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科学应对老龄社会“2019老龄科学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日报12月16日电 12月14日,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9老龄科学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在主持会议时,向与会专家代表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和目的意义。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王建军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或者养老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甚至生态问题。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搞清楚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及时、科学、综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老龄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研讨会以“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科学应对老龄社会”为主题,紧紧围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老龄科学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副司长蔡菲,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进行了阐述和研讨。在老龄科学建设研讨部分,中国人民大学一级荣誉教授邬沧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莉莉、伍小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分别做了题为《新时代老龄科学的任务》、《健康老龄化与慢病管理》、《老龄人口学的未来》、《老龄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老龄服务产业发展》、《认识老龄健康的复杂性》和《老龄文化学的发展方向》的精彩演讲。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王祖敏) 在老年人口已达2.5亿、老龄化形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的中国,如何更及时、科学、全面地应对老龄社会成为相关领域的一大课题。资料图:养老院。中新社发 陆欣 摄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9老龄科学年会”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科学应对老龄社会”为主题,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老龄科学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在老龄科学建设研讨部分,来自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时代老龄科学的任务”“老龄人口学”“老龄经济学”“老龄文化学”“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健康的复杂性”等专题进行了演讲。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国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或者养老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涵盖了人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甚至生态等诸多领域。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只有首先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做到及时、科学、综合地去应对。王建军称,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认识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奠定坚实的基础。(完)
“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现场。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中国网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旨在为落实党中央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此次研讨会于2018年12月15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全国老龄老龄办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联合主办,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老龄战略研究中心协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51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加,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致辞。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王建军指出,人类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是当今影响全球的重大世情,也是我国今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国情。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1亿,占到总人口的17.3%,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占到总人口35%左右。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群,也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多学科,需要在老年学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的学科群体系进行联合攻关。着眼长远看,老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群,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王建军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科学研究事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同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学习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春兰提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的老龄工作,并对加强老龄科学和老龄调查研究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本次研讨会回顾总结过去应对老龄社会的历程经验,展望未来科学应对老龄社会的光明前景,共同研讨老龄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老龄社会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建军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首次召开的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也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事业乃至老龄事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明年将适时召开全国性的老龄科学大会。他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老龄科学的学科定位,重点研究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中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着力找到系统性解决老龄社会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案。要以新理念创新学科研究方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站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去思考老龄问题,系统梳理现有理论,创新研究方法,防止仅仅埋头于研究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研究一些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要充分整合研究力量,动员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展联合攻关。要搭建平台,努力改变老龄科学研究还处于自发的各自为政状态,通过学术会议、大数据库、成果转化展示等方式,促进老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共享,推动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具体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终身教授邬沧萍发言。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中国人民大学终身教授邬沧萍指出,没有理论,应对老龄社会就没有方向。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老龄社会,要拿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必须加强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理论思维,为新时代人类知识体系增加新内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发言。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指出,在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并开始向超老龄社会进发的背景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重点是建立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核心是探索研究老龄社会的规律,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老龄社会诸多问题的总钥匙,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此,需要建立国家级老龄科学研究交流平台、成果信息共享发布平台,联合建立老龄科学重要成果研究报告发布制度。专家互动。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指出,应对老龄社会所进行的战略安排和政策设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需要老龄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只有做到老龄科学理论与应对老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地有根有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发言。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对于应对老龄社会具有重大开拓意义,根本是要转变观念,从研究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等具体问题超拔出来,提升理论层次,结合中国国情,探讨老龄经济学、老龄社会学、老龄健康学等理论问题,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上探索相关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系统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建议,旨在关注长寿时代全体国民全生命周期的新生活。研讨会主办方向邬沧萍颁发从事老龄科学研究40年纪念杯。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影本次研讨会主办方向邬沧萍先生颁发从事老龄科学研究40年纪念杯。会议得到了老龄系统、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老龄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英出席。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田晓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5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均超过98%。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着力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不断惠及广大城乡老年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当天在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报告,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上升24.8个百分点和53.9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有网上购物和旅游消费行为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12.4%和14.31%,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新选择。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入人心,不少老年人还主动融入社会。老年大学、公益活动、社区公共事务讨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影。报告也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面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等严峻挑战。此次发布的报告主要依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五年开展一次,自2000年起至今已开展四次。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 王祖敏)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为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指出,人类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是当今影响全球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国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国情。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需要在老年学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的学科群体系进行联合攻关,找到系统性解决老龄社会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案。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1亿,占到总人口的17.3%,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占到总人口35%左右,中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表示,在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并开始向超老龄社会进发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重点是建立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核心是探索研究老龄社会的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老龄社会诸多问题的总钥匙。为此,需要建立国家级老龄科学研究交流平台、成果信息共享发布平台,联合建立老龄科学重要成果研究报告发布制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称,目前,很多人还存在着老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健康、医疗问题的一大“误区”,以及在身体进入“长寿社会”(老龄社会)后,思想体系还处于“短寿时代”的一大“尴尬”。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的根本是要转变观念,从研究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等具体问题上超拔出来,探讨老龄经济学、老龄社会学、老龄健康学等理论问题,提出系统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建议,关注“长寿时代”国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英表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繁重,需要创新理念、多维度思考。未来教育部将加强高校“涉老”学科的建设、推进高校在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等,引导高校开展老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本次会议由中国全国老龄办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联合主办,是中国首次召开的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据悉,主办方明年将适时召开全国性的老龄科学大会。(完)
人民网上海12月7日电 (唐小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12月5日成立,“为2021—2035年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献策”研讨会同期举行。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养老机构的100多名学者、专家参与线上线下会议。“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立老龄科研基地有着多学科、跨学科的优势,尤其是整合了人口学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终身教育研究的三方优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斯阳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入选首批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作为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的契机,推动学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老龄科学研究,也将加强基地的统筹谋划,聚焦人口老龄化和积极应对战略,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更大贡献。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老龄问题研究是一片自由探索的蓝海,也是当代学者勇担的时代使命。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期望华东师范大学把准研究方向,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考者、探索者,充分体现基地价值;作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咨询者、建言者,夯实责任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从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研究时机三个角度肯定了充分发挥老龄科研基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杜鹏提出三点建议,即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通过基地平台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加大跨校的基地合作,建议每年开展基地交流会议,发挥首批老龄科研基地的各自优势,促进老年问题研究的发展;注重基地的人才培养,不断满足新时代发展下老年研究领域人才的需求,借力基地建设为专业教育做出铺垫。基地主任桂世勋教授回顾了华东师大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的筹建过程。展望未来,他认为,基地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点发力:抓住基地的主要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依托基地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开展跨校合作;加强老年学科相关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成立长三角老龄科研基地联盟的建设;充分发挥华东师大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的指导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基地独特的领导体制,提交质量更高的政策建议。华东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围绕民生保障,聚焦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正值“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科研基地的成立标志着学校老龄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迈入了新的阶段。基地未来将立足长三角,发挥区位优势,突出自身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注重产学研结合,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推动老龄政策、老龄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贡献更多智慧。(华东师大供图)(责编:唐小丽、金煜纯)【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内循环经济下,我国老龄事业将如何进行中长期规划?老龄产业怎样发展?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解答。“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会呈现怎样的状态?我认为就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老龄经济,这是新的经济,也是未来新的经济形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8月27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养老行业陆家嘴峰会上说。根据联合国人口署《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预测,中国老年人口到2055年将增至4.9亿的峰值,超过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并持续维持高位至本世纪末。面临这些重大问题在党俊武看来,经济内循环的本质是要抓住“内需”循环,而内需循环所依托的背景,则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调整下的社会经济转变。党俊武曾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参与《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等多项老龄科研项目。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着眼长远看,经济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变。“以往经济以物为本,以资本为本,经济发展就是追求产出、产值和利润最大化。但老龄经济是人本经济,也是生命经济,根本是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确保人的全生命健康、质量和意义。”另一个转变,是年轻社会经济向老龄经济转变。到2050年,中国经济呈将从年轻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变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经济结构,并呈现为新的形态。由于需求端的不断变化,老龄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重大问题也在逐步凸显。比如:正在形成的老龄经济需求结构与年轻社会的供给结构间的冲突,老龄金融和老龄产业基金的发展滞后,老龄制造发展困难以及老龄经济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短板等。“2016年曾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但真正进入老龄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还远远不够,市场中也仍然未形成一只专门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基金。”党俊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老龄经济在未来约有100万亿的市场规模,但产业基金仍等金融支持还需要加快步伐。”政策规划与实践针对上述问题和短板,党俊武也提出了一些在“十四五”能够将老龄经济做强做大的建议。比如,在政府协调机制上,要发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优势。“目前,许多政府相关部门在区县一级就能匹配‘一条龙’窗口办公,积累了许多经验,协调机制也可以从基层做起。”党俊武说。在土地政策上,党俊武建议是要控制涉老领域的土地地价。也就是说,要进行土地供给层面的创新,不论其产业模式是健康养老、还是老龄产业,抑或是老龄经济,都可以遵循这一条准则。“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老龄经济产业才有希望。”而在产业金融上,党俊武认为,“十四五”期间至少需要有一只老龄产业方面的国家基金能够建立起来。“例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也可以搞老龄制造产业基金。”人才政策上,“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养老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式,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只有这样,30年后我们才有足够的该领域人才做支撑。”另外,政策规划上,混合经济的实践必不可少。目前,我国的康养机构的主要类型包括自建自营、公建民营、托管运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等,如何形成一个“相互弥补的整合体”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主要在于国有企业怎样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党俊武说,“许多老龄产业的项目为什么难以发展?究其原因,是其多在郊区选址,但却没有人流量。据调研了解,此类项目都是以场景建设为概念,尽管这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但我们仍然需要将‘郊区综合一体化’放在‘城市综合一体化’里去考量。”企业的发展路径上述政策引导下,一批老龄经济下的细分产业将优先受到关注,包括老龄文化、健康、制造、宜居、服务、金融等。比如,老龄制造方面,党俊武认为,做强老龄制造就一定要向新型农业发力,比如,要做强保健品行业。“当然,对不法保健品销售商要严厉打击。”此外,也要发展老龄辅助器具、智慧养生、智慧医疗等。而在老龄金融方面,则可以依托金融创新老龄经济产业综合体建设,包括在都市核心区建设一批涵盖中老年生活方方面面的场景体验综合体。“发展老龄经济产业是我们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产业战略,也是内循环经济的重要主攻方向,也是未来全球老龄化背景下外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党俊武说。
11月14日,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家座谈会于在京举行,会上养老产业相关专家学者,就“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具体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交流、探讨。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认为,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应对。建议,整个公共政策体系都要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形成整合协同共识,从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角度出发,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口前移到年轻人口和低龄老年人口。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建设上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并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对人口老龄化本质特征、基本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也非常重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体中国人拥有幸福晚年的保障,并将为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做出中国贡献。他呼吁,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分领域的中长期专项战略,在全社会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教育,同时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党俊武讲到,放眼世界,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需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发展养老事业。此外,从政治层面考虑,确保在老龄社会责任下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这三大群体的利益均衡,将是事关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专家发言环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健康宜居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伍小兰以《开展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养老金制度完善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涛以《九成老年健康活力群体的旅游养老服务需求不可轻视》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经济产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莉莉以《加快培育老龄消费市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内循环》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以《在经济领域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魏彦彦以《大力发展老龄文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周燕珉以《关于推动老年公寓发展建设的建议》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调查所副所长、高级统计师翟德华以《从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题,国家医疗保障局价格招采指导中心药品耗材处处长钱军程以《拥抱新技术 开创新思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李晶以《提升老年教育品质 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为题,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目标和路径》为题,分别做主题演讲。【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倩)近日,中国老龄协会公布老龄科研基地批准名单,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入围。除该校外,本次获批的“双一流”高校还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2家。这是西南交通大学继2015年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建设“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国家老龄科学理论研究基地,首批两家)以来,再度在老龄和康养领域获得国家级科研基地称号。据了解,建院5年来,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按照全国老龄办指示和学校要求,紧密围绕“促进积极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核心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理论政策研究和产业咨询服务,获得“四川省委重点联系的高校智库”等称号,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平台。
中国日报5月15日电(记者李磊)2018年5月15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五年开展一次的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自2000年开始,这项调查已经成功开展了四次。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部署,第四次调查突出问题导向,在前三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扩展调查范围,丰富调查内容,扩大调查样本规模,提升调查数据代表性。从全球范围来看,第四次调查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本次蓝皮书以第四次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托,分析了新时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从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蕴含着整体向好的新变化。从老年人的家庭关系来看,“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深刻转变。从老年人的健康医疗状况来看,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从老年人的照料护理服务状况来看,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社区老龄服务需求旺盛。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来看,城乡老年人收入平稳增长,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老年人的宜居环境状况来看,老年人居住面积普遍较大,大多数老年人拥有独立房间。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来看,老年人力资源储量丰富。从老年人的权益保障状况来看,老年优待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社会尊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来看,城乡老年人幸福感显著提升,老年人闲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整体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举措,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这些成就值得充分肯定。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代老年人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失能问题日益突出,宜居建设相对滞后,全民对老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等等。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需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予以统筹解决。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就医养结合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全体人民健康而老、富足而寿,除了做好养老、健康、医疗等工作外,还要做好中长期的全面安排。新闻发布会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芳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