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韦编|在线科研小工具安利非乎

韦编|在线科研小工具安利

作为一个手残党+懒癌患者,真的不喜欢安装各种软件,捯饬半天浪费了时间不说,可能还是安装失败…(╮(╯-╰)╭)总而言之,能在线用的就不想下载,尤其是在发现了一些方便的在线小工具后,既不占多少内存又省去了安装的麻烦,关键是好用,而且免费!现在把这些科研小工具分享给一些像我一样的小伙伴,小工具涉及文献检索下载、常用科研网站、作图设计、会议论文投稿等领域。(小提示:下文的网址均需复制到网页搜索哦)1. SCI-HUB网址1:https://sci-hub.tw/网址2:https://sci-hub.shop网址3:www.sci-hub.ren网址4:https://sci-hub.se/相信很多同学都了解过这款论文下载神器,号称“to remove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最近因为疫情,很多小伙伴在家可能多多少少会受到学校VPN不稳定的困扰,那么你肯定需要这款神器!目前来看,这几个网址还是比较稳定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知道你所需文章的URL / PMID / DOI号其中之一,然后粘贴到检索框即可。2. SmallPDF网址:https://smallpdf.com/cn非常好用的PDF小工具!对于日常搞科研的同学们来说,经常要用到PDF文件的相关操作,比如和PPT、Word、Excel、JPG之间的格式转换,以及PDF编辑、合并、分割和加密/解密功能等,而这些功能该网站都能实现,重点是全部免费。支持谷歌网上应用店(在谷歌浏览器安装一个谷歌上网助手即可)的还可以直接添加SmallPDF扩展程序,在网页使用起来更方便。3. ProcessOn网址:https://www.processon.com/ProcessOn是一个在线作图工具的聚合平台,可以在线画流程图、思维导图、UI原型图、UML、网络拓扑图、组织结构图等等。还可以在线创作协作小组,将作品分享给团队成员或好友,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可以对作品进行编辑、阅读和评论。4. 创客贴网址:https://www.chuangkit.com/这个网站是我很久之前在知乎发现的,它是一个极简的平面设计工具,可以用来制作PPT、海报、简历等等,容易上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完全可以满足日常设计需求。内置大量的设计模板以及免费高清图片,不需要下载Adobe就可以满足一般的PS需求,支持多种格式输出,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探索一下。5. Conference Partner(会议伙伴)网址:https://www.myhuiban.com/一个关于会议投稿的简洁网站。我们在查阅论文时可能会经常遇到会议论文,如果想知道某个会议及级别可能会没有头绪,那么这个网站便可以解决我们这个烦恼!网站有比较全的国际会议名录,其中对于会议分级做了明确的标准,包括三个指标:CCF、Core及QUALIS,简直是想投稿会议论文的小伙伴的福利,其中对会议日期、地点、征稿要求和截稿日期都做了清楚的标注。6. 科研干货导航网址:http://www.9312.net/这是一个网址导航网站,包含谷歌学术(插件)、谷歌镜像以及一些学术相关的网址和科研实用工具,也包括我们介绍的第一个SCI-HUB网址导航,而且链接更全。这个网站总体来说比较实用,页面也较为简洁,但有一个缺点是刚打开时会弹出一个广告,点击右上角叉掉即可,不影响后续使用。7. 格桑花学术导航网址:http://www.20009.net/这也是一个导航网站,收录了国内外最受欢迎的学术网站。同时还有大量的学术分类导航,基本可以满足科研党的检索需求。这一期的在线科研小工具安利就到这里啦!如果有其他好用的小工具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撰稿|学科部 徐青梅图源|网页截图排版|宣传部 郭潇瑾

“在线”科研+组会,看清华师生“大显神通”

清华本周如期开课啦除了上课众所周知做科研、开组会也是清华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人不在实验室?导师不在你身边?团队成员太分散?别担心师生们开动大脑闪光的好主意频频出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疫情期间他们是如何让科研组会乐无边的~能动系——麻林巍老师课题组麻林巍老师虽然身在疫区,但很早便在家恢复了工作状态,并通过微信和电话的形式和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分享了他对课题组当前科研工作的一些看法。听完“全校同一堂课”后,课题组通过会议软件进行了一场“在线组会”,课题组成员分别在浙江、河南、陕西、安徽、云南、新疆、甘肃、宁夏、黑龙江、北京、马来西亚和德国在线参与会议,每位老师和同学都分享了自己目前的健康情况和假期所做的事情。国际化的“云端”课题组通过“在线组会”,课题组确认了通过在线形式并不会影响课题组绝大多数的工作。因此,课题组将通过线上形式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包括通过群内群发邮件的形式完成“老师讨论预约表”,通过线上会议软件进行“在线组会”和组内的其他工作交流。车辆学院——周青老师课题组为了让同学们在家也能够获取实验室的文件和运算资源,课题组的老师帮助同学们远程连接到各自的实验室电脑。“说实话,这次由于特殊情况,让老师亲自协助这样的小事情,心里特别感激,同时也是感到暖暖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虽说现在每日都宅在家中,但每天清晨点开邮箱都能看到来自院系、导师和师兄弟的相关工作邮件,便感觉到大家仿佛又站在了一起。用网络会议代替每周的工作例会,用邮件和社交软件代替平日的科研讨论。师生们表示,对抗疫情这场持久战,准备好了,且必胜!教研院——张羽老师课题组教研院副教授张羽带领课题组同学测试了不同款在线上课系统。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学校将借助网络平台灵活开展春学期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根据“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学?张羽课题组提出了“防疫期间如何开展在线教学?”的三条建议——保证授课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学习分析;注意组织好学生课外的学习与交流,并表示:“把知识与思想之雨洒向祖国各地的学子,玩转云端课堂、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我们有信心!”张羽课题组对比不同视频会议软件的云端教学效果经管学院——朱武祥老师课题组受疫情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及其课题组对全国1435家中小企业的情况及诉求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减免债务、设立振兴基金等政策建议。课题组2013级博士生王子阳表示:“朱老师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话题,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与企业沟通,以此抽象出值得研究的话题。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商业模式和负债能力相关理论便都是来源于实践,随后再根据经典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朱武祥与同学们线上探讨“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系——李国良老师课题组计算机系教授李国良课题组则用实际行动践行“程序报国”的初心。课题组2018级硕士生骆昱宇表示,起初自己看到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很关注疫情发展,因此萌生了将可视化知识学以致用,通过疫情地图等工具让普通群众及时了解疫情变化的想法。但在自己因数据获取和清洗等难题而打退堂鼓的时候,导师的一番话激励了大家:“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为打败疫情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数据库组有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个事情我们必须得做,并且还必须好好地做。”在李国良课题组的努力下,平台顺利上线,发布当晚就获得上万的访问量,其中,由计算机系2017级博士生赵天宇搭建的疫情小区查询模块很受欢迎,师生群众利用该模块便可迅速了解和预测身边的疫情态势。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团队还专程向李国良课题组提出,希望基于平台数据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生命学院——王宏伟老师课题组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生命学院多个课题组展开了课题攻坚。其中王宏伟教授实验室也开始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来研究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的关键蛋白,以期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结构基础。从做样品,到优化实验条件、分析数据,王宏伟和实验室在研人员一起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线上线下细致指导。法学院——汪洋老师课题组通过微信语音会议的形式组织毕业论文讨论,是汪洋课题组的假期常态,每一位同学就自己的完成进度以及内容进行报告,大家围绕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完善意见,推进进度。“我们还记得一个细节,有一次同学们就一个案例能否在文章中应用的问题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邮件是晚上十二点半发出去的。早上起床以后便发现,老师在凌晨三点钟便对邮件进行了回复。”课题组的同学说。大家表示,这种走心的引导不仅仅在假期,更是日常导学交流的常态。土木系——冯鹏老师课题组土木系冯鹏教授借助会议软件,在网上组织了3次直播讨论会,促进学术研究。一周先后有3位报告人作了学术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方面缓解疫情给大家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测试会议的系统,为在线教学做尝试。”冯鹏说。昨天,冯鹏还在线上举行了博士生预答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多方位的探索,正在继续。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老师课题组这个假期肖贵清给同学们布置了学术任务,并通过微信给予了大家远程指导。在此期间,他也一直在师门群里鼓励大家利用假期时间学习、休息,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重身体。“过年时,肖老师发了师门过去一年的精彩瞬间在我们的群里,回想起和老师同学们的点点滴滴,感觉很温馨。因为老师平时对我们都很好,不光是学术上指导,更会在生活上关心我们,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同学们说。2019年肖贵清与学生们合影美术学院——陈辉老师课题组尽管假期只能线上交流,美术学院教授陈辉仍时时刻刻用画作鼓励同学们。课题组2017级硕士生陈博贤表示:“导师会亲自创作疫情防控主题绘画,并在群里分享给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很好的学习。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也纷纷在微信群中分享作品,共同为武汉加油!”陈辉与课题组同学的疫情防控主题绘画作品核研院——HTE课题组无体育,不清华!忙碌科研的同时不忘体育锻炼,真是清华师生最真实的写照,这一点,很清华!当然还有很多的乐趣比如:“来来来,大家打开摄像头看看,我看看谁胖的最多。”水利系尹同学的本学期第一次组会就这样在导师的一句玩笑中,欢声笑语地开始了。“看着老师齐全的设备,我们感觉昔日正经严肃的导师,突然变成了主播,认真的样子真是可爱。”同学们表示。更多同学谈到:“老师给了我们很多鼓励,讲述了很多人生道理,也许现在经历的逆境将来是一种财富,他希望我们在逆境下继续追逐科研梦想,在这个特殊时期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很暖心,很触动。”时事险阻从来拦不住清华人的脚步疫情面前导师们或关心健康或督促学业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肩负起清华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知难而进,众志成城自强的清华人将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THUers学习和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止你,做好准备了吗?分享你的故事吧在此向各接受采访并提供资料的课题组致以真挚感谢!

零纪年

共享实验,打开校门在线科研

疫情期间,网课当道,理工科的科研实验成了最大的痛点和难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远程控制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千里之外,一边直接操控学校实验室里的实体实验设备,一边通过家里电脑屏幕对即时电压、电流、相位差变化有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远程控制、跨校共享,一根网线之下,别说国内的兄弟院校,就是大洋彼岸的高校,也能资源共享、实境互动。(4月27日中国教育报)小平台、大舞台,教育上云,同屏同学。疫情防控之下、校门紧闭之后,需要躬身实践的科研实验确实容易成了“无米之炊”。而软件仿真教学固然省事,却也因为虚拟感太强、且实验结果掣肘于理想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实验注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在新基建思维之下,恐怕最应该将前沿的数据及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在“后疫情时代”探索并实践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这些年来,高校开放教育的大门始终在羞答答地打开。一方面,实验器材“金贵”,且专业实验对师生有基本的技术及风控要求。另一方面,实验是科研的前提,核心数据和研究对实验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尽管图书馆和教室可以开放,但核心的实验区域始终处于“独享”状态。杭电“实验金课”平台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学生们在咖啡厅或者家里就能做好复杂而严谨的科学实验,更重要的启迪,在于为未来的社会实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比如借助5G等“互联网+”技术,依托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力量,打造立足全校、面向世界的“共建、共研、共享”的远程实验中心,开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验项目,不仅有助于在安全前提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能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从而实现了远程实验平台相关技术的社会化积累。依托共享实验,高校的校门打开了,科研的思路开放了,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更是有效提升了。此外,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社之间的关系,也会在共享实验中得以重构。就比如杭电实验室人员下午5点钟下班了,友校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用杭电的实验设备;反之,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实验设备,在他们的下班时间,杭电师生同样可以通过远程实验平台在他们的实验设备上做实验。这样的场景如果能复制并推广,对于创新社会的价值必会不可估量。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写了知识传播范式。4月3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免费开放500多册重点教材,以支持全球受疫情影响关闭的高等教育机构能继续开展其教学活动。如果我们的共享实验能走出校门、走向世界,那么,教育资源的公平与均衡配置必会找到新的实现路径,社会创新创造的能力必会在实验门槛降低后得以快速勃兴。在各地高校“课程共享接力计划”和共享实验成为现实的今天,非接触教育的“脑洞”,也许为高等教育普惠社会提供了加速奔跑的“翅膀”。

漫画家

科研云开启云端“互联网+科研”新模式

据悉:2020年5月11日,《科研云》在哔哩哔哩,百度直播,抖音等直播平台与《中国化学快报》共同举办“新材料新能源主题论坛”。讲座邀请到湖南大学周一歌教授,天津大学许运华教授,天津大学胡适教授进行新材料新能源专题学术公益讲座。2020年5月15日,《科研云》将在哔哩哔哩,抖音等直播平台与《中国化学快报》共同举办“女科学家论坛”。该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王得丽教授组织发起,邀请到中国科技大学余彦教授,重庆大学李莉教授,中山大学李光琴教授,浙江大学陆盈盈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李芳芳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葛君杰教授,中国医科院王俊丽老师进行能源材料专题学术公益讲座。5月17日,在《中国化学快报》创刊30周年之际,《科研云》也将与其再次联合开展系列公益讲座活动。首场报告专题为“绿色与能源催化”,由天津大学张志成教授组织,邀请嘉宾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院士,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王连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和天津大学姜忠义教授。截至目前,《科研云》平台陆续已与《中国科学》,《EnergyChem》,《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合作开展了多场学术报告,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在2020年4月25日,《科研云》与中国科学杂志社就联合开展了一场“电催化”专题报告。催化反应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与储存、绿色合成与新物质创造等重要技术领域,在提高化学转化速率、效率和选择性以及实现清洁能源技术的广泛普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王训教授,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邓德会研究员,吸引了近10万名专业观众的在线观看和广泛讨论。《科研云》系列科学前沿云讲座公益活动由天津大学陈亚楠教授,胡适教授等多位老师发起和组织,能源学人联合参与,清华校友总会生医药学院分会协办,旨在为学术/产业界一线科研/研发人员提供一种了解和交流国际前沿科技的新途径!云端讲座开展至今,已累计邀请到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开展了50场学术报告,专业听众人数累计超过150万人次。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储能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催化,光电器件,柔性器件,超快光谱,电子显微学,3D打印,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科研云用互联网+科研的全新模式将掀起更大范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多领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把交流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力量。文章转载自“CCTV公益之声”,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黑白之朴

科研学习不容错过的11个平台

经管之家经管之家公众号,依托国内最大的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类的在线教育和咨询社区,涵盖经济热点、楼市动向、社会百态及各类学习资源等广泛话题,是百万用户的顶级经济-管理圈子!经管之家公众号每日定时推送,内容关注经管之家,或许不会让您马上成为金融大家,但是一定会给您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活力!硕博就业出国硕博就业出国,以为高知群体监控最好的发展机会为目标,推送内容包括考博、申博、出国读博、访学、交换、求职等方面精心挑选出来的优质信息,帮助您把握不容错过的重要机会。这个号的主要功能是:1、监控50万以上薪酬硕博高薪职位2、监控硕博职场生态,及时播报行情3、劲爆出国机会,助你拥抱国际舞台梅斯医学梅斯医学(MedSci),全球高精尖医学人才聚集地,在这里你可以获取最新、最精彩的资讯。热门研究?辛辣时评?专业知识?你想要的,我们全都有!一站式资讯平台,带你探遍医学最前沿。生物谷如果你是一名科研学霸,如果科学、实用、权威是你秉持的学术理念,那么,生物谷的专业型学术风格一定与你心灵契合。深耕于生物医药领域17年,全面、创新、深入共享全球生物医药科研资讯与行业干货,曾数度被用户点评为学术界公众号的一股清流。学术公开课学术公开课服务数百万硕博生和科研工作者,内容丰富,包括前沿的科研资讯、优质的科研学习课程、劲爆硕博就业信息等等,只要你需要的,我们都会努力提供服务,帮助你变身科研达人,快快关注我们吧!植物学最前沿“植物科学最前沿”微信公众平台致力于分享和交流植物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努力构建最专业的植物科学学术传播平台。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植物科学最前沿的研究进展,还可以共享获得更多的植物科学研究方法及软件,还可以加入我们的学术交流群,20多个学术交流群,总有一个适合你。高分子科学前沿想了解高分子领域最新进展,快关注这个公众号!初入高分子行业,对此一无所知别担心,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公众号“高分子科学前沿”除了及时专业的资讯和文章外,还有社群、找项目、找导师、找……高分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了解最新学术进展、工业进展、技术交流、信息发布化学加化学加,中国著名互联网品牌之一。关注化学加,看到不一样的化学,这里有你有我有大家,20多万人已关注。化学加主要涉及化学化工、医药日化、科技科普教育领域,从这里您可以看到有趣的化学实验,生动的科普故事,化学名家名企的成长经历,最前沿的学术科研进展,最新的产业新闻及商业机会等。化学加网-CAS查询数据库已收入四千多万种化学品,一亿多条数据,包含众多常规品种的供应商联系方式,可在线直接询价、购买。化学加网还提供难题悬赏,定制合成,技术供需,专业人才招聘等功能。放弃关注,您忽视的除了化学,还包括加!群学书院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旨在推广全民阅读事业,普及人文社会科学新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造建康社会。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公益沙龙、海外游学、文化参访。2017年获第三届华文领读者大奖。书院总部位于南京中山陵永慕庐(宋庆龄别墅)。群学书院微信公号拥有订阅户十九万,已成为南京读书界最大的深度阅读平台。中外学术情报优质的综合性学术平台,每日送上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科研成果、重要观点,重要学习机会以及硕博高薪职位信息。关注者福利:1、后台回“2018”,获取拥有4800万免费论文数据库的SCI-HUB最新动态网址,和可免费下载大多数学术书籍的6个神奇网站网址;2、回复“公开课”,获得C刊/SCI论文发表、研究方法、读博/英语讲座;3、关注后,回复不同关键词,还可获得更多惊喜内容!中国生物技术网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每日为生物领域专业人员和爱好者分享全球前沿、热点学术信息,致力于打造集学术研讨、经验分享、共同进步为一体的媒体平台。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爱之杀

在线科研新节拍 上海科技创新悄然兴起“云中漫步”

再过20天,2020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云端”上线,上海市钦州路100号4楼里,一双无形的“AI慧眼”早已忙碌开启。随着指尖跳动的搜索“关键词”,“AI慧眼”以最敏感的“视觉神经”启动了“在线科研”新模式——无需面对面,不必跑现场,就能捕捉到全球顶级人工智能大咖的“创新画像”,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参与者挖掘AI产业新人才、指明AI研发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在线科研”集结号也在生物信息、病毒筛查、区块链等新领域悄然吹响,伴随着在线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海科技创新踏出“云中漫步”新节拍。图说: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的使用方法 记者/徐程摄(下同)在线科研为AI大咖“画像”走进钦州路100号的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中央大厅的洁白墙壁可以瞬间“蓝屏”,“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跃然眼前。你想了解国内外哪位人工智能专家的科研业绩,只要在搜索栏输入名字,各种有价值的科技信息随之而来。“吴恩达”,记者输入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学家的名字,几秒钟后,一幅丰富又直观的学术谱系图,围绕在他本人的肖像,逐一展开。国籍、年龄、履历、荣誉,科学家本人的创新经历一应俱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大脑计算,他涉足过的研究热词,组成一张醒目的创新关键词矩阵。作为首批建设的十五家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功能型平台利用AI赋能,实现了可视化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去年,以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数据资源为基础,平台发布了《上海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通过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的应用,产生与AI顶级大咖相关的“学术画像”,不必谋面,就可了解其创新全貌。病毒库里“大海捞针”新冠疫情,让“核酸检测”为普通人所熟知。其实,它在生物医药领域十分常见。传统的核酸检测只能覆盖病原微生物全基因组的很小一部分,无法满足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复杂临床检测的需求。在过去,测序技术受地域限制和分析周期的影响,分析结果的及时性较弱,尤其是对疾病的快速诊断十分不利。这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战略部科学数据产品经理左天宇来说,有诸多切身体会。他十分理解科研人员有多么渴望拥有一片“专属云”,实现在线研发和数据分析。“读书的时候,很多医学专业的同学,就会拿着基因测序完的原始数据找人去分析。无奈,医学院里想找到计算机人才不容易;而懂复杂数据分析的人,又难以接触到生物医药团队。”所以,大家只能通过个人人脉去寻找,这种研发效率是比较低的。特别是此次疫情期间,“线上研发”需求更加迫切。例如,国家卫健委提出,“单从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难以鉴别,需依靠病原学检测来区分。”然而,精准的基因组测序以及数据分析和解读,又不是临床医生的必修课。为此,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共同研发了基于二代测序数据的病毒基因组鉴定服务,在线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医生和医学研究者免费开放。与核酸检查相比,病毒基因组鉴定优势就在于,“不仅可精准识别病毒基因特性,还能监测病毒变异趋势并及时做出更新判定。”左天宇形象地做了个类比,病毒核酸检查做的是判断题,而病毒基因组鉴定做的却是简答题。而且,这种“在线科研”是根据病患的呼吸道样本二代测序数据,通过分析流程将样本数据与病毒基因库进行快速比对,不仅1-3小时便可检测出结果,而且是在包括SARS、COVID-19等在内的所有人类已知一万多种病毒种类中,精准地实现“大海捞针”。据后台数据显示,病毒基因组检测平台已向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用户提供了224次检测服务,检出了包括Covid-19、Hepatitis B virus、Influenza A virus在内的近10种病毒。遵义医科大学徐鹏副研究员说:“病毒检测平台让我和周边不太懂生物信息分析,但又有实际需要的研究人员眼前一亮。让我们在线就能享受到上海头部科研力量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发展。”图说: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科研大数据“在云端”基于容器云平台的在线生物信息分析平台G-Xpert已基本完成,预计于今年年底全面上线,真正实现了“科研大数据”。数据中心首席技术官张嘉锐告诉记者,鉴于测序数据分析的专业壁垒,基于云计算的生信分析平台对相关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创新链条上扮演不同角色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协同研发”,真正实现跨团队、跨专业、跨地区的科研协作。“例如,一名从事细菌进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测序数据质控、变异位点提取、进化树构建等常规分析步骤。同时,他也可以通过在平台上与领域内生信专家的协作,进一步分析细菌的进化过程,从而回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过程和产生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在张嘉锐看来,此次疫情给在线科研提出了新需求,也指明了新方向。围绕科研数据的专业存储、大数据分析处理、共享协作等,越来越成为各科研团队面临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天文、地质、海洋、生命科学等以数据为驱动的科研领域,“协同科研”将是提高科研效率和寻找创新突破的新动力。“当然,协同科研并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沟通科学研究,而是将科学研究的全流程真正在线化、数据化,特别是让大学科、大团队的跨地区、跨领域科研协作,可以在云端如履平地。”据介绍,在线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打造,就是希望通过实现各领域专家背书的云原生的数据处理、分析算法和流程,大大降低生物信息分析的门槛,提高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研究效率,实现科研大数据的创新和协同。“未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还将根据实际研发需求,除了在线分析外,将对于医院、疾控中心等涉及敏感数据的机构,协助完成本地化部署分析流程和云平台,提升实时分析的能力。”来源:新华网

所作所为

聚焦在线新经济|在线科研新节拍 上海科技创新悄然兴起“云中漫步”

再过20天,2020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云端”上线,上海市钦州路100号4楼里,一双无形的“AI慧眼”早已忙碌开启 。随着指尖跳动的搜索“关键词”,“AI慧眼”以最敏感的“视觉神经”启动了“在线科研”新模式——无需面对面,不必跑现场,就能捕捉到全球顶级人工智能大咖的“创新画像”,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参与者挖掘AI产业新人才、指明AI研发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在线科研”集结号也在生物信息、病毒筛查、区块链等新领域悄然吹响,伴随着在线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海科技创新踏出“云中漫步”新节拍。图说: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的使用方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在线科研为AI大咖“画像”走进钦州路100号的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中央大厅的洁白墙壁可以瞬间“蓝屏”,“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跃然眼前。你想了解国内外哪位人工智能专家的科研业绩,只要在搜索栏输入名字,各种有价值的科技信息随之而来。“吴恩达”,记者输入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学家的名字,几秒钟后,一幅丰富又直观的学术谱系图,围绕在他本人的肖像,逐一展开。国籍、年龄、履历、荣誉,科学家本人的创新经历一应俱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大脑计算,他涉足过的研究热词,组成一张醒目的创新关键词矩阵。作为首批建设的十五家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功能型平台利用AI赋能,实现了可视化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去年,以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数据资源为基础,平台发布了《上海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通过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的应用,产生与AI顶级大咖相关的“学术画像”,不必谋面,就可了解其创新全貌。病毒库里 “大海捞针”新冠疫情,让“核酸检测”为普通人所熟知。其实,它在生物医药领域十分常见。传统的核酸检测只能覆盖病原微生物全基因组的很小一部分,无法满足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复杂临床检测的需求。在过去,测序技术受地域限制和分析周期的影响,分析结果的及时性较弱,尤其是对疾病的快速诊断十分不利。这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战略部科学数据产品经理左天宇来说,有诸多切身体会。他十分理解科研人员有多么渴望拥有一片“专属云”,实现在线研发和数据分析。“读书的时候,很多医学专业的同学,就会拿着基因测序完的原始数据找人去分析。无奈,医学院里想找到计算机人才不容易;而懂复杂数据分析的人,又难以接触到生物医药团队。”所以,大家只能通过个人人脉去寻找,这种研发效率是比较低的。特别是此次疫情期间,“线上研发”需求更加迫切。例如,国家卫健委提出,“单从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难以鉴别,需依靠病原学检测来区分。”然而,精准的基因组测序以及数据分析和解读,又不是临床医生的必修课。为此,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共同研发了基于二代测序数据的病毒基因组鉴定服务,在线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医生和医学研究者免费开放。与核酸检查相比,病毒基因组鉴定优势就在于,“不仅可精准识别病毒基因特性,还能监测病毒变异趋势并及时做出更新判定。”左天宇形象地做了个类比,病毒核酸检查做的是判断题,而病毒基因组鉴定做的却是简答题。而且,这种“在线科研”是根据病患的呼吸道样本二代测序数据,通过分析流程将样本数据与病毒基因库进行快速比对,不仅1-3小时便可检测出结果,而且是在包括SARS、COVID-19等在内的所有人类已知一万多种病毒种类中,精准地实现“大海捞针”。据后台数据显示,病毒基因组检测平台已向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用户提供了224次检测服务,检出了包括Covid-19、Hepatitis B virus、Influenza A virus在内的近10种病毒。遵义医科大学徐鹏副研究员说:“病毒检测平台让我和周边不太懂生物信息分析,但又有实际需要的研究人员眼前一亮。让我们在线就能享受到上海头部科研力量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发展。”图说: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科研大数据“在云端”基于容器云平台的在线生物信息分析平台G-Xpert 已基本完成,预计于今年年底全面上线,真正实现了“科研大数据”。数据中心首席技术官张嘉锐告诉记者,鉴于测序数据分析的专业壁垒,基于云计算的生信分析平台对相关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创新链条上扮演不同角色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协同研发”,真正实现跨团队、跨专业、跨地区的科研协作。“例如,一名从事细菌进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测序数据质控、变异位点提取、进化树构建等常规分析步骤。同时,他也可以通过在平台上与领域内生信专家的协作,进一步分析细菌的进化过程,从而回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过程和产生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在张嘉锐看来,此次疫情给在线科研提出了新需求,也指明了新方向。围绕科研数据的专业存储、大数据分析处理、共享协作等,越来越成为各科研团队面临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天文、地质、海洋、生命科学等以数据为驱动的科研领域,“协同科研”将是提高科研效率和寻找创新突破的新动力。“当然,协同科研并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沟通科学研究,而是将科学研究的全流程真正在线化、数据化,特别是让大学科、大团队的跨地区、跨领域科研协作,可以在云端如履平地。”据介绍,在线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打造,就是希望通过实现各领域专家背书的云原生的数据处理、分析算法和流程,大大降低生物信息分析的门槛,提高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研究效率,实现科研大数据的创新和协同。“未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还将根据实际研发需求,除了在线分析外,将对于医院、疾控中心等涉及敏感数据的机构,协助完成本地化部署分析流程和云平台,提升实时分析的能力。”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其正色邪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学习平台上线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史竞男)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在线学习平台日前在中国知网正式上线发布。近年来,学术造假、撤稿事件时有发生,学术不端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教育部也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列为2019年工作要点,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零容忍”。据介绍,为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国知网开发了“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在线学习平台,嵌入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围绕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和科研中涉及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问题,提炼知识点并结合案例、情境等,为高校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提供信息化手段。该平台包含十个学习模块,分为基本概念、论文选题规范、综述规范、引用规范、注释规范、试验伦理规范、摘要与关键词规范、署名与致谢规范、参考文献规范、论文发表规范等。数百家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自主在线学习和测试。(完)

爱情汤

东方时评丨共享实验,打开校门在线科研

疫情期间,网课当道,理工科的科研实验成了最大的痛点和难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远程控制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千里之外,一边直接操控学校实验室里的实体实验设备,一边通过家里电脑屏幕对即时电压、电流、相位差变化有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远程控制、跨校共享,一根网线之下,别说国内的兄弟院校,就是大洋彼岸的高校,也能资源共享、实境互动。(4月27日中国教育报)小平台、大舞台,教育上云,同屏同学。疫情防控之下、校门紧闭之后,需要躬身实践的科研实验确实容易成了“无米之炊”。而软件仿真教学固然省事,却也因为虚拟感太强、且实验结果掣肘于理想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实验注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在新基建思维之下,恐怕最应该将前沿的数据及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在“后疫情时代”探索并实践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这些年来,高校开放教育的大门始终在羞答答地打开。一方面,实验器材“金贵”,且专业实验对师生有基本的技术及风控要求。另一方面,实验是科研的前提,核心数据和研究对实验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尽管图书馆和教室可以开放,但核心的实验区域始终处于“独享”状态。杭电“实验金课”平台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学生们在咖啡厅或者家里就能做好复杂而严谨的科学实验,更重要的启迪,在于为未来的社会实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比如借助5G等“互联网+”技术,依托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力量,打造立足全校、面向世界的“共建、共研、共享”的远程实验中心,开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验项目,不仅有助于在安全前提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能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从而实现了远程实验平台相关技术的社会化积累。依托共享实验,高校的校门打开了,科研的思路开放了,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更是有效提升了。此外,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社之间的关系,也会在共享实验中得以重构。就比如杭电实验室人员下午5点钟下班了,友校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用杭电的实验设备;反之,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实验设备,在他们的下班时间,杭电师生同样可以通过远程实验平台在他们的实验设备上做实验。这样的场景如果能复制并推广,对于创新社会的价值必会不可估量。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写了知识传播范式。4月3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免费开放500多册重点教材,以支持全球受疫情影响关闭的高等教育机构能继续开展其教学活动。如果我们的共享实验能走出校门、走向世界,那么,教育资源的公平与均衡配置必会找到新的实现路径,社会创新创造的能力必会在实验门槛降低后得以快速勃兴。在各地高校“课程共享接力计划”和共享实验成为现实的今天,非接触教育的“脑洞”,也许为高等教育普惠社会提供了加速奔跑的“翅膀”。*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方向感

搞学术必须知道的25个学术网站

from:@青杨学姐上期的内容我们推荐了非常实用的 36 款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科研软件,涵盖了科研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期内容介绍科研人员必须知道的学术网站,解决你不想下载软件的心理,轻松上网,线上科研!25个学术网站合集一、数据库文献检索1、CNKI中国知网,几乎大学生都知道的文献查阅网站,自己的学校一般都有这个数据库。CNKI 以中文文献为主、外文文献相对较少。学位论文、会议、年鉴、工具书这些在中国知网里面也可以查阅。我自己当初做建模的很多数据都是从知网下载的年鉴,很好用。涉及的领域也很全面。国内的文献数据库,知网的文献量最全,版权最合法。其实我本来还想写写万方和维普,但是比较了之后,知网还是全方面碾压了另外两个数据库,就不赘述了。2、谷歌学术如果你关注了一些教育类的博主,会发现很多博主都介绍过这个网站,好用自不必说。收录的文献十分可观,更新很快,无论是中英文检索都很好用,精确性好。当然,在国内登录这个网站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不会 vpn(比如我这方面就不 ok),就尝试用谷歌学术的镜像网站。3、百度学术无论是搜索精准度还是搜索结果数量,百度都要输于谷歌学术,但是百度学术在国内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网站登录反应速度快,尤其在家期间,这种没有校园网的情况下,用百度学术还是比较方便的。4、PubMed又是有私心的小杨,PubMed 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发的一个以生物医学为主的数据库。主打免费(但也不是全部免费,PubMed 类似于一个文献网的搬运工),收录全(至少生物医学方面很全)。最好注册一个账号,利用好里面的 filter 功能,可以根据 IF 筛选文章。5、SCI-Hub科研工作者都熟悉的网站,可以让大众免费访问和下载 SCI 论文全文。检索有这几种方式:(1)文献的标题;(2)文章的链接;(3)DOI 号;(4)PubMed 号。由于主张知识无界的口号,动了出版业的蛋糕,受到了抵制。所以经常变更服务器域名,我都是在百度找找实时更新的链接点进去。不过据说组织者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一句话评价就是:良心好用但是不稳定~6、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 由多个数据库组成,被认为是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涵盖学科广。支持多种方式检索文章,其推出的影响因子(IF)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实 web of science 用好了真的特别好用,可以用来查询文章的分区,还可以进行分析,了解核心技术的所在地和核心的研究人员。(感兴趣有时间可以整理出一个详细的攻略)二、专利检索1、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1985 年以来公布公告的全部中国专利信息都在这个网站里可以查阅到,检索可以按照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四种数据进行查询,专利书可以直接下载,如果只是想了解信息,在事物数据那一栏有专利的申请日,公布公告信息,事物数据类型等直接查看就行。2、WIPO 世界专利数据库顾名思义,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文献进行查询。支持多种语言的查询检索,提供 PATENGSCOPE、Hague Express Database 和 International Designs Bulletin 这三种检索资源。有些学校会买这个专利数据库。3、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USPTO 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授权专利数据库(PatFT)和公开专利数据库 (AppFT)两部分。授权专利数据库收录了 1790 年 7 月 31 日至今的美国专利,公开专利数据库对 2000 年 11 月 9 日起递交的专利申请进行公开。其实用 goole patent 也可以,这个要比谷歌学术好进。4、欧洲专利局(EPO)主要收录欧洲 19 个成员国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的专利信息,以及七个国家和专利组织的专利全文,可以用多种文字进行搜索。对于大多数国家的专利可回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收录资源十分可观。三、论文写作和投稿论文写作1、Overleaf v2Overleaf 和 ShareLaTeX 作为 Latex 在线编辑网站的翘楚,强强联手,已经合并为 Overleaf v2 了。在保留之前快速分享,自动编译以及超强检索的基础上,结合 Overleaf 在线协作,模板丰富和 ShareLaTeX 编译速度快,package 版本更新快的优点。老实说,我一个非数学编程的选手,对于 Latex 是恐惧的,本科的数学建模用了两次给了我很大的心理阴影。但 Latex 编辑肯定在这个版块要有一席之地,而这个网站现在绝对是领域老大了。2、Linggle一个我这种英语写作不原装的小白很需要的网站,用来进行英语的语法,句子写作,可以为作者提供写作建议,根据词性推荐短语和句子。可以进行词性搭配搜索,近义词搜索。对于像我这种每天为了换个短语来表达意思的人来说,还是很实用的。论文投稿Scimago Journal&Country RankSJR 这种计算方式虽然没有 IF 权威,但是 SJR 好在查询免费,操作简单。如果你只是投稿之前想了解杂志最近这几年的趋势和走向,SJR 就可以了。这个网站还可以细分不同国家和领域的研究水平。有点类似 web of science 这方面的功能。四、论文翻译1、谷歌翻译支持在线内容翻译和文档翻译,至于翻译出来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多数时候要比有道翻译,金山翻译和百度翻译好一点。机翻毕竟不比人翻,尤其是大家的文章里肯定有许多专业词汇,所以还是要注意自己英文写作能力的提升。2、翻译狗因为可以根据行业选择翻译方式,所以翻译效果不错。翻译速度很快,且可以保证原文的排版不变。优点很多,但是不是免费的。翻译和下载都需要积分,但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5 分钱/页。3、DocTranslator一个完全免费的翻译网站,其实采用的也是谷歌翻译 API。可以上传各种格式的文档进行语言转换,多种语言可以选择。翻译后保持排版不变,准确度也很高。尤其上网容易还免费(据说是一群志愿者开发的?),还不用注册(我是很讨厌注册),真的可以搞起来!!不过可能因为是谷歌API,有时候不反应。五、论文润色1、Grammarly一个可以用来修改英文写作的工具。基础用户不收费,高级会员就要收费了。基础用户可以进行简单语法错误订正。高级用户就可以针对内容的词汇多样性、句型进行提升改进。还可以对内容进行查重,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2、Ginger同样是论文润色的网站,但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功能要比 Grammarly 强大的多。Ginger 的特色是可以逐句优化,虽然润色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效果确实细致很多。不过为什么我这里为什么没有放图呢?因为我这样那样(你懂的)还是进不去页面,建议还是国外的小伙伴使用。3、1Checker有在线版和软件,好在完全免费,但是功能肯定略差。我在美赛建模的时候用过这个在线版论文润色,总体来说小毛病的语法错误(拼写,单复数等)都是可以找出来的,但是更高级的功能就不要指望了。不过用起来很方便,只是为了检查论文错误用它不错。六、图形绘制1、ProcessOn国内的一个在线协作绘图平台,在线作图,方便易用。有时候确实没必要每种种类软件都下载,尤其很多软件还很大。思维导图,流程图这种其实真的没必要单独在电脑上下载一个 PC 端的软件。ProcessOn 这个网页作图网站可以做很多种图,点进去的界面就是下图所示,基础的原件工具也有。2、Lucidchart一款可以免费支持离线操作的谷歌浏览器图表插件,无需下载,直接在浏览器上运行。模板和图形比较丰富。其实和 ProcessOn 相比差不多,但我是用 ProcessOn。怎么说呢?平时的网络就好进入,操作快,毕竟 ProcessOn 在普通浏览器上很 nice。大概放个主页图给大家看一下。3、百度脑图百度在做这些方面(比如百度学术)就一个特点,未必很完美,但是基本功能和免费一定是保证的,让我想吐槽都底气不足。主打就是简单粗暴,容易上手。界面一看就很好操作。七、论坛交流1.小木虫小木虫这个论坛面向群体主要还是学生。大家在这个论坛里面可以畅所欲言,互相答疑科研上的专业问题,吐槽繁冗的科研生活。里面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部分就是期刊的检索。大家会针对各个期刊在业内的层次和投稿难度进行点评。方便投稿期刊的选择。2.科学网这个网站我一直有所耳闻,却没怎么用过。原因就是听说这个网站主要面向群体是科研大佬,也就导师级别的。为了写这篇,我特意替大家去这个网站看了看,还真的是适合大佬。看看这高端的科研风格,如果你是专注领域内的研究风向,基金申请,可以多关注这个网站。3.丁香园相比于小木虫和科学网,我个人更喜欢丁香园。但是这个网站主要是针对生物/医学/药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做的比较专业,气氛也是很和谐的科学探讨。内容做的也细化,最近新冠爆发期在辟谣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更喜欢这个网站了。唯一不足的就是经常有各种情况让我下 APP 才能看到全文。4.人大经济论坛这个论坛有很多金融方向的人推荐,我个人的专业本来接触不多。但是之前参加一个高校行研比赛,在调研的时候这个网站有许多干货内容。我一个金融小白,当时也觉得这个论坛做得很良心。不过不知道是不是金融方向的很多行研报告都这样,很多资源的下载都需要论坛币,不过我个人觉得还算比较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