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靠疫苗发家一夜暴富,今新冠来袭公司受热捧,却趁机套现20亿灵感秀

他靠疫苗发家一夜暴富,今新冠来袭公司受热捧,却趁机套现20亿

文 | AI财经社 实习生 周享玥编 |鹿鸣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乘着“新冠疫苗”概念股大热的东风,“渝股变现王”吴冠江再次拿下一笔巨额套现款。3月11日晚间,因“新冠疫苗”股价大涨的智飞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二股东吴冠江于3月11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方式,以64.66元/股的价格转让该公司3070万股的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92%。通过这次减持,吴冠江累计套现19.85亿元,创下了自己的套现金额新高。而在此之前,据AI财经社不完全统计,吴冠江已经累计减持智飞生物超24次,累计套现额达57.4亿元。加上此次19.85亿元的套现额,合计77.25亿元,无愧于“渝股变现王”的称号。3月13日,智飞生物一度以重挫5%开盘,此后缓慢回升,截至收盘时,报60.87元/股,下跌1.43%(图源:视觉中国)靠疫苗发家的“一夜暴富”者与大多数富豪一样,在成为“渝股变现王”之前,吴冠江有着一段“一夜暴富”的创业经历。20世纪九十年代,恰逢保健品行业大火,嗅到商机的吴冠江辞掉了自己在文化单位的工作,开始下海创业,创办了一个名叫“钙宝”的保健品品牌,并且做得风生水起。而其与疫苗的结缘则要追溯到他与智飞生物的另一位创始人蒋仁生的相识,正是在蒋仁生的牵线下,吴冠江才接触到了疫苗行业,开始了自己的疫苗造富之路。2002年,吴冠江和蒋仁生联合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疫苗企业——重庆金鑫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重庆智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最开始主要做疫苗销售代理业务。2005年,全国爆发C群流脑疫情,智飞生物凭借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的独家代理权,一年卖出2000万只疫苗,赚得了第一桶金。(图源:智飞生物官网)2008年起,蒋仁生和吴冠江开始筹划智飞生物上市。2008年3月,创业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看到机会的智飞生物为了赶在创业板上市,并使公司拥有疫苗自主生产和研发背景,仅2018年一年间就完成了四次同一控制下的资产重组,一次外部资产并购。2010年9月28日,包装完毕的智飞生物正式登陆创业板,蒋仁生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持股55.8%,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而吴冠江持股26.1%,是第二大股东,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受智飞生物上市影响,蒋仁生的身价一夜涨至百亿,成为了“创业板首富”;吴冠江的身家也实现了暴涨,并于当年闯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凭借40.5亿元的财富值排在201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45名。此后,智飞生物股价一路走高,吴冠江的身家也在持续上涨。2019年11月7日,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公布,吴冠江以116亿元财富值排在第224位。另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2月26日,吴冠江、刘铁鹰夫妇以15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65位。在商业版图上,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吴冠江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共有8家,不过其中仅有深圳缤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亚希彼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三代人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尚在存续状态。另外,他还是6家尚处于存续状态公司的股东,拥有23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三代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吴冠江的第三次创业。据其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一家致力于“互联网+预防接种”领域的创业公司,其业务目前已推广普及至全国近32个省及直辖市,拥有1000万+用户,服务840万+家庭。(图源:深圳三代人科技有限公司)“渝股变现王”8年套现77亿资本市场造富虽易,但纸面富贵终归飘渺。2012年6月开始,深谙“变现之道”的吴冠江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套现之路。2012年6月14日至7月16日,吴冠江通过3次大宗交易,减持了智飞生物1778万股股票,累计套现4.22亿元,成为重庆有史以来变现收益最高的个人,吴冠江也因此被业界成为“渝股变现王”。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初开始,智飞生物的股价步入震荡下跌的通道,吴冠江持有的股票市值也在不断缩水,相比其在智飞生物刚上市时的身家,缩减了约一半。2012年6月和7月,智飞生物股价略有回升,吴冠江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套现,也让不少人质疑其减持意图。对此,吴冠江回应称,自己的减持行为系个人理财方面的考虑,并没有其他更深的意图。2013年3月,趁着股价上涨,吴冠江分两次再度减持了智飞生物1980万股股票,套现6.74亿元。此次减持后,吴冠江仍持有智能生物6682万股,持股比例为16.7%。2014年,智飞生物股价再次呈现出下滑趋势,在10元/股左右徘徊。这一年,吴冠江没有减持,反而因每10股转增10股的权益分派方案,实现了持股数的翻倍,由6682万股变为了13364万股,持股比例为16.71%。2015年8月,吴冠江正式离任智飞生物管理层,不再担任任何职务。而在离任前一个多月,吴冠江先是赶在股价跌至低点前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586万股套现1.8亿元,后来又在7月22日至23日耗资4100万元重新增持了152万股,总持股数为12929.65万股,占智飞生物总股本的16.16%。2016年,智飞生物再度进行权益分派,吴冠江持有的股份也再次翻倍至25859万股。由于离任后,其所持股份按规定将锁定半年,吴冠江直至2016年11月才再次开始减持,期间,分两次减持了5940万股股票,套现9.89亿元。2018年4月,智飞生物的股价已经上涨到了40元左右,趁此机会,吴冠江再度减持4494.48万股,套现19.1亿元,期间减持次数超过14次。2018年7月,受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影响,智飞生物的股价出现下滑,从7月份最高点的53.92元/股一路降至35元/股左右,一个月间,市值蒸发两百亿。在此期间,吴冠江未有减持行为。2019年,疫苗造假风波逐渐过去,智飞生物股价开始回升,“久未动作”的吴冠江再次开始了大幅减持。2019年3月到4月,吴冠江分别以50.86元/股、43.98元/股的减持均价,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两种方式减持股票3451.68万股,套现15.65亿元。进入到2020年,借着“新冠疫苗”概念股的热潮,智飞生物的市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股价最高时曾达到68.49元/股。在此背景下,3月11日,吴冠江以3070万股的减持股数创下了自己的套现史上的最高套现金额——19.85亿元。至此,吴冠江累计套现超25次,套现金额高达77.25亿元。而据其5.34%的剩余持股比例和智飞生物3月13日收盘时973.9亿元的市值计算,吴冠江所持股票市值仍有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冠江的妻子刘铁鹰作为其一致行动人还持有3.81%的股份,二者合计持有9.15%的股份。(制图/周享玥 资料来源:智能生物公告)此外,AI财经社统计发现,吴冠江在智飞生物2010年至2018年的9次分红中,累计分得2.05亿元,在2010年至2015年任职智飞生物的6年中,累计取得143.8万元的薪酬。(制图/周享玥 资料来源:智能生物公告)另据智飞生物上市时发布的公告显示,在2009年智飞生物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吴冠江的出资额为1044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9%。据此计算,已套现金额加上剩余市值、分红收益及薪酬,再减去1.044亿元的成本、4100万元的增持金额,吴冠江自智飞生物上市以来获得的利润约为129.86亿元。

怪兽狼

国产疫苗最新消息:各项进度全球领先,已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

在接连经受武汉、北京两轮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之后,中国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国门之外不断刷新人类历史记录的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时刻提醒着我们,新冠肺炎病毒所制造的威胁并未真正消除。后疫情时代,如何才能摘下口罩回归正常生活成为笼罩在公众心头的疑雾。包括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内的许多学者提出,疫苗不问世,我们已经无法彻底阻断疫情。而根据现有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如果说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上半场主要靠防治,那么下半场则主要依赖于疫苗的问世。所幸,最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的中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中目前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的位置。近日,主要承担中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任务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在接受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乐观估计,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最快或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新冠疫苗已成决战决胜疫情的“杀手锏”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7月16日,全球共有一千三百五十余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达到58万余人,其中美国的新冠确诊人数超过349万,死亡超过13万人。世卫组织7月12日发布的每日疫情报告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小时内新增了230370例,创下了单日新高。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全球新冠疫情,预示着人类已经无法期待疫情自然消退,类似2003年非典疫情那样突然消失的情况很有可能不再上演。而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恶化也意味着西方某些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构想彻底破产,疫苗成为终结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终武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对于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特殊使命,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表示,中国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进行阻断,但是疫苗才是最终终结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全国甚至全球恢复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安全、有效、足量的疫苗成功研发出来,尽快高效供应和使用,才是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的根本之策。“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正是疫苗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才真正终结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疫苗为人类降低传染病危害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认为,新冠病毒疫苗正是决战决胜疫情的‘杀手锏’。”杨晓明称。试验、量产同步进行,力争满足全球接种需求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个新冠病毒疫苗项目同时在研。其中,中美英三个国家的疫苗项目均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就有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挂帅的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在内的至少6个团队的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为全球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美国则有三家,分别是莫德纳公司的mRNA疫苗、辉瑞公司的mRNA疫苗、INOVIO公司的DNA载体疫苗;此外,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在迈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六款中国疫苗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担研发的灭活疫苗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三期试验阶段,并已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各项进度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杨晓明介绍,2月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中国生物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9-nCoV灭活疫苗”项目的紧急立项,随后科研攻关团队加班加点,以每天16个小时以上高强度工作的“战时机制”推进疫苗的研发,平均每周都能取得一项突破性的进展。由于临床前研究的数据较为充分,同时也因为全球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因此国家药监局为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开通了“绿色通道”,一次性批准了Ⅰ/Ⅱ期临床试验。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成为全球首款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27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也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两个疫苗的Ⅰ/Ⅱ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240人。6月16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于6月28日揭盲。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在Ⅰ/Ⅱ期临床试验逐渐取得可喜成果之后,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研制团队积极推进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开展海外合作,与多个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国家的有关机构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6月2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仪式在中国北京、武汉、阿联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视频会议方式同步举行,阿联酋卫生部长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颁发了临床试验批准文件。中阿双方现场签署了相关临床合作协议,此举也标志着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正式启动。而决定一款疫苗能否大规模推广的核心因素除了疫苗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外,还有疫苗的生产能力。在推进疫苗研发的同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也在以战时速度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的建设。4月15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仅耗时60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生产车间,投入使用后新冠疫苗产能将达到年产1.2亿剂。7月1日,耗时一百余天,全球唯一的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也宣告落成,该车间设计产能为年产1亿剂次。两座疫苗“兵工厂“的火速建成,无疑为我国新冠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满足未来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接种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生物生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库存量已达四百余万份,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一旦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获准上市之后,可以很快满足国内庞大的接种需求。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远低于在研同类疫苗新冠病毒疫苗尚未上世,对于疫苗的种种担忧就已经出现。7月3日,世卫组织卫生项目紧急负责人迈克尔·瑞安称,研究显示29%的新冠病毒样本都出现了D614G变异。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实验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D614G变异可能导致病毒加速复制,这意味着可能加强其传播性。消息一出,引发了许多人关于疫苗尚未上市就已失效的担忧。对此,杨晓明表示,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基因组部分位点的变异这是一种常见现象。病毒只有在蛋白质水平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异时,相互作用的受体和靶点才可能改变。从目前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发生蛋白质水平上大的变异的可能性极低,且现在发生的变异都不是关键点的变异,所以不足以引起疫苗无效。“我们的灭活疫苗能够覆盖目前发现分离到的全部病毒株,包括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分离到的病毒株。”杨晓明称。此外,杨晓明还表示,中国生物在疫苗研发过程中还会进行不同毒株的交叉保护实验,也就是用疫苗免疫动物获得的抗血清,与不同基因型的毒株做交叉保护实验,如果都能够中和,那么对疫苗的研发就没有影响,如果有的能中和有的不能,研究团队将根据研究进展和现实需要,及时调整部分疫苗的研发策略,从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而对于公众对国产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注,杨晓明表示,为验证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助力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的早日上市,此前,国药集团所属四级企业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180名志愿者带头接种了新冠灭活疫苗。志愿者人体预测试表明,受试者抗体已完全达到抵抗新冠病毒水平。近期又有1000余名国药集团干部员工自愿接种,也都显示疫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远低于在研的同类疫苗,这无疑给了研发团队很大的信心。此时,国产新冠肺炎灭活疫苗还在慎之又慎地推进疫苗的Ⅲ期临床,在更大人群范围内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目前Ⅱ期临床揭盲结果显示,效果是非常好的。“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叫神农尝百草。中国生物制品工作者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数代中国生物人就是将这种以身试药的献身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比如说被称为“衣原体之父”的汤飞凡,正是凭着这种以身试药、以身试毒的精神,将沙眼病毒种到自己眼中的,而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工程重组宫颈癌疫苗试制出来后,中国生物全课题组的十几个年轻人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先给自己来一针。这种以身试药一方面是为医药事业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研发的疫苗有信心,我觉得这是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杨晓明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不是在以年、月计,而是在以小时计通常而言,一款新疫苗从立项、研发到试验评估、行政审批,直到上市,全过程需要8~10年时间。而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从立项到获批临床试验,仅仅只用了98天,在尊重研发规律完成至少六个月的三期临床试验之后,中国生物有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款疫苗的研发流程,这种研发速度堪称奇迹。在谈到中国生物为何能够如此高效地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时,杨晓明表示,这一次的疫苗攻关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在疫苗的攻关阶段中,各研发单位、合作单位、生产单位以及科技主管部门、医卫监管部门等各方均全盘通力配合、全力以赴,通过集中力量、串联转并联的方式,加速疫苗研发。比如在疫苗的有效性评价环节,以往的方式是对不同种类的动物逐一进行有效性试验,这次采用并联的方式后,则是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同时开展有效性试验。再比如疫苗制备完成后,以往是研发机构要先自己检定合格,再送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检定,这一次是研发机构在自己检定的同时,送到中检院同步进行检定,从而缩短了检验周期。“国家药监局在晚上7点钟给我们颁发了可以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的批件,当晚9点我们就给志愿者接种了第一针。疫苗在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之前,地方疾控部门就把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全部动员到位,可以说,各单位都是不讲任何条件,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各环节之间的工作实现了高效、无缝的衔接。”杨晓明称。其次,这一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进展如此之快,也有赖于我们多年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建立了多个成熟的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疫苗研发的整条产业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工艺、质量监督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均保持全球先进水平。这一次新冠病毒疫苗攻关战中,我国采用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并举的方式推进疫苗开发。仅中国生物一家就同时在四条技术路线上马不停蹄的攻关,展示出深厚的科研实力。“如果说疫苗研发是‘一边开飞机、一边造飞机’,那么研发环节相关的‘零件’等供应链都要及时跟上。近年来,疫苗相关产业链配套逐渐齐全起来。回想30多年前,我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疫苗,试验室里几乎所有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都要从国外进口,中间耗时长达数月,想快都快不起来。“杨晓明称。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我们不是在和美国赛跑,而是在和病毒赛跑在新冠病毒疫苗成为终结疫情“救命稻草”已成共识的背景下,全球少数几个具备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科研实力和经济基础的国家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各种“期望”。当下,中美两国各自因为有多款疫苗率先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而被公众视为最有可能 “扮演”拯救世界角色的国家,中美之间的疫苗研发进度之争自然而然就成为外媒炒作的热点。5月4日,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刊文将中美两国的疫苗研发工程称为是一场类似于“登月竞赛”那样的国力之争,文章还援引一位全球公共领域卫生专家的话称,谁能在疫苗研发上“夺魁” ,就将在地缘政治上获得巨大优势,美国安全官员和顶尖的医疗卫生专家都在担心,若中国首先获得成功,将使美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对于外媒热衷炒作的中美疫苗之争的话题,杨晓明表示,中国很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在疫苗研发上,也采取的是与有需求的国家携手同行的路线,大家共同寻找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关键解决方案。而作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一位“种子选手”,中国生物本身也拥有多个国际认证的疫苗产品品种,与许多国际机构疫苗项目有过成功的合作案例,具有大规模向国外出口疫苗的经验。当下,中国生物已在北京、武汉两地建设完成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年产能达2亿剂。一旦疫苗成功上市,很快就能够大批量地为全世界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疫苗,并不会奇货可居,不会在世界各国饱受新冠肺炎疫情折磨的时候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去谋求某种利益。“所以,我并不认为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有中美之争,我们不是在和美国赛跑,而是在和病毒赛跑。”杨晓明称。来源 |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樊巍

夏风

拳头疫苗产品上市带动销售增长 沃森生物PCV13疫苗批签发已占三成市场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文多近日,新冠疫苗概念股沃森生物(300142,SZ)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增加14.57%,实现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减少27.60%。虽然上半年增收不增利,但从单季度来看,沃森生物第二季度的营收达4.61亿元。作为打破辉瑞垄断的国内首家13价肺炎结合疫苗(以下简称PCV13疫苗)生产厂家,沃森生物的PCV13疫苗今年上半年实现首批签发和接种。2020年上半年,沃森生物生产的PCV13疫苗获得批签发120.12万剂,占比35.88%,同期辉瑞的批签发量为214.65万剂。这一拳头产品的上市,成功带动了沃森生物的营收,后续表现有待观察。图片来源:公司半年报截图股价持续攀升今年内不断创下股价新高的沃森生物,近日披露了上半年业绩。沃森生物表示,公司前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下滑,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自主生产的疫苗产品快速恢复了销售。从单季数据来看,沃森生物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达4.61亿元,同比增长42%,相较公司一季度的同比下滑36%,有了较大改善。从批签发量上来看,今年上半年,沃森生物疫苗业务核心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批签发量达到2214.52万剂/瓶,同比增长25.58%。玉溪沃森上半年贡献销售额5.80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12.2%。根据公告,玉溪沃森贡献的净利润与公司整体归母净利润存在较大差额,主要是与公司疫苗项目研发费用和股权激励分摊费用同比增加、新冠肺炎疫苗获批临床支付里程碑付款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也导致了沃森生物上半年“增收不增利”。股价方面,8月17日沃森生物报收于74.45元/股,公司市值达1145亿元,进入7月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了42%。沃森生物新闻发布会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振宇 摄重磅产品有望加快放量这份半年报中,首次披露了沃森生物重磅产品PCV13上市后的批签发情况。沃森生物的“沃安欣”为全球第二款、国产第一款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疫苗主要适用于儿童预防13种血清型肺炎球菌所引发的多种疾病,是全球最畅销的疫苗产品之一。在沃森生物PCV13疫苗上市前,该疫苗由原研厂商辉瑞独家生产销售。2015年,PCV13疫苗全年销售额达到62.45亿美元,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疫苗产品。2020年1月10日,沃森生物获得了PCV13药品注册批件,3月30日首批产品获得批签发,4月22日实现首针接种。2020年上半年,玉溪沃森获得批签发120.12万剂,占比35.88%,而同期辉瑞的批签发量为214.65万剂。安信证券研报显示,公司PCV13疫苗上半年销量较低,预计主要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部分省份疫苗准入及销售工作延后有关。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预计沃森生物PCV13疫苗的下半年市场准入工作将加速展开,销售放量也有望同步提速。在沃森生物的PCV13疫苗上市前,业内纷纷认为沃森生物将通过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毕竟,沃森生物13价肺炎疫苗在全国各省份的中标价均为598元/针(具体价格根据各省份接种服务费和冷链费用不同略有差异),而这一价格比辉瑞产品每针便宜了超100元。目前,沃森生物身后已有很多对PCV13疫苗虎视眈眈的竞争者。目前,民海生物的PCV13已提交注册申请,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PCV13则处于临床试验III期阶段。此外,包括康希诺等多家国内药企的产品处于I期临床阶段。除PCV13疫苗外,沃森生物的九价HPV疫苗目前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公司与合作方共同合作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于2020年6月收到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与合作方共同合作开发带状疱疹mRNA疫苗,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为了解更多详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尝试联系沃森生物方面,但所提问题未能获得置评。每日经济新闻

楚楚

国产疫苗最新消息:进度全球领先,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

在接连经受武汉、北京两轮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之后,中国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国门之外不断刷新人类历史记录的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时刻提醒着我们,新冠肺炎病毒所制造的威胁并未真正消除。后疫情时代,如何才能摘下口罩回归正常生活成为笼罩在公众心头的疑雾。包括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内的许多学者提出,疫苗不问世,我们已经无法彻底阻断疫情。而根据现有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如果说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上半场主要靠防治,那么下半场则主要依赖于疫苗的问世。所幸,最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的中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中目前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的位置。近日,主要承担中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任务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乐观估计,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最快或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一起来了解——新冠疫苗已成决战决胜疫情的“杀手锏”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7月16日,全球共有一千三百五十余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达到58万余人,其中美国的新冠确诊人数超过349万,死亡超过13万人。世卫组织7月12日发布的每日疫情报告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小时内新增了230370例,创下了单日新高。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全球新冠疫情,预示着人类已经无法期待疫情自然消退,类似2003年非典疫情那样突然消失的情况很有可能不再上演。而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恶化也意味着西方某些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构想彻底破产,疫苗成为终结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终武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对于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特殊使命,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表示,中国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进行阻断,但是疫苗才是最终终结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全国甚至全球恢复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安全、有效、足量的疫苗成功研发出来,尽快高效供应和使用,才是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的根本之策。“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正是疫苗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才真正终结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疫苗为人类降低传染病危害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认为,新冠病毒疫苗正是决战决胜疫情的‘杀手锏’。”杨晓明称。试验、量产同步进行,力争满足全球接种需求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个新冠病毒疫苗项目同时在研。其中,中美英三个国家的疫苗项目均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就有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挂帅的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在内的至少6个团队的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为全球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美国则有三家,分别是莫德纳公司的mRNA疫苗、辉瑞公司的mRNA疫苗、INOVIO公司的DNA载体疫苗;此外,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在迈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六款中国疫苗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担研发的灭活疫苗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三期试验阶段,并已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各项进度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杨晓明介绍,2月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中国生物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9-nCoV灭活疫苗”项目的紧急立项,随后科研攻关团队加班加点,以每天16个小时以上高强度工作的“战时机制”推进疫苗的研发,平均每周都能取得一项突破性的进展。由于临床前研究的数据较为充分,同时也因为全球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因此国家药监局为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开通了“绿色通道”,一次性批准了Ⅰ/Ⅱ期临床试验。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成为全球首款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27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也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两个疫苗的Ⅰ/Ⅱ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240人。6月16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于6月28日揭盲。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在Ⅰ/Ⅱ期临床试验逐渐取得可喜成果之后,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研制团队积极推进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开展海外合作,与多个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国家的有关机构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6月2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仪式在中国北京、武汉、阿联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视频会议方式同步举行,阿联酋卫生部长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颁发了临床试验批准文件。中阿双方现场签署了相关临床合作协议,此举也标志着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正式启动。而决定一款疫苗能否大规模推广的核心因素除了疫苗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外,还有疫苗的生产能力。在推进疫苗研发的同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也在以战时速度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的建设。4月15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仅耗时60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生产车间,投入使用后新冠疫苗产能将达到年产1.2亿剂。7月1日,耗时一百余天,全球唯一的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也宣告落成,该车间设计产能为年产1亿剂次。两座疫苗“兵工厂“的火速建成,无疑为我国新冠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满足未来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接种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目前中国生物生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库存量已达四百余万份,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一旦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获准上市之后,可以很快满足国内庞大的接种需求。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远低于在研同类疫苗新冠病毒疫苗尚未上世,对于疫苗的种种担忧就已经出现。7月3日,世卫组织卫生项目紧急负责人迈克尔·瑞安称,研究显示29%的新冠病毒样本都出现了D614G变异。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实验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D614G变异可能导致病毒加速复制,这意味着可能加强其传播性。消息一出,引发了许多人关于疫苗尚未上市就已失效的担忧。对此,杨晓明表示,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基因组部分位点的变异这是一种常见现象。病毒只有在蛋白质水平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异时,相互作用的受体和靶点才可能改变。从目前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发生蛋白质水平上大的变异的可能性极低,且现在发生的变异都不是关键点的变异,所以不足以引起疫苗无效。“我们的灭活疫苗能够覆盖目前发现分离到的全部病毒株,包括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分离到的病毒株。”杨晓明称。此外,杨晓明还表示,中国生物在疫苗研发过程中还会进行不同毒株的交叉保护实验,也就是用疫苗免疫动物获得的抗血清,与不同基因型的毒株做交叉保护实验,如果都能够中和,那么对疫苗的研发就没有影响,如果有的能中和有的不能,研究团队将根据研究进展和现实需要,及时调整部分疫苗的研发策略,从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而对于公众对国产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注,杨晓明表示,为验证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助力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的早日上市,此前,国药集团所属四级企业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180名志愿者带头接种了新冠灭活疫苗。志愿者人体预测试表明,受试者抗体已完全达到抵抗新冠病毒水平。近期又有1000余名国药集团干部员工自愿接种,也都显示疫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远低于在研的同类疫苗,这无疑给了研发团队很大的信心。此时,国产新冠肺炎灭活疫苗还在慎之又慎地推进疫苗的Ⅲ期临床,在更大人群范围内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目前Ⅱ期临床揭盲结果显示,效果是非常好的。“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叫神农尝百草。中国生物制品工作者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数代中国生物人就是将这种以身试药的献身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比如说被称为“衣原体之父”的汤飞凡,正是凭着这种以身试药、以身试毒的精神,将沙眼病毒种到自己眼中的,而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工程重组宫颈癌疫苗试制出来后,中国生物全课题组的十几个年轻人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先给自己来一针。这种以身试药一方面是为医药事业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研发的疫苗有信心,我觉得这是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杨晓明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不是在以年、月计,而是在以小时计通常而言,一款新疫苗从立项、研发到试验评估、行政审批,直到上市,全过程需要8~10年时间。而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从立项到获批临床试验,仅仅只用了98天,在尊重研发规律完成至少六个月的三期临床试验之后,中国生物有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款疫苗的研发流程,这种研发速度堪称奇迹。在谈到中国生物为何能够如此高效地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时,杨晓明表示,这一次的疫苗攻关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在疫苗的攻关阶段中,各研发单位、合作单位、生产单位以及科技主管部门、医卫监管部门等各方均全盘通力配合、全力以赴,通过集中力量、串联转并联的方式,加速疫苗研发。比如在疫苗的有效性评价环节,以往的方式是对不同种类的动物逐一进行有效性试验,这次采用并联的方式后,则是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同时开展有效性试验。再比如疫苗制备完成后,以往是研发机构要先自己检定合格,再送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检定,这一次是研发机构在自己检定的同时,送到中检院同步进行检定,从而缩短了检验周期。“国家药监局在晚上7点钟给我们颁发了可以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的批件,当晚9点我们就给志愿者接种了第一针。疫苗在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之前,地方疾控部门就把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全部动员到位,可以说,各单位都是不讲任何条件,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各环节之间的工作实现了高效、无缝的衔接。”杨晓明称。其次,这一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进展如此之快,也有赖于我们多年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建立了多个成熟的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疫苗研发的整条产业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工艺、质量监督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均保持全球先进水平。这一次新冠病毒疫苗攻关战中,我国采用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并举的方式推进疫苗开发。仅中国生物一家就同时在四条技术路线上马不停蹄的攻关,展示出深厚的科研实力。“如果说疫苗研发是‘一边开飞机、一边造飞机’,那么研发环节相关的‘零件’等供应链都要及时跟上。近年来,疫苗相关产业链配套逐渐齐全起来。回想30多年前,我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疫苗,试验室里几乎所有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都要从国外进口,中间耗时长达数月,想快都快不起来。“杨晓明称。我们不是在和美国赛跑,而是在和病毒赛跑在新冠病毒疫苗成为终结疫情“救命稻草”已成共识的背景下,全球少数几个具备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科研实力和经济基础的国家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各种“期望”。当下,中美两国各自因为有多款疫苗率先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而被公众视为最有可能 “扮演”拯救世界角色的国家,中美之间的疫苗研发进度之争自然而然就成为外媒炒作的热点。5月4日,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刊文将中美两国的疫苗研发工程称为是一场类似于“登月竞赛”那样的国力之争,文章还援引一位全球公共领域卫生专家的话称,谁能在疫苗研发上“夺魁”,就将在地缘政治上获得巨大优势,美国安全官员和顶尖的医疗卫生专家都在担心,若中国首先获得成功,将使美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对于外媒热衷炒作的中美疫苗之争的话题,杨晓明表示,中国很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在疫苗研发上,也采取的是与有需求的国家携手同行的路线,大家共同寻找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关键解决方案。而作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一位“种子选手”,中国生物本身也拥有多个国际认证的疫苗产品品种,与许多国际机构疫苗项目有过成功的合作案例,具有大规模向国外出口疫苗的经验。当下,中国生物已在北京、武汉两地建设完成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年产能达2亿剂。一旦疫苗成功上市,很快就能够大批量地为全世界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疫苗,并不会奇货可居,不会在世界各国饱受新冠肺炎疫情折磨的时候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去谋求某种利益。“所以,我并不认为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有中美之争,我们不是在和美国赛跑,而是在和病毒赛跑。”杨晓明称。(来源:国资小新)

酷学校

兰州高新区培育生物医药“虹吸现象”中逆势集群

8月28日,兰州肽谷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多肽药物筛选试验。 高展 摄中新网兰州9月14日电 (记者 殷春永 高展)兰州高新区藉其扎实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目前已形成在甘肃乃至西北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基于此,当地正着重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继续推进。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生产车间里包装药品。 高展 摄兰州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后,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2019年总产值达到142亿元。预计到2025年,其产值将达到200亿元。“虹吸现象”中逆势集群企业入驻“兰州高新区对医药产业定位准确、设施完善、相关政策优厚,并且当地已具备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深创生物公司总裁助理王庆磊说,本月初公司第一批科研团队已经入驻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个基地是当地生物医药“产学研”、产业发展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建设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孵化器为核心,目前已引进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高新区研发中心、兰州大学博士培养实验室、陇神戎发药品实验等开放型实验室,形成了三大“产学研”平台。2020年6月,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一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的药材展示。 (资料图) 张婧 摄学生时代的王庆磊,曾在兰州大学就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前往深圳从事多肽药物研究工作。“在兰州生活学习了7年,有着太多回忆,对兰州有着比别人更深的认知。”王庆磊说,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地缘位置已不再重要,企业更看重的是当地优势及营商环境。王庆磊表示,兰州高新区在产业落地、研发创新、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已发布各类政策补助,也吸引了很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医药企业落地兴业。针对于“引人引项目,有什么政策”的问题,兰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裕表示,目前全国各地招商的政策相对同质化,但如何在“虹吸现象”中取得成绩,这里具备三项硬核优势:生物医药基础、天然药库基地、技术人才集群。除此之外,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初创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兰州高新区“常态化”举行“金政企融资对接会”。同时,也旨在利用金融杠杆,推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并探索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天然药库:孕育业态基础,集聚技术人才甘肃虽然地处西北,生态脆弱,但其多种环境非常有利于药材种植,陇西、民乐、岷县、宕昌等多地都有“天然药库”之誉。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这里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超过八成。尤其难得的是,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超过七成。正是得益于这些资源,甘肃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在全国有较好基础,特别是省会城市兰州依托丰富的医药资源和集中的科研能力,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聚集了11所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和22家科研院所,从事相关领域技术人员6000多人。图为宕昌药农分拣中药材。(资料图) 魏建军 摄作为“高技术”“新动能”定位发展的兰州高新区,正是依托现有的发展基础、医药资源优势和人才富集的现状,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比如,奇正藏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亚成生物等一批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生根发展。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疫苗生产情况。 高展 摄根据现辖“一区五园”的情况,兰州高新区致力做好配套服务完善,更进一步为生物医药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提供空间。目前,中牧股份兰州生物药厂、中农威特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兰州高科现代医药物流园、百灵生物园、兰州医美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漫灌”精选+“滴灌”极速,助推生物医药为了吸引医药企业落地兴业,兰州高新区在产业落地、研发创新、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布了各类补助政策。比如,对新投资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以及医疗大数据等项目,单项奖励最高可达1000万元;新引进的创新药、首仿药项目经认定后可以代建厂房;对取得临床批件的国家I类新药的企业,研发费用最高奖励500万元;中医药领域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给予发明人5万元奖励。众所周知,多肽药物具有毒性低、稳定性高、靶向性强和生物活性高等特点。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美金,多肽药市场规模仅占4%。这既有挑战,也是机遇。兰州肽谷研究院2019年7月在兰州高新区成立,主要针对脑瘤、胃癌、肝癌、白血病等30个靶标全面开展多肽生物活性分子的筛选。“我们自主研发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可以将五肽完全库的样品数目由320万种减少到4万种,让多肽药物筛选效率提高至少80倍以上。”院长王珠银介绍说,该技术可以缩短多肽建库时间和药物筛选时间,加速多肽药物的研发进程。目前,兰州肽谷研究院已与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兰州高新区非常看好这项研发,给予多项支持,日前以债转股形式的资金支持就有6000万元。全国动物疫病防控领域攻坚克难的主力军——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在兰州高新区的扶持下受益匪浅。执行总经理杨进才介绍说,1995年,中农威特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口蹄疫疫苗GMP车间,现在已拥有两个国际先进水平的口蹄疫疫苗GMP车间、两条设备技术一流的生产线。“目前公司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完全是自主研发,生产的口蹄疫疫苗已出口至越南、朝鲜等国,生产能力国内领先,产能达15亿头份。”杨进才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兰州高新区在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总投资约10亿元的中农威特生物医药基地项目正在高新区东部科技城加快建设,将于今年11月投产运营。(完)

猎音师

广西最有钱的男人,他从民办教师做到中国10大富豪位置

来源:九个头条网中国十大富豪榜长久以来一直被广东、浙江、河南三省的富豪占据,但是8月份,有个广西男人闯进中国十大富豪榜,他就是智飞生物的董事长蒋仁生,以亿的身家排在第十名。蒋仁生1953年出生广西桂林灌阳县,高中毕业后1970担任村里的民办小学教师。恢复高考后,蒋仁生坐上头班车,考取了桂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毕业后,蒋仁生分配到灌阳县卫生防疫站工作,由于能力出色,蒋仁生很快就升任防疫站副站长。90年代初,蒋仁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升任到物制品科科长。1999年,早就过了不惑之年的蒋仁生决定告别官场,下海经商。2002年6月,蒋仁生与合作伙伴来到重庆,收购了一家现成的疫苗企业重庆金鑫生物制品公司,即智飞生物公司的前身。 刚收购的公司还没有能力去研发疫苗,所以蒋仁生的第一桶金是靠代理销售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A+C脑膜炎疫苗,蒋仁生拿下其独家代理权,在3年后,全国C群脑瘤疫情爆发,智飞生物凭借独家代理权卖出了2000万支疫苗,这不仅让智飞生物积累了资本,还在行业里打出了名气。2017年智飞生物引进了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代理HPV疫苗也让智飞生物更上一层楼。营收额从17年的13亿,18年的52亿,到19年的106亿,智飞生物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一点:代理疫苗。这次疫情,智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决定共同研究疫苗,新冠疫苗上市后, 智飞生物将会迈上新台阶。蒋仁生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蒋仁生跟智飞生物在时代洪流中抓住了机遇,才能创造出今天的成功。

副作用

国产13价肺炎疫苗上市在即 或与辉瑞正面“单挑”

近日,沃森生物旗下的玉溪沃森1类新药“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审批状态变更为“在审批”。业内表示,该药如果成功获批上市,将成为头个国产、全球第二款13价肺炎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是用于全年龄组人群注射的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其原研厂家为辉瑞,目前全球范围内也只有这一家生产销售企业。辉瑞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自2010年批准上市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畅销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辉瑞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全球销售额为58亿美元。2016年10月,13价肺炎疫苗在我国获批上市,并于2017年3月正式签发投入市场,目前潜在市场已超百亿元。据中检院披露,2018年辉瑞13价肺炎疫苗于国内获得批签发量384.8万支,产值总额约为26.86亿元。业内表示,沃森生物是全球第二家研发成功的厂家,上市销售后,峰值期或贡献10亿元以上利润。有多位业内人士预估,随着国产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获批上市销售,将与辉瑞13价疫苗正面“单挑”。资料显示,沃森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人用疫苗等生物技术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除了13价肺炎疫苗外,沃森生物在研的产品2价HPV疫苗处于临床数据总结阶段,9价HPV疫苗与正开展临床1期,重组EV71疫苗已获得临床批件。沃森生物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亿,同比增长39.1%;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同比增长32.1%。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79.7%,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0.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除了沃森生物以外,目前国内还有6家企业在研,包括康泰生物全资子公司民海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康希诺生物、北京科兴、博沃生物和安特金生物。其中,康泰生物全资子公司民海生物的进度跟在沃森生物之后,其已经于2019年12月13日申报上市。业内预计,按照沛儿(辉瑞13价肺炎疫苗)获批的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接种、4针常规免疫接种程序(2、4、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免疫)、698元/针的价格计算,以15%的渗透率预估,13价肺炎球菌疫苗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1亿元。康泰生物该产品有望于2020年获批上市,并从2021年开始贡献较大增量业绩,分享国内的潜力市场。另外,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处于临床III期;康希诺生物和北京科兴处于批准临床的状态;博沃生物和安特金生物处在临床申请中。业内据此推算,第三家国产企业申报生产将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沃森生物、康泰生物与辉瑞将分食国内市场空间,届时竞争非常激烈。来源: 中国制药网

苍之茧

研发新冠疫苗 这家渝企底气何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影响的持续,接种新冠疫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免疫希望。截至9月9日,全球已有9个新冠疫苗研发项目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还有一批项目即将结束Ⅱ期临床试验。这些项目构成了新冠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智飞生物实验室内,研发人员在做实验。(智飞生物供图)在这些项目背后的企业或机构中,有一家重庆企业的身影。这家企业便是智飞生物。疫苗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竞争激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也是唯一一家研发新冠疫苗的渝企,智飞生物是什么来头?它为何有底气踏上新冠疫苗研发的赛道?什么来头?代理起家,做成“民营疫苗第一股”高投入、高风险,构筑起生物医药行业令人望而生畏的行业壁垒。创立于2002年、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智飞生物,一度经历困境。“创业之初,智飞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智飞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蒋仁生回忆起创业的日子,感慨万千。无奈之下,他只好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到集体宿舍。他暂时放弃自主研发,走上代理疫苗的路子。尽管如此,他依然为公司定下了“社会效益第一”的宗旨。蒋仁生医学科班出身,又在防疫站工作过。2002年,得益于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积累,蒋仁生判断C群脑膜炎未来可能出现,便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签订了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代理协议。当时,这款疫苗只有该所能够生产,但并不被市场看好。“干疫苗这一行,要凭良心。”蒋仁生说,没有人愿意看到疫情暴发,但需要有人为潜在的风险准备好疫苗和渠道。2005年,C群脑膜炎在部分省市出现,智飞生物卖出2000多万支疫苗,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依靠代理业务的扩张,智飞生物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2600多个区县的销售网络,并通过专职区域经理和冷链物流实现与3万余个接种点的无缝链接。凭借强大的销售网络、可靠的冷链物流,从2011年起,智飞生物陆续赢得了国际医药巨头默沙东23价肺炎疫苗、4价/9价宫颈癌疫苗等五款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2017年到2019年,伴随宫颈癌疫苗等产品的火热销售,智飞生物年营收从13亿元升至106亿元,2020年上半年又实现营收同比增长约39%。截至9月16日收盘,智飞生物市值达到1998亿元,稳坐国内民营疫苗企业头把交椅。技术够硬吗?代理反哺研发,“曲线救国”练内功疫苗研发终究是个“技术活”,没钱做不成,有钱没技术也做不成。靠代理起家的智飞生物,真的拥有自主研发疫苗的技术吗?“代理业务的确为智飞贡献颇多,但智飞的策略恰恰是以代理反哺研发,练‘内功’。”蒋仁生介绍,当初选择做代理,其实是为自主研发积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自研的“功课”,智飞生物并没有落下。2003年,智飞生物创办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菌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类疫苗三个方向的人用新型疫苗研发和生产;2008年,智飞生物完成对龙科马的并购重组,围绕结核病防治进行了一系列自主创新;2015年,蒋仁生又与智飞生物联合投资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进军治疗性生物医药研发制品领域。目前,智飞生物拥有600余人的研发团队,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自主在研项目达28项。2008年,智飞生物A+C脑膜炎疫苗开始部分自产,同时自产的还有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代理反哺研发的决策成效初显。此后,智飞生物多款自研疫苗陆续问世。其中,2014年上市的AC-Hib三联疫苗将三种疫苗功效合而为一,可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接种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一度独占市场。目前,智飞生物正对该产品作进一步升级换代。今年3月,智飞生物自研的“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完成技术评审,上市后将为我国结核病防治贡献力量,市场潜力巨大。5月10日,重磅新品“宜卡”(结核病诊断产品)正式获批上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代理反哺研发,研发和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循环机制,加速了疫苗从研发到实现市场价值转换的进程,形成了智飞生物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蒋仁生说。多方支持联手中科院攻关,获减税降费1205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智飞生物决定研发疫苗。今年1月,智飞生物的疫苗研发计划迎来重量级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双方决定联手开展科研攻关。“中科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蒋仁生介绍,2018年,公司曾与中科院合作研发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苗,这种疫苗针对的正是一种冠状病毒。两年前的合作,为智飞生物研发新冠疫苗累积了较为成熟的工艺和经验。新冠疫苗研发时间紧、任务重,项目伊始,智飞生物就遇到了复工难等不利因素。此时,地方政府及时送来了惠企纾困的政策和服务。江北区政府工作人员联系蒋仁生,了解公司诉求。在区政府支持下,2月10日,智飞生物提前复工,成为江北区第一家复工企业。同时,惠企纾困政策通过降低贷款利息、延迟五险一金缴纳期限、减税降费等措施,帮助智飞生物降低了经营成本,加大研发投入。光是减税降费一项,今年以来就为智飞生物减免1205万元。此外,智飞生物研发新冠疫苗还得到了科技部立专项支持。“尤其是下一阶段的Ⅲ期临床试验,需要将范围扩大至海外,才能满足更多要求的病例数。”蒋仁生表示,智飞生物将会沿着“社会效益第一”的价值观坚定地走下去。(重庆日报见习记者 王天翊)

彦琮

2020甘肃考研成绩明天可查(2月15),有这14所高校、招生单位!

根据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相关通知,明天,也就是2月15日,甘肃省的高校和相关研招单位的2020考研成绩可以查询了。那么甘肃有多少家研招单位呢?在这里,校园教育为大家汇总如下,如有报考下述高校或研招单位的同学,明天注意及时查看学校官方通知,注意查询成绩!甘肃14所高校和研招单位如下:(10730)兰州大学(10732)兰州交通大学(10741)兰州财经大学(10733)甘肃农业大学(11406)甘肃政法大学(10735)甘肃中医药大学(10731)兰州理工大学(84507)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83505)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10739)天水师范学院(10742)西北民族大学(10736)西北师范大学(8540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8327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提前预祝广大考生查个好成绩!

三生

2018年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综述

精准发力破解科技型企业“成长的烦恼”——2018年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综述510所成永军承担项目的初步成果510所孙雯君承担项目的前期成果第三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将于9月15日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航。届时,由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共同主办,市科技局承办,“三区”管委会协办,上海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中美企业峰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美国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等支持举办的本届科博会,将迎来国内外高朋满座、众商云集。而彰显我市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创新活力的2018年度“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兰州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即我市1700万元重大科技专项的签约,将成为第三届兰州科博会令人瞩目的一大“重头戏”。兰州晚报记者何燕/文甘霖/图去年首次遴选 创新水平突出2017年,市科技局按照全市科技大会上提出的“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转型升级项目”的要求,首次集中力量组织遴选“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兰州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先后实地考察企业、科研院所287家,最终按照专家评审结果,根据“瞄准重点领域、突出示范引领、坚持五位一体、强化创新转化”的原则,从备选的48项重大科技项目中确定了2017年度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并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每项70万元的经费支持。近年来,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去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增至55.6%;财政科技支出6.79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1.6%。市科技局局长王柠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活力源于积累和发展。在去年及之前的多次实地调研和考察中,我们发现过去的科技项目资助形式已经不适应于目前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的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以及那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影响带动力强的技术项目在进行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时,经常受限于资金而后继乏力。面广、量大的项目经费支持,落到具体项目上,几万元至二三十万元的经费支持对一些已经上了规模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科研创新已基本起不了太大作用。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助效果不明显,组织实施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集中资金投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中势在必行的改革探索。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的获批,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开展重大科技研发的高度关注,表明了财政科技经费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的决心,传递了市级科技项目管理改革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布局的信息。”我市去年首次遴选的这批项目创新水平突出,成果转化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其中,原始创新达到14项,所有项目中1项国际领先、16项国内领先,自主转化15项、产学研合作10项。项目成功实施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3.6亿元,新增利税1.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比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仿campath生物相似药的研究开发”项目,将打破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控制的现状,实现年新增产值5亿元、年新增利税1亿元;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承担的“高精度宽量程超高真空计”项目,将实现高端超高真空计产品的国产化开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今年重点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即将在第三届兰州科博会上签约的2018年度“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兰州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是根据《兰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度高、示范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什么样的项目才是符合我市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条件的项目?我市科技资金投入将为所支持的项目带来何种改变?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2018年度“十大”入选项目。未来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协调a.长效支持助力 510所真空装备打破国际垄断510所去年入选“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的“高精度宽量程超高真空计”项目获得百万元经费支持,由510所真空计量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成永军研究员负责。“超高真空计是粒子加速器、核聚变、高能物理、表面技术、半导体技术等领域必需的超高真空测量仪器,比如我们熟知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就不可缺少超高真空计,但是长期以来为国外高端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我们的项目从去年市上立项到现在,进展非常快,已经形成产品,开始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和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试用,并正在做进一步性能的测试和完善。这一项目总投入为220万元,所里自筹到120万元,市上投入的100万元无异于雪中送炭,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成永军说,产品目前自测效果不错,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期待这项自主创新成果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一天早日到来。该中心今年以“高准确度电容薄膜型真空测量设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再度入选“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副主任孙雯君负责此项目。“与成永军主任负责的项目对标高真空和超高真空不同,高准确度电容薄膜型真空测量设备是核原料制备、集成电路制造乃至深空探测等领域必需的真空测量仪器,目前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孙雯君说,在申报“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之前,该项目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们小试的成果有,市上100万元经费到位后至少可以将项目推进到中试,进行小批量生产,就产品而言将具备替代国外产品的能力。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买一台国外仪器需要十几万元,受中美贸易战美方禁运的影响,国内每年几千至上万台的仪器需求可能严重受限。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实现年销售量2000台,每台售价降至六七万元,3年内可实现数亿元的净利润,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b.扶持兰州科技大市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服务2015年9月1日,由省科技厅、市政府共同出资1亿元打造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兰州科技大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并于2016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兰州科技大市场智能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入选今年“兰州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经费70万元。据该项目负责人兰州科技大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介绍,70万元项目投入将用于建设以大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业务监管评测系统、以人脸识别为特色的业务服务引导及体验系统等,最终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推广应用的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服务。据了解,兰州科技大市场及其中入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93家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着多层次、全方位、专业化的科技综合服务。其中,仅由科技大市场向企业和团队发放的、用于抵扣科技服务单笔费用70%的科技创新券累计已达9268万元,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成本和研发风险的同时,也使服务机构的检测设备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而兰白基金通过成立子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池、发放后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其总规模已达58亿多元。c.为心脏瓣膜国产化打通路径一只硬币大小、看似简单的环片结构的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却是帮助心脏瓣膜病患者重建血液循环功能、恢复健康的高科技人工脏器产品。据市场调查和中国医药协会统计,中国国内心脏瓣膜病患者每年约有17万人左右,每年急需换瓣膜的患者有5万多人。目前临床使用的瓣膜中,进口瓣膜约占总市场份额的90%左右,国内有能力生产瓣膜的两家企业中,有一家就是兰州的兰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据了解,“兰飞”的瓣膜设计寿命是40至60年。今年,由该公司张彦中负责的“年产10000只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工艺技术创新”项目入选2018年“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获百万元支持。“2010年以前,一个生产班组10人,每人每月最多可磨出8对瓣片,工艺改进后用双面磨设备一个月可磨出3000只;而在热解碳沉积过程中,一炉失败,带来的就是三四千元的损失。这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自动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和全流程自动化、稳定可靠的必要性。”负责技术工艺设计的魏中英副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她说,100万元项目资金将用于建设一条高水平的人工心脏瓣膜生产线,创新人工心脏瓣膜热解碳沉积技术、测试试验技术和产品生产工艺装备,实现年产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10000只的目标。魏中英说,项目完成后,可以向临床提供结构合理、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人工心脏瓣膜,年新增产值将达9600万元、新增利税1500万元。未来有望将国产瓣膜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高至30%以上,“我们的目标是让国内300家医院用上兰州瓣膜,而我们也在积极通过欧盟认证,下一步将向国外拓展市场。”以上这3个项目,仅为2018年度兰州市十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方向的一个缩影。“兰州5G网络应用示范项目”、“复合金属陶瓷缸套项目产业化”、“心外科可急救关胸器械应用与产业化”、“黄芪产地精深加工技术与保质储藏”、“高稳定性高活性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的研发及产业化”、“M20甲醇汽油的研发与应用”等十大科技项目和“兰州轨道交通第三系富水红砂岩工程地质特性及施工对策研究”、“冻干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Ⅲ期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工艺建立”、“光催化复合氧化技术深度水处理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定,无一不体现出面向全市重大需求、重点领域科技需求的导向。市科技局局长王柠表示,下一步,不只要在第三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与立项单位就今年的两类“十大”项目签约及跟踪项目进展,还将对2017年度已立项项目继续定期开展项目执行情况检查,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督导项目按目标任务要求结题验收。同时,将推进项目成果转化,积极做好与项目承担单位的对接、协调和服务,对项目实施形成的成果,积极推进所在企业或合作企业进行转化,加速实现产业化,促进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