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很多人败在这两点!

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很多人败在这两点!

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很多人败在这两点!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希望自家孩子的授课老师专业能力更强。教师做课题研究一般是针对教育教学中让人困惑并亟待解决的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做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找到出破解问题的钥匙,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相应地逐渐提高,同时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体验。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有申请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不管在课题研究的哪一个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第一大内容便是要对研究背景进行描述。所谓“研究背景”,也可以写成“问题的提出”,是要阐述当前想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其内容确定的依据,驱使研究者确定研究题目的理由。若是开篇所陈述的研究理由不充分,便难以烘托出研究的价值,研究的必要性便大为降低。那么,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呢?很多人败在如下这两点!两大误区写“研究背景”两大误区!第一、在“研究背景”中大写研究成果一般来说,研究报告第一大内容“研究背景”是写糟糕的“教育现状”、“教育现象”,即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驱使我们进行专题式研究的瓶颈问题,而“研究成果”应该放到报告的后半部分去撰写。但是有的写手却把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放到这一部分来描写。如《小学低段语文新授课“五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出结果了,是写结题报告了,所以在开篇第一个板块内容就大写特写经过研究取得了多少成果,探索形成了“五步”教学模式等等,写得很辉煌,很骄傲,可是这却放错了位置,这样“晒成就”的描述,应该放到报告后半部分的“研究成果”里去写。第二、描述“研究背景”内容空洞有的研究课题在描述“研究背景”时罗列了几点某些现象的不良现状,但着墨不多,用力也不够,显得“研究的理由”不充分,这样的描述会让人发出质疑:“这种问题不算什么吧?”,“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人研究过,而且解决过吧?”有这样的质疑说明什么?说明你写的问题不是问题,小菜一碟!有啥好写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反问的深层含义吧。第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不算什么吧?”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值得研究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二个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人研究过,而且解决过吧?”也就是说相关问题有人研究过,将其研究成果拿来用,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还有必要重复研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拿别人的研究成果来用,这是借鉴,是教研,不是科研。科研是需要创新的,科研是要探索出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这正是做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的关键所在。所以,陈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时,不能轻描淡写,必须讲究撰写的方法,要体现出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背景”中,教育现状怎么写?在撰写“研究背景”时,要怎样写才能深刻地反应“教育现状”呢?若用公式法表示,可以遵循“痛苦描述+现状调研”的公式去撰写。首先,为什么要进行“痛苦描述”?因为问题足够严重我们才要进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这便衬托出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当然,再“痛苦”的描述也要与事实相符合,不能胡乱夸张,无病呻吟,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每个“痛苦”的描述须点到为止,简洁明了。用文字描述现实中存在的糟糕问题,这种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描写方式,属于实证研究方法之一的定性研究、定性分析。其写法是,先提纲式地罗列3-5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反应存在的让人苦恼的系列问题,如教师困惑、学生问题、教学现象等等。每个小点子下面“痛心地”陈述问题有多么多么多么的严重,最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而且可以加入小案例,甚至可以配张小图,但要注意,案例描写需特别简洁,要三言两语便讲清楚,配图要佐证反应的问题,一图即可。注意,再怎么“痛苦”也不能夸大,要实话实说,最好不要过于文学化的描述,更不能艺术加工。课题研究要客观真实,切记!其次,怎样撰写“现状调研”呢?这就需要先做调研,后做分析了。调查研究法是科研课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问卷调查可以在“问卷星”网页版进行问卷设计、发布、回收。注意,用问卷星设计,但做统计时,最好用excel,因为问卷星生成的统计图表是单个题目的统计呈现,不方便进行汇总统计。研究前调研数据研究后调研ovr在“问卷星”网页版设计发布问卷后,在后台收集数据并用excel进行数据汇总,再将数据表转换成统计数据图。在我们撰写报告时,不用插入问卷,只需要插入数据表或数据图即可,最好是统计图。将excel生成的饼状图、柱状图、条形图、雷达图插入科研报告中,然后在数据图表下方进行数据分析,反应调查结果,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使用“用数据说话”的方法做课题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它与前文所述的定性研究相互配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严谨,更具有科学性。若是采用访谈、座谈的方式进行“现状调研”,也可以做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同上。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有申请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在撰写“研究背景”时,描述存在的问题、困惑、烦恼,都可以采取“痛苦描述”和“现状调研”两个方法来反应不良的教育教学现状,同时要切记避免走入“大晒成就”和“言之无物”两大误区!

梦之队

我们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

(一)最近,一朋友在交谈中诉苦说:“我的高级职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但就差一项课题。我获得的省、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好几个,教学成绩也非常好,在同学科也出类拔萃。我教的是英语学科,每年的教学成绩都比其它班级成绩好很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但我就是不喜欢科研,提到课题就头疼。”是啊,这样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怎么不会做课题呢?科研对她为什么这么难呢?于是,我继续她是如何取得这么好成绩的?然后,该教师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取得好成绩的,而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观点: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因此,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切不可过于功利化教学。多年来,她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展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取得英语好成绩的重要因素。我告诉她,能否就英语教学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具体说说是怎么做的?她就以英语作文教学为例,说:“我坚持每周要求学生练习三个150字的英语小作文、进行规范的语法训练、注重卷面的整洁以及作文书法的美观等具体措施。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学生英语作文写作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因此,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数,要比其它班级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数高出4、5分。高考的平均分达到120多分,这也比其它班级的平均分高出10多分。”从电话的这一端,我都能够听出她对自己英语教学的自豪、自信,能够感受到英语教学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是啊,这是一名多么好的英语老师啊?这样的老师,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啊?! 个人的专业能力不可能不强大啊?(二)听完该老师如何提高英语作文成绩的做法之后,我真诚地告诉她:你这不就是在进行研究了吗?你已经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了啊!我进一步分析说,事实上当你刚接到某一个班新生的时候,学生的英语作文应该存在一些问题的,如语法错误多、平时练习少、书法不美观等等,这些问题恰恰是导致学生英语作文分数不高的主要因素。那么针对这种现状,你采取了一些有效教学措施,进行了大量英语作文教学的改进工作,并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你的这样一个漫长教学改革过程,不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吗?而且这种研究,不正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所需要的科研吗?李镇西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那么,该教师表面上是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具有了研究的成分,而且是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无缝对接”,这不就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吗?这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工作方式,不正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理想工作状态吗?我们认为,凡是学校中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那么她也一定是一名科研的“能手”。道理很简单,因为优秀教学成绩的取得,需要学科教师“想办法、下功夫”,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教师的“加班加点”行为。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想办法”、“见行动”,否则光靠“加班加点”是不可能取得突出教学成绩的。那么,这个“想办法”、“见行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行为,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教学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显然,这也是教师个人学科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不言而喻,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事实上已经走在了科研的路上,但我们却不自知;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但我们却居然没有课题。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部分中小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三)我们的部分教师本来已经在做科研,但为什么却没有课题呢?这显然是一个矛盾现象。那么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这其中的因素可能多种多样,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自身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如神秘论、负担论、单一论、速成论、复杂论等等(参见文章《一线教师不能这样想和做课题》,“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2019.6.1),这样就会造成中小学教师对科研“望而却步,踟蹰不前”。也就是说,部分中小学教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对课题都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对课题存在着冷漠甚至是拒绝现象,因此没有课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某些科研部门的课题研究过于强调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水平来要求中小学教师,而且课题申报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素养如技术路线、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创新点、研究思路等等,这让部分中小学教师“摸不着头脑”,看不懂、不认同。以至于部分一线教师出现年年申报课题,而往往难以通过立项,没有课题的现状。三是某些科研专家指导能力欠缺。部分科研员在课题指导过程中,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喜欢使用大量的专业科研术语,把课题讲得“神神秘秘”。这显然让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不明就里,进而对课题“望而生畏”,唯恐“逃之不及”。当然,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导致了部分中小学教师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现状。而这种现状,也就最终导致了课题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脱节,导致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压抑,导致了中小学教师躲避甚至拒绝课题。显然,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仔细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科研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分内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中小学教师需要科研,科研本来也就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中小学教师。正如上述的那位英语教师,其实她一直走在科研的正确道路上。显然,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窘况”,这需要我们的科研部门、科研员和中小学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科研部门来说,不要总是以专家学者的科研水平来要求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要让科研真正走进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堂、课程、管理等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指出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的课题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对于科研员来说,应通过多做课题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技巧,多学习相关科研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能力,这样就增强了科研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走出科研“高大上”的“神秘”误区,潜心思考,淡化形式,注重科研的实践过程,把课题与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结合起来,让课题成为解决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途径。结束语近些年来,我们部分学校提出并开展的“小课题研究”“微研究”“草根研究”“个人课题研究”等,这些科研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比较“低端”或不那么的“高大上”,然而这恰恰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现状而提出来的一种科研行为。事实上,这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如果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或科研员或教师能够以这种“低姿态”进行科研普及、指导和研究工作,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们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现象了。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希望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行为有所启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这里说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其性质本身而有必要进行的那种创造性研究。这种研究能丰富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

梦中剑

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两个动轮,因此申报科研课题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从2005年以来,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课题各一项,担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专项课题一项,还主持了湖北省和武汉市社科基金和教改课题共十多项。在这些成功的背后,也有不少挫折,这里谈一些有关科研课题申报的实践和思考,希望能对年轻老师们有所帮助。一、了解形势,把握趋势,是申报课题的基本前提 形势对我们科研课题的申报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新闻传播这样的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因此,在申报课题以前,关注当下形势非常重要,形势首先是国家的形势。研究形势,就是要研究目前国家的宏观现状和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可能做的研究。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要求“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细读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会发现,社科基金课题的需求总是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了解国家的大势、熟悉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将其和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结合,就可能中标,也可能优质地完成申报课题。笔者从1995年就开始关注程序理论,当时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也要重视程序科学化》文章,后来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法,并特别强调“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及这一问题时的提法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法律化”改为“规范化”,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具有广泛性。“程序化”的增加,说明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中,不仅注意结果,更关注运作的过程,而且,只有关注过程的科学性,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根据对国家形势的判断,2005年,笔者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课题“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程序化建设研究”,2008年,出版了《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一书。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科学研究和申报课题的发展趋势作一番研究。所谓趋势,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由该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把握了趋势,我们就有了掌握该事物的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就有了掌控它和解决它的能力和力量。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国家重视和加大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不仅国家课题总量在增加,而且专为青年人设立的课题数增加幅度在提高;增加了重大课题的数量,需要有高水平、多学科的团队组织申报;在限制申报数量,提高中标率的前提下,对一般高校而言,又增加了申报的难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科学研究和申报课题的发展趋势。二、确立问题意识,打好研究基础 现实问题是一切研究的源头,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是一切研究者的职责。这里笔者要谈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词典上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解释显然不能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知识分子”了。笔者以为,在当下,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该是知识和文凭、关注和投入、批判和建设三者的完整统一。首先,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相应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一定的文凭是反映其水平的标志,但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文凭却出现了与知识相悖的情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其次,知识分子应该对现实社会有所关注和投入。不论是从事什么学科的研究,它的结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对身边的事情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其间。第三,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建设。这个社会需要有人不断地批判,只有批判才能让人们看到和看清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个社会同时需要建设,因为只有建设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发展得更快。批判与建设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统一体,在实施时不可顾此失彼和重此轻彼。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问题意识是我们考虑选题和解决选题的起点和终点。无论是做硕士、博士论文,还是做科研课题,都要强调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科学研究才会有目标。而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都是针对当前的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来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也对需要立项的课题提出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从群众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做好科研课题,尤其是国家重大课题或重点项目,除了有问题意识,还要有一批前期成果。前期的研究对课题申报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反映了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国家要组建一个课题组,肯定要选择对这个领域熟悉的人,而要熟悉一个领域,需要有很多年的研究经历。如果你完全是这个领域里的陌生人,你的申报材料就无法体现出你对这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认识,评审专家对你恐怕也不会认可。其次,前期成果足以表现研究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水准。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反映了研究者的水平,通过研究者提供的前期成果,可以让评审专家了解申报者目前的研究成就,这是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研究成果也是分档次的,申报时应多填写自己在较高级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一般或较低级刊物的东西可少填或不填。当然,一些青年课题对前期成果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大家都是年轻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都没成果,那就看课题论证的质量了。如果有一些前期成果,即便在青年组里还是有优势的。前期成果的积累是一个过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显然是不行的。而且,我们所从事的前期研究并不都是为了申报课题,它也是不断地凝练研究方向和提高研究水平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如果能有几个或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也是大有好处的。三、注重学科交叉,力求创新有独见 科研在高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搞科研要求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首先就是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有新的创见。一篇论文,一个课题,总要有点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新视野、新理论、新素材、新方法等。科学研究是在前人或以前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自己独创的工作,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唯一性。笔者评审过很多申请报告,格式整理得很好,理论上说得也很对,就是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自己创新的地方,这种课题是难以通过的。在本学科内寻找新的课题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不要忘记交叉学科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会科学内的各学科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流”趋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和自然之间的鸿沟正在缩小。②交叉学科是指形成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交汇区域的跨界学科或边缘学科。③从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并且列入了国家的长远规划,开展跨学科研究“将不断拓展甚至爆发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促进新兴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孕育发展”④。因此,我国“十二五”时期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强调要“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所以,我们可以多用一点交叉学科的知识,从另外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解读一些传统的东西,很可能产生别开生面的研究成果。笔者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工作的时候研究奖励学,较早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奖励学”。先后出版《奖励的奥妙》、《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科普类的小册子,后完成《激励论:发掘人力资源的奥秘》和《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等理论专著。奖励是一个老话题,很多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论著,发现里面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奖励。我在前人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论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奖励是社会对人们良好行为和成果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或成果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⑤这个定义既不违背各学科的解释,又能够运用到各学科中去,是一种在更宏观层面上对奖励这种现象的重新解读。我既著书立说,也不断结合现实奖励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众多媒体上发表论文和评论,在研究奖励的同时也开展了包括惩罚在内的激励论研究,这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聘请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这个研究项目。目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互相吸收彼此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交叉学科的研究比传统的学科内的研究要难一些,关键是要能够打通学科壁垒,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局限。但是,开创交叉学科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交叉出新的研究领域,因为学科的差异本质上是各学科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的不同,这些不同学科的沟通、融合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需要研究人员从差异中找出沟通和融合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发现新课题、新方法和新视角的重要领域。另外,不管什么学科,推理和案例对于人文社科类课题研究都很重要。做研究首先就是要学会逻辑推理,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把道理讲清楚;其次,就是在论证过程之后,一定要用本学科的理论将案例讲清楚,讲出本学科的特色来。今天的博士论文,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数学的方法来论证,这很好。数学进入社会科学是学科交叉的前奏,今天,定量研究方法已经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⑥。可是研究课题里面怎么用数学才叫科学呢?一位学者曾写文章谈到这样一件事,说有一批研究人员到农村进行研究,他们调查了很多数据,最后发现农民很辛苦,文章问,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调查研究吗?农民肯定很苦,这是不用调查的结论。新闻传播学也很需要定量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数据能不能经得起推敲?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不对?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科学的使用。关注社会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它、服务好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是要运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来说明和解读我们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说明得越多,成绩就越大。四、结合教学,促进科研 对教师来说,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高校教师的宗旨,所以,科研首先应该为教学服务。优秀的教师不仅体现在其一流的科研能力,还体现在其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把学科前沿的问题提出来,要把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校没把学生培养出来,老师搞再多的课题都没用。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老师的职称是“教授”而不是“研究员”。所以老师如果课上得很好,立项的科研项目即便不多,还是应该按照教师的系列给予副教授、正教授、博导等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一位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不仅课讲得很好,对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深受学生喜爱,但就是没有博士学位,一直是副教授,我以为是不妥当也是不公正的。高校的管理政策应该调整以保证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科研就是要有利于教学,促进教学,教学和科研不是两张互不相关、不可转换的孤立物。近几年来,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教育。而我在2006年就开始至今给新闻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同学讲授新闻学前沿专题: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我在课堂上讲这门课,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做过一些调查,撰写过相关论文。2011年,刚好遇到教育部发布一个“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专项课题,我以“数字时代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为题中标了一个课题。我们的教学并不都有与科研相关的课题,但是,教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是需要研究和可以研究并出成果的,而且这些研究又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当老师的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心。五、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课题和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单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有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来共同攻关,因此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重大课题的横向联系除了学科和学科队伍以外,还有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涉及课题的分割、权力的分割等问题。研究团队内部合理的分工对于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如果一个课题因为分割不公正或者信息不对称,引起麻烦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务必在事先就要规范好。团队如何组建,首席专家与参与者的责、权、利如何划分,这些都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从学校的层面讲,应该为科研人员的团队建设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尤其是要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优良环境和适当的条件,不断优化高校科研队伍资源配置。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也应提倡多学习一点其他专业特别是跨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研究思路。课题申报书的填写也是有一定规范的,科研处要组织一些填写报表的培训讲座,尽量减少因为申报书填写不规范引起的申报失败。除了上面说的问题外,有关成果评价和经费管理也需要研究改进。现在的国家级课题,每年结项的比率是一半多一点,获得优秀的更少。而我们对研究者学术水准评价和职称晋升,大多只认主持了多少项目,而没有检查是否完成了。结果是有的人仅靠设计课题拿了前期经费去做别的事,这不仅有损学风,而且也是对国家经费的一种浪费。在学术刊物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论文,项目资助来源的日期是好多年前的批号。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论文中的某些观点还具有针对性吗?物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行的,不同的时间对研究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当下许多社科基金课题(包括重大项目)都要求在1—3年内完成,一是为中央决策提供最新成果,二是该项研究符合当时的形势。所以我认为,完整的考核体系应该是:主持并在期限内(如有延期需报有关部门批准)完成了多少项目,获得优秀者应予奖励。

合租客

浅谈科研学术论文选题应避免的问题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就是说,一篇科研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于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课题。选题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价值大小和写作的成功与否。达晋编译通过经验总结指出,科研学术论文选题应当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选题不够审慎,价值不大。有的作者没有经过价值评估就随意确定一个选题,而自己对这个选题没有深入研究,不了解该选题的当前研究状况以及对当前工作有何作用和意义,也没有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征求他人的意见,更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写出来的东西却没有太大价值。所以在确定选题时,应当考虑它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是学术价值、社会价值。选题没有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情况:1.落后于社会和学科发展,过于陈旧。在学术研究中,有的选题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某一社会发展阶段过去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再研究就没有意义了。2.重复他人研究,没有独到见解。有的人没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和习惯,选题时不做调查和比较,只凭感觉,想当然,随意性太强,以至于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了,却发现这个选题已经有人研究过了,而且对照一下,自己并没有新的补充和发现,这样完全重复他人研究过的选题没有太大价值。3.脱离实际工作,远离现实需要。有些作者虽然长期从事应用性、实践性学科的研究,对该学科非常熟悉,但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大量需要解决或探讨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或者选题脱离实际工作,并非当前工作实践或理论所需,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自然价值不大。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学术意识,不能及时捕捉到切近实践的有价值选题。4.过小过易,水平不高。有的作者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写论文有畏难情绪,或者只想应付过关,往往出现选题过小或过易的情况。选题过小,限制了作者的水平发挥,即使文章写得再好,在该学科很多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前仍显得无足轻重,没有代表性,也就没有太大价值;选题过于容易,没有难点,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这样的论文虽然不能说都是低水平的,但基本可以说是不会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的。5.不注意优化和深化选题。选题一般是作者在开始着手研究之前,受某一资料启发或某一客观现象的触发而产生的。但在充分占有了该选题的大量材料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很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促使作者对原来的选题做一定的调整或修正,使选题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深化。而有些没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没有这个意识,只知道按照原来的构想和思路选择材料,展开论述。二是选题不切实际,难以驾驭。有的作者由于缺乏研究和写作经验,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又不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研究条件做出正确的估价,往往不切实际,选择一些自己驾驭不了的论题,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重新选题,或者草率收场。选题不切实际,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选题过大。一般的选题原则是大小要适中。过大,容易空洞无物;过小,又发挥不了作者的实际水平。要在有研究价值的前提下选择较小的题目,因为小则容易出新,容易写实、写好。对非专门研究者或初学者来说,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以小见大,选择相对较小的、容易驾驭的论题,这样往往能把问题讲深讲透。2.选题过难。有些论文的选题过难,涉及的内容太深,太复杂,超越了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容易写好。所以选题要难易适度,要选择自己所熟悉、感兴趣、能够驾驭得了的论题。3.选题类型不合适。学术论文又分若干类型,不同的作者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类型。有的人在研究或写作时不考虑这一点,不知道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适合选调研型的却选了论证型或考证型、争鸣型,适合选论证型的却选了调研型或实验型,其研究或写作的结果自然不会太理想。4.选题超出了专业范围。有的人不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选题,而是凭一时兴致,就贸然涉足其他学科领域。虽然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作为初学者,在专业知识的积累、资料搜集的途径和进行实验的时间、条件等方面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也有些作者喜欢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中选题,认为这样容易出成果,但因为对有的学科过于陌生,写作时力不从心,结果半途而废。

卑尔根

谈谈做研究如何科学选题及体现出创新

众所周知,做研究一定要有选题,好的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在达晋编译看来,选题很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要能找到可以值得研究的地方。“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人们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一篇好的论文离不开一个好的研究选题。而如何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题目与一个人的学术积累和科研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初学者在平时应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研究焦点和热点,提高自己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平时要关注与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从中得到论文选题的“灵感”。同时还要养成定期阅读论文的好习惯,至少每周或每月有计划地阅读一些论文,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为自己以后写论文和做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经常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在阅读别人的论文时,不仅要认真研读其内容,同时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好的论文的写作方法。只有通过读文章,我们才能学会写文章,这对初学者尤其如此。积极参与或关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及时了解学术研究动态,主动争取一切机会多与同行专家交流学习。“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总之,选题要有价值,要有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选题要新颖,而且要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论文选题最好具体一些。要在研究中体现出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前期一定要有扎实的学术积淀。笼统来讲,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方法上。就是能提出经得起考量的新的论述和观点,能贡献出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研究方法,能提出经得起推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些都要建立在前期扎扎实实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之上的。具体来说,选题从观点、题目到材料,论证方法全是新的。也可以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还可以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新论证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也可以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的检索和收集也越来越方便,研究者可以用新的材料来论述过去的观点,从而得出新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研究从观点、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并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研究中被人忽视的领域或被人忽略的环节,当然,这对研究者来说要求就比较高了。总之,学术研究要有创新,首先需要前期学术积累,这是实现研究创新的前提。一个好的研究者需要经常关注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期刊,了解当前该研究的趋势和热点话题。有时,研究初学者对发现问题的过程认识不够,往往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研究内容或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反复探索反复论证的过程。要想选题创新,研究者需要在扎实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选题。选题没有研究价值,创新无从谈起,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电瓶车

课题引领成长,科研助推发展

1月21日上午,皖西中学生物组省级课题《利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六安市教体局教育科学研究院孔庆东院长、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李向阳校长作为评议专家,做课题指导。校领导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伊始,张旭校长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宣读立项文件,表示学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全力以赴为其提供保障。接着,课题负责人胡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内容、目的、方法,过程与步骤、预期效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课题负责人朱德权同志就课题内容对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明确讲解,并确定研究步骤的具体时间和安排,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了然于胸。两位评议专家对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准备和前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课题的有效推进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李校长指出,可先对混合式教学概念进行界定与研究,再从课前线上铺垫、线下(课堂)和课后线上交流讨论交替进行,要改变原来的线下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心理学,便于更好地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孔院长指出,先对线上教学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引出混合式教学,接着选择某些课程去设计与处理,构建资源库,最后再去评价线上与线下教学。会议最后,杨曼校长做总结发言。面对专家们的指导意见,杨校长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并承诺学校将会在精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扎实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杨校长还强调,教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们要认真汲取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报告,并扎实按照原有步骤做好课题研究行动,期待课题圆满结题。课题引领教师成长,科研助推学校发展。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我校生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将会理清思路,以课题为载体,踏踏实实进行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平台,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也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有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课题成功立项,我校的教育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来源:皖西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群趣者

如何顺利毕业?合适的研究课题将让你事半功倍

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读研究生、怎么确定自己研究生生涯的目标以及如何制作三年读研计划。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过来人都知道,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可以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过得如鱼得水,而一个糟糕的研究课题可能导致每天都过在压抑当中,甚至无法毕业。根据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课题选题经验和博士研究生选题经验,个人觉得大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沟通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当你入学的时候,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你就是一个科研小白(牛人除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确定科研课题,这显然不是一件非常有效的事情,也许还会让自己多走弯路。此时,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1. 和导师沟通。导师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期间的总负责人,同时也是引路人,和他们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实际上,大部分研究生的课题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定下来的,因为导师会根据你的特长和兴趣,同时配合他的研究项目给你设置合理的研究课题。这样,你做起来也会变得很顺利。但是,这也不能排除自己导师安排的课题并不适合自己,此时就需要你根据调研做一个自己的判断(后面会讲到),如果不合适,也需要你与自己的导师做好沟通,确定一个更合理的选题。2. 和师兄师姐沟通与导师沟通,很多同学是有压力的。在面对导师的时候,始终觉得非常拘束,因此会导致沟通结果是一边倒的结果,即导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个人建议你可以多与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聊聊选题问题,他们都是过来人,很多经验是可以借鉴的,特别是那些博士师兄师姐。往往你和他们聊得好的话,他们博士方向中的一个小点给你做,然后他们还能带你,那么你研究生三年就算稳了,相对是比较舒服的。我记得自己的一个女同学,研究生时期就是跟着一个博士师兄在做课题,说实话,感觉非常轻松,调程序、做计算、写论文等等,都有师兄在带,上手特别快,且出了很多成果。当然,这种机会是不多的!但是,和他们交流,至少能够让你避免掉入一些他们入过的坑,这非常关键!二、充分调研在读研?你应该这样: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硕士之路,才能优秀 中我们提到,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大家在上课的同时,要开展大量文献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有哪些点别人没有做过,哪些点别人已经做过,哪些点我们还可以改进并做更深入的研究。如何做文献调研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后进行详细介绍,但是今天仅仅告诉大家,通过文献调研,你能够初步做到心中有数。当你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就能够初步判断课题的难易,以及课题的合理性。只有这样,在同导师商量确定研究课题时,你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导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确定的课题,才有可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三、紧跟学术前沿很多同学可能有这么一种印象,研究生课题不就是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吗,培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笔者在这儿想告诉大家,这句话说对了一半,这句话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却没有将学生今后的发展结合起来。硕士研究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阶段,承上就是让大家从本科的通识性教育中走出来,并在某一行进行精心培养;而启下就是连接就业、读博等等事情。如果仅仅是为了拿到一致毕业证,上述观点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如果要为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你需要做得更多,而这儿的更多指的是紧跟前沿,做前沿的东西。通过文献调研,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前沿有哪些东西,然后将那些东西整理出来,找找是否有不是太难,但是又比较新的课题,拟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去找导师商量确定。紧跟学术前沿的好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为未来读博士奠定基础,博士课题可以延续性开展,进而节约攻读博士的时间;二是能够让自己找到一份更加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很多同学毕业后能被华为等公司高薪聘请,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全新的,是前沿的,是华为等公司所急需的。所以,紧跟学术前沿并不会让自己徒劳无获得!四、尽早确定选题在读研?你应该这样: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硕士之路,才能优秀 中,我建议大家能够在研究生第2学期就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就是想让大家尽早确定自己的选题。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攻克难题,也才能更加的出成果,为自己申请20000的国家奖学金和找到好的工作奠定基础。根据自己的经验,个人觉得正式课题研究一般在确定选题后一年基本上就能够完成,后续基本上就是在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找工作中度过。所以,如果你选题确定得越早,开题也越早,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间越早,就越早出成果,发文章,国奖工作一切也就妥了。综上,建议大家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时候,首先开始大量的文献调研,多与师兄师姐、导师沟通,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合理的选题,并跟导师商量好尽早确定,然后早点开始干!这样你的硕士研究生生涯才算妥了,同时也能让你事半功倍!欢迎关注,陪你一起看不一样的世界往期文章:读研?你应该这样: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硕士之路才能优秀!为什么读研?这六点你必须了解,知识、眼界、能力全方位提升

坂高

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常见的选题方法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既是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写作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因此,临床科研选题要具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创新,不是相对个人、本单位过去研究工作的水平而言,而是与国内外同行在所研究的领域内相比,第一次提出的见解,这种见解才是创新。或新技术开发,或提出某一假说,或找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临床科研要在反复论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模仿和类比是简单、实用的常见方法。在医学科研的选题工作中,可以在充分学习他人的科研实践和自己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借助于模仿和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立题。二、以已选定的科研课题为基础,寻找细微的差异扩大选题。在科研实践中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闪光点,不是以前都能想到的,在课题实施中,可能出现偶然未能预料的现象,对这些偶然现象与细微差别进行分析,形成新的科学假说,一个新的课题产生了。这种巧妙地捕捉课题实施中有价值点的方法,是医学科研选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三、选题时改变已有成果的组合因素。科研设计有三要素,即施加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在每个命题中都能找到这三个要素。如果有意地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改变,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课题。四、注意各种学科领域的空白点。科学选题中,莫过于填补空白最容易获得成果。发现空白,立即对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考证,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此方法应是临床工作者选择科研题目的首选。五、在有争论的焦点中问题中选题。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者比比皆是。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的焦点,通过临床论证,提出自已的观点和意见,更易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六、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单位选题。这种选题方式是针对自己特长、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能开展的项目为依据,开始阶段选的课题更具有可行性。

李季

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汪俊杰 周红飞 滩区,凛冬。浩荡黄河之畔的河南省台前县清水河乡金庄村,一块平缓的坡地,十数人围站一圈,桃树冬季修剪田间课堂正在进行。“冬剪骨架春剪花,夏控旺长秋后拉”“大枝亮堂堂,小枝闹嚷嚷”……刚离案头,又进村头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郑先波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我种了一辈子地,也没种出啥成果,没想到专家来了就大变样。”郑先波讲得实在,金庄村村民听着明白,心服口服。“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基层,魂在农村。”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面向河南53个贫困县,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生产一线。与村民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探索出“授之以渔”的长效扶贫新模式、乡村振兴好经验。量身打造脱贫方案,引进让农民增收的种植技术台前县是河南农大的对口帮扶县。“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是当年台前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才能让台前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这是一个需要解答好的课题。2018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工作组进驻台前县,艰难的解题过程由此展开。什么样的脱贫方案才符合当地实际?这成为河南农大人需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深入掌握贫困状况,就必须到一线实地调研。吴坝镇晋城村,面积相对较大。经过勘查、走访,工作组人员了解到,这里荒滩多,是典型的黄河滩区,“没有产业,村民靠天吃饭;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只有了解清楚村里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我们的帮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河南农业大学驻台前县工作组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村民们一直是靠天吃饭,产量不高,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河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毕会涛说,“如何能多挣钱?必须找到适合晋城村的特色农产品,引进科学的种植技术。”蚕桑产业是不是可行的选择,是否适合晋城村?毕会涛带领团队深入一线找答案。答案令人振奋:气候、土壤、降雨量,都很适合桑树生长。此举不但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还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干,就一定有希望!”毕会涛团队提出了“量身打造”的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编制《台前县吴坝镇晋城村蚕桑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台前县吴坝镇晋城村蚕桑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规划》。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晋城村一期种植蚕桑500余亩,栽种果桑100亩,打造了集桑葚采摘、仓储、加工,桑蚕养殖、蚕茧、蚕茧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亩产值6000余元,带动贫困户80余户,促进300余人就业。“台前县吴坝镇作为蚕桑新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生产技术上创造了轨道化养殖、视频化监控等9项全省第一的佳绩。”河南省蚕业协会理事长郑作运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河南农业大学团队功不可没。“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毕会涛深有体会。疫情期间,他还专门录制了《2020年桑树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通过空中课堂指导帮助农户种植桑树。“现在有了新树苗,大家都抢着要。种植桑树,脱贫致富。”晋城村桑间濮上合作社负责人常志斌告诉记者,毕会涛还带领当地人开发了桑叶茶、桑叶菜、桑叶面、桑葚干、蚕沙药枕等产品。培养“技术明白人”,让农民和科技零距离“摸索新技术,咱就没断过。”种植靠技术,种了多年的葡萄,泌阳县赊湾镇的葡萄种植专业户余长旺认这个理。前些年,没想到“老把式”遇到了“新难题”。余长旺说:“品种改良,门道不少。过去不讲究,都是靠感觉、靠老经验。种植技术怎么提升?销售渠道怎么融合?听起来也不复杂,一听就懂,一干就懵。”问题出在哪儿?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的葡萄专家带领团队,连续跑了多趟泌阳县赊湾镇,终于摸清了症结所在:科学技术落伍、品种退化严重、销售渠道落后……像余长旺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针对这些问题,河南农业大学的葡萄专家开出了独特的“药方”——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种植就种植吧,怎么还成了产学研?”当地一些群众听了,觉得“太玄乎”。河南农业大学的葡萄专家团队了解到农民的担忧,决定先在余长旺的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搞个示范点,培养一批“技术明白人”。“老余有技术底子,培训起来上手快,还能把书本技术和土方法相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红飞说,他在当地有威信,说话有分量,更具有说服力。余长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河南农业大学提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葡萄品种改良、葡萄种植技术、葡萄销售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校、地、企三方合作,建立了科技部、教育部河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泌阳葡萄产业基地,很快就见到了效益。第一炮打响,后面的事情就顺了。3年来,余长旺的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葡萄、蔬菜、中药材等30多亩,实现每亩效益3万多元。同时,余长旺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带动全县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326亩,草莓350多亩,培育优质企业17家,带动全县1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赊湾镇的葡萄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我们种的葡萄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余长旺的底气来自科技。这一成功绝非偶然。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为200多个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解决技术难题,与30多家企业开展示范平台共建;年均完成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省农业农村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1000余人次。“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魏蒙关说,河南农大在河南率先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改革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培养“技术明白人”,让农民和科技零距离。坚持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正值寒冬时节,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温室大棚一片红火,农民忙着采收或管理。“手机一点,温室的保温被就能自动升起来。”村支书于兆武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App向记者演示。“这套物联网系统没少花钱吧?”记者问道。“不多,5000元就搞定了。”于兆武笑了。“这套系统省钱又省力,这要感谢河南农大教授李胜利。”于兆武告诉记者,2019年初,于楼村在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日光温室需要安装温室物联网系统,但国外进口的一套温室物联网系统要10万元左右,国产的也需要近5万元,这么昂贵的费用吓住了当地的大棚种植户。园艺学院教授李胜利获悉后,立即带领研究生郑增光、余路明从市场上购买了环境监测探头、控制元件,自行编程,历时3个月,研发出成本只有5000元的温室物联网装置,效果不输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过去挽裤腿、扛锄头,现在点手机、看监控。”晚上6点多,于兆武点开手机,给大棚拉上棉被。于楼村数十座大棚要在棉被保护下度过寒夜。试验成功后,李胜利与郑增光对这套系统进行了第二代的升级,在环境监测和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分析功能和栽培档案生成功能。目前这套农业物联网监测与追溯系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登记书。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让学生到实践中锻炼、在田野中成长,在提升服务“三农”贡献度上下功夫,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我们将坚持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说。《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01版)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