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考研究所和考高校研究生院,差别有多大?过来人最清楚博弈论

考研:考研究所和考高校研究生院,差别有多大?过来人最清楚

在考研的时候,选择报考相关的研究所,或者是报考高校研究生院,考上之后,差别有多大?很多考研新手,对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很多过来人,对此就心知肚明。下面就让小编给你讲一讲,过来人考研时,对这两个不同的读研机构的认识。生源质量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考上研究所和考上高校研究生学院,在生源质量方面,有什么差别?很多人认为,科研院所的生源,相对而言质量要低一点。但是,也会区分是什么样级别的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的各个科研院所,生源质量,很多时候都不比名牌大学的生源质量差。但是,一部分地方的科研院所,所招收的研究生的质量,有可能就不如当地的重点大学的生源质量高。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竞争激烈程度谈到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通常情况下,知名大学研究生的竞争激烈程度,要高于科研院所。这是因为大学的知名度,普遍高于科研院所。其实,一部分研究所,在业内的名气比较大,但是,名气并没有“出圈”,导致很多考研的考生,不一定特别了解。因此,如果有时候,自己的实力考知名大学研究生可能不太稳,其实,也可以把注意力转向研究所,兴许还能够考上好的研究生。实验条件如果我们比较考研的实验条件,高校和研究所之间,到底谁强谁弱呢?知名大学的研究条件,可能和研究所不相伯仲。但是,一流的研究所,尤其是中科院下属的众多重点研究所,在科研条件上,可能比多数高校都要高出一筹。当然。如果你要比较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可能高校更占优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资源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其实在降低。收入待遇从收入待遇方面来讲,研究所研究生的收入待遇,相比高校研究生的收入待遇。要好得多。据有关情况显示,一部分研究所的硕士,就能够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但是,高校的研究生工资补贴,很多时候只有1000多甚至更低。尤其是如果你遇到很抠门的研究生导师,可能都不给你发什么科研补贴,只有依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工作待遇到底是在研究所读研究生还是在高校读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前景更好呢?在研究所读研究生,如果你的研究能力突出、表现比较好,也有可能毕业就留在研究所,或者说,被研究所推荐到相关的机构去工作。在就业方面,研究所可能更具优势。相比之下,高校的研究生众多,基本上很难兼顾每一个同学的就业需求,工作多数情况下靠自己找,高校研究生学院也没有办法为每位同学提供1对1的就业帮助。对此,你怎么看?#加油考研人#

罗宾

考研是报考科研机构还是高校研究生好?各具优势,关键看个人定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在进行中,一位明年准备参加考研的重庆学生家长问我,考研是报考高校的研究生好呢?还是报考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好呢?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性判断题,就如我们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是选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是同一个道理。每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中,高校录取的研究生人数与科研机构录取的研究生人数分别是多少?我们来看看近几年的硕士生录取数据:2019年:科研机构录取硕士7512人,其中学术学位4965人、专业学位2547人,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2536人、农学1074人、管理学970人、医学786人、经济学634人、法学570人、理学536人等。而高校录取硕士人数为80.38万人,其中学硕33.21万、专硕47.17万人,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27.8万、管理学12.4万、医学8.48万、教育学6.16万、理学5.68万、法学5.17万等。2018年:科研机构录取硕士7090人,其中学术学位4843人、专业学位2247人,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2301人、农学1034人、管理学1104人、医学644人、经济学461人、法学626人、理学261人等。而高校录取硕士人数为75.54万人,其中学硕31.78万、专硕43.76万人,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25.91万、管理学12.1万、医学8.05万、教育学5.83万、理学5.43万、法学4.78万等。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每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中,科研机构录取的人数只占高校录取人数的0.95%左右,占比非常少。在科研机构每年录取的7500余人中,属于教育部的科研机构录取人数占5770余人,占比高达77%,地方其它部门录取人数有1600人左右,占比21.3%左右,还有极少数的140余人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录取。招研究生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社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中医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等。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报考科研院所的学生,必须具备非常优秀的成绩之外,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另外对于在大众眼中比较少见的各种科研院所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是报考科研院所有一定的优势,就是实验条件可能比很多高校要好,毕竟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的设施、设备等实验条件上要优于大部分高校,再一个就是收入待遇上,毕竟科研院校接触社会的范围更广,收益上可能比学校更优,最后还有一个是,进入科研院校能更早接触就业市场,甚至有些研究生在还没有完成学业时,就已经留在了所在的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这个比在很多高校毕业后还得自己去寻找工作更有利一点。

掠杀者

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就算白读了吗?

募格课堂 作者:人间静好研究生毕业有3个月了,3个月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与科研无关的工作,甚至做着与研究生专业不完全相关的工作,出于本能的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问自己:我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白读了吗?思考了很久,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对那些读研期间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又发自内心热爱科研的人来说,硕士毕业没有走上科研道路,确实有点可惜,也可以说是浪费。对那些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想读博、想去大学当老师、想出国交流学习等等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但对于像我这样,更多的是把读研作为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途径和方式的人来说,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并不能武断地说我研究生白读了,原因是多方面的。01、读研的经历早已内化为气质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很文艺的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句话,放在读研这件事上同样适用。读研期间,我需要频繁地在同学面前,导师面前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当时只觉得自己在完成科研工作,浑然不知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因此与日俱增。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代表新员工进行入职发言时,我竟然能够全程脱稿,不带卡顿地流利演讲出来,才后知后觉,原来读研时候那么多次的组会报告、课程PPT讲演经历已经内化为我气质的一部分,让我日后在即使略带紧张的情况下,也仍然得以在那么多人面前落落大方地演讲完毕,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这一点,读研真的功不可没。没有参加过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外国学者,没有认识过那么多的博士,没有见过那一点点的世面,我的淡定和从容不会来得这么恰到好处,这些气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锻造出来的,这些气质都是读研给我的。所以,你问我没做科研,研究生就白读了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02、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核心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深度反思: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受益匪浅,从文章中吸收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当今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早就不再单一地培养学术型人才,它还肩负着为非科研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这句话有点含蓄和抽象,很多人乍一看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要义,用通俗的话来转述,其实就是:1.研究生毕业不做科研也没有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所有的研究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科学家,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之后是不做科研的。2.做科研不是研究生的唯一出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是只有科研工作才可以检验出来,其他工作也可以。所以,你看出来了吗?最核心的问题根本不是你毕业之后有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是你读研之后有没有真正领会什么是研究能力,以及有没有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思维方式。确实,从事科研工作本身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背后支撑着的其实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讲,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科研院所,可能也是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居多;即使身在高校,可能也是教学工作多于科研工作。但如果有了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企业,可能也会因为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而发表了质量较高的论文,申请了工法、专利等等。我之前就听导师讲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有一个师弟硕士毕业直接就去工作了。但因为过于热爱思考和公式推导,下班之后一有时间就写论文,结果单位不让挂,于是只好挂硕士学校,因此每年给学校增加好几篇Sci,导师也是慧眼识珠,看中了他的才华,于是连哄带骗,让他回学校读了博。所以,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两种能力,该是你的,你甩也甩不掉。更何况,这两种能力绝不仅仅只局限于让你可以用来做科研,学会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的思维模式以后,日常工作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按这个路数来,这本身就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硕士教育成功的标志。虽然有些研究生刚进入企业,觉得自己做的活很杂很琐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读了研究生,结果做的事情跟本科生差不多,还不如不读呢。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有区别的,就算企业给他们布置了相似的工作,受到过更高质量教育的研究生还是可以凭借他敏锐的思维能力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所以,只要能把这两样最关键的学会了,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都不算辜负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也就不存在白读这一说。03、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我想就不必多说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也常说常新的话题。受到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为开展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看见问题时,你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你找到原因时,你思考解决的方法。当你寻找解决方法时,你思考它的可操作性。当你确切执行时,你又观察它产生哪些结果,带来哪些影响。这个时候,你又一次思考总结,哪些结果和影响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好的怎么规避等等。而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则是: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习惯性地问为什么。这看起来就很棒,这些关键词都是年轻的标志,都反映了在思考的状态。而但凡你还在思考,就证明你没有原地踏步,你就不会轻易掉队。被这个时代甩了,连再见都不给说一声的那个人也不会是你。当然了,读研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上述的三点。我个人觉得,只要学到了精髓——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将读研的经历内化为自己气质的一部分,就算是把看家本领吃进肚子,别人抢都抢不走了,研究生就算没有白读。至于是否要从事科研工作,不是有句话说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就冥冥注定了啊,不必急于知道答案。最后,真心的希望正在读研的和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小伙伴们,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迷茫。你对研究生生涯认真的时候,它也会认真对你们的。愿你们都能有所收获,愿你们回忆起读研生涯时嘴角微微上扬。

斗青春

不吐槽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记与科研的“风花雪月”

不吐槽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不痛苦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不被骂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我总幻想着研究生三年我能再流浪五六十个城市,把中国的每个省都插上小红旗。但是读了研的我发现。。。我真的想多了朋友说像我这种生性放浪不羁爱自由的人如何在研一年说了一万次“我要崩溃了”,这么一个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人都开始怀疑人生?这一年你到底经历了什么?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对,我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入学一个月之后,我就开始每周一次的例会,每周一次的汇报,每次汇报之前瞅电脑看文献看的都有一种头痛欲裂的感觉。每次见导师都会瑟瑟发抖,不亚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生怕一个不留神就发生了地震。每次看文献期刊三个小时之后简直跟要吐了一样,一分钟都不想再看下去,分分钟有掐死自己的冲动。研究生也是是一个不知道假期是什么的东西,像我们经济管理学院倒是经常暑假去村里“抓”农户做调查问卷,林学院就上山抓虫子,工学院进工厂,自然保护区学院成天出差,生物学院等等就成天泡在实验室……反正研究生就是一种不会让你闲下来的生物。委屈地哭了起来现在身边的人都在无休止的聊着发paper,发SCI,转博,考博。以前的我会问SCI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恨不得调皮到用台湾腔嗲嗲的说:“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啊”,现在不会了,我默默的点开图书馆网址,进入知网,开启无休止的文献之虐。我我的内心只有文献我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有一天秃了,或者大姨妈再也不正常了。这里我想到一个学姐跟我讲的关于她的故事:她上研究生的时候大姨妈从来就没有正常过,可是研究生一毕业所有的病都好了,大姨妈也正常了。这也侧面反映了不痛苦的研究生不是真的研究生。如果你要问我研究生给我带来了什么?那似乎也挺多的。比如这一年我的化妆品用的奇少,每天睡醒洗漱完毕,往脸上拍点儿水就火速赶往图书馆了。跟朋友约吃饭的时间少了,这钱也省了不少。不出门衣服也买的少了,似乎就更省钱了。学习使我快乐有时候在想,我要是一觉睡醒了就毕业了多好。“你快醒醒吧,明天又要见导师了”。啊,好吧,连吐槽的时间都要被剥夺了,还是乖乖看文献吧。身边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都开始跳进考研保研的大坑,其实我特别想跟他们说:如果真的坐不住,只是为了混个文凭的,奉劝大家还是快点去工作吧。吃一堑长一智啊,我宿舍有保研,有考研,有调剂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研究生生活是想象中的那么美丽动人,美丽是真的没有,可能“冻人”是真的。但是真正热爱科研的小伙伴是一定能够找到欢乐的,我在内心里还是十分敬佩那些为科研奋斗终身的人。毕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教育部: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研究生

北京商报讯(记者 程铭劼 赵博宇)12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七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的总体情况。在完善新的教材体系方面,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实现了大幅增加,教材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材建设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田慧生在介绍中表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同时要健全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重要成果,彰显把优秀教材作为重要成果、把参与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的评价导向。

红太阳

研究生考试前的“择校”,别总盯着985、211,还可以试试科研院所

文/教育一角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报考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总人数已经达到了377万人,虽然说高校有所扩招,但是竞争压力还是在的。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如果能够考上一所不错的研究生院,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毕业之后,也能够获得更多机会,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也有不少考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名校,但是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各位同学们不要一味追求名校,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才是最好的。选择考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选择报考研究生考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升自身学历,增加自己就业竞争力。如果考研成功上岸,那么未来自己的人生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在就业方面也会更具优势。但随着高学历人群数量的增加,研究生毕业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深入学习某一专业当然了,还有一部分考生是希望自己对于某一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在未来能够有所造诣,在就业方面也会选择这一专业工作。对于这一类考生来说,在选择院校方面可能就会侧重于选择名校了。毕竟名校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好的,而且师资力量也能够更强劲。别总盯着985、211,还可以试试科研院所了解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在进行考试之前,首先学生要进行择校。这对于考生们来说也是多了一个目标,在备考方面也更有方向。既然提到了择校问题,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一些名校了。特别是那些拥有985、211头衔的研究生院,但是这些学校的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所以现在网上也有一些人建议:考生在进行择校时,不要总盯着985、211,还可以尝试一些科研院所,未来额发展也不比那些985院校差。比如说我们国家目前综合类的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社科院两所。而具有专业性的研究院所数量就比较多,考生们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进行择校。而且这些科研院所在专业方面是比名校还要强一些的,非常适合那些想要对于某一专业有所造诣的同学。根据相关数据,目前我国共拥有237个科研机构。当然了,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考生选择科研院所,只是对于大家的一个建议,具体的实际择校还是要按照自身的情况进行决定。考研这条道路是孤独的,也是充满挑战性的。所以大家再决定自己将要报名考研的那一刻,就应该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个规划。选择科研院所,有哪些优势?既然这篇文章也推荐了部分考生可以尝试选择科研院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考生选择科研院所进行考研会有哪些优势?上岸率较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于考研专业有了解?根据前一段时间公布的考研竞争力来看,在个别热门专业当中,竞争率已经达到了1000:1甚至更高。而考生们在进行选择时也都会选择名校,所以大家也常常忽略了这些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那么这样一来自然这些院所的考研成功上岸率就会较高一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科研院所,自然在培养学生方面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上学生们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科研项目,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另外在个别科研工作当中,学生还能够直接接触到科研项目。如果在未来想要从事科研工作,那么我觉得选择科研会所进行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待遇优厚,享有额外补贴对于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来说,虽然说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奖学金以及补助,从学费方面上来讲会稍微有所扶持,不会花费太多的金钱。但是要知道,在科研院所当中,当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半工半读的状态。除了研究生会所的奖学金补贴之外,还会有一些额外的补贴,这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就业更有优势现在也有很多科研院所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而且这些合作的企业大多都是大型企业或者是国企,这对于研究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在毕业之后,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进入国企工作。未来也会收获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会像高校研究生那样再出去找工作了,这就相当于搭建了一个就业平台。今日话题:你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哪些研究院所吗?

打击者

80%研究生不从事科研工作?中国研究生教育歧途狂奔

事件1:近日东北大学清退了52名博士生,其中一半人属于2010年之前入学的,最早的几个人甚至是2002-2005年入学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在学校里混了15年以上还不愿意离开,如果学校不清退他们,不知道他们还要在学校里赖多久。事件2:前段时间,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的物理学博士,从南京大学副教授的岗位上离职,在深圳某街道办事处担任副主任之职。2019年中国一共录取了72万多研究生,当年毕业的也有十几万,但其中85%的人都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研究生第一大就业渠道是中小学校,其次是金融、电力、通讯等国企和跨国企业,再其次才是大学、科研院所。可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无限接近本科教育,培养的并非科学研究人才。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培养的是研究型、创新性、开拓型高级人才。国家每年在一个研究生身上的投入高达50万元左右,但大多数人却并未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研究型人才,问题出在哪?1、硕博学位成了敲门砖大部分读研者根本就没有科研倾向,把硕士、博士文凭当敲门砖,为的只是镀金,抬高身价,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他们眼里,研究生不过是敲门砖而已。2、大学成了部分人逃避社会的终南山还有一部分人本科毕业后,惧怕进入社会,惧怕社会竞争,惧怕与人交往,想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小窝继续苟且下去。如果可能,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想一辈子待在学校,一辈子不走进社会,做一个归隐的隐士。3、研究生性别失衡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采样调查,中国研究生男女比例为4比6。复旦大学研究生学院数据显示,有38个学院女生多于男生,有24个学院男生多于女生。数据表明,女生在研究生中的占比近年持续走高。另有数据表明,女生硕博士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比例不足男研究生的50%。大部分女生对科学研究根本不感兴趣,只不过是喜欢学校的氛围,更有部分女生把高学历当求偶的筹码。4、教育与社会脱节中国高等教育最失败的地方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没有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中国的大学和社会完全是两个隔绝的世界,大学如同象牙塔,大学生们活在与社会平行的异次元空间,对社会参与甚少,道听途说的是社会难混、人情冷暖、社会压力大、社会波诡云谲等令人畏惧的一面。这让很多大学生要么畏惧社会,要么进入社会后格格不入,被社会碰得鼻青脸肿。据调查,中国95%的学生怀念大学生活,65%的大学生愿意一直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国学生从小到大太脱离社会了,有些人见到陌生人就害怕,说话都结结巴巴。所以中国学生进入西方社会后,根本竞争不过印度、美国、欧洲、拉美,甚至西亚和非洲的大学生,中国人在美国大多都是基层员工,很少能晋升到中层以上岗位。而印度人,能说会道,爱表现自我,哪怕工作技能很差,也总是比中国员工晋升的更快。现在西方大企业中,印度裔已经成为除白人以外最大的群体,而华人高管凤毛麟角,在西方社会体系中,华裔相比印度裔一败涂地。中国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传授沟通、演讲、合作等行为技巧,教导学生怎么融入社会。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兴趣小组、社团,参加社会实践、公司实习等活动,要让学生摆脱社交恐惧症、社会恐惧症、同事恐惧症、上司恐惧症等心理障碍。5、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是培养“科研型”人才中国应该把学历研究生和科研型研究生教育区分开来,学历研究生怎么扩招都无所谓,但科研型研究生必须把关,提高招生门槛,拒绝滥竽充数、混子。学历研究生教育,建议提高学费,减少国家补贴,让学生自己承担大部分费用。而科研型研究生最好和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合作,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搞研究,不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研成果为标准,没有科研成果就不许毕业,五年内没科研成果,直接退学。科研容不得混子,国家的教育经费要花到实处,花到真正的科研人才身上。从教育上的种种弊端,也反映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脸谱化。教育不进化,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欢迎关注猴军集,关注你的社会!

老相识

研究生做科研不给力,导师该怎么办

每位导师都希望自己能招收到优质的研究生,因为课题中的很多内容导师自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研究生的多重协助。所以导师们在每年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录用是非常认真和仔细的。而研究生在读研的几年里,如果能认认真真地做研究,可能给导师和团队带来很多的科研成果。但是如果一个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或者较好的科研能力的话,那么不仅不能给团队带来科研成果,同时会变成导师的负担,达不到毕业要求难以毕业。塔主已经带了两个研究生毕业了。其中一个学生表现非常的好,他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给她的各种科研任务。所以三年下来,该生不仅发表了数篇新论文,同时为导师的团队撰写了两个发明专利。毕业后她拿着这些科研成果轻松找到了工作,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点培养。而塔主后来带的这个学生表现却不尽人意,不仅在看文献上表现出懒惰的状态。同时。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培养环节上都表现较差,也就是说不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需要别人替他来解决。说到底就是缺乏思考。这样的研究生不仅不能完成导师安排给他的基本任务,而且他自己的毕业条件也很难达到。所以塔主觉得这样的学生,表现出他自己难受,导师也很难受的状态。那么面对学生在科研上不给力时,作为导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塔主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从改变学生态度入手其实研究生在做科研方面表现差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研究生自身基础或者智商存在问题。因为只要能通过研究生招生选拔的学生一般在智力上或者能力上都不会很差。之所以出现这种不给力的状态,主要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研究生认为,做科研就是给老师干活做任务,评价一个导师好不好的标准,往往用导师发的补助的多少来进行衡量。这样势必会导致部分研究生的工作状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攀比和消极怠工的状态。因此根据这个现象,塔主建议各位导师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也就是说,按照科研产出的多与少进行鲜明的奖励和惩罚。比如导师可以规定发表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奖励2000块钱;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1万块钱;半年内没有科研产出的同学,将扣除相应的研究生津贴。按这种奖惩机制来约束每个研究生的思想和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塔主强调一点,必须要奖罚分明。也就是说导师不要吝惜那一点科研经费。如果有产出的研究生一定要给足额的奖励,这样就会起到对没有产出研究生的鞭策和刺激。进而改变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各个科研环节耐心指导很多时候研究生不给力,主要是他对整个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并不是非常熟悉。可能有的学生感悟能力强,很早就知道这个过程和流程,所以很快融入到科研工作中。而有的同学感悟能力较弱,就需要导师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这样才可以让他尽快的融入到科研的每个环节中,包括文献如何阅读,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数据如何处理以及论文如何撰写等。塔主建议作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做到全面,但是指导时的态度和语气要不带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你不要对学生过于热情,同时也不要冷冰冰的对学生,或者有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就是以正常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避免学生在内心中产生一些额外的想法。无法完成任何任务的学生建议劝退如果遇到在科研上无法完成任何任务的学生。就是说虽然他的态度已经很认真,但是在每个科研环节上仍然表现出非常吃力。长期处于难以完成科研任务的状态时。塔主建议导师跟学生家长联系,并建议学生劝退或者延期毕业。因为从导师的角度而言,仅仅是从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如果一个同学无法完成任何基本的科研任务的话,说明这个学生需要心理辅导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做科研的基本素养。这时导师再去批评学生,那么问题的性质就会转变为学生心理问题。这是很多导师无法进行指导的。所以建议劝退或延期毕业。以上几点了就是塔主给各位导师的一些建议,尤其是刚招收研究生的青年老师,希望这几点建议对你们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见功多者

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产出低?读书不是为了兴趣,仅仅是为了谋生!

中国高校规模效应数据占优2019年清华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在读博士生数量超过1.4万人,而这个数据令很多网友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认为这个数据不真实,毕竟在美国顶尖名校,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部在一起都可能不如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数量多,因此中国各大名校不断提升的世界高校综合排名背后是庞大的数据规模,一份中科院情报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科研机构的高引论文产出量非常多,但是整体的产出率却偏低,从数据对比来看,中科院、中科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五大科研机构,其中高引论文产出率最高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然而却比还不及美国哈佛大学数据的一半,说明了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距离,并不是世界高校排行榜上的差距。师资差,人均科研经费有限造成中国高校究生产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相比欧美名校的精英化教育,中国高校的研究生规模庞大,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水平偏低,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建设的富丽堂皇,但是科研平台却非常差,如果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科研工作者,都感叹国内科研实验室间的差距,颜宁曾经在微博中爆料,即便是每年经费众多的清华大学,科研平台也不能和海外其他名校相比,没有科研平台、师资力量差、研究生规模大,有限的经费看着很多,但是被庞大的研究生规模平均一下就变得非常少,这也是为何每年中国各大名校最优秀的学生会选择海外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攻读学位是为了谋生而不是兴趣其实造成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产出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学生攻读研究生并不是因为对科研的热爱,而仅仅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对高学历的需求,就像曾经的本科生是就业市场的主流,于是全国各大高职和专科院校纷纷升为本科院校,庞大的本科生规模,让就业单位逐步提升了入职门槛,于是各大高校也随着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多研究生抱着求职谋生的态度去学习,因此大家都热衷于顺利毕业,只要能满足高校的毕业要求,研究生都不愿意深入做实验,更希望做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项目,甚至更多的人去选择不需要做科研就可以顺利拿到硕士学位的EMBA,为中国培养了三名中科院院士的日本教授藤岛昭教授用自己最爱的中国古典文学《论语》来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必持其名

面对佛系研究生的无奈,佛系科研令人抓狂,研究生教育需要淘汰制

90后的佛系精神佛系研究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中国90后中流行佛系少年,按照佛系少年字面的意思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更通俗一点话就是“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这些佛系少年一切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有人甚至不想离开校园去社会参加工作,把考研当成继续佛系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考研党中就有了一批佛系研究生,然而很多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认识到只有拼搏才能成功的80后教授们,如果遇到了佛系的研究生,那么冲突就会发生,只要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每一位科研大牛成功的背后都是靠着时间和实验数据的累积,甚至很多人通宵做实验,然而遇到佛系研究生,他们根本只是在享受校园生活,而对科研并不感兴趣,就像复旦大学马臻教授吐槽的一样:高校的教授们最怕这类研究生:没有转变本科时的思维,作为研究生习惯于像本科生那样上课、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科研之后经常请假,晚上和周末不来实验室;不会做实验,不会写论文,两手一摊把皮球踢给导师。被激怒的倪冰冰教授上海交大同学想念的倪教授由于上海交大倪冰冰教授对于一名研究生对科研玩世不恭的态度感到愤怒,因此在学术交流群中大爆粗口,因此被上海交大停止了教学工作,然而通过上海交大学生们的微博留言来看,倪冰冰教授平时很少骂人,而且上过倪冰冰教授科的学生们都觉得倪冰冰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然而却因为一时的暴怒,不能在教授知识,对于倪冰冰教授来说并没有多少损失,毕竟这样的大牛,就算是上海交大不想要,全球知名高校抢着要,当年如果不是倪冰冰教授念在上海交大母校情的份上,作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微软总部的科学家,屡次竞赛获得世界第一,这样的顶尖科研人才离开高校,去科技企业的话,赚的钱更多,现在损失最大的就是上海交大的学生,他们失去一位名师的授课!契约精神中国的学生缺少契约精神用一位海归青年教授的话来说,中国的研究生们觉得做任何事都是在帮导师,从来没有想过去主动学习,而他们当年在海外学习时,争分夺秒地去努力做实验,因为他们觉得所有的实验都是在为自己,因此才会成为回国后的科研大牛,任何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尤其是科研工作,欧美的学生并不比中国学生聪明,但是他们有一种契约精神,知道攻读研究生就是应该主动去做实验,而中国的研究生则认为,导师交给的实验都是为了他们,就像最近一位中国企业家说的一样,其实中国工人的勤奋都是假的,只有给他们自己干活的时候才真的很勤奋,如果给别人打工和干活,他们都想着办法去偷懒!2019年教育部出台清退研究生制度非常及时,中国的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制度需要淘汰制,当研究生们认识到加班实验是为他们自己的时候,过一份契约精神,少一份佛系的懒散,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还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