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分布的1000种高等植物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虽然仅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但却孕育了我国50%以上的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10285种野生植物种子亚洲第一植物种子库 “种子盛宴”“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托种质资源库对国家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启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宏伟介绍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两万三千五百四十六种,共二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一万零二百八十五种,共八万两千七百四十六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5.2%。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发布多个名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200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2013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被树立为典型,经验被全国借鉴。目前,全省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设了14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44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等已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 猪腰豆与一般豆子的比较近年来,为保护生物多在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会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在全国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以及《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云南省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蓝花楹种子生物多样性对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保藏中心主任蔡杰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每天吃早餐都有很多种选择,今天吃面条,明天吃米线,后天吃……而这种多样的选择,这就是最简单的生物多样性。”“云南人都爱吃辣椒,那么辣椒有的适合泡着吃,有的适合炒着吃,它形状、味道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如何料理它,这就是辣椒遗传的多样性”。据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在9月29日发布的《全球植物和真菌现状》年度报告,全球五分之二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每当我们失去一个物种,我们就会失去一次人类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能够“救命”的植物是什么?在哪里?它是否面临着灭绝……蔡杰说,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更多的机会!“橡胶、甘蔗、青蒿素、红树林……无数植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今年的COP15大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能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在昆明动物所采访团参观了珊瑚礁物种育种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以及纪念建动物所60周年历史展。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薄弱、关键等区域育种实验室珊瑚礁始建于1959年的昆明动物所直属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就不断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先后深入横断山脉、无量山、高黎贡山、青藏高原等开展系统的资源考察和区系分类研究,足迹几乎遍布云南的所有山脉和水系。 培育小丑鱼当前,昆明动物所以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为基础,积极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并向世界“第三极”不断发起探索,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与手段,通过网格和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空白、薄弱与关键区如喜马拉雅、亚洲水塔等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黎胜红工作照 记者 徐永进 摄 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47岁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显得有一丝局促,但一谈起植物化学,黎胜红却“健谈”了起来,话题从植物化学的历史到未来发展前景,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到近几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扎根云南20余年,立足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黎胜红围绕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在植物化学领域有所建树、取得成果,我是幸运的。”黎胜红说。用心付出 总会有所收获谈起如何走上植物化学研究之路,黎胜红多次用“幸运”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幸运”的背后却是专注于一个目标的不懈努力。1996年,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黎胜红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他通过几个月的自学和努力,最终成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员,5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黎胜红成为我国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孙汉董的研究助理,开启了在植物化学领域的探寻之路。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黎胜红却选择了前往国外留学。“植物化学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交叉学科,趁着自己年轻,更应该走出去多了解国际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黎胜红说。在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对黎胜红来说,一切都需重新学习和掌握。为了解云杉表皮细胞结构,他从头学习植物切片技术,一头扎进科研中。夜以继日的研究,无数次的尝试,黎胜红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和运用激光显微切割-超低温核磁共振-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的单细胞水平植物化学研究新方法,揭示了云杉韧皮薄壁细胞和石细胞中的酚类防御物质,为精确定位活性天然产物的体内合成、运输和积累等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了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和马普奖学金资助。“现代植物化学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既然选定了研究方向,只要用心付出,总会有所收获。”黎胜红说。坚持不懈 方能实现突破2007年,黎胜红以“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身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从30余种我国西部特色资源或药用植物中发现化合物2000余个,其中新化合物600余个,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的活性化合物40余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特色天然化合物库,其中30%以上为团队发现的新物质,这为天然新药和新农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并为相关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谈及丰硕的研究成果,黎胜红认为,在周俊院士、孙汉董院士、郝小江院士等科学家的带领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化学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化学交叉研究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二倍半萜这类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广泛,在自然界极为罕见,全世界仅发现1300余个,大多数来源于海洋生物,而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一直是个谜。带着这一疑问,黎胜红立足云南植物资源优势,系统开展了植物腺毛中的活性天然产物研究。每年春暖花开时,昆明植物园内总能见到他与团队爬高下低观察植物和采集样本;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与学生们的实验室里总透出一丝光亮。多年的坚持不懈,带来令人瞩目的突破。黎胜红带领团队发现两个家族系列新奇骨架并具有重要防御功能和抗炎免疫活性的二倍半萜,在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我国大陆首篇植物化学研究论文,其中部分化合物在动物模型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正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深入研究;鉴定了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填补了国际上对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认识的空白,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植物学顶级期刊上;植物腺毛天然产物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应邀在天然产物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长篇综述。多年来,黎胜红在植物化学领域国际知名和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他于2015年成为我国植物化学学科方向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于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严谨审慎 科学不容含糊在黎胜红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一本本学生论文。对每一位学生提交的论文,黎胜红都会仔细核对实验数据,在文章思路、结构安排等各个方面耐心解释修改的原因及必要性。“科学不容含糊,必须保持严谨审慎,发表文章无论大小都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是我20余年所坚持的,也是要求学生们所必备的素养。”黎胜红说。细数自己培养出来的22名博士和硕士,最让黎胜红骄傲的是自己带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生骆世洪。在骆世洪即将毕业时,由于所选课题还有新的疑问,黎胜红让他推迟毕业、专注研究,这一度让他非常不理解。面对学生的情绪,黎胜红鼓励说,科研就是要有一种“刨根问底,做到极致,不留遗憾”的精神。最终在黎胜红的指导下,骆世洪顺利完成了研究课题,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与黎胜红共事10余年的刘燕博士说:“黎胜红老师始终保持科研初心,总是埋头钻研文献,时时关注国际前沿最新科研进展。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令我深深佩服,他的言传身教也让我感受到学术之路永无止境。”“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我们研究者的宝库,如滇重楼种植周期一般需要7年至8年,如果能够解析其药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规律,开发新型生产方式,将极大促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并有效解决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难题,这是我们正在承担的云南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研究。”黎胜红说。云南网记者 季征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许建初团队于云南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基地考察时,在一小段车桑子枯枝上发现了多个微型真菌新资源。基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分析,最终确定为2个新属Haniomyces gen. nov. 和Lophiomurispora gen. nov.和4个新种Haniomyces dodonaeae sp. nov.(车桑子哈尼菌),Rhytidhysteron hongheense sp. nov.(红河裂菌),Lophiomurispora hongheensis gen. et sp. nov.(红河扁孔腔菌),Quixadomyces hongheensis sp. nov.(红河基沙达市菌)。为纪念新属种的发现地与宿主植物,作者将其中一个新属及其新种命名为“哈尼菌属”和“车桑子哈尼菌”(Harniomyces dodonaeae gen. et sp. nov.),并将其他新种都以“红河”作为种加词来命名。△图为车桑子哈尼菌的有性形态和无性形态与红河县政府共建的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于红河县大羊街乡红河谷,是西南典型的干热河谷,植被破坏严重,人们常常认为是不毛之地。但是,本研究揭示了极端环境下真菌与宿主植物复杂的共生互作关系,也反映了干热河谷丰富的真菌多样性。目前新发现的真菌类群为腐生型真菌,在维持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患子科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耐旱、喜光,是干热河谷典型的先锋树种,常常用于飞播造林。本研究不仅为“车桑子-微型真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预示着我国西南干热河谷蕴藏着丰富微型真菌新资源,这也印证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该论文以“Insight into the Systematics of Microfungi Colonizing Dead Woody Twigs of Dodonaea viscosa in Honghe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ungi期刊上。 (总台央视记者 陈政)(编辑 王法)
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漫步。【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布研究成果,在苦木科牛筋果中发现结构新颖的具有7/6/6/6/5环系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阿尔茨海默病又称早老性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期的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近年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潜在靶点探索,以及开发作用于潜在新药靶点的药物一直是各大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探索的方向。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生物学团队郝小江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合作,在苦木科牛筋果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具有7/6/6/6/5环系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经分析,该化合物可通过多靶点起作用,抑制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β-分泌酶蛋白合成等。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也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型药物的研发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据了解,郝小江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植物源抗早老性痴呆活性物质的发现。多年来,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合作,研制以改善老年性痴呆、各种记忆障碍为目标的新药“芬克罗酮”,目前该药已进入二期临床;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发现可促进溶酶体生成的重要活性先导化合物巨大戟醇酯。(云南日报 记者季征) 【来源:昆明信息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民日报客户端2月23日消息,云南省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及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云南也是我国野生毒菌中毒的“重灾区”。同时,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蘑菇中毒死亡的案例中,80%-90%为含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所致。鹅膏环肽毒素毒性极强,致死剂量极低。该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的烹饪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降低此类蘑菇的中毒事件能有效管控致死性蘑菇中毒。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因为有毒与可食蘑菇往往长得非常相似,形如孪生姐妹。例如,楚雄和曲靖等地有两种无毒鹅膏,俗称“黄罗伞”和“白罗伞”。然而,当地还有与这两种鹅膏极为相似的剧毒鹅膏,分别为“黄盖鹅膏”和“致命鹅膏”,若误食一个个体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即可导致死亡。再如,在俗称“麻母鸡”的鹅膏中,多个种可以食用,但其中的灰花纹鹅膏却是剧毒的。因此,快速鉴定此类剧毒蘑菇对毒蘑菇中毒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剧毒蘑菇的快速检测方法”(ZL201610991804.1)授权。通过与企业合作并授权实施许可,完成首批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该试剂盒可在多种条件下(如实验室、野外、营地、卫生所等)3-5分钟内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工作(见下图)。该产品特异性地针对鹅膏环肽毒素,通过方便、快捷的特征性蓝绿色显色反应完成检测。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全球该领域的空白,有助于促进包括云南在内的世界野生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原题为《这个检测试剂盒,能让“毒蘑菇”现原形!》)【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长久以来,我国美业市场涌入大量日产护肤品,而国产护肤品却很难挤进日本市场,俨然一条隐形的“单行道”。然而,据悉,DR PLANT植物医生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日本开设单品牌连锁店的国产护肤品牌,与此同时,该品牌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国家级科研团队联合打造的护肤品也将以日文版的形式,继去年入驻日本东京后,再度打入日本市场,促成国家级质造的出海。DR PLANT植物医生日本大阪心斋桥店即将开业在日本市场准入严苛的条件下,DR PLANT植物医生依然能够凭借旗下石斛兰鲜肌凝时系列等高山植物护肤品,突出重围,成功入驻日本核心商圈,于大阪最大购物区——心斋桥商店街落地单品牌连锁店,并在近期盛大开业。就此,可以看出来,日本美业市场对于我国护肤美妆用品保持着高期待与高要求。而为了实现“单行道”的逆转,DR PLANT植物医生与中科院昆植所和衷共济。DR PLANT植物医生深入合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日本市场对我国国产护肤品的原料及汉方古法保持着高期待。为此,由DR PLANT植物医生与中科院昆植所联合建立的“植物医生研发中心”,以我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品牌首席科学家裴盛基为核心,带领团队以石斛兰、雪莲、紫灵芝等高山植物为原料,用现代科技创新演绎汉方古法,并将这些产品以日文版的形式推向日本市场。我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DR PLANT植物医生首席科学家裴盛基另一方面,追求安全高效的日本护肤美妆市场,对我国国产护肤品的品质提出了高要求。此前,起步较晚的我国美业,科研实力不足,未能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品质产品。而DR PLANT植物医生研发中心却借力中科院昆植所,将科研成果实际运用于高山植物护肤品,为国际市场送来“石斛兰护肤”等特色护肤潮流,国家级质造获得日本消费者青睐。DR PLANT植物医生入驻日本市场 掀起石斛兰护肤热潮由此,正是因为植物医生与中科院昆植所联合推出的高山植物护肤品,既满足了日本市场对于原料与工艺的高期待,又满足了日本市场对于产品品质的高要求,该品牌旗下高山植物护肤品得以出类拔萃,促成品牌国际化,也就顺理成章了。不仅如此,DR PLANT植物医生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深入合作多年,共同创造非凡的成就与产物,也激发了其他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逆流而上”。
12月25日,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金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129名会员代表参会。中国花卉协会赵良平副会长,金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祝伦根,中国花卉协会杨淑艳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仲朗出席了会议。大会合影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第七届理事会。我所正高级工程师王仲朗当选副会长,高级工程师沈云光当选理事,任期5年。第七届理事会设名誉会长一名,由我所管开云研究员担任。过去的五年,由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植物品种登录和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被评为第六届理事会先进集体。先进集体荣誉证书据悉,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前身是中国茶花协会,于1987年在浙江杭州成立,我所冯国楣研究员是首任名誉会长。我所夏丽芳研究员(第一、二届)和管开云研究员(第三、四、五届)曾先后担任过副会长。现场颁奖
2021年2月23日,为推进贵州省种质资源库建设,副省长王世杰带队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调研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省科技厅厅长廖飞、副厅长雷文蓉,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向青云,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穆嵘坤、副院长周维佳等同志陪同调研。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于2004年开始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建设期总投资1.48亿元,其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现已建成植物种子库、DNA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库、信息管理系统、实验研究平台的6+1+1系列,分设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其中植物种子库的冷库建在地下,可进行种子的中长期保存。全国有105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入了种子采集网络。该种质资源库现已存有1.9万种、19万份的种子、离体种质、微生物、动物种质等资源,开展有种子备存、分发共享种子、资源收集等共享服务,进行发育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是全球第二个万种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考察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种子处理室、地下种子库、离体库等设施和处理流程,详细了解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历程、研究方向、资源库运行情况等,并与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科技厅召开调研座谈会,双方就种质资源库的运行机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人才吸引、经费筹措、地方对资源库的建设支持等进行了互动交流。王世杰副省长在讲话中肯定此次调研取得很大收获,称赞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级平台和团队,承担大量的国家任务,发挥着国家资源库的重要作用,希望资源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越办越好,同时要求贵州省建设种质资源库要立足于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贵州实际,学习借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经验,认真思考和谋划,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技术、人才、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规范、有序的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资源库的内生动力机制,推进应用转化团队与资源库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资源库实现高效良性运转,为贵州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来源:省科学技术厅合作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年10月23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所长、郝小江院士一行访问云南大学,就双方进一步开展校所合作进行商洽,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副校长赵琦华、相关职能部门和生态与环境学院的有关负责人与孙航所长、郝小江院士一行进行了交流座谈。孙航在会上表示,昆明植物所与云南大学长期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前双方已就相关合作事项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此次到访云南大学并签署合作协议,希望双方充分利用学科和人才等资源优势,依托各自的特色优势领域,围绕人才联合培养、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共建云南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等开展深入和实质性合作,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郝小江院士回顾了研究所生态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校所战略合作,希望双方加强优势互补,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方精云代表学校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长期以来给予云南大学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希望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以共建云南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为抓手,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双方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方精云希望双方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专家进一步商议,完善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发展方向规划。会上,李庆军研究员介绍双方共建云南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发展规划。双方参会领导专家就云南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未来发展方向和共建组织模式,以及校所高层次人才培养、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合作、专家双聘等进行了交流。来源:云南大学 供稿:科技处国内合作办公室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尽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