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小编认为,要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定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那么,什么是科学呢?试问,人们为什么要在有关“科学”的杂志上投稿?显然,人们之所以要在有关“科学”杂志上投稿,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获得人们的充分认可。试问,人们为什么要办“科学”杂志?显然,人们之所以要办“科学”杂志,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试问,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观点是不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比如,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其实就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牛顿的观点。因为,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观点也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在量力科学范围内就不适用。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科学”完整、正确的定义了,即: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由此,科学研究的定义也就昭然若揭了,即:科学研究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为了获得“被人们充分认可观点”的研究。由此,科学探索的定义也就水落石出了即:科学探索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为了获得“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的探索。
根据罗辑思维499期“什么叫做会工作”改编,将个人平时感受融合在文章中,写给自己的研究生参考,感谢得到。原作者:罗振宇 | 改写:赵力超科研试验做不好,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协作。很多学生觉得,科研试验主要得靠自己,协作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如果你懂得了协作,科研进度会突飞猛进。事实上,在社会上干成任何一件事,都牵涉到广泛的协作。科研中如何协作?这次借助一个类比给大家讲解,这个类比就是“军工六性”。“军工六性”就是指一个军工产品,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的性能,研究生科研试验中也应该具备这六方面的性能。军工产品,有什么特殊性?它是战场上用的,生死攸关,是在人类最复杂的互动场景中使用的。一把枪,一门炮,一颗导弹,一件仪器,它自己的质量和性能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把它放在复杂的协作网络中看,它必须和军队组织和战场环境充分协同,才能发挥出它的性能。这个和研究生在科研团队的情况有点像,你自己有本事,但是还要和周边的因素协作。所以,今天我们就拿“军工六性”的要求来看看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科研协作能力。 我先说一遍这六性。分别是稳定性、适应性、安全性、保障性、维修性和测试性。下面我们一个个地对照着说。1. 稳定性所谓“稳定性”,这个好理解,一把枪,总得能稳定地发挥自己的性能。对照到科研场景中,就是你得靠谱。我们以前讲过,靠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不需要你有多大的能力,但是,能让你的协作伙伴知道你的能力边界和行动进度,就叫靠谱。这是最简单的社会化要求。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了。请注意,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其实刚开始并不多。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信任,这点不容易,这是靠一次次靠谱完成交代的任务给别人的印象。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布置的科研或工作任务,要有明确的表态、可靠的计划、准时的汇报,成不成功是一回事,有无让别人感觉到你在尽力的做,稳定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很重要。当你在老师和同伴心目中已经有一个质量水平的时候,敷衍了事会立刻减弱你的稳定性。2. 适应性军工六性的第二条,叫“适应性”。一把枪,一门炮,能够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比如极寒、极热、高山、沼泽都能使用,这就叫适应性。那对应到科研中,你看,出现了一个新的变量,那就是环境。工作中的协作对象,不仅是科研团队的小伙伴啊,还有试剂供应商、企业合作方、其他团队成员、不同实验室的领导等等,这些因素和自己团队的伙伴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巨大的意外变动,你能不能适应呢?比如,其他实验室仪器不让你用了、试剂供应商突然延迟发货、其他老师对你有意见、有人在你实验过程中搞破坏等等,这些事如果你再能从容应对,你的工作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对照军工六性,就可以说你具备了适应性。3. 安全性第三个是“安全性”。你看,协作要素进一步增多,你不仅是要适应环境了,还要适应环境中的人,有人的地方,安全问题才突出。军火不能伤到自己人嘛,要让人放心嘛。那对应到科研工作中呢,就是让周边的人放心。请注意,这条要求比我们之前讲的靠谱,要更进一步。不仅能稳定交付性能,更使周边的协作网络敢于把一摊子事交给你,让老师敢于把一个复杂的科研试验交给你。这是他们要求的安全性。我们经常会在工作中表扬一个人,说,实验交到他手里落不到地上。什么意思?不是说他干什么什么都能成,那是神仙。而是说,他即使没有把事干成,大家也相信他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已经把可以尝试的方法穷尽了一遍。请注意,你一旦踏上这一级台阶,这就是工作能力的巨大升级,这一级会甩掉很多人。因为踏上这一级,可以配备一些本科生,作为一个科研小团队运作了。你可以让周围的协作者放心,不见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多强,但是你已经有能力把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各种不确定性,封装成一个简单的工作界面了。这和个体的技能,不完全是一回事。这就是军工六性的第三点,安全性。4. 保障性再来看军工六性的第四条,“保障性”。这就是能力的再升级。你想,军工产品平时不需要那么多,一旦打仗,那就是非常紧急,需求会突然放量。那么一个实验设计出来,它的成本够不够低?实验原料好不好找?一旦集中实验,是不是很多本科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加入总实验?实验出来的数据正不正确,量够不够?这就是保障性。5. 维修性军工六性的第五条,是“维修性”。就是在战场上,这个产品用着用着,突然坏了,他好不好修?能不能以最简单的动作去修?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变量。比如枪,手枪是不会有一个螺丝钉的,都可以徒手拆卸的,这个就是为了好修。合格军人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能蒙着眼睛,徒手拆装一把枪。那对应到科研上,所谓的维修性,就是你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跨越组织的边界,对各种试验趋势进行预料,并作出预案。重要的已经不是当下的任务能不能达成,而是你能不能评估我这个试验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没有应对预案。试验没做之前就已经把所有应对措施都想好了,这就说明你对全局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掌控。6. 测试性军工六性的第六条,叫“测试性”。 什么意思?这是对维修性的一个升级要求。就是不用等到我去修它,这个产品我拿起来一看,我马上就知道,它是性能完备,还是性能已经降低?是好的还是坏的,一眼可知。相当于我们用手机时时刻刻告诉我们电量还剩百分之多少。这是测试性。对应到科研中,这个能力就体现在,你不仅能试验,把实验干成,还能让科研该领域所有的人能看见、能评估你干的活。你不仅能主动组织协作,还能让不在你视线里的资源主动找上门来跟你合作。你可以把这个境界理解为“个人品牌”,个人工作能力的品牌。有了这个品牌,你在找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人帮你背书。总结一下,什么叫“会科研试验”,我们借用“军工六性”的概念,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分成了六个台阶,分别是靠谱的能力、职业化的能力、让导师和小伙伴放心的能力、组织试验的能力、掌控试验的能力、和吸打造个人品牌的能力。你发现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你的能力逐步上台阶,试验成功和好的个人名声是自然的结果而已。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自本科毕业,懵懵懂懂的进入了学术圈,今天正好借着这个问题给大家讲解一下科研到底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小时候都有过当科学家的梦想,这个充满幻想的职业,有多少人做到了。大众眼中的科研是什么样的呢,普通大众眼中的科研可能是这样:穿着白色的实验服,在干净的实验室里,看着很高大上的操作。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来,普通人接触科研的途径无非就是通过媒体新闻的科技报道,影视剧中的演绎或者学术圈的正面或负面新闻。那么一线科研工作者眼中的科研是什么样子呢?大多数一线科研人员(包括硕士和博士)的日常工作状态,这才是他们感受到的科研,我们称其为在实验室“搬砖”前段时间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非常热烈,但对于科研来说996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都是三点一线,宿舍--餐厅--实验室,时间基本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遇到麻烦的实验或许还要熬夜。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各位同胞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是不是智商有问题,怎么就没有好的实验结果,哈哈哈~~~正是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不断得到的成果,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于那些刚步入科研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坚持下去,等回头看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坚强的自己。
良好的实验设计是保证科研得以顺利进行并得出客观符合科学要求结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医学科研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处理因素的多少,结合专业要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方案。但目前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实验设计方案及其具体实施方法不甚了解,无法选择出适宜、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降低了实验效率甚至错误地实施了实验。下面,赛恩斯就医学科研中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希望有助于医学科研工作者做出正确选择。一、完全随机设计。又称成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同质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二是分别从不同的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观察同一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在进行此类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影响研究指标的主要非处理因素各组应齐同可比。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点在于:设计方法简单、易行;统计分析方法简单;存在缺失数据时,仍可进行统计分析。但也有其缺点:一是样本量小时,抽样误差较大;二是由于对实验的非处理因素缺乏有效的控制,组间均衡可比性较配对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差;三是完全随机设计只能安排一个处理因素,不能满足多因素的实验要求。二、配对设计。在医学科研中,配对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异体配对,将受试对象按照条件相同或相近配成对子,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对子的两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二是自体配对,同一个受试对象使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或同一个受试对象的不同部位观察同一指标。配对设计的优点在于:尽可能地排除非处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设计时严格地控制了非处理因素,使两组的均衡可比性提高,减小了抽样误差;由于配对设计的抽样误差较完全随机设计小,在相同样本含量条件下,配对设计所需的样本含量较小。其缺点在于配对条件不易严格控制,当配对失败或配对欠佳时,反而会降低实验效率。三、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通常是将受试对象按性质相同或相近分成若干区组(或称配伍组),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区组的各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接受不同的处理。随机区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因此,同一个受试对象使用多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比较各方法是否存在差异,亦为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与配对设计一样,即每个区组内的受试对象具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的均衡性好,误差小,实验效率高。但缺点是区组内的受试对象数量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如果有数据缺失,会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四、重复测量设计。医学实验常有重复测量的记录,即相同指标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测量,这种在给予一种或多种处理后,在多个时间点从同一个受试对象重复获得某指标观察值的设计称为重复测量设计。因此,重复测量设计可以了解实验过程中观察数据随时间变化趋势。除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外,重复测量设计还可以比较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同处理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的差异。由此可看出,重复测量设计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处理因素(水平数≥1),其中水平数为1的指受试对象仅接受一种处理,未进行随机分组,称为无平行对照的单组重复测量数据;二是时间因素(水平数≥2)。借助重复测量设计可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但与其他实验设计方法相比,重复测量设计中需多次重复观察同一指标,观察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应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分析。
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为了检验其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和资料保留的作用,所记录的实验结果,应当经得住任何人的重复和验证。所以,实验报告的写作应当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如实记录。一般来说,不管是对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地记载,都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虽然实验报告的种类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一般是根据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写。下面,蓝译就从实验的先后顺序,来探讨实验报告在内容上的写作要领。一、实验名称,即标题。一般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集中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定律,可写成“验证×××”;如测量的实验报告,可写成“×××的测定”等。二、实验目的。一般要求简明扼要地说明研究的对象、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实验欲达到的目的,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定律,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以及整体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仪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有时也要说明该项研究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三、实验用的仪器和材料。一般要求说明实验所用仪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溶液、颜料、粉剂、燃料等)的名称、型号、数量、原理、主要结构、型号、性能等。四、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要写明经过哪儿个步骤,必要时还应该画出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其中,可按空间顺序介绍实验装置,按时间顺序说明操作程序。五、数据记录和计算。也就是从实验中测到的数据,以及计算结果。六、实验结果。这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通常需要把原始记录的时间、条件、环境、偶然情况等,按顺序类别安排数字和图表,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中所见现象,用误差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准确,图表规范。七、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条讨论实验中所发现的规律,见到的现象。包括影响实验报告的根本因素,扩大实验结果的途径,对所发现的规律和现象的解释。八、实验结论。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最后用肯定的语言进行概括,作出论断。九、备注或说明。可写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建议等。当然了,有的实验报告可能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使用时只要逐项填写即可。
正在犹豫是否考研的同学,可能心里都产生过这个疑问:研究生三年时间都做什么?和本科阶段有什么区别?上了研究生的同学,可能也时不时会想:研究生这三年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虚度光阴?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认为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这样才不负“研究生”这个称呼。你可能会想:学了科学研究有什么用呢?以后工作不搞学术,学了也白学,用不上。等等,你确定知道科学研究的真正涵义?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科学”两个字,但是可不表明它只和科学有关、不能用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研究是什么。1、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百度百科上说: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我觉得这个回答指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一部分内容,但并没有说出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什么。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你都有需要寻找答案的时候。想想当你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产生一些疑问?例如,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在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凭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回答。也可以直接从专家那里询问答案。还可以上网阅读一些文章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所有寻找答案的方法中,科学研究是其中一种。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为什么科学研究能做到,而其他方法不能?这是因为:一,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严谨、客观;二,科学研究遵循一个自我验证的流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在为未知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都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是被科学家们广泛采用的原因,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最可靠的答案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也可以用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怎么应用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的步骤我以“新冠病毒哪里来”这个问题为例,来说明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1)根据现有事实提出假设目前已知的事实有:新冠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和导致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三种冠状病毒都能感染人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导致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都根源于蝙蝠(病毒天然宿主),分别通过果子狸和骆驼(病毒中间宿主),传染给人。最初的一些病人有很多都曾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在585份从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环境样本中,33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在这33份中,14份集中在交易野生动物的商铺。根据以上事实,一些科学家们运用溯因推理,假设“新冠病毒根源于蝙蝠,通过某种或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这一可能的答案。虽然目前这个答案只是假设,但是它指明了一条可以探索的方向,让科学家们可以着手去做一些具体事情,来验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假设的那样。2)从假设推出若干推论一般情况下,提出的假设比较抽象,没有办法直接去验证它,需要将它分解为一些可以直接去验证的部分。怎么分解呢?科学家们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设推导出一些可以被验证的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二,在华南海鲜市场上贩卖的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与新冠病毒一样或非常相似。三,这种野生动物与蝙蝠之间有交集,病毒有机会从蝙蝠身上传到这种野生动物身上。因为这些推论都是从假设演绎推理出来的,所以如果假设是真的,那么这些推论就是真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验证这些推论是真的,那么,他们提出的那个假设就非常可能是真的。反过来,如果这些推论被验证不是真的,那么,假设不是真的可能性就很大。之所以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假设,是因为我们不能排除自身的局限性:很可能从假设可以推导出更多的推论,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只有我们能够验证所有推论,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假设,否则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因为推论和假设之间有上述的真假联动关系,所以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验证推论来探索所提答案的真假。3)根据推论设计并实施观察或实验怎么验证推论呢?针对每个推论,科学家们亲自去观察或做实验,通过自己收集来的数据来检验推论。为了验证推论“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一些科学家们对收集到的新冠病毒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科学家们在观察和实验时都遵循特别的规定和严格的步骤,所使用的工具也往往是标准的。为什么要观察或实验呢?因为通过观察或实验收集的数据,才是世界给我们的真实回应。这种数据比道听途说、主观猜想、引用权威这些方法得来的数据都要可靠。我在文章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第一步:查看是否有可靠证据支持中有详细解释。4)分析观察或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常常是很多数据,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运用归纳推理,得出数据所表明的意思。继续我们的例子。在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之后,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RaTG13有96.2%的基因序列相似。另外,他们还发现,这两种病毒的S蛋白基因都比其他SARS类冠状病毒要长。根据这些实验结果,科学家们推出结论: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大家需要注意,从实验结果到推论其实是有一个逻辑跳跃的:基因序列一致到什么程度算非常相似,以及是否基因序列相似就能说明两个病毒相似,这些判断都是偏主观的。只要使用归纳推理,这个跳跃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个结论是真的。5)比较观察或实验结论与所提推论,验证假设科学家们把经过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论,与之前提出的推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决定是支持还是抛弃假设。继续我们的例子。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是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这与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是一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假设。然而仅这一个推论成立并不足以证明假设是真的。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另外两个推论尚未得到验证。如果不能完全支持或抛弃假设,那么就需要等待更多的事实出现,或者尝试从假设推导出更多的推论进行验证,或者探索其他假设的可能性,或者修改假设、使其更加精确。最后总结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科学研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虽然经常应用于科学和哲学中,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本文作者学亦思,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论文写作。
2018年底贺建奎公布“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轩然大波。在对贺建奎的调查尚未结束的时候,2019年初,“疟疾抗癌”又引起争论纷纷。两个科研项目都被科学界指责公开实验成果的方式不恰当,并且在伦理上不道德。但是,如果科研工作者不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成果,科研项目又应该如何公开成果并获取公众的支持呢?科研项目到底应该如何立项并获取资金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研究所的斯万特·帕博在进行绘制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过程中就展示了一个合格的科研项目应该如何立项,并应该如何向大众说明自己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自述。立项 那天晚上回到冷泉港实验室的小房间后,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到目前为止,我的职业生涯都很优秀,甚至可以说较为杰出。我有一个资金雄厚的永久研究职位,做着有趣的项目,并且每年数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报告。但是现在在公开场合承诺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我是真的豁出去了。如果成功,那么这显然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但如果失败,我们将陷入人尽皆知的尴尬境地,我的职业生涯也将告终。我知道,真正的成功不像我演讲得那样容易获得。我们的成功依赖于三样东西:许多454测序仪、大量资金以及保存良好的尼安德特人骨头。这三样东西我全都没有,但幸运的是,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对这一境况再清楚不过。我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脑中思考着如何获得使项目得以运转的所有必需品。斯万特·帕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454生命科学公司那里获得大量测序仪。我之前多次造访454生命科学公司,不过为了购买这么多仪器而去则是头一回。和454公司的合作非常愉快。454生命科学公司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兴趣,因为它不仅能为人类的演化提供真正独特的见解,同时,更为实际的是,它能给454生命科学公司的技术带来更多关注。我欣然同意454生命科学公司的人成为我们真正的科学合作伙伴以及未来论文的共同作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免费测序。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价格:500万美元。我无法确定这消息是好是坏。这个价格超出我预想的金额,但并非完全离谱。我们表示会回去考虑一下。第二天回到冷泉港之后,我根本无法集中精力。500万美元是一大笔钱,大约是德国大型科研经费的10倍。马普学会为研究所的主任们慷慨地提供了大笔经费,让他们可以专注研究而非花时间撰写申请资助的报告。但500万美元仍然是一笔巨资,比我们整个系部的年度预算还高。我想起了发育生物学家赫伯特·雅克勒,自我来到德国后,每遇到科学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赫伯特一直给予我支持和建议。现在,他是马普学会生物医学部的副主席。幸运的是,马普学会是一个研究机构,负责管理的是如赫伯特这样的科学家,而不是行政人员或政治家。就在那个下午,我决定从冷泉港打电话给他。打通电话后,我描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可行性和所需成本,我向他询问,对于在欧洲筹集如此多的经费有什么建议。他说他需要考虑几天再给我回复。第二天,我回到莱比锡,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富有的资助者,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呢?我回莱比锡两天后,赫伯特没有食言,如期给我打了电话。他说,马普学会最近成立了一项主席创新基金来支持一些特别的研究项目。他已经与学会主席讨论了我们的项目,学会原则上已准备给予资金支持我们的项目,分三年支付。他们甚至已经留出了这笔钱,并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份书面计划书,让同领域的专家评审。我很吃惊,挂断电话时甚至忘了表示感谢。这笔钱让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我冲出办公室来到实验室,喋喋不休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见到的第一批人。然后我立马坐下来,开始起草计划书,描述那些让我们可以保证在三年内测序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全盘计划,当然,这一切都以拥有充足资源为前提。我很高兴地写了一份计划书,其中还包括我们要在莱比锡的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同行评议 两年之期近在眼前,《自然》和《科学》开始抛来橄榄枝,让我们提交关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1996年,我将首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发表在《细胞》上,这是一份更为严肃的分子生物学期刊,所以这次我还想这么投。但有人说应该把文章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因为每个人都能看到这项工作。尤其是学生和博士后们,他们认为将论文发表在那两份有名的期刊上有益于职业生涯。6月,《科学》的编辑劳拉·扎恩(Laura Zahn)来访,并与我们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文章。《科学》是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的期刊,所以劳拉来访后不久,美国科学促进会便邀请我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就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发表报告。2009年2月12日至16日,该年度会议将在芝加哥举行。而这也就确定了最后期限。我觉得我们应该能赶上,所以接下了这个报告,这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将最有可能发表在《科学》上。AAAS即美国科学促进会,而《Science》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希望我在芝加哥演讲时顺带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一直害怕无话可说,现在终于可以宣布,我们已经产生了达到1倍覆盖的基因组序列。但是,正如我之前让该项目在莱比锡发布,我现在觉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新闻发布会也应该在莱比锡举行,并且为了感谢454生命科学公司对我们项目的早期支持,我想与他们一起组织记者招待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同意了。2月12日,我们同454生命科学公司一起在莱比锡组织新闻发布会,并且通过视频连接芝加哥,与会者和芝加哥记者可以提问。然后我飞往芝加哥,演讲定于2月15日。我在新闻稿和芝加哥的演讲稿里集中强调以下方面:为了首次获得已经灭绝的人类基因组,我们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我描述了托米·马里契奇如何使用微量的放射性标记,找出并改进造成DNA损失的步骤;我们如何在洁净室中产生的文库带上标签后,消除影响前导研究的污染问题;阿德里安·布里格斯和菲利普·约翰逊的细致研究如何发现DNA序列中的错误模式;以及乌多·斯坦泽尔和艾德·格林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如何识别和标定尼安德特人 DNA片段的位置,并同时避免许多陷阱。成果公布 在科学领域内,很少有结果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上,往往在付出大把努力地深入了解之后,人们通常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进展,而且能让研究变得更加完善。然而有些时候有必要制定标准,确定发表结果的时间。2009年秋天,我觉得时机已成熟。从多个方面看,我们要写的论文都将是一个里程碑。首先,它是首个测序出的已灭绝人类的基因组。尼安德特人作为所有现代人类最近缘的亲属,有着重要的演化意义。我也认为,我们已为未来的很多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希望我们所开发的技术现在可以从许多这样的遗骸中得到完整的基因组。我们的发现最容易引起争议之处:尼安德特人为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贡献了部分基因组。但由于我们已经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三次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觉得已经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今后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弄清遗传贡献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发生的,但目前可以肯定的确有遗传贡献。现在是时候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成果了。我的野心是写出一篇尽可能让大众都理解的文章,不仅是遗传学家,还包括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其他人,他们都会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事实上,为了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我受到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科学》的编辑一直在催问我什么时候提交文章;记者不停给我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打电话,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发表结果。我的科学报告也越来越注重技术细节问题,而非基因组对我们的启示。这令我越来越不安,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我们一定会报道有趣的结果。尽管有压力,我仍觉得在发表之前保密结果至关重要。我很担心那50个知情者中,会有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当今人类中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流的证据。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这个消息会很快传遍各家媒体。最终,2010年2月1日将所有材料提交给《科学》。3月1日,我们收到三位审稿人的意见。大约三周之后,我们收到了第四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来说,在手稿中找到许多问题很常见。不过这次,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发现工作中的缺陷,这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研究中的大部分弱点。不过,我们就文本内容的修改与编辑来来回回交换了许多次意见。最后,文章于2010年5月7日发表,包含174页补充材料。1这篇文章“更像是一本书而非科学论文”,一位古生物学家如是说。关于基因检测的一个对话,基因检测中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占比的测定与帕博的工作紧密相关 感谢acaleph的绘图我们文章发表的那天,向科学界提供基因组序列的两大主要机构—英国剑桥的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维护的“基因组浏览器”,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开放给所有人免费使用。此外,我们把从尼安德特骨中测得的所有DNA片段提供给公共数据库,包括那些我们认为是源于细菌的DNA。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检查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这篇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的反应,远超我发表过的任何其他文章。几乎每个人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最好的评价来自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他是米尔福德·沃尔波夫门下的古生物学家,是“多地区连续”假说的构建者之一。他经常在博客上很有见解地讨论人类学的新文章和想法,这使得他在人类学领域很有影响力。“这些科学家给全人类献上了一份大礼,”他在博客中写道,“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给了我们一张由表及里的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并且从中得知,人之所以为人的遗传变化本质—它使我们作为全球性的物种出现……这就是人类学应该做的研究。”我们的团队当然很高兴,只有艾德试图保持冷静,他给整个联盟写邮件:“谁能给约翰·霍克斯一些氧气?”我们论文所辐射的读者范围比想象的广,但大多数人并不为他们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交配而震惊。事实上,许多人似乎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像以前有过的那样,一些人甚至自愿检查是否含有尼安德特人血统。我开玩笑说,一些有趣的遗传模式在此发挥了作用,我们需要调查一番。但我们明显看到,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尼安德特人外表的想象。流行的传言是,尼安德特人高大、健壮、肌肉发达、有点粗野,甚至有点头脑简单。在男性中,这些特征可以接受,甚至是正面的,但是在女性身上,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特征具有吸引力。当《花花公子》杂志打电话来约访我们的工作时,我冒出了这个想法。我接受了他们的采访,因为这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出现在《花花公子》上的机会。该杂志最终写了4页长的故事,名为《尼安德特人之爱:你愿意与这样的女人睡觉吗?》,附上的插图里有一个健壮且非常脏的女人站在雪山上挥舞长矛。这个绝对缺乏吸引力的形象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没有男性想与尼安德特人结婚。2010年12月3日,在我们的文章发表7个月之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劳拉·扎恩的电子邮件。她是《科学》的编辑,负责我们那篇文章。她告诉我,我们的文章获得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纽科姆·克利夫兰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获过一些科学奖项,也因此增加了自信。但这个奖项对我来说还是很特别。纽科姆克利夫兰奖设立于1923年,每年颁发给发表在《科学》上的最佳研究文章或报告。最初又名1000美元奖,后来奖金增至2.5万美元。最让我高兴的是,该奖项授予文章的所有作者,所以这一荣誉代表这篇论文是我们联盟的共同成果。正如琳达那天晚上告诉我的:“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是一件大事,但在《科学》上发表了当年最佳论文?大部分人恐怕更是做梦都想不到。”帕博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2018年9月《nature》的封面文章即出自帕博团队为什么同行评议与合理地公开成果如此重要?模仿一句俗话地说,好的科研项目都是相似的,不好的科研项目则总是缺了些什么。现代科研事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与专业,如果没有科学界的评议,我们将会面对越来越多“基因编辑婴儿”这样的闹剧。现代科研的每一分进步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现代科研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分进步都是为了科学的进步而设计的,不论是伦理的要求,同行评议的要求,还是发表论文的要求,以及学术诚信的要求,这些要求的目的不是为了捆住科学进步的手脚,而是为了科学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让科研造福大众。
做实验搞研究是个脑力和体力并重的活计,忙碌的实验后,如何调整自己凌乱烦躁的思绪?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本名为《墨菲定律》的书,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语句,用来解解闷也是不错的选择!以下为节选片段,括号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潜台词:辛曼医学术语指南: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我没有查阅过原始资料)一个显而易见的明确趋势(实际上这些数据毫无意义)虽然目前还无法提供问题的明确解答(实验不成功,但我还是想发表)选了三个样本进行深入研究(其他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典型结果的展示(这是最漂亮的图表)后续报告中将会出现这些结果(如果有人强烈要求,或是有经费,将来我可能会抽时间做这件事)最可靠的结果由琼斯获得(他是我的研究生;他的学位靠这个)根据我的经验(一次)在一个又一个的事例中(两次)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三次)人们相信(我认为)人们普遍相信(其他几个人也这么认为)“很显然,在完全理解这种现象发生之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没弄懂)“希望这项研究将激发该领域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我不干了)费尔森定律:窃取一个人的观点是剽窃;窃取许多人的观点就是研究。威廉姆斯-霍兰德定律:只要有足够的数据,任何观点都可以用统计方法加以证明。艾丁顿理论:为了解释一种生物现象,需要建立各种假设,现有知识越多,假设数量就越少。费内格第二定律:无论预期结果是什么,总会有人急于:①曲解结果,②捏造结果,或者③认为结果符合自己相信的某种理论。费内格规则:1.要学好一门功课,开始前就要完全了解。2.一定要保存数据记录,它能说明你在干活。3.总是先画好曲线,就要说得像真的一样。4.如果没有把握,就要说的像真的一样。5.实验应该可以再现,它们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失败。6.不要相信奇迹,要依赖奇迹。杨氏定律:所有的伟大发现都来自错误。无效因素:实验肯定不会完全失败,至少还可以当成反面教材。帕金森定律:科学进步的大小与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成反比。亨盖定律:研究越不重要,理解和同意的人就越多。推论:研究越重要,理解的人就越少。实验室工作定律:烫手的玻璃杯看起来跟冰冷的玻璃杯一模一样。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规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动作就麻利点。勒曼技术定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任何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推论:但时间或资金从来都不够。贝茨研究定律:研究就是要走进每条胡同,并以此判断是否此路不通。冯·布劳恩信条:当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那就是在搞研究。韦斯特海默发现:在实验室花上几个小时,往往还不如在图书馆花上几个小时。
大一就进实验室做实验,早吗?好处太多,只是你不知道!相信每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对实验室都不陌生,那可是一个盛产创新、科学、新奇的地方!(好吧,也是一个盛产单身狗的地方)很多在校大学生接触实验室都是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是,殊不知那时候已经很晚了!先说好实验室是个什么地方,那是一个能让你实现科研梦想,找到人生价值的地方!同样也可能是烧杯、试管、马弗炉、溶液、离心机、核磁共振、XRD、老鼠、狗、酶、模板、引物、超净工作台、发动机、扳手、钳子的天地。(这里的实验室指的是做科研的实验室,而不是平时上课做实验的实验室)大学里的实验室本科生还是占少数的,一般都是老师和研究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优秀的人在一块自己也不会差了。大一就近实验室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太小,不合适,可是在实验室你可以获得太多太多荣誉和价值。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一下。一、找到兴趣,认识很多优秀的人进实验室一开始都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对瓶瓶罐罐、五颜六色的溶液、各种高大上的仪器感兴趣。试想每天坐着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美好!如果在实验室里跟着老师做实验,那么你这门课的成绩肯定是高分飘过。很多导师不仅仅是业界的大牛,给你专业方面的指导,他们也可能会是你进入大学后的人生导师!之前一位学长,考研报考的学校分数太高,无奈选择调剂。后来实验室的老师把他推荐到一个研究所读研,一点也不比原来的学校差!老师的资源和人脉都是难以想象的。二、提高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以后希望从事科研的话,实验室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大学还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如果大一就进实验室,可以跟着研究生学长学姐做做实验,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享受到和研究生差不多的待遇!要知道,实验室里带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博士级别的人,如果是大牛级别那就更好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本科生发表一篇英文文献如果没有两年的沉淀是很难有成果的。这期间包括做实验整理数据,写文章投稿润色修改。一般本科生发表论文最早也要大三下才能见刊,有的大四下才可以,但毕竟这也是一种经历和成果,不管用到用不到,都是需要自己认真对待的,付出也总会有收获的。所以进入实验室越早开始越好。如果自己有数据但是英语能力有限的话,那么发表中文期刊也可以呀,能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比身边90%以上的人优秀了!再不济,跟着研究生学长学姐做实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求他们给挂个名总可以吧。如果在大四之前能有一篇文章加持,那么就有申报国家奖学金的可能。也许会有人说为了奖学金太俗,可是它代表了大学里的最高荣誉,这个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考研复试的时候比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大学里的足迹!研究生导师喜欢在大学里有一定科研经历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很早就上路了,不用费太多心。所以大学期间有过科研经历,绝对没坏处。三、有机会参加很多比赛大学里的信息都是逐层传递的,在实验室里可以有很多内部消息,比如那个老师有好的科研项目,那个老师有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经验等。要知道,理工科的学生参加比赛都需要一定的成果才能拿到奖项,比如“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可是等到比赛报名的时候才去实验室做实验的话,出成果的时候已经晚了!大一进入实验室,如果认真做实验,获得专利发表文章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团队也比较好组建。有了产品、证书和团队,参加比赛获得奖项就很有希望了!理工科的学生如果不考虑转行的话,接触实验室做实验是早早晚晚的事。大一进入学生会是一种选择,完成任务提高组织能力和办事效率;大一参加社团更是一种选择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大一进入实验室也是一种选择做实验看文献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科研绘图,优秀吧只要不浪费时光,无论选择了什么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就能获得不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