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小编认为,要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定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那么,什么是科学呢?试问,人们为什么要在有关“科学”的杂志上投稿?显然,人们之所以要在有关“科学”杂志上投稿,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获得人们的充分认可。试问,人们为什么要办“科学”杂志?显然,人们之所以要办“科学”杂志,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试问,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观点是不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比如,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其实就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牛顿的观点。因为,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观点也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在量力科学范围内就不适用。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科学”完整、正确的定义了,即: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由此,科学研究的定义也就昭然若揭了,即:科学研究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为了获得“被人们充分认可观点”的研究。由此,科学探索的定义也就水落石出了即:科学探索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为了获得“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的探索。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每次跟正在读硕士或博士的同学聊天,我经常会问:你在学校都做些什么?他们无一例外,总是回答说,我在做科研,忙着呢。科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原来,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理工学科的硕士、博士基本都以科研为生活中心,具体包括看研究论文、确立研究目标、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数据、写论文、发表论文等。慢着!尽管科研工作安排得如此细致,那到底什么是科学研究呢?科学研究是一种通过思考和观察事物,深入理解事物运行机制的方法,也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科学侧重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并不死守研究结论,因为既有的研究结论会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更新或颠覆。科学研究获取知识,必须得满足重复验证机制,并符合同行评审程序。一、重复验证一项科学发现,想要获得科学界的认可,必须先满足可重复性,也就是其他科学家能够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获得相同的研究结果。满足可重复性,研究结论就是可靠的,它保证了一项研究发现不是由于个别研究者的主观错误或偏差而产生的。一项研究结论,如果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得到,其他研究者无法重复,那这样的知识对科学界又有什么用呢?例如,牛顿发现的牛顿三大定律,他的这些发现,就能够被我们重复验证,甚至还能用于指导其他的科学研究,这就是过硬的科学知识。反之,有人声称自己发现了灵魂的存在,但是他没法通过有效的方法重复验证灵魂的存在,所以科学界是不认可“灵魂存在”这个发现。因此,那位发现灵魂的大神只好自己玩自己的,科学界可没工夫陪他一起玩儿。科学发现一旦被公开发表,那么它就不再只是为原始发现者个人所有,它还能够被其他研究者获取、扩展、批评和应用。专利是受法律保护的知识和技术,而科学发现则是人类共享的财产,是最无私的领域,不存在别人侵权一说。二、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一个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的程序。具体的程序是这样的:研究人员一旦有了新的发现,需要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投到研究性期刊上面,经受多名同行专家的评审,期刊杂志的编辑综合各位专家的评审意见之后,确定这篇文章是否能够发表。如果论文观点新颖,实验证据充分,研究结论合理,那么就是一篇质量不错的论文,一般编辑会接收该论文,让其立即发表;有的论文观点尚可,但是缺乏有力的证据推导出研究结论,编辑就会通知作者进一步增加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还有的论文价值太低,或者实验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编辑就会拒绝发表。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中的信息都是正确的吗?非也。同行评审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因为大多数领域都有几十种研究期刊,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每天评审的专家可没工夫一个个去做可重复性检验。因此,同行评审只保证发表的研究成果符合客观性和公开评议的标准,是正确的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当然,质量越高、越权威的期刊,上面发表的论文质量就越高,正确的概率就越高,如Nature或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反之,在这类期刊上造假,波及的范围也越广,会给学术界造成巨大伤害。例如,台湾的蔡立慧教授是一位世界顶级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竟然被爆其三篇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均存在造假行为,其中一篇竟然被其他研究者引用1003次之多。真实令人汗颜。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道理在学术圈非常适用。如果研究者名气越大,那么盯着他的人就越多,一个小失误,都会被挖出惊天大秘密。例如翟天临事件,如果他是一名普通博士生,压根就没有人会去关注他学术是否造假。因为他太出名,直播上一个“无知”的回答,就迁出学术不端,甚至波及整个学术圈,让应届硕博毕业生叫苦不迭。以上这就是科学遵循的重复验证机制和同行评审程序,想知道更多关于科学研究的原则吗?不妨看看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著作《这才是心理学》。
约翰斯彼克曼,来自英国,目前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谈起这些年在北京的工作经历,斯彼克曼非常兴奋。“北京的科研环境非常棒,不仅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而且这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科研的成功率也比英国高很多。这些都是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近年来,我国持续致力于创新科技、高新产业的研发,大力推进优秀人才引进战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吸引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前来发展。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更是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优秀人才提供最优质的发展空间。“中国学生与英国的学生一样聪明,虽语言和生活环境不同,但他们对待科学的热情是一样的!”谈起学生斯彼克曼充满自豪感。如今,已在北京工作了近七年的斯彼克曼,谈起这些年的生活,脸上挂满了笑容。“我最喜欢北京的春天和秋天,到处鲜花盛开,闲暇时喝杯咖啡,在古巷胡同里逛逛,让人感觉非常舒适。这一切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充满刺激的旅程,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
作者:Maggie Koerth-Baker; 译者:shelleway编者按:这些有趣的漫画是Paul Vallett发表在他名为Electron Café(电子咖啡屋)博客上的,它很生动的表现了想象中的科研活动和现实中科研活动的差别。
近日,学术之路注意到2个连“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的知乎都没有回答好的问题。如下所示:作为研究考博达4年之久的学术账号,于是我们联合考博之路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给大家带来更全面、专业的解答。以下为我们的研究结果,请您审阅!咱们先来看份历史资讯:面对以往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008年,郑州大学从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入手进行改革。学校拿出了5个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4年的全额奖学金。全校有33名教师踊跃申报。基础医学院年仅38岁的副教授臧明玺,凭借一项863计划研究项目成功申请到了一名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成为郑州大学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此后,郑州大学每年逐步扩大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到2011年,学校共招收37名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从120多名申请教师中遴选了34名教授、3名副教授担任其导师。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的尝试初步见效后,学校将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由过去每年5到10个扩大为每年30到50个。学校规定,凡主持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能较好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包括现有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以上的在岗教师,均可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按要求从本人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三助奖学金,标准与当年学校博士生助研奖学金相同。受到导师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不仅能在前两个学年按照学校统一标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而且在后两个学年里还能在统一标准基础上每人每年上浮4000元。以上为前些年部分高校探索博士招生、培养制度的一个典型示例。据学术之路、考博之路了解,全国开展类似探索的高校并不在少数。不过与本文介绍的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不同的地方在于。上述招生指标均占用高校当前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是高校的自主探索。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探索基于国家高水平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19年教育部启动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遴选部分高校作为试点高校,增设专项招生计划。“科研博士计划”采用独立招生模式,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录取类别均为非定向。该计划一般要求导师从科研经费中缴纳培养费,与普通博士计划的培养过程和毕业要求等完全一致。不少高校规定专项计划博士生不参评学校的奖助学金,符合学校规定条件的学生可以参评国家奖学金和学校的其他社会奖助学金。一份2020年的新闻报道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专项计划的实施,将让博士生培养更具灵活性,而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点,就是博士生待遇的提升。在沪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正在为研究生“提薪”制定新计划。华东理工大学2020年也首次开设了科研经费专项博士计划。研究生院院长龚学庆介绍,2020年首先尝试开放50个名额,同时对导师也有“门槛”设置:须有支撑博士生至少5年的充足科研经费的导师,才能提出申请。“博士生津贴必须给足,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不允许出现实验试剂、外出参加学术交流都要学生自己掏钱的现象。”鉴于当前该专项招生计划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因此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并未在全网公开,这也间接导致大家对其的了解很少。据悉,相关文件都是直接下达试点高校。学术之路、考博之路基于连续5年转载考博资讯的数据积累,仅找到部分标题中含有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的招生信息。经过学术之路、考博之路近4个小时的检索、筛选、汇总等,我们得出如下历年的部分试点高校名单,欢迎大家补充完善。2019年试点的部分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首批16所招收科研经费博士的试点高校。2020年试点的部分高校: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30多所高校。2021年试点的部分高校: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福州大学等69所高校。对于考生来说,大多数时候一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读完已经30岁左右--而立之年才算是能独立迈入科研的大门,但成家立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已经扑面而来。对于高校来说,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有限,部分博导没有招生指标。而且传统的博士招生制度,导师的话语权有一定的限制,而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或许能够让部分导师获得更充足的招生指标与根据科研的需要找到更合适的博士研究生,毕竟导师需要承担大额的培养经费。当然,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并非没有弊端,大家对其的不了解,部分高校不解决住宿问题、不提供奖助学金,导师的经费可能在毕业之前用完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从2019年开始启动探索,到2021年增至69所高校开展,预计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会保持高速扩招。据学术之路、考博之路估算,2021年通过该专项招生计划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大致为1500-2000人之间。看着不多,但是已经远远超过全国大部分省份年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关于该招生计划,你怎么看?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第二次带来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指标的提案,与2020年的提案相较,在这份提案上,易建强在数据统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在这份名为《关于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指标权限的现状与建议》的提案中,易建强搜集了47所高校、18所科研院所近两年的导师数量以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数量,并进行了比对。比对的结果显示,在高校中,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正高级教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大约为2-4名、每位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副高级)教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约为4-8名。按照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实际上可能基本都四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也为三年计算,每位博士生导师/正高级教师一年只能招收约1名博士研究生,每位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副高级)教师一年只能招收约2名硕士研究生。而在科研院所中,每位博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5名博士研究生、每位硕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6名硕士研究生。“我们团队的年轻硕士生导师有科研项目,但不能保证每年都分配到招生指标”,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有关研究生指标、招生方式的建议、提案在历年两会中并不罕见,但在2021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其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易建强认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科技项目陆续启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拉开序幕。这些科研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相应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长期参与,是培养和锻炼青年人才的绝好机会,也是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好战场。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这类人才的供给主要要靠我国自己解决。对此,易建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对招生单位进行分类管理,赋予不同权限;第二、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第三、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第四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宽进严出,保证质量。“计划经济”是易建强提案中连续两年用到的一个词,易建强在提案中表示国家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编制和安排研究生招生计划。由于未充分考虑到各招生单位的实际需求、没考虑到我国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急剧需求、也没考虑到现在的研究生导师整体愈加年富力强等因素,编制的计划没能与时俱进,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如何确定的?教育部曾经在答复相关提案时提及目前研究生招生指标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年、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安排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执行。“我国这些年超常规发展,而计划部门并没有及时调整。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导师队伍发展迅猛,远非十几年前可比。国家在科技的投入及各类科技计划也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国家计划部们对各单位需求并不了解,可能也没有深入调研,因此还是每年按2%—3%左右的增长做计划”,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十四五”要让自主创新落地生根,打破科研领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路”正当时》提案,这份提案中,也用到了“计划经济”一词。在这份提案中,周汉民提出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但科研领域仍存在“国家组织专家论证规划+科研单位和企业竞标”这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厚的体制,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规划“不贴肉”。科研规划往往以“跟热点”为主,只知这些所谓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而并不知其形成的土壤;二是科研项目“不匹配”。政府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一般由专家讨论决定,对于企业的需求和痛点不熟悉、不清楚、不了解。“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之时,我们如何抓住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治理规则尚未形成的关键时刻,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并形成中长期的数据化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而在这当中,核心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核心是科研队伍的披襟斩棘”,周汉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为此,周汉民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国家的期望、企业的痛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探索建立“市场化”科研体制,一是在立项环节,更多倾听企业心声;二是在评价环节,将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三是在转化环节,促进市场化科研成果转化。代表、委员密集为科研体制改革建言的背后,中国科研领域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的发展。202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已经达到2.4万亿,在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年平均投入增长达到11.8%;基础研究投入在2019年达到6%,以投入主体看,高等学校研发支出占比在五年时间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7%逐步增长至2019年的8.1%。这种投入的强度在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提高,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科研力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从教育至科研项目体制,围绕科研的各项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适配“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 “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也提出开展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实行“揭榜挂帅”“业主制”“里程碑式管理”等制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组织方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建设等创新链各环节进行统筹谋划部署,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瓶颈问题等。这将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以预计,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中国科研领域围绕体制机制、学风建设等等,将会进行一系列持续性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也很明确,即使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韵网创始人颜振军看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数点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容都很重要,也是改革的趋势。颜振军建议,在科研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科学研究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说基础研究是长周期的,科学家应该是自主寻找研究方向,管理的应该是宽松的、弱约束的,而不是目前的短周期、强约束的方式;应用型、技术开发型的研究,应该以企业为主,以企业具体的需求为研发方向,企业提出需求了,政府的钱交给企业,再由企业进行开发研究,在研发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再与研究机构、高校等进行协作。
是什么样的单位在招聘博士人才?他们对博士有什么要求?这里也许有答案。4月13日,“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百校万企公益招聘系列行动——博士科研人才专场引荐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活动吸引了8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1332个职位现场揽才。截至当天下午4点,累计603名博士科研人才入场交流,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102人。用人单位对科研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呈现多元化,有单位更偏向于寻找“既懂科研又懂产业”复合型人才。科研岗位超过五成招聘博士的用人单位都是些什么单位?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传统的科研院所对博士科研人才需求持续走旺,入场单位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中科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简称“广州软件所”)等科研机构7家,其中南海海洋研究所这一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的岗位需求数达75人。此外,随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等产业企业对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广东能源集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21家国企,以及盈峰环境科技集团、雅迪科技集团等38家民营高新企业也提供了大量岗位。比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新入职博士生人才提供专属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晋升渠道,年薪30万元起步,高端专业人才晋升可享受特殊人才政策;盈峰环境科技集团为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系统等技术带头人提供50万元的起步年薪以及人才公寓、超30万元各类补贴等福利待遇。据统计,本次引荐会学历需求以博士为主,科技研发类岗位占总数超五成,用人单位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此外,高校教师、医生、管理这三类岗位也需求较多,共提供近500个岗位。引荐会涉及生物医药、化工、电子技术等24个行业,其中生物医药行业对博士科研人才需求最大,化工行业次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引进博士科研人才力度明显加大,激励措施也更加多元,如梅州市今年计划招473名博士,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组团参会,为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发放各类补贴最高达75万元,并提供人才公寓、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事业编制、职称评审等配套待遇。科研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呈现多元化用人单位对科研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普遍要求有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科研和立项能力等。广州软件所为博士人才提供30-50万元的年薪,博士加入团队,项目经评审,还可获得100-200万元的组件经费。该单位人事行政处主任张延峰介绍,因为开设了新的研究方向,加上人才储备需要,每年都会有20人左右的招聘需求,今年也差不多,其中需要博士的岗位共4个,涉及大数据、区块链、电子取证等方面。“现在的博士很多偏向理论研究,但我们不仅要做理论研究,还要做产业化,可能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张延峰表示,广州软件所是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单位,主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相关研究,支持研究成果产业化,所以更偏向于寻找复合型人才。广州广检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招聘人员张小姐也表示,希望寻找能够在建筑工程检测行业里,带领团队做研发项目的博士。“我们也尝试过社招,但暂时没有合适的,所以想找一下应届的博士。”博士:更看重发展平台“首先看平台,然后看单位的科研氛围是否浓厚,适不适合博士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的陈博士表示,如果博士在单位里最终用不到所学,那就成了浪费。“现在有中学请博士去当教师,我觉得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从事水环境研究的曾博士表示,也许教育学、心理学的博士到中小学从事教学或者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会比较适合,但如果是请一位数学博士去教数学,那有点大材小用。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很愿意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我的博士课题就是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治理。”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资源更丰富,产业链比较完整,人才聚集度也高。据悉,4月份广东省人社厅还将分2批次组织省内各地市重点企事业单位赴江苏、吉林参加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引才活动,为广东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何颖思 通讯员 粤仁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温俊华【来源:广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从学而优则仕到科研行政双肩挑》,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学习成绩好了,就能走上仕途,参与行政治理工作,不用一直呆在原来那个行业。这句话的意思,也用到了如今高校教授做科研这件事上,更具体一点就是看谁拿到的基金项目多,谁就能走上行政岗位。拿的越多项目的、科研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教授,就能越快升到行政岗位的更高级别。这规律,跟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几乎是一样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古代没有大学,而是直接当某个州的钦差大臣。如果再做出一点成绩,直接就是一品大员,相当于现在高校发副处级校领导了。笔者在高校多年,也总结了一下基金项目和行政职务高低之间的关系:拿一个国家面上项目的教授,基本上当不了什么领导,最多当一个系的主任。拿两个国家面上项目的教授,在学院就有话语权了,可以参与不少行政职务的工作,可以当一个院长助理啥的。拿三个国家面上项目的,在学院级别就已经非常有地位和分量了,当副院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拿四个国家面上项目的,当个院长也是很有希望的,甚至可以直接被提拔到校级行政的副处级岗位,当个科技处处长或者人事处处长都是错错有余了。拿四个以上国家面上项目的,基本上就可以走入副校长级别的行政岗位了。可以说,拿越多个国家项目的教授,在高校被提拔的速度就会越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6日讯(通讯员 杨力铮 明珠)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一届“云影讲坛”之“科研思路”在云塘校区图书馆大报告厅举行。科学家、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作了题为《说说科学研究的思路》的学术报告。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以《静心学习,潜心科研,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题致开幕辞。他指出,研究生是富有创造活力、创新精神的科研生力军,肩负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向广大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志存高远,努力做有理想的研究生;敏思笃学,努力做有本领的研究生;勇立潮头,努力做有担当的研究生。 湖南大学校研究生会主席安柏楠代表兄弟高校致辞。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易洲楠发言,希望研究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为学校争创“双一流”和全国“百强”高校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开幕式结束之后,第十一届研究生“云影讲坛”之“科研思路”正式开始,赵中伟作了题为《说说科学研究的思路》的学术报告。他用《六祖坛经》中的故事开篇,告诫研究生应该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不能文章至上。他勉励研究生们多读书,并向大家推荐了《辩论思维逻辑学》、《毛泽东选集》、《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理解自然》、《生长和形态》等书籍,强调研究生应广泛涉猎,提升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他以《电化学脱嵌法从高镁盐湖卤水中提锂》为例,结合自身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向大家阐述科学研究的思路应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强调专注做好一件事。 本届学术文化节共举行学科竞赛类活动17项,实践创新类活动11项,学术报告类活动24项,52项活动着力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功夫,着力于开拓创新、尝试打造新的研究生品牌活动,着力于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赋予品牌活动新活力。 [责编:刘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