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比较关注的一款软件,科研人员在处理一系列的行政问题时,不了解流程而把事情变得复杂。南京宇凡软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款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软件,可以帮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管理。项目管理五大过程IPD集成产品研发体系研发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必要性和建设目标iMIS-PM研发项目管理业务蓝图设计iMIS-PM架构和优势iMIS-PM产品特色项目模板管理--WBS仸务分解结构精细化项目过程管理-- 事前计划、事中控制监督、事后总结分析人性化便捷操作-- 可自定义首页、功能菜单、支持多国语言iMIS-PM项目实施方法论宇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控,提高科研以及工作效率的一款软件。项目从选题到验收,全生命周期纳入管理,项目履历使项目过程一目了然。
南京宇凡软件作为项目型组织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组织性知识的搭建提供全面支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控平台,支持多级项目进度管控机制,将灵活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作为项目成本监控的有效利器,助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办公效率;该系统以项目为核心,以科研课题为主线,打造从课题申报、合同评审、项目跟踪,中期检查、实施进度、项目变更、结题、验收以及课题后评价到科研成果登记的链条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项目的精细化管控,从而提高单位科研能力及做事效率,最终实现项目的全方位掌控的目标;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的验收时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系统实现了对科研成果的登记、知识产权等技术成果全面的管理,以及对优秀成果的表彰和奖励。为科研院所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宇凡特研发如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科研项目管理平台框架系统价值个性化门户采用角色视角进行设计,工作台覆盖核心工作内容,简洁明了。宇凡项目管理工作台,针对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现状,设立不同角色系统用户, 登录后的系统界面与身份角色相匹配,工作界面风格也不相同,随时调用核心工作内容,并配备快捷通道等各项功能按钮,大方明了,直观简捷。同时,各角色门户界面,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满足用户对门户界面的个性化设置需求,根据各个使用习惯的不同,实现最优配置,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科研的产品理念。
我国已在科技经费投入上世界遥遥领先,财力投入第二、人力投入第一的成绩是国家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效实践。然而较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又与我们的投入远远不匹配。随着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展开,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大,也意味着国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着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勘察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其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勘察设计院作为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一向注重科研创新,尤其是一线院所作为行业领头军,通过引领研发创新,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加速成果转化,为未来的新业态贮备新技术、新产品;能推动整个行业、产业的创新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什么要做科研项目管理?当前,勘察设计行业科研人员、科技资金投入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率的提升有所滞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众多勘察设计院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亟需解决线下、纸质、人工管理方式带来的项目信息准确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提升流程管控精细度管理。数字化时代,全新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通过电子化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对科研项目进行全周期的科学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进而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图片或文字,二选一)科研项目信息量增长迅速,从单一的科研项目内容,已拓展至各个流程环节的审批和项目阶段性文档的整理,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由于缺乏管理平台,对科研项目、人员、科研成果的自查功能弱,难以快速实现追踪,且无法进行实质上的、快速的查重;统计功能缺乏。对项目的数量、预算管控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项目决策;现有线下管理手段缺乏对科研成果、专家团队的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漏洞和缺陷,无法做到科研项目有序的管控;传统线下管理无法使员工遵循科研项目的规范流程,导致项目进度无法把控蓝凌RDM为科研项目管理赋能蓝凌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简称RDM(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ment),由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设计院用户推出。通过平台对科研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无纸化科研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在加强对科研项目过程管控的同时,提升业务整体的动态跟踪和管理,用一体化的管理手段,高效率、高质量支撑科研业务,实现科研业务的规范化、信息化。(1)突破传统管理:实现公司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全方位征集、整理、分析,满足科研业务对规范研发管理工作程序、提升研发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需求,为公司科研创新规划提供管理支撑;(2)实现科研信息化: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提升研发质量、凸显研发实效的要求;实现业务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研发项目的全程动态跟踪和管理,满足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需求;(3)加强科研信息数据支撑:实现科研信息与资料数据等知识的积累、共享、传承,满足公司科研人员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多维度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满足公司决策层、管理层等各级角色的研发统计与决策分析需求。RDM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企业各层级人员工作效力的提升对决策层:可宏观把控项目资金、资源分配;可实时查看科研项目核心业务数据报告并进行深度分析;可实时监控各个项目动态。对管理层:可实时监控科研项目的运行情况,真正监督项目,做到项目有序进行;可精确了解财务流通情况,合理控制科研项目所占的财务资源对操作层:通过系统流程规划预设,了解科研项目规范流程,项目进度清晰明了;通过数据关联及共享提升科研项目进度跟进,减少以往反复的沟通成本;通过系统的进度跟踪,时刻跟进院所对项目的要求,顺利完成项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几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对科研项目加大投入,对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项经费项目的改革有序进行。各地对“简政放权、下放政权”的有效落实,一大批科研项目管理软件脱颖而出,南京宇凡软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宇凡软件的科研项目管理软件明星功能宇凡经费管理系统以项目为核心,预算为基础,围绕项目进行延伸,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项目管理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可以结合使用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相互辅助;整个系统以戴明环思想为设计指导,有效的把PDCA循环通过IT技术进程传承和固化,使科研单位项目经非管理能得到全面的闭环掌控;宇凡软件经费模块宇凡项目管理工作台,针对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现状,设立不同角色系统用户, 登录后的系统界面与身份角色相匹配,工作界面风格也不相同,随时调用核心工作内容,并配备快捷通道等各项功能按钮,大方明了,直观简捷。宇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同时,各角色门户界面,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满足用户对门户界面的个性化设置需求,根据各个使用习惯的不同,实现最优配置,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科研的产品理念。宇凡软件工作台宇凡软件,在拥有成熟的宇凡科技支撑平台的基础上,专门为科研院所开发了一套科研项目管理软件,并且在众多的科研院所实施部署,获得一致好评,选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就选宇凡软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各省对科研项目资金拨付开启绿色通道,科研经费管理成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重中之重。各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以及经费监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宇凡软件顺应趋势,将现有的成熟产品——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做了定向开发,服务于每一个客户。灵活的预算编制模板与分析调整功能,全程把控,审批控制到位;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宇凡公司通过多家科研院所的调研发现,经费预算问题永远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宇凡公司针对行业痛点开发了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灵活的预算编制模板功能让经费拆分不再成为麻烦,其他功能通力合作,环环相扣,全方面审批控制;以项目为核心,预算为基础,形成全面闭环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宇凡经费管理系统以项目为核心,预算为基础,围绕项目进行延伸,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项目管理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可以结合使用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相互辅助;整个系统以戴明环思想为设计指导,有效的把PDCA循环通过IT技术进程传承和固化,使科研单位项目经非管理能得到全面的闭环掌控;支持多维度统计口径、多形式报表展现机制,满足多种管理需求;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面对数据分析的时候需求各不相同,宇凡费用管理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增加了灵活配置门户的功能,用户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配置首页门户。数据统计支持图形化模式,看起来简洁美观,重点分明,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便捷的穿透式费用查询功能覆盖整个系统,方便明了;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穿透式查询的方法,当领导想要知道账户的来源、构成以及单据的具体情况的时候,点击相应的账目数字,会显示构成该数字的协同表单,就像一个汇总的结果数字一层一层的穿透,方便领导直观全面的了解整个项目经费的状态。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将走进现代化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成立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将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在智慧产业领域的解决方案实施落地,实现技术成果向社会价值的转化。1.实现实验过程规范化管控,提高实验业务协同效率1)实现从实验任务、实验规划、实验执行、实验分析、实验反馈等规范的闭环业务过程。 2)实现以实验委托单为中心的业务关联应用,包括实验各个阶段的输入输出、阶段之间的协同工作开展。3)实现对多专业实验过程的协同应用,提高各个专业实验的协同效率。 4)实现对实验整体过程的可追溯,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支持对实验问题的过程分析。 2.实现实验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的统一管控,提高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1)实现实验数据集中统一规范管理,保证数据共享、安全。2)实现实验过程信息及结果信息的完整管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3)实以技术中心为主体,各分厂的实验室作为分支,使实验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实验信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4)实现对相关实验数据的检索,实现数据的关联查看。并且可以把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3.建立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提高实验效率与质量1)建立实验知识库,实现实验知识的沉淀积累。 2)对实验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便捷的知识查询及情景化知识应用,初步实现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有效规避常见实验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3)建立实验知识库维护管理制度,提高知识库知识质量,保证知识库的应用效果。4.实现实验可视化管理,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实时了解实验的完整情况1)实现实验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实时查看实验的进度,方便领导决策参考。2)实现实验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实时监控各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情况,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前发现设备的问题,方便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精度保证,为实验计划的制订及任务分派提供科学的依据。3)实现实验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监测实验时设备的状态及实验人员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规范,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4)实现以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大屏幕等多种方式展示实验的情况,方便各级领导、计划调度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实时了解实验的情况。5.建立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5)实现科研项目电子化的计划编制,任务分派,工作分解说明和计划考核。6)建立各类科研项目过程控制和项目管理模板。7)根据项目角色在项目中的职能确定其对于项目的访问权限,各级领导、项目负责人可以依据不同的授权访问不同的项目,了解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负责人、计划开始日期、持续时间、截止日期、所处阶段、项目团队(角色、用户)等。8)通过利用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编制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说明,并通过电子流程完成项目计划的审批。在项目计划获得批准后,即可以启动项目。项目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列表中接收任务;9)实现项目实施目标跟踪分析、管理,项目组成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计划情况和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及附带的工作分解说明,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并提交工作结果,通过工作结果(图样、技术文档等)和项目交付之间的关联关系,反馈任务完成情况;10)实现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汇总,按格式对科研项目情况生成报表;针对不同实验室领域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设,完成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数据、文档和信息数据的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实验业务过程管理、实验数据管理、实验资源管理、实验知识管理等;实现与ERP系统、其他分析工具的集成应用。能够实现和未来大数据系统的集成,向大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数字化实验平台以技术中心为主体进行构建,各分厂的实验室通过公司网络接入数字化实验平台,根据平台设定的模式开展工作。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实现实验业务流程管理,提供完备的实验流程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实验流程管理。实现交互式图形方式的流程定义、执行及监控, 以及流程的管理,支持流程分支循环条件判断。在流程启动后可以给相关的人员自动发送提醒消息,并可以在其最新的工作内容中显示出来。支持图形化的流程模板定制,流程模板定义应支持流程分支、条件判断、作业分配、对象审批、文件会签、自动通知、状态变化等复杂需求。支持流程布尔条件判定,决定下一分支流程流向;当流程中的对象完成评审后,将自动获得流程预定义的状态,并冻结该对象。1)根据不同的文档类型,自动确定匹配的流程;2)支持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处理,可以将工作分配给指定的人、小组、部门或者角色;3)支持多种评审表决方式(如:一票通过、多票通过等),记录每个评审任务的表决意见。4)当流程中的某一任务到达时,自动将数字化实验平台中的任务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相关的任务参与者,从而保证任务或通知能在第一时间被参与者知晓。2.1.5 流程运行中的权限支持流程运行过程中为每个不同的任务节点定义不同的权限。2.1.6 流程查询和跟踪支持查询流程历史记录和正在运行的流程,流程的发起者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观看流程的进展情况。2.1.7 流程中的圈阅、红线批注可以在流程中对图纸、技术文档进行浏览圈阅、红线批注,并可以填写流程审批意见,若发现差错可以退回设计步骤。2.1.8 出差代理当流程执行点人员出差后,通过设定代理人完成流程的任务活动。2.1.9 电子签名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可支持电子签名,可以自动将审核者姓名写入图纸的标题栏或文件的签署栏,支持Word、Excel格式数据的自动电子签名。
Smart Pharm药物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在研发各部门的应用Smart Pharm药物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研发信息化解决方案,各研发部门均可以用它来管理相关信息。立项人员:提交立项调研信息各部门研发人员:汇报任务进度、提交工作报告、上传研发文档、提交研发问题财务人员:记录项目费用库管人员:管理研发物料库存行政人员:管理研发合同、专利、设备……公司管理层:随时获取项目信息人力部门:统计员工绩效
启服云(qf114)是禾禾贯文基于深刻的行业洞察和丰厚的经验积累研发的数字化时代专业应用于科服/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的SaaS系统,包含客户管理、科服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财务管理、OA管理、商业智能等模块,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服/知识产权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科服行业构建全价值链体系,推进政策申报和知识创新管理升级。1.加强自身的科研管理研究所相对于其他的单位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拥有各类的人才,所以研究所要对相关的科研人员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措施,尽可能地满足科研人员所需要的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科 研环境和研究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本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所对于自身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相关科研管理职务、相关科研管理精分,学术论著和学术交流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只有在提高本所的科研质量、科研人员管理和科研物资 管理才能保证在申报项目的成功率,才能在高层次的项目申请中占有足够的优 势。作为研究所的青年工作者应该具有 自主创新的自信心;要解放思想,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要敢于质疑挑战传统理论,提出新思想、新想法;拥有不怕苦、不怕累、守得住寂寞,团结奋进、敢 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以服务社 会、报效祖国为终极人生目标。所以研究所对于自身的科研人员要制定相关的科研要求和考核标准,保证自身科研人员的科研质量。在有了完善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人员 的时候,研究所也要制定完善对于科研人员的激励体制。这样科研人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区申报 各级的科研项目。以此,研究所立项的数 量也就会越来越高了。2.落实申报工作的具体分配申报工作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申报的种类不同,文件不同,级别不同,所以相关申报工作的科研 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详细了解文件的内容和精神,制定出一个详细可行的申报工作计划表。定时定期的按照文件内的相关要求在研究所网上汇报申报情况的通知。同时,申报工作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通知到项目相关的负责人和每一位科研人员。通知内容包括通告原件、项目申报指南、申请须知、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等事宜。保证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申报工作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和定位自己要申报的项目工作3.申报过程的四要素1、申报过程中的辅导在完成本部门的申报工作后,为了提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研究所的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可以举办相关的辅导讲座。请本所的申报成功,或者由相关经验科研人员开展讲座。也可以请其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或者向上级申请专门的专家团队来开展讲座。对于国家级、省级项目的特点和申报中应该要注意的事项。针对不同的申报工作进行不同的申报讲座,让参加申报工作的科研人员了解申报过程,提升 自己的申报成功率。这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从而减少因为不热悉申报过程,申报要求和不同的申报管理系统而耽误申报工作的进行。2、申报过程中的审议一旦开始申报工作,研究所应该根据不同的申报项目及时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项目申报评定会。对申报项目中的完整性、时代性、前沿性、创新性、成果是否明确具体,过程是否发生偏差、项目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项目的信息是否真实完整,项目经费是否合理等内容都要进行逐一的审议,帮助申报的科研人员及时知道自身项目中的缺陷。3、申报过程中的修改在申报辅导会和项目申报评定会之后,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一定要根据会议上专家给出的科学建议进行及时的修 改,提高自己的项目申请书的质量,从而增加自身申报通过的成功率。4、申报过程中的申报材料审查在申报材料审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是否富有创新性、是否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申请书是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三点在申报材料审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的选题直接体现了科研项目的目标和科研人员对于项目的核心思想。创新和与时俱进是科研人员的生命,是科研的灵魂,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应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在拟定课题的时候,申报人员一定要选择具有先进性好前沿性的课题。除了申报人员自身条件。学历。专业水平和科研训练的经历,怎样在申请书全面而又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课题和课题团队具有的研究实力和相关的工作经验,证明自己是毹够高效率地完成这项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禾禾贯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000万 元,2019年苏州高新区双创领军企业,聚焦科技服务与知识产权机构的saas系统研发企业,是一家专注于精准营销数据和企服管理系统的科技型企业。 其初始成员均来自500强企业,拥有十多年技术、产品和市场 领域的实践经验。公司自创建以来,秉承“共勉、共励、共进” 的企业价值观,结合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功帮助众多合作伙伴提升企业效益和客户忠诚。目前,启服云累计有40余位团队成员、其中50%以上为产品技术研发岗,累计付费客户200余家。启服云是禾禾贯文公司基于深刻的行业洞察和丰厚的经验积累,研发的数字化时代专业应用于科技服务/知识产权一体化系统管理软件,包含客户管理、科服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台账、OA管理、商业智能等模块,主要解决信息安全、资料繁杂、进度紊乱、效率低下、核算复杂、对账不清等行业痛点,助力企服行业管理转型升级。登录启服云官网,即可免费使用软件,了解更多关于启服云资讯。
近年为增强研发能力,尤其为更广泛运用外部科研力量,很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建立了在体制机制上有别于传统科研模式的各类新型科研机构或平台。但几年下来很多遇到:初期投入的巨额资金花完了、高端人才没留住低端却沉淀下来、申请了不少课题但有用的科研成果没看见……这类作为科研项目运营管理平台的新型科研机构怎么理解、怎样构造、如何运行?作为新型科研主体,应将功能定位在两个主要方面上(功能特征):项目争取功能和生产管理功能(科研管理功能)——即科研业务经营功能和科研项目管理功能。科研人员招聘、培养、积聚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其它功能,早期应更多依托母体(平台建设主体)功能延伸实现。重点配置的资源(资源特征),应重点是两类:第一类是科研条件保障资源(实验室、科研设备等),第二类是科研管理资源(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和相关知识、经验等)。而经常性科研人员,作为当前一般科研机构的头号资源,应是较少配置的资源——即不需要把这些科研资源从原部门或单位中抽离出来,更不是大范围招募。在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做科研呢(运行特征)?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运行和管理:在科研项目的人员组织上采取跨科研机构边界的临时聘用方法,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采取规范的课题负责人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采取项目预算管理制、在科研项目考评上采取软周期考评模式等。这样该新型科研主体虽然长期经常性配置人员很少,但只要在研项目多,经常性存在的科研人员就会很多,且质量都很高。从而构造出一个这样的运营平台——科研业务经营平台和科研项目生产管理平台。在进行实际构造时,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应是:“在管理上做实,在人员上做虚”,即充实科研管理人员,完善科研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使科研管理功能实实在的形成且非常强大,而科研人员不能实配太多,越少越好;不仅现在不能多,将来也不能多。——本质上更多的是成为体制平台、机制平台。*****【FUTH复斯/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力抓手。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大,国家科技政策和评价体系的大幅调整改革,高校的科研管理与统计工作日益烦重复杂,切实落地放管服的政策,将科研工作者从繁琐的财务报销事务中解脱,依托智能网络信息技术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有助于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和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管理水平。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1传统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部门协同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涉及学校多部门数据交换,包括科管部、人事、财务、研究生院、校办、资产等部门,科研经费和业绩考核等多形式数据的交互共享,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目前高校的现状是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缺乏部门协同,学校内部系统平台太多,开发模式不一,各自开发的软件系统使数据交换困难,师生体验无法更新,浏览器升级和兼容的压力突显,导致信息化便利快捷的优势减弱,解决已建立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和部门协同成为关键。1.2过程管理和模块管理功能之间信息化衔接不畅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与结题的全过程管理,也是对科研绩效、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决策支持和科研统计等工作内容的模块管理。科研信息按照科研项目、成果、产权和绩效的不同分类进行汇总,按照学科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向学校决策者提供科研工作发展趋势和深度数据,以实现科研情况有效评价。但实际情况通常是模块管理与过程管理不能友好衔接,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产生冗余数据,数据信息不一致、不同步,过程管理和模块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系统分层、集成与协同,功能逻辑不清、衔接不畅,导致有的系统就是一个记录本,没有进入业务流动中,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的灵活高效。1.3内部信息化顶层设计不够,信息建设投入不足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学校的组织构架和人员资源大环境,要与学校总体信息化建设目标与规划保持一致,应该是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统一规则,不能依据国家“十四五”科研战略规划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形成有效的分步实施战略。另外,也普遍存在对信息化建设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支持不到位问题,信息化建设不只是辅助手段,更是推动信息进步、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动力,没有把此重要性上升到认识层面。2.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需求与功能2.1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需求数字化校园是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宣传、安全和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数字化系统,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以下功能设计和需求: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功能,同时对科研项目的成果论文、著作与专利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与财务部门对接,完成无纸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实现科研项目信息的延展性功能,包含科研成果级别、论文引用、科研能力指标评价和数据统计;实现科研数据报表自动生成,完成多方位跨部门科研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实现人机友好交互界面功能,包括多部门软件兼容扩展和良好的数据存储分析与安全保密能力。2.2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构架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信息系统具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管理、绩效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统计报表等基本功能,实现以上基本逻辑功能,需要对科研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分解和集成,建立多构架模块功能。第1层级是以科研项目负责人信息作为人员信息,录入相应的信息数据,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专利和科研著作等;第2层级是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评估体系,包括综合评估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级别及科研经费额度,对高校各科研负责人、课题组、学院的科研综合水平和整体实力进行评估,以及对不同学院的科研人员在一段时期内的科研考核得分进行数据统计;第3层级是科研项目数据的存储管理备份还原、科研信息系统权限设置和职能分工,生成最终统计数据信息,并具备分类查询、定期统计分析的功能。2.3信息系统的系统门户功能与设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门户建设包括个人门户和对外门户两个逻辑功能,针对不同用户,为多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个人门户功能是由针对科研人员点对点的科研通知、学校OA系统、校内发布的科研信息综合服务门户组成。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科研OA系统查看科研项目的相关数据,提交科研成果到学院二级管理部门审核,然后经过科研管理部门最后审核后生效。对外门户功能主要包括科研外部门户网站,是科研管理工作对外信息发布的界面,实现科研信息的动态更新,形成校内外科研交流的平台。门户功能建设可以按照高校需求完善自定义策略,围绕成果交易和学术交流,形成适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功能模式。3.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1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链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系统资源,注重高校内部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简化系统开发难度,避免系统重复建设,实现科技项目全链条在线管理,减少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加强不同层级、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流动,尤其完成与财务部门的对接,打通业务费和财务报表关联,在教师层面实现项目、财务和成果的一站式突破,完善成果与项目月报季报制度的数据共享关联,加强流程、资源和人员的关联性,利用多形式数据交互共享,推动部门协同,提升师生体验,解决浏览器升级兼容的矛盾与压力,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的结合。3.2构建适应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模式高校科研管理以科研管理部门为桥梁,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向下级科研人员的信息发布,同时提供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科研管理部门“传达室”的现状,加速了管理模式向网络化的转型,科研管理人员成为信息发布和集合的结点,借助多个层级和不同关联部门的信息交错辐射,实现科研信息的网络化传递,项目管理层级和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化进程把科研管理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助其致力于更多的宏观思考。管理流程的改善,管理效率的提升,更大限度地激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适应现有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柔性组织和管理制度。3.3加强高校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科研政策制定者、制度执行者、组织协调者和服务者,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培养一批知识体系完整、管理意识强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十分重要。通过参加各类信息学术讲座、信息技术培训与竞赛活动等途径,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对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特质、管理信息化的最新要求与模式,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适应新的科研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体系创新主体作用。3.4建立高校内部诚信监督与风险警示制度高校科研信息化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研项目信用管理机制,通过高校内部诚信监督与风险警示,形成诚实守信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科研项目负责人作为信用体系责任主体,对项目的进展执行情况和结题验收形成年度报告,依托系统查询检索功能,对照分析科研项目执行完成情况,形成失信行为记录,建立统一的失信行为数据库。风险预警制度是实时监督和检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对于存在失信行为的科研人员进行风险预警,并及时打通失信行为数据库联网,通过数据共享,限制失信科研人员在各系统中的功能流动,进一步增强科研项目诚信管理。4.结语智能化网络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加速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管理的创新依靠管理工具的创新,更加依靠管理理念的创新,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建立适应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水平才能迈上新的台阶。撰稿:刘少娜 同济大学(转自《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