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雷赛智能:根据《2019年中国通用运动控制市场研究报告》公司在步进系统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而犹若此

雷赛智能:根据《2019年中国通用运动控制市场研究报告》公司在步进系统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4月23日讯,有投资者向雷赛智能提问, 你好,请问贵公司相关能力在国内行业排名多少,最具有竞争力的是哪一块公司回答表示,根据《2019年中国通用运动控制市场研究报告》公司在步进系统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经过二十余年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公司在运动控制行业已拥有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持续创新能力,运动控制器、步进系统、伺服系统等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被控者

2018年中国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正快速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智能化产品中不可或缺的器件,有望迎来行业发展机遇。未来随着产品复杂度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从产品价格角度,产品的复杂度提高将推动产品价格的上行。2012-2017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终端智能化需求的提升及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智能控制器越来越成为无可替代的部件,2017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已超万亿。

绸缪

智能控制器行业研究报告:产业东移,国内厂商的星辰大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王彦龙)1. 智能控制器:智能终端的“大脑”,市场空间广阔1.1. 定义:智能控制器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脑”,种类繁多智能控制器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脑”。智能控制器一般以 MCU 芯片(微 控制器)或 DSP 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加以外围数字电子线 路,按照不同的要求置入计算机软件程序,是集成通讯技术、传感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而成的核心控制部件。智能控制 器为达成特定目的而设计,使终端整机产品在原有基础功能上进行拓展, 是典型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目前,智能控制器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家 用电器、电动工具及工业设备装置、智能家居、锂电池、医疗设备及消 费电子等领域,产品种类繁多。从整个产业链细分来看,智能控制器位于产业链中游,上游为电子元器 件,原材料分散,下游为终端厂商,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广阔。智能控 制器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集成电路、PCB、电阻电容、分立器件等 电子元器件。中游智能控制器厂商中,拓邦股份与和而泰是国内双龙头 企业,贝仕达克、和晶科技和朗科智能位于行业领先地位。随着经济发 展、全球化分工以及我国控制器行业的迅速发展,细分市场将持续发展。上游场景中,智能控制器所需原材料分散,对单一供应商依赖程度低, 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约八成。上游供应商分散,智能控制器厂商选择空 间大。目前,除高端 IC 芯片仍依赖国际进口外,其他电子元器件已经 大部分做到国产替代。国内元器件技术水平提升,工艺水平日趋成熟, 国内电子元器件发展迅速;海外电子元器件一般采用经销模式销售。在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电子元器件种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备,对我国智 能控制器厂商的采购、选品有积极作用。同时,原材料采购占整个成本 的大部分比重,以贝仕达克为例,近几年主营业务成本的直接材料占比 在 76-80%之间。1.2. 空间:行业天花板较高、集中度低,汽车、家电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较大专业智能控制器厂商市占率低,且终端厂商将智能控制器外包成趋势, 行业天花板较高。智能控制器是万亿级别的大市场,增速稳定前景远大。 但目前国内控制器代表企业,拓邦股份、和而泰等的营收规模均在百亿 以下,在家电、电动工具、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份额均为个位数,远达 不到垄断规模,整个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智能控制器市场主要是 专业智能控制器厂商和终端产品厂商研发自制。随着终端产品厂商竞争 越发激烈,终端厂商对专业化要求提高、成本管控加强,正逐渐将智能 控制器外包给专业厂商生产,专业智能控制器厂商市场份额仍有充足提 升潜力。从细分市场来看,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市场占比 近半,规模较大。智能控制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 具及工业设备装置、智能建筑与家居、健康与护理等众多领域。赛迪智 库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应用领域中,汽车电子占比 23.3%, 家用电器占比 13.7%,电动工具占比 12.9%,市场规模较大:家用电器是国内智能控制器最经典的应用场景,市场稳定,正寻求 智能家居作为新的发展点。中国是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家用电器 的制造生产需求推进了智能控制器的生产和制造。中国家电行业发 展,从传统机械式家电发展到单体智能家电,目前正进一步发展到 互联智能家电,构建智能家居。从而家电智能化要求提升,推动智 能控制器下游应用市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电动工具行业集中度较高,毛利率较高,获取利润更充足。全球电 动工具行业集中度高,2017 年,以美国史丹利百得为首的前五大电 动工具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合计达 56.31%。智能控制器厂商从电动工 具行业获取的利润更高,以和而泰为例,自 2015 年以来,每年的 毛利率均高于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毛利率,且差距逐年拉升,2020 年上半年,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毛利率 30.2%,比家用电器高 13%。汽车电子:在智能控制器下游终端应用中所占份额最大,价值量高, 当前国内厂商正在突破,且电子化趋势不断加强,市场发展空间大。 电子智能控制器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近年,随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器市场进一步扩大。2019 年以来,和而泰相继与博格华纳、尼得科等零部件供应厂商建立紧 密合作,合作产品延伸。从行业整体局面来看,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垄断;厂商主攻细分市 场,多年发展已形成较高市场壁垒,优势稳定。智能控制器处于整个行 业链中游,对应下游产品众多,针对不同的订单要求,智能控制器厂商 需要做出定制化、个性化的方案设计,电子智能控制器的技术、设计方 案、呈现形式千差万别。因此,纵然是龙头厂商,也很难形成垄断的局 面。目前,多数智能控制器厂商主攻细分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 占市场空间,形成规模效应,经过多年积累,能更好的达成订单要求。 当下,智能控制器更新换代快,下游厂商定制、个性化要求高,综合要 求控制器厂商技术、研发能力强,响应速度快,技术工艺高,从而形成 了中高端市场的较高壁垒,市场较为稳定。如下图所示,以汽车家电、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控制器上游细分市场,产 品众多,设计出来的产品以及对应的智能控制器更是要求不一。1.3. 趋势:国际龙头多元化业务集团,国内厂商崛起,专精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器国内外企业众多,主要分为三个梯队:欧美大规模专业制造商、中等规模智能控制器厂商和小规模厂商。第一个梯队以代傲和英维 斯为代表,它们发展早,研发能力突出,在细分领域高端市场的市占率 高。第二个梯队,以全球化 EMS 企业,伟创力、金宝通等,以及国内 大部分专业电子智能控制器厂商,例如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 和晶科技等上市公司。他们同样具有研发能力,占有细分领域中高端市 场,但均弱于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为众多的小规模厂商,研发能力较弱, 主要在技术简单的小型家电控制领域。海外龙头控制器企业为多元化业务集团,智能控制器业务收入高,但营收占比少,国内代表控制器企业专注集中控制器产业,营收比重高。第 一梯队国外龙头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多轮收购或并购下,智能控制 器多数成为下属的业务之一,整体智能控制器产业营收占比少。国内厂 商发展时间较短,主营仍为智能控制器,但近年,和晶科技涉足教育领 域,和而泰突破射频芯片。2019 年年报可以看出,控制器业务收入仅为13.5%、23%。智能控制器毛利率方面,国内双空头处于领先地位;贝仕 达克产业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应用细分领域的差 异。公司生产的控制器产品方面,代傲和英维思占据高端智能控制器市 场,进入壁垒高,市场份额稳定;伟创力与金宝通主要耕耘 OEM 业务; 反观国内五家企业,目前赢利点主要是家电家居智能控制器。1.4. 展望:以史为鉴,准备充分面向未来,且符合当下配置风格国内厂商经历 2018 年电阻电容涨价后充分做好了供应链管理,合理运 用金融工具弱化汇率波动风险,在未来的竞争中大概率能延续竞争优势。 (1)下游行业景气度:下游主要应用领域的代表厂商 2021 年收入指引 来看仍然保持高景气,国内厂商 2020 年获得较好增长的主因来自于专 业分工下的外包和国内厂商的研发、成本、交付优势,来自疫情的海外 订单转移是次要因素,所以我们判断 2021 年国内厂商的份额有望随着 下游高景气继续提升;(2)供应链管理:2018 年经历了行业上游电阻电容大幅涨价,国内厂商普遍加强了供应链管理,对上游原材料提前锁价、 大厂商享有优先分货权等,芯片缺货的情况还需观察持续性,即使有影 响对毛利率的冲击也不会像 2018 年;(3)汇率波动:采用套期保值等 金融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宏观环境变化、市场风格切换之下,具备稳定增速、低估值的智能控制 器行业配置正当时。在美债收益率上升、核心资产估值下杀明显、抱团 股或有瓦解风险的市场风格切换时期,过去和未来业绩增长稳定且低估 值的中盘蓝筹更具配置价值。我们对比了通信行业中典型的几个制造业 领域,控制器子板块 2021 年一致预期增速 34%仅对应 28.2 倍估值,较 其他几个子板块有显著的估值吸引力。2. 六大变革:国内第三方厂商迎来机遇,智能控制器量价齐升2.1. 变革一:万物互联、智能化趋势浪潮,智能控制器量价提 升我国物联网规模复合增速高达 25.71%,开启万物互联时代。IOT Analytics 的研究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 117 亿,首次 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 连接数将增长到 309 亿,远超过非物联网。其中,中国物联网连接数达 到 36.3 亿,占比超三成。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0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1.7 万亿元,过去十年行业复合年均增速达到 25.71%,智能时代加速到来。物联网市场不断发展,产业前端感知层核心元器件智能控制器量价齐升, 龙头销量突破 1 亿个,ASP 增长近 10 元。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企业拓 邦股份 2019 年智能控制器销量突破 1 亿个,产品 ASP 突破 30 元达到 30.19 元,相较于 2015 年的均价 16.67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2.62%。行 业龙头和而泰公司 2019 年销售量突破 1 亿个,单个智能控制器价值从 2015 年 20.8 元上涨到 2019 年的 29.6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7.31%。行业 新进者贝仕达克智能控制器均价从 2017 年 17.61 元上涨到 2019 年 21.63 元,紧跟龙头发展步伐。2.2. 变革二:家电、电动工具等智能终端品类不断增多传统家电行业销量增速趋缓,大型家电户均保有量超 1 台,格局稳定, 面临天花板现象。近年来,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传统大家电产品同质 化现象较为严重,存量饱和,竞争激烈。2019 年,空调销量达到 1.5 亿 台,冰箱和洗衣机销量分别达到 7800、6600 万台,近三年传统白电市 场销量持平,增长趋缓。2018 年来,大型家电户均持有量增速趋缓。2019 年,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型耐用品家电户均保有量基本超过 1 台,大型生活家电全面普及,传统大家电面临天花板现象。家电产品逐渐向智能高端转型,小家电行业深度受益、爆品频出。近年 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消费升 级大势所趋。具体到家电行业,智能精致小家电产品提升生活品质,需 求大幅提升。以疫情为契机,催生“互联网+消费”新业态,小家电产品得 益于线上平台推广,爆品频出,以高性价比、个性化设计赢得高成交额 和市占率。绞肉机、空气炸锅、电烤箱、面包机等智能小家电产品满足 客户精细化需求,深受用户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用户生活方式和消 费习惯。电动工具品类丰富,覆盖更多应用场景,逐渐向无绳化、锂电化、小型 化发展。电动工具广泛应用于机械、园林、建筑等加工过程中,行业市 场空间巨大。随着锂电不断发展,充电式电动工具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无绳化、锂电化、小型化使得电动工具更加便捷,贴近消费需求。电动 工具品类不断丰富,精确匹配更多应用场景。行业龙头实施品牌和品牌 多元化战略。牧田、博世、史丹利百得、创科集团等电动工具龙头制造 商在电机领域深度拓展。创科集团已发展出全电动工具品牌系列产品, 品牌涵盖电动设备系列、户外运动系列和地板护理和用具系列,领域涉 及园林、技工、建筑、交通、能源等,满足不同行业和客户需求。汽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龙头汽车制造商品牌系列迅速增加,产品加速 升级迭代,汽车功能不断丰富,提升用户体验,以抢占市场份额。近年 来汽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汽车销量增速趋稳,各大车企通过实施多元 化战略、细分市场进行精准化营销,从而抢占更大市场份额。龙头汽车 制造商大众集团自 1929 年推出甲壳虫系列汽车,1973 年推出 Passat 中 型乘用车,1974 年销售 Golf 紧凑型乘用车,不断扩展乘用车产品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断进行兼并和收购,以完善 MPV、SUV、跑车产 品系列。1991 年,大众集团兼并西亚特、斯科达,1998 年兼并布加迪、 兰博基尼、斯堪尼亚、宾利,2009 年收购保时捷,拓展 SUV 和跑车系 列产品。目前大众集团旗下品牌系列丰富,下含大众、奥迪、保时捷、 兰博基尼、宾利、西亚特、布加迪、斯堪尼亚、杜卡迪等知名汽车品牌; 车型完整涵盖小型、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大型乘用车,MPV、紧凑 型、中型、大型 SUV,以及各类跑车。传统汽车市场格局趋稳,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车突 破式发展,互联网+造车趋势明显,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大有可为。我国 汽车销量自 2010 年起连续八年狂奔后达到 2808 万辆,此后传统汽车市 场格局趋稳,2020 年汽车销量下降到 2531 万辆,汽车行业发展进入“高 原期”。各大车企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突破困境,积极进行产品升级, 发布电动车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出智能化、互联网+汽车产品提升 用户用车体验。在产业政策和补贴的支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技术不断成 熟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从 0 到 1 突破发展,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 量 136.7 万辆,同比增速达 10.9%,渗透率达到 5.4%。在绿色发展战略 背景推动下,汽车电动化趋势显著。随着 5G 商用不断普及,车联网应 用不断落地。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汽车 OTA、车载娱乐系统、多样化智 能互联应用、数字化驾驶舱、驾驶室数据管理系统、人车交互系统等应 用场景落地,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同时提升定制化汽车电子智能控 制器需求,智能控制器行业利好。2.3. 变革三:智能控制器专业性升级,外包成为趋势, ODM/JDM 比例不断提高智能控制器产品毛利率比下游整机产品毛利率低约 16%,剥离和外包智 能控制器业务使得整机厂商毛利率提高。以国内家电行业为例,家电行 业平均毛利率达到 33%,海尔智家的水家电、老板电器的油烟机、爱仕 达的厨房电器等产品毛利率甚至超过 40%,利润空间广阔。相比之下, 智能控制器产品平均毛利率较低,仅为 27%左右。和而泰、和晶科技的 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产品毛利率仅为 16-17%,与家用电器整机相比无法 望其项背。家电产品平均毛利率比家电智能控制器高约 15pct,因此将 智能控制器交予第三方设计和生产会更加经济,下游厂商剥离这一业务 会使得利润提升。随着智能终端品类日渐复杂,智能控制器专业性要求提升,专业化分工 趋势明显。海外知名家电厂商外包智能控制器占比七成左右,龙头智能 控制器制造商 ODM 比例突破 50%。智能控制器目前属于非标定制化技 术密集型产品,核心技术包括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 术、信息传感技术、软件和通讯技术、电磁兼容等多项技术。随着下游 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等行业产品品类日渐丰富、应用场景加速迭代、功 能日趋复杂,智能控制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需要极强的研发能力 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以迅速反应其需求。海外知名家电厂商外发智能控 制器订单 70%左右,伊斯莱克、TTI、Hunter、美的、海尔、苏泊尔等终 端厂商将智能控制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厂商生产趋势明显。专业化分工 背景下,智能控制器生产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拓邦股份 ODM 比例突 破 50%,和而泰 ODM 占比高达 70%左右,高占比 ODM 帮助提升公司 毛利率水平。2.4. 变革四:国内供应商技术实力提升,具备成本优势,海外 订单向国内转移国内供应商优势一为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国内智能控制器供应商实力提 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以和而泰和拓邦股份为首的本土智能控制器制 造商注重创新,深耕行业谋发展。和而泰具有 900 余位高学历研发工程 师,核心研发团队拥有超过 15 年的行业经验。公司专利数超过 1700 项,研发占比超过 12%,已实现年产能 1.5 亿套智能控制器。拓邦股份拥有 研发人员 1200 多位,占比 20%,累计申请专利 1300 多项,核心专利 200 多项,研发投入超 10%。公司在打造通用的核心技术平台的同时,在人 机交互、感知和检测、处理和控制、物联和智能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实 现核心领域专利布局。国内供应商优势二为具备成本优势:本土制造厂商享受工程师红利,中 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和德国 1/4,智能控制器厂商人均薪酬仅为发达 国家 1/3 水平。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加速崛 起,制造业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加强,享受工程师红利,在全球颇具成本 优势。智能控制器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人员的薪酬显著影响智能控 制器制造商的利润水平。2019 年,中国人均薪酬仅 9 万元/年,远低于 美国(36 万元)、德国(36 万元)、日本(23 万元)等发达国家水平。 智能控制器龙头企业拓邦股份和和而泰人均薪酬仅为 14 万元/年,远低 于其国际竞争对手代傲(40 万元)和英维思(43 万元)。从人均薪酬占 人均创收比例看,拓邦股份(16%)和和而泰(20%)也显著低于代傲 (25%)和英维思(27%)。我国技术人员薪酬较低,本土厂商具备劳动 力成本优势。此外,中国运输网络发达、产业集群、产业链配套完整, 具有运输成本和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势。国内供应商优势三为可实现快速交付:本土龙头智能控制器制造商多数 7*24 服务响应,15 天即可完成首样交付。通过几十年的相关产品深耕 经验,龙头智能控制器厂商能充分适应下游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快速响 应、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拓邦股 份通过大平台小团队模式迅速作战,快速交付。拓邦从 2017 年引入 IPD 研发流程,快速洞察客户需求,通过集成研发流程,协同高效进行产品开发。48 小时内订单交期回复,7 天/14 天锁定国内/国际生产计划,15 天完成首样交付,快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平均 25-30 天。在上述三点原因驱动下,国外订单逐渐向国内转移,智能控制器产业格 局东升西渐,国内厂商崛起,海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东移大势所趋。 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具备成本优势,研发和 ODM 能力不断提升,交付 速度快,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和下游产品变化,深受国际知名制造企业青 睐,近年来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发展的背景 下,智能控制器专业性和附加值提升,生产和消费格局持续东移。海外 订单逐渐向国内转移,国内厂商深度受益。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人均创收逐年提升,年均复合增速 10%,但相比于 物联网产业链其他设备制造领域,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在下游智能终端 制造商践行外包和专业化分工、大量国际龙头订单国内转移的趋势下, 智能控制器行业人均创收大幅提升,和而泰、拓邦股份、朗科智能等企 业人均创收从 2014 年到 2019 年翻一番,分别达到 87 万元、80 万元、 84 万元。但智能控制器行业人均创收(70 万)与无线与传输设备的光 模块(111 万元)、物联网网络层的通信模组(172 万元)等以海外需求 为主的国内设备其他制造领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智能控制器行业发展 和上升空间广阔。2.5. 变革五:产能出清,龙头积极扩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智能控制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19 年拓邦股份和和而泰营收占市场 半壁江山。2014 年,拓邦股份、和而泰、华联电子、和晶科技、朗科智 能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1.15、8.68、8.05、6.82、5.88 亿元,市场份额 分配较为平均。2019 年,上述公司和新进入者贝仕达克营收分别为 40.99、 36.49、15.23、14.59、14.01、7.37 亿元,拓邦股份和和而泰占据市场份 额达到 55%。从 2014 年到 2019 年,智能控制器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拓邦股份和和而泰用 4 年时间与华联电子、和晶科技和朗科智能拉开差 距。行业新进入者贝仕达克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距离拓邦股份、和而 泰等行业龙头还有一定距离。行业集中度提升原因之一: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厂商具备较强研发实力、 成本和规模优势,下游厂商需求增加,体现为龙头产能饱满。国内智能 控制器行业龙头厂商在手订单充沛,产销率常年保持在极高水平,现有 产能不能满足销售需求。2014 年到 2019 年,拓邦股份和和而泰产销率 接近为 100%,智能控制器销量良好,朗科智能近年来产销率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智能控制器行业订单逐渐向行业龙头倾斜,拓邦股份和和而 泰产品供不应求,需要积极扩产。行业集中度提升原因之二: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厂商具备较强募资能力, 积极扩产以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体现为龙头积极募资建设厂房、扩张产 能。国内厂商具备研发实力和成本优势,可实现快速交付,国内外下游 智能终端厂商将日益复杂和专业化的智能控制器外包给国内厂商的趋 势明显。在外部需求持续增加和产能持续出清的情况下,国内龙头智能 控制器厂商积极扩产,旨在占领更大市场份额,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 模经济。和而泰于 2014 年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计划新增智能控制器产 能年产量 2800 万套;2018 年募资建设长三角生产运营基地、电子制程 自动化和大数据运营关系平台、智慧生活大数据平台系统项目,计划增 加智能控制器年产能 4800 万套,智能硬件产品年产能 500 万套,实施 纵向一体化战略。拓邦股份于 2015 年募资扩产,拟新增智能控制器产 能年产量 1190 万套;于 2016 年募资建设意园运营中心。2020 年,新进 入者贝仕达克上市募资扩产智能控制器 2800 万套/年,和晶科技计划新 增智能控制器年产量 2500 万片。截至 2019 年,拓邦股份和和而泰已实 现智能控制器年产销量 1 亿余套。2.6. 变革六:打造物联网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智能控制器厂商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以智能控制器为中心的 C-LIFE 和 T-SMART 物联网平台落地,全面打造大数据闭环,提供一站式服务 解决方案。随着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智能控制器厂商大有可为,通过 智能控制器和配套智能硬件产品搭建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有效整合数 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交互共享、设备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全链 条应用和纵向一体化发展。目前比较典型的是和而泰 C-LIFE 平台和拓 邦 T-SMART 平台。和而泰 C-LIFE 平台覆盖智慧养老、智慧校园、智慧 地产、智慧酒店、智慧美业、智慧农业、智慧水生态等多个行业板块, 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产品场景化。可实现数据的全面可视化、统一管 控和建模分析,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精准服务,具有强大的数据汇集 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拓邦 T-SMART 平台为家电厂商提供智能控制、 设备联网、APP 远程控制、场景联动和云端服务的一站式智能家电解决 方案,提高厂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T- SMART 平台可以实现与其他 平台泛连接,实现互联互通。3. 下游细分领域空间广阔,国内厂商渗透率仍较低3.1. 汽车电子:空间至少是家电的 4 倍,有望复制家电模式打 开新空间汽车行业持续发展,汽车电子渗透率稳步提升,汽车电子行业市场前景 广阔。首先,汽车电子市场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而增长。根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 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 2576.9 万辆,产量 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在汽车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中高级乘用 车在其中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由于汽车电子产品与汽车存在较为稳定 的配比关系,汽车电子行业也将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前进。第二,消费者对安全、舒适、智能化等需求日益提升,新车汽车电子装配率提升。据中国汽车网数据,2019 年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和空调系统的 渗透率分别达 95%和 70%,汽车电子渗透率显著提升。第三,新能源汽 车电子装配率高,汽车电子市场增长受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拉动明显。 2017 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的营业收入规模为 795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6, 预计 2019 年将达到 962 亿美元。随着电动汽车产销的增长以及汽车电 子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汽车电子市场迎来扩容机遇。汽车电子产品包括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汽车电子控 制装置是需要与车上的机械系统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 电子装置,具体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身电 子控制系统(即车身电子 ECU)。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 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没有直接关系,具体包括 汽车信息系统(即行车电脑)、辅助驾驶系统、汽车音响与影视娱乐系 统、车载通信系统及上网设备等。不同品类的汽车电子产品从构成上来看主要三个部分,分别是汽车传感 器、汽车控制器和汽车执行器。汽车电子产品应用的具体原理为:汽车 传感器将汽车内外部的环境情况发送至控制器,然后控制器根据所接受 到的指令做出相应判定并向软件发出指令,软件将处理指令传至执行器 中,由执行器执行所需的一系列操作,以保证汽车内外环境的安全性与 舒适性。在整个过程中,汽车控制器扮演了“大脑”的角色,是汽车软 件的物理载体。以发动机控制器为例,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感器监控 引擎来决定注油量、点火时间和其他参数,实现对汽车运行的控制。传统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为分布式,ECU 数量随功能增加而线性 增加;但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DCU 有集成 ECU 的趋势。汽车的电 气电子架构具体是指汽车的传感器、执行器、ECU、线束以及车身系统 等整车软硬件总体布置方案。分布式架构是汽车机电一体化初期采用的 架构形态,此时汽车的每个功能系统拥有自己的 ECU、传感器、执行器, 彼此之间互相独立。但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 新功能被引入,ECU 不断增多,这就给总线带宽和传输速率都带来了较 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厂商倾向于推动汽车 E/E 架构向集中 式演进,将分散的 ECU 集成到算力强大的 DCU 中;但对一些实时性、 安全性较高的功能仍使用 ECU 控制。在短期内,ECU 不会完全被 DCU 取代。和而泰深耕汽车电子控制器多年,与博格华纳等 Tier1 客户开展紧密合 作。和而泰目前的汽车控制器产品主要包括:车身热控制器(涉及散热、 加热、发动机热动力)、ABS 防抱死系统控制器(配套万向钱潮)、安全 气囊控制器、车门控制器等。一方面,和而泰在汽车电子领域布局多年。 2010年公司上市前就已经通过了ISO/TS16949汽车供货商质量体系认证; 2019 年 7 月设立了子公司深圳和而泰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推动 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细分领域业务发展;此外,公司还在深圳、杭州和 越南分别建立了专门的汽车产线用于扩大汽车电子产能。另一方面,从 公司目前在手的项目来看,汽车电子业务未来增长空间可期。2019 年, 和而泰与博格华纳(2020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第 25 名)签订 了 50 亿元左右的汽车电子订单,预计在 8-9 年内完成,主要产品涉及汽 车散热器、冷却液加热器、加热线圈等方面的智能控制器。2020 年上半 年,和而泰还中标了博格华纳的全球液体加热器平台项目。博格华纳的 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拿到了大众 MEB 平台、宝马、吉利等公司的电动汽 车订单,预计将在 2021 年正式在全球 OEM,和而泰未来有望借此良机 与更多国际顶尖整车厂开展合作。和而泰与尼得科合作,部分车用电机控制器已交付。目前和而泰已与尼 得科(2019 年全球 20 大电动机制造商第 4 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 作领域或涉及发动机变力器、引擎风扇、门控制马达等方面的智能控制 器。此外,和而泰曾与尼得科、美国 IR 公司(2012 年 IR 公司的市场份 额在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排名第六;2014 年 IR 公司被英飞凌收购)三 方联手为伊莱克斯设计洗衣机智能控制器,具有合作经验。基于双方在 家电领域曾经的合作,再加上新的汽车电子控制器订单,未来双方的合 作前景将更加广阔。科博达的主要产品线是车灯控制器,主要包括主光源控制器、辅助光源 控制器和氛围灯控制器。科博达照明产品主要配套大众、奥迪、保时捷、 斯柯达等国际知名整车厂商。近年来,公司照明产品市占率稳步提升, 2018 年主光源控制器和辅助光源控制器的全球市占率分别达到 5.3%和 4.8%。科博达深度绑定大众,并与主要终端厂商保持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 2007 年开始,科博达的含汞汽车电子镇流器获得奥迪公司认可,开 始打入奥迪公司的同步开发体系,与其合作研发了前大灯主光源控制器、 辅助光源控制器等多项产品。基于与奥迪公司的深入合作,2016 年科博 达获得了保时捷矩阵式 LED 主光源控制器的定点开发权,用于大众集团 旗下大众、保时捷、斯柯达等品牌的众多车型。在与大众集团的合作中, 科博达树立了良好的业界口碑,进一步与戴姆勒、捷豹路虎等整车厂商 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已获得了福特汽车的主动进气格栅系统(AGS)项 目以及宝马汽车关于 LED 尾灯控制器的提名信,LED 主光源已获得雷 诺汽车的提名信。科博达通过多年对车灯控制器的布局,已经与众多国 际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们估算全球汽车电子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为 6503 亿人民币,天花板较 高,市场空间广阔。由于型号和配置不同,汽车搭载的 ECU 数量也不 同。根据对奥迪 A8 车身网络架构的拆解,奥迪 A8 全车共搭载 48 个控 制器。另据罗兰贝格数据,普通车型单车 ECU 总数在 80-100 个之间。 此外,根据麦肯锡调研,高端车型的 ECU 数量已经高达 150 个。为了 谨慎起见,在估计市场规模时,我们取单车搭载控制器数的最低值,即 48 个作为计算依据。根据产业链调研,控制器单价均值为 150 元/个, 则单车控制器总价值量为 7200 元。2019 年全球汽车销量 9032 万辆 (Moody’s Investor Service 数据),基于此我们估计全球汽车电子控制器 市场规模约为 6503 亿元,天花板较高。汽车产业链亟待降本增效,控制器外包或成趋势,有望复制家电之路。 第一,汽车控制器的技术门槛较高。汽车控制器涉及电子技术与机械系 统的结合,需根据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将控制器产品的通用功能 嵌入汽车机械系统,需要开发者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第二,汽车行业竞 争加剧,降本提效成为趋势。近年来全球汽车销量下滑,全球汽车行业 面临寒冬;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势力崛起,加剧了汽车行业的 竞争。第三,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已经成为各大整 车厂、零部件供应商的核心诉求,汽车控制器外包有望成为趋势。目前 和而泰、科博达等公司均已收获全球高端客户的长周期大订单,这表明 公司的研发、制造能力得到了 Tier1 客户的进一步认可。在未来,这些 控制器厂商有望逐步实现“个别用户向多个主流客户拓展、OEM 向 ODM 渗透、非安全类向核心扩展”的蓝图,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3.2. 家电:空间 1500 亿元,智能化程度和外包趋势持续深入家电行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家用电器发展到现 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只能手动控制简单执行的传统机械家电, 到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进行智能控制的单体智能家电,再到现在基 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可以互联互通和自我学习的互联智能家电。从 家电行业的整体运行态势来看,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大家电转型升级,小家电品类扩张,助力家电市场量价齐升。随着传统 大家电存量饱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面临天花板,转型升级与智 能化成为主要趋势;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生活理念的 推广,消费者对小家电功能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小家电品类稳步扩张, 多元产品渗透。大家电的转型升级与小家电的品类扩张,“双轮”共同驱 动我国家电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智能家居开启千亿市场空间,渗透率低,增速高,未来发展前景可 期。据艾媒网估算,预计 2020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 1800 亿元, 2016-2020 年 CAGR 为 30.89%,呈现极为迅速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 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起步较晚,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市场渗透率仍较 低。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消费者对智能家电需求的释放,国 内渗透率的提升将为智能家居市场增长提供强劲动能。估算全球家电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为 1500 亿元。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9 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2019 年我国家电市场 总销售额为 8910 亿元。再参考欧睿国际和艾媒数据中心的数据,中国 家电销售额约为全球的 26-29% ,则全球家电市场总销售额为 30724-34269 亿元,取中值为 32497 亿元。家用电器行业分为两个部门, 大型家用电器和小型家用电器,根据 GfK Temax 统计数据,大家电销售 额占比约为 65-70%,小家电销售额占比约为 30-35%,我们假设大家电 和小家电中智能控制器价值量占比分别为 4%和 6%,则可测算出全球家 电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为 32497*65%*4%+32497*35%*6%=1527 亿元。家电智能化推动家电家居智能控制器的外包趋势,海外家电厂商外包为 主,国内家电厂商正在逐步提高外包比例。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日益多 元,家电产品加速升级换代,对智能控制器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在 这样的背景下,家电制造商自己研发、定制产品控制器的投入会非常高。 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益,家电厂商会倾向于将智能控制器业务板块外包 给专门的 OEM 或 ODM 厂商,外包趋势和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这就 给智能控制器厂商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海尔和美的都将自己的 部分小家电(如净水器)的智能控制器生产外包给和而泰和拓邦股份。3.3. 电动工具:空间 150 亿元,在大客户做大做深是关键电动工具可以按照供电方式、功能、专业级别进行分类,市场份额主要 集中在几家头部大客户手中。电动工具是一种机械化工具,包括冲击钻、 电锯、切割机和电动螺丝机等,主要功能包括紧固、切割、钻孔、磨削 以及测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住房装修和航空航天、花园园艺等 领域,可以按照供电方式、功能、专业级别进行分类。经过多年发展, 全球电动工具行业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史 丹利百得、TTI、博世、牧田和实耐宝等跨国公司占据主要份额,2017 年 CR5 达 52%,2018 CR5 达 70%。估算 2019 年全球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在 154 亿元,年复合增 速6%。根据 market and markets 的数据,2019 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 为 318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 6%,2024 年可达到 417 美元。假设控 制器价格占总产品价格 5-10%估算,2019 年全球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市 场规模约为 15.9-31.8 亿美元,取中值折合 154 亿人民币。我国智能控制器厂商在电动工具领域主要供应 TTI,百得、牧田、博世 等拓展空间还很大。我国智能控制器厂商主要供应 TTI,在其他电动工 具厂商中份额较低。根据贝仕达克的招股说明书,2018 年 TTI 的智能控制器供应商有 8 家,其中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和贝仕达克 4 家 合计占 TTI 智能控制器采购的 80%以上份额。TTI 是全球电动工具行业 的领军企业,在消费级/DIY 电动工具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 50%,全球排 名第一,行业地位突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 来说,如果借助与 TTI 的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协同研发,是提升自身的技 术实力和竞争力的良好契机。同时百得、牧田、博世等几家头部公司的 外包份额仍然由日本、欧洲等厂商供应,国内厂商在逐步突破中。3.4. 锂电:应用场景多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是需求主力锂电池控制电机工作,锂电控制核心是一种智能控制技术。锂电池按应 用场景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其中动力 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超八成。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 为负极材料,以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为正极材料,使用非水电 解质溶液的电池。其中,消费电池主要包括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 等,国内外应用已较为成熟,2016-2020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5%。动力电 池主要包括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电动车动力电池、电动船舶电池等,2008 年以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实现高速增长,技术不断成熟。储能电池是 用于发电/蓄电设备用的蓄电池,包括通信基站电池、电站与调峰储能电 池、数据中心等应急电源。锂电市场高速发展,2020 年全球锂电出货量达到 259.5GWh,其中动力 电池和储能电池将成为未来主流需求。锂电池作为可移动的清洁能源,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可满足日趋严格环保要求,市场前景广 阔。2020 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为 259.5GWh,增速 34%;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为 158.5GWh,占比 61%。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 190.5GWh,占比 73.41%;消费电池出货量50GWh,占比19.27%;储能电池出货量19GWh, 占比 7.32%。目前动力电池是锂电池需求的主力,储能电池增长潜力较 大,预计到 2030 年市占率达到 20%,消费电池市占率逐年降低。智能控制器行业中做锂电控制业务的公司主要是拓邦股份,拓邦股份以 “储能+轻型动力”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涉足动力电池、备用电源和 储能系统领域。拓邦股份锂电业务 2019 年营业收入 4.29 亿,增长 97.7%, 占比10.47%。公司在锂电池业务上实现全面布局,业务主要分为5部分: 电芯、动力电池、备用电池、储能系统和大型储能系统;主要应用场景 包括两三轮车电池、5G/通信基站备用电池和海外家庭用储能电池等。拓邦锂电细分领域一:轻型动力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逐 年提高,预计 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值增长至 513 亿美元,全球出货 量提升至 191GWh。2008 年以来,在国家免征购置税及新能源补贴等政 策的加持下,新能源车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三年超过 100 万 辆,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 5%,新能源汽车市 场的放量持续助力动力电池的销售和发展。2019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产 值为 448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513 亿美元,预计增速 15%;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 191GWh,同比增速 37%。2020 年我国动力 电池产值为 650 亿美元,同比下滑 8%;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83GWh,同比下滑 2%。产值下滑比例小于电池出货量,主要原因是电 芯和模组成本下降导致。2019 年中国电动两轮车锂电出货量达 5450MWh,产值 54.5 亿元,同比 增速 61.5%,增速中短期内由铅换锂推动,长期增长依靠两轮锂电电动 车存量替换需求。根据博力威招股书披露数据,2019 年我国电动两轮车 锂电出货量 5450MWh,市场规模达到 54.5 亿元,同比增速 61.5%,电 动两轮车锂电市场高速发展。(1)中短期:锂电电动车性价比更高,轻 量化顺应新国标标准和趋势,2019 年新国标落地后带动的换车需求更青 睐锂电池电动车,电动两轮车锂电市场增速中短期内由铅换锂推动: 2015 年到 2019 年,中国锂电两轮电动车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为 4.4%、 5.4%、8.1%、12.5%、18.8%,逐步替代铅酸电池;2019 年,中国锂电 两轮车销量达 680 万台,同比增长 65.5%。(2)长期:依靠两轮车存量 替换需求,低速车用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平均为 4 年左右,因此低速车以 4 年为周期需要更换汽车锂电池或更换电动车,带来较大规模电池替换 需求。拓邦锂电细分领域二:海外家用储能系统。家庭储能系统可实现自发自 用、削峰填谷,安全稳定,节省用电成本,具有较大优势。2019 年,全 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84.6GWh,同比增长 1.9%,其中 电化学储能仅占 5.2%,成长空间广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抽水储能, 但抽水储能常建立在具备水资源和势能的偏远山区,受到山水园林保护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未来发展受限。储能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电力 系统、通信基站、数据中心、UPS、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军事应用、航空航天等。其中,电力系统储能可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 用电侧三大应用场景。用电侧家庭储能主要应用在日本、德国、意大利 等海外国家,根据 CNESA 数据统计,2018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 540MWh。 家庭储能集中于海外的原因是海外居民家庭用电费用高,屋顶上方便安 装光伏板,家庭储能具有较强经济性。若采用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储 电,用电高谷时放电,可以显著节约用电成本。此外,在停电或高峰期 电力供应不稳定时,家庭储能系统也可以协助供电,使得电力供应更加 稳定。拓邦立柜式家庭储能系统 Hybrid-X 与光伏系统相连,通过光伏板 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进行储存。利用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家庭用风力 发电机产生的能源/社会供电系统的低价电力,将多余的太阳能和低价时 间段的电能存储于电池内,以便在高价和用电高峰时间段使用,自动最 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实现削峰填谷。此外,富余能源可以通过并网方式 卖给公共电网,形成收益,减少能源消耗。当停电或断电时,Hybrid-X 系统会自动为某些重要家用电器提供持续供电,电量不足时,通过并网从电网取电,使得电力提供更加稳定。拓邦锂电细分领域三:通信基站备电储能。5G 基站功耗较大,后备电 源扩容需求较大,电力成本大幅提升,产生较大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需求。 2019 年 6 月,工信部向四大运营商发放 5G 商用牌照,我国 5G 正式进 入商用推广阶段。5G 基站是 5G 网络的核心基础设备,一般采用宏基站 与微基站搭配使用。其中,宏基站内可采用储能电池,充当基站应急电 源并承担削峰填谷作用。相较于 4G 及前几代通信基站,5G 基站的计算 功耗随着带宽的增加不断提升。对此,各地区均出台文件优化 5G 基站 用电成本,《福建省加快 5G 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推广储 能技术在 5G 基站中的应用,降低电力设施改造、使用费用。随着国内 5G 基站的爆发性建设,5G 基站储能市场需求将释放:2019 年我国通信 基站锂电规模达到 6GWh,预计 2020 年达到 9.8GWh,2022 年达到 21.2GWh。基站储能锂电可以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降低 5G 基站用电费用,基站 升级带动电池电源升级和更换,基站储能锂电需求增长迅速。储能电池 可以用于削峰填谷、平滑负荷,使 5G 基站享受波峰波谷的电差价,并 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优化 5G 基站用电成本。4G 基站中,备用电池主要是铅酸电池,但铅酸电池使用寿命短、性能低、日常维护频繁。 5G 基站能耗为 4G 时期的数倍,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储能系统,电 源升级、铅换锂大势所趋。2019 年,中国铁塔基站备用电源新增使用磷 酸铁锂电池约 5GWh,替换铅酸电池约 15 万吨。2020 年 3 月,中国移 动采购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 25.08 亿元,约 1.95GWh;中国铁塔采购备 电用磷酸铁锂蓄电池组 2GWh,两家企业招标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共 4GWh。基站升级将对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生更大需求。拓邦股份中标 多个磷酸铁锂电池集中采购项目,未来将在 5G 基站储能领域持续发力。3.5. 工业:以步进及伺服驱动与控制产品为主,主要面向 3C 和电子设备厂商产业政策扶持及国产替代加速,国内运动控制器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 家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力度以及国产 替代的加速,国内步进系统和伺服系统市场容量增长明显,未来行业发 展呈现良好态势。运动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机械运动部件的位置、速 度、方向等进行实时控制,使其按照预期的运动轨迹和规定运动参数进 行运动,是步进系统和伺服系统的控制装置。以拓邦股份为例,公司拥 有“步进电机驱动器、伺服电机驱动器、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卡”四大 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控起床、医疗设备、纺织印刷、雕刻机以 及机器人等多个行业。工业设备控制器板块毛利率高达 35%,高于其他品类的控制器产品。以 拓邦股份为例,工业设备控制器业务的毛利率为 35%,在公司体系内远 高于其他业务的毛利率。未来随着工业设备控制器业务规模的扩大,企 业盈利空间广阔。4. 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拓邦股份:深耕工具、家电领域的智能控制器龙头,近期降本。和而泰:家电、工具领域优势巩固,汽车电子已呈突破之势。贝仕达克:深耕电动工具领域的智能控制器制造商 “制造+服务”,专注智能控制器及智能产品,发展动力强劲。朗科智能:小家电领域领先的智能控制器厂商。5. 风险提示5.1. 上游原材料涨价的风险主要原材料为 IC、PCB、二、三极管等,原料成本占智能控制器总成本 的比重约为八成。若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同时,短期智能控制器厂商 难以改变出厂产品定价,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成本,因此中游智 能控制器厂商承压。5.2. 汇率波动的风险目前,多数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的出口业务占总业务比重大,进口原料 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大。进出口业务需要以美元等外币结算。若公司业务 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额进一步增加,汇率波动超出预期,可能出现较 大的汇兑损失,公司最终盈利水平会受到影响。5.3. 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目前受益下游需求提升,成长性高,但行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增长受 宏观经济、行业前景、行业地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前景等因 素影响,若上述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行业扩产将不及预期。5.4. 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目前,中国智能控制器厂商产品有很大部分销往北美、欧洲、香港等地 区,且部分原料依赖进口。2018 年 6 月以来,美国多次宣布对中国商品 加征进口关税,其公布的征税清单中包括部分智能控制器产品及电动工 具等下游终端产品。若中国未来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升级,并直接涉及智 能控制器行业,可能对行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了解爱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

最近我又亲手采集了2020年初到2020年9月最新一批行业研究报告,一共挑选汇总了接近1800份行业研究报告,大小为5.5G多一点。这是压缩包大小所有分享的报告,是截止目前日期为止最新最全的行业资讯与数据信息。在整理分类的时候,我已经按获取渠道、行业分类作为子目录名挨个分好类。主要渠道来源30多个、包括阿里研究院、CBNData、百度指数、360营销研究院等、新浪微博数据中心、以及艾媒、艾瑞、CNNIC等专业机构。2020年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是大浪淘沙的一年,历史更替、行业变革。作为普通人的 我们,迷迷糊糊的看着朦朦胧胧的世界,或迷茫、或浮沉,我们再次来到一个决定命运的交叉口。这时候,知识和数据将为我们指引航向。如此精彩的内容,无私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此需求的人,这也是我们社群的宗旨。先上几张截图大家感受一下费了我好大功夫现在2020年1月—2020年9月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总量接近1800份的珍贵数据全都分享给您同时我也会每天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希望获取完整的内容参考学习您可以关注+评论+转发然后私信:2020感谢您的支持!

解心释神

2020年中国BPM市场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定位:BPM作为重量级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主要为中大型企业提供系统的流程管理、集成中台和数字化转型方案,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冗余成本。优势:BPM主要具有“流程管理、强大的集成能力、端到端连接、业务人员开发、定制化程度高”等优势,助力公司管理变革。应用场景:当今BPM主要适用于流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零售业、房地产、金融业和政府事业单位,可以应用在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等从上到下的各个场景。市场:中国BPM市场从2000年开始发展起来,于2019年已经达到30-35亿量级,增长率达30%以上,毛利率超过30%。市场主要由国内外综合和专业BPM供应商组成,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沉淀,国内供应商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达到70%左右。未来趋势:根据信息化工具的演进历程和当今市场特性,中台化和低代码成为未来BPM的发展方向。同时,BPM的智能化成为未来产品优化的必然选择,BPM通过与RPA、AI等智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性能和效率。另外,BPM供应商在未来也需要在行业服务能力方面继续增强自身竞争力。BPM的定义BPM通过管控企业流程和集成现有系统,实现高效和改进BPM (Business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是一种管理原则,通常也可以代指BPMS (BusinessProcess Management Suite),是一个实现整合不同系统和数据的流程管理软件套件。从具体实施的层面看,BPM 可以分为流程定义、流程测试、流程执行、流程分析、流程管理、流程质量与效率监测、流程优化等环节。BPM的主要特点是流程导向、强大的集成能力、端到端连接和效率提升。BPM帮助企业以流程为切入点,梳理企业业务,减少冗余,从而极大地减少了业务实现时间,在内部管理角度实现降本增效。由于流程线的建立,BPM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实现了端到端(End to End) 的对接,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从而使企业可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布局。另外,BPM还具有强大的集成能力,可以实现对OA、CRM、ERP等多个系统的整合。BPM vs OABPM与OA在定位、功能、应用场景和架构方面都有所不同OA (OfficeAutomation) 即办公自动化。是依靠信息化设备整理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内的办公文件的规范和记录,主要应用于请假、报销等日常办公流程,信息传递与沟通,无纸化办公等。BPM (BusinessProcess Management) 即业务流程管理,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管理模式。BPM可以集成OA系统,为企业提供统一的管理中台,弥补OA不能深入的版块,加强产品在流程管控、灵活性、扩展性、企业运营、战略方面的能力。BPM vs 表单型aPaaS以企业需求为导向,BPM和表单型aPaaS服务不同量级用户表单型aPaaS产品以表单为切入点,用流程串起表单,使用低/无代码开发平台,使业务人员自身就能快速搭建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应用。虽然BPM和aPaaS都具有表单、流程引擎、统计图表、看板、集成这些功能,但是它们由于定位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性。针对市场上企业需求的不同,BPM和aPaaS分别为不同量级的客户服务。BPM面对企业复杂的场景,供应商以其丰富的服务经验和专业度,帮助用户理顺业务流程,集成现有系统,提升生产、供应、销售、管理等各环节的效率。由于主要以定制化形式交付,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周期较长。另外,BPM可以支持更高的并发,满足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BPM vs 数字中台BPM作为业务中台的底层,赋能数字中台建设数字中台是将企业的共性需求进行抽象,并打造成平台化、组件化的系统能力,以接口、组件等形式共享给各业务单元使用,使企业可以针对特定问题,快速灵活地调用资源构建解决方案,为业务的创新和迭代赋能。数字中台主要包含了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两部分,分别负责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BPM具有强大的流程引擎和集成能力,以及业务流程导向的特点,天然契合业务中台对多平台(系统)集成和业务数据管理的需求,成为业务中台的底层。BPM的相关标准(一)BPM标准由通用可视化标准和产品间交换标准组成BPMN(Business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是基于流程图的通用可视化标准。该流程图被设计用于创建业务流程操作的图形化模型。业务流程模型就是图形化对象的网状图,包括活动和用于定义这些活动执行顺序的流程设计器。BPEL和XPDL是用于产品间交换的标准。BPEL(Business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是一种基于XML的,用来描写业务过程的编程语言,被描写的业务过程的每个单一步骤则由Web服务来实现。XPDL(XML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是BPMN的序列化格式,它使用XML文件让不同的流程软件能够进行交换。现在中国市面上的BPM产品多采用BPMN2.0标准,但是在BPM技术和相关标准进一步成熟和统一之前,在产品间的流程模型仍需要某种程度的自定义集成工作。BPM的相关标准(二)BPMN由UML演进而来,从面对开发人员转向业务用户UML和BPMN都是流程建模的标准。UML是一个通用的、开放的统一建模语言,旨在提供一种标准方法来进行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分别于1997年被OMG(对象管理组织),2005年被ISO(国际化标准组织)采纳为标准。BPMN 是业务流程建模的标准,它创建在与UML的活动图非常相似的流程图法(flowcharting)基础上,为“业务流程图”(BPD, BusinessProcess Diagram)中的特定业务流程提供一套图形化标记法。虽然在活动图和符号方面有所相似,但是二者在定义、目的、适用范围和领域方面都有所不同。BPM的应用场景BPM在从生产到管理各环节都有着广泛的应用BPM在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零售业、物流运输业等对流程化、信息化要求较高的行业有着广泛的运用。BPM主要为这些行业中体量较大的公司客户服务。厂商们为行业公司提供从生产营销到合作管理的全项目式解决方案,包括战略规划、财务资金、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供应链与物流等。BPM可以整合客户、市场和销售、各业务线、管理层、财务和法律、运营、IT、售后服务、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等各个板块,从而可以提供跨组织的端到端的流程管理套件。BPM技术发展历程信息时代开始,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已经历经了四十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工作流出现并运用于办公自动化领域,使流程管理技术第一次有了系统的技术规范。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作流伴随着OA系统走向商用,但是应用范围有限。至80年代后期,OA系统的研究被群件和工作流管理系统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技术逐渐成熟,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成立并发布了工作流参考模型。进入21世纪,BPM更进一步发展。SOA的出现使得流程管理技术从工作流转向业务流,基于此的一系列规范也相应被推出。BPM市场发展历程国内BPM交付技术逐渐成熟,有机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二十一世纪初,BPM正式从外国引入中国。在当时,BPM是非常专业的产品,复杂的状态机、活动、事件等概念充斥其中,中国市场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国内企业对BPM还不甚了解,企业仍重点关注于投融资和市场扩展,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国产品牌技术还非常不成熟,客户体验度不高。中国市场上BPM的实施公司多是国际服务商,例如 K2、 Ultimus、IBM、Oracle等。2010年以来,国内企业对BPM的认可度逐年提升推动着市场的发展,许多国产品牌在产品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例如炎黄盈动、奥哲H3 BPM、天翎、联科等国产品牌开始为中国移动、浦发银行、沃尔玛、华为和政府部门等大型客户提供专业的BPM服务。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BPM市场,国外BPM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到30%左右。伴随着需求的增长和技术壁垒的消除,中国BPM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BPM市场基本情况中国BPM市场规模达30~35亿,增长率达30%以上BPM市场包括专业供应商和综合供应商中的BPM板块,2019年中国BPM市场规模达到30~35亿,增长率在30%以上,据预测2022年规模将超过80亿。在利润方面,BPM的客单价较高,根据客户量级和供应商商业模式不同,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行业毛利率在30%~40%。另外,在国内外厂商份额方面,近年来国内供应商技术走向成熟,成为市场的主流;在部署方式方面,仍以本地部署为主;在营收组成方面,服务占比仍较高,未来会随着产品标准化程度提升而进一步下降。信息化管理软件市场对比与其他市场相比,BPM呈现规模较小、增速高的特点协同办公市场和ERP市场较BPM市场发展更早,成熟度较高。协同办公市场包括OA系统、云视频服务、文档协作、知识共享、数据统计等板块,以疫情为契机,SaaS为载体,快速地落地发展起来,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440.2亿元。ERP经历了MRP、MRPII和ERP三个阶段,在80年代后期走入中国。主要包含财务、供应链和生产三个环节,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打通,帮助改善经营。中国BPM市场较协同办公和ERP市场发展较晚,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30~35亿元,但是增长率较高,达到30%以上。供给端:BPM行业布局BPM市场由国内外专业供应商和综合供应商组成在早期阶段,中国BPM市场上主要是来自国外的专业供应商和综合供应商,他们有着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早期阶段,国外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50%以上。现在,更多的国产专业BPM供应商开始涌现,例如炎黄盈动的PaaS平台和奥哲的H3BPM,他们在技术和服务方面同样具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一些老牌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嗅及商机,也开始在自己的软件中加入BPM板块,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另外,一些RPA供应商,以流程自动化引擎为切入点,也将自身业务向BPM领域拓展。BPM指标体系甲方可以从产品和供应商两个维度对BPM进行选型和评估用户在进行BPM软件选型和对比时,可以从产品和供应商两个维度入手。产品端主要考虑产品的架构、功能、特性、用户体验和性价比指标。在架构方面,BPM采用微服务架构和云计算技术,赋予产品以独立性(每个应用在设计和维护上都是独立的)和成本效益。在功能方面,BPM主要具有流程、表单、组织、报表、集成的功能,但每个产品在配置程度、低代码化、可视化、集成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特性和用户体验方面,需着重考虑开放性/二次开发能力、移动支持能力、稳定性、安全性和易用性。最后,还需要综合考察供应商的服务策略能力以及规模经验。需求端:制造业面对长产业链和复杂协作模式,BPM助力走向“智慧制造”制造业的产业链往往较长,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一辆汽车的研发会涉及到上千万的汽车零部件以及几千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生产周期较长。长周期、多环节又意味着繁杂的协作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会花费两年以上的时间,消耗巨大的研发成本。然而进入工业4.0时代,各产业对“速度”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造业也不例外。制造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需要更短的周期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因此,提高协作效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成为制造业的一大难题,而BPM 则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梳理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端到端的可见性,实现“智慧制造” 。需求端:零售业BPM帮助零售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升品牌竞争力零售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特性。近年来,快消服装、奢侈品、家电等零售领域销售额都有所下滑。面对有限的消费市场,为了提高品牌竞争力,国内各大零售商不断推出创新模式、价格战等等以求突破。而BPM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人员管理、客户管理、运营整合、数据监控、绩效分析等问题,大大的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了流程效率,确保企业无后顾之忧。进而企业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高销售业绩,增强品牌的竞争力来面对愈加严峻的市场环境。需求端:房地产房地产企业借助BPM紧跟政策法规,提高企业响应速度房地产市场对政策法规具有高度敏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需要及时响应政策的变化。以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开发人员总是疲于奔命于修改流程,从政策出台到决策响应、流程更改往往具有很长的时间差,不利于一线业务部门及时调整、推行业务。而BPM使得整个项目的实施全过程都可以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转,可以巧妙响应流程变更,不用每次都重新设计,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政策响应速度和适应力。同时,BPM可以集成房地产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通房地产行业ERP、计划系统、营销系统、成本系统等系统,驱动各业务系统数据,最终实现可视化业务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需求端:金融业针对手续繁琐特性,各金融机构纷纷采用BPM寻求效率提升业务流程管理成为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热点,目前BPM已经在金融业者的信用卡、贷款、现金卡、外汇等板块开始应用。近年来有理财贷款等需求的人数变多,然而金融机构由于风险审慎考虑,业务办理流程复杂,一项业务需要经过柜员、经理、机构内合规、报备等重重环节。过去的金融机构系统必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审批的动作,并通过纸质文件一层层的审核派送,客户体验度低。BPM可以将消费者的表单透过电子化系统传送到需要审核的各单位,有效缩短客户的花费时间。因此,近年来,以中国银行、中国银联、招商证券等为例的金融机构开始纷纷采用BPM对自身业务进行管理。需求端:政府事业单位BPM协助政府机构精简流程、透明数据、提升效率政府系统复杂庞大,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方各面,因此容易造成层次过多,权责不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我过政府也一直推广精简工作,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审批,规范审批事项和行为,提供便利服务,推广“电子政务”。而BPM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政府梳理业务流程,提高办公信息化程度和政务效率,从而惠及民生。除了提升自身效率、精简流程,政府、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也需要数据、绩效更加的透明化,从而根据统计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优化、管理政务、教务,打造新型信息化政府。BPM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不仅可以为政府单位提供实时的绩效统计和优化,还可以连通不同的业务系统和部门,做到数据交叉共享,避免“数据孤岛”现象。困难挑战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从技术到市场,国内BPM市场仍面挑战从需求端来看,虽然经济进入转型期,企业开始关注内部管理,但是仍有许多企业并未转变战略,着力点还在企业投融资和业务发展,对流程管理的认知度不高,未能了解其内涵和优势。从供给端来看,BPM供应商多是从2000年后建立,成立时间不长,经验较少,对行业的把控不足。从技术方面说,一些产品在全面集成性、稳定性方面仍不能满足客户真正需求。从市场角度来看,BPM虽然带来了极高的效益,但从定制到维护,交付周期较长,费用较为高昂,对于一些未能认识到流程管理效益的企业而言可能望而却步。BPM趋势一:中台化信息化软件演进历程:从轻到重和从重到轻的双向碰撞对于信息化软件的演进,从流程线和开发部署方式两条线来看,分别从轻到重和从重到轻发展,交汇于数字中台。从部署开发一线来看,传统的开发部署模式时间长、成本高、系统割裂,不能满足企业实现“成本效益”的需求,因而数字中台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从流程一线来看,首先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诞生了工作流(workflow),从而实现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随后在工作流的基础上,赋予流程以表单、组织、监控优化、统计图表等功能,形成了BPM套件来满足企业全业务流程管理的需求;在未来,随着软件低代码能力的增强、IT架构(云服务模式)的转变和企业敏捷集成需求的提升,BPM将进一步向数字中台发展。BPM趋势二:低代码低代码赋能BPM,提供针对VUCA特性市场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户的需求随时变化,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出现,细分领域、行业裂变式增长,市场呈现出VUCA 的特性: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需求端的复杂多变对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要求软件的开发的速度越快越好、交付时间越来越短,“低代码”应运而生。BPM在未来也将充分与低代码相结合,BPM的低代码化主要包含设计端的应用。开发人员寻找通用的开发活动,然后为所有环节构建一个基本代码并将它们封装在某个可视化的模块里。基于这些模块,业务人员就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在可视化的设计器上像“搭积木”一样,对表单、流程和应用进行搭建。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敏捷性,同时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使公司更好的响应市场。BPM趋势三:智能化BPM与智能化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性能和效率业务流程管理(BPM)已成为企业内部优化的选择。流程的优化通过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使员工更有效地工作。随着市场的成熟度日益提高,各种新兴技术不断发展,BPM自身也需要与时代结合,不断发展。未来BPM将进一步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更敏捷、优质的服务。BPM趋势四:行业服务能力BPM供应商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行业服务能力BPM套件作为一个通用性的工具,本身不具有行业特性。但是随着客户对敏捷交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供应商对行业深入地了解和把控,从而推出具有一定通用性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压缩交付时间,提升客户体验。BPM的头部供应商例如炎黄盈动、奥哲、K2、易正等都基于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针对制造业、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细分领域推出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目前BPM服务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流程要求明确、风险管控较高的细分领域。此外,作为2B端的企业服务供应商,厂商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维护客户和伙伴的合作关系,搭建长期的生态网络。

不食

行业报告|2020年中国营销科技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作者报告指导:吴畏报告作者:吴申亮、徐昀、翟佳内容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流量越来越贵、质量却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品牌倾向于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自有数据平台。因此,营销科技 (MarTech) 近年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营销科技产业持续创新为企业赋能,使企业拥有将数据资产沉淀和精细化运营的能力。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已接近3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投融资核心数据:◎2020年中国MarTech行业投融资规模总额达129.9亿元,同比增加4.3%,融资次数共计130次,同比增加16.2%。◎ 营销云和数据技术成为中国MarTech行业的投资热土,融资规模合计占比达60%;数据技术领域融资次数占比最高,达31%。◎ 从融资规模来看,B轮及以后轮次(含战略投资)融资规模占比达76.6%;从融资次数来看,A轮融资次数最高,达到54次,A轮及以前轮次融资次数占比达51.7%。◎ 腾讯从首次投资MarTech企业以来累计参投规模最大,约为64.9亿元;IDG累计参投次数最多,达73起。目录一、数字经济市场概况二、细分领域分析三、投融资事件分析四、典型投资机构分析五、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六、结论与展望七、产业地图八、报告声明行业分类本报告以应用技术为分类标准,可将MarTech分为六大类,包括CRM技术、营销云、销售云、数据技术、内容体验技术和广告技术。数字经济市场概况1.1 中国数字经济市场概况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1.4万亿元,预计占GDP比重达38.6%,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数字化浪潮推动着企业数字营销需求进一步爆发,中国数字营销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将达850.2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千亿。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市场的成熟,加之疫情的刺激,MarTech行业的刚需将进一步增加,并且提速发展。1.2 AdTech(广告技术)和MarTech(营销技术)的区别AdTech(Advertising Technology)是指用于管理、投放、定向和评估数字广告的技术和方法。MarTech是指用于管理和评估所有数字营销活动及电商活动整个营销过程的所有技术和方法。其实,AdTech主要用于媒体购买,MarTech的主要目的是个性化营销。1.3 MarTech全球发展总览近年来,全球MarTech公司数量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MarTech在海外市场已相当成熟。而在中国市场, 2008-2014年消费互联网的兴盛刺激广告技术的发展。2015年部分广告企业试水MarTech产业,市场需求也由原来以广告投放为重心逐步向营销全生态运营转移。2020年应用MarTech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达8000家,利用MarTech进行获客和转化的企业比例正在上升。1.4 中美MarTech市场发展现状美国MarTech市场处于规模发展阶段,营销技术生态已经非常成熟。一方面,市场上有大量的优秀供应商,另一方面,众多MarTech公司已可以做到打通各个环节,企业营销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与之相比,中国MarTech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国用户数字化程度较高,因而线上媒体集中度更高;二是中国本土品牌发展历史较短,渠道和平台为王;三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在行业和区域分布不均,且企业中能将技术、营销经验与业务有效结合的人才较为稀缺。目前中国MarTech市场的供应商种类和数量还远没有覆盖整个营销技术生态。但随着越来越多MarTech公司的出现以及利好的数字化环境将为中国MarTech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驱动力,未来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1.5 MarTech落地中国的挑战第一,认知方面,管理层并未在战略层面重视它,认为MarTech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而并非燃眉之急,或是管理层没有意识到落地MarTech的复杂性,仅仅交由下属去推动执行,要求IT部门投入到一系列漫无目的的数字实验中,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很多企业的人才储备、技术成熟度都存在大幅的提升空间。同时由于对业务和技术的双重理解较为浅显,不理解业务目标而随意套用数据分析工具,或是不理解数据分析逻辑而简单设置目标都会导致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三,MarTech的投入费用不低,但效果却难以评估,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MarTech大部分方法论的效果都受其他环节影响,见效较慢。中国MarTech的发展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随着越来越多MarTech公司的出现以及利好的数字化环境都为中国MarTech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驱动力,未来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1.6 存量时代下的发展重点2019年8月-2020年8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数缓慢增长,2020年8月达到14.30亿台,但是增长速度逐月下降,这说明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愈发触顶。随着流量红利的消亡,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的获客成本不断攀升,以拉新获客为中心、不注重用户数据和用户体验,进行粗放式流量扩张的方法论已无法满足存量时代的需求。MarTech时代企业更加注重对存量用户的运营。1.7 广告主投入预算根据百度日均搜索指数显示,近一年内,虽收到疫情影响,但MarTech典型应用场景 (CDP、DMP、营销自动化) 的搜索热度仍然保持稳定。而2020年广告主数字营销预算平均增长14%,增长幅度较过去三年有所下降。数字营销预算增长少于10%广告主占比近六成,较2019年增加1/4,近30%的广告主数字营销预算与去年持平。1.8 广告主的投放重点2020年,社会化营销越来越成为广告主数字营销投入的重点。从移动端来看,广告主重点关注社交、视频和电商平台的投放;从PC端来看,广告主更加关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视频网站的投放。1.9 网络广告 VS 移动广告202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932.4亿元,预计同比增加22.7%;中国移动广告市场预计达到6756.2亿,预计同比增加24.8%,在互联网广告整体市场中占比85.2%,依然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推动海量流量向移动端倾斜,预计到2022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超过万亿。1.10 MarTech的应用状况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众多企业加速布局数据中台和营销自动化技术来为数据洞察和精细化运营助力。60.4%的广告主认为营销技术解决的最大营销痛点是营销效率问题。降本增效是广告主一直以来最为重要的诉求,未来MarTech技术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和效果。细分领域分析2.1 数字中台发展概况随着互联网头部企业对数字中台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中台。2020年,中国数字中台规模预计为72.5亿元,预计2021年保持32.3%的复合年均增长率,2022年有望达到125.6亿元,未来整个数字中台市场将成长为千亿级别。目前数字中台的渗透率较低,但未来在数字化转型驱动下数字中台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期。2.2 营销自动化发展概况2020年我国营销自动化市场规模预计为274.9亿元,同比增长20.8%,有望在未来两年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全球营销自动化市场将从2018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250亿美元。营销自动化是企业触达存量用户的较优选择,传统企业对营销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未来营销自动化市场发展空间较大。2.3 CRM/DMP/CDP对比分析CRM系统主要采集实名消费数据,以传统静态管理客户档案思维为主,大多服务于IT高级技术人员。DMP对接广告系统,偏重于媒体端、投放端。数据量大且杂但深度不足。CDP则强调管理消费者全生命周期数据,特点是全渠道整合,核心是身份识别与合并。标签、生命周期阶段、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是其三大核心画像维度。2.4 营销云发展概况2020年我国营销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同比增长40.7%,预计2021年将达268.6亿元。近年来,各类角色方纷纷入局营销云领域,市场格局有望进一步重塑。但是各角色方的营销云发展之路皆有瓶颈。对于传统的营销服务商而言,虽然他们在营销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对于传统软件公司或垂直场景创业公司而言,虽然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但对营销行业的理解较为浅薄,难以有效将技术与场景相结合。未来不断深耕实践和合作才能把握机遇。2.5 营销SaaS发展概况近来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飞速发展,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43.5亿元,预计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近40%,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473.9亿元。2020H1多家营销SaaS服务商营收大增,微盟2020H1收入达10.5亿,同比增长59.9%;净利润达0.52亿,同比增长77.4%。有赞2020H1收入达8.25亿,同比增长62.7%。服务商业绩的持续增长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未来或将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入局营销SaaS行业。2.6 AI营销发展概况2020年,中国AI营销市场规模达31.7亿元,同比增加96.9%,预计2021年AI营销市场规模将达53.7亿元。AI营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用户洞察、创意优化、效果反馈。目前创意优化与内容部分更为复杂,企业如何将技术与人文完美相结合实现创意内容的生产仍待探索;对于品牌而言,想要利用AI营销实现品效合一尚需进一步努力。2.7 物联网、5G技术赋能行业未来五年,中国的物联网和5G行业或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接入点数将达198.8亿个,年均增速24%;5G用户规模将达到12.84亿人,年均增速98%。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赋能,中国MarTech行业可能迎来新的机遇。投融资事件分析3.1 投融资核心数据· 2020年中国MarTech行业投融资规模总额达129.9亿元,同比增加4.3%,融资次数共计130次,同比增加16.2%。· 营销云和数据技术成为中国MarTech行业的投资热土,融资规模合计占比达60%;数据技术领域融资次数占比最高,达31%。· 从融资规模来看,B轮及以后轮次(含战略投资)融资规模占比达76.6%;从融资次数来看,A轮融资次数最高,达到54次,A轮及以前轮次融资次数占比达51.7%。· 腾讯从首次投资MarTech企业以来累计参投规模最大,约为64.9亿元;IDG累计参投次数最多,达73起。3.2 中国股权融资规模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整合发展期,2019年全年融资规模为7590亿元,仅占2018年的54.1%;2020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及,就融资次数而言,2020年中国融资次数达到了6020次,同比增加42.3%。就融资规模而言,今年的融资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达7216亿元。3.3 全球投融资情况分析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MarTech行业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下半年由于疫情得到良好的控制,行业融资规模迅速发展起来,由2020Q3的20.9亿元升至2020Q4的51.7亿元。除此之外,中国MarTech行业融资次数在2020年也呈现出连续增长的态势。全球MarTech行业融资规模和融资次数在2020Q2之后开始稳定回升,在2020Q4达到了一个新高度。3.4 全球投融资同比分析 中国市场走势 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MarTech行业融资受到影响。2020年,中国MarTech行业融资规模总额达129.9亿元,同比上升4.3%,融资次数共计130次,有了一定的提升。平均单笔融资规模为1.0亿元,与2019的1.1亿元相比下降3.9%。 全球市场走势 全球MarTech行业融资规模总额由2019的294.8亿元降至2020的291.1亿元,同比减少1.2%;融资次数共计201次,保持稳定,部分投资机构的投资频率和单笔投资规模增大。融资规模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方对于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尤其在疫情下背景下,营销科技的稳定发展和机构的持续加持将为企业破局提供更多可能性。3.5 细分领域投融资分布从融资规模来看,营销云、销售云和数据技术合计占比达60%,受到市场的青睐,主要原因是疫情促发线下场景的全面线上化和数字化,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领域的布局。从融资次数来看,数据技术占比最高,达31%;内容体验技术的占比为19%,仍保持较高的市场热度。总体来看,数据技术的投融资规模和次数占比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技术领域的投资热度高。3.6 投融资轮次分布轮次情况:2020年从融资规模来看,B轮及以后轮次(含战略投资)融资规模占比达76.6%;从融资次数来看,A轮融资次数最高,达到54次,A轮及以前轮次融资次数占比达51.7%。3.7 行业重点投融资案例典型投资机构分析4.1 行业机构分析腾讯累计参投规模最大,约为11.4亿元;红杉中国累计参投次数最多,达11起,两家机构在参投规模和次数上都处于机构排行头部;快手和淡马锡参投次数较少,但参投金额较高,达7.1亿元;晨兴资本虽参投规模中等,但参投次数达6起,在MarTech行业活跃度高。4.2 行业机构分析—腾讯在MarTech领域,腾讯对18家企业进行了31次投资,累计参投规模达64.9亿元,在销售云、营销云领域布局力度最大,且以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如明略科技、微盟等) 为主进行布局。腾讯的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最高,为2.09亿元。从参投轮次分布来看,腾讯B轮及以后轮次的参投规模占比99%,参投次数占比78%。4.3 行业机构分析—IDG在MarTech领域,IDG的资本布局最为广泛,目前已对31家企业进行了共计73次投资,累计参投规模高达26.2亿元。其中,CRM技术领域参投规模最高,为8.5亿元;数据技术领域参投次数最多,达23起。从参投轮次分布来看,IDG在A轮及以前的投资占比达55%。上市公司案例5.1 自媒体效果营销商—乐享互动2020 年9月23日,乐享互动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乐享互动”) (06988.HK)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乐享互动此次全球发行发行5.437亿股 (行使超额配股权前),发行价为每股2.88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5.66亿港元。如行使超额配股权,最多可额外配发0.81555亿股,额外募资约2.35亿港元。截止上市首日收盘,乐享互动(06988.HK),报2.70港元,总市值为58.72 亿港元。乐享互动,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算法为基础及技术驱动的公司,也是中国领先的效果类自媒体营销服务提供商之一。公司专注于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为行业客户以及自媒体发布者提供服务。通过多样化的自媒体网络分销,为行业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产品组合和效果类营销服务。5.2 电商代运营服务商—若羽臣2020年9月25日,广州若羽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简称:若羽臣,股票代码:003010) 在深交所上市,这是国内第二家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电子服务商企业。若羽臣本次发行价格15.2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2.98倍。公开发行3043万股,募集资金4.63亿元。若羽臣今日收盘价为21.89元,较发行价上涨44.01%;以收盘价计算,若羽臣市值为26.64亿元。若羽臣一直在继续巩固在母婴、保健品领域的优势,同时发力个护、家清、美妆和食品等快消品类。公司将借鉴新西兰品牌拓展经验,加强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品牌拓展力度,以中国区域总代理为主要合作模式,拓展合资形式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在产品、市场与销售等维度为优质品牌进入中国提供全托式解决方案,实现与品牌的深度合作。5.3 化妆品网络零售服务商—丽人丽妆2020年9月29日,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丽人丽妆,股票代码:605136)在上交所上市。丽人丽妆本次发行4001万股,发行价为12.23元,募集资金总额为4.89亿元。丽人丽妆当日收盘价为17.61元,较发行价上涨43.99%;以收盘价计算,丽人丽妆市值为70.44亿元。丽人丽妆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最大的化妆品网络零售服务商之一,主营业务是品牌营销服务、化妆品电商零售服务、化妆品分销业务,其中电商零售业务是其核心业务。2019年的双十一,全网累计GMV达4104亿元人民币,而宝尊、丽人丽妆、若羽臣、壹网壹创、百秋这5家头部代运营商就共实现了176.5亿元。2019年丽人丽妆实现营业收入 38.74亿元,净利润达2.84亿元。截至目前,A股市场聚齐丽人丽妆、壹网壹创、若羽臣三大头部美妆代运营公司,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5.4 一站式移动广告服务商—辉煌明天2020年11月11日,辉煌明天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01351.HK,发行价为1.1港元。此次融资净额为8600万港元。辉煌明天是一家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致力于给客户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其拥有丰富的媒体渠道资源,能够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以及大量优质的移动分发渠道,为广告主提升产品获取用户的速度和品牌形象,实现品效合一的目标。目前,公司已与广点通、应用宝、网易、腾讯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其招股书显示,辉煌明天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1.0亿元、2.5亿元、2.8亿元;辉煌明天2020年前4个月营收为1.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9%。2017-2019年辉煌明天的毛利分别为3950万元、7990万元、8140万元;2020年前4个月毛利约为4000万元,接近去年同期的2倍。5.5 短视频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云想科技2020年12月17日,云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于港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2131.HK,发行价为6.98港元。云想科技本次发行价格6.98港元/股,全球共发售2亿股股份,募资约12.93亿港元。若行使超配权,还可额外募资2亿港元。上市当天,云想科技股价上涨16.33%,报8.120港元,总市值达64.96亿港元。2019年,按短视频广告的用户流量消耗量及投放于短视频平台的效果广告的用户流量消耗量计算,云想科技是中国第三大线上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3.4%和6.3%。拥有较强实力的云想科技不仅积极拓展短视频营销方面的业务,还在进一步开放在娱乐内容制作、社会化事件营销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结论与展望6.1 CEM成为营销行业下一风口Fortune研究数据指出,2019年全球CEM的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7%。在中国,CEM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根据QY Research,IDC预测,2022年中国CEM市场规模将增至118亿元。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相关行业的业内公司进入CEM市场,但是行业尚处于蓝海,市场空间仍非常巨大。随着近年来智能营销市场形势见好、算法算力的提升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传统的头部To C企业和新消费的创新公司会用更灵活、真实、迅速、性价比高的业务实现方式满足企业CEM业务需求。CEM将成为塑造产业互联网的新业务智能入口,成为下一代企业提升营销效率的主流方式之一。6.2 内容营销成为品牌战略新高地短视频所带来的全新流量成为了各方角逐、深耕的新战场,也成为营销行业2020年“创变转型”路上的强大引擎。据巨量引擎,截至2020年9月抖音月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月人均使用时长约2,000分钟。以短视频、直播为核心载体的内容营销如火如荼,多渠道分发触达潜在消费群体,贯穿在品牌营销、传播、销售、运营的各环节。“内容”成为品牌营销的核心变量,改变着传统品牌建设的时间成本,也改变了品牌营销传播的预算结构。未来内容营销要进一步增强用户的链接力、场景的拓展力、品牌的情感力和价值的交互力,通过优质内容获取新用户,触达存量用户,为品牌赋能。6.3 大数据对营销领域的影响逐步加深云存储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计算机算力的快速发展,促进大数据在实际应用的落地,在营销领域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大数据与整合营销管理策略相结合,不仅可以做到存量用户池的数据分析,还可以通过数据特征完成对潜在客户的挖掘。通过大数据细分、发现和满足需求,结合相应的效果反馈机制、综合评估分析,结合大数据的精准化、智能化的营销,让企业有机会层层剥开数据挖掘更深刻的见解,揭示出更丰富的内涵。企业通过营销大数据,可以确定跨多个渠道的最优营销支出,并通过测试、测量和分析不断优化营销方案,帮助企业制定具体的战略和行动来推动业绩增长。6.4 营销洞察往碎片化和程序化发展数字技术让消费者洞察不仅仅停留在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辅助企业决策,更能够通过标签和内容等形式,直接转化为行动的一部分,使得数据和消费者洞察成为营销链条中的生产要素,并通过认知和态度的数据和洞察,盘活企业已有的数据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基于企业需要快速触达受众,准确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BAT等头部厂商都推出了“链路"的营销模式,关注将消费者接触广告的各个触点实现连接,从各个触点对消费者实施影响,最终形成购买转化。未来,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洞察与决策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5 私域流量成为营销新战场当前,大批公域流量向头部互联网厂商汇集,中腰部公司的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除了前端的获客、销售之外,中后端的转化、留存及复购也成为公司运营的重点。流量变现、终端提效成为核心诉求,私域流量、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热门话题。精细化的私域运营有利于满足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做到个体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和追踪优化,也使得企业可以借助消费者热爱表达分享的特点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提升转化效率和消费者价值,同时企业微信等私域平台的兴起也为私域流量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6.6 疫情促进企业数字化进程在疫情期间,线下重要营销渠道受到较大冲击,使得企业倾向于将部分或者全部线下营销计划和预算转变为线上,线上线下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线下给线上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线上则为线下提供充盈的私域流量,双向奔赴、有机结合,提高线上渠道价值的转化。疫情也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迫使企业逐步打通基于支付、库存、会员体系等要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深入洞察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或者推出新的营销计划,更好地实现精准数字营销的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精细化运营。产业地图营销科技产业地图请戳电商直播产业地图请戳报告申明8.1 团队介绍非凡产研是非凡资本旗下专业的产业数字化及创新研究中心。非凡产研专注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行业包括:营销科技、数据科技、人力科技、企业级软件、B2B等,来帮助传统产业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先机和提升竞争力,同时,非凡产研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与不同领域传统产业相结合,包括:服装、餐饮、教育、农业、医疗、汽车等,助力传统企业插上产业数字化的翅膀。团队成员来自知名研究咨询公司、私募基金和科技媒体等,是一支具有深入洞察、专业知识和丰富资源的分析师团队。数据说明数据来源本报告中市场分析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艾瑞咨询、前瞻产业研究院、MobTech产业研究院等;投融资分析篇的数据来源于IT桔子和烯牛数据。责任承担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数据释义本报告融资数据的收集不包括收购、并购、定向增发、IPO等阶段;在轮次分布分析中,由于种子轮融资规模和次数较少,与天使轮合并统计;投资机构累计参投规模统计方法:若机构为领投方,按该轮融资规模的50%估算,非领投方按该轮融资规模的平均值估算;在数据占比统计中,由于四舍五入会引起所有项目加总不等于100%,本报告预先设定总和为100%,最后一项由100%减去其余项得出,数据误差控制在1%左右。汇率换算2019之前所有年份的融资金额按2018年12月31日当日汇率换算;2019年之后各月融资金额按当月最后一天汇率换算。金额计算8.3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非凡产研发布,本报告版权归非凡产研所有。任何中文转载或引用,需注明报告来源,国外机构如需转载引用,请提前联系授权。本报告为非凡产研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独立原创分析,报告内容不代表任何企业的立场,且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因此投资者务必注意,因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非凡产研及其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非凡产研及其关联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的股权,或为其提供或争取提供筹资或财务顾问等相关服务,其员工可能担任报告中所提及公司的董事。报告下载回复关键词「营销行业报告」获取PDF完整报告

星星之火

重磅: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完整版)

MobData分析师认为,无论是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刘强东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张近东的“智慧零售”,归根到底,是对传统零售的重塑变革,本质在于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与贯通,最终目的在于带来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和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中国3G| @中国好4G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作者@中国好4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中国3G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微信公号:china_3g回复 “目录”查文章编号回复相应数字看对应文章新浪百万名博@中国好4G坚持做有态度的原创订阅号

合欢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硬件终端发展历程久、变革速度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17-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蒸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和交通方式,推动人类产业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发电机和内燃机的诞生成为动力新能源,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电子计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智能时代”的特征就是世界是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终端等同于应用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脑、眼、耳、口、手、腿分别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撑,且智能硬件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产品边界,由内而外形成功能融合、数据融合、生态融合。智能硬件终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厂凭借自身软件开发能力、用户基数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多重优势,其各自运营的生态大局已初具规模,以小米MIUI系统和华为手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线规模扩展迅速。初创型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逐渐壮大,资本市场出现一些新的上市公司,像科大讯飞、京东方、智米科技、华米科技等,这些企业既包含了技术研发又有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体系,还有部分企业背靠互联网基因的母公司,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生态,比如猎户星空、小米生态链企业。当下,智能硬件终端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明晰,盈利途径相对多元,企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及未来十年都属于相对安全阶段。智能硬件终端的市场规模上万亿智能硬件终端的领域包含的范围甚广,现阶段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细分场景领域都有较好的落地和应用,每个领域的产品品类都很丰富。有数据显示,“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智能硬件设备的潜在市场空间约2~3万亿美元。本篇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融资情况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分析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细分领域分析概述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痛点以下为《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2u33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 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

发型秀

《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附全文)

中商情报网讯: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这两次大规模的转移不仅转移了半导体产业的制造中心,还同时推动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半导体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规模逐渐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8951亿元。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等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逼近30000亿元。《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主要围绕半导体行业概况;半导体产业链分析;全球半导体市场分析;中国半导体市场分析;半导体市场促进因素;重点企业分析;半导体行业发展前景等七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半导体行业进行分析,总结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PART1半导体行业概况半导体(semiconctor),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半导体在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测温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半导体是指一种导电性可受控制,范围可从绝缘体至导体之间的材料。无论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今日大部分电子产品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连。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而硅更是各种半导体材料中,在商业应用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PART2半导体产业链分析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金额达645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4%。韩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新设备市场,2018年的销售金额共177.1亿美元。其次为中国大陆,以年增59%达到131.1亿美元的成绩,排名第二,并取代以101.7亿美元滑落至第三的台湾地区,台湾地区去年总额比前年下滑12%。PART3全球半导体市场分析2004-2007年,半导体出货量陆续突破了4000亿、5000亿和6000亿个单位的水平,2010年,半导体出货量超过7000亿台,单位增长大幅反弹,增长率高达25%。2017年的再一次强劲增长(增长12%)使得半导体部件的出货量在2018年实现万亿大关之前超过了9000亿。2018年半导体单位出货量攀升至10682亿台,预计2019年将攀升至11426亿台,相当于全年增长7%。PART4中国半导体市场分析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四季度增长6.4%。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PART5半导体市场促进因素从产出规模看,2024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3万亿和6万亿元。在直接产出方面,按照2020年 5G正式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约4840亿元的直接产出,2025年、2030年将分别增长到3.3万亿、6.3万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在间接产出方面,2020年、2025年和2030年,5G将分别带动1.2万亿、6.3万亿和1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PART6重点企业分析国内上市公司中,也有不少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不过从规模来看比较小,但是在新一轮产能扩展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据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公司整体表现良好,2018年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7家企业净利润超亿元,2018年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排名第一的为纳思达,净利润达9.51亿元。PART7半导体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监管加强,行业规范化发展;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监管力度持续提升。未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以及维护市场秩序,出台多项重磅政策。下游领域兴起,半导体需求增加;伴随着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的兴起,对半导体的需求将持续攀升,推动着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全局研究了当前半导体的发展概况,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中商产业研究院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关注半导体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市场现状和重点企业进行剖析。附完整报告下载地址:《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1fdaee3da7ea48f59eb1fb0ce3d97e2d/

沐丝

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2025年全球连接数量达35 亿(可下载)

获取《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2020版):平台,物联网企业做品牌的关键》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互联网2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35。[研究报告内容摘要]本报告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的调研与研究成果。本报告内所有数据、观点、结论的版权均属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拥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经授权和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文或部分形式(包含纸制、电子等)引用、复制和传播。不可断章取义或增删、曲解本报告内容。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拥有对本报告的解释权。本报告所包含的信息仅供相关单位和公司参考,所有根据本报告做出的具体行为与决策,以及其产生的后果,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