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爱因斯坦的科研思路是啥?为啥他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成就大灾难

爱因斯坦的科研思路是啥?为啥他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成就

前面的文章我多次讲解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为啥能够给在年轻的时候做出如此卓越的科学成就,这一点不禁让无数科学家感到好奇,今天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谈谈。首先你还是需要了解爱因斯坦所处年代的物理学发展情况,当时是牛顿力学无所不能的时代,所以有科学家直接断言:牛顿力学就是这个宇宙力学的终极理论。因为当时牛顿力学的确是把99%的问题都解决了(注意:当时还没有研究到微观领域,所以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还没有进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按道理来说,后人再努力也无法做出突破性的物理成果,因为牛顿力学相当于给物理学大厦打了一个稳固的地基,后人只能在地基上面做一些修补工作。但是当时有个问题一直没解决,那就是光速问题。按照经典的伽利略变换,速度这个物理量是可以叠加的,比如一列火车以速度4m/s往左走,此时车里有个人也往左跑在车里计算出来的速度是1m/s,那么地面上看车里面的人速度肯定就是4+1=5m/s。也就是说速度是可以直接相加的。但是随着人们的测速仪器越来越先进,人们终于可以精确的去测量光的速度,这一测量不打紧,居然发现光速相对于任意参考系速度都是固定值。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还是有一列火车往前走,如果车里面有个东西在跑,速度的确是可以简单加起来。但是车里面跑的东西不能是光,如果是光的话,无论车里面看光速度还是地面上看光速度都是C不变。这也就意味着说光速是不需要任何参考系永远都是C不变。这与我们的直觉非常违背,速度这个物理量应该是相对的才对,换了一个参考系原来处于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能速度变为0,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也就是说速度本身就是可变的,看你选参考系是啥速度就是啥,但是光例外。为啥光例外,当时无人能解释。所以大家明白了没?其实“光速不变”并不是某个科学家用某种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而是大量人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原理,采用不同的仪器测量出来的。虽然我们理论告诉大家光速应该是可以变的,取决于选的参考系。但是实验却打脸理论了,实验告诉大家光速不依赖任何参考系且永远固定为C。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的科学家可能毕生都去研究光为啥不变,去寻找各种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爱因斯坦却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既然实验说光速不变,那我就姑且把这个当做真理,看看往后推理能得出啥结论。结果一推理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居然也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1秒,也没有绝对的1米,相同的物理过程在某个参考系下是1秒,换了一个参考系也许是1年,同样的道理,相同的棍子在某个参考系下是1米,换了一个参考系也许是0.01米。所以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成就,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直接以实验的结论作为真理,去挑战了人类几年前的直觉和常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爱因斯坦当时的思路,其实是直接把实验结果当真理,然后往下推理,得出一个结论,尽管这个结论与直觉违背,但是相信这个结论,看看能做出啥,所以才发现了狭义相对论。这种科研的思路其实在爱因斯坦之前尚未有人做过,以前的人都是先猜想某个理论,然后再去做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不断去修复完善这个理论,也就是先猜想理论后实验,而爱因斯坦则是直接以实验的结果为前提,往下推理出一个理论来,相当于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打破常规的科研思路,敢于挑战人类直觉的智慧,才是爱因斯坦做出伟大成就的法宝。我是小彭来给您解惑,如果喜欢文章可关注。

老龙死矣

请听我说:科研工作的正确开展思路!

对待未知课题的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从许多优秀学者的研究工作发现:他们往往深耕于某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对于探索地球生物和社会科技进步的某些研究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或即将带来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在众多的论文资料中,其他研究学者曾对这一个问题做了哪些基础性研究,得到了什么启发,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有研究透彻。假如我们选择对于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应该采取什么研究方案,这种方案会达到什么预期效果,这个效果有什么广泛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这反映了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选择题目的一个大体的思路。如果面对需要展示研究成果的时候,短时间内按照这个大体的思路去表达,对方听了就会非常的清楚。这也是对待科学研究的一种求索的态度,按照这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开展研究工作,清楚自己的研究有多大意义、别人的贡献和自己所做的工作以及自己这些工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价值。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 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徐司羿)

目的地

科技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有三个主要思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正在组织编制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改革发展做顶层设计。他说:“我们主要的思路一是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二是要紧跟研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要研判新阶段的特点,要坚持中国特色,制定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要依靠科技人员,科技活动重点是人的活动,是一批科技人员、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的活动,所以要围绕他们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够投身并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领域作出一番事业。三是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王志刚表示,总的来看,在新的时期我国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真正为我国的全面发展,为我们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为我们国家更加安全作出科技的贡献。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欢乐园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抚仙湖

研究生科研思路什么样?长理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揭晓答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6日讯(通讯员 杨力铮 明珠)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一届“云影讲坛”之“科研思路”在云塘校区图书馆大报告厅举行。科学家、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作了题为《说说科学研究的思路》的学术报告。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以《静心学习,潜心科研,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题致开幕辞。他指出,研究生是富有创造活力、创新精神的科研生力军,肩负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向广大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志存高远,努力做有理想的研究生;敏思笃学,努力做有本领的研究生;勇立潮头,努力做有担当的研究生。 湖南大学校研究生会主席安柏楠代表兄弟高校致辞。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易洲楠发言,希望研究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为学校争创“双一流”和全国“百强”高校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开幕式结束之后,第十一届研究生“云影讲坛”之“科研思路”正式开始,赵中伟作了题为《说说科学研究的思路》的学术报告。他用《六祖坛经》中的故事开篇,告诫研究生应该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不能文章至上。他勉励研究生们多读书,并向大家推荐了《辩论思维逻辑学》、《毛泽东选集》、《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理解自然》、《生长和形态》等书籍,强调研究生应广泛涉猎,提升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他以《电化学脱嵌法从高镁盐湖卤水中提锂》为例,结合自身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向大家阐述科学研究的思路应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强调专注做好一件事。 本届学术文化节共举行学科竞赛类活动17项,实践创新类活动11项,学术报告类活动24项,52项活动着力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功夫,着力于开拓创新、尝试打造新的研究生品牌活动,着力于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赋予品牌活动新活力。 [责编:刘宇慧]

其往无崖

撰写一篇科研报告的基本要领

随着科研领域的发展,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科研者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因此,对于科研报告的撰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基本写作要领。一是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是指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应全面介绍,因为报告中如果对相关进展介绍不全面,内行的读者会认为作者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二是层次分明,论证科学。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文的结构,在报告的开头一般有一个项目概要,每一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另一个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一般来说,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但并非就是答案的本身,更不是全部的答案。三是充分必要,多用数据。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也就是跟核心思想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为了做好充分必要,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再通读报告,凡是跟核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再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述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模糊语言,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四是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比如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等。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每一步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例如,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示参数如何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然了,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且科研报告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科研报告写作有问题,欢迎咨询蓝译,蓝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翻译润色、职称论文发表、文献检索以及留学访学等服务,主要协助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娜塔莎

走上科研之路后,才让人醒悟,阅读从未如此重要!

在做科研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仅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要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如今科学的发展,都依赖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术传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了,对于学术人来说,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但是过量的阅读也会导致低质量的阅读,这是不利于学术人成长的。小易对于阅读有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坚持,每天不追求数量,至少要精读一篇文章,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在什么时间阅读,这个是没有讲究的,有人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阅读。也有人喜欢在工作间隙进行阅读,这都是可以的,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这样才会更有效率。2.多通读全文,在开始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性的看一些文章,或者是只读摘要,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时间不够,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后,你更加没时间,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你一定要多读全文,只有通过整篇的论文,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意义。在一个领域中,只有全面的阅读,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领域的方向。能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3.多读经典论文著作,虽然如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先进,但是在相关的领域方面,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新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找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这些经典的论文著作,会让你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让你的基础更加扎实。4.想要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由远及近,通过早期的文献慢慢递进,能让我们清晰的发现概念、方法的差别,能够让你对最前沿的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很容易找到你以后的研究方向。5.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如今很多的研究都存在交叉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新的学科,让你有新的思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6.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收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你可以借助单位的资料库以及网络,前期经费有限,自然不会花在这个地方,建立资料库是一个挑战,你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电子的资料库,在你逐渐成长之后,这个资料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导你去进行新的研究,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想法,你的资料库能给你树立一个清晰的脉络,能让你知道下一个研究的点在哪。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小易的意见,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地狱门

研究生阶段对待科研无处下手?换个思路你将事半功倍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白国星 我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不少同学在开始读研时都有无处下手的感觉。这个情况很正常,我在刚开始读研时也慌得一批,不知道该干什么。而且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你的师祖是大佬,那么你导师很有可能不知道野生硕士生该如何入门,只能跟你一块儿头秃。如何开启科研?真相只有一个:复现前人的工作!如果你的导师是大佬,那就不需要什么套路了,把导师或师兄的工作复现一部分,然后加油干,准能出不错的成果。如果你的导师不太牛,或者已经升格为战略科学家,你就必须得自力更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另起炉灶,而要去复现业内大佬的近期工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掉入一些万丈深渊。寻找业内大佬时,可以通过咨询导师或者查阅文献完成。千万要记得,就算你的导师不太牛,Ta对行业的认识也绝对比你深入,甚至Ta可能还和某些大佬有些香火情分。通过查阅文献也能很容易地找到业内大佬,出书频率高、发文频率高、被引频率高的“三高”学者,一般就是你要找的业内大佬。找到业内大佬后,还需明确要复现的工作。大佬们成果很多,某些大佬带领的课题组每年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毕业数十个研究生,出版若干部专著,将这些工作全部复现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挑选你要复现的工作,也是科研入门的重要一步。许多导师都喜欢让学生有个高起点,所以会要求学生大量阅读SCI论文。然而在我看来,SCI论文对初学者很不友好。首先SCI论文都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论文,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篇幅很少,初学者花大量时间阅读论文后,往往还是似懂非懂,何谈复现其中的工作?其次SCI论文多数会埋坑,同行们心知肚明的工作细节通常都会被省略,这也提高了初学者复现的门槛。再次SCI论文作者为了文章发表,可能会曲意迎合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在论文中夹杂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十分容易误导初学者。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等初学者而言,复现SCI论文的工作通常性价比很低。大佬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和硕士优秀毕业论文较为适合作为复现的目标。毕业论文通常篇幅较长,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较为深入。而且出于严(cou)谨(pian)性(fu)的目的,毕业论文的研究细节也较为丰富,甚至会加入一些电路图、源代码之类的东西。此外毕业论文的评审专家一般都是大佬,学术地位较高,他们提出的问题相对严谨,所以毕业论文的作者一般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去完成审稿人的无理要求。专著一般也较为适合作为复现目标。同毕业论文一样,专著篇幅较长,可以大量介绍基础知识和研究细节。而且专著的作者本身就是大佬,他们对科研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研究细节的论述更加严谨,十分有助于初学者复现其工作内容。以北京理工大学龚建伟教授等人撰写的《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为例,该著作不仅提供了理论推导过程,还提供了大量仿真代码,有力推动了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在国内的发展。明确了想要复现的工作之后,下一步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复现这些工作。复现过程中有几个要点,首先是心平气和,接着是旁征博引,最后是亲自动手。心平气和是个心理状态,把这一点放在最先,不是要在复现前人工作时先打坐参禅半个小时,而是要在整个复现工作中保持打坐参禅的心态。除了少数治学非常严谨的大佬,大部分科研论文、毕业论文中都充斥着大量漏洞、缺陷和错误。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些漏洞、缺陷和错误无可厚非,科学的进步本来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实现。但是在初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复现工作时,这些漏洞、缺陷和错误都可以要了亲命。这个时候必须牢记功夫熊猫里的一句台词:“Inner peace.”着急上火没有任何帮助,慌不择路也没有任何价值,暴跳如雷更没有任何意义。在复现前人的工作时,必须时刻保持冷静。旁征博引是复现前人工作时必需的积累过程,也是经历了寻找大佬、确定目标等细化过程后的泛化过程。在旁征博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寻找作者近期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少大佬喜欢以系列化的形式发表其研究成果,某一项研究成果可能是另一项研究成果的基础,总结并分析某个作者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弄清Ta的研究思路。寻找的优先级为专著>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其次需要寻找同领域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某个研究者省略的细节,其他研究者可能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总结并分析某个领域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弄清这个领域的共同特性。寻找的优先级仍为专著>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最后需要联系作者。如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那么还是得去抱大腿。联系作者时要注意三点:保持足够的礼貌,说明复现的工作,联系撰文的作者。亲自动手是复现前人工作时最终的实现手段。对于前人工作中的公式,阅读十遍都不如推导一遍,对于前人工作中的实验,想象万遍都不如动手一遍。我在初读《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时,反复将书中的公式阅读了数十遍,但是仍然不能理解推导过程。直到有一天,我终于静下心,动手推导了一次公式。两个小时之后,我终于理解了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过程。而在初次搭建计算机仿真环境时,我记不住MATLAB中S-Function各种变量的含义。直到有一天,我终于静下心,上网找到了一段例程。十几分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大部分变量都没什么卵用。多么痛的领悟。

欧文

科研新手如何写综述?

作者:吴楷喆写综述,我认为是新手入门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多写写综述也是对自己思路的一个整理,非常不错。对于新人,尤其是导师不导、导师很忙的学生,完全可以从综述入手,自己提出想法,做点工作,满足毕业应该不是问题。那么综述怎么写呢?1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综述文章对于新人而言,第一步是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别人的综述文章。那有的人会说,这些硕博士论文,我看不懂啊,那就先根据这些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看书,书不要多有个三五本就行。看书的时候注意不要看那么细,不要看一两个月还没看完,再一问,原来是书里面某些个知识点还没搞懂。没必要,就根据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去看书里的一些相关章节,看完后能看懂硕博士论文就可以了,至于书里面其他内容,知道概念,知道去哪章节找就行,不懂以后再说。有的人说,硕博士论文那么多,我怎么知道看那个呢?那就从你师兄师姐的论文开始看起,以他们的关键词为关键词,没有师兄师姐的就以导师硕博士论文或者课题组的其他师兄师姐的师兄师姐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为关键词。2整理和写硕博士论文看三十篇左右就该动手整理了。首先是将硕博士论文中的绪论部分求同存异,都给粘到一起,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给编排一下。如总体概况,发展历程,方法分类,材料分类,体系分类,意义及前景等等。这个对于新人了解课题和打基础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还为以后自己毕业季发文章写前言绪论节省时间。我认为这个也是一种综述,当然这个比较粗泛。我曾经这么写过一篇,二三十页,给人看了,人家说:你这不是综述,是科普。但我依然感觉还行。尤其是对于新手,我建议都走走这一步。3提出一个方向,缩小关注范围硕博士论文看完了,对于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基础是有了,看文章应该是可以了。对于总体的情况也应该是了解一些的,但硕博士论文绪论所综述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宽泛的,尤其是你综述了某几个关键词的硕博士论文的绪论,那里面的所关注的范围更是大得没边。那么接下来就应该缩小范围,找到一个点,比如那些硕博士论文提到了四五种方法,那你就关注一种方法,他们关注了六七个体系,你就选择一个体系。至于选哪个方法,哪个体系,建议要结合实验室,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考虑。如果实在搞不清,那回去看看师兄师姐他们的,看看他们关注的属于哪一类。如果他们关注了两三个,你就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当然最好的还是问问老师,我所讲的都是极端情况,导师完全不管,导师脑中风了,确定好导师第二天进的医院,可能好几年都起不来了。4看文章不管中文英文,大量的看,三五十篇或更多。因为前面基础已经有了,大方向也有了,大家都是在关注哪几个问题?怎么做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差异是什么,关键性能指标是多少,一些原理和机理是什么。看完之后总结一下,注意这里的总结不要是文献的简单罗列,文献的罗列只是表明你看文献了,并不能称之为总结。总结要分门别类,比如按照掺杂类型分,按照分析模型分,然后才能比较,才能得出你想做的。这个基本就可以算是综述文献了,可以尝试发表了。5针对某一个问题,分析文献先前看的文献都是某一个方法或者某一个体系而言,并没有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细节(如某个关键相)进行分析。先前的文献都是作者说啥是啥,现在看文献要落实到一些较细的关键点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说的,要进行统计和比较。要对零散的文献进行统计,要对别人的图有自己的分析,把这个图当成是自己的,对它进行重新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和方法。甚至你会发现某些作者的分析是错的,某些大牛之间的观点是矛盾的。我觉得这样的综述才是价值最大的综述。这里我时常深深的感觉到,数学太重要了,因为要统计,筛选别人的数据,要重新分析别人的数据,如果不懂数学往往只是一张统计图而已。这些工作慢慢来,一如看文献,文献不是一天看完的,有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些工作也是慢慢积累,慢慢沉淀最后才能真的做好。我先前说过导师在大一上学期的问答模式,基本上就是围绕前四步来的,如果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能做完前两步就非常不错了。所谓的写综述,其实就是要多有针对性的总结。许多人文献看多了,也能有许多的体会,但很模糊,但是如果形成文字性的总结,其意义更大。----------应人之约,仓促成文,不当之处,请多见谅。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留言,交流,批评指正。如果有老司机说我发现好多期刊上的综述不是这个样子的啊,比如nature,那不好意思,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确实不全面。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