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州黄埔实验室设计方案公布,以科研小镇的形式规划园区路索

广州黄埔实验室设计方案公布,以科研小镇的形式规划园区

在广州黄埔区长岭路功能发展轴北端,一个拥有极佳自然景观条件的湖畔小镇将在不久之后诞生。这一项目用地位于长岭居水声水库南岸,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与常见的湖景小镇不同的是,这里即将建成的则是由海茵建筑设计和规划、专为海归学者和科研人员创造的实验室和科研建筑群。项目概况黄埔实验室以科研小镇的形式规划设计。建筑依山傍水而生,为海归学者提供一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科研生活环境。依照广州“IAB计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计划)、“NEM计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计划)的发展大计,打造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助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在充分研究了对标案例,例如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等项目后,海茵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在中国为高层次海外归国人才打造一个科研小镇,如何吸引那些为国报效的精英人才入驻园区?答案就是这一项目应当能提供国际顶尖的科学研究交流环境,具备配套齐全的社区设施,呈现出一座产城融合、自给自足,并能创造集群经济的科研小镇。总平面建筑依地势和景观而建「一轴、一带、三片区」功能布局科研小镇中各具特色的功能组团依地形与景观资源分布,规整简练的建筑体量与景观绿地共生。为海归人才提供了一个具有异国情怀的生活环境。科研发展轴是面水而贯穿整个园区的横向主要道路,与纵向的生态体验带与滨水景观岸线交织串连康养生活片区、知识科研片区与活力生活片区。园区入口结合酒店与学术会议交流中心,沿环湖道路可步行至小镇中不同的组团。科研组团由专家实验室、研究中心、共享交流中心、餐饮与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组成;生活居住组团中包含专家别墅与人才公寓。园区如何成为精英人群的科创平台?在满足使用者工作、生活与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型、中型,以及大型科研机构数量分布。建筑设计和园区规划保证功能配套完整,产品类型丰富多样。高层次定位的实验室以产学研精英人才为主要使用者。实验室与科研办公平面布置灵活高效,适用于不同专业与规模的科研团队使用。共享的公共建筑与开放空间从组团中心向外延展,促进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为了保证园区环境宜人,为科研人才提供最为舒适的绿色工作和生活场景,建筑立面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材料,色彩相互辉映。面向水景的立面大面积开窗,把室外优美的自然景色纳入室内,让科研工作者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开阔的水面与怡人的山林景色,以更舒畅的身心面对工作挑战。以英国田园式景观设计的概念,巧妙融合地方林产资源与特色景观树种,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岸线与生态体验带。依开放与隐蔽、动与静的功能空间布置景观节点。在四时变化的景色中,驻地学者与访客能漫步活力中心广场,游览亲水环道;在休闲交角停留,体验探索运动场与湖光舞台,优美的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工作之余的身心调养环境。园区入口从入口步入实验室园区,沿着入园林径,首先经过的是全新的凯得君澜酒店。这座由海茵建筑设计的酒店经过彻底翻新和改造,更能适宜园区及这一区域的未来发展需求。改建酒店建筑面积约25548平方米,会议中心加建面积4226平方米。四周山体景观围绕,景色宜人。在此之前,酒店主楼闲置多年,设施老化,已失去原有功能;主楼内部存在多处漏水、渗水及混凝土开裂现象;没有铺设煤气管道;缺乏停车位。这些不利因素对提升未来地块整体开发和利用造成严重影响。酒店客房经过改造升级,能够满足300-400人入住,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加建酒店会议功能,达到举办大型会议、承办各类政务会议的标准。建设可容纳千人高档次的国际会议中心,设置多种规格的会议室及多功能室,配置国际一流的会议会务设施,实现智能化管理。因此在立面幕墙设计上酒店与加建部分要整体风格协调一致,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原有酒店为弧形建筑体,酒店加建部分也遵循弧形流线, 以原有酒店的最高点定义整体酒店的高度,共为8层,新的设计有钢结构出挑的弧形阳台,环绕整个楼体,出挑最大宽度为1.9米,全玻璃幕墙,使人能够以最开阔的视线在室内都充分感受到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酒店和会议中心主入口的大的整体造型设计目的是把入口和入口两侧的三个疏散通道归纳在一起,削弱了疏散通道对立面的影响,入口造型与圆形广场围合成有机整体,同时也突出了酒店主入口的庄重感。酒店主入口和宴会厅屋顶石材护栏和半玻璃护栏强调了水平线条,增加了整体建筑的横向层次感。阳台的隔墙分为两种形式互相交替,并在横向线条基础上增加了竖向元素,同时通过材料造型交替变化,给原本单调的立面增加了使其如获新生的设计细节。科研小镇和凯得君澜酒店所在区域将是未来广州开发区、乃至整座城市的创新中心,众多高端人才、海归人员,以及各类企业家和精英人群的聚集地。研发总部、企业办公、示范交流、人才居住等综合功能的实现,将为这一区域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和蓬勃生机。

白朗峰

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发展之路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那么科研实验室的发展成为了实验行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实验内容的深入,科研环境对实验室提出了更加先进的需求。在实验室的建设当中,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仪器开始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建造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创新。一、有效应对科研空间的结构变化实验室的分区板块化有一定可能会促进建筑内部的变化,大部分的科研机构每年都会对实验室进行调整,或许是10%左右的调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就是工作上发生了变化,工作空间多样性。实验室的工作空间将有着更大的自由发挥机会,以及还有多选择的合作与互动空间,能够将科研人员的生活以及工作、学习的日常结合起来。让实验室更加拥有灵活性,让科研人员更加有休闲互动的空间,可以减轻科研人员紧张严肃的工作压力。二、实验室的空间灵活性我们所设想的实验室板块分区划,是希望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验科研人员的需求进行对应的扩张、变幻以及缩小,但是同时也不会影响科研的功能性。实验室拥有便捷的分区,就可以将工作区域灵活配置。整体工作台以及配备的座椅都是组装类型,可以根据科研人员不同的身型进行调节,更加舒适。实验室内的服务载体可以考虑走墙壁以及天花板(如:电路、管道、水路、灯具、新风等)这样的设计更便于调整以及改造、将实验室的地面放宽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验室人员的需求进行随意配置。

何谓真人

医学实验室的布局规划a

深圳SICOLAB专业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医学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独立医学实验室、科研教学医学实验室提供设计规划服务、建设咨询、建造(装修)施工、系统管网敷设、维护服务等,涵盖净化系统、纯水系统、供气系统、通风系统、实验家具系统、门禁监控安防系统、强电弱电系统、废气废水处理系统。一、医学实验室的领域检验科:免疫室、生化室、临检室、微生物室、细胞室等;主要为临床患者提供临床检验、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检查。病理科: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涂片、免疫组织化学、术中冰冻切片、外院切片会诊等五大项目;主要通过活检、尸检和细胞学检查等做出病理学诊断。生殖医学中心:主要由生殖医学临床、体外授精实验室、人工授精实验室和办公辅助四部分组成。动物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是现代医院进行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动物实验中心的设计,建设专业化、屏障级、高洁净度的动物实验中心在医院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要。二、医学实验室设计原则医学实验室的合理设计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专业性质、功能要求、工作流程、流线组织、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各项内容。医学实验室的空间一般划分为实验室区域、辅助区域、工作区域三部分。医学实验室从生物安全管理角度上出发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医学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一般遵循标本分析前程序(受理、准备、样品采集、处理、暂存)——标本分析中(检测、分析)——标本分析后程序(数据报告、样品保存、废弃物处理)。四、医学实验室的布局规划1、检验科检验科位置:首先检验科宜靠近门诊部与急诊部,其次宜靠近住院部以及消毒供应部门,再次检验科还应兼顾全院其他部门(如影像部、病理部和核医学部)。检验科面积:2、病理科病理科位置:宜方便临床科室、手术室、住院病人送检、咨询、会诊,宜与手术中心联系紧密,且宜与太平间合建,解剖实验后,方便运送遗体。病理科面积:3、生殖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位置:一般设置在低层,净化级别高的实验室则设置在高楼层,远离污染和噪声且含尘量低。生殖医学中心面积:大多数不超500m2,新建医院或独立生殖医学中心规模较大,有的达1500m2以上。4、动物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位置:一可独立设置,二可结合医院科研教学用户设立,三可设于医院门诊或住院综合楼地下用房内,四可结合专科专属空间、重点学科设置。动物实验中心分类:普通环境:主要用于简单教学和要求不高的研究,以开展普通家兔、犬类、灵长类等大动物的生产和实验为主。屏障环境(SPF):适用于清洁级和/或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洁净等级应达到10000~100000级,以开展大小鼠等小动物的生产和实验为主。隔离环境:适用于无特定病原体级、悉生及无菌级实验动物。一般医院极少设立,多在研究所及制药厂设立。动物实验中心面积:

彼不得梦

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如何面向未来?MRY精选科研实验类建筑和室内设计

现今的科学工程越来越重视协作,而研究类工作趋于跨专业合作,因而支持研究工作发生的建筑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应适应不断的变化发展,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研究需要。面向未来的规划设计应具有长久性、灵活性及高性能。 虽然科研建筑依然将灵活、功能性强的干、湿实验室以及计算研究空间放在首要位置,但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各类协作和互动空间。传统小中庭、内廊式建筑已逐渐转向鼓励协作和互动的多样化空间。 以下将分享几个MRY精选科研实验类建筑和室内设计案例。01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总建筑面积:74,320平方米功能: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和能源研究等专业的干湿实验室、教室、会议空间、交流互动空间、教职工办公室以及学院行政办公室所获奖项:国际设计竞赛第一名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占据了校园的西北地块,像一座园中园。学院的研究、教学和行政空间分布在七栋建筑内,将研究和一般教育人群区分开,并将行政区紧邻中央学术四方庭布置。具有标志性的主入口位于学院东北角,正对贯通整个教学区的风雨走廊。通过主入口可到达教学楼及相连的庭院及南侧的行政楼。在地面层,楼宇之间通过走廊和雨篷遮风挡雨。不同的建筑单体体现学院特色,通过互连互通的中庭和互动中心实现跨学科互动需求。中庭分不同的区域,可作为邻近的报告厅和多个会议空间的前厅,服务更广泛的研究社群。02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总建筑面积:65,030平方米功能:理论实验室、干实验室、湿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教职工办公室、会议室、行政和院长办公室、大教室、研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所获奖项:国际设计竞赛第一名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设计要求满足各种学术研究需求,从软件开发和信息管理到硬件开发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子工程和高效存储技术等,需要平衡不同空间类型。中庭将学院三个主要建筑相连,包括会议室、休息厅、大教室和理论实验设施等,成为学院互动的中心。此外,业主还希望将中庭打造为一个数字论坛,满足各种展示需求,支持学院的工作。以干湿实验室为代表的研究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建筑内,促进相互之间的互动。研究空间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的到达、聚集、互动等社交空间相连,如学院的标志性入口和多层中庭。03杜克大学French家族科学中心北卡罗来纳州 达勒姆总建筑面积:32,570平方米,包括27,000平方米新建和5,570平方米改造功能:先进的研究实验室、化学、生物、物理学科辅助空间、化学、生物教学实验室、互动空间、会议室、阶梯教室、教职员办公室和其他研究空间LEED银级认证French家族科学中心在实体上和精神上将杜克大学各主要学科联系起来。设计灵活的研究空间,使得实验室可以轻松适应不同学科要求。设计过程中,各院系人员及空间需求发生变化,却无需进行重大重新设计,充分验证了设计的灵活性。新建室外空间(科学露台)有机融入科学中心,成为中心主要入口,也是进入物理和生物大楼的新设入口。该户外空间在视觉上和空间上与西校区连接起来,也为各类校园活动提供场所,包括草坪和圆形剧场,同时也是通往带有绿化屋顶的报告厅的入口。04安进实验室科罗拉多州 朗蒙特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功能:分析及过程研究实验室、行政办公、餐饮安进公司是一家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旨在打造具有高度灵活性、满足公司快速发展需求的设施。打造高效使用空间控制项目造价满足紧迫的时间要求满足环境敏感型设施需求MRY带领多个设计团队,对建筑功能重新规划,并提出基地设计流程,制定符合基地所在制造园区总体规划的合理功能配置。基地内三类功能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与项目所在制造园区内一座现有行政和实验楼相连。05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enry Samueli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六号楼加利福尼亚州 洛杉矶总建筑面积:13,900平方米功能:灵活的干、湿、计算研究实验室,教职工、研究生和博士后办公室,会议空间,各种配置的互动空间及礼堂/大报告厅LEED金级认证六号楼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enry Samueli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一座新建地标建筑。其地理位置优越,将与五号楼、四号楼及校园主入口连接并融为一体,突出现状主要人行流线,形成学院重要标志。我们的建筑设计指导原则致力于先进工程设计研究、探索节能策略并鼓励科学合作。礼堂/大型报告厅设有约250个座位,具有多种功能,与灵活的会议空间相连。礼堂设置在地面层,可从入口大厅进入,用于学校日常活动,也可在这里举办各类特殊活动。六号楼多个楼层与户外空间整合,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整个建筑强化了互动,而这种互动对于现代科研至关重要。六号楼将分为两期建造:一期为5,570平方米的 WIN-GEM(纳电子学及绿色工程计量方法西部研究院)大楼;二期目前处于概念阶段。一期达到LEED金级认证标准,而二期旨在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首个LEED铂金级项目。06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生物工程楼加利福尼亚州 圣芭芭拉总建筑面积:8,320平方米功能:实验室、100座礼堂、教职工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研究生和博士后办公室所获奖项:2018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USGBC)洛杉矶分会环境委员会(COTE)荣誉奖 (2018 AIA/LA COTE - Merit Award)2018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洛杉矶分会卫生和健康奖(2018 USGBC/LA - Health & Wellness)生物工程楼定位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科学枢纽,旨在打造促进工程和研究群体交流的“碰撞”空间,选址的高辨识度以及项目愿景也对最初的概念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项目规划多学科设施,服务工程学及生命科学间多个交叉学科。干式计算分析实验空间与配置大量设备和流程的传统湿式实验室均衡配置,同时配备行政办公套间,服务于工程楼内各科研小组。项目采用整合性设计方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达到LEED金级认证目标。广泛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及主动冷梁技术,以实现环保绿色的设计目标。07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自然科学楼加利福尼亚州 圣克鲁兹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功能:研究和教学实验室、配套空间、普通教室、计算机房、会议室和教职工、研究生办公室建筑以四层室内走廊为中心,强调清晰的组织布局,是水平和垂直动线的枢纽。通过在区域两端及与主动线相连的带状区域内布置配套空间,实验室可满足灵活使用需求。这些配套空间同时可作为研究生办公室,且在办公室内视线可到达建筑中庭,穿过实验室还可看到户外枝繁叶茂的植物。环境可持续的灵活空间要求采取各种自然通风措施,包括将空调调节的密闭实验室朝北布置,以减少热增量;将带可开启窗的办公室朝南布置,以便充分利用场地的盛行风优势;提供夜间送风系统,使用走廊作为热风筒,推动新风进入使用空间,并将浊气从顶部排出。08华盛顿大学塔科马分校科学楼华盛顿州 塔科马总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功能:研究实验室、教室、报告厅、计算机房、互动空间、教职工办公室华盛顿大学塔科马分校科学楼作为第一批科研设施,最开始作为多个学科的教学及研究空间,将来可灵活转化为专注服务特定专业。大楼布局围绕一条中央主轴。建筑采用非隐蔽式机电系统,便于未来调整。大楼投入使用一年内增设了海洋生物实验室,而该系统容量也顺利通过了测试。校园总体规划关注建筑在视线和实体上与上下斜坡连通。三层楼高、面朝南的“绿色中庭”连接基地内从各层进入科学楼的入口,而北侧的人行桥跨越现状铁轨,通往配置24小时电梯的学生学习中心连接。09圣爱德华大学John Brooks Williams 自然科学中心一期德克萨斯州 奥斯汀总建筑面积:5,940平方米功能:化学、生物实验室(湿)、教室、教职工办公室研究空间、学生休息区和学习区圣爱德华大学校园位于奥斯丁市南部山上,尽享山下美景。校园内建筑以简洁造型的砖石外墙为主。科学中心是圣爱德华大学校园内最大的建筑,要求融入周围环境,并为整个校园增色。科学中心分两期实施,设计为两栋L型建筑,围合成户外空间。建筑采用与校园内其他建筑类似的砖体,及不同尺寸和朝向的红色金属屋顶,以减小建筑的尺度感,并彰显建筑特色。10圣爱德华大学John Brooks Williams自然科学中心二期德克萨斯州 奥斯汀总建筑面积:5,370平方米功能:基础科学教学实验室(干式)、物理实验室、计算机、数学、物理教室、教职工办公室、学生休息区和学习区、多功能礼堂、125座报告厅自然科学中心二期通过宽敞的流线和互动空间设计,促进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期设计采用共享的Revit模型,使得设计团队可以满足紧迫的设计/文件编制进度要求,保持整体设计品质,并满足严格控制的预算要求。11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Jubel Hall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密苏里州 圣路易斯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功能:研究实验室、教室、创客空间、教职工办公室LEED金级目标作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丹福斯校区东区重建的一部分,JubelHall将成为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最先进的实验室。Jubel Hall提供三层研究实验室和活跃透明的首层。首层包括两个一般自习教室,促进跨学科合作、学生参与和社区联系。创客空间靠近南主入口,连接面朝南的外庭,可用于工程主题活动。透过大型内窗可观看室内活动,激发对创意工作的参与。玻璃围合的研究实验室占据灵活且高效的翼楼。教职工办公室以组团形式分布在三个不同楼层,封闭的教职工办公室支持个人工作,办公组团中也布置了会议和开放的非正式休息区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建筑设计满足大学可持续发展目标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LEED金级认证,比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2010年标准能耗节省至少30%。编辑 | 阿黎作者 | MRY设计事务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行我素

西北区域医院实验室科研中心规划方案

一个国家最大的民生保障系统就是医疗系统,所以医院的相关建设尤为重要。医院中的实验室建设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避免任何有关于实验室设计不合格而导致的病患健康问题。医院在进行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之前,应该先找到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按需进行实验室的设计以及规划,做好前期工作才有利于后期的建设工作开展。医院实验室科研中心规划前准备1. 首先确定好实验室的占地面积,根据面积进行实验室的功能区域划分。在此之前需要医院提供近三年内所进行的检测项目以及每日门诊量和医院的床位数,或者已经规划好的区域进行对应的功能间划分。2. 其次需要确定实验室的检测使用设备,根据各个实验室、科室的不同要求所需实验室设备仪器统一要求清单,包含仪器的名称、尺寸、型号、重量、电压、功率等,全部汇总整理,仪器的详情影响着实验室功能分区的规划,为避免后期仪器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尽可能前期在实验室功能区划分时就规避掉。3. 最后医院方需要为实验室工程公司提供一份原本打算建设科研实验中心的区域平面图,与工程师协商确定人员、清洁物、污物的出入口,并且人流物流路线不得与整栋大楼的线路冲突。4. 在初期方案确定以后,与工程师和设计师确认好方案,及时优化方案,减少后期方案变更情况。干细胞库实验室设计国家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飞速,其中干细胞技术是属于整体行业的中坚力量,干细胞技术是先进细胞疗法,并且是再生医学的核心,因此这项技术成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医疗重点研究科目。我国对干细胞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研究进度与发达国家同步。随着国家的政策开放, 在一系列的重大科技专项中,给了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的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给予了巨额资金支持以及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灵异日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研发实验室也适用!

第一、 总 则<1>为使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2>本规范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等以通用实验室为主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其它类同的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3>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确保质量、节省能源和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4>科学实验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第二、术 语<1>科学实验建筑: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建筑。一般包括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等用房。<2>实验用房:直接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用房。包括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3>辅助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服务的用房。包括学术活动室、图书资料室、实验动物房、温室、标本室、附属加工厂、器材库等。<4>公用设施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所需环境及其它条件保证的用房。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给水、排水、软化水、煤气、特殊气体、压缩空气、真空、照明、供配电、电讯等设施的用房。<5>通用实验室:适用于多学科的以实验台规模进行经常性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实验室。<6>专用实验室:有特定环境要求(如恒温、恒湿、洁净、无菌、防振、防辐射、防电磁干扰等)或以精密、大型、特殊实验装置为主(如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天平、谱仪等)的实验室。<7>研究工作室:用于科研实验人员从事理论研究、准备实验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实验数据、编写成果报告等的用房。<8>标准单元组合设计:为保证实验用房具有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即从当前和长远科学实验工作内容、仪器设备及人员的发展变化出发,综合考虑确定实验用房的三维空间尺寸、实验室建筑设备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建筑结构选型、公用设施供应方式等。对于框架结构,一个标准单元系指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对于混合结构,一个标准单元相当于框架结构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9>生物培养室: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的用房。包括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用房。要求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光照、空气、水分、酸碱度等及灭菌消毒等措施。常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摇床、培养箱等。<10>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1~0.01mg天平的房间。天平可设置在较简单的防振天平台上。<11>高精度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002~0.001mg的微量天平的房间,要求恒温、恒湿、防振、防风、防尘、防腐蚀性气体、防阳光直射等环境条件。<12>前室:也称为缓冲间或过渡间,并可兼作更衣换鞋间。<13>准备间:某些专用实验室的配套房间,供实验人员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4>防生物危害实验室:也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用于从事有害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工作的房间,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是维持房间的负压。<15>管道井: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立管的竖向井道。<16>管道走廊: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立管及水平管道的空间。<17>管道技术层: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水平管道的空间。<18>应急喷淋:为保证实验人员在实验工作中受到化学及生物危害时的安全,多在靠近该类实验室的公共走道处设置带有自动或人控开关的喷淋设备,以备实验人员一旦被药品污染时,能及时进行喷淋救护。<19>反应池:指排水系统排出的污(废)水中含某些有害物质时,在建筑物内或附近设置排出污水处理的构筑物,用物理、化学方法予以处理,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0>实验室工作接地:为保证要求接地的仪器设备稳定工作而设置的接地。<21>供电电源工作接地:为交流和直流电源系统提供的接地。<22>保护接地:为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而设置的接地。<23>特殊防护接地:为静电防护、电磁屏蔽防护等提供的接地。<24>防雷接地:为保证建筑物防雷装置可靠工作而设置的接地。第三、基地选择和总平面设计<1> 基地选择A、基地选择必须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应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B、基地应满足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并应具有水源、能源、信息交换和协作条件,交通方便。C、基地选择应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绿化用地和环境净化的需要,并应留有发展用地。D、基地与易燃、易爆品生产及储存区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E、基地应避开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和其它污染源,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科学实验工作自身产生的上述危害,亦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F、基地应有相应的安全消防保障条件及措施。 <2>总平面设计A、总平面设计应符合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规划面积指标应按《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执行。B、总平面设计应包括各类用房、室外实验场地和道路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公用设施管网的综合设计及环境设计等。C、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利用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地物、水面和空间以及现有的公用设施等。D、各类用房宜集中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且留有发展余地。E、住宅不宜建在科学实验区内。当建在同一区域内时,则应相互分隔,另设出入口,并应符合防止污染及干扰的有关规定。F、使用有放射性、爆炸性、毒害性和污染性物质的独立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环境保护等规定。G、公用设施用房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节能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变配电室、冷冻站等宜设置在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且靠近使用负荷中心处。当科学实验工作有隔振要求时,应根据其防振距离要求进行布置,在无法保证防振距离时,应采取必要的隔振措施。H、各类公用设施管网应综合布置,并与室外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使用和维护,并留有发展余地。I、环境设计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的绿化要求,且宜适当提高绿化率。绿化植物品种的选用应有利于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第四、建筑设计<1>一般规定A、科学实验建筑应由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等组成。其设计应合理安排各类用房,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B、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及研究工作室宜采用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其结构选型及荷载确定应使建筑物具有使用的适应性。C、条 窗(a)设置采暖及空气调节的科学实验建筑,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应减少外窗面积。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外窗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及隔热性,且宜设不少于窗面积1/3的可开启窗扇。(b)底层、半地下室及地下室的外窗应采取防虫及防啮齿动物的措施。D、条 门(a)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实验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m,高度不应小于2.10m。由一个及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实验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20m,高度不应小于2.10m。(b)有特殊要求的房间的门洞尺寸应按具体情况确定。(c)实验室的门扇应设观察窗。(d)外门应采取防虫及防啮齿动物的措施。E、走道(a)走道地面有高差时,当高差不足二级踏步时,不得设置台阶,应设坡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8。F、楼梯(a)楼梯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b)科研实验人员经常通行的楼梯,其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高度不应大于0.17m。(c)四层及以上的科学实验建筑宜设电梯。G、厕所(a)厕所距最远工作点不应大于50m。(b)厕所应设前室,并配备洗手盆及镜箱。(c)男厕所每30人设大便器一具,每25人设小便器一具(小便槽按每0.60m长度相当一具小便器计算),且大便器和小便各不宜少于两具。女厕所每15人设大便器一具,且不宜少于两具。H、科学实验建筑内应设卫生用具间,可独立设置或与厕所结合设置,其内应设拖布池及拖布吊挂设施和地漏。I、更衣间(a)科学实验建筑宜设更衣间,每人使用面积不宜小于0.60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b)更衣间可采用集中式、分散式或两者结合的布置方式。J、采光(a)通用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宜利用天然采光,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6。(b)利用天然采光的阅览室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5。K、隔声(a)通用实验室、学术活动室允许噪声级不宜大于55dB(A声级);研究工作室、阅览室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0dB(A声级)。(b)产生噪声的公用设施等用房不宜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及阅览室贴邻,否则应采取隔声及消声措施。L、隔振(a)产生振动的公用设施等用房不宜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及阅览室贴邻,且宜设在底层或地下室内,其设备基础等应采取隔振措施。(b)设在楼层或顶层的空调机房、排风机房等,其设备基础等应采取隔振措施。M、室内净高(a)通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的室内净高:当不设置空气调节时,不宜低于2.80m;设置空气调节时,不应低于2.40m。(b)专用实验室的室内净高应按实验仪器设备尺寸、安装及检修的要求确定。(c)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20m。N、室内装修(a)实验用房、走道的地面及楼梯面层,应坚实耐磨、防水防滑、不起尘、不积尘;墙面应光洁、无眩光、防潮、不起尘、不积尘;顶棚应光洁、无眩光、不起尘、不积尘。(b)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室地面应具有耐酸、碱腐蚀的性能;用水量较多的实验室地面应设地漏。(c)需要定期清洗、消毒或防尘要求高的实验室,其地面、墙面和顶棚应做整体式防水饰面。墙面与墙面之间,墙面与地面之间、墙面与顶棚之间宜做成半径不小于0.05m的半圆角。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道。(d)通用实验室不宜设吊顶。(e)需设吊顶且无严格密封要求的空间,宜采用活动板块式吊顶。<2>通用实验室A、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并与通风柜、实验台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结构选型以及管道空间布置紧密结合。B、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开间应由实验台宽度、布置方式及间距决定。实验台平行布置的标准单元,其开间不宜小于6.60m。C、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进深应由实验台长度、通风柜及实验仪器设备布置决定,且不宜小于6.60m;无通风柜时,不宜小于5.70m。D、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一侧墙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另一侧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E、由一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与房间中间布置的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侧墙或房间中间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岛式实验台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6.60m。F、按第4.2.4条和第4.2.5条规定布置的通用实验室,如一侧墙或两侧墙靠近外墙部位开设通向其它空间的门时,其相应的净距应增加0.10m。G、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实验台之间或实验台与实验仪器设备之间的净距应符合第4.2.4条、第4.2.5条和第4.2.6条的规定。当连续布置两台及以上岛式实验台时,其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m。H、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必须与外窗平行布置时,其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30m。I、不宜贴靠有窗外墙布置边实验台,不应贴靠有窗外墙布置需要公用设施供应的边实验台。J、靠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0m。中央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当实验室设置向室内退进的门斗时,则实验台端部与退进门斗的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K、当通风柜的操作面与实验台端部相对布置时,其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L、通用实验室宜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M、通用实验室宜集中靠建筑物外墙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通用实验室宜布置在北向。<3>专用实验室A、由标准单元组成的专用实验室,其开间和进深应按实验仪器设备尺寸、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布置通风柜和实验台时,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第4.2.11条的相应规定。B、对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专用实验室,建筑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C、生物培养室D、生物培养室由前室、准备间、生物培养间、器械消毒及清洗间组成。前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m2,前室内应设家庭服和工作服分开的更衣柜和换鞋柜。E、由几个生物培养室组成的生物培养区,亦可在入口处设置集中式更衣换鞋柜。F、生物培养室应防止人流交叉感染。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尽端,不宜开设外窗。有外窗时,应做双层密闭窗及遮光百叶。G、生物培养室或生物培养区与非生物培养区之间,应设置实体砖墙。生物培养室各功能房间之间,宜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玻璃隔断墙的骨架宜采用不易变形及耐清洗的材料制作。H、生物培养室与各功能房间玻璃隔断墙上的门,宜采用推拉门。I、生物培养室宜留有设置灭菌器的位置。J、天平室(a)天平室应设置面积不小于6m2的前室,并可兼作更衣换鞋间。天平室宜布置在北向,外窗宜做双层密闭窗并设窗帘。(b)天平室与前室之间应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并宜采用推拉门。(c)天平台台面和台座,应做隔振处理。天平台沿墙布置时,应与墙脱开,台面宜采用平整、光洁、有足够刚度的台板,并不得采用木制工作台。设在楼层上的天平台基座,应设在靠墙及梁柱等刚度大的区域。(d)高精度天平室除满足上述天平室的要求外,应布置在实验楼底层北向,天平台基应设独立基座(不宜设在地下室楼板上面)。外窗应做双层密闭窗。(e)高精度天平室其天平台独立基座的允许振动限值,应按制造部门提供的数据选用,无资料时应符合现行的《机器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承重结构的振动计算和隔振设计规程》的规定。K、电子显微镜室(a)电子显微镜室应按所用设备的允许振动速度和防磁要求,远离振动源及磁场干扰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b)电子显微镜室由电镜间、过渡间、准备间、切片间、涂膜间及暗室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c)电镜间不宜设外窗。(d)电镜间的室内净高应按设备高度及检修要求确定。(e)电镜基座应采取隔振措施。与电镜配套使用的有振动的辅助设备及室内空气调节设备等,应设隔振装置。(f)电镜间、切片间及涂膜间的空气应过滤。人员出入口必须设更衣柜及换鞋柜。L、谱仪分析室(a)谱仪分析室应远离振动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必须布置在楼层时,应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b)谱仪分析室由谱仪间、过渡间、样品制备间、化学处理间、暗室、数据处理间及工作间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c)谱仪间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通风柜。光源区应设排风罩。(d)谱仪间内不宜设水盆。M、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a)本节规定适用于科研用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放射医疗单位的乙、丙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和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建筑设计。(b)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各类工作单位的等效年用量应符合现行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的规定。(2)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按其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曰操作量分为三级,即甲、乙和丙级。各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最大等效曰操作量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规定。(3)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类别,在其周围应划出防护监测区。防护监测区的范围应符合现行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的规定。(4)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的放射医疗单位,可设在市区内。(5)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的放射医疗单位的乙、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设在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同一层或一端,与非放射工作场所隔开。(6)布置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时,应根据污染情况,可将其分成若干区域: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分为三区,即设白区、绿区和红区。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分为二区,即设白区和绿区。最大等效曰操作量小于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规定的下限值时,可不分区。白区、绿区和红区的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7)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各区的布置,应按白区绿区红区布置。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应按白区绿区布置。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白区与绿区之间应设卫生出入口。卫生出入口内应设家庭服衣柜、专用工作服衣柜和淋浴设备,并配以表面污染监测仪器。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白区与绿区之间,应设换鞋、更衣、洗手和表面污染监测用的过渡间,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卫生出入口的规模,应根据进入绿区的总人数确定。淋浴器按最大班人数每5~8人设一具。(8)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布置,白区与白区、绿区与绿区应相对集中,避免相互穿插。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排列,原则上以放射性活度的低、中、高依次排列。(9)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绿区应设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间。暂存间的室内装修标准不应低于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0)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力求简洁,应防止积尘和积聚放射性物质。各种管线宜暗敷,灯具宜采用嵌入式。地面、墙面、顶棚的阴角应做成半径不小于0.05m的半圆角。(11)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门、窗应便于清洗和去污。绿区应设密闭窗,少设开启窗扇。(12)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材料应表面光滑,对放射性物质吸附性差,易于去污,并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腐蚀和耐辐照性能。宜采用聚氯乙烯塑料卷材整体式地面及踢脚板,其接缝应采用热焊,踢脚板高度不应低于0.25m。墙面和顶棚应涂以油漆。(13)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标准可适当降低。可采用现制水磨石地面,但必须打蜡,局部加塑料覆面。并可采用油漆墙面及不起尘的涂料顶棚。(14)有关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工艺设计、通风设计、给排水设计、辐射屏蔽设计、辐射监测设计及放射性三废处理等应合现行的《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c) 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1)有关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可参照现行的《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全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2)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可设于市区。实验室的辐照装置应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并应使周围公众所受的照射不超过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相应剂量当量限值。(3)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围护墙、顶棚和门、观察窗洞口等均应符合防护要求。有关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的《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全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4)密封型放射源的贮存室必须符合防护要求,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贮存放射源容器的贮源坑应防止地下水渗入,并应保持干燥。贮存室应设有防火、防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4>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图书资料室A、研究工作室(a)研究工作室设置数量应按使用要求确定,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b)研究工作室应靠近实验室或与实验室结合布置。B、学术活动室(a)学术交流展示厅的使用面积应按使用要求确定。该场所宜与公共交通空间连通,并应留有布置坐椅或沙发的空间。(b)小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40m2;中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0m2。中、小型学术活动室每人使用面积:有会议桌的不应小于1.80m2;无会议桌的不应小于0.80m2。(c)学术报告厅的规模应按使用要求确定,并宜设讲台、书写板、幕布,并留有放置放映设备的空间。容纳人数超过180人时,宜采用台阶式地面,台阶高度应按不遮挡视线的要求确定。宜设固定坐椅及记录台板。当坐椅自带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于 0.95m;当设独立式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于1m。C、图书资料室(a)图书资料室应由藏书部分、采编部分、阅览部分、出纳及目录部分等组成。(b)图书资料室应布置在环境安静并与实验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c)图书资料室宜采用开架阅览室。<5> 公用设施用房及管道空间A、公用设施用房(a)公用设施用房包括制冷机房、空调机房、排风机房、给排水及水处理用房、变配电室、电讯室、气体供应室等。(b)公用设施用房宜靠近相应的使用负荷中心布置。(c)公用设施用房布置于地下室时,应采取防潮、防水及通风等措施。B、管道空间(a)管道空间分为管道井、管道走廊和管道技术层三种,其尺寸及位置应按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公用设施系统设计、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b)建筑物内管道不多时,宜采用管道井。集中式管道井应设检修门;分散式管道井设检修门有困难时,应在管道阀门部位设检修口。(c)建筑物内管道多且设管道井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管道走廊或管道技术层,并均应设检修门。<6> 实验室建筑设备A、通风柜(a)通风柜宜采用标准设计产品。(b)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宜采用节能型通风柜。(c)通风柜内衬板及工作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腐、耐火、耐高温及防水等性能。应采用盘式工作台面并应设杯式排水斗。通风柜外壳应具有耐腐、耐火及防水等性能。(d)通风柜内的公用设施管线应暗敷,向柜内伸出的龙头配件应具有耐腐及耐火性能。各种公用设施的开闭阀、电源插座及开关等应设于通风柜外壳上或柜体以外易操作处。(e)通风柜柜口窗扇以及其它玻璃配件,应采用透明安全玻璃。(f)通风柜的选择及布置应与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紧密结合。(g)通风柜应贴邻或靠近管道井或管道走廊布置,并应避开主要人流及主要出入口。不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通风柜应远离外窗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通风柜应远离室内送风口布置。当两者矛盾时,应调整室内送风口的位置。B、实验台(a)实验台宜采用标准设计产品。(b)实验台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磨、耐腐、耐火、耐高温、防水及易清洗等性能。(c)各种公用设施管线及龙头、电源插座及开关等配件,宜与实验台体的公用设施支架或与实验台体靠近的独立公用设施支架或管槽结合在一起。实验用水盆亦宜与实验台体结合在一起。(d)实验台的选择及布置应与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紧密结合。C、物品柜(架)(a)通用实验室的内墙上宜设置嵌墙式或挂墙式物品柜(架)。物品柜(架)底距地面不应小于1.20m。(b)物品柜(架)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应与墙体牢固连接,物品柜(架)横隔板应上下位置可移动。第五、安全和防护<1>一般规定A、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卫生、辐射防护、环境保护法规和规定。B、科学实验建筑底层的门、窗宜采取安全防盗措施。C、放射性物质贮存场所,应设置防盗门、防盗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D、对限制人员进入的实验区或室应在其明显部位或门上设置警告装置或标志。对放射源的贮存室除应设置警告装置或标志外,还应设有防火、防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2>防火与疏散A、科学实验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a)有贵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b)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的安全出口不宜少于两个。(c)易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品伤害等事故的实验室的门宜向疏散方向开启。<3>防化学危害A、凡进行对人体有害气体、蒸汽、气味、烟雾、挥发物质等实验工作的实验室,应设置通风柜。B、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3.7条的规定。C、含汞的实验室应设置特制的通风柜。该类实验室的地面、楼面、墙面、顶棚、实验台、门、窗等均应采用不开裂、不吸附、不渗漏的材料,并应设有集汞槽、沟、瓶等设施。地面、楼面应有不小于1%的坡度,地沟、地漏应具有收集散失汞的功能,室内下部应设排风口。D、凡经常使用强酸、强碱、有化学品烧伤危险的实验室,在出口就近处宜设置应急喷淋器及应急眼睛冲洗器。E、必须存放少量曰常使用的化学危险品的实验室,应设置24h持续通风的专用化学品贮存柜或通风柜。F、条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处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4>防生物危害A、按现行有害微生物及病毒的4等分类(见附录A),防生物危害实验室相应分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及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B、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a)4级实验室用于从事高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宜设计成独立建筑物。需与其它实验用房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必须有明确分区及隔离。(b)实验室内必须维持负压,向室外排风必须经特殊过滤。(c)必须为工作人员出入提供以下流程的房间:过渡间家庭服室淋浴间实验服室实验室。从过渡间至实验室应维持依次递降20~30Pa的压差。(d)必须为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出入提供消毒设施。(e)实验室内必须配备Ⅱ级及Ⅲ级生物安全柜及双门高压蒸汽消毒锅。(f)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g)实验室的地面、墙面、顶棚、观察窗及管道穿洞必须严格密封。(h)实验室内不应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它固定设施。(i)实验室不得开设外窗。(j)实验室出入口处必须设置洗手盆并应采用光电式龙头开关。(k)实验区入口处必须设置危害性标志、安全告示及工作状况标志灯。C、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a)3级实验室用于从事中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可与其它科研用房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但其与公共区或其它用房之间必须设过渡间。(b)实验室内必须维持负压。从公共区或其它用房至实验室应维持依次递降10~20Pa的压差,向室外排风必须经特殊过滤。(c)应为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出入提供消毒设施。(d)实验室内必须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及双门高压蒸汽消毒锅。(e)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f)实验室的地面、墙面、顶棚、窗及管道穿洞必须严格密封。(g)实验室内不应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它固定设施。(h)实验室出入口处必须设置洗手盆并应采用光电式龙头开关。(i)实验区入口处必须设置危害性标志、安全告示及工作状况标志灯。D、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a)2级实验室用于从事低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实验室区内宜配备Ⅰ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及消毒锅。(b)实验室的地面、墙面应便于清洗。(c)实验室内不宜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他固定设施。(d)实验室内应设洗手盆。E、生物安全Ⅰ级实验室用于从事微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其设计要求与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基本相同,但可不配备生物安全柜及消毒锅。第六、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1>一般规定A、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计除应按现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B、防火、防烟和排烟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C、空气净化设计应符合现行的《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的规定。<2>采暖A、采暖地区通用实验室的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为18~20℃。B、采暖系统宜按南北朝向分开环路设置。C、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宜按每个自然开间的采暖热负荷进行设置。D、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其散热量宜有调节的可能性,但布置在更衣间、淋浴间以及热媒有冻结危险场所的散热器除外。E、采暖系统应在每个环路回水干管末端和每根立管上设带短管的阀门。立管的阀门和泄水用的带短管阀门不宜安装在地沟内。<3>通风 A、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送排风系统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B、每个排风装置宜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同一个实验室内的所有排风装置宜合用一个排风系统。C、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宜按表6.3.3确定。D、表6.3.3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15 0.35 0.25实验室内空气中有害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柜口面风速值(m/s)0.2~15 0.50 0.40平均值 最低值≤0.1 0.75 0.65E、工作时间连续使用排风系统的实验室应设置送风系统,送风量宜为排风量的70%,并应根据工艺要求对送风进行空气净化处理。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对送风进行加热。送风气流不应破坏实验室排风装置的正常工作。间歇使用排风系统且排风量大于每小时两次换气的实验室,应设置有组织的自然进风。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由建筑物的采暖系统补充加热进风的耗热量。F、排风系统的排风装置、风管、阀门、附件和风机等的材质应依系统所排除的有害物的种类确定。当按防腐或其它要求必须采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风管时,只可在本实验室范围内敷设该种风管。当必须穿越其它房间时,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的通过式风管应沿其全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套管或防护结构。不得利用建筑物的可燃烧和难燃烧结构直接作为风管侧壁。当排除易于冷凝的气体时,不得利用建筑结构作为风管侧壁。G、排风机宜设置在建筑物(不含排风机房)之外。排除有害气体的排风机不得设置在送风机室内。H、送排风机的进出口应设置长度为0.15~0.30m的用难燃烧材料或非燃烧材料制作的柔性接头,接头部分不得加刷涂料。I、排风系统宜在排风机吸入侧的管段上设置消声装置,排风机应设减振装置。J、排风系统宜设防倒灌装置。K、排风机房应有通风措施。通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L、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物浓度超过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允许排放标准时,应采取净化措施。M、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排风系统宜设置热回收装置。N、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通风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4>空气调节和制冷A、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通用实验室,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设置机械通风系统。B、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地区的通用实验室,宜设置空气调节系统。C、通用实验室的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为:温度26~28℃,相对湿度小于65%。D、专用实验室的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工艺要求确定。E、需要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应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基数、使用班次和消声要求等相近的实验室宜相邻布置。F、在不影响科学实验工作的条件下,宜采取局部工艺措施或局部区域的空气调节替代全室性的空气调节。G、空气调节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H、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空气调节系统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I、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为实验室的改造和发展提供灵活性。J、当科学实验工作需要空气调节系统长期连续运转时,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置备用设备。K、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消声和减振装置。L、空气调节系统的隔热结构和消声结构不得采用可燃烧材料制作。M、制冷方式的选择和制冷装置的设置场所应根据热源、电源、水源以及空气调节所需制冷量、冷水温度和工艺需求与特点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N、制冷机房的平面与空间和制冷系统管路的输送能力应为科学实验建筑的改建和扩建提供一定的余量。第七、气体管道<1>一般规定A、本章规定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煤气、压缩空气和真空等实验室内气体管道设计。B、气体管道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氧气站设计规范》、《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等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C、条 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管宜明敷。当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的通风措施。D、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各种气体管道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E、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F、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管应高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设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能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置换的要求。G、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气体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H、管道敷设要求(a)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坡度,坡向冷凝液体收集器。(b)氧气管道与其它气体管道可同架敷设,其间距不得小于0.25m,氧气管道应处于除氢气管道外的其它气体管道之上。(c) 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50m;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d)室内氢气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内或直接埋地,不得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e)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2>管道、阀门和附件A、气体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气体纯度大于或等于99.99%的气体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缝钢管。B、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宜采用金属管道。如为非金属软管,宜采用聚四氟乙烯管、聚氯乙烯管,不得采用乳胶管。C、阀门和附件的材质:对氢气和煤气管道不得采用铜质材料,其它气体管道可采用铜、碳钢和可锻铸铁等材料。氢气和氧气管道所用的附件和仪表必须是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代用。D、阀门与氧气接触部分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密封圈应采用有色金属、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E 气体管道中的法兰垫片其材质应依管内输送的介质确定。<3>管道连接A、气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形式。氢气管道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B、气体管道与设备、阀门及其他附件的连接应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螺纹接头的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一氧化铅、甘油调合填料。<4>安全技术A、气体管道设计的安全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a) 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和氢气放空管上应设置阻火器。(b)各种气体管道应设置明显标志。B、使用氢气及可燃气体的实验室应设置报警装置。C、气瓶应放在主体建筑物之外的气瓶存放间。对曰用气量不超过一瓶的气体,实验室内可放置一个该种气体的气瓶,但气瓶应有安全防护设施。D、氢气和氮气的气瓶存放间应有每小时不小于三次换气的通风措施。第八、给水排水和污水处理<1>一般规定A、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设计流量和管道计算,管材、附件的选择等,除应按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B、实验室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应沿墙、柱、管道井、实验台夹腔、通风柜内衬板等部位布置。不得布置在遇水会迅速分解、引起燃烧、爆炸或损坏的物品旁,以及贵重仪器设备的上方。C、室内、外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2>给水A、给水系统选择,应根据科研、生产、生活、消防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压和水量的要求,并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B、用水定额、水压、水质、水温及用水条件,应按工艺要求确定。C、实验室化验龙头及其它卫生器具给水的额定流量、当量、支管管径和流出水头,应符合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D、实验仪器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满足各类仪器对水质的不同要求。E、凡进行强酸、强碱、剧毒液体的实验并有飞溅爆炸可能的实验室,应就近设置应急喷淋设施。当应急眼睛冲洗器水头大于1m时,应采取减压措施。F、下行上给式的给水横干管宜敷设在底层走道上方或地下室顶板下;上行下给式的给水横干管宜敷设在顶层管道技术层内或顶层走道上方。不结冻地区可敷设在屋顶上。G、恒温、恒湿实验室,其给水管道穿墙和楼板处应采取密封措施。H、从给水干管引入实验室的每根支管上,应装设阀门。I、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间、去污室的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开关、肘式开关或光电开关。J、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去污室等,应有热水供应。热水水量、水温、水压应按工艺要求确定。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尚应配有热水淋浴装置。K、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如采用科研、生活和消防统一的给水系统时,污染区的用水必须通过断流水箱。室内消火栓应设置在清洁区内。<3>排水A、排水系统选择,应根据污水的性质、流量、排放规律并结合室外排水条件确定。B、排出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水,应与生活污水及其它废水废液分开。对于较纯的溶剂废液或贵重试剂,宜在技术经济比较后回收利用。C、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排水系统设计,应将长寿命和短寿命的核素废水分流。废水流向,应从清洁区至污染区。D、放射性核素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管材、附件的选择,尚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规定。E、污水及废水的最大小时流量和设计秒流量,应按工艺要求确定。4>污水处理A、条 凡含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水,均应进行必要的处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B、酸、碱污水应进行中和处理。中和后达不到中性时,应采用反应池加药处理。C、凡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应根据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长寿命和短寿命两种放射性核素废水,并应分别进行处理。(a)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且放射性浓度又较高的废水,应将废水集中存放,待到一定数量后,采用净化法处理。(b)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浓缩液,可采用固化法处理。(c)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废水,应采用贮存法处理。D、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处理,尚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规定。E、生物安全4级和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的污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经处理后,污水应符合现行的《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规定。第九、电气<1>供配电A、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重要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科学实验工作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按现行的《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B、城市电网电源质量不能满足用电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电源质量改善措施(如:滤波、屏蔽、隔离、稳压、稳频及不间断供电等措施)。C、用电负荷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a)当采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BZT)或柴油发电机组应急自起动等方式仍 不能满足要求时;(b)当采用一般稳压稳频设备仍满足不了对稳压、稳频精度要求时;(c)当实验或设备需要保证顺序断电操作安全停机时;(d)当停电损失大于不间断电源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的总和时。D、低压配电系统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220/380V系统。系统接地型式宜为TN—S或TN—C—S。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实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确定。E、供配电系统应预留适当的备用容量及扩展的可能。F、在同一科学实验建筑(室)内设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电压或频率的电源供电时,宜分别设置配电保护装置并有明显区分或标志。当由同一配电保护装置供电时,应有良好的隔离。不同电压或频率的线路应分别单独敷设,不得在同一管内敷设。同一设备或实验流水线设备的电力线路和无防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允许同一管内敷设。G、实验室负荷可由专用变压器供电,也可由共用变压器敷设专用的低压配电线路供电。冲击性负荷、波动大的负荷、非线性负荷、较大容量的单相负荷和频繁起动的设备等,应由变压器低压母线处用单独馈线回路供电或由单独变压器供电。H、季节性运行的空气调节、采暖等负荷占较大比重时,变压器容量与台数的确定应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I、通用实验室的用电设备可由固定在实验台或靠近实验台的固定电源插座(插座箱)供电。电源插座回路应设有漏电保护电器。各实验室电源侧应设置独立的保护开关。J、潮湿、有腐蚀性气体、蒸汽、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等场所,应选用具有相应的防护性能的配电设备。K、实验室供配电线路宜采用铜芯导线(电缆)。L、高层或线路较多的多层科学实验建筑,垂直线路宜采用管道井敷设。强、弱电管线宜分别设置管道井。当在同一管道井内敷设时,应敷设在管道井内两侧。<2>照明A、科学实验建筑用房,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标准应符合规定。B、科学实验建筑用房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按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确定,其数值不宜小于0.7。C、采用分区一般照明时,非实验区和走道的照度,不宜低于实验区照度的1/3~1/5。D、采用一般照明加局部照明时,一般照明不宜低于工作面总照度的1/3,宜不应低于50lx。E、需要有效地限制工作面上的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的实验室,宜采用下列措施:(a)使视觉作业不处在室内光源与眼睛形成的镜面反射角上;(b)采用光扩散性能好、亮度低、发光表面积大的灯具;(c)增设局部照明;(d)实验室内表面及室内设备表面为无光泽表面。F、实验室(除暗室外)不宜用裸灯。通用实验室宜采用开启或带格栅直配光型灯具。开启型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7,带格栅型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6,实验室灯具格栅、反射器不宜采用全镜面反射材料。J、通用实验室宜采用荧光灯,层高大于6m的实验室宜采用高强气体放电灯。H、对识别颜色有要求的实验室,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I、电磁干扰要求严格的实验室,不宜采用气体放电灯。J、潮湿、有腐蚀性气体和蒸汽、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等场所,应选用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灯具。K、重要实验场所应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的设置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L、暗室、电镜室等应设单色(红色或黄色)照明。入口处宜设工作状态标志灯。M、生物培养室宜设紫外线灭菌灯,其控制开关应设在门外并与一般照明灯具的控制开关分开设置。N、照明负荷宜由单独变压器、单独配电装置或单独回路供电,应设单独开关和保护电器。照明配电箱宜分层或分区设置。O、大面积照明场所宜分段、分区设置灯控开关。P、管道技术层内应设照明并由单独支路或专用配电箱(盘)供电。<3>接地A、科学实验建筑按具体要求,可设置实验室工作接地、供电电源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实验室特殊防护接地及防雷接地。B、实验室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应按实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确定。无特殊要求时,不宜大于4Ω。供电电源工作接地及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实验室特殊防护接地电阻值按具体要求确定。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现行的《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C、各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无特殊要求时,接地电阻值不宜大于1Ω。如防雷接地需单独设置,应按现行的《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采取防止反击措施。D、实验室的工作接地与接地装置宜单点连接。使用性质不同的实验室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宜分别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由接地装置引入室内的接地干线宜采用绝缘导线(电缆)穿钢管敷设。E、由实施室接地点至接地装置的引线长度不应为λ/4及λ/4的奇数倍,λ应按下式计算:λ=3×108f(式(9.3.5)) 式中:λ——波长(m) f——实验室接地仪器、设备工作的主频率(HZ)F、实验室保护接地宜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彼不得梦

未来实验室学苑|科研实验室设计专题讲座

未来实验室学苑|科研实验室设计专题讲座,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开班!感谢孙总、贾主任,岳总的支持!

刑名

国家实验室、“十四五”科技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全部安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 (记者 佘惠敏)1月5日,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当前科技创新重点工作。2021年科技创新怎么做?王志刚强调,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王志刚介绍,2021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健全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机制。四是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五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和民生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七是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八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九是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监督,构建大监督格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十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十一是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2020年科技创新六大进展王志刚也在报告中回顾了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他说,2020年科技创新取得许多新进展: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反之于心

科技部: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

来源:科技部网站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月5日,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工作,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黄卫主持会议。王志刚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王志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王志刚强调,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思路新举措。面向中长期,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引领发展,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更加注重人才为本,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共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面向“十四五”,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应用驱动倒逼基础研究,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着力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成更加高效开放的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王志刚要求,2021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健全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机制。四是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五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和民生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七是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八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九是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监督,构建大监督格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十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十一是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王志刚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国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尽职尽责,不辱使命,狠抓落实,展现新作为、见到新气象,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负责同志,科技部领导班子成员,中组部、中宣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科技部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社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部分国家自创区、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科技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视频分会场参加会议。

诽谤罪

广东规划建设25-30家P3实验室,5年内有望建成P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P3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分离病毒毒株,研究病毒的侵入机制、变异追踪,以及疫苗研发、药物筛选都需要在P3实验室中进行。在全国两会上,P3实验室的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针对目前广东缺乏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现状,不少代表都呼吁广东应加大P3及P4实验室的布局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韶关市市长王瑞军透露,目前广东科技厅牵头已经形成了一个P3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建设25~30家P3实验室,“希望三年内我们能够解决基本的P3实验室的需求,在5年内至少建成一个P4实验室”。广东P3实验室缺乏的“短板非常突出”根据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P3和P4四个生物安全等级,等级越高,防护水平越高。“从SARS、H1N1、MERS、埃博拉、H5N7等病毒到新型冠状病毒,所有相关研究都需要在P3或P4实验室中进行。”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海波说,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分离新冠病毒毒株,研究病毒的侵入机制、变异追踪,以及疫苗研发、药物筛选都需要P3实验室的平台。目前,我国的P3实验室一般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海关等单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目前我国4家拥有能对病毒动态监测的P3实验室的医院之一。疫情发生后,该院的P3实验室24小时无休,日夜灯火通明,开展高危临床样本的检测、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试验。“P3实验室在我们此次疫情应对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该院P3实验室主任张政说。相比美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P3及P4实验室数量和规模均严重不足。“我们的短板非常突出。”王瑞军指出,美国有近1500个P3实验室,几乎只要是医疗机构或医学院都有设置。“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很缺,广东更缺。”他透露,目前,全国只有两个P4实验室,分别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哈尔滨兽研所,其中后者只能做动物研究。广东至今还未有一家P4实验室,也没有能做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P3实验室,只有5个等级还不够高的P3实验室。作为呼吸系统传染病救治和研究的“国家队”,钟南山院士团队一直未拥有独立的P3实验室。在此次疫情中,团队使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研究室是由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共建的P3实验室。利用这一实验室,该团队在呼吸道、粪便和尿液等病例标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并开展药物的筛选和研发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有力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工作。王瑞军指出,广东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与广州海关P3实验室主要开展检测,科研能力不强,本身任务也很重,无法系统地承担科研任务。“广东在临床方面比较强,但前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首先就体现在基础设施的薄弱上,现在必须要开展布局。”多位人大代表呼吁加强P3实验室建设5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对外公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着力弥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其中在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方面提出,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表达了增加建设P3实验室的心声。周海波在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加大高生物安全等级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他表示,我国高安全等级医学研究实验室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科研需要,制约了各高水平医学院校引进这一领域的高端人才。“此次疫情中,各高校科研机构虽然有高度热情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但因为实验室配置问题,科研应急能力也受到了制约。”周海波说。他呼吁,要加大投入,整体布局建设高安全等级的实验室。在高水平医学院、省级区域高水平医院建立若干P3实验室,在疫情暴发时可有效为基础临床服务。“从这次疫情来看,致病微生物对健康的威胁很大。对广东来讲,建设一定数量的P3及P4实验室非常有必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说。长期从事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研究,他发现,微生物的进化变异很快,细菌的耐药性与致病力越来越强。从4年前开始,吴清平就呼吁加强建设P3及P4实验室,对微生物开展长期系统性支撑性的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在提交的建议中指出,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医院无满足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临床实验室,难以开展SARS、MERS、Ebola等特殊传染病临床检测项目要求。他认为,大型传染病医院应设立临床P3实验室,以备疫情时临床检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能正常开展相关检测,减少标本外送引起的潜在风险。王瑞军表示,广东处于岭南亚热带,是中国的南大门,又处于大湾区,是国际枢纽港、超大型城市,往往是暴发性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的第一站。“无论从大湾区集聚发展还是解决民生需求来看,都需要解决平台和基础设施,必须要有检测能力、快速识别能力和研究能力、应急能力。”他表示。广东已在规划建设25-30家P3实验室目前,广东已有不少医院及科研机构正在申请建设高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透露,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在考虑逐步建P2及P3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也在申请建P4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也表示,深圳大学正在申请建设P3实验室。“现在只要谁提出来建,都应该给他建。”王瑞军表示,P3实验室属于“新基建”,广东必须要开展布局。其中,最缺的是能做猴、猪、犬类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他透露,目前广东在规划建设的P3实验室约有25-30家,其中至少要有七八家是能够做大动物模型研究的“P3+”实验室。此外,为了顺应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广东应该先建一家P4实验室,将来还可以再增加1-2家,分别开展人和动物的模型研究。王瑞军表示,目前广东省科技厅牵头已经形成了一个P3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方案。此外,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P3实验室已经开始建设,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也在申请购置移动P3实验室。“希望三年内我们能够解决基本的P3实验室的需求,在5年内至少建成一个P4实验室。”王瑞军说。李清泉指出,在增加建设布局的同时,也应建立P3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机制。“建一个P3实验室的投入非常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他还强调,需要加强P3实验室的监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关乎到老百姓的健康,万一监管不好,就可能出现病毒泄露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对于P3实验室的建设布局,张政认为要“两条腿”走路。首先,应考虑对现有的P3实验室适当地扩建,增加相关的科研设施设备,扩展其科研、检测和防疫功能,这样能减少成本,运行也更为简便经济。其次,才是在有需要的区域新建P3实验室。“好的战斗机要有好的飞行员才能发挥作用。”张政建议,P3实验室的建设使用一定要与科研院所结合,还需要培养一个团队,与硬件设施形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