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离道以善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慢慢来

撰写一篇科研报告的基本要领

随着科研领域的发展,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科研者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因此,对于科研报告的撰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基本写作要领。一是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是指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应全面介绍,因为报告中如果对相关进展介绍不全面,内行的读者会认为作者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二是层次分明,论证科学。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文的结构,在报告的开头一般有一个项目概要,每一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另一个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一般来说,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但并非就是答案的本身,更不是全部的答案。三是充分必要,多用数据。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也就是跟核心思想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为了做好充分必要,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再通读报告,凡是跟核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再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述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模糊语言,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四是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比如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等。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每一步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例如,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示参数如何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然了,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且科研报告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科研报告写作有问题,欢迎咨询蓝译,蓝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翻译润色、职称论文发表、文献检索以及留学访学等服务,主要协助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梦影版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斗青春

杰青教授分享系统科研思维:如何做好首项科研工作?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陈耀,教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准备,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材料组织、宏观把握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中英文书写的能力等。科研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与锻炼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不管以后会不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第一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将之形成研究论文发表是非常有用和有意义的。陈耀教授通过同行评议,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向同行通报自己研究进展、与同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表明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完成,或至少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首要标志。论文并不是在研究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构思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思考和准备的一项任务。下面的文字中已有意将二者揉合起来。在这里,我们仅就几方面,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同学们就研究工作进行交流。不求大全,但求真切。希望能给同学们留下印象,并能有些许裨益。一、首先自然是做什么,也就是选题。科研工作实际上就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你的第一项科研工作往往会有些具体的安排,但也可能只提供一个大的方向。下面分别讨论:(1) 有具体的题目和实施方案:一般认为这种情况更简单一些,但并非总是如此。你仍然需要理解清楚为何会有这个问题,这需要查阅文献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任何一个题目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查出并理解这些渊源。这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来完成的,要求同时阅读两类文献:①综述性文献,需非常仔细地阅读和理解;②最新两三年度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解前沿和进展,掌握自己的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学科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也就是历史上有什么工作,别人有什么进展,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都应查明理解。即便对于给定的研究任务,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不能让自己沦为”指哪打哪”式的研究工具。有的同学提问:“在阅读综述文献时,常会在个别的点上遇到不了解之处,综述中也给出了若干参考文献。这时,是应继续读完综述,还是停下来查阅其它文献?”一个明显的矛盾是:若选前者,则恐许多地方都不够清楚;若选后者,则恐阅读综述的思路被打乱。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般认为,如果该点在你要了解的内容中不是很关键的话,就可继续阅读综述。请记住,科研工作并不需要你完全了解每一个概念、所有物理过程、前人工作的所有细节等。经常我们需要姑且承认(而不去追究过程和细节)文献中的很多知识点、认可前人的结论,这样可以让自己尽快地开始实际工作。这其实就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的意义所在。(2) 只有大的方向:感谢导师一开始便给自己一个自由选题的锻炼机会。会找题目是将来独立工作所必需的、关系生存的能力。由于缺乏更具体的针对性,这种情况下需要付出更多查阅文献的努力。同样,两类文献都要阅读。一个经验是注意较新文献中讨论部分所提及的工作缺陷以及将来欲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从这里汲取灵感,寻找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再与导师或课题组成员讨论。忌凭空、无文献依据地确立题目。初步有了题目之后,要了解题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手段。这时应主动和充分地利用课题组的人力资源。通过交谈和阅读课题组以往的论文,了解本组成员们能够做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验或数据处理技术,供考虑可行性和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可能的话,在学术会议中认识的同行也可以作为求助对象。当然,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阅读文献,了解与这个题目特别相关的前沿和进展。确认题目的可能意义。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1) 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2) 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3) 能放弃、会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4) 适可而止。研究不能但可以无休止地进行。那么纵观已有的工作,何时才能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论文?即什么阶段、什么状况下才能收手?多跟导师讨论,这是只有在有能力对问题和背景宏观把握后才能正确判断的。有人说:一点之见即成文,是有道理的。(5) 先打外围、迂回前进。作为初学者,应考虑尽量避免直接研究那些竞争激烈、争议巨大的领域内核心问题,而多应采用迂回战术,先通过研究旁人涉足较少的外围问题进入领域。这样可避免在尚未掌握学科动态的情况下便卷入争议,或避免因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被他人忽视、批评或拒稿,有时甚至会受到不同派系的人的学术打压。经过几年积累后,或可尝试解决那些核心问题。图源:pixabay(6)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模仿是”学成”的捷径。事实上,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全部背景、进展的所有侧面和细节。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般都不可能把课题领域甚至是密切关联的小方向上的所有进展了解清楚。这时,须有所侧重,分清什么内容是必须搞清楚的,什么内容只需宏观了解而不用关心细节。初学者,在经历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的文献阅读之后,就应该着手部署具体的研究工作,再在工作中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进行补习,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等所有细节都清楚之后再开展工作,是不可行的。通常,为了避免由于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犯错,可以找出近期发表的、内容非常相近的论文,模仿和重现文中所有的图表和分析,熟悉作者的表述方式,再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表述自己的问题。模仿、重现内容相近的已有工作是初学者学习的捷径。(7) 将问题分解或逐层剥离,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复杂问题往往可以分解或逐层剥离,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个、一次瞄准一个地解决问题。例如阅读复杂的程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划块处理,先明确各个功能块(有时是子程序)及之间的衔接,再拼在一起。有时问自己:要想解决我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另外什么问题?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后,都应该留下详细的记录和体会,供后面查询。(8) 明确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找出论文的亮(卖)点。论文的主要结论,例如新的发现,可以构成论文的亮点;亮点也可能是研究环节中采用的新技术手段,新想法或新数据等。自己应当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亮在何处?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新在何处,亮在何处?这是论文的主线,应当抓住。任何一篇论文,都可以用几句话将这些要害说清楚,应该不断尝试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9) 理顺论文的逻辑框架。论文的书写是一个梳理思路、反思、推敲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通常成文过程中会发现已有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与补充之处;论文应以主线做指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可采用较固定的格式,一般通过:摘要、引言、模型或数据或实验的介绍、具体工作内容、主要结论与讨论组成)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整体上的逻辑顺序,还有一种逻辑问题是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下一段中涉及。每个人都对自己采用的素材非常熟悉,但如何安排他们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考与宏观把握能力。论文书写对逻辑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要求很高,什么内容先出现,什么后出现,都应当符合逻辑上的习惯。前言和后语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还可采用伏笔、倒叙等手法。可参考以下建议,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①从知名学者的论文中学习,阅读同时注意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可总结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绘制出文章的逻辑框架图;②经常,在段落的第一句,可以点明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展开叙述。在总结现象主要特征、主要原因和规律时,可考虑采用按条归纳的方式,将内容分解归为若干条款,有利于提高可读性和条理性。(10) 摘要与结论、引言与讨论大部分人读你的文章可能只看摘要或结论,再者看引言和讨论,很感兴趣的才会阅读正文。摘要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浓缩,是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的窗口。摘要最后一句通常是点出或提升整个文章在学科发展中科学意义的一句话,属于画龙点睛笔。摘要有时容易与结论部分混淆。摘要一般应当更加通俗和概括一些,而结论是在经过长篇论证之后给出的,可更专业和具体。引言需陈述相关背景、并通过这些陈述逐步引出本文的研究动机、目的、主要思路等。讨论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应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评判、介绍其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密切相关的其它工作的区别和改进、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内涵进行拓展、还有将来的研究意图等。如果讨论部分比较匮乏,会被认为作者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图源:pixabay(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第一篇科研论文时,经常会有同学感到语言匮乏,不知道如何描述辛辛苦苦准备出来的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而查阅文献,则能感受到其他作者们的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似乎很平淡的事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通常一篇论文,在引言和实验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基本介绍之后,就该到“看图说话”部分了。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构成文章的正文。如果看着图,却感觉无话可说,只能说明作者知识的贫瘠,对有关问题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时,最好是作者能找到若干密切相关的文献,充分阅读。从反复阅读中学习和把握其他作者是如何描述有关物理过程的,对于类似的过程需要从哪几个侧面展开叙述,存在哪些感兴趣的、值得描述的兴奋点等。对着一幅图,要能说出为什么要制作该图、该图是如何制作的、图上有哪些曲线有何变化趋势等;要能指出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几个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本文核心观点起到什么支撑作用等。每一幅图表都会包含一条或几条关键的线索,每条线索都是支撑核心观点的一个论据。将这些线索逐个阐述,在最后总结所有线索的时刻就可以作为抛出核心观点的时刻。所以,写文章前不但要做到"读书破万卷",有的文献还要熟读多遍,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后下笔方能有如神助。(12) 中英文书写通常认为,英文写不好,难道中文还写不好吗?其实,对很多研究生而言,并非一开始就能写好中文的。这是因为论文写作自然不仅仅是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层面的要求,论文框架安排需要符合整体的逻辑思路,内容还要简略得当,叙述严谨等;论文书写质量与个人的宏观把握、逻辑思维、材料组织与文字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写过几篇科研论文的人,干文秘、办公室等文字型工作都是绰绰有余的。有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英文论文,应该先中后英,还是直接用英文书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先中后英更好一些。虽然,我们目前较少发表中文文章,但是我们的各类项目经费申请,各种国内需要递交的材料大都是用中文写就。所以,对一个在国内工作的人而言,中英文的书写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另外,对于刚涉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未必能用英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应当首先通过中文的书写过程彻底清理自己的思路,将文章中要表述什么、如何去表述完全理顺。即首先用中文处理好科学与逻辑层面的问题,剩下的就基本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了。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遵循将复杂问题分解的思路,即将科学问题与外语问题剥离并分别处理。如果将科学、逻辑、语言的问题混杂,则可能无法表述清楚文章最为根本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容易使他人难以理解作者的科学思想。写英文稿时,请勿直译,而应将英文写作视为“二次创作”过程,即首先抓住要表达的意思,再用英文思维方式阐述出来。(若导师要求直接用英文书写,或个人英文表达能力很强可另论)。在如何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方面,有以下建议,①从英语为母语的同行论文中学习英文写作,通过阅读出声的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在读书过程中收集“好词好句”也是经常被推荐的一种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方法,②参详导师或水平更好的人对自己论文的修改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③已去世的江涛博士曾为中国天文工作者写过英文语法方面的专门讲义,可参考。(13)投稿与审稿回复投稿的具体刊物可根据论文的内容、导师的意见择定。对于审稿人的意见,则需要慎重、认真地对待。审稿意见是同行专家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的问题,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见,都能使你了解到同行的看法,对其认真处理,一般都会有利于将文章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楚,使科学内容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1) 写回复意见时,对审稿人应表示感谢,要表现出对审稿劳动的尊重和自己认真修改的诚意来;(2) 应仔细体会评审人的意见,特别是英文意见,能将其要点全部标出、仔细地揣摩审稿人的出发点和意图,对审稿人暗含的意思(如果有的话)和要点进行总结,避免做出“答非所问”式的回答;对所有的要点都要逐一答复,并在回复中注明文中修改之处,这一般在编辑的要求中也会说明;(3) 对于自己需要坚持的内容、或者有较大不同意见时,应注意尽量周全地阐述自己的理由;用具体的理由、而不是情绪去答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曲解之处,则应当首先从自己文字中寻找原因:如果小同行的专家会曲解你的文字,则说明其他大部分人也可能会如此,所以应尽量修改自己的文字,使词能达意并方便他人理解。总而言之,科研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可以使一个人的许多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并在近期取得成功。

彼其所殉

如何写好首篇科研论文、做好首项科研工作?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陈耀,教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准备,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材料组织、宏观把握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中英文书写的能力等。科研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与锻炼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不管以后会不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第一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将之形成研究论文发表是非常有用和有意义的。陈耀教授通过同行评议,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向同行通报自己研究进展、与同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表明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完成,或至少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首要标志。论文并不是在研究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构思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思考和准备的一项任务。下面的文字中已有意将二者揉合起来。在这里,我们仅就几方面,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同学们就研究工作进行交流。不求大全,但求真切。希望能给同学们留下印象,并能有些许裨益。一、首先自然是做什么,也就是选题。科研工作实际上就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你的第一项科研工作往往会有些具体的安排,但也可能只提供一个大的方向。下面分别讨论:(1) 有具体的题目和实施方案:一般认为这种情况更简单一些,但并非总是如此。你仍然需要理解清楚为何会有这个问题,这需要查阅文献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任何一个题目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查出并理解这些渊源。这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来完成的,要求同时阅读两类文献:①综述性文献,需非常仔细地阅读和理解;②最新两三年度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解前沿和进展,掌握自己的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学科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也就是历史上有什么工作,别人有什么进展,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都应查明理解。即便对于给定的研究任务,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不能让自己沦为”指哪打哪”式的研究工具。有的同学提问:“在阅读综述文献时,常会在个别的点上遇到不了解之处,综述中也给出了若干参考文献。这时,是应继续读完综述,还是停下来查阅其它文献?”一个明显的矛盾是:若选前者,则恐许多地方都不够清楚;若选后者,则恐阅读综述的思路被打乱。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般认为,如果该点在你要了解的内容中不是很关键的话,就可继续阅读综述。请记住,科研工作并不需要你完全了解每一个概念、所有物理过程、前人工作的所有细节等。经常我们需要姑且承认(而不去追究过程和细节)文献中的很多知识点、认可前人的结论,这样可以让自己尽快地开始实际工作。这其实就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的意义所在。(2) 只有大的方向:感谢导师一开始便给自己一个自由选题的锻炼机会。会找题目是将来独立工作所必需的、关系生存的能力。由于缺乏更具体的针对性,这种情况下需要付出更多查阅文献的努力。同样,两类文献都要阅读。一个经验是注意较新文献中讨论部分所提及的工作缺陷以及将来欲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从这里汲取灵感,寻找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再与导师或课题组成员讨论。忌凭空、无文献依据地确立题目。初步有了题目之后,要了解题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手段。这时应主动和充分地利用课题组的人力资源。通过交谈和阅读课题组以往的论文,了解本组成员们能够做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验或数据处理技术,供考虑可行性和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可能的话,在学术会议中认识的同行也可以作为求助对象。当然,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阅读文献,了解与这个题目特别相关的前沿和进展。确认题目的可能意义。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1) 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2) 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3) 能放弃、会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4) 适可而止。研究不能但可以无休止地进行。那么纵观已有的工作,何时才能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论文?即什么阶段、什么状况下才能收手?多跟导师讨论,这是只有在有能力对问题和背景宏观把握后才能正确判断的。有人说:一点之见即成文,是有道理的。(5) 先打外围、迂回前进。作为初学者,应考虑尽量避免直接研究那些竞争激烈、争议巨大的领域内核心问题,而多应采用迂回战术,先通过研究旁人涉足较少的外围问题进入领域。这样可避免在尚未掌握学科动态的情况下便卷入争议,或避免因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被他人忽视、批评或拒稿,有时甚至会受到不同派系的人的学术打压。经过几年积累后,或可尝试解决那些核心问题。(6)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模仿是”学成”的捷径。事实上,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全部背景、进展的所有侧面和细节。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般都不可能把课题领域甚至是密切关联的小方向上的所有进展了解清楚。这时,须有所侧重,分清什么内容是必须搞清楚的,什么内容只需宏观了解而不用关心细节。初学者,在经历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的文献阅读之后,就应该着手部署具体的研究工作,再在工作中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进行补习,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等所有细节都清楚之后再开展工作,是不可行的。通常,为了避免由于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犯错,可以找出近期发表的、内容非常相近的论文,模仿和重现文中所有的图表和分析,熟悉作者的表述方式,再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表述自己的问题。模仿、重现内容相近的已有工作是初学者学习的捷径。(7) 将问题分解或逐层剥离,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复杂问题往往可以分解或逐层剥离,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个、一次瞄准一个地解决问题。例如阅读复杂的程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划块处理,先明确各个功能块(有时是子程序)及之间的衔接,再拼在一起。有时问自己:要想解决我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另外什么问题?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后,都应该留下详细的记录和体会,供后面查询。(8) 明确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找出论文的亮(卖)点。论文的主要结论,例如新的发现,可以构成论文的亮点;亮点也可能是研究环节中采用的新技术手段,新想法或新数据等。自己应当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亮在何处?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新在何处,亮在何处?这是论文的主线,应当抓住。任何一篇论文,都可以用几句话将这些要害说清楚,应该不断尝试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9) 理顺论文的逻辑框架。论文的书写是一个梳理思路、反思、推敲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通常成文过程中会发现已有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与补充之处;论文应以主线做指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可采用较固定的格式,一般通过:摘要、引言、模型或数据或实验的介绍、具体工作内容、主要结论与讨论组成)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整体上的逻辑顺序,还有一种逻辑问题是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下一段中涉及。每个人都对自己采用的素材非常熟悉,但如何安排他们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考与宏观把握能力。论文书写对逻辑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要求很高,什么内容先出现,什么后出现,都应当符合逻辑上的习惯。前言和后语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还可采用伏笔、倒叙等手法。可参考以下建议,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①从知名学者的论文中学习,阅读同时注意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可总结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绘制出文章的逻辑框架图;②经常,在段落的第一句,可以点明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展开叙述。在总结现象主要特征、主要原因和规律时,可考虑采用按条归纳的方式,将内容分解归为若干条款,有利于提高可读性和条理性。(10) 摘要与结论、引言与讨论大部分人读你的文章可能只看摘要或结论,再者看引言和讨论,很感兴趣的才会阅读正文。摘要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浓缩,是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的窗口。摘要最后一句通常是点出或提升整个文章在学科发展中科学意义的一句话,属于画龙点睛笔。摘要有时容易与结论部分混淆。摘要一般应当更加通俗和概括一些,而结论是在经过长篇论证之后给出的,可更专业和具体。引言需陈述相关背景、并通过这些陈述逐步引出本文的研究动机、目的、主要思路等。讨论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应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评判、介绍其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密切相关的其它工作的区别和改进、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内涵进行拓展、还有将来的研究意图等。如果讨论部分比较匮乏,会被认为作者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第一篇科研论文时,经常会有同学感到语言匮乏,不知道如何描述辛辛苦苦准备出来的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而查阅文献,则能感受到其他作者们的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似乎很平淡的事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通常一篇论文,在引言和实验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基本介绍之后,就该到“看图说话”部分了。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构成文章的正文。如果看着图,却感觉无话可说,只能说明作者知识的贫瘠,对有关问题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时,最好是作者能找到若干密切相关的文献,充分阅读。从反复阅读中学习和把握其他作者是如何描述有关物理过程的,对于类似的过程需要从哪几个侧面展开叙述,存在哪些感兴趣的、值得描述的兴奋点等。对着一幅图,要能说出为什么要制作该图、该图是如何制作的、图上有哪些曲线有何变化趋势等;要能指出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几个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本文核心观点起到什么支撑作用等。每一幅图表都会包含一条或几条关键的线索,每条线索都是支撑核心观点的一个论据。将这些线索逐个阐述,在最后总结所有线索的时刻就可以作为抛出核心观点的时刻。所以,写文章前不但要做到"读书破万卷",有的文献还要熟读多遍,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后下笔方能有如神助。(12) 中英文书写通常认为,英文写不好,难道中文还写不好吗?其实,对很多研究生而言,并非一开始就能写好中文的。这是因为论文写作自然不仅仅是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层面的要求,论文框架安排需要符合整体的逻辑思路,内容还要简略得当,叙述严谨等;论文书写质量与个人的宏观把握、逻辑思维、材料组织与文字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写过几篇科研论文的人,干文秘、办公室等文字型工作都是绰绰有余的。有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英文论文,应该先中后英,还是直接用英文书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先中后英更好一些。虽然,我们目前较少发表中文文章,但是我们的各类项目经费申请,各种国内需要递交的材料大都是用中文写就。所以,对一个在国内工作的人而言,中英文的书写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另外,对于刚涉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未必能用英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应当首先通过中文的书写过程彻底清理自己的思路,将文章中要表述什么、如何去表述完全理顺。即首先用中文处理好科学与逻辑层面的问题,剩下的就基本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了。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遵循将复杂问题分解的思路,即将科学问题与外语问题剥离并分别处理。如果将科学、逻辑、语言的问题混杂,则可能无法表述清楚文章最为根本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容易使他人难以理解作者的科学思想。写英文稿时,请勿直译,而应将英文写作视为“二次创作”过程,即首先抓住要表达的意思,再用英文思维方式阐述出来。(若导师要求直接用英文书写,或个人英文表达能力很强可另论)。在如何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方面,有以下建议,①从英语为母语的同行论文中学习英文写作,通过阅读出声的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在读书过程中收集“好词好句”也是经常被推荐的一种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方法,②参详导师或水平更好的人对自己论文的修改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③已去世的江涛博士曾为中国天文工作者写过英文语法方面的专门讲义,可参考。(13) 投稿与审稿回复投稿的具体刊物可根据论文的内容、导师的意见择定。对于审稿人的意见,则需要慎重、认真地对待。审稿意见是同行专家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的问题,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见,都能使你了解到同行的看法,对其认真处理,一般都会有利于将文章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楚,使科学内容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1) 写回复意见时,对审稿人应表示感谢,要表现出对审稿劳动的尊重和自己认真修改的诚意来;(2) 应仔细体会评审人的意见,特别是英文意见,能将其要点全部标出、仔细地揣摩审稿人的出发点和意图,对审稿人暗含的意思(如果有的话)和要点进行总结,避免做出“答非所问”式的回答;对所有的要点都要逐一答复,并在回复中注明文中修改之处,这一般在编辑的要求中也会说明;(3) 对于自己需要坚持的内容、或者有较大不同意见时,应注意尽量周全地阐述自己的理由;用具体的理由、而不是情绪去答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曲解之处,则应当首先从自己文字中寻找原因:如果小同行的专家会曲解你的文字,则说明其他大部分人也可能会如此,所以应尽量修改自己的文字,使词能达意并方便他人理解。总而言之,科研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可以使一个人的许多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并在近期取得成功。

所谓

导师给的项目没人做过怎么办?从这三点出发,顺利开展科研!

孩子刚刚读研一,导师就给了一个没有人研究的新项目,首先,以个人观点来看,没有人研究的新项目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你的项目如果有人做过,国家是不会给你经费支持的,但里面的研究内容肯定会找到相关的文献,如果连文献也找不到,恭喜你,可以发Nature或Science了。而在在第一年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对于专业课程很多导师都会对学生有要求,一般都是本专业的高阶基础课,但研究生课程的考核相对容易,所以在课余时间应该尽可能的提早开始实验工作,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这样在第二年就能顺利开展科研工作。但对于国内外研究较少的课题,学生如何面对?结合自己的经验给你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一、课题方面观察号在读博的时候,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几乎找不到文献,国外的文献年代也都是一二十年前的文献了,导师想让我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也是说试试看,但那是读博,导师更多的给予大方向的指导,具体的工作及细节需要独立完成。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刚刚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完全不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另外,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还处在半指导半研究的状态,这个课题让硕士生来做,如果学校对于硕士的毕业标准相对较低,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否则,个人认为,即便能力再强,短期内也很难出成果,当然,如果导师是施一公等另当别论。二、导师方面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仍然是导师负责制,有的学校是双导师制,不管哪一种制度,导师对于学生来说,有绝对的权威,也有权利确定学生的科研方向,但是每位导师都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如果孩子确实自身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导师把新项目给他肯定是经过考虑的,否则导师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项目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成果或成果不多,是会影响到导师后续项目的申请,因此,他不会把自己的前途压在一个没信心的学生身上。三、学生方面我们先说一下项目和课题的区别,研究项目必然是新的,原因我们上面说过,但是这个研究项目肯定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者之前的研究课题是有关系的,换句话说,新项目一定是有研究基础的,而不是空中楼阁,所以一定可以找到切入点。导师能够给孩子安排如此重要的任务,如果不是导师头脑发热,那他一定是看重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于学生来说,在第一年学习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多和导师讨论,或向师兄师姐请教,尽早进入科研状态,除了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外,还要多看文献,从文献中寻找灵感,同时,还要着手进行尝试,如果是理工科,只有在实验中才能检验思路的正确与否。写在最后:如果认为课题对自己来说难度较大,可以和导师协商更换课题,但对待科研工作,一定要多看多做多讨论,研究生的三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与其迷茫,不如抓紧开始工作,尽早地拿出成果,才能顺利毕业。聊大学生活,谈考研考博,教育观察号在头条等你。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九朵云

霍金1分钟才打出几个字,生前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呢?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于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众所周知,霍金在如此光环背后,却也是一名瘫痪病人,所以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霍金一个瘫痪病人,1分钟才打出几个字,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呢?其实不然,霍金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症,霍金的病情长达五十多年,所以,一开始对霍金的科学研究的影响不太大。开始只是运动不便,可以依靠拐杖进行行走,也不影响大脑思考和书写打字。直到70年代末,霍金的言语功能才逐渐消退,全身肌肉萎缩,依靠轮椅活动。霍金在大学期间发现了自己的病症,但病情发展比较慢,在他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有一些影响,但霍金还是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留校继续科研工作,从下图中霍金博士论文的签名可以看出,病情对霍金的书写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霍金此时病情比较稳定,期间还收获了爱情和婚姻,霍金和前妻简生育有三个孩子,可见病情并没有影响霍金生儿育女。在发现病情后,一些医生判断霍金只有几年的存活期,但伟大的霍金一直和病情战斗了五十多年。开始时,霍金的健康情况还允许他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后期严重依靠轮椅系统进行活动,霍金可以通过轮椅上的电脑系统进行阅读,在屏幕上选择字母和单词输出,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发声。直到2005年,随着全身肌肉的萎缩,霍金只能依靠脸部肌肉带动传感器进行打字,这时才是题主谈到的每分钟几个字的时期,这个阶段晚年霍金都无法自己操纵轮椅了,需要人工呼吸器协助呼吸了,基本也不再从事科学研究了。总之,霍金确实是个奇迹,严重病情没有能阻止他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虽然他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翻译,但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手指还能活动,大脑还能思考,有终身奋斗的理想,这就是霍金的科学人生。虽然晚年的某些言论被很多人误解,不少人把霍金看成了欺世盗名之辈,但这也是许多人把霍金抬得太高的缘故,关键是人家本来就没让你把他当神,是你们不能以平常心待人啊!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你们觉得呢

采芑

科研生涯必修课——你真的懂得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吗?

阅读科技论文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如果把科技文章当成教科书里的文学作品一样逐字消化,并且不加以反思和批判的话,将非常糟糕。拿到一篇科技论文应该首先预览,以确定其结构和特性。阅读时要善于捕捉作者的要点。为了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阅读过程中要提出问题,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做出推论,随时做好笔记等等,下文将对阅读技巧详细讲解。1. 浏览文章并识别结构。大多数期刊使用传统的IMRD结构: 摘要后面是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这些部分通常都包含容易识别的常规特性,如果你带着对这些特性的了解来阅读,那么能更快速地阅读完一篇科技论文,并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摘要的特点摘要通常包含四种信息:研究的目的或理由(为什么开展这项研究)方法(如何开展)结果(发现是什么)结论(意义是什么)大多数科学家会首先阅读摘要。但还有一些人(尤其是该领域的专家)会从标题直接跳到图片,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图片能够直观地告诉读者开展了什么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一般读者应该从仔细阅读论文摘要开始,注意上面列出的四种信息。然后浏览图片,最后阅读文章的其余部分。引言的特点引言有两个目的: 引起读者对主题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内容。一般来说,引言会引导读者从广泛的信息(关于主题的已知信息)到更具体的信息(不知道的信息)再到焦点信息(作者提出和回答了什么问题)。因此,作者会首先描述先前的工作,引出一般性主题(广泛) ,然后定位到自己的工作(具体)。方法的特点方法部分告诉读者做了哪些实验从而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非常专业复杂,往往难以阅读,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因为其技术语言和细节水平足以让另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重复此项实验。然而,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你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实验设计并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结果和讨论的特点结果部分包含对数据结果的陈述,以及展现数据表格和图表。但通常不会包含需要引用的信息,比如与其他人的结果进行比较。这些内容一般放在讨论部分。讨论还旨在明确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并解释结果如何支持这一结论。非典型结构某些文章会偏离 IMRD 模式的常规内容。例如,以摘要开头,然后是正文。因此,拿到一篇文章时,应该首先略读进行整体分析。通过章节题目是否能够识别文章结构?如果不能,则需要另外分析。判断哪些章节可能包含有效信息,再决定阅读顺序。2. 区分要点一篇文章往往包含太多信息,一般很难区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但实际上可以通过一些标致来判断:从文章结构的层面,主要关注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从段落内容的层面,需要捕捉一些单词或短语,例如:段落首尾句,图片,与之前的研究相悖的信息,鲜少提及的领域。注意这样一些表达:“我们假设/认为/建议/开展...”或“数据显示...”等等。3. 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阅读是一项主动的任务。在阅读之前和阅读期间,问问自己下列问题:本文作者是谁? 发表在哪里?是否存在质疑?我是否理解文中所有术语?我是否阅读了相关文章或评论来帮助我对本文的理解?我是否花费了太多时间在无效信息上?我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向谁请教?读完后,问问自己这些问题:这项研究针对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适? 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具体的发现是什么? 我是否能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研究结果是否具有说服力?对没有提及的数据是否有其他解释?研究结果是原创性的还是对该领域其他工作的支持?研究结果与我感兴趣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文中的结论有哪些具体应用?可以进一步开展什么样的实验?4. 推论。你从一篇文章中学到的所有东西并不都是明确的。阅读时还需要依靠你之前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文章中提供的背景,从材料中得出推论。研究表明,积极推理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信息。5. 阅读时做笔记。有效的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你可能认为在阅读课程设计、专业论文或项目书时,你会记住所有你读过的东西,但是细节会悄悄溜走。你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读书笔记模板。当你积累了大量文章后,这个模板能帮助你将文章分类,并在你自己写作时能够快速找到有效的参考文献。当你需要撰写研究背景或文献综述时,读书笔记可以节省你重读文献的时间。特别声明:本文为艾德思(Editsprings)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见过不更

探讨如何找准期刊进行科研学术论文投稿

一篇论文撰写完成甚至润色加工完毕后,就要考虑进行投稿了。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投稿并不是盲目地将文章投递出去而已,需要作者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文章的发表概率。那么,如何才能“找准”期刊,“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达晋编译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的办刊宗旨要一致。每本期刊都有其办刊宗旨,所谓办刊宗旨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坚持的办刊方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期刊定位是学术性还是科普性、文摘类还是娱乐性。期刊的定位决定了期刊刊载文章的性质。有的期刊是社科类,有的期刊是理工类,有的期刊是综合类,有的期刊是专业类。作者在进行投稿时,要选择那些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期刊。当然,即使是同一学科,同样有不同的专业性期刊。二、“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需求相一致。期刊的办刊方向决定了期刊的所需所求,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期刊,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将自己的学术文章有针对性地投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期刊上,这样,被快速退稿的几率将会降低,被录用的几率则会增加。而有的作者,对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只看到期刊名称与文章主题稍微沾边,而并未对期刊作进一步的了解,就盲目进行投稿,难免会被退稿,延迟宝贵的发表时间。三、“准”体现在文章的质量与期刊的层次要一致。期刊大致分为SCI、CSSCI、全国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省级一般期刊等多个级别,有的高校甚至还人为地将一些期刊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等。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与其刊载的文章呈正比关系。作者在初次投稿时,受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文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从一般期刊或二三类期刊开始,先不考虑核心期刊等级别较高的杂志。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寻找本专业学科老师或同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投稿经验可以为初次进入科研写作道路的作者提供有效指导。四、“准”体现在准确把握投稿时机。看“准”投稿时机可以为文章的发表提供时间上的有效保障,一般需要作者根据期刊选题撰写,看准投稿截止日期。这就需要作者近距离地接触期刊,了解期刊的选题指南,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某一选题,并且在规定投稿期限内进行投稿。值得注意的是,投稿必须在有效期内完成,这样期刊编辑才能按照预定计划,按照选题文章,择优按期发表。否则一旦错过了选题时间,就是错过了刊发时间,即使文章质量较高,一系列的审核通过,也只能按照普通来稿排队等候发表刊期。而期刊社的来稿量通常比较大,等待2~3个月甚至半年一载的时间,都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