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现在,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了科研当中,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这种现况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科研基地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将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定义,如何找到自身的课题研究角色?科研的定义是什么?科研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组会和后勤打杂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和刷试管的工作就是“后勤打杂”。本科生在科研入门前期的独立前行其实,一些导师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也会表现的有点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须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本科生大多对科研道路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办法在本科阶段精准的判断出该学生是否未来准备做学术,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好把握。第二,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待加强。与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级的过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本科生未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体系。知识储备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些能力还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总结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门科研前期需要野蛮生长,同时导师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是需要被体谅的。工作与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什么?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得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以便给自己发掘下一个理想目标。现在知识领域高速发展,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本科生需要学习接触到更多知识,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能够把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上,不管将来是否做学术,都是目前需要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的价值目前已经在导师与学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其中的内容之多还有待去探索,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像解决科研问题一样去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这几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到后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后来的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似乎参与科研类的课题任务,几乎成为每一个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任务以外的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学习任务了。因此很多本科生听上届学生讲的经验后,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都去找一些老师,想加入他们的研究课题中去,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喜欢,而是看着周围有同学这么做了,如果自己不去这么做的话,似乎就是落后的,不要求上进的表现。往往是处于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自己稀里糊涂就去找老师,说自己很想加入到老师的课题中学习知识。等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兴趣,虎头蛇尾的事情频频发生。还有的同学参与老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以此挂名,加分赚奖学金,当拿到奖学金后,老师再也找不到这些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完成科研课题往往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完成,尤其是实验部分,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老师完成,因此,老师也喜欢一些同学参加到课题中来,完成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来参与自己的实验,因此就需要找部分本科生来帮忙做实验。因此,老师找学生做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内容,而并不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到底要不要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呢?下面塔主就讲讲自己的看法:如果参与,要想清楚参与目的塔主建议大家,当你决定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或者是自己就喜欢做做研究的话,那么建议你把整个参与课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帮老师做好这个事。如果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是因为别人参与了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至少保证看起来很努力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因为这些目的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做研究,或者说是索取式的参加,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你和老师而言,都很难受,而且最终的效果也不好。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老师对学生培养方面来说,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的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让学生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不参与,这样即使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要随便找几个学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自己干活,这样最终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有进步,也不能让自己的课题高质量完成。以上就是塔主对大学生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必须说现在科技界存在的学风问题,都是急功近利导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不能只争朝夕,一定要培育好的土壤,让科学家能够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做成大事。”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作为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忠范对学风问题尤为关注。谈及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刘忠范直言,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学风问题的严重性。《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出发点是好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实,现有问题如何破解。”刘忠范说。优化“指挥棒”模式让科研回归学术在刘忠范看来,学风问题很复杂,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就是科研人员本身,对科学精神认识存在欠缺,外因则是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群体学风不好,各种小圈子,项目和头衔帽子评审时的各种打招呼、托关系等。“而这种急功近利,某种程度上讲,与当前的评价体系有关,过度、过急的学术评价,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刘忠范说,以爱因斯坦为例,其广义相对论研究了8年,这8年内任何一个时间点或者做出来后立刻去评价,都丝毫没有意义。确实,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轮也认为,学术界一定要远离急功近利,要消除“急功”。从宏观层面来说,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指挥棒”模式,拓宽科技成果评估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待科技成果的评估范围越小、时间尺度越短,越容易导致“短视”或者“近视”,科学、技术、工程难题的破解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甚至世世代代的努力,着急不得。从微观层面来说,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回归科学成果价值的本源。简单量化评价的结果使得科研工作者舍本求末,将科研变成追名逐利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讲,国外高校的“长聘轨”制度值得借鉴,可以让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创新的“诗和远方”,而不是为了既得利益等“眼前的苟且”而疲于奔命。“再就是要避免‘近利’,可采用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科研经费的使用和个人收入无关,健全法律、财务制度,杜绝通过科研经费‘寻租’和一些隐性的评审评估的‘利益输送’。”张轮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连科学研究基金的申请人和基金管理者的私下约会都是有申报制度的。“归根结底,一定要让学术回归学术,其实,真正的同行很了解一个人的学术水准,不必看他发表多少论文,发在什么刊物上。”刘忠范说。建立诚信体系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近年来,论文被撤稿等事件,折射出我国科技界存在浮夸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对此,《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守诚信底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确实应该如此,要在科技界建立诚信体系,制定红线,一旦跨越红线,出现学术造假问题,就永远也申请不到项目。真正的科学家是很顾及学术生命的,对他们来讲,信任是最大的压力。因此,建立学术诚信体系特别重要。此外,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刘忠范说。刘忠范早年曾在日本留学,据他介绍,在日本,学术不端的代价非常惨重。2014年,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丢了自己的职业,导师因此自杀,所在的研究所所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半年后也辞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徐星也表示,科研院所的本位主义致使学风问题每况愈下。惩罚相关人员虽然有助于端正学风,但会损害本单位的利益,这让相关单位大多会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希望如《意见》所言,全社会对学术不端一致采取零容忍态度。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才能逐步消除这些现象。张轮也认为,只有自觉地热爱科研和维护科研探索的环境,才是可持续的、也是成本最小的路径。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缺乏的,需要从小做起。刘忠范强调,学术生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下气力,更需要耐心。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培育,静等花开。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编辑:范琪审核:侯萌
软件对科研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最基础的Microsoft Word 到最常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今天小博给大家推荐一些科研实用软件,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1、文献阅读软件Mendeley:导入PDF格式的文献时,Mendeley会自动提取英文文献信息,而对于中文文献常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Mendeley同时支持多平台同步,以后再也不怕出门看不了文献了。Adobe Reader或福昕阅读器:传统的PDF阅读器,可用于阅读文献。CNKI E-learning:CNKI开发的文献阅读器,可阅读CAJ格式的文献,并且可建立学习单元管理文献。2、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目前好评如潮的文献管理软件。常用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的文献,均提供Endnote格式以供引用(CBM需使用过滤器,方能使用Endnote格式)。Endnote可与Word连用,直接对论文参考文献进行编辑。对于WPS软件据说也支持,未亲测。3、论文写作软件Scrivener:是一个强大的写作工具,支持碎片化写作与论文模板套用,可与word连用。辅助作者完成从作品构思、搜集资料、组织结构、增删修改到排版输出的整个写作流程。无论是结构化的论文还是信马由缰的随笔,各种写作方式都可以在 Scrivener 中找到适合的工具和功能。需收费,网络上有破解版。Word:传统论文写作软件。4、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a:常用统计学软件,均需要收费,不过目前有很多破解版。5、论文作图软件Origin/Gpaph Prism/Adobe Photoshop:常用的论文作图与编辑软件,需收费。6、其他软件问卷数据录入软件:Epidada,支持导入到Excel,可限制数值避免错误。PDF编辑软件:Adobe Acrobat,最好用的PDF编辑与格式转化软件,需收费,也有很多破解版。微信收藏软件:为知笔记,可记录笔记并支持微信推送添加到为知笔记。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科研人来说,更需要好的工具,才能事半功倍! END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科研工作者?高校科研如何育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80后教授刘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要“做有用的科研”,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学问题导向,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让每个人从“健康中国”建设中获益。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近东南大学的这位青年教授,来了解他对于教学和科研的追求和想法。人物卡片刘宏,男,1983年生。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现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先后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在JACS、Anal. Chem.、ACS Nano等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0多项,授权10项。十多年来,刘宏秉持“做有用的科研”的理念,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POCT(现场快速检验)领域“卡脖子”问题,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研究解决问题,让“小技术”真正有“大用”;他将一篇篇科研论文转化成一个个实际应用的样机,让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有用”的科研成果;在学生培养上,他孜孜不倦,精心指导学生“做有用的科研”,为学生点亮一盏盏“科研之灯”。在学生心目中,刘宏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折纸芯片”:一石激起千层浪200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刘宏,留在南大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鞠熀先教授。有一年过年,刘宏将一篇学术论文初稿写好发送给了导师,没想到的是大年初二这天,他接到了导师电话,约在实验室见面改论文。刘宏来到实验室后,发现鞠熀先老师早已坐在办公室审阅论文,敬意油然而生,“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带着我改,这样认真严谨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出国,老师们说我的论文写得比美国学生还要好”。2009年硕士毕业后,刘宏获全额奖学金资助奔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初到美国,语言不通、不善言辞的刘宏便遇到了困难。当他找到学校化学系主任Richard Crooks教授表达意愿后,得到了委婉的拒绝:课题组所有位置都坐满了学生,没有多余的空位给你。彼时,刘宏又错过了大洋彼岸女儿的出生,双重打击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可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刘宏再次找到Richard Crooks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刘宏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Crooks教授,最终他为刘宏安排了一张角落里的临时实验桌。可是做什么呢?刘宏用两年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真实有用的科研。当时,Crooks教授课题组主攻微流控芯片,即通过微加工的方法将多种复杂的功能单元集成在很小的芯片上,在医学诊断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时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技术成本很高,以至于根本无法“走出”实验室。如果解决了成本问题,微流控将真正变得“有用”,刘宏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去研究的方向。找准了方向,刘宏便埋头查阅资料,头脑风暴,脑海中不停有新想法闪现。突然有一天,他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带着一个新想法,直接走进实验室开始实验。很快,实验便有了初步结果,刘宏将其汇报给Crooks教授,并坚定地说:“只要有一台打印机,芯片就能哗哗地被打印出来。”教授听完后异常兴奋,大力支持他继续往下做。纸芯片的实验效果很快得到了验证,刘宏又联想到了中国的折纸,折纸艺术和西方科技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2011年10月,刘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ACS(美国化学会志)发表了一篇科研论文,提出了“折纸芯片”概念,发明出了3-D纸微流控芯片,不仅简单巧妙地解决了微流控芯片的成本问题,还通过“折纸”实现了诸多复杂的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基于折纸分析芯片的分析诊断产品被生产制造,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应用领域,成了真正的“便宜又好用”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200家科研机构正在从事纸微流控芯片的相关研究。而作为微流控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刘宏发明的折纸分析芯片被美国NIH的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被美国化学会周刊C&En News多次报道。攻坚克难:让科研走出实验室2013年,刘宏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任职于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实现了从理科到工科的跨越,“其实我一直是一个有着工科思维的理科生,从理科跨到工科,能够把我的一些新想法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他瞄准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以及“用工程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医工结合平台,让科研真正走出实验室、走上临床、走进人们生活中去。可是,“很多在国外想不到或者不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教学上的“新人”,没有学生报考他的课题组;只有河海院的一间小房子,仪器设备全部都需要自己添置;报销业务等事务都需要他尽快熟悉并上手;研究方向待定、平台有待打开都让他很是“迷茫”。即便这样,刘宏也是不急不躁地走了过来。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POCT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用于临床前或床旁便捷检查的POCT产品,能让人们快速获取检测结果,方便医生和病人,减少病人确诊的时间。然而一直以来,POCT领域都存在“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和器件两方面。刘宏迎难而上,以临床医生和患者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POCT所需材料和核心器件,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成果转化工作。了解到一种广泛应用的硝酸纤维素膜层析试纸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国内缺乏相应的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和工艺,一度处于“被垄断”状态。刘宏便申请了国家重大仪器项目,指导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可控有序微纳结构的硝酸纤维素膜,并成功应用于高效免疫层析及核酸定量检测,填补了国内有序结构类纸材料的空白。针对中国患者中1/3的人处于糖尿病早期,且50%得不到及时诊断这一国情,刘宏指导课题组学生研发出了一种“无创测血糖”的可穿戴传感器,不需要繁琐的抽血化验,通过检测汗液、唾液里面的葡萄糖含量,可间接得出血糖含量,无创、普适且准确性高。如今,该可穿戴传感器还与便携的移动终端连接,人们通过移动设备便能掌握自己的血糖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作为医生诊疗的指标,为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添砖加瓦”。目前,中国糖尿病POCT有几百亿的市场,在推进医工结合成果的临床应用时,刘宏自信满满地介绍:“未来有一天可能因为我们的发明,让中国人摆脱了糖尿病,或者说糖尿病患者人数显著减少。我觉着这就很了不起。”除此之外,他研发的24小时胎动监测传感器第三代样机,已经在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序结构试纸材料及血流量监测传感器等医工结合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密切关注,目前正在合作研发多款产品。锲而不舍:为学生点亮“科研之灯”刘宏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在学生心目中,是“完全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对于课题组而言,刘宏一家三口更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刘宏的女儿还是大家的“小师妹”。刘宏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甚至让他的女儿有些小“嫉妒”:“我爸爸每天都要去办公室,不管怎么样,都要去办公室”。早八晚十、周六周日还在学校忙工作是刘宏的常态,科研、教学、工作任务都挺多,他从来不会“请假”。有一回,孩子妈妈跟课题组的同学说:“小师妹学校有活动需要爸爸参加,能否借你们刘老师一天”,这才为刘宏“请了一天假”陪陪女儿。刘宏恪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训,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方向比成果更重要”“全世界如果只有5个人在做你的方向,那你肯定就是全世界前五名,但是如果有100个人,那你很难进入前五,所以不要去做最热门的东西,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方向研究几年,这样它就是你的”。刘宏常鼓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做一些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东西出来,不单纯是发文章,而是能够真正解决医疗方面一些问题的”。在教学中,刘宏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研究生非学位课中,有一节是刘宏主讲的——全英文PPT、黑板板书、知识点很清晰透彻,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上到过第二门被如此认真对待的非学位课”。目前,刘宏已经将团队的可视化纸芯片成果转化成本科生的一项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刘宏的影响下,今年4月,博士生马标、许成韬先后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杂志上发表科研文章,首次利用磁场使液态金属图案化,简单巧妙地实现了液态金属迈向功能性器件的关键一步,引来材料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无不验证了刘宏对学生们说过的话——“科研有意义,工作做得好了,发论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科研上的言传身教,刘宏更是将他对生活的热爱展示给学生们。他会在露天阳台上养花、种植瓜果蔬菜,结出小番茄、黄瓜、青菜、辣椒等等都给了学生们“加餐”;他喜欢亲近自然,他口中的“遛遛孩子”便是偶尔得空带女儿出去放风,和学生们一同出游;学生们偶尔还会看到戴着头盔的刘宏,骑着山地车从身边路过,一个人去“爬”紫金山;他还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吉他,还教会了女儿唱歌……一路走来的刘宏,从科研“新秀”成为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东南大学“五四”青年奖章;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江苏省十佳双创导师”“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刘宏经常对同学们说:成功永远和你的付出成正比,和你的专注度成正比,任何的成功都是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琢磨出来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院系寄语2013年,年轻的刘宏博士载着累累硕果与报国之志“潇洒”归来,他励精图治,积极作为。温文尔雅做教育,严谨务实做科研,是刘宏教授给人留下的印象。课堂上,他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让学生如沐春风;实验室里,他以身作则,带领着实验室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从科研新秀到领学一方,刘宏教授始终坚守初心,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洪宗训来源:东南大学 文字 | 汤海林 配图摄影 | 杭添 李勖晟 逄康博 编辑 | 冀文琦 责编 | 林凯贤
如今很多研究生都有很大的压力,对未来比较迷茫,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精彩的世界,但是我们不能浮躁,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们没有生存的威胁,所以我们要更加专注的学习,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没有这样的适合学习的环境了。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小易给您好好讲讲,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做什么。1.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学一些基本知识,多了解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不要有局限性,从研究课题的过去、现在出发,深入系统的进行一遍学习,相信你的学科的发展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这样会引导你对学科未来的设想,这是做科研必须做好的功课。2.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多去实验各种研究方法,把每个步骤都熟练掌握,为将来的独立研究做准备。3.要掌握写论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论文不仅仅是传达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锻炼学术人逻辑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想要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心态还是最重要的,不要否定自己,相信自己,人都是逼出来的,前期的努力可能不会马上转化为成果,但是经过积累之后,水到渠成,成果自然就有了,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过来人说的,没有考虑到当前研究生的情况、心态,那么小易讲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以前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听着导师在讲SCI,我还不知道是什么,经过一番询问,我才知道什么是web of science,虽然其中有中文的杂志,但是非常少,英文的杂志居多,于是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就要发英文的SCI,因为SCI和国际接轨,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首先学好专业知识,跟着导师去做学术报告,听了很多专家的讲授,对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什么是最前沿的科学,多和比我牛的人聊天,经常探讨我想知道的问题,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研究生第二年开始,开始翻看论文资料,也看看国外权威杂志的论文,看看别人研究什么,怎么写,经过研究,让我进步飞快,到了研三的时候,我也开始学着写论文,每个做学术的人都想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是水平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无论在哪个期刊投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个好的研究员,不仅科研工作做得漂亮,还要能写一手好文章,不仅要能写文章,还能做学术报告,侃侃而谈。科研让一个人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一个大咖。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有人说,高中物理、化学和数学的难题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有用吗?大部分的难题没有用。01为什么没有用?因为高中绝大部分的难题,至少99%的题目没有难度。比如高中物理的难题,有的非常怪,很烦,其实根本问题是你不懂微积分,如果懂了微积分,很多难题就不是难题了。而且,物理很少研究题目,研究的是自然。在研究中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像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深奥,但从现象上来说,却是非常简单的。牛顿苹果的故事,虽然说是伏尔泰可能是编造的,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也只能用万有引力的概念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怎么出来的呢?爱因斯坦从小就想一个问题,如果人和光一起运动,那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的运行规则又会变成什么样?还有物理学家用油膜测分子的直径。把一勺橄榄油倒到水面上,等油不再扩散,算出油膜的面积,用一开始就知道的体积除面积,就知道这个单分子的直径了。上面几件事都是生活中会遇到,或者自己能想到的,但大科学家们能想出这么深刻的理论来。这就是做科研的能力。在物理界,科研能力跟做难题能力几乎不相干,要的是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啦,部分科研跟难题有点关系。这个先不说,等会说。我先说数学。02佩雷尔曼数学的研究经常是研究难题,只是这些难题是真正的难题,不是高中时候的难题,高中的内容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离数学界的难题距离非常非常远。像黎曼猜想、ABC猜想、庞加莱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这些都是著名的难题。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曾经公布过7个数学难题,只要有人回答了一个难题,就给百万美元的奖金。这是学术界著名的千禧年七大难题。讲完数学的难题,接着讲物理的难题。物理中的很多题是现实世界的简化模型。物理最讲究简化、建模,比如在初中物理里面,一辆小车就简化为一个没有形状,质量都集中在质心的一个理想物理。这些模型虽然简化了,但有可能实际极为复杂,编题的人想简单了,题目可能会不符合物理规律,或者答案的可能性有好几种。或者,题目中的解释就是错误。比如,冰鞋上的冰刀跟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远比题目说的复杂。因此,有些厉害的学生会对这些题目着手进行科研,重新建模,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这种也是科研的一种。我曾经见过好几位教授讨论高中的一道力学题,讨论了很久。化学我不懂,就不做评价了。03爱因斯坦总体来说,高中难题对科研的作用非常小。因为题目都是人编的,学生解题有时候不单单是思考题目本身,很多时候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考虑出题人想考什么。就是说,题目都是有目的,有一条已知路径。但搞科研,可没有出题人,你不知道思路,也没有路径。就是俗话说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才是最难的。因此,爱因斯坦说,科学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最重要。
孙晨华,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卫星通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提出并确定我国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卫星通信体制,完成的自主可控系统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主持我国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应用运控系统研制,近5年创造效益70亿元;主持研制并创建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为系统面向30万用户提供运营级服务奠定基础。2020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人物故事她曾用十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双线作战,同时培育并主持完成了“双模”和“二代星”两个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引领卫星通信技术。她是我国第一个CDMA卫星通信网的主要参加人;我国第一代战术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负责人。她叫孙晨华,是中国电科卫星通信专业领域首席专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一个几乎夜夜工作到十一二点,仍然能够在每天的清晨提早走上工作岗位的人。2020年,孙晨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职业选择纯属偶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做出个样子来。”“我的母亲是数学老师,她认为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学了理科,高考的时候家里就建议我报考金融交通这一类的专业,然后我就考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到了以后才知道,西安交通大学不是搞交通的,然后就学了无线电专业。”孙晨华笑着说道:“小时候可不知道干这一行,但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做出个样子来。”“女同志嘛,特别跟工作较真,别人就会说太要强,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不好的。”孙晨华告诉记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支撑你的一部分是精神力量,一部分就是你养成的习惯。”孙晨华出身于中学教师家庭,母亲教数学、父亲教语文,家教十分严格。从小母亲注重培养她不慕虚荣、勤劳刻苦、男女平等的思想。孙晨华说:“正是得益于母亲十分严格的磨炼,我才能30多年坚持下来,并在男同志占大多数的行业里,顶起一片天。”科研就是磨出来的“要有一辈子坚持科研工作的决心。”孙晨华研制的项目硕果累累。一直在卫星通信领域研发探索的她,提出的多种波束、大跨度速率范围的组网解决方案,突破几十项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百余种,总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孙晨华曾承担我国第一个舰岸CDMA卫星通信系统和第一个战术移动舰岸卫星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任务。CDMA卫星通信系统研发,可谓“抗战八年”,1994年的一天,为了解决联试中的问题,她怀着八个多月的身孕,整整站了一个通宵;在孩子未满一岁时,为了项目顺利移交,她连续出差40多天;1995年启动战术移动舰岸卫星通信系统项目研制,因没有参考资料,自主研制难度更大,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生完孩子三个月就上班;在总工程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和课题组同志经历了近10年努力,熬了无数夜晚,突破了众多关键技术,2000年左右,依托我国首个卫星顺利完成了开通试验,研发的产品陆续装备舰队,在各类远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部这两年拿到了很多预研课题,这与孙晨华主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每个项目汇报都需要做PPT,每张PPT她都要仔细看,有时间的时候,她会亲自动手修改。”第五十四研究所卫通专业部主任助理肖永伟说,“有时,一改就是大半夜,干到凌晨一两点钟是经常的事情。尤其到了答辩前,孙晨华会陪着大家一起修改各类文件,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搞科研嘛,就要耐得住寂寞,用脑子干活,用心干活。”在孙晨华看来,科研就是磨出来的,从事科研工作除了要有专业基础,更要有一辈子坚持科研工作的决心。人才培养细水长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搞科研的人该有的作风。”多年来,孙晨华同志在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成就的同时,为卫星通信、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方向培养了国内一流团队和顶尖人才队伍。创建了卫星通信运控、卫星通信处理载荷及低轨星座、卫星通信宽带组网、天基网络协议等多个团队,培养了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岗位能手、全国优秀博士后以及军科委、军委装备发展部专家,重大项目总师、副总师等一批优秀人才。团队里很多人称她为“伯乐”,对此她解释道,人才培养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她会通过很多小事的观察团队成员的耐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我很开心我的团队里有一批批人能够坚持下来,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在孙晨华眼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搞科研的人该有的作风。
今天是2020年1月23日啦,搞科研的宝贝们是不是都回到家啦?有没有带着科研任务回家?下面就要推荐四个搞科研的神器!一,LaTeX搞科研的小伙伴们应该听说过LaTeX吧。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排版系统,它包括为生产技术和科学文档而设计的功能。我们平常用Word进行以一些排版操作起来可能相对繁杂,使用LaTeX熟练后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在进行投稿的时候也会有相应学术杂志的版式,在使用时直接导入即可。另外国外高校的一些老师也会使用它做PPT,做出来的PPT十分整洁!(划重点:LaTeX可作为免费软件获得喔。)二,番茄时钟番茄工作法是一种高先的时间管理方法。人类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所以这个小番茄就相当于一个25分钟的倒计时。使用方法如下:制定你这25分钟的任务(一定要越详细越好)设定你的番茄闹钟(一般是25分钟)沉浸在你的任务中吧!直到番茄钟响起来!休息五分钟开始下一个任务三,思维导图这个小伙伴应该是听过的,思维导图的软件现在也有很多,个人觉得Xmind的会相当好用并且Xmind现在也推出了手机版,满足随时使用的需求。四,ENDNOTE这个是一个文献管理的软件,我也是从北大的同学推荐的。它最强的就是可以很方便地边书写论文边插入参考文献,书写过程中不用担心插入的参考文献会发生格式错误或连接错误。而且参考文献的格式可以根据你所投稿的学术杂志进行改变,只要在前期导入该杂志模板即可!另外要祝大家在新年多发SIC,开心科研,开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