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听广州医科大学这位优秀学姐怎么说群生不夭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听广州医科大学这位优秀学姐怎么说

人物介绍姓名:林燕萍年级:2017级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张建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爱好:挥拍运动 (特别是羽毛球) 瑜伽, 看动漫1、当初也还是懵懂的我指缝很宽,时间太瘦,两年半的时光悄悄从指缝间溜走。依稀记得2017年6月刚做完腿部手术的我,渴望和别人一样能够准时入学,但还是没有如我所愿,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不能独自行走。好在导师为人很好给了我足够的休养时间。2017年10月,我才正式的踏入广医这个美丽的校园,踏进充满未知的基础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创新实验室。由于入学比较晚,各门课都有点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但还是告诉自己,只要认真对待,都不会有问题的。就这样,我拄着拐杖穿梭在各栋教学之间,别人用10min就走完的两点一线,我却每天花40min才能完成。然而所有的困难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顺利了地克服了,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考试且身体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第二学期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带着好奇和憧憬去探讨每一个未知的事物,虽然也时常感觉到懵懂与无知。但也许是生活告诉我,路在脚下,只要你脚踏实地,多难都有解决方案,多慢都能走到终点吧。所以当遇到困难时,我不再唉声叹气止步不前,而是第一时间想到既然是个问题那么就有解决的方案。在这个创新实验室里也使我懂得了只有勇敢尝试新鲜的事物,生活才会有新的突破。2、如今成为大师姐的我两年的时间既长也短,转眼间,我也变成学校里比较老的大师姐了,也时常有师弟师妹问我一些搞科研的经验。其实我觉得搞科研说起来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就要心静;第二要有规划;第三就是要脚踏实地,不怕失败;第四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对于一个搞科研的人而言,我觉得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做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场持久的战役。你要有耐心恒信毅力去解决每一个出现的小问题;去探讨每一个存在的小细节。正如前我所述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样,倘若我心态不够好,我会由于病痛充斥着浮躁,自怨自艾,自暴自弃,那么我就不能安静的看文献,安静的思考问题,安静的解决问题,安静的做实验。而且当你在无数次实验失败之后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你不至于气馁甚至迷失方向,所以说良好的心态是科研之路的基础。我这两年获得的科研小成果得益于我拥有一颗安静的心。第二就是要有规划,规划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我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长期规划,例如这学期有6个月,我要完成哪几件事情,然后再把这几件事中的每一件事情做一个短期的规划,每个月或每个周甚至每天要完成这件事情的哪一部分,这些都要写清楚,然后按计划执行。我每周日都会把自己下周要完成的事情列出来,然后具体到每天哪个时间点完成哪部分。就这样细化时间及任务。你就可以把实验有条不紊地穿插来做,同时完成多个课题不成问题。图片来源于wang'l第三就是脚踏实地,不怕失败。这是谈烂了的话题,但是真的很重要,因为在科研实验中失败无数不在如同家常便饭,所以必须不怕失败,微笑面对失败,脚踏实地的去多考虑解决方法,一个困难总是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我们需要多考虑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能随机应变,在实际实验工作中,往往可以让我们得心应手。多反思,在我们工作中,总是会有一些小细节致使些实验失败,我们要尽可能的学会多反思,反思这些失败的实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多反思才能让自己在下一次不至于犯下同样的错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会总结,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科研实验中,不但要总结,而且还要把总结的内容用文本形式记下来,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十分有价值。3、师姐的话以上是自己学习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和行事方式。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保持好心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前行,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图文来源:林燕萍本期编辑:吴欣忆 责任编辑:蔡皓然 审核老师:练雯

老流氓

成绩一般的青少年,为什么更要培养科研素养?

提到科研素养,人们往往在心中产生一种“距离感”。少年英才在高中就做出了科研成果,而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唯一目标是取得好成绩。有些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很优秀的人,在学习上也很努力,只不过学习成绩一直处中游水平。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科研项目总是和年级第一第二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认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是首要的,然而,训练科研素养对成绩不出众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孩子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还是一般图片来源:摄图网的确,参与科研项目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直接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一些家长和学生偏向于短时间能提分的学科辅导,而高中生参与科研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短则三个月,多则一整年,才有可能取得成果。靠研究取得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跟随导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高中生有机会阅读大量中外文献,进行探索、分析。这不仅需要思辨能力,也强调了跨学科思维。在研究过程中,青少年会获得基本的学术素养,学会用客观理智的思维看待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方式,更能获得优秀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在未来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学术研究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图片来源:摄图网在科研项目中,学生能培养学术素养,这是无法从普通课程中得到的。研究意识和学术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在校学习,更会在多种方面帮助学生的一生。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幸接触科学研究和学术项目的人有机会提前培养科研素养,并从中受益终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巨大的困难图片来源:摄图网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和挑战。例如,在一个研究开始前,研究者通常需要收集、整理大量文献信息,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从而确定自己的选题和研究方向。这个过程是巨大的挑战。在反复尝试、克服挑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整理文献的速度随之上升,为他们战胜学习生涯中的困难奠定了基础。培养学术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学科成绩平平的孩子可以从每天的学校课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科研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在通常会设计高层次的问题和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成绩不出众的学生可以抓住机会勇于尝试,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训练自己的学术思维和素养。另外,大多数学校都组织了各类学科社团,比如物理竞赛小组,机器人小组,等等。这些社团往往欢迎成绩一般但有所追求的普通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以社团活动或项目的达成为目标,潜移默化地完成一整套科研学术训练。社团活动中的困难不像是“做题”那么单一。规划活动时间,写项目计划,协调社团成员等任务都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创新。在反复尝试与调整的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困难与挑战,自然而然地完成从普通学生到优秀学生的蜕变。科研素养令人受益终生。对有志于去海外求学的青少年来说,在高中时代就习惯了解决问题、迎接挑战,那么在未来更能适应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当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立业、成家、投资等重大抉择时,在青少年时期训练出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判断力也能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抉择。人生的岔路口图片来源:摄图网得到世界级高度的眼界即使是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孩子,也具有无穷的潜力,只是有些人不愿踏出舒适区,没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当一些青少年还在满足于自己平凡的校园生活时,另一群同龄人已经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在RoboMaster 2019高中生机器人夏令营决赛中,近百名来自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精英高中生展开比拼。在夏令营中,这群高中生们在专业的机器人研发环境中,与海外同龄人一起,在导师的帮助下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潜力。[1]他们在研究中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的科技,在展示原创成果和答辩时面对领域中最顶尖的专家。在夏令营结束后,参赛者的眼界已经提高,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无独有偶,在为期一个半月的2019全国青少年微信小程序编程创意营中,100余名学生经过课程培训,设计开发出数个小程序产品,包括提供历史学科知识复习的“知乎史”,快速换算数学公式的“LYC计算器”,快捷记录草稿的“超稿”等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2]这些原本对编程不甚了解的高中生,在完成培训和项目工作中不仅学会了新的技能,更是创造出辅助学习的产品,帮助自己和他人提高学习效率。在培养专业学术素养之余,他们更是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上获得了整体的提升。更高的眼界图片来源:摄图网具备未来人才素养,更具竞争力纵观全球历史,无论是什么职业,几乎每个名垂青史的人都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力与创造力。美国历史学家与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伯恩斯[3]说“领导力是世界上最容易看到、却最不被人理解的现象”。曾格尔提出的领导力十大关键中就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战略高度”和“创新能力”。[4]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就是兼具领导力与创造力的代表人物。他的领导力让他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而依靠超凡的创造力,他不仅把火箭送上太空、把无人驾驶汽车送上马路,还计划建造火星基地。领导力与创造力不仅能让人在升学、求职中更具竞争力,更是未来人才在时代发展中抓住机遇、甚至改变世界的关键。领导力是成功的关键图片来源:摄图网领导力与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其基础是完整的科研素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战略高度的眼界、迎难而上的品质都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特质。无论是在课堂学习,校园活动,还是校外活动中,只要有意识地培养科研素养,原本平凡的孩子也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解决、分析问题能力、遇到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有格局有高度、又不乏创造力,是未来的世界建设的中流砥柱。科研素养为孩子的领导力与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关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在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父母从孩子青少年时期做出规划还不晚。也许孩子的成绩在学校不拔尖,但只要肯下功夫培养学术思维,依旧有无尽的潜力可以挖掘。从高中时代开始培养的科研素养,将对人的一生有更深刻的影响。结语不要因为孩子看起来成绩普通,就只抓学习,忘记了培养孩子更深层的素养,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已经满足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青少年将获得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能力,提高眼界格局,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参考文献:[1].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9-08/12/content_188640276.htm[2].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9-08/31/c1124945363.htm[3]. Loftus, E. F., Miller, D. G., & Burns, H. J. (1978). Semantic integration of verbal information into a visual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4(1), 19–31. https://doi.org/10.1037/0278-7393.4.1.19[4]. Zenger, J., & Folkman, J. (2014). The Skills Leaders Need at Every Level. 5.

斗牛牛

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九种品质

万事万物都是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酣畅,看起来靓丽,做起来费力。实际上教科研的天并不大,海并不阔,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也许就是职业的本质、职场的峥嵘之态。不过,如果看透教科研本质,你还爱它,爱思辨之愉乐,爱传教之豁达,爱读书之享受,爱撰文之抒怀,也许你真是一个天生的教育研究之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所需要的九种品质。坚韧的耐力教科院就如同一座百花园,有雍容的牡丹,也有艳丽的桃花,但更多的人像深山里的波斯菊,漫山遍野,连成一片。花朵不是最美,色彩也不是最艳,但却是最坚韧的、最不惜力的。一心一意地想做教育科研,就必然要经历学术研究的寂寞与孤独、艰辛与劳苦、迷茫与释然。波斯菊的花期从4月到9月,从春天到秋天,经历了风霜,尝遍了酷暑,看到了阳光,迎来了彩虹,真可谓天道酬勤,不负韶华。持久的自律苹果手机的发明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实际上,“活着也是为了改变自己”。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是不抱怨、不气馁以及苦行僧般的自律。教育科研人员需要过一段极端自律的生活,而不是随心所欲、放飞自我的生活,不断拓展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对自己狠一点,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境界,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美丽景象。敏锐的智慧教育科研是一项为人又为己的工作,需要用开放思维、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推广普及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善我们的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需要智慧敏锐的研究思维。教育实践是一种充满机智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机智,因此,优秀教育研究结果,往往不是对教育事件的批判、沉思的结论,而是深刻又敏锐的教育观察,以及对教育观察的想象、推理与判断。多元的知识知识多元、文理兼修是优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让教育研究者能够敏于思、善于行。教育科研课题是因时因势变换的,需要视角变换的迅速敏捷,需要思想变迁的联想想象,需要能力转化的机智灵活,需要方法迁移的无缝对接。教科研人员都是“杂家”,需要多学科背景,需要专业交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勤奋的钻研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而这种人生蜕变,除了夜以继日的观察、体验、阅读、实践,除了争分夺秒的思考、辩论、写作、表达,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教育科研人员是具有极端钻研精神的人,能够坐得住教科院的“冷板凳”,具备好学好问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抱怨,敢于迎接职业挑战。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靠的是实践经验、灵活机智,靠的是融会贯通、善始善终,需要经历跌打碰撞中头破血流的艰难过程,也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更新过程。在教育研究中,个人经验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强烈性,成为了教育研究关键。乐观的情绪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却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永远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过:“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旺盛的好奇心教育科研是一项变化莫测、捉摸不透的探索工作,更是一项思想启蒙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更需要浪漫主义,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既需要攻克教育理论,还需要直面教育现实。教育学研究需要回到学校鲜活场景中间去,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中,生成研究的欲望与冲动。面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用教育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投入情感,在教育故事中寻找教育机智。超强的行动力教育科研人员既要有学者的气质,也要有专家的沉静,有教师的韧性与耐力、也有管理者的执行力与行动力。教科院所追求的是走向现实生活的研究,不是书斋式、学院派的坐而论道,更不是纯学术圈子的自娱自乐,不是论文导向、职称导向、更不是利益导向,而是行动导向的研究,是力图建立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关联的研究,更是一种走向行动的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一些真知,更多的是推动学校实际的变革。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本文根据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我与教科院同成长”教职工演讲上的寄语整理

得其所谓

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心酸之路,科研冷板凳并不好坐,过程太艰辛!

励志的过程很艰辛中国基础科研为何差?目前网络上经常会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非常差,主要是科技科研人才素质不高,但是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如果说二十几年前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人才匮乏,那么还是一个原因,那么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非名校博士不能入职,没有海归学习工作经历必须考核的形势下,中国名校中的科研师资力量并不比海外名校差很多,然而为何中国的基础科研还是被诟病,在战国做基础科研的大牛纷纷出海?从清华的颜宁到北大的许成阳在回国后多年再次选择出国,他们都是中国基础科研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基础生物学,一位是数学,都在国际科研界上声名显赫,但是在国内却被吐槽做的科研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贡献!更有人认为颜宁就是借助冷冻电镜的机械式科研劳工,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全球有冷冻电镜的机构有很多,但是能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并没有多少人!国内一些炒作大项目的科研大牛,在失去大团队的助力和增光,他们去了海外甚至连副教授的岗位都很难胜任!中国科研两重天工科为王的中国科研在中国社会务实的态度下,快速的应用工科待了的经济价值最大,而基础科研却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科研回报率非常的低,加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据排名,各大高校都对各项数据非常看重,就拿国家三大奖为例,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非常容易获得,而基础科研的国家自然大奖却多年空缺,甚至获奖的人胜之不武,什么透明计算等等的争议甚至引发国外科研圈的嘲讽,因此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科研项目不管研究者的水平如何,只要会讲故事,可以快速经济转化,设立大项目就可以获得大量科研经费,可以组建百人的大团队,中国一些科研大牛都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把他们送上神坛,基础科研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出成果很难,不像工科应用有固定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做冷门的科研人员,面对单位严格的考核,申请不到经费、没有人来帮忙,甚至连研究生的招生指标都被剥夺,因此在中国并不适合基础科研人员的发展。静坐冷板凳,坐等翻身中外科研思维的不同在国外做科研主要是兴趣爱好去探索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现象,而在中国却以应用和经济价值为导向,因此中国的科技大部分靠欧美科技输送,在欧美基础科研新发现的基础上,然后做科技应用转化,这也是为何中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少的重要原因,就拿两弹一星来说,虽然中国做的非常好,但是那都是在欧美科技基础科研上应用的成果,用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在中国科研界想要做基础科研,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首先,耐得住寂寞,其次,需要四处求人,在基础科研没有明确方向前,很少有资金和人员来帮助自己,最后需要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基础科研只能靠论文来为自己证明,一篇高影响因子的基础科研论文需要多年的实验数据基础,这样才会结束自己坐冷板凳的状况,申请项目才会得到支持,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团队帮助

惊天破

兴趣与乐观?学术与科研?理工科留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从十八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经历本、硕、博三个阶段,王亚舟始终在工科专业学习和研究,获得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香港中国银行创新中心。近期在《启德教育中国学生理工科留学报告》的采访中,他谈到工科学生中固然有天赋异禀者,但更多的还是经过辛勤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摸索出自己治学乃至做人的正道,成为事业起点上的优胜者。内在素质:吃苦耐劳、孜孜以求源于兴趣与乐观王亚舟认为,理工科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便是吃苦耐劳和孜孜以求。有的人可能听到这两个词就打了退堂鼓,但在他看来,要做到这两点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很多人挑选专业时把就业率和薪酬放在首位考虑,不能说这些因素不重要,但终究未免本末倒置。没有本能的兴趣驱使,学习是枯燥的,研究是寂寞的,深造是苦涩的。最终,或难以持久,无法坚持到底;或勉强捱到毕业,而成绩或研究成果差强人意。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和薪酬再高,也难保你不沦落到负几倍方差之外去。反观那些选到自己中意专业的人,其旺盛的求知欲可以轻易将寂寞与枯燥幻化为难能可贵的专注,而专注二字,便是助你走上成功之路的不二法门。当别人称赞你吃苦耐劳,而你心里明白自己其实乐在其中,当别人佩服你孜孜以求,而你知道自己只是在探索未知的冲动下焦渴难耐时,成绩与成果自会顺理成章接踵而至。求学路上,只有兴趣作为原动力自是不够的。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种种始料未及的困难也会相继浮现,所谓初心和梦想被现实轻易击碎。原因数不胜数。这时一个老套的词便派上用场了—— 乐观。乐观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态,或性格倾向,有的人天生不易产生挫折感,在困难重重的境遇中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但这类人只是极少数,难道天生悲观的人就不配学理工科?以王亚舟的经验,其实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不断扩展自己的眼界,积累更多的经验,逐渐修炼至平和乃至乐观境界。他曾从很多朋友和媒体那里听到某某博士生不堪重压选择轻生的消息,这种选择在外人看来似乎难以理喻,但实际经历过却也不难理解。总体来说读博是个不断聚焦,不断深入细分领域的过程,而学生的“生杀大权”又掌握在一两个导师手中。毕业的压力,课题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都在与日俱增。王亚舟认为,这时反而更应该挤出时间与社会各界人士增加接触,挤出时间广泛阅读其它领域的书籍,利用假期和开学术会议的机会四处旅行,尽量打开眼界,放松身心,从更高的角度看到自己目前身负的压力其实大多源于自己的狭隘和闭塞,世界是多么难以想象地丰富,充满各类机遇,千万莫把自己限制在此时此地。外在素质:专业背景、学术写作、科研能力工科学生实际上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学科基础。在工作中,一个理科基础扎实的工科学生,往往比其他人更能获得重用。尤其是数学类、物理类的专业学科。以王亚舟所在的金融科技领域为例,掌握各种数据科学算法的应用方法,只是普通数据分析岗位的敲门砖;而精通核心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才能在该领域觅得更加高阶的算法工程师职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某一细分领域有创造性见解,一方面也尤其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否严谨,是否经得起推敲。工科的创造性,很多情况下,是将海量文献阅读与个人(或团队)独特经验相结合后迸发出的。例如你所在的科研小组在移动通讯领域某组问题的研究上长期以来走在前沿,却也遇到了前人未曾遇到过的边缘效应衰减问题,而你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某算法存在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于是开始论证和试验,若结果符合你的预期假设,则尝试付诸文章形式发表。这是基于前人积累之下顺理成章的过程,而绝非没来由的空想。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在整个学业期间,学校、科研团队、导师,乃至会议/期刊文章的审稿人,无时不刻不在帮助你锻炼,故而不必多言。科研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是线性的积累,而科研则是需要常走回头路的痛苦的螺旋式前进。所以科研格外考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乐观精神。以破案过程类比,科研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细微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珍贵的线索,然后沿线索踏上漫长的寻证阶段。比如理论推导,比如设计验证试验,比如积累试验样本,比如无数次因试验结果不理想而推倒重来。王亚舟认为,只有对课题抱有极大兴趣,同时在不断自我否定中依然保持乐观情绪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而不

一则科技新闻,显示出中国目前社会高素质科研人才严重的匮乏!

急于科研创新的地方政府一则地方日报的科技新闻居然惊动了新华社,《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这篇报道,宣布中国河南省南阳市创造了世界性质的科技发明,可以直接消耗水来作为燃料驱动汽车的运转,听着就像上世纪存在于美国和中国等地“水变油”科研骗局的衍生兄弟。然而还获得当地政府的巨额资助,当地的书记还用It`s very good!国际化的赞美来表达欣喜的心情!引发新华社记者的关注,然而当记者去当地采访时,当地的市长和书记却蹊跷地全部外地出差。在深入当地企业采访时,却发现了很多的漏洞,首先这家企业的名声狼藉,其次,该企业的技术员用保密来敷衍记者,但是透露出“汽车加100kg的“制氢材料”和300升的水,可以跑300km,至于制氢材料的配方属于商业机密,不能被公布。”一名网友的留言最有代表性“流传了多年的骗局,现在还可以用来骗,真神奇!”为骗局买单的是谁?然而随着记者的调查,南阳市并不是唯一接受这家水氢发动机的地方政府,全国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科技创新而引进了男严格年洛特斯青年汽车,用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为各地的政府争光添彩!且不说一家缺乏科研平台和科研人员的地方企业如何开创世界性的能源奇迹,就拿中国知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的“水变油”项目成为高校间的笑谈,这起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科研骗局,早已被世界科技圈所否定,结果却还被中国地方政府大肆的宣传,说明了中国社会目前缺乏最基本的科研判断!根据2018年中国本科学历人口比例,目前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但实际上,从恢复高考以来,40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9577万人,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仅有4800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比例仅有3%!科技创新,首先有人才基础造成南阳水氢发动机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目前社会人口普遍的科研素养较低,就连科技经济最发达的深圳市都面临大量高科技人才的缺口,深圳市不得不为了提升当地的人口素质,每年划拨120亿元用于科研基础研究,其中一部分用于科技引才,为高科技人员开除100年薪,政府替这些稀缺人才每年缴纳30万的个税,也就是在深圳的高端科研人才100万年薪下,每年少交30万元的个税,从而增加了深圳市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南阳市与其花费巨额投资在不靠谱的水氢发动机上,还不如像深圳市学习,多引进真正的高科技人才,首先对基本的科研理论常识有了清晰的判断,然后再考虑所谓的科技创新产业!

大骗子

雷红帅: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素质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青年人要有勤于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魄力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一点,年轻人应该有家国情怀。”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红帅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雷红帅与团队一直从事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性能评价相关研究工作。如今,复合材料在生活当中运用相当广泛,诸如滑雪板、渔具、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都有应用。复合材料密度比传统金属材料小,强度却比传统金属材料高,同时,复合材料的可设计空间更大,可以实现强度和模量的调控。基础材料普遍情况下都不具备这个优势。2016年至2019年,雷红帅团队和中车集团联合开展磁悬浮列车复合材料悬浮架结构研制工作。悬浮架结构是磁悬浮列车系统里面关键的主承力部件,原先一直采用金属铸造结构,重量大、零部件多、集成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磁悬浮列车速度提升及整车运载效率。由于悬浮架结构载荷形式多、构型复杂、一体化制造难度大,同时需考虑材料的阻燃特性等问题。当初课题启动之时,磁悬浮列车复合材料悬浮架结构研制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雷红帅团队夜以继日,不断摸索。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成本高,为了提高效率、保证成功率,雷红帅与团队工作人员经常连续实验二十几小时,困了就睡在实验室的地板上。科研的道路没有一帆顺风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阶段性的胜利后可能面临接连不断的失败,雷红帅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尽管实验一次次失败,但是失败也能够提高认知水平,分析为什么失败,作为下一次的借鉴。我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次的结果。”“虽然中途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几次,但当有一天我们发现做出的结构件与预期尺寸偏差很小的那一刻,我们如释重负,晚上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雷红帅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雷红帅团队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工艺力学仿真、模具设计和低成本制造等技术途径,突破了大尺寸主承力复合材料异型部件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问题,首次实现了全复合材料磁悬浮列车悬浮架结构研制,与原金属结构相比减重达到38.4%,成本降低20%以上,抗振动性能提高60%以上,且已通过静强度与刚度、模态阻燃、烟毒、老化和油漆附着力等工程应用相关指标要求,该成果未来有望应用于我国新一代高速磁悬浮列车。谈起青春里最热血的回忆,雷红帅说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的那一刻。“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这么多年,我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不管是读书还是从事科研工作,雷红帅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科研热情,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雷红帅认为,广大科研青年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素质,而不是急功近利。“绝不能为了一些研究成果而编造数据。”雷红帅说,科研和学术应该保持严谨的态度,“学生应该静下心来,深入科学研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然你从事了这个行业,你就必须去热爱它。”特别鸣谢:中国科协推荐专家。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过度益也

王志刚:科研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1日(星期一)8时45分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贺德方、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贺德方、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中国日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您在前不久的部长通道采访中也提到要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导科学精神。请问科技部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谢谢。科技部部长 王志刚:谢谢,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任何主体及其活动都必须要有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是社会构建和营造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主体本身构建的。学风作风问题也好,还是伦理问题也好,都是如此。对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看:第一,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和避免出现坏的一面。所以,前不久我在接受部长通道采访中说,要趋利避害。人类发展也是如此。比如,在远古时期,雷电引发山火,害处是把山林烧了,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但是,当有的人把山火带回家,用来加工食物,这样就使人有更多的营养,促使人类比其他动物脑容量更大一些,身体更强壮一些,这就是趋利避害。像核的利用,原子弹对人类肯定是有破坏性的,但是进行核能利用,转变成一种新的能源,就是有利的。今天的科技仍然有这样一种趋利避害的要求。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它带来的是在工具方面、在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延伸,或者新的一种贡献,但同时,生物识别,对你的声音、对你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会不会有隐私问题?基因编辑也是,有利于更多了解我们自身。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疾病的方法,实际上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在逐步认识、逐步提高。比如说,2003年出现的SARS,让我们有点手忙脚乱,现在H1N1、H1N9、埃博拉等病毒,一点也不比SARS威胁小,但是我们现在应对从容,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当然,就病毒本身来讲,我们既要研究它,又要防止它扩散,这又变成一个趋利避害的问题。第二,刚才你提到的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发挥科技的扩散性、渗透性,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这就需要我们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当然还有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一项科研活动该怎么做,一项科技成果应用该怎么做?科技部很关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定,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引导、进行约束。要告诉和引导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使我们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同时,也希望新闻界和媒体朋友在这方面多做宣传。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很重要的一点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谢谢大家。

红灯区

爆红的90后高校教授,在以科研为本的时代,一切都有可能!

从最近一段时间,人们似乎都非常关注一些90后的人已经成为了高校教授了,年轻、学霸、教授、大学似乎是非常吸引关注度的字眼。更重要的是这几位90教授都是本土培养的,不是海归人才,这样更有话题意义。9月26日一段名为《90后博士获聘教授:我其实不是学霸》的视频中,胡剑作为华东交通大学首位90后教授接受采访。他表示,自己并非学霸,“能够有一点小成果,可能更多还是因为我们比较用功一点或者说勤奋一点,有好几个月都是6点左右去实验室,晚上12点才回宿舍。”视频一经发布,很快引发热议。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这位90后有何过人之处?对此,华东交大官方网站曾发文提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顺利成为教授。而在胡剑自己看来,成为教授或者当选硕导,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与毅力,“如果能够投入大多数时间潜心科研,肯定会有成果,别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从学校官网信息来看,胡剑,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卢柯院士,曾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师昌绪奖”、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等。现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本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另外还有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也引起广泛关注,美女博士、教授总能够吸引民众的眼球。出生于1991年的李琳是在2019年7月起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她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此前于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李琳的研究领域包括开发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哺乳动物生殖系细胞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她曾于2018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的论文,并曾在《Cell》合作发表《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一文,以及在《Cell Research》合作发表《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一文。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万龙教授,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万龙在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不过他也是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万龙围绕智能重载机器人和有色金属搅拌摩擦焊方向,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SCI他引400余次,3篇论文为《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热点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编推荐亮点文章;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5项。其实,从几位90后人才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出,他(她)们都是依靠研究成果来获得别人的羡慕的。每一个人都要有大量的或者重量级的成果,比如有“nature”“science”等期刊的文章,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背后凸显的也是我国当前的学术环境实际上是以科研为导向的,科研的成果不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的产生多么大的作用,而是在于发表在足够知名度的期刊上面,从而提升学科科研影响能力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简单的说就是科研就是一切。这种机遇或者说成功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可能。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除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一些指标之外,对于每一个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指标还是科研指标,科研指标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论文指标,以科研为导向的模式实际上也是以论文为导向。对于所有的论文,虽然很难知道其价值究竟如何,因为所有在有影响力期刊上发文的文章,学校宣传机构都会用“重大突破”“重大影响”等等形容词,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论文生产大国。道理很简单,以科研为核心看论文指标就像以钱为核心看钱的多少一般,虽然我们经常说高校教师要能够起着模范作用、要能够教书育人,但是许多搞科研厉害的,教书育人不一定真的行。教授在今天似乎也只是成为了研究能力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学校争取人才的一种手段,一个合格的教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可能很多学校不回去考虑也不想去考虑,唯一能够考虑的就是科研厉害就行。

打击者

年轻人应如何探索漫漫科研路

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入学术深似海,是迷茫之路,漫长之路,痛苦之路,煎熬之路。只有不断的去坚持,去突破,去前进,才会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每个年轻人在最初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期,面对科研无所适从。1.如何选择科研方向科研新手起初在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应以问题为导向,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选题方向确定之前要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人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问题,你是不是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通过和导师不断反馈式的交流,来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以此提高自己做研究的品位。2.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刚开始做科研时,必须重视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以避免外界各种干扰,若有一点放松警惕,来自学业、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会让你忙得团团转,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科研问题。科研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会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做好科研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沉淀自我,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超越。3.如何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是每个科研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阅读能激发人的思考、分析、认知和判断,书写和表达等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积累知识并建立起对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研究问题的辨识能力;加快吸收新知识,提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断突破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大量的阅读和研究积累还能建立起不同知识领域的链接能力,这种链接与应用会随背景知识的积累而更加流畅,学会融会贯通,进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科研的突破点往往在交叉学科之间。4.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英语的写作逻辑和写作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英语科研能力。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全面进入英语科研写作状态。5.如何提升专注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事情需要从一而终的专注。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自己能力范围累和自己的时间内定好自己的目标,提升自我的工作效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无论是搜集资料过程中,还是在听讲座时,都要有意识地搜集与自己科研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为做科研提供素材和灵感,也是创新点的来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科研路,需要我们保持专注的心,不断的去摸索去研究,不断的在科研之路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相信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科研之路上会越走越远,越来越好。文字|天阑 编辑|尹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