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劳动教育研学课程的特点奇语

劳动教育研学课程的特点

劳动教育研学课程的特点有哪些?从题目字意上看,劳动教育研学课程的特点要结合劳动教育从和研学课程两方面来分析,下面51选校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对此做简要介绍。第一,劳动教育课程专题化。51选校生涯规划教育平台的劳动教育研学课程以劳动教育分类为依据,开发数十门课程,包含家庭内务、宿舍内务、营养膳食、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安全知识、传统文化、农业技术、工业技术、生活技巧等专题。第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劳动教育课程覆盖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型劳动、生产劳动3大模块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涉及认知活动、劳动体验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认知课程与实践体验课程并重。第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化。劳动教育课程配套有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劳动素养监测的各类表格,辅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第四,劳动教育学科渗透关联化。劳动教育课程与各学科相互渗透,为各学科提供相互联系渗透的途径,特别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强调发挥劳动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强化各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用与学科联系的知识点解决劳动问题。

木棉

曾被忽视的劳动教育要怎么做,融入研学旅行会拥有更高站位

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因为有它的存在,才造就了上万年的人类文明。但在新世纪教育专业化的大潮之下,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上一辈人普遍熟悉的劳动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体系中的短板。为此该如何实现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发挥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是当前教育从业者最大的难题。在今年高考“全国I卷”的语文作文题中,要求考生围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内容,写一篇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这也间接证明了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领域的重视。果不其然,在7月份介绍《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时,郑富芝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可能是最短的短板,因此必须要加强。”《意见》将劳动教育的理念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中,大大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成为“五育”之一,而不像过去那样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只有进了体系,才能摆上位置。8月27日,在编审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统编教材中,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的定义劳动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义?在百科中提出的劳动教育含义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人类劳动的历史也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依靠劳动生存;到阶级社会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将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而把劳动融入社会实践中,是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当前我们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也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国际上把市场所需要的劳动素养分为两类,一种是“职业互通能力”,还有一种是“职业特殊能力”,这两类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素养和特殊技能之间的差别,劳动教育所重视的就是不管从事任何行业都必须具备的创新力、批判力、交流力等等。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核心素养,想要实现“职业互通能力”的提高,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旅行,打造劳动教育的特殊形式。如何实现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呢?一要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准则。劳动教育既需要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要帮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素养,把握劳动教育的体验式原则,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劳动感受,养成劳动习惯。二要把课程定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都免不了要落实到课程实施中,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劳动教育只能是空谈。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设计方式,跟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种形态,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体系。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研学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时候,要强化两者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结合当地地域特色,科学的融入种植、养生等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满足多样化的研学需求。三要实现基地资源互通。统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的发挥两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四月份浙江省杭州市启动了“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方案,将研学旅行分为“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除了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增强劳动实践体验之外。“村镇+”模式围绕“劳动之旅”主题,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基地网,让研学和劳动两面开花。

明故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教育到底什么关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秉承“好学力行,知行合一”的研学教育理念,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今天,我们将深入解读教育部门相关文件政策,深刻理解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的本质和关系,致力于做到“研”与“行”并举,做到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效融合,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一、概念剖析: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点1.综合实践教育的核心要点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定位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在课程属性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动态开放性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非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实践课程。2.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点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实施重点上,指出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评价标准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在课程设置上,《意见》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在教学时间上,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二是在课外校外安排。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也是在课外集中安排。在教学形式上,鼓励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实践场所提出了多渠道的支持要求。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实践场所等。3.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点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与弟子开阔眼界,在天地大课堂增进学识、修身养性,成为研学旅行源头最富诗意的一页。此时,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课程定位上,指出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影响下,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实践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灵魂是实践育人。意见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正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二、正本溯源: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三者的关系根据近年来的政策分析,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当前和今后校外教育的三大课程体系,三者都有独立的课程大纲(劳动教育课纲即将公布)或准大纲性的文件(指研学旅行),形成校外教育的三大支柱。严格来说,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支课程,研学旅行对应的是考察探究,劳动教育对应的是职业体验。这种关系并非完全对应和被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研学旅行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劳动教育有更深刻的内涵,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地位更加凸显。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早在2001年11月,教育部就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文件里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特别提到,“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文件中还明确提到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很显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2.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的重要组成。2017年9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实非常明确。在“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的“活动方式“中,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在考察探究部分,详细解析了学生如何进行考察探究: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课程中“考察探究”的一部分,而考察探究是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并列的综合实践四大活动方式之一。很明显,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同理研学旅行也是国家课程。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的重要组成。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被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教材使用、教学设计与评价、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在实践中却被被边缘化。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式对劳动课程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构建,重新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这看起来是一小步,却实现了观念和态度上的一大步,成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不断向深入推进的重要动力。3.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存的共同性教育性:二者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纲,具有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多层价值。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把教育的场所由封闭的课堂教育引向开放环境中,让受教育者能够观察、认识并体验身边真实发生的一切,这种教育方式是灵活的,也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 综合性:我们的校内课程是分为语数外、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往往互不关联,这样就把本来完整的知识给四分五裂,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我们通过研学和劳动教育,将学生从校内引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与不同学科的融合,能打破专业和学科的限制,锻炼到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和素养。实践性:研学旅行切忌沿用校内课堂教学的说教和单调讲解方式,多以启发、引导、互动为主;劳动教育要打开五感,充分调动“视听触味嗅”,让孩子达成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学习。评价多元性: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一面,也要评价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二者均对学生、老师都有相应的专业评价标准。三、融合共生: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共生,助推综合实践教育发展1.在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设计劳动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研学导师在劳动实践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劳动教育活动准备阶段,导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参与劳动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劳动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劳动活动实施阶段,导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劳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劳动全过程的记录和资料的整理。在劳动活动总结阶段,导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劳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2.以劳动活动为主题,以研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中心。学校最好的实践课、劳动课,都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来完成。不同于普通的旅行,研学旅行教育课程是围绕学校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定制形成的。杜绝旅而不学,才能让学生真正“研有所思,行有所获”,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融通课内与课外、家庭与社会的多种资源。我们可以以研学实践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检验、协作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合作制订劳动方案,记录过程,交流感想,把观察、阅读、数据采集、资料检索、研究设计、作品创制、劳动作业、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培养核心素养。3.以研学旅行的项目化形式驱动学生劳动实践的深度参与。通过“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等三大环节的研学项目式学习形式,确保研学实践和劳动活动的科学系统性。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来自于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维辨析,实践后通过总结提炼出知识,再经过下一轮实践形成新的“内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关键能力系统性、科学性的对接,我们把育人融入社会、自然等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成长,发展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以研学实践的“表现性评价”唤起学生劳动活动的兴趣。在劳动活动教育的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研学实践中常用的“表现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给学生反思以弹性空间,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评价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自己、与他人就劳动实践的质量展开对话的过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研学导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表现性评价路径。比如,我们还可以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将评价项目和标准等制作成表格,由学生互相评价后填写;或者教师指导组长主持互评活动,结合观察记录,提出各自的观点或意见。在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前置性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任务完成的过程,细心观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长评价表中,家长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描述性评价,比如孩子对参与的劳动是否感兴趣;孩子在这项活动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您对孩子的劳动过程和相关作品有什么看法;从孩子参加这项劳动开始,您是否发现孩子有变化?等等。5.以专业的研学导师提升学生劳动实践的教育品质。对于综合实践教育来说,能否建立一支对研学和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理解、专业视角、积极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决定综合实践教育能否实实在在开展好的关键。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需要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这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近年来,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将研学导师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在研学导师培训中列出专题项目。把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农业科技专家、省里和市里的教研员等请进培训项目中,与研学导师深入交流,通过现场培训、导师引领、课题研究等方式,回答教师困惑,搭建跨学科桥梁,不断提升研学导师教育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品质。未来,在我们的劳动教育新样态中,研学导师不再是劳动任务的分工者、劳动知识的讲解者、劳动活动的组织者,而是成为了研学劳动教育的开拓者、研学劳动项目的设计者、研学劳动教育的引路人。一直以来,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致力于培养“有情怀、有智识、自由思想、有能力创造和体验幸福的研学导师”,在研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中,我们一直希望研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劳动中舒展身心,以教育最美的姿态通向幸福的人生境界。6.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推进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结合研学旅行、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首先要在时间上,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统一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而对于分年龄、分学段进行体现具有认知性、参与性、体验性、技能性、创造性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营地)集中开展,不仅可以在时间上集中高效,而且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配置,促进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高效优质开展。(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

是谓谢施

湘潭市人大代表朱日晖:建议以农耕文化带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旅行

00:00朱日晖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朱日晖接受红网时刻记者专访。《关于农耕文化带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建议》建议人:朱日晖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错把麦苗当韭菜、错把大蒜当成葱……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农业稳,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生产,亲近自然,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参加农耕实践,是各级政府力推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成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强调要遵循青少年学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丰收节庆工作重要内容。近年来,湘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户外教育综合实践(研学)基地建设公益化、特色化、生态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地制约湘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为此我建议:1.配套专项资金,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一是农村中小学校利用属地资源就近与乡镇或村部合作建设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二是由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在城市近郊地区建设一批实践基地,组织城市中小学适龄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实践。2.严格准入制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按照劳动教育需求,由教育、农业、文旅等部门协同配合、顶层设计,开发出各具特色的精品研学路线。同时,严格制定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准入制度、认定流程和考评办法,对申报单位或农户的硬件条件、安全措施、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进行严格认定准入,挂牌认定后进行严格培训与管理。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由教育、农业、文旅等部门立足劳动教育特殊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项目化、课程化的设计,共同研发不同学段学生农耕文化研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分阶段、分批次在适宜季节开展研学旅行,全面提升我市劳动教育的品质和特色。4、实现与湘潭的传统文化、名人文化融合发展。围绕湘潭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的点位重点打造建设一批教育活动实践中心,把这些文化融入到实践中心建设当中去,实现与湘潭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的融合发展。5、打造特色品牌。耕读传家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深深烙印于湖湘学子的心灵,传承和延绵于湘潭的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白石文化无不继承了这一基因。依托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白石文化重点打造一批影响全国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是有基础、有条件,也是有必要的。

鬼点灯

案例解析|劳动教育如何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研学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政策解读2019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2019年9月10日,教育大会,习“大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解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讲师,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曾在直播课程中分享了“如何用最新理念和全球视野解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题。在课程中,张老师解读了劳动教育,讲述了国外开展劳动教育的案例,分析了“五育并举”和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中张老师讲解了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要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劳动教育与本地资源结合以重庆市荣昌区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课程为例进行展示说明。重庆市荣昌区荣昌区是“湖广填四川”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荣昌又以“填川移民文化”为统领,形成了折扇、陶器、夏布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区是中国畜牧科技城,世界优良猪种“荣昌猪”原产地。荣昌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上着力,每周上足1节劳动课,开设科学技术、综合实践、研学旅行、内务整理、蔬菜种植、手工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多种课程,让劳动教育内容多元化。围绕荣昌特色做文章,安富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发陶艺系列课程,并组建陶艺工作室,峰高中心小学开发折扇绘制校本课程,盘龙中心小学开发夏布制作校本课程,让劳动教育内容特色化。第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部分学校利用校内空地,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殖课程,全程参与开垦、施肥到收获、义卖等环节。清升镇回龙完小得到镇街支持,组织学生在三层岩开辟“天岗玉叶”茶叶基地;依托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分期分批开展研学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川渝合作,5月份以来,与四川省内江市等四地商谈教育合作事宜,谋划跨区域拓展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项目。第三,强化劳动教育队伍。对已有的150余名专兼任劳动课教师定期进行学科教材培训,并根据学科需求,聘请一批政治思想硬、劳动技艺精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劳动模范等担任学校劳动教育辅导员,定期开设课程。由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荣昌区名师黄珍辉领衔,区教委组建首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工作室,深化推进劳动教师培养、劳动课程开发、劳动教育评价、教育基地指导等四个方面工作。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研学大讲堂7 月 2日 20:00-21:00如何开发设计学科实践教育研学课程之二(以神农架自然生态研学资源为例)

效验

教育部新纲印发 “劳动教育”成旅行新课题

同学们动手参与割稻谷、打谷子等劳动。“动力圈”素质拓展项目,同学们投入集体活动,树立团队精神。红网时刻11月14日讯(记者 姚冶 通讯员 欧阳晓欣)11月12日-13日,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一年级在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劳动教育研学之旅。自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已成为各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新课题。在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同学们认识农具、了解农耕常识、学会辨认农作物,动手参与割稻谷、打谷子,进行蔬菜种植,体验坛子菜制作;观察和学习编制中国结,进行手工创意设计,了解传统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在真人CS、“鼓动青春”“动力圈”等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团队建设,凝聚集体力量。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副校长王君峰表示,研学旅行课程既是知行课程,更是学术课程。组织此次活动也是希望同学们能在此次研学活动中参与劳动过程,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贴近生活,扩宽视野,获得新知。此次研学活动由湖南吉米番国际旅行社承办。从2015年开始,湖南吉米番国际旅行社致力于研学旅行的推广和深度挖掘,至今服务过省内外20多所中小学校,出游师生人次累计逾30万人次。

蹩蹑为仁

山东省昌乐二中初一年级开展“现代农业”劳动教育系列研学课程

11月23日,山东省昌乐二中初一年级全体师生在冯建会副校长和滕玉香副校长的带领下,分别来到昌乐尧沟西瓜种植劳动实践基地、昌乐远古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农业产业联盟的番茄王国及271教育集团研学基地开展为期一天的“现代农业”劳动教育研学活动,整个研学活动井然有序、平安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确保课程实施效果,我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从年级、班级、小组层层进行了发动与培训,明确了课程目的与意义。来到尧沟西瓜种植劳动实践基地,走进科技大棚,看到一大片嫩绿的幼苗等待嫁接,孩子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农业专家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西瓜嫁接的生物学原理和嫁接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了解了基本步骤后,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有序进行西瓜嫁接体验,通过打头、插签、割芽、插苗四个步骤,孩子们成功的将一颗颗西瓜苗嫁接到南瓜秧上。整个过程,孩子们或认真观察、或小组讨论、或动手操作,体现了孩子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昌乐远古火山地质公园是一处以火山地貌和蓝宝石原生矿床为主题,涵盖火山遗迹景观、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形迹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学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远古火山口,实地考察并感受昌乐远古火山群的特点,归纳火山口的地理特征,探究昌乐蓝宝石形成的原因。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现场展开探究性学习:有的敲打石头寻找蓝宝石,有的触摸拔地而起的石柱,有的还采集了玄武岩等多种火山岩石的标本……积极探索求知,努力成长自我。“番茄王国”作为火山农业产业联盟重点孵化项目,因主打“黄金籽西红柿”生态番茄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和“直播+农业+电商”销售模式而闻名全国。同学们来到“番茄王国”社会实践基地,聆听农业专家报告,实地走进现代化的高科技大棚参观,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与经营方式”,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发起同学们努力学习、成长本领,将来投身现代农业事业发展,努力报效祖国的豪情斗志。同学们还来到271教育集团研学基地,基地里绿油油的时令蔬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校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课程总结,同学们通过撰写研学报告、制作手抄报、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感悟与收获等方式积极展示研学课程成果,每个人都满满的收获,得到了较大的成长。“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一切与孩子生命成长有关的认知和活动的总和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通过本次研学课程,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广阔的天地,积极探索求知,感受自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了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现代经营模式,培养了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全面成长。tong'xu王启友

苜蓿地

「代表专访」湘潭市人大代表朱日晖:建议以农耕文化带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旅行

01:17朱日晖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朱日晖接受红网时刻记者专访。《关于农耕文化带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建议》建议人:朱日晖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错把麦苗当韭菜、错把大蒜当成葱……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农业稳,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生产,亲近自然,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参加农耕实践,是各级政府力推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成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强调要遵循青少年学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丰收节庆工作重要内容。近年来,湘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户外教育综合实践(研学)基地建设公益化、特色化、生态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地制约湘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为此我建议:1.配套专项资金,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一是农村中小学校利用属地资源就近与乡镇或村部合作建设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二是由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在城市近郊地区建设一批实践基地,组织城市中小学适龄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实践。2.严格准入制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按照劳动教育需求,由教育、农业、文旅等部门协同配合、顶层设计,开发出各具特色的精品研学路线。同时,严格制定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准入制度、认定流程和考评办法,对申报单位或农户的硬件条件、安全措施、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进行严格认定准入,挂牌认定后进行严格培训与管理。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由教育、农业、文旅等部门立足劳动教育特殊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项目化、课程化的设计,共同研发不同学段学生农耕文化研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分阶段、分批次在适宜季节开展研学旅行,全面提升我市劳动教育的品质和特色。4、实现与湘潭的传统文化、名人文化融合发展。围绕湘潭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的点位重点打造建设一批教育活动实践中心,把这些文化融入到实践中心建设当中去,实现与湘潭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的融合发展。5、打造特色品牌。耕读传家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深深烙印于湖湘学子的心灵,传承和延绵于湘潭的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白石文化无不继承了这一基因。依托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白石文化重点打造一批影响全国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是有基础、有条件,也是有必要的。

实诚

温大学子助推劳动教育,传承红色研学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红动研途志愿服务活动,以建设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方式助力劳动教育发展。此前,该志愿服务队开发的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活动,入选2020年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项目。近日,红动研途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服务活动,号召更多温大青年,在劳动中增阅历、长才干,以昂扬的姿态,投身于红色研学旅行建设的事业中。此次该志愿队沿着温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计路线,4条线路,10个课程,可辐射温州中小学校1333所,中小学生数100万人。该志愿服务队秉承以青年担当,传承红色精神的理念,广泛开展红色研学资源调研,深入挖掘温州市内红色文化,从而为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筑牢坚实基础。参观红色地标,牢记青年使命在红动研途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成员前往温州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参观、品味红色情怀。在鹿城江心屿红色教育基地,队员们感受浙南人民的革命历程,亲眼目睹革命者使用过的武器、战争炮火下的秘密文件、旧时代的报刊书信,感受革命者在新中国成立路上洒下的血泪。在瑞安国旗纪念馆内,队员一起详细了解了国旗的诞生历程,一同见证了祖国崛起的历史性时刻,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以及辉煌成就,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温州平阳,将星璀璨的挺进师北上抗日平阳籍烈士英名墙,展现了在那艰苦抗战环境下英雄的飒爽风姿。在整个线下考察的过程中,队员们细致阅读各个景点的简介,用相机和纸笔记录每一瞬间,用心去体会浙南人民的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品味历史遗留下的先烈风采。讲好红色故事,彰显青年担当线下实践考察后,红动研途志愿服务队借助教育专业知识,围绕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目标、课程开展形式、课程开发元素及内容等进行全方位交流和整合,努力为温州市未成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研学课程。其次,队员们还通过线上会议,挖掘温州红色研学资源丰富内涵,进而汇总更多更具体系的红色教育资源,为全市青少年设计红色研学线路,开发系列红色研学课程,把温州红色资源尽快转为可推广的红色研学课程资源,惠及更多中小学生,为进一步落实“十件实事”项目添砖加瓦。红动研途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积极践行习总书记关于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发扬红色研学旅行 “实践育人”、“全面育人”的特性,把“十件实事”落实到了具体实际行动中,推动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基层群众相结合,为红色种子的播撒、精神炬火的传承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据悉,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红动研途志愿服务队依托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以“云创课 研学行”导研团队为主体力量,以研带本,本研协同,挖掘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目前已开发了系列研学课程,如跟踪珊溪镇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围绕珊溪镇的五大课程资源,开发出“饮水思源、红色珊溪”研学课程,并将境内保存的红色遗址进行串点连线,打造了一条近10公里长的红色文旅线路,成功入选在温高校研学教育和“新青年下乡”活动精品课程,得到了珊溪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强烈认可,在当地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受学生家长好评。后续,红动研途志愿服务队努力把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更好地结合起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通讯员:邵可儿 虞星蕾 吴超智 刘信义

绝待

如何将STEAM教育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相融合?-附详细的课程设计(案例)

STEAM 教育源于美国,2016年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学习,强调从小学开始开展 STEAM 主题实践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举措,确保劳动教育的课时要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数的一半以上,把劳动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如何落实并践行这一举措。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一切幸福需要劳动去缔造。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双手去感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发展,应放手让孩子学会劳动、尊重劳动。“研学旅行中更应该嵌入劳动教育可以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因为研学旅行是新时代国家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新探索,学在旅途,知行合一。”STEM教育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到一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研学中嵌入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展空间,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和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劳动体验和技能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习惯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通世情、劳筋骨、养德行。“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课程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实践的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土壌改良STEM劳动教育》基于需求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化规划设计基于以上初心和思考,嘉兴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确立了自己的劳动教育策略:以需求为中心,学校“土壌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将统一标准,综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根据各个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与个性,挖掘找准结合点,寻找符合师生有价值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家校共育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学校组建了STEM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实施过程中,以热爱劳动教育、动手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和学习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先头部队”,团队核心教师有13位。通过公幵课、讲座、咖啡论坛等形式,为示范引领创造条件,吸引兼职教师参与,开发课程、教材,用真实、精准、有效的数据引导全员参与。不断探索,利用走班选修课、拓展课时间和午间开展STEM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辟建面积近1亩的劳动教育户外智慧有机农场,加上一间综合实践与STEM教室,为课程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大自然、田园中,在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融合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团队以“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的开发原则,编写适合四年级学生使用的《土壌改良STEM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教师学导手册和材料包。课程同步平移到全国20多所学校,课程设计每周1节,共9节,团队陆续开发了不同年段的智慧有机种植STEM系列教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劳动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课程设计说明学校“土壌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进行统整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劳动学习和劳动教育实践能力。教材将每节课设计为:发现、小组讨论、动手试试、探究、拓展和评价6个模块。课堂采用双师、三师,跨学科协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既可轮流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多途径保障教学连贯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成长。下面,以“制作堆肥”为例,介绍土壤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情境、任务1、教学目标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工程、技术维度。学生了解堆肥箱、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科学维度。小组合理分工,合理设计堆肥整体高度,堆肥每次高度,并首次记录各项观测数据。(3)数学维度。填写各项材料配比表,并观测和记录各项试验数据。(4)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授课在校园户外场地或种植园中开展,最重要的是学生都能亲自实验。四年级学生探究欲望强、参与度高,乐于动手实践,他们对贴近实际生活的劳动教育课非常感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对待此次课程。3、工具、材料实验材料:农作物秸秆、杂草、落叶、沼渣土壤、蛋壳、果皮、菜叶、米糠、纸板。实验工具:堆肥桶、锹、铲、耙子、电子秤、温度计、皮尺。4、导学导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为主线,设置“自主探究”:测量堆肥高度、称重量、量温度。另一部分是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小组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图纸领取材料进行堆肥。教学过程任务一:选择堆肥环境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单自主学习。上一节课中学生了解堆肥知识,设计了堆肥图纸,课余时间小组设计海报“堆肥召集令”进班级演讲等形式收集常用堆肥的材料,并进行整理。这一节课,首先,教师弓丨导学生实地考察堆肥环境。师:你知道怎样的环境适合堆肥吗?让我们去堆肥地点选一选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潮湿、光照强、通风好、阴暗处几个环境里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宜的堆肥环境,并在教材“选择环境”表格中打勾。任务二:制作堆肥师:用你们收集好的堆肥材料根据设计好的图纸制作堆肥吧。小组学生根据图纸选好材料,动手堆肥。师:堆肥过程中请你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堆肥高度、重量、温度等数据。小组讨论总结出底层放一些木屑和米糠,使堆肥透气性好。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小组选取堆肥准备材料、确定配比。教师介绍堆肥桶结构,包括水阀和隔离网的用途。师:根据课前资料和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分工、明确任务。学生按设计要求领取材料,确定堆肥材料配比。提示学生注意放入用来发酵米糠的比例:“用的少,效果好”。学生按图纸设计开始制作,借助工具对堆肥材料裁剪处理。教师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和思考情况。学生再次在工程学背景下运用科学技能,利用电子秤分别称出装好材料的堆肥桶重量和空桶重量,然后算出材料重量。用温度计仔细测量出堆肥桶内温度、尺子量出堆肥高度。方便堆肥结束后比较产生肥料与制作堆肥时材料的高度、重量。师:用手摸一摸堆肥桶内肥料,并将“手测”感受记录下来,每隔几天“手测”一次,感受堆肥在腐熟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提示学生定期观测堆肥情况,及时翻动堆肥。学生通过阅读《蚯蝴堆肥》拓展堆肥知识。任务三:评价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从积极参与、与同学合作、遇见问题主动想办法、收集资料完整、积极思考和反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标准:我真棒“3星”、还可以“2星”、需努力“1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对应的三个表情图标(开心、一般、难过)后面打勾。教师根据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对学生测评,会基于他们的学习日志和海报墙上的内容及时在课堂上给予反馈。教师通过不断询问小组活动的进展,推断作品存在哪些缺点,如何合理修正,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在家里阳台上制作一个堆肥箱。总结与反思学校以往的劳动教育中,学生要么是动手体验、要么是主题活动。土壌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与传统劳动教育课的区别在于注重与各学科融合,教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创造热爱劳动的氛围,推进劳动教育高效实施。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探究为主,9周的堆肥实践中,实现学生劳动协作、评价多元、劳动教育全程育人。学生定期观测堆肥温湿度、发酵、肥液等变化,材料的科学应用等,教师从直接教学转向指导活动,向学生提出开放式的挑战和问题。教师不仅是教学计划的参与制订者,更是执行者,教学起点上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目标引领、任务驱动、操作跟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尤其敢于质疑提问,以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实验探究热情高。课程设计中充分关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彰显弹性和张力,实施STEM劳动教育达到了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