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兰州大学博士涉嫌抄袭,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有如此多的“假博士”?

兰州大学博士涉嫌抄袭,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有如此多的“假博士”?

澎湃新闻刊发了兰州大学一博士抄袭博士论文的消息,这又引起我的感想。其实,这位抄袭者不是孤立的,他只是千千万万的抄袭和假博士之中的代表。详细情况是兰州大学博士边耀君2014年10月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西北民族地区政治治理研究》,严重抄袭了由甘肃政法学院教授姚万禄主持的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西北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结项报告评审本成果。边耀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西北民族地区政治治理研究》中,将《科学发展观与西北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结项评审报告中除第四章、第五章外的其余共九章内容抄袭,抄袭率达90%左右。边耀君的博士学位论文《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西北民族地区政治治理研究》,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师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学俭教授。并且边耀君现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题成果为什么又被抄袭?根据社科规划办反馈的结果,兰州大学只有王学俭教授获得对该项目的评审权。王学俭教授是边耀君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不知是否有关联。王学俭说“边耀君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来回传递这个论文。他从社科处那边拿来,我评审完他们再送走。送走过程中,他看这个有相关嘛,后期我就不知道了,他可能就把这个东西就用了呗。这个事跟我毫无关系,但学校也在对我进行处理着呢。”虽然不知道导师究竟知不知情、学生究竟是瞒着导师搞的还是怎么做的,这些都不知道。不过,大概率事件导师是不知情的,因为导师要带毕业的博士不止一个,肯定知道博士怎样才能毕业,况且抄袭这事就肯定会败露,作为一个在学界还是比较知名的学者来说,王学俭肯定不会冒这样的险。从身份信息来看,我就能够判定这是这位边耀君“博士”自己的行为。请注意他的身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也就是说他是行政人员。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边主任可能权力不大;但是论学术能力、时间,边主任是肯定没有这个功夫去独立完成这个博士学位的,抄袭只不过是其采取的方法之一。高校的学术体系为什么有这种腐败,就是因为太多这类假博士了。一个博士毕业时非常困难的,不仅要发表小论文,而且还要写大的博士论文,这对于全日制的博士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希望在职的行政人员能够比全日制的博士做得更好?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边主任身上又透露出高效系统中的一个腐败面:大量行政人员攻读博士学位背后究竟有没有这个实力?行政人员攻读博士和官员来读一个博士又什么区别?没有区别。据我的了解,许多这类在行政岗位上的人攻读的博士学位都是特别的水,完全没有博士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功底。他们读博士就是为了升职,这种功利主义的色彩是其主要动力。如果说仅仅是水一水的博士那就算了,至少还证明自己努力拿下的博士。但还有各种荒唐至极的博士毕业者,比如边博士的这种抄袭,另外还有购买博士论文,找人代写博士论文等等情况。很多全身心投入的博士还在为毕业而苦苦挣扎,这些通过捷径的人就这样拿到了博士。所以,我历来有一种观点,看是不是一个博士,就看他的博士是不是全日制学习获得的,在职的博士基本都是假博士,从学术角度来说,是耻与为伍的。但是存在必有其土壤,这就是利益、人情、权力背后的故事,学术系统被这些东西冲击得乌烟瘴气。再回到兰州大学边主任的故事,他的抄袭是必然,他就算不抄袭这个也还会抄袭其他的,因为他没有独立完成博士毕业的能力,这种不可能主要是他们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另外,其导师愿意招生这类博士吗?一个有正义感的导师肯定不会接受这类学生,因为他们接触过太多这样的博士了,这又涉及了一个比较知名的学者就是由学术操守和正义感的教师吗?中国的高校很少有这样的博导们!如果博导们都具有正义感,就不会让那么多的假博士毕业了,也根本不会招收这种博士。在这套系统后面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对权力的遵循和渴望。博导们为什么要招收一些“三次博士”(报名来一次,送礼来一次,毕业答辩来一次),因为很多这类博士都是行政体系统和商界系统里面的人,也就是权力和金钱两个方面。一个博导招一个“干部”读一个博士,以后这个干部成为了重要的人物,那这个博导不就更有资源了吗?仔细了解每年博士招生背后的故事就会知道,很多博导的名额都是满的,因为需要留给“有关系的人”。然后博导要做项目、需要人干活,还是只有全日制的博士们才能做项目、干活。所以,这类博士对于学术系统来说,没有丝毫的增添光彩,只是抹黑罢了。所以啊,在中国博士毕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有没有手段来毕业。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代写、购买论文、抄袭最先需要就是克服自己的内心,但是许多人已经毫无畏惧,因为被暴露的人太少。每一个假博士被暴露的可能性太低,比如让别人代写论文是很不容易被社会知道的,甚至导师也无从得知。还有就是犯错成本太低,就算败露了无非就是撤销这个博士学位罢了。行政继续做自己的行政,官员继续做自己的官员,唯一就是学术界又闹了一场笑话!导师们又开始不断的招新的学生,这样不断重复,这套系统就是这样运行的。学术界都是这样被人败坏了的!

嚎者

当年,兰州大学女博士潜学7年,发表世界顶级论文,结果怎样?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比我们知识更加丰富,更理性一些。女博士大多数都是拥有很高智商的,她们大多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比男博士们做得更好。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女人早已经不是生娃的工具了,女博士值得我们尊重。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马天琼,毕业于兰州大学,她在两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报道,报道的内容正是她多年来研究的有机材料成果,这项成果花费了她七年的光阴,可以这样坚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才行。当年,就是这位兰州大学的女博士,独自潜学了7年之久,最后发表世界顶级的论文让人赞叹,结果怎样呢?在14年前,马天琼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兰州大学的校门,主要研究物理科学,在大学时的她就非常优秀,她并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呆板的学霸形象,她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对于学校的活动她总是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口才更是了得,她在很多次辩论赛中都脱颖而出,在学校的盛会中,她也多次担任主持人。更厉害的是,她还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的副班主任,马天琼就是兰州大学的一个风云传奇人物,老师赞扬她,同学崇拜她。这么优秀的马天琼在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支教。一年后,她全身心的搞起了科学研究,她研究出一种特殊的COF材料,这种材料被叫做LZU-111,它研究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去研究解读,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一坚持就是七年,终于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将LZU-111的谜底揭开,最终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博士学位。七年的潜心研究,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家人也劝过她放弃,但是马天琼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当时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对于梦想,我们也应该执着的面对,成功的路上必定会遇到阻碍,我们不能轻易就选择放弃,我们应该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其中,稳扎稳打的一路向前,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定可以滴水穿石,精诚所至。

低海拔

兰州大学2020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000人

兰州大学2020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000人每日甘肃网10月28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武永明 实习生王文亚)兰州大学近日公布的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显示,该校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收计划约1000人(含各类招生考试方式、各类专项计划)。网上报名时间为12月1日-31日,初试将于2020年3月14日举行。2020年,兰州大学部分学院实行初试和复试在不同时段先后进行的“两段制”考试方式。实行“两段制”考试方式的学院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四个学院,其他招生学院实行初试、复试在同一时间段内统一完成的考试方式。兰州大学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考试成绩划定最低分数控制线,各招生学院根据公布的博士招生复试录取办法在最低分数控制线基础上,德智体全面考查,择优录取。兰大博士研究生实行以4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延长学习期限不得超过3年。

二对一

兰州大学2021年拟招博士研究生1200人

11 月 12 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 2021 年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 1200 人(含各类招生考试方式、各类专项计划),所有招生学院均通过 " 申请考核制 " 方式选拔博士研究生(含各类专项计划)。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间(12 月 1 日至 31 日)内登录兰州大学研究生招办(网址:http://yz.lzu.e.cn)的 " 博士生报名系统 " 并按照提示和要求报名,各学院对申请者按照 " 申请考核制 " 实施方案对各类考生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的准考考生名单由相关招生学院公布,招生学院复试时还应查验考生学历学位证明、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其复试资格。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考试成绩划定最低分数控制线,各招生学院在最低分数控制线基础上,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择优录取。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将人事关系、档案转入该校;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在录取前须与该校、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并按协议要求办理有关手续。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行以 4 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 3 至 4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5 至 6 年。延长学习期限不得超过 3 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费 10000 元 / 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费 20000 元 / 年。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编辑丨孟夏责任编辑丨安娜值班主任丨崔凌云【来源:兰州日报·ZAKER兰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窈者

七年磨一剑!兰州大学女博士发表Science顶级论文,赴美国深造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就行了。不过到了研究生阶段,就需要引入一个更重要的指标:科研成果。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前人的知识已经不是他们主要的工作了,他们需要的是去创造。而这些学术成果大多又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发表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刊物杂志上。当然,在不同杂志上发表论文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学术界公认最权威、最难发表的杂志就是《Nature》和《Science》。发表一篇Science难度有多大?只能说很多985高校,一年也未必能发表一篇。能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的,基本就可以算得上是业界大牛了。可是,兰州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生竟然完成了这个壮举。她叫马天琼,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2006年,马天琼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从此开始了她的大学之旅。丰富多彩的本科生活马天琼并不是一个喜欢闷头读书的人,相反,她十分喜欢结交朋友,也一直特别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虽然学的是物理学相关专业,但马天琼能言善辩、仪态万方,不仅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还经常担任各项活动的主持人。除此之外,马天琼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儿。在本科毕业之后,她不畏艰辛前往贫困山区支教。在支教的一年里,马天琼一个人就担起了5个班的教学工作,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4节课。尽管支教的日子很辛苦,但马天琼却从来不喊苦、喊累。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望得到知识的脸,马天琼的浑身充满了干劲。七年磨一剑,一朝惊世人支教回来之后,马天琼通过推荐免试进入化工学院读研。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马天琼更加努力,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跑。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马天琼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的COF材料。可彼时业内对COF材料的了解还很少,因为缺乏资料,很多学者都放弃了对COF材料的研究。可马天琼不信这个邪。她觉得,对于一个未知的研究方向而言,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困难而放弃,那科学还怎么进步呢?可是,研究COF材料的难度还是出乎了马天琼的意料。在长达七年的时间内,马天琼一篇文章都没能发表。看着别人接二连三地发表论文,顺利毕业,连老师和同学们都为她着急起来。不少人劝马天琼,让她放弃。毕竟以马天琼扎实的基本功和努力程度,只要换一个简单点的课题,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这件事,马天琼的态度却异常的坚决。都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了,她不想放弃。还有一点就是,她马天琼想要做原创性的工作。七年磨一剑,马天琼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她终于成功了!2018年7月6日,马天琼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的科研成果,她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凭借这篇论文,马天琼的青春将是一片坦途。以优异的成绩从兰州大学毕业后,马天琼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相信这个坚韧不拔的姑娘以后在学术上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

千世之后

兰州大学女博士再发Science

兰州大学马天琼博士,蛰伏7年,于2018年,以一作的身份发表《Science》成果,当时轰动一时。马天琼博士截图Science官网然而就在前不久,马天琼博士的研究成果再度登上《Science》,只不过已不在兰州大学读博士,而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课题组读博后,且不是一作。但是这篇Science用到她在2018年《Science》上报道的新方法来合成材料、生长单晶以及解析结构,因此贡献依然很大。截图Science官网对于这位牛人,那么我们一起来再次了解下马天琼博士!马天琼,甘肃省临夏人,2006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年保送至王为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获博士学位;2018-2019年在北京大学无机固体化学课题组开展“博雅计划”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Yaghi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Yaghi教授能发表2篇Science,实属学霸。除此外,据了解,马天琼在兰州大学学习阶段,还是主持女神、辩论女神等,担任连队记者,副班长,团委资讯部部长等,真是优秀的人,样样都优秀。大家对于马天琼博士还有什么想了解呢?欢迎交流!#兰州大学#

人有能游

兰大女博士以第一作在Sience上发表论文!Science女神来之不易!

十二年,中国传统的一个生肖轮回,每一轮将经历同样的生肖属相,所以十二年可以称为一轮。十二年也叫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12年,故古人称十二年为一纪。2006年到2018年,从兰州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支教团,从硕士到博士毕业,从十八芳华到三十而立,这是马天琼人生中最好的十二年,学在兰大,爱在兰大,成长在兰大。2018年7月6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以“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为题,发表了以兰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合作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教授课题组的马天琼博士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大尺寸单晶的生长和结构解析,将“共价组装有序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不仅突破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发展的长期瓶颈,也为动态共价化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例。马天琼,女,回族,甘肃省临夏人。2006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学习,2008年在涂永强院士实验室进行科研见习。2010年参加共青团中央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一年。2011年保送至王为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在北京大学孙俊良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培养一年,2018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在北京大学无机固体化学课题组开展“博雅计划”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Yaghi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1、蛰伏七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起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还得追溯到十年前马天琼保送至王为教授课题组时。那时的她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非常喜欢有机化学,再加上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马天琼对各种有机材料充满好奇和向往,于是她选择了王为老师课题组。王为教授课题组是国际上较早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开展研究的小组之一。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有机单体通过共价键的连接、在二维或三维方向上形成的一类新型的晶型有机多孔高分子材料。其在气体吸附和分离、催化、光电、储能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获得大尺寸和高质量的单晶。由于采用强的共价键作用进行构筑,COFs的合成过程很难从原子分子尺度上进行精准调控,之前合成出的COFs材料因而主要表现为多晶形态,其结构的推定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间接获得。如何采用精准的共价组装策略大幅度提升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在原子尺度的层面获得其精确的结构信息,是该领域发展的核心瓶颈。早在2011年,马天琼就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为LZU-111。那时大家对COF材料结构的了解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几乎都依赖于对拓扑的模型的认识、想象和猜测。尤其是对三维COF,如果不能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和筛选的手段得到相对合理的猜测结构,大多数研究者甚至最后放弃对未知COF材料的研究。为了研究LZU-111的结构,马天琼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那段时间她实验没有任何进展,每天早上很早来到实验室,先洗一桶玻璃仪器,然后抱着电脑和一本《X-射线晶体学》,一言不发地躲在角落里看书。他的导师王为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相信他的这个学生,并没有对她失去信心,在她的沉淀期给予了她最大的耐心,而且还鼓励她继续学习晶体学。在马天琼第一次模拟出材料的粗略结构后,王老师伸出大拇指使劲点赞。这也极大地鼓舞了马天琼,她相信有导师的支持,她一定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是要知道材料的精确结构谈何容易!幸运的是,2013年王为教授在去美国开会时遇到一位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殷小天博士,和殷博士相谈甚欢。同年殷博士回国访学一段时间,马天琼向殷博士请教了很多晶体学问题。殷博士深厚的结晶学内功,给了马天琼很多启发,她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各种晶体材料单晶的生长方法,并尝试各种条件,希望能生长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知精确结构。她已经记不清自己筛选过多少合成条件,做过多少材料,失败过多少次,有时做梦都能梦到金光闪闪的大晶体在远远向她招手。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第一次从扫描电镜中看到晶体从纳米尺寸长大了一个数量级的时候,她的那种惊喜难以名状。但由于当时从来没有人做到过使COF晶体长大,连她自己也有所怀疑,组内老师、同学的态度也都比较谨慎,善意提醒她单晶没有那么容易长大,甚至有老师、朋友劝她放弃这么艰难的课题,做一些容易的工作,尽快发表文章,准备毕业。她自己却像一个痴汉一样沉醉于一点一滴的进展和幸福中。她说这是她的梦,她在梦中见证了单晶的璀璨和夺目,并且相信自己的晶体一定能够生长成为大单晶,她不舍得放弃,更不应该放弃。哪怕没有一个人认可她,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她就一定要死磕到底。她就是要做原创性的工作,就是要做不一样的工作,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哪怕曲折艰险,哪怕充满荆棘。她的这股“轴劲儿”在别人看来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一时也成为了不懂变通、性格古怪的代名词。她也曾纠结过,痛苦过,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一批一批发文章、毕业,一时间她似乎什么都没有,她还成了实验室最老的“老师姐”,甚至是一些平时关注她的老师们,也在电梯里碰见她的时候,关心地询问她什么时候发文章,什么时候毕业。甚至有时家人都会替她着急,问她成天在实验室干什么,为什么别人读博是发文章毕业,她读博是什么文章都不发表还比别人花更长的时间“耗”在实验室。然而她说,她欣赏那些一边流泪一边坚持的人,自己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去做值得的事。十年磨一剑。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建立了控制生长大尺寸单晶COFs的方法,并首次合成出多种三维亚胺型COFs的大尺寸单晶。得益于单晶的获得与解析,使得研究者首次观察到COFs孔道中水分子客体的有序排列、COFs框架中有机链的构象旋转、以及亚胺键的连接方向等核心信息。此外,通过单晶结构解析还确认了最初带给她幸运与艰难的LZU-111材料的结构,该单晶具有罕见的lon-b-c3手性拓扑结构。如果不是得到单晶,可能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材料有如此美妙的结构。这些结果被整理成文,在2018年5月被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接收,2018年7月6日正式在线发表,她也才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马天琼在博士毕业季与曾使用多年的实验设备合影博士毕业后,马天琼在北京大学开展了“博雅计划”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她已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Yaghi教授课题组,准备开展下一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实现她关于单晶那个美丽的梦。马天琼在北大未名湖畔与博雅塔的合影马天琼到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蛰伏是成功的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也就没有惊蛰,没有腾飞。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能够沉寂下来,学会忍耐,练就一身基本功。蛰伏一则是为了等待时机;二则蓄积力量。积聚之后,一旦等到时机,就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唯有如此,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马天琼博士在第24届世界晶体学大会上作报告2、本科四年,支教一年,笑容感动兰大早期认识马天琼的人,不太相信这个发Science的学霸是他们认识的马天琼。他们认识的天琼可是当年学校的风云人物,是主持女神、辩论女神,是大家喜爱的副班主任“马姐”,是用笑容感动兰大的候选人……从军训期间担任连队记者,到后来材料化学班副班长,学生会、社团工作是马天琼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她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资讯部部长期间,使院刊《物院风华》从临时刊物升级为正式刊物,物理学院资讯部也被评为校“优秀编辑部”,她自己也被评为校“优秀编辑”。2008年,她担任了08级材料化学班副班主任一职。一年的工作非常辛苦,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况,比如有两名学生的先后生病住院。那段时间她既要协调好班级的正常学习工作,安排组织学生陪护在兰州市住院的两名同学,同时又要处理好自己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还要不间断地进行自己的科研探究,一起经过了那么多的坎坷,在她二十岁生日那天,学生们为她精心制作的留言板出现在校园的宣传栏中:“马姐,你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08材化感谢你!”马天琼的努力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获得“优秀副班主任”。“润达百佳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马天琼兴趣爱好很广泛,喜欢唱歌、辩论、演讲、朗诵和主持。她在大学期间主持过各种晚会和活动。由于在辩论方面的特长,她从辩手做到辩论赛评委,到参加校际比赛。曾获得兰州大学第十二届“世纪杯”优秀辩手、第四届“挑战主持人”优秀奖、第三届“英文配乐诗朗诵”二等奖、兰州市大学生“五四”演讲比赛优秀奖、西北民族大学与兰州大学“迎新杯”辩论赛冠军、物理学院首届“育才杯”新生辩论赛冠军队教练、“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诗朗诵大赛”三等奖等。此外,她还获得2007年度“优秀共青团员”、党校“优秀学员”、2008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07-2008学年“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2008年还被选为共青团兰州大学委员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马天琼主持晚会马天琼参加辩论赛2010年本科毕业后,马天琼被选为共青团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榆中县第二中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一度成为全校课时量最大的老师,最高纪录每周24节课,同时担任两个年级五个班的课程。荣获“优秀支教生”、“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常说选择即命运,不少人也不理解她的选择,聚光灯下的生活光鲜亮丽,为什么选择平凡的乡村支教老师?她的答案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年的支教生活教会她太多,开始时对战胜困难的豪言壮语,到后来的流血流汗也流泪,最后明白真正的承担和坚韧是关键的时候能扛起一座山,脆弱的时候还有可以给别人借用的坚强。在2011年重新回到她爱的科研生活时,她心中更加坚定:在转角处,只要开步走,总是可以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马天琼曾经支教的办公室从2006年夏天她第一次来到兰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相比于来自全国各地高考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她的出现平凡无奇。 十二年在兰大生活,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不同成长。在历练,在追寻,从聚光灯下走向没有人看得见的荒原,从万千瞩目到孤独蛰伏再到一跃成为science女神,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她其实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人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百年兰大,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着她,以自己的朴实坚定熏陶着她。面对着“勤奋、求实、进取”的谆谆教导,面对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她努力,无怨无悔。回首十年前她的参赛感言:“有一种感动叫做泪流满面,那是人性最纯真最柔软的一面;有一种感动叫做大爱无言,那是人性最理智最坚强的一面;然而,还有一种感动叫笑容绚烂,那却是人性最温暖最动人的一面!”原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笑对人生。 来源: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德不形者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博士,16岁考上兰州大学,21岁就留校当老师……

经过恶意更懂感恩那是一个“读书无用,交白卷是英雄”的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学业被迫中断了多年,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好似一记惊雷,唤醒了中华大地千万青年的“求学梦”。他们从边远的牧场,从山沟坡地,从工厂车间,如同散落四方的星子一般,齐齐涌进学习的大军,如饥似渴地拥抱知识。次年,研究生考试也恢复了。那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为63500人,录取了10780名研究生。他们没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区别,统称为“78级研究生”。到了1981年,《学位条例》实行以后,从这10780名研究生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在1983年5月27日授予其中18位博士学位。学位授予仪式当天17位博士合影这18位博士,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本土博士,他们也就此成为新中国青年一代最高学历拥有者。时代曾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烙印,历史把他们推到这个位置,他们一出现,身上就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从他们的专业方向上可见一斑。这让超模君想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提出的“数学第一系”: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数学系为第一系。数学家谷超豪教授指导博士生洪家兴(18位博士之一)摄于1983年这18位博士在毕业后,其中17位走进了校园,走上了教师岗位。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他们毅然放弃变革浪潮下的种种诱惑,甘作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紧缺的人才。他们要追,他们要赶,他们要在自己的专业上,尽自己绵薄之力,把这个国家在那十年落下的,争取补回来。10001新中国第一位博士学位授予人是马中骐,他的博士学位编号是10001,为他签发学位证书的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5年大学生活结束后,年仅21岁的他留校任教。1964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社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马中骐抓住这个机会,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胡宁教授出生于1916年,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开始后,胡宁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担任助教。后来,为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他赴美求学,师从冯.卡门,研究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胡宁又在泡利的指导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新中国成立后,胡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于1950年,毅然决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胡宁所撰写的教材就是在这样的缘分下,马中骐得以有机会拜在胡宁教授门下。只是,天有不测风云,马中骐的研究生才读一年,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来。雨过天晴“四清”运动和“文革”开始了。那段时间,马中骐打过铁,掏过粪,只能偷偷地看物理方面的书籍。研究生恢复招考那年,马中骐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但当他看到招生通知时又非常无奈。报考人员的年龄被限制在35岁以下,而他已经年近38岁。好在不久后,国家又发了通知,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了40岁,马中骐喜出望外。这一次,马中骐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仍旧师从胡宁教授。彼时,我们已经有了自主培养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一直没有博士生。1981年,为了早日培养出新中国首批博士,教育部决定先在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和中科大、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博士试点。这年8月,马中骐突然接到导师胡宁的通知,“要写博士论文,12月交稿”。用四个月的时间写出一篇博士论文,放在今天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马中骐不仅写出来了,他还顺利通过了答辩。马中骐博士论文答辩现场1982年2月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现场,七位答辩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马中骐的论文被一致认为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马中骐留在了中科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水到渠成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第一位博士,马中骐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大报纸上。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此时,在大洋彼岸,有一位闻名世界的“华人”也听到了关于他的事迹。1984年9月,杨振宁教授邀请马中骐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这需要他在美国呆上一年半时间。其实,在马中骐之前,杨振宁已经为“中国学者”做了很多事情。1971年夏天,杨振宁访问中国,他也是当时美籍知名学者中访问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美国后,他利用自己到处讲学和访问的机会,积极宣传中国,使得许多外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的态度逐渐友好。1974年,杨振宁与谷超豪等十数位学者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合作,推动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后来杨振宁回到清华后,写了13篇纯物理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些杨老是唯一作者,也有一些与他人合作,而合作者一般都是马中骐。杨振宁教授在和马中骐合作过一段时间后,这样评价他:“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马中骐从美国回来后,他继续留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他一边做研究一边教书,他喜欢教书,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总是充满着无限可能。他们有幸没有遇上那场狂风暴雨,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年岁,张扬拼搏。像是要追回时间一样,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多的去授课。每一年,马中骐在研究所院要承担120个学时的课程。直到2005年,他退休为止。退休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2006年,他出版了《物理学中的群论》。据说读了这本书会让人觉得自己很蠢。而哪些看懂的人,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除了出版多本专著以外,马中骐至今已发表论文累计超过200篇。2018年6月1日,马中骐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和1991年获得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证书全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他说:“第一号就是名字排在前了,没有别的意义。能成为第一号博士,是历史的偶然,这并不说明我比别人强,我只不过是这批人当中的一个而已。”那段狂风骤雨袭人的岁月,曾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回忆过往,马中骐没有表露过怨恨。倘若真有,他就不会在有机会移居国外的情况下,依旧坚定的选择归国。没有一去不返,没有牢骚抱怨,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世上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过恶意,反而更懂得感恩!对国家,他们竭尽所能,只为能够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惠施之才

这些兰大青年,被央视点名了!

03:32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向上的蓬勃朝气,一批批青年学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才智,挥洒着绚丽的青春。今天,央视新闻直播间系列报道《成长·青春飞扬》,带大家认识一位兰州大学的90后博士毕业生。位于甘肃省玛曲县境内的黄河首曲湿地,被誉为黄河的天然蓄水池,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同时也是阻挡着高原风沙东迁无可替代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了修复和守护这里的生态,兰州大学一批又一批青年博士坚守在此,对高寒草甸展开研究,将青春播撒在高寒野外。在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验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90后博士生毕柽正和课题组进行野外昆虫访花的观测实验。兰州大学博士生 毕柽“今天进行的是野外观测的传粉实验。我们主要观测的就是昆虫访问植物的这种行为,这个也是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研究关键物种的第一步,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找出关键物种,助力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毕柽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作用。一年365天,她和小伙伴们有将近一半时间都扑在野外,跟天气赛跑。兰州大学研究生 杨婷“天气是真的变化无常,我在这做了两年,今年第三年实验,直接把我的冲锋衣都晒褪色了。有的时候刚还出的太阳,一会就开始下冰雹。我们背着摄像机这种仪器,还得护着它。就是我可以湿,仪器不能湿。”白天冲在野外,晚上又泡在实验室,是这帮年轻人的常态。一次野外采样经常需要统计上万个花粉样本,如果说野外采样考验的是体力和激情,室内实验则更需要耐力和毅力。兰州大学博士生 毕柽“现在这些同学做的是一个测量叶面积的实验,主要就是研究植物的一个生长状态,包括它的繁殖,以及整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状态等等,工作量大概在10000张到12000张左右。”今年已经是毕柽在首曲湿地做研究的第5个年头,在朋友圈她曾这样写道:“在地里被超级大的冰雹淋透后,回来看到这么多的柱头小朋友,顿时就开心了起来。”对她和小伙伴来说,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兰州大学博士生 毕柽“守护住这片宝贵的湿地,提高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这也是我们生态专业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才能让这里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目前毕柽的科研团队已经找到5个关键物种,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退化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1992年开始,兰州大学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在此接续奋斗,对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展开研究,成为黄河首曲湿地的守护者。兰州大学青年教师 任正炜继承老一辈生态学家的科研精神,将青春播撒在这里,相信我们也会将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为区域的社会和生态发展继续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务。内容来源 | 央视新闻编辑 | 尹欣云责任编辑 | 周唱主编 | 肖坤

何不为乎

重磅!兰州大学花费大力气引进清华厦大两位教授助力科研

说起兰州大学,很多就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是一所地处西北的院校,但却实力强劲,至今仍然是知名985,211。有人曾经说过兰大流失的人才都可以重建一个兰大了,的确,兰大由于供血不足在前几年被东部高校挖走了很多人此案,但是近年来,兰州正在努力试图扭转这一局势,近期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邬大光教授加盟兰州大学,受聘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丰原教授双聘到兰州大学工作,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据了解,邬大光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1990年厦门大学博士毕业,是我国首批培养的高等教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任第七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先后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第二届优秀青年教师奖、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基金、陈香梅教师奖励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基金;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教育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做富布莱特学者。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丰原教授双聘到兰州大学工作据了解,这是兰大党委与清华大学党委共同讨论的,这是兰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双聘人才的第一次合作,可以说这是兰大为加强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据了解任丰原教授,1989-1996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加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网络流量管理与控制、数据中心网络、工业互联网和系统性能评价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973计划和863计划课题各2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6项,思科、英特尔、诺基亚、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项目8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了商用产品中。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汇刊,如ACM TOSN,IEEE ToN, JASC, TMC, TC,TPDS, TWC和TAC等,及USENIX NSDI, ACM MM, Eurosys,IEEE INFOCOM和ICNP等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获201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0年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奖,入选2014~2018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任国际期刊IEEE Network, Journal of 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的领域编辑,以及CCF Trans. on networking,《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和《小型微型计算机》等国内期刊的责任编委或编委。兰州大学扎根西部,可能兰州大学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引进来两位大名鼎鼎的教授,但是这无疑将会兰大的又一次助血,将会让兰大的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你怎么看兰大引进来两位高端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