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介绍“什么是科研设想”的文章中,强调了考研复试的科研设想是为了审查考生的学术潜力而设计的考试环节,并非真的决定了考上后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因此,要以应试的认真心态来对待科研设想。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前期准备,以便能够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达到给老师留下良好且深刻印象的目的。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而言,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科研能力当然是不现实的,而没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做前提和基础,要做好科研设想等同于无源之水。那就无计可施,只能悲惨地等待面试老师的碾压了吗?非也,这篇文章就告诉你做好科研设想最重要的三个关键点。只要在写作科研设想时,将这三个绝招用到实处,就能让面试老师看到你的学术潜力,顿起爱才之心。01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意味着考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敏感性,也就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学术创新的可能。因此选题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像传媒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该尝试从学术的角度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洞察并思考社会实践与行业实践中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不去考查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也不去翻阅最新的学术成果,主观想象一个问题就开始以想当然的心态瞎编乱造。你的选题应该来自真实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因之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和意义。02切口要小,挖掘要深缺乏科研训练的考生在选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大而无当”,看着题目宏阔吓人,实则浮泛不实,多是主观臆断,缺乏扎实的前期研究与思考,在答辩中极易被老师问到哑口无言。好的选题应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要从自己熟悉了解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对象入手,将其置于宏观的理论视野中去审视研究。其实就是把大家在政治中学到的“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应用到学术研究中去。学术创新是最高标准,如果能有新观点、新角度、新方法或新材料,当然是求之不得。但不必过于强求,难度太大也不现实,如果是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跨学科考生倒可以尝试汲取融合其它学科的资源或方法,使之成为创新的亮点。03专业且严谨在写作科研设想之前,应先搜集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好好学习如何使用专业话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其实真正有心的考生在初试阶段就会着手这些事情,毕竟梳理学术热点焦点本就初试的复习内容。如果初试阶段能够建立起基本的专业话语体系,复试准备就会轻松很多。最怕的是科研设想的表格里,一眼望去全是大白话口水话,连基本的专业术语也不会使用,更不用说专业话语体系了。体现考生是否专业与严谨的最直观表现是参考文献部分的写作。有同学会问:参考文献不就是把我看过的资料码上去吗?没错,但是这个“码”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来“码”。如果完全没概念的同学,请去百度自行搜索关键词“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另外,参考文献的内容还会直接告诉老师你的知识储备,因此千万不要为了“好看”,就把自己听说过其实是一无所知的经典著作罗列上去,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坑。如果有的同学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对报考的专业导师做了充分研究,结合导师最新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去准备自己的科研设想是个不错的选择。总之,科研设想作为考研复试的重头戏,一要认真对待,不可轻敌;二要明白只有遵守学术科研的规律才能搞定,绝不能仅靠空想。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帮助,请关注并私信我。
有些高校在考研复试中会安排科研设想的答辩环节。很多考生一听“科研设想”这个词就懵了:科研设想是个什么东东?本科时老师也没教过呀?复习时任何一本参考书籍里也没讲过呀?自然就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准备了。这篇文章的任务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是科研设想。01什么是科研设想简单来讲,科研设想就是如果考上研究生,你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内容的设想。有些同学一听是对考上之后的研究设想,就忍不住心急了:我对这个领域还没有足够的了解,现在哪知道考上之后会具体研究什么?万一定错了方向和选题,岂不是要用今后的三年时间来为今天的失误买单?其实对此大可不必紧张纠结。复试的科研设想仅仅是为了审查考生的学术潜力而设的考试内容,并不意味着考上之后只能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与内容。因此完全以应试的心态对待科研设想就好。02科研设想的写作格式至于写作格式方面,有的学校会提供统一模板,考生中规中矩地填写就可以。有的学校没有统一模板,那也没关系。科研设想的格式大同小异,网上能搜到很多科研设想的范例,多查阅多参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即可。其实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大体上就是科研设想的基本格式,也可以拿来参考。03科研设想包含哪些内容?科研设想一般包含选题内容与目的、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当前研究不足、选题实施方法、课题计划进程几大部分。选题内容与目的:要阐明你的选题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也就是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参考文献:是指在准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参考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对与参考文献进行搜集、阅读、分析、提炼、整合之后,对其进行的系统梳理与评述。文献综述能够将考生的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与归纳整合能力很直观地呈现出来。当前研究不足:是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对该选题的研究仍然存在的缺漏与不足,通常这些不足之处会与自己选题的意义与价值结合起来。选题实施方法:是指研究过程中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包括搜集资料的方法与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有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等等;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再细分还有归纳法、演绎法、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等。课题计划进程:是指要完成这个选题的时间与任务如何具体分配。看了以上的介绍,大家对科研设想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应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当然,了解只是最基础的工作,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写好科研设想,并在答辩环节给面试老师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明天的文章会给大家介绍搞定科研设想写作与答辩的绝招,请关注我的账号,继续追踪明天的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官方微博:@木铎新传离初试成绩公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啦,小可爱们是不是近来都在为复试加足马力准备呢?如果面试官问你:“能说一说你的科研设想吗?”你该如何回答呢?什么是科研设想?我需要准备什么?这些你都了解吗?锵锵锵~相信刚刚有的小可爱一定虎躯一震、心头一紧,对于科研设想感到迷茫。不要怕!今天学姐要为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科研设想小tips,帮助你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1科研设想是什么科研设想,通过字面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你今后学术研究的设想、未来学习的安排。考官或者是导师通过这份科研设想可以快速了解你的学术能力、学习计划和学术素养等。目前将学术设想设置为面试的重要部分进行考察的非中国传媒大学莫属,所以说如果有考中传的小可爱请注意,一定要抓紧时间构思一份科研设想出来,面试的时考官会围绕你的科研设想进行发问,必须重视起来提前做好准备哦!当然,科研设想这种“点睛之笔”,不管是学院复试有没有硬性要求,“有”一定是比“没有”要好哦。一份扎实详尽的科研设想,不仅可以让考官第一时间了解你的学术能力;而且科研设想的方向以及内容,还会吸引你的意向导师,为之后的导师选择打好印象分。所以说不论大家面试的是哪所院校,你可以将科研设想作为简历资料的一部分一起上交给考官,给导师发邮件的时候也可以附上去作为补充材料。总之,作为为面试的加分项,科研设想必须安排起来!2科研设想的组成部分研究方向、目的及意义科研设想的整体逻辑可以参考论文的开题报告,大致结构非常相似。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此次科研设想的研究方向,可以结合你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本科论文方向,例如新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媒介伦理等等。如果实在是有些迷茫的小可爱们,可以去搜一下目标院校的官网,查看导师简介,里面会有罗列导师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都可以作为参考。切记,研究问题一定要落脚到具体的点,研究题目尽可能详实,让考官一看就知道这篇设想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千万不可以太过笼统。研究问题需要清晰展现本研究大致是用什么研究方法去研究什么对象,要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而这些思路在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中要有所体现。选题目的可以列举你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想要研究出什么内容;选题意义则应当体现出选择该科研选题,对于学理上的贡献和现实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文献综述科研设想中最最重要,最能够体现你学术水平和素养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需要小可爱们阅读与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问题对应领域内的大量论文做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去分析提炼出:step1、选题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历程、最新进展等step2、找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借鉴的成熟的研究方法step3、领域内有哪些问题解决了、有哪些地方亟待完善,找到可弥补的内容step4、自己的研究对此可以提供怎样的贡献和帮助,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到哪些创新。这整个过程需要对其作出综合性阐释,得出一个结论:通俗一点就是前人对该议题研究有什么,目前我找出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的研究议题对此可以解决什么。这就是基础的文献综述啦。文献综述的学习的确有一定难度,小可爱们可以去知网搜索一些文献综述类的论文,或者是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论文,去阅读其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多看几篇就会找到感觉啦,相信会有所助益。其中文献综述要注意以下:引用格式:对于文献的引用格式最常见的是“APA”格式,当然也有的同学喜欢插脚注,这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可以参考目标院校的硕博士毕业论文的格式自行选择。语句用词:虽是文献综述但是用词上整体尽量保持简洁,一定避免原文100%的复制粘贴,最好自己组织语言去阐述你想引用的作者的观点,否则你的查重率可能会一片红哦。相关性:文献综述虽然重要,但是要切记所有功夫都是为了你的研究问题服务的,文献综述的撰写一定要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紧密联系。千万不可以写着写着跑题或者是范围铺的太广,导致看的人不知所云。参考文献:小可爱们一定要记得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及时记录参考文献哦,否则最后忘记参考文献有哪些,再按照标题折回去找,会花费太量时间。(ps:学姐以前就曾经忘记及时记录,导致最后花了巨长的时间一个一个重新搜索o(╥﹏╥)o)有一个好方法,小可爱可以在知网中【勾选】你要参考的文献,然后选择【导出参考文献】,这样直接复制,既节省时间又可以get到标准的格式,一举两得!(附上教程之 如何批量导出参考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部分的撰写相对来说思路比较清晰,基于前一节的文献综述,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姐在这里强调一下,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大量文献阅读和自己的选题情况来确定适宜的方法。同样大家可以参考硕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一般需要写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思路等等。如果涉及问卷调查法,需要找到合适的量表;如果牵涉到变量,需要清晰表述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等因素,并找到合适的模型;访谈法和问卷调查都需要在附录附上具体问题、内容分析法则需要附上编码表……这些细节都是小可爱们需要注意的。课题计划最后是课题计划部分,相对于上面三部分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考察你的研究有没有计划性。所以说这一部分实事求是地写,符合实际情况撰写就好啦,注意表述清晰,不要过分夸大,可以制作简单的表格便于阅读。3注意事项查重问题:学姐这里再三强调啦!千万不可完全复制粘贴、更不可以抄袭哦,阅读你科研设想的老师学术经验绝对比你丰富,你看过的论文他们一定也看过并且比你还熟悉,如果有抄袭现象被发现就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后续完善:写好的科研设想可以给目标院校认识的师兄师姐看一看,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把关,切记!病句、错别字这种低级错误千万不要犯。阅读文献:小可爱们一定要多阅读文献,方可下笔如有神。可以按照目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排名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文献阅读;一般我们所说的四大刊物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些都是值得研读的好刊物。当然还有许多其他顶尖期刊,阅读高质量文献,也可以吸一吸大牛的欧气哦;除此之外硕博士论文的行文非常规范,阅读该类论文可以让你的科研设想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通顺。参考文献:文献尽量多参考SSCI的国际期刊、C刊、核心期刊、名校硕博士论文等高质量文献……这样你的设想整体才是扎实的,所做的文献综述质量也是比较高的。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好小细节可能会在复试中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哦。手把手教学来袭(▲举个例子系列之 如何按期刊搜索文献)(▲举个例子系列之: 如何按院校搜索毕业论文)考官的心思咱们猜不透,面对机会唯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够临场不慌、从容应对。想要了解更多复试信息,可以戳之前推出的【高分复试经验贴】哦~小可爱们,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啦,大家坚持一下,利用在家的宝贵时间再努一把力,上岸必须给我安排!对于复试还有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崽们 这里看 复试集训班还在开课中!宅在家里不要焦虑!正是安心学习,准备复试的大好时机。根据经验,每年初试成绩查询时间从2月10号左右开始,后续院校陆续公布成绩,同城院校出分时间相近。留给大家准备复试的时间不多,尽早准备!编辑|小桃学姐策划|墨墨学姐主编|小桃学姐总编|Duty学长【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争取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创中心……从12月12日上午召开的济南市政府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战略合作工作组专题会议上获悉,双方将重点围绕“黄河战略”,调研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研究智慧生态黄河建设,并提出七大设想。济南日报 崔健 摄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打通水质与水量、资源与环境、支流与干流之间的隔离,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优先保护,实现生态、水、气、固废协同治理,形成生态资源环境监管一张网、一张图、一套数,做到管用、实用、好用。注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运用,综合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态资源环境在线监控、在线解析、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率先实现三维生态环境分析图层建设,耦合专业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应用,提高分析决策的科学性。注重前端感知和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前端全面感知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资源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信息纳入大数据云中心,实现全面感知、动态监控、综合运用。注重技术平台和运行机制建设,争取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创中心。建立“监测的准全、解析的快透、指挥的精准、监管的严实”闭环精细化监管体系。注重带动和支持重化工基地和园区企业的绿色智慧高质量发展。注重标准与机制探索,探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感知体系建设标准、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标准、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标准,探索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发展机制和相关政策。注重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文、水利、气象、林业、交通、产业、建设等数据的汇集,多级多部门间的和纵向横向的综合应用,形成共用共享的大数据平台。
1956年陈景润提交的科研计划表。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1981年4月6日,陈景润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70年光辉历程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1954年的一天,正在福州出差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忽然听到有人呼唤“王校长,王校长”。他回头一看,这不是在大学里被同学们称作“爱因斯坦”的陈景润吗?怎么在街边摆起了图书摊?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培养一个有着数学潜质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爱才的王亚南决定请陈景润回厦门大学,并安排他在数学系资料室工作。回到厦大,陈景润如获新生,如鱼得水。时任数学系函数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议陈景润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1956年,陈景润提交了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研究题目是《Tarry问题》(即“他利问题”—编者注),研究内容为“改进华罗庚先生的一个结果”。这份看似平凡的科研计划表,激发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也见证了他执着钻研的精神。该计划表如今珍藏在厦门大学档案馆。1956年,作为《他利问题》研究执行人的陈景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之中。《堆垒素数论》被一页页拆开,每条定理陈景润研读得烂熟于心。只要一下班,陈景润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推论演算,连饭也端到宿舍里吃,宿舍里堆满了演算的稿纸。▲陈景润在科学研究中经历一次次鏖战后,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华罗庚推荐陈景润作大会报告。华罗庚还特意走上讲台,专门阐述了陈景润论文的意义,高度评价了他所取得的成果。8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陈景润和华罗庚(右)陈景润在数学大会上崭露头角。他载誉回到厦门大学,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师生的热情赞誉。之后,陈景润再攀学术高峰,他的第二篇论文《关于三角和的一个不等式》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第1期上发表。此时,华罗庚力荐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所领导特意来厦门大学协商。尽管厦大对陈景润依依不舍,但考虑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平台更为广阔,最终忍痛放行。▲陈景润和中科院教学所的同事们一起讨论数学问题1957年9月,陈景润跨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开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生新篇章。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刻苦专研。经过10多年的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了国际轰动,并被其他多国数学家命名为“陈氏定理”。他的研究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陈景润1966年证明“1+2”的论文手稿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2009年,陈景润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陈景润作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2018年的暑假,宋爱国依旧放弃了休息的权利。而作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他除了带领大学生团队奔赴国家航天中心开展暑期实践,还要争分夺秒地改进3D打印灵巧假肢,并指导6名学生完成了“分布式无线多维力测量系统”样机研发。宋爱国很有信心,这套创新项目将在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发起夺冠的冲击。28岁拿到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岁晋升为教授;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本是一颗令人瞩目的科研新星,宋爱国却打起教学的“主意”。十多年来,他坚持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并蒂花开。偏要给本科生上课的年轻教授“原来以为是让我管科研的,没想到却是接手教学。”2000年4月,年仅32岁的宋爱国被破格评为教授,5月就上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副主任。“相当一部分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与科研分离,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严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发了宋爱国对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关系的思考。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设想: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为了以身作则,他率先为本科生主讲“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概论”等核心课程。直到现在当了院长,宋爱国还坚持讲授三门本科课程。改革推行两年后,宋爱国又提出让学术带头人领衔、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将科研资源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高水平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如今,该学院已建成了4个大的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资源与知识教学传承的通道被彻底打通。他们编写的教材中,有很多案例和内容都来自于科研。其中,《传感器技术》被130多所院校选用,发行量达10多万册,是国内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面对工科学生读书多动手少的现象,2010年,宋爱国把863项目“面向虚拟现实的多模式力触觉人机交互技术”第一时间转化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建成首个机电综合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这让数以万计的学生从中获益。把研学课堂搬到创新赛场过去,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再有力的创新翅膀也无法翱翔蓝天;如今,研学的课堂已延伸到实验室、创新赛场……这样的巨变,来自于宋爱国另一个教学改革理念: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研学。早在2006年,宋爱国就率先要求本院学生百分百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SITP)。“学生的课外参与活动必须有老师指导,不然会流于形式。我的团队规定,每个教授每年都要全程参与指导2项SITP项目。”为了把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宋爱国力推开展学生课外研学活动。例如,他结合主讲的“传感器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以“传感器设计和应用”为主题的课外研学和课外科技活动。近十年来,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教育机器人大赛、RobCup机器人比赛等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300余人。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科研和教学并蒂花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宋爱国坚信,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授予学生较好的知识和能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工作后,做科研的时间肯定是减少了一部分,但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多回报,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宋爱国解释说,“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很好的生源。”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此继续读研。2017年,宋爱国主持的《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攻关,已经在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工程等重要领域得到应用。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了很多横向科研项目。比如可以感知人体脑电波、用仿生机械手自如地抓取物品的第三代灵巧假肢,今年已经进入试销售阶段。(记者 张 晔)
首先,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平台,读研期间即使与导师的主攻方向保持一致,而且也在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导师也很难能手把手进行全程指导,不少导师本身承担的课题任务也比较多,所以时间安排就非常紧张。如果导师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或者说给自己的科研空间比较大,那么对于研究生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科研和学习计划:第一:重视专业方向的积累。对于刚入研一的同学来说,一定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要紧紧围绕自身的主攻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尤其要多阅读相关方向的文章,这是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在读文章的前期会有很多障碍,此时要重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这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创新思路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二:重视与同学的交流。通常情况下,导师会安排师兄或者师姐来指导师弟、师妹,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此时一定要重视多与师兄、师姐进行沟通,这会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也会尽快融入到课题组当中。通常情况下,跟师兄、师姐沟通学习往往能够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科研方法,而掌握这些方法往往是进行科研实践的第一步。第三:重视充分利用课题组的科研资源。课题组的交流氛围对于科研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要想发表高质量的文章,除了要重视交流和学习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课题组的科研资源,往往科研资源越丰富,创新的选择空间也会越大,所以当前高校也非常重视科研环境的建设。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一般来说,一份好的项目申请书能全面反映申请者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和水平。因此,一个单位要鼓励职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项目立项申请是非常重要的,而设计项目申请书又是立项申请的关键。以下主要探讨一个单位内部开展自主研究,其申请书如何科学合理而又能简化设计的问题。达晋编译结合工作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以下看法。一、关于封面事项的设计。封面应能清楚表达所申请项目的事项。为便于档案整理和分类,封面的编号、密级和项目申请的类别、学科应清楚表达,这便于科技管理人员进行归类,特别是对于有大量申请书的单位,这些信息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封面的申请题目、项目负责人、申请时间和申请单位、申请书的制作单位也是经常要用到的事项,不可省略。二、关于基本信息表的设计。对于一个单位的项目申请书来说,与申请人的联系非常重要,因此联系电话与电子信箱的信息在此表内一定要有,至于联系地址、邮编等事项则不必要有,因为对于本单位的申请人一般不会使用纸质信件联系。至于申请人的学术地位,例如职称、学历、研究方向等,一般可放入条件与保证一表中,没有必要在此重复,而且这些内容主要是给评审人员进行参考的。但是对于项目申请条件有明确规定要求的,如要求副高级职称等,则可放入此表填写,以方便管理人员根据申报条件进行筛选。三、关于项目论证正文内容的要求。在项目论证正文的内容中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创新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实现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进度;项目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从方便填写又不影响评审的角度出发,通常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表述应严谨,例如写了选题的意义是否还有必要再写选题的价值;二是在一个单位内部的评审中,更注重研究内容的完整和创新,要写清创新观点、基本思路与方法;三是在实现的目标上与研究内容部分也会有重叠,因此在设计上应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即在项目论证的正文中应有可行性论证的内容,这常常被忽略。四、关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的要求。科学研究要求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研究人员的数量应作为科研立项评审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应作为硬性规定,在申报指南或通知中说明,并反应到申请书中。在项目的主持人中,为有利于提高申请人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开展应允许二至三人为项目共同主持人,因此申请书就应有所设计。此外,研究人员的专业也应有反应。但有些申请书把研究人员的工作量也作为填写事项要写入申请书,而且在实际填写中也是五花八门,缺乏根据,难以判断。其实,关于这一栏,只要在后面有一个条件保证和单位对立项后的保证就可以了。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日前,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这是我国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激励改革还有哪些亮点——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激励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越来越多,给予了科研人员真金白银的奖励,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同时也看到,现有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也存在部分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建立相关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解决科技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科研资金使用越来越灵活 此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源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改革,其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充分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高校的完全成果处置权和奖励权,率先提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制改革”的设想,出台《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在全国首次从学校制度层面确认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职务科技成果的“纯粹国有制”变成“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制”,使职务发明人“晋升”为与学校平等的共同专利权人,从“分粮”变为“分地”;二是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行动,建立了科学确定所有权比例原则和确权程序。一方面,对既有专利权进行分割,学校根据职务发明人提出的奖励申请与其签订奖励协议,并在知识产权局将专利权由学校单独所有变更为学校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另一方面,对新申请专利由学校和个人按3∶7的比例进行分割,学校根据与职务发明人的协议约定,对审查中的专利追加职务发明人为共同申请人,对尚未申请的专利则与职务发明人共同申请、共同所有。通过改革,有力推动了以机构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向以团队为中心的创新模式的转变,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造的热情和动力。 一些地方也积极探索。比如,《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政府设立的高校院所可以将其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全部或者部分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并约定双方成果转化收入的分配方式。同时,为了解决单位既不将职务科技成果的相关权利让渡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又怠于实施转化的情况,在不改变权属的前提下,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条件下的自主实施转化权,避免科技成果转化错失良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类似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比如,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简化预算编制、合并财务与技术验收、开展“绿色通道”试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资金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稳步推进。 2019年1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做出补充规定,整合精简各类报表,将现有项目层面填报的表格,整合精简为6张;课题层面填报的表格,整合精简为8张,实现“一表多用、一表多能”,大大减少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填报的各类表格;进一步完善、简化预算编制,明确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预算低于10%,无需提供测算依据;超过10%的,分类说明,但无需对每次会议、差旅做单独测算说明,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改进空间科技创新的自身特点以及我国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我国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以下改进空间: 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需要各归其位。科技创新激励需要发挥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的不同作用,两者作用和功能不能混同。 市场激励的表现,主要是给技术创新贡献者“真金白银”,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未做到这一点。调研中发现,企业科研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待遇也未体现出优势,创新激励措施不足且形式单一,不能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 政府激励的表现,主要是从物质到精神等各层面给予各类科研人员激励。目前可能更多关注国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对其他类型尤其是企业的科研人员考虑不够。激励的手段相对较为单一,种类和数量有限,激励强度不够。 弱化对科研过程和累积的考量。科技创新往往表现为积累的过程。现有科研激励采用指标量化的方式,如成果获奖、申请(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论文(论著)发表(出版)、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科研的过程贡献以及累积性效应,导致科研浮躁心态、学风不良,最终也阻碍了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产生。此外,基础科学短期内很难实现商业化,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放的科研人员相比,待遇相差较大,而科技创新往往以基础研究为前提。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有待理顺。目前,由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未完全匹配、内部分配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科研人员没有获得体面的收入,加之市场化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普遍重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可以激发科研的无私奉献精神,平衡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追求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科研成果被同行所认可,体现在自身在所属科研领域的位置,体现在科研成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重视以学术为尊的精神激励至关重要。 长期激励亟待落实。在实践中,短期激励容易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的功利主义。加之科研的项目化和短期绩效考核管理,使科研成为短期性和利益驱动的任务,很难激活科技创新的原发动力,长期激励有待落实。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激励也往往呈现短期化倾向。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制定分配政策 激励是经济学中的最核心概念之一。结合调研和机制设计理论,着眼于行之有效的机制所要求的约束条件出发,从政策安排、风险分担、约束机制和产权保护等进行完善。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引导社会和用人单位在分配中向一线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等倾斜。 技术可行性:激励的多元化和系统性。技术可行性指通过建立可行的符合科技创新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制度设计,丰富外在性和内在性报酬方式,形成诱导因素集合满足科技创新的外在和内在需要,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 在激励机制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系统性原则。激励对象不能仅着眼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广大民间发明者、公民科学家等都应考虑在内。激励方式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激励改革注重促进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鼓励地方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好的经验,同时从制度政策框架进行顶层设计。 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可学习借鉴华为等的薪酬和激励管理经验,除通过货币奖励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导向外,注重采用工作激励、特殊福利、技术创新一次性奖励等手段,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激励需要,构建分配激励、事业激励、荣誉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体系。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与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相匹配的特殊奖励体系,注重发挥各种特殊政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做到政府激励和市场激励有机结合,更合理地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参与约束:提升基础待遇,注重科研累积效应。由于个体都有其自身利益,想从所要做的事中获得利益,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或成本。通过收益—成本的比较,可能愿意做(好)这个事或者不愿意做(好)那个事,由此对博弈规则作出合理的激励反应。激励制度设计必须满足参与约束。 通过稳定提高科研人员基础待遇,基本收入占实际收入达一定比例(例如60%以上),使科研人员在各行业收入排行中至少处于中位数水平。加大绩效奖励,落实成果性收入等激励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绩效考核注重科研过程的累计效应,不以最终成果为唯一评价依据,注重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 激励相容:责任与激励并重。激励相容约束是指代理人执行此契约的收益不但大于其采取其他行动的收益,而且委托人的收益也可得到有效保证,符合其收益最大化的预期目标。既然个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激励相容就着眼于将自利、互利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 坚持约束和激励并重。无规矩不成方圆,用规则和法律约束科研人员,夯实科研人员的国家责任和社会义务。 约束并不等同于禁锢,要发挥激励作用,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激励大家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发挥优势,用其所长。尤其给年轻科研人员创造条件和机会。 产权明晰: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产权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范畴,包括财产的拥有权、使用权及决策权。产权明确界定后,利润归属才能明确界定,让产权所有者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消费和生产。如果产权界定不清,则会伤害某一方甚至多方的积极性,产生激励扭曲和道德风险。科技成果所有权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科研活动的活跃度、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水平,也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及其应用推广的广度深度。 建立创新者分享产权的激励机制,解决好政府资助项目科研成果的归属和分享问题。一是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二是科研人员把创新成果作为技术要素作价入股,采取股权、期权、干股等长期性激励措施,将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机构发展紧密联系。三是完善科研人员以自身知识和能力入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风险与收益匹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约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根子在“收益分配”上。尤其在信息显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实现。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明确分配导向,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 (作者:张明喜,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