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项目申报?不际之际

什么是项目申报?

近期有不少企业咨询关于项目申报事宜,我们团队10多年来为相关企业申报成功的项目上千个,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申报需求及难点有着自己独到和深入的理解,丰富的经验让我们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准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公认和好评。后续我们将陆续总结多年来的申报经验,供大家在项目申报中参考。项目申报是指法人单位、自然人等主体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政策要求,按照指定的格式、提纲及内容要求,填报申请资料并提交至职能部门以争取国家各级别、各部委相关资金、政策、荣誉的行为。项目的分类,可根据项目级别、主管部委、项目性质等来进行划分。一、项目级别根据级别划分可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二、主管部委1、国家级包括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其他部委;2、北京市级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其他委办局;3、北京市各区县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石景山区、顺义区、密云区、东城区、西城区、等。三、项目性质根据项目性质划分,可分为资金类、资质类、人才类三大类。1、资金类项目:支持方式一般为资金支持。具体的项目国家级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等;北京市级包括社会发展领域技术方案、智慧型再生水厂科技研发储备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集成电路”重点方向储备课题、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促进专项、重大高精尖成果产业化支持资金项目,等;2、资质类项目:支持方式一般为政策倾斜、荣誉称号(部分也会有资金支持)。具体的项目国家级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国家众创空间认定、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等;北京市级包括北京市企业科技研发机构认定、北京市众创空间认定、北京市“星创天地”、等;3、人才类项目:支持方式一般为资金支持与荣誉称号。具体的项目包括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

的悲剧

2020年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具体划分情况

注:本文阅读时长大概在13分钟左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论文发布高峰期了,已经晋升过或者读博的老鸟们或多或少对论文发表的流程和期刊的级别有个大概的概念了,内心是没有那么慌张的。一切都是小问题 小问题 不着急 不着急........每年都会有老鸟,但也会有小jiojio刚踏进论文发表坑的萌新,CSCD、国普、中文核心期刊、科学引文、南大核心、科技核心、知网............萌新们是不是一脸懵逼???别慌!!!!问题不大 咱虽然是萌新,但也别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萌新 还是要一副老练的样子面对这些事情。咱先搞清楚自己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什么?自行参照下面发表论文的目的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01晋升此类是较大的人群,晋升路漫漫 论文不能断!!!02毕业毕业路上 论文发表欲断魂~~~~~好在用在毕业的就那么一次如果研究生毕业后要读博 那就在轮回一次吧03宣传宣传大佬 有的是单位有指标,有的是个人创业需求 这个阶段咱就追求性价比 言归正传~~~~~其实期刊咱就按照俗人的理解方式 简单划分为3种(普刊、核心、SCI),用处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怎么样确定自己需要的是哪种等级,此处单位人事科的文件尤为重要!!!!每次在跟作者沟通的时候都会尽量问作者要到单位人事科的文件,这个比作者口述要更全面一点。比如有的单位就只认国内的CSSCI+CSCD;有的是北大+南大;北大+统计源,等等。(插句小话 我以为 我觉得 我认为 这种最不靠谱 但凡出了一点问题不符单位要求,你找谁哭????)咱先捋国内期刊国内咱就分为两种:普通期刊and 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又分为:国家级普通期刊 and 省部级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又具体划分了7个细分项目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别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别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别称:统计源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别名:CSCD核心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注明:如果是要核心期刊单位要求一般只会按照前四个去提要求。仔细阅读单位文件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细致了解一下这些期刊的具体情况 (仔细看加粗内容)1、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自然科学领域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2、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3、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4、国家级普刊and省级普刊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各等级内都有对应各方向收录的刊物名称。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防假刊的要点,所有用于毕业/晋升的期刊都必须有双刊号。CN(国内刊号) ISSN(国际刊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输入刊物的名称查询(具体查询方法可查看本号内之前更新的文章)最后捋一下 SCI EISCI、涵盖了1900年至今的150多个学科中的8,500多种著名和重要期刊。由于它严格的遴选过程,SCI包含的期刊可以称之为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期刊。EI、中的文献几乎涵盖了工程技术的所有领域。例如土木工程、机械制造、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等。最后敲黑板!!!!认准单位文件 !文件!文件!别想着走捷径(有机会可以分享走捷径变马拉松的故事)最后需要发表论文的各位老师有问题可以私聊董小姐(我家没草原!!!!)

15个国家级研究生院分成三个档次,你的母校属于什么等级?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策划|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国内目前有62个国家级研究生院,具体来源为2011年以前国家批准设立的56个研究生院,另有6个国家级科学院的研究生院,比如中科院研究生院和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根据国内四大高校排行榜提供的数据,综合各个方面的数据和要素,国内15个研究生院出于领先地位,再根据培养质量、培养规模、就业去向、研究生论文发表、学科排名等进行细致划分,15个研究生院又可以分成三个档次。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档次:国科大、清华、北大;第二档次: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南大、中科大;档次三:中山、武大、华科、吉大、哈工大、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这15个处于第一个档位的研究生院,其中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有7个,基本占据一半的数量,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有4个,其余4个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地区经济实力与教育实力总是密切相关,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市、自治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和西北地区,尽管这几年我国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扶持力度加大,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差距鸿沟是巨大的。同济大学从1991年开始,扩招速度明显加速,仅2003年一年的招生数就是1991年的9倍之多。除了1994年增长速度较快,接近20%的水平外,其他年份相对平稳。由此可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质不是单位年度扩招幅度的激增,而是累积持续规模的扩招。连续较大幅度的扩招,导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在2000年以后,连续四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长,使研究生教育规模扩招了近3倍。充足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经费、教学活动场所、实验器材、教学设备、科研项目等众多方面。科研经费投入对研究生教育相当重要,科研经费是进行科研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人数不断增多,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跟不上人数激增的比率,致使人均经费短缺,这样也就直接影响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包含导师质量的高低。导师个人水平与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比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上来看,导师质量并不比之前导师的质量差。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给学生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在很多学校,一名导师要指导三四十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一年连导师的面都见不到几次,更别谈指导了。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师资力量欠缺,资源不够所导致。东南大学扩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处理好扩招与导师培养的矛盾,充分利用好各个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扩招并不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塔尖部位,是高端人才的最主要培养途径。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研究生教育成果斐然,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与国际先进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不能有效适应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管办评分离”的需要。因此,近几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时引入业界专家评价,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法。总之,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监督。附录 56所国家级大学研究生院56所高校研究生院名单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其无私福

“杰青”和院士一样,其实就是一个头衔!

8月11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人名单。这两天,网络上对于“杰青”这份名单讨论非常热烈。首先讨论,哪些学校得的多,哪些学校得到的少。学校攀比之风可见一斑,尤其是名校之间。紧接着,又有人开始讨论一件事情就是,关于“杰青”离职潮的问题。据统计,“杰青”离职潮中,净流入的省份前三名是广东、上海和浙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拿到“杰青”之后走人也无可厚非。我有幸了解一个“杰青”的情况。他在湖南某985高校获得了“杰青”,后来去了山东某省属高校。根据山东高校提供的招聘信息,“杰青”在该校引进人才属于第二档次,第一档次是两院院士。该校提供的第二档次人才的引进条件是,除了配偶可以调入该校工作,子女协助入学等常规待遇外,年工资待遇可以达到100万元以上,安家费加上购房补贴总计是300万元以上。科研补助、学科建设经费以及工作条件这些待遇需要协调。从该校的招聘可以看出,一个“杰青”称号所能获得的巨大的经济收益。“杰青”有小院士之称。一般来说,高校引进“杰青”的人才大多是属于除了两院院士之外的第二等级,甚至部分高校和院士一个级别引进。原因主要在于,获得“杰青”的老师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下,相较于两院院士,年龄普遍较轻,正是科研产出正是最旺盛的时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学校老师获得“杰青”之后,学校的领导都要出来祝贺。高校引进“杰青”人才需要花费非常高额的经济支出。实际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杰青”资助的金额只有80万-100万之间。但是当得了该项基金资助之后,你就获得了一个“杰青”的头衔。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金字招牌,而且是国家认证的学术金字招牌。有了这个招牌,中国没有哪一个学校不认。这个招牌也将伴随一生。不同于每年都会产生“杰青”,院士是每两年才选一次。每次选院士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巨大的关注。院士是真正的头衔。但是有了这个头衔之后,基本上就被国家认证为我国最顶级的科研人才。“杰青”是每年都有的国家认证。从这个角度来说,院士和“杰青”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院士是第一等级,“杰青”是第二等级。关于“杰青”、院士,以及我国的科研体系大家有什么想聊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赤桑镇

是否每一个研究生导师都要有科研项目才能带研究生

首先,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如果要带研究生,通常都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同级别和规模的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会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高校(科研机构)对于研究生导师带学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是不能带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需要较多的教育资源,其中不同专业在教育资源的要求方面也不尽相同,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通常对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就有比较高的要求,往往课题级别越高则研究生培养规模也会越大,一些高级别的科研专项或者实验室往往会为研究生提供非常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对于科研项目的要求比较高,基于多方面原因,其一是科研项目往往会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科研场景,一些专业的科研活动对于场景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需要有数据中心的支撑等等。其二是科研项目本身会汇集大量的行业资源,更多的行业资源能够让研究生更容易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能够让很多科研活动得到逐步深入,这对于未来研究生的就业也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当前专硕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于行业知识的积累,这会为高端应用型人才走进产业领域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其三是科研项目会汇集大量的专家,这会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环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会有非常直接的帮助。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这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视野。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狂屈似之

高校科研经费排行榜,清华超50亿居全国第一,中山大学竟是第三

5月22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这是最为权威的关于各大高校科研人力、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数据资料。根据该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科研经费上,清华大学是全国高校第一,达到51.68亿元!教学科研人员为4990余人,所以人均科研经费能够达到一百万!人均经费规模也是全国前列水平。科研经费排名第二的是浙大,在上一年度获42亿左右的经费支持,人均经费在40万左右,中山大学科研经费列全国第三,高达32亿,人均经费为50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上海交大、复旦、华中科技、同济、北航等14所高校科研经费达到20亿级别。清华的“老哥们”北大科研经费约为24.8亿,位列全国第八。总体来说,理工类(或者理工比较突出)高校科研经费高于人文类高校。全国高校科研经费相差也是比较悬殊的,达到10亿级别的总计有33所高校,能够达到一亿级别的也不过两百多所。在地域上,东部高校、北上广江浙沪高校总体科研经费也比较多。科研经费一方面来自于财政拨款,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支持自然也就多了,还有一方面是相关合作单位开展科研的经费,此外还有学校自己收入的投入。清华投入大,产出多,质量也很高。根据该统计资料,清华在统计年度内开展的科研和发展项目有7500多项,外派参加国家科技交流以及合作研究的人员达到5400多。这一数字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很前面的。在科技成果获奖上,清华也是全国第一!在统计年度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个,国家发明奖2个,国家科技进步奖16个,这三项就有22个。北大三项之和为6个,浙大为13个。在科技成果转让上,清华与各类单位签订的合同有500多项,金额达到5个多亿,合同数量全国高校第一,合同金额全国第二,第一是复旦的6个多亿。最后我们来看下中山大学的科研经费为什么这么多?毕竟在获奖、成果产出等方面是不突出的,但高达32亿的经费却非常“冒泡”,细看资料我们发现,中山获得财政支持就达到了23亿,比武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全部科研经费还多,清华的科技财政支持也就31亿!说明:清华大学相关配图(第一,第三张)均来自于清华大学官网,浙江大学配图(第二张)来自于浙江大学官网知新行闻-《知行快讯》栏目稿件

无丧

高校人才称号不是划分等级的标准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正确理解人才称号内涵,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授予和使用人才称号的目的是赋予人才荣誉、使命和责任,为广大人才树立成长标杆,激励和引导人才强化使命担当。给人才称号,但不贴标签,不将称号利益化,这是此次发文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破除“唯帽子”论的重要内容,强调不能再以学术头衔、“帽子”论人才。我国推出各项人才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入选计划的学者一定的资助,让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对于入选的学者,当然要评价其教育能力和学术能力是否能达到计划的要求。但是,不能把入选计划视为学者的荣誉,把学者称为“某某学者”,授予“学术称号”。如果在入选计划和获得人才称号之间画等号,不可避免会引导所有学者关注相关计划和项目的“入选”。照此,只要入选,还没有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就已经获得相关荣誉,也就功成名就了。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前在人才计划、科研项目中,所存在的“重入选(立项),轻研究”的普遍性问题了,也就不难理解在入选阶段存在的“跑要”“包装”等弄虚作假问题了。将入选计划作为人才称号或学术荣誉,非但不能激发学者的荣誉感,还会加剧争名逐利。显然,这与设立人才计划的初衷相背离。相对没有人才称号的其他学者,有人才称号者会得到更好的激励,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把入选计划、获得项目作为评职称的前置条件。在现实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仅仅靠“帽子”定薪酬,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人才的积极性,而且客观上,也在引进人才和非引进人才、有称号人才和其他人才之间人为地制造了不公平。按理,人才计划都是有周期的,即便入选计划就授予学者人才称号,但人才计划到期后,人才称号也就应中止。可是现实是,只要入选一次人才计划,人才称号就终身持有。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首先,必须要明晰设立人才计划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对人才进行资助,重要的不是给学者荣誉,而是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成长,更专注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要聚焦人才计划对入选人才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学术创新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应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对不能按相关规定或合同约定履行岗位职责的,解约退出并不再提供计划支持;对有违反师德师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强制退出并撤销称号及入选资格,实现人才计划能进能出。有媒体统计,21世纪以来,日本已有19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有分析指出,这得益于日本从2001年起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日本的诺贝尔奖计划,不是给入选计划的学者“诺贝尔学者”的称号,而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所有学者创造更好的学术研究条件。这提示我们,要破除“唯帽子”论,应加快人才称号回归学术的本质和“初心”,用扎实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来源:光明日报

火幽灵

复旦大学副教授晒工资,到手8200很低?为何大家还是羡慕大学老师

这段时间,就复旦大学副教授晒工资单一事,大家议论纷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不敢相信:属于复旦大学这所地处大上海的985高校副教授,领到手的工资才8200多,这么低?其实细细想,实际到手8200多的工资并不低,不仅不低,越来越多的人羡慕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呢,这又是为什么? 复旦大学副教授到手工资8200多很低? 据网传的复旦大学副教授工资单,为2017年5月的工资明细,工资单显示,该副教授当月实发工资为8271.95元!很多人大为吃惊,作为全国高校TOP4的堂堂985高校,复旦大学副教授的到手工资才8200多一点点?太低了!简直没想到。要知道,复旦大学2017年花掉的钱(据复旦大学2017年部门决算)超过104个亿呢!大家之所以觉得复旦大学教授们的工资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与复旦大学的社会地位不匹配复旦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19个、培育学科3个,专职院士26个(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中,复旦大学都都是TOP10以内的高校,比如最新的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7位;在其他榜单中,复旦大学有时排到第4位;2.与繁华的大上海消费水平不匹配复旦大学地处繁华的直辖市上海,8200多的月薪在上海怎么够花?出趟门卖点东西,稍不注意不就花光了?3.看看深圳、北京、杭州,数十万年薪招聘大学教师同样是一线城市,大家对北京、深圳的大学高薪招聘教师的事,应该记忆犹新。2020年底,首都经贸大学“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年薪为30-50万元(税前),受聘期间还享受每年5万元(税前)租房补贴,校方还提供一次性青年人才支持经费(税后人民币50万元)。同期招聘教师的深圳大学,年薪更是高达38~70万元/年,特别优秀者还可直接入选学校“3+1人才工程”项目,享受15~20万元/年的专门工作报酬;同时,还享受学校青年教师科研启动专项经费10~30万元;离上海更近,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常规师资开出的年薪也有15-30万元和30万元的购房补贴,青年英才的年薪通常为30-45万元,购房补贴100万元……4.还不如一些中学老师的待遇也有人说,复旦大学副教授年薪18万、月薪到手8200多,还不如一些中学老师的待遇高,比如深圳的一些中学,深圳中学年薪40万聘老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平均年薪税后39万招老师等等。总之,跟这些大学和中学聘教师的高薪相比起来,复旦大学副教授到手工资8200多点,似乎真的并不高。在大多数人眼里,作为985高校,又地处繁华的大上海,复旦大学教师师们的工资起码也得3万起吧,不然真的不够花。 别只看到手工资,加上其他待遇并不少 虽说复旦大学副教授的到手工资才8200多点,但细看,你发现应发工资为15335元,包括岗位工资2900元、薪级工资2469元、岗位津贴915元、一般津贴60元、交通补贴440元、校内岗位津贴7553元等等,按年薪算的话为184020元,超过18万元。之所以到手工资才8200多,原因就在于要扣除养老金1129元、公积金858元、补充公积金614元、医疗金282元、职业年金564元、教师公寓住宿费1578元等等。实际上,这些费用看似扣除了没拿到手,但实际上比拿到手的作用还大。比如公积金,个人扣除的公积金是858元、补充公积金是614元,加上职业年金564元,合计2062元。要是加上学校也要对应的扣除一部分,公积金和职业年金加起来就超过4000元,一年下来就有5万元。仅这部分,就能抵得上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学老师一年的工资了。又比如教师公寓住宿费,在复旦大学这样的黄金地段,房租扣除了1578元,如果按市场价算的,月付五六千还不一定能租到吧。这么算下来,一个月那不是节省了四五千块?一年也就是五六万了。仅房租和公积金两项,一年就有10万了,你说待遇还低?也就是说,别只看到手只有8200多元,实际上应发工资15335元的含金量、性价比其实是非常高的。再说,教授也分很多种。根据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正教授岗位为1—4级,副教授岗位为5—7级。网传的工资单,其副教授是几级岗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岗位级别越高,工资待遇就会更高,据说差异甚至会很大。此外,晒出的工资单是明面上的阳光工资而已,作为高校教师,其实还有很多隐形收入。包括出席一些商务活动、兼职的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在一些企业里任职等等,这些收入其实是工资的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都是可能的。所以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的那样:很多大学老师并不靠工资吃饭的。包括我在内都很羡慕大学里的老师 看到大学老师们的收入,看似不高,实则是非常不错的。说实话,同样是作为老师,连我自己都羡慕大学里的老师。原因有以下几点:1.工资相对较高正如上面的分析,名义上工资不是很高,但加上隐性的收入,大学教师的收入其实是很不错的。跟很多中小学教师相比,大学教师的工资性价比更高。2.社会地位高人活在世上,无非就是图个体面、有尊严。除了工资较高,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受人尊敬,培养的大学生有不少能成为社会精英。3.工作相对轻松笔者身为中学教师,深知中小教师的酸甜苦辣,比起中小学教师的早读、晚自习以及应对各种检查、总结等等,大学教师的工作相对轻松得多,可以专心致志搞好教学工作就可以了,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倒成了“副业”了。4.工作更稳定按说,作为有编制的教师,只要不犯大错、自己不辞职,工作都是很稳定的,但中小学里没有编制的临聘教师很多。5.发展空间和机会更大大学教师不管是面向大学生,还是搞科研,其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都非常大,如果科研项目做出了成果,那更是前途无量。综上所述,在大学里做教师是非常不错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延伸阅读:学生干部耍官威,要反思的不只是学生,更应该是家长和老师中文四六级,外国人说难,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会说难,不信请看题2021年清华大学“丘班”入围名单公布,深中、巴蜀夺得全国第一中美激烈交锋现场,除了厉害的翻译张京,女记者王冰汝也了不起

不厌其天

拿一个国家面上项目的教授,基本上当不了什么领导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从学而优则仕到科研行政双肩挑》,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学习成绩好了,就能走上仕途,参与行政治理工作,不用一直呆在原来那个行业。这句话的意思,也用到了如今高校教授做科研这件事上,更具体一点就是看谁拿到的基金项目多,谁就能走上行政岗位。拿的越多项目的、科研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教授,就能越快升到行政岗位的更高级别。这规律,跟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几乎是一样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古代没有大学,而是直接当某个州的钦差大臣。如果再做出一点成绩,直接就是一品大员,相当于现在高校发副处级校领导了。笔者在高校多年,也总结了一下基金项目和行政职务高低之间的关系:拿一个国家面上项目的教授,基本上当不了什么领导,最多当一个系的主任。拿两个国家面上项目的教授,在学院就有话语权了,可以参与不少行政职务的工作,可以当一个院长助理啥的。拿三个国家面上项目的,在学院级别就已经非常有地位和分量了,当副院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拿四个国家面上项目的,当个院长也是很有希望的,甚至可以直接被提拔到校级行政的副处级岗位,当个科技处处长或者人事处处长都是错错有余了。拿四个以上国家面上项目的,基本上就可以走入副校长级别的行政岗位了。可以说,拿越多个国家项目的教授,在高校被提拔的速度就会越快。

惚乎若亡

哪些中国高校,拥有“最强”科研实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也是各大高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大学评价的重要参考。近期,以2017-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数据为基础,我们分别统计了高等院校(不含港澳台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的获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此观察各类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表现。数据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