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扩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欢迎您投稿里欧洛

扩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欢迎您投稿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6日讯 闪电新闻记者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获悉,目前该院医药卫生期刊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杂志发布征稿信息,杂志拟于2020年10月创刊,现面向各有关单位及临床科研工作者征集稿件。《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省立医院主办的老年医学领域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为广大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工作者服务,及时报道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反映国内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和动态,推动老年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杂志为双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2/R。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志坚担任杂志主编。杂志设有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医养结合、专题笔谈、临床护理、医学伦理等栏目。内容包括老年医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及医学伦理等。《老年医学研究》杂志征稿内容:1.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2.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医学研究前沿性论文。《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投稿要求:1.稿件应符合本刊对老年医学各领域的报道重点及栏目设置要求。2.稿件内容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表述也应做到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练。3.稿件内容应丰富详实,符合栏目字数要求。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医养结合、专题笔谈、医学伦理类论文不少于4000字,字数均不超过8000字。临床护理、个案报告类论文不少于2000字。4.作者应对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负责。来稿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不存在抄袭、雷同等学术不端现象。严禁一稿多投。5.论文如为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应于论文首页左下角注释,需注明基金项目的类别、项目具体名称及项目编号,并在投稿时提交基金项目批文等相关材料。6.稿件电子版请采用word文档格式,以便于编辑、专家审修稿件。7.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人群,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象。8.文题与作者: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置于作者名下。9.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标引3~8个关键词。10.图表:图或表应冠有图题或表题。表格采用三线(顶线、表头线、底线)表。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注明图号及方向。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11.参考文献: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按GB/T7714 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作者必须自行核对参考文献原文,无误后将其按引用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举例:1.杜贾军、孟龙、陈景寒等,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J]。山东医药,2004,44(27):1-3。2.Takano M, Mizuno K, Okamatsu K, et al.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alysis by coronary angioscop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 J Am Coll Cardiol, 2001,38(1):99-104.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7-280。投稿邮箱:lnyxyj@163.com编辑部电话:0531-88584737副主编:王建春 15168888902邱 源 18553123277执行主编:韩磊 15169038077闪电新闻记者 亓廷廷 济南报道

老地方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信任问题是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瓶颈

去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回应此前多地频繁发生的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难题。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科学研究》主编党俊武认为,“数字鸿沟”是数字化与老龄化两大浪潮交相碰撞产生的必然结果,未来,老年人如何融入数字化进程值得充分关注。填补数字鸿沟需强有力的数字反哺新京报:疫情期间,多地曝光老年人健康码使用难的新闻,这也成为国办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你怎么看这一情况的出现?党俊武:这个问题很现实,但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老人接纳数字化程度慢。它暴露出一个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理念问题,高科技快速发展,如何落地,如何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这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尺度。我国数字化的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社区网格化管理细致,只有树立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有技术完全有能力处理好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包括无障碍使用健康码等问题。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危机?党俊武:老年人数字鸿沟,其实就是社会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这两大趋势相遭遇,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将老龄化将其孤立看待,视作数字化进程的绊脚石。我们需要换个眼光来看人口老龄化。数字化和老龄化交织下,可以产生出的巨大的红利。2019年末,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4亿,“十四五”期间,将突破3亿人。老年人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商家眼中十分重要的“流量”提供者。数字化技术真正要全面落地实现红利,我认为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数字反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包括家庭中的子女,不仅仅是提供基础的帮助,还要开展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学习,将这一项行动的重要性提高到全社会层面上来。新京报:在你的研究和观察过程中,老年人对数字技术是更积极的态度,还是更回避的态度?党俊武: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有天然的保守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需要一个观察和接纳的过程。一旦老年人能够感受到技术带来的益处,他们也会欣然接受。以我个人为例,因为工作原因两三年前才开始使用手机微信。我可能认为它不利于视力保护,加剧时间碎片化,占用我过多读书时间。数字化是一个中性技术,也有它的弊端。我们应当秉持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就是不能让数字化取代一切。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个真正瓶颈在于,老年群体对它的信任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数字化的法治化进程,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出台相应监管政策,针对数字化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曝光力度。新京报: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接触互联网、学习技术简单,如何让他们掌握数字思维呢?党俊武:没错,这个很重要。即便是有意愿、条件和能力学习和了解数字化的老人,形成数字思维也并非易事。数字思维不是从外面灌输的,而是从新的生活方式和新习惯的使用过程当中形成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老人已经接触到的数字化的技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维自然会慢慢养成。对未“触网”老年人要分类看待新京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中国有3400万老人在去年短短三个月之内成了网民。你怎么看这个急速增长?党俊武:受疫情的客观影响,更多老年人发现互联网技术提升了生活的便利。首先,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有能力上网的,可能日常生活的非必需性,还没有接触;第二,本身中老年人“触网”人数基数就较小,因而潜力巨大。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还有1.57亿老年群体没有接触网络。其实可以将他们分类看待。分类标准基本有三个:收入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文化程度。无法“触网”的,通过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实现兜底,同时加强线下服务;有发掘潜力的,通过适老化改造,简化使用流程降低门槛,让他们更快融入数字化生活;已经接触的老人,让他们加深了解,提升数字素养。这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方案中也有明确: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新京报:国办方案发出后,相关部门也已经陆续出台文件,这些措施要如何落地?党俊武:我国老年人口群体庞大,解决老年人适应智能化发展困难问题,我认为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兜底,更重要的是,应当确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后,交由社会和市场,发挥各自能动性。例如,现在许多商家已经认识到,不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就等于把客户挡在门外。有了这个意识,他们自然会想出很多办法。毕竟,意识是第一位的,办法是第二位的。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要找到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抓手。政府机构层面有老龄办主抓,但目前我们看到,许多县级老龄办已经取消了。因此,应健全组织建设,强化老龄工作系统的职能,要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的作用。新京报:你所说的“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是什么?党俊武: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主要是指能从中尝到甜头的各种做法。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好的转变。比如家门口的超市,开始没有健康码是绝对不让进门。现在出现了各种替代措施,因为商家发现,逛超市的主要是老人,没了客户货架上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一句话概括:数字化是做大自己潜在消费群体的最简单、最低成本的办法,也是保住自己客户的最简单办法。新京报:对于市场来说,老年人的钱可能比较难赚。党俊武:对,这就涉及老龄经济的问题。可能目前商家的眼光还是更多放在了年轻人这个活力群体,主要是商家没想通,从整个社会财富的年龄结构来看,钱主要掌握在中老年人的手里。我们一直都在主张扭转一个概念,数字化鸿沟可怜的不是老年人,是商家。只是要注意,任何消费都是需要激情。年轻人只要有品牌效应,消费是件很容易的事。老年人不是。他需要反复观察、试验、比对。老人接受速度慢,但粘性相当好,一旦打开便是非常稳定的市场。正规保健品的销售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商家现在都是用的更多是挣快钱的那套老路子,所以还很难接受慢慢培养消费群体的老龄经济这种真正的新经济。认知新经济是一个大话题,要认识到,中国未来消费主要靠中老年群体,内循环也要靠中老年群体的巨大消费动能。老龄社会不仅仅是老年人问题新京报:数字化与老龄化交织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否也说明我们在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时,更应关注这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问题?党俊武:数字化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进入了老龄社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树立三个视角。第一,树立人生的老年期视角。老年人是人的老年期,我们不能把老年期与年轻期割裂开来。主要是要让全社会认识到人人都有老年期。否则,只谈老年人,让年轻人似乎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第二,树立全生命周期视角。生命有从青年到老年的演化过程,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年轻时候如何,老了又如何。例如现在人人整天看手机,高龄阶段就会积累大规模的眼科疾病问题。如果不纠正,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要知道,一旦视觉出了问题,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更无法谈美好生活。第三,树立老龄社会视角。我们现在已经迈入老龄社会,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多了的问题,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减少的问题,总体看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需要从全局来谋划、来应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等问题。对此,中央作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简单来说,就是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各种问题。老年数字鸿沟问题也要纳入这个框架来系统解决。新京报:你刚才提到,关于老龄社会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能否详细解释下?党俊武:现在很多人“谈老色变”,而且对老龄社会持悲观思维的认识误区是全球性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用传统年轻社会的思维来看待老龄社会。年轻社会中年轻人多老人少,现在进入老龄社会,老人在增多,年轻人在减少,用年轻社会的思维看,当然只能是悲观结论。但是,我们用老龄社会的思维看老龄社会,结论就是乐观的。一方面,社会整体在老龄化,但个体在年轻化。另一方面,大家活得长寿,这是有人类以来的梦想变现。这是个伟大壮举。老龄化不可怕,关键是不能过度老龄化。另外,把人口老龄化就当做老年人增多,这是个绝对错误的概念。老龄化指的是老人增多和年轻人减少的过程。这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规律。规律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个结构性变动背后,是我们的观念、发展方式、制度体系等要适应这个规律。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是简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吃饭、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编辑 陈思

滑雪课

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再获国家级研究基地称号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倩)近日,中国老龄协会公布老龄科研基地批准名单,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入围。除该校外,本次获批的“双一流”高校还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2家。这是西南交通大学继2015年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建设“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国家老龄科学理论研究基地,首批两家)以来,再度在老龄和康养领域获得国家级科研基地称号。据了解,建院5年来,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按照全国老龄办指示和学校要求,紧密围绕“促进积极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核心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理论政策研究和产业咨询服务,获得“四川省委重点联系的高校智库”等称号,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平台。

申老

“我是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员”第20讲:“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我是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员》男: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女: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男: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联合推出:“我是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员”专栏。女:为老龄化国情教育发声,为健康中国行动助力!男: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田天。女:我是夏叶。合:我们为老龄化国情教育发声。男: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第20讲,继续介绍应对人口老龄化主要成就。本讲主题“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女:首先了解老龄工作机构。国家老龄工作机构设立至今30多年,先后经历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中国老龄协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4个阶段。2018年机构改革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委员会日常工作。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均设在卫生健康部门。男:再来了解老龄科学研究1984年8月,全国首届老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会议研究老龄问题。1989年3月,国家编委批准成立国家级多学科老龄问题综合研究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自2000年开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女:2009年10月25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正式启动,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2013年6月27日,由全国老龄办主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老龄科学研究》创刊,系我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份国家级学术性刊物。男:最后了解一下国际交流合作。老龄领域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和国际社会、联合国系统加强老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作为人口大国在国际老龄领域的重要影响。与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以及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性别、老年扶贫以及老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项目合作。男:感谢您收听“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第20讲”,第21讲将开启老年人社会保障新篇章,将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开启。本期宣讲:文字编辑:夏叶、孙光文宣 讲 员:夏叶、田天编 审:岳勇、张宇、许先明制 作:小梦资料来自《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来源:《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虽悲不哀

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老龄工作机构:国家老龄工作机构设立至今30多年,先后经历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中国老龄协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4个阶段。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1600家,所有的省(区、市)95%的地(市)、86.8%的县(市、区)都设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老龄科学研究:1984年8月,全国首届老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会议研究老龄问题。1989年3月,国家编委批准成立国家级多学科老龄问题综合研究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自2000年开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09年10月25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正式启动,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2013年6月27日,由全国老龄办主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老龄科学研究》(刊号:CN10-12/D)创刊,系我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份国家级学术性刊物。国际交流合作:老龄领域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和国际社会、联合国系统加强老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作为人口大国在国际老龄领域的重要影响。与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以及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性别、老年扶贫以及老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项目合作。(祁绣娟 整理)

不在意

参赛必读: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竞赛考试秘籍(第四章)

第四章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着力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应对人口老龄化主要成就(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老龄事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三中全会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与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老年人照顾服务等政策文件,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将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列入专题研究。李克强总理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专题会议中对老龄事业重点领域改革发展进行强调和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设专章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部署。全国人大组织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全国政协将老龄问题纳入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并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就老龄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近五年来,全国人大、政协涉老建议和提案数量逐年递增。(二)我国老龄事业顶层设计更加科学1.老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现行版本是2015年修正版)为主体的老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已有21个省份完成了配套法规的修订,9个省份制定了养老服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成年人监护作出规定。民政、人社、卫健委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了老龄领域部门规章的制定。2.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持续实施我国已经持续编制和实施了5个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规划包括《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多部专项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各自领域“十三五”规划均将有关老龄工作的内容纳入其中。有关部门分别制订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专项规划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项规划对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专门部署的有22部。“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3.老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完善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作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等重大决策。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就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做好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以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康复辅具产业、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性试点等密集出台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出台290多个涉老规范性文件。(三)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1.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研究形成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实施。截至2018年5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约9.22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50万人;截至201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02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6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926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02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41万人和92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递增,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1686元提高到2016年的2362元,年均增长8.8%。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6年底,约5.1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领取待遇的有1.5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人均养老金约120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正式实施,实现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6年首次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1亿多退休人员受益。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逐步推广。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相继启动。2.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老年人成为全民医保的主要受益群体。截至2018年5月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约11.9亿,比上年末增加180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取得积极进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深化,有效促进了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了医疗费用上涨,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符合规定的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即将实现。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逐步推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医保参保人员待遇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待遇水平平均达到80%以上和70%左右。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2017年全国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3.99%。主要针对老年人与医疗相关的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15个城市试点。截至2017年底,参保人数超过4400万,当年受益7.5万余人,基金支付比例达到70%以上,人均支付7600多元,制度保障功效初步显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日益丰富,参加人数不断增多。3.社会救助城乡统一覆盖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了低保救助。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城市低保对象126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4045.2万人,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5306.2万人。农村有1597万老年人享受低保,超过农村低保总人数的40.5%。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达到540.6元/人·月,较上年同期增长9.3%,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4300.7元/人·年,较上年同期增长14.9%。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共有423万老年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社会福利水平稳步提高(1)老年福利制度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达2682.2万人。30个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享受服务补贴的老年人354.4万人。29个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61.3万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扶助关怀制度逐步完善。(2)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2017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国办发〔2017〕52号)以满足老年人迫切需求为导向,以增进老年福祉为目标,明确了20项老年人照顾服务重点任务,涵盖了老年人医、食、住、行、娱等各方面。全国31个省份都出台了优待老年人政策。多地政策实现“同城同待遇”。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市、县市均实行了对65岁以上老年人减免公共交通票价政策。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65.8%的老年人享受过多种优待,其中20.8%的老年人享受过公共交通票价减免,13.4%的老年人享受过公园门票减免,10.1%的老年人享受过旅游景点门票减免,9.1%的老年人享受过普通门诊挂号费减免。(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重大工程、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试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等等。自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3年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90个地级市试点地区启动。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预算内资金157亿元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得到重点扶持。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上年增长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38.5万张。2.支持民间资本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尽快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近几年,我国陆续发布系列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一些主要政策包括:《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民政部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的公告》(2014年第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民政部等13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民发〔2017〕25号)等等。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推动国务院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政策落地。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保障功能得到强化,重点转向为经济困难的孤寡、失智、失能、失独、高龄等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以公建民营为重点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持续推进。加强了对民间资本设立养老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指导,优化了养老机构许可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7年底共核准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27支,核准规模282.7亿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加快推广,PPP项目总量和投资额明显增多。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首批1043个PPP项目中,涉及养老、健康养生类的项目共有4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坚持每年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其中,要求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的资金不得低于30%。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迅速,达到养老机构总数的40%,许多省份已经超过50%。3.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切实加强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是更好地提供为老服务、加强行业管理的准则和依据。2014年1月26日,民政部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17号)。民政部制定了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配置和服务标准以及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2017年12月29日发布并实施。这是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管理首个国家标准,标志着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迈入标准化管理的新时代。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2017年3月22日,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全国老龄办六部门决定在全国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重点行动内容包括9大项: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加快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建设,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养老院安全管理,提高养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素质能力、建立全国养老院业务管理系统,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加强养老院服务质量监督。4.智慧健康养老取得显著进展广泛开展“互联网+养老”行动,推广社区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技术标准。2017年11月,工信部、民政部与国家卫计委共同公布2017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共有53家企业、82个街道及19个示范基地入选。无锡等物联网基地积极开展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健康养老产业中的应用。康复和护理机器人研发取得重要进展。老年人智慧穿戴设备不断推广。5.养老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6月10日,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具体任务措施包括: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60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1万多人;有134余所技工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在校生3万多人。各地普遍资助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的比例明显提升。(五)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加快发展1.老年人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开展依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等,通过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卫生日等专题宣传活动,持续向老年人传播健康养生知识,推动了老年群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1次免费体检、健康评估和指导。2015年接受免费体检老年人数达1.18亿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6%。老年人心血管病高危筛查干预、慢性病综合干预及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的防控工作力度加大。全国建有265个国家级、460余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80.9%的县(区)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力推动了当地老年人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工作。建立了6个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院设置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推进老年健康、老年病防控和诊治等技术攻关。2.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将老年人作为重点对象。老年病科等相关专科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专业康复护理机构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加了69.0%、242.9%、16.1%;全国护理院和康复医院的床位数分别增长296.49%、97.03%;设立老年病专科的三级医院数增长了16.26%,有效提高了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分批稳步推进2016年,我国分两批遴选了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8.6%的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等方式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国护理型床位占床位总数的46%。截至2017年4月,全国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有3179家,占二级以上医院的40%左右;医养结合机构共有5570家,其中纳入医保定点的医养结合机构有2117家,占比为38.01%;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为115. 21万张,其中医疗床位25. 63万张,养老床位89.58万张;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有73825家,占比为7.68%;全国出台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的有29个省(区、市);有21个省设立了省级试点单位,有17个省建立了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中出台贯彻意见的有78个。(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老年文化2017年3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老年人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免费向老年人开放,普遍设置了便于老年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标准。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老年活动室发展到35万个。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产品大幅增加。文化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国老年人合唱节”“老年文化艺术节”等示范性老年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群星奖”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老年人生活、由老年人表演的优秀老年题材文艺作品。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生产出一大批适合老年人的数字文化产品,总量超过1600TB。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活动持续开展,在满足老年人阅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老年教育在老年教育方面,国务院颁布了首个老年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明确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目标,同时对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拓展发展路径、加强支持服务、创新发展机制做出部署。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老年开放大学相继成立,各级各类院校发展老年教育的态势形成,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试点。截至2017年底,老年学校4.9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04.0万人,此外还有数百万老年人通过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初步形成了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为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3.老年体育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对老年体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体群字〔2015〕155号),推动老年体育社会化、科学化、生活化。国家加强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建设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资助购买老年人专用的健身器材,太极拳、广场舞、健步走、门球等专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连续举办,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不断加强,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等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日益健全。4.社会参与截至2015年底,城乡基层老年协会已经发展到55.4万个,覆盖率达到81.9%,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银龄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寻找“最美老人”活动、全国离退休干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等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了示范榜样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追求老有所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45.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七)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稳步推进1.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全国老龄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6〕73号)。涉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得到扶持,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在一些城市(区)试点。全国650多个城市和1600多个县城参与“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活动。截至2015年,全国评选出50个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143个无障碍建设达标市县。各地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住房救助对象优先纳入当地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符合城镇住房救助条件的老年人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助,切实保障了困难老年人的基本住房安全需求。2.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2018年1月,全国老龄办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全国老龄办发〔2018〕6号)。一些地方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各类媒体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尊老敬老宣传报道。尊老敬老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纳入了青年学生行为规范。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敬老月”“最美孝心少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敬老文明号”等活动持续开展。2016年全国敬老月活动期间,共走访慰问2580万老年人;发放慰问金和各类物品价值38.62亿元;组织开展各类为老服务1357万人次。(八)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1.老年法制宣传深入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列入“七五普法”重要内容。司法部门依托“法律六进”活动平台,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面向老年人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公安民警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法律知识宣传,增强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大众传媒积极开展老年人法治宣传,加强了老年人消费侵权领域的普法宣传教育。2.老年人维权服务更加便捷司法部门组织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参与涉及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诉讼、调解、仲裁和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活动。对经济困难但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减免法律服务收费。各地在健全省市(地)县(区)三级法律援助中心和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同时,在各级老龄办以及老年公寓等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场所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联系点,方便老年人就近寻求法律帮助。截至2017年底,老年法律援助中心发展到2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达到6.4万个。为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2016年12月,全国老龄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6〕102号)。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降低老年人法律援助门槛,把民生领域与老年人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着力解决医疗、保险、救助、赡养、婚姻、财产继承和监护等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法律问题,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需求。3.对涉老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将虐待老年人纳入治安处罚范围,狠抓侵害老年人命案侦破工作,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和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打击整治侵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有92.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九)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老龄工作机构国家老龄工作机构设立至今30多年,先后经历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中国老龄协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4个阶段。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1600个,所有的省(区、市)、95%的地(市)、86.8%的县(市、区)都设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2.老龄科学研究1984年8月,全国首届老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会议研究老龄问题。1989年3月,国家编委批准成立国家级多学科老龄问题综合研究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自2000年开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09年10月25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正式启动,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2013年6月27日,由全国老龄办主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老龄科学研究》(刊号:CN10—1122/D)创刊,系我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份国家级学术性刊物。3.国际交流合作老龄领域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和国际社会、联合国系统加强老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作为人口大国在国际老龄领域的重要影响。与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以及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性别、老年扶贫以及老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项目合作。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践经验我国老龄事业继往开来,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老龄问题治理经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经验弥足珍贵,为世界老龄问题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坚持老龄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三)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方法(四)坚持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的原则(五)坚持发展老龄事业的关键举措1.不断推进改革创新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健全法治保障体系4.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三、应对人口老龄化主要问题近年来,全社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树立积极老龄观,倡导代际和谐社会文化,营造养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老年群体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但是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而道远。(一)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待增强(二)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三)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未完待续 详见下一篇)

同心同德

宁波一群高中生以老年人情绪位视角的研究成果 登上国内专业期刊

↑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研究项目在近日举办的第三期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优秀项目展示汇报活动上,来自奉化中学的优秀项目《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痴呆症的早期检测与预防》引人关注。他们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由老年痴呆这一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研究成果获认可并登上国内专业期刊。关注老年痴呆 以老年人情绪为研究视角“来,我们先来做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手指操练习,伸出双手,左手伸出一个手指,右手伸出三个手指,接下来是右手伸出一个手指,左手伸出三个手指,这样一直交替着来……”奉化中学科苗展示汇报的同学董靖楠开场互动很有趣。“这个我在行,常常练。”“哎呀,我的手指不灵活跟不上节拍。”台下的同学开始活动手指,试着了解自己手脑并用的灵活度如何,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到底是干吗呢?面对大家的好奇,董靖楠解释道,他们课题团队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多做手指操能预防老年痴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截至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3%。步入老年后,随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老年人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例如情绪低落,情感脆弱),甚至会发展成为负性心理问题,影响晚年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就是让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健康、参与、保障,是三个关键方向。这个独特研究视角的项目,主要探究城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负性情绪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在老龄化趋势下更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供指导意见和实证依据。手指操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小小收获,接下来有望开发一套脚趾操。研究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有很大关联一年前,课题组余涌涛、董靖楠、郑俊侃、胡宸恺、许博涵、侯者也6位高中生在“大咖导师”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的张林教授带领下,随机抽取宁波市多个街道居委会及农村村委会的60岁以上老人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通过专业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孤独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询问的内容非常细致,包括“日常生活是否感到忧愁”“是否感到缺少人陪伴”等。结果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得分显著负相关。表明认知能力越高,其孤独感、焦虑情绪越少。一般而言,良好的认知能力是促进社会交往的前提。当认知功能出现退化时,老年人会做出回避社交的行为,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而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执行功能等基本能力,老年人在这些能力上出现退化会引起焦虑、情绪起伏等表现。“在负性情绪方面,城市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孤独、抑郁情绪没有显著差异;在认知能力方面,城市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另一位汇报项目的同学余涌涛补充道。虽说成果看上去还有些“幼稚”“不够专业”,但对于“科苗”们而言,第一次参与完成一项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心中那盏创新之灯被点亮了。“这个课题研究持续近三个学期,孩子们通过四处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老年人问题。老年痴呆症作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只是健康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奉化中学老师孙黎黎说。令孙黎黎欣慰的是,做问卷调查时,同学们在农村遇到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也不太标准的老人,都很耐心地用宁波方言一对一交流,读清楚调查内容就要一个小时。庞大的基础数据,光靠6个成员忙不过来,就发动周边同学一同参与,让活动变得更有意义。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就在项目回报展示以前,这篇研究论文已经被《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录用,并且获得宁波大学2019年度“科研之星”高中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等荣誉。“这一次的‘科技新苗’活动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挑战了自己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言论看法的缺点,也收获了许多进行科研调查的经验。最为重要的,学会了自行思考问题,而不是附和他人的意见。”同学董靖楠有感而发。“在医学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也没有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然而,站在社会层面上,老年痴呆症背后的孤寡老人问题、老年人的精神关怀问题、代际之间的交流问题都呼之欲出。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种心理关怀单靠医院与医生,即使再加上一些科研团队和专业人员,也是还远远不够。老年痴呆症不只是个医学问题,它更是个社会问题,每个人都终将面对,解决它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余涌涛同学也表示。课题组成员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研究课题,不管是对于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是对于国家的未来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也希望更多爱科技、科研的同学能加入其中。●新闻助读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科技新苗培养计划是市科协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在高中阶段推出的,一项培养未来科学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活动。第三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16所高中的94名学生与导师结对并确立合作培养关系,完成课题21个。收到研究报告、论文30篇,其中5篇论文被国家级期刊录用,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7篇论文被省级期刊录用。申报专利8项,其中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3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提交计算机应用设计程序3个。(记者 樊莹)

大侦探

破解衰老密码?美科学家《自然》杂志中公布 “年龄休眠开关”

有没有幻想过这样一幅画面:乘坐宇宙飞船驶向遥远的太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由于路途遥远,于是便和所有船员走进船仓开始了休眠,几百年后醒来年华如旧……小说《三体》中写出这样一幕后,很多人都在想: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发现这样的休眠开关?近期科学家在《Nature Metabolism》上公布了年龄研究新进展:CD38分子可能就是年龄的休眠开关。CD38分子或为人体老化关键很长时间以来,关于老在学术界都有各种的理论,有学者认为是体内的自由基原因,还有学者认为是慢性炎症的原因,但却始终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将其串联起来。在先期实验中已经发现特定内源性物质水平和机体老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原因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在美国巴克老龄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最近发布的文章中就重点研究了相关问题,研究所所长Verdin教授表示:关于年龄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体内的特定物质下降原因是产量减少还是,消耗增加呢?如果将身体比作水槽:到底是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水变少了,还是水槽漏水导致排水变多了呢?结果发现:可能和排水系统有关。在对老年实验生物进行实验分析时发现,组织中呈现出慢性炎症的状态,并且聚集了很多促炎的巨噬细胞,这些细胞表达出来的CD38分子会和体内特定的内源性物质发生反应,最终导致消耗加速。及时补水或查漏补缺都是好方法当明白了CD38分子或是致老的罪魁祸首之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抗这个过程呢?巴克研究所所长Verdin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补水可以是措施中的一部分,但如果不处理漏水,是无法最终解决问题的。”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及时补充该内源性物质的办法,科学家发现了该物质的前体,通过补充其前体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该物质前体目前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2016年,日本实验室首先通过发酵等方法提取出其前体物质并推向市场,但造价较高,年花费或超过20万。2017年,基因港科学家王骏通过定向酶转化实现规模化发展。今年,其在浙江投资的百吨工厂正式投产,目前已经投产的一期产能约100-300吨,二期规划产能5000-10000吨。目前该企业已经通过了FDA的GRAS以及GMP认证,据介绍,除了供给海港城、科学院等多个线下渠道外,还东南亚的LAZADA等平台有所供给。除了定向的及时补充前体物质之外,及时给水池查漏补缺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Verdin教授表示:靶向针对CD38的药物或许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未来将会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药物或方法进行干预。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消失,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久,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随着科技的进展人们似乎已经触及到那扇窄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转化医学研究所Schurle教授认为,“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岁,现在是80岁左右。这是因为有效控制了很多疾病。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更大程度上这条路是行得通的。”确实,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60岁已经是高寿之人了,但放在现在,60岁或许只能被称作是中年。根据普朗克人口研究中心的 “人类数据库”计算发现: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提升,从1840年开始,每年预期寿数增加3个月,也就是每10年增长2—3年,参考世界经合组织数据得出结论: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过100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突然我们正无比接近那道窄门,或许未来《三体》里的画面真的能够投射在现实中。但同样在小说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整个人类历史也是偶然,从石器时代到今天,都没什么重大变故,真幸运。但既然是幸运,总有结束的一天。”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尚不可知。

忠焉

湘雅二医院老年内分泌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本网讯 近日,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刘幼硕教授团队在老年医学和神经科学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IF=10.616,JCR1区,位列老年医学类1/34,神经科学类1/142)上发表综述文章《Roles and mechanisms of MFG-E8 in vascular aging-related diseases》。该文章是老年医学科首篇TOP1综述。我院老年医学科博士生倪宇晴为第一作者,刘幼硕教授为文章的独立通讯作者。随着老年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与血管同老”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成果的证实。血管衰老是老年人多种慢病共有的发病机制,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血管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提高。刘幼硕教授带领团队针对血管衰老及其在代谢性动脉硬化疾病发生发展中如何作用的临床及应用基础展开研究,在“十三五”期间主持3项、指导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MFG-E8(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VIII (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在血管衰老中的作用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MFG-E8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调节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和病理过程,包括先天免疫反应、受精、血管生成和肿瘤发生等。近年来,MFG-E8在血管衰老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MFG-E8在血管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团队首先对MFG-E8在血管衰老进程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揭示其在血管衰老相关疾病中的潜在诊断和治疗应用,提出高表达水平的MFG-E8可促进多种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发生的学术观点,并分析了MFG-E8在动脉硬化、高血压、痴呆疾病中的双重调控机制这一重要发现,对MFG-E8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功能和在血管衰老中的潜在治疗应用进行展望。“延缓血管衰老策略”即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水平干预血管衰老进程,延缓增龄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从而延长健康寿命(healthy span)。刘幼硕教授团队聚焦近百年来延缓衰老策略的关键发现,运动锻炼、饮食和其他良好生活方式是目前被证明具有显著效果的干预措施,它能有效减少中年后增龄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平均或最大人类寿命,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具有深远意义。但这些策略还不足以延缓相关疾病的进程和促进健康老龄化,因此更多研究开始关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或天然分子对衰老进程及老年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成为生命科学研究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老年人成假新闻主力传播者?|《科学》杂志给出答案

来源:The Verge、科学杂志等编译:Lena(实习生)编辑:罗布君图片:网络按:社交媒体平台向来是假新闻的温床。政治、经济、军事等高深专业的话题自不必说,光是朋友圈中流传颇广的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假新闻,就已经让人难以招架了。《牛奶将人们送入癌症的坟墓》、《小龙虾竟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外国人从来不吃》、《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的干干净净》……相信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会有上了年纪的亲人、朋友分享过类似的谣言,而年轻人对于此类新闻却常常不屑一顾,或持审慎态度。出处:黑比诺一号这种现象到底是巧合还是关于年龄的规律?来自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或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和研究原文,对此进行了编译。极小比例“假新闻传播者”中的主力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人们讨论最多的现象之一是“假新闻”的传播和潜在的影响。2017年,柯林斯辞典更是将“假新闻”(fake news)定为年度热词。那么你是否知道,哪些人最容易相信并传播假新闻?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预测一个人是否会传播假新闻最靠谱的因素似乎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他的年龄。这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监测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后几个月的用户行为。2016年初,学者开始与研究公司YouGov合作,召集3500人组成一个小组。就在选举结束后不久,他们要求小组中的Facebook用户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允许他们共享数据,包括个人档案、宗教和政治观点、发布到他们自己的时间轴上的帖子,以及他们关注的页面。大约49%使用Facebook的研究参与者同意分享他们的个人资料。然后,研究人员根据将他们在时间线上分享过的链接与媒体经过专业核查后统计的“假新闻的网站列表”中的帖子进行域名对比,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显示,只8.5%的用户曾分享过假新闻网站的链接,这一比例可以说是非常小,但它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阅读假新闻的人远远多于转发假新闻的人,并且这些分享过假新闻的用户人群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年龄较大的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假新闻,无论他们的意识形态如何。图源:AP他们发现,年龄是判断分享假新闻人群的最佳指标,此外,保守派用户分享假新闻的可能性更大:18%的共和党人分享假新闻网站的链接,而民主党人的这一比例不到4% 。在年龄方面的指向性更为明显,65岁及以上的Facebook用户中有11%的人分享过至少一条虚假信息,而18岁至29岁的用户中只有3%的人分享过。65岁及以上用户分享的假新闻数量是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群体的两倍多,是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群体的近7倍。无法抵抗的年龄效应在基于用户偏好对新闻进行排序的算法推动下,社交媒体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反映他们现有立场的新闻,这一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他们发布的帖子往往表明着自己的身份。研究人员写道:“我们最有力的发现是,当其他特征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意识形态和党派偏见的差异——被控制时,年龄效应依然显著。年龄较大的美国人,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是最有可能将假新闻分享给Facebook好友的人群。”而在“分享假新闻”这方面,这似乎是唯一具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他们还补充了其他一些关于美国人的代际差异,以及他们从真假掺半的网络信息中分辨真相的能力的调查结果。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新闻研究主任艾米·米歇尔(Amy Mitchell)说,“那些更懂数字、更信任新闻、更关注时事的人,在辨别新闻中的真假方面做得更好。”然而,很大一部分60多岁甚至更年长的一群美国人,缺乏必要的数字媒体素养,无法可靠地判断网上新闻的可信度。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分析发现,年轻的比年长的美国人更善于从观点评论中分辨出新闻事实。在测试中面对5个事实陈述和5个观点陈述时,5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0%的人能正确地对它们进行分类,而18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2%。根据政府监管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说法,年龄大的人群也常常成为各种诈骗的目标和受害者。研究人员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随着慢慢变老,人的大脑中与记忆、决策和恐惧有关的部分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使他们更容易上当受骗。“记住就是相信” 。图源:Vimeo而研究者则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种程度上人们对“重复效应”的抵抗(即熟悉感可以压倒理性,反复听到某种说法,会影响听者的信念),以及信念持久性与可得性启发效应(即人们进行判断时,常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被削弱了,尤其是通过种种信源线索判断真伪的能力。从理论上讲,这些影响的严重性将随着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错误信息的普遍存在而增加。社交平台将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衡量个人是否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变得容易被骗,他们只是说:“老年群体对于数字媒体素养的缺乏,使他们倾向于将‘社会认可度’作为可信度的保证。”而这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老年人加入网络社区,也随着新闻和信息消费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网上,这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大。事实上,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都开始实施一些项目,试图将假新闻扼杀在摇篮。经常被批评为假新闻的摇篮的社交媒体网站,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此外,像Snopes.com这样的事实核查网站,涉及从生活常识到国际政治新闻等广泛的辟谣主题,可以通过关键词或URL进行搜索,非常简便易用,能让任何年龄段的用户确认自己看到信息的真实性。事实核查网站Snopes.com截图当然,假新闻的影响力来自于那些阅读、相信并且传播它的人群。研究的作者指出,在过去,政治科学家普遍认为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龄)并不是解释假新闻传播现象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们会随着人口的其他社会学特征(如学历)而改变。这种想法非常合理,但如今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发现同时也是新挑战,它表明:我们不能将人口统计学特征视为可忽略的控制因素,尤其是在美国,“婴儿潮”(baby-boomers)时期出生的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已步入退休,这时,技术变革恰好发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发现对于未来媒体平台打击假新闻的优化改善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平台可以在学术研究人员的帮助下,重点关注那些最容易被欺骗性内容影响的群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信息的传播。最后,虽然研究人员也表示了“回音室效应”局限性的,但按撇开这些担忧不谈,他们提供的证据强烈地指向着年龄这一特征,已经成为除意识形态之外,另一个与传播假新闻密切相关的因素。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假新闻,政府和科技公司必须着力去研究如何教育用户——无论老少——去辨别真伪。当意识与思想的战场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网上,我们的未来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你能为我摘一颗星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