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用吗?听听一名毕业生的感受冰之下

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用吗?听听一名毕业生的感受

这几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到后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后来的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似乎参与科研类的课题任务,几乎成为每一个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任务以外的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学习任务了。因此很多本科生听上届学生讲的经验后,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都去找一些老师,想加入他们的研究课题中去,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喜欢,而是看着周围有同学这么做了,如果自己不去这么做的话,似乎就是落后的,不要求上进的表现。往往是处于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自己稀里糊涂就去找老师,说自己很想加入到老师的课题中学习知识。等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兴趣,虎头蛇尾的事情频频发生。还有的同学参与老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以此挂名,加分赚奖学金,当拿到奖学金后,老师再也找不到这些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完成科研课题往往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完成,尤其是实验部分,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老师完成,因此,老师也喜欢一些同学参加到课题中来,完成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来参与自己的实验,因此就需要找部分本科生来帮忙做实验。因此,老师找学生做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内容,而并不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到底要不要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呢?下面塔主就讲讲自己的看法:如果参与,要想清楚参与目的塔主建议大家,当你决定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或者是自己就喜欢做做研究的话,那么建议你把整个参与课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帮老师做好这个事。如果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是因为别人参与了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至少保证看起来很努力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因为这些目的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做研究,或者说是索取式的参加,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你和老师而言,都很难受,而且最终的效果也不好。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老师对学生培养方面来说,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的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让学生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不参与,这样即使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要随便找几个学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自己干活,这样最终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有进步,也不能让自己的课题高质量完成。以上就是塔主对大学生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研究生注意,那些熬夜做科研的日子,真的有必要吗?

很多准研究生在进入导师团队的第一次例会上,就会听导师对新生的严格要求。绝大多数导师会说:上研究生和本科时完全不同,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献、做实验、还有撰写论文。甚至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60小时。等导师开完第一次例会后,大部分研一的同学都觉得压力非常大。一下子从本科期间自由散漫的生活过渡到研究生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有几分的不适应。认为自己连熬夜都完不成老师要求的60个小时。很多研究生就会想到未来熬夜是一种常态。但近几年对研究生的体质调查来看,每年都呈现下降趋势。我们也经常听到有很多关于搞科研的学者或者是研究生过劳死的各类新闻,而且这两年关于科研过劳死的人愈发的频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么就是经常熬夜去工作。对于一个25岁以后的人来说,熬夜对身体伤害是巨大的。熬夜工作的人不仅第二天打不起精神,而且整个身体机能都处于一种下降的状态。如果长期连续熬夜的话,生物钟就会变得不规律,久而久之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再也没法恢复。塔主当年在读研究生时,偶尔会有熬夜做科研的时候,不过比起别的研究生而言,自己熬夜的时间倒不是很多,因为熬夜后第二天实在没有精力去学习,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说实话,如果因为熬夜把身体搞垮,获得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是不划算的,但是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提高工作时间的效率现在很多科研团队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喜欢拖延任务,在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内往往是给导师做一些其他的,与你科研无关的事情,等到八小时以后也就是说到下班以后,甚至到晚上11点以后才开始阅读文献撰写论文。有人说,晚上比较安静,工作效率高。但是塔主认为效率高也是相对的。说效率高的人往往是因为白天的工作效率过低,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在白天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高效地做研究,而等到夜间才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如养成了这种习惯,说明你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人,且无法专心。塔主认为,如果是熬夜做科研而白天干杂事的人,最终的科研成果肯定不是很多,而且质量也不高。真正那些成果多的研究生,是白天工作效率很高的,而晚上注重劳逸结合,该休息就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充沛,获得更高的效率。因此,用熬夜达到时间换空间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建议大家还是提高白天的科研效率。学会勇敢的拒绝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无论安排的任务是否与做科研有关。这样就会导致白天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只能在夜里加班或者熬夜去完成,这样下来虽然能完成了很多任务,但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身体,等有一天真的住进了医院,一切都来不及了。塔主建议,如果导师安排的有些任务耗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一定要与导师商量和沟通。对有些与做科研无关的任务要勇敢地拒绝,在晚上十点以后尽量不要去熬夜,放下自己的手机睡觉,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对健康的投资和保养是最大的一笔财富。以上就是塔主对熬夜做科研的两点看法,希望那些还在熬夜的研究生们马上改变自己的作息规律,回到健康的作息上来。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同乎无知

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科研者:真的很难

近期,考研很火热,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的研究方向下手了吗?开始“夺命”三连问了吗?其实也不足为奇,科研内容大部分时候是和日常生活脱节的,事实上完全没有可能直接几句话就能给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讲明白非常前沿的科研细节。这个时候科普就会变得非常重要。科研就像一个圈,更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风景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是神一般的雷同,由于科研工作者工作性质比较「高精尖」,与一般人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想象,科研者的朋友们总会问出一些让科研者难以接招的“神仙问题”,让我们来细数一下五花八门的神仙问题吧——最戳科研者心窝的三大问题1. 你的研究是啥?2. 你怎么跟家人朋友解释你的研究是什么?3. 所以,他们觉得你的研究是啥?来自一个科研学者的神奇“遭遇”:一科研者是从事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作用原理,为临床用药提着理论依据,总而言是往生物医学药剂学方向的,关于平时服用的不同药物,片子、胶囊、口服液、注射液等,跟他们娓娓道来时,换来的只是:“哦,原来是卖药的”。其实,类似于像这些扎心的回答真的是大有存在的,例如:从事园艺研究方向的,他们会觉得你是种菜种树种花的;食品科学研究方面的,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做饭弄吃的,并且在你表示不会的时候质问你“不是学食品的吗”。真心的说一句科研者们实在是太难了。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对于付出心血的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继续下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来自一个科研者的内心独白:我每天都是重复着单调的实验,除了工作,平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对于科研者来说简直就是天赐恩惠,只能是一整天24小时实验室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数据,甚至连正点吃三餐都保证不了。搞科研时间长了,不去实验室都会觉得心里空荡荡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人会问:既然是这样枯燥无味那是什么支撑我们在做科研,平心而论真的有兴趣吗?为了生计吗?当然两者都不是,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习惯。虽然学术界也并不清白,但在这里能够跟世界上最纯粹的人做朋友,谈论的都是知识。经过一个月甚至几个的努力,自己的实验成功,这种欣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总之,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只有你不问一些“伤心”的问题,我们还是好朋友。注:本文为AEIC学术交流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

采菽

高中的物理化难题对科研有用吗?学姐:用处不大,主要是不够难

有人说,高中物理、化学和数学的难题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有用吗?大部分的难题没有用。01为什么没有用?因为高中绝大部分的难题,至少99%的题目没有难度。比如高中物理的难题,有的非常怪,很烦,其实根本问题是你不懂微积分,如果懂了微积分,很多难题就不是难题了。而且,物理很少研究题目,研究的是自然。在研究中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像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深奥,但从现象上来说,却是非常简单的。牛顿苹果的故事,虽然说是伏尔泰可能是编造的,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也只能用万有引力的概念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怎么出来的呢?爱因斯坦从小就想一个问题,如果人和光一起运动,那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的运行规则又会变成什么样?还有物理学家用油膜测分子的直径。把一勺橄榄油倒到水面上,等油不再扩散,算出油膜的面积,用一开始就知道的体积除面积,就知道这个单分子的直径了。上面几件事都是生活中会遇到,或者自己能想到的,但大科学家们能想出这么深刻的理论来。这就是做科研的能力。在物理界,科研能力跟做难题能力几乎不相干,要的是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啦,部分科研跟难题有点关系。这个先不说,等会说。我先说数学。02佩雷尔曼数学的研究经常是研究难题,只是这些难题是真正的难题,不是高中时候的难题,高中的内容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离数学界的难题距离非常非常远。像黎曼猜想、ABC猜想、庞加莱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这些都是著名的难题。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曾经公布过7个数学难题,只要有人回答了一个难题,就给百万美元的奖金。这是学术界著名的千禧年七大难题。讲完数学的难题,接着讲物理的难题。物理中的很多题是现实世界的简化模型。物理最讲究简化、建模,比如在初中物理里面,一辆小车就简化为一个没有形状,质量都集中在质心的一个理想物理。这些模型虽然简化了,但有可能实际极为复杂,编题的人想简单了,题目可能会不符合物理规律,或者答案的可能性有好几种。或者,题目中的解释就是错误。比如,冰鞋上的冰刀跟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远比题目说的复杂。因此,有些厉害的学生会对这些题目着手进行科研,重新建模,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这种也是科研的一种。我曾经见过好几位教授讨论高中的一道力学题,讨论了很久。化学我不懂,就不做评价了。03爱因斯坦总体来说,高中难题对科研的作用非常小。因为题目都是人编的,学生解题有时候不单单是思考题目本身,很多时候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考虑出题人想考什么。就是说,题目都是有目的,有一条已知路径。但搞科研,可没有出题人,你不知道思路,也没有路径。就是俗话说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才是最难的。因此,爱因斯坦说,科学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最重要。

四象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小雅典

“做有用的科研”,他为学生点亮“科研之灯”,是良师也是益友!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科研工作者?高校科研如何育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80后教授刘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要“做有用的科研”,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学问题导向,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让每个人从“健康中国”建设中获益。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近东南大学的这位青年教授,来了解他对于教学和科研的追求和想法。人物卡片刘宏,男,1983年生。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现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先后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在JACS、Anal. Chem.、ACS Nano等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0多项,授权10项。十多年来,刘宏秉持“做有用的科研”的理念,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POCT(现场快速检验)领域“卡脖子”问题,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研究解决问题,让“小技术”真正有“大用”;他将一篇篇科研论文转化成一个个实际应用的样机,让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有用”的科研成果;在学生培养上,他孜孜不倦,精心指导学生“做有用的科研”,为学生点亮一盏盏“科研之灯”。在学生心目中,刘宏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折纸芯片”:一石激起千层浪200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刘宏,留在南大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鞠熀先教授。有一年过年,刘宏将一篇学术论文初稿写好发送给了导师,没想到的是大年初二这天,他接到了导师电话,约在实验室见面改论文。刘宏来到实验室后,发现鞠熀先老师早已坐在办公室审阅论文,敬意油然而生,“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带着我改,这样认真严谨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出国,老师们说我的论文写得比美国学生还要好”。2009年硕士毕业后,刘宏获全额奖学金资助奔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初到美国,语言不通、不善言辞的刘宏便遇到了困难。当他找到学校化学系主任Richard Crooks教授表达意愿后,得到了委婉的拒绝:课题组所有位置都坐满了学生,没有多余的空位给你。彼时,刘宏又错过了大洋彼岸女儿的出生,双重打击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可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刘宏再次找到Richard Crooks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刘宏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Crooks教授,最终他为刘宏安排了一张角落里的临时实验桌。可是做什么呢?刘宏用两年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真实有用的科研。当时,Crooks教授课题组主攻微流控芯片,即通过微加工的方法将多种复杂的功能单元集成在很小的芯片上,在医学诊断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时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技术成本很高,以至于根本无法“走出”实验室。如果解决了成本问题,微流控将真正变得“有用”,刘宏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去研究的方向。找准了方向,刘宏便埋头查阅资料,头脑风暴,脑海中不停有新想法闪现。突然有一天,他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带着一个新想法,直接走进实验室开始实验。很快,实验便有了初步结果,刘宏将其汇报给Crooks教授,并坚定地说:“只要有一台打印机,芯片就能哗哗地被打印出来。”教授听完后异常兴奋,大力支持他继续往下做。纸芯片的实验效果很快得到了验证,刘宏又联想到了中国的折纸,折纸艺术和西方科技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2011年10月,刘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ACS(美国化学会志)发表了一篇科研论文,提出了“折纸芯片”概念,发明出了3-D纸微流控芯片,不仅简单巧妙地解决了微流控芯片的成本问题,还通过“折纸”实现了诸多复杂的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基于折纸分析芯片的分析诊断产品被生产制造,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应用领域,成了真正的“便宜又好用”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200家科研机构正在从事纸微流控芯片的相关研究。而作为微流控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刘宏发明的折纸分析芯片被美国NIH的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被美国化学会周刊C&En News多次报道。攻坚克难:让科研走出实验室2013年,刘宏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任职于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实现了从理科到工科的跨越,“其实我一直是一个有着工科思维的理科生,从理科跨到工科,能够把我的一些新想法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他瞄准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以及“用工程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医工结合平台,让科研真正走出实验室、走上临床、走进人们生活中去。可是,“很多在国外想不到或者不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教学上的“新人”,没有学生报考他的课题组;只有河海院的一间小房子,仪器设备全部都需要自己添置;报销业务等事务都需要他尽快熟悉并上手;研究方向待定、平台有待打开都让他很是“迷茫”。即便这样,刘宏也是不急不躁地走了过来。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POCT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用于临床前或床旁便捷检查的POCT产品,能让人们快速获取检测结果,方便医生和病人,减少病人确诊的时间。然而一直以来,POCT领域都存在“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和器件两方面。刘宏迎难而上,以临床医生和患者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POCT所需材料和核心器件,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成果转化工作。了解到一种广泛应用的硝酸纤维素膜层析试纸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国内缺乏相应的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和工艺,一度处于“被垄断”状态。刘宏便申请了国家重大仪器项目,指导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可控有序微纳结构的硝酸纤维素膜,并成功应用于高效免疫层析及核酸定量检测,填补了国内有序结构类纸材料的空白。针对中国患者中1/3的人处于糖尿病早期,且50%得不到及时诊断这一国情,刘宏指导课题组学生研发出了一种“无创测血糖”的可穿戴传感器,不需要繁琐的抽血化验,通过检测汗液、唾液里面的葡萄糖含量,可间接得出血糖含量,无创、普适且准确性高。如今,该可穿戴传感器还与便携的移动终端连接,人们通过移动设备便能掌握自己的血糖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作为医生诊疗的指标,为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添砖加瓦”。目前,中国糖尿病POCT有几百亿的市场,在推进医工结合成果的临床应用时,刘宏自信满满地介绍:“未来有一天可能因为我们的发明,让中国人摆脱了糖尿病,或者说糖尿病患者人数显著减少。我觉着这就很了不起。”除此之外,他研发的24小时胎动监测传感器第三代样机,已经在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序结构试纸材料及血流量监测传感器等医工结合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密切关注,目前正在合作研发多款产品。锲而不舍:为学生点亮“科研之灯”刘宏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在学生心目中,是“完全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对于课题组而言,刘宏一家三口更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刘宏的女儿还是大家的“小师妹”。刘宏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甚至让他的女儿有些小“嫉妒”:“我爸爸每天都要去办公室,不管怎么样,都要去办公室”。早八晚十、周六周日还在学校忙工作是刘宏的常态,科研、教学、工作任务都挺多,他从来不会“请假”。有一回,孩子妈妈跟课题组的同学说:“小师妹学校有活动需要爸爸参加,能否借你们刘老师一天”,这才为刘宏“请了一天假”陪陪女儿。刘宏恪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训,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方向比成果更重要”“全世界如果只有5个人在做你的方向,那你肯定就是全世界前五名,但是如果有100个人,那你很难进入前五,所以不要去做最热门的东西,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方向研究几年,这样它就是你的”。刘宏常鼓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做一些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东西出来,不单纯是发文章,而是能够真正解决医疗方面一些问题的”。在教学中,刘宏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研究生非学位课中,有一节是刘宏主讲的——全英文PPT、黑板板书、知识点很清晰透彻,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上到过第二门被如此认真对待的非学位课”。目前,刘宏已经将团队的可视化纸芯片成果转化成本科生的一项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刘宏的影响下,今年4月,博士生马标、许成韬先后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杂志上发表科研文章,首次利用磁场使液态金属图案化,简单巧妙地实现了液态金属迈向功能性器件的关键一步,引来材料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无不验证了刘宏对学生们说过的话——“科研有意义,工作做得好了,发论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科研上的言传身教,刘宏更是将他对生活的热爱展示给学生们。他会在露天阳台上养花、种植瓜果蔬菜,结出小番茄、黄瓜、青菜、辣椒等等都给了学生们“加餐”;他喜欢亲近自然,他口中的“遛遛孩子”便是偶尔得空带女儿出去放风,和学生们一同出游;学生们偶尔还会看到戴着头盔的刘宏,骑着山地车从身边路过,一个人去“爬”紫金山;他还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吉他,还教会了女儿唱歌……一路走来的刘宏,从科研“新秀”成为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东南大学“五四”青年奖章;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江苏省十佳双创导师”“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刘宏经常对同学们说:成功永远和你的付出成正比,和你的专注度成正比,任何的成功都是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琢磨出来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院系寄语2013年,年轻的刘宏博士载着累累硕果与报国之志“潇洒”归来,他励精图治,积极作为。温文尔雅做教育,严谨务实做科研,是刘宏教授给人留下的印象。课堂上,他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让学生如沐春风;实验室里,他以身作则,带领着实验室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从科研新秀到领学一方,刘宏教授始终坚守初心,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洪宗训来源:东南大学 文字 | 汤海林 配图摄影 | 杭添 李勖晟 逄康博 编辑 | 冀文琦 责编 | 林凯贤

冼星海

我以后不想搞科研,还有必要学习竞赛吗?

有同学在初学竞赛之时,总有这样的纠结:如果以后不想从事科研工作的话,现在搞竞赛有多大必要呢?其实,别看现在学习竞赛的人很多,每年通过竞赛奖项进入清北的人才也很多,但是经过本硕博的筛选之后,真正还有能力或者还有兴趣搞科研的人才少之又少,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才筛选的过程。那还有同学就又要发问了:那想搞科研的话就一定要走竞赛这条路吗?学习竞赛到底对搞科研有多大帮助呢?关于这个问题呀,质心姐姐想借用一下孙鹏老师之前的回答,孙鹏老师当年通过物理竞赛保送北大,如今是质心教育的物理竞赛老师,相信以他多年的经验和阅历,一定能给大家满意的回答。一、是否存在不搞竞赛但是科研能力很强的?必然有的。但是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多新加入科研工作者都有竞赛背景。一方面,对于科学研究,很多能力都很重要,智力,毅力,动手能力(实验),也有很多人不愿承认的,运气,等等。 和竞赛的需求重合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吧,其实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人已经在中学阶段对科研有点懵懂的兴趣,智力、动手能力、毅力也都不错,也有机会接触到较好的教育资源,这个人几乎是必然选择竞赛这个路线。(现在很少数的也开始从高中这个阶段直接走科研路线),主要是高考现在的简单化趋势,会让这些人觉得太无聊了。二、科研有关的人才筛选为什么要用竞赛这个方式呢?原因有几个:首先,高考不太合适,竞赛还不错。高考简单化,高考高分筛选出来的是认真细致,重复性训练强度很大,几乎把做题变成肌肉记忆的人。我并不是说科研不需要认真细致,而是现在的高考模式,对认真细致的筛选性过于高了。对于刚才提到的智力、动手能力、筛选性都不够。而竞赛现在的形势下,学习强度非常大。 一些中学的竞赛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把高考范围的知识迅速学完,检验这些同学是否具有短时间学习大量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个期间,用一些困难的思考题,检验这些同学是否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和兴趣。 经过比较高强度的训练,一两年之后,一些同学甚至学到普通物理、四大力学、甚至更深入的知识。现在的竞赛里面,也逐渐加入一些科学前沿改编的问题。其次,现在其他的筛选方式并没有发展到很普遍的情况。现在北大、清华、其他的很多一流学校,都有了很多各种自主招生机会,有各种“计划”,各种招生活动。 目的就是有更灵活,更有效的筛选人才的方式。 从各个学校列出的参加这些计划和招生活动的条件上就能看出,大部分都是要求和竞赛获奖挂钩的。 目前国内除了五大学科竞赛之外,很少有中学生能参加的,筛选性够好的,公信力也达到全国范围广泛认可的活动。再者,国家官方和社会力量都在努力,改进竞赛的筛选过程和相关资源,增加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让有天赋,有能力的想要做科研的人能更好的有学习成长的环境。大学和高中都在推动,把一些大学基础课程,以公开课或者其他方式,让高中就感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们能更好的做好这个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很多学科的竞赛培训,有很多大学教授、学生参与进来。大家都是为了让竞赛对于将来同学们的成长“更有帮助”。在线教育的发展,也让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有了深入学习的资源和机会。虽然目前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家都在努力改进。三、现在竞赛的学习和选拔过程,有没有和科研脱节严重的地方呢?有,也挺明显的。比如在竞赛中各种“trick”比重的确不小。 见到什么样子的描述,就想到什么样子的方程。什么样子的微分方程,马上就猜到什么样子的解法…… 这种trick太多了。关于这些,我认为,因为筛选机制和教育资源不足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就必然存在trick的大比重存在。 毕竟竞赛考试就几个小时,显然trick熟练的同学会有优势。解决这个事情,一方面要从出题的角度,就更注重应用性,减少传统老模型,减少trick的使用机会。 另一方面,增加教育资源,让trick不够熟练的对科研感兴趣的有能力的同学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加入科研工作。四、科研中那些学科竞赛完全无法覆盖的部分呢?科研工作有几个明显特征,学科竞赛完全无法做到贴合。比如,科研是没有“正确答案”的……竞赛作为筛选性的考试,不可能弄一堆主观题目或者开放题目,考试时间不允许……还有就是,真正的科研工作,很“长期”,这种长远目标的分解,对于可能方向的尝试,目前的科研院校往往是有顶尖的科学家来带领大家,逐渐引导研究生、本科生去学习的。 中学阶段就加入的可能性很小,中学阶段难以用竞赛的方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的,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和培养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竞赛就是在早期的筛选和逻辑能力训练方面效果不错。后面很多很多的问题竞赛都解决不了,有人还提到如何平衡科研工作和生活,这显然竞赛帮不了……人生的关键选择,到底走不走科研道路,竞赛帮不了很多……说白了,竞赛可以帮你打开科研工作的门缝,是否继续努力把门打开,走过去,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这么比较的话,高考好像只能把人送到这个门口,连门缝都打不开……更多学竞赛详情,可在质心教育官网免费注册查看

羔羊

看似遥远科研成果真的会被应用到生活中去吗?

人们在生活中可能经常会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研发成果出现,但是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研发成果,生活中真的会出现吗?答案是:我们生活中是真的能接触到高端研发成果的,只是我们生活中没有那么细心地去发现。美国留学博士郑中立,就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活中所能用到的产品。郑博士在留学期间就一直研究“碘制剂”,碘制剂是现在一种广谱的杀菌制剂,它几乎能杀死现在所知的所有真菌、细菌,但是同时碘制剂也存在着广为人知的缺点,例如碘制剂有黄染性,会影响皮肤的美观,同时还存在着刺激性和易挥发性。所以郑博士就想通过更高端的科技来升级碘制剂。于是,郑博士便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始了对碘制剂的升级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博士最后终于寻找到能够解决传统碘制剂缺点的突破口---活性分子碘。与传统碘制剂不同的是,活性分子碘采用PSF国际专利的制剂技术,生成PPM级的动态游离碘,能在3秒钟杀死所接触到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在保存的时候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稳定不挥发,只有使用的时候通过离子之间的相互转换,才产生高活性的动态分子碘,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沙多谱产品保存期间为无色透明液体,以非常稳定的离子形式存在;使用时,通过双胆成分混合,瞬间产生激活分子碘,达到高效杀菌的作用。低浓度,高活性有效碘含量降低至PPM级,但杀菌力活性却提高1万倍。甚至能达到3秒杀菌的快速效果,也不会被年龄所限制。这项成果不仅解决了碘制剂易挥发等缺点,而且独特的包装,让人们能够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保护皮肤健康。所以科研成果看似遥远,但是科学家们为了能够造福大众,会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活中来,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进步。

严羽

揭秘:女生适合搞科研吗?搞科研的女生有前途吗?

不管是当前的大众认知,还是自古以来的世俗环境之下,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女性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上有所建树。据统计,在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中,仅30%为女性;在美国,STEM相关岗位的女性占比也低到25%。实际上,一份调查显示,67%的欧洲人和93%的中国人都不相信女性能从事科学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化学家Tim Hunt甚至说,女人在实验室纯粹是“捣乱”。那么,女生适合搞科研吗?搞科研的女生有前途吗?今天学霸姐姐要来聊一下这个话题。首先,目前国内搞科研的女生人数越来越多,甚至有阴盛阳衰之势。这条微博是某浙大社会学教授发布的,这位教授实名批评女性会考试但是对学术没有“野心”,占用了大量学术名额,这条13年发布的微博最近被网友翻出,被批歧视女性科研工作者。暂且不说歧视的事儿,单从这位教授所说的男女数量来看,男女比1:5,这也是非常的惊人。也就是说,搞科研的女生并不在少数。所以,广大搞科研的女性,以及准备就读STEM相关专业的女生,你们并不用担心,有很多的姐妹与你们在一起,并且,她们的研究可能比男性更加出色。从这一方面来说,女生搞科研,没有适合不适合,只有你想不想。再来说说,搞科研的女生到底有没有前途。学霸姐姐观察身边人的结果是,我们生物系毕业的女博士在金钱上的报酬确实没有男性高。但是坚持下来的女生,往往大都进入了学术界。然而,那些不搞学术的人反而是经济收益比较好的,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从我们系的数据来看,女生毕业待遇相对于男生来说不算好,但是都留在了学术界。不过原因有可能是,女性读完博士,往往是被鼓励进入科研事业单位的:有编制、安稳、清闲。身边很多人对女博士的建议是,毕业后最好的选择就是去一个富庶的二本院校当老师啦,稳定、不累、钱多假多、环境单纯、没有科研压力,多余的时间想干嘛就干嘛。总结一下,限制女性搞科研或者在学术界发展的因素有:1,社会不鼓励女性读博士。社会鼓励女性读硕士,但是不鼓励她们读博士,读了博的女性被冠以“灭绝师太”、“第三类性别”的污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女性退却,不愿意读博士。2,某些导师不喜欢招女性博士生。学术圈主要由男性把控,无论是男导师还是女导师更倾向选择男学生,可能是男学生除了可以做研究,还能搬箱子不叫苦不叫累?3,生孩子养孩子。我曾经问过一对七八十岁的(外国)知名科学家夫妇,有没有可能既照顾孩子又能像没有孩子的人那样发展学术?他说no,他们每生一个孩子,孩子从婴儿长到幼儿的期间,总有一个人的学术会受到暂时的影响。如果女性需要承担所有的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她在学术发展上碰到困境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从一个时间窗口比较长的角度来看,能够突破以上3点限制的女性,像是林徽因和居里夫人(都养育了2个孩子),她们的学术成果都做得都不错,不逊色于男性。所以,学霸姐姐的意见是,搞科研的女生有前途。这个前途,即是金钱上的报酬,也是科研生涯中所能达到的高度。除去社会人世俗的“歧视”和生育期可能带来的停滞之外,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前途同样不可限量。最后,学霸姐姐想说的是:搞科研不分男女,对于女生来说也没有适合不适合,作为女生,只要你想,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搞科研繁杂冗长,不论男女,只要你能忍得住寂寞,那就必定能品尝最甜美的果实。最后插播一句,作为女学霸的我给大家推荐一下Elabscience Western Blot试剂盒,有了它,WB实验再也不用担心了!该试剂盒内为经典WB实验所需试剂,包含了从蛋白提取到ECL底物曝光在内的所有试剂,具有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背景低、系统稳定性强等优点,并提供详尽的操作说明和专业的技术支持,为您顺利做出理想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供了便捷和保障。Elabscience Western Blot 试剂盒提供产品包括:RIPA裂解液(含PMSF和原钒酸钠)、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ECL发光检测液、预染蛋白Marker(10-180kDa)、Goat Anti-Rabbit IgG(H+L)-HRP、脱脂奶粉、PBS缓冲液(10 ×)、5 X SDS上样缓冲液、电泳缓冲液(10 ×)、转膜缓冲液(10 ×)、TBST缓冲液(10 ×)、PVDF膜(0.45μm, 8.5 × 6cm),另外赠送 Goat Anti-Mouse IgG(H+L)-HRP一致,规格是20L。可供完成5块凝胶(约50个样本)对应的 Western Blot 试验。从此,老板再也不用担心我的Western Blot了,So easy !!各位跟我一样的科研女,且用且珍惜哦!

蹲循勿争

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就算白读了吗?

募格课堂 作者:人间静好研究生毕业有3个月了,3个月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与科研无关的工作,甚至做着与研究生专业不完全相关的工作,出于本能的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问自己:我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白读了吗?思考了很久,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对那些读研期间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又发自内心热爱科研的人来说,硕士毕业没有走上科研道路,确实有点可惜,也可以说是浪费。对那些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想读博、想去大学当老师、想出国交流学习等等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但对于像我这样,更多的是把读研作为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途径和方式的人来说,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并不能武断地说我研究生白读了,原因是多方面的。01、读研的经历早已内化为气质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很文艺的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句话,放在读研这件事上同样适用。读研期间,我需要频繁地在同学面前,导师面前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当时只觉得自己在完成科研工作,浑然不知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因此与日俱增。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代表新员工进行入职发言时,我竟然能够全程脱稿,不带卡顿地流利演讲出来,才后知后觉,原来读研时候那么多次的组会报告、课程PPT讲演经历已经内化为我气质的一部分,让我日后在即使略带紧张的情况下,也仍然得以在那么多人面前落落大方地演讲完毕,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这一点,读研真的功不可没。没有参加过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外国学者,没有认识过那么多的博士,没有见过那一点点的世面,我的淡定和从容不会来得这么恰到好处,这些气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锻造出来的,这些气质都是读研给我的。所以,你问我没做科研,研究生就白读了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02、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核心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深度反思: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受益匪浅,从文章中吸收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当今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早就不再单一地培养学术型人才,它还肩负着为非科研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这句话有点含蓄和抽象,很多人乍一看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要义,用通俗的话来转述,其实就是:1.研究生毕业不做科研也没有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所有的研究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科学家,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之后是不做科研的。2.做科研不是研究生的唯一出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是只有科研工作才可以检验出来,其他工作也可以。所以,你看出来了吗?最核心的问题根本不是你毕业之后有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是你读研之后有没有真正领会什么是研究能力,以及有没有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思维方式。确实,从事科研工作本身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背后支撑着的其实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讲,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科研院所,可能也是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居多;即使身在高校,可能也是教学工作多于科研工作。但如果有了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企业,可能也会因为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而发表了质量较高的论文,申请了工法、专利等等。我之前就听导师讲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有一个师弟硕士毕业直接就去工作了。但因为过于热爱思考和公式推导,下班之后一有时间就写论文,结果单位不让挂,于是只好挂硕士学校,因此每年给学校增加好几篇Sci,导师也是慧眼识珠,看中了他的才华,于是连哄带骗,让他回学校读了博。所以,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两种能力,该是你的,你甩也甩不掉。更何况,这两种能力绝不仅仅只局限于让你可以用来做科研,学会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的思维模式以后,日常工作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按这个路数来,这本身就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硕士教育成功的标志。虽然有些研究生刚进入企业,觉得自己做的活很杂很琐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读了研究生,结果做的事情跟本科生差不多,还不如不读呢。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有区别的,就算企业给他们布置了相似的工作,受到过更高质量教育的研究生还是可以凭借他敏锐的思维能力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所以,只要能把这两样最关键的学会了,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都不算辜负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也就不存在白读这一说。03、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我想就不必多说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也常说常新的话题。受到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为开展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看见问题时,你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你找到原因时,你思考解决的方法。当你寻找解决方法时,你思考它的可操作性。当你确切执行时,你又观察它产生哪些结果,带来哪些影响。这个时候,你又一次思考总结,哪些结果和影响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好的怎么规避等等。而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则是: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习惯性地问为什么。这看起来就很棒,这些关键词都是年轻的标志,都反映了在思考的状态。而但凡你还在思考,就证明你没有原地踏步,你就不会轻易掉队。被这个时代甩了,连再见都不给说一声的那个人也不会是你。当然了,读研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上述的三点。我个人觉得,只要学到了精髓——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将读研的经历内化为自己气质的一部分,就算是把看家本领吃进肚子,别人抢都抢不走了,研究生就算没有白读。至于是否要从事科研工作,不是有句话说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就冥冥注定了啊,不必急于知道答案。最后,真心的希望正在读研的和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小伙伴们,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迷茫。你对研究生生涯认真的时候,它也会认真对你们的。愿你们都能有所收获,愿你们回忆起读研生涯时嘴角微微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