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全文)地之下也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全文)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南京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南京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南京市科研机构R&D为35.42亿元,占全市R&D的11.1%,也是南京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为了解南京市与国内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位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南京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南京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南京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南京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南京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4、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南京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南京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南京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南京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南京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2、南京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的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南京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南京市R&D占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南京市R&D还有提升空间。四、思考建议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南京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南京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南京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南京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京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南京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南京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

幸平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出炉

◎记者 刘 垠 4月14日,记者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9年,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有所增长。合同项数为15035项,比上一年增长32.3%;合同总金额为152.4亿元,较上一年下降19.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介绍,其中,单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成果有24项,较上年下降20%。财政资助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为2815项,比上一年增长10.9%;合同金额为47.0亿元,比上一年下降18.9%。 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得到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 交易金额下降为哪般 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但科技成果交易金额下降。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01.4万元,较上年下降38.8%。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也有所下降,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51.0亿元,以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达1016.6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9.1%。 “随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的出台实施,2016年—2019年全国出现‘井喷式’成果转化热潮,各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合同实现了兑现。”究其原因,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认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是有规律的,即“十年磨一剑”。现有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存量不多,后续成果的产出及转化,尚需时日。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强度也在下滑。2019年,个人获得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较上年下降23.6%;研发与转化主要贡献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总金额达47.6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6.2%,占奖励个人总金额(53.1亿元)的比重达到89.6%。 针对报告中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2019年有所下降的原因,在初步调研后,韩军分析说,高价值科技成果的产出需要一定的研发周期,不具有连续性。 “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前积累的可转化的高价值科技成果近几年逐渐实施转化后,未转化及新产出的科技成果因成熟度有限,高校院所更趋向于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进行转化,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数量有所减少。”韩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要求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大额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实施转化受到一定影响。 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流向聚集明显。”报告显示,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91.9亿元。东部地区成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 报告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14210人,比上年增长23.4%。数据表明,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优化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黄灿宏说,在推动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注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一些高校院所也做出了典型示范。 比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需求,探索“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融合创新模式,与合肥市等发起设立总规模102亿元的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基金,累计成功孵化企业116家,2019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90亿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机构通过开展高价值专利筛选工作,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经费逾1.6亿元,推动校企战略合作2.5亿元…… 成果转化老难题待新解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韩军坦言,目前,政府部门间科技成果转化部分相关法规政策衔接不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附属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机制不明确。 不容忽视的是,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体系亟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还待系统布局,科技成果质量和转化动力有待提高。 “高校院所反映的‘四唯’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科研工作者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论文轻成果转化,不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需求,转化动力有待提高。”黄灿宏坦承,部分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高,一些成果是为了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申报职称凑数。同时,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虽然202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部分单位反映,“四唯”破而未立,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入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没有统一方式,科技成果评价缺乏规范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直面成果转化中的老难题,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堵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 “扎实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以质量、贡献和转化绩效为导向,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热情。”在黄灿宏看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现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的推广应用,适时将技术成熟度评价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立项、验收评审标准中。来源:科技日报

人不

2021中国经济趋势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均大幅回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比上年大幅回升。从季度上看,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而且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突破两位数。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速的大幅回升,其中原因之一是上年基数过低,并非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从定性因素上分析,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现实情况相一致。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大力支持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发展新动能。尤其是数字经济不断成长壮大,转型升级稳步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地生效,数字经济助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需求侧来看,虽然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出现了下降,但由于我国快速有效控制了疫情,加之拥有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在全球部分产品供给中断的情况下,国外订单逐步向我国转移,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以及居家办公、居家生活的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了国际市场供给不足。去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上拉动GDP0.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改善,从而带动我国出口继续稳步增长。随着社会生活生产有序恢复,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尤其是随着居民外出就餐和旅游活动增多,餐饮消费服务业明显复苏。消费复苏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创造的消费环境改善、经济恢复,尤其是就业增加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以及国家推出的促进汽车和服务消费的政策发力。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也明显增强。今年消费将呈现强势复苏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随着需求回暖、5G网络和大数据中心等大批“新基建”项目加速推进、企业利润上升,加之新开工和到位资金继续向好,先行PMI指数不断创出新高,这都为投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固定资产投资依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制造业投资将成为新亮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许多积极因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一轮对外开放(海南自贸区、加入RCEP、外商投资新模式),以及“一带一路”的扎实推进将稳定和激发外部需求,巩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者预期稳定,消费新业态高速发展,消费质量不断提升;猪肉价格连续回落,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虽然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汇率上升也抵消部分进口价格的上涨,对国内的输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依然保持平稳。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今年四个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3.6万亿元,名义增长7.9%,总体保持适中较快增长态势。从结构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0%,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3.4万亿元,名义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大幅回升,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1%,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0.6%,增幅比上年大幅增加,企业利润压力将有所减缓。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8.7%和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财政收入18.0万亿元,增长4.0%,财政支出25.6万亿元,增长7.6%。总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相关政策建议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今年我国仍需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但是强度较去年应有所下降。一方面,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已经基本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大力度的应急性政策已无必要。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仍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对冲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我国财政政策需要保持适度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在扩需求、调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支出方向上有增有减,从而发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的政策效果。一是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坚持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中央本级要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二是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提升科研技术水平,需要财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补足产业链短板。此外,对于传统企业进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新基建”投资,在扩大短期投资需求的同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建设。四是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交通系统设施还较为落后,中心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要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以及铁路、公路与水运、机场、水利等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性地增加脱贫攻坚、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三农”、托幼养老等方面的财政投入。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和再就业服务。继续加大扶贫、社保、教育、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等投入,力保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六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完善乡村振兴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和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与收储机制。完善财税体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降费。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税体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一是在各级政府之间,推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统筹权衡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地方税体系建设和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财权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事权;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建设,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分配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的工资和基本运转支出。二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的减税方向应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更加关注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做到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三是强化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体系,建立政府投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四是盘活各类存量资金和国有资源资产,提高可用财政资金规模。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为确保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相机调控和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支持实体经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总量上的合理充裕和在期限配置上的供需均衡,引导社会流动性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改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机调控保持银行体系在总量和期限配置上的流动性,及时满足金融机构必要的流动性需求。构建中小银行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可能的违约问题向中小银行传导。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引导信贷支持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信贷支持工具,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保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稳定增长,支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和转移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贷款支持和创业板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要引导信贷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要创新对新型消费方式、战略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激励的信贷支持。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中期来看,根据我国资本边界产出趋势和利率定价机制,我国贷款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但下行空间有限。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其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并引导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弹性浮动,在波动中实现升值。部分报价行作为外汇市场主体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从中期来看,要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对美国、日本、欧盟和RCEP中其他地区的贸易投资结构和主要货币动态调整货币篮子,促进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内外部均衡的平衡。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政策和微观监管的补充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框架,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和抵押价值评估机制,发挥宏观审慎评估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评估和调整机制,适时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方面,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产学研资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数字科技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础科研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构建顺应国内消费升级浪潮、充分接轨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研发体系,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推动形成消费端对高端制造领域的强大倒逼力量。其次,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精准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服务理念更新、供给方式创新和服务流程革新,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升供给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相匹配,逐步消除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切实把消费升级态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再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研究制定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推进形成更合理、更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激励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拓宽不同群体增收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对重点群体收入的动态监测体系,密切关注与跟踪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安全感和心理预期,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推动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另一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要加快完善全面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的高品质消费环境。首先,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要积极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重点消费品的更新升级,主动顺应和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培育和巩固生鲜电商、直播带货、无人零售等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进一步挖掘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推动构建满足居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消费体系,切实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热情释放出来。其次,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消费氛围。要加快完善全国性消费投诉综合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平台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的运用,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增强商业信用约束、扩大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氛围。再次,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打造数字经济新实体。要在升级优化传统消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新型消费载体的前瞻规划和精准布局,引导和增强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在各类商业商务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推进多元新型商业综合体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拓展新型消费的增长空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新动力。课题负责人:李 平执行负责人:娄 峰课题组其他成员:樊明太、万相昱、张延群、冯 烽、朱承亮、王喜峰、左鹏飞、程 远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卡由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科研服务黄金赛道掘金正当时

1. 需求端:科研服务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1.1. 科研服务行业应用广泛,市场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产品丰富,应用广泛。科研服务行业是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 门等单位提供科研相关产品以及配套方案的行业。从产品及服务内容来看,科研服务包含科 研试剂、实验耗材、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内涵丰富。从下游客户来看,科研 服务覆盖生物医药、化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环保、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众 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科研试剂品类繁杂,下游应用广泛。科研试剂是指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化学试剂、生物 试剂、分析试剂、材料试剂等试剂产品,是实验室场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由于细分领 域众多,科研试剂具有品种繁杂的特点,常备品种超过 30 万种。实验耗材属于日常消耗品,使用频率高。实验耗材是指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消耗性材料,根据 实际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安全防护耗材、液体处理耗材、生物培养耗材等多种类型。实验耗 材作为实验室日常消耗品,同样具有高频使用的特点。仪器设备为实验室基础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指科研实验中所需要的基础研发设备,其中 既包含纯水机、水浴锅、恒温箱等中低端仪器设备,同时也包含色谱仪、PCR 等高端仪器设 备。仪器设备属于实验室耐用品,平均单价高,更换频率低,对设备维修服务要求较高。综合服务属于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实验室综合服务是指基于客户需求,提供包 含实验室设计规划、装修施工、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实验室综合服 务通常作为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客户粘性。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开展所有科研活动的基础,从市场需求来看,既包括新实验室的建设,还包括老实验室的升级,存 在较大的发展前景。科研服务属于国家战略产业,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对于推动“产 学研”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为国家创新、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持。随着世界科技竞争的日 趋激烈,全球正迅速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科学和工程研究、商业化应用及智力成果转 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全球科学发展的热潮下,各个国家均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 识密集型领域,全球研发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 据,全球研发经费在 2018 年预计达到 2.19 万亿美元,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保持稳健增长。1.2. 中国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科研经费规模超过 2 万亿人民币,保持两位数增长。科研服务市场与国家科研经费投入 息息相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积累层面 相较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在国家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下,中国科研支出呈现持续高速增 长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由 2010 年的 7,063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21,73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3%。从活动 主体来看,2018 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 15,234 亿元,同比增长 11.5%;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 支出 2,692 亿元,同比增长 10.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1,458 亿元,同比增长 15.2%。企业、 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7.4%、13.7%和 7.4%。科学研究支出增长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科研服务行业在整个科研事业中扮演 “卖水人”角色,具有典型的第三方服务特点,如果把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研发做类比,科研 服务就是科研市场的“CRO/CDMO”,整个科研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科学研究支出息息相 关。对标海外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 据,过去 20 年间(2000-2019)中国的科研支出增长 24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达到 18.4%,同时期美国科研支出增长仅 1.2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只有 4.4%。我们认为, 中国科学研究支出的高速增长将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测算,国内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市场空间超过千亿。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资 助项目“高校院所实验试剂需求分析与管理研究”基金项目调研发现,科研试剂、实验耗材 支出约占政府隶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的 20%-25%左右。我们分别在保守及 乐观的情况下,以 2010 年至 2019 年期间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支出占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 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为 20%和 25%的假设对市场规模进行估计,测算出我国政府属研究机 构、高等院校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规模从2010年的357-44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13-114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01%。同时,与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相比,企业才是 R&D 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若再考虑企业 R&D 经费投入中的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支出,预计我 国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将远超千亿元级别。2. 供给端: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剑指进口替代2.1. 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差距较大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龙头公司主导市场。随着全球科研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应的科研服务需 求高速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行业基础较为完善,相关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 展逐渐壮大,目前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行业内涌现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德国默克(Merck KGaA)、丹纳赫(Danaher)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 综合服务龙头公司。龙头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市场集中度提升。2006 年以前,全球科研服务以中小型 家族企业为主,行业尚未形成具有整合能力的跨国巨头。2006 年以来,伴随着 Thermo Electron 和 Fisher Scientific 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行业进 入深度整合期。龙头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大规模,例如,德国默克先后收购 Millipore 和 Sigma-Aldrich,赛默飞世尔科技先后收购 Life Technologies、FEI、Patheon 和 Qiagen, 丹纳赫先后收购 Pall 和 GE Healthcare。通过不断收购兼并,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逐渐形成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和设备仪器的全产业链布局。国内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以代理外资品牌为主。一方面,外资企业看到国内科研服务市场的 巨大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凭借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优质的产品质量迅速占领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服务行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 国产企业在品种数量上和质量上落后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大多通过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途 径开拓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涌现出国药试剂等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顶级代理商。国产试剂尝试自主创新,距离龙头仍存在较大差距。长期面临进口垄断局面,部分国产试剂 开始尝试自主创新,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化学试剂着手,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经验积累, 部分国内企业迎头赶上,涌现出阿拉丁、阿达玛斯(泰坦科技旗下高端试剂品牌)等国产科 研试剂自主品牌。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在 2016 年统计的 55 家 国内试剂生产企业中,有 18 家企业销售额突破了 1 亿元。虽然与德国默克、赛默飞世尔科 技、丹纳赫等全球龙头相比,国产试剂在品种数量、客户数量、覆盖市场、收入利润规模等 多个维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未来的成长空间也更大。2.2. 品牌(质量)和响应速度是实现进口替代的核心驱动因素从一线科研人员的反馈来看,科研服务的采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因素:(1)品牌(质量);(2) 响应速度;(3)价格。其中,品牌是质量的代表,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速度对试验 进度产生较大影响,排在第二位,而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不高,排在第三位。品牌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也是限制国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全球龙头公司由于进入 科研服务行业较早,不仅积累了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学术圈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而国产企业发展较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批次间稳定性较差,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 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对国产试剂的使用非常谨慎。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大部分都会 使用较为知名的国际品牌,如果国内科学研究中重复经典试验,或者希望在高水平期刊上发 表文章,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使用同品牌甚至同规格的试剂。因此,品牌效应对国内企业形 成较大封锁,高水平学术期刊中的使用率也成为鉴定品牌形象的标准之一。提供方响应速度对科研进度影响较大,效率提升是国产突破的关键。科研人员对试验进度的 要求较高,因此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的快速可及性非常重要。由于外资品牌在国内大多通过 办事处的形式推广业务,因此在响应速度上稍逊于国产品牌。尤其在 2020 年新冠疫情背景 下,外资巨头在国内的常备库存出现大量短缺,而海外配送又受到国际通航限制,某些稀缺 试剂甚至出现供货周期超过 6 个月的现象。这给国产试剂替代进口试剂提供了发展机遇。科研人员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定价优势相对重要,但不是最核心驱动因素。在众多已经实 现国产化的产业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动力主要来自于成本领先带来的性价比,这是因为 大部分下游需求对于价格的敏感性较高。而在科研人员的决策体系中,价格因素占比相对不 大,尤其对于科研经费相对充裕的实验室而言,对于价格不敏感,在与外资品牌达到同等质量的情形下,价格才起作用。2.3. 一站式服务和自主品牌是国产突围的两大路径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至少在千亿规模以上,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 却长期被外资垄断,从目前资本市场刚刚实现证券化的两家国内相关企业(泰坦科技、阿拉 丁)来看,与外资巨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市场主要疑问在于,国内企业如何在 如此被动的局面下打破外资垄断,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国内企业有两条路径可 以实现突围,一条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路线,一条是阿拉丁的硬核国产 自主品牌路线。2.3.1. 模式一: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商第一种模式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模式。由于外资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代理外资品牌的方式进入科研服务市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代理品 牌扩充品种和 SKU 数量,打造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设备仪器的一体化综合性科研服 务商。同时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泰坦科技、国药试剂为代表的部分代 理经销商也开始自建品牌,基于长期合作建立的客户粘性,公司可以在客户采购过程中优先 推荐自主品牌,不断提升自主产品比例。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客户端粘性较强,可以最大程度 满足科研人员的采购需求,推动行业从下游向上游实现进口替代。2.3.2. 模式二:打造硬核国产自主品牌第二种模式是以阿拉丁为代表的硬核国产自主品牌模式。首先,科研人员对外资品牌的追逐 核心在于质量水准,如果国产品牌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准,科研人员可以接受在实验中使 用国产品牌。在外资品牌垄断的情况下,部分国内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凭借稳定 的品质控制能力逐步征服一线科研人员,并在口碑效应的传导下树立国产自主品牌形象。以 阿拉丁为例,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打造“阿拉丁”自主品牌试剂,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工 艺,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目前自主研发品种达到 3.3 万种,注册用户达到 14.5 万个,在部分 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开始出现阿拉丁的试剂,公司多年培育的品牌效应初显。3. 渠道端:分销模式主流,电商模式兴起3.1. 科研需求分散,经销和电商为主要渠道科研服务需求较为分散,市场存在“长尾效应”。(1)首先是产品端分散:由于实验室场景对产品的技术条件、规格、用途等条件要求严格,因此包含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在内的 品种数量多达几十万种,SKU 上百万种,从终端销售分布来看,没有任何单一品种可以主导 市场;(2)其次是客户端分散:由于科研学科分支众多,客户主要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上百万个,服务的科研人员数量上千万人,相应的采 购需求呈现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虽然单次的产品购买量小,但是重复购买率高。综合以 上两点,我们认为,科研服务市场的品种数量和客户需求均较为分散,市场存在明显的“长 尾效应”。基于科研服务市场的“长尾效应”,供应商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搭建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最大 的难点,从龙头公司的推广策略来看,主要有经销模式和电商模式两大渠道。经销模式是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首选推广渠道。伴随中国科研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外资巨 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考虑到公司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通过直销模式覆盖分散的终端客 户需求,选择本土经销商合作成为主流的推广渠道。借助国内经销商强大的终端覆盖能力和 服务能力,外资龙头品牌在国内迅速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国 内市场也涌现出国药试剂、泰坦科技、安谱实验、伊诺凯科技、百灵威科技等大型代理经销 商,成为外资品牌在国内的重要合作伙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电商模式成为市场新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中国网民 规模 9.4 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7.49 亿,2019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 10.63 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0.7%。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 各行各业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实现自身转型。在科研服务行业,部分企业也开始布局电商业务, 通过线上订单驱动线下生产,通过线上销售驱动线下配送,“互联网+科研服务”的商业模式 成为市场新渠道。3.2. 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先天契合传统经销模式下,国产自主品牌难以突围。在科研服务产业链中,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客 户关系的维护,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与一线研发人员之间形成客户粘性。全球龙头由于具备强大的品牌效应,在经销模式下可以更好的利用经销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渠道网络,最终 形成品牌商和经销商共赢的局面。然而国产自主品牌多数尚处于初创期,如果同样采用分销 渠道推广,难以在同等水平上与进口品牌进行 PK。我们认为,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完美契合,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渠道, 也是更适合国产品牌进行早期推广的渠道。(1) 电商模式的响应速度更快,配送效率更高。一般而言,科研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 对不高,但是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传统经销模式下,客户的采购需求需要经过 分销商转达给供应商,信息传递属于单线程的,而电商模式下,客户可以和平台进行 点对点的沟通,响应速度更快,物流效率更高,可以更加全面的服务于分散化的客户 需求。(2) 电商模式的品种更新速度更快。科研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科研试 剂和实验耗材,SKU 数量上百万,随着科研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和生产工艺的不断 创新,新品种上市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分销渠道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新 的产品信息,而电商模式可以在平台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在线上与客户 交流。(3) 电商模式迎合年轻科研人员消费习惯。一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普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的消费习惯深入人心,电子商务的销售 模式可以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另一方面,目前科研电商的用户人群以高校研究生为 主,当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会把网购习惯带到企业或科研院所中,进一步提高电商 模式的渗透率。4. 他山之石:科研服务龙头赛默飞世尔崛起之路4.1. 并购带来持续增长,累计收益率近 200 倍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前身为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公司成立于 1956 年,通过分析仪器业务起家, 2006 年公司与另一家龙头公司飞世尔(Fisher Scientific)合并,更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正式确定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公司 1980 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TMO),上市以来累计收益率达到接近 200 倍,复盘 公司发展历史及股价走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0-1998 年:跨业并购+拆分上市公司 1980 年上市后,以实验室仪器业务为核心开始进行跨业并购,截至 1998 年,公司累 计完成 200 多项收购,业务范围从实验室仪器扩张至清洁能源、工业工程、医学设备等多个 领域。收购完成后,公司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进行二次证券化,持续扩张驱动公司业绩高速 增长,市值也从刚上市的 1.5 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998 年最高点的 60 多亿美元。(2)1999-2002 年:聚焦科研服务,剥离非主业跨业并购提升公司业务体量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由于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较差,公司各个板块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1998 年末伴随公司净利润大幅下跌,股价也出 现深度回调。公司从 1999 年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聚焦实验室科研服务主业,旗下子公 司全部实现私有化,剥离所有与科研服务无关的业务条线,瘦身完成后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减 半,股价开始逐渐回暖。(3)2003-2020 年:围绕主业并购+精细化管理2003 年以来,公司重启并购路线,这个阶段的扩张更多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的主业展开, 重点收购有协同效应的大型标的公司,同时非常重视收购后的精细化管理,根据统计,公司 累计完成 60 多项并购交易,其中,对飞世尔公司(Fisher)的换股收购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司市值也从 30 多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800 多亿美元。4.2. 聚焦实验室场景,布局科研服务全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赛默飞世尔形成了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分析设备、专业诊断(IVD)、生命科 学四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包括 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Unity Lab Services 等在内的众多细分领域品牌。其中,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包含 化学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渠道配送等全部实验室场景下的产品及服务;分析设备业 务包含电子化学分析仪、显微镜、色谱分析仪、质谱仪等大型仪器;生命科学业务包含生物 试剂、细胞培养、PCR、生物反应器等全部生命科学相关产品;专业诊断业务主要是指包含 基因测序在内的广义 IVD 产品。公司上市以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1980-2019 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3.4%,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5.4 亿元,同比增长 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 COVID-19 病毒检测试剂盒销售驱 动业绩大幅增长,2020Q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8%,实现扣 非归母净利润 3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5.1%。分业务来看,2019 年公司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专业诊断分别占比为 39.7%、20.7%、25.7%、13.9%。其中由于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业务范围中均涉及科研服务领域,公司科研服务相关收入占比至少在 60%以上。此外,从客户来看, 公司产品下游应用中生物医药占比最高(42%),其次为医学诊断(23%)、学术政府(19%) 和工业应用(16%);从品类来看,公司产品占比最高的是试剂耗材,其次为仪器设备(23%) 和综合服务(24%);从区域来看,公司最大市场为北美市场(51%),其次为欧洲市场(26%)、 亚太市场(20%)和其他地区(3%)。4.3. 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我们认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崛起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 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1)科研服务赛道是孵化长牛公司的黄金赛道。赛默飞世尔从分析仪器起家,一路发展成 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服务龙头公司,充分证明科研服务行业的黄金赛道属性,龙头公司可以享 受长达几十年的持续高增长。除了赛默飞世尔之外,该领域还包括西格玛、丹纳赫等多个长 牛公司,国内科研服务市场同样有望孵化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资产。(2)并购扩张助力龙头公司实现基业长青。从赛默飞世尔的发展路径来看,公司上市带来 的资金优势可以帮助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持续扩张,不断扩充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 品和服务。以阿拉丁、泰坦科技为代表的科研服务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资本化,未来有望通 过资本市场优势实现外延扩张。(3)科研服务行业分散,适合聚焦发展持续深耕。科研服务行业具有极度分散的特点,上 游品种分散,下游客户分散,比较适合聚焦主业发展。从赛默飞世尔两个时期的并购历史来 看,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开展的同业并购明显更为成功。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均聚焦于科研 服务主业发展,为同领域的持续深耕奠定基础。5. 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相关龙头企业分析(略)5.1. 阿拉丁:国内领先的科研产品自主品牌5.2. 泰坦科技:一站式科研服务龙头企业5.3. 洁特生物:国内科研耗材领头羊5.4. 海尔生物: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核心资产……6. 风险提示6.1. 进口替代不及预期科研服务行业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可能存 在进度不及预期的情况。6.2.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下降科研服务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如果未来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走低,进一步 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导致业绩下滑。(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安信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头头脑脑

2019年脑机互联行业趋势及商业前景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1943年2月,著名的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发表了著名的《生命是什么?》系列演讲。这个时间距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布相隔84年,在这84年间,物理学飞速发展将人类从宏观世界带进了微观世界,直面横亘在人类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理面前。相较之下,生物学的进步却似乎进展不大,虽然我们成功的破译了DNA的秘密,但是对于生命这一现象的本质,仍没有完善合理的解答。如果不引入新的概念,那么原子领域与生物体领域之间的鸿沟将无法弥合。尽管科学界已经广泛接受“我们需要将生命重构为一种物理现象”这一观点。但事实证明科学界显然低估了生命与生物这一主题的复杂性。进而,科学与生命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融合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若干领域的新兴学科。因此,未来科技与生物结合的研究,不仅仅是由个别明星企业带来热度而进行研究的实用主义,更是引领生存终极意义,让科技更好服务于人类,不谈征服而至少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伟大事业!如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是不是数字世界的神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语言能够描述,计算机和数字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它的重要意义和伟大不言自明。这些都能归功于人类自身的探索与创造,人类征服自然,拥有了和造物主一样的神力,为了适应和改造环境,人类不断发明与创造新的工具,计算机的诞生,亦源自于此。这很容易让我们进入一个有争议的哲学论题,即:尽管数字客观存在,但数字世界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个由0与1构成的世界,是必须服从于人类诉求的存在。所以我们相继开发与建设了多种现实与数码世界的交互媒介,从打孔纸片为承载物的第一代程序,到复杂的操作系统,再到根据不同功能侧重的操作系统。每一轮实体与数码世界交互媒介的升级,都伴随着人类更好的利用数字世界的愿望。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第一次从颅骨受损的病人头部测到了极为微弱的电流。在经过近五年的漫长实验后,他终于确认了这种神秘的电流的确来自于脑部活动。关于灵魂与意识的种种假设,终于有了破解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信息学逐步创立,人类理解世界的方法下沉到了信息这个层面。伴随着生物科学的进步,信息与意识实现了跨时代意义的首次握手。我们发现,无论是打孔制片,键盘输入,亦或是语音和图片,都是让信息与意识相互转换的媒介。既然如此,信息与意识直接相连,就变成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并且存在利用数码能力突破生物极限的可能。自此,几乎等待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脑机互联,跌跌撞撞的迎来了它的第一缕曙光……加速新世界硬件与服务改变业态,使网民渗透率加速上扬数字世界的人性化转变每一轮数字产品的升级,都伴随着体量上的暴增时至今日,传统电脑的年出货量基本维持在1300万台左右,尽管曾经一体机是全球科技文明的代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不可移动性和操控性等受制因素使之再难成为物理与数码世界的第一传媒。而随后诞生的平板电脑,年出货量与一体机有着10倍体量的差距。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又有着基本10倍的量级差距。在人类为了自己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可穿戴设备的理念必然会是对现有沟通媒介的替代方向,一旦诸如身份地址、操作系统和交互协议等基础设施完善后,操作更人性化的设备可能亦有10倍于智能手机的年出货量。信息的去中介化控制方法制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放大2015年至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占比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的趋势中,预计2023年这个占比会扩大到18%。前文所述,每一轮硬件的升级都会带来大约10倍出货量的量级改变,目前限制可穿戴设备增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交互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可能失去传统键盘式信息输入方式的支持,导致可穿戴设备需要一系列的功能控制层的创新与突破。其中大脑与信息源头的互联以及操控,是非常重要的突破方式,也是最符合人体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的领域。临光:脑机互联潜在市场及技术障碍脑机互联原理简介尚需大量实验以鉴别不同脑电信号背后的行为意图尽管脑机的想象空间很大,但目前为止,脑机的应用和原理依然停留在初级层面。脑电与意识:以现在人类对脑科学知识的理解,大脑和意识的物理本质是电运动。因为脑神经在遇到不同刺激,或思考时,会打破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形成电荷移动,从而出现局部电流。这种微弱的脑电经过神奇的运作,让人类开始思考。脑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外大量存在的钠离子会涌入细胞内,进而打破原有的电位差,形成电流。电流传递过程中会继续刺激其他神经元,最终形成意识,这些意识或被自己解读,或行成运动的指令,输出给自己的身体。脑机的原理:在初步掌握了意识产生的物理真相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监测,识别,改变等一系列影响脑电的行为,来实现对脑的控制和改造。脑机互联就是这种行为最极致的体现,但现在实现完美的脑机互联还为时尚早。解读脑电信号的过程非常繁琐,实现脑机互联,主要分成五步:1)通过探针监测到脑电信号。2)通过复杂的数学方法,展现脑电信号的不同维度。3)将有共性的信号归类,解读该类信号的大脑意图,并与之匹配。4)通过算法和测试,将信号与肢体行动幅度和准确性匹配。5)将行动结果反馈回大脑。原因是大脑太过复杂,人类的思想也千变万化,在没有更高级的思考或运算逻辑体系出现之前,我们想实现脑机互联,只能通过尽可能多的试别脑电信号与意识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完成。所以目前,脑机的应用和原理依然停留在初级层面,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很艰巨的科研任务需要攻克。在商业上,能够识别出更多的脑电信号是脑机互联能够有所突破的必要条件。通往神域的天梯市场空间暂时限制国内探针行业的商业进展因为我们尚无法掌握非物理接触的脑机互联方法,所以实现脑机互联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大脑本体与机械的接触。大脑的生物实体非常脆弱,并且人类肉体本身具备强烈的免疫特性,因此破坏性的脑机接触是不可能的。目前按照接触类型,脑机产品可以分成三类:侵入式、非侵入式和混合式。非侵入式的实现原理和侵入式没有区别,不同的只是利用电极在颅骨外监测微弱的脑电信号而已。目前的科技水平,非侵入式脑机在试别精度问题上和侵入式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目前科学和商业上都更关注侵入式脑机的研发。而判断一个电极优劣的指标有以下三个:通道数、尺寸和生物相容性。关于尺寸和通道数:每个电极尺寸大小不一,通常会以2毫米×2毫米为基准。在上面平均分布100根左右的探针,根据每根探针能探测的脑电信号数量作为乘数,乘以探针总数量,就是一个电极的通道数。这是目前评估电极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目前,国际上单电极拥有1024个通道是比较先进的水平。不过根据可研目的不同,对通道数的要求并没有那么绝对。国内100-500通道的电极适用性就已经很广泛了。关于相容性:探针由合金制作而成,合金成分主要有钨、银、镍、铂等,并不是非常稀有的金属,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非常高级的制作工艺。由于大脑在接触异物的时候,会产生胶质细胞,这种细胞包裹在探针上,让探针失去导电性,导致电极整体失效。所以需要在探针表面加一层涂层。涂层通常为聚酰亚胺或派瑞林。派瑞林采用真空气相沉积法涂覆,受制于派瑞林本身材料的好坏,操作设备的效果。聚酰亚胺使用更加原始的浸墨法涂覆。设备和材料本身的纯度国内外存在很大差距。探针本身国内生产商非常少,原因在于使用量不大,不足以维系一家工厂的运作,所以多半采用进口的方式。你所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脑机互联市场产业链非常庞大,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埃隆·马斯克的明星效应,和行业本身巨大的想象空间,使脑机互联行业一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这种热度,对脑机互联未来前景的展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问题在于,社会热点只会聚焦在想象力最大的几件事情上,而忽略其他。实质上要完成那几件大事,背后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支撑,脑机行业并不是由一家企业可以支撑的庞大产业。这也是脑机行业健康发展必须扭转的社会舆论问题。教育娱乐:尚需开发目前所见的相关应用都比较初级,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影响目前脑机娱乐产品主要以评估专注力为主的初级游戏为主,这种简单的模式与移动游戏产业最初“捕鱼”“切水果”等游戏的模式类似。所以我们预期在脑机游戏领域,会与移动游戏产业发展历程有相似之处。不过不同的地方在于,移动游戏产业的发迹有赖于智能机的普及,网民的渗透率程度。所以脑机教育娱乐产业可能会先经历一轮脑机硬件的普及,比移动游戏效率更高的地方在于,目前游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开发体系,所以爆款游戏的出现有可能缩短脑机娱乐的发展周期。核算逻辑step1:2014年中国第一大爆款手游DOTA出现,引爆了中国手游市场。以此为分界点,之前都算预热阶段,之后是游戏大发展的年代。那么2014年中国手游用户为4.1亿,约占全中国人口的30%。step2:将30%对标到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所处的位置与当时的智能手机类似,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网民的渗透率。中国网民渗透率约用16年达到这一水平,基本和世界保持同步。step3:目前,教育娱乐类脑机设备的销售均价在500-1200元区间内,取平均值850元。所以在先期硬件与游戏等价的基础上,前16年市场规模为:脑机渗透率×总人口×脑机设备单价step4:16年过后,除了渗透率本身的提升带来的硬件设备销售规模,还有大量基于脑机平台开发的新游戏。按照目前主流游戏机销售收入和游戏收入的比例看,硬件和软件的比例在1:1左右。但之后脑机游戏的增长会复制手游爆发后5年翻11倍的速度。医疗设备:医保政策医疗领域技术问题并不多,主要在保险和政策护航上医疗是目前脑机产业商业应用最成熟的产业,也最大的产业之一。集中在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两个领域,疾病诊断如脑电图监测等是自1924年就开始应用在医疗领域的技术,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和今天的脑机技术相提并论了。而在更深层次的精神类疾病治疗领域,则运用了侵入式脑机技术,对大脑神经产生一系列或抑制,或增强的电刺激,来抑制疾病或使残障人士重新获得行动能力。不过受制于伦理方面的问题,全球脑机在神经治疗领域的进展比较缓慢,一个技术投入市场之前,需要大量临床试验,数据量和志愿者的招募都很难快速提升。而在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是影响中国脑机神经疾病治疗的原因。科研设备:暴力并联科研市场规模无法估算,神经元监测再上一个量级或可突破科研市场是脑机产业尚处初级阶段的最好证明,因为他完全可以实现所谓的“自产自销”,脑机既是对大脑的调控与反馈,又是进一步了解大脑运作原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很多脑机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本身就是为了能让科研进行的更加高效。对于科研领域来说,技术、方法甚至于理念都一直都在进步。从过去寄希望于力图将单个神经元细胞的功能原理弄清,到现在可以针对一个神经元集团进行脑电分析。这期间经历了技术、算法等多方面的更迭。以现在科技类产品的工程理念来看,未来通过“并联”更多的电极,使可调控的神经元数量级再上升一位,可能会行成一些具体的商业应用。芯片与其他:底层科研科技类产品经常忽略的事实就是它们并不是一切的起点尽管脑机在大脑和神经科学,以及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然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比如,人体的排异反应导致电极的使用寿命受限;算法和芯片的能力制约了脑电信号的进一步解读;以及义肢的制造工艺使脑机功能发挥余地有限等等……而这些更加底层基础科学的进步,是使脑机产业更上一层楼的保障。除此之外,脑机互联本身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与开发,是更加迫切和谨慎的领域。诚然科学家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基础的科研成果,甚至初级的科研产品都是严重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物。而在这个环节上,工程人才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解决这个问题。核算逻辑电极和探针:材料学、基础化学、合金工艺等学科的进步,直接提升电极和探针的使用效能。芯片领域:基础物理、量子力学、量子计算等基础学科,新的计算模型的开发等应用科学的提升,直接提升芯片的能力和计算速度。外联设备:外联设备所需要的底层科研更为庞大,甚至于更加依赖于工程与工艺的进步,才能更好的与人的神经信号相匹配。商业探索:从目前发展相对比较好的科技企业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最核心掌舵人并不是科研工作者,而往往是具备一定科研基础,又懂工程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新科技的商业影响力。未来能够将科技的力量正确统筹并应用的人,是脑机行业最稀缺的人才。源始: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可能性合理性去中介化和模式的近似性,促使脑机可能成为下一代OS脑机互联这种模式之所以想象空间巨大,除了本身的商业价值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极有可能给现存的人机交互形式带来根本的变革。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都通过键盘和鼠标与机器沟通,尽管有一系列诸如语言、视觉、触觉交互的模式涌现,但都没能撼动键盘鼠标的基础范式。而脑机互联则可能对此进行完全的颠覆,成为下一代主流操作系统,有两条逻辑链支持这个判断。操作系统的追求历代OS的演变,显示出系统操控性真实世界化的倾向所谓操作系统和日常接触到的程序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功能侧重上和普通的程序不同。普通程序是基于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普通程序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用户的实际功能需求;而操作系统则是在保有基础的功能时,最大限度的发挥硬件的功能。也就是说,普通程序想要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由操作系统将功能信号翻译成“机器可以听懂”的信号,发送到硬件上,进而从物理层面实现这个功能。所以操作系统是出了硬件设备外,支撑起庞大数码帝国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它显得尤其重要的原因。从操作系统的历史演变来看,其越来越多的显示出数码与真实物理世界相结合的趋势。运算、形态和逻辑硬件能力对操作系统的反向促进尽管每一代计算机在性能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但其基础原理、运行范式都没有本质区别。所以自1960年至今,PC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行业始终处于“赢者通吃”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挑战Windows的统治地位。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原有的使用环境,硬件功能发生了剧变,也因此推动了移动端操作系统的发展,诞生了安卓和iOS两款处于统治地位的操作系统。与前两者都不同的是,脑机的出现不仅使功能和环境再次发生剧变,还深度改变了运算的模式和逻辑。这三点结合在一起,极有可能促使新的操作系统出现。商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是生态基于操作系统的开发者群体对于新操作系统至关重要硬件功能的逐步强大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所以开发者对于新的操作系统来说,是商业成功至关重要的群体。通过开发者的拓展与维护,使越来越多的程序落地供用户使用。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一款操作系统的景气指标就是其平台上程序的个数。目前对用户影响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操作系统的演进也可以看到端倪,需要提醒的是,全球网民用户渗透率在这一时期一直在提升,所以市场红利消退的现象并站不住脚,所以最大可能还是生态体系的变化。变革之后的新引擎大脑相比硬件设备功能上的本质飞跃,将孕育新的数字模式从计算机的发展上看,人类是将自身可以i做到的运算机械化、自动化,以及在可能范围内的强化。所以可以看到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理解的深入,计算机的核心运算组件的运作模式也在改变。未来随着脑机对大脑运作秘密的逐渐解析,新的数字模式可能会使计算机核心运算原件进行新的升级。如果还能配合上新的操作系统,那么这种升级作用将更进一步实现数字即生物的构想。源始: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可能性伦理本身就是伦理问题,它将被突破人体试验志愿者的缺乏与未来侵入式脑机普及最大的障碍在基础不产生颠覆性变革的前提下,侵入式脑机是未来脑机互联领域最大可能的突破者,也是短期内脑科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必要手段,而这也恰恰是脑机行业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非科研性问题。由于侵入式脑机需要开颅手术,将电极穿过颅骨植入到大脑皮层上。因此脑机就必然面临两个互为因果的问题,首先,脑机产业商业上的成功,必然要依靠医学,而一个新型的医学产品想要成功上市,必然要经历一系列临床案例的佐证,然而这恰恰是脑机互联目前无法大规模拓展的关键。因为脑机互联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关于伦理,它像宗教一样既维护这社会的稳定,又束缚着社会的前进。然而伦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本身就像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风气,所以伦理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伦理问题。科技的前进需要合理的勇气和无法避免的突破,未来“免费”“抽样”“试作型”新产品等商业活动,将不可避免的辅助科技产品在伦理层面的突破,无论接受与否这都是生物科学的必然选择。领先一步的产品会首先上市与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的试作型产品是最好的市场教育在报告第二部分提到的脑机互联应用产业,是脑机未来产生最大商业和社会效益的行业,但在这之前,脑机行业势必经历一个漫长(可能是15年)的市场预热期,在这个预热期内,脑机行业将完成最重要的市场教育行动。借鉴目前互联网行业市场教育最快速的方法,即: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毫无障碍的完成他想做的事,就是最好的市场教育。所以除了医疗这个必须涉及生死的行业以外,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用户目前认知中的客观产品的改造和脑机联通化,将是最好的市场教育。在完整脑机产品同步开发的同时,这些“试作型”日常产品将成为脑机产品的破冰者。从脑机互联到人机互联目前,肌肉神经连接比脑神经连接更能实现对机器操控刨除基础的实现技术难度以外,要通过脑机互联产品实现对物理设备的操控,还需要一层很重要的筛选机制,或者叫防火墙机制。目前实验室中的实现,都是无害型的验证,但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比如:路怒症的司机是真正要做撞车的行为,还仅仅是一种宣泄性的想法?同样是转向,是迅捷而极速的大角度快转,还是柔和而缓慢的小角度转弯。这些都是类似行为背后脑电的细微差别,不但攻克科研课题很困难,在操作端产品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复杂的防火墙机制。与之相对的是,人体肌肉纤维上的神经元个数要远少于大脑本身,而且功能化的肌肉,其神经元发出的信号也相对简单,更易于识别。同样是出于预热和市场教育的角度出发,在脑机互联网商业化成熟之前,人机互联的可能性更高。

丹书

科学服务产业深度报告:科学服务企业,科技研发的卖水人

核心观点:科学服务行业长期由外资主导,本土企业后起直追、助力“中国创造”科学服务是为从事科研和生产质量控制的企业、高校和机构提供产品和服 务。2019 年我国科学服务行业规模超 4000 亿元(vs.全球近 2 万亿元), 主要包括实验分析仪器/试剂/耗材三大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分别为 1090/ 1396/1852 亿元。我国科学服务行业长期由外资主导,高端产品基本依赖 进口,本土企业后起直追,产业链公司包括单品类服务企业莱伯泰科(实 验分析仪器)/洁特生物(耗材)/西陇科学(试剂)/阿拉丁(试剂)/安谱 实验(试剂+耗材)和综合服务企业国药试剂/泰坦科技(仪器+试剂+耗材), 持续的技术创新叠加产品价格和服务优势,有望破局外资主导的竞争格局。需求端:19 年国内需求超 4000 亿元,R&D 经费增长驱动行业持续扩容科学服务行业产品种类丰富,下游客户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检测机构、 政府和企业等,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食品日化等细分领域。据我 们测算,2019 年我国科学服务行业规模超 4000 亿元(vs.全球近 2 万亿元), 其中,实验分析仪器/试剂/规模耗材分别为 1090/1396/1852 亿元。科学服 务行业与科研经费投入紧密相关,2018 年全球研发支出 2 万亿美元 /yoy+13%,其中投资金额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中/日(占比 30%/15% /8%)。据 IRI 等预测,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将保持高增长态势,预计于 2026 年超过美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驱动科学服务行业维持高景气。供给端:国际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国内龙头后起直追实验室用品的多样性给大量小型厂家创造了市场,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创新 不足,众多小企业只能生产低端产品。据仪器信息网/泰坦科技招股书/弗若 斯特沙利文等数据,18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化学试剂/一次性生物实验室 耗材的国产化率不足 23%/20%/6%,高端产品基本依赖于进口。2006 年 以来科学服务行业并购盛行,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赛默飞、丹纳赫、德 国默克等综合性国际巨头成为行业领导者,同时在我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 位。随着国家对行业的大力扶持,国内厂商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内资品牌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叠加价格和服务优势,有望破局外资主导的竞争格局。公司层面:客户黏性和精细管控决定了服务能力,竞争与合作并存我们认为大部分化学试剂没有绝对性技术壁垒,部分生物试剂国产替代难 度较高;对于下游小剂量、多品类、高频次的需求特色,渠道和管理是核 心竞争力。代理是公司快速扩大 SKU、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客户黏性的 方法;高直销比例侧面反映出的是对终端客户的把控和理解,可以反过来 指导生产经营(是否自主研发/是否自主生产)。自主品牌是高毛利率的关 键,其中自主生产的利润率也明显高于 OEM;但客户对完善的产品矩阵的 要求和国产品牌渗透率较低的现状,制约了销售端和生产端快速自主化的 速度,战略难点是如何与其他生产商和经销商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甚至取代。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进口替代进度低于预期。需求端:实验室用品种类多、周转快,研发投入驱动行业高增实验室仪器+试剂+耗材三大细分领域构筑科学服务行业科学服务行业通常指服务于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的企业所处的行业,这类企业通常生 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试剂或实验室耗材,服务于科学家和研发工程师的科学研究。本 篇报告主要讨论化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服务行业的供需格局和市场空间等情况,暂不 考虑物理类实验室用品相关行业。据我们测算,2019年我国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超 4000 亿元,全球市场规模近 2 万亿元(2843 亿美元);根据赛默飞 2020 年投资者日路演材料 和德国默克 2020 年资本市场日路演材料,赛默飞预计其目标市场(包括生物制药、医疗 诊断、工业应用、政府及科研机构等下游客户)规模为 1650 亿美元,德国默克则认为 2024 年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700-1800 亿欧元(其中消耗品约占 55%+仪器约占 15%+ 服务约占 30%)。各细分领域的具体情况将于下文展开分析。实验分析仪器:高端仪器基本依赖进口,贸易摩擦背景下国产化进程或提速实验分析仪器是用于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特性的仪器,可划分为化学实验分析仪器、 物性测试分析仪器、光学实验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分析仪器、测量/计量仪器、行业专用分 析仪器、在线/过程控制仪器、实验室设备等。早期的实验分析仪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主要包括衡器、量器、器皿和辅助器材等,操作过程多依赖于分析人员,效率较低且误差 较大;近年来伴随着机械、信息技术等基础行业的发展和物理、化学、光学、生命科学等 学科的加速创新,实验分析仪器迎来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研究、新能源、生命科 学、航天和海洋探测、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检验检测行业是实验分析仪器的主要下游市场,涵盖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医疗检测、 工业检测等细分领域。相较于全球市场而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 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发布的数据,2013-2019 年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营业收入从 1398.5 亿元增长至 3225.1 亿元,14-19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15%。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对相关仪器设备的需求规模,根据国家市场监 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13 年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328 万台/套,此后保持 逐年上升,2019 年增长至 711 万台/套,14-19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4%。预计 2016-2020 年全球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 4%。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 2019 年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 609.3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637.5 亿美元, 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4%。根据华泰宏观团队于 2020 年 11 月 16 日发布的报告 《2021 宏观展望:经济再通胀;政策温和退出》中的观点,随着疫情和疫苗相关不确定 性下降,2021 年全球经济复苏可期。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 亚洲地区,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对实验室分析仪器的需求有望不断提高, 而我国预计将成为亚洲地区增长最快的分析仪器应用市场,增速高于其他国家/地区至少 1.2 个百分点(据智研咨询)。我国实验分析仪器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根据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莱伯泰科招股说 明书披露的数据,2019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实现营收 314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4 亿元,利润率 14%(vs. 仪器仪表行业为 9%),行业盈利能力在仪器仪表行业中处于较高 水平。根据仪器信息网的统计,在我国政府测试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以及商业 检测机构 4 类不同性质的实验室中,纯水器/离心机/微波消解仪/超低温冰箱 4 种实验室常 用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为 48%-68%(按数量计)或 23%-45%(按金额计)。可以看出, 国产实验室常用设备的价格较进口产品偏低,约为同类进口产品的 1/3~2/3,国产设备以 低端产品为主。根据泰坦科技和莱伯泰科的招股说明书,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端、大型实验 室仪器仍然依赖于进口。考虑到前述实验室常用设备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我们认为技术门 槛相对更高的实验分析仪器的国产化率低于 23%-45%(按金额计)。我们测算,2019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 1090 亿元,未来有望稳定增长。根据上 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莱伯泰科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2019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 实现营业收入 314 亿元、出口交货值 63 亿元,即国内需求为 251 亿元,假设国产化率为 23%,则 2019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 1090 亿元。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将继 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实验室仪器设备产品的主要市场,因此, 我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18H1-2020H1 液相色谱仪和质谱联用仪的美国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明显下降。2018 年 6 月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多次发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其中涉及到色谱仪、光谱仪、核 磁共振仪器、气体分析仪等科学仪器、部件及耗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在我国三种 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中,从自美国进口的情况 来看,2019H1 三种实验室分析仪器的美国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同比均明显下降,其中,质 谱联用仪的进口数量下降最明显,同比减少 367 台/yoy-49%;气相色谱仪的进口金额下 降最多,同比减少 1437 万美元/yoy-52%。2020 年上半年,除气相色谱仪以外,液相色 谱仪和质谱联用仪的美国进口数量均有所减少。美国是 2018H1 我国质谱联用仪的最大进 口国,但 2020H1 我国从美国进口的数量已下降至第四位,台湾成为我国质谱联用仪进口 数量第一的货源地。贸易摩擦或将加速实验室用品的国产化进程。从总进口量来看,2019H1 气相色谱仪的进 口量和进口金额同比有所下降,2020H1 同比有所增加;液相色谱仪和质谱联用仪在 2018H1-2020H1 期间的进口量没有明显下降,而进口金额逐年下降比较明显。贸易摩擦 的出现影响了我国科学服务行业供给格局,虽然进口总数下降不多,但频繁的贸易摩擦亦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若过分依赖进口,未来随时会面临供给被切断的风险,因此科学 服务行业的进口替代势在必行。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随着内资品牌持续创新、产品质量 和性能不断提高,国产化进程有望提速。生物化学试剂:18 年国际巨头市占率超 80%、基本垄断高端试剂实验试剂主要包括化学试剂和生物试剂。2018 年国内生物化学试剂行业规模为 1243.2 亿 元,预计 2019-2024 年 CAGR 为 12.3%。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2018 年,我国生物化学试剂行业发展迅速,其中高纯化学试剂是发展最快、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最高的产品。2018 年我国生物化学试剂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8%至 1243.2 亿元,下游客户 主要以科研院所、高校市场、企业市场、检测中心为主;预计 2019 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 规模为 1396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增加至 2495.8 亿元,2019-2024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2009 年以来我国化学试剂产量稳步增加,2018-2019 年增速逐渐回升。化学试剂分类的 方法较多,按状态可分为固体试剂、液体试剂;按类别可分为无机试剂、有机试剂;按纯 度可分为工业级化学试剂、实验纯、化学纯、分析纯、优级纯和高净超纯,其中前五类为 通用化学试剂,一般应用于科研、教学、分析检测、工业生产等领域,而超净高纯试剂的 杂质含量较优级试剂低几个数量级,主要用于芯片的清洗、蚀刻,以及高能电池电解液、 太阳能电池、电子元器件等制造领域。2016-2017 年我国化学试剂产量同比增速回落至 1%,2018-2019 年恢复较高增长态势,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19 年我国 化学试剂产量 2360.7 万吨,同比增加 12%。生物科研试剂是实验试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 特沙利文的数据,2019 年全球、中国的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分别为 175 亿美元、136 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 8%、20%,我国生物科研试剂规模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预计 2020-2024 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 14%的复合增速持续增长,预 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 260 亿元。2018 年生物化学试剂国际巨头市占率超 80%、基本垄断高端试剂,进口替代空间大。国 内试剂厂商数量较多,目前有超过 400 家企业获得了相关生产许可,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 小、技术传统、品种单一、产品低端。由于技术研发落后,国内高端科研试剂产品基本被 国际巨头垄断,根据泰坦科技招股说明书(上会稿,2019/9/17 公告),2018 年我国试剂 市场中国际巨头占超过 8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涉及生命科学、分析色谱等高端试剂市场 缺口较大,国产企业则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从生产工艺、色标含量和应用技术方面来 看,国内试剂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上较国际发达国家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也决定 了部分产品仍需依赖进口。随着国内中高端国产试剂公司加快研发,国家政策对国产替代 进口的大力支持,未来国产试剂替代空间较大。实验室耗材:品类多、单价低,高端耗材多被国际巨头垄断实验室耗材是实验室工作的物质基础,品类繁多。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耗材可分为常规 耗材、细胞培养实验耗材、分子生物学实验耗材、微生物学实验耗材、过滤/净化实验耗材、 防护用品、仪器设备专用耗材 7 大类;其中常规耗材因品种繁多,其二级分类分为 7 类。细分领域中,2018 年我国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规模为 231.3 亿元,约占全球的 10%。 从细分领域来看,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刘 佳和吴茉莉于 2019 年发表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 年全球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 规模为 336.9 亿美元,预计 2019-2023 年将保持年均 15%的增速持续增长;我国生命科 学领域研究相较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2018 年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规模为 231.3 亿元, 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迅速增长的生物医药需求有望驱动生科实验耗材市场快速发展, 预计 2019-2023 年 CAGR 有望达到 20%。我们测算,2019 年我国实验室耗材市场规模为 1852 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 2019 年生物科研试剂(指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用的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为 136 亿元,参考 德国默克 2020 年资本市场日路演材料,生命科学市场中科研试验和应用研究的份额占比 分别为 65%和 35%,据此计算 2019 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为 209 亿元(=136÷65%), 占生物化学试剂整体市场规模(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预计 2019 年为 1396 亿元)的 15%。我们假设在试剂和耗材两类实验室用品中,同一细分领域的份额占比相同, 即假设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占整体实验室耗材的 15%,据此计算,2019 年我国实 验室耗材市场规模为 1852 亿元(=277.5÷15%)。细分领域中,我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仍然由进口品牌主导,国产化率不足 6%、 近三年呈现小幅提升态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8 年我国生物实验室耗材中进 口品牌市场份额占据整体市场的 94.5%,2016 年至 2018 年间国产化率从 4.8%小幅提升 至 5.5%,随着国产厂家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国产品牌有望破局外资的主导地位, 市场份额有望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驱动科学服务行业维持高景气科学服务行业与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紧密相关,中国研发投入资金全球第二,未来有望赶超 美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8 年全球研发支出为 2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13%,其中 全球研发支出仍然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2018 年,投资金额最多的五个国家分 别为:美国(占全球份额为 30%)、中国(15%)、日本(8%)、德国(6%)、韩国(4%)。 美国工业研究所(In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和 R&D Magazine 杂志联合发布的《2016 年全球研发经费支出预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 计将在 2026 年超越美国,成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第一大国。我们测算,2019 年全球科学服务市场规模为 2843 亿美元。根据德国默克 2020 年资本市 场日路演材料,2024 年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消耗品(包括试剂和耗材)的市场规模将达 到 935-990 亿欧元、仪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55-270 亿欧元。我们假设全球科学服务市 场构成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构成基本一致,即实验分析仪器的规模约占总行业规模的 21%, 其余 79%的份额为实验试剂和耗材,因此,结合智研咨询的数据(2019 年全球实验分析 仪器市场规模为 609 亿美元)可以计算得到,2019 年全球科学服务市场总规模约 2843 亿美元。试剂与耗材方面,参考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 年全球科研用生物试剂市场规模 175 亿美元)、德国默克 2020 年资本市场日路演材料(假设科研用生物试剂占生物试剂的 比例为 65%)的数据,可以算出 2019 年全球生物试剂市场规模为 269 亿美元(=175÷ 65%);结合《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的数据(预 计 2019 年全球生物实验耗材市场规模为 387 亿美元),可以计算得到生命科学领域实验 试剂和耗材的市场规模比例(269:387≈41%:59%),假设全口径的生物化学试剂、实 验室耗材的市场规模比例与生命科学领域一致,则生物化学试剂、实验室耗材的市场规模 占整体科学服务行业规模为 32%(=41%*79%)和 46%(=59%*79%),分别为 916 亿美 元和 1318 亿美元。全球科学服务市场稳健增长,行业领导者主要为西方企业。根据赛默飞 2020 年投资者日 路演材料和德国默克 2020 年资本市场日路演材料,近年来全球科学服务市场规模保持年 均 3%-5%的增速持续增长,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增速较高,预计 2019-2024 年年均复合 增长率为 5%-6%。从全球市场竞争地位来看,美国赛默飞(Thermo-Fisher)是科学服务 业全球领导者,产品覆盖科研试剂、仪器耗材、生命科学等领域。美国丹纳赫(Danaher) 通过持续的并购整合,不断提升其科学服务业的全球竞争力。德国默克(Merck KGaA) 在收购全球最大科研试剂公司 Sigma-Aldrich 后跻身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行列。我国 R&D 经费增速保持高位,GDP 占比逐年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全 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2.2 万亿元,比 18 年增加 2465.67 亿元,增长 12.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23%,比 18 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根 据《2019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的人均 经费为 46.1 万元,比 18 年增加 1.2 万元,全国基础研究经费 1335.6 亿元,同比增长 22.5%; 应用研究经费 2498.5 亿元,同比增长 14.0%;试验发展经费 18309.5 亿元,同比增长 11.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 6.0%、11.3%和 82.7%。分活动主体看,2019 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6921.8 亿元,同比 增长 11.1%;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 3080.8 亿元,同比增长 14.5%;高等学校经费支 出 1796.6 亿元,同比增长 23.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 分别为 76.4%、13.9%和 8.1%。东部沿海地区 R&D 经费较多。分地区看,2019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 千亿元的省(市)有 6 个,分别为广东(3098.5 亿元)、江苏(2779.5 亿元)、北京(2233.6 亿元)、浙江(1669.8 亿元)、上海(1524.6 亿元)和山东(1494.7 亿元)。研究与试验 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 7 个, 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预计未来 R&D 经费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有望驱动科学服务行业持续扩容。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016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再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 心位置。《纲要》要求,2020 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 2.5%。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显示,预计 2020 年我国 GDP 同比增速 约为 2.2%,全年 GDP 将突破 100 万亿元,据此计算,2020 年我国 R&D 经费预计将达 到 2.5 万亿元,2016-2020 年复合增速为 12.3%。我们预计,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将稳 步提升,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将带动市场加大对研究与试验用品的需求,驱动科学服务行 业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端:国际巨头占据主要份额,进口替代空间大海外龙头梳理:兼并收购打造一站式科学服务国际巨头2006 年以来,科学服务行业并购盛行,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形成了以赛默飞、丹纳赫、 德国默克等知名企业为主的竞争格局。2006 年以前国际科学服务行业家族企业盛行,以 中小型企业居多,行业内企业仅有能力在实验试剂、耗材或者仪器设备中的某一领域从事 业务,没有形成一站式整合的跨国巨头。2006 年美国两大家族企业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和飞世尔科技公司(Fisher Scientific)在私募资本的推动下合并成立为赛默飞 (Thermo-Fisher),飞世尔科技公司的实验试剂和耗材与热电公司的仪器设备强强联合, 形成了实验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一站式的科学服务龙头企业,自此之后,世界科学服务 行业开启了跨国公司垄断、收购和比拼的时代,典型案例如德国默克(Merck KGaA)2010 年以 72 亿美元收购试剂和耗材生产企业美国密理博(Millipore),2015 年又以 170 亿美 元收购科研试剂龙头企业美国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赛默飞 2013 年以 136 亿美元收购主营生物试剂、耗材和仪器的美国生命技术公司(Life Technologies),2016 年以 42 亿美元收购仪器厂商美国 FEI 公司,2017 年以 72 亿美元收购科研试剂和实验耗 材企业荷兰 Patheon 公司,2020 年又以 115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产品提供商德国凯杰 (Qiagen);丹纳赫(Danaher)2015 年以 138 亿美元收购制造科研耗材的颇尔公司(Pall), 2019 年又以 214 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公司(GE)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艾万拓(Avantor) 2017 年以 64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产品代理商 VWR 公司等。国内龙头梳理:后起直追,持续创新有望破局外资主导地位国内科学服务企业可分为生产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单品类领域服务企业和综合服务企业。 生产制造企业产品种类往往较为单一;贸易企业侧重产品的采购和销售,大部分企业没有 自主品牌产品;单品类领域服务企业能针对客户特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以泰坦科技为代 表的综合服务型企业拥有整体方案解决能力,能够一站式满足客户需求。国内龙头对比:客户黏性和精细管控决定服务能力,竞争与合作并存国内主要上市企业中,泰坦科技主要面对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实验室产品与配套服务,采 取自主品牌 OEM 生产和第三方品牌代理结合的模式,收入和利润近年来呈现较快增长态 势,2016-2019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44%/48%。莱伯泰科主营实验分析仪器,以 自产产品为核心、以代理业务为补充,搭配少量实验室耗材。西陇科学是领先的化学试剂 专业制造商和集成供应商,采用自产、OEM 及集成供应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收入体量较 大、增速平稳,ROE 较低。阿拉丁坚持自主生产高端试剂产品,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 洁特生物专攻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领域,销售模式以面向为国际知名生物实验室综 合服务商的 ODM 模式为主,配有少量试剂、小型实验仪器。安谱实验专注于食品安全、 环境检测和药品检验等领域,为政府、第三方检测机构、高校、企业提供实验室耗材、试 剂和标准品、分析仪器配件等综合服务,产品包括代理产品和自主生产产品,销售模式以 直销终端客户为主、经销和代理作为补充。莱伯泰科、洁特生物、阿拉丁等专注单品类领域的企业虽然收入规模不及试剂领域龙头西 陇科学和综合服务企业泰坦科技,但主营业务毛利率处在较高水平。自主产品是国内试剂公司高毛利率的关键。阿拉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2019 年科研试剂 业务毛利率为 72.0%,显著超过自主品牌和代理业务结合的同行业公司。2019 年,安谱 实验毛利率高于泰坦科技,主要系安谱实验的标准化学品业务毛利较高。标准化学品具有 高价值、高门槛、高利润的特征,安谱实验通过独家代理和自主生产标准化学品获得了较 高的试剂业务毛利率。药石科技自主研发药物分子砌块,BioVision 自主研发生产生命科 学研究试剂,拥有较高的毛利率。在科研仪器领域,自主产品同样贡献了较多毛利。莱伯泰科主要销售成套(台)的设备, 部分需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设计,单套设备价格通常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数据来源于 莱伯泰科招股说明书),不具备常规意义上的库存保有单位。2019 年,莱伯泰科自产产品 营收比例为 65.3%,显著高于泰坦科技科研仪器及耗材的自主比例(12.8%),且莱伯泰 科实验分析仪器的毛利率为 49.0%,高于泰坦科技实验仪器和耗材业务的毛利率(20.3%, 其中自主品牌为 40.7%)。海尔生物专注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多为自主生产,2019 年除第三方实验室产品(即代理而非自产)以外的业务毛利率为 54.9%,处于较高水平。 皖仪科技专注于分析检测仪器的开发,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发,2019 年主营业务毛利率 达 52.5%,其中实验室分析仪器毛利率为 44.0%。在耗材领域,洁特生物毛利率表现更佳。洁特生物的主要产品系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 材,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泰坦科技提供更多的耗材种类,但由于自主产品营收比例较低, 其毛利率也相对较低。仪器类耗材自主率的提升通常由仪器生产商决定,常规耗材充分竞 争,所以新进入耗材领域的国内公司自主品牌的毛利率也往往低于仪器和试剂。企业是科学服务公司的主要服务客户,其次为政府、高校和检测机构。2019 年,泰坦科 技和莱伯泰科的企业客户(包括商业检测和其他企业)收入占比分别为 78%和 42%。洁 特生物主要提供 ODM 服务,客户为欧美大型跨国公司;在经销模式下,高校及科研院所 是其主要的最终客户。生产模式各不相同,公司的发展策略差异凸显。泰坦科技自主产品采取 OEM 生产,公司无 生产人员,而以 ODM 为主要销售模式的洁特生物生产人员占比显著较高。由于洁特生物已 经进入国际生物实验室服务商的供应链体系,供货关系较为稳定,其销售人员占比较低。西陇科学、泰坦科技人均产值较高,与海外龙头无明显差异。作为科研试剂领域龙头,西 陇科学的人均产值较高,2019 年达 246.1 万元。泰坦科技近年收入和利润增长较快,2019 年人均产值达 201.4 万元。海外龙头赛默飞 2019 年的人均产值为 34 万美元,与国内公 司并无明显差异。阿拉丁和莱伯泰科以直销为主,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低。阿拉丁和莱伯泰科均采用直销为 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2019 年度,阿拉丁、莱伯泰科主要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 应收账款天数相对较低;泰坦科技以面向终端客户的直销模式为主,根据招股说明书,2019 年公司对终端客户的销售收入为 10.7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 93.8%,但应收账款周转 天数相对较高,主要系其客户多为知名企业或高校,信用等级较高,公司提供的账期较长。 根据洁特生物的招股说明书,2019 年 1-6 月,洁特生物的 ODM 销售额为 5923 万元,占 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63.6%,前五名客户均为 ODM 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长,为 99 天。自主生产(未代理第三方品牌)+电商平台安全库存双重影响,阿拉丁的存货周转率较低。 泰坦科技采取自主生产、OEM 和代理相结合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虽然毛利 率不及自主生产型企业,但库存天数较低,周转率较高。阿拉丁是自主生产型企业的典型 代表,主要产品科研试剂均采取自主生产模式,为提高批次经济性、保障客户在自主平台 采购的便捷性,热门库存试剂的备货量较大,存货周转天数较长。西陇科学采取自产、OEM 及集成供应相结合的生产模式,2019 年存货周转率为 7.54 次,体现了较强的营运能力。 洁特生物负责产品设计、研发等核心生产环节,向知名生物实验室用品综合服务商供货, 存货周转天数较低,毛利率处在较高水平。国际知名企业电商网站排名领先。各企业网站或电商平台的浏览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 关注度,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根据各电商平台的浏览量等数据对其进行排名,其中赛默 飞(Thermo-Fisher)、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和德国默克(Merck KGaA)等 国际巨头的网站凭稳定的客户群排名前列。阿拉丁试剂网和泰坦科技旗下的探索平台近年 来排名处于上升通道,中科院旗下的喀斯玛商城的排名距国内头部电商仍有差距。国内科学服务企业自有电商平台逐步完善。泰坦科技和安谱实验等自主品牌和代理相结合 的经营模式的企业拥有更多 SKU。专注自有品牌高端试剂的阿拉丁自有电商平台发展迅速, 根据阿拉丁的招股说明书,2017-2019 年,阿拉丁自主电商平台 SKU 从 5.8 万上升至 8.8 万,总订单数从 16.1 万上升至 31.0 万。阿拉丁同样入驻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喀斯玛商 城及内采平台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完善产品销售渠道。重点企业分析:(略)西陇科学:化学试剂专业制造商和集成供应商阿拉丁:自主高端科研试剂制造商泰坦科技:一站式实验室产品与配套服务供应商安谱实验:大型实验室用品供应商洁特生物:生物实验室耗材进口替代供应商莱伯泰科:全自动实验分析仪器供应商……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几年来,国际巨头美国赛默飞、丹纳赫、德国默克等公司加 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国内参与者在品牌声誉、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较大 的差距,在未来的市场拓展中将面临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同时,目前国内科学服务行业 市场集中度较低,未来可能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加剧行业竞争程度。2)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若未来经济增速不达预期,则有可能减弱研发经费的投入力 度,进而挤压行业的盈利空间。3)进口替代进度低于预期。国内企业以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策略,在发展初期能够快 速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企业只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不断丰富产品线、提 升品牌影响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竞争优势,否则,国产化替代的进度可能会低于预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王玮嘉,黄波)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慧南

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 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首次发布;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推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发布……昨天,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集中发布。在昨天的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成果发布。本报记者 饶强 摄窃听技术的“克星”逐渐走进现实。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宣布,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可实现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量子直接通信从“黑科技”走向实用化发展。作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布了其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所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稳定支持。北京微芯院发布的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关村管委会昨天还发布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村将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的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在论坛发布会上,5大系列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五名。通过追踪全球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并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表现后,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蝉联第一。此外,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推介,并将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等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奇茹流程编辑:TF015

言意

《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报告在京发布

记者房琳琳侯萌70年弹指一挥,新中国的科研队伍用智慧和勤奋,在当代全球创新知识体系的贡献中,书写下独特的篇章。2019年9月25日,科技日报社旗下中国科技网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科睿唯安,联合发布了题为《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的报告,从科研活动的重要成果产出——学术文献的计量学角度,呈现中国基础科研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同期举行的座谈会,邀请到国内权威科技智库专家,对报告进行了多维度解读。借百年权威数据库,梳理中国科研发展文献脉络报告选取了1949年-2018年中国大陆发表的国际科研论文和综述,基于Web of Science,InCites,ESI,JCR知名数据库的数据,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趋势。报告主讲人、科睿唯安亚太区学术研究事业部产品市场经理王琳博士报告从新中国科研进步、中国学科建设、重要科研与基金资助、中国科学家影响力、中国科研机构、国际科研合作、省市创新以及中国科技期刊与审稿人等八个维度,描述了一幅全球核心学术期刊中,世界一流文献和相关引证关系下的中国科研图景。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研论文产出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量首次超过英国,排名全球第二,近年来的论文产出增长率明显超过美国,产出总量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与此同时,中国论文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如,大陆学者在《Science》《Nature》《Cell》三种国际顶级期刊上发文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之后增速明显,2018年在三大刊发表论文332篇,占其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 篇)的15.4%(同年,美国学者在三大刊发表论文1556篇)。报告发现,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中国的材料科学论文产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等7个学科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学科的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三。中国科学家群体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中国大陆近年来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数持续强势增长,2018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就达到538人次,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值得一提的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其发表于1982年的SCI论文的引文网络显示,她和团队最早的英文文献发表于1982年。这篇论文的施引文献遍及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更有来自药物化学、药学与药理学、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115个Web of Science学科,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发现对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科学家进行青蒿素相关后续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快速发展,成果显著。到2018年,我国和1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并发表论文,合作论文的总数是1980年的2300多倍,论文增长速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尤为明显,引文影响力也不断攀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经与六大洲13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相关论文产出与影响力提升显著。截至2019年5月的数据显示,共有447篇论文与该主题有关,其中大部分论文发表于2018年(231篇);中国学者参与了其中323篇论文的发表。与此同时,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日益走向国际。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SCI和SSCI版本数据中,共有212种中国期刊入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的开放获取计划。近年来,中国的审稿量快速增长,这表明中国学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同行评议活动,他们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中的审稿记录占比较高。报告还展示了我国资助机构和基金投入的学术成果产出数据,分析了区域创新对基础科研的直接效果等。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任福君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任福君认为:“这是我见到的首次系统利用文献计量法,从一个侧面研究中国科研发展历程和成就的报告。从这方面讲,报告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数据权威丰富、报告可读性强,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懂得和用好大数据,讲好中国基础科研故事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科技日报社作为正在转型中的中央主流媒体,与拥有科研数据的智库、机构、公司共同挖掘大数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合作并发布权威报告,是自身向智库型媒体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之举,也是科技日报社为推进中国科技资讯库建设,拓展战略伙伴的具体实践。”他表示,报告从学术文献、人才、中国科研机构、国际合作、中国期刊等视角,为我们客观认识中国70年科研进步、总结中国科研体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继续把握和运用科技管理的成功规律,乃至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结合,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睿唯安大中华区学术研究事业部总经理郭利科睿唯安大中华区学术研究事业部总经理郭利认为:“作为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方,我们很高兴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贡献权威的数据源和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让中国科研发展和真正的实力获得严谨的数据支撑。数据就在那里,横看成岭侧成峰,希望未来与中国科技界开展更多此类合作,借助大数据,讲好中国科研故事。”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已经成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正视的新情况、必须研究的新问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认为:“用数据说话,做数据新闻,正是新型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得出基本判断,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大国,然而不可否认,中国论文虽然整体势头很好,但总体上是外延性科研,原始创新较少,单篇引用率仍较低,应将‘繁荣科学’置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让科学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最终,推进中国都为人类智慧贡献高质量成果,进而让中华文化输出光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建议:“未来,报告发布者可以继续关注企业对基础研究的贡献,研发出更多能呈现基础研究单篇论文对综合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力指标,并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深入挖掘和国际比较,客观评价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水平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由于地方的财政科技投入早已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地方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也要给予更多关注。”中国气象学会文献期刊部处长伊兰中国气象学会文献期刊部处长伊兰建议,我们应重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国际期刊间的平衡发展,很高兴看到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科技日报社科技创新传播中心主任、中国科技网总编辑刘峰科技日报社科技创新传播中心主任、中国科技网总编辑刘峰表示:“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这个报告,是中国科技网此次与科睿唯安合作,是可视化呈现的一份智库媒体报告。这是科技日报社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型报道、加快智库型媒体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多名智库专家见证下,科技日报社与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共同挖掘科研数据,研究并发布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报告。

性善

先进光伏材料及热电材料国内外科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先进光伏材料光伏材料又称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指能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材料。钙钛矿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光伏材料,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几年内就由3.8%上升至22.1%,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其也具有晶体结构不稳定,对湿度、紫外光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等缺点。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以实验开发完善为主, 少有几个国内外的公司正在尝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成熟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可以替代现有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其特有的柔性更拓宽了电池的应用领域。具体应用领域及市场数据详见原文。▼国外研究进展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和工艺日趋完善,商业化生产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交替进行是国外对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市场推进的主流方式。(1)商业应用领域为了尽快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生产,依托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Henry Snaith团队组建的牛津光伏公司(OxfordPV)尝试将钙钛矿电池和硅电池相结合,以渗透现有的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其集成到大规模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中,取得先机。针对钙钛矿电池在商业生产中面临的成本、寿命等致命性问题,瑞士Solaronix公司做了明显的改善。与牛津光伏公司所开发的商业应用领域类似,澳大利亚GreatCell Solar公司计划建设一个生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示范基地。更多全球企业研发动态详见原文。(2)科学研究领域在2016年举办的MRS(美国材料科学研究学会)国际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研究团队公开了他们的实验进展;自2017年来,多个实验团队取得了瞩目的进展。2017年9月,有报道指出,EPFL的 Michael Grtzel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沉积60nm厚的CuSCN层替代成本高昂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制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通过在CuSCN和金电极之间引入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薄间隔层,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60℃的全日光照条件下,在最大功率输出点工作1000小时后,仍可保持95%以上的初始效率。更多全球各国科研突破详见原文。▼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展表明,无论是科研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作为研究热点,并没有明确该材料的商业开发方向,使得我国目前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依然停留在科研领域。(1)商业应用领域总部位于杭州的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2017年生产的面积超过16cm的钙钛矿微组件在美国Newport公司测试,认证效率达到15.24%,刷新了此前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记录。更多国内企业及产品列表详见原文。(2)科学研究领域2017年我国有多个实验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我国研究人员在高开路电压、良好热稳定性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取得了突出进展;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同时积极开发大尺寸太阳能电池组件, 开发新材料以优化生产工艺,这都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多科研进展详情及具体数据详见原文。▼发展趋势及建议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以科学研究为主,国内的研究与产业化推进几乎与国外同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进步,甚至某些研究方向居于国际领先。然而,对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有明显的不同,这也是我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较少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若想未来早日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生产及应用,我国应从商业角度出发来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对此提出8条建议。国内外发展差异及具体建议内容详见原文。热电材料热电材料是一种通过固体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新能源材料,在特种电源、工业余废热回收、局部精确控温、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等领域取得广泛的使用。▼国外发展现状目前,热电材料已经取得产业化,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孵化出一系列专门从事热电材料及其器件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包括美国贰陆马洛公司(II- VIMarlow)、 德国TEC微系统公司(TEC Microsystems)、俄国晶体公司(Crystal)、日本松下公司等,更多公司及产品列表详见原文。▼国内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在热电材料的研究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投入到热电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中。除热电材料体系外,国内在新型热电材料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的热电材料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现有厂商包括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河南鸿昌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纳米克热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香河东方电子有限公司等,具体科研动态及国内公司、产品表详见原文。我国是热电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热电材料的发展强国,总体而言,我国热电材料学术研究要强于产业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热电材料在军事领域、汽车领域和光伏领域的应用。三大领域应用建议详情详见原文。原文出处:前沿材料

四大

西咸楼市的后起之秀 泾河新城有望弯道超车

#西咸新区#土拍的过程和结果历来都是衡量市场潜力的重要指标。开发商每一次举牌的背后,都是对市场和区域的认可。2021年西安土拍市场炽热开局,“金三银四”更是迎来小高潮。3月初,40余家房企角逐西安浐灞生态区6宗地块,关注度和土拍价引起业内一波震动。 4月6日,西咸新区再现“土拍群雄逐鹿”。距离乐华二路以东,仅一道之隔的南北两个地块,由正荣和卓越两家房企同时拍出7000元+/㎡楼面价,刷新泾河新城地价新高。 4月12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再次拍出两宗低密地块,宗地紧邻茯茶镇西侧,被万科以约5600元+/㎡楼面价一举拿下,待建项目备受市场期待。间隔时间不到一周,共计出让4宗住宅用地。一时间,泾河新城以亮眼热度在市场中苏醒,惊艳四方。作为国家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近年来热度不断攀升,区域曝光率逐渐增加。受西安主城区改善型产品的增多、购房门槛提升等因素影响,一部分置业需求被挤压至三环外围。今年以来,楼市调控更加趋于严格,西安楼市购买力外溢现象进一步增加,以西咸新区为代表的新区成为主力军。作为西咸新区五组团之一,此次四个地块的拍出让泾河新城底气十足。该区域的潜力正在逐渐迸发,从近期种种土拍风向预测,泾河新城或成西咸楼市的下一个热点。“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安将更高质量的发展和建设规划,列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核心规划之中。作为城北核心区域,泾河新城位于大西安正北部,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做最优生态环境、引最多优秀人才、聚最强高端产业”。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近年来始终坚持大西安“北跨”战略聚集发展定位。奋力打造大西安先进制造业“新引擎”,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泾河新城先后招引落地了丝路国际水务科创园、中车智轨产业基地、西电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基地、量子通信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制造业项目。同时,涵盖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总部经济等多个领域,为新城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优势企业的相继入驻,表明了泾河新城的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正因如此,择址泾河北岸的精尖科研项目聚集区—“院士谷”成为新城在科技产城方面的战略支撑。据了解,院士谷项目规划范围8.8平方公里,将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各类院士、行业领军人物和精英团队,打造一个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以泾河为轴心的“大西安千亿级生态科学城”。院士谷意向图截至目前,泾河新城签约企业已达60多家,华为5G、阿里巴巴、3D打印产业园、云台数通大数据中心、华晨汽车产业园等领军企业已落户。苏宁易购物流园、绿地智创金融谷等已开始落地运营。今年年初,陕煤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也落户泾河新城,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超31亿元,将再次带来区域经济的升级。放眼望去,大西安北部科技、创新、人才的新中心雏形已现,泾河新城正在打出一张创新型、高质量的北跨“新名片”。泾河新城未来规划意向图区域发展想更上一阶,除了集聚产业,城市配套也尤为重要。在2021年的新部署下,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宜居宜业”城市新面貌正在加速推进。交通兴则城市兴,为了让大家“走好路、好走路”,泾河新城一直很重视辖区交通路网的建设。南北向的茶马大道、正阳大道、泾渭大道,以及东西向的原点大道、高泾大道、泾河大道、沣泾大道,构成了泾河新城“三纵四横”的区域骨干路网,恰到好处的实现了与主城的贯通,也让泾河人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正阳大道实景图另外,未来几年内,地铁10号线一期(在建)、16号线一期(在建)、17号线(规划中)的逐次建成开通,也将大大缩短新城与西安主城中心的距离,同时加速两地的融合发展。据新城今年的发展规划显示,泾河新城今年年底前将建成通车市政道路23条,还计划增加不少于200个的充电桩,以及2条以上公交线路。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泾河新城智轨将建成并开通试运营,未来将有效打破传统城市巴士与有轨电车的界限,为城市交通发展、缓堵保畅提供有力保障。满足了区域价值与交通,人居环境也是购房者关心的重点。所谓离尘不离城,“出繁华,入静谧”长久以来一直是理想人居的至高境界。泾河新城拥有“泾渭分明”的泾河穿城而过,长约17.5公里,区域内占地面积为约达875公顷,约13000余亩的泾河湿地公园盘踞于此,未来这里将成为城市北部最大的湿地天然绿肺地。得益于去年10月泾河新城掀起的城市绿化行动“绿靓”,目前新城区域面貌大幅改观,点亮了绿化“颜值”。根据规划,今年新城将完成崇文塔文化街区、瀛洲产城融合宜居示范区等城建工作,并确保新城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4.8,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0天。崇文塔实景图同时,依照西咸新城去年发布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标准。泾河新城在商业方面也进行了多领域的升级配套,目前板块内已开静安国际·万国荟奥莱,可以满足当地居者一站式购物逛吃体验。更为惊喜的是上周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泾河医院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举行了开工仪式,医疗问题从此更加见稳。静安国际·万国荟奥莱效果图西安交大附属泾河医院效果图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一个区域的发展也都以教育先行。一直以来,泾河新城坚持深化“名校+”模式,2020年,泾河新城第一中学、泾河新城第二学校、泾河新城第三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教育资源快速集结,三所学校均被主城区名校“托管”。今年3月25日,西咸新区官方也发布最新消息,今年秋季泾河新城将新增学位5220个。目前,区域内已聚集陕师大附中附小、黄冈泾河实验学校等名校,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优质。西咸新区黄冈泾河学校实景图产业+交通+生态+商业+医疗+教育,泾河新城手握多重优势,发展极具潜力,中国大地原地上的生机于活力正在此处喷涌迸发。目前已有金地管理、金辉、阳光城、天朗、雅居乐、隆基泰和、奥园、西咸城投、经发地产等多家品牌房企齐聚于此。众所周知,泾河新城被分为三大板块,崇文塔板块、汉阳陵板块、乐华城板块。三大板块分别各司其职,可以分别对应为观光旅游功能、文化历史功能、与娱乐消费功能。其中被近两年重点关注的热力板块莫过于乐华城板块。秉承着“用欢乐连接世界”的理念,乐华城文旅板块着力打造醇熟生活主场,置业者栖居于此,可享受便捷的吃喝玩乐逛配套。乐华城效果规划图正因如此,一个占地超百亩的高端品质生态大盘择址于此——【金地·翰林艺境】。沿袭了“科学筑家,智美精工”的产品理念,该项目直面一线景观资源,距离泾河沿线景观带直线距离约500米,地理位置优越别致,占地约5万方,容积率2.5。目前在售高层约12500元/㎡,有84—125㎡多种户型;洋房近期也将新推,售价约14300元/㎡。两种房型既能满足置业需求,也非常适合投资。金地翰林艺境项目鸟瞰意境图金地翰林艺境洋房样板间实景图除此之外,同样位于该板块的“低密宜居绿色大盘”——【雅居乐北城雅郡】也是不错的选择。该盘同样紧邻泾河,小区打造为“公园+庭院式”景观布局,容积率低至2.0,绿化率达35%,居住舒适度高,适合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置业者们。据了解,该项目现有面积140㎡、均价预计13500元/㎡的三室洋房;与面积为99㎡、均价约11500元/㎡的三室高层。均为精装交付,预计月底加推一批。项目周边小区林立,配套醇熟,未来居住氛围浓厚,能给生活足够的安全感。雅居乐北城雅郡项目鸟瞰意境图雅居乐北城雅郡洋房样板间示意图十三五规划期间,西安城市框架不断被扩大。2017年1月,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西咸一体化进入“大西安”时代,这个以往处于边缘地带的新区一跃而上,变成了大西安的核心区。西咸新区组团示意图三年多来,西咸新区快速发热,从产业规划、城市更新、招商引资等方面蓄势发力,使新区迎来改头换面的迭代升级,给大西安的发展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在目前西安主城区“高房价、低库存、高门槛”的大环境之下,主城中心土地空间越来越饱和,加之房价不断上涨,很大一部分购房者面临着“购房难”问题,“时间换空间”的置业思路涌入不少人脑海。窘境之余,一部分购房者不得不把置业目标选在紧挨西安城区的边缘区域,不少投资客看准这条置业准则后,开始提前布局未来能够享受城市中心外溢利好的区域,外溢置业成为了刚需客和投资客的焦点,其中西咸新区占比颇大,承接了市场很大一部分溢出购买力。据西安市房地产开发研究会发布的《2020年年末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西安宅地成交面积前三的区域分别为西咸新区、高新区和高陵区,其中西咸新区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占到西安全市的43%,成为宅地成交主力区域,累计成交68宗地块,成交土地359.90万平方米,占比38.32%。在去年西安住宅用地成交面积TOP5的板块中,西咸新区占据三席,分别为沣西新城、秦汉新城、泾河新城。泾河新城规划效果图尽管西咸新区迸发的量能再为充沛,也阻挡不了人口导入带来的房价上扬。各大购房网站显示,位于沣东新城的能源金贸区,目前在售精装项目高层售价普遍在1.8-2万元/㎡,沣西新城约在1.6万元/㎡以上,秦汉新城也已在1.5万元/㎡左右。这几个区域房价直逼甚至已经超过西安主城区,新成交的宗地预期价格2万元/㎡以上的也大有存在。相比之下,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的房价在西咸新区中尚处洼地,均价在1.2万元/㎡左右。很显然,未来想在“易涨体质”的西安实现置业或投资,泾河新城值得拥有。西安土拍首摇 华润置地34.45%中签率突出重围进军沣西十四运提升城市配套 新政提高置业难度 如何在西安“快速上车”?西安住宅难上车 公寓投资或成楼市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