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学生而言,在世界顶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刊登,意义重大,几乎人人都想进入到SCI刊物的论文,即是SCI论文。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01世界顶尖科研学术杂志世界顶尖科研学术杂志,公认的有如《PNAS》《Cell》《Nature》《Science》《CA》等等。这些期刊录用严苛,比如《Nature》的稿件录用率仅为7.8%,但一经录用,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夺冠。期刊根据收录的不同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是指系统刊发某一学科领域内系列论文的连续出版物;综合性期刊则是对收录的文章专业领域没有限制的一类期刊。《PNAS》编辑搜图《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科学院院报》)是创立于1914年的综合性期刊,也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主要内容包括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Cell》编辑搜图《Cell》(《细胞》)是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专业性杂志。能在《Cell》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Nature》编辑搜图《Nature》(《自然》)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行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其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专题。《Science》编辑搜图《Science》(《科学》)是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官方刊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其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CA》编辑搜图《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CA Cancer J Clin, 《临床肿瘤杂志》)是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内容涉及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且该期刊只约稿,不接受投稿,具有权威性。在科研学术界中,《Cell》《Nature》《Science》三大期刊合称为CNS,《CA》更是大神中的大神,永居影响因子排行榜榜首。0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与SCI论文紧密相关,你的论文在什么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便具有什么水平的价值。而评价期刊的指标,就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那么,影响因子是怎么来的?1997年,Thomson公司创建了一个科研平台Web of Knowledge,此平台具有搜索期刊和评价期刊的功能。搜索期刊使用的Web of Science(WOS),涵盖了三大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ion Index);而评价期刊就是影响因子,每年六月,Web of Science(WOS)都会公布SCI期刊上年度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有它的计算公式,通常是期刊在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简而言之就是被别人引用了多少。比如《Nature》,一年发了800篇,每篇被40+人引用,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是40+。当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则越高,这不仅说明了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之大,也反映出该刊物的学术水平之高。今天科研儿的目标就是发个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比如最顶级CNS,影响因子都在40上下。据 iNature对2020年SCI影响因子预测的结果,其发现:1. 相比于2019年,2020年各杂志IF略微上涨;2. 影响因子变化最大的,一般都是综述性的杂志;3. 《CA》的IF预估最高,没有杂志可以超越,达到了309;《Cell》为40.1(首次突破40,较去年波动稍大);《Nature》为44.4;《Science》为43.4;4. 综合性期刊《PNAS》的IF为9.73。当然,以上仅供参考,最终还是要根据六月份Web of Science公布的IF为准。03杂志版面费除了影响因子,在投稿时,选杂志社也需要关心版面费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杂志社都收取版面费,需要看杂志社的性质,根据是否开源决定。通常,OA的杂志社收版面费,非OA的杂志社不收。OA的期刊被称为开源期刊,又叫开放存取,简称OA(Open Access)。这种杂志的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得它提供的学术资源,无须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通常对文章作者收费。而非OA的期刊一般对作者不收费,但是对阅读者收费。下表节选出上文提到的四大经典杂志社版面费,因《CA》不接收投稿,因此不在显示范围内。数据来源《The Scientist: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Rising Publication Costs》。编辑搜图04SCI论文注意事项在了解了经典的几家国际顶尖科研学术杂志,以及影响因子和版面费对SCI论文投稿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清楚几点注意事项。首先,你所投的SCI论文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再者,在投稿前准备英文投稿信(Cover Letter),说明你的论文研究的意义,以及与所投杂志的相关性。各个杂志的投稿具体要求不同,一般会在杂志的投稿须知中表明,投稿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完成。《Nature》的母公司——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的资深编辑Nicky Dean曾表示,“有的学者知道如何构思一篇论文,论文语言水平也很好。这些论文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仔细打磨,观点成熟,结构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和论文的影响力,所以有想法还不够,论文写作水平也很关键。”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很多科研新手一旦遭遇了一次SCI论文拒稿,就异常痛苦,甚至一蹶不振。其实,论文被拒不要太平常,请大家一定要顶住压力,每一次被拒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应该是第一次投稿吧,还有颗玻璃心。本人当初第一篇文章投了快一年了,辗转了多个杂志,后来和第二篇文章同一时间接收了。然后后面的文章就比较顺利,基本投一个中一个。我认识的另一个同学,第一篇文章投了2年,换了7个期刊,只有一次送审。综上所述,不用着急,集齐七个期刊就可以召唤龙珠实现愿望了!你很可能是第一次发英文文章,没有经验。其实杂志投稿被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你第一次投稿就接受了,要么你水平特别高,要么你选的杂志太烂,也就是你的文章“下嫁”了。初次投稿,总会被拒绝几次,每一次都总结经验,好好改了再投,最后基本都能发表。我当时第一篇SCI就投了4次才被接受,第一个杂志秒拒,没有给任何意见。最后,预祝你的文章早日ACCEPT!我自己第一篇通讯作者文章,自己想的idea、计算、分析数据、写文章到投稿,到与编辑沟通、答复审稿人……一路走下来,非常艰辛,被拒9次,在第10次的时候中了一个2分左右的期刊。遇到没有实质性建议的我都是直接改投下一家,有时遇到审稿人乱审稿拒稿的还会在回信里怼(强烈不建议模仿)。其实不管是普刊、核心期刊,还是EI、SCI期刊,编辑部审稿拒稿的理由无非是这几点:1、引用的参考文献,不专业不权威。2、语法错误太多或者表达能力有问题。特别是发表国外的期刊,英语水平不够真的是硬伤。3、写作风格,文字排版、图表设计等没有美感,没有想看的欲望。4、作者资质以及科研水平不高,估计稿子内容都不会看,直接拒绝。5、初看了稿件,发现内容真的不得行,但是我们还是给你一次修改机会,达到要求可以复审,达不到要求的拒稿。6、虽然你论文很好很严谨,但是我们杂志之前找你们老师审稿,她都不同意所以我们就拒了你的稿件。7、你的实验方法存在问题。被拒稿了也不要心灰意冷,提了修改意见的赶紧按照要求修改,杂志社有自己的审美喜好,所以很多时候投稿还是要迎合杂志社的收稿喜好。如果已经被彻底拒绝了,那你去看下这个刊物是不是不收你论文的方向,或者说资质是不是不够。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断绝重投的想法。换其他刊物进行投稿,每个杂志社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也许这个刊物不要,另外一个刊物要呢,千万不要对自己产生怀疑,都应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并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认真科研上的细心和耐心。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 3 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引发了人们对于锂电池的关注。从上世纪 70 年代锂电池概念提出至今,科学家对电池技术研究不辍,产品不断升级迭代。在新能源储存方面,可充电的金属负极电池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深圳外国语学校校友、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郑景旭也正发力于电池技术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以郑景旭为第一作者的论文《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上发表。回首自己的科研启蒙和发展之路,郑景旭谈道:"我对科研的兴趣,成型于深外学习期间。其中最关键的经历是在校长罗来金的直接指导下,参加化学竞赛。"▲郑景旭在实验室做科研。A聚焦下一代电池技术引发业界重视美国《Science》杂志为国际顶尖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此次郑景旭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业界重视,颇具影响力的能源知识服务平台公众号"能源学人"以《锌电再发 Science,被"掌控"的锌负极能可逆循环数千次》为题、公众号"材料人"以《今日 Science 控制技晶生长:电池负极中金属的可逆外延电沉积》为题,纷纷发文推介郑景旭的最新研究成果。郑景旭的研究聚焦可充电的金属负极电池领域。有研究指出,石油资源将在未来约 30 年内枯竭,目前急需开发相关的科技,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新能源储存方面,可充电的金属负极电池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这类金属电极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却无法控制电池充电时金属的生长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郑景旭及其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长的概念来调控金属的沉积形貌,以锌金属负极为示例,使得锌沉积 / 溶解的可逆性达到了 99.9%,循环寿命达到了传统锌电极的 100 倍。相比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利用水系电解液的锌电池能量密度高并且安全性好,被视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论文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今年 1 月份,但郑景旭认为,更深层面上的源头,是从本科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开始积淀的。当时在导师陈彬的指导下,郑景旭开展透射电镜的研究,积累了关于晶体的知识,才有了这篇论文的灵感。B对科研感兴趣 源于校长指导参加化学竞赛初高中阶段,郑景旭一直就读于深圳外国语学校。谈到自己的科研启蒙,郑景旭说:"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主要成型在深外学习期间。其中最关键的经历是在校长罗来金的直接指导下,参加化学竞赛。"▲深外今年科技节现场。化学竞赛时常会涉及大量大学化学知识,郑景旭自学时常不得要领。他知道罗来金是化学竞赛金牌教练,有一段时间便时常去找校长请教化学问题。在校长的教导下,他提前把大学本科的化学基础课"吃得透透的"。"这可以说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那段时间学习的大学化学知识构成了我最主要的知识储备之一,让我受益终身。"郑景旭表示。为此,郑景旭特意在《Science》论文结尾,致谢罗来金和深圳大学教授任祥忠,他们分别指导了他化学竞赛的理论和实验部分。深外每年会组织丰富的科技活动。郑景旭当年曾参加过学校科技节科技小论文的比赛,提交了一篇关于铜和盐酸反应可能性的研究,获得一等奖。他把这篇研究当成自己撰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C追随真正热爱的事物 尽可能地探索世界在深外初高中的六年,是郑景旭收获丰富、精彩快乐的六年。初中时他逐渐喜欢上唱歌,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合唱队,向学校里的音乐教师学习声乐。高中部体育馆的羽毛球场设施齐全,有一阵子,他几乎每天能打三到四个小时的羽毛球。这些美好的记忆来源于深外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要用一句话形容自己对深外的热爱,郑景旭自豪地说:"如果将来我的小孩出生在深圳,那我一定鼓励他(她)报考深外!"▲郑景旭生活照郑景旭勉励深外学弟学妹,要听内心的声音,追随真正热爱的事物。中学阶段,一切皆有可能,一定要尽可能地探索这个世界,发掘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并为将来打好扎实的基础。2013 年,郑景旭从深外毕业,因其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突出保送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大读本科期间,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17 篇经过同行评议的 SCI 英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署名 12 篇),获评" 2016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17 年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理组特等奖。D深外弘扬书院传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深外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理念,致力于办一所具有中国底蕴、深圳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近年来,学校弘扬书院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四大书院",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创新书院,以数理化生信息科学五大学科竞赛为依托,兼顾如 FIRST 机器人竞赛、iGEM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美经济学中国挑战赛(NEC)等其他国内外各类比赛,配备有学科金牌竞赛教练,实施"双导师制",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培养具有伟大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优秀学习品质和态度、富含执着积极进取精神、拥有极强批判质疑能力、创造动机强烈与创新习惯优秀的人才,以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与应用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创新书院能够为像郑景旭这样的学科英才提供真正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的优质平台。在创新书院的培养模式下,深外收获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全国高中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等优异成绩,同时,也培养出以郑景旭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创新人才。(王宇 彭迎春)
新智元报道 来源:Clarivate Analytics编辑:肖琴、鹏飞【新智元导读】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最新发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前列。新智元摘取其中有关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等领域的期刊并做简要介绍,希望对读者选择投稿期刊、阅读前沿技术论文有所裨益。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正式出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最新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CR),2018年度共有12538种期刊被收录(不过有25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为 0),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期刊有75种。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期刊超过1000种,其中多了几个中国期刊的名字。中国大陆几本重要SCI期刊2018年度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达到223.679,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 10分以上期刊有275本,5-10分期刊有731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衡量期刊价值和曝光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接下来,新智元以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Robotics等为关键词,摘取了今年度JCR收录SCI期刊中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相关的期刊并作简要介绍。最后,我们列举了JCR Top 31(影响因子>30)的重磅级期刊(几乎被Nature屠榜)。(注:不完全统计,如有遗漏请谅解。)三大重量级科学期刊: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结合的研究NATURE(《自然》)排名:13影响因子:40.137Nature 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虽然今天大多数科学期刊都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Nature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期刊。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在Nature中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有诸多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发表在Nature,包括AlphaGo,AlphaGo Zero等。Nature 也是新智元报道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重点关注的期刊,登上Nature的封面报道可以说是所有科研工作的荣誉。今年以来,Nature封面登载了中国科学家关于“仿生群体机器人”的突破性研究;利用AI解码大脑活动,直接从大脑信号中合成语音;以及复活死亡后的猪大脑等重磅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新智元 × Nature:Nature重磅封面:复活死亡大脑!Nature重磅:华裔科学家成功解码脑电波,AI直接从大脑中合成语音中国籍博士一作登Nature封面:仿生群体机器人问世,工程学重大突破!SCIENCE(《科学》)排名:14影响因子:41.037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Science也发表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同Nature一样,Science期刊涵盖所有学科。Science同样是新智元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与疾病研究、脑科学的结合等重点关注的期刊。新智元 × Science:Science重磅:史上首次!MIT研究用AI控制动物大脑活动【Science重磅】DeepMind生成查询网络GQN,无监督学习展现3D场景最新Science:类脑“人造突触”实现运算存储同步,能耗仅需计算机的十分之一《细胞》(CELL)Cell(《细胞》)是由美国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杂志,主要刊登全世界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最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Nature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能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结合的重要研究,也有很多发表在《细胞》上。新智元 × CELL《细胞》重磅连发:记忆可“遗传”!神经活动影响后代基因表达【AI造梦】哈佛大学用GAN+遗传算法,创造图像控制猴子大脑影响因子排名Top 1000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领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排名:96影响因子:17.730《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简称PAMI,是IEEE最重要的学术性汇刊之一。《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主要发表有关计算机视觉和图像理解的所有传统领域,有关模式分析和识别的所有传统领域,以及机器智能的部分领域的论文,特别关注用于模式分析的机器学习。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Learning Systems《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排名:209影响因子:11.683《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发表涉及神经网络和相关学习系统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技术论文,重点是人工神经网络和学习系统。Information Fusion《信息融合》排名:242影响因子:10.716Information Fusion旨在介绍多传感器,多源,多进程信息融合领域的所有发展,从而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该杂志是传播信息融合领域研究与开发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期刊,所发表文章强调三个方面之一:架构,算法和应用,以及涉及基础理论分析及其现实问题应用的论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国际智能系统杂志》排名:478影响因子:7.229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美国计算机学会图形学汇刊》 排名:591 影响因子:6.49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国际神经系统杂志》排名:610影响因子:6.4《国际神经系统杂志》是一本双月刊的同行评议期刊,关注自然和人工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主要发表涉及这一课题的物理,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等的各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贡献包括研究论文,评论,通讯和致编辑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排名:691影响因子:6.071《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简称IJCV,介绍计算机视觉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的最新科学与工程进步。普通文章介绍广泛关注的重要技术进步,调查文章提供有关主题的最新技术的述评论文和/或教程演示。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IEEE计算智能杂志》排名:736影响因子:5.857《IEEE计算智能杂志》旨在向读者介绍计算智能设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强调面向应用的开发,成功的工业实施,设计工具,技术评论,计算智能教育和应用研究。NEURAL NETWORKS《神经网络》排名:754影响因子:5.785《神经网络》杂志是世界三大历史悠久的神经模型学会的期刊: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欧洲神经网络学会(ENNS)和日本神经网络学会(JNNS)。《神经网络》杂志对有关神经网络任何方面及相关计算智能方法的文章感兴趣,涉及行为学,脑建模,学习算法,数学和计算分析,以及使用神经网络概念和技术的工程和技术应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排名:870影响因子:5.41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VIEW《人工智能评论》排名:968影响因子:5.095Knowledge-Based SYSTEMS排名:965影响因子:5.101KNOWLEDGE-BASED SYSTEMS是一本国际性,跨学科和面向应用的期刊,侧重于使用基于知识的(KB)技术来支持人类决策,学习和行动的系统;强调KB系统的实际意义;其计算机开发和使用;涵盖KB系统的实施:设计过程,模型和方法,软件工具,决策支持机制,用户交互,组织问题,知识获取和表示以及系统架构。附录:1000名以外的JCR入榜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期刊列表(6000名以内)JCR排名Top 1000的机器人学期刊Science Robotics《科学机器人子刊》排名:79影响因子:19.4《Science Robotics》是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杂志的子刊,于2016年12月6日正式创刊发文。 《Science Robotics》旨在促进机器人设计、理论和应用多个领域领域里不同研究学科的交叉应用,并对机器人领域的政策、社会话题和伦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机器人学报》排名:592影响因子:6.483Soft Robotics《软体机器人》排名:606影响因子:6.406Soft Robotics(SoRo)是一本创新的同行评议期刊,关注移动机器的软材料的科学与工程。SoRo在多学科范围内结合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数学建模,生物聚合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进步,提供能够在形状和大小上发生重大改变以适应各种环境的机器人的新方法。这些新技术为各种目的提供重要应用,包括手术,辅助医疗设备,紧急情况下的搜索和救援,空间仪器维修,矿山检测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排名:675影响因子:6.134《国际机器人学研究杂志》是一本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内容覆盖机器人领域的运动计划中传感器和感官解释,运动学等主题。该杂志成立于1982年,由Sage Publications出版。附录:1000名以外的JCR入榜机器人学期刊列表JCR 2018全榜Top 31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0)最后,上表列出了2018年度JCR报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2种期刊,影响因子均大于30。
来源:“中国科学报”官网来看一组数据: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获差评;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对逐渐边缘化的态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超9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中国期刊的生存现状是什么?《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说,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科研成果不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很难让广大中国科研工作者知晓,促进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中文期刊的现状是小、散、弱,同质化明显。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大多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很难做大做强。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的,很难体现特色。从影响因子看,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总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影响因子只代表平均论文引用,部分中国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大大缩减了刊登论文的总数量,减少分母大小而博取高分。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论文数也在增加,但上述部分中国期刊为了把影响因子做高而不断减少分母,这种做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因而,中国期刊的总被引与国际总体差距依然很大。中国期刊面临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导致缺乏优秀稿源、学术定位不够明晰等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差评”中文期刊的现象?清华大学副教授崔鹏坦言,差评中文期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科技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顶级成果一般不会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计算机领域举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论文实际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是引领性的,有些是跟随性的。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国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则表示,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现在都盯着为什么差评中文期刊这件事,其实大可不必。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会议上,或者来自某一个期刊,学术界与期刊、会议的互动经形成正向循环。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绝大部分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中国是否是学术全球化的受害者?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副教授崔鹏认为,学术全球化,中国到底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国际期刊向中国开放,是把中国学者逼到国际舞台,逼到国际学术圈,中国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现在贸然禁止所有论文发表到国外,那就是变相加速了外界对中国的学术封锁。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解决部分中国办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见,在国际上竞争也很尴尬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静远认为,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文期刊发展的关键。语言是中文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大多数欧美一流学者是不懂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期刊的读者群体就被限制在中国。那么就必须考虑,中国的读者群体需要什么。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找不准市场定位,片面办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无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高志鹏则表示,尽管可能95%的中文期刊很差,还有5%的中文期刊比较好,比如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通信学报等,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看还是认可的。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李季萌说,中文期刊应该向期刊集群发展成熟的出版商学习经验,比如期刊定位。一本好的期刊首先需要做完善的市场需求分析,同时精准定位,不一定所有的期刊都要以发展成顶级期刊为目标。成功的期刊离不开一个尽职的、活跃的编辑团队。另外,要有强大的内容推广平台来增加可见性,同时在期刊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浥东则坦言,中文期刊到底服务于国内学术界的哪些人呢?如果一开始就把中文科技期刊跟国际顶刊相比,那是不现实的。所有的期刊,都是随着研究成果而来。国内绝大多数前沿研究成果的学者都是英文体系培养出来的,几乎无一例外。让学者再去花时间,写一个很好的中文文章,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浪费。所以中文期刊的定位最重要。只有定位精准,服务好目标人群,中文期刊才有可能提升影响力。有的中文期刊审稿需要9个月,如何破解?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鹿泽光直言,计算机领域的中文期刊编辑很难找,基本上CCF的15本会刊全都缺编辑。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李季萌说,爱思唯尔的计算机期刊集群在亚洲有700多个编辑,这个数量显然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这也说明我们需更加紧密地跟亚洲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目前,亚太学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话语权还是不够强,所以我们也是想跟学术界一起探讨,怎么增加亚洲学者在期刊领域的话语权。《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认为,国际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这样有专职编辑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还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办的以编委会力量为主的学术期刊,充分依靠编委初筛稿件或邀请审稿人等办法解决审稿这一难题。对中文期刊来说,我觉得也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中文期刊收版权费,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导致很多论文虎头蛇尾,是这样吗?《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实际上,对论文篇幅和参考文献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编辑的人为规定。有关期刊总页数也是可以弹性的,在上报期刊主管部门和邮局发行时可适当放宽某一期的页数,出版时尽量不超过上报的页数就可以。中文期刊发展空间有多大?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李季萌说,计算机领域出版量位居前四的出版商,IEEE、 Springer-Nature、ACM和爱思唯尔论文数量加在一起,也只占了整个英文学术论文市场的1/3,其他2/3由其他出版商或出版形式占据。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机领域并不是一个垄断的出版市场,反而是一个百花齐放,极具活力的市场,中文期刊仍有很多机会。《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则表示,2019年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从反馈发现,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文期刊,同时对中文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如果认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评中文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愿意为中文期刊做贡献,就是说中文期刊还是有潜力,可以发展好的。抓住本土学者以破局中文期刊如何把学术界拉回来,建立学术声誉?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邬明权表示,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学者不去发中文期刊,首先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学生毕业要求发SCI,所以所有人都去发SCI,而不是去发中文期刊。学术界不发中文期刊,不是因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罗训则坦言,一个期刊的水平跟一个期刊的学术志愿者水平直接相关,但是学术志愿者精神现在在国内学术圈是欠缺的。有的导师会把期刊论文交给学生去审,是因为他们觉得审稿浪费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审稿质量难以保证。而事实上,学术的互相评议,前人不传帮带,后人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升。前人不对期刊把关,谁又能当好期刊的守门人呢?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李季萌表示,中国学者一年发表很多文章,发表一篇文章背后有很多学者和出版从业者的参与和支持。要保持科研平衡,就需要大量学者贡献时间、精力。从这一点来讲,对比发表论文的数量,亚洲学者的贡献程度还明显不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静远说,ACM、IEEE会议办得好,就是抓住了学术共同体。中文期刊如果想要办好,办成顶级,一定要抓住本土学者,发动一群学术志愿者来审稿这一点很重要。具体如何操作?《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说:“应该说中文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为主,也有期刊编辑或编委调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业本”,也就是说研究生最初的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审稿人的审稿、把关后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对研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的研究能力培养,写文章和修改文章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文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认可。”清华大学副教授崔鹏则表示:“每年有大量优秀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这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后续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引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呼吁国家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运营学术共同体。”编 辑丨刘博文校 对丨高 乐校 审丨王殿祎值班编委丨徐兴邦
写论文并不比做实验容易我们发现,在大学里,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任务似乎还可以,可要完成论文写作就不那么顺当了。也有不少研究生说,写论文比做实验还难。深有同感,几乎没有人觉得论文好写。对于绝大多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讲,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十分不易;要用英文写出符合要求的SCI论文对于我们很多研究生,乃至专家、教授们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SCI论文基本上都要求用英文写成,这对于我们许多中国学者无疑又增加了难度。因为有效的书面学术英文表达是我们跻身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障碍,尽管现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SCI论文写作的艰难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科研人员不得不从本来就不宽裕的科研基金中找出专款,聘用有论文写作专长的人专门负责进行论文润色、论文翻译、论文修改等方面的学术服务。发表SCI论文困难重重我们写SCI论文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发衣论文的过程也很不容易,甚至给我们带来痛苦,首先是投稿录用率低。由于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多,要发表研究论文的人多,杂志社收到的稿件数量远超过其能够录用的数量,SCI核心期刊尤其如此。如《作物科学》( Crop Science)杂志因为比较专业,可能投稿量不很大,可是其稿件录用率也只有50%左右。其他综合性比较高的影响比较大的SCI期刊稿件录用率只有10%左右,像《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级SCI期刊用稿率则更低。投稿不被录用,一般是正式审稿通不过而被拒稿,至少是有理由退稿。可有些期刊,如《大田作物研究》( Field Crops Research),有40%的投稿在编辑人员的预审(不少SCI期刊有编辑预审程序)中就被“枪毙”了。这对作者的打击很大。SCI期刊用稿率较低,或者说他们的拒稿率较高,有稿件质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创性等,而更多情况是激烈竞争造成的,杂志社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内择优录用稿件。初投稿者的稿件,一般来说很难一次“命中”。这可能是投稿者因经验不足而没有选对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杂志社对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谨慎造成的。他们在无法确认作者水平的情况下,宁可“误杀”也不“用”。有一位在医学院工作的教师感觉因此吃亏后,在作者署名中增加了发表过SCI论文的著名教授的名字,换一家期刊再投,被录用了!当然,如果增加的作者对论文没有实质的贡献,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有时候,作者所在单位名不见经传也会增加论文录用难度,因为审稿人,甚至编辑,可能对作者的研究条件以及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一位在国内某家三级医院工作的作者向英国一份SCI期刊投稿,在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得到审稿人认可后,编部竟然还要求作者提供一张他做电镜检测的非数码照片和相应说明,并提供检测的原始数据之后,才很谨慎地表示他的论文“might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我们中国作者用英语撰写SCI论文不免留有汉语思维或表达习惯的痕迹,因此一些带偏见的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审稿人明明看了论文还可能会提出稿件英文质量问题而影响录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抱怨SCI期刊的审稿人或编辑。英语国家的作者发表SCI论文也不容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植物科学(The Plant Science)的研究生也只有41%左右的人发表SCI论文。发表SCI论文周期长,这对于许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的国内作者也是一个令人焦虑问题。SCI论文从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到办理版权转让手续、校核样稿,到正式发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常常在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整个周期。而我们国内学术管理机构常常年底“算账”,到时“兑现”不了论文,就很“难看”。还有一个概率很低但影响极大的,导致我们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极个别同胞,虽然没有闹出像韩国黄禹场那样震惊全世界、严重损害本国科学家国际信誉的丑闻,但是其不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已经比较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同行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界的信誉。曾经,有一位中国学者在某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生物转导物质方面研究成果的报告。他的国外同行阅读了该报告后,对某些没有交代清楚的实验条件提出质疑。杂志社便将这位读者的意见转发给作者,希望做补充说明。我们这位同胞的反应竟然是要求杂志社将论文撤下来!简直就是在不打自招!他这一教不要紧,该杂志社以及国际学术出版界就恼火了,他们不敢相信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了。之后有一段时间,几是中国作者所投关于这个生物转导物质研究的稿件一律“封杀”,真是贻害无穷啊!而某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位教授和他主持的实验室在生物转导物质研究方面的成果至少可以说达到国际水平,却因此一度受害,无法发表研究论文,他个人和实验室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我们的科学家、学者们应当牢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从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产生影响是一个价值提炼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写论文、发表论文,否则研究工作几乎等于没有。但是,我们从开始做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到投稿发表,到产生学术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率步步递减。我们所做的研究并不是100%都有效,只有部分有效;取得效果的研究不是都值得写成报告或论文,值得写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写出来的报告或论文可以或值得发表,直至最后被录用的,也只有其中一部分,有时是很小的一部分。论文录用,得到发表,可以说完成了任务。但是,发表的研究成果是否真正有人关注、值得一读,还要打个折扣。但是,从积极的一面,也是科学的一面看,从开始研究到发表论文、产生影响,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价值提炼的过程,是从一般科研人员成长为科学家甚至科学大师的过程。可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真正得到认可,成为公认的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征途很长,难关重重。我们应该对那些矢志不渝地从事科学事业,无论成名还是暂未成名者,表示深深的敬意!科学研究价值提炼过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齐征)12月1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战略合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将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携手推动中国医学领域一流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建设,还将共同创建多本世界一流的医学类开放获取期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魏均民与Wiley高级副总裁Philip Kisray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中国生物医药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社。“科技期刊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央《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科技期刊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姿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魏均民社长说。Philip Kisray表示,此次合作缘于最近几年中国科研的成就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没有充分展现出中国科研尤其是医学界取得的成就。“我们相信通过合作可以助力中华医学会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传播中国科研尤其是医学界的研究成果。相信通过更多的跨文化作者间的合作,可以更多推进科研成果的共享,激发出更多创造的可能。”“Wiley有技术优势,在医学科研领域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丰富的资源,但技术和传播渠道是我们的软肋。通过合作,将提高我们英文期刊的出版水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魏均民社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Wiley旗下的Atypon平台与国际多个重要数据库有数据接口,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使国内的优秀论文及时传向世界各地;同时,Wiley旗下目前有1600多种刊物,“希望通过合作出版英文期刊,用他们的技术和我们的资源建设我们的平台,把中国的医学科研成果通过我们自己的平台传播出去”。Philip Kisray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国际知名科研期刊的交稿、发表论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但这些期刊中国的编委数量还比较少。“我们将尽力助力中国科研(医学)期刊审稿人发展,相信中国科研(医学)期刊审稿人的数量会在国际期刊编委会中有更多体现;同时,我们也会助力青年研究者的发展,提供更有利于年轻作者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出版、发表科研成果。”“中国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巨大的。”Philip Kisray表示,“期刊出版行业是英文主导的、欧美建立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中国研究者能拥有现在的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发现,很多很好的中国科研(医学)成果没有得到发表,并不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准不高,它实际可能是非常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论文)在英语的润色方面不佳,导致它的可读性不高而影响了发表率,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去释放这方面的潜力。”Philip Kisray寄语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时说:相信大环境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具备更多的全球思维。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金融期刊《银行家》主编开专栏发10岁儿子散文 曾回应:内举不避亲。 继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引发舆论热议后,近期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日前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目前,山西省社科院已对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调查结果将会在官网发布。两起事件虽然细节不同,但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公共之问——学术期刊对论文或稿件审核与编发的专业性到底在哪里?而这一疑问,一定程度上又连接着我国良好学术生态与科研强国何以建成。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象征,学术期刊“滥竽充数”,不仅可能制造虚假的学术繁荣,对科研强国也构成阻碍。肉麻追捧文堂而皇之地登上核心期刊,十岁孩子能在核心期刊开设“专栏”,如果这样的论文充斥于学术期刊,科研强国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科研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不论是从科研投入还是从发明专利来看,都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比如发动机、半导体芯片、光学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去年,华为、中兴在芯片上被外国“卡脖”,愈发揭示提升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性。而未来,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要想引领世界科技潮流,也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与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我国科研与学术的水准。如果一些学术期刊罔顾学术质量,在刊发标准上“大放水”,甚至成为“私人化”、“人情化”、“商业化”的产物,别说会扯到我国参与世界高端竞争的后腿,甚至会破坏我国学术与科研根基。就在昨天,教育部发布“强基计划”,以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计划”提出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可以看到,“强基计划”在招生上偏向基础学科,其实也是致力于提升我国科研实力,因为基础学科的深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的底蕴,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选拔,就是为了建设科研强国。在现代学术与科研体系之下,这些基础学科的建设与成果的推出,在很多时候都是仰赖于学术期刊版面。如果学术期刊长期被一些“水文”霸占,则直接影响我国基础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所以,学术期刊能否保持其专业性与权威性,回归其学术本原,对建设科研强国,也意义非凡。短短几天之内,连续两个严重学术失范现象曝光,更加显示出规范学术期刊的迫切性。这或许说明,及时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整顿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或许应及早提上日程了。只有尊重学术与科研的内在规律,让真正能够体现科研水平的成果登上学术期刊,或许才可能实现科研强国的目标。让学术期刊回到本该有的样子,让学术期刊真正服务于科研强国的目标,真的不能再等了。编辑:王言虎 校对:范锦春
一篇论文撰写完成甚至润色加工完毕后,就要考虑进行投稿了。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投稿并不是盲目地将文章投递出去而已,需要作者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文章的发表概率。那么,如何才能“找准”期刊,“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达晋编译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的办刊宗旨要一致。每本期刊都有其办刊宗旨,所谓办刊宗旨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坚持的办刊方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期刊定位是学术性还是科普性、文摘类还是娱乐性。期刊的定位决定了期刊刊载文章的性质。有的期刊是社科类,有的期刊是理工类,有的期刊是综合类,有的期刊是专业类。作者在进行投稿时,要选择那些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期刊。当然,即使是同一学科,同样有不同的专业性期刊。二、“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需求相一致。期刊的办刊方向决定了期刊的所需所求,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期刊,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将自己的学术文章有针对性地投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期刊上,这样,被快速退稿的几率将会降低,被录用的几率则会增加。而有的作者,对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只看到期刊名称与文章主题稍微沾边,而并未对期刊作进一步的了解,就盲目进行投稿,难免会被退稿,延迟宝贵的发表时间。三、“准”体现在文章的质量与期刊的层次要一致。期刊大致分为SCI、CSSCI、全国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省级一般期刊等多个级别,有的高校甚至还人为地将一些期刊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等。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与其刊载的文章呈正比关系。作者在初次投稿时,受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文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从一般期刊或二三类期刊开始,先不考虑核心期刊等级别较高的杂志。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寻找本专业学科老师或同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投稿经验可以为初次进入科研写作道路的作者提供有效指导。四、“准”体现在准确把握投稿时机。看“准”投稿时机可以为文章的发表提供时间上的有效保障,一般需要作者根据期刊选题撰写,看准投稿截止日期。这就需要作者近距离地接触期刊,了解期刊的选题指南,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某一选题,并且在规定投稿期限内进行投稿。值得注意的是,投稿必须在有效期内完成,这样期刊编辑才能按照预定计划,按照选题文章,择优按期发表。否则一旦错过了选题时间,就是错过了刊发时间,即使文章质量较高,一系列的审核通过,也只能按照普通来稿排队等候发表刊期。而期刊社的来稿量通常比较大,等待2~3个月甚至半年一载的时间,都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