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今敏

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首先,虽然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方式、科研环境和科研要求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小的技巧是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所以分享这些小的技巧,对于当前从事科研的职场人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我多年的科研经验来看,科研最重要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个是多动手实践,第二个是多与专业人士交流,第三个是多做总结,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收获,也应该认真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很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是创新。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自己的风格,另外还需要善用工具。在我看来,善用工具就是最重要的小技巧之一,好的工具会明显提升科研效率,这一点在计算机领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科研的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即使是重复很多次的步骤,也有可能会出现纰漏,而且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所以重复做的事情也一定要认真做。交流是科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交流可以避免很多没有意义的“重复”,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要重视思路的交流,而不要过多地陷入到细节当中,细节固然有价值,但是思路往往更重要。在科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往往是不知道该往哪走,而不是怎么走的问题。另外,对于很多科技工作者来说,交流思路会让大家都有收获,而探讨一些细节往往对于其中的一方是没有帮助的,这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最后是总结,科研人员的总结能力往往能够直接决定科研的成果,所以总结能力对于科研人员非常重要,而总结的过程,往往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方法论的过程。总结有很多小技巧,我认为最重要的小技巧之一就是总结的过程不需要形成一个唯一的结果,要允许有多种结果,而且要为每一种结果留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脱履户外

关于专注学习或科研的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必看科研上道功夫秘籍

(1)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或者刚刚接手一份科研任务不建议立刻着笔去做去写,先缓一缓,理清一下思路或者框架,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甚至数天,用PPT或者Word或纸质记录下来自己的思路或者说研究框架,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看这些方法自己是否掌握,如果没有的话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解决;切记遇到任务后马上进入亟待解决的紧张状态,盲目无头绪不但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甚至会影响你的情绪,打击你的信心;(2)等自己心情平定下来后,按照上述的任务量,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写作计划,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每天的工作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多余的时间对整天进行完善等;(3)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述的开端做得很好,那就不要犹豫和彷徨了,立刻投入到你制定的计划中去,当你开始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无比的充实和顺利;(4)最后,一切都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每天坚持一点点,最后你会发现成功的解决学习科研上的问题将变得不再那么的困难。

柊司

学习方法系列之技巧篇,科研中人人都能掌握的出奇制胜法宝

题记:笔尖底下流丹青,珠玑滚滚行云文!1.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在苦苦寻求能够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如开挂般的人生,做到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而且非常perfect。武侠小说里是某本绝世武功秘籍、电影中是让人称奇的超能力、还有生活中是身边人的某种天赋异禀。然而我们这些都没有,但是我们也不必苦苦追寻这些,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做到一个质的突破,重新获得全新的自我。其实这个技巧非常的简单,说出来以后大家可能都不太相信,然而我确信,大家可能没有真正意义的用好过他,也没有能够运用得当。但是当你真正的学会去用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一篇新的天地。这个技巧其实就是「学会记录」,没错,记录,在学习中可以称之为笔记,在科研或者人生其他方面,可以称为记录。先别着急,也别感到平淡无奇,首先,记录并不是我们简简单单机械的记忆,这个工作完全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做,而且也一般不会忘记。而记录最最关键的,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录的原因,其实就是:记录的核心是要帮助你之后的思考,以及与你内在的思维产生联系。说的可能有点抽象,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2.先从学习的方面来说吧,毕竟,我们对于学习还是接触的最多的。上课学习,平时自己看视频学习,或者听老板师兄讲述般的学习,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学习,这是我们记得东西更像是笔记。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不是把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要么就是完全不记」。完全不记当然是不对的,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赘述。而把笔记做的密密麻麻的人又有哪里不对呢?其实,你做了那么多笔记,密密麻麻的,其实大部分的时间你是在过手不过脑,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也容易沉浸「自己做了这好的笔记」的自我陶醉中。做一个很有条理的笔记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做笔记却忽略了深入思考的「延续性」,那记笔记真正的效果就没有发挥出来。思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笔记是让我们减少记忆的负担,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那怎么样才算好的记录呢,其实除了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记录的防止遗忘的「记录性」笔记外,还要记住其他两种笔记。一个是在信息输入的时候记「关联性」笔记,另一个是在回顾思考时记录「反思性」笔记。3.打颗栗子,比如那一节授课来说吧。比如,在某知名专家的授课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或者一个这个领域的很新的名词解释。他可能认为大家都懂,但是有可能我们听着一头雾水。如果这个时候,你突然联想到和你做的似乎能够产生联系,那么你就很快的用简介的话记录下来,然后在认真听讲后面的东西,以免错过更加精彩的内容。之后,把你所联想,想要查证的东西在逐一认真查询,那么最起码,你不会漏掉了这个内容。这个小小的举动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改变,比如在我们科研或者生活中,我们会看很多小文章,或者公众号等,我们看到时候觉得说的很有感触,也会联想到一些东西,产生很好的灵感等。但是这个时候大部分的操作就是「收藏」,事后就不管了,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你如果那个本专门记录下来的话,这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把你所想要看的东西,和把这个东西形成你自己的体系之间,搭建了无形的桥梁。当你突然想起来的时候,你看一下你的记录,然后就会很快调动起你想要查询查找的欲望,并且也防止你灵感没有的时候,看看这个记录,没准就有你想要的答案。那么你会涌出:千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4.那什么是反思性笔记呢,我的天!!!是不是有的同学们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课下还要做笔记!开头我们已经说过,记录的核心其实就是记录你的思考,一遍「延续」你下一次思考和联系。所以,每当你对上次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了更好的感悟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记录下来呢,值就是反思性笔记啦。生活中,我们多半是面对一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当你记录下一个事情后,你可以先想想自己怎么做,适不适合做,知道自己的做法后,去看看别人,专家是怎么做到,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做的不好,记录下来,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这种经验就可以直接运用啦。是不是很好呢。总结这个是不是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但是当你运用到你的生活学习科研之中,相信以后你的灵感会爆棚的。对了,最后也不要忘记把你所想的东西及时加入到你的知识系统里呦,知识系统又是啥,请参考:【学习方法系列】给你一双能拨云晓雾、揭开任何神秘的火眼金睛。end文稿| 小羽毛编辑| 呆萌轩图文来自网络

老板杀

双非小硕的读研经历:研究生入学以来,我是如何学习与做科研的?

  我是双非院校的一枚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入学以来已发表7篇论文,1篇SCI、4篇EI、2篇CSCD;在外审的有2篇,一篇SCI和一篇EI;在写的有2篇。我也经常看慕格学术上各位前辈分享的学习与科研的经验,学习到很多,受益匪浅。因为不同的专业可能在学习与科研上有些不同,在此想把自己这两年自己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见谅。  01  研一阶段  提到研一那年,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还没正式入学的时候我就来到了就读研究生的学校。我本来还想利用那个暑假挣点钱的,结果研究生导师打电话问我暑假有没有时间,学校举办了暑期学校,有空可以来参加学习一下。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就辞掉了原先找好的工作,从南京来到了现在的城市。  到了学校才知道,导师现在有个实验正在做。那时也不知道研究生到底要做些什么,就跟着师兄们去做实验。那个暑假,周一到周五参加暑期学校日常的课程,周末去做实验。我所在的城市夏天比较闷热,实验是在隔壁学校做的,每次去都要跑一段路程。从早上八点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学校,每每都是大汗淋漓。    实验内容是用砂浆浇筑隧道物理模型,每次大概要搅拌10袋左右的水泥,沙子就不知道多少了,最后浇筑成型的模型有十几吨重。烈日当头,我们师兄弟几个搬水泥、铲沙子,用搅拌机搅拌好后,用斗车将砂浆倒入模型箱内,再把砂浆抹平。就这样辛苦了一个暑假,试验模型做好了、也养护好了,各种仪器也调试好了,暑期学校结束,我也就回家了。等到9月份开学后回到学校,我才知道第一个实验已经做完。那时也不知道要做两个试验,开学后也就是一边上课一边去做实验。第二个实验全程参与,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过程非常累,但实验结果很好,出问题的监测仪器很少。  实验做完了,得到了大量的数据,下一步工作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跟着师兄,我学到了怎么使用Matlab处理数据。数据处理后就能够出图,有了图也就可以写论文了。当时研一才开学不久,导师就和我说:实验做完了可以准备写论文了。  然而,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写论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科时很少接触到论文,平常又比较喜欢读小说。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把写出来的论文交给导师,果然被导师批评了——“在写小说吗?情感很丰富嘛!”当时在场的不仅有师兄们,还有其他老师,弄得我非常尴尬。不过,对我这第一篇论文,导师不耐其烦地帮我改了十次以上。每次修改论文,导师都给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改,语句怎样表达能更加精炼准确,我真的很感谢导师。  就这样前后改了一个多月,我把第一篇论文投了EI期刊,两个多月后被拒稿。投个论文真不简单!瞬间的茫然后,我又对论文进行大改,修改后又投了出去。研一的一年,几乎就是不断地写论文、同时也在不断的投稿,虽然没有一篇被录用,但这个过程让我慢慢懂得怎样去投稿、去更好的将自己的创新点突显出来等等。  刚开始写论文,写的是中文论文;后来在导师的鼓励下,我还开始尝试英文论文的写作。第一篇英文论文投了个SCI期刊,结果被批的一无是处,收到拒稿邮件时心理很是失落。后来我就不停的改,又投了EI刊,虽然仍经历了大幅度修改,但最后还是录用了。  研一一年自己感觉收获很多。虽然只有一篇论文被录用,但我感觉,学到的这些知识,都为我研二能够出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研二阶段  研一在上课与写论文中度过。由于研一就把实验做了,研二相对轻松很多,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以及通过数值模拟拓宽研究深度与广度。  研二阶段主要是在阅读国外文献。那时才发现,要想写好英文论文,必须要多阅读英文期刊的论文,起码要挑选本领域较为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深入阅读。阅读的同时,学习大牛们是怎么构思论文结构,怎么去叙述实验过程,怎么去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怎么去更加深入地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机理。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领悟到这其中那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期刊论文,我有了尝试写一篇SCI论文的冲动。那时我又回头看了看研一写的那篇论文,感觉就是不一样,如果重新写肯定能写的更好。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花了半个月完成了一篇论文初稿,导师也没给我修改,让我直接投稿。一个半月审稿意见返回来了:一个大修,一个小修。  那段时间,由于感情方面的原因,自己的状态也不是太好,草草修改了一下就把稿件返回去了。结果一个审稿人同意录用,另外一个拒稿,最后主编给了大修。这次我很认真的去修改,做了一个月的数值计算,并将数值模拟的结果加到论文中去佐证我的实验所得到数据的可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论文被录用了!这期间和编辑联系了好多次,期刊对英文水平要求很高,我也花钱进行了润色。    通过这篇SCI论文,我学到了很多东西:①投稿一定要找合适自己的,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傲自大。一般可以先尝试较好的期刊,限于土木工程领域期刊基本上是SCI四区较多,也就没想过能投个一区或二区的,这和生物、材料等学科还是有很大差异的。②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一定要仔细认真踏实地修改,千万别有侥幸心理,否则就会被拒稿。③英文论文,一定要重视绘图的重要性。如果你能把论文中的图画的很美观,给编辑与审稿人视觉上的享受,便能收获很好的印象分。  研二阶段,我有三篇英文论文被录用(1篇SCI、2篇EI),还有三篇中文论文被录用(1篇EI、2篇CSCD)。目前,还写了两个专利,还在审理当中。除了收获,也有过心酸。有时因为一些东西做不出来而感到特别苦恼,有时感觉心太累了。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    2018年我准备读博,现在已经找好了导师。那时见到导师时,导师对我还是比较肯定的,这也给自己这两年的努力一个很好的安慰。虽然是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但我认为,只要导师给了你一个平台,你就应该,并且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施展你的才华。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他对我和同门以及师兄弟们都很照顾。希望自己18年能顺利考上博士,在以后的路上更加努力去做到更好。

冯定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今宪贫也

科研启蒙之1:科研是什么?与学习有什么区别?

我能参加科研吗?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从内心发出的兴趣与想法实现起来是最有效的。那么“科研”会适合你,只要你勇于开始,只要你兴趣,你就会投入精力,去探索就能有发现。了解真正的科研是什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了解究竟哪些能力能获得提升,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你理解的“科研”是真的吗?美国创新教育促进会联合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工匠铺名校科研项目组、湖南省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会、秦皇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邀请来自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及实验室研究专家学者们带你一起来 “what is research”科研启蒙系列公开课。▽科研启蒙公开课精粹▽第一讲【科研和学习的区别】【教师简介】王鑫洋: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墨西哥自治理工学院(ITAM)助理教授【分享正文】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鑫洋,在香港读了几年后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在这两个地方我学的是数学。之后在耶鲁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毕业之后准备去墨西哥自治理工学院(ITAM)做助理教授,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我将以经济学为例,介绍科研与学习的区别。1 什么是经济学在高中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他学经济学了,你一定在想他们学如何去赚钱了?你会发现有金融市场、有股市、有涨跌。但这个是经济学吗?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主要讲两件事情:第一,经济学是一种研究人的科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决定?当有一个人在面临众多选择,他要怎么操作?是凭直觉呢?还是经过详细思考呢?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学去理解,也可以用经济学去理解。比如我们能不能用钱的数量去理解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动态或者说我们能不能用钱去理解我们身边接触的广告信息?第二,我认为的经济学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不光是关于钱,还是关于人的偏好,还是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的一个科学。2 研究与学习的区别首先,我认为学习是研究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属于研究,可以通过对比来学习到新的东西。我们有一些东西是知道的,有一些是不知道的,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知识点与未知知识点,来理解未知的知识。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而且我们知道这三原色混起来的颜色,比如说红加黄等于橙,黄加蓝等于绿,红加蓝等于紫,我们还能看到彩虹,彩虹有七种颜色,其中紫色是在最下面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紫色这样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得到呢?是因为紫色等于红加蓝,所以彩虹等于是有两圈的,它第一圈的蓝和第二圈的红混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紫色,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通过我们知道的红黄蓝和他们之间的变化,而了解了彩虹有很多很多圈这样的一个现象。对于我来讲什么是学习呢?你需要去比较你会的和你不会的,通过一点点改变,使得你掌握你不会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叫做学习。其次,什么是研究呢?研究是包括学习的,你必须要学,但是跟单纯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你不但需要学习别人给你的东西,还需要自己去提出新的问题,你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习跟提出问题这个有时候是颠倒的,有时候大家是先有一个问题,比方说现在疫情非常严重,我们急需疫苗,所以这是大家都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文献,去学习其他人的知识,去看怎么样解决产生疫苗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会反过来的,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会先学习一个东西,比方说股市,我们想知道它为什么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价格。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其他的问题,于是我们发现如果不解决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我们没办法去理解我们最终要学习的目标,这个就是先有学习再有提问。现在我们存在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它,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同样回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现有的工作,通过比较去提出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看一个脑部的图,我不知道有没有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其中我们研究脑部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推到机器里面照一个照片,比方说左边的照片,拿我们照出这个照片跟一个正常大脑的照片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东西差的特别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产生一个数,可能是分数之类的,如果这个分数特别大,说明这个大脑差的特别多,有可能我们自己的大脑是一个有问题的大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去学习不一样的问题,去解决我们感兴趣的命题。回到学习与研究这个话题,我们刚才一直在说类比,我们在以会的作为基础去学习新的东西,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学会,然后看看它可以连接到哪个不会的?再去通过把不会的东西变会去学习新的东西,像走台阶一样,它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如果我们想学最深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从最浅的开始,以正确的顺序去进行学习。研究和学习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找到这样的顺序,研究就是寻找这样的顺序,其实就是别人告诉你这样的顺序,你去进行一步一步的学习,但是都需要自己去完成。3 高中生和本科生科研这个话题很多家长特别关注,高中生科研跟本科生科研的问题在我的立场我觉得还是非常清楚的,这其实跟我们学习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认为我们都通过求知去想了解一些东西,就是不停的在学习,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能了解大家的高中生和本科生的情况,其实大家压力非常大,大家在想我们出来之后能够干什么?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时间用在科研还是用在实习?或者是用在其他上面?在大家做这样的考虑的时候,其实这个科研的目的就颠倒了,不是为了去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抱着单纯为了写出一个文章,或者用成果去干别的事情为目的而去做科研,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事情。我并不是说它好或者不好,但是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动机,你没有求知欲的话,你很难有兴趣把学习(科研)一步一步走下来,所以很有可能你做出来的东西不好。以我在美国大学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来看,如果你没有一个求知欲去做科研,而是报着其他的目的的话,学校大概率是不欢迎你的。所以总结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高中生应该是脑子里面首先想的是去研究或者探索一个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进行学习和科研,在学习(科研)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积累了学习和研究经验,那么进行科研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对于本科生来说,即将面临的选择是你将来要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那么在你大学二、三年的时候,你去做科研,也就是你能够提前体会你的专业研究什么,你是否适合做研究,你要读博士走科研的道路,还是及早毕业去社会上的其他工业企业等。那么科研经历是你很好的试错和选择的机会。我再分享一下:以我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为例,将科研作为工作是什么情况我说的经济理论研究就是作为一名学校教授。其中这种教职在国内并不是特别明确,因为在国内其实老师非常多,很难区分老师跟研究人员的关系是什么?我想澄清一点至少我比较理想的职业,我愿意去从事的职业,它的职业并不完全是老师,它的重点在于你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而且需要做研究产生新的问题,并且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它并不是以这种教课是主要的方式。比方说像我之后可能一个礼拜就教三个小时课,其他时间都是我自己的。那么它有什么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呢?它的好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它的时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你要是可能不想工作的时候你就可以稍微放松一段,你要想工作的时候你可以非常集中的把这个工作集中在几个月内完成。第二点,它的工作内容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你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在经济理论这样的一个学科里面,是可以自己定的。第三点,对于我来讲感受生活是研究生活的一部分,我需要去感受生活,了解其他人怎么想的?然后才能提出好的问题,而且我发现我自己也需要去感受生活,所以它对于我是一个好处。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第一点,它没有下班的时间,因为它没有上班,所以没有下班。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你可能并不存在下班的时间,你什么时候脑子里都应该有一些东西,你不停的去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别人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你有可能是需要24小时工作的,虽然工作的东西是你自己决定的。第二点,它有时候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有时候我要是真的写东西的时候,24小时脑子里都是这个东西,就是连轴转,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总体来讲我觉得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因为比较自由,而且也可以过一个很好的生活。我来进行一下总结今天我大概分享的这么几点第一点我希望分享的我认为的经济是一个研究“人”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不光是赚钱的,它只要是和“人类”,“人类行为”相关的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点什么是理论?对于我来讲理论是一个逻辑命题,所以根据定义必须要存在假设,理论是从假设到结论这种推理的逻辑命题,是存在对错的。第三点研究是学习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循序渐进。不能说我的目标就是要写出一篇文章,但是好多人都是这样,这样一般写不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需要你不断的学习,最终通过走那个台阶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第四点在我的理解里面,经济领域提出问题和感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光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使你不能把它解决,但是你把它提出来了,观察也是对经济这个学科非常重要的。我想以两个引用结束我今天的分享第一个是霍普金斯的校训。英语叫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中文是“真理使人自由”。我在之前的前几年我一直在感受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正确,了解一些理论的东西可以让你自己变得非常的清楚。第二个是凯恩斯的一句话。凯恩斯可以认为是当代经济学之父,他是这样说的,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quence,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意思就是说,即使你认为你自己完全跟这种智慧的世界是毫无关联的,我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不经意之间你也会被一些已经逝去的经济学家所制定的想法控制了,你是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面生活的,我并不是说它对错,这个东西我也是看了很有感觉,我依然在感受它,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介绍之后能对这两句话有一些感受,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要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做科研,总之希望听完我的唠叨,能够对大家有一点的启发。谢谢!备注:有兴趣了解更多创新教育、国际教育资讯,欢迎私信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西视野EDU”。#科技#

龙猫

关于科研的那点事儿

作者:王从彦前几日,本人受学院之邀关于科研的一些问题的回答。粗浅之见,仅供参考。Q1:能否请您跟大家谈一下您对科研的理解?王从彦:我个人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一种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寻求规律、解决问题的活动和行为。科学研究区别于其它的的人类活动和行为之处应该在于科学研究要讲究创新性。比如,仅仅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验证一下只能叫实验,不能称作科学研究。但是在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新的现象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巧妙的思路设计和精准的实验验证破解了新的现象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这就是科学研究了。再比如,我们发现了一种环境污染物新的存在形式或者迁移途径,亦或者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环境生态毒性新的作用机理,这就是创新。我个人认为科学研究的核心应该是科学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也就是说你的科学研究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可以是理论层面的突破,也可以是应用层面的创新。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应该是包括三部曲,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个人比较认同科学研究应该走“小题大做”之路,或者说“小题深做”,亦或者“小题精做”,也就是通过小问题的破解来阐明大道理,从而实现以小见大。一个科学研究只要能够透彻解析一个科学问题、找到其内在规律、阐明其驱动机理即可,然后升华到一定境界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思想的概况与总结,也就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要聚焦。科学研究的软肋就是切记面面俱到,本来是想什么都要解析透彻、阐明清楚,最后可能是没有重心,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实,科学研究并不是什么神圣或者神秘的东西。只要大家有勤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勤于查阅文献的双手,有勤于思考的大脑,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有很多同学将来要读硕士,甚至还要进一步深造读博士。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其重心就是科学研究,特别是通过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储备,全力提高自身科研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做到科研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科研水准聚焦内涵深度,从而具备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形成清晰条理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Q2: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科研历程吗?王从彦:蓦然回首,一路峥嵘,时光似水,岁月若梦。自从我2011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到今年已整整十年了。十年以来,本人的研究领域聚焦以入侵植物主导的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问题,重点解析并阐明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环境生态风险等级及其成功入侵的驱动机理。俗话说十年可以磨那么一把剑。但是很遗憾,说来也很惭愧,本人花费了十年的时光也并未在入侵生态学领域磨出一把什么像模像样的剑,更不用说磨出什么可以金光闪闪、降妖除魔的宝剑。至于“霜刃未曾试”更不曾触及。其实,有时候,我们这边也曾经做过的很多科学研究也并未得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或者是直接遭遇滑铁卢。要么是再从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摸索设计路线和实验方案,如果还是不行,只能忍痛割爱,最后只能换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从其它的切入点开始新的征程。科学研究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你永远不知道踩哪一块石头才能不掉进河里,而是走到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要顺其自然,更要做到“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之必然”。但是,若失败了,我们要学会总结,“入山问樵、入水问渔”,通过思路的审视和设计的反思,我们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最终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标;若成功了,我们要学会升华,通过问题的凝练和理念的阐释,我们才能拾级而上,从而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Q3:您在遇到科研中的难题和挫折后仍然在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呢?王从彦:这些年来,本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其实遇到过很多难题和挫折,有的诸个破解了,而有的仍需悬而未解。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应该说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外部环境的,也有自身内在的。外部的因素有很多,方方面面,就不谈了。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基本上主要是源于外面强大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要迎头赶上,要知道别人在科学研究的大道上是跑步前进,而我们还在小步趋行甚至是原地踏步,最后只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弱肉强食作为丛林法则,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是基本上行得通的。只有我们做大做强了,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辐射力。不然,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此外,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还包括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的成份。我们只有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才能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从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特别是我们是环境专业的同学们。而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不仅关乎环境质量、生态水准,而且事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梦,就需要千千万万个我们去拼搏、努力,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保护好我们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屏障。Q4:您是否可以为那些想搞科研或正在搞科研的同学提一些建议呢?王从彦:希望同学们记住一点,没有人可以随时随便成功,不过是风雨兼程。对于将来立志科研的同学们而言,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同学们将会遇到很多拦路虎,而且很多问题也非常棘手。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如何破解难题进而实现打怪升级不仅考量我们的智力,更考究我们的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研究靠的从来不是智力,或者说智力根本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像著名的科学家施一公也认为“无论什么学科,研究生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换言之,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因此,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逐梦扬帆,砥砺前行,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哪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硬着头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像入侵植物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占领更多的领地为终极梦想而孜孜奋斗!正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生活给了你什么和给不了你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以及如何走完这条路…记住一点,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和“知行合一、有始有终”的信念,争取使自己的科研水准和人生高度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而励志前行。总而言之,只有那些保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风范和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前进动力的同学们最终才能感知马到成功旗开得胜的喜悦幸福,才会享受到通过自己的辛苦奋斗和艰辛努力最终破解科学难题的凫趋雀跃。

怪物

科研入门学习之要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标签

在世界上,一提到“中国功夫”,很多人就会脱口而出“Bruce Lee”(李小龙),在中国,一提到“杂交水稻”,大家就立刻会想到“袁隆平”,这就是标签的力量,同样,在科研领域,学术标签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来讲,往往会忽视“学术标签”,而多数是因为“被动接受”方式(完成项目,发表论文,评奖学金等目的)一头扎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有的同学虽然很“努力”,但却很难获取高水平学术成果,加之现在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细分领域,因此,对于研究领域内的认识却几乎是“空白”的。一、对自身课题的认识在研究类型方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研究(侧重理论),另一类是应用型研究(侧重实践),对于前者更容易发表检索类论文,也相对来讲更倾向于学术;后者则更容易申请专利,倾向于技术。同时,在研究尺度方面,研究尺度越大或者越小,则越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相反常规尺度问题则更倾向于专利技术方面;此外,在研究领域方面,分为单一学科领域或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后者,相对来讲更容易发表学术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学科其本质,还是与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一门或多门基础学科交叉,那么课题本质上,就是A+B+C模式,即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举例,以能源行业为研究背景+针对某种材料或介质+化学制备及实验,就是能源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的三学科交叉。二、找寻业内标签性成果标签性成果主要形式分为4种,即(1)各种国际、国家级奖项(发明、技术、荣誉等),(2)国际、国家级重大项目,(3)系列授权发明,(4)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2-4实际上都是(1)的支撑,因此,先关注(1),再找找(2)-(4),就基本能够锁定了某个领域内的主流标签性成果。三、找寻业内标志性人物(1)锁定了成果,对于奖项中排名靠前(尤其是前1-3位),重大项目(主持人),授权发明第一完成人以及高水平论文中第一或通讯作者,都是标志性人物。(2)对于双一流级别(985、211)学校,主要观察院长/副院长或部属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对于省属普通院校,主要观察校长/副校长,尤其是所在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属于A+的学科。(3)业内主流期刊(中科院1-2区、JCR1-2区)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4)有“帽子”的学者(院士、长江、杰青等)。(5)研究领域内学术会议的主席/联合主席等。上述类型,几乎都是标志性人物的基本特征,这些人几乎就是对应学科领域的浪尖人物,也就是我们要追踪学习的人物。四、关注业内顶级会议虽然会议鱼龙混杂,但通过追踪标志性人物,基本也就能判断出会议的级别,一般来讲,会议有4年一届,2年一届一级1年一届的,越是间隔时间长,届次越多的会议,往往级别越高,担任或出席会议的人员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且出席人员符合上述标志性人物特点的,那么这些会议就应该密切追踪,最好能够有机会参会。此外,根据主办方的机构水平,也能间接判断出会议的层次。五、树立自己的学术标签综上所述,若是你的导师就是属于带有学术标签人物或者资深业内人员的话,那你就比较幸运了,因为,上述的内容,通过耳濡目染,你基本都能够了解到,而且还能了解到更多细节。但,大多数学生的导师往往不在上述标签范围中,因此,还需要自己多做调研,同时,尽快的通过系统的调研后,确立自己的学术标签,这将是跟随你一辈子的重要的标志,越早树立学术标签的科研工作者,也就越早走上正轨。

无适无莫

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搞科研的,也许曾是学渣?搞科研比学习难?

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搞科研的,也许曾是学渣?搞科研比学习难?坦白地说,搞科研与在学校里的学习,几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会搞科研的人,也许曾是“学渣”。在学校里学习,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学习已有的知识,需要记忆力、理解力、认知力……总之,是把已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学得再好,也没有跨出人类认知的界限。而搞科研,是探索人类知识的新疆域。单凭学习已知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创造力、洞察力、想象力……甚至,耐心、恒心、平常心,这些能力,都是探索未知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搞科研需要对科学的热情。没有热情,就是打湿的柴堆,点不着火燃不起来。所以,搞科研会比学习难吗?不一定,二者对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养猪和野外猎猪,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还有一点,是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bug。把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的内容,仅通过书本来代替。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让学生们怎么去逮猪?搞科研,是需要实操的,需要由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知。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反其道,首先扔给学生的都是冰冷的书本、公式。因为教育偷懒省钱,把学生们的学习,简单地变成“纸上谈兵”,学生因为缺少感性认识,学的头昏脑胀要爆炸。没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者的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课上学傅利叶变换时,学得要崩溃,死活学不会,只好死记硬背混考试。但当他进入科研,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傅利叶变换时,很快就开悟了。不仅运用自如,而且还能触类旁通。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科研的能力,而是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科研的热情扑灭了。

峣峣易缺

科研小白如何快速成长之综述文章的撰写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开展某方面研究时候,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1是掌握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别人做了什么),2是通过整理与分析前人研究工作,制订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我应该怎么做)。一、谁能写文献综述?实际情况是,文献综述并不是“一般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准确把握的,而往往需要在研究领域内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角的“大牛”,才可以胜任的工作,因为这种文献综述将极有可能的引领该领域的热点方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二、综述的分类综述论文,一般来讲,有2种类型,一种叫横向法,一种叫纵向法:横向法,是以近3-5年的文章为基础,针对某一个研究领域,分别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过程参数等几个角度,平行展开,旨在广度,阐述在近几年的发展性现状,这类写法的好处是文献易于获得,广度是优势,深度是其瓶颈,写作难度不高。纵向法,需要揭示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以时间为顺序阐述研究的进化过程,优点是利于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难点是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行业历史调研资料,并能够提纲挈领的总结概括,写作难度较大。三、综述写作的注意事项(1)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这句话要牢记于心,这是所有科研写作任务中的核心思想。这句话,如果你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具体落实到写作上,就是尽量不要用“张三研究了什么,李四研究了什么”这种写作方法。取而代之的,建议使用揭示、阐述性语言,比如“A问题主要受N个方面所影响,其中N1和N2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需要有一种“剥苞米”的感觉,把问题的一点点说出来,并解释具体原因。(2)谈贡献我们在论述论文创新点的时候,比较急于告知读者“张三研究有什么缺陷,李四研究有问题”,这种的“批判性”论述,其实并不恰当,一方面,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或者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盲人摸象”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未知的一种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存在对文章理解不够深刻的可能,亦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所导致的错误判断,因此,我的建议是,在综述前人贡献时,换成谈贡献的“正向”思路,而不要采用“负向”评价。(3)逻辑骨架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一种逻辑性,虽然我们习惯于实验逻辑、模拟逻辑等论文,因此,对综述类论文会觉得逻辑不明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综述的逻辑非常重要。我们在进行综述逻辑的时候,最好是结合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可以采用大树的方式,从发展的根源、树干、树枝一层层解释,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定分类逻辑,解释清楚区别与联系。生态学报,2009,张林波(4)分析与讨论这部分要解决2个问题:第一是需要系统的列出来影响“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最好是能够量化的描述;第二个是需要在调研这些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能否揭示一些前人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更进一步的结论。(5)参考文献来源和数量参考文献能暴露出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参考文献的质量,基本也反映出来你的综述的研究水平,因为,这的综述本质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参考文献就是你脚下的巨人,因此,参考文献的期刊水平应该是以行业内主流期刊为主;第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说明你在了解这个研究领域时候,你调研的覆盖面如何,因此,直接相关文献应该不会少于60-80篇,有的甚至会超过200篇;参考文献的作者,其实就是论文的潜在审稿人,因此,引用到正确的参考文献,也就是找到了论文的审稿人,这也验证了上面提及的,要用“贡献”角度去谈文献的原因。希望上述的观点和视角,能够为初入科研领域的新手们一些启发,愿你们科研生涯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