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讯 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全国共有10人获此殊荣,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宗礼名列其中。名单显示,今年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老师包括: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贾利民、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许军则、上海宋庆龄学校封莉容、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张俐、中南大学桂卫华、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范徽丽、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李琳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顾昌华、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协德乡完全小学拉姆、西北师范大学王宗礼。据了解,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迄今已是第十届。今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共有10位教师入选,这10位入选教师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延伸阅读:王宗礼,男,汉族,1963年11月生,甘肃金昌人,中共党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宗礼老师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吉林大学政治学系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起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兰州大学在职攻读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获法学博士学位。历任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2012年5月起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从教31年来,王宗礼老师始终坚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当作毕生使命。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课程19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他潜心钻研,以西北多民族社会为对象开展学术研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板块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为解释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农牧民政治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2015年12月,王宗礼老师被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遴选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8月被中组部遴选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先后获得西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等荣誉。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
桑梓无处不青山——追寻“最美扶贫人”张小娟成长足迹舟曲,是藏语的“龙江”之意,因白龙江穿城而过得名,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的美称。这里是秦岭西端与青藏高原东部的山脉交汇之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从外省进入这里,通常要绕道四川广元,或先至2018年通航的成县机场,而后至陇南市,再坐两小时客车方到舟曲。白龙江穿城而过,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沿岸民众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 摄影:本刊记者 彭姝疑溯江而上,目之所及,皆是巍峨雄峰,白龙江好似一条被驯服的白龙,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极其吝啬地给两岸民众让出一亩三分地,供人们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这里,便是张小娟的家乡。2019年10月7日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在完成该县博峪镇与曲告纳镇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后,与结束新闻采访任务的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一同乘车返回,途经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时,因车辆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他们短暂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扶贫路上。扶贫路上01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崎岖的盘山公路从山谷往上,在陡峭的山坡上七弯八绕,直至拍摄者所处的半山坡或山梁上,犹如一条游弋在山间的白龙。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前往曲瓦乡开展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途中,发了一张当地崎岖山路的照片,并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按时间推算,那时,她应是结束了上午在曲瓦乡的工作后在赶往立节镇的途中。当日,也是舟曲县2019年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全面展开、开始下乡入户的第一天。在实地验收正式开始时,或许是为了给自己和同事们加油鼓劲,张小娟为图片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也成了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最后一张图片动态。10月6日清晨7时许,张小娟吃完早饭后和丈夫刘忠明道了个别,说要下乡入村进行脱贫验收,便和往常一样匆匆出了门。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自2016年1月正式担任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以来,张小娟给家人、同事、亲朋好友们留下的印象永远是忙碌、下乡、加班,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驱驰奔波于这样的山路上,或者是在农户家中开展工作,大部分节假日也都在加班,甚至连一双年幼的儿女生病时也顾不上在医院多陪护一会儿。张小娟在周末来单位加班时,为便于照顾孩子,总会把孩子也带到扶贫办。为打发时间,七岁的女儿在扶贫办留下了一叠画作。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近三四年来,张小娟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早出晚归、走乡入户,以至于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额头前便已白发渐生,甚至要靠染发才能遮住早生的银丝。母亲杜条先时常为此感到心酸不已,她不明白小女儿的工作为什么那么辛苦。“要不跟着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给别人刷墙刮涂料吧!早上8点出门,晚上6点就能回家,不用那么劳心劳力,还挣得比你多。”母亲好几次跟小女儿打趣道,而张小娟却总嘻嘻哈哈地回应:“哎呀,谁让你把我培养得这么优秀呢,我可不是光挣钱啊,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舟曲县19个乡镇的干部,几乎没人不认识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而她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数据的熟稔度,全县亦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被亲切地称为舟曲“脱贫攻坚的数据库”和“政策业务活字典”。一年中,张小娟(右一)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走村入户。图为张小娟在开展入户收入测算。 舟曲县委宣传部供图全县扶贫干部在遇到政策疑问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张小娟咨询,正因如此,张小娟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家人给她打十次电话,基本有七次都显示“正在通话中”。即便是晚上回到家,张小娟也是手机不离手,往往在做饭时还要接着电话,以至于一顿饭要等很久。在舟曲县民政局工作的弟弟张建平,见到二姐张小娟最多的地方,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县上脱贫攻坚的会议上。由于工作繁忙,周末时,张小娟也经常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办公室,自己加班,孩子就在一旁写作业。而翻开她的朋友圈,90%以上都是与脱贫攻坚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政策解读,或者在加班,或者是去哪个乡、哪个村。如今,走进舟曲县的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门口墙壁上,都张贴着一张漫画图——舟曲“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近几年,贫困人口到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农户在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对于自己享受的政策并不清楚,遇到生病就医、娃娃上学的事就会一筹莫展,也不知道有政策扶助。为此,县里将各项到户到人惠民政策进行精简整理,梳理出48条,配以形象的漫画图片制成政策图解,发放到农户家中。这样,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还达不到享受条件、将来还能享受哪些政策,都能按户情实际看得一清二白。一张图文并茂的挂图,就让所有农户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大大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在舟曲县峰迭镇水泉村村民桑建帮家中,张小娟制作的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被张贴在墙壁上。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想出这一金点子并亲手设计编制出这张政策图解的,正是张小娟。除此以外,极具创新性、实用性又颇显成效的微信“语音播报”(将政策信息同步录制成语音讲解,每早定时发送到乡镇工作群,进而下发到各村微信群,让所有群众能够直接看到、听到脱贫攻坚最新政策、重要动态)、政策问答“口袋书”等,也都是张小娟的杰作。随着脱贫攻坚已成为舟曲县头等大事,为便于集中协调、统一指挥,今年四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简称“三大办”),从各乡镇以及教育、卫生、医疗、民政、扶贫等部门各抽调一名工作突出的扶贫干事充实集中于此。今年4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小娟则因工作扎实细致、成绩突出、业务能力强,便从一名副科级干部被“高配”到了“三大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同时担任“三大办”与扶贫办的领导职务。自此以后,张小娟的生活近乎全被工作占满了。直至10月7日不幸发生时,她也未能稍稍缓口气。张小娟每早来到“三大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张小白板上对当日或近期的工作作出安排,这是张小娟不幸遇难前最后一次作出的工作部署。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建平说,二姐张小娟最遗憾的事,大概就是没能亲眼看到舟曲整县脱贫摘帽,没能看到国家向世界宣布,我们的脱贫工作已经完成。家乡,离乡02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张小娟的成长原点。1985年4月,张小娟出生在城马村张家老宅。坐北朝南的宅院里有一棵合抱古梨树,据说在张小娟曾祖父小时候,它就已是而今这般粗壮高大,历经了几百年沧桑。曲瓦乡城马村张家宅院里有一个合抱古梨树。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这棵古梨树陪伴了张家三姐弟的整个童年。每逢春风拂来,整树的白梨花能遮盖大半个院落,蔚为壮观;夏日炎炎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上一个席子,就能美美地享受整晚的清凉;秋季成熟时,有时果实太重,会把一些树枝压断,一些梨子摔在地上,捡起来用水冲一下,香甜可口;而白雪皑皑的寒冬,大梨树就是一幅高大立体的素描画……张家宅院门前有一条小泥沟。几年前,这条泥沟在村容村貌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已被硬化。但在一二十年前,它却令沟渠两边的农户们头痛不已——每逢雨季,雨水裹挟着后山松软的黄泥土顺沟而下,流经之地,皆是泥泞一片、狼藉不堪,村民们对此束手无策。张家宅院门前的一条小泥沟,几年前已被硬化。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村后那片黄土坡土质太过松软且干旱缺水,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看起来很难耕种。多少年来,都没有村民愿意承包这片荒坡——即使承包过来也不知道能做些啥。但有个人,偏就不认这个理。20世纪90年代末,张小娟的父亲张生财迎难而上,坚持承包了下来。他倔强地开着挖掘机,沿着陡峭的山坡生生开出了一条盘山路,直通荒坡腹地。而后又买来小核桃树苗,牵来水管,自己一棵棵栽下苗木,并让十余岁的儿子张建平帮忙浇水。就这样用了前后近两年时间,张生财硬是在这里栽下了900多株核桃苗和数千棵云杉树苗。几年后,小树苗逐渐长大。又几年,荒土坡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核桃林。自那以后,村里那条惹人嫌的泥水沟,即便在雨季,也再未泛滥成灾过。凡是认准了的事,咬着牙也要坚持到底,一定要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这是父亲教给张建平印象最深的一课。在这一点上,张建平认为二姐张小娟与父亲如出一辙。就像这些年来,扶贫工作即使再苦再难,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小学未毕业的张生财,深深吃过没有文化的苦。这让他抱定了信念:无论如何,哪怕耽误农活,也一定要让子女多受教育。那时,村里的小学只能读到二年级,之后就要转到村庄附近的曲瓦乡中心小学。而张小娟上三年级时,却与大两岁的姐姐张小慧一起被送到了离家50余公里外的舟曲县城去上学。父亲张生财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姐妹俩的平日生活由奶奶照看。在曲瓦乡,那时还没有哪家为了子女上学会这么做。张小娟上五年级后,奶奶年纪大了,便回到老家。姐妹俩就此开始自己洗衣做饭、互相照应。直到小四岁的弟弟张建平也来县城上三年级时,母亲杜条先就完全放下了农活儿,全职下来照看姐弟仨的学习和生活。在舟曲这个闭塞之地,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通常只有考学一条路。而张小娟也终不负所望,在2003年高考中,以全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从舟曲一中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张小娟的高中母校“舟曲一中”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为此,舟曲一中召开了一个表彰大会,父亲张生财在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登上奖台领回了奖励给高考状元张小娟的2000元奖金,那笔钱很久都舍不得动。对张生财来说,小女儿一直是自己的骄傲,从没令自己失望过。入学前,张小娟还成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获得者。这项助学金的筛选极为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被选中。有了这项助学金,张小娟大学学费基本不愁了,还能有一些生活补助,从而大大缓解了家里要供读三个孩子的经济压力。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那天,附近的邻里乡亲都来给父女俩送行。淳朴的老乡们,有的拿了些梨、核桃、蜂蜜,有的则直接塞给她五十、一百元钱,直到把她的包塞得满满当当。面对乡亲们的浓情厚谊,张小娟强忍住了泪水。在北上的列车上,她告诉父亲:“等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我都一定会还的!”第一次来到首都,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高素质的首都人民,张生财由衷希望女儿将来能离开黄土地,在这里扎根。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娟娟儿,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留在这里。”当张小娟背着一大袋的核桃来学校报到时,的确让室友吃了一惊。父亲走后,张小娟把核桃放在宿舍阳台上晾干,而后一个个剥开、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班同学手中。淳朴,就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此后,张小娟每次从家里返校,都会给同学们带一些家乡特产,如核桃、蜂蜜、腌腊肉。就是这样一位对同学朋友无比大方的姑娘,在生活上却节俭得紧,据张小娟的大学班长、室友乌兰回忆,张小娟是宿舍的节省标杆,晚饭基本上就在一块钱以内。北京四年求学经历,未曾改变张小娟质朴、开朗的本色。虽然来自民族贫困地区,但她从不认为家乡有什么不好,反而一有机会,就向同学、朋友和老师们宣传自己的家乡。在张小娟的描述中,家乡成片的花儿很美,堪比一片世外桃源,谈及家乡,其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并真诚欢迎大家去做客。很多同学也是经由她才知道了“纯净的甘南”和“美丽的舟曲”。2007年,张小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张小慧供图大学同学张新宇还记得,快毕业时,他问张小娟,以后最想做什么,而张小娟给了他一段颇具画面感的回答:就想一直坐在国图那棵银杏树下看书,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着太阳慢慢转过来照在南边那一排窗户上。今日想来,彼时浮现于张小娟脑海里的,或许正是童年时代老宅院落中的场景吧。在这幅画面中,一边是与书为伴、潜心艺道的诗意栖居,而另一面却是树下听风、日照南窗的田园情境,其间的复杂心境,恐怕很难为外人道。四年之后,张小娟的确如父亲所愿,毕业时留在了北京。她入职歌华开元酒店,做到人事部经理,并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海淀。这一切,都在印证着家乡人所皆知的金科玉律:知识改变命运。灾后返乡,火线入党,矢志扶贫03究竟是从何时起,张小娟产生了返回家乡的念头,今天已不得而知。不过,从她2006年大三时留下的一篇文字《寂寞城马》里,我们或能发现些蛛丝马迹。据张小娟姐姐张小慧回忆,张小娟在大学期间结合自己2005年在甘肃会宁支教和2006年在湘西凤凰县田野实习的见闻与经历,在回乡过年时开始对自己出生的城马村进行观察和反思,并留下了这样一篇并未完结的文字。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张小娟曾到甘肃省会宁县支教。张小娟(右三)会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条件虽然艰苦,但她与学生们都显得十分开心。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文中,张小娟着重讲述了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年轻一代,凭着一腔勇气与“干起”(能干)走南闯北、外出务工来反哺家乡的现象,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他们都去见世面了,村子谁来发展?张小娟最后提出:“想办法发掘一切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劳动力的必要路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尤其是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轻人——青年回家,才能让城马不再寂寞。张小娟是这样写的,也更是这样做的。读着妹妹多年前留下的文字,张小慧感动而惊讶,也更理解了妹妹辞去北京工作、以极大热情回来建设家乡的做法——“没有人比她更能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是真正有益于群众的伟大事业,她深深目睹了昔日农村的落后和萧条,所以在有机会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时候,她是带着深沉的爱去融入、去贡献的,即使这条路那么辛苦艰难,即使有一些不能言说的委屈,她也心甘情愿付出,这是舟曲大环境对她的培养和影响,也是她心中真正滋长的深情和热爱。”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舟曲亦是重灾区。虽身在北京,张小娟对家乡的灾情极为关注。看到电视上对家乡灾情的描述,她十分忧心,时不时打电话给家人,询问受灾情况,还问姐姐,自己如果回来的话,能做些什么。张小慧半开玩笑地告诉她:“在北京的话,你就是一个很洋气的都市丽人,如果回来的话,那就是一个乡镇干部,每天都要在泥巴地里跑,会变得灰头土脸的……”令张小慧想不到的是,那个令全家人无比骄傲、待人接物皆为同辈亲戚之榜样的妹妹,真的于当年6月底,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弟弟张建平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二姐心中的另一个梦想彻底破碎了。张小娟的这一选择究竟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副校长王稳强告诉《中国青年》记者,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落后,在学校65年办校史上,竟无一人考入清华或北大,武大、川大、中央民大已是当地学生能考上的最好高校,从这里考出去的学子,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而且,多年以来,舟曲一中所培养的文科状元中,毕业后返回舟曲本地工作的,也仅有两人,张小娟便是其中之一。全县文科状元毕业后回到舟曲一事,也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还引发过一段议论。回到家乡的张小娟,先是在舟曲县立节镇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同时兼任党委秘书和驻村干部,很多老同事记得她穿着运动服轻盈地奔忙于乡镇村组调解矛盾、宣传政策的情景。因为担心自己在相对慢节奏的乡镇环境中变得怠惰,好学上进的张小娟还完成了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在立节镇工作两年,因为功底深厚、踏实肯干,张小娟的工作能力很快在全县乡镇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很多缺人的县直部门“觊觎”的对象。2010年,张小娟参加了全省80后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考试,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没有给予舟曲这片土地多少怜悯。这里本就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被2008年大地震震松了的山体在两年后,又给舟曲人民降下一场浩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泥石流过后,一名小女孩站在废墟上等待父母。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2010年8月7日夜里,700多万方泥石流疯狂肆虐着这座倚山而建的小城,几乎将县城的一半瞬间埋于淤泥里,泥石流阻断了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又将县城另一半淹在江水中。举国同悲、寰宇哀悼。也是在那个令无数舟曲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眠夜,张生财带着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抱着朴素的救人信念、冒着生命危险硬是从泥石流与山洪的狼牙虎口中,救下了13位同胞。灾后,三人均被授予“甘肃省舟曲等地抗洪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而张生财转手就将自己的1万元奖励捐给了舟曲县见义勇为协会。2010年“8·8”泥石流灾害中,张生财与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13名同胞。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立节镇工作的张小娟,大灾当晚闻讯后,立即跑回县城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那时,舟曲的交通已被迫中断,外部救援力量还未进入,抢险救灾主要依靠当地自己的力量,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也都是由“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带头去做。一时间,人手十分紧缺,于是一条火线入党的特殊通道被开辟出来:在自愿的基础上,在前几天抢救救灾工作中表现积极踊跃、工作突出的群众方能通过火线通道入党。当时,只有戴着“党员突击队”的袖标才能在灾区的不同区域间自由走动。为了发挥更大的力量,张小娟二话不说,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在灾区的一片废墟上,她与其他十余位年轻干部拉开党旗、握紧拳头、齐声宣誓,由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戴上了那枚意义非凡的党徽。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展示了舟曲老县城的受灾与救灾情形。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火线入党的张小娟,主要从事人员搜救、消毒、防疫等工作。由于灾情太过严重,搜救出来的尸体被成排摆在马路两边,无人认领。而张小娟几乎每晚都忙到十点以后才回家。母亲杜条先自然是放心不下,在家里边看着电视上的灾情报道,边等着女儿归来。就这样,张小娟在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十余天。一天晚上,女儿拿着一把手电筒进门时,看着女儿的一身迷彩服沾满了污泥与血迹,杜条先问她:“现在外面是这么个情况,你一个女孩子,别这么晚回来,路上多害怕。”而张小娟仍是习惯性地呵呵一笑,指着胸前的党徽,宽慰母亲道:“不怕,你看,我有护身符,戴着它,回来的路上就什么都不怕!”正是在这场劫难中,作为救灾志愿者的张小娟与灾害现场负责防疫工作的年轻医生刘忠明相知相恋,并于2011年底步入婚姻殿堂。由于平时太忙于工作,同学朋友的聚会,十之八九,张小娟都未能参加。事发前几天,张小娟问丈夫,为什么其他女生大多都有闺蜜和小圈子,而自己似乎并没有。刘忠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告诉妻子:因为你是个很大气、有大爱的人,有了小圈子,感情和视角就会受局限;没有小圈子,恰恰说明你的朋友圈很广、格局很宽、爱很博大。在张小娟家里,丈夫刘忠明(右一)和弟弟张建平(左一)收拾着小娟的遗物,包括十余本工作笔记、无数荣誉奖章和一些信件等。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劫难过后的舟曲变得更加坚韧,并在全国帮助下,坚强地开始了灾后重建。短短两三年后,一座崭新的城区在老城区以西10余公里开外落成并投入使用。而张小娟也被调往老家曲瓦乡工作,历任副乡长、纪委书记,并于2014年10月18日在此正式开通了全县第一个政务微信公众号“wei曲瓦”,通过这一平台宣传曲瓦乡的工作动态、推介曲瓦特色产业、挖掘展示当地民俗,也记录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活。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她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生态让生命更精彩,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曲瓦乡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张小娟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张建平供图2015年,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启之年。脱贫攻坚成为舟曲县的头等大事,县扶贫办急需一名工作能力强、业务熟、德才兼备、足以服众的人来挑大梁。此时,县委书记与县扶贫办主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合适人选:张小娟。四年间,张小娟果然不负众望,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全县300多个自然村中的200多个,踏遍了87个贫困村,成为扶贫办最不可或缺的人。直至10月7日晚不幸发生后,她的电话自此再也无法接通了。而此时距离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仅剩最后两个月时间。向阳盛开,永久守望04至少有三次,舟曲人民认识了张小娟:2003年成为全县文科状元考出去,2008年大灾之后返乡工作,2019年10月永久倒在了扶贫路上。2008年以来,怀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回家乡工作的张小娟获得了从舟曲县到甘肃省的诸多荣誉奖章,如“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南青年五四奖章”、“舟曲县最美扶贫人”等。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按舟曲当地习俗,家人通常会为家里上年纪的老人提前准备棺椁。由于公公婆婆已是耄耋古稀之年,在准备棺椁时,张小娟曾不止一次告诉丈夫刘忠明,将来等自己老了,就火化掉而非传统土葬。刘忠明问她为何,她只道:家乡土地太稀缺,火化了,就不会占地方了,找个地方埋了骨灰,种一棵树,这样既生态环保,又诗意浪漫,多好!10月10日下午,不幸遇难后的第三天,张小娟遗体告别仪式在舟曲县殡仪馆举行。省州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同事、亲友和张小娟帮扶过的贫困户及社会各界千余名干部群众,怀着悲痛和惋惜前来送别。自8日凌晨赶到两水镇后便昏迷住院的母亲杜条先,插着氧气管,也要强撑着来看小女儿最后一眼。在殡仪馆里,七岁的女儿“豌豆”忍不住问刘忠明:“爸爸,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向妈妈鞠躬?”刘忠明强忍着悲痛,告诉女儿,“妈妈很能干,现在国家派妈妈到月亮上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了,这事只有爸爸、大姨还有舅舅知道,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和弟弟要好好学习,等以后当上了宇航员,就能到月亮上去看妈妈了。”第二天的出殡时辰暂定了两个:早上六点半与下午两点半。为避免惊动当地百姓、放大悲伤,家人最后决定早上六点半一早就从殡仪馆出发,前往位于刘忠明老家河南村的墓地。张小娟爱人刘忠明的老家河南村与舟曲老城区一江之隔,这里土地稀缺,房屋密集。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11日清早,当家属抱着张小娟的骨灰盒走出殡仪馆时,沿途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手捧着白花,打出一条条横幅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同志替致富脱贫尽力,人民永记!”“送别小娟!”“小娟姐一路走好!”“沉痛悼念张小娟同志!”……10月11日清早,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 张建平供图出殡车辆后,不断有车辆加入进来,自发跟随,而清晨赶往学校的小学生,见送行车队驶来,全都停下了脚步,面向车队举手敬礼。这,是舟曲前所未有的景象。车辆驶入河南村时,公公婆婆早已瘫坐在村口,泣不成声,“孩子,你回来了!你的工作忙完了没有?!”刘忠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一双年幼的孩子来参与和见证母亲的送别仪式。虽然担心这会让孩子们留下阴影,但他觉得,如果不让孩子们参加,将来就无法向孩子交代“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河南村前往山坡上的墓地,将近半小时的行程,前来送行的花圈队伍绵延了整个山路,鞭炮声响彻山谷。秋风如泣,山野无声,整个舟曲,都在为这位心系家乡、视民如亲、把生命和热血奉献给扶贫事业的藏族扶贫女干部默然垂泪。10月11日上午,张小娟的骨灰盒被带往河南村墓地安葬,前排分别为7岁的女儿“豌豆”和3岁的儿子“童童”。张小娟邻居王条玲供图在山坡上,张小娟的坟头隔着白龙江与舟曲老县城遥遥相望。从此以后,她将永久守望着曾经多灾多难的舟曲,守护着淳朴坚强的舟曲人。张小慧说,妹妹很喜欢葵花,她记得妹妹的QQ空间一直唤名“葵园”,因为金色的向日葵总是追寻着太阳的方向盛开、绽放。来源:《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徐吉鹏
现将拟晋升一级调研员的马斌等40名同志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如发现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有影响晋升的问题,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来信和面谈等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并向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反馈调查核实结果。如不存在影响晋升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办理晋升手续。一、公示对象简要情况(按姓名笔画排序)马 斌,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庆阳市民政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王 驰,男,汉族,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泾川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副书记、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政府区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王勤贵,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左自刚,男,汉族,1961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庆阳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白恒玺,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学院大学学历,在职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庆阳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庆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朱克勤,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省委党校大专学历,现任合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刘 聪,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许建宇,男,汉族,196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庆阳市财政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李永洲,男,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李在春,男,汉族,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庆阳师专在职大专学历,现为庆阳市司法局二级调研员,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李崇暄,男,汉族,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镇原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杨广玉,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杨正才,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庆阳市商务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杨 漪,男,汉族,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学院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豆亚平,男,汉族,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庆阳市统计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何英禅,男,汉族,1972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环县委副书记、环县人民政府县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辛少波,女,汉族,196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静宁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在职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华池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沈文祥,男,汉族,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合水县委副书记、合水县人民政府县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张小强,男,汉族,1968年8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华池县委副书记、华池县人民政府县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张龙杰,男,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杭州商学院大学学历,现任中共正宁县委副书记、正宁县人民政府县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张刚宁,男,汉族,1962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华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罗亚林,男,汉族,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天水人,西北政法学院在职大专学历,现任政协庆阳市西峰区委员会主席,拟晋升一级调研员。岳中峰,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常务副部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金宣寿,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赵 明,男,汉族,1959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为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二级调研员,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赵海东,男,汉族,1960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中央电大大专学历,现任庆阳市西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段剑龙,男,汉族,1962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甘肃农业大学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侯昌明,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合水人,甘肃农业大学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宁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贺立峰,男,汉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党组成员、政协庆阳市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公室党组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柴 春,男,汉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环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郭富堂,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书记、庆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曹维斌,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庆阳市审计局局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梁世刚,男,汉族,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城县委副书记、庆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葛 宏,男,汉族,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城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韩湘波,男,汉族,1959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庆阳市监察委员会二级调研员,拟晋升一级调研员。雷存树,男,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静宁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庆阳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拟晋升一级调研员。雷清刚,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副书记、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解 平,男,汉族,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合水县委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樊德民,男,汉族,1960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庆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中共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党组书记,拟晋升一级调研员。薛 渊,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合水人,兰州师专在职大专学历,现任镇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拟晋升一级调研员。二、公示和受理反映时间公示时间:2019年8月17日至2019年8月23日,共5个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受理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三、受理反映部门及联系方法受理部门: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电话举报:0934–12380短信举报:18693412380通讯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庆州西路1号邮政编码:745000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2019年8月16日总监制:缪中发监 制:慕彬 王俭责 编:邵勇瑊 编 辑:朱波
将刊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23期舟曲,是藏语的“龙江”之意,因白龙江穿城而过得名,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的美称。这里是秦岭西端与青藏高原东部的山脉交汇之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从外省进入这里,通常要绕道四川广元,或先至2018年通航的成县机场,而后至陇南市,再坐两小时客车方到舟曲。白龙江穿城而过,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沿岸民众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 摄影:本刊记者 彭姝疑溯江而上,目之所及,皆是巍峨雄峰,白龙江好似一条被驯服的白龙,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极其吝啬地给两岸民众让出一亩三分地,供人们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这里,便是张小娟的家乡。2019年10月7日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在完成该县博峪镇与曲告纳镇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后,与结束新闻采访任务的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一同乘车返回,途经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时,因车辆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他们短暂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扶贫路上。01扶贫路上 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崎岖的盘山公路从山谷往上,在陡峭的山坡上七弯八绕,直至拍摄者所处的半山坡或山梁上,犹如一条游弋在山间的白龙。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前往曲瓦乡开展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途中,发了一张当地崎岖山路的照片,并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按时间推算,那时,她应是结束了上午在曲瓦乡的工作后在赶往立节镇的途中。当日,也是舟曲县2019年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全面展开、开始下乡入户的第一天。在实地验收正式开始时,或许是为了给自己和同事们加油鼓劲,张小娟为图片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也成了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最后一张图片动态。10月6日清晨7时许,张小娟吃完早饭后和丈夫刘忠明道了个别,说要下乡入村进行脱贫验收,便和往常一样匆匆出了门。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自2016年1月正式担任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以来,张小娟给家人、同事、亲朋好友们留下的印象永远是忙碌、下乡、加班,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驱驰奔波于这样的山路上,或者是在农户家中开展工作,大部分节假日也都在加班,甚至连一双年幼的儿女生病时也顾不上在医院多陪护一会儿。张小娟在周末来单位加班时,为便于照顾孩子,总会把孩子也带到扶贫办。为打发时间,七岁的女儿在扶贫办留下了一叠画作。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近三四年来,张小娟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早出晚归、走乡入户,以至于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额头前便已白发渐生,甚至要靠染发才能遮住早生的银丝。母亲杜条先时常为此感到心酸不已,她不明白小女儿的工作为什么那么辛苦。“要不跟着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给别人刷墙刮涂料吧!早上8点出门,晚上6点就能回家,不用那么劳心劳力,还挣得比你多。”母亲好几次跟小女儿打趣道,而张小娟却总嘻嘻哈哈地回应:“哎呀,谁让你把我培养得这么优秀呢,我可不是光挣钱啊,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舟曲县19个乡镇的干部,几乎没人不认识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而她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数据的熟稔度,全县亦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被亲切地称为舟曲“脱贫攻坚的数据库”和“政策业务活字典”。一年中,张小娟(右一)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走村入户。图为张小娟在开展入户收入测算。舟曲县委宣传部供图全县扶贫干部在遇到政策疑问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张小娟咨询,正因如此,张小娟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家人给她打十次电话,基本有七次都显示“正在通话中”。即便是晚上回到家,张小娟也是手机不离手,往往在做饭时还要接着电话,以至于一顿饭要等很久。在舟曲县民政局工作的弟弟张建平,见到二姐张小娟最多的地方,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县上脱贫攻坚的会议上。由于工作繁忙,周末时,张小娟也经常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办公室,自己加班,孩子就在一旁写作业。而翻开她的朋友圈,90%以上都是与脱贫攻坚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政策解读,或者在加班,或者是去哪个乡、哪个村。如今,走进舟曲县的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门口墙壁上,都张贴着一张漫画图——舟曲“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近几年,贫困人口到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农户在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对于自己享受的政策并不清楚,遇到生病就医、娃娃上学的事就会一筹莫展,也不知道有政策扶助。为此,县里将各项到户到人惠民政策进行精简整理,梳理出48条,配以形象的漫画图片制成政策图解,发放到农户家中。这样,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还达不到享受条件、将来还能享受哪些政策,都能按户情实际看得一清二白。一张图文并茂的挂图,就让所有农户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大大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在舟曲县峰迭镇水泉村村民桑建帮家中,张小娟制作的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被张贴在墙壁上。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想出这一金点子并亲手设计编制出这张政策图解的,正是张小娟。除此以外,极具创新性、实用性又颇显成效的微信“语音播报”(将政策信息同步录制成语音讲解,每早定时发送到乡镇工作群,进而下发到各村微信群,让所有群众能够直接看到、听到脱贫攻坚最新政策、重要动态)、政策问答“口袋书”等,也都是张小娟的杰作。随着脱贫攻坚已成为舟曲县头等大事,为便于集中协调、统一指挥,今年四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简称“三大办”),从各乡镇以及教育、卫生、医疗、民政、扶贫等部门各抽调一名工作突出的扶贫干事充实集中于此。今年4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小娟则因工作扎实细致、成绩突出、业务能力强,便从一名副科级干部被“高配”到了“三大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同时担任“三大办”与扶贫办的领导职务。自此以后,张小娟的生活近乎全被工作占满了。直至10月7日不幸发生时,她也未能稍稍缓口气。张小娟每早来到“三大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张小白板上对当日或近期的工作作出安排,这是张小娟不幸遇难前最后一次作出的工作部署。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建平说,二姐张小娟最遗憾的事,大概就是没能亲眼看到舟曲整县脱贫摘帽,没能看到国家向世界宣布,我们的脱贫工作已经完成。02家乡,离乡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张小娟的成长原点。1985年4月,张小娟出生在城马村张家老宅。坐北朝南的宅院里有一棵合抱古梨树,据说在张小娟曾祖父小时候,它就已是而今这般粗壮高大,历经了几百年沧桑。曲瓦乡城马村张家宅院里有一个合抱古梨树。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这棵古梨树陪伴了张家三姐弟的整个童年。每逢春风拂来,整树的白梨花能遮盖大半个院落,蔚为壮观;夏日炎炎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上一个席子,就能美美地享受整晚的清凉;秋季成熟时,有时果实太重,会把一些树枝压断,一些梨子摔在地上,捡起来用水冲一下,香甜可口;而白雪皑皑的寒冬,大梨树就是一幅高大立体的素描画……张家宅院门前有一条小泥沟。几年前,这条泥沟在村容村貌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已被硬化。但在一二十年前,它却令沟渠两边的农户们头痛不已——每逢雨季,雨水裹挟着后山松软的黄泥土顺沟而下,流经之地,皆是泥泞一片、狼藉不堪,村民们对此束手无策。张家宅院门前的一条小泥沟,几年前已被硬化。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村后那片黄土坡土质太过松软且干旱缺水,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看起来很难耕种。多少年来,都没有村民愿意承包这片荒坡——即使承包过来也不知道能做些啥。但有个人,偏就不认这个理。20世纪90年代末,张小娟的父亲张生财迎难而上,坚持承包了下来。他倔强地开着挖掘机,沿着陡峭的山坡生生开出了一条盘山路,直通荒坡腹地。而后又买来小核桃树苗,牵来水管,自己一棵棵栽下苗木,并让十余岁的儿子张建平帮忙浇水。就这样用了前后近两年时间,张生财硬是在这里栽下了900多株核桃苗和数千棵云杉树苗。几年后,小树苗逐渐长大。又几年,荒土坡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核桃林。自那以后,村里那条惹人嫌的泥水沟,即便在雨季,也再未泛滥成灾过。凡是认准了的事,咬着牙也要坚持到底,一定要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这是父亲教给张建平印象最深的一课。在这一点上,张建平认为二姐张小娟与父亲如出一辙。就像这些年来,扶贫工作即使再苦再难,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小学未毕业的张生财,深深吃过没有文化的苦。这让他抱定了信念:无论如何,哪怕耽误农活,也一定要让子女多受教育。那时,村里的小学只能读到二年级,之后就要转到村庄附近的曲瓦乡中心小学。而张小娟上三年级时,却与大两岁的姐姐张小慧一起被送到了离家50余公里外的舟曲县城去上学。父亲张生财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姐妹俩的平日生活由奶奶照看。在曲瓦乡,那时还没有哪家为了子女上学会这么做。张小娟上五年级后,奶奶年纪大了,便回到老家。姐妹俩就此开始自己洗衣做饭、互相照应。直到小四岁的弟弟张建平也来县城上三年级时,母亲杜条先就完全放下了农活儿,全职下来照看姐弟仨的学习和生活。在舟曲这个闭塞之地,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通常只有考学一条路。而张小娟也终不负所望,在2003年高考中,以全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从舟曲一中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张小娟的高中母校“舟曲一中”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为此,舟曲一中召开了一个表彰大会,父亲张生财在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登上奖台领回了奖励给高考状元张小娟的2000元奖金,那笔钱很久都舍不得动。对张生财来说,小女儿一直是自己的骄傲,从没令自己失望过。入学前,张小娟还成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获得者。这项助学金的筛选极为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被选中。有了这项助学金,张小娟大学学费基本不愁了,还能有一些生活补助,从而大大缓解了家里要供读三个孩子的经济压力。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那天,附近的邻里乡亲都来给父女俩送行。淳朴的老乡们,有的拿了些梨、核桃、蜂蜜,有的则直接塞给她五十、一百元钱,直到把她的包塞得满满当当。面对乡亲们的浓情厚谊,张小娟强忍住了泪水。在北上的列车上,她告诉父亲:“等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我都一定会还的!”第一次来到首都,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高素质的首都人民,张生财由衷希望女儿将来能离开黄土地,在这里扎根。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娟娟儿,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留在这里。”当张小娟背着一大袋的核桃来学校报到时,的确让室友吃了一惊。父亲走后,张小娟把核桃放在宿舍阳台上晾干,而后一个个剥开、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班同学手中。淳朴,就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此后,张小娟每次从家里返校,都会给同学们带一些家乡特产,如核桃、蜂蜜、腌腊肉。就是这样一位对同学朋友无比大方的姑娘,在生活上却节俭得紧,据张小娟的大学班长、室友乌兰回忆,张小娟是宿舍的节省标杆,晚饭基本上就在一块钱以内。北京四年求学经历,未曾改变张小娟质朴、开朗的本色。虽然来自民族贫困地区,但她从不认为家乡有什么不好,反而一有机会,就向同学、朋友和老师们宣传自己的家乡。在张小娟的描述中,家乡成片的花儿很美,堪比一片世外桃源,谈及家乡,其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并真诚欢迎大家去做客。很多同学也是经由她才知道了“纯净的甘南”和“美丽的舟曲”。2007年,张小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张小慧供图大学同学张新宇还记得,快毕业时,他问张小娟,以后最想做什么,而张小娟给了他一段颇具画面感的回答:就想一直坐在国图那棵银杏树下看书,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着太阳慢慢转过来照在南边那一排窗户上。今日想来,彼时浮现于张小娟脑海里的,或许正是童年时代老宅院落中的场景吧。在这幅画面中,一边是与书为伴、潜心艺道的诗意栖居,而另一面却是树下听风、日照南窗的田园情境,其间的复杂心境,恐怕很难为外人道。四年之后,张小娟的确如父亲所愿,毕业时留在了北京。她入职歌华开元酒店,做到人事部经理,并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海淀。这一切,都在印证着家乡人所皆知的金科玉律:知识改变命运。03 灾后返乡,火线入党,矢志扶贫究竟是从何时起,张小娟产生了返回家乡的念头,今天已不得而知。不过,从她2006年大三时留下的一篇文字《寂寞城马》里,我们或能发现些蛛丝马迹。据张小娟姐姐张小慧回忆,张小娟在大学期间结合自己2005年在甘肃会宁支教和2006年在湘西凤凰县田野实习的见闻与经历,在回乡过年时开始对自己出生的城马村进行观察和反思,并留下了这样一篇并未完结的文字。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张小娟曾到甘肃省会宁县支教。张小娟(右三)会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条件虽然艰苦,但她与学生们都显得十分开心。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文中,张小娟着重讲述了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年轻一代,凭着一腔勇气与“干起”(能干)走南闯北、外出务工来反哺家乡的现象,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他们都去见世面了,村子谁来发展?张小娟最后提出:“想办法发掘一切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劳动力的必要路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尤其是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轻人——青年回家,才能让城马不再寂寞。张小娟是这样写的,也更是这样做的。读着妹妹多年前留下的文字,张小慧感动而惊讶,也更理解了妹妹辞去北京工作、以极大热情回来建设家乡的做法——“没有人比她更能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是真正有益于群众的伟大事业,她深深目睹了昔日农村的落后和萧条,所以在有机会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时候,她是带着深沉的爱去融入、去贡献的,即使这条路那么辛苦艰难,即使有一些不能言说的委屈,她也心甘情愿付出,这是舟曲大环境对她的培养和影响,也是她心中真正滋长的深情和热爱。”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舟曲亦是重灾区。虽身在北京,张小娟对家乡的灾情极为关注。看到电视上对家乡灾情的描述,她十分忧心,时不时打电话给家人,询问受灾情况,还问姐姐,自己如果回来的话,能做些什么。张小慧半开玩笑地告诉她:“在北京的话,你就是一个很洋气的都市丽人,如果回来的话,那就是一个乡镇干部,每天都要在泥巴地里跑,会变得灰头土脸的……”令张小慧想不到的是,那个令全家人无比骄傲、待人接物皆为同辈亲戚之榜样的妹妹,真的于当年6月底,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弟弟张建平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二姐心中的另一个梦想彻底破碎了。张小娟的这一选择究竟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副校长王稳强告诉《中国青年》记者,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落后,在学校65年办校史上,竟无一人考入清华或北大,武大、川大、中央民大已是当地学生能考上的最好高校,从这里考出去的学子,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而且,多年以来,舟曲一中所培养的文科状元中,毕业后返回舟曲本地工作的,也仅有两人,张小娟便是其中之一。全县文科状元毕业后回到舟曲一事,也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还引发过一段议论。回到家乡的张小娟,先是在舟曲县立节镇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同时兼任党委秘书和驻村干部,很多老同事记得她穿着运动服轻盈地奔忙于乡镇村组调解矛盾、宣传政策的情景。因为担心自己在相对慢节奏的乡镇环境中变得怠惰,好学上进的张小娟还完成了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在立节镇工作两年,因为功底深厚、踏实肯干,张小娟的工作能力很快在全县乡镇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很多缺人的县直部门“觊觎”的对象。2010年,张小娟参加了全省80后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考试,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没有给予舟曲这片土地多少怜悯。这里本就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被2008年大地震震松了的山体在两年后,又给舟曲人民降下一场浩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泥石流过后,一名小女孩站在废墟上等待父母。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2010年8月7日夜里,700多万方泥石流疯狂肆虐着这座倚山而建的小城,几乎将县城的一半瞬间埋于淤泥里,泥石流阻断了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又将县城另一半淹在江水中。举国同悲、寰宇哀悼。也是在那个令无数舟曲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眠夜,张生财带着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抱着朴素的救人信念、冒着生命危险硬是从泥石流与山洪的狼牙虎口中,救下了13位同胞。灾后,三人均被授予“甘肃省舟曲等地抗洪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而张生财转手就将自己的1万元奖励捐给了舟曲县见义勇为协会。2010年“8·8”泥石流灾害中,张生财与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13名同胞。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立节镇工作的张小娟,大灾当晚闻讯后,立即跑回县城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那时,舟曲的交通已被迫中断,外部救援力量还未进入,抢险救灾主要依靠当地自己的力量,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也都是由“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带头去做。一时间,人手十分紧缺,于是一条火线入党的特殊通道被开辟出来:在自愿的基础上,在前几天抢救救灾工作中表现积极踊跃、工作突出的群众方能通过火线通道入党。当时,只有戴着“党员突击队”的袖标才能在灾区的不同区域间自由走动。为了发挥更大的力量,张小娟二话不说,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在灾区的一片废墟上,她与其他十余位年轻干部拉开党旗、握紧拳头、齐声宣誓,由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戴上了那枚意义非凡的党徽。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展示了舟曲老县城的受灾与救灾情形。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火线入党的张小娟,主要从事人员搜救、消毒、防疫等工作。由于灾情太过严重,搜救出来的尸体被成排摆在马路两边,无人认领。而张小娟几乎每晚都忙到十点以后才回家。母亲杜条先自然是放心不下,在家里边看着电视上的灾情报道,边等着女儿归来。就这样,张小娟在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十余天。一天晚上,女儿拿着一把手电筒进门时,看着女儿的一身迷彩服沾满了污泥与血迹,杜条先问她:“现在外面是这么个情况,你一个女孩子,别这么晚回来,路上多害怕。”而张小娟仍是习惯性地呵呵一笑,指着胸前的党徽,宽慰母亲道:“不怕,你看,我有护身符,戴着它,回来的路上就什么都不怕!”正是在这场劫难中,作为救灾志愿者的张小娟与灾害现场负责防疫工作的年轻医生刘忠明相知相恋,并于2011年底步入婚姻殿堂。由于平时太忙于工作,同学朋友的聚会,十之八九,张小娟都未能参加。事发前几天,张小娟问丈夫,为什么其他女生大多都有闺蜜和小圈子,而自己似乎并没有。刘忠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告诉妻子:因为你是个很大气、有大爱的人,有了小圈子,感情和视角就会受局限;没有小圈子,恰恰说明你的朋友圈很广、格局很宽、爱很博大。在张小娟家里,丈夫刘忠明(右一)和弟弟张建平(左一)收拾着小娟的遗物,包括十余本工作笔记、无数荣誉奖章和一些信件等。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劫难过后的舟曲变得更加坚韧,并在全国帮助下,坚强地开始了灾后重建。短短两三年后,一座崭新的城区在老城区以西10余公里开外落成并投入使用。而张小娟也被调往老家曲瓦乡工作,历任副乡长、纪委书记,并于2014年10月18日在此正式开通了全县第一个政务微信公众号“wei曲瓦”,通过这一平台宣传曲瓦乡的工作动态、推介曲瓦特色产业、挖掘展示当地民俗,也记录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活。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她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生态让生命更精彩,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曲瓦乡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张小娟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张建平供图2015年,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启之年。脱贫攻坚成为舟曲县的头等大事,县扶贫办急需一名工作能力强、业务熟、德才兼备、足以服众的人来挑大梁。此时,县委书记与县扶贫办主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合适人选:张小娟。四年间,张小娟果然不负众望,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全县300多个自然村中的200多个,踏遍了87个贫困村,成为扶贫办最不可或缺的人。直至10月7日晚不幸发生后,她的电话自此再也无法接通了。而此时距离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仅剩最后两个月时间。 04向阳盛开,永久守望 至少有三次,舟曲人民认识了张小娟:2003年成为全县文科状元考出去,2008年大灾之后返乡工作,2019年10月永久倒在了扶贫路上。2008年以来,怀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回家乡工作的张小娟获得了从舟曲县到甘肃省的诸多荣誉奖章,如“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南青年五四奖章”、“舟曲县最美扶贫人”等。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按舟曲当地习俗,家人通常会为家里上年纪的老人提前准备棺椁。由于公公婆婆已是耄耋古稀之年,在准备棺椁时,张小娟曾不止一次告诉丈夫刘忠明,将来等自己老了,就火化掉而非传统土葬。刘忠明问她为何,她只道:家乡土地太稀缺,火化了,就不会占地方了,找个地方埋了骨灰,种一棵树,这样既生态环保,又诗意浪漫,多好!10月10日下午,不幸遇难后的第三天,张小娟遗体告别仪式在舟曲县殡仪馆举行。省州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同事、亲友和张小娟帮扶过的贫困户及社会各界千余名干部群众,怀着悲痛和惋惜前来送别。自8日凌晨赶到两水镇后便昏迷住院的母亲杜条先,插着氧气管,也要强撑着来看小女儿最后一眼。在殡仪馆里,七岁的女儿“豌豆”忍不住问刘忠明:“爸爸,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向妈妈鞠躬?”刘忠明强忍着悲痛,告诉女儿,“妈妈很能干,现在国家派妈妈到月亮上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了,这事只有爸爸、大姨还有舅舅知道,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和弟弟要好好学习,等以后当上了宇航员,就能到月亮上去看妈妈了。”第二天的出殡时辰暂定了两个:早上六点半与下午两点半。为避免惊动当地百姓、放大悲伤,家人最后决定早上六点半一早就从殡仪馆出发,前往位于刘忠明老家河南村的墓地。张小娟爱人刘忠明的老家河南村与舟曲老城区一江之隔,这里土地稀缺,房屋密集。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11日清早,当家属抱着张小娟的骨灰盒走出殡仪馆时,沿途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手捧着白花,打出一条条横幅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同志替致富脱贫尽力,人民永记!”“送别小娟!”“小娟姐一路走好!”“沉痛悼念张小娟同志!”……10月11日清早,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张建平供图出殡车辆后,不断有车辆加入进来,自发跟随,而清晨赶往学校的小学生,见送行车队驶来,全都停下了脚步,面向车队举手敬礼。这,是舟曲前所未有的景象。车辆驶入河南村时,公公婆婆早已瘫坐在村口,泣不成声,“孩子,你回来了!你的工作忙完了没有?!”刘忠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一双年幼的孩子来参与和见证母亲的送别仪式。虽然担心这会让孩子们留下阴影,但他觉得,如果不让孩子们参加,将来就无法向孩子交代“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河南村前往山坡上的墓地,将近半小时的行程,前来送行的花圈队伍绵延了整个山路,鞭炮声响彻山谷。秋风如泣,山野无声,整个舟曲,都在为这位心系家乡、视民如亲、把生命和热血奉献给扶贫事业的藏族扶贫女干部默然垂泪。10月11日上午,张小娟的骨灰盒被带往河南村墓地安葬,前排分别为7岁的女儿“豌豆”和3岁的儿子“童童”。张小娟邻居王条玲供图在山坡上,张小娟的坟头隔着白龙江与舟曲老县城遥遥相望。从此以后,她将永久守望着曾经多灾多难的舟曲,守护着淳朴坚强的舟曲人。张小慧说,妹妹很喜欢葵花,她记得妹妹的QQ空间一直唤名“葵园”,因为金色的向日葵总是追寻着太阳的方向盛开、绽放。(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现将市委研究拟提拔及进一步使用的马美玉等同志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如发现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有影响任职的问题,可通过电话、来信、面谈等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并向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反馈调查核实结果。如不存在影响任职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一、公示对象简要情况(按姓名笔画排序)马美玉,女,回族,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张家川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政协庆阳市委员会民族宗教和三胞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拟任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王文彪,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华池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华池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拟任南梁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试用期一年)。王振运,男,汉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兰州医学院大学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院长(副县级),拟任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院长。王海军,男,汉族,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陇东学院在职大专学历,现任庆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考核科科长,拟任庆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调研员。王朝峰,男,汉族,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镇原县孟坝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国营合水林业总场副场长(试用期一年)。王锐锋,男,汉族,1966年3月生,无党派,甘肃张家川人,甘肃中医学院大学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庆阳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拟任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白云鹏,男,汉族,1978年1月生,无党派,甘肃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办公室主任,拟任庆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吕春晖,男,汉族,1975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环县环城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朱 罡,男,汉族,1976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情报信息科科长,拟任庆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调研员。向文景,男,汉族,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事秘书科科长,拟任庆阳市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刘 军,男,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庆阳市西峰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刘志杰,男,汉族,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华池县教育局委员会书记、华池县教育局局长,拟提名为华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孙金堂,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庆阳师专大专学历,现任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科科长,拟任庆阳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李 君,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直管理部主任,拟任庆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调研员。李 聪,男,汉族,1966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环县县委常委、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拟任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李江涛,男,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办公室人事秘书科科长,拟任政协庆阳市委员会委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余 翔,男,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副县级组织员,拟任庆阳市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副县级,试用期一年)。沈 杰,男,汉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环县秦团庄乡委员会书记,拟任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馆长(副县级,试用期一年)。张 康,男,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信访科科长,拟任庆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张正龙,男,汉族,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委员会书记,拟任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试用期一年)。张俊杰,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镇原县平泉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庆阳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林 江,男,汉族,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定边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华池县卫生健康局委员会书记、华池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拟任南梁红色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罗正成,男,汉族,1975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人事秘书科科长,拟任中共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周 劼,女,汉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拟任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庆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周 峰,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两当人,兰州医学院大学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庆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拟任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孟乾坤,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合水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合水县西华池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庆阳秦直道管理委员会主任(副县级,试用期一年)。赵怀博,男,汉族,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华池县悦乐镇委员会书记,拟任南梁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试用期一年)。胡金玉,男,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庆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拟任庆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钱映华,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甘肃中医学院在职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支部委员会书记(副县级),拟任中共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支部委员会书记。郭阳升,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合水人,庆阳师专大专学历,现任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教育科科长,拟任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常步才,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兰州大学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调研员,拟任中共庆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试用期一年)。董文雅,男,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副秘书长,拟任庆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任。薛克勋,男,汉族,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合水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城县马岭镇委员会书记,拟任西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魏林明,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甘肃农业大学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宁县早胜镇委员会书记,拟任王孝锡烈士纪念馆馆长(副县级,试用期一年)。魏凯选,男,汉族,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拟任中共环县县委常委。二、公示和受理反映时间公示时间:2019年2月27日至2019年3月5日,共5个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受理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三、受理反映部门及联系方法受理部门: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电话举报:0934–12380通讯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庆州西路1号邮政编码:745000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2019年2月26日兰州新区对两名干部进行任前公示2月24日,兰州新区组织部发布公告,对兰州新区党工委会议研究拟提拔和进一步使用的两名干部进行任前公示。现将兰州新区党工委会议研究拟提拔和进一步使用的赵瑾等2名同志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如发现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有影响任职的问题,可通过电话、来信、面谈等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进行受理。如不存在影响任职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履行任职手续。一、公示对象简要情况赵 瑾,男,汉族,198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旬邑,出生地甘肃兰州,研究生学历。现任兰州新区商贸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拟任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侯成武,男,汉族,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临县,出生地甘肃天水,大学学历。现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正科级干部,拟任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二、公示和受理反映时间公示时间为2019年2月25日至2019年3月1日,共5个工作日。受理时间为每天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三、受理反映部门及联系方式受理部门:兰州新区组织部干部监督处通讯地址:兰州新区管委会邮政编码:730314兰州新区组织部2019年2月24日来源丨兰州晨报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01:37舟曲,是藏语的“龙江”之意,因白龙江穿城而过得名,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的美称。这里是秦岭西端与青藏高原东部的山脉交汇之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从外省进入这里,通常要绕道四川广元,或先至2018年通航的成县机场,而后至陇南市,再坐两小时客车方到舟曲。白龙江穿城而过,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沿岸民众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 摄影:本刊记者 彭姝疑溯江而上,目之所及,皆是巍峨雄峰,白龙江好似一条被驯服的白龙,从两山夹缝中温顺地游出,极其吝啬地给两岸民众让出一亩三分地,供人们在山脚褶皱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这里,便是张小娟的家乡。2019年10月7日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在完成该县博峪镇与曲告纳镇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后,与结束新闻采访任务的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一同乘车返回,途经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时,因车辆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他们短暂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扶贫路上。扶贫路上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崎岖的盘山公路从山谷往上,在陡峭的山坡上七弯八绕,直至拍摄者所处的半山坡或山梁上,犹如一条游弋在山间的白龙。10月5日13:44,张小娟在前往曲瓦乡开展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工作途中,发了一张当地崎岖山路的照片,并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按时间推算,那时,她应是结束了上午在曲瓦乡的工作后在赶往立节镇的途中。当日,也是舟曲县2019年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全面展开、开始下乡入户的第一天。在实地验收正式开始时,或许是为了给自己和同事们加油鼓劲,张小娟为图片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也成了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最后一张图片动态。10月6日清晨7时许,张小娟吃完早饭后和丈夫刘忠明道了个别,说要下乡入村进行脱贫验收,便和往常一样匆匆出了门。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自2016年1月正式担任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以来,张小娟给家人、同事、亲朋好友们留下的印象永远是忙碌、下乡、加班,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驱驰奔波于这样的山路上,或者是在农户家中开展工作,大部分节假日也都在加班,甚至连一双年幼的儿女生病时也顾不上在医院多陪护一会儿。张小娟在周末来单位加班时,为便于照顾孩子,总会把孩子也带到扶贫办。为打发时间,七岁的女儿在扶贫办留下了一叠画作。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近三四年来,张小娟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早出晚归、走乡入户,以至于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额头前便已白发渐生,甚至要靠染发才能遮住早生的银丝。母亲杜条先时常为此感到心酸不已,她不明白小女儿的工作为什么那么辛苦。“要不跟着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给别人刷墙刮涂料吧!早上8点出门,晚上6点就能回家,不用那么劳心劳力,还挣得比你多。”母亲好几次跟小女儿打趣道,而张小娟却总嘻嘻哈哈地回应:“哎呀,谁让你把我培养得这么优秀呢,我可不是光挣钱啊,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一年中,张小娟(右一)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走村入户。图为张小娟在开展入户收入测算。 舟曲县委宣传部供图舟曲县19个乡镇的干部,几乎没人不认识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而她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数据的熟稔度,全县亦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被亲切地称为舟曲“脱贫攻坚的数据库”和“政策业务活字典”。全县扶贫干部在遇到政策疑问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张小娟咨询,正因如此,张小娟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家人给她打十次电话,基本有七次都显示“正在通话中”。即便是晚上回到家,张小娟也是手机不离手,往往在做饭时还要接着电话,以至于一顿饭要等很久。在舟曲县民政局工作的弟弟张建平,见到二姐张小娟最多的地方,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县上脱贫攻坚的会议上。由于工作繁忙,周末时,张小娟也经常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办公室,自己加班,孩子就在一旁写作业。而翻开她的朋友圈,90%以上都是与脱贫攻坚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政策解读,或者在加班,或者是去哪个乡、哪个村。如今,走进舟曲县的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门口墙壁上,都张贴着一张漫画图——舟曲“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近几年,贫困人口到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农户在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对于自己享受的政策并不清楚,遇到生病就医、娃娃上学的事就会一筹莫展,也不知道有政策扶助。为此,县里将各项到户到人惠民政策进行精简整理,梳理出48条,配以形象的漫画图片制成政策图解,发放到农户家中。这样,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还达不到享受条件、将来还能享受哪些政策,都能按户情实际看得一清二白。一张图文并茂的挂图,就让所有农户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大大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在舟曲县峰迭镇水泉村村民桑建帮家中,张小娟制作的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被张贴在墙壁上。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想出这一金点子并亲手设计编制出这张政策图解的,正是张小娟。除此以外,极具创新性、实用性又颇显成效的微信“语音播报”(将政策信息同步录制成语音讲解,每早定时发送到乡镇工作群,进而下发到各村微信群,让所有群众能够直接看到、听到脱贫攻坚最新政策、重要动态)、政策问答“口袋书”等,也都是张小娟的杰作。随着脱贫攻坚已成为舟曲县头等大事,为便于集中协调、统一指挥,今年四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简称“三大办”),从各乡镇以及教育、卫生、医疗、民政、扶贫等部门各抽调一名工作突出的扶贫干事充实集中于此。今年4月底,舟曲县委县政府组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小娟则因工作扎实细致、成绩突出、业务能力强,便从一名副科级干部被“高配”到了“三大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同时担任“三大办”与扶贫办的领导职务。自此以后,张小娟的生活近乎全被工作占满了。直至10月7日不幸发生时,她也未能稍稍缓口气。张小娟每早来到“三大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张小白板上对当日或近期的工作作出安排,这是张小娟不幸遇难前最后一次作出的工作部署。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张建平说,二姐张小娟最遗憾的事,大概就是没能亲眼看到舟曲整县脱贫摘帽,没能看到国家向世界宣布,我们的脱贫工作已经完成。家乡,离乡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张小娟的成长原点。1985年4月,张小娟出生在城马村张家老宅。坐北朝南的宅院里有一棵合抱古梨树,据说在张小娟曾祖父小时候,它就已是而今这般粗壮高大,历经了几百年沧桑。曲瓦乡城马村张家宅院里有一个合抱古梨树。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这棵古梨树陪伴了张家三姐弟的整个童年。每逢春风拂来,整树的白梨花能遮盖大半个院落,蔚为壮观;夏日炎炎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上一个席子,就能美美地享受整晚的清凉;秋季成熟时,有时果实太重,会把一些树枝压断,一些梨子摔在地上,捡起来用水冲一下,香甜可口;而白雪皑皑的寒冬,大梨树就是一幅高大立体的素描画……张家宅院门前有一条小泥沟。几年前,这条泥沟在村容村貌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已被硬化。但在一二十年前,它却令沟渠两边的农户们头痛不已——每逢雨季,雨水裹挟着后山松软的黄泥土顺沟而下,流经之地,皆是泥泞一片、狼藉不堪,村民们对此束手无策。张家宅院门前的一条小泥沟,几年前已被硬化。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村后那片黄土坡土质太过松软且干旱缺水,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看起来很难耕种。多少年来,都没有村民愿意承包这片荒坡——即使承包过来也不知道能做些啥。但有个人,偏就不认这个理。20世纪90年代末,张小娟的父亲张生财迎难而上,坚持承包了下来。他倔强地开着挖掘机,沿着陡峭的山坡生生开出了一条盘山路,直通荒坡腹地。而后又买来小核桃树苗,牵来水管,自己一棵棵栽下苗木,并让十余岁的儿子张建平帮忙浇水。就这样用了前后近两年时间,张生财硬是在这里栽下了900多株核桃苗和数千棵云杉树苗。几年后,小树苗逐渐长大。又几年,荒土坡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核桃林。自那以后,村里那条惹人嫌的泥水沟,即便在雨季,也再未泛滥成灾过。凡是认准了的事,咬着牙也要坚持到底,一定要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这是父亲教给张建平印象最深的一课。在这一点上,张建平认为二姐张小娟与父亲如出一辙。就像这些年来,扶贫工作即使再苦再难,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小学未毕业的张生财,深深吃过没有文化的苦。这让他抱定了信念:无论如何,哪怕耽误农活,也一定要让子女多受教育。那时,村里的小学只能读到二年级,之后就要转到村庄附近的曲瓦乡中心小学。而张小娟上三年级时,却与大两岁的姐姐张小慧一起被送到了离家50余公里外的舟曲县城去上学。父亲张生财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姐妹俩的平日生活由奶奶照看。在曲瓦乡,那时还没有哪家为了子女上学会这么做。张小娟上五年级后,奶奶年纪大了,便回到老家。姐妹俩就此开始自己洗衣做饭、互相照应。直到小四岁的弟弟张建平也来县城上三年级时,母亲杜条先就完全放下了农活儿,全职下来照看姐弟仨的学习和生活。在舟曲这个闭塞之地,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通常只有考学一条路。而张小娟也终不负所望,在2003年高考中,以全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从舟曲一中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张小娟的高中母校“舟曲一中”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为此,舟曲一中召开了一个表彰大会,父亲张生财在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登上奖台领回了奖励给高考状元张小娟的2000元奖金,那笔钱很久都舍不得动。对张生财来说,小女儿一直是自己的骄傲,从没令自己失望过。入学前,张小娟还成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获得者。这项助学金的筛选极为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被选中。有了这项助学金,张小娟大学学费基本不愁了,还能有一些生活补助,从而大大缓解了家里要供读三个孩子的经济压力。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那天,附近的邻里乡亲都来给父女俩送行。淳朴的老乡们,有的拿了些梨、核桃、蜂蜜,有的则直接塞给她五十、一百元钱,直到把她的包塞得满满当当。面对乡亲们的浓情厚谊,张小娟强忍住了泪水。在北上的列车上,她告诉父亲:“等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我都一定会还的!”第一次来到首都,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高素质的首都人民,张生财由衷希望女儿将来能离开黄土地,在这里扎根。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娟娟儿,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留在这里。”当张小娟背着一大袋的核桃来学校报到时,的确让室友吃了一惊。父亲走后,张小娟把核桃放在宿舍阳台上晾干,而后一个个剥开、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班同学手中。淳朴,就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此后,张小娟每次从家里返校,都会给同学们带一些家乡特产,如核桃、蜂蜜、腌腊肉。就是这样一位对同学朋友无比大方的姑娘,在生活上却节俭得紧,据张小娟的大学班长、室友乌兰回忆,张小娟是宿舍的节省标杆,晚饭基本上就在一块钱以内。北京四年求学经历,未曾改变张小娟质朴、开朗的本色。虽然来自民族贫困地区,但她从不认为家乡有什么不好,反而一有机会,就向同学、朋友和老师们宣传自己的家乡。在张小娟的描述中,家乡成片的花儿很美,堪比一片世外桃源,谈及家乡,其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并真诚欢迎大家去做客。很多同学也是经由她才知道了“纯净的甘南”和“美丽的舟曲”。2007年,张小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张小慧供图大学同学张新宇还记得,快毕业时,他问张小娟,以后最想做什么,而张小娟给了他一段颇具画面感的回答:就想一直坐在国图那棵银杏树下看书,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着太阳慢慢转过来照在南边那一排窗户上。今日想来,彼时浮现于张小娟脑海里的,或许正是童年时代老宅院落中的场景吧。在这幅画面中,一边是与书为伴、潜心艺道的诗意栖居,而另一面却是树下听风、日照南窗的田园情境,其间的复杂心境,恐怕很难为外人道。四年之后,张小娟的确如父亲所愿,毕业时留在了北京。她入职歌华开元酒店,做到人事部经理,并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海淀。这一切,都在印证着家乡人所皆知的金科玉律:知识改变命运。灾后返乡,火线入党,矢志扶贫究竟是从何时起,张小娟产生了返回家乡的念头,今天已不得而知。不过,从她2006年大三时留下的一篇文字《寂寞城马》里,我们或能发现些蛛丝马迹。据张小娟姐姐张小慧回忆,张小娟在大学期间结合自己2005年在甘肃会宁支教和2006年在湘西凤凰县田野实习的见闻与经历,在回乡过年时开始对自己出生的城马村进行观察和反思,并留下了这样一篇并未完结的文字。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张小娟曾到甘肃省会宁县支教。张小娟(右三)会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条件虽然艰苦,但她与学生们都显得十分开心。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文中,张小娟着重讲述了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年轻一代,凭着一腔勇气与“干起”(能干)走南闯北、外出务工来反哺家乡的现象,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他们都去见世面了,村子谁来发展?张小娟最后提出:“想办法发掘一切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劳动力的必要路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尤其是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轻人——青年回家,才能让城马不再寂寞。张小娟是这样写的,也更是这样做的。读着妹妹多年前留下的文字,张小慧感动而惊讶,也更理解了妹妹辞去北京工作、以极大热情回来建设家乡的做法——“没有人比她更能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是真正有益于群众的伟大事业,她深深目睹了昔日农村的落后和萧条,所以在有机会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时候,她是带着深沉的爱去融入、去贡献的,即使这条路那么辛苦艰难,即使有一些不能言说的委屈,她也心甘情愿付出,这是舟曲大环境对她的培养和影响,也是她心中真正滋长的深情和热爱。”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舟曲亦是重灾区。虽身在北京,张小娟对家乡的灾情极为关注。看到电视上对家乡灾情的描述,她十分忧心,时不时打电话给家人,询问受灾情况,还问姐姐,自己如果回来的话,能做些什么。张小慧半开玩笑地告诉她:“在北京的话,你就是一个很洋气的都市丽人,如果回来的话,那就是一个乡镇干部,每天都要在泥巴地里跑,会变得灰头土脸的……”令张小慧想不到的是,那个令全家人无比骄傲、待人接物皆为同辈亲戚之榜样的妹妹,真的于当年6月底,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弟弟张建平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二姐心中的另一个梦想彻底破碎了。张小娟的这一选择究竟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副校长王稳强告诉《中国青年》记者,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落后,在学校65年办校史上,竟无一人考入清华或北大,武大、川大、中央民大已是当地学生能考上的最好高校,从这里考出去的学子,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而且,多年以来,舟曲一中所培养的文科状元中,毕业后返回舟曲本地工作的,也仅有两人,张小娟便是其中之一。全县文科状元毕业后回到舟曲一事,也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还引发过一段议论。回到家乡的张小娟,先是在舟曲县立节镇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同时兼任党委秘书和驻村干部,很多老同事记得她穿着运动服轻盈地奔忙于乡镇村组调解矛盾、宣传政策的情景。因为担心自己在相对慢节奏的乡镇环境中变得怠惰,好学上进的张小娟还完成了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在立节镇工作两年,因为功底深厚、踏实肯干,张小娟的工作能力很快在全县乡镇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很多缺人的县直部门“觊觎”的对象。2010年,张小娟参加了全省80后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考试,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没有给予舟曲这片土地多少怜悯。这里本就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被2008年大地震震松了的山体在两年后,又给舟曲人民降下一场浩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泥石流过后,一名小女孩站在废墟上等待父母。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2010年8月7日夜里,700多万方泥石流疯狂肆虐着这座倚山而建的小城,几乎将县城的一半瞬间埋于淤泥里,泥石流阻断了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又将县城另一半淹在江水中。举国同悲、寰宇哀悼。也是在那个令无数舟曲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眠夜,张生财带着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抱着朴素的救人信念、冒着生命危险硬是从泥石流与山洪的狼牙虎口中,救下了13位同胞。灾后,三人均被授予“甘肃省舟曲等地抗洪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而张生财转手就将自己的1万元奖励捐给了舟曲县见义勇为协会。2010年“8·8”泥石流灾害中,张生财与儿子张建平、侄儿赵彦平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13名同胞。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在立节镇工作的张小娟,大灾当晚闻讯后,立即跑回县城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那时,舟曲的交通已被迫中断,外部救援力量还未进入,抢险救灾主要依靠当地自己的力量,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也都是由“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带头去做。一时间,人手十分紧缺,于是一条火线入党的特殊通道被开辟出来:在自愿的基础上,在前几天抢救救灾工作中表现积极踊跃、工作突出的群众方能通过火线通道入党。当时,只有戴着“党员突击队”的袖标才能在灾区的不同区域间自由走动。为了发挥更大的力量,张小娟二话不说,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在灾区的一片废墟上,她与其他十余位年轻干部拉开党旗、握紧拳头、齐声宣誓,由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戴上了那枚意义非凡的党徽。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展示了舟曲老县城的受灾与救灾情形。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火线入党的张小娟,主要从事人员搜救、消毒、防疫等工作。由于灾情太过严重,搜救出来的尸体被成排摆在马路两边,无人认领。而张小娟几乎每晚都忙到十点以后才回家。母亲杜条先自然是放心不下,在家里边看着电视上的灾情报道,边等着女儿归来。就这样,张小娟在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十余天。一天晚上,女儿拿着一把手电筒进门时,看着女儿的一身迷彩服沾满了污泥与血迹,杜条先问她:“现在外面是这么个情况,你一个女孩子,别这么晚回来,路上多害怕。”而张小娟仍是习惯性地呵呵一笑,指着胸前的党徽,宽慰母亲道:“不怕,你看,我有护身符,戴着它,回来的路上就什么都不怕!”正是在这场劫难中,作为救灾志愿者的张小娟与灾害现场负责防疫工作的年轻医生刘忠明相知相恋,并于2011年底步入婚姻殿堂。由于平时太忙于工作,同学朋友的聚会,十之八九,张小娟都未能参加。事发前几天,张小娟问丈夫,为什么其他女生大多都有闺蜜和小圈子,而自己似乎并没有。刘忠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告诉妻子:因为你是个很大气、有大爱的人,有了小圈子,感情和视角就会受局限;没有小圈子,恰恰说明你的朋友圈很广、格局很宽、爱很博大。在张小娟家里,丈夫刘忠明(右一)和弟弟张建平(左一)收拾着小娟的遗物,包括十余本工作笔记、无数荣誉奖章和一些信件等。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劫难过后的舟曲变得更加坚韧,并在全国帮助下,坚强地开始了灾后重建。短短两三年后,一座崭新的城区在老城区以西10余公里开外落成并投入使用。而张小娟也被调往老家曲瓦乡工作,历任副乡长、纪委书记,并于2014年10月18日在此正式开通了全县第一个政务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一平台宣传曲瓦乡的工作动态、推介曲瓦特色产业、挖掘展示当地民俗,也记录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活。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她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生态让生命更精彩,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曲瓦乡城马村一条街道的文化墙上,至今还留着张小娟任副乡长时刷下的一句宣传标语。张建平供图2015年,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启之年。脱贫攻坚成为舟曲县的头等大事,县扶贫办急需一名工作能力强、业务熟、德才兼备、足以服众的人来挑大梁。此时,县委书记与县扶贫办主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合适人选:张小娟。四年间,张小娟果然不负众望,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全县300多个自然村中的200多个,踏遍了87个贫困村,成为扶贫办最不可或缺的人。直至10月7日晚不幸发生后,她的电话自此再也无法接通了。而此时距离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仅剩最后两个月时间。向阳盛开,永久守望至少有三次,舟曲人民认识了张小娟:2003年成为全县文科状元考出去,2008年大灾之后返乡工作,2019年10月永久倒在了扶贫路上。2008年以来,怀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回家乡工作的张小娟获得了从舟曲县到甘肃省的诸多荣誉奖章,如“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南青年五四奖章”、“舟曲县最美扶贫人”等。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按舟曲当地习俗,家人通常会为家里上年纪的老人提前准备棺椁。由于公公婆婆已是耄耋古稀之年,在准备棺椁时,张小娟曾不止一次告诉丈夫刘忠明,将来等自己老了,就火化掉而非传统土葬。刘忠明问她为何,她只道:家乡土地太稀缺,火化了,就不会占地方了,找个地方埋了骨灰,种一棵树,这样既生态环保,又诗意浪漫,多好!10月10日下午,不幸遇难后的第三天,张小娟遗体告别仪式在舟曲县殡仪馆举行。省州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同事、亲友和张小娟帮扶过的贫困户及社会各界千余名干部群众,怀着悲痛和惋惜前来送别。自8日凌晨赶到两水镇后便昏迷住院的母亲杜条先,插着氧气管,也要强撑着来看小女儿最后一眼。在殡仪馆里,七岁的女儿“豌豆”忍不住问刘忠明:“爸爸,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向妈妈鞠躬?”刘忠明强忍着悲痛,告诉女儿,“妈妈很能干,现在国家派妈妈到月亮上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了,这事只有爸爸、大姨还有舅舅知道,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和弟弟要好好学习,等以后当上了宇航员,就能到月亮上去看妈妈了。”第二天的出殡时辰暂定了两个:早上六点半与下午两点半。为避免惊动当地百姓、放大悲伤,家人最后决定早上六点半一早就从殡仪馆出发,前往位于刘忠明老家河南村的墓地。张小娟爱人刘忠明的老家河南村与舟曲老城区一江之隔,这里土地稀缺,房屋密集。 摄影:本刊记者 徐吉鹏11日清早,当家属抱着张小娟的骨灰盒走出殡仪馆时,沿途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手捧着白花,打出一条条横幅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同志替致富脱贫尽力,人民永记!”“送别小娟!”“小娟姐一路走好!”“沉痛悼念张小娟同志!”……10月11日清早,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 张建平供图出殡车辆后,不断有车辆加入进来,自发跟随,而清晨赶往学校的小学生,见送行车队驶来,全都停下了脚步,面向车队举手敬礼。这,是舟曲前所未有的景象。车辆驶入河南村时,公公婆婆早已瘫坐在村口,泣不成声,“孩子,你回来了!你的工作忙完了没有?!”刘忠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一双年幼的孩子来参与和见证母亲的送别仪式。虽然担心这会让孩子们留下阴影,但他觉得,如果不让孩子们参加,将来就无法向孩子交代“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河南村前往山坡上的墓地,将近半小时的行程,前来送行的花圈队伍绵延了整个山路,鞭炮声响彻山谷。秋风如泣,山野无声,整个舟曲,都在为这位心系家乡、视民如亲、把生命和热血奉献给扶贫事业的藏族扶贫女干部默然垂泪。10月11日上午,张小娟的骨灰盒被带往河南村墓地安葬,前排分别为7岁的女儿“豌豆”和3岁的儿子“童童”。张小娟邻居王条玲供图在山坡上,张小娟的坟头隔着白龙江与舟曲老县城遥遥相望。从此以后,她将永久守望着曾经多灾多难的舟曲,守护着淳朴坚强的舟曲人。张小慧说,妹妹很喜欢葵花,她记得妹妹的QQ空间一直唤名“葵园”,因为金色的向日葵总是追寻着太阳的方向盛开、绽放。网友评论:致敬扶贫英雄!
陈文燕(左一)与同事一起采访(2019年7月29日摄)。新华社发2019年10月7日19时40分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干部张小娟和县融媒体中心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在完成当天各自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11月4日,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1月7日,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11月6日,甘南州委追授张小娟、陈文燕、王彦辉同志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脱贫可待身先逝,大爱永留山水间。今年是舟曲县脱贫摘帽收官之年,在全县即将实现脱贫摘帽的时刻,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他们将绽放的青春定格成白龙江畔最美的格桑花,他们的事迹随滚滚涛声在他们深爱的舟曲山水间流传回响。扶贫路上,青春之花绽放舟曲,藏语意为白龙江,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张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的普通藏族农家,2003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工作后获得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她深爱着大山深处的故乡,2008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灾情严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电话给家人,不久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恋的故乡。张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章毅君说:“毕业前夕,小娟和我谈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乡,认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会有很多事可做。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使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舟曲很美,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对同学和朋友说。2010年8月,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了舟曲,只有党员突击队才能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参加救援工作,张小娟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是在这次救灾中,小娟和爱人刘忠明相知、相恋。2016年1月,在乡镇工作近8年的她,因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经组织安排担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是个从不懈怠的人,接到扶贫办副主任这个新的使命,她“一溜小跑”着踏上了扶贫路。“她来报到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舟曲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张小娟的同事赵冬梅告诉记者,“那是个冬天的晚上,九点左右,她从楼梯口匆匆忙忙跑上来。加完班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怎么这么晚来,她说当天交接工作迟了,一结束她就过来了,想早点开始工作。”对工作的这股新鲜劲,张小娟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年里至少一半的时间,她奔走在走村入户的路上,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谁问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她张口就能说出,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在民政局工作的弟弟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工作场合,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帮扶……在舟曲11年的职业生涯里,张小娟曾荣获公务员三等功、州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最美扶贫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张小娟7岁的女儿拉着3岁弟弟的手,孤独地在院子里玩耍。在一线谱写时代华章舟曲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海明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不敢相信,每次走进办公室,心里都很难受,他们把自己默默地奉献给了社会。”“他们都非常敬业,安排工作从不推脱,不打折扣,一定完成。”冯海明这样评价中心的三位殉职员工。舟曲地质灾害频发,脱贫攻坚任务重,遇到突发事件,一个电话,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都能随时出发。去年7月有一次王彦辉被派去拍民生新闻,返回途中发生泥石流失联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王彦辉爬到山上才打出了电话。第四天,人走回来了,两个新闻都完成了。陈文燕在工作上,从来都把自己当成女汉子,相机、三脚架自己带上。他们都很热爱新闻职业。闵江伟才23岁,虽然是个新闻工作的新兵,但他上进、坚忍,在南峪江顶崖和东山镇牙豁口滑坡灾害现场,始终冲在最前沿,获取第一手材料。近年来,舟曲县在脱贫攻坚、文旅融合、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连续五年在全州名列前茅,100多部反映舟曲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脱贫攻坚实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题片、纪录片、微视频,频频亮相荧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舟曲民俗故事和节庆活动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让多灾的舟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凝聚起了全县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是在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冯海明说。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决定》中指出,他们信念坚定、政治过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始终不渝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用镜头记录了舟曲的发展足迹,用图像传递了基层的最新信息,用声音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他们用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坚守,是全州新闻战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先进代表,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典型。(本报记者 宋喜群)王彦辉在舟曲县巴藏镇溪岭村采访(2019年6月14日摄)。新华社发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右二)在下乡时向群众了解情况(2018年4月摄)。新华社发闵江伟在2019年舟曲县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现场参加现场直播(2019年2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来源:新华网)
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公告现将市委研究拟提拔和进一步使用的毛小军等同志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如发现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有影响任职的问题,可通过电话、来信、面谈等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并向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反馈调查核实结果。如不存在影响任职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一、公示对象简要情况(按姓名笔画排序)(一)提拔(4名)毛小军,男,汉族,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高级教师,现任庆阳第七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拟任庆阳第七中学校长。李建新,男,汉族,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庆阳师专在职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二级调研员,拟任中共庆阳市委机关委员会书记。杨彦林,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环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级调研员,拟任中共庆阳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杨海军,男,汉族,1971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通渭人,中央电大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科科长,拟提名为庆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候选人(副处级)。(二)进一步使用(5名)王金龙,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庆城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拟任中共庆阳市委副秘书长。王祜涛,男,汉族,1969年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庆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副处级),拟任中共庆阳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王晓斌,男,汉族,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镇原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庆阳市房产服务中心主任,拟任中共庆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提名为庆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候选人。吕世福,男,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华池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职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拟任中共庆阳市委秘书长。先朝阳,男,汉族,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兰州大学在职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拟任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试用期一年)。二、公示和受理反映时间公示时间:2020年3月24日至2020年3月30日,共5个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受理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三、受理反映部门及联系方法受理部门: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电话举报:0934–12380短信举报:18693412380通讯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庆州西路1号邮政编码:745000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2020年3月23日来源:陇东报编辑:陈世赟
2019年10月7日19时40分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干部张小娟和县融媒体中心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在完成当天各自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11月4日,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1月7日,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11月6日,甘南州委追授张小娟、陈文燕、王彦辉同志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脱贫可待身先逝,大爱永留山水间。今年是舟曲县脱贫摘帽收官之年,在全县即将实现脱贫摘帽的时刻,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他们将绽放的青春定格成白龙江畔最美的格桑花,他们的事迹随滚滚涛声在他们深爱的舟曲山水间流传回响。扶贫路上,青春之花绽放舟曲,藏语意为白龙江,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张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的普通藏族农家,2003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工作后获得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她深爱着大山深处的故乡,2008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灾情严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电话给家人,不久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恋的故乡。张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章毅君说:“毕业前夕,小娟和我谈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乡,认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会有很多事可做。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使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舟曲很美,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对同学和朋友说。2010年8月,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了舟曲,只有党员突击队才能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参加救援工作,张小娟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是在这次救灾中,小娟和爱人刘忠明相知、相恋。2016年1月,在乡镇工作近8年的她,因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经组织安排担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是个从不懈怠的人,接到扶贫办副主任这个新的使命,她“一溜小跑”着踏上了扶贫路。“她来报到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舟曲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张小娟的同事赵冬梅告诉记者,“那是个冬天的晚上,九点左右,她从楼梯口匆匆忙忙跑上来。加完班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怎么这么晚来,她说当天交接工作迟了,一结束她就过来了,想早点开始工作。”对工作的这股新鲜劲,张小娟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年里至少一半的时间,她奔走在走村入户的路上,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谁问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她张口就能说出,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在民政局工作的弟弟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工作场合,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帮扶……在舟曲11年的职业生涯里,张小娟曾荣获公务员三等功、州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最美扶贫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张小娟7岁的女儿拉着3岁弟弟的手,孤独地在院子里玩耍。在一线谱写时代华章舟曲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海明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不敢相信,每次走进办公室,心里都很难受,他们把自己默默地奉献给了社会。”“他们都非常敬业,安排工作从不推脱,不打折扣,一定完成。”冯海明这样评价中心的三位殉职员工。舟曲地质灾害频发,脱贫攻坚任务重,遇到突发事件,一个电话,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都能随时出发。去年7月有一次王彦辉被派去拍民生新闻,返回途中发生泥石流失联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王彦辉爬到山上才打出了电话。第四天,人走回来了,两个新闻都完成了。陈文燕在工作上,从来都把自己当成女汉子,相机、三脚架自己带上。他们都很热爱新闻职业。闵江伟才23岁,虽然是个新闻工作的新兵,但他上进、坚忍,在南峪江顶崖和东山镇牙豁口滑坡灾害现场,始终冲在最前沿,获取第一手材料。近年来,舟曲县在脱贫攻坚、文旅融合、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连续五年在全州名列前茅,100多部反映舟曲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脱贫攻坚实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题片、纪录片、微视频,频频亮相荧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舟曲民俗故事和节庆活动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让多灾的舟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凝聚起了全县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是在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冯海明说。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决定》中指出,他们信念坚定、政治过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始终不渝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用镜头记录了舟曲的发展足迹,用图像传递了基层的最新信息,用声音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他们用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坚守,是全州新闻战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先进代表,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典型。(本报记者 宋喜群)
以忠魂铸初心 用生命赴使命——追记殉职在决战脱贫路上的几位舟曲县干部职工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2019年10月7日19时40分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干部张小娟和县融媒体中心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在完成当天各自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11月4日,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1月7日,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11月6日,甘南州委追授张小娟、陈文燕、王彦辉同志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脱贫可待身先逝,大爱永留山水间。今年是舟曲县脱贫摘帽收官之年,在全县即将实现脱贫摘帽的时刻,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他们将绽放的青春定格成白龙江畔最美的格桑花,他们的事迹随滚滚涛声在他们深爱的舟曲山水间流传回响。扶贫路上,青春之花绽放舟曲,藏语意为白龙江,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张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的普通藏族农家,2003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工作后获得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她深爱着大山深处的故乡,2008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灾情严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电话给家人,不久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恋的故乡。张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章毅君说:“毕业前夕,小娟和我谈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乡,认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会有很多事可做。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使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舟曲很美,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对同学和朋友说。2010年8月,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了舟曲,只有党员突击队才能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参加救援工作,张小娟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是在这次救灾中,小娟和爱人刘忠明相知、相恋。2016年1月,在乡镇工作近8年的她,因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经组织安排担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是个从不懈怠的人,接到扶贫办副主任这个新的使命,她“一溜小跑”着踏上了扶贫路。“她来报到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舟曲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张小娟的同事赵冬梅告诉记者,“那是个冬天的晚上,九点左右,她从楼梯口匆匆忙忙跑上来。加完班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怎么这么晚来,她说当天交接工作迟了,一结束她就过来了,想早点开始工作。”对工作的这股新鲜劲,张小娟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年里至少一半的时间,她奔走在走村入户的路上,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谁问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她张口就能说出,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在民政局工作的弟弟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工作场合,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帮扶……在舟曲11年的职业生涯里,张小娟曾荣获公务员三等功、州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最美扶贫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张小娟7岁的女儿拉着3岁弟弟的手,孤独地在院子里玩耍。在一线谱写时代华章舟曲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海明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不敢相信,每次走进办公室,心里都很难受,他们把自己默默地奉献给了社会。”“他们都非常敬业,安排工作从不推脱,不打折扣,一定完成。”冯海明这样评价中心的三位殉职员工。舟曲地质灾害频发,脱贫攻坚任务重,遇到突发事件,一个电话,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都能随时出发。去年7月有一次王彦辉被派去拍民生新闻,返回途中发生泥石流失联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王彦辉爬到山上才打出了电话。第四天,人走回来了,两个新闻都完成了。陈文燕在工作上,从来都把自己当成女汉子,相机、三脚架自己带上。他们都很热爱新闻职业。闵江伟才23岁,虽然是个新闻工作的新兵,但他上进、坚忍,在南峪江顶崖和东山镇牙豁口滑坡灾害现场,始终冲在最前沿,获取第一手材料。近年来,舟曲县在脱贫攻坚、文旅融合、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连续五年在全州名列前茅,100多部反映舟曲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脱贫攻坚实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题片、纪录片、微视频,频频亮相荧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舟曲民俗故事和节庆活动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让多灾的舟曲浴火重生、凤凰涅?,凝聚起了全县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是在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冯海明说。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决定》中指出,他们信念坚定、政治过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始终不渝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用镜头记录了舟曲的发展足迹,用图像传递了基层的最新信息,用声音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他们用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坚守,是全州新闻战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先进代表,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典型。《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