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老查留学创始人张超:低龄留学很难有大爆发金钟

老查留学创始人张超:低龄留学很难有大爆发

作为近年留学行业出现的高频词之一,低龄留学的定义其实目前还并不明确。有资料称,低龄留学包括出国读中小学和本科的学生,即排除出国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不过随着低龄化的留学普遍趋势,行业一般将出国读高中及以下称为低龄留学;甚至有的家长计划让孩子出国读小学,超低龄留学的概念也随之诞生。根据前途出国去年发布的《2017年中国留学白皮书》透露,2017年中小学留学人数相比2016年从25%增长到了30%,本科及以上留学人数则从75%下降到了70%。美国国土安全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06学年,中国赴美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仅为65人,但之后人数迅速增长,到2008-2009学年为4503人。4年之后,2012-2013年,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3795人,增长极为迅速。这也让不少留学服务机构纷纷打出“低龄牌”,机构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且家长对低龄留学服务的需求似乎也更“挑剔”……不过,对于低龄留学未来是否会有大爆发,几位业内人士曾向鲸媒体坦言,其实低龄留学是因为基数太小才显得增幅巨大、市场太分散、名校申请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最近,鲸媒体和留学行业资深人士、老查留学创始人张超进行了交流。他为什么不认为未来低龄留学的人数会有大爆发?为什么觉得大机构切入高端低龄留学市场会相当困难?以下来自张超口述,鲸媒体整理。低龄留学的人数近些年会有大爆发吗?——很难有大爆发。整体来讲,去美国读本科的增长趋势会比读硕士的增长快,但是已经在放缓了。其实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是在下降的。虽然目前没有真正权威的数据,但业内人士其实几乎都很清楚。原来每年去美国读高中的可能有1万多人,不到2万人,而现在我觉得下降到了7000、8000人左右,下降还是挺明显的。去美国读高中人数的明显增长其实是在2006 年。因为911之后去美国读高中基本不大可能了,而2006年当时美国国务卿做了一个有关留学生签证政策的讲话,之后美国在学生签证方面明显放宽,去美国就读初高中的学生也比较容易获得签证,这是去美国留学低龄化的开始。深圳是中国出国低龄留学的排头兵,是最敏感的。那时候我们开始做美高申请,就感觉到非常火爆,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2016年。十年时间,美高留学人数从几十人涨到了2万人左右。但近两年美高的人数有所下降,可能查不到,因为这两年国土安全部好像没有公布关于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人数。过去两年美高(人数)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国际学校增多。国际课程系统像AP、IB、A-Level等都是从初三学生切入的,包括一些像北京的人大附、西城、十一(中学)等公立中学都开设了出国班,也都是从初三开始切进去的,而且他们的结果也很好。而去国外读初中或更小的,因为基数也极小,所以可能没有很大变化,我估计也是在增长的。目前也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一般来讲,我们说的低龄留学其实是包括出国读本科、以及本科以下的。因为以前出国都是读硕士和博士的,留学低龄化指的就是过去十几年时间去读本科的人数增多了。而现在的情况是在美国读本科的人数和读硕博的人数几乎是一样的,但因为美国本科是四年,而硕博至少1到2年,所以其实,在整个去美国留学的25万人中,大概只有5万人左右是本科生;10万人是硕士。但是从整个新的年度看,即每年获得新签证的学生人数,硕士和博士还是远远超过本科了。为什么去美国低龄留学难?——美国大学本身的申请规则复杂。美国教育跟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像英联邦、中国等一些国家的教育,其实是公立大学,它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生产人才,批量地生产人才,那是社会责任。而美国不是社会责任,是机构责任,美国大学的生存是靠校友捐赠,所以如果只有一千个床位我就录取一千个,而且基本上不会扩招。一千个名额中为什么要招中国学生?因为要多样化,它要了解中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要让学生们对各国都比较理解,所以美国学校必须招中国学生,是为了多样化。麻省理工今年在中国就录了两三个学生,中国学生要想进名校得比美国当地孩子高很高的分数才行。这竞争是极其激烈的。英国等有些国家的留学可能更侧重的是院校资源,但是在美国完全不是这样。首先美国申请是个技术活,给孩子规划,就一定要深入理解美国学校的入学要求和逻辑,一定要清楚学校到底要什么;根据要什么反推回来怎么帮他做规划。然后申请的当口也是个强技术活,选哪个学校,该学校的文书怎么写,每个学校都不一样,各唱各的曲,你写一篇文书,A学校可能把你恨死了,B学校可能就把你录了。所以美国申请要判断的东西太多。跟英国、加拿大、澳洲完全不一样。需要不断地靠经验并总结,美国前50的名校招办几乎不和任何机构合作。美国的高中是九年级开始,所以一般中国学生在初三结束后,九升九(中国初三升美国高一)或者九升十(中国初三升美国高二),都是很合适的。但是去美国读高中也会有同样的困境。美国高中的高端申请仍然极难。好的高中的竞争程度比本科还激烈,因为美国本科前50的大学里有大约20所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大的,100人到200人左右。但是美国排名前50的所有私立高中,每个学校平均录取不会超过十个。另外,如果想去美国就读八年级或者以下,美国的签证也是个大麻烦。像中国从一年级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在美国很少,美国高中从九年级开始,高中学校没有小学部。美国不允许陪读,大部分学生是读寄宿中学,但看孩子是个大问题。如果你是中国公民,父母只能是访问签证,一次停留不可以超过六个月。有的家长来回两次之后再入境,第三次可能就会被签证官拒绝,不给你入境了。而英国、澳洲、加拿大是可以陪读的。我觉得去美国读小学,或者是八年级以前的,不会很火爆,因为这个没法搞。孩子还是太小。八年级之前的留学人数的绝对数值我觉得可能还是增长的。有些家长还是有办法的,比如三个家长凑一起在美国买个公寓,雇美国人看孩子,但都是少数。孩子太小离开父母还是不太方便监护,除非是全家移民,那就不属于留学了。从我的角度看,本科是美国申请竞争最激烈的,难度系数是最大的,和硕士博士的申请不是一个级别的。比方说,美国藤校(含哈佛在内)在中国每年录取的本科人数大约250人,而哈佛在中国每年录取的硕士和博士大概在600人。也就是说,哈佛一年硕士博士录取的总量是所有藤校在中国录取本科人数的两倍以上。大机构很难做好高端低龄留学?——小机构可能会更有优势。留学行业首先是一个很专业的活,随着所谓的消费升级,学生和家长的信息越来越多,有些家长本身就是留学回来的,英文水平很高,对国外了解很多。这些家长不仅看很多资料,也泡很多微信群,应该说他们也越来越专业,留学机构想通过信息差来忽悠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困难。除了机构之间是竞争关系,其实学生(家长)和机构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如果你的机构不专业,做得不深、不透、轻飘飘的,家长会选择你吗?比如原来七八年前,七天、如家等经济型酒店崛起,但现在他们也不行了;留学产业面临同样的问题,留学机构必须得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没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也调整了,只做高端的美国本科申请。不是我不想往下沉,而是我做不到。因为在这个领域打仗已经很难了,要探索的空间太多了,根本没有精力做任何其他的东西。我们机构美国本科的客单价大概在10万以上,不同的产品价格不同。像一些大机构,他们是针对中低层的客户,可能收6万左右。而我们因为只做名校的申请,所需付出的努力极大。其实市面上也有机构收30万、50万,甚至100万的。有的学生不只是服务一年,最长有四年的服务期,基本上初三就开始准备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竞争太激烈了,尤其对于中国孩子想去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对于想去读计算机或者工程的孩子,托福的分偏高都进不去,得极高的分数。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直到你收到雪花一样的拒信,你才知道申请名校有多难。现在有些机构都打着低龄留学的口号做高端低龄,其实要进入这个市场也是极难的。获得资源根本不是一个门槛,只获得学生的联系方式是不够的,机构必须要有知名度、专业度,要有服务的透明度,要有口碑,大机构所谓的产业链整合都是胡说八道。在每一个细小的领域,家长其实都很精、很聪明,在这种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是很难骗人的。如果要做低龄的话,可能小机构会更有优势、更专业,因为在某一个领域已经形成固定的品牌。学生家长可能不知道,但我们是很清楚谁做得很好的。低龄读高中最火爆的是上海和深圳,所以那边形成了一些品牌。其实家长在选择低龄留学机构时,除了关注机构的专业度,他们也很看重学校的排名。美国也有很完善的排名系统,大家都看排名。此外,机构的口碑很重要,家长对顾问的信任和判断也很重要。好像有的机构都推出了低至三年级的产品了,但可能是阅读或者线上辅导,去留学做不了。虽然美国没有限制留学的年纪,但签证官极有可能会拒掉你的申请,他会看你整体的安排是怎么样的,合理不合理。他会综合考虑你家庭的情况,为什么家庭条件这么好还要送小孩出去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澳洲低龄留学要求有监护人去,所以澳洲相对而言要灵活很多。总之,不管低龄留学未来是否会有很大的爆发,留学需求的低龄化、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都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大而全或小而美的机构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国际教育环境,也许是考验做好留学服务和教育本质的时候了。

雇佣兵

“一年制海归研究生”的尴尬与无奈,谁能懂?

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 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 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 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心力

18届“被迫”留学老学姐,留学后有一说一,“真香”

「导师专访」是大圣未来海外导师分享留学申请经验和求学感悟的一个栏目,同学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申请背景的学长学姐的留学申请及就业分享和一手经验。本期分享导师▼Jo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硕士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大家好,我是Jo~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18届的“被迫”留学老学姐。事后“真香现场”,发现留学英国恐怕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了。如果你问大四的我,“喂,明年啥时候去利兹?”,当时的我一定会问:“栗子?‘去栗子’是什么意思?”没错,我本科毕业前从未动过留学的念头,即使爸妈和亲闺蜜天天叨叨劝留学我也不为所动。直到考完研回顾初心才发现那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才下定决心去留学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留学前走了一年的弯路,不过还是很感恩那些看似没有结果的事情,这些都扎扎实实帮助我长成了现在的模样。背景先交代一下,本科国内某21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考填志愿时之所以选这个专业并不是因为有多热爱,80%是因为这个专业在母校No.1,在全国据说也是前三。再加上似乎咱们国家这些年很重视食品安全,百度到的就业方向也是类似海关、研发工程师之类的岗位,所以就上车了。不知道是不是所有211的同学都有一个985的心结,反正我是一直有的,这就是我内心的朱砂痣。大一的时候就想,考研一定要考到985,而且坚决不保研食品专业(因为很多研究生学长学姐跟我吐槽过读三年食品研究生太浪费时间了),虽然我们有50%-70%的保研机会,大四时想也没想就放弃了。本科毕业后Gap一年,在学校附近租房跨考商科研究生,等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恍然大悟,这好像并不符合我的初心。看着曾经的同学已经读完了一年研究生/或者已经上了博士,我开始慌了,这时候我才开始认真思考:之前许多抗拒的事情是不是只是自己未加思考给自己设的限?明明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不沉下心来真正研究一下再决定呢?比如留学,比如继续攻读食品方面的研究生……认真考虑的结果是,我其实还挺喜欢食品专业的,并且越看别人的分享越向往去英国学习和生活;就这样我下定决心要去英国留学,果断回绝已经考上的研究生学校,切断后路,那时是2018年5月底,我想申请当年9月入学,因为不想继续gap,被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淹没了……第二天我就开始预约拜访几家大中介机构,他们摆摆手表示已经来不及了,很多都已经截止申请了或即将截止,直到找到最后那家小机构说可以试一试。中介老师给了我一个文书框架,我按要求基本上写完了一篇PS(关于文书材料准备,我后期做了一些研究,发现还是一些套路用上了还是可以加分的,尤其是用招生官思维去组织文稿、同类差异等,欢迎讨论),两天内找到两位教授出推荐信、准备好申请材料给老师帮忙递交。英国世界排名还不错的食品&营养类项目少之又少,还不错的就几个:KCL、利兹、诺丁汉、萨里和雷丁,G5没有相关专业。老师顺带送了两个澳洲的八大hhh。幸运的是,所有申请都拿到了offer,有的甚至第二天就下offer了(顺便说一下,本科均分84不到,加上毕业论文,共三次项目经验,分别是食品研发、工艺优化和基因修饰方向的,难度都不太大,没有相关实习,只有几次见习)。6月初,边等结果,边开始准备完全没接触过的雅思。好在之前英语底子还挺扎实,又准备过考研英语,最坏的打算是考个成绩出来去上语言班。But! 等我第一次成绩出来时已经是6月底了,没有达标……语言班基本都满了,只有硬考了,我听了老师的建议连报两场,最后出分那场是7月29日,7分。本来都打算放弃了,准备第二年再去的。所以最后查到成绩时几乎要蹦到天花板上了。关于考雅思的经验,我这边没有太多值得大家参考的,全程准备了一个多月:听力:主要是要会听关键词(不要纠结每个词都听懂,备考时间紧的话没有必要做精听,真正考试时没这么难),除了真题,王陆语料库我过了两三遍,进步很明显!考试那天早上一睁眼到进考场之前建议大家都戴着耳机磨磨耳朵,进入状态,亲测十分有效。口语:把所有真题Part1&2的答案都写了一遍(厚厚一本),虽然这个办法慢了点,笨了点,但是相信我,真的有用!在某宝上买了几节外教陪练课,在心里层面还是有些作用的,起码在考场上直接跟外国考官交流不胆怯了。每次考前两天开始狂练口语真题(是说不是读,读100遍可能也说不出来),part1&2即可,非常有用。阅读:我觉得考研英语阅读和雅思阅读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比较注重逻辑思维。有一些技巧,随便买一本雅思阅读书上面都会写,看不懂的时候硬着头皮看下去,最后结果都不会差,我练到后来几乎每次都只错0-2题。写作:只着重训练了改掉中文表达思维和列提纲;同样也在某宝上买了几次外教修改,收效甚微。建议大家平时练习时,写完后先检查有没有语法错误,再捋一捋逻辑思路。总的来说,非常非常希望大家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就要好好想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留学的话,还有时间可以做背景提升,制造一些亮点,申请research的还要套磁。不要觉得时间还早,到时候再考虑也不迟。留学于我而言是一个综合能力飞速成长的契机,采访过身边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我从只跟外国人说yes no cheers到可以在完成小组作业时,忘记语言障碍全身心讨论。从只会煮面煮饺子到会烧“满汉全席”,从一周都想不起来检查一次邮箱到一天检查两三次……在异国他乡,独自找房子、自习健身、周末一个人坐飞机去欧洲其他国家……现在的自己,更加勇敢独立,遇到问题更加镇定,很多之前以为自己做不到就不敢尝试的东西,其实做起来并没有那么远那么难。在利兹读食品/营养,你可以接触到很多跨学科的项目,可以参与诸如雀巢这样的大企业的项目,可以频繁地参加career fair,跟前辈们建立networking,可以在周末和假期游遍欧洲……各位,现在决定留学还不算晚,行动起来吧!(本文为大圣留学原创撰写,严禁转载,一经发现后果自负)■■■■■想知道我的条件可以去哪所学校?想更精准的规划我的留学申请想了解更多英国留学的真实体验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扫码,回复“英国留学”免费咨询,获悉你想了解的内容▼

咬者

国内读外国研究生靠谱吗?

现在研究生热潮将起,各种各样的研究生宣传层出不穷,国内统招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国外留学研究生,还有国内读国外大学的免联考研究生。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下在国内读国外大学的免联考研究生。什么是免联考?这里面说的联考是,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免联考那就是不需要参加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那么,什么学校不用参加国家的研究生统一考试呢,答案是国外的高校。国外高校在我国举办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所谓的免联考的研究生mba也分两种:1、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合作办学,这种叫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学位,国家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可以出学位证书的认证报告。也就是说,所获得的学位,是国家承认的。通常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是在中国院校的申请下,由国家教育部认可后建立。由外国的学校出教育团队,出管理团队,中国高校出办公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这也是唯一一种国家承认并且可以开具学位证书和认证报告的中外合作办学。2、国外高校和国内培训机构合作办学,这种因为不是和国内高校合作,所以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没法对你获得的学位给于认证报告,但是这种免联考研究生又分两种:① 教育部涉外监管网上可查的国外正规高校和国内培训机构举办的硕士博士课程,这种课程获得的硕士博士学位,理论上国家是承认的,因为这种高校如果学员在学校当地国家学习,回国后,留学生服务中心是可以做认证报告的,在国内学习,因为绕过了和国内高校合办这层关系,所以就不给出认证报告了。②教育部涉外监管网不可查的国外高校和国内培训机构举办的免联考硕士博士课程,这种课程,学员就要特别小心了,很多所谓的野鸡大学,都是这种学校。这种高校,不被我国教育部认可,就算在当地留学,回国都无法做留学生学位认证报告,更何况您在国内学呢。通过以上两点家人们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除了第一种国家承认以外其他的都不行,如果不是中外高校之间合作办学的话,其他的形式国家不能完全性监管,像是国外高校和国内培训机构举办的课程,因为没有出国学习,没有出国记录,所以也无法开具认证报告,一但无法开具认证报告这个学历就等于在中国无法使用。所以,想要上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博士的家人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情况,以免人财两空。关注老谢,了解更多考研新鲜事。

侵暴诸侯

愤怒!辱国留学生又现,狂骂国人不是好东西!严查!绝不放过!

留学生真的该好好整治了!近一段时间有些留学生渣子的疯狂辱国言论,让国人感到无比愤怒。比如许可馨事件,已经10多天了,国人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众人都以为留学生当中像许可馨这样的是极少的,或许只是个例,但不然!就在刚刚小编在网上浏览网页的时候,突然又看到一个辱骂国人的留学生,其语言之恶毒让人感到无比愤慨!简直是人渣!狂骂国人没几个好东西小编今天在网上浏览网页,看到了一篇有关议论许可馨事件的文章。看完文章后,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评论区,没想到在评论区内看到一个力挺许可馨并辱骂国人的留言,其语言之恶毒,令人发指!他说:我不允许你们侮辱留学生,他们有这个资本鄙视中国人,而中国人又有几个是好东西?只会炒作,有本事你们也赚个学位给留学生瞅瞅啊?没有就闭嘴。我挺许可馨。 我补充一句:我和许可馨根本没有关系!这是S狐网上的一篇文章,在评论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人是上海人,从其力挺许可馨,不允许别人侮辱留学生来看,这人肯定也是一个留学生,肯定现在就在国内。估计国外疫情泛滥,小命不保,赶紧回到国内避灾。没想到不感恩反而侮辱国人,真是狼心狗肺!绝不能放过留学渣像这样留学生的渣子绝不能放过!想查到这个上海人是谁,他为什么对国人如此仇视并不难,S狐网毕竟是网页巨头,想查一个人的身份是非常容易的。我们想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对国人如此仇视,为什么要侮辱全体中国人?为什么要践踏中国人的民族尊严?这样的渣子绝对不能放过!民族尊严不容践踏近一段时间以来,留学生崇洋媚外事件多有发生,跪舔洋国献媚洋人,让人忧虑。国家认同不能被扭曲,民族尊严亦不容被践踏!这些人历史虚无主义大肆横行,仿佛忘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屠戮的历史,不念国恩,反而心甘情愿成为鹰犬,张口撕咬国人。国家应该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对许可馨之流绝不能姑息养奸,该出手就出手,必须严厉惩治!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甘为汉奸者,人民必惩!但愿我的声音不被风雪掩盖,成为白茫茫的一片!虽然我的呼声非常微弱,但证明我的心还活着!请我们都点亮一盏明灯,指引那些即将动摇的留学生,重新唤醒他们的价值观,知道自己还是中国人!

既谓之人

同是出国留学党,只读一年的英国硕士真的很差吗?

许多中国留学生在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其中一大原因是为了将来回国就业做打算。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增加,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多,有些更是有硕士学历背景。相比起其他国家的硕士,英国留学回来的硕士生们恐怕遭受更多的质疑:“你的硕士学位为什么只读一年?一年能学到什么东西?”……的确,在英国很多硕士学制为一年,但只读一年的英国硕士真的很差吗?其实,一年制的英国硕士真的不差!下面小编通过对比国内三年硕和英国一年硕,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英国一年制硕士。国内三年硕士 VS 英国一年硕士相同点:1. 修学分,中国和英国的硕士都需要修满对应学位的学分(包括专业核心课+可选择型必修课)。2. 以PPT演讲、期中测试、课程论文或小组作业等为考核方式进行课程结业。3. 最后以毕业论文作为结业考核方式。4. 老师上课多为点到为止,需要阅读大量有关文献进行查漏补缺。不同点:1.上课时长 国内三年硕士,上课时间为1-1.5年,排课分散,有非专业课的通用课程,如就业形象指导、政治、大学英语等,剩余1.5-2年为在校实习或搞研究。通常每节课分两小节课进行,各45分钟,中途休息10分钟。英国一年硕士,课程安排紧凑,课程设置均与专业相关,不含实习,每节课2-3小时,中途休息与否或休息多久看老师当天安排。2.课后辅导国内的课后辅导,往往是学生课后主动联系老师,师生交流比较单向。英国的课后辅导内容丰富,学校里有专门的Study Skills Group,小组成员是各种专业背景的老师,每周给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辅导课,学生可在学校官网进行预约,或者直接给小组发邮件。辅导的课程包括英语能力提升、论文写作指导、批判性思维指导、统计学软件指导、个人简历编撰指导等等对学习和就业都有帮助的实用课程。3. 毕业考核 国内的硕士毕业考核就是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基本上论文查重通过,答辩时自己院系的老师也不会过多为难,通过率还是很高的。英国则是直接将毕业论文提交查重系统,无需答辩,但是论文仅占所有学分的一部分,最后毕业与否由课程和学分来决定。 4. 就业指导 国内高校虽然有设置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多是在课堂上讲授,实际上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英国每个大学都有career service,能提供非常多的服务,比如帮你修改cover letter, 进行模拟面试,就业指导等,而且全部都是免费的。5. 申请难度国内本科考研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要想在国内读研,需要通过统考+复试才能拿到录取资格,且统考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虽然各大高校年年都在扩招,但是考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能够顺利录取的几率变得非常小。而申请英国硕士读研和申请本科院校留学差不多,需要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包括本科学位证、成绩单、语言成绩等,最后由学校综合决定是否录取。可以说英国院校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向英国院校提供软性材料(实习经历、作品等)来增加自己的录取率,能不能考上完全是看个人情况了。6. 读研费用和时间成本 一说到去英国读研,许多同学第一反应就是贵。确实,在国内读研的话,每年的学费为6000-10000RMB 左右,按照3年制算下来,总学费为1.8万-3万RMB 。而英国的研究生到英国留学一年大约需要25-40万,包含学费以及生活费等等。另一方面,对于以后想要走学术路线的学生来说,英国的大部分博士课程可以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这相对于国内读博士来说,省下的不仅仅是三四年的时间,还可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7. 就业机会 在国内,82.5%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倾斜性待遇。一项海外留学调查显示,80%的学生选择去英国读研除了获得更高质量教育,还有更好就业前景。在普遍看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职场上,高强度的精英教育模式减少了教育时间成本,意味着海归们可以更早投身工作创造价值,就业机会也更大。所以,不要再说一年制的英国硕士没什么用啦,因为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英国读研还是非常有优势的。有英国读研或者其他留学计划的小伙伴,可以咨询富兰克林小编哦!想要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获取专业留学指导,欢迎下方评论或关注小编,每日为大家传递留学信息和干货指导哦!#出国留学还值不值#

万民苦之

海外名校毕业难找到工作,留学生正在遭遇“内卷”

记者 | 周姝祺1王婷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她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专业的研究生,原本想12月毕业后在美国找一份工作,度过一年的课外实习期积攒更多海外工作经验后再考虑回国发展,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她被迫中止了原有计划,只能匆匆赶回国内,看是否还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今年的疫情给许多像王婷一样的留学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不断上涨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动荡的海外局势都给就业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回国成了留学生最稳妥的选择。王婷不少同学早在今年三月就选择回国,一边上网课一边在国内投递简历。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届应届生秋招早鸟报告》显示,秋招早鸟季活跃的2020届和2021届留学生数量较2019年同期高出94.3%,接近翻倍。留学生求职网站UniCareer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同样指出,今年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之多。疫情影响之下,大量高学历海归回国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应届生求职竞争的整体激烈程度。UniCareer专家分析认为,海归最难求职年已经到来。信息不对等 校招难参与自九月开学以来,王婷的课业负担一直很重。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是明年五月毕业,但是为了能够尽早结束学业,她把毕业学期的课都挪到了今年。尽管只有三门,但是每门课的负担很重,加上还需要忙着毕业设计,她根本没有时间关注国内秋招情况。“我每天忙着学习,毕业项目也是堪堪赶在最后才完成,等回过神来的时候,秋招都已经快结束了。”王婷告诉界面职场,“在国内很多大学生都会接收各种信息,有意识的关注秋招,但是我在海外如果没有刻意上招聘网站看,就会陷入很闭塞的环境。”“金九银十”是国内企业招聘的重要时期,像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厂都会在这个时候开启招聘,进行笔试和面试,各大高校也会开启招聘会,邀请企业来学校宣讲,打通信息渠道。但是,对于留学生而言,想要在国内找到一份工作,依托的仅是那一根网线。Boss直聘、智联招聘、猎聘等网站都是他们时常关注和浏览的网站,王婷还关注了许多发布招聘信息的微信公众号,一有合适的岗位她就会投递简历。此外,她还加入了不少秋招群,比如华为非研发群招聘、字节跳动2020海外留学生招聘等。“南加大的就业服务中心和一些互联网大公司都有合作,往年都会来学校宣讲,但是今年航班切断,校园封闭,这些都被迫终止或者改成线上了。”王婷说。另外,王婷也切身体会到招聘岗位的狭窄。“这些来学校招聘的岗位很多都是金融类岗位,我学的是公共外交专业,对口的很少。”王婷倾向于进体制内或者一些非营利性机构,据她透露,体制内考试通常需要线下笔试,她没办法赶回国也没时间刷行测题,非营利性组织在国内市场较小,招聘的岗位少得可怜。“我今年有收到一家上海非营利性机构的录取通知,主要是负责中美之间的校友联系,但是我爸妈考虑到现在美国留学市场行情不好,工资待遇也一般,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offer。”王婷说道。另外,王婷是今年12月毕业,她的毕业时间在国内界定是2020届还是2021届上比较模糊,有些企业会认为她是往届学生,只能参加社招。 “这样一来,我能够参加秋招的企业就更少了。” 她苦涩地说。名校高大上 国内无人闻和王婷一样,刘敏今年从英国华威大学毕业后回国找工作。但是她发现,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超乎她的想象,最令她惊讶的是,她花了高昂学费换来的海外名校背景,在现在的求职市场上不那么管用了。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同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同比增长11.73%。从 1978年到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回国总人数的86.28%。《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长,海归学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调研发现,虽然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的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但海归群体的求职劣势仍然明显。刘敏在求职时发现,英国排名靠前的学校和清华北大这些顶级名校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甚至连人大、武大和南大相比都没有竞争力。她向界面职场透露,自己一个朋友在腾讯视频工作,那边主管在招人的时候看到伦敦国王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要质疑这是什么大学。事实上,伦敦国王学院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31,和国内高校相比,仅次于清华北大。“感觉自己一年学习下来,花了20多万的学费,只换来了一个野鸡大学文凭。”刘敏自嘲,“现在国内也把我们这些海外留学生认为是不学无术的人,拿钱去混日子,谁知道我们背后熬夜赶e的压力和辛酸呢?”学历背景比不过国内高校,在实习经历上海归也不如一些国内应届生丰富。由于学制时长安排、往返机票的价格等诸多客观因素,有些留学生寒暑假没有回国找实习,在求职的时候工作经验只能依靠在国内读本科时候的实习经历。周妍妍毕业于美国某知名大学法学专业,她的学制是一年,国内暑假的时候她就已经飞到大洋彼岸开始上课。一年的时间里她要修的学分颇多,课余时间都被学业压满,“很难再抽出精力去找一份实习”。此外,她刚开始研究生课程,国内的秋招就已经开始了。她告诉界面职场,那个时候她还在努力适应国外的教学环境,等反应过来的时候,秋招都结束了。“我也不可能寒假的时候回国找实习。”周妍妍说,“从12月放假到下学期开学,中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但现在国内实习都是三个月起,一个月的实习难找,含金量也不高。”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校毕业的应届生还有学长学姐的人脉优势可以利用。作为过来人,同专业或者同学校的学长学姐可以提前透露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秋招、笔试覆盖内容、面试经验等。学长学姐通常还拥有内推的机会。刘敏的大学室友在腾讯实习,而这个机会是她在学生会的一位学姐推荐的。据刘敏介绍,当时这个学姐临时需要结束实习,便把机会推荐给了她室友。“我室友也抓住了这个机会,问了学姐很多可以参考的工作内容,在面试的时候比别的实习生更有把握。”重理科轻文科 重经验轻应届《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指出,对于海归来说,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其三大竞争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快速增强,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相比海归,国内毕业生对于工作预期相对较低,更容易融入就业环境,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而对于企业招聘来说,“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往往是求之不得,综合能力较弱的海归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有超过60%的企业并不认为海归在专业领域上比内地学生更优秀。那么什么样的海归更受企业的青睐?12月28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海外服发布《企业海外人才需求及管理实践调研报告》,通过对126家企业调研发现,研发类和信息技术类岗位占据海外人才需求的四成以上,经验丰富的海归比应届生更有优势。调研显示,多数企业所属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候选人的学历也有较高要求,近7成企业要求候选人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要求博士学历的占19%,要求硕士学历的占45%。此外,企业还非常看重海外人才的海外工作经验,近8成企业表示需要引进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4成企业要求海外人才具备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码农”一直以来是硅谷最受欢迎的人才。唐琪在平安夜这天收到了来自微软的录用通知书。她告诉界面职场,尽管今年找工作相对而言比较艰难,但是她所在的计算机专业所受影响没有那么大,“刚好赶上微软扩招,虽然只是国内岗,但是也非常幸运了。”王玉所在专业是老龄学,主要针对的是对老年群体和赡养和养老院的管理与建设。她刚入学时就下定决心要在美国积攒工作经验后再回去。据她介绍,国内的养老服务行业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设施和政策都还不完善,美国的养老院运转更加成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毕业后,王玉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养老服务公司担任助理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十分充实,生活也绰绰有余。“有了海外工作经验肯定在国内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现在国内养老行业的人才还是比较缺少的。”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外服调研发现,企业在引进海外人才时,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海归薪酬福利要求过高。UniCareer数据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以上年薪,而今年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这一比例相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在美国有着不错薪水和职业发展前景的王玉坦言,如果回国她肯定不愿意像应届毕业生那样从初级员工开始打拼。她直言,自己要想拿好的offer不成问题,但要回来拿着8000块的月薪从零开始,她并不乐意,“就是我这辈子都赚不回学费,很现实的”。(应受访者需求,王婷、刘敏、周妍妍、王玉均为化名)

无对

“我今年30,想裸辞出国读书”,那些大龄留学生是瞎折腾么?

//文章转载自:留德DIY社区(公众号ID:LIUDEDIY-Service)在我们的人生中,似乎每一个年龄刻度上都有一个应该要履行的使命: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继续读书考研,或者去上班工作。完成学业后,进入职场,升职加薪,组建家庭……按部就班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活在设置好的“框架”中,这也是多少长辈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他们用亲身经历总结出的幸福最大化的捷径。然而,就有一些人,他们不甘被生活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他们宁愿打破这些所谓的“规则”,选择在工作几年后再次出国深造。#工作3年后,我选择出国留学##30岁,我辞职出国留学,值得吗#等等,类似这样话题,不论在微博上还是知乎上都有很高的热度,并且回答也很多:有鼓励,有不解,甚至还有讥讽..去年,编辑部收到好几份投稿,有工作了两年后自费出国的Annie,还有30岁重新去德国读本科的Lynn….今年,小编也采访了几位在德国的“大龄”学生。是什么驱使他们做出出国的决定?他们又有怎样的留学故事呢?第一次出国,我27岁,那也是我第一次站在一个陌生国度。我在德国的研究生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国内的一家设计公司做销售五年了,离职时,我的职位是“销售总监”。我一直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很迷茫,本科在国内念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家设计公司做销售。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口才不错,性格开朗,我在公司里晋升得很快。但是,我的内心里却一直觉得做销售,并不让我兴奋的事情。我认为,人想要得到幸福,就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五年里,我发现自己相对于销售,还是对自己的本专业设计更感兴趣,每次看到做设计做创意的公司同事在头脑风暴构想点子时,我都希望我能参与其中。做真正的设计师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内心所渴望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只会更渴望。在2016年的年底,我终于下定决心申请出国留学,去我一直以来都想去的学校,包豪斯。我辞去了年薪六位数的销售工作,开始在家全职备考出国考试。过程当然比较艰辛。辞职后,我一直没敢给家里人说。直到有一次和妈妈微信视频时不小心说漏了嘴。爸爸和妈妈都很不理解,认为我是因为其他原因被公司辞退了,一度要买车票从老家过来看我。毕业五六年后,重新拿起书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通过APS,每日的语言学习,中介帮忙申请。还好,如愿以偿来到德国魏玛。我很喜欢现在的专业,每一天都累而充实着,每一次灵感的迸发都让我觉得兴奋不已,我从不后悔出国的决定。即使我比同专业同学年长几岁,但我从不觉得年龄是我的劣势。相比于刚毕业就出国的同学,我更加明白现在所拥有的学习资源的来之不易,更加知道我现在所学的专业就是我以后想从事的事业。即使手里握着很坏的牌,即使没有好的开始,但只要去做,去坚持,就有变得更好的可能,就不会一直来不及。过去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让我更坚定的去走接下来的路。2010年刚毕业的时候我就想出国留学,但对本专业并不是很喜欢,再加上自己DIY申请有难度,便没有了想读的欲望。后来找了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这份工作一干,就是 7 年。工作七年,我没有为出国做任何准备,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但是除了每天的工作外,我把学习小语种作为我的一门兴趣爱好,刚开始学的是法语,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我又扭头学起了德语。现在想想,这可能是我和德国结缘的开始吧。一次偶然的活动,我接触到编程。和朋友学习了一段时间,大家都纷纷放弃,而只有我坚持了下来,我发现开始对编程感兴趣了,之后又报了网课。再后来,就有转行的念头了。转行需要敲门砖,到国外读书是个很好的选择。也可能是我的德语老师在上课时无意识的提到德国教育,我便开始把我的目标设立为德国。在我的进一步网上搜索过程中,我发现去德国留学还需要经过APS审核。再往下搜索,才知道,转专业去德国留学,要从本科重新读起。那个时候,除了纠结还是纠结。30 岁出国读书,而且是本科。除了勇气,我毫无支撑。可怕的是,我不敢看身边的人,她们大多都已结婚生子,生活安稳。幸好父母开明,从不给我设限,反而给了我自由,让我自己选择。我的德语老师告诉我,三十岁算是德国留学生中比较大的了,很多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甚至更小吧。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个年纪并不算大。何况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一刻,什么都不去做,才会更来不及。因为一切都不会改变,还是原来的样子。你还是你,多年后,你还在纠结要不要去留学,那时恐怕已经四十岁了。或者,你到了五十岁,心中满是遗憾。人人都说三十而立,若没有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的资本,人们便会觉得慌张可怕。三十而立,立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并不一定是事业有成、一切游刃有余,也可能是确定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毕竟在很年轻时就获得极大成功的概率很小,有些人甚至到五十岁时才刚开始创业。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出国学这个专业,之后回国做码农。但是从一个文科生怎样完成转型,我需要走的路可能很艰难。不可否认,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成为领域内的大牛。但是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出国学习是一个稳妥的方法,而且两年对我来说是最高效的,在最短时间内最优化目标。对于学习和生活,很多事情可能要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下再经历一遍,也许会很繁琐,会不适应,但是那又如何,不就是再来一遍嘛。2016年7月,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刚刚毕业的我参加了工作,但是由于专业的问题,我发现仅有本科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本科生的工作环境,待遇甚至心态都与研究生相差很多。大学四年我做了一些科研以及拥有一定量的专利和署名论文,我深知不读研究生会对我造成怎样的遗憾。正当我处于同龄人的迷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到了正在德语班上课的朋友。我从他那里得知如果我要想读研究生我该做点什么。因为已经大学毕业,一来我没有太多时间来学德语,二来不愿向父母要钱去上要高昂学费的德语班,所以在了解到德国的授课方式后,我选择了英文授课。通过查询发现,有些学校只需要雅思6分即可入学,我马上把目标放在一个月考出6分上来。但是,突如其来的APS审核电话,让我措手不及。我辞了工作,开始全力准备APS审核。整整20天时间,我没出门,每天8点起晚上11点睡觉,抄笔记做备注以及全力冲刺背诵。如愿以偿的拿到APS审核证书后,我却在雅思上惨败。巨大的经济压力,我去找了份工作,是本专业相关的咨询行业,我打算边上班边考。众所周知咨询行业真的很辛苦需要加班和出差,更加令人绝望的是那份勉强糊口的薪水,于是我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做题,每天乘地铁上下班时就背单词练听力。工作的压力压得同事们喘不过气来,我却因为学雅思这个业余“爱好”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我找了中介帮我弄文书和申请,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我错过最好的时间,最后一个我的目标院校TUD的截止申请时间马上就快到了,巨大的压力下我终于大哭了一场,为我的青春为我的前程。我把目标换成了同样雅思6的汉诺威。7月我参加了第二次雅思考试,请病假跑去参加了口语考试。成绩出来的那天,下着雨,又是5.5分。我来不及反思、悲伤。因为还需要工作,还需要奔赴下一个咨询项目。我开始统计手里完成了多少项目,等于多少钱,这些钞票是否可以继续编织心里的梦。然而,大半年过去了,这个梦好像会移动,飘得越来越远。公司当初承诺的提成分文未发,人事变动异常,办公室里的氛围变得微妙,一个又一个老员工抱着文件资料和离职证明离开了公司。11月,中介开始帮我申请汉诺威但是我雅思不够,我一咬牙把工作辞了,什么都不要了,全力考雅思。上海当时的考位都满员,而我需要马上考出成绩。我找黄牛帮我报了长沙的考位,在经过30天的闭关修炼之后,虽然考的不是很理想,但我拿到了足够的分数,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知道我忍受住了什么苦,唯一一个好消息就是,我可以开始申请学校了。我不想再学环境工程,工作过才知道我们专业真的一言难尽,我想跨边缘学科。结合就业薪资情况我申请了汉诺威的水资源,TUB的环境规划,奥登堡的水处理。因为课程匹配度的问题我最终无缘汉诺威,这个我等了一年的offer最终还是没能来,我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TUB,我喜欢它的包容和自由,更重要的是规划属于建筑系,我从环境工程出逃了。我知道因为时间成本问题,这可能是我唯一读研的机会了。我一直很喜欢一首诗,罗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我一生的道路。我想说如果你的征途是星空和大海那就请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人生不是通关游戏,也不是马拉松长跑,既没有预设的路线,更没有固定的终点。相比于一个“标准”人生,有些人更偏爱“独家定制”。从以上这几则真实故事来看,他们仿佛过得“更好”了。正是因为那“被浪费”的几年,工作后再留学的他们,更有属于自己的明确目标,而非为了出国而出国,更懂得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像知乎上一位网友说的:“虽然只有一次30岁,但是又怎么样呢?我又不是只能活到30岁,还有第二个、第三个30年。”最可怕的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不愿去改变自己,一味地沉浸在年龄带给我们的恐慌中,不知所措,不愿前进。宫崎骏的动漫《猫的报恩》里有句台词说,你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你的人生,自己想要的,自己去争取。如果没有争取,便没有开始。命运总会偏爱内心有爱,且愿意奋斗的人。//留德DIY社区运营团队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留德DIY社区”,如需转载,请联系首发平台授权留德DIY社区 | 德国留学最大社区平台

极物而已

2020年留学申请规划与误区纠正(研究生篇)

随着新学期开学的临近,2020年的研究生的留学申请也要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如果你还没有着手准备20年的申请工作,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规划自己的这一年。申请的准备工作,宜早不宜迟,要从宏观着眼,细微入手。 下面老亢按照申请工作的开展顺序来讲解,并提出一些常见误区和正确建议,仅供参考。第1步:分析个人现状并制定未来计划出国留学是一个主动选择还是被动下策,每个人的情况都会不太一样。但是只要决定出国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观的分析个人的目前状态,选择留学国家,设想留学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想通过留学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得到哪些提升。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不会去想,或者不会把想到的结果作为行动指南。但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这是留学的第一步。趁这个机会做一次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它会随着生活,社会,个性等发展而随时改变,但是,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去好好规划一下,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 你会从中找到留学的动机和克服后面所有困难的源动力。误区:未来太远,毕业再说。建议:制定职业规划不仅是留学必要性的助推器,更是申请中文书,面试等环节都会提及的因素。一个明确可行的规划将会直接影响到你选择的申请院校和入学院校。老亢建议,你可以跟家长(如果理解你的话),老师(如果负责任的话),前辈(如果愿意理你的话)等重要或业内人士共同分析自身,制定目标。第2步:全面研究了解院校项目研究什么?了解什么?前期功课要做足。明确留学的目标之后,要了解自己申请的项目的课程,专业,研究机会,位置偏好,毕业要求等等。前面做到知己了,这里要知彼。不知道申请项目的要求和详细情况,就无法了解自己距离目标差距多远。就像不知道要跑多少米距离,而只是绕着跑道一直往前跑一样。要从哪里去了解这些信息呢?最直接的也是最有用的就是登陆学校官方网站。在查看网站信息的时候,不仅只看项目本身,还可以延伸学校其他相关信息,比如在校学生的活动,就业指导信息等。这些都有助于筛选心仪院校。误区:我没听过这个学校,是不是这个学校很差?建议:在研究学校的时候,建议不要先入为主,比如,这个学校名字很熟悉,所以他是名校。这个项目招生的人多,所以很水。某论坛上有人说这个项目不好申请,所以不想考虑。对于种种先入为主的误区,老亢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遇到过太多不知所云的言论了,都不知道从哪来的,懒得解释。总之,大家在前期研究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角度。你是为了全面了解,要让自己明确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 第3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项目这里的关键词是“适合”。如果前两步做到位了,就很容易判断出来适合自己的学校;否则就会造成只看排名,只选某地区,只选听说过的学校等片面标准下筛选出来的申请目标,这势必会导致错失一些机会。其实选择申请学校这一步大多数人都是纠结的,既怕报高了没有学上,又担心报低了亏了自己。而且是否适合自己,除了分数要求之外,还有一些软性因素也可以作为说服自己申请该校的原因。当然“喜欢”是首位的。不要选择那种“给我一个亿我也不去”的学校。误区:非此校不去。建议: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女神校,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女神一样。你能做到非她不娶孤独终老吗?如果不能的话,日子得过啊。还是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比较适合咱们老百姓。老亢建议,不申请的话会遗憾一辈子的学校还是要申请的,但是不要过于执着。第4步:参加GRE/GMAT和英语语言测试。这一步和上一步,两步并作一步走!同时进行。而且GT考试也要同时开展。很多人会以为,想要留学不是第一步就要考试吗,等考完再看能不能出去吗?这个信条应该是那些骨子里并不把留学作为主要选择的人。考试分数非常重要,而且最好同步推进。如果不能保证一次通过,还是要提前报名,做好考试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在没有考好的情况下,不要放弃。误区:我先问一下,最晚什么时候出分?建议:在所谓的最晚的时间点之前,你有N多时间可以准备和刷分。不要把最迟的一刻作为让自己寻找片刻安慰的借口。老亢建议先了解自己的提升空间有多大,考试要以提分为目的,那种考不好就算了的佛系考生一定要让自己兴奋起来,come on! 第5步:准备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大体包括:申请表,成绩单,GT成绩报告,简历,陈述,推荐信。在申请材料中,文书材料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的一部分。老亢在这里要强调一个很多同学并不重视的文件:推荐信。除了推荐信的作用,推荐人的配合程度也很关键。去年老亢的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学生由于推荐人在最后环节临时变卦拒绝提交推荐信,导致学生所有工作节奏被打乱。所以老亢建议,全部材料必须尽早完备。遇到意外情况,才能有缓冲时间。误区:一直在刷分,好像没时间弄材料了。建议:多项工作同时推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这个阶段里,你会突然发现事情多起来了,而且很多事情都非常小,但是非常浪费时间。建议大家不要忽视具体事项,做好每一件小事,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第6步:提交申请提交申请,意味着所有材料已经递交给学校,交了申请费,学校就开始审理你的申请,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告诉你有没有被录取,这是在申请阶段的最后一步,但不是全部。因为提交申请之后,还有很多细节工作需要安排,比如检查申请状态,接受面试等等。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年底或来年此时。误区:提交完申请就解放了。建议:申请完成之后,也是不能松懈的。保持与学校的良好互动,参与线上讲座,及时查收邮件,这些都是在漫长等待的过程中,每天要去做的事情。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就这样,这段叫做留学申请的时光划上一个分号,下一段是另外的精彩。现在,开始行动吧。

一恋

该不该出国留学,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来源:LinkedIn领英中国家庭每年以百亿元投入海外留学,受国际关系变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诸多不确定因素动摇着后疫情时代下的留学生群体。留学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有巨大价值。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由留学生带动的民间交流,在大国脱钩风险加剧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财新智库持续关注新冠疫情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在开学季特邀《新留学青年》一书作者廖元辛,探讨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启迪读者。今年的学生难,留学生更难。毫无疑问,新冠疫情显著地影响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也给众多家庭的留学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留美学生。据一份8月中旬媒体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恶化的缘故,63%的受访留美学生在秋季学期无法返校,另有22%的受访者表示“正在考虑回国读书”。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不少留学生和留学家庭打起了退堂鼓,这不难理解。但因着留学困难与日俱增的缘故,一些“留学不值得”的声音也开始甚嚣尘上。在我看来,这样的“内卷化”就有点本末颠倒,因噎废食了。今日之留学,至少仍有三样好处。一、开拓视野和理解社会的多样性说到“开拓视野”,可能有些人会问,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越来越扁平化的大众消费时代,随便打开一款应用程序,世界各地的信息就如潮水般涌来,为什么还需要去留学呢?在我看来,这样对“开拓视野”的理解未免失之肤浅,因为被动的接收与主动的体验与思考,在结果上有着天壤之别。前两天看到领英新推出的一期节目《影响力2020:回答新世界》,嘉宾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就讲到:“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弄潮者,你必须具备非常宽大的国际视野,而国际视野就是对不同文明的形态,你要有切身的体验和历练。”话说得非常精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不同文明形态的理解,很多时候只有在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后,才能得到最深刻的体悟。(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2016年我在美国时,发现上百名留学生中很多人都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例如一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同学就告诉我,他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给学校的橄榄球队做海报设计师时实现的。他这样描述自己经历过的文化碰撞:在国内做海报的时候,我是清楚自己用的元素是否合适的,因为知道需要把哪些东西放进去。但是在这边,完全不一样,因为作为留学生,我不够了解这边的文化,所以就不清楚哪些东西应该放,哪些不应该放。比如说之前做感恩节的海报,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你可能知道感恩节人们会团聚,会吃火鸡和南瓜,但是你很难想到怎么样把这些元素融到作品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多了解一点,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多了解一点,不仅会丰富阅历,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也会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一分主动,多一分胜算。正如王强所说,“作为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的诉求,留学往往意味着对于人生经历阅历的一种必要的拓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了。”二、训练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很多人都在说,在一个大众留学的时代,留学的含金量在不断下降。的确,从某种程度上说,随着留学生和海归的不断增多,海归与相同学历的“土著”相比,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近些年不少留学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都反映了这一点。事实上,即便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不少人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有一位南加大毕业的谷歌工程师就告诉我:这几年IT方面的变化也比较大。比如说在十年前,一个谷歌的工程师如果回到国内,会受到非常大的重视,可能直接就可以带一个团队,参与一个重大的项目。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人还不是很多,回来的就更少了,很多也都是精英。但这两年就不一样了,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公司也就不像前些年那么看重海归群体了。然而在另一方面,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说留学的含金量在普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哪些留学生的含金量下降的幅度最大,哪些又下降得最小呢?我的看法是,那些出国留学期间培养起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留学生,不仅不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掉价”,反而会越来越吃香。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样的人才会更加脱颖而出。因为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在一个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去粗取精,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才不会在机器对人类重复劳动的快速替代中落伍和淘汰。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十几年前,我的高中同桌在历史课上总是记不住年代顺序,因此每次考试都备受煎熬。后来她去了耶鲁读书,有一次我过去拜访,惊讶地得知她居然选择了历史专业,正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军的作战模式。我问她怎么会研究这个,她却说其实自己一直对研究历史感兴趣。想想也是,我在高中时其实也已经沉迷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著《全球通史》里了,但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绕在耳畔:“看看别的书可以,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要以教科书为准。”与国内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的做法不同,国外的孩子似乎天然没有故事的“中心思想”这个概念。事实上,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美国家庭做中文家教时与小朋友们的对话。有一次讲完《小猫钓鱼》,我问一名11岁的小学生,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按照我所受到教育,这个故事通过讲述猫哥哥一心一意地钓鱼最后钓到鱼而猫弟弟一会儿抓蜻蜓一会儿抓蝴蝶最终一无所获,“毫无疑问”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专心)。她的回答却是:猫哥哥钓到了鱼,猫弟弟和蜻蜓蝴蝶玩耍,他们都收获了快乐。小姑娘的这一回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很能说明问题。事实上,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上,西方的学生也经常会提出一些在中国学生看来千奇百怪甚至匪夷所思的想法。平心而论,中国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西方教育着重思考与创造,因此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情况下,简单地评判来自东方的教育背景或者是来自西方的教育背景哪一种更好,并不妥当。但正所谓“中西药结合疗效好”,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互补益,往往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在领英的访谈节目中,中国英国商会副主席(朱利安·费舍尔)将中式的“灌输”教育比作“吸气”,西式的“创造”教育比作“呼气”,认为教育就像呼吸一样,这二者缺一不可。我对此非常认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练好“基本功”,然而在西方崇尚独立思考的氛围中不时地“解放思想”,利用在国内业已习得的知识进行创造,不是会给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获吗?三、发掘自我意识,重新审视自己。我们都知道,一个待在“舒适区”里的人往往很难反思自己,也很少会主动思考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因为应试教育的缘故,这一点在国内的大学里格外突出。钱理群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这一代人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了大学,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异国“孤独的旷野”中去重新发现自己,便成为了留学生活的题中之义。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往往变得更为简单,留学生也较少受到国内父母和同辈的影响,因此反而往往能够寻找出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譬如在纽约时,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位留学生,她高中时被父母送到了美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大三的时候,她迷上了纽约的时尚设计,却又碍于母亲对她投身金融行业的期待,踌躇再三,还是决定放弃。但等到我回国之后,却听说她最终还是说服了母亲,现在已在美国排名前三的时尚设计学校读书了。如果没有去留学,我想她应该很难发掘并实现这种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在我了解过的留学生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留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自我摸索的过程后,往往会获得一个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归”标签的含金量从整体意义上讲有所下降,但受过良好的独立思维训练,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丰富的国外机构工作经验的“海归”,依然是国内各大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领英中国的总裁曾指出,相较于在国内同等经验的职场人,拥有三到五年的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竞争优势明显。我在探寻中也有类似的发现——那些毕业后直接回国的留学生,在收入上往往与国内成长起来的职场新人区别不大,但那些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过(尤其是在知名公司或机构)的“海归”,回国时往往能够获得非常多优质的职场选择。留学的好处说了这么多,可能还会有人要问,留学生要如何面对当前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当前的困难,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近百年的中国留学史摊开来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代留学生都会在其留学期间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二十世纪初的留日学生面对的是国内革命形势的风起云涌、中日关系的紧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下飞机就直奔中餐馆刷盘子的留学生忧虑的则是语言不通和囊中羞涩。平心而论,与这些前辈的相比,现在这一代留学生其实已经算是相对幸运的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留学生若能够磨砺心志,习得应变处事之道,从长远来看也未必是件坏事。毕竟,今后更长的人生道路上,还不知有多少更艰难的选择和更大的挑战。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曾因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所学的专业而申请了“间隔年”(gap year),并利用回国实习的半年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面对当前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留学生是否也可以考虑通过“间隔年”或推迟入学等方式,试一试职场的水温,感受一下校园之外真实社会的运转方式?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时间,为未来积蓄力量——这应对挑战的一课,和留学本身一样意义非凡。新冠自然是一个挑战,但留学生和留学家庭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是否能够穿透疫情暂时的迷雾看到更远的未来,却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留学生的人生前景和成长方向。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留学生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做自由而有用的人才。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和留学生群体的书写者,这是我的衷心期待。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影视截图和Unsplash。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2020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