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学生而言,在世界顶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刊登,意义重大,几乎人人都想进入到SCI刊物的论文,即是SCI论文。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01世界顶尖科研学术杂志世界顶尖科研学术杂志,公认的有如《PNAS》《Cell》《Nature》《Science》《CA》等等。这些期刊录用严苛,比如《Nature》的稿件录用率仅为7.8%,但一经录用,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夺冠。期刊根据收录的不同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是指系统刊发某一学科领域内系列论文的连续出版物;综合性期刊则是对收录的文章专业领域没有限制的一类期刊。《PNAS》编辑搜图《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科学院院报》)是创立于1914年的综合性期刊,也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主要内容包括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Cell》编辑搜图《Cell》(《细胞》)是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专业性杂志。能在《Cell》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Nature》编辑搜图《Nature》(《自然》)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行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其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专题。《Science》编辑搜图《Science》(《科学》)是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官方刊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其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CA》编辑搜图《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CA Cancer J Clin, 《临床肿瘤杂志》)是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内容涉及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且该期刊只约稿,不接受投稿,具有权威性。在科研学术界中,《Cell》《Nature》《Science》三大期刊合称为CNS,《CA》更是大神中的大神,永居影响因子排行榜榜首。0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与SCI论文紧密相关,你的论文在什么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便具有什么水平的价值。而评价期刊的指标,就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那么,影响因子是怎么来的?1997年,Thomson公司创建了一个科研平台Web of Knowledge,此平台具有搜索期刊和评价期刊的功能。搜索期刊使用的Web of Science(WOS),涵盖了三大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ion Index);而评价期刊就是影响因子,每年六月,Web of Science(WOS)都会公布SCI期刊上年度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有它的计算公式,通常是期刊在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简而言之就是被别人引用了多少。比如《Nature》,一年发了800篇,每篇被40+人引用,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是40+。当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则越高,这不仅说明了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之大,也反映出该刊物的学术水平之高。今天科研儿的目标就是发个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比如最顶级CNS,影响因子都在40上下。据 iNature对2020年SCI影响因子预测的结果,其发现:1. 相比于2019年,2020年各杂志IF略微上涨;2. 影响因子变化最大的,一般都是综述性的杂志;3. 《CA》的IF预估最高,没有杂志可以超越,达到了309;《Cell》为40.1(首次突破40,较去年波动稍大);《Nature》为44.4;《Science》为43.4;4. 综合性期刊《PNAS》的IF为9.73。当然,以上仅供参考,最终还是要根据六月份Web of Science公布的IF为准。03杂志版面费除了影响因子,在投稿时,选杂志社也需要关心版面费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杂志社都收取版面费,需要看杂志社的性质,根据是否开源决定。通常,OA的杂志社收版面费,非OA的杂志社不收。OA的期刊被称为开源期刊,又叫开放存取,简称OA(Open Access)。这种杂志的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得它提供的学术资源,无须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通常对文章作者收费。而非OA的期刊一般对作者不收费,但是对阅读者收费。下表节选出上文提到的四大经典杂志社版面费,因《CA》不接收投稿,因此不在显示范围内。数据来源《The Scientist: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Rising Publication Costs》。编辑搜图04SCI论文注意事项在了解了经典的几家国际顶尖科研学术杂志,以及影响因子和版面费对SCI论文投稿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清楚几点注意事项。首先,你所投的SCI论文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再者,在投稿前准备英文投稿信(Cover Letter),说明你的论文研究的意义,以及与所投杂志的相关性。各个杂志的投稿具体要求不同,一般会在杂志的投稿须知中表明,投稿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完成。《Nature》的母公司——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的资深编辑Nicky Dean曾表示,“有的学者知道如何构思一篇论文,论文语言水平也很好。这些论文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仔细打磨,观点成熟,结构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和论文的影响力,所以有想法还不够,论文写作水平也很关键。”
投稿选择nature还是science?欧洲杂志和美国杂志的区别在一些科研论坛中大家都会询问这么一个话题,投稿选择《nature》还是《science》,针对这两个综合性科技顶级期刊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美国科研学者更喜欢《science》,欧洲人科研学者更喜欢《nature》,不过对于中国讲究发文速度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选择美国期刊是最佳选择,因为美国科研杂志审稿速度比欧洲的杂志要快很多,如果是想要评职称或者是赶时间出文章,那么选择美国科技期刊是最佳的途径,然在在《nature》和《science》顶级期刊的选择上,在中国似乎《nature》的地位似乎要比《science》高,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难中的顶刊决定了地位,有人论坛爆料,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在《nature》投稿,结果告知东西不够新,建议转投《nature chemisty》,结果转投《nature chemisty》后,审稿人意见居然要补充大量实验,而他觉得自己的科研实验数据已经足够说明自己的科研成果,于是碰运气改投《science》,结果没过一个月就被《science》接收了,当然也有人投《science》被拒,改投《nature》被接收的例子,因此发顶级期刊有时候需要看你的东西对不对当时期刊主编的胃口,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德国的科技期刊不受人重视 国际顶级期刊被英语国家所统治如果小编现在说起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在中国人眼中看来这是一份2区,影响因子只有2.557的科技期刊,但是在德国人眼中,这份期刊的分量非常的重,其实目前在全球的科技期刊中,整个影响因子被美国人所控制,欧洲也是以英国人说了算,非英语系国家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都不高,特别是科技发达的德国和法国,虽然德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们觉得自己国家的科研杂志不受欢迎,但是他们所属欧洲大陆,他们对英国的《nature》也比美国的《science》看的重,《nature》是第一选择,而《science》是第二选择,用德国人的话来说,美国人做事太浮夸吹牛,做科研一点都严谨,美国人也看不起德国科研人员的死板性,因此也把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的影响因子调到非常低,但是做科研的人都知道《Annalen der Physik》有多么的优秀,鲁道夫·科尔劳施于1854年及其子弗里德里希·科尔劳施(Friedrich Kohlrausch)于1863年和1876年的展宽弛豫,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1887年)的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马克斯·普朗克(1901年)的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1年)的毛细现象(capillarity), 爱因斯坦(1905年)四篇论文,涉及光子、布朗运动、质能方程、狭义相对论等,爱因斯坦(1907年)的有量子化能级的固体的热容,爱因斯坦和奥托·施特恩(1913年)的接近绝对零度的分子运动,爱因斯坦(1916年)的广义相对论,埃尔温·薛定谔(1926年)的薛定谔方程。。。。。。你没有看错,这些牛逼的科研论文都发表在目前影响因子只有2.557的《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上。美国人口结构 美国和德国科研人员搞笑的数据我们大家都知道二战以后,人类的科技中心逐步由欧洲大陆转向美国,欧洲的战乱让美国发了战争财富,大量欧洲科研学者逃难到了美国,加上美国和苏联在战胜德国后,瓜分了当时德国的很多科研工作者,目前美国人口结构中德国裔人口占比15.2%,位列美国人口比例最高,要知道美国黑人一共才占比8.8%,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搞笑的数据,美国和德国科研学者相互的看不起,其实属于自己看不起自己,毕竟美国很多知名的科研学者都是属于德国裔,例如著名的爱因斯坦。但是对比美国和欧洲的工作状态,美国科研工作者更加的国际化,工作状态更加的务实,而德国科研工作者更加的传统,对科研工作更加的严谨和讲究兴趣爱好,并不是想美国一样追求利益和科研实用性。因此在德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德国的高校在全球的排名非常的平均,没有像美国有那么多顶尖的高校,但是也没有美国那么多的野鸡大学的存在。美国高校两极分化严重,而德国高校似乎发展更加的均衡!在欧洲科研圈中认为美国就是暴发户的存在而已单选|如果你投稿nature还是science?naturescience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细胞死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现象,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机制【1,2】。依据其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及具体分子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凋亡(Apoptosis),坏死样凋亡(Necroptosis),焦亡(Pyroptosis),铁死亡(Ferroptosis),自噬性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等死亡方式【3,4】。细胞死亡在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机制。被感染细胞的死亡对病原体感染的抑制是通过多个途径实现的:一方面,被感染细胞的死亡会使得病原体失去复制场所,直接暴露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进而被这些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5,6】;另一方面,被感染细胞的死亡伴随着细胞内容物的分泌与释放,会诱发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在招募炎性细胞的同时,参与激活并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6-10】。在一些非感染的自发性炎症疾病中往往伴随着细胞死亡的现象,鉴于坏死样凋亡强烈的促炎效应,它是否参与自发性炎症疾病过程?2020年3月25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莫玮课题组和韩家淮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题为“Gut stem cell necroptosis by genomeinstability triggers bowel inflammation” 的研究文章,报道了肠道干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激活ZBP1-RIP3-MLKL轴引发干细胞坏死,导致自发性的肠道炎症。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不编码序列,其中就包含了一系列叫做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的序列。其在人体内含量丰富,含有不同家族,拷贝数众多,大约占基因组的8-10%。ERVs类似于逆转录病毒,它的活跃会引起基因组不稳定以及激活细胞内固有免疫。为了维系细胞的稳态,绝大多数ERVs需要被DNA甲基化或组蛋白H3K9位点三甲基化修饰,使其处于静默状态。作者发现在健康的肠干细胞中是通过SETDB1(H3K9位点三甲基化甲基化转移酶)对ERV区域进行特定的组蛋白三甲基化修饰从而抑制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激活,以保证基因组的稳定性,维持肠干细胞稳态以及肠道上皮的完整性。而在炎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人样品中,SETDB1表达量在肠干细胞区域有明显的下降。由于SETDB1在肠道干细胞区域特异性的高表达,在肠道上皮或者仅在肠道干细胞中敲出Setdb1后,小鼠肠道都会产生类似于人IBD的自发性炎症。通过对Setdb1敲除以后一系列时间点的表达谱比较,作者发现再生型肠干细胞的基因Clu在Setdb1敲除后的第二天就开始高表达,表明Lgr5+干细胞死亡是肠道炎症的早期事件。在IBD病人样品中,SETDB1的表达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呈负相关;在敲除Setdb1的第二天,小鼠肠道隐窝(干细胞区域)细胞就出现基因组不稳定性,由此,作者认为Setdb1敲除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干细胞死亡是后期肠道炎症的驱动事件。在鉴定哪一种细胞死亡类型的研究中,作者充分利用小鼠遗传工具,发现只有在肠炎小鼠中将necroptosis通路中的RIP3或MLKL敲除,才能阻止肠道干细胞的死亡。经典的坏死通路的信号来自于细胞外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并依赖于RIP1的激酶活性。但是在离体类器官(organoid)培养中, RIP1激酶抑制剂并不能抑制Setdb1敲除organoid的解体排除经典坏死通路的可能性。在坏死样凋亡中,RIP1和RIP3,RIP3和RIP3间通过两者共有的RHIM结构域相互结合。ZBP1是另外一个具有RHIM结构域的蛋白。之前的工作发现少数病毒,比如流感病毒IAV,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可以通过ZBP1激活坏死。在非感染情况下,ZBP1介导的坏死只有在RIP1 RHIM结构域突变的小鼠上发现【11】,但是其生物学意义和机制仍是未知。3月17号的Cell杂志报道了IAV激活ZBP1起始坏死的具体机制。Siddharth课题组发现 IAV产生的ZRNA是促发坏死的死亡信号(Cell亮点 | 张霆/尹超然等揭示流感病毒如何导致细胞程序性坏死——左手螺旋核糖核酸(Z-RNA):一种新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12】。本文作者通过对转录组的KEGG分析,发现在Setdb1敲除的肠干细胞中,有大量类病毒的积累。通过对结合在ZBP1上的核酸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这些核酸是ERV RNA。ZBP1的N端有结合核酸的结构域,如果将此结构域剔除,Setdb1敲除导致的肠干细胞死亡可被抑制。由此,作者认为,Setdb1的缺失使得ERV重新活跃,破坏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大量积累的ERV RNA作为死亡信号,结合并激活ZBP1启动坏死样凋亡。不论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还是遗传上删除Zbp1抑制坏死样凋亡都能够消除小鼠肠道自发性炎症,这样的结果证明了ZBP1介导的坏死在非感染性炎症中重要病理作用。此外,通过与浙医二院,福医大附一院和中山六院的合作,在获取的IBD病人的病理样品和活检样品中发现SETDB1下调,ZBP1上调,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发生以及细胞程序性坏死激活等证据,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该研究提出内源性的逆转录病毒是IBD自发性炎症的来源,为IBD的成因提出一个新的机制,为靶向治疗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莫玮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瑞聪、李洪达、蔡治煜和韩家淮课题组吴剑锋助理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莫玮教授和韩家淮院士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等基金的资助,在厦门大学完成。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27-x参考文献1. Fuchs, Y. & Steller, H. Programmedcell death in anim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Cell 147, 742-758,doi:10.1016/j.cell.2011.10.033 (2011).2. Rieux-Laucat,F., Fischer, A. & Deist, F. L. Cell-death signaling and human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15, 325-331 (2003).3. Kroemer,G.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celldeath: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2009.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16, 3-11, doi:10.1038/cdd.2008.150(2009).4. Dixon,S. J. et al. Ferroptosis: aniron-dependent form of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Cell 149, 1060-1072,doi:10.1016/j.cell.2012.03.042 (2012).5. Aachoui,Y., Sagulenko, V., Miao, E. A. & Stacey, K. J. Inflammasome-mediatedpyroptotic and apoptotic cell death, and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16, 319-326,doi:10.1016/j.mib.2013.04.004 (2013).6. Chow,S. H., Deo, P. & Naderer, T. Macrophage cell death in microbial infections.Cellular microbiology,doi:10.1111/cmi.12573 (2016).7. Stephenson,H. N., Herzig, A. & Zychlinsky, A. Beyond the grave: When is cell deathcritical for immunity to infection? Currentopinion in immunology 38, 59-66,doi:10.1016/j.coi.2015.11.004 (2016).8. Restifo,N. P. Building better vaccines: how apoptotic cell death can inceinflammation and activat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12,597-603 (2000).9. Zelenay,S. & Reis e Sousa, C. Adaptive immunity after cell death. Trends in immunology 34, 329-335,doi:10.1016/j.it.2013.03.005 (2013).10. Rock,K. L., Lai, J. J. & Kono, 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o celldeath. Immunological reviews 243, 191-205,doi:10.1111/j.1600-065X.2011.01040.x (2011).11. Newton,K. et al. RIPK1 inhibits ZBP1-drivennecroptosis ring development. Nature540, 129-133,doi:10.1038/nature20559 (2016).12. Thapa,R. J. et al. DAI Senses Influenza AVirus Genomic RNA and Activates RIPK3-Dependent Cell Death. Cell Host Microbe 20, 674-681, doi:10.1016/j.chom.2016.09.014 (2016).
《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
来源 | 山东农业大学校报编辑 | 学术君第一作者TOP期刊14篇,一区期刊6篇,五年他引11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源刊物6个期刊的审稿人,十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奖励……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属于93年的博士生张程张程,男,1993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7级土壤学博士研究生。2015年9月推荐免试进入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9月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朱鲁生教授。2019年10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Jay Gan教授课题组访学一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张程是一位思想品德优秀,学习刻苦努力,科研创新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高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他现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累积影响因子94.2。其中,TOP 期刊14篇,一区期刊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近五年他引频次110余次。曾获高廷耀环保基金委博士生奖学金(全国每年20人)、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先正达奖学金、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奖励。01“做事先做人,成才先立德”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共产主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他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思想上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做事先做人,成才先立德”,他时刻将这句话记在心间,践行脚下。他热衷实践、踏实肯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本科期间,他参加“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作为烟台队队长,带领队员走访果园,利用自己的专业,帮助果农了解环保知识,同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志愿者,获山东农业大学“突出贡献单项奖”。他曾到校团委担任团委助理,协助老师更好的为同学服务。本科毕业之际,他由于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他曾担任校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并获得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由于在硕士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他成功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攻博期间,张程一直担任实验室管理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协助老师们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他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实验室所有仪器、物品进行建档,责任到人;他还建立了实验物品购买登记、使用归还以及损坏档案,使实验室满足同学们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开支。 0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了信仰的力量,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本科期间,他跟随诸葛玉平教授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SRT),并担任主持人,这次经历培养起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他,便对科研中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与激情。好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他的导师朱鲁生教授是一位科研学术能力非常强的老师,张程总说:“没有朱老师的悉心教导,就不会有现在的成绩。”朱老师每天扎根在实验室的科研状态,也成为激励他不断进取的动力。攻博期间的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与机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在人工土壤和潮土中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与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农药在小麦、玉米、苹果等作物内的传输与分布”、“旱地典型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组成、结构和功能影响”等多项课题和研发项目。他现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并担任SCI源刊物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emosphere等6个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审稿人。多次将研究成果在“全国生态毒理学大会”、“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等重要会议上展示。他因科研上的优异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硕士博士中期考核“优秀”、“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03“不误正业,全面发展”他追求全面发展,以丰富的兴趣爱好和乐于助人的行动充实自我。他经常活跃在校院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表演相声、小品、歌舞剧,跳街舞、参加健身操大赛等,曾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文体工作单项奖”。此外,他组建了山农第一个滑板协会;他参与组建了“静电”乐队,担任贝斯手;加入街舞俱乐部;加入院研究生篮球队等。他总是能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项挑战,以真诚的心去关心、帮助同学。他开朗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过去属于历史,荣耀已成过去。”科研之路任重道远,他刚刚起程,希望他可以为科研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最后愿每一位硕博的科研路都能一帆风顺本文来源:山东农业大学校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在生物医学领域、工科领域,3分+的期刊在JCR分区上并不起眼,也许只是三区,四区,甚至很多5分+的期刊也被冠上“水刊”之名!而在这么一个小众的领域,3分+的期刊已经是TOP1了。这个领域,总共只有20本期刊,那就是民族研究领域!而这个领域的TOP1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最新影响因子只有3.12分。除了是民族学的顶刊外,《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还是人口学的TOP2期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本难度适中的顶级SSCI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吧。1 期刊介绍《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简称JEMS,是英国的一本期刊,出版关于移民及其后果的研究文章,以及有关种族冲突,歧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公民权和融合政策的文章。2 主编介绍JEMS的主编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移民研究中心的Paul Statham教授。3 刊文量JEMS的年发文量为100-200篇左右,年发文量也在逐年上涨中。今年截至到目前(8.17日)为止,已经发文224篇。(数据来源于iJournal网站)国人占比情况:分析了2020年的224篇文献的地区分布。中国人只占了12篇,国人占比5.3%。4 影响因子和分区这些年来,JEMS的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分多,一直涨到了如今的3.12分。分区情况:在人口学方面位列全球第二,在民族研究中位于全球第一。JCR一区杂志。而在2015年的时候,这本期刊只在民族研究中排列第五,这几年由于其影响因子突飞猛进,其排名也逐年上升,一直到现在成为了民族研究中的老大。5 自引率根据iJournal期刊平台的数据显示,JEMS去年的自引率为7%,处于非常安全的水平。6 版面费JEMS彩图印刷收费标准为:每个彩图300英镑(400美元;500澳元;350欧元)。对于超过4个彩色图形,第5个及以上的彩图将按每个50英镑收费(75美元;100澳元;65欧元)。7 投稿心得根据网友的评价,这个杂志难度适中。影响因子不低,为民族研究和人口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如果真的中了这么杂志,我能吹一辈子!虽然这本杂志目前中国人发文量不大,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只发表了12篇文章,平均每2个月发表3篇,但是小编相信,未来中国的科研实力也将越来越强,这些顶刊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的论文!以上分析,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敬请指出。仅供参考~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
一篇论文撰写完成甚至润色加工完毕后,就要考虑进行投稿了。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投稿并不是盲目地将文章投递出去而已,需要作者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文章的发表概率。那么,如何才能“找准”期刊,“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达晋编译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的办刊宗旨要一致。每本期刊都有其办刊宗旨,所谓办刊宗旨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坚持的办刊方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期刊定位是学术性还是科普性、文摘类还是娱乐性。期刊的定位决定了期刊刊载文章的性质。有的期刊是社科类,有的期刊是理工类,有的期刊是综合类,有的期刊是专业类。作者在进行投稿时,要选择那些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期刊。当然,即使是同一学科,同样有不同的专业性期刊。二、“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需求相一致。期刊的办刊方向决定了期刊的所需所求,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期刊,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将自己的学术文章有针对性地投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期刊上,这样,被快速退稿的几率将会降低,被录用的几率则会增加。而有的作者,对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只看到期刊名称与文章主题稍微沾边,而并未对期刊作进一步的了解,就盲目进行投稿,难免会被退稿,延迟宝贵的发表时间。三、“准”体现在文章的质量与期刊的层次要一致。期刊大致分为SCI、CSSCI、全国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省级一般期刊等多个级别,有的高校甚至还人为地将一些期刊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等。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与其刊载的文章呈正比关系。作者在初次投稿时,受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文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从一般期刊或二三类期刊开始,先不考虑核心期刊等级别较高的杂志。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寻找本专业学科老师或同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投稿经验可以为初次进入科研写作道路的作者提供有效指导。四、“准”体现在准确把握投稿时机。看“准”投稿时机可以为文章的发表提供时间上的有效保障,一般需要作者根据期刊选题撰写,看准投稿截止日期。这就需要作者近距离地接触期刊,了解期刊的选题指南,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某一选题,并且在规定投稿期限内进行投稿。值得注意的是,投稿必须在有效期内完成,这样期刊编辑才能按照预定计划,按照选题文章,择优按期发表。否则一旦错过了选题时间,就是错过了刊发时间,即使文章质量较高,一系列的审核通过,也只能按照普通来稿排队等候发表刊期。而期刊社的来稿量通常比较大,等待2~3个月甚至半年一载的时间,都是正常现象。
马上要面临投文章的小白一定一头雾水,究竟这件事有多难?且听小西聊一聊。小西目前是sci期刊的审稿人,目前已担任一年。根据自己审稿和投稿的经验,我为大家总结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期刊 期刊 期刊。这是投文章的重中之重。首先确认你选择的期刊是你所研究领域的人常常投的期刊,一类研究人扎堆投的期刊则表明审稿出结果快,命中率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呢?首先根据平时积累的文献用文献管理软件总结出最常出现的期刊和作者及课题组。这个方法很讨巧,省时间。同时引用文章的恰好的审稿人的概率高。其次最好的方法询问课题组之前投文章是什么期刊,一个组的文章研究风格一致。之前能投中,这次也很大概率命中。最后从中科院文献分区的系统里输入你研究领域常常出现的词,自然会有相应的期刊出现。根据影响因子分成高中低三档最为备选。2 一定要抓住期刊关注的要点,这一部分在期刊首页投稿须知可以找到。如果不认真学习期刊关注的重点,并且文章的重点往上凑的话,很容易被打成没有创新型,想翻身很难。3 被拒的期刊还可以投吗?如果被拒稿的编辑理由还有可以更改的余地那一定据理力争一下再投一次,这样给编辑留下好印象。4 改文章改什么?你不得不承认 做出来同样的东西,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看起来更有深度。那究竟怎么改或者写的时候怎么构思。几个tips如下:研究深度加深,这部分可以涉及些计算类整篇文章主题统一,一只扣主题,不散。紧跟目前研究的潮流。今天投文章是一下小提示以上,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