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的重要性及科研人员都在做什么?动于无方

科研的重要性及科研人员都在做什么?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其静也地

央视网评|如何让科研人员敢于“十年磨一剑”?

“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研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令人振奋,让人期待,也引人深思。以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且枯燥为特点的科研工作,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毫不夸张。面对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漫长的生命周期压力,能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科研,敢不敢鼓起勇气摘得科学上的“皇冠”,是科研人员这一“理性人”群体的“灵魂之问”。关键在于人才评价机制,要下决心根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弊病。短期,要为科研人员“减负”“解绑”,彻底解决“科研人员围着经费转”的问题;长期,要以正确的激励机制为“指挥棒”,不论“帽子”、不设门槛、不看人情关系,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还有就是科研人员的收入保障问题。现在虽然没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一怪象,但科研人员收入不高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不久前就有某机构几十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报道。这需要着力完善以尊重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分配机制,体现“知识就是财富”。与“利”相比,科研人员更在乎“名”。集智攻关、献身科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是超乎一切“利”的,是更普遍的追求。我们要给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以应有的社会荣誉,让这些科研战线上的英雄们“功成名就”。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从0到1”的探索中,布满暗礁险滩。科研人员自身还需要充满雄心壮志,增强行动自觉,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文/万泉涌)

卖花女

李克强谈科技创新: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

【环球网报道】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国家提出了要建设科技强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我们还存在短板,甚至出现了“卡脖子”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地区,一些高新产业项目的大规模投入出现了烂尾。总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况?未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李克强: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讲到这里,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所以我们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机制。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个税收优惠措施,就是想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当然,研发要靠人才,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上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我们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谢谢。

出马仙

两会时评丨让更多科研人员可以“十年磨一剑”

“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浮躁症”开出一副“清凉药”,有利于发扬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的学风,促进更多科研人员静心笃志攻克科学难题。搞科研,最需耐得住寂寞,突破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要下苦功。但一段时间里,有人把发论文当目的,不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有的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轨道;有的抄袭剽窃,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在一些科研工作者中,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主义当道。“短平快”项目成了“香饽饽”,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不讨人喜欢。“浮躁症”病表在科研人员,病根在科研体制中的一些弊端。“帽子”、票子、房子直接与发论文挂钩,“唯论文论”的考核方式,叫人怎能坐得住“冷板凳”?一些方面对科研项目半年一查、一年一验,搞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此外,科研人员杂事负担重,找经费、填表格、忙报销等牵涉太多精力。在近些年出台不少改进科研学风举措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再次强调,而且给出了真招、实招——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这显示出对遏制科研“浮躁症”的决心。当前,还需加快构建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回归科研初心,滋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也要为科研人员松绑,缩减科研经费报销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规范对科研项目的监督检查,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只有专注,才能突破。广大科研人员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凳甘做十年冷”的行动,把探索科学未知作为毕生追求。在科研大道上,勇赴星辰大海,岁月定不负人。来源:新华社

非言非默

奖金可不受限,让科研人员挺直腰杆“不差钱”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科技部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了“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具体的操作办法。很快,#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奖金可不受限#这一话题引发关注,在热搜榜上居于前列。科研人员的绩效收入,关系到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获得感和回报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依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公立医院等提供专业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也拥有大量从事一线科研的工作人员。在给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发放绩效工资时,如果存在过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绩效奖金与他们的科研成果不成正比,就可能影响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有关调查,性质不同的科研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差距明显。管理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收入就高;而如果管理僵化,人员收入就低。近年来,一些企业以高薪吸引科研人员前往工作,对科研队伍的稳定性造成冲击。虽然说企业创新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基础性研究出成果的周期长、短期内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依然需要科研“国家队”担当“顶梁”。由于科研人员绩效工资制度的不完善,还酿成了奖金与课题项目经费混淆的问题。由于项目经费远比科研人员的固定工资要高,一些科研人员就想法设法利用项目增加自身收入,包括使用“腾挪转移”的办法取得灰色收入。有的科研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项目、应付评审,一切科研活动都以满足项目要求为指向,却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产出。让广大科研人员获得体面的收入,关系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然而,科研人员增收不应该靠科研项目经费,而要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近年来,国家出台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成果奖励和报酬的标准比例。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从20%提高到50%。《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规定,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在确立了科研人员奖金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原则以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发现,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操作办法不具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也给单位发放现金奖励带来困扰,种种因素导致现金奖励政策难以落地。因此,进一步明确科研人员奖金的发放办法,将有利于科研人员增收的政策尽快落地。三部门新近发布的通知,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现金奖励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也不作为社保缴纳基数,并要求有关科研单位及时公开现金奖励享受政策人员范围、具体分配办法和相关流程,就是对科研人员奖金发放问题的正面回应。值得肯定的是,通知中还特别强调,主管部门要根据职责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将现金奖励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的收入待遇直接挂钩,将有力激发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通过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能够让其收入与实际贡献相匹配,也有助于推动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把精力放在作出科研成果本身。当然,对于那些从事关键基础研究工作、沉下心来“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支持和关照,呵护他们“十年磨一剑”的理想,让他们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在收入回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驴皮影

如何让科研人员敢于“十年磨一剑”?

“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研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令人振奋,让人期待,也引人深思。以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且枯燥为特点的科研工作,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毫不夸张。面对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漫长的生命周期压力,能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科研,敢不敢鼓起勇气摘得科学上的“皇冠”,是科研人员这一“理性人”群体的“灵魂之问”。关键在于人才评价机制,要下决心根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弊病。短期,要为科研人员“减负”“解绑”,彻底解决“科研人员围着经费转”的问题;长期,要以正确的激励机制为“指挥棒”,不论“帽子”、不设门槛、不看人情关系,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还有就是科研人员的收入保障问题。现在虽然没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一怪象,但科研人员收入不高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不久前就有某机构几十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报道。这需要着力完善以尊重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分配机制,体现“知识就是财富”。与“利”相比,科研人员更在乎“名”。集智攻关、献身科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是超乎一切“利”的,是更普遍的追求。我们要给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以应有的社会荣誉,让这些科研战线上的英雄们“功成名就”。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从0到1”的探索中,布满暗礁险滩。科研人员自身还需要充满雄心壮志,增强行动自觉,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来源:央视网评微信公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玄通

官宣!三部门发文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发放现金奖励将不受限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奖金可不受限等做出具体规定。《通知》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根据该文件,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其中属于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单位可到当地科技部门进行技术合同登记,认定登记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可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本《通知》规定执行。不属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从项目经费中提取的人员绩效支出,应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分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统一管理。

标心者

人社部等三部门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奖金可不受限

人社部等三部门近日印发通知,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奖金可不受限做出具体规定。通知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其中属于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当地科技部门认定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也可按照通知执行。详情可查询《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来源 新华社编辑 彭钥嘉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来源:ZAKER贵阳】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大婶

让更多科研人员可以“十年磨一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题:让更多科研人员可以“十年磨一剑”新华社记者刘怀丕“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浮躁症”开出一副“清凉药”,有利于发扬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的学风,促进更多科研人员静心笃志攻克科学难题。搞科研,最需耐得住寂寞,突破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要下苦功。但一段时间里,有人把发论文当目的,不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有的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轨道;有的抄袭剽窃,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在一些科研工作者中,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主义当道。“短平快”项目成了“香饽饽”,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不讨人喜欢。“浮躁症”病表在科研人员,病根在科研体制中的一些弊端。“帽子”、票子、房子直接与发论文挂钩,“唯论文论”的考核方式,叫人怎能坐得住“冷板凳”?一些方面对科研项目半年一查、一年一验,搞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此外,科研人员杂事负担重,找经费、填表格、忙报销等牵涉太多精力。在近些年出台不少改进科研学风举措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再次强调,而且给出了真招、实招——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这显示出对遏制科研“浮躁症”的决心。当前,还需加快构建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回归科研初心,滋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也要为科研人员松绑,缩减科研经费报销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规范对科研项目的监督检查,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只有专注,才能突破。广大科研人员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凳甘做十年冷”的行动,把探索科学未知作为毕生追求。在科研大道上,勇赴星辰大海,岁月定不负人。(完)

弟子读书

科技部答一财:为科研人员减负,论文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我国也一直把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第一财经记者在会上提问2月26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第一财经关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工作目前进展的相关问题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所以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王志刚说,近年来,我们坚持这样一个思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依靠科技人员,服务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具体就是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坚持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问题的实效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倡小同行评价。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并且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同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科研人员要营造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一些科研生态和服务的方式。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分类评价工作,以评价为指挥棒,评价的标准就是“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进行评价。王志刚介绍了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三个方面的进展。第一点,是开展“四唯”(编者注: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行动。“这里讲的 ‘唯论文’,这个 ‘唯’是因为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了。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我们搞科研活动,在研究阶段,有新的发展、有新的规律总结的时候,当然要发表论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来并且和同行进行交流。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走向极端了,所以我们这里强调的是 ‘不’,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年轻人刚开始搞科研的时候,能够写论文就是好事,高水平的科学家应该提供高水平的论文,但论文一定是自己科研活动的结晶。”王志刚表示。第二,是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王志刚说,很多已经当了院士、当了教授的高水平科学家,实际上他们当初在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没有今天这些帽子。现在我们强调不“唯帽子”。今后中国的科技、人类的科技都是要靠年轻人的,如果唯帽子,对人才脱颖而出是很大的一个约束,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是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帽子,更不能简单挂钩。第三点,是为科研人员减负,要减轻负担,让他们专心搞科研,政府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去干扰。推进科技计划表格精简,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减少科技计划检查,促进科技信息共享。王志刚说,总的讲,这些改革都是通过一些小切口,能够产生对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实实在在的减轻负担和针对性的服务。在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也在增强。“去年我们做了一些调研,新闻界也做了调研,科技部开展的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获得了很高评价,在各项改革中间反映良好的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谈到接下来将继续推出哪些措施时,王志刚说,科技部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听取科研人员的一些意见、建议、诉求,通过座谈会和主动调研等方式,及时和他们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获得感能够最大化。“这样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 ‘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强化科技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统筹衔接,完善细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王志刚表示。目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过480万人年。国家科技计划、重点实验室加大对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物理学菲列兹奖等国际重要奖项。【来源:第一财经】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