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开学,线上学习。北京66所本科高校“云课堂”近日亮出成绩单:自2月17日以来,共开设网络课程8.5万余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4万余人次,学生选课达到410万余人次。线上教学,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习条件。开课之前,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就对“课程能否线上教学”“学生是否有线上学习条件”进行摸底,并依据摸底情况开展线上教学。高校“云课堂”中,一批“90后”老教授深受学生欢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今年95岁,从教71年。今年2月20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这门课,张礼讲了22年。从线下现场授课,到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在线教学,张礼笑着说:“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光也年逾九旬,他以“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为主题做线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有关无人机残骸拼装仿研,以及国家重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等,讲述了自己在科研生活中难忘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他的“直播课”,两小时吸引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市教委调查显示,92.51%的教师认为线上课堂出勤率很高;学生对网络教学互动的认可率达到91.61%。85.35%的学生认同网络教学模式,71.5%的学生对本校网络授课情况给予80分以上的较高评价。82.83%的学生参加了随堂测验和考试,91.61%的学生参加了教师课后答疑,97.48%的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原题为《北京66所高校开网课超8.5万门次学生认同比例达85.35%》)(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的“云课堂”亮出成绩单:自2月17日以来,共开设网络课程8.5万多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4万多人,学生选课达到410万多人次。71.5%的学生对本校网络授课情况给予80分以上的较高评价。91.61%学生为云教学互动点赞开课伊始,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进行了两次摸底儿——一方面是全校1960门次课程是否具备线上教学条件,二是全校10562名本科生(含留学生342名)是否具备线上学习条件。此后该校所开的课程,均是以这两项调研结果为依据。随着课程开始,一系列“指导意见”逐步出炉。中传先后编写了《做好线上教学:你不能不知道的五件事》辅导手册、《师说——“线上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系列经验谈》等。该校学生李悦飔说,上网课对自制力的要求高了,直播课和录播课也各有利弊,比如录播课虽然不能及时沟通,但是没听懂的地方可以回放重听。“老师们都特认真,各显神通。同学们上课发弹幕提问的参与度非常高,我感觉这样的互动非常新鲜有趣。”这所高校只是一个缩影,市教委调查显示:66所本科高校目前共开设网络课程8.5万多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4万多人,学生选课达到410万多人次。各校网络教学秩序平稳、效果良好。92.51%的教师认为课堂出勤率很高;学生对网络教学互动的认可率达到91.61%。“90后”老教授成“网红”高校云课堂中,一批“90后”老教授成为“网红”。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就是其中一位。他今年95岁,从教经历有71年。今年2月20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这门课,张礼讲了22年。从线下现场授课,到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在线教学,张礼笑着说:“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光也是一名“90后”。他以“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为主题做线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有关无人机残骸拼装仿研、前苏联专家就民航飞机失事原因进行谈判,以及国家重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等,讲述了自己在科研生活中难忘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他的直播,两个小时吸引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市教委介绍,线上教学自实施以来,首都各高校高度重视,教师倾心投入。85.35%的学生认同网络教学模式,71.5%的学生对本校网络授课情况给予80分以上的较高评价。学生将“作业”写在一线数据显示,此轮“云课堂”,82.83%的学生参加了随堂测验和考试,91.61%的学生参加了教师课后答疑,97.48%的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还有很多学生将“作业”写在一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学生徐云岫设计了一套可视化编程数据模型,以科学易懂有趣的方式演绎现在为何还不能开学。截至目前,该视频已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累计阅读量超过1.6亿余次。徐云岫说,是从自己正在学习的软件中得到启发,然后发挥了学科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最终完成了这个作品。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则在田野里忙碌着。来自青海西宁的农学院本科生欧尔鑫利用自家土地做对比实验,在降低辣椒患病率的同时提高其产量。农学院博士生苌淑敏将肥料施入土壤根层,降低肥料蒸发率。理学院博士生沈静,通过安全走访村民及调研玉皇楼村水稻的杂草防控情况,为村民合理施药、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帮助。
作者:洞见·李核桃最简单的幸福,莫过于一门心思读书。网课就像一面照妖镜,作妖不作妖,老师都知道。这不,最近一段学生和老师在线争吵8分钟的视频火遍全网。主角宋同学言辞激烈,不时夹杂着污言秽语。宋同学是一名高三生,事发时正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网课。因为老师让他向别的同学学习,他觉得受到了侮辱,就用方言对老师破口大骂。由于其他同学还在听课,老师想快些息事宁人,就问他:“你是不是迟到了?”“两天的作业,你交了没?”“你是一个学生,是不是应该做作业?”宋同学不回应老师的问题,只是不屈不挠地咆哮。然后结果是,校方停掉了他的网课。这下好了,你不愿意上课,那就别上了。老师不督促你了,也不用被你骂了。这段视频引起人们的极度不适,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宋同学:“高三还这德性!”“典型的学渣标记,破口大骂老师,以后走向社会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缺少社会的毒打。”……但我很想对宋同学说:这个长假,全国大中小学生都在坚持上网课。你以为放弃的是网课,其实失去的是人生。01你在混日子,日子也在混你。360创始人周鸿祎说:“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后的输家是你自己。”学生时代不好好读书的人,后来都得到了教训。上海某高校大四学生小王,在期末三场考试中,用手机拍照试卷,试图作弊。监考老师多次警告,他均置之不理,还对老师出言不逊。后来,学校对小王下发了3张作弊认定通知书,并依校规对他开除学籍。小王慌了,以“没有当场抓住,就不能算作弊”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法院的判决结果大快人心:小王作弊属实,开除决定程序合法。小王痛心疾首:“我大学四年岂不是白读了?”大学也好,高中也罢,都不是混日子的地方。一时混日子一时爽,一直混日子一直伤。在本该读书的年纪,迟到,逃课,抄袭、应付作业,怠惰,拖延……你贪图一时的快乐,可踏入社会之后的漫漫人生呢?知乎网友王远成分享了朋友小刘的故事。小刘上高中时,因为一件小事被班主任训斥,他觉得伤面子,跟班主任大吵一架后打工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小刘都没找到什么好工作,只能干一些游戏公司做一休一的客服。朋友们劝他学点互联网知识,但小刘哪怕穷得就着老干妈啃馒头,也不想学习,得空就用朋友的笔记本打游戏。混了几年,小刘始终没能解决温饱,后来就去横店做了临时演员。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一觉睡到下午,缺钱了就去片场挣80~150元,饰演举着托盘飘过的服务生或者其他布景。朋友让他学后期技术,愿意替他安排工作,他依旧拒绝了。混在横店的日子,他很开心。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10年后还能开心起来吗?20年后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花盆效应”:人一旦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安于现状,不愿开辟新领域,逐渐妥协于“低配”的适应性。学生时代就混日子的人,走进社会后也不会努力。当遇到更大的困窘,因为适应了“低配”生活,他会因为压力选择更低配的舒适,用短暂的快乐暂时麻痹自己。人的一辈子,就这么废了。02前半生偷的懒,后半生拼命还。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书也是如此。最好的时间是年少时,其次是现在,越晚开始获益越小。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用化名进入底层社会,体验低薪阶层的生活。她当过餐厅服务员、旅馆房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超市售货员,每天租住廉价的房子或汽车旅馆,干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特别累。她试图改变这种困境,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结果却发现很难。因为没钱,她只能租住很偏远的地方,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上下班路上。又因为没时间、每天累得腰酸背痛,根本没有精力学习。为了生活,她只能做更多的兼职,结果沦为只能重复简单劳动的工作机器,陷入“越工作越穷”的怪圈。这样的“穷忙”终于使芭芭拉心理防线崩溃,她只好提前结束体验。芭芭拉为了体验生活才进入底层,她可以潇洒地选择结束。可她身边那些真正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高赞回答说: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年少时不吃读书的苦,长大后哪怕耗尽时间和精力,也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年轻时欠下的读书债,将来一定会以更残酷的方式偿还。03千万别在读书的年纪想得太多。回到文章开头,宋同学暴跳如雷辱骂老师,不是因为老师批评了他,更不是因为迟到、没交作业,而是老师“杵么”了他。“杵么”,鲁北方言,讽刺、嘲讽的意思。他反复质问老师:你“杵么”谁?只因老师拿他跟其他同学比较,伤了他的自尊,他就气疯了。宋同学还提到,网课与在学校上课不具有可比性:“给你个电脑、给你个手机,你能学习去?”“从线上,谁(脏话)能好好学?(脏话)谁不抄?”浓浓的牢骚与怨愤,唯独对自己的怠惰、拖延只字不提。曾有年轻读者向给杨绛倾诉自己的人生困惑。杨绛勉励了他一番后总结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当你觉得人生痛苦、迷惘、无助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在本该读书的年纪,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对孩子来说,最简单的幸福,莫过于一门心思读书。看看衡水中学的作息表,大家在疫情期间依旧保持着在校时的作息习惯。5点20起床洗漱,而后早读、上自习、再上7节网课,课余他们还在刷题。据说,他们平均每科做2套题,一天至少做8套题。读书这么苦,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有学生说:“别人也在做,不做就落下了。我们没有退路。”你不努力,那些努力的人就会超过你。人生就是这么残酷。想要怠惰的时候,不妨掂量掂量,身后是否还有人追逐。04读书与不读书,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复利”。任何事物经过复利的积累,都会出现“利滚利”式的增长。爱因斯坦说:“复利的威力远远超过原子弹。”这个世界正用“复利效应”奖励好好读书的人。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14级直博生左鹏飞,一毕业就以年薪201万元签约华为。很多同学都愁找不到好工作,他不仅收到了华为的offer,同时还收到了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入职通知。有的公司不仅开出高薪,还提供住房。左鹏飞综合考量后选择了华为。读书不但给了他选择权,而且他所得这些,很多人奋斗一生都无法达到。而这些荣耀,是他每天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科研日志写满4个笔记本换来的。人生是一步一步走来的,任何一次飞升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读书的复利,在于让量变产生质变,让叠加的质变产生跨越,回报超乎想象。美国SAUS大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只有高中学历群体,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个教育阶层都显示出明显的级差。当你读的书足够多了,你就会拥有更高端的工作途径,享受着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医疗条件、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更加舒适惬意的人生。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人生苦短,青春更是短暂。千万别在踏入社会后,才遗憾“书到用时方恨少”。千万别在遭遇教训时,才喟叹“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别在午夜梦回时,讨厌那个肆意荒废光阴的自己。好好读书,只为有朝一日充满底气地对着世界大喊: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网课,顾名思义,就是网络课程,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教育。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了,家家户户都有网络,所以家家户户都可以上网学习,所以网课已经家喻户晓。网课,咱们在家里面,只要有网络,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上课,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式。2020年,因为一场特殊情况,全国中小学都推迟开学,已推迟不要紧直接推迟了好几个月,中小学生都天天呆在自己家里面。开始各个都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学习怎么办?所以网课大规模登场,让全国中小学生都接触到了网课,以前陌生的网课,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必需品。因为网课,2020年也出现了很多笑话和故事,也有很多励志故事,比如河南南阳蹭网男孩,学习的时候家里没网,就跑别人家家门口学习,2020年高考以666高分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成为美谈。也有不少山区孩子,家里条件不好的,跑几公里外去上网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总之,网课昨日几乎没人知道,一夜间家喻户晓。网课可以说是给不少中小学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同,但是2020年的网课基本都是原来的老师,老师没变,只是教学方式变了,从教室里面变到了网络上。这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前不少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大多数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都很少,更不要说211/985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了。老师不行,教学质量就很难得以保证。毕竟人家京城、省会和发达地区的老师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生,见得多识得广,教育水平自然水涨船高,而中西部的老师不少都是没听说师专三本毕业生,你说他教学水平高,也没人相信。那么不少网友突然有一个想法:贫困山区在上网课,发达地区也上网课,为何不让发达地区的老师的网课,让贫困山区孩子去听呢?好比咱们中国高等教育非常落后,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大学的老师教学,基本都是吊儿郎当,一个ppt念十年,上课装模作样纯碎应付,这些大学老师也振振有词:上课没几个钱,基本也不考核教学,所以科研和论文才是第一位,所以中国大学的教学可以说非常差,而国外一些名校。比如麻省理工、哈佛、耶鲁等名校人家的教学却非常有良心,不少课程都传到了网上。不少学子学习后大呼过瘾,然后再大骂国内老师都是辣鸡。现在这个思维已经成熟了,教育部也在力推这些知名老师的网课,不过教育部搞的是通用型的,准对性不强,不少专业的资料,不多。不过一提到网课,很多人想到了“广播电视大学”,现在叫“开放大学”,电大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以前电大基本都是放电视学习,现在的网络课程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个人认为,未来网课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一个好网课绝对可以代替大多数老师。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延期开学,线上学习。北京66所本科高校“云课堂”近日亮出成绩单:自2月17日以来,共开设网络课程8.5万余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4万余人次,学生选课达到410万余人次。 在高校“云课堂”中,一批“90后”老教授深受学生欢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今年95岁,从教71年。今年2月20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这门课,张礼讲了22年。从线下现场授课,到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在线教学,张礼笑着说:“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光也年逾九旬,他以“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为主题做线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有关无人机残骸拼装仿研,以及国家重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等,讲述了自己在科研生活中难忘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他的“直播课”,两小时吸引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 线上学习,“作业”则写在实践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学生徐云岫设计了一套可视化编程数据模型,以科学易懂有趣的方式演绎现在为何还不能开学。截至目前,该视频已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累计阅读量超过1.6亿余次。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则在田野里忙碌着。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北京晚报
“零基础,上四个月网课,就可以成为专业芯片人才,拿25万元起的年薪。”“小班教学,理论 实训,签保就业协议,不能就业全额退款。”这是两家芯片培训机构打出的招生标语。媒体报道,随着芯片行业持续升温,相关技能、人才培训也火爆了起来,去各类培训机构咨询、报名的学员数量猛增,但是盲目听信培训机构的宣传,很可能被收了智商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芯片行业将迎来大发展,而专业芯片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安博教育集团等单位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中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仍将近25万。可以预见的是,芯片人才供不应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常态。但人才紧缺是紧缺,零基础、上四个月网课就可以成为专业芯片人才,拿几十万的年薪,这种情况恐怕不大现实。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培训机构打着这样的旗号招徕学员,基本可以断定是骗局了。正如业内人士所介绍的,芯片行业对学科背景、专业基础要求较高,事实是四个月掌握一本微电子专业教材都很难。很多专业人士,都是国内外重点高校的高材生,且具有多年技术研发经验。而诸如“我们是保就业的,不就业,全额退款,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合作,想去哪个城市都能安排”这样的承诺,则是各类培训机构常用的套路,最后能不能保就业不好说,即便“保就业”了,就业质量有没有保证,不妨搜一搜相关新闻,自然心中有数。芯片的设计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投入大、成本高、风险高,需要长期的投入,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在国家鼓励和支持芯片行业大力发展的风口,尤其需要如此,不论是行业发展还是人才培养,切忌急功近利。否则,既培养不出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还会让挣快钱的想法落空。2019年5月,BOSS直聘发布的《2019年芯片人才数据洞察》显示,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人才薪资的一半。面对这种夸大、虚假宣传的芯片培训机构,有志投身该行业的人员,还是要保持清醒,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普通人用常识常理去推断,也知道“四个月网课拿几十万年薪”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千万别被年薪几十万的诱惑冲昏了头脑,否则到头来钱没挣到,反而掉入了培训机构设置的陷阱当中。而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对这些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精准打击,不能任其在市场上招摇撞骗,伤害芯片行业发展的根基。此外,当下芯片火爆,人才缺口大,不管是从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还是从满足求职者的职业发展角度来讲,都要求人才培养加速。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入推进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加速芯片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为芯片行业的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杨三喜)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病毒,让无数老师和学生困在家中,开学临近无奈地开启了网络授课模式。这虽是一次不得不启用的备案,但是规模之大全球罕见。家长们之前对于网络课程认可也好怀疑也罢,如今却变成了必选科目。一直缺少增量的在线教育行业,如今流量如井喷。各大教育机构无不加大投入,加快在线教育领域的跑马圈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突如其来的网课,让很多老师措手不及,之前很少接触,并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对于直播方式也很陌生,不得已在家中搭建极为简陋的直播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家长们也同样,各种注册、流程,一时间很难让家长们习惯和接受。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感受,没有了同桌,没有了课堂上那双老是“盯着我”的眼睛,一时间也有些不习惯。看着网络上各种关于网校开学的段子,我们不禁要思考,网络课程真的不适合中国学生吗?网络课程不仅适合中国学生,更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常态。传统的现代教育模式源于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于劳动力升级的需求。无论是工厂的生产,还是科研项目,需要无数的螺丝和齿轮带动整个流水线的运行。所以,统一的上学、毕业时间,统一的学习内容,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流水线的工作岗位被淘汰,甚至一些简单脑力劳动也在被替代。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展现出大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在不断两极化。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适合用网络课程来解决的。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更加高水平的讲解、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这些都将是未来学生将会面临的学习常态。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传统现代教育模式遇到的问题,西方同样存在,所以西方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可汗学院,他不仅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背后的故事更是励志。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叫做萨尔曼·可汗,他在给他侄女辅导数学的时候,发现这样效率很低,于是将课程录制成课程,上传到网络供别人学习,最后大获成功。如今可汗学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站点,每天的课程浏览量平均在7万人次,这几乎相当于哈弗和斯坦福大学学生总数的两倍。同时,他拒绝了高达10亿美金的投资,将可汗学院打造成为公益性组织。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不就是录个视频嘛?7万流量,国内随随便一个网校都能超过它。如果真的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与传统教育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教育是以课为基本组成单元,每天、每月、每学期多少节课程,再结合教学目标或者教纲编写教学计划,这是工业时代的观念,高度标准化便于扩大规模,也便于对应工业时代的用工需求。但是其劣势就是,无法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同样的指标判定不同的学生。在学校,学生如产品一样由学校统一调动统一生产,学生自主能力、创造力都被无情的扼杀。原本应是纯粹美好的兴趣,也变为渠道和工具。如果华罗庚老爷爷还在世,看着如今竞赛泛滥和升学大战,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搞数学竞赛?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则是以知识点为基本组成单位,每个视频大概10分钟,学生需要搞懂每个未来还需要用的基础概念之后(小测试),才能继续往下学习。这意味着,这种方式会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进度,而且不易出现知识漏洞,这对于数学这类理科的学习来说太重要了。而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也出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主讲,变成幕后的课程设计人员,课堂上则是辅导员和引导者,重点解决学生做功课的困难。学生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师也从反馈回来的学生分析,继续改进课程,以能更好的适合学生的理解程度。美国的部分实验学校,已经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用可汗学院的视频来代替;上学时则是做练习,由老师或者是学生辅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所以,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目前,我国的线上课程,基本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很多都是简单地将知识转移到了线上,别被一些花哨功能所迷惑,其本质还是传统教育。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虽然可汗学院有着可观的影响力,甚至比尔盖茨都是他的头号粉丝,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被美国的教育体系所普及。国内双师教育的创新,不仅适合国情而且课程质量有很高(感兴趣可参考双师教育是“泡沫”,还是“真实力”?),但依然摆脱不了小众的宿命。因为这一切,都无法逃避人性中最大的鸿沟。双师教育是基于国情的一种教学升级人性——教育无法逾越的鸿沟曾经与业界大佬对话中的片段,让我至今难忘。“相信人性,但绝不挑战人性”,“学习是逆人性的,因为人性本是离苦得乐”。没错,人性就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在线学习的一个关键基础,就是自主的能力,也可称为自控或者自律。而这些,不光是学生缺少,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没有完全普及。因为人的复杂性,所以对于人的教育更加复杂。而且除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也不能回避。内容拓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是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其重要贡献就是认知发展阶段论。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从科学的角度上说明,孩子在不同年龄对于物体认知的方式,和思维运算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学生越小抽象能力越差,越需要直观的授课模式。所以,3年级之前的孩子,都会一些自我主义倾向,习惯用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世界。而稍微复杂的几何问题,学生在4年级左右才会开始学习。所以,在上初中之前,学生都很难形成自己的逻辑认识,以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未来的在线教育需要学生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仅需要学校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家长认知的转变和从小的习惯养成。所以,目前像翻转课堂和慕课这类在线课程,在成人的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是在职教师,只要不是即将退休,都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在线课程,同时也不要被那些眼花缭乱的功能所迷惑,教育不会偏离它的本真,一切都是为了启发和激励学生。笔者之前一篇关于教师网上授课能力的文章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其实笔者心里很困惑,那么复杂的学科知识都能弄明白,为什么就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问题呢?其实,做好在线直播课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需要能力稍稍跨界,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初心。如果你是培训机构的老师,你就要打起精神,因为机会与危机并存。在线教育、人工智能都冲击着传统的教培市场,知识的传递者会被迅速淘汰,有技巧有风格的真本事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同时能够激励和点亮学生的教育者,则会成为家长们追逐的明星。而这个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让顶尖教师的收入变得更为可观,而且还会降低家长的教育投入,因为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低,所以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如果你是家长,请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自律者得自由,这条规律的效果在未来会更加突出。在线课程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别指望着能像复制粘贴一样灌输到孩子脑中,而是需要培养孩子懂得自己寻找和利用资源,并能够区分资源的优劣。所以,请不要将手机和电脑和孩子完全隔绝,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毕竟这些都是他们日后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综上所述,在线教育不仅适合中国学生,而且在未来还能够解决许多目前无解的问题,只是仓促地推到大家面前,一时间让人难以接受。突发的疫情确实极大地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但距离成熟并被家长和学生所接受还有漫长的路程。对于笔者来说,个人认为4、5线城市和偏远山区最需要在线课程这样的优质资源。志愿者们送去的书包和电脑并不能真正的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但是学习可以!知识可以!如果能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减少区域间的教学差距,不要再让寒门难出贵子了,这样不是更好吗?关注老张话教育,说点真诚,话点情怀。
中青校媒记者 董舒凯 徐健聪近日,网课成为了微博热搜的常客面对“神兽”小可爱们和网课老师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老师真的很“硬核”清华大学湖北籍教师直播课上3次哽咽!学生齐喊“老师不哭”2月13日,清华大学的一堂直播课火了网红摄像头、罐头笑声、弹幕互动、趣味投票为了《不完美的公共管理》这堂课的效果清华公管学院梅赐琪副教授也是“蛮拼的”2月13日上午,梅赐琪老师的直播课《不完美的公共管理》在雨课堂平台开课。这堂课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探讨了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合理期待,吸引了全国各地8000多名观众在线观看,不少同学在弹幕中为梅老师摇旗呐喊: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惊呼:我们的“宝藏男神”终究是藏不住了!2月1日,在接到校学生会“宅家充电计划”的授课邀请后,梅赐琪当即答应了下来,“作为清华的公共管理研究者,又是湖北人,来上这一节课是责无旁贷的。”为了给同学们开直播课,梅赐琪特意买了一个摄像头,“这应该是网红们最喜欢的摄像头之一,名字叫做‘蓝色妖姬’。能体验做网红的感觉,我也感到特别骄傲和荣幸。”为了模拟真实的课堂环境,他在办公室的墙上贴了黑板贴纸,当天早上专程来到办公室授课。直播开始时,他还利用计算机系邓俊辉教授特制的小程序,播放了清华人最为熟悉的上课铃声。梅赐琪还专门调整了直播画面的布局。梅赐琪将幻灯片和摄像头两个窗口同时打开,再通过屏幕分享功能,一同直播出去。解决了“雨课堂”软件本身并不能同时直播幻灯片和摄像头的画面的问题。观看体验上去了,还得保证教学氛围足够热烈。为了烘托气氛,讲完一个有趣的“段子”后,梅赐琪播放了情景剧里常见的“罐头笑声”。让同学们直呼:“老师自带音效,太可爱了!”这堂直播课的主题复杂而严肃,如何让课堂更加有趣,不显得无聊呢?梅赐琪找到了线上教学的杀手锏——投票。课程起始,梅赐琪让上千名同学投票选出在疫情中表现优异的三个群体。呼声最高的,是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人民群众,而“公共管理者”无缘上榜。课程的主题此时呼之欲出——为什么我们的公共管理不完美?随后,梅赐琪用三次投票开启了三个案例分析,通过投票直观地看出同学们的思考。这些投票没有正确答案,同学们没有答题的压力。它们成了直播中穿插的一个个“彩蛋”,让课程的脉络更加清晰,也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当他回顾疫情中挺身而出的人物时,幻灯片上出现了钟南山院士,出现了李文亮医生,出现了张定宇院长,出现了为抗击疫情而在一线奋勇拼搏的人们。在直播课的最后梅赐琪三次哽咽。“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些图片当中,有我们辛勤付出的医疗工作者,有一些人也付出了生命……”讲到这儿,梅赐琪哽咽了。“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在这样不确定的时刻挺身而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他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有一句诗叫‘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们湖北人什么都没有,只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多的黄冈密卷。感谢全国人民的以德报怨。”说完,梅赐琪再次哽咽。课程接近尾声,梅赐琪分享了自己在SARS疫情期间的经历。“2003年的5月23日,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世卫组织解除香港的旅游警告,香港主要报纸都刊登着市民在兰桂坊庆祝的照片……”讲到这里,梅赐琪第三次哽咽。为了不把眼泪直播给全国观众,他说了一句“对不起”,关掉摄像头,将画面切到幻灯片。“我相信,这次我们一定会迎来劫后余生。”原定一小时的直播课,此时已经拖堂了15分钟。梅老师向同学们道歉,“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拖堂……”然而,直播间里的同学们却这样回复:“您拖,求之不得!”“多拖一会,老师!”“希望别下课!”“梅梅加油,梅梅不哭!”“不哭不哭,我们会胜利!”“期待能在春天的清华园里,和大家重逢。”在课程的结尾,梅赐琪向大家道别。“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愿我们在春天重逢!”武汉大学:教授田舍中网络授课开学第二天,武汉大学学生的朋友圈被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陈建安老师《组织行为学》与众不同的授课场面刷屏。可谓“学于文庙,居于田舍”,有同学不禁联想到武大西迁乐山的教授生活中关山月作品。同学们大呼:“陈老师真难!”商丘师范学院五大神器助阵网课,硬核老师屋顶直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王宇翔老师为网络直播课准备了五大神器“1号MAC笔记本与2号屏幕组成‘双屏’,运行直播系统,1号电脑屏通过直播向同学们分享PPT和软件操作展示等授课内容,使用2号屏幕监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反馈的文字信息,以便与学生及时互动;使用3号电脑登陆‘百度云盘’,通过云盘及时上传学习素材和下载学生课堂作业;使用4号电脑登陆‘超星平台’,发布和查看学生签到、签退等情况,同时作为备用机;5号ipad作为预览监视器,以学生的视角监控直播分享画面,避免出现画面高延迟、无声音,甚至掉线还不自知的尴尬。”硬件确定之后,王宇翔老师为了挑选合适的直播平台,先后和4个班级的学生,对超星、智慧树、钉钉、腾讯会议、腾讯极速课堂、B站等直播平台进行了6次测试,最后选择了“腾讯极速课堂”作为首选、B站作为备选。2月17日,王宇翔和240名学生相约“腾讯极速课堂”,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他完成了8个学时的教学,不管是讲解、操作演示、还是和学生互动,都非常流畅。相较于王宇翔老师的神器加身测绘与规划学院的范况生老师为了上好第一堂网课居然爬上了屋顶范况生家在济源市克井镇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农村,因疫情爆发,他未能返回商丘。家里没有网络和电脑设备,只能利用手机给学生进行直播。他考虑到室内光线暗,网络信号也不稳定,为了给同学提供较好的直播效果,他爬上了房屋的平台。“我是一位老师,上好课就是我的责任。在特殊时期,给老师正常的教学肯定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是作为教学副院长,更应该带头克服困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相信办法肯定要比困难多,上好课就是我唯一的想法!”范况生说。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零基础,上4个月网课,就可以成为专业芯片人才,拿25万元起的年薪。”“小班教学,理论+实训,签保就业协议,不能就业全额退款。”这是两家芯片培训机构打出的招生标语。有媒体报道,随着芯片行业持续升温,相关技能、人才培训也火爆起来,去各类培训机构咨询、报名的学员数量猛增,但是盲目听信培训机构的宣传,很可能被收了“智商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芯片行业将迎来大发展,而专业芯片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单位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仍将近25万人。可以预见的是,芯片人才供不应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常态。但人才紧缺是紧缺,零基础、上4个月网课就可以成为专业芯片人才,拿几十万元的年薪,这种情况恐怕不太现实。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培训机构打着这样的旗号招徕学员,基本可以断定是骗局了。重庆一家科技企业生产的芯片产品(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正如业内人士所介绍的,芯片行业对学科背景、专业基础要求较高,事实是4个月掌握一本微电子专业教材都很难。很多专业人士都是国内外重点高校的高才生,且具有多年技术研发经验。而诸如“我们是保就业的,不就业,全额退款,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合作,想去哪个城市都能安排”这样的承诺,则是各类培训机构常用的套路,最后能不能保就业不好说,即便“保就业”了,就业质量有没有保证,不妨搜一搜相关新闻,自然心中有数。工作人员对一台用于展示的芯片测试分选设备进行调试。新华社记者方喆摄芯片的设计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成本高、风险高,需要长期的投入,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在国家鼓励和支持芯片行业大力发展的风口,更应如此,不论是行业发展还是人才培养,切忌急功近利。否则,既培养不出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还会助长挣快钱的想法。2019年年中,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19年芯片人才数据洞察》显示,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10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人才薪资的一半。面对这种夸大、虚假宣传的芯片培训机构,有志投身该行业的人员,还是要保持清醒。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对这些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精准打击,不能任其在市场上招摇撞骗,伤害芯片行业发展的根基。参观者在一家企业展台观看展示柜中陈列的芯片相关展品。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当下芯片概念火爆,人才缺口大,不管是从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还是从满足求职者职业发展角度来讲,都要求人才培养加速。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入推进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加速芯片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为芯片行业的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
西藏昌都有一名学生,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由于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让学生们自己在家上网课学习。因为她家里信号不好,所以每天早上她要爬30分钟的雪山,到雪山顶上找信号好一点的地方上网课,一上就是4个小时。网课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想不想行动。你有态度的学习,终将会把你变成战士,变成英雄的。自从学校延后开学之后,线上教育已经在各大中小学开始展开。学生每天在家上网课已经成了日常的学习模式,家长在家监督孩子上网课,完成作业打卡也成为了家庭的首要任务,老师们也被上网课一个个逼成了在线主播。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这件事在网络上一直有很多声音在表达着同一个观点: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有必要在这样疫情蔓延的时候,如此火急火燎地去搞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网课吗?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去关心疫情,关注人性。这样类似的观点正好点燃了很多人对于学校开展网课的很多不良情绪,有抱怨,有谣言,有各种反对的声音。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人人都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代,我相信每个观点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今天在网上看到有一个老师录给学生们的第一节网课时说的一些话,特别想让更多的家长看到,也能回家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一下。“在灾难的面前,真正的关心和有用,是来自于强大。如果多年以后,国家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是哪个指挥官,你可以是那个科研工作者,你可以是那个挡在普通人面前的英雄。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好好地去想一想,这个时候,我究竟应该干什么呢?”我们经常说假期,正是有些孩子“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也是学霸孩子与普通孩子拉开差距的时候,当有些孩子还在找各种借口拖延学习的时候,早就有另一些孩子已经在学习的路上,背起行囊,立即行动了。因为对于要行动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时机。当你不想行动的时候,你总能为自己找到无数个理由,想再等一等,等到有合适机会的时候。现在是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开学,还有网课这种形式让你来学习。如果没有网课,因为疫情而被迫宅在家里停课不开学的话,作为学生的你,会利用这段时间来干什么呢?学习,从来都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的,因为这是学生的本分,而不是要靠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