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了一个重磅好消息6月3日Nature刊发了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论文能登封全球顶级的科研杂志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究的这项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将表面浸润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该工作第一作者为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主要在该校完成邓旭王德辉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该校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还有该校物理学院陈龙泉教授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顺鹏教授课题组合影邓 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欧洲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019)、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他们到底在研究啥?下面请擦亮眼睛、开动脑筋我们一起来努力地理解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材料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孙诚谊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70种。但孙诚谊指出眼下存在的问题。2010-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18.06%。10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孙诚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对国内优秀科技期刊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而不强,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资源整合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针对上述问题,孙诚谊建议:第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应定位于国际化,认真学习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利用国际编委会扩大国际宣传组稿,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有较强联络能力和个人号召力、能为期刊组稿推荐优秀论文的专家学者进入国际编委会,从国际化角度策划学科热点和论文选题专辑,聘请国际知名杂志的编辑定期指导,通过国家编委会的人脉资源扩大国际稿源;进一步促进出版规范国际化,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合作出版相关法规、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的业务培训,强化国内科技期刊的版权意识、市场意识等,召开国际期刊合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编辑部相互沟通的渠道,共享国际合作经验,规避合作陷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或与知名国际出版商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重大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首发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的主成分。从国内来看,论文外流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论文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国内科技期刊应在约组稿件方面下功夫,向学科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约组原创一流的稿件,争取中国优质优秀论文首发权;从国外来看,要发挥国际编委会的优势,通过编委会成员,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内最新而且权威的研究动态。第三,加大期刊国际传播力度。科技部门应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学术水平高、知名度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和期刊数据库,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出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走集团化、产业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道路。扶持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争取将中文刊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争取让英文刊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搭建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国内外领域学术会议,通过展板、宣传品、赠刊、主题报告、沙龙等方式,向国内外学者介绍期刊,加大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期刊的信赖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建立促进国内学者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人员职称晋升和课题申请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外部约束是驱使他们选择将科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应改变这种外部约束,管理部门应建立公正评价研究人员贡献与报偿的机制,促使中国学者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第五,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汇聚学科前沿研究人员的中国科技期刊审稿队伍。信息在全球化时代高度流动,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可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客观、公正、高效、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审稿专家队伍,作为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质量保障。来源:澎湃新闻
日前,日本东京大学Yoshihiro Iwasa课题组、南京大学袁洪涛课题组、日本东京大学Takahiro Morimoto课题组等多个国际团队紧密合作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A van der Waals interface that creates in-plane polarization and a spontaneous photovoltaic effect”的文章,联合团队化繁为简,使用范德华异质界面“对称性工程”的概念,对范德华人工界面体系的对称性进行调控,推动全新物理现象的呈现。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17级直博生周令、东京大学应用物理系的硕士生Takatoshi Akamatsu、助教Toshiya Ideue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其中Toshiya Ideue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该文作者们在文章中提出了范德华异质界面上“对称性工程”的概念,如图1所示,WSe2具有三重旋转对称性,并且存在沿“扶手椅”方向的镜像平面,BP具有二重旋转对称性和相应的镜像平面。而在WSe2/BP的异质界面中,因为WSe2中的三重旋转对称性与BP中的二重旋转对称性不兼容,所以在界面上旋转对称性将完全丧失,进一步演生出面内电极化效应,并产生沿电极化方向的自发光电流。尽管在WSe2/BP界面上没有旋转对称性,但是在WSe2和BP的镜面平行的情况下,镜面对称性仍然可以得到保留。这个镜面对称性会限制面内电极化的方向,使电极化只能沿平行于镜面方向。最终,在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上仅仅根据对称性的讨论,人们就可以预测自发光伏效应中电流的产生方向。通过光电流空间成像,发现在WSe2单层和BP中的光电流仅当激光照射在电极附近时出现,而在器件电极中心处消失,并呈现反对称的空间分布,说明这是典型的由肖特基势垒和光热效应驱动的光电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WSe2/BP堆叠形成的异质界面器件中,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光电流出现在WSe2/BP的异质界面上,远离电极,而且光电流的数值更大,是验证自发光伏现象的重要证据。这一组对比实验清晰地显示,自发光伏效应仅能在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器件中观测到,表明自发光伏效应源自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上人为设计的对称性的变化。为了验证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上自发光伏效应的方向,研究团队刻意地保留了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的镜面对称性,并进一步测量了平行和垂直于镜平面的自发光伏效应光电流的空间分布。如图3(A-C)所示,构造的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上所预期的电极化方向沿着E1-E2方向,测量结果表明,仅在使用E1-E2电极的测量几何下能观察到明显的自发光伏效应,而对于E3-E4电极该效应则很微弱。该结果验证了界面上的电极化的确是平行于E1-E2电极的方向,这与之前关于WSe2/BP范德华异质界面上对称性的讨论和设计原理是一致的。同时,图3D中的这个实验也排除了自发光伏效应来自外部机制的可能性,例如Dember效应(随机形成的类似p-n结的电势分布)或BP的各向异性等。文章最后,作者们构建了一种基于WSe2/BP界面的紧束缚模型,并在两层材料之间引入了层间耦合作用,计算异质界面的电极化和移位电流(shift current),以及自发光伏效应光电流的各向异性。计算结果和上述实验结论一致,定量地支持了“对称性工程”的人工范德华异质界面的设计理念。该合作研究中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省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支持。袁洪涛老师介绍袁洪涛是在新型场效应器件、新奇异质界面及低温物理/电子输运研究领域中非常活跃的青年科学家,尤其在液栅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设计开发和低温电子输运方面做出了有特色性的科研成果。他的主要研究包括:利用在栅压条件下离子液体可在半导体表面形成电双层结构的原理,开发出了以离子液体作为介质材料的电双层场效应晶体管(Electric-Double-Layer Transistor)原型器件,在多种半导体材料上实现了场效应晶体管的高性能化、低功耗化和高导通化;并进一步把这种新型原型器件扩展到强关联材料和其他量子材料体系中,观测到多种场效应诱导的奇异的界面物理现象,比如场效应诱导的绝缘体-超导相变、顺磁-铁磁相变、自旋极化以及自旋光电流的产生与调控等。电双层电场调制的工作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同行的关注。来源 |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官网、TOP大学来了、iNature美编 | 林凌
活体环境中神经化学物质精准监测一直是神经化学研究的瓶颈之一现在这一状况有望缓解近日,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湖大化院刘志洪教授团队突破性研究成果团队首创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调控光电化学信号新策略让活体神经化学物质的精准监测变为可能湖北大学为该研究成果第一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叶晓雪、2020级博士生王星为论文第一作者,广州大学韩冬雪教授、湖北大学刘志洪教授为通讯作者。叶晓雪介绍,神经递质、自由基等神经化学物质在脑神经信号的传递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浓度变化与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但活体环境高度复杂,动态精确监测活体中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变化十分困难。目前,原位电化学分析法和光电化学分析法可用于神经化学物质的活体原位监测,但活体环境干扰大,精确度欠佳,限制因素多,效果都不理想。基于上述问题,该团队另辟蹊径。他们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设计合成对待测物质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荧光探针,并利用光电复合材料组成光电微电极。在特定波段红外光激发下,探针在活体内与待测物质产生特异性反应后,被抑制的纳米材料恢复发光,从而激发光电材料产生光电流信号,根据电流信号强弱就能测定待测物质浓度。叶晓雪说,该方法解决了电分析及光电分析在复杂体系中选择性不足且难以检测非电活性分子的关键问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应性强,为活体、细胞等复杂生物体系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他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热惊厥模型中脑内二氧化硫水平的监测,验证了该方法在活体分析中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具有通用性,也可用于其它多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原位检测。近年来,世界顶级刊物屡见湖大身影。2018年11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焦晓国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参与合作的研究论文《一种跳蛛的长期哺乳行为》。2019年4月,物电学院朱斌教授团队在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登上《自然·通讯》。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爱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先后登上《自然·通讯》和《细胞》杂志。来源:湖北大学
让真正能够体现科研水平的成果登上学术期刊,才可能激励科研,助推科研强国目标的实现。01:21▲金融期刊《银行家》主编开专栏发10岁儿子散文 曾回应:内举不避亲。新京报“动新闻”。文 | 社论继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引发舆论热议后,近期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日前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目前,山西省社科院已对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调查结果将会在官网发布。两起事件虽然细节不同,但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公共之问——学术期刊对论文或稿件审核与编发的专业性到底在哪里?而这一疑问,一定程度上又连接着我国良好学术生态与科研强国何以建成。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象征,学术期刊“滥竽充数”,不仅可能制造虚假的学术繁荣,对科研强国也构成阻碍。肉麻追捧文堂而皇之地登上核心期刊,十岁孩子能在核心期刊开设“专栏”,如果这样的论文充斥于学术期刊,科研强国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科研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不论是从科研投入还是从发明专利来看,都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比如发动机、半导体芯片、光学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去年,华为、中兴在芯片上被外国“卡脖”,愈发揭示提升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性。而未来,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要想引领世界科技潮流,也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与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我国科研与学术的水准。如果一些学术期刊罔顾学术质量,在刊发标准上“大放水”,甚至成为“私人化”、“人情化”、“商业化”的产物,别说会扯到我国参与世界高端竞争的后腿,甚至会破坏我国学术与科研根基。就在昨天,教育部发布“强基计划”,以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计划”提出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可以看到,“强基计划”在招生上偏向基础学科,其实也是致力于提升我国科研实力,因为基础学科的深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的底蕴,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选拔,就是为了建设科研强国。在现代学术与科研体系之下,这些基础学科的建设与成果的推出,在很多时候都是仰赖于学术期刊版面。如果学术期刊长期被一些“水文”霸占,则直接影响我国基础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所以,学术期刊能否保持其专业性与权威性,回归其学术本原,对建设科研强国,也意义非凡。短短几天之内,连续两个严重学术失范现象曝光,更加显示出规范学术期刊的迫切性。这或许说明,及时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整顿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或许应及早提上日程了。只有尊重学术与科研的内在规律,让真正能够体现科研水平的成果登上学术期刊,或许才可能实现科研强国的目标。让学术期刊回到本该有的样子,让学术期刊真正服务于科研强国的目标,真的不能再等了。编辑:新吾 校对:范锦春
图说:《细胞研究》期刊官网 采访对象供图这几日,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格外忙碌。以“肿瘤免疫和代谢”为主题的第二届分子细胞科学国际研讨会正在上海举行,该领域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打造中国自己的学术期刊品牌会议,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可兼顾我国科研发展的需要,从而不会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会议间隙,李党生接受了记者采访。《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和中国细胞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高质量的全英文学术期刊。2006年,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刚接手了《细胞研究》,当时身为《细胞(Cell)》杂志科学编辑的李党生恰好有回国工作的打算,便来到上海担任了《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一职。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细胞研究》从最初的“鲜为人知”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世界一流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来到了17.848,可比肩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细胞》的优秀子刊。“这标志着《细胞研究》作为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李党生告诉记者。据介绍,国际顶尖期刊都会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举办高端学术会议,既可以聚焦科研热点,又可以推广品牌。“在我们自己的国际会议上,我们充分掌握主动权,可以邀请那些对我们科研发展有帮助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李党生表示。这一方面能推动研究所布局的前沿学科的发展,促进世界对中国科研亮点的认知,同时将一批国内优秀科学家推到国际舞台上,帮助其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逐步将这个品牌打造成能够和《自然》《细胞》比肩的国际知名品牌,一起助推中国科研的发展。提及《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的“晋升”之路,李党生透露了其中的两个“秘诀”:职业编辑团队、与科学共同体结合。在他眼中,《细胞研究》目前处于“国际一流”,与顶尖仍有一定差距。“还是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整体水平上吧!”李党生说,“尽管个体上会出现高质量的论文,但我们必须正视整体上的差距。”办学术期刊不是商业行为,而是软实力积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基线”的定义就很重要了——定得高了,会让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期刊的论文数量无法保证;定得低了,毫无疑问会拉低期刊的学术质量。为此,《细胞研究》在2015年春推出了在线网络期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细胞研究》与《细胞发现》共同形成‘高端-中高端’阶梯出版互补模式,这是创新办刊理念的又一重要实践。”李党生解释。如果论文的标准暂时无法达到《细胞研究》的“基线”,科研人员可以先尝试《细胞发现》。他用了个形象的例子来比喻,前者是“清北复交”,后者是其他“双一流”高校。“当然我们有信心,假以时日《细胞发现》也将跻身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优秀期刊的行列,必将更好地为科学家们提供优质服务。”在李党生看来,《细胞研究》也是国内学术期刊建设的一块“试验田”,需要面对国际顶尖期刊驻中国机构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晋升体系的制度创新。”他说,“我们也希望大家有科研文化自信,相信中国的本土品牌期刊。”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公开发表论文需要找一份正规的期刊。那么该如何判断一本期刊是否为正规期刊呢?标准就是看期刊有无期刊号,即使是SCI期刊也不例外。那么,SCI期刊号该如何查询呢?SCI期刊收录范围较广,分国际期刊、国内期刊两种。因此查询SCI期刊号,需要分为SCI国际期刊和SCI国内期刊两种情况。SCI国际期刊一般只有国际期刊号,即 ISSN。SCI国内期刊一般同时有国际期刊号和国内期刊号,即 ISSN+CN。有多种方法可查询SCI期刊号,本文主要介绍三种:(1)web of science可在 web of science网站上查阅SCI收录的期刊。登录 web of science后根据提示,完成需要查询的SCI期刊的检索,即可相关信息介绍,查询到对应的SCI期刊号。(2)中国知网中国知网络数据库规模非常大,收录了大量期刊。登录中国知网,检索要查询的SCI期刊,只要该本SCI期刊收录,就能找到该本期刊的介绍,查看到对应的期刊号。(3)SCI期刊分区名单SCI期刊名单每年更新,每次更新都会公布最新的期刊分区名单。这份名单中,包括每本SCI期刊的简介,当然也可以查看相应的期刊号。SCI期刊是正式出版物,只有一个期刊号与之匹配。通过查阅期刊号,可以了解到SCI期刊的收录网站或文件。不管哪一种,只要检索的途径是正规的,那查询到的SCI期刊号就是正确的。
“怎么样,接下来打算怎么做?”4月8日下午4点多,在实验室的学生工作台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还在和陈丽萍等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学生们没想到,这是赵勇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当天,赵勇因病猝然离世,生命定格在45岁。“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松阳洲悲痛地说。4月11日,广州殡仪馆白云厅里,赵勇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同学、亲友等数百人,送别这位特别爱笑的青年学者,追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者、好干部。“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2003年,赵勇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期间,他首创开发了基于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核酸折叠和展开速率的新方法,研究揭示端粒DNA G-四链体动态折叠形成规律,对端粒G-四链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赵勇的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谭铮哽咽地说,赵勇做学术很有天赋,而且异常勤奋,在博士期间就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生科院的博士生,他的成果竟在大咖云集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引发哄动。”谭铮说。2006年,因表现优异,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的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很快,赵勇就在美国闯出了名堂,先后至少有4所美国知名大学向赵勇抛出绣球。“一个都不选,我要回中国,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学到外国的东西,要用到中国去!”赵勇对师弟、同样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唐骏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比赵勇先回国的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马文宾回忆说,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赵勇的行事准则,他一直坚信回国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培养人才。2011年回国时,多所知名高校给赵勇开出优厚待遇条件,他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吸引我来中大的,一是学校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既严谨又宽松的学术氛围”。当年6月,刚过36岁的赵勇担任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端粒研究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生命科学是前沿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可以说以星期为单位。数周前,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贺雄雷曾与赵勇谈到一个学术话题,赵勇很快给他找了3篇文章作为参考,“这3篇高质量的文章正是我想要的,说明他在学术上一点也没有落下,一直在大量地阅读文献”。归国投身生物科学事业后,赵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带队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入职后不久,赵勇便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作为科研骨干,赵勇积极参与到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中,是中山大学抗衰老研究中心和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山大学生科院“免疫与衰老”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与赵勇有过五年合作经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活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多年来,赵勇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是国际上研究端粒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他带领的团队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刊发了研究成果。去年,赵勇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目前,赵勇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含授权)近10项国内国际专利,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要求学生不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得知噩耗,赵勇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天鹏,悲痛地写下“悼念恩师赵勇博士”一文,“赵老师教我们3样东西‘胆大,心细,脸皮厚’。要回答难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实验;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要敢于提问,主动与人交流”。扎根教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是赵勇坚守的教育信条。他不仅承担多门本科课程,还担任2019级本科生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班主任。赵勇经常和学生开师生午餐会,跟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学生意见调整教学方案,为课程“挤水分”。在赵勇推动下,中山大学生科院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有的人把实验室做成流水线,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熟练的技术员,这样实验室发文章就会很有效率。”马文宾发现,赵勇却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维,有提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事们眼中,赵勇工作效率高,总能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自如切换。但随着工作日趋繁忙,赵勇也不断挤压着个人休息时间。中山大学生科院党委书记张斯虹后来才知道,赵勇虽然身体不错,平时也常锻炼,但他的体检结果不理想。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深度检查,但他还想再推迟一段时间,因为最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研讨等好几项重要工作要推进。从教十余年,赵勇指导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赵老师笑着告诉我,做科研确实很难,但其实做科研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最本质的原理。”赵勇的学生刘娟宏一直记得,“那天赵老师的眼睛很亮,办公室窗外的光线也特别亮,赵老师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每当我情绪低落或者实验遇到瓶颈时,那天的阳光总会照进我的心里”。《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第3版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SCI论文是评价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普遍标准,特别是在论文质量的保证下,“多产性”带来的成果更为震撼,也吸引了更多人去研究论文中的“内涵”。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到多产出SCI论文呢?一、满足SCI期刊的基本要求论文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这是无论发表了多少SCI论文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SCI期刊有很多种,不同的SCI期刊在领域、栏目设置、分区、影响因素、投稿要求上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投稿不同的SCI期刊,论文要满足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需要投稿A期刊,按照B期刊要求进行写作,那可能会被A期刊拒稿。想要熟知投稿期刊的写作要求,可以上该期刊官网进行查询,也可以在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找到对应期刊,下载该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学习与比对。二、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参与专题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能提高、加深或拓展个人对某一领域的认识。随着自身的不断熟练、专业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那达不到SCI论文多产的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三、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一个科研项目,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与这个问题相关,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挖掘。在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之后,后续可以围绕这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这将会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有了SCI论文多产的可能性。四、将SCI论文合理的拆分成若干篇如果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篇SCI论文也不能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将SCI论文合理地分成若干篇。写在最后:总而言之,了解SCI期刊的要求、多做专题研究、多读参考文献,善于思考和挖掘研究的问题都是SCI论文的多产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作者去寻找和思考。
发布了一个重磅好消息6月3日Nature刊发了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论文能登封全球顶级的科研杂志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究的这项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将表面浸润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该工作第一作者为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主要在该校完成邓旭王德辉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该校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还有该校物理学院陈龙泉教授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顺鹏教授课题组合影邓 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欧洲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019)、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他们到底在研究啥?下面请擦亮眼睛、开动脑筋我们一起来努力地理解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材料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