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成立9月26日,由兰州大学联合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基于我国特别是甘肃稀土、凹凸棒等优势资源,建立的产、学、研、政结合高水平多学科协作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在兰大举行揭牌仪式。兰州大学、绿色催化专家智库主办,兰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等承办此次“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成立暨学术报告会。市委常委、秘书长、兰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一在致辞中说,成立研发中心,举办学术报告会,可以说与兰州国家自创区的建设定位和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这场政、产、学、研、用联姻,意味着将酝酿一场绿色材料革命性的突破,也对于提升自创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资源集聚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兰州高新区作为兰州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将全力实干攻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张国一:我们将围绕绿色新材料,全力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将着眼自主创新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政策体系;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一个产业集群;将注重打造良好生态,积极创设一流营商环境。使自创区成为发展政策最优、创业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的创新创业“福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兰州大学正在大力推行双一流学科建设,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主要从事以凹凸棒石以及稀土及相关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产学研政结合,将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试验及生产。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功能材料、绿色助剂、健康产业、绿色农业和环保产业。中心成立,既为研发中心积累技术人才,也为企业和社会输出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严纯华:我们将会不遗余力地努力,不仅仅是要支持像这样的一些中心,包括一系列与我们的特色学科、与甘肃地方发展以及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相结合并能融合出力的所有新的机构,从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引领等方面做好我们的一份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魏飞分别作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原兰州大学校长、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所长胡之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任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锐等出席揭牌仪式。同时,北京天正中广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绿色催化专家智库与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进行了签约。爱兰州爱生活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背景下,化学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倒逼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重大变革。”近日在江苏省溧阳市召开的“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工作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说。目前,如何从化学反应环节有效解决污染难题,推动绿色催化技术的发展,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装备技术和材料支撑,已成为化学工业领域的重中之重。传统催化工艺技术污染严重催化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但传统催化过程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因此,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催化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催化剂的研制,加速发展环境友好型催化过程,推动化学工业走向绿色化学。“绿色催化是发展的方向,它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教授说。在何鸣元眼中,面对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化学化工的责任和担当是要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给人类提供燃料和化学品。因此,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绿色化工首当其冲,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有了直接的责任与担当。智库专家作用“四两拨千斤”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催化,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化智库,为全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与服务。目前,我国在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点突破,有的产品已进入推广应用。2016年2月,在何鸣元、吴云东、程津培等多位院士的倡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及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目前共由48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高层次特聘教授汇集智库,组成了国内绿色催化领域最强大的科学家团队。“我们这个团队围绕‘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找准了科研与服务的位置,并将智库的定位、理念、目标、宗旨完全融入了‘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开展绿色催化、清洁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环境保护、稀土利用、盐湖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正在让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势。”何鸣元说。“下一步,我们将以自身的科技优势,集中力量为西部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破难题,使西部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何鸣元表示。来源:科技日报数字报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史晴安“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背景下,化学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倒逼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重大变革。”4月10日在江苏省溧阳市召开的“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工作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说。 目前,如何从化学反应环节有效解决污染难题,推动绿色催化技术的发展,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装备技术和材料支撑,已成为化学工业领域的重中之重。传统催化工艺技术污染严重相关专家介绍,催化是化学工业的基石。但是,在催化过程中传统的化学反应,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因此,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催化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催化剂的研制,加速发展环境友好型催化过程,推动化学工业走向绿色化学。在专家们看来,绿色化学是寻找并利用化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减少或替代对人类社会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是既能够创造出生产单位产品产污系数最低,且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的先进工艺技术,从而达到从化学反应环节解决污染难题的目的。而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化学发展的最重要手段。“绿色催化是发展的方向,它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教授说,但怎样做才是绿色催化、新能源又在哪里?这些年,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也在不断探索。在何鸣元眼中,面对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化学化工的责任和担当是要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给人类提供燃料和化学品。因此,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绿色化工首当其冲,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有了直接的责任与担当。智库专家作用“四两拨千斤”何鸣元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也高度重视发展绿色催化,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化智库,并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为全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与服务。目前,我国在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点突破,有的产品已进入推广应用,随着进入规模量产,逐步可以替代进口,最终实现化学催化自主可控。记者了解到 ,2016年2月, 在何鸣元、吴云东、程津培等多位院士的倡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及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目前共由48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高层次特聘教授汇集智库,组成了国内绿色催化领域最强大的科学家团队。“我们这个团队围绕‘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找准了科研与服务的位置,并将智库的定位、理念、目标、宗旨完全融入了‘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开展绿色催化、清洁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环境保护、稀土利用、盐湖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正在让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势。”何鸣元说。2016年以来,由何鸣元带队的“院士青海行”活动,为青海的锂产业勾画了绿色发展新蓝图。同样,他们开展的“院士陕西行”活动,聚焦陕西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转型和绿色利用,为西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9年,该智库启动了《绿色催化专家智库蓝皮书》咨询项目,目标是评述绿色过程和制造领域的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创新发展,为西部地区产业绿色升级拓展思路。目前,蓝皮书已经完成了编制工作,将于今年正式发布。“下一步,我们将以自己的科技优势,集中力量为西部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破难题,用智慧和力量使西部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 。”何鸣元表示。文中图片由记者 过国忠 摄编辑:张爽审核:朱丽
7月24日至25日,2018兰州自主创新论坛在兰州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杜萍 摄中新网兰州7月25日电 (杜萍)7月24日至25日,2018兰州自主创新论坛在兰州举行。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发挥前沿科技引领作用和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为培植引领西部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和自主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梳理脉络,谋划创新主体、基础、资源、环境布局等,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期两天的论坛,中科院院士、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理事长何鸣元等多位院士专家,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科研单位、相关企业代表,以及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兰州高新区、甘肃建投等单位相关人员共计300余人参加。以自主创新为主旨,以甘肃绿色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创新基地建设、“双一流”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陇药及中药国际化、环境与健康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理事长何鸣元表示,此次论坛更具有针对性,就具体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院士专家们也将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真正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兰州处于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枢纽,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介绍说,从唐朝开始参与到古丝绸之路发展繁荣,到清代设立兰州制造局和兰州织呢局,以及到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一批工业企业项目,无不体现了“兰州从骨子里就根植着创新的基因”。李荣灿表示,当前,兰州高质量发展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尤其是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高起点谋划推进自创区建设,是兰州推进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兰州要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主导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根本转换,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表示,本次论坛对于促进甘肃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院士专家们为甘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有关行业的创新增长点的培育不断提供创新成果,同时为甘肃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多提意见建议,共谋发展。兰州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表示,此次与兰州市政府、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共同举办论坛,就是希望立足化学化工、资源环境、药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的优势特色,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研讨甘肃绿色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创新基地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甘肃和兰州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会议当天,与会院士专家与相关领域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分别进行专场对接会,就煤化工与化工方向、稀土材料及应用方向、药物研发合成方向、锂电和储能材料方向等领域开展产业化对接。此次论坛由兰州大学、兰州市政府、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主办,兰州高新区管委会、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承办。(完)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开发出一种多重限域的一步可控合成掺杂方法,制备出对稀土离子具有高分离选择性的氮掺杂纳孔石墨烯膜(专利申请号:CN 202010861481.0)。该研究在吸附了苯丙氨酸的氧化石墨烯膜的二维层间空间限域生长层状锌类水滑石,从而构建类水滑石/苯丙氨酸/氧化石墨烯三明治型复合材料。由于锌类水滑石层间夹层可作为密闭反应器,通过限域燃烧,可将苯丙氨酸中的氮原子掺杂到石墨烯晶格中。同时,形成的多孔锌类水滑石可作为模板,通过孔区域内限域燃烧在氧化石墨烯上蚀刻出孔径可控的纳米孔(图1)。科研人员将获得的氮掺杂纳孔石墨烯(图2)制备成膜用于稀土元素的分离,获得了良好的分离选择性,最高膜分离因子达到3.7。理论模拟表明,氮掺杂纳孔石墨烯中的吡咯氮原子,在稀土离子的选择性分离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该制备方法简单高效、膜分离稳定性优异。该研究不仅为杂原子掺杂纳孔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为实现稀土离子的高选择性膜分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综合类子刊上,博士生谭洪鑫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李湛和邱洪灯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研究人员在自主研发的纳孔石墨烯/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固相合成策略,使均苯三甲酸与纳孔石墨烯表面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直接反应,原位绿色合成出纳孔石墨烯/MOF复合纳米材料,并发现该材料适合于水溶液中稀土离子的选择性固相吸附分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甘肃省人才计划项目的支持。图1.多重限域策略可控合成氮掺杂纳孔石墨烯示意图图2.氮掺杂纳孔石墨烯表征图【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各类人群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5月11日,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在广场南口举办2019年全省夏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对接洽谈平台。招聘当天,共有8000余名求职者入场求职,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378份。本次招聘会吸引了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教育局、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省内外174家用人单位入场纳才,提供就业岗位15030个,涵盖建筑业、电子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当天,入场求职人员主要以今年高校毕业生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主,共有8000余名求职者入场求职,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378份,其中高校毕业生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285份,现场签约121人。同日,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主办的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甘肃高校巡回招聘会走进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招聘会以“城市联动·精准服务”为主题,167家单位齐聚校园招揽英才,主要服务2019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活动当天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581份。全国“双创周”活动走进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600余名大学生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5月11日,由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城关区双创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双创周城关区分场暨城关区牵手企业进校园活动在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举行,来自城关区各众创空间(孵化器)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部分中小微企业、创业者、大学生等近百人参加活动,600余名大学生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本次活动以“牵手企业进校园,真情服务助创业”为主题,集政策咨询、用工招聘、创业项目展示、见习岗位对接、创业指导为一体,为高校大学生和各众创服务平台搭建起沟通了解、交流互促的平台。当天,甘肃达而成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60多家知名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现场还邀请了20家众创空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与在校学生进行现场对接,40多个创业项目展进行了项目展示和路演。城关区就业服务局还设立了咨询服务台,现场发放宣传资料,为在校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政策咨询。甘肃省首届文化创意人才招聘会举行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文/图)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省中小微企业精准服务平台、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服务平台主办的以“招才引智·联创未来”为主题的2019年首届甘肃省文化创意人才专场招聘活动5月11日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成功举办。本次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类为主,兰州文创产业园有限公司等50家文化创意产业用人单位参会,提供文创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447个工作岗位供求职者选择。
大 西 北 网 讯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各类人群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5月11日,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在广场南口举办2019年全省夏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对接洽谈平台。本次招聘会吸引了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教育局、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行等省内外174家用人单位入场纳才,提供就业岗位15030个,涵盖建筑业、电子业、能源业、通信业、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批发零售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岗位涉及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流专员、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行政文员等。活动当天,入场求职人员主要以2019届高校毕业生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主,共有8000余名求职者入场求职,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378份,其中高校毕业生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285份,现场签约121人。同日,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主办的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甘肃高校巡回招聘会走进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招聘会以“城市联动精准服务”为主题,167家单位齐聚校园招揽英才,主要服务2019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省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甘肃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甘肃新方圆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科华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50家优质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500余个,较好地地满足了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要求,活动当天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581份。现场设置了政策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台,免费为求职者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下一步,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将继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采取“线上+线下”的招聘方式,更好地服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中药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属于药食同源资源,在我国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花椒的根、干、枝、叶、果实均有特殊用途。花椒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同时,花椒树属于山地生态造林的重要树种,花椒产业与生态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扶贫开发密切联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军丽团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结构鉴定技术和药物筛选技术,从花椒(Z. bungeanum)干燥成熟果皮中筛选发现苯乙醇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nalytical Methods, 2019, 11:4931);分离制备出青花椒(Z. schinifolium)抗氧化活性组分,并阐明主要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近日,研究团队从花椒(Z. bungeanum Maxim.)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碳骨架的甾体类化合物Bungsteroid A(见图),该化合物是含有34个碳的6/6/6/6/5五环稠合的甾体类天然产物,生源推测其通过甲戊二羟酸途径由DMAPP和杯苋甾酮环合生成。该研究为花椒的活性物质基础和相关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上,兰州化物所助理研究员孟宪华和助理工程师柴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军丽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关注,该化合物被Natural Proct Report(DOI:10.1039/d0np90037k)评选为热点化合物。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兰州化物所“一三五”重大突破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花椒中发现的新骨架甾体类化合物Bungsteroid A【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高镁锂比盐湖锂资源提取,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20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198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邓小川研究员,在时任所长马培华的指导下,带领"盐湖提锂"团队坚守在青藏高原,攻克了盐湖提锂技术,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期推送,我们来看看邓小川校友的奋斗故事——从零开始,探寻"真锂"1987年,邓小川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就毅然决然地奔赴青藏高原,并在盐湖所一干就是30多年。当时,与邓小川同一批来青海工作的有几十个人,而今坚持留下的已屈指可数,但邓小川却一直扎根了下来。"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做些事情",邓小川轻松地说,但话语背后却是巨大的使命担当。东台吉乃尔盐湖区位于素有"中国盐湖城"美称的青海省格尔木市,盐湖区海拔2700米,方圆几百里荒无人烟。这里湖面浩瀚,一平如洗,天空之镜,美轮美奂。在这壮美如画的地方,邓小川和他的团队有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盐湖中提取"锂"这一新能源领域的重要资源。锂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在电池、陶瓷、玻璃、冶金、核工业及光电等行业应用广泛。盐湖提锂技术是当前国际资源竞争的核心技术之一。全球可供开采的锂资源储量约1300万吨,我国以逾350万吨的储量位居全球第二,但受技术、环境制约,年开采量仅占全球年开采总量的5%,锂产品市场一度被国外公司垄断。早在1994年,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时任所长马培华研究员率先提出盐湖提锂的战略价值。当时,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突破了盐湖提锂的技术难题,将盐湖提锂成本降低到矿石提锂的一半,给我国矿石提锂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一些企业面临倒闭。邓小川说,锂的提取有矿石和盐湖两种,当时国内市场以矿石提锂为主。"随着外国在盐湖提锂上的技术突破,迫使我们必须开展自主产权的技术研发",邓小川回忆道,"我们完全从零开始。"在"盐湖提锂"中,从"高镁锂比"的盐湖中提锂是极大的挑战。锂和镁在盐湖资源中像"连体婴儿"一样难舍难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对'连体婴儿'分离开来,让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功用",邓小川开玩笑地说。然而,与国外高品质的盐湖锂资源不同,青海的盐湖锂资源中镁/锂比值非常高。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外盐湖镁锂比例为6:1,而我国盐湖镁锂比例为40:1,青海部分盐湖镁锂比例甚至高达2100:1。攻克高镁锂比提锂技术,成了"盐湖提锂"团队的历史重任。在团队工作了18年之久的朱朝梁回忆说,"我们在所里后院搭了一个简易实验棚,建成一个小型碳酸锂生产车间"。刚工作的朱朝梁很少和外界往来,每天就待在车间里,将各种数据记录下来登记造册,"几年下来,光厚厚的大册子就记了六七本"。2002年底,"盐湖提锂"团队的第一次生产实验成功了。邓小川和团队成员在车间守了整整三天三夜,把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都仔细检查核对。到第三天凌晨,第一车碳酸锂"出料"了,他们兴奋地尖叫起来。"本想买一挂鞭炮放,可推门一看,外面白茫茫的一片雪。"朱朝梁说,这场"瑞雪"让他记忆深刻,也是他工作十几年来最开心的时刻。战胜困难,收获成功小试与中试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建立企业生产线。"盐湖提锂"团队的第一条3000吨生产线就建在东台盐湖区。那时,从西宁驱车到东台需要十几个小时,团队经常辗转西宁、格尔木、东台三地,既要克服高原缺氧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更要突破白手起家的建厂窘境。"我们最早一批工作人员进驻东台什么都没有,没路,没水,没电,没房……"邓小川回忆说,一位从杭州请来的老专家,一到东台就高原反应,躺了几个小时才慢慢缓过来。在东台,土坡、地窖、彩板房、搓板路,成了邓小川团队最"亲切"的工作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都可以克服,最大的困难是研发生产设备"。由于"高镁锂比盐湖提锂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在国内是一个空白,所以,如何找到适宜的装置及其材料,成为邓小川最头疼的问题。为了找到优质材料,邓小川和团队成员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多次往返西宁、兰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最后在浙江的一家工厂,通过物理复合做了七层材料,最终把分离装置的材料问题解决了"。那段时间,邓小川还遭遇一场事故。"由于忙着辗转各地寻找材料,身体透支,不小心遭遇车祸,导致四节颈椎骨折,并形成颅内出血,一度收到病危通知。"受伤的邓小川备受煎熬:一边伤势严重需要治疗静养,一边工程紧急需要解决困难。医院治疗40多天后,邓小川又在家静养了两个月,"只能天天打电话与台站联系"。后来有个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不了,邓小川硬是带着颈托赶往台站。2007年国庆,东台第一条3000吨盐湖提锂生产线预备投产。当时,马培华专程从北京赶到东台,他要和邓小川的"盐湖提锂"团队一起见证第一车国人自己提取生产的盐湖碳酸锂。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因为管道爆裂问题未能实现正常投产,"想要的仪式感也泡汤了"。邓小川几乎一夜急白了头,"马先生回北京后,团队成员基本一周没合眼",一直连续作战,更换调试设备,重新投产。终于,"第一车碳酸锂"在马培华回京一个多星期后出炉了。"结果超出我们的预计",邓小川骄傲地说,"镁的分离率达到95%以上,直接超过了我们之前的中试数据。"2012年,团队又帮助企业顺利建成年产10000吨碳酸锂及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了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如今,团队已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16年-2018年的三年间,团队技术转化企业共生产碳酸锂2.39万吨,新增销售额31.7亿元,新增利润16.02亿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费达4000万元,创下青海省"历史之最"。荣获2016年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团队还不断加大"研企合作",共同推动青海盐湖锂产业的升级发展。"锂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盐湖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我们搞盐湖提锂当然不能搞独门绝技,应坚持综合开发",邓小川说,除了锂资源的提取,他们团队还在研究镁、硼等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我们要从盐湖中提取重要的稀有资源,但最后要给盐湖留下能够延续生命的水。不论走多远,都要把盐湖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成立9月26日,由兰州大学联合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基于我国特别是甘肃稀土、凹凸棒等优势资源,建立的产、学、研、政结合高水平多学科协作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在兰大举行揭牌仪式。兰州大学、绿色催化专家智库主办,兰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等承办此次“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成立暨学术报告会。市委常委、秘书长、兰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一在致辞中说,成立研发中心,举办学术报告会,可以说与兰州国家自创区的建设定位和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这场政、产、学、研、用联姻,意味着将酝酿一场绿色材料革命性的突破,也对于提升自创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资源集聚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兰州高新区作为兰州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将全力实干攻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张国一:我们将围绕绿色新材料,全力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将着眼自主创新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政策体系;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一个产业集群;将注重打造良好生态,积极创设一流营商环境。使自创区成为发展政策最优、创业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的创新创业“福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兰州大学正在大力推行双一流学科建设,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主要从事以凹凸棒石以及稀土及相关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产学研政结合,将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试验及生产。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功能材料、绿色助剂、健康产业、绿色农业和环保产业。中心成立,既为研发中心积累技术人才,也为企业和社会输出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严纯华:我们将会不遗余力地努力,不仅仅是要支持像这样的一些中心,包括一系列与我们的特色学科、与甘肃地方发展以及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相结合并能融合出力的所有新的机构,从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引领等方面做好我们的一份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魏飞分别作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原兰州大学校长、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所长胡之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任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锐等出席揭牌仪式。同时,北京天正中广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绿色催化专家智库与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进行了签约。爱兰州爱生活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