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的反应成人礼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的反应

2018年底贺建奎公布“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轩然大波。在对贺建奎的调查尚未结束的时候,2019年初,“疟疾抗癌”又引起争论纷纷。两个科研项目都被科学界指责公开实验成果的方式不恰当,并且在伦理上不道德。但是,如果科研工作者不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成果,科研项目又应该如何公开成果并获取公众的支持呢?科研项目到底应该如何立项并获取资金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研究所的斯万特·帕博在进行绘制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过程中就展示了一个合格的科研项目应该如何立项,并应该如何向大众说明自己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自述。立项 那天晚上回到冷泉港实验室的小房间后,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到目前为止,我的职业生涯都很优秀,甚至可以说较为杰出。我有一个资金雄厚的永久研究职位,做着有趣的项目,并且每年数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报告。但是现在在公开场合承诺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我是真的豁出去了。如果成功,那么这显然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但如果失败,我们将陷入人尽皆知的尴尬境地,我的职业生涯也将告终。我知道,真正的成功不像我演讲得那样容易获得。我们的成功依赖于三样东西:许多454测序仪、大量资金以及保存良好的尼安德特人骨头。这三样东西我全都没有,但幸运的是,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对这一境况再清楚不过。我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脑中思考着如何获得使项目得以运转的所有必需品。斯万特·帕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454生命科学公司那里获得大量测序仪。我之前多次造访454生命科学公司,不过为了购买这么多仪器而去则是头一回。和454公司的合作非常愉快。454生命科学公司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兴趣,因为它不仅能为人类的演化提供真正独特的见解,同时,更为实际的是,它能给454生命科学公司的技术带来更多关注。我欣然同意454生命科学公司的人成为我们真正的科学合作伙伴以及未来论文的共同作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免费测序。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价格:500万美元。我无法确定这消息是好是坏。这个价格超出我预想的金额,但并非完全离谱。我们表示会回去考虑一下。第二天回到冷泉港之后,我根本无法集中精力。500万美元是一大笔钱,大约是德国大型科研经费的10倍。马普学会为研究所的主任们慷慨地提供了大笔经费,让他们可以专注研究而非花时间撰写申请资助的报告。但500万美元仍然是一笔巨资,比我们整个系部的年度预算还高。我想起了发育生物学家赫伯特·雅克勒,自我来到德国后,每遇到科学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赫伯特一直给予我支持和建议。现在,他是马普学会生物医学部的副主席。幸运的是,马普学会是一个研究机构,负责管理的是如赫伯特这样的科学家,而不是行政人员或政治家。就在那个下午,我决定从冷泉港打电话给他。打通电话后,我描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可行性和所需成本,我向他询问,对于在欧洲筹集如此多的经费有什么建议。他说他需要考虑几天再给我回复。第二天,我回到莱比锡,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富有的资助者,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呢?我回莱比锡两天后,赫伯特没有食言,如期给我打了电话。他说,马普学会最近成立了一项主席创新基金来支持一些特别的研究项目。他已经与学会主席讨论了我们的项目,学会原则上已准备给予资金支持我们的项目,分三年支付。他们甚至已经留出了这笔钱,并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份书面计划书,让同领域的专家评审。我很吃惊,挂断电话时甚至忘了表示感谢。这笔钱让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我冲出办公室来到实验室,喋喋不休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见到的第一批人。然后我立马坐下来,开始起草计划书,描述那些让我们可以保证在三年内测序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全盘计划,当然,这一切都以拥有充足资源为前提。我很高兴地写了一份计划书,其中还包括我们要在莱比锡的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同行评议 两年之期近在眼前,《自然》和《科学》开始抛来橄榄枝,让我们提交关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1996年,我将首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发表在《细胞》上,这是一份更为严肃的分子生物学期刊,所以这次我还想这么投。但有人说应该把文章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因为每个人都能看到这项工作。尤其是学生和博士后们,他们认为将论文发表在那两份有名的期刊上有益于职业生涯。6月,《科学》的编辑劳拉·扎恩(Laura Zahn)来访,并与我们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文章。《科学》是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的期刊,所以劳拉来访后不久,美国科学促进会便邀请我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就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发表报告。2009年2月12日至16日,该年度会议将在芝加哥举行。而这也就确定了最后期限。我觉得我们应该能赶上,所以接下了这个报告,这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将最有可能发表在《科学》上。AAAS即美国科学促进会,而《Science》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希望我在芝加哥演讲时顺带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一直害怕无话可说,现在终于可以宣布,我们已经产生了达到1倍覆盖的基因组序列。但是,正如我之前让该项目在莱比锡发布,我现在觉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新闻发布会也应该在莱比锡举行,并且为了感谢454生命科学公司对我们项目的早期支持,我想与他们一起组织记者招待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同意了。2月12日,我们同454生命科学公司一起在莱比锡组织新闻发布会,并且通过视频连接芝加哥,与会者和芝加哥记者可以提问。然后我飞往芝加哥,演讲定于2月15日。我在新闻稿和芝加哥的演讲稿里集中强调以下方面:为了首次获得已经灭绝的人类基因组,我们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我描述了托米·马里契奇如何使用微量的放射性标记,找出并改进造成DNA损失的步骤;我们如何在洁净室中产生的文库带上标签后,消除影响前导研究的污染问题;阿德里安·布里格斯和菲利普·约翰逊的细致研究如何发现DNA序列中的错误模式;以及乌多·斯坦泽尔和艾德·格林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如何识别和标定尼安德特人 DNA片段的位置,并同时避免许多陷阱。成果公布 在科学领域内,很少有结果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上,往往在付出大把努力地深入了解之后,人们通常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进展,而且能让研究变得更加完善。然而有些时候有必要制定标准,确定发表结果的时间。2009年秋天,我觉得时机已成熟。从多个方面看,我们要写的论文都将是一个里程碑。首先,它是首个测序出的已灭绝人类的基因组。尼安德特人作为所有现代人类最近缘的亲属,有着重要的演化意义。我也认为,我们已为未来的很多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希望我们所开发的技术现在可以从许多这样的遗骸中得到完整的基因组。我们的发现最容易引起争议之处:尼安德特人为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贡献了部分基因组。但由于我们已经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三次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觉得已经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今后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弄清遗传贡献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发生的,但目前可以肯定的确有遗传贡献。现在是时候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成果了。我的野心是写出一篇尽可能让大众都理解的文章,不仅是遗传学家,还包括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其他人,他们都会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事实上,为了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我受到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科学》的编辑一直在催问我什么时候提交文章;记者不停给我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打电话,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发表结果。我的科学报告也越来越注重技术细节问题,而非基因组对我们的启示。这令我越来越不安,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我们一定会报道有趣的结果。尽管有压力,我仍觉得在发表之前保密结果至关重要。我很担心那50个知情者中,会有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当今人类中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流的证据。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这个消息会很快传遍各家媒体。最终,2010年2月1日将所有材料提交给《科学》。3月1日,我们收到三位审稿人的意见。大约三周之后,我们收到了第四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来说,在手稿中找到许多问题很常见。不过这次,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发现工作中的缺陷,这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研究中的大部分弱点。不过,我们就文本内容的修改与编辑来来回回交换了许多次意见。最后,文章于2010年5月7日发表,包含174页补充材料。1这篇文章“更像是一本书而非科学论文”,一位古生物学家如是说。关于基因检测的一个对话,基因检测中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占比的测定与帕博的工作紧密相关 感谢acaleph的绘图我们文章发表的那天,向科学界提供基因组序列的两大主要机构—英国剑桥的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维护的“基因组浏览器”,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开放给所有人免费使用。此外,我们把从尼安德特骨中测得的所有DNA片段提供给公共数据库,包括那些我们认为是源于细菌的DNA。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检查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这篇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的反应,远超我发表过的任何其他文章。几乎每个人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最好的评价来自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他是米尔福德·沃尔波夫门下的古生物学家,是“多地区连续”假说的构建者之一。他经常在博客上很有见解地讨论人类学的新文章和想法,这使得他在人类学领域很有影响力。“这些科学家给全人类献上了一份大礼,”他在博客中写道,“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给了我们一张由表及里的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并且从中得知,人之所以为人的遗传变化本质—它使我们作为全球性的物种出现……这就是人类学应该做的研究。”我们的团队当然很高兴,只有艾德试图保持冷静,他给整个联盟写邮件:“谁能给约翰·霍克斯一些氧气?”我们论文所辐射的读者范围比想象的广,但大多数人并不为他们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交配而震惊。事实上,许多人似乎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像以前有过的那样,一些人甚至自愿检查是否含有尼安德特人血统。我开玩笑说,一些有趣的遗传模式在此发挥了作用,我们需要调查一番。但我们明显看到,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尼安德特人外表的想象。流行的传言是,尼安德特人高大、健壮、肌肉发达、有点粗野,甚至有点头脑简单。在男性中,这些特征可以接受,甚至是正面的,但是在女性身上,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特征具有吸引力。当《花花公子》杂志打电话来约访我们的工作时,我冒出了这个想法。我接受了他们的采访,因为这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出现在《花花公子》上的机会。该杂志最终写了4页长的故事,名为《尼安德特人之爱:你愿意与这样的女人睡觉吗?》,附上的插图里有一个健壮且非常脏的女人站在雪山上挥舞长矛。这个绝对缺乏吸引力的形象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没有男性想与尼安德特人结婚。2010年12月3日,在我们的文章发表7个月之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劳拉·扎恩的电子邮件。她是《科学》的编辑,负责我们那篇文章。她告诉我,我们的文章获得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纽科姆·克利夫兰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获过一些科学奖项,也因此增加了自信。但这个奖项对我来说还是很特别。纽科姆克利夫兰奖设立于1923年,每年颁发给发表在《科学》上的最佳研究文章或报告。最初又名1000美元奖,后来奖金增至2.5万美元。最让我高兴的是,该奖项授予文章的所有作者,所以这一荣誉代表这篇论文是我们联盟的共同成果。正如琳达那天晚上告诉我的:“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是一件大事,但在《科学》上发表了当年最佳论文?大部分人恐怕更是做梦都想不到。”帕博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2018年9月《nature》的封面文章即出自帕博团队为什么同行评议与合理地公开成果如此重要?模仿一句俗话地说,好的科研项目都是相似的,不好的科研项目则总是缺了些什么。现代科研事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与专业,如果没有科学界的评议,我们将会面对越来越多“基因编辑婴儿”这样的闹剧。现代科研的每一分进步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现代科研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分进步都是为了科学的进步而设计的,不论是伦理的要求,同行评议的要求,还是发表论文的要求,以及学术诚信的要求,这些要求的目的不是为了捆住科学进步的手脚,而是为了科学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让科研造福大众。

杜鹃

课题研究——一种系统的教科研方式

课题研究现状”很多教育同事谈到课题研究时,都露出为高不可攀的神情,认为那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们的事情,自己遥不可及。即便是很多正在参与的教师,也是心有胆怯,也常说我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最好。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一线教师毫不相关,反倒觉得写写心得文章、教育论文倒是教师可以干的事。其实,这是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了解,其实搞课题研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什么是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课题。“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不同于项目和论文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相比于大多数的教学论文撰写、集体研讨等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应该是比较严密、系统一种教科研方式。和论文相比较,课题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教育探究活动,更准确的说是基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下的教研活动,和理科实验法探究的思路极为相似,或者说基本相同,理科教学实验法探究的步骤一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课题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能概括凝练提出核心问题。课题研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都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系列活动。而论文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的教育论证或叙事活动,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的升华。课题研究的好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探究活动,他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活动过程或者叫做流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研究中严格界定了研究的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要求,比如:课题论证,论证一个课题需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通过这些规范的流程,不仅提升了我们思维的严谨度,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和科学。课题研究是深化集体教研的一种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团队的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针对一个问题,想要系统的的解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需要成立研究团队,需要团队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比如:滕州市第五中学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针对学校课程实施的“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适时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策略优化研究,这是针对学校工作层面进行的问题突破,我们可以看需要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比如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和整合路径、教学方式和适切教学评价等等,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涉及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手机、方式方法的比较、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个案研究等等,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策略。可以看出单凭一个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而在这分工协作的同时,围绕主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教研有了明确主题和目标,以研促教、立足学生、深化课改的浓郁氛围形成,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反思总结良好习惯得以加强,就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金鸳鸯

如何做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呢?

科研项目研究有两种方式,一选择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继续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二选择新的研究方向进行立项开始进行科研研究。如何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呢,就得从项目构思开始进行管理了,比如项目立项。立项流程清晰,相关文件模板设置,从日常工作申报流程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立项通过后,开展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课题经费支出,只需要动手选择立项项目即可,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录入信息,系统将课题名称均罗列清楚勾选课题选项,选择申请人名称,即可完成经费申请。相关明细导入也有格式模板进行指导,减少了反复的信息录入带来的时间浪费。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等信息均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采购申请,做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立项全流程记录,对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进行管理,提供课题相关论文参考,系统将自动将相关论文自动同步,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

道之过也

科研项目管理,为何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已在科技经费投入上世界遥遥领先,财力投入第二、人力投入第一的成绩是国家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效实践。然而较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又与我们的投入远远不匹配。随着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展开,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大,也意味着国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着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勘察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其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勘察设计院作为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一向注重科研创新,尤其是一线院所作为行业领头军,通过引领研发创新,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加速成果转化,为未来的新业态贮备新技术、新产品;能推动整个行业、产业的创新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什么要做科研项目管理?当前,勘察设计行业科研人员、科技资金投入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率的提升有所滞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众多勘察设计院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亟需解决线下、纸质、人工管理方式带来的项目信息准确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提升流程管控精细度管理。数字化时代,全新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通过电子化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对科研项目进行全周期的科学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进而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图片或文字,二选一)科研项目信息量增长迅速,从单一的科研项目内容,已拓展至各个流程环节的审批和项目阶段性文档的整理,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由于缺乏管理平台,对科研项目、人员、科研成果的自查功能弱,难以快速实现追踪,且无法进行实质上的、快速的查重;统计功能缺乏。对项目的数量、预算管控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项目决策;现有线下管理手段缺乏对科研成果、专家团队的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漏洞和缺陷,无法做到科研项目有序的管控;传统线下管理无法使员工遵循科研项目的规范流程,导致项目进度无法把控蓝凌RDM为科研项目管理赋能蓝凌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简称RDM(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ment),由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设计院用户推出。通过平台对科研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无纸化科研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在加强对科研项目过程管控的同时,提升业务整体的动态跟踪和管理,用一体化的管理手段,高效率、高质量支撑科研业务,实现科研业务的规范化、信息化。(1)突破传统管理:实现公司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全方位征集、整理、分析,满足科研业务对规范研发管理工作程序、提升研发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需求,为公司科研创新规划提供管理支撑;(2)实现科研信息化: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提升研发质量、凸显研发实效的要求;实现业务网上申报、审核、审批、业务协同,研发项目的全程动态跟踪和管理,满足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需求;(3)加强科研信息数据支撑:实现科研信息与资料数据等知识的积累、共享、传承,满足公司科研人员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多维度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满足公司决策层、管理层等各级角色的研发统计与决策分析需求。RDM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企业各层级人员工作效力的提升对决策层:可宏观把控项目资金、资源分配;可实时查看科研项目核心业务数据报告并进行深度分析;可实时监控各个项目动态。对管理层:可实时监控科研项目的运行情况,真正监督项目,做到项目有序进行;可精确了解财务流通情况,合理控制科研项目所占的财务资源对操作层:通过系统流程规划预设,了解科研项目规范流程,项目进度清晰明了;通过数据关联及共享提升科研项目进度跟进,减少以往反复的沟通成本;通过系统的进度跟踪,时刻跟进院所对项目的要求,顺利完成项目。

北京会

浅析科研项目选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对于科研项目而言,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尤为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赛恩斯编译认为,一个好的选题应当要有关注、有特色、有价值和有基础。一、有关注。所谓有关注就是指在选题时必须关注的相关事宜。一要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有无新的学术增长点、是否是立项部门优先发展、重点资助的学科领域,另外还要关注各立项部门拟倾斜资助、扶持的弱势学科、专业;二是关注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方针,力争围绕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坚持以应用为主、现实为本进行选题;三是关注立项部门每次在申报之前发布的项目指南及相关文件、通告等,了解资助范围、资助的项目类别等信息,需查阅历年来已立项的相关项目,可以粗略看出资助领域、强度,避免重复研究;另外,关注相关规章,了解限项、职称、年龄、经费等具体要求。二、有特色。是指选题的视角独特、新颖,地方特色明显。要做到选题有特色,就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题,如特殊的生物、海洋、气象、地质、矿产资源或当地独有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历史等。立足地方特色进行选题,具有和地方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最易得到支持的优势,具有优先研究开发区域资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特色的项目是立足当地作出的前瞻分析,其结果亦将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无形中又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三、有价值。科研项目能否获准立项,其关注的共性问题在于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研究价值。判断一个项目有无价值标准很多,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项目可能有原始创新的苗头,助其发展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项目重视学科交叉,因为交叉容易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开辟新领域,建议在平时的研究、生活工作中,经常接触与自己学科、专业差别大的学者,吸取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将新的技术手段、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三是项目能够促进某学科的重大发展或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创新团队;四是项目跨地区、跨国度联合申报较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有基础。就是强调不要偏离自己的研究领域,任何项目申请都不是一时的空想而毫无根据。研究基础和条件是科研项目评审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强调创新,但并不否认前期的研究基础,任何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他人或申请者本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再对未知知识进行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厚积薄发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另一方面讲,前期工作基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申请者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劫妖录

教授曝科研项目评审乱象:打招呼拜门子,不做工作吃大亏

“不打招呼就觉得是不重视、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会做工作、沟通能力强现在是一个正面评价”……半月谈记者在国内知名高校采访时,一些专家教授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对当前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的不良风气表达了愤慨,呼吁加强监督,完善惩戒,净化科研评审环境。打招呼、做工作,滋长“人情评审”歪风时值年中,不少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陆续启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打招呼拉票、做工作等现象屡禁不止。“评审打招呼、做工作成了自保的方式,别人打了招呼你不打,就觉得你不重视。而且普通人打招呼还不行,往往得单位一把手如校长、书记出面才行。”一位在知名高校担任学院院长的教授说,现在人才计划、项目评审都会打招呼,作为学院领导,他深感无奈。“人情评审”风气盛行之下,不仅本院的人才引进和项目申报会找该教授去帮忙做工作,一些校外学术圈的朋友也会找到他。“每个月请求帮忙打招呼的短信、电话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作为院长,我甚至要用本子记下跟谁打过招呼,考虑以后怎么还这人情。”他无奈地表示。这位教授几年前回国,他说,“作为学术项目领头人,现在申报项目,除了考虑学术水平,还要看关系网有多广,把通讯录拉出来看看”。和他有同感的一位高校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他们学校引进人才参与国家的人才项目评审,函评结果非常不错,因为提交的文章、科研成果等书面材料很过硬,但面审淘汰的比例却出人意料地高。“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学术方面了,因此吃了大亏。”不仅在做人才工作参与评审过程中遭遇了拉票尴尬,该学者自己申报国家人才项目时也亲历了拉票歪风。他说,评委工作一般分评审前工作和评审中工作。评审前,申报人和所在单位得知评审专家信息后,要及时去“拜门子”。一般来说,申报者会通过四种方式来做工作:一是自己本人给评委发短信或打电话,请求关照。二是所在单位的领导出面给评委做工作。三是请业界知名的老专家、院士出面做工作。四是知名老专家、院士带着申请人一道上门向评委汇报工作。评审中,则需要有更大的公关力度。有的申请人所在单位会出面做工作,要么派专人找评审做工作,要么单位主要负责人到评审宾馆驻点做工作。如果评审组织特别严密,还会有人专门蹲守在评审点捕捉评委信息,甚至拍照回传给后方,再去查找评委关系继而做工作。“逢到重要的项目和人才评审,可能申请人和所在机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忙着做工作,跑公关。”他说。数字政绩冲动,一些高校争戴人才帽接受采访的科研学者坦言,这几年一些科研评审中的拉关系、打招呼风气有愈演愈烈的苗头,令人愤怒,让人担心。“一旦到了评审集中期,根本没法干正事儿。”他们表示,谁不做工作谁就会吃亏,最后被歪风绑架,浪费大量精力去做和学术无关的事情。受访的一位学者向半月谈记者展示了他在朋友圈所发的上述感叹,短短几十字的吐槽收获了近百条学术同行的点赞和评论。有人留言说,现在评审不打招呼是对评审的不尊敬;还有人打趣道,现在科研人员会做工作、沟通能力强已经成为一个正面的评价。在这些学者看来,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出现的打招呼、拉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缘故;另一方面,还缘于科研GDP、人才政绩驱动下,有项目、有人才帽子,才意味着个人和单位有资源、有地位,才能活下去。以高校为例,去年教育部搞“双一流”评估,标志着高等教育新的转折。为了适应“双一流”要求,不少高校急需有大的科研项目和“戴帽子”的高级人才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术水平或者整体实力一般的院校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往往会举全校、全机构之力去确保重要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过关。学术帽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应该按照学术标准来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打开高校科研机构的网站,如果遮住校名看简介,模式都差不多,论文数、科研项目数、拥有‘戴帽子’的高级人才数等。”上述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指出,在数字指标导向和一些领导的政绩驱动下,评审人、申请人、用人单位、学术圈都被绑架了。一位受访者说,评审中的上述乱象让他们深感愤怒,十分担心。愤怒是因为这种人情公关歪风的滋长让科研和人才的评价标准扭曲,让好的科研成果和好的人才得不到公正评价。担心的是这种风气污染了学术圈,大家被裹挟着在互相打招呼中渐渐成了利益和资源交换共同体,影响国家的科研水平。消除灰色地带,划出科研项目人才评审高压线受访的科研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打招呼公关已经发展到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学术权威或者负责人,因为他们参加的评审多,可以互相交换评委资源,互相支持。“说实话,绝大部分评委都是好人,但是有时人心里的‘秤’也是容易被打招呼影响的,特别是有的打招呼者对评委来说是领导、朋友或是恩人时,难免有还人情的思想。难免因‘感情’因素造成优秀的人和项目被PK掉。”受访者深感无力。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评审拉票公关的现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没有人敢喊。一喊就破坏了规则,大家以后肯定就不带你玩了。但是不喊,就必须跟随在里面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埋头做学问,就会吃亏甚至很难存活。“做科研要无欲无求,保守初心才能做得好。如果只想着求名头被欲望绑架,势必会造成学术风气的败坏,也造成科研水平的下降。”受访学者认为,现在干部拉票贿选都有严格的处罚措施,而学术评审拉票却还处于灰色地带,这是不对的。他们建议,应该出台相应的惩罚举措,增加学术评审中拉票公关等行为的违规成本,比如将评审列为保密项目,一旦有接受公关说情的行为就视为违反保密条例等,给予相应惩戒,让科研人员和管理者有所敬畏。对参与说情公关的双方,列入黑名单,或者予以曝光,限制其参加科研学术活动,或给予失信认定,通过这些举措净化评审环境,真正做到学术优先,不拼关系、不拼圈子。(来源:半月谈)

铁娘子

谈谈科研课题方案设计中的课题操作分析

科研课题方案,是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课题方案时,其中的课题操作分析,主要回答“该课题如何做”的问题。赛恩斯编译认为,这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一、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而言的,是课题申报者对研究的整体规划。其中主要对象是研究内容的突破。这部分要写清楚对这项研究打算怎么做,即怎么展开课题的研究。研究思路要明确清晰、有条理性。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手段。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的写作,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列出将采用的方法,还要说明在课题研究中准备怎么运用这些方法,或这些方法将运用于课题的哪些方面。三、研究步骤。也称为研究阶段,是课题研究具体展开的活动安排。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细一些,把每一次重大活动作为一个研究步骤,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负责人、参加者等。这些内容应尽量写清楚。重大活动,包括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参观、进行科研调查、开展科研实验、组织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等。研究步骤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拟定要科学合理、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每个阶段都要标明起止的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主要研究步骤等。在研究阶段的写作要求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但必须把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活动讲清楚。

时有终始

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

申请书是科研项目的说明书,同时也是项目立项与否的根本保证,所以申请书的质量至关重要。为提高科研项目申请书的写作质量,蓝译编译以下结合工作体会谈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技术性问题是指在项目申请书填写中的相关技巧问题。一、申请书可以图文并茂。利用图表可以很形象地将要阐明的问题表达清楚。许多预实验数据用图表来表示更能说明问题,更能吸引评议专家的注意。只要不是自己绘制的图表,申请者一定要注明图表的出处。有条件的可以用彩图。二、注意用语适度。在撰写申请书立项依据部分时,诸多申请者由于种种原因喜欢用“填补空白”或“国内暂无学者研究”等词语,喜欢用这些词或许是出于说明项目具有创新性或研究价值方面考虑,但往往忽视了填补空白不一定就等于创新。另外受研究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了解或是查新不够而阐述说“国内暂无学者研究”,恰巧自己的申请书又碰到了研究该领域国内的专家评审,岂不是非常尴尬。三、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因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而未能立项的项目很多。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申请者在每次申报之前都要认真查阅历年已立项的相关项目,以其资助力度作为参考。仔细研究拟申报科研项目的相关文件,一般都会对一些特殊费用作出明确规定,如:合作费、劳务费、管理费等。根本的原则就是根据项目本身研究需要进行编制,另外在经费预算中有些不成文的原则,如理论研究为主的项目“文献资料费”的比重要高一些、异地调研多的项目“会议、差旅费”应多一些、实验测试为主的项目“实验设备费”就多一些等,这都可以参考。四、讲求美观性。态度决定一切,搞科研讲求的就是严谨,一份好的申请书应是一件完美的作品,除要求内容上的高质量外,还需注意美观性。在各级各类申请书中,除少数申请书(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有固定的格式外,大多申请书格式需要申请者自己调整,所以无形中就给了申请者去创造美的机会,但就是有人视而不理,严重者格式混乱、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令管理者和评审专家苦不堪言。从另一方面讲,大多情形下专家是通过申请书来认识和了解申请者的,申请书就是申请者的名片,纵使内容再精彩,但不美观总会给人有缺憾的感觉,甚至会令人怀疑申请者的科研态度和能力。此外,细节决定成败,用在填写项目申请书上亦是如此,应避免出现须推荐但无推荐意见、推荐人不符合要求或有推荐意见不亲笔签名,材料不全,申请书缺页或缺少部分内容,内容填写不明确,不规范,不合要求等问题。

既已县矣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大学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毕竟这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段学习的时光,是需要获得生存技能的时期,但是,大学里面教学和科研确实都很重要,是高校发展的两架马车,短了一个都不行。传统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轻教学,但从最近的政策来看,高校的教学也应被更加重视才行。教授做科研并非全都是他愿意现在对高校老师的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给老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除了个人意愿外,至少还有三个原因驱使教授们搞科研。第一、在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高校老师不仅要被安排上很多课,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不同职称的老师考核的指标工作量不同。第二、高校对科研成果都有配套奖励,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就可能奖励他基本工资的数倍,这对老师来讲是很诱人的。第三、学校对各学院每年的科研任务也有目标要求,若完不成目标,会影响整个学院的绩效考核。所以,学院为了完成年度科研任务目标,必须动员全院所有人申请课题和完成定量的科研成果,所以教授有时候也会被动员搞科研。当然学校之间的政策也有不同,有的学校可能对教授级别的可能宽容一些,要求没那么严格,搞不搞科研也就更多地看他们的意愿了。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并不会被刻意安排很多课相反的,很多高校会设置一定的科研岗,这个岗位招聘的人员不安排教学任务,只让他们专职做科研,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也不一定就能拿到科研项目或者出科研成果;还有的学校对待新进的年轻老师,会让他进来学校的前几年专职做科研,而不安排教学任务,这都是为了学校在国家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上能有所突破。一个老师上课多少还与学科性质和院系老师数量有很大关系,每个学校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有的学校的重要学科小到讲师大到教授的授课任务量都很大,而有的学科则相反,这是在每个学校都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与拿没拿项目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教授拿了很多项目,如果实在没有老师可以安排授课,他也必须被安排教学任务。有的教授的课比年轻老师还多,因为他们还有硕博士研究生的课要上。教学和科研谁重要这是无法比较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少了一个都不行。只不过,现在我国高校的这两种职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前往往重高校科研而轻高校教学,造成了我国很多大学的毕业生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政府也正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很多高校已经响应政策要求,清退了很多不合格的学生,这对大学教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今敏

别再让科研工作者承担“项目焦虑”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在读博时期就曾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时,我就注意到了他桌上厚重的项目申请文本,此后便加入了项目研究组。科研项目有效支持了我的学术研究进展,在临近结题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更是挑灯夜战,核对报告,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我也参与了科研项目的设备管理、财务报销、结题答辩等环节,初步体会到在项目研究之外,仍有颇多需要操心的事务性工作。博士毕业后,我进入高校工作,科研项目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关乎学者的学术研究,也与职称评定、薪酬职位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此时,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我希望在一个较新的领域尝试交叉性研究,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在项目申请上缺乏积累和经验,好在经过一些努力,这个工作也算有效完成了。回顾自己这段成功取得科研项目的经历,有不少心得想分享:首先,在那些项目评审机制中,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职称门槛,申报书中的“既往研究基础”一栏就让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缺乏研究成果积累的我十分为难。看到前辈学者的论文成果多到需要缩小字号、跨页填写,我却连已有的空行都填不满,以至于对项目能够评审成功心怀忐忑。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尴尬,没名气没头衔,很容易被挡在项目申报的门外。其次,项目申报程序较多、手续复杂,如何运筹、规划好“申报体”文字,就是一门大学问。项目申请表中大都要详细填写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预期结果,我在填表时,便颇费了一番功夫。在连续几个月的准备和等待后,我终于成功申上了项目,开始进入研究进程。在项目实施中,我也花了不少功夫来配合项目的实施。比如,与项目相关的评估、检查和审计,均有大量的材料、文书需要花费精力撰写;项目经费的报销手续仍比较繁琐,所需的设备、耗材超过一定数额,需要走招标流程。对于青年学者而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人近中年的生活负担,还有挥之不去的考核压力,都考验他们的耐力和毅力。而现行的项目报销制度,对科研工作者也有不小的现实压力。因此,作为置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我十分感谢项目提供的资源和经费,为自己首次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我也同时期待科研项目申请工作中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琐碎流程。在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评审导向,突出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尤其是对首次申请同类课题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可否放宽既往研究成果要求,适当扩大“青年项目”在项目总数中的比例。与此同时,应该在制度上鼓励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和研究兴趣,探索创新性研究领域,鼓励学科交叉,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学者担任首创性课题的负责人,释放科研潜力。与此同时,可否减少非必要的申报材料板块,推进线上申报、线上审批,加强各主要科研基金管理单位的申报系统兼容和科研基础数据共享,使得基本信息填报尽可能实现“一键导入”,避免反复填报和复杂的纸质表格制作。在申报系统的设置上,应该注重体现不同学科大类的差异性。对于具有“填白性”的研究,提供具有灵活性的专项评审设计方案。另外,在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经费使用上,应当尊重研究规律,合理设置评价程序,避免科研时间碎片化。我建议,高校可以适当增加项目负责人的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加快推进财务助理、学术助理在科研过程中的常态化设置。当前,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论述让我备受鼓舞。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初期,在经过调整、精进的科研项目制度的支持下,能够更专注、从容地开展研究工作,扎根脚下的土地,做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