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在今天举办的2021首科新年论坛上,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进,科研功利化现隐忧。报告使用科技产出来衡量城市科研能力,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来刻画了城市科研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科研能力强、科技产出高的城市并未对应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我国城市科技产出指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的散点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供图具体而言,当观察科技产出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散点图时,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8,当进一步观察不同象限时,却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在收入较低的区间存在低收入水平与低科技产出指数对应的现象,但在高收入区间,科技产出指数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三,高校占比80%以上,专利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产出形势喜人。报告指出,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进,为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发放大量奖励补贴,在科技产出数量猛增的背后,质量还有待提高,大量论文和专利是由考核评价体系驱动而来,从研究之初就未考虑实际应用需求。报告认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一方面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引导形成科技研发的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质量,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据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于2017年首次发布,已连续发布四次。报告选取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支出,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展开狙击,中美“科技战”正式拉开帷幕。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科技博弈的本质是争夺未来科技主导权,而在全球科技竞争赛道上,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各自科技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科技不仅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布局,也是全球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全球主要国家研发投入情况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持,目前,美国是全球研发投入支出最多的国家,这也使得美国的科技发展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总额为20141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达5815.53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8.9%,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仅次于美国,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为4680.62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3.2%,日本、德国研发投入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研发总投入8.5%、7%。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历年来研发投入情况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研发投入均呈现增长趋势,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球科技竞赛加速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而全球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却在严峻的市场环境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自主技术、生命科学等科技应用在各国的抗疫工作中,助力各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科技领域迸发出巨大的升级,也使得科技成为各国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化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赛也在疫情的推动下持续加速。——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美国企业研发投入最为活跃企业作为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强有力的支撑了科研体系的运行,推动了全球科技的进步。2020年12月,欧盟发布《2020版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根据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合计达到9042亿欧元,占全球商业部门研发投入的90%,占全球总研发投入规模的比重超60%。企业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部门。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其中美国以775家名列榜首,中国536家排名第二,欧盟421家,日本309家,世界其他地区459家。2019年美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75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477亿欧元,占比达38.45%,欧盟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889亿欧元,占比为20.89%,中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为1188亿欧元,占比为13.14%。日本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为1149亿欧元,占比为12.71%。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研发投入金额上看,美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最大,从侧面反应出美国科技创新环境更为健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中美企业研发能力差距较大从全球研发投入TOP20企业榜单来看, 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美国的Alphabet,2019年Alphabet公司研发投入达231.6亿欧元,同比增长24.37%,美国微软公司研发投入仅次于Alphabet,2019年微软公司研发投入为171.5亿欧元,同比增长14.18%,2019年,中国华为以167.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三,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23%。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纵观TOP20榜单,中国也仅有华为一枝独秀,而美国进入TOP20榜单的公司数量达10家,中美企业研发能力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ICT产业与健康产业成为科技投资重点领域从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企业行业分布来看,全球前四大行业贡献了总研发投入的77%,是主要的研发投入拉动力,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占比23%,健康产业占比20.5%,ICT服务占比16.9%,汽车业占比16.3%。由此可知,ICT产业和健康产业是目前全球范围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全球研发投资的重点领域。——中国研发投入现状研发投入金额持续上涨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速则先下滑再上升。其中,2010-2015年增速逐年下滑,2015-2017年再次回升然后随之下滑。2019年全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143.6亿元,比2018年增长12.5%。研发强度仍有待提升从研发强度(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R&D经费支出强度在2010-2019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强度为2.23%,比2018年上升了0.04%。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研发强度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色列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94%,韩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紧随其后,占比为4.53%,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典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均超过3%,美国和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均小于3%,分别为2.83%和2.14%。尽管2019年我国研发强度提升至了2.23%,但仍然低于美国在2018年的研发强度,也远低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因此我国研发强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看,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加速调整,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面对美国在科技方面对我国的制裁和打压,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双方的差距,加快追赶步伐,在关键领域加强国产化能力,最终实现摆脱被美国“卡脖子”的威胁。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2日,美国媒体发出一个警告,中国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科学界担忧,美国的科研水平将很快被中国彻底超越。CNBC电视网站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了10.3%,达到2.44万亿元(合3,78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去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计划在2020年投入约1,340亿美元用于研发。美国尚未公布官方的研发支出数据。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国家体制与经济体系的差异,两国相关数字并不能简单地进行直接对比。然而,一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走势越来越好,令美国科学界等领域的有识之士拉响了警告:再不正视这一问题,美国科研很快将落于下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证实,用于开发新服务或产品的研发支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统计局表示,到2020年底,我国共有5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运行。这一数字,是中国科研支出的最高纪录,但也是五年来最慢的增量增长,低于2019年12.5%的增幅,主要原因是支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正常的出现了相对平缓的转变。该报告还表示,去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约45.7万个项目,批准了360万项专利,比2019年的40%有所增加。在其他国家方面,作为经济总量略小的主要国家,英国在2020年的研发支出为114亿英镑(159亿美元)。英国计划到2024或2025年将研发支出增加一倍以上,达到220亿英镑。在美国,一个极为不合理,甚至荒唐的发展趋势令人非常担忧。美国统治阶层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改善自身科研能力的方面,却在过去几年推出了几项遏制、威吓甚至胁迫他国的政策,想要通过打击他国的手法,实现保护自己的世界科技领先地位。例如,美国在5G、芯片等领域不断威胁各国政府和企业,不惜用经济、政治、军事压力迫使他国拒绝中国技术的进入和发展。然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在这一领域影响力越来越不稳定的真相已经日益明显。随着世界供应链变得更加不稳定,中国和其他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自己的科研发展,而美国一部分人却忙着试图通过封锁和打压来阻止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据中国媒体报道,近期将召开的人大等重大会议将宣布一系列新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近年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在科研投入、创新主体等领域上,取得明显改善。不过,有券商认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包括在投入经费、研发强度等方面。申万宏源发表「十四五规划系列报告」提到,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及财政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投入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约2.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12.5%。按照研发投入与GDP比值衡量的投入强度为2.23%,按年提升0.09个百分点。该行指出,在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国的科研支出增加24倍,年均复合增速为18.4%;对比起美国,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的研发总支出仅增长1.2倍,年均复合增速只有4.4%。由此可见,中国的科研投入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势头。75%经费来自企业从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来看,中国早在2013年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国。另外,有关报告指出,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中,目前中国的科技经费约75%来自企业,政府的资金占比不足两成,同时,中小企及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周劼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其中两个数据的对比让国人直呼太“刚”了: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而全年科研经费投入则增长10.3%,科研投入增长超过GDP增长的5倍有余。近些年,我国科研投入每年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达到2.4%。科研投入的大手笔和稳定性,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的延续性、持久性,也彰显了我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第一生产力”是需要花大力气——大量资金和时间来形成的。世界各国都希望加大科研投入,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加大科研投入。严格说,科研投入是未来科技主赛道的入场券。科研投入带来科技产出,科技产出划出科技实力的版图。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研发占GDP2%是进入创新型国家门槛值。中国2015年进入2%的门槛,达到2.06%,2016年增至2.11%,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的2.09%,2020年2.4%,中国的增长曲线是一路向上。正是有了无论绝对规模还是GDP占比,中国科研投入的强劲增长,让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增速和发展潜力巨大,且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不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给予生活的便捷和幸福,新科技、黑科技也成了司空见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是为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披荆斩棘出一条新路,这是我们追求进步与美好的永恒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节奏,行稳致远,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当下规模与增速“太刚了”的惊叹,还有未来进入主要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编辑:张玲】【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原标题:日媒关注:中国科研投入居世界前列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日本《读卖新闻》1月1日发表题为《中国科技预算急剧增加》的报道称,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日本的科技预算自2000年以来长期处于同一水平,2020年为4.3787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3元人民币——本网注)。与此相对,中国的科研投入由2000年的约3.29万亿日元增至2018年的约28万亿日元,跃居世界前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并积极引进尖端技术。报道称,2000年以后,中国还开展了多项人才吸引计划。其中有的计划将目光聚焦于世界顶尖大学人才,2008年受聘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吉川荣和教授(主攻核反应堆工程领域)回忆称,中国希望借此提升大学的水平。另一方面,2003年日本约有1.2万名硕士选择进修博士课程,到了2018年,该数字减半至约6000人。报道还称,在被引用论文数量方面,2004年至2006年日本位列世界第四,但之后被中法等国赶超,2014年至2016年又滑落至第九位。日本政府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决定自下一年度开始,向大约1000名主攻尖端领域的博士生每人每年发放约230万日元的补助,除此以外还将设立规模为4.5万亿日元的专项基金,用以改善青年研究人员的待遇。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前副校长、笹川和平财团理事长角南笃表示:“中国的目的不仅在于引进技术,还在于为国内建立起长期人才培养机制。让日本研究人员出国增长见识固然很好,但如果对象国是军民融合的中国则要格外小心。”报道援引他的话说:“为在与各国的人才争夺战中获胜,政府应努力确保科技预算充足,进一步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支持。”
我国最有潜力的企业是哪家?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家第一都会想到阿里巴巴,要问我国科研做出贡献最多的企业是哪家?很多人应该不知道我国研发投入前15的公司,可以看到华为引领第一,而且还超出了后面接近5倍,第二就是阿里巴巴,腾讯排在了第六,联想排在了第十五,华为在任正非的引领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狼性,华为拥有很多专利 ,也研发出自己的麒麟芯片,目前最强的麒麟980,采用的是7nm工艺,而且已经再生产,性能已经能和高通并肩,甚至还有一些优势,在5G研发也是更有出力,在手机生产商中,华为是全球唯一能和三星、苹果对抗的公司华为“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努力奋斗”任正非曾表示:在未来华为将会研发投入200亿美元左右,如今华为在2017,已经投入了103.63亿欧元(约为897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对于一个私人企业已经非常高了,华为的努力也带来了回报,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芯片,而且在5G的研发上也排在世界前列在中兴被美制裁后,华为表示将逐步退出美国市场,华为就算失去了美国市场,未来也将会成为世界第一,相比排行在第二的阿里巴巴,在马云的带领下也纷纷投入了科技领域,阿里巴巴最值的骄傲的就是阿里云,如今阿里云已经排行全球第二,几乎与第一并肩,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公司,华为和阿里,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品牌,我们应该为他们加油!看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感想
众所周知,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可以说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势头可以说是相当迅猛,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这样的巨头,颠覆了中国。同时也颠覆了世界,但是除了互联网行业,中国的通讯领域也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在这两年硕果累累,而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任正非的华为。说起任正非与华为,这两年可以说是名声大噪,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已然成为了中国通讯行业的图腾与标志,华为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当初的默默无闻的交换机代理商,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通讯领域的佼佼者,这背后的艰辛离不开每一位华为人的付出,日复一日的加班,年复一年的努力,才成就了今日的华为。在2017年,华为成功击败瑞典爱立信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通讯设备厂商,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华为又成功的击败了如日中天的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品牌,直追三星,让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华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通讯的崛起,而在5g领域,华为更是成为美国高通、瑞典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纷纷追赶的对象,在技术专利方面,华为以1480个傲视群雄登顶世界榜首,一举确定了5G霸主的地位,让世界为之一震,更让对手措手不及。华为之所以能够在通讯行业迅速崛起,不论是手机业务还是5G领域,又或是如日中天的半导体行业,华为遥遥领先得益于其在科研领域的方面的投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华为在过去的十年间投入达到了4000亿,光是2017年一年就投入了100亿欧元之多,约合人民币870多亿,位居科研投入全国榜首,别说中兴联想这样的老牌巨头,就连世界巨头阿里巴巴也只能望“华”兴叹,要知道阿里巴巴去年一年也不过是20.3亿,差不多是华为的五分之一,足以见得华为的在科研领域的决心与毅力,从这方面来说,华为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土豪。华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给他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和不可估量的回报,在5g方面,华为虽然此前频频受挫,但是,强大的技术与稳定的环境,让他绝地反击,迅速突出重围,与22个国家建立商用合同,在半导体行业,华为更是独树一帜,今年的麒麟980芯片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六项全球首发,让高通苹果等芯片巨头措手不及,总之,在很多方面华为都走在了来自世界的前列,成为众多对手竞相追逐的对象,毫无疑问华为代表了中国,但在某种领域,她也代表了世界。如今的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可以说是一往无前,越战越勇,无论是手机业务、还是半导体业务,又或是5G领域华,为已然成为了中国的名片,不断的创造着历史,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为华为感到自豪,应为它来自中国,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欢迎积极留言,我是奇石互联科技,纷享科技热点,解析互联网趋势,感兴趣的就关注下吧。
注重公共健康研究 着力应对气候变化美2022财年预算草案大幅增加科研投入本报记者 刘 霞今日视点4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提出规模1.52万亿美元的2022财年预算案,内容包括全面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应用研究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成立新的气候部门,着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等。青睐健康领域研究鉴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美国肆虐,拜登政府建议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大力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今年年初,国会向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拨款494亿美元,作为应对疫情和救助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至今已经收到超过36亿美元的拨款,用于新冠疫苗、疗法和测试的研究。为恢复公共卫生系统,拜登提议2022年为CDC提供87亿美元的预算,比2021年增加23%,将是该机构近20年来最大增幅。这笔钱将用于长期的改进措施,例如提升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的效率,加强国家应对新出现疾病的能力,以及为联邦、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培训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等。此外,新提案建议额外向CDC拨款1.5亿美元,用于跟踪健康差距及收集数据,并拨款2亿美元给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用于调查美洲土著和黑人产妇死亡率高的原因。而且,根据新预算提案,美国最大的科学资助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预算将增加21.4%(90亿美元),总额高达510亿美元。增加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启动一个新机构——高级健康研究计划署,联邦政府将向这个机构投资65亿美元,加速推进癌症和其他疑难杂症疗法的开发。着力应对气候变化拜登政府将气候变化列为优先事项,一上台就宣布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议》。在3月份公布的基础设施规划中,拜登提出向清洁能源领域提供数千亿美元的资助,而新预算将通过大规模推动多机构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来进一步遏制气候变暖趋势。在此框架下,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预算将增长逾21%,达到112亿美元。增加的金额中,有9.36亿美元将用于启动一项新计划,促进弱势群体社区的环境清理工作和就业。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预算将增加25%以上,达到69亿美元,其中8亿美元用于气候研究,5亿美元用于气象卫星研究,以采用各式各样的新技术,研制能改善天气和天气预报数据并为公众带来关键信息的下一代卫星。拜登政府的新支出计划中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最大增长部分将出现在应用能源研究领域。美国能源部内清洁能源创新项目的资金将激增,其中2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就业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帮助美国在2035年实现无碳电力的目标。该预算还将把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经费增加27%以上,达到80亿美元,并向高级研究计划署能源局拨付10亿美元的资助,以及成立一个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低碳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丹·拉绍夫说,总体而言,拜登在过去两周提出的支出方案将是有史以来在气候和清洁能源方面最大的投资,比奥巴马执政期间的投资额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拉绍夫说:“期间会有一些反复和调整,但我认为它的整体趋势是向上向前发展。”投资基础科学研究拟议的预算包括为美国第二大科学资助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增加20%的资金,使其年度预算达到102亿美元。其中包括用于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研究的12亿美元,以及用于促进科学和工程领域种族平等的1亿美元(增长约50%)。拜登的提案计划把基础研究经费增加到94亿美元,并重申政府计划在NSF内部设立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理事会。拟议预算中没有列出该理事会的具体资金要求,但拜登建议向NSF追加500亿美元投资,以推动美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国会最近也表示有兴趣大幅提高NSF的预算,并增加一个技术理事会。美国国会和拜登政府都表示,鉴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加大了研发方面的支出,美国也必须如此。拜登政府计划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增加6.3%,达到247亿美元,包括为“阿尔忒弥斯”计划增加5%的经费,该计划旨在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此外,NASA的地球科学计划2022财年将得到23亿美元的资助,比2021年增加15%,旨在“启动下一代对比观测卫星项目,以研究迫切需要回答的气候科学问题”。2022财年将于2021年10月开始,白宫预计将在春季晚些时候向国会提交全部预算,最终预算方案需要国会通过。【来源:科技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新华社柏林5月14日电(记者张毅荣)德国政府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升至3.13%。《联邦研究与创新报告2020》每两年出版一次,主要介绍德国研究和创新政策的现行结构、重点和目标。该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在研发领域投入约1050亿欧元,占GDP比重已达3.13%。德国目标是2025年将科研投入占GDP比例提高至3.5%。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安雅·卡利切克表示,德国在许多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要归功于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目前处在疫情期间,更要眼光向前。为此,必须要有良好的教育、深入的研究和足够的创新。卡利切克表示,联邦政府目前正在加大在基础设施、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数字化与技术主权、医药研究、气候保护科技是德国科研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