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授就是教授,教学与科研是其义务,也是其工作职责所在。无论“教学型教授”还是“科研型教授”,这样的分类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考虑可以理解,但从长远来看,并无太大必要。与“教学型教授”相类似,“科研型教授”也是近年来在高校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高级职称类型,主要偏重于科学研究而不从事教学。最近,国内有关“教学型教授”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由此引申出对教师职责、教学评估以及职称评审制度的反省与审视,我认为这很有必要也十分有益。但与此同时,我认为还应该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高校中该不该有“科研型教授”。我个人观点是,教授就是教授,不必再做过多的分类。如果承认大学教授是一个从事教学、科研和在校内外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那么,高校中就既不应该出现“教学型教授”,也不应出现专事科学研究的“科研型教授”。在这里,我想对比国内的“科研型教授”与美国高校中相似的设置“研究教授”,以此说明何以不必有“教学型”与“科研型”分类的缘由。何谓“科研型教授”众所周知,我国的教师职称系列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但很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又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将教师岗位做了类型分类,分别为教学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我们就以某高校为例来谈谈这些分类(这样的分类在全国大同小异)。这三者的定位与区别大致如下:● “教学科研型”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教学、专业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岗位;● “教学为主型”岗位是指主要从事公共课或通识课、实验课、对外汉语教育课程、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岗位,以及经学校批准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要职责的其他教师岗位;● “科研为主型”岗位指在校属跨院(系)研究机构、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以及经学校批准的其他单位中设置的以承担科学研究任务为主的教师岗位。美国高校教授类型美国高校有着复杂多变的职称名称,今天主要谈谈专事教学的教师与专门从事科研的教师。在一些高校中,会有专注于本科课程教学的个人而不从事研究,他们可能也被人称为“教授”,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授”。一般来说,“讲师”(Lecturer)或者“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就是通用的称号。“讲师”既有全职,也有兼职职位,但通常都不涉及任期,也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义务(尽管有时他们自行选择进行研究),有时候会涉及行政服务角色。“讲师”通常教授本科和/或入门课程。这是高校节省成本的一种措施。因为与终身职位相比,讲师的工资较低。在一些大学中,“高级讲师”主要指有一定成就的讲师,有些高校也将其称为“教学教授”(Teaching Professor),他们并无进行学术研究的义务。美国不少高校有“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之职,与我们所说的“研究型教授”相近,通常只承担研究职责而没有教学义务。但绝大多数的高校中,“研究教授”均不属于“长聘制”(tenured,也就是有人所说的终身制)系列,他们没有资格获得长聘制任期,并且必须从校外获得研究经费或补助资金,因为他们不能获得来自所在高校的定期工资。由此可见,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教授”通常是非终身职位。他们无需教学(虽然有时候也会教),以研究为主。通常他们必须通过从校外获得的研究经费或者补助金而获得研究薪水。如果他们没有研究经费或者补助金,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报酬。下面,我们不妨来看几所美国高校对于“研究教授”的规定。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教授”。在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所谓“研究教员”(research faculty)指的是被任命为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和研究教授系列(research professor track)的人员。“研究教员”属于教师成员(faculty),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而非教学。但研究教员的任命不属于终身教职系列(tenure track)。密歇根大学鼓励“研究教员”按照其研究职责参与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可以为教学部门安排或者参与研讨班、课程和研讨会,也可以协助学位论文候选人或博士后人员的研究工作。由此可见,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教员”属于“教师成员”,但不属于终身教职系列人员,不能获得终身教职系列的任命。他们虽然以学术研究为主,但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教授”康奈尔大学明确规定,“研究教授”职称仅适用于长期的非长聘制(non-tenure-track)教职员工,这些人是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杰出学者,经验丰富。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开展新的研究活动;创建和管理研究实验室;寻找研究经费,提交项目申请书,履行研究计划合同;规划、实施和报告原创性研究等。“研究教授”一般都是各个研究项目和基金项目的课题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s)。拥有“研究教授”职称的人员不得教授学分课程。如果相关系部要求他们讲授学分课程,那么,该课程必须与其研究项目相一致,并且要得到所在学院的院长批准。同时,对于这种教学,要禁止将教学费用不恰当地转移到他们的研究基金中或者合同中。而且,这样的教学状态只能是暂时的,不得持续教学。“研究教授”不是大学的教师人员(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Faculty)。除非获得特定教员的投票权,否则他们无投票权。一般来说,要想获得“研究教授”的头衔,需要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已经启动,并且已经让人看到了可以获得高水平成果的希望。由此看到,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教授”既不是大学的教学成员,自然也不在长聘制系列之内。他们一般都是各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只从事研究,未经批准,不得进行学分课程的教学工作。哈佛大学的“研究教授”哈佛大学的“研究教授”有所不同。在相关规定中,“荣誉教授”(Professor Emeriti)与“研究教授”放在一起。根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FAS)的有关规定,“研究教授”的称号适用于有资格获得或已经持有退休身份的个人。教授一旦退休,即可获得此称号,可以连续保留五年。之后,如果该教授还想保留此称号,而不想用“荣誉教授”这样的常规头衔,那么,他应该每年写信给文理学院院长,说明来年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活动,获得批准就可以继续使用“研究教授”的称号。否则,“研究教授”的头衔将在五年期满后,自动恢复为常规的“荣誉教授”。由此可见,哈佛大学的“研究教授”与其他高校的有很大不同,这一称号所赋予的更多内容是一位教授在退休后“还在从事学术研究”。划分“教学为主型”与“科研为主型”并无必要进行中美高校之间的对比,其中至少有两点一致之处。首先,美国高校的各种明文规定都很清楚地指出,研究(research)和教育(ecation)是长聘制教职(tenured)和长聘制教授(tenure-track professor)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里的“研究”与“教育”其实就是我国高校所说的“科研”与“教学”,这两者缺一不可。其次,教授们所花费的研究精力或教学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身处机构的类型。这一点,中美高校并无不同。换句话说,作为全职教师,教授自然要从事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和服务是教授们的三大任务,也是他们的职责与义务。我个人以为,虽然“教学为主型教授”(或者“教学型教授”)与“科研为主型教授”(或者“科研型教授”)在我国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也表示理解,但从总体上看,这样的分类并无必要。首先,无论从词义还是从职责上,都没有必要将“教授”做细微划分。既然承认“教授”的职责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那么,这三者的责任就应该是平等而不是有所区别的。以教学与科研这两项为例。所谓“平等”主要是指内涵而不是数量,即“教学”与“科研”两者可能在数量上有所不同但不能有所偏废。比如,一位教授应该上课,那么他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课时量,这就可以说是满足了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但绝不能不上课。对于科研的要求也是一样,一位教授的科研工作量,应该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哪怕达不到,也至少应该有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而不能一点科研都不做。这就是两者的平等关系。其次,从逻辑上看,“教学型教授”和“科研型教授”的出现,将教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教学科研型教授”似乎当做了两项全能冠军,好像只有他们的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却忽视了他们为教学与科研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而当人们在热烈讨论“教学型教授”的出现是对教学效果好而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一种鼓励与奖励时(再重申一下,这样做并没有错),对于“教学科研型教授”来说,无形中似乎是在暗示他们的教学效果并没有那么好,或者教学效果两者都不过是平平而已。其实,事情很简单,“教授”就是教授,就是要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传道授业,教学与科研是其义务,是其工作职责所在。专事“教学”与“科研”作为权宜之计可以,但着眼未来,这样的设置并无太大必要。来源:科学网
来源/视觉中国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炯强)“一定要在时间尺度、师资断面、学校有限资源约束等方面作好特征分析,以更好地把握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昨天,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杨卫在同济大学举行“第九届创新中国论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上发表观点,当下,要把握好高校人才队伍存量与增量的动态均衡,优势、热点学科与弱势、长线学科的平衡,以及各类资源的平衡。换言之,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一概而论。中科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则提出,正规教育是快速成才的主要途径,较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成才的关键。他建议,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定位,即分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推广与成果转化型四大类,同时要明确,教学型就是传播知识,教学科研型要出著名学者、教授,科研型要成为著名的科技专家,应用推广型要考核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此番言论,难道大学里的教师,教学型与科研型要分开?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梳理了人才与人事的关系,他指出,人才评价要突出政治标准,有正确的学术导向;同时,评价方法也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要多引进国外的,少挖国内的;多引进东部的,少挖中西部和东北的;多练内功,少靠外援;多重业绩,少戴“帽子”。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表示,人才的“汇聚效应”是学科建设的基石,人才的“群体效应”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健康的“沃土文化”是“人才效应”的灵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也认为,对中国高校而言,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是基本思路,落实好人才分类评价是根本保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当务之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建议,基于工作分析分类而非人才评价分类,把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划分为科研、教学、转化应用与复合型四支队伍,各支队伍前5%要一视同仁;基于评价进行分类而非学科分类,对所有学科领域中的拔尖人才一视同仁;基于领域与原创性进行分类;基于项目、机构进行人才评价,投入产出综合衡量;基于合同内容分期中后进行绩效管理与考评,非每年进行评价。论坛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了该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也是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伍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德为先”,首先要全面引入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考核;同时,根据分工不同,制定教学科研型、科学研究型、教学型、社会服务型四个类别评聘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为校外引进人才、校内青年人才开放特别评聘通道。
今天由施一公担任首任校长的西湖大学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这所剑指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型民办大学到底长的啥模样?现在发展得如何?18日下午,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石龙山街18号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其主校区是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云谷区块,其首期建设用地634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4.6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底建成——作者注),探个究竟。不像校园的校园讲真,当我拉着行李箱置身西湖大学的云栖校区时,多少有些失望:这里不仅地方小——占地总面积才70亩左右,只有7栋方块楼(大道两边各2栋科研楼、里面正中是1栋办公楼、后面是2栋学生宿舍楼),而且看不到几个人影;清华、北大校园里到处堆放的自行车,这里一辆都没有——怎么看也不像个校园哪!▲西湖大学云栖校区正门。赵永新摄也许是看出了我脸上的失望,从办公楼下来接我的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高级主管李凯娜笑了:“我们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小而精嘛!”想想也是:西湖大学的定位是“小而精”“科研型”,而且这个校区今年3月才启用。截至目前,该校从海外选聘了68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些没有到位;现阶段只招博士生,两期共招了139位博士研究生——即便将来兵马齐备,PI加上博生生,这个校区满打满算也就是千把人——这么大的地方够用了。“怎么看不到老师、学生呢?”我问。“都在楼里的实验室里搞科研啊。”李凯娜指着两边的科研楼说,这里不上课,所以没有课上、课下之分。老师和学生除了吃饭、锻炼,基本上都待在楼里。“不光白天待在楼里,晚上许多人也加班到很晚,有的实验室的灯二十四小时都是亮的。”▲校园内难得一见的人群。赵永新摄“这个地方这么安静,你们习惯吗?”“刚来不太习惯,现在觉得挺好的。”李凯娜说,搞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尤其喜欢这个地方。从科研楼到办公楼、从实验室到餐厅、健身房、操场,走路最远不过5分钟。“有老师总结说:实验室就在楼上、食堂就在楼下,宿舍就在背后、球场就在边上——在西湖大学工作,生命至少延长了十分之一。”▲办公楼一层的咖啡厅。赵永新 摄在办公楼七层的高级访问学者公寓里——其实就是有床有卫生间的简易招待所——放下行李,我下楼到校园转了一圈,慢慢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校园里风景很好,银杏泛黄、香樟葱郁、桂花飘香;也有情调:除了办公楼一楼的咖啡厅,楼前的桂花树旁、遮阳伞下还摆放着喝茶、聊天的椅子。▲露天“茶室”。赵永新 摄对于在喧闹的大城市常住的我来说,最不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安静了。尤其是到了晚上,除了唧唧虫鸣,简直是万籁俱寂。反过头来一想,这份宁静,不正是广大科研人员最需要、最渴盼的吗?▲宁静的校园。赵永新 摄“从没有人喊他‘施校长’”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办公室。赵永新 摄“我们都叫他‘施老师’,从没有人喊他‘施校长’。”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的戴涵告诉我,施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堪称‘零距离校长’。“他事情非常多,但偶尔也会到我们办公室来,问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戴涵是95后杭州美女、英国利物浦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毕业后应聘到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在国外很有知名度,我毕业的时候就希望能有机会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的四位美女,左起:戴涵、李夏、李凯娜、张弛。赵永新 摄“西湖大学刚起步,又是民办大学,父母同意你来吗?”“他们都很支持,特别是我外公。”说到这儿,戴涵笑了,“我外公是施一公的粉丝,他对我说:跟着施院士干肯定没错!”“西湖大学没让你失望吧?”“没有啊,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戴涵说,“周围的老师大部分是海归,国际化氛围很浓、人际关系很简单,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那种感觉真是蒸蒸日上。”话题又回到施一公:“你能经常见到施老师吗?”“不太经常。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忙的人了,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戴涵话锋一转,“不过有一个地方我们经常看见他。”“哪儿?”“我们学校的食堂。”戴涵笑了,“只要在学校,他都会在那儿吃饭。”果然,当晚6点左右,我正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抬头,瞥见施一公端着餐盘、和一个女生在我旁边的饭桌边坐下。“我和学生说说做实验的事情。”他和我打了个招呼,就和对面的学生边吃边聊起来。▲施一公在餐厅里边吃饭边指导学生。赵永新 摄我留心听了一下,除了“蛋白质”“冷冻电镜”“细胞膜结构”等几个词语,大部分听不懂。我留意看了一下四周,发现好几位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就餐。▲在餐厅和学生一起就餐的外国科学家。赵永新 摄“早餐更丰盛”说到西湖大学的伙食,称得上“物美价廉”。餐厅在办公楼右后方的学生宿舍楼一层,地方不大,有两百多个座位。打饭的窗口有3个,每个窗口排队的人只有七八个。我拿了一个绿色托盘,没等几分钟就排到了。戴口罩的师傅提前把菜盛到吧台上浅绿色的碟子里,分凉、热两部分,凉菜、热菜各有五六种。▲西湖大学食堂的晚餐。赵永新 摄我午餐是在飞机上吃的盒饭、肚子早就饿了,所以要了三个热菜:一份红烧肉、一份炒豇豆、一份红烧罗非鱼,总共才花了12块钱。▲我自己点的晚餐。赵永新 摄结完账,我顺手拿了一个免费的红富士苹果,又要了一碗米饭、一份蛋花汤——也都是免费的。菜虽然不贵,味道却不错。我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也都吃得津津有味。▲在食堂用餐的学生。赵永新 摄我临走时候和施老师打了个招呼,他问:“味道怎么样?”“真不错!我都吃撑了。”我笑着说。“明天早晨你过来看看,早餐更丰盛。”施老师说的没错。第二天早晨8点多我赶到餐厅的时候,用餐的人还不少。除了油条、烧饼、春卷、煎鸡蛋、鸡蛋卷、蛋挞、老玉米、煮地瓜,还有一个窗口卖馄饨、面条——快赶上星级饭店了。▲食堂的早餐。赵永新 摄除了春卷、鸡蛋卷、包子,我还要了一碗很久没吃过的馄饨。没想到眼大肚子小,到最后馄饨都吃不完了。也不能怪我——这里的馄饨太“实在”了——汤少馄饨多,差不多有10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校园里人多的地方,除了餐厅,就是健身房了。健身房在餐厅西侧另一栋学生宿舍楼的一层,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健身器材,看上去有二十多种。我这个从没进过健身房的人,大多数器材都叫不上名字。18日下午五点多我走进健身房的时候,正好看到两个人在里面锻炼。一个是肌肉发达的男生,穿着专业的健身服、头戴耳机,好像是在锻炼腰部肌肉,呲牙咧嘴、满脸痛苦的表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一边练一边喊着“嗨!”“呀!”▲健身房一角。赵永新 摄健身房的墙上,挂着好几个红色标语:“没有理由!就时干”“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估计是施一公老师从清华“抄袭”的吧。▲健身房一角。赵永新 摄出了健身房,我暗下决心:回北京后一定要锻炼身体!李凯娜告诉我,白天老师和学生都在实验室里忙,锻炼身体集中在晚上。还真是这样。晚上八点多的时候,隔着窗子望去,健身房里人影倬绰、练什么的都有。健身房西侧明灯高照的操场里,还有一帮小伙子在踢球,个个大汗淋漓、非常投入。▲夜间大战。赵永新 摄“西湖大学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对于应聘到西湖大学工作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当然不是吃饭和健身,而是科研——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在西湖大学的研究做得怎么样?19日上午九点多,我在生命科学学院见到了浓眉大眼的年轻实验室主任高晓飞。1981年生于南京的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2017年情人节那天参加完招聘面试后加盟西湖大学——当时还叫西湖高研院。“可以说,我见证了西湖大学的突飞猛进。” 在明亮的实验室里,他一边带我参观一边说,“我是2017年夏回来组建实验室的,当时科研楼里面还没有装修好,我进来的时候要戴安全帽。你看,现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基本齐全了,研究进展得也很顺利。”▲高晓飞(中)和他实验室的学生们。赵永新 摄他现在与浙江省儿童医院的医生们联合探索治疗一种儿童罕见病——纯红细胞再生胞障碍性贫血。他告诉我,目前治疗这种病主要是用激素,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副作用很大。“我们正尝试‘老药新用’,让红细胞恢复再生功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联系到全国几百例儿童患者,到这个月已有20多个家庭经过测试,之后就会进临床试验。“我今天下午要赶到医院,和医生进一步完善临床方案。我们希望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找到新的解决办法。”“说实在的,刚来时还有些疑虑:民办大学能走多远?”高晓飞笑了,“现在这种疑虑完全没有了,西湖大学绝对会越办越好。”与高晓飞同在一个科研楼的马丽佳实验室,重点研究调控变化对干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癌症与代谢性疾病发展的影响,以及各级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实验室还关注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等前沿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应用、开发。梳着马尾辫的马丽佳快人快语、豪爽干练:“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短的,得做点比较有意义的事,否则就太‘boring’(无聊)了。”▲马丽佳在自己的实验室。赵永新 摄在美国留学、工作10多年后,马丽佳于2017年回国找工作。面试了国内的几所高校后,她选择了西湖大学。“这个地方非常非常特别,既小又安静,特别适合做研究。”她告诉我,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非常好,软件业很难得。“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学术氛围非常好。不管是生活上的问题还是学术研究,大家沟通起来很容易,不感觉到心累。可以说,西湖大学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您的科研进展怎么样?”“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想。”马丽佳说,“我是今年2月份搬进来做实验的,现在已经全速运转了。”1970年出生的周峰泉,是西湖大学年龄较大的PI。他的夫人、孩子都在上海,他之所以选择西湖大学,除了自己是杭州人,更因为想在这里圆自己的科研梦:从在美国期间从事的神经发育转到神经修复,让青光眼患者恢复光明,进而扩大研究领域、建立一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神经损伤和修复研究中心。▲周峰泉老师。赵永新 摄“许多青光眼患者不是因为眼压高造成的,而是因为视觉神经损伤。”他告诉我,与青光眼一样,中国因高度近视和黄斑变性而失明的患者非常之多,目前都缺乏根本性的治疗手段,而视觉神经修复有望“治本”。“当然,这里面的科学问题和临床治疗困难还有很多。但我想,西湖大学能让我圆梦、造福家乡父老。”“西湖大学比原来想象的好”我是个夜猫子,凌晨一点临睡觉前往窗户前望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李凯娜所说:科研楼里的好多房间,还灯火通明。在马丽佳实验室读博士的周洋帆,和我一样是夜猫子。他一般夜里十二点左右回宿舍,第二天上午九十点钟到实验室。“西湖大学挺适合做研究的”。他告诉我,从外边看很一般,但里面很先进,仪器设备可以说世界一流。“更难得的是,这里的老师都特别好,他们从内心里喜欢科研,待人也很真诚、热情,感觉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领着自己往前走。”▲周洋帆。赵永新摄“工作时间这么长,不感觉累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而且最后你的研究成果还能帮助到病人,心里感觉很幸福,根本不像外人说的‘多累、多枯燥’”。周洋帆说,“其实不光我‘白加黑’‘五加二’,我的同学们也大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很沉浸在科研的气氛里,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你的同学怎么评价西湖大学?”“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很优秀的人。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西湖大学比原来想象的好。”“为什么这么说?”“在这里不仅能做原来能做的事,还能做原来不能做的事。”新闻多一点西湖大学大事记1、2015年3月11日,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2、2015年7月,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3、2015年11月23日,西湖区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4、2015年12月1日,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5、2016年2月29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6、2016年6月,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领衔的团队积极申报“杭州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和“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2016年7月和11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分别在京、杭两地举办全球学术人才引进面试工作。8、2016年12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9、2017年3月19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院址正式启用,迎来首批教职员工入驻。10、2017年3月31日,浙江省委副书记袁家军等省市领导来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考察交流。11、2017年4月6日,浙江省省长车俊等省市领导会见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一行。12、 2017年5月21日,西湖大学(筹)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西溪宾馆举行。13、2017年5月22日-23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面试工作在杭举行。14、2017年6月28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在杭州举行。15、2017年7月1日,第十六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30余位科学家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考察指导,与我院学术人才进行深入交流与座谈。16、2017年7月9日,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作品征集评审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6家设计单位参与。17、2017年7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一行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18、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调研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表示要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西湖大学筹办工作。19、2017年8月3日,袁家军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西湖大学筹建工作进展情况,施一公院长代表西湖大学筹建方汇报工作。20、2017年9月2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举行了简约而隆重的首届博士生开学典礼,院长施一公致辞,19名博士生和13位PI一起参加了仪式。21、2017年9月2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来我院考察指导工作,并与PI亲切座谈。22、2017年9月27-28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莅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就正式设立西湖大学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成员包括杜玉波、钟秉林、翁铁慧、周绪红、刘炯天、叶齐炼、吴国生、孙维杰、程艺、徐从才、张男星等11位专家。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郑继伟、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云林、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杭州市委常委刘德生等省市相关部门领导,西湖大学筹委会全体成员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赵伟、张辉、甘中学等参加了会议。23、2017年11月10日,西湖高研院李牮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Ali Yazdani实验组及Andrei Bernevig理论组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Distinguishing a Majoranazero mode using spin resolved measurement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中观测到马约拉纳粒子及其独特的自旋特性,这一发现可能为新的量子计算打开大门。李牮博士在此次研究中作了主要的理论贡献,是Science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24、2017年11月18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第五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在杭州举行,共邀请来自全球的37位申请者参加。经过五次全球招聘,已有34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签约加盟西湖大学。25、2017年11月28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吴杰教授开讲第二期“西湖名师论坛”,做题为“孪生素数的前世今生”的专题讲座。26、2018年1月5日-6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面试活动在杭举行,从6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申请者中遴选了150名候选人参加面试考核。27、2018 年1月24日,在高研院一楼报告厅,召开首次全院年度工作总结大会,院长施一公代表高研院以《不忘初心 无问西东 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毅力加快推进西湖大学建设和发展》为题,对2017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并对2018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8、2018年1月25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ies University)邓力教授作题为“Weak Bonding Catalysis with Organic Molecules”报告,院长施一公主持此次报告。29、2018年2月5日,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一行调研西湖大学筹建工作,院长施一公汇报了近期西湖大学筹建工作最新进展情况。(摘自西湖大学官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责编:臧小景 审核:娄恒
在软科公布的2020年大学排行榜中,有一所大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排名全国第15位,但是如果不是看到了它的名字,我可能都会记不起这所大学。就是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坐落于上海市。虽然实力优秀但是却被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遮住了其光辉,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忽视这所大学。第一次了解这所大学还是因为我的一个同学以全市理科前十几名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大学,当时我对这所大学比较陌生,才去查询了一下这所大学。本以为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却没有想到是如此实力强劲的大学,当然也有可能是心安孤陋寡闻了。同济大学是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前身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纵览同济大学的历史,便足以了解同济大学实力有多雄厚。历经多次拆解,仍能傲立于中国高校界。1949年同济大学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等校的建设。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全部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1951年,理学院动物系、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校。1952年,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校。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同时,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将其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大部分优秀高校都流淌着当年同济大学的血液,正是同济大学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中国大学目前的百花齐放。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前的同济大学目标是保持强势专业的优势,同时尽可能扶持新专业和弱势专业。所以同济大学仍然在低调的慢慢进步,甚至在一些人谈论高校时忘记了同济大学的存在。不知道各位读者怎么看待同济大学呢,对同济大学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
20日——也就是今天,由施一公担任首任校长的西湖大学将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这所剑指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型民办大学,到底长的啥模样?现在发展得如何?18日下午,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石龙山街18号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其主校区是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云谷区块,其首期建设用地634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4.6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底建成——作者注),探个究竟。不像校园的校园讲真,当我拉着行李箱置身西湖大学的云栖校区时,多少有些失望:这里不仅地方小——占地总面积才70亩左右,只有7栋方块楼(大道两边各2栋科研楼、里面正中是1栋办公楼、后面是2栋学生宿舍楼),而且看不到几个人影;清华、北大校园里到处堆放的自行车,这里一辆都没有——怎么看也不像个校园哪!西湖大学云栖校区正门。赵永新摄也许是看出了我脸上的失望,从办公楼下来接我的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高级主管李凯娜笑了:“我们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小而精嘛!”想想也是:西湖大学的定位是“小而精”“科研型”,而且这个校区今年3月才启用。截至目前,该校从海外选聘了68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些没有到位;现阶段只招博士生,两期共招了139位博士研究生——即便将来兵马齐备,PI加上博生生,这个校区满打满算也就是千把人——这么大的地方够用了。“怎么看不到老师、学生呢?”我问。“都在楼里的实验室里搞科研啊。”李凯娜指着两边的科研楼说,这里不上课,所以没有课上、课下之分。老师和学生除了吃饭、锻炼,基本上都待在楼里。“不光白天待在楼里,晚上许多人也加班到很晚,有的实验室的灯二十四小时都是亮的。”校园内难得一见的人群。赵永新摄“这个地方这么安静,你们习惯吗?”“刚来不太习惯,现在觉得挺好的。”李凯娜说,搞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尤其喜欢这个地方。从科研楼到办公楼、从实验室到餐厅、健身房、操场,走路最远不过5分钟。“有老师总结说:实验室就在楼上、食堂就在楼下,宿舍就在背后、球场就在边上——在西湖大学工作,生命至少延长了十分之一。”办公楼一层的咖啡厅。赵永新摄在办公楼七层的高级访问学者公寓里——其实就是有床有卫生间的简易招待所——放下行李,我下楼到校园转了一圈,慢慢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校园里风景很好,银杏泛黄、香樟葱郁、桂花飘香;也有情调:除了办公楼一楼的咖啡厅,楼前的桂花树旁、遮阳伞下还摆放着喝茶、聊天的椅子。露天“茶室”。赵永新摄对于在喧闹的大城市常住的我来说,最不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安静了。尤其是到了晚上,除了唧唧虫鸣,简直是万籁俱寂。反过头来一想,这份宁静,不正是广大科研人员最需要、最渴盼的吗?宁静的校园。赵永新摄“从没有人喊他‘施校长’”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办公室。赵永新摄“我们都叫他‘施老师’,从没有人喊他‘施校长’。”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的戴涵告诉我,施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堪称“零距离校长”。“他事情非常多,但偶尔也会到我们办公室来,问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戴涵是95后杭州美女、英国利物浦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毕业后应聘到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在国外很有知名度,我毕业的时候就希望能有机会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的四位美女,左起:戴涵、李夏、李凯娜、张弛。赵永新摄“西湖大学刚起步,又是民办大学,父母同意你来吗?”“他们都很支持,特别是我外公。”说到这儿,戴涵笑了,“我外公是施一公的粉丝,他对我说:跟着施院士干肯定没错!”“西湖大学没让你失望吧?”“没有啊,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戴涵说,“周围的老师大部分是海归,国际化氛围很浓、人际关系很简单,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那种感觉真是蒸蒸日上。”话题又回到施一公:“你能经常见到施老师吗?”“不太经常。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忙的人了,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戴涵话锋一转,“不过有一个地方我们经常看见他。”“哪儿?”“我们学校的食堂。”戴涵笑了,“只要在学校,他都会在那儿吃饭。”果然,当晚6点左右,我正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抬头,瞥见施一公端着餐盘、和一个女生在我旁边的饭桌边坐下。“我和学生说说做实验的事情。”他和我打了个招呼,就和对面的学生边吃边聊起来。施一公在餐厅里边吃饭边指导学生。赵永新摄我留心听了一下,除了“蛋白质”“冷冻电镜”“细胞膜结构”等几个词语,大部分听不懂。我留意看了一下四周,发现好几位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就餐。在餐厅和学生一起就餐的外国科学家。赵永新摄“早餐更丰盛”说到西湖大学的伙食,称得上“物美价廉”。餐厅在办公楼右后方的学生宿舍楼一层,地方不大,有两百多个座位。打饭的窗口有3个,每个窗口排队的人只有七八个。我拿了一个绿色托盘,没等几分钟就排到了。戴口罩的师傅提前把菜盛到吧台上浅绿色的碟子里,分凉、热两部分,凉菜、热菜各有五六种。西湖大学食堂的晚餐。赵永新摄我午餐是在飞机上吃的盒饭,肚子早就饿了,所以要了三个热菜:一份红烧肉、一份炒豇豆、一份红烧罗非鱼,总共才花了12块钱。我自己点的晚餐。赵永新摄结完账,我顺手拿了一个免费的红富士苹果,又要了一碗米饭、一份蛋花汤——也都是免费的。菜虽然不贵,味道却不错。我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也都吃得津津有味。在食堂用餐的学生。赵永新摄我临走时候和施老师打了个招呼,他问:“味道怎么样?”“真不错!我都吃撑了。”我笑着说。“明天早晨你过来看看,早餐更丰盛。”施老师说得没错。第二天早晨8点多我赶到餐厅的时候,用餐的人还不少。除了油条、烧饼、春卷、煎鸡蛋、鸡蛋卷、蛋挞、老玉米、煮地瓜,还有一个窗口卖馄饨、面条——快赶上星级饭店了。食堂的早餐。赵永新摄除了春卷、鸡蛋卷、包子,我还要了一碗很久没吃过的馄饨。没想到眼大肚子小,到最后馄饨都吃不完了。也不能怪我——这里的馄饨太“实在”了——汤少馄饨多,差不多有10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校园里人多的地方,除了餐厅,就是健身房了。健身房在餐厅西侧另一栋学生宿舍楼的一层,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健身器材,看上去有二十多种。我这个从没进过健身房的人,大多数器材都叫不上名字。18日下午五点多我走进健身房的时候,正好看到两个人在里面锻炼。一个是肌肉发达的男生,穿着专业的健身服、头戴耳机,好像是在锻炼腰部肌肉,呲牙咧嘴、满脸痛苦的表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一边练一边喊着“嗨!”“呀!”健身房一角。赵永新摄健身房的墙上,挂着好几个红色标语:“没有理由!就是干”“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估计是施一公老师从清华“抄袭”的吧。健身房一角。赵永新摄出了健身房,我暗下决心:回北京后一定要锻炼身体!李凯娜告诉我,白天老师和学生都在实验室里忙,锻炼身体集中在晚上。还真是这样。晚上八点多的时候,隔着窗子望去,健身房里人影绰绰、练什么的都有。健身房西侧明灯高照的操场里,还有一帮小伙子在踢球,个个大汗淋漓、非常投入。夜间大战。赵永新摄“西湖大学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对于应聘到西湖大学工作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当然不是吃饭和健身,而是科研——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在西湖大学的研究做得怎么样?19日上午九点多,我在生命科学学院见到了浓眉大眼的年轻实验室主任高晓飞。1981年生于南京的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2017年情人节那天参加完招聘面试后加盟西湖大学——当时还叫西湖高研院。“可以说,我见证了西湖大学的突飞猛进。” 在明亮的实验室里,他一边带我参观一边说,“我是2017年夏回来组建实验室的,当时科研楼里面还没有装修好,我进来的时候要戴安全帽。你看,现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基本齐全了,研究进展得也很顺利。”高晓飞(中)和他实验室的学生们。赵永新摄他现在与浙江省儿童医院的医生们联合探索治疗一种儿童罕见病——纯红细胞再生胞障碍性贫血。他告诉我,目前治疗这种病主要是用激素,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副作用很大。“我们正尝试‘老药新用’,让红细胞恢复再生功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联系到全国几百例儿童患者,到这个月已有20多个家庭经过测试,之后就会进临床试验。“我今天下午要赶到医院,和医生进一步完善临床方案。我们希望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找到新的解决办法。”“说实在的,刚来时还有些疑虑:民办大学能走多远?”高晓飞笑了,“现在这种疑虑完全没有了,西湖大学绝对会越办越好。”与高晓飞同在一个科研楼的马丽佳实验室,重点研究调控变化对干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癌症与代谢性疾病发展的影响,以及各级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实验室还关注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等前沿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应用、开发。梳着马尾辫的马丽佳快人快语、豪爽干练:“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短的,得做点比较有意义的事,否则就太‘boring’(无聊)了。”马丽佳在自己的实验室。赵永新摄在美国留学、工作10多年后,马丽佳于2017年回国找工作。面试了国内的几所高校后,她选择了西湖大学。“这个地方非常非常特别,既小又安静,特别适合做研究。”她告诉我,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非常好,软件也很难得。“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学术氛围非常好。不管是生活上的问题还是学术研究,大家沟通起来很容易,不感觉到心累。可以说,西湖大学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您的科研进展怎么样?”“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想。”马丽佳说,“我是今年2月份搬进来做实验的,现在已经全速运转了。”1970年出生的周峰泉,是西湖大学年龄较大的PI。他的夫人、孩子都在上海,他之所以选择西湖大学,除了自己是杭州人,更因为想在这里圆自己的科研梦:从在美国期间从事的神经发育转到神经修复,让青光眼患者恢复光明,进而扩大研究领域、建立一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神经损伤和修复研究中心。周峰泉老师。赵永新摄“许多青光眼患者不是因为眼压高造成的,而是因为视觉神经损伤。”他告诉我,与青光眼一样,中国因高度近视和黄斑变性而失明的患者非常之多,目前都缺乏根本性的治疗手段,而视觉神经修复有望“治本”。“当然,这里面的科学问题和临床治疗困难还有很多。但我想,西湖大学能让我圆梦、造福家乡父老。”“西湖大学比原来想象的好”我是个夜猫子,凌晨一点临睡觉前往窗户前望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李凯娜所说:科研楼里的好多房间,还灯火通明。在马丽佳实验室读博士的周洋帆,和我一样是夜猫子。他一般夜里十二点左右回宿舍,第二天上午九十点钟到实验室。“西湖大学挺适合做研究的”。他告诉我,从外边看很一般,但里面很先进,仪器设备可以说世界一流。“更难得的是,这里的老师都特别好,他们从内心里喜欢科研,待人也很真诚、热情,感觉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领着自己往前走。”周洋帆。赵永新摄“工作时间这么长,不感觉累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而且最后你的研究成果还能帮助到病人,心里感觉很幸福,根本不像外人说的‘多累、多枯燥’”。周洋帆说,“其实不光我‘白加黑’‘五加二’,我的同学们也大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很沉浸在科研的气氛里,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你的同学怎么评价西湖大学?”“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很优秀的人。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西湖大学比原来想象的好。”“为什么这么说?”“在这里不仅能做原来能做的事,还能做原来不能做的事。”【新闻多一点】西湖大学大事记1、2015年3月11日,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2、2015年7月,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3、2015年11月23日,西湖区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4、2015年12月1日,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5、2016年2月29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6、2016年6月,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领衔的团队积极申报“杭州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和“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2016年7月和11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分别在京、杭两地举办全球学术人才引进面试工作。8、2016年12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9、2017年3月19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院址正式启用,迎来首批教职员工入驻。10、2017年3月31日,浙江省委副书记袁家军等省市领导来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考察交流。11、2017年4月6日,浙江省省长车俊等省市领导会见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一行。12、 2017年5月21日,西湖大学(筹)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西溪宾馆举行。13、2017年5月22日-23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面试工作在杭举行。14、2017年6月28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在杭州举行。15、2017年7月1日,第十六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30余位科学家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考察指导,与我院学术人才进行深入交流与座谈。16、2017年7月9日,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作品征集评审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6家设计单位参与。17、2017年7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一行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18、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调研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表示要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西湖大学筹办工作。19、2017年8月3日,袁家军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西湖大学筹建工作进展情况,施一公院长代表西湖大学筹建方汇报工作。20、2017年9月2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举行了简约而隆重的首届博士生开学典礼,院长施一公致辞,19名博士生和13位PI一起参加了仪式。21、2017年9月2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来我院考察指导工作,并与PI亲切座谈。22、2017年9月27-28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莅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就正式设立西湖大学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成员包括杜玉波、钟秉林、翁铁慧、周绪红、刘炯天、叶齐炼、吴国生、孙维杰、程艺、徐从才、张男星等11位专家。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郑继伟、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云林、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杭州市委常委刘德生等省市相关部门领导,西湖大学筹委会全体成员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赵伟、张辉、甘中学等参加了会议。23、2017年11月10日,西湖高研院李牮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Ali Yazdani实验组及Andrei Bernevig理论组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Distinguishing a Majoranazero mode using spin resolved measurement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中观测到马约拉纳粒子及其独特的自旋特性,这一发现可能为新的量子计算打开大门。李牮博士在此次研究中作了主要的理论贡献,是Science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24、2017年11月18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第五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在杭州举行,共邀请来自全球的37位申请者参加。经过五次全球招聘,已有34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签约加盟西湖大学。25、2017年11月28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吴杰教授开讲第二期“西湖名师论坛”,做题为“孪生素数的前世今生”的专题讲座。26、2018年1月5日-6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面试活动在杭举行,从6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申请者中遴选了150名候选人参加面试考核。27、2018 年1月24日,在高研院一楼报告厅,召开首次全院年度工作总结大会,院长施一公代表高研院以《不忘初心 无问西东 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毅力加快推进西湖大学建设和发展》为题,对2017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并对2018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8、2018年1月25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ies University)邓力教授作题为“Weak Bonding Catalysis with Organic Molecules”报告,院长施一公主持此次报告。29、2018年2月5日,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一行调研西湖大学筹建工作,院长施一公汇报了近期西湖大学筹建工作最新进展情况。(摘自西湖大学官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11月16日,扬州维扬实小组织“点灯人”成长学院全体学员,开展了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培训会上,缪永留校长结合学校两大省级课题研究,对全体学员进行了一场提升“科研力”的专题培训。结合幸福教育的课题,从“幸福感”到“幸福力”的培育是培训的第一个主题。缪永留校长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提升教师个体幸福感,二是培养教师群体幸福力,三是构建教育生态幸福圈。教师的幸福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幸福着我的幸福”,还应表现为“幸福着你的幸福”,由教师个体的幸福体验传递为教师群体、学生及家长的幸福体验,由幸福一个人到幸福一群人。因此,在从教过程中不仅要增加教师自身的幸福感——幸福自我的能力,还希望提升教师的幸福力——幸福他人的能力,真正成为人格高尚、心灵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人。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原有研究基础,缪永留校长向大家介绍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活动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近况。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课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思路和过程以及申报以来开展的工作。为大家释疑解惑,建构科研思路。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用你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用心感受。提升幸福的能力,做幸福的教育人,做有专业素养的幸福的教育人,是维扬实小老师们前行路上永恒的坐标。为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维扬实小成立了“点灯人”教师成长学院,通过实施“五力工程”打造市级重点培育团队——“点灯人”“四有”好教师团队。此次培训着力培养教师的“科研力”,为打造科研型教师团队助力。(维扬实小:张舒 审核:孙家琴)【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时刻头条随着5G时代、3D打印、人工智能呈现井喷状态,国产医疗机器人产业也逐渐的被市场以及消费者关注和认可,天智航作为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的领导者利用十年的积累脱颖而出,走进大家的视线里,而作为行业标杆的天智航受2020年疫情因素影响,业绩有所下降,但仍是该行业中无论从科研实力还是市场认可度方面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据悉,4月9日,天智航(688277.SH)发布业绩报告中,2020年营业总收入约1.36亿元,同比下降40.8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16.50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14元。业绩报显示,受 2020 年度新冠疫情影响,各医疗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冠疫情的防控,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采购招标、装机和使用都受到影响,市场推广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此外,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临床应用处于市场推广初期,公司实行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产品直销均价高于经销均价,报告期内公司直销模式下销量较上期下降幅度较大,导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而净利润亏损主要则是因为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40.80%;另一方面,营业成本及各项期间费用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其中,期间费用总额 20,920.98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9.85%;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低于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导致报告期亏损额有所扩大。博弈资本市场,科研型企业上市后的得与失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在23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里,17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仅3家公司预计于2020年度首次实现盈利“摘U”,科研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如何实现盈利成为他们首要面临的考验。尽管研发专利、技术产品创新等早已处于行业内国际领先,被业内誉为中国版“达芬奇”,天智航仍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资料显示,天智航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也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领军企业,始终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已形成了以“产、学、研、医”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研发体系,先后实现了多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注册并开展了常规的临床应用,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具有国际原创的核心技术。天智航研发团队共成功研制了三代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是首家获得 CFDA 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也是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器械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应用现阶段尚存在规模化不足、价格高、未进入医保、医患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认知尚待提升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天智航与众多科研型企业一样,产品想要得到市场认可需要时间,而时间却是资本市场最不愿给的东西。万事开头难,天智航也在积极寻求改变。2020年,天智航探索了与医疗机构共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即公司向医疗机构提供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按照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数量向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这一模式下,降低了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手术机器人所面临的资金支付压力,缩短了骨科手术机器人进入医疗机构的时间。同时,该模式下要求公司加强产品力和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了公司与医疗机构间的互动效率,有利于公司快速感知客户需求,推动公司产品的迭代开发和市场支撑能力建设。这一模式使公司的收入结构从原来依靠单一的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转变为包含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配套手术工具包销售收入及获取持续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在内的多种收入,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形成稳定营业收入来源。目前,该模式已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等医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十年磨一剑”,天智航的现实与信念天智航在行业应用领域,却有着和资本市场完全不同的机遇。据报道,此前一位91岁高龄的骨折老人,去年9月顺利做完右股骨颈骨折微创经皮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是天智航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它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机器人。由它辅助进行的手术,不仅准确率极高,时间被缩短,更具有创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势。截至2020年底,“天玑”已在全国一百多家医疗机构完成过万例手术。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在去年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单台骨科手术机器人全年依然完成了近五百例手术。科研型企业产品的研发、上市周期非常长,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一流的人才再加上一流的投入,才能产生一流的产品。在整个链条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确保这些产出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研发投入获得保障。”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女士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到。据公司介绍,未来除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外,天智航也将依托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为了向骨科机器人上下游进行渗透,进行了数起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产业投资。通过股权投资跟踪医疗机器人新技术、拓展医疗机器人应用领域、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主要涉足机械臂、复位机器人、放疗机器人等领域。出好成绩需要时间,相信作为中国版“达芬奇”,天智航的未来表现值得资本市场等待。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刘丽靓中国通号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拉开了科研型央企登陆科创板的大幕。“我们希望科创板有更多央企活跃的身影。”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成熟一家推进一家,争取有更多科研力量强、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入科创板。据悉,国资委已建立科创板储备企业资料库,推动有关科技创新国企登陆科创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推进国企混改过程中,一些高成长、创新型的国企可以剥离到科创板上市。同时,随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创板上市国企员工持股有望迎来新突破。 创新型国企重视科研投入 “科创板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成长性、创新型的国有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表示,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同时,兼顾新业态企业和新模式企业,体现科创板的包容性。 成功登陆科创板的首家大型央企中国通号,突出的综合科技创新实力成就了其市场竞争优势。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通号在国内拥有1421项注册专利,领跑科创板申报企业。实现列车运行控制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100%国产化,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货运铁路编组站自动控制技术领跑全球同业。 据统计,除了中国通号外,目前已登陆科创板或已被受理材料的央企以及国企有14家,分别是中国电器、埃夫特、华润微电子、国盾量子、中科星图、国科环宇、西部超导、南新制药、山大地纬、中微公司、澜起科技、交控科技、复旦张江、硅产业等。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总体上看,这些企业呈现出显著的科研型特征,都非常重视科研投入,其中好几家企业的研发强度达到了10%。对科研的大力投入,有助于企业加快技术突破,构建基于技术的竞争优势。此外,首批科创板央企的发展速度与盈利能力也处于较好水平。但略有不足的是,上述15家企业基本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不多。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一些高成长性、创新型的企业可以剥离或整体到科创板上市。国有企业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科工、先进轨道交通领域均是有技术壁垒、竞争优势的企业,可在此范围内筛选优质资产,通过规范剥离,由专业机构早期介入辅导上市,使之符合科创板要求,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得长足发展。 员工持股或迎新突破 “国企进入科创板,可以进一步深化混改,优化公司治理架构,提升管理理念,实现员工持股的价值。”周丽莎认为。 她指出,科创板规则设置“表决权差异安排”,实现同股不同权,有利于在国企混改中引入第三方资本,实现对混改企业的控制权。此外,拟在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可以在首发前设置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兼顾员工与公司长远利益。 刘兴国认为,央企不断在员工持股范围和持股比例方面进行探索,不排除在特定企业中突破现有国企员工持股计划比例上限的限制。他认为,要加强已上市科创板企业的考核与引导,确保已上市科创板央企持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加大创新成果应用。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曾透露,国资委将研究出台科创板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政策措施,明确业绩考核及收益方面的支持政策。 业内人士建议,为了激励科技型企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及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可适当上浮首次实施股权激励的权益授予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如控制在公司股本总额的3%以内;此外,在国有企业内部应对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基于市值、现金流等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差异化、科学化、精准化的考核评价,引导相关国有企业聚焦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通号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拉开了科研型央企登陆科创板的大幕。“我们希望科创板有更多央企活跃的身影。”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成熟一家推进一家,争取有更多科研力量强、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入科创板。据悉,国资委已建立科创板储备企业资料库,推动有关科技创新国企登陆科创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推进国企混改过程中,一些高成长、创新型的国企可以剥离到科创板上市。同时,随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创板上市国企员工持股有望迎来新突破。创新型国企重视科研投入“科创板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成长性、创新型的国有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表示,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同时,兼顾新业态企业和新模式企业,体现科创板的包容性。成功登陆科创板的首家大型央企中国通号,突出的综合科技创新实力成就了其市场竞争优势。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通号在国内拥有1421项注册专利,领跑科创板申报企业。实现列车运行控制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100%国产化,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货运铁路编组站自动控制技术领跑全球同业。据统计,除了中国通号外,目前已登陆科创板或已被受理材料的央企以及国企有14家,分别是中国电器、埃夫特、华润微电子、国盾量子、中科星图、国科环宇、西部超导、南新制药、山大地纬、中微公司、澜起科技、交控科技、复旦张江、硅产业等。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总体上看,这些企业呈现出显著的科研型特征,都非常重视科研投入,其中好几家企业的研发强度达到了10%。对科研的大力投入,有助于企业加快技术突破,构建基于技术的竞争优势。此外,首批科创板央企的发展速度与盈利能力也处于较好水平。但略有不足的是,上述15家企业基本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不多。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一些高成长性、创新型的企业可以剥离或整体到科创板上市。国有企业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科工、先进轨道交通领域均是有技术壁垒、竞争优势的企业,可在此范围内筛选优质资产,通过规范剥离,由专业机构早期介入辅导上市,使之符合科创板要求,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员工持股或迎新突破“国企进入科创板,可以进一步深化混改,优化公司治理架构,提升管理理念,实现员工持股的价值。”周丽莎认为。她指出,科创板规则设置“表决权差异安排”,实现同股不同权,有利于在国企混改中引入第三方资本,实现对混改企业的控制权。此外,拟在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可以在首发前设置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兼顾员工与公司长远利益。刘兴国认为,央企不断在员工持股范围和持股比例方面进行探索,不排除在特定企业中突破现有国企员工持股计划比例上限的限制。他认为,要加强已上市科创板企业的考核与引导,确保已上市科创板央企持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加大创新成果应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曾透露,国资委将研究出台科创板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政策措施,明确业绩考核及收益方面的支持政策。业内人士建议,为了激励科技型企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及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可适当上浮首次实施股权激励的权益授予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如控制在公司股本总额的3%以内;此外,在国有企业内部应对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基于市值、现金流等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差异化、科学化、精准化的考核评价,引导相关国有企业聚焦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1年4月1日下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召开第一季度科研教学会议。就第一季度医院的科研开展情况做了简要汇报,同时,院领导还对接下来的工作作了部署。汇报重点总结了2021年国科金申报工作,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准备,医院最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基金3项,申报和标书总数均创新高。科教科对全院进行了科研工作的意见调研,在会上归纳意见,探讨解决方式。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药理基地张蕊副主任医师、药学实验室杨柳博士、检验科翟媛媛副主任医师代表本次国科金申报人员,分别就国科金标书撰写及申报经验、如何根据实践形成思路并落实、申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收获等话题和大家进行分享。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张辉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经历,把它归纳为:迷茫期,瓶颈期,顿悟期,科研是一项需要坚持的工作,“只有走在路上的人才能领悟,才能有收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张辉副院长指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鼓励大家把“说”变成“行”,持之以恒,努力提升医院科研综合实力,争取再创佳绩。副院长戴尊孝说道,每个医生都有科研的想法和梦想,如何把科研想法转化为行动,如何寻找科研方向,都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科研的好时光。近年来,医院对科研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打造科研平台,与高校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大家要多互动、多分享,抓住机遇,继续努力!党委书记张杰表示,医院刚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今天对第一季度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医院今年选拔了十份国科金标书,最终全部通过形式审查,这十位负责的同志就是医院科研的突击队员和探路者。科研和教学过硬,才能成为一名“出彩”的医生。有梦想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激情,有激情才有希望,作为医院的科研火种,大家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开拓视野,对外交流,积极了解本专业的热点,获取更多资源,不断提升医院的学术分量,为西北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吴强驹院长总结发言中表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研能力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尺,是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研就永远走不远,医院从医疗型向科研型转型,准备了很多年,医院会大力支持科教工作,全力提供人、财、物保障,着力培育科研项目;更要继续努力加快科研工作步伐,推进科技强院、人才兴院战略。医院将充分培养科研学术土壤,打牢科研工作根基,努力开创医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经过数代精卫人的不懈努力,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科研工作在拼搏奋斗中不断成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高举火种,以更高更强的姿态,在科研创新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在科研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来源: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