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新手如何写综述?半天堂

科研新手如何写综述?

作者:吴楷喆写综述,我认为是新手入门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多写写综述也是对自己思路的一个整理,非常不错。对于新人,尤其是导师不导、导师很忙的学生,完全可以从综述入手,自己提出想法,做点工作,满足毕业应该不是问题。那么综述怎么写呢?1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综述文章对于新人而言,第一步是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别人的综述文章。那有的人会说,这些硕博士论文,我看不懂啊,那就先根据这些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看书,书不要多有个三五本就行。看书的时候注意不要看那么细,不要看一两个月还没看完,再一问,原来是书里面某些个知识点还没搞懂。没必要,就根据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去看书里的一些相关章节,看完后能看懂硕博士论文就可以了,至于书里面其他内容,知道概念,知道去哪章节找就行,不懂以后再说。有的人说,硕博士论文那么多,我怎么知道看那个呢?那就从你师兄师姐的论文开始看起,以他们的关键词为关键词,没有师兄师姐的就以导师硕博士论文或者课题组的其他师兄师姐的师兄师姐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为关键词。2整理和写硕博士论文看三十篇左右就该动手整理了。首先是将硕博士论文中的绪论部分求同存异,都给粘到一起,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给编排一下。如总体概况,发展历程,方法分类,材料分类,体系分类,意义及前景等等。这个对于新人了解课题和打基础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还为以后自己毕业季发文章写前言绪论节省时间。我认为这个也是一种综述,当然这个比较粗泛。我曾经这么写过一篇,二三十页,给人看了,人家说:你这不是综述,是科普。但我依然感觉还行。尤其是对于新手,我建议都走走这一步。3提出一个方向,缩小关注范围硕博士论文看完了,对于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基础是有了,看文章应该是可以了。对于总体的情况也应该是了解一些的,但硕博士论文绪论所综述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宽泛的,尤其是你综述了某几个关键词的硕博士论文的绪论,那里面的所关注的范围更是大得没边。那么接下来就应该缩小范围,找到一个点,比如那些硕博士论文提到了四五种方法,那你就关注一种方法,他们关注了六七个体系,你就选择一个体系。至于选哪个方法,哪个体系,建议要结合实验室,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考虑。如果实在搞不清,那回去看看师兄师姐他们的,看看他们关注的属于哪一类。如果他们关注了两三个,你就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当然最好的还是问问老师,我所讲的都是极端情况,导师完全不管,导师脑中风了,确定好导师第二天进的医院,可能好几年都起不来了。4看文章不管中文英文,大量的看,三五十篇或更多。因为前面基础已经有了,大方向也有了,大家都是在关注哪几个问题?怎么做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差异是什么,关键性能指标是多少,一些原理和机理是什么。看完之后总结一下,注意这里的总结不要是文献的简单罗列,文献的罗列只是表明你看文献了,并不能称之为总结。总结要分门别类,比如按照掺杂类型分,按照分析模型分,然后才能比较,才能得出你想做的。这个基本就可以算是综述文献了,可以尝试发表了。5针对某一个问题,分析文献先前看的文献都是某一个方法或者某一个体系而言,并没有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细节(如某个关键相)进行分析。先前的文献都是作者说啥是啥,现在看文献要落实到一些较细的关键点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说的,要进行统计和比较。要对零散的文献进行统计,要对别人的图有自己的分析,把这个图当成是自己的,对它进行重新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和方法。甚至你会发现某些作者的分析是错的,某些大牛之间的观点是矛盾的。我觉得这样的综述才是价值最大的综述。这里我时常深深的感觉到,数学太重要了,因为要统计,筛选别人的数据,要重新分析别人的数据,如果不懂数学往往只是一张统计图而已。这些工作慢慢来,一如看文献,文献不是一天看完的,有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些工作也是慢慢积累,慢慢沉淀最后才能真的做好。我先前说过导师在大一上学期的问答模式,基本上就是围绕前四步来的,如果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能做完前两步就非常不错了。所谓的写综述,其实就是要多有针对性的总结。许多人文献看多了,也能有许多的体会,但很模糊,但是如果形成文字性的总结,其意义更大。----------应人之约,仓促成文,不当之处,请多见谅。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留言,交流,批评指正。如果有老司机说我发现好多期刊上的综述不是这个样子的啊,比如nature,那不好意思,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确实不全面。来源:科学网

童史

如何高效撰写科研论文

身处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很多人需要写论文。不管是为了评职称,还是为了毕业,发表本领域的科研论文都是对一个人科研成果的肯定。那怎么样才能高效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并发表呢?下面就来说一说。1,锁定主题,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要写的论文是那个领域的,有什么创新点。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还是一个验证对比性的论文。心里要有一个谱,每种写法不完全相同。概括一下,我们在写论文钱,心里基本就会大体估算出来自己论文长什么样子了。2,以点带面,查找资料。确定了自己论文的主题,那我要开始查找资料了。这样也能看出来自己要写的东西是否新颖,别人是否都做过,如果别人做了,按我是否还有进步的可能。查资料要细心,中文的就到中国知网,外文的也有相应SCI网站,一般是ScienceDirect吧。我建议可以查找相应的博士论文,越牛逼大学的越好,这样我们可以看看他的综述,了解一下世界上的研究进展。3,构思框架,初列提纲。这步我们可以具体构思一下论文由几部分组成,要论述什么。一般都是摘要概说论文的情况,主体部分的研究进展,讲一下我们的研究有哪些牛逼的地方,我们怎们做的,我们做出来的数据什么样,我们能的出来个什么结论。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当然了,逻辑严密的求证与精美的图表都会对论文加分。4,内容填充,精细雕琢。提纲出来了,我们要把各个部分填充进内容。这个时候,就会用到我们之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要引用的文献原句抄到提纲里,然后在后边括弧写上文献的名字及作者,这样便于后期整理文献。除了引用的东西,其他部分都要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5,整理文献,完稿润色。这部分的论文已经初见雏形了,可以将括弧内的引文按照标号顺序排到文后参考文献出,并统一格式。将论文的整体格式都调成正常的论文,进行正规的排版。也要把图片等一并整理好,润色完成的论文,基本上就可以投出去了。6,查找期刊,投改结算。到了投稿部分,可以看看同组师兄师姐之前都投到哪里了,或者看看参考文献的作者都选择了那些期刊。我们可以登录相应杂志主页,看投稿要求,如果需要按照模板更新格式,则在花点精更新一下论文。投出去,审完,支付完版面费,就等着杂志社通知了,比如校稿等。最后,报销相应的投稿费用。还有相应的SCI论文写法,要求会更多些。如果有时间,我再相应写。

其为人也

撰写一篇科研报告的基本要领

随着科研领域的发展,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科研者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因此,对于科研报告的撰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基本写作要领。一是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是指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应全面介绍,因为报告中如果对相关进展介绍不全面,内行的读者会认为作者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二是层次分明,论证科学。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文的结构,在报告的开头一般有一个项目概要,每一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另一个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一般来说,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但并非就是答案的本身,更不是全部的答案。三是充分必要,多用数据。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也就是跟核心思想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为了做好充分必要,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再通读报告,凡是跟核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再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述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模糊语言,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四是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比如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等。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每一步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例如,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示参数如何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然了,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且科研报告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科研报告写作有问题,欢迎咨询蓝译,蓝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翻译润色、职称论文发表、文献检索以及留学访学等服务,主要协助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秋雨

科研论文如何撰写,大学生必看

一 、论文正文Cover letter:过人之处,为什么适合这个期刊Abstract: 摘要,结论,图表(漂亮)Introction:每个人干了什么,评论的性的总结,引到自己的研究内容Content:理论推导,一开始的推导+结论的推导公式,引用公式Figure and Table:漂亮,清晰,图表放在正文中,图在文字下面Test:实验简图+解释Conclusion:实验结果+发现什么著作二、 审稿人审稿人问的问题:1.语法很差解决:给一个研究室的人互看,给导师看2.写完放着解决:一周以后看,会有新发现3.正文公式不要太多解决:放在附录里4.研究不够深入解决:工程性太强,没有理论分析5.一稿多投解决:学术不端,禁止一稿多投6.如何回答审稿人解决:简洁明了读书,写书

触恋

科研小白怎么开始写论文?这篇文章满满的都是干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文章较长,慢慢看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教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急于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却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1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的,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内容表达方式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2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关于梳理文献的目的1. 梳理文献的目的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的研究现状,而且还要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 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一是为文献而文献,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二是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三是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出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一是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二是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被引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三是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是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四是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3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几份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是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只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4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看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修改的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要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会使论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是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5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要有科学预测和思考。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6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提“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能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获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端、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且方将化

科研论文应当如何写?三大标准记心中!

一些老师在课程结束时,将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实际上小论文毕业论文长度,老师也不是很高的要求,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这也是学生科研和实验通过课堂总结,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写科学论文?科学论文有三个标准科学性这是一篇小型科学论文的灵魂,所谓科学要选题科学,研究方法要正确,论证要有逻辑性。创造力学生需要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发散思维。3.实用性论文必须基于课外实践,不能凭空捏造。如何写好一篇科学论文,小编认为,前提是要选好论文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扩展的方法来扩展课堂中的问题。2、偶然发现法,通过发现人生的科学真理,来构思。询问教师法。学生可以问什么话题适合写。选题后,材料的选择主要通过直接观察、动手实验和数据查阅来完成。如何写小论文,最重要的是分析研究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有的参数,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材料区分真与假,然后整理和分析,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学会总结,区分和总结材料。一旦你知道了以上几点,你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如果论文已经完成,需要发表在某期刊上,小系列建议采用论文评审系统进行首次评审,以达到重复率的要求,从而避免发表后出现其他不必要的问题。

米兰

如何写好首篇科研论文、做好首项科研工作?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陈耀,教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准备,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材料组织、宏观把握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中英文书写的能力等。科研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与锻炼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不管以后会不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第一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将之形成研究论文发表是非常有用和有意义的。陈耀教授通过同行评议,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向同行通报自己研究进展、与同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表明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完成,或至少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首要标志。论文并不是在研究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构思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思考和准备的一项任务。下面的文字中已有意将二者揉合起来。在这里,我们仅就几方面,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同学们就研究工作进行交流。不求大全,但求真切。希望能给同学们留下印象,并能有些许裨益。一、首先自然是做什么,也就是选题。科研工作实际上就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你的第一项科研工作往往会有些具体的安排,但也可能只提供一个大的方向。下面分别讨论:(1) 有具体的题目和实施方案:一般认为这种情况更简单一些,但并非总是如此。你仍然需要理解清楚为何会有这个问题,这需要查阅文献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任何一个题目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查出并理解这些渊源。这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来完成的,要求同时阅读两类文献:①综述性文献,需非常仔细地阅读和理解;②最新两三年度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解前沿和进展,掌握自己的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学科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也就是历史上有什么工作,别人有什么进展,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都应查明理解。即便对于给定的研究任务,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不能让自己沦为”指哪打哪”式的研究工具。有的同学提问:“在阅读综述文献时,常会在个别的点上遇到不了解之处,综述中也给出了若干参考文献。这时,是应继续读完综述,还是停下来查阅其它文献?”一个明显的矛盾是:若选前者,则恐许多地方都不够清楚;若选后者,则恐阅读综述的思路被打乱。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般认为,如果该点在你要了解的内容中不是很关键的话,就可继续阅读综述。请记住,科研工作并不需要你完全了解每一个概念、所有物理过程、前人工作的所有细节等。经常我们需要姑且承认(而不去追究过程和细节)文献中的很多知识点、认可前人的结论,这样可以让自己尽快地开始实际工作。这其实就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的意义所在。(2) 只有大的方向:感谢导师一开始便给自己一个自由选题的锻炼机会。会找题目是将来独立工作所必需的、关系生存的能力。由于缺乏更具体的针对性,这种情况下需要付出更多查阅文献的努力。同样,两类文献都要阅读。一个经验是注意较新文献中讨论部分所提及的工作缺陷以及将来欲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从这里汲取灵感,寻找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再与导师或课题组成员讨论。忌凭空、无文献依据地确立题目。初步有了题目之后,要了解题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手段。这时应主动和充分地利用课题组的人力资源。通过交谈和阅读课题组以往的论文,了解本组成员们能够做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验或数据处理技术,供考虑可行性和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可能的话,在学术会议中认识的同行也可以作为求助对象。当然,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阅读文献,了解与这个题目特别相关的前沿和进展。确认题目的可能意义。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1) 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2) 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3) 能放弃、会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4) 适可而止。研究不能但可以无休止地进行。那么纵观已有的工作,何时才能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论文?即什么阶段、什么状况下才能收手?多跟导师讨论,这是只有在有能力对问题和背景宏观把握后才能正确判断的。有人说:一点之见即成文,是有道理的。(5) 先打外围、迂回前进。作为初学者,应考虑尽量避免直接研究那些竞争激烈、争议巨大的领域内核心问题,而多应采用迂回战术,先通过研究旁人涉足较少的外围问题进入领域。这样可避免在尚未掌握学科动态的情况下便卷入争议,或避免因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被他人忽视、批评或拒稿,有时甚至会受到不同派系的人的学术打压。经过几年积累后,或可尝试解决那些核心问题。(6)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模仿是”学成”的捷径。事实上,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全部背景、进展的所有侧面和细节。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般都不可能把课题领域甚至是密切关联的小方向上的所有进展了解清楚。这时,须有所侧重,分清什么内容是必须搞清楚的,什么内容只需宏观了解而不用关心细节。初学者,在经历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的文献阅读之后,就应该着手部署具体的研究工作,再在工作中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进行补习,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等所有细节都清楚之后再开展工作,是不可行的。通常,为了避免由于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犯错,可以找出近期发表的、内容非常相近的论文,模仿和重现文中所有的图表和分析,熟悉作者的表述方式,再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表述自己的问题。模仿、重现内容相近的已有工作是初学者学习的捷径。(7) 将问题分解或逐层剥离,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复杂问题往往可以分解或逐层剥离,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个、一次瞄准一个地解决问题。例如阅读复杂的程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划块处理,先明确各个功能块(有时是子程序)及之间的衔接,再拼在一起。有时问自己:要想解决我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另外什么问题?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后,都应该留下详细的记录和体会,供后面查询。(8) 明确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找出论文的亮(卖)点。论文的主要结论,例如新的发现,可以构成论文的亮点;亮点也可能是研究环节中采用的新技术手段,新想法或新数据等。自己应当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亮在何处?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新在何处,亮在何处?这是论文的主线,应当抓住。任何一篇论文,都可以用几句话将这些要害说清楚,应该不断尝试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9) 理顺论文的逻辑框架。论文的书写是一个梳理思路、反思、推敲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通常成文过程中会发现已有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与补充之处;论文应以主线做指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可采用较固定的格式,一般通过:摘要、引言、模型或数据或实验的介绍、具体工作内容、主要结论与讨论组成)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整体上的逻辑顺序,还有一种逻辑问题是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下一段中涉及。每个人都对自己采用的素材非常熟悉,但如何安排他们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考与宏观把握能力。论文书写对逻辑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要求很高,什么内容先出现,什么后出现,都应当符合逻辑上的习惯。前言和后语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还可采用伏笔、倒叙等手法。可参考以下建议,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①从知名学者的论文中学习,阅读同时注意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可总结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绘制出文章的逻辑框架图;②经常,在段落的第一句,可以点明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展开叙述。在总结现象主要特征、主要原因和规律时,可考虑采用按条归纳的方式,将内容分解归为若干条款,有利于提高可读性和条理性。(10) 摘要与结论、引言与讨论大部分人读你的文章可能只看摘要或结论,再者看引言和讨论,很感兴趣的才会阅读正文。摘要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浓缩,是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的窗口。摘要最后一句通常是点出或提升整个文章在学科发展中科学意义的一句话,属于画龙点睛笔。摘要有时容易与结论部分混淆。摘要一般应当更加通俗和概括一些,而结论是在经过长篇论证之后给出的,可更专业和具体。引言需陈述相关背景、并通过这些陈述逐步引出本文的研究动机、目的、主要思路等。讨论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应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评判、介绍其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密切相关的其它工作的区别和改进、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内涵进行拓展、还有将来的研究意图等。如果讨论部分比较匮乏,会被认为作者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第一篇科研论文时,经常会有同学感到语言匮乏,不知道如何描述辛辛苦苦准备出来的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而查阅文献,则能感受到其他作者们的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似乎很平淡的事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通常一篇论文,在引言和实验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基本介绍之后,就该到“看图说话”部分了。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构成文章的正文。如果看着图,却感觉无话可说,只能说明作者知识的贫瘠,对有关问题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时,最好是作者能找到若干密切相关的文献,充分阅读。从反复阅读中学习和把握其他作者是如何描述有关物理过程的,对于类似的过程需要从哪几个侧面展开叙述,存在哪些感兴趣的、值得描述的兴奋点等。对着一幅图,要能说出为什么要制作该图、该图是如何制作的、图上有哪些曲线有何变化趋势等;要能指出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几个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本文核心观点起到什么支撑作用等。每一幅图表都会包含一条或几条关键的线索,每条线索都是支撑核心观点的一个论据。将这些线索逐个阐述,在最后总结所有线索的时刻就可以作为抛出核心观点的时刻。所以,写文章前不但要做到"读书破万卷",有的文献还要熟读多遍,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后下笔方能有如神助。(12) 中英文书写通常认为,英文写不好,难道中文还写不好吗?其实,对很多研究生而言,并非一开始就能写好中文的。这是因为论文写作自然不仅仅是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层面的要求,论文框架安排需要符合整体的逻辑思路,内容还要简略得当,叙述严谨等;论文书写质量与个人的宏观把握、逻辑思维、材料组织与文字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写过几篇科研论文的人,干文秘、办公室等文字型工作都是绰绰有余的。有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英文论文,应该先中后英,还是直接用英文书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先中后英更好一些。虽然,我们目前较少发表中文文章,但是我们的各类项目经费申请,各种国内需要递交的材料大都是用中文写就。所以,对一个在国内工作的人而言,中英文的书写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另外,对于刚涉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未必能用英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应当首先通过中文的书写过程彻底清理自己的思路,将文章中要表述什么、如何去表述完全理顺。即首先用中文处理好科学与逻辑层面的问题,剩下的就基本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了。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遵循将复杂问题分解的思路,即将科学问题与外语问题剥离并分别处理。如果将科学、逻辑、语言的问题混杂,则可能无法表述清楚文章最为根本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容易使他人难以理解作者的科学思想。写英文稿时,请勿直译,而应将英文写作视为“二次创作”过程,即首先抓住要表达的意思,再用英文思维方式阐述出来。(若导师要求直接用英文书写,或个人英文表达能力很强可另论)。在如何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方面,有以下建议,①从英语为母语的同行论文中学习英文写作,通过阅读出声的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在读书过程中收集“好词好句”也是经常被推荐的一种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方法,②参详导师或水平更好的人对自己论文的修改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③已去世的江涛博士曾为中国天文工作者写过英文语法方面的专门讲义,可参考。(13) 投稿与审稿回复投稿的具体刊物可根据论文的内容、导师的意见择定。对于审稿人的意见,则需要慎重、认真地对待。审稿意见是同行专家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的问题,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见,都能使你了解到同行的看法,对其认真处理,一般都会有利于将文章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楚,使科学内容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1) 写回复意见时,对审稿人应表示感谢,要表现出对审稿劳动的尊重和自己认真修改的诚意来;(2) 应仔细体会评审人的意见,特别是英文意见,能将其要点全部标出、仔细地揣摩审稿人的出发点和意图,对审稿人暗含的意思(如果有的话)和要点进行总结,避免做出“答非所问”式的回答;对所有的要点都要逐一答复,并在回复中注明文中修改之处,这一般在编辑的要求中也会说明;(3) 对于自己需要坚持的内容、或者有较大不同意见时,应注意尽量周全地阐述自己的理由;用具体的理由、而不是情绪去答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曲解之处,则应当首先从自己文字中寻找原因:如果小同行的专家会曲解你的文字,则说明其他大部分人也可能会如此,所以应尽量修改自己的文字,使词能达意并方便他人理解。总而言之,科研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可以使一个人的许多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并在近期取得成功。

花与棋

科研第一步,先写个一万字?才不是呢!

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爬树鱼刚刚开始学写论文,感觉凑字数好难好难啊,遂确立了一个科研小目标:先写它个一万字!我:……算了,此问题值得撰帖一篇专门说明。这位小朋友地留言,其实可以拆成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凑字数真难。第二部分:我的目标是凑到一万字。咱先分析第一部分问题:凑字数为啥难?或者说,你为啥写不出来一万字呢?答案当然可能是五花八门(比如“懒”),但最常见的答案是“没啥可写的,感觉我想说的内容几句话就说完了”。于是乎,在电脑前如坐针毡,恨不得把同一句话用十八种花样表述出来……如果你完美符合此种情况,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亲,你觉得你凑出来的一万字,到你导师手里能砍剩下多少字?一千?如果真是这样,所谓的“凑到一万字”有用吗?当然,或许也有点用,比如让你的导师真诚地相信,你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态度不端正。但这对科研可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啊亲!咱们做的科研不是靠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水准的,这一点跟运动员不一样。一个运动员每天坚持跑个一万米能有效提升耐力,这倒是只要坚持就行。可咱们码字儿……单纯的字数增长,提升的或许是打字速度?在这一意义上讲,我其实挺反对某些人的说法:即便没有灵感也坐那儿写个几千字。也许有的大神可以就此产生出作品,但对我而言,没灵感还坐那儿敲字,还不如站起来拿拖把拖拖地去。简言之,字数不重要,质量才重要!当然,我知道这么说,肯定绝大多数小朋友都不会满意:老师,你不让我凑字数我可真就写不出来论文啊。那才真是科研成果为零呢。对此,我的建议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咱去找“为啥写不出来”的原因!1.如果是你导师把题目留得大了(比如,民法上的“论权利类型化”),那么,坦率的跟导师承认,这题目我驾驭不了,请求换个小点儿的题目(“比如,论‘被遗忘权’在我国的确立”)。至少给你个能下笔的地方。2.如果是题目过于抽象、你恰好理论功底又短时间内无法提升(如“论康德与黑格尔对财产法的不同定性”——此题目大概需要西方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才敢写),去跟导师承认,请求换一个具体一点儿的题目(如“新冠疫情期间对财产权进行限制的法理分析”)。3.如果是题目太新、研究的人不多导致学者著述不多——此种情形,你需要的就不是换题目了,而是去找导师请求进一步指导。比如,请求获得新题目与既有研究间关联的指点。这种题目不是你能力不足所以写不了,而是不知道从哪下手这种写不了。此种情形可以粗略类比为我第一次见到椰子不知道该咋整。其实,你只需要有人给你敲一锤子哦。啥,你说你刚刚开始做科研但偏偏没有导师?亲,哪怕你只是本科生,找一位老师帮你瞅瞅题目还是能做到的吧?别把问题想复杂了,这就是个“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事儿。你身边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不会吝惜指点你那三言两语哒。

时机

如何高效的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前言(Introduction)部分

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作者,对它来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SCI科研论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一旦我们明白了科研文章的标准形式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今天就让小编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来浅谈一下对SCI论文Introction部分的一些撰写的感悟和写作技巧。首先,Introction部分是一篇SCI科研论文的主体的第一部分内容,往往起到一个开门见山的作用,杂志审稿人如果看完你的前言部分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去读你的文章的话,那么你的后面实验或者结果与结论部分写的再好审稿人也不会看得到的。因为你的前言部分糟糕的内容已经给他留下了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文章的最终结局可想而知。一篇科研论文的前言的目的是要向读者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假设或目的是什么呢?”。往往大多数作者的文章的前言部分经常会因为没有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支撑材料来支撑你的假设或者科研观点,这一点其实在SCI论文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前言部分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撑材料来支撑你的观点或者创新性的一些科研ideas往往会让审稿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一、前言的目的及总体构架一般而言,前言占一篇文章总文本长度(不包括摘要、参考文献、表格和图片说明)的10%-15%。如果你的文章前言已经超过了文章的15%的话,就需要适当的删减一下。二、前言的部分一个好的前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背景信息,知识缺口,假说或目的的陈述,验证假说的方法、总结。1、 背景信息背景信息给你的读者与文章相关的背景信息,并陈述导致你的假设的原因。给读者足够的背景信息,让读者了解你为什么提出的这样的研究问题。避免与你研究无关的内容。背景介绍应该按照从最具体的顺序。一定要明确你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以及你期望从研究中学到什么。决定在前言中放入多少的背景信息是作者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背景信息的多少取决于目标读者,而目标读者又取决于你打算投稿的杂志。向不清楚你研究领域的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但是避免讨论过多读者已经明白的知识。2、 知识缺口写下你的背景信息,这样就可以转到你试图填补的知识缺口上来。强调弥补知识缺口的重要性。例如:说明弥补知识缺口可能会改变医学实践或科学思想。3、 假说或目的陈述在确定知识缺口之后,就可以陈述你的假说或研究目的。将你的假说和重要的知识缺口结合起来,会让读者想阅读你的文章。在陈述知识缺口和假说的时候使用相同的单词和短语。提出这个假说,以便读者能够评估这个假说是否被你的实验证明或反驳。关于假说或目的陈述的更多的信息,请参考后面的章节。陈述知识缺口以及假说,然后陈述与这个假说直接相关的背景信息,以便为文章提供动力,并设定适当的期望水平。小心不要让读者心中产生疑问,而这个疑问你不能在文章中回答,所以,你需要将背景信息限制在与知识缺口和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内容上。4、 验证假说的方法在陈述了你的假说之后,说明你将如何检测它。简明清晰地说明你将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检测。如果可以的话,解释一下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设计。5、 总结在描述基础科学的文章中,可以考虑在你的前言结束时,简要地介绍你的研究结果。但是在描述临床研究的文章中这个做法是不常见的。是否包括研究结果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和你的目标期刊的风格(可以看一下目标期刊之前发表的文章,看其前言部分是否以研究结论结尾)。一个结论性的陈述应该透露到让读者想要阅读这个文章的程度,但是不应该揭示所有的重要发现。最终一篇文章好的前言一定是经过仔细斟酌和雕刻出来的,撰写SCI科研论文是一场修行,什么时候修行到了自然而然写的文章的档次就上来了。

化育万物

写好科研结题报告的要求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不仅要详细地叙述研究工作的经过,更要引出研究和思考的观点。因此,写好科研结题报告非常重要,以下是达晋编译认为写好一篇科研结题报告应具备的要求。一、报告的基本格式要符合基本内容的需要。一般来说,一篇规范的、好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包括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这三个问题,决定了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简介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部分。简介部分包括序言、内容摘要、主题词等;主体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分析和讨论等;附录部分包括引文出处、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答谢等。虽然结题报告的写作应符合以上基本格式要求,但在具体写法上也要灵活掌握。二、要取好课题名称。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它不仅表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对象,而且还规范了研究的范围、思路和方法。题目看起来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研究者在申报课题时,往往由于题目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结题报告的形象与质量。因此,课题名称应避免出现以下的问题:一是题目太大;二是一个题目表述两个甚至多个主题,造成报告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论述,严重影响报告质量;三是表述不清;四是题目繁琐冗长;五是题目文学色彩太浓;六是文不对题。三、研究的背景要做进一步深化研究和阐述。关于研究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许多课题报告都是把立项申请报告上这一部分的内容照抄照搬上来,没有新意和新的突破。实际上,阐述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不能马虎的。如关于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就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交代。四、要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会出现不同理解的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读者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结题报告中,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五、要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中体现研究方法。许多结题报告对课题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只是高度笼统的几句话就完了。比如在说明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性时,仅仅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个研究方法,而未作任何介绍,这是不妥当的。所以,要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中,体现研究方法。六、要特别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亮点。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和灵魂,所研究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很多科研者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很多,而且研究内容和观点雷同,缺乏创新。关于在结题报告如何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亮点,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阐述问题是一个好的办法。七、要重点撰写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来说,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写作时通常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二是研究成果的陈述要进行综合归纳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