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郑州京科类风湿研究院:类风湿患者选择的医院性质决定康复程度!慈悲

郑州京科类风湿研究院:类风湿患者选择的医院性质决定康复程度!

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目前确诊约有500多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以上患者没有得到正规的诊断和治疗。数据显示,其中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两年致残率约为50%,三年致残率高达70%以上,致残现象尤为严重。日前,河南日报称,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偏远地区,医疗条件有限,加之患者对类风湿疾病的重视意识偏低,加速了类风湿致残率。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疾病,如果不尽早采取科学规范治疗或者治疗不对症,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还加重心灵创伤和增加治疗费用。《河南日报》7月份一篇新闻报道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发病人群在35~50岁,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女性类风湿约是男性类风湿的4倍)。影响类风湿患者获得什么样的疗效,病情能恢复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据悉,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患者家庭、子女重视的患者家庭,往往选择类风湿专病医院治疗,接受更好、更先进的医疗救治,病情得到控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而因受当时医疗资源限制,对类风湿疾病不够重视,坚持老观念,长期服用药物缓解病痛的患者,在康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一种疾病,不同的选择,造成了不同的就医体验。来自河南省新乡市同一个镇的杨女士和刘女士,都患有类风湿多年,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在家门口吃药、贴膏药治疗无效后,因俩人选择了不同的治疗方式,疗效也大不相同,铸就了不用的人生轨迹。 一种疾病 两种人生杨女士选择了综合三甲医院,而刘女士并没有和杨女士一样选择三甲综合医院,而是自己在网上询问病情,最终选择了类风湿专病医院——郑州京科类风湿研究院。杨女士来到三甲综合医院,历经挂号排队的漫长等候后,面诊了主任,“五分钟”快速问诊,排队做X片等检查后,医生开了多种缓解疼痛的药物,让搭配使用。可是历经千辛万苦,在家吃了几天后,疼痛还是难以控制,没有专家联系,只能再坐车跑到医院问诊,医生给予的答复是:“配合几种药物使用,这个病治不好,只能靠药物缓解”。现在她病情加重,日常活动受限、生活难以自己,需要家人照顾。(图片采集为杨女士目前病情状况)刘女士通过网络咨询了类风湿专病医院,在预约了郑州京科类风湿研究院的院长亲诊号后,无需排队直接和院长面对面,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详细问诊和接受先进的病因检查,最终制定了治疗方案,治疗后,刘女士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消失,能正常走路。出院后,郑州京科类风湿研究院,给予刘女士“个案康复管理体系”方案,刘女士按照主治医生的要求,按时用药、合理锻炼、定期复诊,几年了,病情没有出现复发。现在的刘女士不仅过上了健康的生活,闲暇时间还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动补充家用。03:36专门治疗类风湿的专病医院和三甲综合医院,在治疗方式上究竟有哪些不同,让原本患有相同类风湿疾病的杨女士和刘女士,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类风湿专病医院vs三甲综合医院(表格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结语:由此可见,类风湿关节炎并非“不死的癌症”,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可控可治的。因此患者在看诊时,一定要选择一家符合自身疾病的医院,专业的医院不仅从医院品牌、权威专家、先进技术、个案管理、终身保障等增加患者的信赖度,也可以让我们在做就医选择时,更快速地解决病痛、少花冤枉钱。

友谅

安徽医科大学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跻身全球前列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安徽医科大获悉,近日,由第三方大数据对近三年来全球类风湿关节炎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宏观分析显示,该校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跻身全球前列。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发表的类风湿关节炎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日本、荷兰、意大利和法国分列第三到六位;从学术机构看,荷兰Leiden 大学医学中心排名第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中国安徽医科大学分列第二、三名,此外国内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和中南大学等机构上榜。按照影响力展示学者排名,安医大魏伟教授带领的团队近三年在该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名列前茅,属于国际上活跃的中国学者之一。记者了解到,安徽医科大学是国内从事抗炎免疫药理学的创始单位和重要研究单位之一,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校临床药理研究所、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期坚守研究特色,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作用及机制研究,创制了我国第一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免疫调节药——白芍总苷及其胶囊,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近年来,该校深入探索了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及网络调控机制,发现了多个新的药物靶点,提出了“炎症免疫反应软调节”的学术新观点,创制了新型候选药物,产生了明显的学术影响,成为了在国际国内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魏伟教授介绍,适度的炎症免疫反应保护机体,过度反应导致多种疾病。目前临床使用的许多药物过度抑制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恶性感染和诱发肿瘤等。因此在研发新药和临床合理用药时需要注意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权衡,使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炎症免疫反应的过度抑制,保持其生理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目前,“炎症免疫反应软调节”这一观点已写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尼克松

刘利新团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新靶点和治疗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世界人口患病率为0.5-1%。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没有方法彻底治愈RA,临床上采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抑制病情发展,但存在毒副作用大、影响自身免疫力、价格昂贵等问题。因此寻找RA新靶点,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大意义。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利新副教授及合作者经过六年的研究,揭示了游离核酸(cfDNA)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密切关系,并通过材料干预致病过程建立一种治疗RA新方法。图1. (A)RA和骨关节炎(OA)病人关节积液中cfDNA浓度对比;(B,C)RA病人关节积液中cfDNA有很强的炎症刺激作用;(D)RA病人积液CpG模块低甲基化特征;(E)富含低甲基化CpG模块可诱导小鼠产生RA炎症反应。RA患者体内存在异常高水平的cfDNA,然而尚未有研究报道明确证明其与RA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项目团队从163例患者样本中,验证了RA患者血浆和关节积液中的cfDNA含量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刺激RA患者的原代滑液单核免疫细胞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产生高水平的促炎因子(图1)。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RA患者积液中cfDNA具有特定的富含低甲基化CpG序列。动物实验显示,富含低甲基化CpG序列可诱发小鼠出现显著的关节炎症和骨侵蚀症状。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RA病人cfDNA特异序列结构和炎症的密切关系,为RA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该研究结果于2020年4月在国际综合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1]。图2.(A)cNP显著抑制cfDNA对原代细胞的激活;(B)cNP与溶酶体共定位;(C、D)cNP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症状和(E)恢复其活动能力。前期该项目团队提出使用阳离子聚合物材料清除带负电荷的cfDNA,作为抑制、治疗RA的新概念。从细胞和动物模型层次,发现阳离子纳米颗粒(cNP)具有高效结合核酸的能力,有效抑制cfDNA对病人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活化(图2)。动物实验显示阳离子纳米材料易富集到RA模型鼠的炎症关节,更好抑制RA模型鼠的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关节肿胀、骨和软骨破坏等症状,甚至使晚期RA大鼠恢复活动能力。该研究在国际综合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2]。图3. (A)精确调节结构的聚阳离子库;(B)材料结构与细胞毒性的关系;(C)抑制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D)结构对材料在炎症部位聚集的影响。为了克服胶束颗粒在体内可能解离产生的不确定性,研究团队通过调节可降解的聚己内酯主链聚合度、伯胺基型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分子(PAMAM)接枝代数,获得一个精确调控电荷密度和分子量的生物可降解阳离子聚合物库(图3)。揭示了阳离子聚合物的精确结与其核酸结合、毒性、抑制炎症、小动物体内分布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佳性能材料来有效抑制RA模型鼠的关节肿胀、滑膜增生和骨质破坏。该研究在国际化学综合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3]。图4.(A、B)调整cNP电荷密度;(C)增加PEG密度改善模型大鼠的症状及(D)有利于cNP在炎症关节的聚集。项目团队继续围绕如何减少阳离子聚合物在体内的毒性开展研究,通过引入PEG来调节嵌段共聚物纳米颗粒表面聚阳离子的密度,来研究颗粒电荷密度与毒性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图4)。发现PEG的引入在降低表面电荷密度的同时,大大减弱细胞毒性,并能够增加纳米颗粒在大鼠模型关节处的积累和滞留时间,提高了材料抑制病症的效果。这项工作为清除cfDNA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该研究于2020年5月在国际材料综合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4]。该项目研究从临床RA病人获得样本,从分子和细胞层次揭示了cfDNA与RA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运用材料对这种非正常免疫反应的干预,达到抑制RA疾病发展的目的。为RA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非传统、颠覆性的新策略。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合作者的支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1]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0.0066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6603-5.[3]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813362.[4]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0391.

使民心变

干细胞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免疫调节的优势,能对先天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干细胞疗法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免疫耐受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在于慢性滑膜炎症、骨和软骨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高致畸性和残疾率,但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可改善预后。近期,英国伯明翰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可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分析出是否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协助诊断。干细胞疗法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在近期的EULAR 2019(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会议上,有学者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经发现,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CD4+ T细胞)的异常激活、增殖和分化是其重要的因素。最新发布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一篇文献,讨论了CD4 + T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中的作用,研究干细胞疗法在CD4 + T细胞中的影响以及调控。大量CD4 + T细胞渗入滑膜组织,具有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高能力。这些细胞能大量分泌如IL-1、THF-α、IFN-α、IL-17等炎性因子,其中TNF-α、IL-17等具有促进炎性反应的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在动物研究中,干细胞抑制模型大鼠脾脏CD4+ T细胞增殖,促进CD4 + T细胞凋亡,平衡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类风湿关节炎进展。从外周血,免疫器官和炎症关节的角度证实,干细胞调节T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调节T淋巴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一作用为干细胞疗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干细胞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关于干细胞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已有记录。张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受试者,明显缓解和减轻临床症状,其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17例受试者进行干细胞移植,输注1×107间充质干细胞,随访4月~14月,ACR20评分受试者在睡眠、饮食、疲劳感、体力等方面有显著改善,晨僵小于1小时,疼痛肿胀的关节数减少,多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增加,病情无反复。按DAS28评分标准,12例得到缓解,3例处于低活动期。DAS28和CRP的分布图最近,一项国外的Ib / IIa 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静脉输注同种异体干细胞,与53名安慰剂组对比,干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受试者中显示出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结语科研人员正在不断地探讨干细胞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策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对干细胞疗法不断改进,最终实现干细胞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辛苦付出,每一个小小的发现,对未来都有着不可估量价值,对此你怎么看?————END————一五零生命干细胞整合发布

杰奎琳

刘良院士考察我院并为湖南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中心、湖南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研究中心授牌

12月11日,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前来我院考察,并为刘良院士工作站湖南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研究中心与湖南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中心授牌。校(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葛金文,医院党委书记刘平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莹等陪同考察。刘良院士为中心授牌今年7月,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组建完成并挂牌。我院将利用中医临床与科研优势,着力打造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下属的湖南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研究中心和湖南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中心。刘良院士在我院查房我院肾病科主任何泽云、风湿科主任王莘智分别向刘良院士介绍了肾病研究中心和风湿病研究中心的建设思路。他们希望通过两大中心的建设,用现代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结合深度临床应用及追踪观察,挖掘正清风痛宁在风湿病、肾病领域的应用潜能。刘良院士对两大中心的成立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规范医疗,形成专家共识,以临床研究带动医疗发展;二是要深度挖掘正清风痛宁在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潜力;三是要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四是要延长治疗康复服务链,将其深入延申至基层医疗。他表示,希望通过肾病研究中心和风湿病研究中心的设立,在产学研三股合力助推之下,深度开发正清风痛宁的临床应用价值,解决数亿计风湿病、肾病患者疾病痛苦,为人类健康谋福祉。【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毒中毒

西安交大领衔!研究揭示CL-11凝集素在预防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新作用

胶原凝集素11(Collectin-11, CL-11)是一种可溶性的C型凝集素,是先天免疫的中介。但此前人们对它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他们的研究中,西安交大二附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团队确定了CL-11在类风湿关节炎(RA)小鼠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建立了小鼠胶原诱导关节炎(CIA)模型,结合了CL-11基因缺失和重组(rCL - 11)治疗方法。对CIA小鼠的关节炎症和组织破坏、炎症细胞因子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循环水平进行评估。他们还用脾CD11c+细胞,检测了CL-11对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的影响。实验中,还检测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CL-11的水平。基于动物模型,他们发现CL-11在胶原诱导小鼠关节炎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接受了CL-11治疗的小鼠,比WT小鼠(由疾病发生率、临床关节炎评分和组织病理学决定;P<0.05)发生了更严重的关节炎。疾病严重程度与APC活化显著增强、Th1/Th17反应、致病性IgG2a产生、关节炎症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循环水平升高有关。体外对CD11c+细胞的分析表明CL-11对抑制APC的激活和功能至关重要。对rCL-11小鼠进行药物治疗,可减轻小鼠罹患胶原诱导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人血样本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1例)血清中CL-1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53例),血清中CL-11水平降低也与DAS28、ESR和CRP呈负相关(P<0.05)。<>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CL-11在预防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新作用,提示其潜在机制包括抑制APC激活和随后的T细胞反应。研究帮助进一步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有利于找出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当前治疗方案。上述研究成果以“Protective role for collectin11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mice”为题,发表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杂志上。(文章来源:前瞻网)

两代人

这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价格降幅高达73.4%,医保目录落地惠及广大患者!

今年3月1日起,广州市正式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以下简称《2020年医保目录》)。去年12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2020年医保目录,新增119种药品品种,其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JAK抑制剂新药艾乐明(巴瑞替尼片)被成功纳入,这种新药特别适用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对一种或多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着新版医保目录的落地执行,使用该治疗药物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付由3998元/盒降至1064元/盒,降幅达到73.4%,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使长期规范治疗有了基础保障。韩光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美国临床免疫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与免疫专业分会委员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高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所致,高发于30岁-60岁的女性,具有病程长、易反复、致残率高等特点,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受限、生活质量和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据统计,我国RA患病率约为人口的0.3%-0.4%,全国总患病人群约500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随着病程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明显升高。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韩光明教授表示,女性的发病率明显比男性高,但具体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肘、踝和足关节的肿胀、疼痛及晨僵为特征,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此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累及心脏、肺、肾、眼等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引发心脏病变、肺部病变、肾脏病变、眼部病变等,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极易误诊,及早达标治疗尤为关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属于这一疾病的高发群体。而吸烟、病毒和细菌感染常为这一疾病的诱发因素。” 由于有的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非常容易误诊,根据国内外数据显示,有部分患者几年后才被诊断明确。韩光明教授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是个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无办法彻底根治,该病治疗的黄金期是在发病后半年内,若能及早有效、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和控制,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如果不及早控制病情,关节就会出现破坏变形。一旦出现关节破坏,后期即使再治疗,已经发生骨质破坏的关节就不能逆转了。“因此,当出现晨僵、关节肿胀疼痛等相关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规范治疗,JAK抑制剂新药为患者带来福音确诊RA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风湿项目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拍片、B超和核磁共振等来共同决定。 RA的治疗目标是尽快让患者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临床上,常用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类、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和生物制剂等。但这些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传统DMARDs起效慢(一般要3个月左右才起效)、生物制剂注射或输液治疗使用不便等。近年来,随着对RA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JAK抑制剂的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并受到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韩光明教授介绍,JAK激酶属于细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可介导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并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传递下去。而JAK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JAK激酶,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来阻断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进展。目前,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JAK抑制剂中,艾乐明是首个一日一次口服选择性JAK抑制剂,服药方便、安全,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一周起效显著改善炎症及疾病活动度,长期使用安全性稳定、耐受良好,在JAK抑制剂类别中仍保持持续投资的外资品牌。此外,艾乐明还可与甲氨蝶呤或其他非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联合使用,助力患者达标治疗。加大科普宣传,助力RA患者尽早获益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不仅使患者遭受身体及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还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对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无效或效果不佳。新医保政策在广州的落地执行,将大大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用药负担,提高了患者使用艾乐明的可及性,为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机会。另外,需要加大该新药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非风湿病专业医生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早了解该药物。文/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伍仞(资讯)

大武夷

我国研究机构有可喜新发现:两种药物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2月4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究,在抑制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上。该研究表明,瑞得西韦和磷酸氯喹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感染。瑞得西韦是核苷类似物,目前应用于刚果(金)开展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Ⅱ和Ⅲ期临床研究。磷酸氯喹于上个世纪40年代起用于治疗疟疾,后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上述两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有效抑制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初步结果,此前已通过多种形式向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报告,在人体上的作用还有待临床验证。为服务于疫情防控,合作双方单位联合声明称:在上述具有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中,我们对于国内已经上市并能够完全实现自主供应的药物磷酸氯喹,不申请相关专利,以鼓励相关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对在我国尚未上市,且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药物瑞得西韦,我们依据国际惯例,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1月21日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并将通过PCT(专利合作协定)途径进入全球主要国家。如果国外相关企业有意向为我国疫情防控作出贡献,我们双方一致同意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暂不要求实施专利所主张的权利,希望和国外制药公司共同协作为疫情防控尽绵薄之力。武汉病毒所王曼丽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瑞源副研究员、武汉病毒所张磊砢副研究员、杨兴娄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肖庚富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武汉病毒所胡志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刘佳、徐明月、石正丽等为共同作者。记者获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病毒资源库和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以及湖北省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等项目的资助。

武瑠

省内第一!安徽医科大学4位风湿免疫病专家跻身全国百强

近日,“全国风湿免疫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出炉,安徽医科大学4位风湿免疫病专家跻身全国百强,为安徽省内入选最多、名次最高。榜单显示,安徽医科大学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叶冬青教授、潘发明教授、潘海峰副教授,以及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徐建华教授4人入选,3人位列前20。其中,叶冬青教授居全国第二,省内第一。叶冬青教授领衔的炎症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团队,瞄准国际研究前沿,以慢性复杂疾病的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我国SLE的遗传资源,开展SLE的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系列研究,历时3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该系列研究不仅为今后进一步分析SLE的病因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推动了国际上对重大炎症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意义。该系列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已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评论·风湿病学(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风湿病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等SCI收录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徐建华教授是首届“江淮名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协会常委。从事风湿免疫专业27余年,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项目等2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抗风湿药临床研究100余项,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安徽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此次四人进入全国百强榜,不仅是对安徽医科大学专家学术科研综合实力的肯定,也表明了校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研究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为该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全国风湿免疫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是全球学者库基于论文的专家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按照总积分进行排序,同时也展示专家的全部论文数及H指数。该排名有助于学界同行相互了解、学习、借鉴科研成果,共同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毛丽娟 特约通讯员 王晶晶)【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心法

好消息!国内首个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细胞药物IND获批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北京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临床实验申请正式获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这将是国内首个获得批准的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细胞药物临床实验。 此次获批的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细胞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腕、膝、踝和足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进展性多关节炎,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造成关节炎症、疼痛、肿胀和僵硬;还可能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肺部损害等全身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且目前尚无根治的手段。此次获批的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细胞药物,可以说是为治愈类风湿关节炎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国的干细胞研究我国的干细胞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干细胞行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2019年共有118家机构62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完成备案,其研究疾病涉及人体各大系统。从2018年6月至今,国内相继有7款干细胞新药临床实验IND获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默示许可。适用证包括:膝骨关节炎、糖尿病足、抗移植物宿主病、类风湿关节炎。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研究热点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干细胞被发现以来,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全球关于干细胞的各项研究如火如荼,其中间充质干细胞以其强大的分化再生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越来越受到科学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已经涉及多个系统上百种疾病,其中包含骨关节炎、糖尿病、肝损伤、小儿脑瘫等常见疾病。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再生能力,它能够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它还具有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为损伤细胞提供营养,促进损伤细胞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对损伤部位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抑制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尤其是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疾病的临床价值不断被证实。相信,随着科学家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终将会受益于这项新的技术。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转发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