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项目管理,为何成为大势所趋?处女血

科研项目管理,为何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已在科技经费投入上世界遥遥领先,财力投入第二、人力投入第一的成绩是国家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效实践。然而较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又与我们的投入远远不匹配。随着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展开,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大,也意味着国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着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勘察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其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勘察设计院作为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一向注重科研创新,尤其是一线院所作为行业领头军,通过引领研发创新,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加速成果转化,为未来的新业态贮备新技术、新产品;能推动整个行业、产业的创新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什么要做科研项目管理?当前,勘察设计行业科研人员、科技资金投入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率的提升有所滞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众多勘察设计院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亟需解决线下、纸质、人工管理方式带来的项目信息准确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提升流程管控精细度管理。数字化时代,全新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通过电子化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对科研项目进行全周期的科学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进而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图片或文字,二选一)科研项目信息量增长迅速,从单一的科研项目内容,已拓展至各个流程环节的审批和项目阶段性文档的整理,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由于缺乏管理平台,对科研项目、人员、科研成果的自查功能弱,难以快速实现追踪,且无法进行实质上的、快速的查重;统计功能缺乏。对项目的数量、预算管控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项目决策;现有线下管理手段缺乏对科研成果、专家团队的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漏洞和缺陷,无法做到科研项目有序的管控;传统线下管理无法使员工遵循科研项目的规范流程,导致项目进度无法把控蓝凌RDM为科研项目管理赋能蓝凌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简称RDM(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ment),由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设计院用户推出。通过平台对科研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无纸化科研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在加强对科研项目过程管控的同时,提升业务整体的动态跟踪和管理,用一体化的管理手段,高效率、高质量支撑科研业务,实现科研业务的规范化、信息化。(1)突破传统管理:实现公司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全方位征集、整理、分析,满足科研业务对规范研发管理工作程序、提升研发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需求,为公司科研创新规划提供管理支撑;(2)实现科研信息化: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提升研发质量、凸显研发实效的要求;实现业务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研发项目的全程动态跟踪和管理,满足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需求;(3)加强科研信息数据支撑:实现科研信息与资料数据等知识的积累、共享、传承,满足公司科研人员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多维度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满足公司决策层、管理层等各级角色的研发统计与决策分析需求。RDM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企业各层级人员工作效力的提升对决策层:可宏观把控项目资金、资源分配;可实时查看科研项目核心业务数据报告并进行深度分析;可实时监控各个项目动态。对管理层:可实时监控科研项目的运行情况,真正监督项目,做到项目有序进行;可精确了解财务流通情况,合理控制科研项目所占的财务资源对操作层:通过系统流程规划预设,了解科研项目规范流程,项目进度清晰明了;通过数据关联及共享提升科研项目进度跟进,减少以往反复的沟通成本;通过系统的进度跟踪,时刻跟进院所对项目的要求,顺利完成项目。

蝙蝠车

谈谈科研课题方案设计中的课题操作分析

科研课题方案,是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课题方案时,其中的课题操作分析,主要回答“该课题如何做”的问题。赛恩斯编译认为,这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一、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而言的,是课题申报者对研究的整体规划。其中主要对象是研究内容的突破。这部分要写清楚对这项研究打算怎么做,即怎么展开课题的研究。研究思路要明确清晰、有条理性。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手段。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的写作,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列出将采用的方法,还要说明在课题研究中准备怎么运用这些方法,或这些方法将运用于课题的哪些方面。三、研究步骤。也称为研究阶段,是课题研究具体展开的活动安排。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细一些,把每一次重大活动作为一个研究步骤,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负责人、参加者等。这些内容应尽量写清楚。重大活动,包括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参观、进行科研调查、开展科研实验、组织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等。研究步骤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拟定要科学合理、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每个阶段都要标明起止的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主要研究步骤等。在研究阶段的写作要求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但必须把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活动讲清楚。

没问题

课题研究——一种系统的教科研方式

课题研究现状”很多教育同事谈到课题研究时,都露出为高不可攀的神情,认为那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们的事情,自己遥不可及。即便是很多正在参与的教师,也是心有胆怯,也常说我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最好。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一线教师毫不相关,反倒觉得写写心得文章、教育论文倒是教师可以干的事。其实,这是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了解,其实搞课题研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什么是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课题。“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不同于项目和论文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相比于大多数的教学论文撰写、集体研讨等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应该是比较严密、系统一种教科研方式。和论文相比较,课题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教育探究活动,更准确的说是基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下的教研活动,和理科实验法探究的思路极为相似,或者说基本相同,理科教学实验法探究的步骤一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课题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能概括凝练提出核心问题。课题研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都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系列活动。而论文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的教育论证或叙事活动,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的升华。课题研究的好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探究活动,他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活动过程或者叫做流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研究中严格界定了研究的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要求,比如:课题论证,论证一个课题需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通过这些规范的流程,不仅提升了我们思维的严谨度,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和科学。课题研究是深化集体教研的一种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团队的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针对一个问题,想要系统的的解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需要成立研究团队,需要团队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比如:滕州市第五中学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针对学校课程实施的“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适时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策略优化研究,这是针对学校工作层面进行的问题突破,我们可以看需要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比如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和整合路径、教学方式和适切教学评价等等,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涉及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手机、方式方法的比较、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个案研究等等,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策略。可以看出单凭一个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而在这分工协作的同时,围绕主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教研有了明确主题和目标,以研促教、立足学生、深化课改的浓郁氛围形成,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反思总结良好习惯得以加强,就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国境线

浅析科研项目选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对于科研项目而言,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尤为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赛恩斯编译认为,一个好的选题应当要有关注、有特色、有价值和有基础。一、有关注。所谓有关注就是指在选题时必须关注的相关事宜。一要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有无新的学术增长点、是否是立项部门优先发展、重点资助的学科领域,另外还要关注各立项部门拟倾斜资助、扶持的弱势学科、专业;二是关注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方针,力争围绕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坚持以应用为主、现实为本进行选题;三是关注立项部门每次在申报之前发布的项目指南及相关文件、通告等,了解资助范围、资助的项目类别等信息,需查阅历年来已立项的相关项目,可以粗略看出资助领域、强度,避免重复研究;另外,关注相关规章,了解限项、职称、年龄、经费等具体要求。二、有特色。是指选题的视角独特、新颖,地方特色明显。要做到选题有特色,就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题,如特殊的生物、海洋、气象、地质、矿产资源或当地独有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历史等。立足地方特色进行选题,具有和地方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最易得到支持的优势,具有优先研究开发区域资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特色的项目是立足当地作出的前瞻分析,其结果亦将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无形中又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三、有价值。科研项目能否获准立项,其关注的共性问题在于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研究价值。判断一个项目有无价值标准很多,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项目可能有原始创新的苗头,助其发展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项目重视学科交叉,因为交叉容易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开辟新领域,建议在平时的研究、生活工作中,经常接触与自己学科、专业差别大的学者,吸取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将新的技术手段、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三是项目能够促进某学科的重大发展或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创新团队;四是项目跨地区、跨国度联合申报较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有基础。就是强调不要偏离自己的研究领域,任何项目申请都不是一时的空想而毫无根据。研究基础和条件是科研项目评审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强调创新,但并不否认前期的研究基础,任何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他人或申请者本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再对未知知识进行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厚积薄发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另一方面讲,前期工作基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申请者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老处女

一文读懂科研背景提升!定位好自己,避过那些坑!

听说XX同学在做科研,一听好高端!做研究?发论文?搞发明?拿专利?……@#@可能你还没做过,但你一定听过!科研对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讲,越发重要!单纯拼成绩(GPA)、拼语言(雅思、托福等)很难脱颖而出,更要拼“能力/潜力”特质。这些特质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可以后天弥补的,也就有了“背景提升”。究竟要提升什么?在国际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如果能取得好成绩,可能会非常有帮助,但只适合极小部分天赋异禀的孩子。在取得竞赛成绩的过程中,99%的成分来源于学生的努力训练,但是1%的天分更加是绝对优势,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达到的。那么大多数的学生凭借兴趣以及后科学的规划,把握住机会,再加上踏实努力的实践,也能够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自我。国外大学看重能力,更看重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从内心发出的兴趣与想法实现起来是最有效的。那么“科研”会适合你,只要你勇于开始,只要你兴趣,你就会投入精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探索就能有发现。让自己变的更好!注:对话题有兴趣更深入了解的小伙伴,欢迎私信或加微信(newcont818)交流,并可关注微信订阅号“东西视野EDU”。1、Why?出国留学为什么做科研?对于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东西方的“差异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情况,只有对“差异化”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更顺畅地走好国际教育路线。以美国的藤校之一康奈尔大学网站截图为例:没有什么神奇的公式来保证你是否能进入康奈尔大学。康奈尔的录取过程是高度个性化的,会花很多时间来评估一个学生是不是适合康奈尔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具体来说,康奈尔会从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参与过的活动、申请康奈尔的理由等维度去综合评估一个学生是否适合本校。最后,在关于申请文书essay部分,给出两个小贴士,第一个强调说不要写我们想要的答案,给我们关于你自己的答案就好,第二个小贴士里强调说,希望能了解到申请者的想法、感受、兴趣等。不难看出,在essay中的主体应该体现申请者本人。康奈尔大学网站截图可以总结出来学校考察的点有这么几项:你是谁?你的智力水平如何?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是否有独特的想法?你的性格如何?你都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太多优秀的托福/雅思、GPA、SAT/ACT、GRE/GMAT……成绩,已经难以让我们脱颖而出,一份有价值的履历背景越发显得重要。虽然,希望根据学生个性进行精心规划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林林总总的项目更让家庭眼花缭乱,不明其理。简要归纳一些留学背景提升的方式,供大家参考:第一,是这些年非常常见的研学、夏令营;第二,是夏校,也是近些年学生们并不陌生的一项暑假活动,尤其越来越多申请美国的学生会在赴美读书之前进行一些国外学校学习体验;第三,是由不同单位牵头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比如美国数学协会组织的AMC竞赛、奥赛、商赛等;第四,是国际性顶级学术活动,一般以跨学科科研为主要内容,这类活动选拔标准较高,参与的难度系数较大;第五,是志愿者服务,体现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参与面也比较广泛;第六、第七、第八类是主要针对大学生的项目;第六,是国际校际交流项目,如UGVR是斯坦福大学工学院与清华、北大、中科大、台大四所学校合作的科研活动,CSST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发起的学术科研活动,合作院校是清北复交、浙大、哈工大等国内985、211院校中的近20所高校,这类项目仅针对国内合作院校选拔学生,且名额非常有限;第七,是国外课题组或实验室科研助理,一般对学生专业背景、能力及科研经历等有一定要求,名额比较有限;第八,是国内大学的校内科研项目;第九,是名校科研实习项目,今天我们会重点介绍;第十,是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基础素养课程,比如论文辅导等。目前,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比较火热,因为他可以间接回答大学希望了解的问题:科研有一定难度,回答了智力问题;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回答了你的兴趣爱好和想法的问题;科研离不开团队协作完成,回答了你的性格是否能和团队融入。* 关于各种背景提升项目的分析介绍,网上有不少文章介绍。有机会再另行书文和大家分享。欢迎关注。其中,有些项目是参与真实的科研,即使你可能最终结果失败了,没有得出你想要的数据或论文,但你在参与的过程中,挑战了未知,学会了一定的科研方法,加强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真实经历仍然可以是体现你的研究、你的独特性。这份宝贵的科研经验更能够让招生老师对你有深刻的印象,因为科研从来都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也有一些项目是提前学习大学里的学科专业课程,或完成一个类似课程论文的作业。如果从学习知识的角度上来讲,从希望让自己适应或过渡海外学习生活的角度上来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不过科研层面的能力及经历体现还是稍显薄弱,尤其在申请顶级一流大学的时候。毕竟那些学校的优秀申请者太多,而且论知识储备、论文章发顶刊你和学校里的大牛又如何相比?这时学校更希望选拔的学生是有想法、有毅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还是把大学基础课提前预习了一遍的学生呢?既然科研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研?2、What?究竟什么是科研?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密封无尘的实验?这些是科研的全部吗?你理解的科研是真的吗?通俗来讲,科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研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所以科研更像是在没有路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开疆扩土,当然作为回报,研究者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斩获。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我能做科研吗?只要勇于开始、认真投入,学生就可以做科研!大多数人都会困惑,自己并没有途径、机遇甚至是天分来做这些事情。尤其当你还是一名普通学生,有机会做科研吗?有必要参与科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说——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借鉴。学生们通过科研项目,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激发自己的学术潜力,甚至是用试错的方式来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最关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建立并展示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不仅是科研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是高等院校、用人单位所重视的思维方式。学生做科研需要很强的专业基础吗?可能很多人都猜不到,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们或者说导师们,在选拔学生的时候,并不会把专业基础作为最重要的条件,而更看重学生的兴趣与努力。哈佛医学院和丹纳法伯肿瘤研究所的唐博士认为:“不论你是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甚至哈佛医学院刚来的博士生,最开始的两三年间,大家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不懂的。因为我们做都是最前沿的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新事务。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专业没有太大需求,最关键还是学生的兴趣和是不是真的愿意通过努力去提高自己。”比如通过项目我们能接触到的一些课题,软体机器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石墨烯、全球云电路、肿瘤细胞免疫疗法……科学家们也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些跟我们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前沿科学。对于新人来讲,通过短期科研项目去了解专业、积累知识和科研经验是非常好的选择。那么参与短期科研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做什么?二是跟谁做?↓ ↓ (2)短期科研项目做什么? 不少人都会把科学研究与学习科学知识的概念搞混,有时也是一些机构在宣传时偷换概念,有意为之。所以想要参与真正科学研究的学生,还是需要对两者有清晰的认识。科学研究与学习的区别与关系?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人类已知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例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石墨烯的课题研究,如果老师只是用各种方法让你了解“什么是石墨烯?”那还更多是在学习通过前人研究已经获得公知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往往会有一些标准答案或既定成果。那怎样才算是真正意思上的科学研究呢?比如导师引导你探究石墨烯在新能源汽车上如何应用?研究石墨烯电池如果应用会遇到什么问题?……首先研究中包括学习的,学习也是研究的一部分;但是研究跟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研究是不断学习前人研究的成果,然后需要你自己去提出新的问题,并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即研究不光要学习,还要提出并解决问题,也可以说你是站在巨人(前人)的肩膀上研究新的事物。哈佛医学院和丹纳法伯肿瘤研究所的唐博士提到:“对学生来讲,我们希望他们参与科研的目的不是去掌握知识,而是让他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是什么?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内它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还会通过参与研究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怎么样真正提出有用的科学问题?怎么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从而找到自己兴趣。”短期科研也是真正的科研,端正心态一切水到渠成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已经得出来“做什么”的方向,概括来讲正确的方向是:真的做科研、做真的科研,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很好的解释问题,而不是单纯去学习、去听课、去完成作业,更不要只以发论文、拿推荐信为目的。可能又会有一些学生家长产生疑问,那我们还能获得推荐信或发论文吗?当你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去做科研了,在导师的引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项目,那么论文、推荐信也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墨西哥自治理工学院(ITAM)王教授语重心长地强调:“当做科研不是为了探究,而是单纯抱着要写出一个文章,或者将成果用于他用为目的而去做科研,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事情。”而且大学招生官每年面对众多的申请者,会了解和应对太多情况,当你把论文发表、推荐信等看似很具“含金量”的材料摆在他的面前时,推敲合理性将是他们分析的重要过程。如果没有足够值得信赖的真实的科研过程,那些材料是怎么得来的呢?有时反而会造成你所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3)短期科研项目跟谁做? 大学里究竟谁在做科研?教授在各国高校教职体系中都处于比较高的地位,往往我们都认为其是专家大牛。以美国高校为例,看看他们的教授如何进行分类,是不是所有教授都在做科研?美国教授分类终身制系列教授的任职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美国大学,科研工作主要由终身制系列教授和研究系列教授承担;而其他教授更多承担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工作。* 以上内容选自《What is research?》科研启蒙系列公开课中UCLA杨教授的分享,点击可浏览课程精粹。(可详读科研启蒙之4:了解导师与授课教师的不同!选错导师毁大了)除了终身制教授和研究型教授外,高校里还有谁在做科研?教授的科研团队里,还有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如: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等。对他们来讲,科研也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他们只有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科研学术成果才能毕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而且一般能进入优秀实验室或课题组中参与科研工作的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们,科研能力也都非常优秀,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也都是当前非常前沿的,他们只是还比较年轻、还要积累足够多的科研阅历。关于导师要分辩的几个误区知道了大学中谁在做科研,那么“跟谁做科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一般研究生以下的学生自小主要接触的都是授课型教师,所以对科研导师的作用,导师的工作状态等普遍较少了解,刚接触科研的时候往往会按照对授课教师的认知去衡量导师。误区一:导师应该像老师一样天天给我上课,盯着我?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充当科研引路人,而不是带你学习一门课程。对此,有些初入科研的同学家长会有很多困惑:和导师见面竟然要提前预约,平时只能靠邮件沟通!导师怎么不是每天给我上课呢?很多时间是学生按照课题计划自己完成,导师咋不盯着呢?……教授们作为科研TEAM的BOSS,要日常性地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去发现领域内值得研究的方向,去引领科研的潮流,传达科研思想,还要筹集资金、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实验平台,还要与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学生进行讨论和指导等。能够看出教授们是非常忙碌的。反而是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们在承担着课题中更具化的、深入的、日常的科研工作。此外,科研团队中还会根据需要招募各层别的科研助理,比如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按不同难度进行科研任务分配。这些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际上也主要是在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们的指导下参与研究,而不是天天上课,学知识。误区二:只要教授领衔的项目就是好的?在短期科研项目中,如果能争取到教授亲自指导你做科研确实可谓机会难得,当然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教授会一些重要环节上与你进行交流和指导,而更多日常指导会由教授帮你从团队中指派研究员、博士后或博士生来辅助他进行。而如果学生参与的项目,只是让教授给你讲课而不是引导你做研究,那你就需要谨慎考虑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因为前面已经介绍到做科研的教授授课不算优秀,仅授课的教授又没法带你做科研。误区三: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带的项目是低端项目?如果你这么认为,那真是大错特错了。针对初入科研的高中生、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只要是真正的科研,不存在高低端之分,只存在适合与不适合。前面也介绍到,即使参与教授指导的项目,也会由团队中的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来对你进行日常指导,因为不仅是你,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初期也是一样的。一则教授很忙,他的时间需要有效利用;二则教授在研究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引领方向和潮流。如果你足够优秀,选题足够有前沿价值,那么选择教授是必要的,在他的点拨下,可能会大放异彩,产出非常优秀的成果,甚至可能他会直接招收你成为他的研究生。而如果你的科研能力还没那么优秀,甚至还是个科研小白,那么一位优秀负责的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会让你觉得跟着他做科研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沟通效率会比教授高很多,没有那么难预约难见面,如果是赴海外大学实验室的实地科研,你与导师可能能经常见面;一些疑惑甚至很幼稚的问题,导师也会乐意为你解答;在做实验、数据分析整理、报告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可以给你很多具体指导和建议;跟着导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还能潜移默化的学到很多他的好习惯好方法……而这些不恰恰是你初入科研,所必要的吗?* 以上感悟可参详“微信订阅号:募格学术”《你不知道被博士生带着指导的硕士生,能有多幸福!!》。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实验室每年会招一些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到实验室参与研究,知道他们没有经验,实验室的高年级博士们首先会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做,如第一周会告诉他们怎么样采集数据?采集哪些数据?怎么使用软件?对中学生的态度就是手把手教。3、How?申请大学前如何参与科研?在前面列表中列出了我们申请海外大学前可能遇到的几种短期科研项目,下面做些简要介绍。1、一些海外知名大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等目的,每年会组织一些短期科研活动,其中有些是定向选拔,有些是社会选拔。这些项目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但一方面名额非常有限,一方面高准入要求(层层筛选及面试等),只有真正的学霸研霸才能入选,大多学生可谓望尘莫及。给大家介绍3个:第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UGVR项目,它是斯坦福大学工学院与清华、北大、中科大、台大四所学校合作的科研活动,每年招募18-20名学生,通过选拔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到斯坦福大学工学院,进行10周跨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每期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被斯坦福直接录取,这个活动也称为斯坦福的“学术保送夏令营”。UGVR项目第二个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SST项目,该项目每年从国内20个985院校选拔80-90优秀大学生,大三暑假的时候去UCLA相关实验室参加为期10周跨学科科研项目,参加的学生每年被UCLA博士录取率为27.4%。CSST项目第三个是高中生可以参与,在MIT举办的RSI项目。针对全球高中生,每期大概招募80名学生,其中25%为国际生。被选拔的学生会被分成科研小组,在研究员、博士等导师带领下开展不同主题的科研项目,并阶段性地向boss进行汇报。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有50%机会被哈耶麻等名校录取。去年大陆地区被哈佛录取的湖南女生就参加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每年只有20名左右的名额释放给美国以外的学生,而且还会对PSAT或ACT等考试各科目的成绩做很高的要求。RSI项目2、刚才文中也提到过,一些优秀的海外大学课题组或实验室也会招募硕士生或本科生做科研助理,一般会通过他们在学校的网页发布招募的需求和条件。而课题组或实验室招募科研助理,是为了能够对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切实帮助,有很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分配给他们完成,因此对申请者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以及是否有相关经历等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招募的名额也是比较有限的,有些甚至直接通过校内相关人员的推荐直接消化掉了。3、现在不少国内高校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校内科研的机会。尤其对平时只能学知识的本科生来讲可以尝试申请参与,但能够参与到优质课题中的仍然非常有限,尤其是本科生所能做的很多所谓研究往往偏于表面化、形式化。至少小编上本科的时候,自己和身边部分同学就被学校提供了这种机会,但最终获得了多少,也只有冷暖自知了。4、最后介绍名校科研项目。参考了前面介绍的几个学校官方项目模式,选拔高中生、本科生、硕士生到英美名校的课题组或实验室进行科研助理实习。实地科研一般为期一个月起,在线科研1-3个月,时间相对灵活,大多学生会在寒暑假时参与,但也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在其他时段。在项目周期内,导师会结合现有研究课题,让学生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课题模块,完整经历确定课题方向、开展研究,并呈现成果的过程。目前,可以申请的大学课题组或实验室有数十个,包含哈佛、MIT、牛津、剑桥等十余所名校的众多学科方向,如: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经济金融、数理、工程、生物医学、人文社科、艺术等。相较于前几个项目,由于针对的课题组或实验室较多,所以申请名额更充沛一些,学校及专业方向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有更多选择性,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稀缺性竞争力”。对于准备申请美国一流院校、英国G5、澳洲或加拿大顶级名校的学生来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附上部分可申请的课题,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方向。名校科研项目#留学#

不能过也

科研经费曾被他们疯狂套取 教育部“放大招”能否发现新问题?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李一陵)教育部近日“放大招”,发布通知称将对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个项目进行集中清理——不仅追回已拨经费,还要追究责任,相关责任人三年内不得再报。对于至今未开展任何研究工作的项目,要追回已拨经费,并对违反规定滥用课题经费者追究责任。记者梳理发现,这1453个项目不仅占了当年(2013)中标课题的将近一半,其名单里还涉及北大、清华等名校,以及多位知名学者。这个数字看上去的确有些“触目惊心”。我们不知道,这么多经费已拨付的科研项目超期未完成,其背后究竟是“学术泡沫”,还是有人浪费、侵吞科研经费?5年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就曾说科研经费管理“出现了恶性问题”,他连用两个“愤怒”:“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我们用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要为他们负责,我们绝不容忍这些现象。”当时,万钢举了两个例子:一位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犯了错误;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拿2.7亿科技扶持资金送人情 李兴华终审被判无期万钢未点名的科技厅长就是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2017年4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李兴华受贿二审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前,一审法院判处李兴华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李兴华涉嫌接受多家科技企业贿送价值超过2160万元的“干股”,并涉嫌收受1991万元人民币、110万元港币和3万美金,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老总。作为回报,经李兴华审批给他们的科技扶持资金超过2.7亿元。而这些科技扶持资金有的进了涉嫌行贿的企业腰包,有的被企业老板腾挪偿还李兴华儿子的巨额赌债,有的变成了企业对李兴华的“干股回馈”……比如,为获得李兴华的信任和支持,一家企业负责人叶斌、唐潮等为李兴华之子偿还了巨额赌债。因担心亲自处理儿子涉赌问题会影响仕途,李兴华每次都请叶斌帮忙和赌徒商谈,让赌徒写下不再引诱其子赌博的承诺书。作为回报,李兴华多次带叶斌参加应酬活动,介绍叶斌与科技厅官员认识,为其公司申请扶持资金提供帮助。自2012年广东科技系统掀起反腐风暴开始,除李兴华外,已有广东省科技厅原副厅长王可炜、广东省科技厅原党组副书记张明、广州市科信局原局长谢学宁等70人涉案被查。办案人员感慨说,这些人多数曾为广东的科技工作做出过贡献,有的甚至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型官员。套取近千万科研经费 陈英旭被判10年 去年减刑8个月万钢提到的那位犯了错误的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就是陈英旭。陈英旭是成功的大学教授,曾经既担任着浙大水环境研究院院长,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拿到的重大课题,科研经费高达数亿元。2012年6月28日,距他50岁生日不到两个月,陈英旭因涉嫌贪污罪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杭州中院在判决书中认定,被告人陈英旭身为国有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苕溪课题”总负责人的职务便利,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国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套取,为己所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的源流之一。“苕溪课题”是我国资金投入总量巨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一部分。作为国内水污染领域专家的陈英旭,拿下的“苕溪课题”是这个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中的“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示范工程”。“苕溪课题”总经费高达3.135亿元,其中国家拨付经费1.0544亿元。2014年1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陈英旭进行宣判,认定其贪污945万余元,以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20万元。从去年8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裁定书可以看到,陈英旭在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因服刑期间认罪悔罪,经常写稿投稿,不怕苦、不怕累,2015年度被评为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2016年度还被评为省级改造积极分子。所以,陈英旭获得了8个月的减刑。涉嫌转移项目经费 李宁成首个被撤销称号的工程院院士2013年6月,时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的李宁,因涉嫌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移至名下公司,被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李宁被称为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的创造者,作为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专家,李宁发现和克隆了多个影响动物重要生产性状的基因,发展和应用了一批动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同时,他在动物功能基因组、克隆分子机理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原创性成果。李宁被指控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转入本人控制公司方式,先后涉嫌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2015年1月17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经过审查,停止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的院士资格,李宁成为首个被撤销称号的工程院院士。不过,对于指控,李宁在庭审中为自己作无罪辩护。如今,李宁被羁押已经四年,该案庭审后一直没有宣判。把科研项目当圈钱工具 王新海被判11年半2017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王新海涉嫌贪污、行贿罪一案,在北京一中院开庭审理。最终,一审法院因贪污罪和行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半并处罚金200万元。王新海提起上诉,今年年初,北京市高院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根据检方指控,王新海非法套取了三笔科研经费共计576万余元,并将其中的323万余元据为己有。第一笔发生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王新海利用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教授并担任《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职务便利,伙同方朝旺、唐德岭(均另案处理),通过虚报劳务费、交通费、服务费等方式,先后套取科研经费314万余元,并将其中人民币70万余元据为己有,剩余给了方朝旺、唐德岭二人。第二笔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王新海如法炮制,通过虚构北京山漠海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开展科研工作的事实,由该公司开具覆压孔渗实验费、服务费、技术合作费等内容发票,先后套取上述科研经费205.99万元并据为己有。第三笔发生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王新海轻车熟路,通过虚构他人劳务支出、冒用他人签名、实际控制他人名下银行卡的方式,套取科研经费56.05万元,并将其中47.082万元据为己有。针对此案,中纪委机关报曾刊文说:把科研项目当“圈钱”工具,只会身败名裂!科研经费不是“唐僧肉” 清理超期项目能否发现大问题?此前,“新华视点”记者梳理了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扩大用途”、“挤占挪用”的现象并不罕见,具体情况五花八门。例如,曾有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曾有单位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曾有单位在专项研究项目中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曾有高校在“科技创新”项目中,列支家庭和个人电话费、私家车保险费和汽车油料费。比较奇葩的,当属伪造公文,利用虚假课题套取科研资金的情况——2012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曾发布题为“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的消息,文中称湖南某高校两名教师王某与李某因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利用虚假课题及其立项资金单独或伙同他人套取学院配套资金。显然,科研经费不该是“唐僧肉”,我们期待教育部不但要对超期未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清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现违纪违法线索绝不手软。

爱心铺

科研主体迎来“放管服”的春天——科改“25条”优化科研管理自主权

科研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中国4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将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才能行稳致远。通过推进落实科改“25条”,进一步下放人事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薪酬管理自主权,上海高校和院所扩大了人、财和项目的自由,科研主体的作用和活力进一步释放,迎来了“放管服”的春天。专技岗位限制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科改“25条”发布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感受到春风拂面。上海环科院是全国同类研究院中建制单位历史最早、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并拥有一批重量级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因为体制机制束缚等多种原因,近年来,环科院面临高端人才严重流失、整体业绩严重下滑等难题。仅最近三年时间,环科院离职科研人员84名,并且逐年增长。其中,75%以上是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科技骨干,工作10年以上离职人员占50%以上。环科院副院长黄沈发反思说:“科研人员到单位5年内离职的可以认为是不适应这个单位,但工作10年走的,肯定是单位不再适应个人发展。”环科院原土壤所所长罗启仕博士是2005年从清华大学引进的人才,在院内工作10多年,始终没有评上正高职称。后来被上市公司挖走,进入企业后不但年薪百万,还顺利解决了职称问题。无独有偶,“80后”硕士张长波也是在院内工作10多年,是土壤环境学科技术骨干,因为副高名额有限一直没评上,后来离职去了一家专职院所,既成为转制企业学科的领头人,职称问题也解决了。“这些技术骨干一走,‘票子’和‘帽子’问题都解决了。” 黄沈发惋惜地说,“说到底,还是因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合理,影响科研人员岗位晋升。”据介绍,环科院专技岗位高级职称40%,其中副高职称36%、正高职称4%,相比硕士以上学历人才60%—70%的比例而言,名额远远不足。“兄弟省市的环科院正高比例在10—15%左右,现在大批内部人才待聘,僧多粥少。”黄沈发说,高级岗位比例不足,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无法正常申请。2017年环科院申请长三角大气专项时,由于没有正高人才牵头,只能从清华大学借用,项目负责人和清华大学教授共同牵头。突破绩效工资天花板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环科院业绩和科研投入产出比持都持续下降,相比2015年,2018年科研投入产出比下降超过一半。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导致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有限。据了解,绩效工资的分配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在绩效工资总量基本固定的前提下,这种强调平均的分配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单位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差距不明显,激励作用有限。在没有绩效工资总量束缚之前,环科院通过产业反哺科研,激励科研人员开展“三技”项目服务的热情。2015年,环科院应市委要求实行企事分离,严格实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原本超出绩效工资的部分要求三年内还清,直到去年刚刚完成整改任务。黄沈发开玩笑说:“现在我们激励手段有限,只能以情怀教育为主,动力明显不足。”尤其对于承担生态环境重大专项任务的人员,很难保障他们的合理利益。科改“25条”的发布,不但针对这些难题予以突破,下放了人事、薪酬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自主权,还使得环科院进行了一次由内而外的新生。好多科研人员自告奋勇加入调研团队,成立专项,推进制度落实。截至目前,环科院已基本完成第一批“1+8”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在人事、项目、薪酬、成果转化四方面制订了 8 项具体制度。人事方面,新制订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管理》,在岗位聘任中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专技职务聘任终身,制订了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评聘、考核及保障制度。薪酬管理方面,环科院界定了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科技项目奖酬金的项目分类,明确了“三技”服务项目奖酬金的60%直接用于激励项目科技人员,40%院统筹用于对生态环境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基础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激励。“专技岗位中高级岗位将从4%升到15%,我们正在积极和职能部门沟通。”黄沈发表示,一定要利用好科改“25条”的红利释放,向科研人员倾斜收入分配机制。项目经费管理可自行做主科改“25条”对于科研机构自主权的下放,不只体现在薪酬管理自主权、人事自主权,还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其中核心突破之一就是将预算调整权限下放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交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韩海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科目一共有11类,科改“25条”印发后,交大对经费科目进一步整合为三类,分别是设备费、包含劳务咨询和出国交流会议等支出的智力活动类,以及包含材料、测试加工、能源、出版传播等在内的事务消耗类,并将除设备费之外的预算调整权限进一步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只要三大类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可以进行灵活调配。科研活动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但以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要求详密的预算,比如未来三年开几次会、搞几个批次的试验活动,所有都要预算里说的清清白白。而且国家的纵向课题都有明确的经费,使用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经常有人向韩海波吐槽:“为了拼凑这个数字得花好大功夫,感觉自己不像是科学家,倒像是个财务。” 如今自主权下放,不同科目之间的经费可以自行调节。对于从事企业横向课题的科研人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不少老师承担的是企业项目咨询和战略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硬件投入,更多的是用于补偿人的智力,并且企业合同里往往也会明确这一点,但由于以往绩效的限制,不管合同如何规定,科研人员最多只能获得20%的绩效奖励。为此,根据科改“25条”提出的“横向委托项目经费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上海交大专门出台了横向经费的项目管理办法。只要合同有约定,就尊重合同执行;合同没有规定的,将绩效比例提升至30%,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此外,上海交大还专门开发了智能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原本两三天甚至两三个星期才能走完的流程,如今线上20分种就能搞定,还避免了部门之间对政策理解不一致、互相“踢皮球”等问题,推动科研项目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生态“原来的管理理念是恶人假设,设门槛、抓过程;现在是善人管理理念,以信任为前提,干预者变为了服务员,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韩海波说。科改“25条”中的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则更大程度贯彻了以信任为前提这一新的管理理念。目前在基础领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已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20个项目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以项目经费预算为例,“包干制”直接取消了经费科目限制,完全由项目负责人统筹使用。“只要是根据需要如实支出,学校不做任何限制。哪怕是做数学基础研究,完全没有设备等支出,百分百用于个人智力的补偿和奖励,我们认为也是合理的。”韩海波解释说,就连成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科研是有探索性的,成功有成功的成果,失败也有失败的启发。”但信任的前提是规范,首先权力衔接不能出现空挡,做好风险防控,将信任关进“笼子”里。为此,上海交大在落实和界定每个层级责任的同时,还会让科研人员签署个人诚信承诺书,如果违背了学术诚信,将在学校寸步难行,轻则列入财务报销负面清单,不但无法享受绿色通道,可能还会惩罚性没收经费和绩效,就连项目申报也会受限制。“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源于对科研规律的理解。要把科研项目当病人一样,如果不知道生了什么病就乱抓药,病人怎么可能治得好?”韩海波认为,将科研规律、科研人员需求和制度红线相融合,通过制度内化,营造以管理、服务、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科研管理生态环境。来源:上海科协

三者若得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走出尴尬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

乃愤吾心

留学背景提升:国内外科研项目最全解析

主讲人:研究生种子主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一、科研背景提升的重要性1、哪些专业需要科研背景提升?◆理工科(所以理工科都可以做科研提升,另外也有一些理工科比如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统计等也可以做实习)◆偏研究型的文科(公共政策分析,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极小部分的商科◆应用实践导向的文商科专业不推荐参加科研背景提升经济学算文科算理科都行,经济学同学是可以做科研的极小部分商科:比如做金融理论,会计理论,管理科学等。其他文商科同学比如传媒,市场印象,商业分析,金融,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同学,同时将来想前往产业界而不是学术界就业的话,那么参加实习的优先级还是远高于参加科研。同时一些理工科同学参加实习和科研都可以,申请都会有加分。比如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电气工程,金融工程等。2、录取数据分析1.GPA 和英语最重要(GPA中,申请专业相关课程成绩更重要。GPA3.5+,托福90+,GRE315+)2. 本科“出身”对 TOP 院校录取判断的确有影响(985&211/海本>中外合办>211>普通双非)3. 课外活动(如社团,学生组织等),和录取结果没显著关系1. 实习/科研时长和录取结果没显著关系(但是我们的数据和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申请硕士比较符合这个结论,博士的话还是要保证科研经历的时间、深度和产出。2. 有 1 段海外交流交换/科研经历,申请 TOP 院校录取率会提高,0 段和 1 段海外科研经历是本质区别,1 段和 2 段也是本质区别,2 段以上影响较小3. 有 1 段专业相关竞赛经历(程序设计大赛,建模大赛,kaggle等,非模拟联合国,商业案例比赛等),申请 TOP 院校录取率会提高4. 科研经历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其他变量相同,2段以上科研和2段科研,录取结果没有重大不同二、科研申请的常见问题1、是否一定需要申请海外暑研? ◆目标学位 PhD or MS ?◆高收益对应的高门槛◆要求申请者有一定的学术条件和科研积累◆竞争较激烈,准备工作较复杂 如果同学不考虑 phd,并且选择偏应用型的理工科专业(meng vs msc),其实不一定需要海外暑研作为背景提升的手段,可以通过在校或者国内科研和实习作为背景提升的手段,而且暑研在 master 申请中的重要程度不及 GPA 和 GT 成绩。如果同学致力于申请 PhD,或者想通过申请偏研究型的硕士 msc,或者想通过先读硕士之后继续申请PhD的话,那么一段海外实地的科研经历,还是对个人的申请有极大加分的。通过这样一段海外科研,申请者可以获得感兴趣小方向的研究经历,形成对自己感兴趣小方向更严谨和深入的思考;同时提前接触国外大学和学术圈,收获国外学界多维度的 insights,获得国外教授推荐信,优秀的同学甚至直接可以争取 return offer。那么高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高门槛,具体来说,要成功地申请到海外科研机会,同学本科最好来自国内优秀院校(C9+985+211+非211中的优势院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港中文深圳等),GPA 在 3.5 左右(越高越好),有过一段成型的科研项目经历(非课程实验或者小项目),英语水平较好。整体具备以上几个维度的学术条件和科研积累,同学申请到海外科研的几率会比较大。然后随着近年来国外高校对于同学科研相关经历的 preference 越来越明显,国内想要进行海外科研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整体竞争会是越来越大的。以上几个维度的条件是一个 baseline,同学们一定要在这个 baseline 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继续拔高。对于那些自身条件和 baseline 有一定距离的同学,不如转换策略,把重心放在本校或者国内优秀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机会申请上,同时也注意继续提高自身的 GPA 和语言考试成绩。2、综合排名 vs 专业排名?难度: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高的学校难度都较大优先级:硕士-综合排名,博士-专业排名整体来说,暑研项目中,学校综合排名高的项目难度都大;同时某些在专业领域内突出的项目或者教授套磁难度也比较大,比如 uiuc 的 cs 和 ee,普度的 me 等等。3、特别话题:疫情之下的科研背景提升 1) 国外暑研项目 cancel/online国外暑研项目 cancel/online ,那些没有 cancel/online 的项目,如果同学本身就在国外,那可能还有机会去做。如果比如是同学在国内申请到了美国的暑研机会,但大概率还是没法去做的,可能存在签证问题。 2) 线上科研的含金量/认可度?线上科研的含金量和认可度还是被国外大学在这个特殊情况下所认可和理解的。国外大学/教授本身也有官方的转线上的这种行为。所以同学们对于这一点其实可以不用担心。 3) 线上科研的工作形式?线上科研的工作形式主要就是以个人的文献研究/写代码/做设计然后小组会议/语音视频沟通这样来展开。之中的确会有一些沟通成本或者限制,不过也是特殊时期特殊应对了。4)不同专业的区别相对来说,CS/EE 这些专业做线上的影响会小些,因为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大部分 research 工作;但是可能诸如化学/生物这样的专业需要去到实验室的,线上会比较受影响。三、国内科研分类1、国内科研分类◆本校科研——最方便,最容易,“性价比高”,含金量较高◆外校科研——申请难度较大,瞄准 top 院校/实验室/教授,含金量高◆公司科研——申请难度大,机会少,含金量高◆线上科研——特殊形式,分学科讨论,含金量中等◆专业竞赛——积累项目经历,争取好名次,含金量较低 2、本校科研◆本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创中的创新项目◆教授/研究生带,竞争难度较小,对成果要求较小;容易积累经历,第一份科研经历 3、外校科研◆少数学校和清北、中科院等学校有合作科研项目◆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自己套磁外校教授◆申请难度较高,需要个人成绩和科研经历都较为优秀 4、公司科研◆理工科机会少,有也通常都是大厂,申请难;社会科学可以尝试NGO/智库◆申请难度较高,需要个人成绩和科研经历都较为优秀 5、线上科研◆只有部分学科可以做线上科研◆线上科研主要问题是日常沟通和进度跟进◆适合自驱力强的同学6、专业竞赛◆有限度参与 1-2 个比赛即可◆组队参加,找好队友◆参赛经历——写成完整的项目经历放在简历中四、Random套磁1、两个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策略◆从套磁方式出发的策略 对于本身对科研有比较深入了解,并确定自己想攻读的方向,自身条件也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自己研究方向领域内的新兴教授,条件特别好的可以尝试大牛教授。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根据这几年论文的引用次数/发表情况/影像因子等因素直接排序教授来套也可以。对于本身对科研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对未来方向不太有主意的学生,可以按照综合排名或者专业排名来先列学校,先确定 dream/target school,然后选学校中比较合适的教授进行套磁。精套:选 10 所左右,很多情况下不用 10 所,可能5所就够了,学生需要和教授点对点真情实感的套瓷,适用于少数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好学生;海套:至少 20 所,适合大多数目的不是特别明确的大海捞针的学生,制作一封模版套磁信,然后针对每个教授简单修改相应基本信息。2、选定套磁方向/学校/教授:一条捷径本校教授或者同门同专业师兄师姐推荐和本校有合作项目的学校的教授 3、一些建议◆查校查项目实际上是查教授(研究方向>声誉or职级)◆查校范围可以考虑国内排名靠前的学校(C9 等)◆可以重点考虑副教授,副教授一般年轻有活力,手上活多,实验室人少,资源相对丰富。◆可考虑有海外留学/访问学者经历的教授 4、写套磁信:海套 使用模板,工作量小,回复率可能较低 围绕自身研究经历和兴趣展开来写 并非围绕所发教授的研究经历或者你和教授的联系展开来写5、套磁常见回复 Strongly Positive:Welcome! Postive:需要 RP/面试/推荐信/回答问题等,可进一步沟通 Normal:不回复.....可以尝试再次发送 Negative:不招生 6、案例分享五、申请条件与注意事项个人的学术条件◆GPA 3.5+◆有一个好的英语成绩是加分◆一段成型的科研项目经历 通用申请材料及时间线◆中(英)文简历◆成绩单◆研究兴趣陈述/套磁信 1、简历 个人基本信息 研究经历 Research Experience 相关实习经历 Internship 奖学金 Awards/Honors/Scholarships 论文发表 Publications(如有)2、文书 General description of Skill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Research Interests Notable Achievements/Brief Intro to research experience Research Rationale 要和所套教授在做的研究领域结合 点明个人研究经历和教授方向的交叉点 research ability? solution to certain problem? 避免泛泛而谈-END-

釜山行

科技部等五部委: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来源:金融界网站科技部等5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中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微波器件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下为全文: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基〔202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落实。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0年1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切实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考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从0到1”原创性突破,既需要长期厚重的知识积累与沉淀,也需要科学家瞬间的灵感爆发;既需要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创新管理,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强化重点领域部署,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不唯帽子、不唯名气、不唯团队大小。 注重方法创新。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注重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和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学术环境。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与特点,推动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探索支持非共识项目的机制。鼓励自由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学术自主权。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和学术民主、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强化稳定支持。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计划等,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优化原始创新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一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对人和创新团队的评价,注重评价代表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贡献,让论文回归学术,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二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评价制度。坚持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制度。将完成国家任务情况和创新效能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三是建立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制度。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评价试点。 (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结合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学科布局和科研选题自主权。鼓励科学家围绕重要方向开展长期研究,不追热点,把冷板凳坐热。鼓励和支持科学家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努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推动科教融合,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研育人。 (五)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根据改革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完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在指南编制方式、有效竞争、开放性、项目评审机制、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充分重视科学研究过程的灵感瞬间性,对原创性课题开通项目申报、评审绿色通道,建立随时申报的机制。对于在重大原创性突破研究过程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行滚动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机构开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研究向港澳特区科研人员开放基金项目申请的具体方案并逐步实施。 (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力度。鼓励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七)加强学风建设。提倡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坚持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力戒浮躁张扬之风,树立诚信、严谨的正确导向,弘扬爱国奉献、诚实守信、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对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责任人开展失信惩戒,加大对科研造假等学术不端的惩治力度。 三、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 (八)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稳定支持各学科领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稳定支持一批基础数学领域科研人员围绕数学学科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发展基础。坚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创,科学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并重,引导科学家将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对科学前沿的引领和拓展,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坚持学科建设的主方向,推进跨学科研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稳定支持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鼓励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为原创项目开辟单独渠道,采取专家或项目主任署名推荐、不设时间窗口接收申请,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着重关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弱化对项目前期工作基础、可行性等要求,优化完善非共识项目的实施机制。 (九)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重要原创方向。坚持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前瞻部署。在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突出支持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原创方向,持续支持量子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发育编程、全球变化及应对、蛋白质机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加强应用数学和交叉研究,加强引力波、极端制造、催化科学、物态调控、地球系统科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领域部署,抢占前沿科学研究制高点。创新“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原型,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的支持,推动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十)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材料、制造技术与关键部件、云计算和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地球观测与导航、光电子器件及集成、生物育种、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和微波器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十一)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真正选对人、用好人。加快培养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重视培养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重点支持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重视素质教育养成,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引才引智,广聚天下英才。 (十二)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统筹利用现有渠道,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纳米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和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与工程等应用基础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按方向选人,按人定项目。青年科学家人选由一线科学家推荐。被推荐人根据确定的重点方向提出项目。项目负责人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承担单位对项目团队成员可实行年薪制等灵活分配方式。 (十三)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支持青年科学家。抓住中青年时期这一实现原创性突破的峰值年龄,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培养青年人才。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计划的支持,鼓励青年科学家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构建分阶段、全谱系、资助强度与规模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加大力度持续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 五、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 (十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聚焦空间和天文、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设施的集聚作用,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形成国际顶尖科研队伍。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十五)大力支持科研手段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大力度支持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的创新,提升开展原创研究的能力,大力加强实验材料、数据资源、技术方法、工具软件等方面的创新。着力开展高端检测试剂、高纯试剂、高附加值专用试剂研发和科研用试剂研究,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完善科研用试剂质量体系。完善科技资源库(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基础资源整理加工、保藏鉴定以及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鼓励研发国产高端设计分析工具软件,保证研发设计过程自主安全可控。在重大研发任务中加大对高端试剂、可控软件研发和基础方法创新的支持。 六、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 (十六)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力量,发挥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承担起行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独立责任主体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机制。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积累。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技问题,在特定优势领域长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要领域开展前沿探索,提出新方向,发展新领域。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聚焦前沿、长期积累、突出原创。 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十八)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鼓励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企业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紧密衔接和实质性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提高企业研发能力。重视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建设,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论证和实施过程中,组织企业家、产业专家和科技专家共同凝练来自生产一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问题,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十九)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需求。做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八、加强管理服务 (二十)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实施。组建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判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在推进重大工作部署中发挥战略咨询作用。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与管理机制。强化中央和地方协作联动。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权属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二十一)加大中央财政的稳定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探索实施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 (二十二)加大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制定出台加强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二十三)改进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科技管理部门要提高站位、做好统筹,坚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全面提升微观管理服务水平,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