进行校正。飞行区域中存在一些安全位置(称之为校正点)可用于误差校正,当飞行器到达校正点即能够根据该位置的误差校正类型进行误差校正。校正垂直和水平误差的位置可根据地形在航迹规划前确定(如图1为某条航迹的示意图,黄色的点为水平误差校正点,蓝色的点为垂直误差校正点,出发点为A点,目的地为B点,黑色曲线代表一条航迹)。可校正的飞行区域分布位置依赖于地形,无统一规律。若垂直误差、水平误差都能得到及时校正,则飞行器可以按照预定航线飞行,通过若干个校正点进行误差校正后最终到达目的地。图1:飞行器航迹规划区域示意图(3) 在出发地A点,飞行器的垂直和水平误差均为0。(4) 飞行器在垂直误差校正点进行垂直误差校正后,其垂直误差将变为0,水平误差保持不变。(5) 飞行器在水平误差校正点进行水平误差校正后,其水平误差将变为0,垂直误差保持不变。(6) 当飞行器的垂直误差不大于个单位,水平误差不大于个单位时才能进行垂直误差校正。(7) 当飞行器的垂直误差不大于个单位,水平误差不大于个单位时才能进行水平误差校正。(8) 飞行器在转弯时受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限制,无法完成即时转弯(飞行器前进方向无法突然改变),假设飞行器的最小转弯半径为200m。请你们团队为上述智能飞行器建立从A点飞到B点的航迹规划一般模型和算法并完成以下问题:问题1. 针对附件1和附件2中的数据分别规划满足条件(1)~(7)时飞行器的航迹,并且综合考虑以下优化目标:(A)航迹长度尽可能小;(B)经过校正区域进行校正的次数尽可能少。并讨论算法的有效性和复杂度。其中附件1数据的参数为:附件2中数据的参数为:请绘出两个数据集的航迹规划路径,并将结果(即飞行器从起点出发经过的误差校正点编号及校正前误差)依次填入航迹规划结果表,放于正文中,同时将两个数据集的结果填入附件3的Sheet1和Sheet2中。问题2.针对附件1和附件2中的数据(参数与第一问相同)分别规划满足条件(1)~(8)时飞行器的航迹,并且综合考虑以下优化目标:(A)航迹长度尽可能小;(B)经过校正区域进行校正的次数尽可能少。并讨论算法的有效性和复杂度。请绘出两个数据集的航迹规划路径(直线用黑色,圆弧用红色),并将结果(即飞行器从起点出发经过的误差校正点编号及校正前误差)依次填入航迹规划结果表,放于正文中,同时将两个数据集的结果填入附件3的Sheet3和Sheet4中。问题3.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可能随时间动态变化,虽然校正点在飞行前已经确定,但飞行器在部分校正点进行误差校正时存在无法达到理想校正的情况(即将某个误差精确校正为0),例如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导致飞行器到达校正点也无法进行理想的误差校正。现假设飞行器在部分校正点(附件1和附件2中F列标记为“1”的数据)能够成功将某个误差校正为0的概率是80%,如果校正失败,则校正后的剩余误差为min(error,5)个单位(其中error为校正前误差,min为取小函数),并且假设飞行器到达该校正点时即可知道在该点处是否能够校正成功,但不论校正成功与否,均不能改变规划路径。请针对此情况重新规划问题1所要求的航迹,并要求成功到达终点的概率尽可能大。请绘出两个数据集的航迹规划路径,并将结果(即飞行器从起点出发经过的误差校正点编号及校正前误差)依次填入航迹规划结果表,放于正文中,同时将两个数据集的结果填入附件3的Sheet5和Sheet6中。再次提醒:问题1,问题2和问题3中的结果表格除了需要放在正文中,还需要汇总到附件3的Excel表格文件的6个不同Sheet中,表x的结果放入Sheet x中,最后将汇总的Excel表格命名为:参赛队号-结果表.xlsx,以附件形式提交。附录:航迹规划结果表(样式)航迹规划结果表x文章来源:网络

非洲行

医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

一般来说,实验设计的类型,依按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是按研究对象分组情况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析因设计等。下面,蓝译编译就这些实验设计类型做简要说明。一、完全随机设计。是指将一个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组别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称为成组设计。该设计简单易实施,但要求组内个体变异小,组间均衡可比,特别是混杂因素在各组问的作用应一致。为此,完全随机设计多用于实验性研究,而对于临床试验研究则往往需要对研究对象有较严格的筛选条件及有较大的样本量作保证才行。二、配对设计。是将研究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而进行的试验研究。配对设计的优点是抽样误差小、实验效率高、所需样本量小,缺点是当配对条件未能严格控制配对欠佳时,反而会降低效率。配对的因素主要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非处理因素。配对设计的主要情形有:同一研究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受试对象配成对子,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三、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可看作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形式,它是先将条件相近的多个研究对象配成一配伍组,每个配伍组的研究对象数取决于处理组的组数。然后将每个配伍组中的研究对象按随机化方法分配到多个处理组中,给予不同的处理。它要求配伍组间个体差异越大越好,配伍组内个体差异越小越好。随机区组设计可以增强各处理组间的均衡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四、重复测量设计。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重复测量设计较为常见,多指在给予一种或多种处理后,在多个时间点上对同一个受试对象的效应指标进行重复观察。它是探讨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点某指标的变化情况。重复测量设计不等同于随机区组设计,在重复测量设计中,处理因素在区组间是随机分配的,但区组内的各时间点往往是固定的,不能随机分配。而随机区组设计中,处理只在区组内随机分配,同一区组内的受试对象独立并接受的处理各不相同。五、析因设计。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评价,可用于分析各处理因素的主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全面而高效的优点。但它要求各个处理组内的受试对象数相等且每组至少有两个,否则无法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最简单且常用的析因设计是2×2的形式,如有A和B两个处理,2×2的析因设计则为:单独A处理,单独B处理,A和B同时处理,既无A处理又无B处理。这样,受试对象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上述的4种形式的处理。

半边天

自考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学前教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里的一门考试科目,专业性非常强,名次解释较多,南充瑞翔教育胡老师特将教材中的名词解释归纳起来,便于大家复习。自考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诣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特定年龄的幼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在家庭中实施。学前公共教育:主要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机构指派专人实施。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价值: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由此看来,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痛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呈现的实际产生的作用,是一种实际效应。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效益:它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指个人效益:是指接受学前教育的个人—即幼儿获得的收益。社会效益:是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没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内部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系统尽量减少浪费,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外部效益:是指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等后续价段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社区:它是指一定地域内由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居民所形成的人口群体。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等。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这可以叫做“显概念”。隐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这可以叫做“隐概念”。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具体地说,它是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直接影响到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教育环境:主要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教育环境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但它同时又是幼儿园环境的母系统。幼儿园教育环境: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即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幼儿行为辅导: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目标模式:是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过程模式:不预先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幼儿园的生成课程: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直接指导:这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言语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方法,包括讲解、讲述、谈话等方法。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事件,描绘所讲的对象。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直观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幼儿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引导他们认识事物。演示: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把传授的知识。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间接指导:这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集体教学:习惯上,大家把全班活动称为集体活动。其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做集体教学法。小组教学:所谓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由活动。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第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学习风格、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第个受教育者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最适合的教育。全纳式教育:主要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质量:质量不仅包括活动或过程的结果,还包括使质量形成和实现的活动及过程本身;质量作为实体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实体的一组特性,是实体的客观属性,是价值中立的,人们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它;质量一词包含了判定优劣的价值判断,又是实体的价值属性;质量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使顾客、供方和社会都受益。评价: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满足一定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它作为质量的下位概念,可以依据质量的定义来界定,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就是托幼机构教育活动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性。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杳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查阅资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业务、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

录像带

传播学理论卷拿下130分,全靠这份必背清单/ 考前复盘

往期“考前复盘”专栏:背了这份新闻学考前必看知识点清单,至少稳住70分别催了!新闻史知识清单来了!中外一站解决!继新闻学、新闻史划重点后,我们应广大同学的要求,安排上了传播学教程的考前必备知识点清单!建议各位童鞋按照以下步骤食用清单(曾经的我靠着这份清单,440传播学基础理论拿了132分,希望也能帮助到大家):清单食用方法第一步:先简单过一遍,对比较陌生的考点进行标记;第二步:翻看书本,对已标记的考点进行巩固与背诵;第三步:重新过清单,边看清单,边背诵,对卡壳的考点进行标记,第三步在考前需重复多变。第四步:背诵之余,建议看真题举例部分,详细了解考点的考查方法,并自己尝试回答相关真题问题。(如若图片看不清,可私信任一小助手即可获取哦!)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何为信息?信息与传播的异同?传播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元传播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理解五种基本类型,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双重偶然性何为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真题举例:“传播”与“交通”两个词的内在联系(简答题,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史论,2019)5w 内容和意义(名词解释,安徽师范大学440,2020)传播隔阂(名词解释,四川大学440,2020)传播学是一门影响广泛的新兴学科,试举例说明(论述题,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史,2020)从“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请辨析(辨析题,武汉大学334,2020)精神理论对传播学构建的意义(论述题,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史,2020)谈谈你对“双重偶然性”的理解(简答题,河南大学440,20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哪个传播学理论,进行评述(论述题,吉林大学334,2020)信息(名词解释,广州大学847,2020)信息(名词解释,中南财大,2019)元传播(名词解释,电子科技大学623,2020)元传播(名词解释,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史论,2019)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的特征、意义与局限性文字传播的意义与局限性中国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电子传播的里程碑意义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点(还需掌握何为信息爆炸和信息社会)口语传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简答题,中传新闻学708,2020)口语传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中国传媒大学708,2020).口语新闻是最新闻传播中最古老的形态说说它的特点,如何促进社会关系的情感纽带,以及口语新闻在媒体融合的新闻实践下有什么变化?(论述题,上海大学专硕,2019)简述古登堡印刷术对西方历史社会进程的影响(论述题,福建师范大学658,2020)信息社会的特点(简答题,河南大学440,2020)什么是“信息社会”(简答题,北京大学649,2019)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的定义及基本功能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符号意义的分类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文化主我和客我符号(名词解释,河南大学440,2020;湖北大学334,2020)符号互动论(简答题,深圳大学923,2020;简答题,中央民族大学619,2020;名词解释,清华大学862,2019)非语言性符号对于人际交往和网络交往的运作 方法和主要特点(简答题,内蒙古大学440,2020)从符号的角度谈谈你对媒介的理解?它和媒体有什么区别?(传播业务题,四川大学916,2019)新闻符号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的联系(简答题,大连理工334,2019)简述米德的主我客我以及相互作用(简答题,上大640,2020)主我与客我(名词解释,河南大学334,2020)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拉斯韦尔5W模式内涵、优点、缺点香农——韦弗模式的数学模式概念、优点、缺点奥斯古都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以上几种模式需掌握到能够模式图的熟练程度)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5W 模式(同济847,2020;简答题,上交440,2020;上大334,2020;广州大学847,2020)把关(名词解释,河海824,2020)病毒式传播(名词解释,山西大学334,2020)传播过程的意义(简答题,新疆大学712,2020)传播流(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617,2020;名词解释,兰州大学637,2020)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社会传播总过程(简答题,南师大专硕,2019)徳弗勒——施拉姆模式(名词解释,大连理工大学334,2020)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并举例三种常用解码模式(简答题,中山大学643)简述“编码,解码”理论的内涵(简答题,同济大学615,2019)简述社会信息分发的几种模式(简答题,同济334,2020)举例说明组织传播中非正式渠道的作用(论述题,西南政法大学440,2020)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简答题,浙传334,2019)拉斯韦尔的贡献(简答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24,2020)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简答题,吉林大学334,2020)赖丽夫妇的系统传播模式(简答题,电子科技大学623,2020)赖利夫妇传播模式(简答题,北京工商大学440,2020)香农韦弗模式(简答题,华南理工440,2019;陕师大710,2019)信息熵(名词解释,西南大学811,2020)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概念主我与客我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第二节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定义、动机及特点库利镜中我人际传播的虚拟化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镜中我(名词解释,电子科技大学623,2020;华中师范大学440,2020;南开大学440,2020;中国政法大学440,2020;暨南大学707,2020)内省式人内传播的特征(简答题,浙工业440,2020)能指/意符(名词解释,湖南师范大学440,2020)皮尔斯(名词解释,四川大学916,2020)亲身传播(名词解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25,2020)人内传播(名词解释,北京工商大学440,2020;南昌大学619,2019)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简答题,深圳大学923,2020)相较于活动影像,文字符号在传播实务上有什么优势和不足?(简答题,复旦大学823,2019)与信号相比象征符的性质有何不同(简答题,南财440,2020)自我互动(名词解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24,2020)自我互动理论(名词解释,西南大学334,2019)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概念、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了解概念即可)群体模仿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概念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匿名性原理流言定义、特点和公式集合行为的“信息流”第三节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及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多种渠道集合行为(名词解释,重庆大学440,2019)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简答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24,2020)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简答题,电子科技大学440,2020)集合行为中信息流特点理论核心内容(简答题,吉林大学学硕,2019)群体暗示(名词解释,湖北大学334,2020)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名词解释,南昌大学619,2019)群体传播(名词解释,河南大学440,2020)群体动力论(名词解释,西南大学334,2019)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简答题,陕师大710,2019)群体模仿(名词解释,北京工商大学440,2020)群体意识所包含的内容(简答题,湖南师大440,2019)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报纸的特点(可联想外国新闻史的相关特点进行记忆)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文化的特点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论述题,中央民族大学619,2020)论述大众传播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作用(简答题,北京大学传播学,2020)大众传播(名词解释,吉林大学学硕,2019)污名化(名词解释,中山大学838,2019)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论述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25,2020)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简答题,南昌大学440,2019)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组织第一节 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地球村(包含对麦克卢汉观点的评析,及这些观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发展等)电视人和容器人媒介依存症电子乌托邦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把关人理论自媒体媒介融合流媒体媒介事件媒体公信力及其策略媒介化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回归强效果论”,列举一个相关理论,并阐述这种理论,重点解释这种理论的媒介强效果。(论述题,华南理工大学440/823,2020)不同性质的媒介有无替代性(简答题,湖南大学440,2020)传播学者哈特的媒介分类(简答题,湖南师大440,2019)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名词解释,湖南师大717,2019)从媒介技术对社会的相互关系角度,比较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立场及媒介观(论述题,安徽大学662,2020)大众传播媒介(名词解释,中央民族大学619,2020)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哪些(简答题,北京工商大学440,2020)法国媒介学的内涵和重要观点(简答题,暨南大学707,2020)技术与媒介的关系(论述题,上海师大334,2019)简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简答题,河南大学专硕,2019)简述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简答题,西北大学440,2020)简述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简答题,湖南师范大学717,2020;西南大学440,2019)简述人类文明史与媒介创新的关系。(简答题,中传传播学815,2020)简述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事件的特点(简答题,西南大学学硕,2019)简述新闻媒介的作用。(简答题,西南大学629,2019)简述中介因素(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617,2020)简析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简答题,河南大学专硕,2019)(爱传播答题班、爱传播全程班课堂内容)结合案例说明“媒介依赖症”。(论述题,湖南师大440,2019)结合材料说说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机构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材料分析题,上海大学专硕,2019)结合传播实例谈谈新闻媒介为何被称为社会的公共舆论机关(简答题,中南财大,2019)结合实例,分析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意义(论述题,北京工商大学440,2020)结合新媒体时代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与时尚的关系(论述题,浙大440,2020)结合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简述媒介的高质量发展对新闻事业的意义(案例分析,湖南大学854,2020)解释麦克卢汉媒介人的延伸(名词解释,苏大440,2020)举例阐述詹姆斯凯瑞媒介的传递观和媒介的仪式观的内涵异同联系(论述题,福建师范大学872,2020)拉扎斯菲尔德媒介的负功能。(简答题,浙江大学440,2019)(此处省略大量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毫不夸张地说,麦克卢汉的理论观点几乎没有不被考查的,所以,大家加油背啊!)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的四种形式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提出的六种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有哪些理论(简答题,湖南大学714,202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名词解释,南京林业大学440,2019)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原理原则(简答题,湖南师大717,2019)报刊的四种经典理论(简答题,中山大学643,2019)媒介的社会控制(简答题,西北政法大学440,2020)怎么规范和保障传播者责任(简答题,中科大334,2020)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与受众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同时牢记这几个名词:IPP指数分析、选择性接触假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几种权力: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监督批评权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分众观的核心观点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内涵、过程模式及评价“不要看讯息怎么影响受众,要看受众怎么处理讯息”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简答题,南开大学440,2020)“以受众为中心”与“以用户为中心”异同(简答题,北京大学334,2019)media literacy(名词解释,华中师大711,2019)阐述你对“受众碎片化”的看法(论述题,河南大学专硕,2019)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各自对应的角色、内涵及其主体性(论述题,安徽大学662,2020)大众传播几种受众观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理解(论述题,北京邮电大学617,2020)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河海大学,2019)单向的受众(名词解释,西南大学811,2020)分析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和格局(论述题,吉林大学学硕,2019)简述受众研究的不同传统(简答题,中国传媒大学713,2019)论述大众传播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记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简答题,陕西师范大学710,2020)论述新闻专业主义以及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受众观不同之处(论述题,辽宁大学334,2020)媒介接近权(概念题,苏州大学334,2019)媒介市场细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简答题,湖南大学440,2019)试举例说说你对媒介接近权的认识(简答题,重庆大学334,2019)试论受众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方式、作用以及意义(论述题,湖南大学440,2019)受众的地位的变化(论述题,浙大440,2020)受众的分类(名词解释,浙工商440,2020)受众的媒介认知包括什么(简答题,华南理工440,2019)受众的权利(简答题,电子科技大学440,2020)受众的选择性原理和行为在传播实践中的影响(论述题,上海交通大学440,2019)受众定位(名词解释,西南大学440,2020)受众对传播媒介的决定作用(简答题,西南大学629,2020)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简答题,西南政法大学440,2020)受众即市场(简答题,广州大学847,2020)受众控制(名词解释,浙工业440,2020)受众框架(名词解释,南财440,2020)受众商品论(名词解释,苏州大学440,2019)受众知情权(名词解释,同济440,2020)述说受众即市场观点,并说明网络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与传统大众媒介的受众的不同之处。(论述题,辽宁大学440,2020)顽固的受众(名词解释,西南大学学硕,2019)2020)休眠效果(名词解释,南师大学硕,2019)选择性理论(名词解释,兰州大学440,2019)在传媒业市场改革过程中分析受众角色由公民到消费者背后的内涵和影响(论述题,南京大学新闻学学硕史论,2019)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简单记忆即可)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效果论:子弹论第二阶段弱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的影响》、 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第三阶段宏观效果: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知识沟研究、涵化分析、编码与解码(对于以上效果阶段的牢记“每个阶段都分别有什么著名研究,并熟记理论提出者、提出时间、来源著作、理论内涵、研究概要及理论评价”)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可信性效果与休眠效果5种传播技巧(一定要牢记,小编当年就忘了其中一个技巧)意见领袖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数字鸿沟第三人效果理论(对于以上理论,大家需掌握概念、理论意义、理论评价及在新媒体环境的变幻)关于传播效果的真题非常非常多!在此学姐不一一举例啦!由此也可看出传播效果在传播学部分的重要性,拿下传播效果,离传播学高分不远啦!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异同信息主权全球信息化讲好中国故事“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内涵及对外传播策略(分析题,暨南大学707,2020)国际传播: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做?(论述题,西北大学440,2020)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分析措施(论述题,北京大学334,2020)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论述题,山西大学334,2020)结合理论案例谈谈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能力(论述题,暨南大学334,2019)结合全球化传播谈谈怎样叙述中国品牌故事(论述题,辽宁大学334,2020)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与策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阐述)(论述题,中传334,2020)你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论述题,复旦大学714,2019)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简答题,华南师范大学440,2020)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论述题,厦门大学440,2019)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研究。(论述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硕,2019)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如何进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案例论述(论述题,华侨大学440,2019)主场外交(名词解释,清华大学国际新闻,2019)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了解研究者及其代表作即可):【欧洲源流】塔尔德、齐美尔;【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施拉姆对传播学科创立的贡献四大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思想:拉斯韦尔、霍夫兰、卢因、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之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代表思想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之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代表思想(注意批判学派又可分为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01经验学派传播学经验学派(名词解释,南师大专硕,2020)霍夫兰传播研究(简答题,广西大学学硕,20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别(简答,华中科技大学440,2020;上大334,2020)拉斯韦尔(名词解释,南师大专硕,2019)论述库利的传播学贡献(论述题,浙传334,2019)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简答题,上海师大643,2019)批判学派(名词解释,广州大学847,2020)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分歧(简答题,中国政法大学440,2020;河海824,2020)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简答题,上海大学专硕,2019)02 批判学派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内涵(简答题,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史论,2019)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中国传媒大学713,2019)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名词解释,河南大学440,2020;上海大学专硕,2019)分析批判研究,阐释研究,实证研究的异同(论述题,四川大学636,2020)符号资本(名词解释,四川大学636,2019)简述批判学派各学派的特点和影响(简答题,北京大学620,2019)美国批判学派(名词解释,吉林大学学硕,2019)拟剧理论(名词解释,内蒙古大学440,2020)批判学派(名词解释,东华440,2020;湖南师大717,2019;中南大学440,2020;大连理工大学334,2020)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简答题,北京大学334,2020)什么是葛兰西转向(简答题,北京大学649,2019)什么是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相比,它的特征是什么?(简答题,西北大学440,2020)谈谈德波的奇观和凯尔纳奇观的异同(简答题,苏州大学440,2019)文化帝国主义(名词解释,北京印刷学院440,2020)文化工业(名词解释,浙江大学719,2019)03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电视理论研究中的主要观点。(简答题,四川大学636,2019)本雅明(名词解释,中传传播学815,2020)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24,2020)公共领域(名词解释,华南理工大学440/637,2020)哈贝马斯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部分称为__(选择填空,华中师大440,2019)交往行动理论(名词解释,北京大学620,2019)论述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观点的差异(论述题,清华大学618,2020)微博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是否同意(论述题,厦门大学440,2019)文化工业的理解(辨析题,湖北大学334,2020)新媒介技术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挑战或影响(简答题,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史论,2019)在中国的场景中,有学者围绕媒介与公共空间,媒介的公共性,媒介与公共参与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谈谈你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理解?中国公共空间的历史语域?中国公共空间生活如何打造?(论述题,浙江大学719,2019)04传播政治经济学派说说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进路(简答题,北京大学620,2019)05 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和理论(简答题,暨南大学440,2020)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答题,福建师范大学872,2020)霍尔高低语境特征(简答题,电子科技大学623.2020)谈谈霍尔的三种解读方式(简答题,苏州大学440,2019)文化研究学派(名词解释,南师大学硕,2019)06 媒介环境学派 传播的偏向(名词解释,中央民族大学334,2019)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关系,媒介即讯息是否适应数字媒体理论(名词解释,苏大440,2020)分析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简答题,大连理工大学334,2020)麦克卢汉什么学派,举例其学派其他两个人物和观点(名词解释,苏大440,2020)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简答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24,2020)媒介环境论(简答题,深圳大学701,2020;名词解释,清华大学618,2020;河南大学440,2020)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和代表人物(简答题,南大传播学,2020)媒介情境论(名词解释,重庆大学440,2020)媒介生态学(名词解释,北京大学620,2019)尼尔波兹曼(名词解释,西南大学学硕,2019)07 其他帕洛阿尔托学派(名词解释,南大传播学,2020)简述芝加哥学派理论成就和代表人物(简答题,南大传播学,2020)列举传播研究的三个人物及其代表作(简答题,苏州大学440,2019)传播技术学派在当下传播研究的意义(简答题,南京大学440,2019)詹姆斯·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的缘起及内涵(论述题,暨南大学440,2020)德波与《景观社会》(简答题,深圳大学923,2020)比特视域(名词解释,华南师范大学440,2020)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西北大学440,2020;河海大学,2019;中传传播学815,2020)景观社会(名词解释,中央民族大学619,2020)互动仪式链(名词解释,安徽大学440,2019)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研究法焦点组方法抽样与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分层抽样操作化信度与效度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参与式观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A/B 测试(名词解释,华南理工334,2019)传播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简答,华中科技大学334,2020)大数据方法和抽样方法的关系(问答题,北京大学649,2019)定类变量(名词解释,中山大学838,2019)定量研究的效度如何提高(简答题,厦门大学440,2019)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理解(简答题,重庆大学634,2019)分层抽样(名词解释,西北大学440,2020)构造周抽样(名词解释,中山大学838,2019)固定层次抽样,并举例高层次和低层次例子,并加以说明(简答题,中科大440,2020)简述不明示结论的传播技巧(简答题,南昌大学860,2019)简述几种定性研究方法(简答题,上大640,2020)简述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简答题,北京师范大学440,2020;简答题,复旦714,2020)简述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简答题,同济大学847,2019)简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简答题,北京大学传播学,2020)举例说明概率抽样的方法和特征(简答题,重庆大学440,2019)量表(名词解释,复旦大学823,2019)量化研究是什么,举三个例子(简答题,华东师范大学334,2019)论述控制实验法的条件和程序,以及设计所罗门四组实验(河海大学,2019)论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分析理论与分析方法。(论述题,大连理工334,2019)内容分析(名词解释,河南大学专硕,2019;中国政法大学440,2020)内容分析可以解释哪些传播学问题,列举实例(简答题,华南理工大学440,/823,2020)社会网络分析(名词解释,北京大学620,2019)社会研究中“参与式观察”的操作注意事项(简答题,清华大学618,2020)深度访谈法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围(简答题,西安交通大学334,2020)网络民族志(名词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学硕,2019)系统抽样(名词解释,宁大440,2020)信度与效度(名词解释,西安交通大学440,2020)叙述定量研究,分别有哪些步骤,有哪些阶段,什么是伪变量,怎么造成的,有什么影响?(研究方法,中科大440,2020)影响样本量的因素(简答题,中山大学838,2019)再测信度(名词解释,中国人民大学824,2020)质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334,2019)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区别(简答题,中山大学838,2019)注意事项1.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既可用来辅助记忆,也可以用来复习检查。目前挑出来的知识点适用大部分学校的考查范围,其他未涉及的知识点重不重要取决你目标院校是否曾经考察过,及目标学院是否有老师研究这个。2.这个方法需要你对各个知识点相对比较熟悉,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联想到很多知识点,不要悲伤,不要焦急。生活没有欺骗你,只是你还需要一点点进步而已。3.承接第2条,随着你的复习逐渐推进,你会发现自己能够联想到越来越多的东西,联想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那么恭喜你,你的复习是非常成功的。4.在自查时,也可以联合你准备的专题一起联想记忆,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在书上相关知识点边上做个记号。比如你看到论文中有关于知沟理论的发展或新的内容,就可以在书上知沟理论部分记一下论文名字、页码、内容关键词等等。你还想看什么学科的考前重点知识点清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编辑:羽生生主编:羽生生爱传播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

伏尸数万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上)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第二节 发展一、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 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 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 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1.童年期。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3.青年初期。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简答题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 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守恒概念(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表现。……填空4.形式运算阶段(11-承认) 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一来,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他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a.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b.教学科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简答题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3. 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混乱。……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填空题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速联系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良好的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的著名论断。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名词解释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为促进交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取教学支架,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 学生的智力差异……简答题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和性别差异等方面。……填空题二、 学生的性格差异(一) 性格特征差异: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2.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4.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二) 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倾型&内倾型。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分辨各种类型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名词解释 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二)冲动型与沉思型(三)具体型与抽象型(四)发散型与辐合型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 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三章 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概述一、 内涵(一) 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填空题(二) 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二、 学习的分类……填空题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3.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填空题第二节 一般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一)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分辨四种)。(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填空、选择某种行为属于哪条原则。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填空题)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位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填空题 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自己已习得的行为,会收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三种: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填空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起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师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还不成熟。二、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 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等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如下:第一: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第二:从学习的过程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通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在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常识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的成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也批判了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二)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学派影响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由一定的贡献。他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个体已具有有经验建立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识和期待。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其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联结派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过程观点。他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这些思想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填空题、简答题1. 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着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 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3. 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点一切形式。布鲁纳是美国教学改革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但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有一些偏颇的地方。 他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任何科目都能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简答题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生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填空题有意义学些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填空、名词解释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首先,有意义学习材料的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它可以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学生能更有效地系统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五)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做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任由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填空题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想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加,也包括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3.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二)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重视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三观”)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学习理论观点的统称。建构主义的思想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 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填空题1.主动构建性。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罐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3.情境性。 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三)构建主义学生观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1)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 ………………………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第四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 学习动机一、 概述(一) 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名词解释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2.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3.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他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二、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个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1.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虽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不得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2.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3. 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以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信心。。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上进心。4. 求知的需要就是学习的动机,审美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5. 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填空、分辨)。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就是,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 (四)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 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五)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名词解释、填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的态度;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简答、论述(一)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方法:创造条件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方法: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二)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成功的教学应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 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的情况,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置新目标的参考。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实现。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把期望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并紧随学生的学习结果。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外部奖赏指物质上的奖励,只有内部动机缺失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赞扬、奖励一般比批评、惩罚更具激励作用。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c.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d.提倡团体竞争;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6.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方法: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第二章 第二节 学习策略一、 概述(一)含义&特点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二、 分类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1.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 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 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3. 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1.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2. 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应做到: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运用零碎时间。2.环境管理策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作用。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等。4.学业求助策略。 学业求助不是自身能力缺乏的表现,而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的训练(一)……的原则……简答题1. 主体性原则。2. 内化性……。3. 特定性……。4. 生成性……。5. 有效监控……。6. 个人效能感……。(二)……的教学……简答题1. 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2. 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第三节 学习迁移一、 概述(一) 含义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称“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垂直迁移。 前者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前者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影响。 后者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 …………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6. …………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二) 学习迁移的作用1.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有关的培训人员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理论(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3. 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4. 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 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目的。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室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二) 当代的迁移理论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此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以达到迁移的目的。2. 产生式理论。3. 情境性……。 格林诺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三、学习迁移与教学……简答题、论述题(一)影响迁移的因素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在学习中,意识到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其进行辨别,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2. 原有知识的概括程度。 加强对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通过学习、教学不断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概括化原理获得的两条重要渠道。要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就要加强学习中理解的作用,只有理解才能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概括,理解的越深入,概括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讲,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在两次学习活动之间,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等,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4.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名词解释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填空题)。5. 认知结构的特点。 认知结构: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构成的观念结构。(……名词解释)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丰富性及知识经验间联系的组织特点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影响问题解决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的迁移。6. 学习策略的水平。 如果教师能在策略运用上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导,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简答题1. 精选教材,注意教材和内容的编排。 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2.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在呈现上应遵循有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知识融会贯通。3.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的最有效方法。4.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新旧知识相结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往往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人5.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被动型,通过各种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能实现最普遍的迁移。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7.………………程序。8.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9.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10.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学习迁移具有积极作用。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一、 知识学习(一) 知识概述1. 含义&分类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亦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直接描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亦称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另外,有一类与程序性知识相似又存在区别的知识,成为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2. 知识的表征知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的。 不同知识类型在头脑中具有不同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路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示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二) 知识学习的类型1.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名词解释、填空(1) 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不管何种言语,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和观念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个体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时,首先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2) 概念学习。 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3) 命题学习。 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判断(如直径是半径的两倍)。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名词解释、填空(1)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的特征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此中学习比较简单,只需要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变化。(2) 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3) 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并列结合学习较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1.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 ……………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对其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学习建构的水平。(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经加工处理才能获得好的理解和掌握。(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技能的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2)注重示范和讲解。(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比较是指在呈现例证或感性材料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实现,比提高其准确性。(4)大量事实与适时反馈。(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二、技能学习(一)技能概述1.含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填空题)特点如下:(1)是学习的来的,不是本能行为;(2)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2.技能与习惯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技能和习惯的区别之处在于:(1) 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2) 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他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3) 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4) 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与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就是说,技能形成中出自己的动作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云飘飘

必看!2020最权威的业界会议带你押题啦~

想知道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想了解学、业界大佬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想把握2020最有可能的出题方向?那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你一定不能错过!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相关内容出现在考研真题中,每年一届的互联网大会便成为新传学子押题的必备素材,题型涉及名词解释、论述、新闻评论、消息改写各方面,考察方式之灵活、考察内容之多样备受关注。往年真题1.互联网思维(名词解释,广西大学897,2020)2.数字经济(名词解释,北京大学334,2020)3.AI 主播的两则材料,材料一:全球首个 AI 合成主播上线,材料二: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 AI 主播展示,问题:谈谈你对 AI 主播的看法。(分析题,云南大学440,2020)4.“AI 合成主播”于 2018 年 11 月 7 日在第五节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问世,AI 技术克隆出真人主播“分身”引全球瞩目,请你谈谈 AI 记者、主播与人类记者、主播的区别,你认为它们会不会替代人类记者、主播?(问答题,苏州大学334,2019)5.材料: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互联网之光与科技成果展示两个板块(1)消息改写,要求 700 字左右,以科技日报记者身份改写。(消息改写,湖南大学334,2020)6.题材:第六届互联网大会(新闻消息600字,电子科技大学334,2020)7.就当前世界发展状况, 结合材料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共同体", 以及习主席互联网发展新理念, 写一篇 800 字的评论。(评论,华中科技大学866,2020)8.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播领域,传播进入了智能时代,请集合具体实例,谈谈智能技术对传播生态的影响。(论述题,郑州大学440.2020)9.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和负作用,以及不中立的技术对新闻伦理的挑战。(论述题,浙江大学440,2019)话不多说,今天学姐就来帮大家详细梳理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点内容(顺便押题一波),快来看看今年会有什么考点吧~概况2020年11月23-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本次大会聚焦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两个主论坛:⊙数字经济与科技抗疫⊙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五个分论坛:⊙“一带一路”互联网国际合作⊙青年与数字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数字赋能新智造⊙人工智能:育新机 开新局⊙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实践与探索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聚焦“当下”,从应用场景入手,打造数字治理、智慧城市、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五大板块;互联网之光博览会:聚焦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和新前沿动态,重点展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成果。科技抗疫大咖观点●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度融合,助推了全社会信息化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这次抗疫工作中,信息通信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撑,在态势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学的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巨大能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以5G、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大幅提高防控精准度和筛查效率;通过“5G+医疗”,多学科、多专家远程为重症患者协作诊疗,提升抗疫一线的医疗救治水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自学考点速递论述题:数字技术与疫情防控案例库更新时间到!疫情间技术类案例打包送你!疫情论述题还能怎么答?各高校学术大佬:关注云传播!| 网传12数字经济1.名词解释类: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指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济效率,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它既包括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增量市场,也包括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盘活的生产消费存量市场。平台经济: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化的数字平台为基石,聚合数量众多且零散的资源,连接具有相互依赖的多方,促进彼此互动与交易,形成健壮的、多样化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这些有着内在联系与互动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集合与整体构成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包含四个从低到高的层面:数字平台、数字平台企业、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和平台经济。2.论述题or简答题:如何促进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1)发挥通信信息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首先,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内涵与核心架构就是“云网融合”;其次,赋能产业,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建设云网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快构建数字化平台;再次,深化合作,共建清朗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柯瑞文(2)打造数据驱动的内生安全框架。数字化应用场景不仅助力抗疫,为网络攻防技术和专家提供了用武之地,还加快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推动网络安全新技术体系的形成。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3)提供相关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①提供应用场景。②推进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5G相关产业群以及将跨界多场景融合技术“一揽子”纳入,鼓励以企业为龙头、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③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入网接链”,增强融合与竞争力,促使他们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④利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便利群众,为市场主体赋能。同时要更多关注数字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共享数字红利。⑤对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管理。要引导形成数字技术的价值遵循和基本原则,划出底线和边界并加强管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目标的后疫情时代,跨学科对话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需要将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全面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从前我们认为,互联网将会越来越像现实世界。但现在我们发现,结论正好相反。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互联网塑造着世界的发展趋势,塑造着世界的可能性。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Joel Rue)●未来改变人生活方式的智能终端将会是建筑智能终端。其原因是因为智能建筑终端是利用环境智能技术来构建的一种智能空间,是一种嵌入式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到我们空间中,对人的行为来进行感知,并且与后台云端丰富的服务资源相连来为人的需求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1.名词解释类:智能计算、智能媒体、场景化智能计算:智能计算是支撑万物互联智能时代,数字革命的新型计算理论方法、架构体系和技术能力的总称。涉及到理论和框架体系的创新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之江实验室朱世强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指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主要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智能媒体这样答,才能得高分!| 蓝皮书10智能传播的发展态势颠覆式创新:美国著名学者Christensen在1997年首次提出了“颠覆式创新”概念。颠覆式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颠覆性,即突破现有渐进式创新路径,采用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技术或模式,实现对现有主流技术或模式的颠覆。2.简答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对产业:信息技术在促进新的工业革命的产生(2)对人类社会:信息技术促进了人机物世界的相互形成(3)对创新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深入融合,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人工智能●由于网络的变化,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通过云这样一个池被汇聚、沉淀、留存下来,我们跌入了数据的海洋。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数据驱动的网络智能,也就是今天讲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今天的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持续改善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理世界、机器与机器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人机混合的群体智能。●智能源于连接,而未来人机混合的智能将形成系统与人相互赋能的连接,推动智能社会发展。未来人类不会成为看客,每个人都将成为连接智能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出独特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数字化3.0时代,这次数字化和过去两次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数据的量级变高了,其次3.0时代的数据更多是给机器看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是机器要进行更多的智能决策。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兼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亚勤●超级自动化将是其中一个影响企业和人类的AI趋势,“超级自动化意味着所有可以自动化的东西最终都将实现自动化,这将远远超越常规的工厂、车间、供应链、自动流程和仓库等等,也将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全球研发网络总裁柯曼1.名词解释类:人工智能、数字赋能、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的科研领域,即由机器代替人的智能来完成某项工作。数字赋能:数字赋能是指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等数字化工具对特定的人员进行赋能,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技术能力。2.简答题:数字赋能下的新传播形式学/业界大佬力挺的网络视听传播,你敢不背?3.简答题or论述题: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及应对措施。(1)风险与挑战●技术系统愈发复杂导致的技术风险。●智能技术具有天生的扩大系统形成垄断,对市场带来风险。●精准算法推送等智能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新兴技术带来的认知风险。(2)建议及措施●建设更具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具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应该说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技术社会和谐共生、技术以人为本、精神文化充分张扬的社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社会实验。从去年开始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国内的学者专家遴选了城市、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展长周期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综合性的社会影响,通过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严格的科学抽样和伦理审查的前提下开展。●塑造人类智能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在智能社会里面建设智能社会的精神文明,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样的问题。答题没金句没案例?看完这篇《2018年人工智能大会解读》就够了!“一带一路”互联网国际合作●在数据型数字政府的建设当中,要将数据和数据分析作为当务之急,要促进集成数据共享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共享数据池。泰国数字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秘书长、APEC贸易和投资委员会数字经济指导组主席婉娜潘·特哈沙丁●高水平开放的目标,是实现更加平等的全球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数字化的互联互通和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可以让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弯道超车,从而让国际大循环更加畅通。“比如让没有普及2G的地方直接进入5G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认识与实践的再思考互联网治理专题学姐的话通过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也发现了,今年国内外互联网的发展热点主要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安全、数字伦理等内容展开,技术方面主要有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展开。这些因素与新闻传播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智能传播、数字伦理、技术赋能等方面,大家在复习相关内容是要注意哦~接下来的内容主要为大家呈现本次大会中的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先进科技成果,鉴于之前考研真题中对AI主播的考察,这些题目学姐认为大概率会以新闻评论、消息改写等形式出现,大家也要在这方面作一些准备!互联网先进科技成果●腾讯会议●美团无人配送●5G+智慧医疗该设备在影像成像应用上,基于5G大连接、低时延的特性搭建了三维影像重建平台,实现辅助阅片、移动查房、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手术直播等应用。●白科技,让牛奶更懂你通过在电子大屏幕上输入年龄、身高、睡眠质量等身体情况,机器能自动选出匹配用户的牛奶产品。●可信工作证用一台设备进行人脸识别,手机上就能显示出用户的个人及工作单位信息,为了“验明正身”,再也不用“跑断腿”。●旺链科技展台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对产品本身信息进行溯源。在万物皆可链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进行“实地考察”。●智能物流机器人“小蛮驴”“小蛮驴”大脑应急反应速度是人类的7倍;有五重安全设计保障自动驾驶的安全;充满电可以跑100公里,一次可以送50个包裹。用户只需在手机端预约便利的时间和地点,“小蛮驴”届时会通知用户取包裹,用户在屏幕上输入取件码或扫脸识别即可取走包裹。●百度“度晓晓”百度基于小度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开发的养成类虚拟助理App,由百度大脑语音、图像、语言和知识等技术支持,只需要手机即可下载使用。目前,“度晓晓”已具备答疑解惑、情感陪伴等能力,可以帮用户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会随着用户的使用而形成不同的性格,是一个典型的养成型助理。上面呈现的科技成果真正体现出技术发展对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带来的便利,大家在进行新闻评论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评论案例充实材料~参考文献:1.“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成果一览2.政商学界谈人工智能:绘就大变局下智能经济新图景3.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年无休” 最新科技成果将进行常态化展陈4.关于“数字经济与科技抗疫”,世界互联网大会10大精彩观点5.世界互联网大会聚焦数字经济、科技抗疫等新趋势6.“一带一路”互联网国际合作论坛召开 海外人士共话数字经济合作7.张力军: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8.《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2.0版)发布(附全文)9.「地评线」红辣椒网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0世界互联网大会聚焦“新智造”:产业数字化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 21经济网11.主论坛: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主编:羽生生编辑:小可爱传播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

人卒闻之

择校08/南京师范大学新传考研考情分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同学们,南京师范大学新传考研择校分析来喽,干货满满,建议收藏哦。本期嘉宾爱传播刑十九,本科“五非”院校,非985非211非一本非双一流非省会。初试成绩378分,第五,专业一120,专业二124,爱传播南京师范大学全程班班主任。本期目录信息:1、择校经历2、院校信息3、招考信息4、参考书目5、真题分析6、复习规划经验7、写在最后的话一、择校经历我的择校经历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地域、真题和参考书。相比于北上广深,南京属于信一线城市,生活压力不如前者大,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传媒资源。南京的高校中新传专业还可以的就南大和南师。其次,我对比了两个院校的参考书目,南大没有给出指定书目,而南师给出了明确的参考书目。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南师近若年的真题,发现南师考察的较为基础,而且重复性较大,出题风格稳定。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南师。就南师大而言,其在2018年的专业评估中,属于B+,和其他院校并列第九,专业实力较强。科研活动丰富,学术气氛浓厚,连续举办了媒介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媒介法规与伦理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经常组织了学术交流,包括学界专家组成的“随园传媒讲坛”、业界精英展开的“传媒论见”以及“求真教师学术沙龙”和“善学研究生沙龙”等。二、院校信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起步于1964年6月,教育部批复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南京师范学院招收新闻学专业学生40人,接受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社和学校联办共管,理论课程由学校承担,班主任、实践课程均由新华日报社负责委派。1984年起,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干预下,新闻学专业恢复连续招生。1990年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1995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在新闻学专业和电教系基础上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设置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层次完整。学院下设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影视摄影系等5个系,面向省内外招收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的本科生,其中新闻学专业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学院拥有新闻学博士点1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硕士、广播电视(艺术硕士)2个专业学位点。自2001年以来,新闻学科连续获得“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被遴选为“十三五”江苏省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师资等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7人。学院设有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研究所等校级重点机构,还有传媒与法治研究所、摄影文化产业与图像传播研究所、现代广告研究所、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出版传播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等机构。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挂靠在本院,同时设有《江苏政务舆情》编辑部。本院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会长单位、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长单位。传媒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拥有用房面积为2800平方米,拥有电话调查实验室、数字高清演播室、卫星电视采集实验室、电子新闻采编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等实验室。“十二五”以来,学院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新闻传播学类唯一);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承担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学院先后出版了“舆情与社会治理文丛”、“新闻传播史探索文丛”、“影视传播新时空文丛”、“当代传媒与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文丛”、“新闻与传播学应用系列丛书”、“当代媒体新闻实践丛书”、“广播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影视传播艺术与技术丛书”、“广播影视艺术编导系列丛书”、“摄影艺术系列丛书”等多套丛书。开展的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民国新闻史、媒介法规与伦理、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奖助学金南师大学硕学制为3年,学费为每年8000元;南师大专硕学制为2年,学费为每年10000元;住宿费用根据条件不同价格不等,住宿价格不超过1500元/年,在随园校区。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每年按照10个月在正常学制内发放。三、招考信息近三年南师大新传院研究生录取情况一览:数据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和南师大研究生院历年招生简章报考人数则是逐年递增,去年专硕的报考人数高达964,学硕高达500多,可见南师新传考研的热度。四、参考书目1、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2、新闻与传播参考书目3、其他参考书《新闻学概论》(第六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史》,罗杰斯著,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4、其他参考资料:爱传播的《20天20题》、《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四大期刊的学术论文、院校老师的论文五、真题分析1、从纵向上看今年热点的考察内容增多,南师更加“大众化”;史论和理论的考察更为系统;另外考察了实务理论,重视实务写作能力;2、从横向上看专硕较之学硕,考查内容更为灵活;理论和史论的考察趋于融合;3、变中有不变重基础、翻来覆去、考察内容小众、体量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院校教材,需要了解并把握学科脉络;题海战术,多做知名院校的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密切关注学界、业界热点,拒绝闭门造车。最后关注江苏传媒业,熟读院校老师论文(新闻史和新闻法规)。18年真题:19年真题:学硕理论一、名词解释(5分*9)1、癸丑报灾 中新史2、《新闻学》(徐宝璜) 中新史3、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外新史4、《金字塔报》 外新史5、《费加罗报》 外新史6、驿传 新闻理论+中新史7、知情权 新闻理论+传播理论8、休眠效果 传播理论9、文化研究学派 传播理论二、简答题(10分*4)1、民国时期的副刊与五四时期的副刊区别 中新史2、日本广播协会的组成及其功能 外新史+新闻理论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约翰洛克的思想和观点 外新史4、阿道夫·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的措施 外新史三、论述(14*4)1、邸报,小报,京报间的联系与对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新史2、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的共性与特点 中新史3、算法新闻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热点(20天20题涉及)(全程班-冲刺课)4、大数据时代,谈对“数字媒介素养”的看法 传播理论+热点(20天20题涉及)(全程班-冲刺课)学硕实务一、简答(10分*2)1、简述三代导语形式导语的特点 基础实务理论2、什么是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 基础实务理论二、消息改写400字 (40分)花总酒店曝光材料 实操(全程班-实务课)三、报道策划(30分)上海女大学生因HIV被同学知道而自杀就此事件列采访提纲四、论述题(20分)论述媒介融合时代下对新闻记者之新闻伦理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全程班-基础课、冲刺课)五、评论800字(40分)关于各大高校门禁,是开放还是封闭式管理。(全程班-实务课)专硕理论一、名词解释(5 分*6)1、监督权 新闻理论+传播理论2、拉斯韦尔 传播理论3、信息主权 传播理论4、社会化管理模式 新闻理论5、《论禁小报》 中新史(倪延年老师的论文)6、BBC 外新史二、简答(12 分*5)1、霍夫兰和说服效果实验 传播理论2、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新闻理论3、孙中山的新闻思想 新闻史(倪延年)4、从唯物史观看问题,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传播理论5、简述美国 20 世纪初的“揭丑运动” 外新史三、论述(30 分*2)1、列宁火星报著名论断“报纸不仅仅宣传思想,还是政治教育争取同盟者,是集体宣传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大致意思)试用列宁、布尔什维克、中国共产党民国时期办报活动论证这一著名论断。外新史+中新史2、微视频的内容 (1)运用微视频传播案例分析微视频传播特点 (全程班-热点课)(2)主流媒体如何运用微视频坚守传统舆论阵地 热点(全程班-热点课)专硕实务一、简答 (10 分*4)1、消息和通讯的异同 基础2、新闻评论开头的写作方法 基础3、灾害新闻写作的注意事项 (全程班——基础课)4、机器人写作新闻的优势和不足 (全程班——热点课)二、论述 (20 分*2)1、批评报道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系 (全程班——基础课)2、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对新闻传播业务改革的影响 (全程班——热点课)三、实务材料:花总酒店曝光写消息和评论1、消息 300 字,一个报刊标题一个新媒体标题(30 分)2、评论 600 字,并说明它适合的发布平台(40 分)20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分)1. 圣约翰报学系 中新史2. 图片报 外新史3. 阿歇特报团 外新史4. 反转新闻 新闻理论(全程班-基础课)5. 监督权 理论二、简答(4*10分)1. 评述民国民营广播电台的“商业本质”。广电史2. 简述狄楚青主持《时报》业务改革的主要成果及意义。中新史3. 简述《论自由》的主要观点。外新史4. 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理论(全程班-基础课)三、论述(2*20分)1.试分析舆论宣传、舆论引导、舆论导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新闻理论2.1941年5月,《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荣誉奖章”。张季鸾在 5月15日社评中写道“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民国以来中国报也有商业化的趋向,但程度还很浅。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试评述张季鸾得出“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而不是实业机关”的主要依据及主要目的,试分析该论断是否符合史实。中新史+外新史联系作答四、综合题(2*20分)1.中国新闻史上有不少新闻提出了记者素养的论述,试谈谈这些论述与“四力”的联系。(20分) 中新史+热点 联系作答2.请谈谈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20分) 新闻理论+现实环境(全程班-热点课)一、简答(3*10分)1.采访中的非语言符号有哪些? 基础2. 请简述国外报纸言论版的构成要素。基础3.采写批评报道时,应注意哪些方法和策略?基础二、论述题(2*15分)1.在新闻采编实践中,一旦确定好报道选题,记者应如何驾驭思维。基础2.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谈一谈在网络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评论的文采。(全程班——实务课)三、采访计划(20分)请根据下列材料,拟订一份在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中使用的稿件的采访计划。(20分)(全程班——实务课)素材:滴滴顺风车进行整改,465天后重新上线服务,开启女性专属保护计划,时间改为晚8点-次5点四、实务题(2*35分)1.利用下面的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消息。消息标题使用双行题,消息结构使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全程班——实务课)素材:2019年10月10日傍晚,312国道无锡高架桥坍塌,三轮车司机刘建军死里逃生。2.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素材:袁明华,脱贫,“抱团”一、名词解释(6*5 分)1.黄色新闻 外新史2.苏报案 中新史3.客里空 中新史4.露布 新闻理论5.经验学派 传播理论6.地球村 理论二、简答题(5*12 分)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中新史2.简述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理论3.简述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外新史4.简述“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传播理论5.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到,我们需要在现实环境中生活,但是有“不得不在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对它进行重构”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传播理论三、论述(2*30 分)1.论述“韬奋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中新史+当下新闻专业主义(20天20题涉及)2.江歌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此案由新闻媒体首先引入国内公众视野,后江母在微博的发声成为讲述的主要方向,并曝光刘的个人信息,在微博收集签名推动陈的死刑。刘也开始在微博回应此事,并多次撰写长文叙述事件经过,公众关注度逐渐提高,请从社交媒体语境下多元传播主体的话语实践及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这一角度展开评述。理论+热点(20天20题涉及)一、简答(2*10 分)1.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 基础2.新闻作品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基础二、论述(2*20 分)1.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记者的伦理冲击和解决对策。 变革(全程班—基础课)2.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请说明这种变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业的影响。热点(全程班—基础课)三、消息写作(40 分)消息写作:400 字消息,素材:进博会相关四、材料题(50 分)素材:学生参加比赛泛滥,培训班比赛流水作业,花钱比赛拿没用的奖。1. 微评,150 字(10 分)2. 评论,600 字(40 分)(全程班—实务课)六、复习规划建议复习规划经验:(一)现在至6月份将所有的专业书仔细看一遍,重在理解。边看边画思维导图,让自己对每本书的大概框架有了解。《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和《新闻理论教程》这三本书,可以遵循5W模式,从传者、受者、媒介、内容和效果等五个方面,对全书进行模块化总结。思维导图最多停留在三级标题,不再细分。方晓红老师的《中国新闻史》结构清晰,梳理起来特别容易。部分报纸分布在两到三个章节中,大家梳理时需要将其联系起来。学校考察史论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新闻历史,更在于启迪学生以史为鉴,学会用历史观看当下。需要注意的是,中新史的部分内容较少,如果作为简答题进行陈述,有点不够“完美”,大家可以对照方汉奇老先生的书进行补充。《外国新闻传播史》按各国的新闻业实力为划分维度,分成大中小国家。【大国主要包括英法美德日意(实力强),中间国包括俄罗斯、印度、埃及、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实力较强),小国包括各大洲中有少数出色报纸的小国家,比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顺着时间线梳理即可。每个国家又可以分为报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一战、两次大战期间、二战后)、通讯社和广播电视事业三个部分。】在复习外新史时,需要主义大国家的小事件和小国家的大成就。(二)7-8月份二轮深入看书、做笔记、总结专题。做笔记和整理笔记是备考中最重要的一步,笔记的好坏直接决定背诵的难易程度。关于做笔记,许多同学目前肯定也很困惑,要不要自己做笔记?怎么做笔记?直接拿书背可行吗?首先,我们得明白笔记对课本的提炼和简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做“抄书”式的笔记。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以身试法,实验证明,这样的笔记对复习帮助不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记?我的笔记包括两个版本:思维导图和简答题式笔记。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把握学科脉络,简答题式的笔记则用于记忆。尽可能地将每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用1234做标记,每个小点不能写太多,列出中心句即可。用这个方法,我自己做了《新闻理论教程》和《中国新闻史》的笔记,效果还可以。其他的笔记则从上岸学姐处购得,再稍加修改。其次,笔记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在我看来,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界热点和业界热点,也就是热点事件和理论发展的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比如新时代下传统大众理论的发展,我会补充在笔记上。最后,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和学术论文,则整理成专题。但是新传热点层出不穷,学术论文更是多到爆炸。建议大家按照爱传播《20天20题》的框架进行整理。我每周会抽出半天或者最多一天的时间,集中整理专题,对本周的热点事件、学界大佬的观点、传媒公众号的推文以及优秀期刊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三)9-12月份疯狂背书加答题训练。按照大部分同学的进度,大概9月开始背书,到考试前有整4个月的时间,8本参考书,如果每本书至少背2-3遍的话,平均6-5天我们需要背诵一本书。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啊。我们必须找到切实可行又哟效率的背诵方法。分享我背书的一点小TIP,即背诵中心句和关键词。在背诵时,大家需要将大段的文字划为几个层次,并且对每句话中的关键词进行标注,理解背诵每一句,再整合起来记忆。要想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及早复习和反复背诵是关键。养成在睡觉前“放电影”的好习惯。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一天进行总结。前一天写下明天要完成的任务,当天晚上临睡前必须要回忆今天的所学内容。当你躺在床上,房间里漆黑一片,周围静悄悄的,你开始想“我今天早上背的什么内容啊?上午做的政治题是什么?为什么做错了?下午的英语真题做的怎么样?今天看了什么热点?”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幕幕,宛如放电影般精彩。对于回忆不起来的内容第二天早上一定要重点背诵!除强化记忆外,这一阶段我们还需要进行答题训练。真题的第二大作用即模拟训练。不论你考哪个专业,学硕专硕的真题都要看。10-11月,每天会默写几个名词解释和简答,每两三天写一道论述。事实证明,想的不错和写得好时两码事。你以为你整理了几个专题,就可以自如地应对真题,太天真了。刚开始练习,我总觉得自己没话说,一道论述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不练习真不知道自己这么差。后期我有意识地按考试要求进行模拟,虽然次数不多,好歹适应了考试的节奏。(四)关于实务复习在2019年以前,实务作为复试考察的重点。我考研那年,南师没有指定的实务参考书目,但2017年的专硕真题考过消息和评论,担心2018年考研也会考实务。在后期复习(10月下旬)中,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论训练。爱传播等考研公众号整理的每周热点为素材,每周至少写一篇评论。写完之后,对照新京报评论、凤凰网评论、澎湃(马上评)等权威媒体的相关评论进行修改,并且摘抄好的论点,进行积累和背诵。我是一个人备考的,没有研友,有时写完评论,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会去求助大学老师。关于实务理论,南师给出了两本采访教材和两本评论教材。我粗略地看过这四本书,发现教材之间的重合度很高,大家只需要整理一本采访学笔记和一本评论笔记,背诵的时候以能否用自己的话说来为标准,不必逐字逐字背诵。七、写在最后的话1、请认真对待你的决定。每年考研的人很多,考研的原因也很多。有的纯粹热衷学术,有的则把考研当作找好工作的跳板......如果想好了,决定了,那么请认真对待你的决定,并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让自己后悔。2、做最充足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必定会有一部分人落榜。当你决定考研时,就应该做出最坏的打算,如果考不上,我要去干嘛。给自己留有后路,不会那么惧怕失败。毕竟,生活不是只有考研一件事。考不上,绝不是无路可走。3、少点自我感动,多点脚踏实地。把考研当作这一阶段内的主要任务,踏踏实实做就是了。将学习计划细分为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作者:刑十九编辑:木子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带灯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

要说到传播学乃至专业课里最难的考点,学派一定要占据高位,又杂又多,理不清又背不下来,许多同学会在一开始选择放弃,到后期才去背诵和攻克。然而,这个考点恰恰又是传播学的基础,尽早地理清楚,后面背诵具体的理论和人物都会更加清晰。就像有同学说到的,读传播学最开始就是被这些东西吸引。就像读三国,魏蜀吴,你会去辨别那些人物属于哪些阵营,有什么样的故事,各种之间又有什么渊源,捋下来,了解了这些大佬后,一个个就不只是他们名字所代表的符号和抽象的学派,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此外,在答题的时候,同学们会更倾向于使用经验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原因就在于,批判学派这一块知识点在许多同学的脑子里就是一团乱麻,答题需要提取信息的时候就很难提取到。今天,学姐就给大家整理了学派的相关知识点,关于学派的划分,学界有很多标准和划分方式。学派的形成大致可归于三种因缘:师承、地域、问题。相应地,学派也可以此标准分为三类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许多学派往往兼具这三种因缘。在同一范式内部,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有效性。学派是对于师承,地域、问题等非学理性问题的描述。要称之为一个学派必须具有四个条件 :(1) 一个提供思想领导的中心人物(2) 一个学术的和地理的位置(3) 财政支持(4)传播其工作的手段Eg.经验学派是从问题出发,耶鲁学派是从地缘角度的判断,所以会出现某个学者被划分进了经验/批判/媒介环境学派中的某一个,但却不属于某个从地缘角度划分的细分学派。今天我们选择了最好理解和记忆的划分方式,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这三大学派入手,带你厘清每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经验学派一、概述经验学派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 (经济学 、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 、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而形成发展的,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成为传播学主流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对象,着重于研究传播的短期微观效果,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经验学派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二、主要流派(一)芝加哥学派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芝加哥大学是在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资助下于1892年创建的。芝加哥大学的杜威、米德、帕克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把传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加以研究。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传播研究是这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个团体的大众传播研究以帕克为中心,杜威、米德等人也对这个学派的传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并维持社会,要探讨大众媒介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芝加哥学派思想多元开放,内容丰富,它对经验功能学派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实用主义哲学。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它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这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和学术脉络。(二)哥伦比亚学派193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1940年代,应用数学博士出身的拉扎斯菲尔德将量化研究方法带到美国,并通过其创建的哥伦比亚应用社会研究局(Bureau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培养出了一代精通实证量化研究方法 ( 主要是抽样调查方法) 的美国社会科学精英,包括莫顿、坎特里尔、赫佐格、卡茨、贝雷尔森、科尔曼等,共同构成了“哥伦比亚学派”,成为传播研究的重镇。哥伦比亚学派聚焦于“效果研究”,尤其是受众态度和行为的短期改变,成为施拉姆等人日后书写“正统”传播学史的起点。从研究旨趣上看, 哥伦比亚学派更重视小群体研究,如拉扎斯菲尔德领衔的伊里县 ( Erie County) 大选调查、迪凯特 ( Decatur) 的意见领袖研究对初级群体 ( primary group,也译为 “首属群体”) 的考察,以及赫塔·赫佐格 ( Herta Herzog) 对女性群体如何通过日间广播连续剧收听来满足心理需要的研究等。(三)耶鲁学派耶鲁学派是指美国以霍夫兰为首的传播学学派。在霍夫兰的领导下,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包括I.贾尼斯、H.凯利、沙赫特、W.麦奎尔等,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说服的问题上有许多重要的学术发现,传播学耶鲁学派就此得名。卡尔·霍夫兰领衔的耶鲁大学心理学系 “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洛克菲勒基金项目组于 1942 年起利用心理学实验对说服传播展开了研究,前后历时近二十年,并出版了以 《传播与说服———意见改变的心理学研究》 (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该学派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认为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条件的制约。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从长期效果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三、代表人物(一)拉斯韦尔(二)拉扎斯菲尔德(三)霍夫兰(四)卢因(五)集大成者:施拉姆四、主要贡献德弗勒曾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一书中,列举了 14个实证研究的里程碑,分别是:1.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2.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剧3.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4.昼间广播剧听众调查研究——开创使用与满足研究5.玉米良种推广与普及——创新扩散6.电影的说服效果研究7.耶鲁项目——传播的说服效果心理实验8.《个人影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性9.“里维尔项目”传单标语的传播效果心理实验10.电视对儿童的生活影响,使用与满足角度11.议程设置研究12.媒介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发展为培养理论13.电视与社会行为研究《军医署长报告》14.第二次军医署长报告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学派知识中最繁杂、最难背的,这一块一定要认真看哦!下面整理出的内容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名词解释直接背诵!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批判学派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以欧洲学者为主。目的是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和人的基本价值。认为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看中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批判学派可以分为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不同的学派之间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批判学派整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否定批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2.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3.以思辨为主,反实证主义,但不一定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二、主要流派及理论(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哲学流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20C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彻底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典型,反实证主义。1.主要观点:(1)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商品化导致了标准化及其文化哲学意义的退化。而媒介化的文化恰恰使劳动阶级融入到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结构中,并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资本主义内部可以实现的的政治经济目标上而不对这一制度产生威胁。(2)在国际范围内,“大众文化”及媒介和文化产业的观点影响了国家之间的信息流通的争论,它通过对信息流的分析来探析权力的源头和传播过程。它认为媒介产业化和商品化已对国际信息交流的基本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西方的文化传媒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而其他非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则变得日益边缘化。2.代表人物:(1)马科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的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存在方式;“工业”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扩散技术的理性化。阿多诺并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文化,而是反对那些参与了社会进程、却隐藏意识形态控制的虚假艺术形式。文化工业的特征主要有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等。(2)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的否定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就是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工业社会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的单向度,在当今网络社会中仍然存在并呈现加剧的态势。沉溺于虚拟现实、信息爆炸和自由的幻象削弱着人的批判性和反抗性,加强技术及其背后力量的社会控制。(3)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倡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反对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提倡“综合合理性”,主张“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主要以社会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方法来探索传播与社会变革问题,包含对现行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主要理论有交往行为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性行为、规范性行为、戏剧性行为、交往行动。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助于把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会化功能,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会转型功能。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二)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与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把国家的形成看作“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起支配作用的社会阶级对自己的同盟军和从属的阶级实施着智力和道德的领导,通过对学校、宗教团体、大众媒体等机构实施控制。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高大众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使其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学校、法院以及“主动和活跃”的群众构成了统治阶级政治和文化霸权的工具。具体来看,霸权是指一个社会集团凌驾于其他社会集团之上的权力或优势。这种区别性的权力在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中、任意民族国家各社会阶层内部可以找到。霸权还是集聚和维持权力的一种手段。大众媒介是统治阶层通过推广他们的哲学、文化和道德准则来维持其权力、财富和地位时运用的工具。大众传媒中的主要意识形态在一个相互衔接的系统、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了支持和强化。(三)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直接继承了葛兰西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精辟探讨。他认为国家机器是指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的(文学、艺术、体育比赛等)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四)政治经济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的母体/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默多克、格尔丁。他们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思路来观察媒体及其传播行为。接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注的的焦点问题:现代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批判媒介私有化、媒介所有权集中化。政治经济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是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斯麦兹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受众不仅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其不公平处在于,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五)文化研究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发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莫利。他们关注传播中的实际讯息或话语。关心文类问题,它暗含了读者立场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性使用。关心对象不仅是高雅文化,它同样关注流行文化。因此,媒介讯息被认为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实践中与受众相关的一般结构性话语。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可分为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两部分2.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大众传媒的符号活动本质上由支配阶级价值体系“赋予意义”3.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可有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4.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除此之外,批判学派还有文化帝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等流派,由于考的频率不高,同学们可以自行补充~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创造,但他并没有公开使用。1968 年,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其主要着眼于媒介机器与人的交流设计,关注不同媒介之间对社会影响的比较和新媒介对社会影响的前瞻研究。媒介环境学派按地域划分有多伦多和纽约两个主要学派,并且经历多代的发展。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1.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2.媒介具有偏向性: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倚。3.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二、代表人物及理论(一)英尼斯加拿大经济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多伦多派鼻祖,他的媒介理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衰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亦是对媒介环境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1. 主要理论——媒介偏向论这个理论倒是不难理解,就是容易把时间和空间搞混,所以学姐为大家做了思维导图,帮助你更清晰地区分哦~2. 贡献(1)从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媒介的社会作用,解释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2)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对媒介技术对作用提出批判,抨击知识的机械化倾向;(3)开拓了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3. 评价(1)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发展史(2)对科技理性的持怀疑和批判态度(3)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媒介方式(4)受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影响(二)麦克卢汉是20世纪6、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争议最大的学者,开创多伦多学派的研究传统,成为媒介生态学理论的先驱。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尼尔·波兹曼。1.主要理论(1)媒介即讯息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他的观点主要通过功能和效果两个层面阐明。功能层面: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如书籍的内容是言语,言语也是媒介;效果层面: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媒介本身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变化。(2)人体延伸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如广播是听觉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时,人就随着改变了。(3)冷热媒介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需热身活动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地球村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脱离部落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官平衡”重新恢复的工具,使得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如今来看,地球村的畅想已成为事实。2. 评价(1)意义麦克卢汉扩大了媒介概念,将媒介置于广阔社会和历史情境,他的媒介分析有高度和纵深品质,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同时,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发展趋势。(2)局限①唯技术决定论,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②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冷热媒介划分牵强,③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在解释人类行为上比较片面,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参考文献:[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展宁.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D].浙江:浙江大学,2014[5]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40-47[6]张放. 媒介效果研究:一个不能被“传播效果研究”代替的术语——基于传播学耶鲁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史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88-94[7]刘莹莹.《芝加哥学派对经验功能学派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14):130-131作者:桃子编辑:桃子主编:羽生今天着重在给大家梳理清楚框架,由于篇幅的关系,具体到每个学派、人物、理论就不够细致,如果同学们想更加深入了解哪些具体的学派的由来、发展、贡献;人物的生平、贡献;理论的溯源、辨析等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多信者显

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91、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发展的活动。92、教育学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93、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即不论是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来培养人。9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或要求产生的变化结果。95、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6、学校教学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97、义务教育国家采取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年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98、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99、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编制,又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100、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制和实施是否体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课程改革的决策。10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102、启发性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波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3、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模式,它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形式。104、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也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有效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105、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106、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107、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学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108、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09、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刚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10、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安徽安徽大科教师

控制者

经典导学|第三人效果及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性

热点 我们要追经典 更应熟记于心强大效果 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信息对“我”或“你”未必起多大作用,然而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这个看起来似乎很另类的效果理论,实际上考察的是人们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普通的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缘起及概念194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历史学者在梳理“二战”文献时发现,日军曾向驻扎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的美军散发传单,对黑人士兵进行策反。日军宣传这场战争是日本人和白人之间的战争,日本人和黑人之间并没有恩怨,劝告黑人士兵不要为白人卖命。传单散发之后,很快引起了美国军队的撤退,同时部队内部的人事发生了重大变更,其原因是,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会受到传单内容的蛊惑,失去战斗意志,于是不得已而撤退。这位历史学者对此非常惊讶,因为传单初衷是要影响黑人,而实际上却影响了白人军官。该事件成为第三者效果提出的由头,并启发美国传播学者戴维森提出了第三者效果理论。当时,戴维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和社会学教授,在第三者效果概念提出之前,他曾对此做过多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是在1978年,地点为戴维森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内容是让人们回答竞选宣传对纽约人以及对自己的投票有何影响,目的是考察第三者效果的可行性。第二次实验在1981年,实验内容是实验对象认为电视广告对儿童和对自己年幼时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人们会趋向于认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比对自身年幼时的影响更大。第三、第四次实验是针对1980年美国总统的竞选,研究者分别于1981年秋天和1982年春天对1980年总统大选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的结果都证明第三者效果确实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戴维森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第三者效果理论。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perceptual bias),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ostensible audience)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三人效果”的概念:(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类似于我国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中所蕴含的操控谋略。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面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例如,儿童商品的购买者是他们的父母,但这些商品的广告通常是在儿童节目中插播的。作为“表面受众”的儿童并没有购买力,商家广告的目的,则是通过唤起儿童对这些商品的欲望和需求,并通过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力达到促销目的。以影响“表面受众”的形式,来实现操控“第三人”行为的意图,是这种宣传技巧的基本做法。(3)“第三人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正如戴维森所关注的,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例如,担忧媒体不良内容会对少年儿童成长造成危害的更多是父母、教育和法律界人士,正是这些人的抗议、批判产生了社会对不良内容的共识,并形成了制约不良内容的表层社会舆论以及在舆论的推动下建立的各种媒介内容管制制度。二、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假设与影响因素(一)“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假设第三者效果的假设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感知部分: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更大的效果,这是第三者效果的基本假设。二是行为部分:作为第三者认知的后果,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会导致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媒体内容影响从而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尤其是人们可能会支持对媒体的内容进行限制以防止媒介对他人的不艮影响。比如说对媒介上的色情暴力内容,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内容对青少年影响更大,进而会支持净化荧屏、净化媒介的内容,强调健康的、更加积极的内容。(二)“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1.信息的性质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对于后者,有学者称为“第一人效果”或者“反转的第三人效果”(reversed third-person effect)。2.信源的性质一是信源的可信度,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如广告或竞选宣传),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第三人效果”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4.个人因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作为“第三人效果”影响因素的个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二是学历因素。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而高学历都较强的优越感和自信,是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三是预存立场(predispositions)因素,媒介信息的观点越是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不一致,越会高估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而在观点一致时,则会觉得对自己影响大,出现“反转的第三人效果”。四是自我关联(ego-involvement)程度,与媒介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倾向于认为他人会受到影响。五是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perceived self expertise)。对媒介信息涉及的问题,一个人越觉得自己是内行或专家,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倾向。三、理论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效果往往表现得并不明显。它通常存在于支持媒介内容审查与信息限制的理由当中,并且经常影响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和执法者对于大众媒介传播效果的判断。此外,作为一种比较“新”且较为复杂和微妙的效果理论,第三者效果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其一,研究假设中所说的“媒介效果”过于广泛和抽象。戴维森当时考察了人们对媒介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但是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影响。后来很多研究者也没有清楚地阐明影响的具体内涵,以及是哪方面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深等;同时,研究的对象过于广泛,忽视了不同情况下的效果差异。其二,“第三者”的定义过于宽泛。戴维森等研究者常常把第三者界定为其他人,这个概念的假定过于宽泛而且同质化过高。其三,该理论的研究者往往把媒体对事物的描述等同于被描述的事物本身,很少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有关香烟的广告,我们经常会看到“抽烟有害健康”的提示语,既推销香烟同时又抵制香烟,所以媒介的描述和被描述的事物本身之间有所区别。其四,关于行为部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者效果广受传播学者重视的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它在行为层面所产生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第三者效果的感知和行为之间有没有联系、联系的强弱程度等还在进步探讨当中,各种研究结论还在不断涌现,尚待进一步完善。四、延伸:第一人效果研究发现在负面或争议性的信息中大多数的人们都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但当信息转向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符合需要的或正能量性质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们又会出现一种“第一人效果”(或者称之为“反第三人效果”),即认为自己所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远要大于他人受到的影响。最开始它的出现主要存在于媒介内容的性质上,这种相反的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随后将这种衍生的“第一人效果”假说列入到理论研究的范畴内。Gunther与他的伙伴研究表明,受访者倾向认为对自己没有需求的节目内容对他人的影响要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对有需求的内容则相反,认为自己所受的影响要大于他人所受的影响;Sun的研究结果也与“第三人效果”的结论完全相反,也证实了在一类信息中受众倾向于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五、第三人效果在网络传播中的特性(一)效果的延迟性由于受到网络自身技术逻辑与其他变量的影响,网民的心态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情形不同,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第三人效果”认知也呈现出一定的延时性。从网络意见的形成过程来看,网络事件发生伊始,人们对事件都缺乏普遍的了解,各种假信息、情绪化的言论会充斥网络,网络受众正处于搜集信息了解情况阶段,所以人们对各种差异化的信源一直难以辨别,容易陷入非理性状态。但随着网络事件被迅速炒红, 海量的信息满足了人们的了解需求同时,人们从也从这些信息中交叉验证、去粗取精,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从而对事件进行反思。这时人们便会相信自己的认识更准确、更公正,而别人尚处于非理性之中,会收到网络信息的误导,需要纠正的客观认识,人们在网络意见形成中普遍表现出一种“为了他人利益”的行为,即要给事件当事人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其他网民的非理性意见予以纠正。这就是网络意见中的“第三人效果”产生的过程,也是网络意见理性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行为在网络事件发生之初并未出现,而是随网络事件的发展慢慢显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例如“人肉搜索”行为,起初网络强大的人肉搜索功能让人们大呼过瘾,感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但随着个人隐私被曝光,部分被人肉对象的私生活遭到骚扰等网络暴力现象发生,人们转而支持限制网络人肉搜索的使用。(二)益于他人的动机性网络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另一个特点是,改写了“第三人效果”的行为动机。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根源,多是出于不实际的乐观、自我保护等动机。也就是人们多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进行认知差距的判断,从而做出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份都是隐匿的,彼此间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自我保护的动机被大大削减了。有学者在 2001 年对 480 位网民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网络“第三人效果”认知并不是由于人们竭力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而产生的自己保护动机。对这一问题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对网络负面信息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会认为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为他人利益的动机,人们会采取相应的限制行动。六、疫情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恐慌蔓延演变成集合行为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囤货抢购的风潮,在信息匮乏,行动受限的疫情期间,媒体的报道对于“抢购”风潮的兴起不无作用。《新闻联播》等央媒如实地报道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不断推迟,城市交通网络被封锁,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等消息,受众接收到消息后,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然后会凭借着“准统计感觉”去猜测——“我”知道国家储备充足,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会担心未来可能会出现断货的情况,“他们”可能会针对这些信息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抢购,为了掌握主动权,“我”也要囤货抢购。基于这种心理,抢购的态势越猛,加入抢购的人也就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这场风波中,于是真正的危机就形成了。不少研究者认为,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后“食盐抢购风波”等事件的发生,都与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时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与上述事件背景有着相似性。学者曾经在对“非典”中“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发现,原本没有受到非典抢购信息干扰的个人,“看到商场、超市到处有人买醋买药,并且价格也直线上升,我就真的有点急了,马上去超市……”可见,影响这些受众行为的主要是“他们”的抢购,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的受众在“他们”真正地行动之前预测到了“他们”将要发生的行为,并且加入其中。但问题在于,在恐慌和抢购中,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于是一起造成了抢购这一集合行为的发生。(二)追求希望依旧是普遍和主流的情感诉求1月27日晚,央视频开通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慢直播”,每个医院都有近景、全景两个镜头,共4个镜头的24小时施工现场直播,不少宅在家里的人点开直播,开始网络“云监工”,1月30日,“云监工”人数更是突破了5000万。在这特殊时期,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承载着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希望,网络“云监工”的火爆现象表现了第三人效果的另一面——在评估媒介正面信息的影响时,第三人效果会出现反转,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也称为“第一人效果”。目前,学界对于“第一人效果”的后续行为研究寥寥可数,而施工直播的火热正是填补了这一领域。戴维森认为,这样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由讯息本身的传递引起的,而是由接触讯息的受众根据自身特征与需求做出反应之后产生的结果”。受众们现在面临的是被困在家里,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工作学习都受限等现实问题,他们普遍认可医院的建成使自己目前的困境得到改善,所以受众观看医院建筑施工现场,也许并不是真正喜欢“云监工”,而是通过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方式来感受其传递出来的正面效能,对疫情结束后的未来进行展望。在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过程中,观众普遍认为医院建成以后会加快抗击疫情的步伐,对自己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受众给予了这场直播如此大的关注,但直播引起这么强大的效果也离不开观众自己对直播的传播,比如转发,或者发布与直播有关的网络动态,这无形中扩大了直播的影响力,人们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时,不仅会高估其对自己的影响,还会产生一种传播并积极宣传这种正面影响的倾向。考点链接第三人效果2019,四川大学,名词解释2018,北京大学,名词解释“第三人效果”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2018,中山大学,简答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基本内容2017,西南政法大学,简答参考文献:[1]大众传播学通论[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3]传播学教程[4]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5]浅析疫情中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以央媒的传播行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