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惑者少也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你爱他

关于科研写作感想的分享

科研论文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的论文。那么,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呢?蓝译在这里分享一篇关于科研写作的感想,希望对大家进行科研写作有所帮助。对于科研写作,首先是态度的问题。虽然都是写作,但这和我们以前写的作文不是一回事,作文写了即使不及格,也不过是一个分数而已,但科研写作就不能这样想了,应当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任何微小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整篇文章的失败,这样的失败也不仅仅是重新构思,修改错误再写一次,有可能使我们的科研成果被别人抢先发表,而我们也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必须改变观念,认真对待科研写作。其次就是科研了,因为没有科研也就没有写作,只有做了科研并且有了一定成果才能写文章发表成果。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坚持不懈遇到问题不气馁的觉悟。科研工作时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问题,答案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可能一个月发现了,可能一年,也可能是一辈子还没发现,仅仅做好三年五载的准备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否则即使我们参加了科研工作也大多注定是失败。二是做好准备,阅读文献。科研的起步应以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为基础,阅读文献有助于纵览本领域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既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又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阅读文献有助于明确本领域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以便制订相应的研究目标和方案;阅读文献有助于确定本领域的学术专家,把握本领域的学术动向;阅读文献有助于确定本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期刊,明确今后的投稿方向等。阅读文献,还需要学会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时,大家可以先检索中文数据库,明确本领域专有名词及其对应英文翻译后,再进行外文文献检索。而对于文献的阅读,可以先阅读文献的摘要和结论,将重要的或感兴趣的文献筛选出来,然后进行精读。有时通读一遍文献可能很难掌握其全部精髓,这时需要在科研中结合实践反复研读。当然了,文献的阅读量也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期停留在阅读文献阶段而不去着手实践。三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科研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也是可以取巧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而且研究目标越详细、越具体,就越容易确定研究方案,也就越容易获得研究成果。制定明确的目标后,需要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并制订出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研究过程中,可能经常会发现制订的计划甚至目标不完善,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大的方向都不能变化。此外,坚持记录笔记也是一项良好的科研习惯,笔记的内容既可涵盖实验记录、文献总结、科研心得,也可包括自己瞬间迸发的灵感、猜想或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有助于自己理清研究思路,为今后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奠定基础。四是写作。有了成果若不发表,那么别人就不会知道这个是你发现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让大家认可,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不管成果多好,如果写的文章大家都看不懂,那么成果也很难被大家所承认,所以在科研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创新。创新是关注科研学术论文的核心问题,与他人的研究在方案、方法、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差别就是创新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后,就可能扩展为高水平的论文。因此,撰写论文时应始终体现这些不同之处,并强调出其意义、合理性及效果。2.让内行看出深度,让外行看得明白。稿件通常由同行评审,为了让同行看出深度,需要提炼出研究内容的科学问题,并详细论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从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的作者,稿件也可能被送到其他领域专家手中审理,写作时还应力求深入浅出地对研究中的相关常识进行适当说明或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以便让审稿人读懂稿件。3.需要考虑稿件的科学价值、创新性、逻辑性、文章结构、语言等多方面问题。比如不能缺少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实验验证等必要的论述。另外,在科研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实验的数据不能随意改动或者刻意删减有问题的数据,也不能抄袭他人的数据成果。

不师知虑

关于专注学习或科研的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必看科研上道功夫秘籍

(1)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或者刚刚接手一份科研任务不建议立刻着笔去做去写,先缓一缓,理清一下思路或者框架,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甚至数天,用PPT或者Word或纸质记录下来自己的思路或者说研究框架,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看这些方法自己是否掌握,如果没有的话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解决;切记遇到任务后马上进入亟待解决的紧张状态,盲目无头绪不但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甚至会影响你的情绪,打击你的信心;(2)等自己心情平定下来后,按照上述的任务量,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写作计划,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每天的工作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多余的时间对整天进行完善等;(3)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述的开端做得很好,那就不要犹豫和彷徨了,立刻投入到你制定的计划中去,当你开始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无比的充实和顺利;(4)最后,一切都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每天坚持一点点,最后你会发现成功的解决学习科研上的问题将变得不再那么的困难。

蔡沈

走上科研之路后,才让人醒悟,阅读从未如此重要!

在做科研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仅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要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如今科学的发展,都依赖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术传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了,对于学术人来说,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但是过量的阅读也会导致低质量的阅读,这是不利于学术人成长的。小易对于阅读有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坚持,每天不追求数量,至少要精读一篇文章,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在什么时间阅读,这个是没有讲究的,有人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阅读。也有人喜欢在工作间隙进行阅读,这都是可以的,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这样才会更有效率。2.多通读全文,在开始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性的看一些文章,或者是只读摘要,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时间不够,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后,你更加没时间,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你一定要多读全文,只有通过整篇的论文,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意义。在一个领域中,只有全面的阅读,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领域的方向。能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3.多读经典论文著作,虽然如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先进,但是在相关的领域方面,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新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找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这些经典的论文著作,会让你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让你的基础更加扎实。4.想要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由远及近,通过早期的文献慢慢递进,能让我们清晰的发现概念、方法的差别,能够让你对最前沿的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很容易找到你以后的研究方向。5.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如今很多的研究都存在交叉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新的学科,让你有新的思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6.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收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你可以借助单位的资料库以及网络,前期经费有限,自然不会花在这个地方,建立资料库是一个挑战,你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电子的资料库,在你逐渐成长之后,这个资料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导你去进行新的研究,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想法,你的资料库能给你树立一个清晰的脉络,能让你知道下一个研究的点在哪。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小易的意见,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论以刑德

一位科研小白的成长之路:从科研认知几乎为零到高水平论文6篇!

个人名片|邱俊澧获国家奖学金3次“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校级奖励10项在读期间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6篇一作SCI-2区2篇、二作SCI-3区2篇及一作EI 1篇公开专利5项今天的主人公是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获奖无数、醉心于科研的优秀毕业生——邱俊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科研之始凡事皆有一个开始,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条道路的时候,他笑着回答道:“这就好比‘四季轮回’、‘瓜熟蒂落’,举一个比较牵强的例子,就比如说,读了高中之后就应该继续读大学一样,不需要纠结。因此,我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做了决定会继续读研。有时候不必过多纠结于如何开始,顺其自然。正所谓‘船到桥头自然停’,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留遗憾就好。”他接着说:“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便揣着本科成绩单来到土木楼2楼,敲开了周老师办公室的门。一开始我还有些紧张与焦虑,毕竟一直以来只闻其名,总担心老师很威严。与我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周老师热心地叫我进去,只待我说明读研意愿,再看了一眼成绩单便收下了我。”自此,他就开始了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全新的科研之路初入科研之路的他,所接触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由于他是推免生,才进团队时连毕业设计都还没做。再加上专业素养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水平严重缺乏,科研认知几乎为零。一开始,周老师便将他安排到“磁团队”,他更是疑惑了挺久,他的专业是桥梁工程,研究磁做什么?“现在想想,这可真是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小白’。”进入科研团队后,参加了他研究生以来第一次研讨会,当时的他脑袋塞满了问号:研讨会怎么这么多人参加?这位老师讲的是什么?师兄师姐又是讲的什么?这个看起来很高端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周老师无所不知?手机一直振动是不是女朋友在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脑袋里满是问号,却也深切感到科研的神秘,想着自己也要搞一个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出来。科研“小白”在成长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科研的好奇和追求,使得高山与漫漫长途变成了沿途迷人的风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团队里周老师给邱俊澧安排了大致的研究方向后,他就开始行动起来,做试验、学习专业知识、看文献......要做的事很多。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也慢慢地习惯了周五研讨会后在暗沉的夜色中摸黑回寝室,也渐渐懂得了磁检测、金属磁记忆、自发漏磁、脉冲涡流,也明白了一些其它领域知识,比如UHPC、桥梁健康监测。但脑袋里的问号还在,不过变成了类似“我是不是可以用自发漏磁来反演锈蚀形态?”这样的问号。“虽然大多数想法不切实际,但总算还是有点科研的味道了。”再后来他负责了一个广西科研项目的试验,那一个试验他的感触很深:“理论是一方面,但是一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一切又不一样了。试验方案设计、试件制作、电化学加速锈蚀、自发漏磁自动化扫描、磁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等一切工作都得现学现用。更关键的是,试验用的钢筋混凝土梁虽说叫小梁,看起来也不大,但足有近100kg。加之‘锈蚀——自发漏磁扫描’试验的周期性特征,10片试验梁总共要在两个试验场地间搬运超过100次。如果算上制作运输、承载力试验、破拆测量锈蚀度流程,工作量得翻几倍。”为了试验进度他也常一个人搬,抱100kg的小梁也行,磨破衣服是常事,而且身上时常都是脏兮兮的。此外,由于长期在重体力试验中的“优异表现”,他经常被同门尤其是室友邀请帮忙搬各种沉重的试件和材料。按照浙大郑强教授的“非对称优势”定义—非本专业的特长,“力气大”就是一个土木专业学生的非对称优势,他对此深有体会。平常他的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房健身,坚持了足足有六年有余。总而言之,非对称优势是一个挺重要的东西,力量足有助于做试验只是一个方面。作为研究生,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善于演讲、交际或者外语都是很好的。他的导师周老师也讲,读研不要只盯着自己研究的那一点东西,要锻炼综合能力,要把眼界打开。有趣的拒稿经历当问及他最难忘的经历时,他打趣地说:“不被拒稿的人生不完整。研一上学期末,做完广西项目的试验后,熬了几天夜和小伙伴们完成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当时,老师催促着我们趁热打铁写一篇论文,可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难免懈怠,我摸摸索索两个月才写了一篇。模糊的图片,混乱的格式,我挠着我的头看老师最新的批注,改了几遍终于定稿。忐忑投了一个建筑材料学报,一个月多后惨遭滑铁卢。”在第一次被拒稿后,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他说,被拒稿,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可以从审稿人意见里看到不足,而后继续努力。有了经验,他后续又做了一批试验梁的试验,并弥补了试验设计上的一些不足。这一次,他写了第二篇论文并大胆地投到了一个3区SCI期刊Sensors,前后历经一轮大修加一轮小修,4位审稿人修改意见多达70多条。最终,经历了完整论文投稿流程后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论文。付出会有收获,研一末发表的这篇文章也促成他获得了当年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此外,这一次的成功也让他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及信心。渐入佳境经验的逐步积累,再加上自己不断地努力,第一篇被拒稿的文章修改后投建筑结构学报,又写了第三篇投了2区SCI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随后在研二下学期同时录用。研二暑假,又与一位本科学弟合作在3区SCI期刊Metals上发表了第四篇论文。同时,也获得了第三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三上学期,经历了重重波折后,他选择了行业认可度较高的2区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rues,并于研三上期期末录用。同时,与另一位老师合作的中文核心期刊也被录用。风雨过后是彩虹,一路走来终取得丰硕的成果,各种奖项都纷纷收入囊中。当问及收获了这么多奖项是否有浮躁的时刻,他谦虚地说道:“一刻也没有过,并且我还有些排斥甚至害怕大家过分的夸奖。我也在获奖经历中明白了‘马太效应’,随之也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拥有的并非表面那么丰富,所以就需要冷静下来在赞扬中看清真实的自己。而且我一想到那些真正厉害的科研同侪,自知实力上差距仍远。另外,目前的科研水平离个人的理想也有较大差距,努力还来不及,浮躁也更没资本。”科研之路还将继续研究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说:“我参加的一个云南科技厅项目。这个项目研究的是用自发漏磁监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状态,在研究过程中我跟着老师在重庆、云南两地做了20座实桥的监测,看到了磁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真正感觉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不仅仅是试验、论文、报告。”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磁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海洋大气环境中多因素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监测与时变评估”。他对于未来的规划,首先还是在读博期间把研究做得更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后毕业了想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培育出更多为祖国建设的科研人才。科研干货灵活的思维+付诸实践+多锻炼。任何创造的基础,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对于科研,一定要多读文献,尤其是高水平期刊文献,多学习别人在研究问题上的思路、方法、技能,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对于研究问题,多思考,也要多实施,科研能力是花时间锻炼出来的。写给母校最难忘怀487,兄弟情、师生谊,还在交大收获了一份甜甜的爱情。在交大陪伴我七年的青春时光里,我从一个懵懂无知、连Word都不会用的高中生,到一个经过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再到如今走上科研道路的硕士生,我与母校的联系此生已挥之不去。此间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也将是记忆里一次次流连忘返。行到此处,须得道一声离别再见;往后回首,却可满怀笑意。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策划 | 新媒体中心 封面 | 赵翎羽 采访 | 胡艺瀚 文案 | 胡艺瀚 编辑 | 何冰 校对 | 丁南 责编 | 刘越 审核 | 白凯

见太子曰

一位博士进入科研机构后的4大感受:科研人员成了生意人,扎心!

本人从事植物学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不知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自己需要重新适应目前的科研环境,博士刚毕业时,我怀着对科研的梦想踏入科研岗位,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单位,工作以来,感触良多。科研工作倒是兴趣使然,但是科研氛围倒是不断体会,用几个词来形容对我对自己眼前所见科研圈的感受吧…第一感受:“浮躁”进入单位不久,人际关系渐渐熟悉之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多了,可交流谈论的大多数却是抱怨,用怨气冲天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职称晋升难。首先是上升空间小,有的单位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名额倒挂,有的还已经超前用完了高级职称名额。2. 竞争压力大。职称竞争大,课题项目申请竞争大,国内外同行之间竞争大,同单位内相互竞争大等等,导致了大家身心俱疲,无暇他顾。3. 没有安全感。大多数科研人员防范之心过重,不喜欢团结合作,自私自利,贪心尤甚,各自为战,都以为自己能把各个研究方向做好,不愿意深入交流和分享,有的甚至连课题组内部人员都过于防范,深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idea或者研究材料等等。4. 领导或课题组PI“与民争利”现象极为突出。领导或课题组PI与课题组青年科研人员争夺利益,不顾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也不顾课题组的长远发展,很多PI只顾自己完美、安全地退休,退休以后课题组生死存亡与自己无关。5. 科研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人员之间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科研人员不愿意花心思阅读了解行政管理文件,不按相关文件和规定准备和上交材料,乱七八糟全扔给行政管理人员清理整理;而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愿一而再再而三的应付这些事情,有时懒政推诿不作为,导致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潜在矛盾突出。6. 乱七八糟的关系应酬层出不穷。美其名曰“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建立潜在合作关系”,不管与自己相关与否,领导来了要应酬,专家来了要接待,诸多事情,让你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应付,耗费大量时间来应酬,晚上回去还得指导研究生工作,每晚都将在半夜或者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过反过来想想就释然了,“你这不是自找的么?知道这行是这样的,你就别干呗”。呵呵!想象到也是,长此以往,慢慢地磨平了棱角,耗出了鬓霜。第二感受,“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指的是在课题项目申请方面。课题项目的申请,关系着课题组的维持以及发展,这是整个课题组,乃至整个研究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在目前的科研界就是“傻子行为”,而这样的“傻子”已经几乎没有了,当然这“米”还得使劲弯下去才能得到,如果有可能,可以跪舔脚趾。我记得刚入职不久,一位领导的话让我终身难忘;“科研人员在出去拉项目、跑项目的时候,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尤其是横向项目,不要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不要有什么所谓的自尊或者不好意思,把话说现实一点,去跑项目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三陪’就行了,陪吃陪喝陪玩儿,总之把别人陪好陪舒服就行……”,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这话也太露骨了吧?不过我后来慢慢才知道,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圈子里“混得好”吧。仔细想来,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每年递增,出的研究成果呢?能有多少?成比例吗?对现在或者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有多大效力?或许这都属于是基础研究的未来投资吧。第三感受,“唯利是图”为了维持课题组的发展和自身的生存问题(即工资问题,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除外),用“见钱眼开”来形容绝不为过,只要是有风声,听说上面要立什么项目,那就得全民出动的跑项目,不管什么研究方向,不管能不能结题,只要大致的相似研究,先拉回再说,因为拉不回来,说不定接下来的一两年,课题组就没“米”下锅,团队人员就没钱发工资,即使拿到了经费,在经费使用方面还得在年底考虑和顾及“方方面面”所谓的关系。这样的氛围下,能做好科研?能有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四感受,缺乏人文情怀很多科研体系严重缺乏人文情怀,江湖气息严重,有的个别所谓的科研大牛们,聚在一起,以聊低俗笑话为共同乐趣,以显示自己的江湖气、接地气。科研人员不应该是挑起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的群体么?不应该有广博的人文胸怀的么?不应该有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的么?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人会喷我了,“你傻吧,这年头谁还心系祖国和人民”,确实也是,现在这样的逐利氛围下,谁还有心思安心做科研,能顺利挣钱养家糊口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文科类的必备,也应该是理工科类的必备,没有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科学家,是不会有太崇高灵魂的科学家。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不能流于形式,应该紧抓培养,将这些未来科技脊梁培养成真正有胸怀有担当、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在很多畸形的科研现象,很多学生敢怒不敢发声,因为一发声,你将不能毕业,这么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将付之东流,如果不发声还有可能在毕业以后,在这样的氛围下,依葫芦画瓢,从中赢利。青椒们不敢发声,因为发声了将自断自己的前途和晋升路径,也将自绝于“人民”。但是现在,我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确实是把科研当成了生意,也无形中把自己培养成了生意人,而且是全能型的生意人,把单位的科研平台当成了自己公司的研发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做实验发文章毕业,获得一个学位,然后也期待能像自己导师一样,做一个科研界的生意人。如果这样的氛围持续下去,我真担心会毁掉科研生态,不仅毁掉一两代人,而是科研界的未来。科研界的现状是否真是我眼中的这样?还是个别现象?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我说的都是错的。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买麦提

安琪儿

写临床科研论文没有门路,不如看看这几点体会

临床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医务工作者对科研课题继续探入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是写作者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加工,用文字撰写而成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文章。一般来说,写好一篇科研论文,需要具备知识、知能、意志和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下面,医刊汇编译结合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几点关于临床科研论文写作的体会。一、需要有坚实的文学素质。论文的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语言符号使思维活动物质化、视觉化,不但使游移不定难以斟酌推敲的思维活动固定下来,而且便于把思维拓宽和引向纵深一使朦胧的意识变得明确,疏漏的思想困之缜密。因此,写作者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素质,能熟练地掌握语言修辞,使写出的文章语言精确、清晰、翔实、简捷,典雅。这就要求写作者做到多读、多写。多读,要多读各种经典文学著作,多读各种医学杂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说,通过博览群书,才能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多读才能汲取和丰富写作材料,掌握写作规律和写作技巧;多读还可以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式和修辞方法;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修辞的技巧。多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多写多练来掌握。不能抱有写一篇就能成功的侥幸心理,要持之以恒,一次写不成功,就多写几次,甚至几十次,直至成功。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有坚强的恒心和毅力,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和技巧。二、要勤于实践。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必须植根于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反复研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这就是写好论文最宝贵的原始资料。因此,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微变化,不断总结积累,然后再进行反复实践验证,反复观察,进行思维推敲,不断深化提高,就会产生具有规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依据。人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在应用时如果不注重天时、地理、个体的差异,宝贵的经验也是难以见效的。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缜密思考,知常迭变,适宜地制定临床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所以说,只有勤于实践,善于积累,才能写出好的、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三、要精于修改。医学论文虽然经过慎重的选题、严密的科研设计,但论文完成之后,仍然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修改论文应从深化主题、调整结构、修辞炼字等方面入手。1.深化主题。深化主题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认识过程,是创造性的劳动。临床科研论文就是把临床观察、实验结果经过思维推敲,不断深化提高,并从中提炼其理论意义,使假说更完善、观察更详尽。使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科学性、实用性,以期对临床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2.调整结构。完成了主题的深化后,论文的修改应着眼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逻辑性,论题与论据之间是否具备必然的逻辑联系,论证的层次是否清楚,是否符合论证逻辑结构要求,是否前后重叠、混乱不清,等等。3.修辞炼字。精炼简洁,论辨有力是写好论文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必须权衡益弊,认真核对验证数据,使准确无误,对个别不妥的字词和不必要的句子,甚至不必要的段落都应删去。要达到“章中无冗句,句中无冗字”。对论述不够详尽的地方,要补充、增加内容,使之透彻详尽。用精确简洁的语言修辞,使论辨有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新意,让人读后能给人一种新的启迪。

大力王

沈学础:做科研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在我国光谱物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固体光谱学,发展了多种全新的实验方法,被同行广泛引用;他是我国红外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红外物理实验室。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学础。沈学础在大学三年级时参与了寻找氦气的科研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与光谱研究结缘。1958年,沈学础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恰逢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合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成立,沈学础成为该所首批研究人员,开始真正走上物理科学研究之路。进入技术物理所不到两年时间,沈学础参与的研究论文就发表在《物理学报》上。随后不久,年仅25岁的沈学础就受邀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沈学础第一次见到了钱学森、黄昆、周培源等科学大家,这段经历让沈学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心。1978年,沈学础赴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深造,回国后的他并没有止步于自己在国外取得的成果,创建起我国第一个红外物理实验室。本个实验室,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实验室和模范实验室。在科研过程中,沈学础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服务重大需求,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在他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时代的机遇,源于前辈科学家的循循指引,也源于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六十多年的科学历程中,沈学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们中的很多,已经成为技术物理领域的中坚力量。“放手”“紧抓”“联合培养”是沈学础育人心得的精髓:放手让学生选课题,紧抓学生学风建设,尽量创造机会送学生留学联合培养。“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大道无术、大智无谋”,沈学础院士常常提起的这十六个字,影响了一代科研人。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寿者昏昏

山一程,水一程,更向科研至深行:重庆学习之行心得体会

山一程,水一程,更向科研至深行:重庆学习之行心得体会教学研究室 潘云钊8 月 5 日至 10 日,我们教研室一行 14 人在秘金亭主任和范宜鹏主任的带领下远赴山城重庆,参加“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伊始,我们都以最积极的心态迅速调换为学生的角色,态度端正、学习专注,课堂上认真地聆听和记录,整个培训期间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课上和专家、教授积极地互动交流,课间也积极地互动研讨学习收获和感悟,六天的学习,一共聆听了六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从教学关系变革到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趋势解析与路径分析,从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学本教学,从自主管理到“梅花课程”,他们崭新的教育理念、爱的情怀、教育的执着与智慧、教育科研的方法、教学范式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启迪。一、关注教学关系的变革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关键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为我们做了《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的报告,她从重庆一个新疆独立师转业的副师长解决提高摁抢答器的速度故事入手,阐述了抓住关键核心问题的重要性。引出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关键是:讲堂变学堂,讲台思维变平台思维,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的有效关键也是看两点: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学生考得好。抓住教师研究的三个方向:儿童、课程和学科。把握两大关键因素:先天基因和同伴关系。突出课堂变革和高质量学习的四个要素:教师高质量的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亲密的师生关系和优质的教学内容。她还详细阐释了课程教学的全要素及教学关系变革的重要性,从环境、动机、知识、能力、教学五方面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系统,并着重阐释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讲解。最后,李院长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五大系统二十原则。其中教学关系变革的着力点是“两把两重”。“两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两重”:重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李院长还给我们推荐了江北区新授课的五要素:1.明确的、能监测达成度的学习目标。2.不少于 20 分钟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3.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4.不少于 5 分钟的教学反馈环节。5.民主平等积极互赖的师生关系。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直观形象的例子使得整个会场时而笑声连连,时而掌声雷动,大家在互动交流的氛围中收获良多。二、重视学本教学的研究是未来教学改革的趋势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龚雄飞老师给我们带来以《学本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趋势解析与路径分析》为主题的培训,他归纳了我国教学改革的四阶段——教学型、导学型、学导型、学本型。教学型课堂和导学型课堂都属于传统教育,教学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龚院长指出“应训练孩子的思维、开发智力,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不等于学”。导学型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导定学”,主要表现体现在满堂问和强行拽,密集的提问没有意义,一问一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是低效的课堂。在此基础上,龚院长通过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育教学与办学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卓越课堂的一个模式,即先学后导、互助展评;三大特征,即先学、互助、展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体验中心的核心观念。给我们思想带来巨大共鸣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我县继续开展高效课堂推进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学本型课堂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式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学定教,学生主教”。这种范式的三个要素:要素一:先学后教——自主学习(自学)要素二:合作讨论——合作学习(互学)要素三:展示提升——展评学习(展学)学本教学以学为中心,以学为主体,而学生的学包括三种基本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一般是按“自学——互学——展学”的顺序展开的。该范式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为主进行学习探究,期间辅助老师的“组织—指导—评价”,最终解决问题并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学习单元叫做一个基本“学程”。学本教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二是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准确定位;三是在教学范式上,打破“几步教学法”的简单机械的建构方式,表现为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的有机组合与贯穿全程的教师导学的协调统一;表现为“学本立场”基础上的“和而不同”的灵动。学本教学其核心内涵是“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它不是一种教学流派,而是一种立足“学本立场”的课堂教学理想和教学样态,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与应然之态,凡是符合“学本立场”的课堂形态,都属于学本教学的范畴。学本教学通过对教学关系的调整,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激活课堂,激活思维,提高质量,能使中小学课堂呈现崭新的教学生态。三、加强教育科研的研究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邓建中所长在《基于常态和方法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观点:1.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领航员和助推器3.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柱4.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做教育科研——研究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菜谱与佳肴。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1.提出有意义并能通过实证来研究的问题。(科学问题 、真问题,基于问题的研究)2.将研究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理论基础、理论依据)3.使用能对研究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适合研究问题,研究者必须有能力实施这个方法)4.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具有内在研究逻辑,进行合乎逻辑的系列推理)5.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6.发表研究结果,接受专业人士的审查与评论。(结题鉴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七种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教育叙事研究法、观察法。教育科研实用方法——五字诀:分:分类、分析、分解;合:总结概括、综合、系统化;创: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生特——提炼新经验、新做法;化:科学化、抽象化、理论化、转化(实践—研究、工作—反思)、深化、细化;实:结合实际,实实在在,实事求是,避免空洞无物、空话连篇。四、探索学校管理的真谛是教育管理者永恒的追求重庆市巴川中学郭洪校长在《“顶天立地”抓管理》中,提出以下观点:素质教育与学生分数同步走,智能化、小班化、国际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暑假云课堂学生可以同步学习,称之为行走中的课堂、打开围墙的学校,他们的学校做到每天一节故事课、每天一节表达课、每天一节体育课、不留作业回家。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管理之理指的是:理解-梳理-理清-理顺-整理,管理的三大系统:德育——动力系统,教学——技术系统,管理——评价系统,管理之管指什么?以评促管,一有标准、二重过程、三讲斗硬。评价的核心是公正、激励、引领。行政值周和值周班级都要参与学校例会,做到传递优秀、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最后讲到做有温度的教育,领导班子做到三透:想透、讲透、做透。六天的学习转眼结束,感受很多,学到很多,感谢局领导提供这么高端的学习机会,回到自己的岗位关键是内化和落实,作为一名教研人员,如何去做才能实现本身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为全县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出一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践行,将我们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用行动来诠释理念、用改变来展示状态,为阳信教育的品牌增色,为阳信教育的发展助力。

命曰天放

在家如何做科研?分享10位清华大学同学的居家科研故事!

疫情虽然阻隔了空间距离,但网络通讯便利了互联互通。“宅家”的小研们的科研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啦?小研专访了十位曾参与「云上博论」进行报告分享的同学。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榜样,汲取小研们“在家做科研”的宝藏经验吧!紧急回国投身抗疫科研新斋隔离参与云上博论春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因为新冠疫情的极速蔓延,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刘楠紧急返回清华,参与到相关病毒蛋白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研究中。在新斋进行隔离观察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仔细调研了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并在首期清华大学云上博论中分享和解读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机制。刘楠表示,借助云上博论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远程学术交流,即使是非常时期,也能够让人学到新知识、拥有新的领悟。随着隔离观察期的结束,刘楠得以返回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如今,他在完善毕业论文的同时仍继续积极开展其他与疫情相关的研究。刘楠所在的王宏伟教授课题组合照奋战医疗一线兼顾科学研究疫情下的“逆行者”触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弦,临床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宋晓微也是我们身边的“逆行者”中的一员。疫情来临后,由于抗疫工作的特殊性,尽管作为学生的宋晓微赴小汤山支援的申请未能获批,宋晓微一直坚守在长庚医院的战“疫”第一线,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到今天。由于长庚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参与抗疫支援、流动性较大,本来一个月制定1版的排班表,在二月竟制订了18版。宋晓微在临床工作中深切体会到,疫情期间来到医院的病人情况相较往常更为严重,给医护人员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尽管如此,宋晓微在作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坚持着科研工作。目前,宋晓微正在整理自己论文的最终版。此外,宋晓微也学习了流行病学及新冠病毒的病理和诊疗相关知识,正是在医院的休息室里,宋晓微参加了首期云上博论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宋晓微在医院的休息室里参与云上博论酒店隔离时开展数值实验并完成代码编写软件学院2016级博士生潘毅玲刚刚结束了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访学后回到祖国,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回国后便在酒店进行隔离。虽然归途并不顺利,“可以说历经了千辛万苦”,酒店也绝非科研的理想场所,“自己的电脑不比实验室,而且酒店网络不太好,台灯也是坏的”,但这些都没能成为科研进度停滞不前的理由。潘毅玲的研究方向是三维模型的处理,研究工作暂时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因此隔离期间她也在进行着相关实验工作,推导了三维模型网格优化成直纹面的公式并完成了代码的编写。便利的线上交流方式让疫情期间的学术交流也能畅通无阻,远在英国访学时,潘毅玲就曾参与了清华大学“浪潮中的人工智能”云上博论,而在隔离期间,潘毅玲也会与导师在线上讨论实验结果,充分的交流与及时的反馈让隔离期间的科研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潘毅玲在英国访学期间参加云上博论基于线上采访调研开展疫情相关科研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黄昊是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的一员,黄昊自疫情开始即投入到了疫情相关研究之中。提及科研困难,黄昊说道:“在家科研更为安静,但缺点在于没有现场感,纯粹基于理论的研究比较单薄,需要现场发现具体的研究问题。”尽管受到特殊时期各种条件的限制,但黄昊通过电话采访、网上观察诸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新闻报道,基于官方公开的文件和法规资料等开展国内疫情防控行为的评估工作,并基于大数据发现的结果进行疫情中公众情绪变化的相关研究。此外,疫情虽然阻隔了现场调研,但也为更灵活便捷的线上交流提供契机。“在家科研和导师的交流反而更加密切,线上交流时间也更为灵活,协调成本也更低。”黄昊所在的彭宗超教授课题组针对疫情防控相关的研讨会开展也更加频繁,讨论气氛热烈。黄昊“在家做科研”制定文献精读计划构思返校实验方案“尽管疫情给科研的开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在家持续进行文献阅读和更频繁的学术交流也是科研另一层意义上的前进。”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刘冬辰在采访中说道。既然实验性科研计划无法如期开展,刘冬辰便在文献精读方面下足了功夫,制定了周密的文献阅读计划。首先从课题相关的综述开始,对涉及的经典文献进行下载后精读,再与其他综述相比较,对于有差异的地方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如此循环,可以梳理和夯实专业理论框架,进而完成科研认知升级,为返校后的实验做理论部署和细节构思。刘冬辰所在的课题组合照自主灵活把控时间规划开展远程科研谈到“在家做科研”的体验,计算机系2018级博士生朱祺经历了从起初的不适应到严格自我要求的过程,刚回到家的时候他感到有些不适应,容易分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由于朱祺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可以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能够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他认为现在能够更加自主灵活把控时间,及时和导师同学进行交流,只要合理规划好时间,便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朱祺此前在云上博论中介绍了关于中文大规模对话语料数据集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也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顶会ACL正式接收。朱祺“在家做科研”委托在校工作人员协助修复设备开展远程科研软件学院2017级博士生丁霄汉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由于未能返校,丁霄汉不能亲自操作机房的机器设备,一旦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科研工作就被迫中断难以开展,这在一开始也给丁霄汉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目前,丁霄汉已通过委托在校的机房管理员或秘书等工作人员协助修复了设备故障,得以在家远程操控相关设备并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丁霄汉“在家做科研”线上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以及联合学术交流活动交叉信息研究院2015级博士朱广翔原计划1月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但受到疫情的影响便留在了学校,通过线上通讯的方式和国外导师进行合作。目前,朱广翔每周会参与线上组会交流,并定期同美国的合作导师讨论科研进展。朱广翔所在课题组还同南京大学俞扬老师课题组有长期的联合Reading group活动,两地的同学们在线分享读过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此外,课题组内同一方向的3到5人也会进行定期小组会交流,讨论近期的科研心得。近期,朱广翔也在积极准备线上参与两个原计划分赴美国和非洲的学术会议。课题组内加强一对一交流“周报制定”督促远程科研计算机系2019级博士生矣晓沅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生成,他所在的课题组曾研发了在线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疫情期间,矣晓沅明显感觉到集体交流变少了,“大家各自在家科研,不再同去一间办公室,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自发的集体讨论就会少一些”。或许远程科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集体交流的减少,但充分的沟通依然是有效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为此,矣晓沅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加强一对一交流。“导师留出了更多时间与同学单独讨论,高年级研究生也会辅助导师,负责解决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遇到的编程问题”。除了随时进行的一对一交流,课题组还设置了例行的“周报制度”以督促大家科研,每位同学每周都要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而导师也会仔细阅读,着重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展开讨论。矣晓沅认为,这些措施在当前远程科研的环境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大家的科研进度不因疫情而落后。矣晓沅参加云上博论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并积极参与线上学术活动谈及“在家做科研”这个话题,公管学院2016级博士生张婧雯坦言:“困难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在于自我约束。个人居家科研期间自律性有所降低,时间安排也不比学校紧凑,需要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疫情期间,张婧雯的导师邓国胜教授不仅通过电话和视频会议等形式督促询问各项科研工作进展,也对论文写作方法、论文逻辑结构、重要理论流派、线上调研注意事项都一一作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指导疫情防控专项政策研究以及日常科研进展。师门群里每天导师和同学转发的大量学术文章,从公共管理前言进展,到国内外多视角的疫情研究,都构成了讨论学习的会议内容。丰富的线上学术活动也为张婧雯在家科研提供了支持。张婧雯积极参与了学校学院各类云上活动,如云上博论、定量俱乐部、R语言专场、公管博士生训练营等。线上学术交流虽然与线下不尽相同,但超越时空界限的嘉宾与听众,往往能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已有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模型也在此时有了新的应用场景。张婧雯“在家做科研”划重点课代表笔记在此!来给大家划重点:● 文献阅读和学术交流也可以促进科研前进●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创新学术交流形式● 积极与导师沟通,课题团队互帮互助● 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和科研效率● 有效利用已开放的数据库资源● 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迎难而上科研不断线, 学术交流不停歇, 期待清华园再见!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文案 | 数据论坛中心 编辑 | 薛正义 审核 | 林景 魏强强 张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