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调查显示:各地科研投入高,科研功利化现隐忧大海贼

调查显示:各地科研投入高,科研功利化现隐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在今天举办的2021首科新年论坛上,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进,科研功利化现隐忧。报告使用科技产出来衡量城市科研能力,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来刻画了城市科研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科研能力强、科技产出高的城市并未对应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我国城市科技产出指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的散点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供图具体而言,当观察科技产出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散点图时,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8,当进一步观察不同象限时,却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在收入较低的区间存在低收入水平与低科技产出指数对应的现象,但在高收入区间,科技产出指数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三,高校占比80%以上,专利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产出形势喜人。报告指出,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进,为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发放大量奖励补贴,在科技产出数量猛增的背后,质量还有待提高,大量论文和专利是由考核评价体系驱动而来,从研究之初就未考虑实际应用需求。报告认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一方面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引导形成科技研发的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质量,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据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于2017年首次发布,已连续发布四次。报告选取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蹈火不热

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科研城市北京排名第一

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9月19日)下午,2020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会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数据表明,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再次位列第一,第2至5位分别为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前20位的城市。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 ”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进入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合肥第20。根据戴维·斯文班克斯的分析,排名靠前的科研城市,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北京的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跻身全球前10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城市(都市圈)科研合作情况。据介绍,自然指数是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4年首次推出,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利用自然指数数据,以各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被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列出了全球排名前100的科研城市。同时,还对这些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并对排名前五的城市做了特别关注,考察了这些城市分机构类别、分学科的份额,以及论文合作情况。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満州編

中国科研和自然保护机构发布雪豹调查报告

19家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报告。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袁全)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当日,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19家科研和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在京联合发布报告,呼吁加强对雪豹的调查和保护。这份名为《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2018》的报告指出,中国的雪豹数量调查覆盖面积仅占雪豹栖息地的1.7%,距离20%的调查目标相差甚远,但与世界调查的平均水平2%差距不大。其中,最大的调查空缺在青藏高原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天山的西部地区,报告建议优先加大对于空白区域的调查。报告还识别了中国雪豹的主要威胁,并分省进行威胁优先级排序。基层保护部门能力欠缺、气候变化以及社区保护动力不足成为评分最高的三大威胁。尽管各省、自治区情况不同,但相似之处是各地的雪豹保护工作者都不认为对雪豹的直接猎杀是目前最严重的威胁,说明中国的雪豹保护工作有非常良好的大环境。报告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如何加大资金、人力投入提升保护区能力建设、扩大民间力量参与、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报告发布会现场请专家、志愿者为雪豹保护建言献策。报告还对未来五年的雪豹保护提出了建议,包括完成全国20%雪豹栖息地调查;建立7个重点保护地的巡护监测管理系统;建设5个社区保护示范地;完成5个重点省区的雪豹景观保护规划;加强“中国雪豹网络”建设等。此次报告主要基于1980至2018年间发表的、以中国境内雪豹为研究对象的57篇中英文文献资料。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中国政府在雪豹保护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民间保护组织参与到雪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知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吕植表示,这份报告是由工作在雪豹保护一线的研究员、志愿者收集和汇总已有信息联合完成,尽管有不完善之处,但基本反映了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的现状。同时,报告也是国内多个雪豹保护机构合作实践的一大成果,值得肯定和鼓励。雪豹,大型猫科动物之一,是亚洲高寒山地的顶级捕食动物,于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雪豹60%的栖息地位于中国。但由于其栖息地偏远,雪豹种群数量等基础数据缺乏成为全世界雪豹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图片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葛洪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全文)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南京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南京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南京市科研机构R&D为35.42亿元,占全市R&D的11.1%,也是南京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为了解南京市与国内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位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南京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南京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南京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南京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南京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4、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南京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南京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南京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南京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南京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2、南京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的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南京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南京市R&D占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南京市R&D还有提升空间。四、思考建议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南京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南京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南京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南京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京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南京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南京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

莱纳斯

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 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首次发布;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推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发布……昨天,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集中发布。在昨天的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成果发布。本报记者 饶强 摄窃听技术的“克星”逐渐走进现实。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宣布,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可实现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量子直接通信从“黑科技”走向实用化发展。作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布了其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所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稳定支持。北京微芯院发布的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关村管委会昨天还发布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村将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的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在论坛发布会上,5大系列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五名。通过追踪全球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并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表现后,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蝉联第一。此外,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推介,并将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等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奇茹流程编辑:TF015

齿如齐贝

给你10个市场数据调研报告的下载地址!以后数据从这里找!

经常有人跟我说,自己想拿数据练练手,却完全找不到合适的免费数据源。后来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各种数据网站,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搜集了不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宝藏数据网站们。行业数据网站1、Mob研究院介绍:Mob研究院是一家专注于行业现状与趋势研究的机构,涉及20+行业领域,深入挖掘与分析行业现状及变化趋势,输出专业数据报告,并提供定制化研究报告的服务。评价:。是我见过的数据报告研究机构当中最为清流的,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风势很大,做的内容也比较有意思,专业性也比较高,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推荐指数:★★★★网站界面:2、艾瑞咨询介绍:艾瑞咨询是解决商业决策问题的专业第三方机构,经常发布一些不同行业的数据和产品报告,比如医疗、生产制造、内容营销、教育、零售、B2B、物流、体育、房产、互联网、云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评价:这个网站中的报告数据还是比较有可信度,而且是免费的。3、豆丁介绍:豆丁报告网为中国企业提供各行业的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调研报告、市场研究分析报告等产品和服务。评价:这个网站大多数的报告都能看,但是想要获得参考性比较大的报告数据,就需要付费;另外这个网站也比较老了,很多服务都不是很到位。推荐指数:★★★4、QUEST MOBILE介绍:QuestMobile拥有多条数据服务产品线,服务内容覆盖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营运精分、用户增长,核心产品包括Truth系列、Growth系列,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可覆盖APP全生命周期数据研究的公司评价: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数据报告网站,十分专业而且几乎涵盖各个行业,而且它所提供的数据样本与分析,已经成为多所高校及国家机构科研项目数据来源,也是国内一家数据登入国家学术核心期刊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公司。推荐指数:★★★★★5、199IT介绍: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是一个专注于互联网数据研究、互联网数据调研、IT数据分析、互联网咨询机构数据、互联网权威机构。评价:缺点是只有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并且适合一些企业进行数据报告研究,对于个人的话价值不大,性价比比较低;分析数据来源1、中国统计信息网评价:网站有全国各级政府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数据还是非常权威的。支持根据行业、年代、城市来查找数据报告。其中部分数据是免费的,部分数据是需要充值才能获得。2、国家统计网评价:各种民生相关的统计数据,所有数据都是免费,而且这个网站的友情链接里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数据以及国外数据。此外,网站还附有一些统计的行业标准以及数据的生产过程。整体还是非常实用的。3、中国产业信息网评价:网站有各个行业的数据,并且全是免费的。但是经过我的查看,部分行业数据2018年后就没有更新过了。若是对数据的新鲜度有要求的话,查找数据的时候要看清数据上传时间。5、阿里天池评价:作为国内互联网龙头阿里巴巴旗下的大数据竞赛网站,提供了很多比赛数据集可以练手,说不定还能顺手拿个奖,赚点奖金。网站的数据分类是官方数据和公共数据,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数据种类进行分析。

娘王

2020年中国重组蛋白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重组蛋白是应用了重组DNA或重组RNA的技术获得的蛋白质。近年来,中国从政策层面及科技研发支持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的重视及投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生物药、细胞免疫治疗及体外诊断等方面在向国际生物医药行业接轨。数据显示,中国重组蛋白市场规模从2019年9亿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19亿人民币,2019年至2024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6.12%。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重组蛋白科研试剂行业发展趋势1.市场规模铸件扩大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及工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将推动生物科研试剂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重视,工业用户对药品与相关产品产量提高的追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防疫监测的重视都为生物科研试剂带来了更高的需求,推动其市场规模的扩张。2.逐渐实现“进口替代”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生物、医疗、卫生健康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生命科学实验室耗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土企业科研能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业务水平的进步,国产生物科研试剂将通过价格、供应链及服务的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打破进口产品主导的行业局面,形成进口替代发展趋势。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重组蛋白科研试剂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如土委地

Nature发布博士调查报告:大多博士是不甘心平庸的理想主义者

来源:募格学术作者:晨星新年伊始,读博读硕的科研打工人们似乎又迎来一个轮回:测体温、扫健康码、戴口罩、做检测,冬季里新一波疫情再度紧张,校园再度重新封闭。套用2020年最流行文学“凡尔赛体”的模式说法就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消息,今年大家一开年就有笔额外的小收入。这个消息的真相是,本着“省钱就是赚钱”的原理,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有理由减少各种必要以及不必要的活动,可以省点路费、交际费了,虽然可能会因为不能赴约相亲会导致损失个把未来的另一半。2020一过,整个2010年代就距离我们开始越来越远,这几年读博读研的生活真是让我们如此刺激澎湃又感慨万千,大家的生活如同一场轮回。照道理,读书都读到博士的人,都是很有主见且智商不低的人了,想做的可以义无反顾地努力奋斗,不想做的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付出,但很多事情就像枷锁一样,套在大家的头上。Nature曾在2019年发布了第五次全球博士调查报告,在2021年的我们一样可以照着报告毫无违和感地对号入座。这次博士生生态状态调查是Nature与伦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Shift Learning合作完成的。这次调查有史以来首次以四种语言(西班牙语、汉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以及英语进行,以增加国际参与。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27%来自北美或中美洲,9%来自非洲、南美和澳大拉西亚。在6800多份问卷中,约有700份来自中国博士生的回复。在这些在读博士的匿名答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问卷答案,比如以下这个很典型的问题。自从你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有什么事情让你担心吗?全球的博士问卷的整个答案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如果分区域统计,那么在不同地理单元读博的博士生担心的关注点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非洲:获得资助的困难,读博时的财政担忧,不能按时完成学业,所在国家的局势不佳。澳大拉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学术界研究工作的职位数量,不确定性关于职业前景,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亚洲: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读博期间经济压力的担忧,博士学位价值的不确定性,对家庭、家人的支持不足,没有尽到照顾责任。欧洲:与导师关系不佳的影响,维持工作-生活平衡,关注心理健康,冒名顶替综合症(意思是由于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而感觉自己像个冒牌货)。北美或中美洲:冒名顶替综合征,高校教师的职位。南美洲: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高校的教师及科研岗位工作的数量。除了以上的这些问卷中的固定选项,意犹未尽的被调查的在读博士们也在“其他“选项中倾述了自己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最焦虑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论文发表的压力(10%),缺乏导师的支持、指导(7%)、财务压力(7%)以及科研项目的进度和质量(7%),博士生果然就是博士生,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学业问题。那700份来自中国的博士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有代表性,其中答案的大部分和日常学业有关系,也是大家普遍担心的。比如:”导师什么都不懂,需要非常刻苦努力的自学“、”博士选题不明确,研究得不到支持,无法完成学业“、”科研没有进展“、“担心不能顺利发表相对质量高的文章来证明自己和对社会的价值”、“学校对于博士毕业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指定级别的期刊,相关期刊数量不足并且存在较长的排队发表时间,并需要支付昂贵的版面费”、“在PHD的研究方向以后是否还会是热门方向以及导师的毕业要求有点高“、“担心自己的价值不够得到别人的青睐;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课题”、“导师卡着不让毕业”、“担心其他学者抢先发表相同的发现”、“导师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毫不上心,而且热衷于企业合作而不是科学探究”、“付出代价后没有结果”、“大量的实验工作而没有理想的实验结果““担心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无法给予学术和实验环境的帮助”、“期刊论文成果产出达不到预期”、“花了很多时间也发不了顶尖杂志”……处于问卷第二位的答案和个人情感或家庭有关。仍然是母胎单身者会回答“感情没有放时间“、“没有对象”、“能否在攻读博士期间,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担心读博士影响婚姻质量“、“错过最佳婚育年龄” 、“没有机会找到合适的伴侣”、“恋爱问题”、“找不到对象”、“社交圈窄,找配偶难“、”女性生育年龄,博士毕业将近30le“、”婚恋、单身问题不好解决。“、”找不到对象”、”成家的问题”、“怕毕业以后嫁不出去“、”是否能够找到自己人生伴侣“、”担心实验试剂毒性影响生育” ……那些结束了单身者们也是不快乐的,因为成了家就有了更多的牵挂,诸如”结婚,因为住在学校宿舍里结婚不方便,在外面租不起房,但是时间飞逝,我越来越老了“、”配偶异地问题“、”为了能早点毕业,完全顾不了孩子的教育“……有的同学担心是自己的身体,如“脱发“、”脱发影响形象(脱发导致脱单更加困难)“、“个人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腰椎、颈椎、视力等)”、” 担心长期熬夜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影响”、“工作压力导致的个人健康问题” ……中国博士们和全世界博士们都一样,其中很多人非常担心的是就业,特别博士生毕业后一般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而年龄又偏大,如“毕业后的年龄对找工作的影响“、“找工作的薪资和学位不成正比”、“学制太长,导致很大年纪才能找工作”、“担心领域太窄,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生物行业将来就业问题,包括地域性差异等“、”因年龄偏大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许多的高校招聘时会有年龄的限制,而且优先考虑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求职者,这对于在国内完成学业的博士带来很大的竞争劣势“……还有答案有关父母与原生家庭“家庭期待与实际落差“、”家人年纪大了,不能及时照顾”、“父母老去,年华已逝,毫无建树” ……有的答案干脆对自己选择读博产生了怀疑,如“担心读博这一步做错了选择,浪费了光阴“、”年龄增大,同龄人都开始挣钱养家了,但自己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当下环境,能力不能决定自身的价值,决定自己价值的是经历“、”读博能不能提升我的科学研究技能“、”攻读PhD期间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收入远低于同龄人,生活质量差;做课题缺乏自由度,成为廉价劳动力” ……继续回到整个全球视野,应该说Nature第五次大调查还是非常准确地提取到世界在读博士生们的生存状态。对于“总的来说,根据你目前的博士经验,你如何描述学术体系?“这个问题,只有23%的博士生们认为是好的,大部分人持消极态度。学术体系最底层的科研民工们因为“论文要么发表或要么灭亡”的心态而压力重重。一些学者为了只关注论文发表和短平快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对此,博士生们也在这种环境中也深有体会。以下是在调查中不满足于仅仅做选择选项的博士生的畅所欲言:博士生一:“学术体系并不总是有助于博士生的生存状态。博士学生非常依赖他们的导师,这意味着一个好的与你的导师的关系是一个愉快的博士经历的必要条件。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师生关系,但我看到了很多例子不是这样的。”博士生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PI。一个好的导师要么能让你快乐或者毁掉你的生活/事业。”博士生三:“学术体系需要彻底改革。”博士生四:“人们压力很大,许多人似乎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高,压力很大。论文发表的压力似乎导致了更加浮躁的科研。博士生五:“大家关注点是怎么能发表更多的论文,而不是真正做好做精做透本专业本方向的科研工作。有太多的博士生骄傲于自己论文发表的数量。这个数字决定了你将获得哪些补助金或奖学金,以及毕业后你将得到的职位。对于那些在博士生生涯中没有取得论文发表数量上胜利的学生,只用2-3年时间就可以使他们受到了学术上的伤害。”你对你的博士生经历满意吗?虽然理想比现实丰满,但全球的博士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Nature的第五次博士国际大调查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对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表示满意;71%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博士经历感到满意,与满意度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与导师/PI(principal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的关系、论文的数量、科研工作时间、导师的指导。有2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重新开始,他们会重新选择导师/PI,而有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时光倒流,ta将根本不会再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从以上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家虽然平时怨声载道,实际内心还是对读博很认同,对博士毕业后憧憬着很多美好的想象。不过要出成果,还是需要努力工作的,这个工作的努力程度直接与自己的科研所花费的时间有关。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在科研上花费41-50小时,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花费51-60小时。在每周花费41小时以上攻读博士学位的受访者中,有85%的对自己的工作时间不满意(结合很多人发出活动空间狭窄、没空找另一半、家人照顾不周的抱怨,这个抱怨应该不是嫌弃自己不够努力,在实验室里待的时间太短了)。36%的受访者曾因焦虑或抑郁寻求帮助。4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的大学有长时间进行科研工作的文化,“996“的福报还没出校门就有了。对于大多数普通博士生来说,读博是为了在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有56%的受访者将学术界列为完成博士学位后最有可能从事的行业。所以,博士生毕业计划最受欢迎的职业道路是在学术界从事科研,其次是工业界从事研究。最不受欢迎的职业选择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与研究无关的工作。而且大家普遍对能找到个好工作还是充满信心的,有6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博士学位将大大改善他们的工作前景,让他们在职场上占有学历的优势。几乎一半的受访者(46%)认为,他们将在完成博士学位后的头两年内就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最好是终身的职位。那么,好了,最后看一下初心,大家认为读博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答案是这样的:咱们博士生还是棒棒的,我们读博主要还是为了科研和学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大多是不甘心平庸的理想主义者。这就是读博生活,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读博本身是一种充满了遗憾和选择成本的过程,幸亏还有未来的希望在安慰着我们。青春在悄悄逝去,论文还没有发表,毕业仍遥遥无期,我们有很多遗憾甚至焦虑,但我们并不能悲观,为了我们的责任。面对着2021年的新年日历,我谨祝贺读者朋友们:无论如何,无论我们读不读博,生活都在继续,新冠病毒离我们远远的,大家新年快乐!

钞票飞

科研人员过得好不好 数据来说话

中国科协发布《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科研人员过得好不好 数据来说话74.7%的研发人员近三年内承担过研究或开发项目,略低于2013年的76.6%;64.4%的人认为预算编制时要求过细过严;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景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中国科协从2003年起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每五年一次。”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大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次调查依托全国516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完成有效问卷48099份。科研项目管理上繁文缛节仍较多《报告》显示,近三年承担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员比例和项目资源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74.7%的研发人员近三年内承担过研究或开发项目,略低于2013年的76.6%。从主持项目的研发人员获得的资源看,近三年平均主持项目1.5项,经费总额平均为100.1万元,低于2013年的1.7项和138.4万元。同时,人均专利数有所上升,但成果与市场脱节仍比较突出。近三年中,获得专利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18.4%,平均2.8件,高于2013年的14.1%、2.4件,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38.1%有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生活,高于2013年。但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51.7%,较2013年略有下降。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作用不大、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报告》反映出,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问题依旧突出。近三年,42.4%的研发人员曾作为项目主持人申请过财政支持的研究开发项目,平均申报2.7项,申报成功1.1项,均低于2013年的6.6%、2.8项、1.3项。63.4%的科研人员认为项目预算执行时不能根据科研实际需要自主调剂、62.8%的人认为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疲于应付经费审计等新问题突显。“2013年调查中反映的申报周期过长、审批程序不透明、申报手续复杂问题有所好转,但是科研人员反映项目限定人员费比例过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邓大胜说。此外,45.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与2013年相比有较大改善,反映不合理问题突出的比例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但论文仍是科技评价的最主要手段,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90.4%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科教辅助人员为达到职称晋升要求而发论文的比例达到96.2%。62.1%的大学教师、44.9%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论文。工作满意度提升但超时工作情况加剧总体而言,56.6%的科技工作者对工作很满意或比较满意,高于2013年的54.9%和2008年的48.3%。科研人员认为科研自主权有较大提高。调查显示,6.2%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工作的具体方式,52.3%可以基本自主决定,相比2013年来有较大提升。但同时,超时工作情况有所加剧。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比2008的47.3小时和2013年的48.8小时有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反映科研人员创业意愿有所提升。33.1%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三年内考虑过自己创业,其中1.9%已经开始创业,相比2013年有所提升。科技工作者反映自主创业面临的障碍或困难主要有,缺乏资金、缺乏好项目、缺乏管理经验、风险大/没有安全感等。这些困难与2013年相同。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万元在收入待遇和生活状况方面, 45.9%的科技工作者感觉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比上次调查增加8.4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与2008年、2013年相比也有所提高。影响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低、工作忙无法照顾家庭、照顾老人有困难、空气质量差(19.1%)等。数据显示,科研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减缓,在过去一个月里,5.4%的人总是或经常出现心情抑郁或情绪不好,并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2013年该比例为6.9%。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几年,科研人员收入增加但收入满意度持续下降。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0985.5元,比2012年增长了22.7%。但科技工作者对自身收入在当地相对地位的判断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3.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收入。“主要原因或是收入增长率不及同期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邓大胜分析。(科技日报北京10月25日电)

峨眉山

中国制造:科创板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从2003年算起,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国从不知电子商务为何物的鸿蒙时期,到互联网产业经济位列世界先列,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经济成就。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国际态势,还是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都将我国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心向科技本身转移。基于此,本报告以科创板为契机,梳理中国制造2025所辖6大板块,梳理我国科技行业发展近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社会各参与方提供数据及观点层面的帮助。铁幕:世界的规则竞争的制高点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变化和平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之一,但矛盾冲突又是物质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交锋始终是伴随人类历史的一对双生子。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所有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行动,其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领先全球并抑制他人。科技硬件为基础全球合作下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后,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规模飙升,这源于之前数年中国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上升。但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全球全面科技化的宏观环境,尽管高科技出口总额飙升,但高科技出口占比却始终保持在20%-30%之间。所以这是一轮硬需求拉动的上升。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到一个数据背后的现象是,在目前大企业全球化战略多年的浸润下,全球贸易已经从过去的制成品贸易变成了半成品贸易,以全球为尺度的供应链,任何国家都无法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这一点在美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2000年后,美国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的百分比逐年下降,但全球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为美国的科技属性在下降。过去,互联网产业大放异彩,这源于全球各国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之完全可以承载互联网发展所必须的硬件能力。而现在,在新一轮技术急待落地应用的时间关口,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就是新一轮全球合作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端。信息软件为核心下一个国际角力主战场的酝酿物理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世界已经成为历史,随着军事装备信息化的进程,武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最后手段,若想发挥最大优势,信息与通信自然成为先于武器装备,制约彼此的竞争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中国一直在跟随美国的脚步迅速壮大,同样是在2000年后,我国ICT服务出口总规模起升,并始终与美国保持同步。但在占比上,中国在2005年后反超了美国并进一步上升。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信息非常庞大,正向去看的话,这是由中美之间产业差距造成的,中国借鉴了各国已经成型的先进经验,在信息和通信领域发力形成了跨代竞争的态势。而从负面的角度去看的话,这或许是由于中国对外服务本身就很局限,导致信息和通信异军突起。不过无论如何,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可见的5-10年内,都将成为国际角力的重要战场。外柔而内刚的自强多方作用下促使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在所有科技类国际贸易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科研能力的体现,1996年后,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这种数据结果多少佐证了前文正向视角下的结论。而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文章数量首次超越美国。种种数据都说明,在后工业时代的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中国表现出的方向性和落地性无可置疑的正确。1988年,中国国内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当时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出于国土安全和军事势力两方面的迫切需求,不得不向科技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也给中国今天的科技腾飞打下了制度性的基础。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已有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其二,专业领域向泛领域的转变。而这两个方面,也将对中国今天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方向变革中国商业面临学研向落地的问题2018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前200家公司中,毛利率水平前20中(阿里集团位列21,而没能入选),有6家中国公司,除了腾讯一家之外,其余全是银行。而美国不但上榜公司数量最多,且包揽前三名,前三名中没有一家是金融机构。除了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将金融机构的能量向国家战略支撑的方向转移以外,学术研究向落地应用之间的制度保障,也是摆在当下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好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科创板鼓励行业的从业企业,均与各大科研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制高点的含义30年间国际法则的悄然变化如果说科技除了强国本身的象征意义外,最为实际的恐怕就是知识产权的国际收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记录以来,1970年美国就已经产生了知识产权使用收入。而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32.28亿美元。而同期中国这一数字才被记录,而且仅为0.55亿美元。而前文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信息与通信服务出口,科技期刊文章以及科研投入占比等数字,无不让人欣喜。但在实打实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层面,中国在2015年后才有小幅度的跃升。这和2000年后我国科技投入的跃升之间,整整晚了15年。时至2018年,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高达1304.51亿美元,而中国只有55.61亿美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0倍。所以国际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看不见硝烟的脑力时代,一切都促使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领域,不得不有所变革,这或许是中国科创板成立的一个历史理由。冷战:科技所需的基础设施中国的脑力2009年的二次科技腾飞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或许可以依靠人力,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腾飞却要依赖顶级的大脑。东方哲学和自然环境与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导致两种不同文明集团理解和看待世界的视角存在天壤之别。也因此东西方在彼此擅长的领域各自大放异彩。2000年后,全球进入到一个多极融合的时代,技术与文化上的交流穿插,尤其邓小平时代中国外派的大量学习人才,使得中国受益匪浅。中国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量二者稳步提升,并在2009年加速上升。但不得不承认,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亦需要做出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脑力在宏观层面上得到强化,这虽然是新时代的制度,却或多或少的是旧时代的产物。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界也爆出了学术造假、唯职称论等诸多弊端,进一步释放中国的脑力和创造力,目前来看是更加迫切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或许解决中国脑力二次腾飞的金钥匙,就藏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模式中。研发的加速应用率逐年降低意味着新一轮内生的科技创新正在进行2013年后,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率从88.5%的峰值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直到2018年,我们预估这一数字将下降到86.6%。这一方面源自前文多次提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也源自中国科研力量的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商业团体不同,他们的科研成果大多不考率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问题,所以一级产出品普遍消耗比较大,这就造成了商业机构对技术应用的天然门槛,商业团体在拿到技术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一级产出品更加经济。虽然有国家的大量补贴,但在诸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生产品尚需时日。科研的制度性阻碍科研经费申请难并且很难用在实际科研上除了商业化这个科研自身的问题以外,在科技研发制度上的亦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两个方面,科研经费申请难,申请通过后又不能有效使用,审批机构像对待骗子一样对待申请人,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无法投入到鼓励创造性劳动本身上,转而只能应用在诸如差旅等常规支出方面。但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归咎于科研经费申请机制本身,这是一个应该加强多方合作的问题。科研经费审核机构身上的责任在于,他们要替国家把资源准确的投入在实际需要的地方,而他们擅长的领域是事务性的,所以必然会在差旅等方面制定明确而严格的标准,而忽视或者说无力评估实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而科研机构在申请经费的时候,亦过度的追求技术的卓越性,对于开销和技术未来能够产生的市场价值,以及对国家宏观战略的促进等层面知之甚少。这里面充当润滑剂的第三方人才长期缺失,导致双方均无法有效说服对方,让机制更健康的运作。历史的关卡软服务谢幕,硬科技登上历史舞台如果回看2010年后中国国内的双创热潮,就能发现2017年后的资本寒冬到来是必然事件,只是在当时那个时间关口上,没人拥有那个战略高度,能看到国家推动双创背后的意图。2014年后,中国VC创业基金投资强度陡然上升,从平均每个1000万左右,骤然上升到2017年的3000万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者胃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源自社会各界对科创这个词认知的转变。2010年后,由于互联网巨头平台战略前所未有的成功,导致所有创业者甚至于资本方都产生了一种,只要做平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误认识,导致大量的资本被倾注到毫无意义的项目里,仅有的几个明星项目,也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服务方面。而当下国际形式的变化,让所有人恍然大悟,原来科技的制高点并不是服务,而是硬科技。而且很多设想很好的项目,也势必需要科技硬件等产品作为基础设施,而这一进程不可能凭空完成,技术升级的道路无法逾越。而不幸的是,技术是一件非常消耗资源的事,种种一切变化,均导致中国创业投资强度的骤然攀升。项目品质的老生常谈资本市场存在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而非圈钱与投资强度遥相呼应的是所有以上市为退出方式项目数量的占比,从2012年近乎30%,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13.7%。这一方面由于市场鸡犬升天过后必然一地鸡毛。另一方面也由于资本市场,尤其国内资本市场的独特特性。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垃圾站,并不会对项目毫无鉴别的予以支持,尽管这种体制带来了大量的诟病,但在中国整体金融实力有限的前提下,要集中使用在国家战略方向上。所以2017年后的资本寒冬,也是之前双创市场看不清大方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一如前文所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科技产业的特性,都注定了这是一个耗资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目前从国际级产业基金体现出来的投资方向和特性来看,资本在科技领域已有布局,预计未来5年内,以上市为退出方式的项目比例会有所回升。解决问题的资本市场每一轮上涨,都要帮助中国经济解决问题股市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好坏反应着实体经济的好坏。从宏观尺度上看,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几乎每一轮资本市场的大动作,背后都隐藏着制约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而为了解决这个因素,国家不得不对资本市场进行有组织的运作,进而达成战略目标。在历史上中国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的正规化,国际化等问题解决了若干个不得不解决的制度性问题,每一轮制度性问题的解决,都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所以如今开新的科创板,背后的目的亦不言自明。市场孕育的问题,最终也势必由市场所解决。更宏观尺度上的风向国民对本国战略的认可程度体现在最终消费端科技产业是一件事关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很大层面上它并不可见。宣传和民意引导在国家意志和战略面起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听明白了和实际行为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硬化指标。这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类产品民族品牌的拥戴程度,还体现在一个国家居民整体的消费品牌倾向上。出口、投资和消费,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者在最终消费的领域,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民族品牌形象和信任度的指标。这种消费倾向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科技产业,但对于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存在近乎决定性的影响。市场经济一切以供需关系作为市场考量,而用户的消费倾向则直接影响着对国产和进口的信心,如果民族品牌得不到足够重视,那么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多极:中国科技产业的努力中国制造2025资本市场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亘古不变的本质《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提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指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分类,科创的内涵可以分成六大板块,但实际上每个板块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庞杂,几乎每一个板块都可以独立成为支撑一方产业的支柱。也因此科创板以科技创新为旗帜的行业,大多服务于中国更庞大的制造业,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基础,实体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产业的大杂烩,要注重硬件设备的基础设施作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开始出现大规模变现,在此之前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所以对整个行业有很强的提振作用,不过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即人工智能逐渐背离其“仿生学”的内核,转而在应用场景上做了过多的尝试,有些尝试已经超越了人工智能的范畴,这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以软件为核心,但面对物联网、商业与生产智能化等多重实体商业的影响,软件能够迅速成长的先决条件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的完备,所以这个行业未来增速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5-10年内实体智能化普及率如果能上升到一定程度,那么行业会迎来更疯狂的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企业服务格式化的大门将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启动过去几年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除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外,还有赖于个人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之所以能做到标准化,源于个人数据的易得性和需求的同质化。但是企业服务完全不同,一方面企业数据获取难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不同行业企业需求千差万别,所以难以便准化进而规模化。而这一切有可能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而改善。高端装备制造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型的战略要地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件事本身还充满了战略意味。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深海钻采等领域,无一不是系统性工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实力和科技能力。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上述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核心零部件,设备核心系统等尚需国外进口。为了更好的与社会资源实现整合,帮助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战略的深入执行,可以尝试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和产学研模式作为高端装备业的发展路径,在保证国家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同时,调动企业、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辅助我国顺利转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除高铁产业相对体系化,其他产业处在成长期,潜力巨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战略意义突出。我国除了高铁产业相对成熟、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外,其他产业仍处在成长期,个别产业处在试验阶段,一旦正式实现规模化量产,产生的商业价值巨大。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在下游创造更大价值,加上研究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及了六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新材料材料加工能力是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最大阻力新材料是很多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础设施,制约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转型的最大阻力,并不是资源上的不足,而是材料加工能力的不足。材料加工能力落后的内在原因,是我国相对落后的工业制造基础,使得哪怕是已经在性能上与国外一致甚至超越的材料,也无法规模化应用到工业环境中。而外部原因则是国外对于加工工艺和材料配方的严防死守。至于添材制造技术,为人类加工材料开创了另一种思路,但现阶段该技术受到材料选择范围少、工业稳定性差和加工技术不成熟等阻碍,此外,添材制造技术也无法作为解决我国材料行业面临的问题的良策,原因在于添材制造技术也依附在一国的工业基础能力上。新材料产业结构新材料种类繁多,材料应用下游情况复杂且市场庞大新材料种类繁多,并且材料的下游应用领域存在单一材料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多种材料的情况,所以在计算山给存在大量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因此本报告采用回归材料产业的上游来核算市场规模。但由于新材料种类多样,加上研究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及了八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医药行业医疗改革的阵痛在中国,看病难,没好药,没好械,这九个字归根结底就是“没技术”这个本质原因造成的。而医药行业庞大繁冗的供应商体系,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利润与民计民生之间的矛盾,因此2017年,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推行“两票制”大幅削减了盘根错节的供应商体制,而一系列药品价格的强制下调,以及医疗保险对药品报销机制的调整等惠民措施,使2017和2018两年,医药行业的规模增速下滑。不过,在优化老问题的同时,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手段,在鼓励创新,这会给大量国内药企的新药上市带来方便,新的市场增量可以迅速弥补产业规模的下滑。医药行业产业结构医药短期发展优于医疗器械,但想解决根本问题尚需时日中国大部分肿瘤药和特效药这种制造工艺比较复杂的药品均由国外提供,而医疗器械在某些专利领域可以自给自足,但生产医疗器械的材料,却受制于人。而对本土药品的扶植与促进,也尚需数年的临床试验。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国家生物学整体的进步,和医药领域的研发,是一大系统工程。节能环保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之间过度桥梁性的产业节能环保在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过去几年,粗狂式的工业和跑马圈地资源型的建设,都使中国人在“地大物博”这件事上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而对于目前被市场广泛熟知的节能环保主要行业中,基本都属于服务非常成熟产业的附庸。而随着诸如汽车、铸造、铁路等被环保服务行业增速不再强劲,导致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增速也开始下滑。但除此之外,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严格执行,垃圾源更加精细的区分,将会给垃圾回收和再生提供极大便利。以及打造更加清洁居住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未来节能环保大主题下辖的更前沿科技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短期内很难有效行成产业整合产业链十分丰富,但每个细分领域都相对细碎,由于行业差异较大,技术不统一,服务对象也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尚不能行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猎了四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但未来市场规模结构不会有显著变动。新能源行业不得不被国家意志强迫的梦想能源不同与其它科技行业,它更多的是一种基础设施,所以在中国就必然具备行业最终零售端无法市场化定价,以及生产与流通端存在一定阻隔的弊端,但这理论上也同时是新技术应用风险最小化的策略。目前除了常规的火力发电以外,水、风、光、核和生物质能,在能源领域整体存在的弊端是发电能力不稳定以及发电成本高于火电,所以国家不得不采取综合运用各类能源和补贴的策略予以应对。不过整体上看,落后且污染严重的能源将被逐渐替代,中国终将过渡到清洁新能源的时代。除了能源本身,制度和智能电网的发展,也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标志,精细化的数据和运营,可以使任何普通家庭的发电设备与主网链接,实现自产自销。新能源行业产业结构核电的国家博弈与自然能源的不确定性由于本数据讨论的仅是当年增量,所以其占比的大小,并不代表能源本身的重要性,只代表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偏移。星火:可见的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未来的智能化会发生在各制造环节的连接处2012到2017年间,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按领域划分,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三个为制造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说明我国的科研成果主要服务于庞大工业基础,无论是制造还是技术服务,都是支撑中国一系列战略运作的核心。但是在走访大量被冠以科技之名的企业时,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会发现国内科技能力的获取比较依赖于收购国外企业这种方法,这种演变路径,导致我国的工业相对割裂,只是单纯的实现了功能上的可行,并没有完成整合,行成合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未来,技术应用领域会向精耕细作渗透,力求在制造各环节连接处智能化,这也是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学术落地的重要性制度化的保障科研与商业化中间的润滑和衔接如前文所述,中国自1996年起,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和深度奋起直追。在一些独特的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地位,整体而言相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其它国家一样,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科研成果商业化过程中,不得不考率的可行性要素。主要体现在产品成本构成上,科研成果直接商业化行成的产品,是市场可接受商业产品成本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商业公司在获得某产品专利或核心技术后,需要将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这个高科技产品才能被市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