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发布丨 科技部:3200名科研人员参与27个科研攻关项目 10多项成果被纳入诊疗方案纯白不备

中国发布丨 科技部:3200名科研人员参与27个科研攻关项目 10多项成果被纳入诊疗方案

来源:中国网中国网4月14日讯(记者 彭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进展情况。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疫情发生之后,科技部部署了27个科研攻关项目,参与机构多达152家,其中在武汉一线的有47家。参与科研攻关的科研人员超3200人,项目涉及到药品和相应的研发技术共34项。截至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开展临床的药物4项,形成指导意见或专家共识5项,超过10项成果已被纳入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救治中。孙燕荣介绍,科研攻关组一直坚持“老药新用”的基本思路,在严谨的体外研究和机制研究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医药等主打药品的基本格局。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临床救治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还在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药物的科研攻关工作,加快推进包括中医药及可利霉素、汉防己甲素、阿兹夫定等一系列药物在临床方面的研究,希望更快产出更多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孙燕荣说。

金翅雀

课题的参研人员有用吗

课题的参研人员有用吗?当然有用。课题研究成员包括课题主持人和课题参与人。课题参与人,通常又称课题的参研人员。只不过相对于课题主持人来说,参研人员的用处要小一些而已。1、参研人员对于课题立项和结题有用申报研究的课题中,大多数是集体课题。集体课题的成员人数不止一人,除了主持人外,还有参研人员。若没有参研人员,主持人不可能申报集体课题成功立项。而且有了参研人员的帮助,课题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实现集体课题成功结题的目的。即参研人员是集体课题申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排名靠前的课题参研人员评职称有用课题具有评职称的作用,不仅课题主持人评职称有用,课题参研人员也有可能。只不过课题参研人员比较多,排名靠后的往往达不到职称认可的标准。作为参评人想要拿到课题参研人员的职称加分,需要了解本单位职称文件,确定课题参与人前几名管用,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3、参研人员自己可以提升科研能力和积累科研经验参研人员的位置,虽然不如课题主持人好,但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参加,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能够成为课题参研人员,就是一种成功。而且在课题研究中,不仅可以向前辈学习科研知识,加深对课题研究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升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对自己以后申报研究课题有很大帮助。总之,课题的参研人员是有用的,千万不要小看。有了参研人员的资历,才有更多的机会挑战课题主持人的位置。

视乎冥冥

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用吗?听听一名毕业生的感受

这几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到后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后来的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似乎参与科研类的课题任务,几乎成为每一个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任务以外的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学习任务了。因此很多本科生听上届学生讲的经验后,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都去找一些老师,想加入他们的研究课题中去,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喜欢,而是看着周围有同学这么做了,如果自己不去这么做的话,似乎就是落后的,不要求上进的表现。往往是处于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自己稀里糊涂就去找老师,说自己很想加入到老师的课题中学习知识。等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兴趣,虎头蛇尾的事情频频发生。还有的同学参与老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以此挂名,加分赚奖学金,当拿到奖学金后,老师再也找不到这些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完成科研课题往往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完成,尤其是实验部分,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老师完成,因此,老师也喜欢一些同学参加到课题中来,完成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来参与自己的实验,因此就需要找部分本科生来帮忙做实验。因此,老师找学生做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内容,而并不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到底要不要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呢?下面塔主就讲讲自己的看法:如果参与,要想清楚参与目的塔主建议大家,当你决定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或者是自己就喜欢做做研究的话,那么建议你把整个参与课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帮老师做好这个事。如果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是因为别人参与了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至少保证看起来很努力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因为这些目的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做研究,或者说是索取式的参加,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你和老师而言,都很难受,而且最终的效果也不好。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老师对学生培养方面来说,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的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让学生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不参与,这样即使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要随便找几个学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自己干活,这样最终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有进步,也不能让自己的课题高质量完成。以上就是塔主对大学生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穷有八极

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事业?听听专家怎么说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的生力军。然而,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普人力资源严重失衡,尤其是作为科普源头的科普创作人力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事业,成为当务之急。那么,现实中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如何?如何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意识?从科技计划和项目中列支科普经费是否可取?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研究员沈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联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杨景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欣等专家。来源:中国科学报

检察官

保研加分项,怎么参与科研项目?这篇文章解决你的认知及规划

之前,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介绍和相关的要求与规划。今天向大家介绍具体的实际操作,即如何参与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我们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履历,在网申和邮寄材料时,面对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一栏不会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科研项目中接受到系统性的学术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然而,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该怎样参与科研项目?简单来说,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三是参与研究型比赛,四是自己申报本科生研究课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每类分别以几个例子的方式向大家说明。1 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众所周知,大学老师在教学之外的重要任务就是科研,跟随老师的项目做科研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本校学院的网站查看老师的简历,一般老师的简介里都会介绍该老师在研或者已经结题的项目,于此我们也能了解到这位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自己是否对老师的项目感兴趣,以及能不能“胜任”。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和老师取得联系,向其表达参与项目的愿望。有些学生可能会担心老师拒绝。但无论老师答应与否,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实际上,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又热心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之中来,因为老师忙的时候也乐见有人可以帮他“打打下手”,做做查文献、整理资料之类的工作。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平时比较“低调”,跟老师并不熟悉,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联系。前面我们提到过,学院网站老师的简介里一般都会有联系方式,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也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联系老师的时候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以便我们通过文字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和表达,有错误也可以及时纠正。发邮件时,我们应该首先简要介绍自己学习成绩和具备的能力,以及很想参与老师项目的愿望和兴趣,让老师有充分的理由接纳。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任课老师,那么在课后当面与老师沟通也不失为一种直接、简便的方式。2.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现在,很多学校都实施了类似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或创新训练之类的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实现科研资源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不论是科研训练还是创新训练,其基本内容都相差不大,即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的资源,通过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翻译资料、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其实,科研能力训练就是学校有组织地选择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而不必我们自己去找老师联系了。各个学校在申请程序方面大同小异。一般是先公布老师项目的课题名称、愿意接收的学生专业、自己的联系方式等,然后师生双向选择。如有的学校规定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教师申请立项、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项目的研究时间为1-2年,学校将对通过立项的项目予以人文社科类最高0.5万元、理工类最高1万的额度进行资助。参与的学生须发表一篇三类以上文章(第一作者)或申请一项专利。对于申报的项目,教务处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遴选,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待学校确定后予以资助项目并公布实施。可见,这种学校主导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为我们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了方便,也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所以,争取参与到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大家参与科研的绝好途径,不妨及时关注,把握机会。3.自行申报科研项目相对于前面几种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自行申报科研项目无疑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该类项目的主要模式就是学生自己组建研究团队,自行联系指导老师,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等,突出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最强、最接近成熟的学术研究过程。从项目开始前的选题、撰写申报书申报课题,到项目执行开展研究、划拨研究经费、中期检查、结题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已经与老师做项目的过程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了。实际上,这类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程参与体验科研活动的机会和平台。这类项目的典型即为著名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下面对这一项目做一具体介绍。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02号)》要求,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一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前身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后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结合,改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很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会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校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两类,其中国家级项目一般会从当年获准立项的校级项目中择优上报教育部确定。关于申报政策以国内某高校有关规定为例:(1)申报原则与要求A. 项目本着“自由申请、公正合理、择优支持、鼓励实践、激励创新”的原则进行,重点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如是三年级本科生,则必须有一名二年级本科生担任第二项目负责人,待原项目负责人毕业后由第二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项目负责人;创业训练项目一般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业实践项目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B. 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和初步的创业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备开展创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每个项目可以是个人或团队申请(不超过5人)。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C. 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是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主持过省级及以上课题。D. 项目选题要适合,申请理由充分、方案具体、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E. 负责人责任心强,参与项目的学生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合理使用项目经费。F.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应能处理好日常学习与创新创业的关系。(2)项目实施获准立项的项目须签订《××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承诺书》,承诺书由教务处归档保存。项目启动后,项目组每学期末须向教务处提交《××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展报告》,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学校将根据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创新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2年,创业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立项学生需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外时间完成研究计划,不能占用课业时间,项目负责人必须在其毕业前完成项目实施。(3)项目经费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按照校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1万元,国家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2.0万元,国家级创业实践每个项目不超过10万元予以资助。2.关于选题了解了有关政策文件之后,我们就需要确定指导老师和建立学生创新团队。但首先要确定的是选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在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同样适用。一般而言,选题要考虑到创新性、可行性和探索性。既要考虑到创新性,即选题和研究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创新点:用了什么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怎样不同的研究视角,抑或是预期结论有创新之处。可行性就是选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现有资源和本科生的能力能够“驾驭”这个题目,能够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规划,能够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探索性就是选题要结合实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努力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跳出既定的“框框”大胆求证。文科选题要有真实可靠的事实根据及理论依据,要具有实用性,能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新颖、有创新,更要有可行性,同时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选题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确定选题之前,首先可以搜索一下本校或其他高校以及教育部文件确定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认真研读、仔细琢磨这些已经立项的选题不仅能够避免重复立项、重复研究,另外也能获得一些启示。其次,在选题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现有的研究项目,将其的某个领域细化,打磨成自己的选题。一旦选题确定后,团队成员和老师应该一起仔细讨论,认真分析,使题目更为凝练、明确、精准,更经得起推敲。3. 关于论证与撰写申报材料像写作文一样,题目确定后就要开始破题了。这时需要思考对于这一问题怎样研究、用哪种研究方法、应该确定怎样的研究规划以及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和预期研究成果等,这也是申报书里要求仔细论证的内容。一般来说,课题申报书基本包括项目成员基本信息、成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预期成果、研究经费预算、诚信承诺等内容。大家可以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以前立项的申报材料,学习体会申报书撰写的语言表达和措辞。毫不夸张地说,撰写申报材料是申报课题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课题能够通过专家评审并最终获准立项有重要影响。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我们还可以参加其他一些研究项目,其基本程序和内容与此类似,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及时留意相关信息。

有间

喜讯 永康籍美女博士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01-08 21:06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喜讯!在今天召开的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博士陈彩莲参与的团队科研项目“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月8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公布了国家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三大奖”的总称,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其中,我市博士陈彩莲参与的团队科研项目“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领域,瞄准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国际前沿,开展“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研究工作。左二为陈彩莲博士陈彩莲博士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记者了解到,陈彩莲博士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记者查阅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的师资介绍发现,陈彩莲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车联网及在城市交通状态检测和预测中的应用,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传感器网络一致性估计和检测及其安全机制设计,工业认知无线网络等。其科研项目有23项: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重点):安全和高效的异构车联网融合理论与海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编号U1405251,2015.01-2018.122) 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业网络系统的分布式估计与控制,项目编号61622307,2017.01-2019.12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VANET合作感知和适变传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61273181,2013.01-2016.12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WSAN的异构信息实时可靠传输协议设计,项目编号60904123,2010.01-2012.12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跨层优化的无线网状网可靠拥塞控制协议设计,项目编号60604012,2007.01-2009.126)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10-2016.097) 主持,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面向车路协同的VANET按需信息传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QA1401900,2013.07-2015.068) 主持,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工业认知无线网络的频谱感知与信道容量优化,项目编号09PJ1406100,2009.07-2011.079) 主持,上海市“晨光计划”:基于频谱感知的工业认知无线网络信道容量模型构建与优化,项目编号09CG06,2009.07-2012.1210) 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启动基金”: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的实时可靠传输协议设计,2010.10-2012.0911)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面向突发事件的无线异构立体网络关键技术研究,2009.12-2012.1212) 主持,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基于时变交互信息的移动多智能体协调控制,项目编号11BB1421500,2011.06-2012.0513)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专项资金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健康监护平台开发,项目编号2011JDZX007,2012.05-2013.0514) 主持,CEMEE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地空自组网的复杂电磁环境分布式协同监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CEMEE2014K0102A, 2013.10- 2014.1015)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地空协同传输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2010CB731803,2010.1-2014.1216) 参与,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课题:生物组织表征与分析重大仪器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集成研发,项目编号2013YQ030651, 2013.10-2018.0917) 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工业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编号08511501600,2008.11-2010.0918) 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工业物联网共性平台基础技术攻关,项目编号11511501202,2011.11.30-2013.11.3019) 子课题负责人,铁道部引导项目:高速铁路无线网络可靠性评估技术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X016,2009.08-2010.1220) 参与,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项目编号20110073130005,2012.01-2014.1221) 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智能社区管理平台设计与安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0dz1500402,2010.07-2012.0622) 参与,上海市科委“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面向突发事件的无线异构立体应急网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0XD1402100,2010.03- 2012.0323) 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理工交叉重点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城市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2011.05-2012.12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3200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3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排名第42008年获“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IEEE计算智能学会,第一作者2017年获Int. Conf.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WCSP’17) 优秀论文奖2018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YAC’18) 优秀理论论文奖201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电子学会,排名第2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15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2009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2009.12, 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B类)”2007.02,被授予英国“Meet The Scientist”研究员其他荣誉: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3-201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面:1. 独立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25名,其中已毕业17名;联合指导博士生7名,已毕业6名2. 指导本科PRP项目16项,共有80位本科生参加,指导6篇论文获得“Outstanding Academic Paper by Student (OAPS)”奖;3.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2项,其中1项获得“优异学士学位论文”(co-advisor),3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4. 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项为我们永康有这样的才能女博士点赞!!!永康日报将为你带来后续报道。消息综合自金华发布、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网站。

未信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10月29日,一场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经过前期评审,10篇优秀本科生论文在论坛展示,并接受评委评审。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论坛,在兰大管理学院是头一次,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传统,在这个学院由来已久。据该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院本科生累计申请院内科研项目1628项,立项支持972项,参与本科生达8319人次。如此庞大的科研人群,也为该学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国家级本科生学术竞赛奖项。这一切,源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在首届学术论坛上汇报研究成果。一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如何在西部地区创建一流管理类本科教育,是该院建院初期面临的紧迫任务。2006年开始,管理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启动了“成功计划”。该项计划包括“雏鹰大讲堂”“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和“导师计划”三个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传统本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2006年,“雏鹰大讲堂”在管理学院启幕。该论坛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170余人次来到兰州大学,累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让地处西部的本科生也能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启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做客“雏鹰大讲堂”。开阔视野,同时也要付诸实践,该学院2007年启动了“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本科生根据研究所发布的选题,结合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报选题,经过答辩评审获准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和评奖评优,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运行,让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转化成了研究行动。2011年,“导师计划”启动,重点吸纳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强化与硕博生交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至今,已有30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其中243位毕业生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从培养兴趣到自主实践、再到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构建形成了“培养兴趣、激发动力、自主实践、深入研究、能力形成(思想引领)”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成功计划”项目不仅仅关注科研能力培养,更期望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研究团队的朋辈教育,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该院曾对本科生开展的项目做过词频分析。2008年-2019年学生开展的995项研究项目中,共梳理出140个关键词。在公共管理类关键词中,“政策”一词在995个课题中出现了53次,其次,“政府”“农村”“扶贫”“资源”“治理”等也都是学生关注的领域。不难看出,通过“成功计划”这个平台,本科生不再“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评选结果揭晓,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巨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这名出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曾先后参与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政基金项目、3项挑战杯项目和1项“互联网+”项目。谈及自己的获奖,杨巨声说,“是‘成功计划’将我带入了科研的大门,四年的科研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更是在研究实践中接受到了国情、民情、社情教育。”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杨巨声。三随着项目推进,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将“成功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形成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五年的系统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展现出了优秀的科研潜力。截至2019年底,依托项目研究,该学院本科生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6篇;成功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政基金”项目126项;荣获 “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7项。“成功计划”因其“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和育人格局,业已成为西部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2013年,该计划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优秀论文集。据了解,该学院今年又有95项“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获批立项。科研训练与思想引领并重的育人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西部大地,在研究实践中服务社会、塑造品格。(文中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

冬之吻

本科生参与科研 别只当课题“观察员”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是指让他们真正作为一个研究者参与到课题之中,在导师、学长的指导下,承担对于课题具有实际学术意义的工作,而不是在课题组里当一个‘观察员’或者‘勤杂工’。”近日,本科生搞科研遇到的困惑引发关注。有报道称,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毫无疑问,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可喜的现象,在倡导自主创新,迈向科技强国的今天,尤其应该大力提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在中学阶段更多的是知识的接受和储备,那么在大学阶段,更应重视知识的自主获取及实践运用。换言之,大学应培养知识“自我增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眼光、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创造的能力以及沉稳坚毅的心态。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靠课堂的讲授,或一味阅读经典、记诵知识点,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引导学生从教室走进实验室、图书馆,亲身参与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之中,在泳池中学会游泳。更长远地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一旦健全,还会提升科研的整体水平,为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队伍乃至提高我国科研的整体实力打下坚实基础。毋庸讳言,有些大学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特别是教育观念的限制,本科教育仍然以知识灌输为重点,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这一方面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磨灭了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和信心,个别大学甚至沦为考研“集训营”,结果是把“大一”变成了“高四”。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下一道命令、出几个文件就可以奏效。规定每个课题组成员中都必须有多少比例的本科生,拉郎配式地给本科生“匹配”一位学术导师,或者要求每个本科生都必须参加多少个课题研究才能拿到毕业证,这样的做法不但无益于推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会适得其反,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风气。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并且“研”有所获、自主成长,关键在于营造矢志攀登科学高峰、一心探求宇宙真理的优良学风,孕育充满理性魅力、超脱功利诉求的科研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是指让他们真正作为一个研究者参与到课题之中,在导师、学长的指导下,承担对于课题具有实际学术意义的工作,而不是在课题组里当一个“观察员”或者“勤杂工”。本科生参与科研,还应克服畏难、自卑心理。要知道,真理从来不在乎发现它的人是年老还是年少,也不在乎掌握它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它青睐每一颗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心灵。当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发表《论苏家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时,只有初中学历,却被熊庆来慧眼识才,引进清华,终成一代数学大师。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当本科生真正参与到科研课题之中,耳濡目染于导师、学长的科学精神和钻研奋斗,方会明了科研之真谛,及其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样,当他们大学毕业,即便不以科研工作为业,这种精神砥砺、思维训练和情操熏陶,以及从科研活动中学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会令其终身受益无穷。来源:科技日报

保温瓶

科研经验分享:博士生的科研路,从参与重大专项开始!

近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专业2019级的在读博士生党宝康荣获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在我校攻读硕士期间,党宝康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先后发表5篇SCI,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省2019届优秀毕业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等,他还是中国林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从参与攻克重大专项开始科研 2016年9月,党宝康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刚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金春德教授就问他:“你有没有信心参与一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木质材料无胶胶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浙江农林大学第一个、浙江省第二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财政经费771万。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课题,让党宝康万分惊喜,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团队成员很快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过程中,党宝康不断经历着“失败----失败----重复失败”的考验。当别的学生在享受悠闲假期时,他和团队成员总是泡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不断摸索,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难题被攻克,实验也圆满完成:该重大专项已完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件,弥补了传统纤维板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解决现有传统纤维板存在的甲醛污染、易吸水等问题,降低能耗10-20%,降低家具原料成本30%,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等。跟着老师和团队做重大课题,党宝康收获满满,他学会了不气馁,学会了科学严谨。同时,党宝康也积极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主研发设计“木质合金”。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超纤科技——新型多功能无醛纤维板先行者”项目,获得了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金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个人浸满汗水的付出,更缺不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有方向地坚持努力,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团队是有温度的坚实后盾 科研团队就是科研人的“家”。初入团队,一张张面孔陌生又新鲜,却无一不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热情的师兄师姐带着他参观实验室,耐心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并对他说:“我们是一个Team,是一家人,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团队成员关系融洽,经常迸发创造灵感的火花。“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一个好的思路,会先探讨一下可行性,再从各方面去衡量和做补充,以求试验方案更加完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分歧,但正是差异让科研更加有意义,让团队愈发强大。” 谈及团队的合作,党宝康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争着比着去努力搞科研,他们白天做实验测数据找文献。到了晚上安静时刻,大家沉浸在论文写作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比拼中度过,夜猫子也成了他们私下谈笑时给对方的昵称。大家相互激励,不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科研高地上取得突破。党宝康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为了使一个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完美,修改几十稿甚至上百稿是平常事。晚上工作室的灯永远是亮到后半夜,经常有老师叮嘱他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加科技比赛期间,团队成员们有时轮班通宵工作,让第二天一早有课的同学先睡,天快亮了再由睡过觉的同学换班继续开展项目。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完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党宝康说,“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会促使你变得更优秀。正是师兄师姐和同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浙农林大做科研是很幸福的 2018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党宝康是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学校十分重视博士点的建设,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遴选了高水平的导师。党宝康的导师金春德教授和孙庆丰教授都是行业的顶级专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科研。”党宝康说,刚到实验室时,他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一次,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他十分苦恼焦虑。导师金春德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学校时虽然已经很晚,但立马组织开会讨论,给他们分析哪些实验环节出现问题。第二天,金教授又早早的就在实验室等着他们来做实验,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指导大家如何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曾经让党宝康一筹莫展,导师孙庆丰教授便给他讲解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经验,经常面对面耐心仔细指导他修改,有时一直改到凌晨才休息,有时一篇论文修改10多遍才最终完成。对此,党宝康一直心存感激:“导师就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式前行。”在浙江农林大学做科研是很幸福的,党宝康说,“浙农林大位于杭西科创大走廊西端,远离喧嚣的城市,毗邻优美的景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16号地铁的开通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有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安心的开展研究,取得更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陪伴下,党宝康获得了许多的成绩,他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未来科研在路上,我要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文字 / 新闻中心 周彦兵 学生记者 王媛 龙步念 金晶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方力力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10月29日,一场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经过前期评审,10篇优秀本科生论文在论坛展示,并接受评委评审。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论坛,在兰大管理学院是头一次,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传统,在这个学院由来已久。据该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院本科生累计申请院内科研项目1628项,立项支持972项,参与本科生达8319人次。如此庞大的科研人群,也为该学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国家级本科生学术竞赛奖项。这一切,源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一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如何在西部地区创建一流管理类本科教育,是该院建院初期面临的紧迫任务。管理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于2006年开始启动了“成功计划”。该项计划包括“雏鹰大讲堂”“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和“导师计划”三个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传统本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2006年,“雏鹰大讲堂”在管理学院启幕。该论坛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170余人次来到兰州大学,累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让地处西部的本科生也能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启蒙。开阔视野,同时也要付诸实践,该学院2007年启动了“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本科生根据研究所发布的选题,结合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报选题,经过答辩评审获准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和评奖评优,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运行,让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转化成了研究行动。2011年,“导师计划”启动,重点吸纳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强化与硕博生交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至今,已有30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其中243位毕业生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从培养兴趣到自主实践、再到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构建形成了“培养兴趣、激发动力、自主实践、深入研究、能力形成(思想引领)”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成功计划”项目不仅仅关注科研能力培养,更期望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研究团队的朋辈教育,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该院曾对本科生开展的项目做过词频分析。2008年-2019年学生开展的995项研究项目中,共梳出来140个关键词。在公共管理类关键词中,“政策”一词出现了53次,其次“政府”“农村”“扶贫”“资源”“治理”等也都是学生关注的领域。不难看出,通过“成功计划”这个平台,本科生不再“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在科研实践中能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评选结果揭晓,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巨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这名出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曾先后参与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式政基金项目、3项挑战杯项目和1项“互联网+”项目。谈及自己的获奖,杨巨声说:“是‘成功计划’将我带入了科研的大门,四年的科研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更是在研究实践中接受了国情、民情、社情教育。”三随着项目推进,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将“成功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形成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五年的系统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展现出了优秀的科研潜力。截至2019年底,依托项目研究,该学院本科生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6篇;成功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式政基金”项目126项;荣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7项。2016年至2019年,该学院累计有435名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成功计划”因其“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和育人格局,成为西部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2013年,该计划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据了解,该学院今年又有95项“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获批立项。科研训练与思想引领并重的育人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西部大地,在研究实践中服务社会、塑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