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研新手在了解一个新研究领域的时候,是应该先泛读多篇文献建立知识架构,还是先精读一篇高水平文章呢?老师:这个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自己能够看懂自己手头的文献就可以了,不用太在意先后顺序。我以前做学生时,一开始读不懂高水平的文章,就看英文的4页会议论文,再把会议论文和这位作者发的长文章结合起来读,就更进入状态,能够读懂。初学者可以把原始的科研论文(实验论文)和这个领域的通俗的综述结合起来读,无论哪个先读、哪个后读,也可以交错读(就是读一些原创文章,再读几篇综述,再读新的原创文章),这样能进入状态。还有,把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把读文献和组会报告相结合。2.有时候组会汇报的某篇参考文献内容特别多,如何选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应该选取这篇文献中的哪些部分作为组会汇报的重点?老师:抓住主干线索——别人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在这主干部分之前,加上“研究背景”,即别人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在主干部分之后,简短说出本文的意义(或者对你的启发)、你认为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今后可以做什么。这样,你既讲出了别人的东西,又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讲的时候,要注意有详有略,特别是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比如你讲别人证明了什么,你只需要适当详细讲1-2个证据,然后说:“他们还做了什么”,把PPT快速翻过就行了。如果听众有疑问,自然会叫停或者在讨论时提问的。3.在看文献的时候,会遇到自己之前并没接触过的表征手段,请问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应该花多少时间对待呢?怎么快速弄懂表征背后的意义?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表征的原理和这种图代表的意思,那么以后就会明白了。当然,你也可以被动地接受作者说的结论、对数据的解读。过一段时间,看熟了,就明白了。4.开展一项新的研究方向,前期文献调研之后,英文文献看不懂,在看文献的初期可以借助翻译助手吗?这样会不会不利于提高英文水平?老师:查阅单词还行,但通篇翻译成中文就不好了。读博士、读硕士,就是需要你能够看懂英文的文献的啊。循序渐进、多看几篇,自然能适应了。5.我现在一年级,在调研新课题时对某个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不太好,看综述时会觉得已经有很多问题在被解决,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具体到某个问题的话思维有些局限性,也没有太创新性的想法,请问您对调研新课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老师:无从下手时,你应该有些外援“预先的输入”或者“定调”。也许你的导师和师兄对这个课题的大方向更加清楚,因此你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特别是师兄,有一些前期实验,知道哪条路有黄金,哪条路是火坑。而且,做科研一般总是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做得,最好能沿着一定的体系、思路,而不是跳开课题组的范围另起炉灶。另起炉灶不是不可以,但容易遇到挫折,出现延毕的情况。我以前读硕士期间,不知道科研点子的时候,就翻阅文献,想到什么点子,就马上写在纸上,积累了七八个点子后,与老师商量后,花少量时间进行初步尝试,就是先看看效果好不好。效果好再批量合成样品,做更系统的测试。哪个效果最好,就先做哪个点子,做到“管饱”(能发出一篇文章)。之后,再尝试别的点子。换而言之,还得找一个岸先把轮船靠上去,而不能一直在文献的海洋里游弋。如何阅读科技文献?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了。文献整理分类的时候实际就已经概括了各文献。下面介绍的是几种不同目的的文献读法?目的 1. 回顾重要内容的读法 ——take home message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home message 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 abstract,conclusion 里找,并且最好从 discuss 里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 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 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抓到重点。目的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introction重点读 intro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 (Reference 中),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当然,读好的 review 也行,但这样容易使人变得懒惰。目的 3. 写文章的读法 ——discussion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 discussion 的时候,觉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地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 “照猫画虎” 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得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地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根据文献的类型来确定阅读顺序对于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看文献的方式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自己要做什么。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 invited paper 或是发表在高 IF 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大家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注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阅读文献中各个部分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 Figure 及 Title 与 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变得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会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跟着SCI大牛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表达关于科研,大家心目中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呢?在日以继夜不停的实验尝试中,终于有那么一次实验,将反应停掉,收集产物,进行相应质谱表征后,拿到的数据是符合理论解释的,这时很多科研工作者会觉得心情舒畅,课题看似已完成一大半,甚至有的还认为这个课题已经基本告终了,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刚才的经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全部。事实上,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师兄师姐在你进入实验室前,已经替你承担了经费申请、创意点构想甚至课题前期探索这些极为关键的前期工作,使得当你进入实验室后,能够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进行课题的学习与研究,而不需要忧心其他问题。但除此之外,需要你做的事情不单单是做实验,而且还需要进行极为重要的一步工作,那就是写作训练。关于写作,它是一项关于在解决表达问题的训练,我们除了在发表文章中需要直面表达这个问题外,在日常的学术交流,学术答辩,学术报告中,一样是需要在围绕表达问题。但这个过程中,经受较为严格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注重话术及写作的训练,但很多人并不注意这样的一个过程。于是本文开始的场景就出现了,看起来关于科研就是做出符合理论解释的现象。然而当你去总结课题,去撰写课题时,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变得不在那么熟悉,下笔也变成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你开始发现你没有办法把那些概念、想法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有效表述,于是你不得不开始懊恼,感叹科研如过连绵的山丘一般,好不容易过了一个,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山丘在等着你。面对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提前对写作进行训练,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高中前语文课程中有过基础写作训练外,大学之后就断掉这部分课程了。那如何保证现在的写作内容是好的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回答如何能有效表述复杂的想法。简单来说,如果你想表达的想法很容易,而且可能是已经在之前就已经被解释过了,那么你可以快速写出来,但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你并不能有很好的写作水平。例如:Q:What is the polymer? (什么是聚合物,高分子材料领域问题)A:The polymer is the molecule composed of repeating structural units typically connected by covalent chemical bonds. (聚合物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重复结构单元组成的分子。)然而有一些想法或概念并不能轻易给出表述,这些想法或概念可能是因你并没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是观点太新颖巧妙,也可能是解释这些需更宽广深入的视野,而这些往往都会需要你投入更多的工作,但这些往往才是更为重要的。例如,Q:What is the dynamic covalent bond?解答这个问题,除了已知的概念外,还需要了解产物的热力学平衡态和动力学平衡态之间的区别。才能更为充分地解释这个概念。Q:What is the soft matter?除了知道像凝胶这样地体系外,还有非常多的类型,虽然在概念上适合,但物质本身又不太符合软物质这样的概念,事实上关于软物质这些概念,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你需要去停一下,进行反复得思考与考究,而不是只担心写作速度问题。如果只是强调写得快,写得轻松,那你可能到最后只能写一些书本易得或个人容易想到的,而不能去写出观点更深入的,概念难以充分表达的想法。所以一旦开始进行写作训练,一定要多去寻找困难的进行训练,而且你必须允许你的任何步伐随着你想在任何时间表达的想法的难度而变化,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有意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更为高质的写作文章。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开展某方面研究时候,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1是掌握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别人做了什么),2是通过整理与分析前人研究工作,制订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我应该怎么做)。一、谁能写文献综述?实际情况是,文献综述并不是“一般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准确把握的,而往往需要在研究领域内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角的“大牛”,才可以胜任的工作,因为这种文献综述将极有可能的引领该领域的热点方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二、综述的分类综述论文,一般来讲,有2种类型,一种叫横向法,一种叫纵向法:横向法,是以近3-5年的文章为基础,针对某一个研究领域,分别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过程参数等几个角度,平行展开,旨在广度,阐述在近几年的发展性现状,这类写法的好处是文献易于获得,广度是优势,深度是其瓶颈,写作难度不高。纵向法,需要揭示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以时间为顺序阐述研究的进化过程,优点是利于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难点是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行业历史调研资料,并能够提纲挈领的总结概括,写作难度较大。三、综述写作的注意事项(1)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这句话要牢记于心,这是所有科研写作任务中的核心思想。这句话,如果你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具体落实到写作上,就是尽量不要用“张三研究了什么,李四研究了什么”这种写作方法。取而代之的,建议使用揭示、阐述性语言,比如“A问题主要受N个方面所影响,其中N1和N2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需要有一种“剥苞米”的感觉,把问题的一点点说出来,并解释具体原因。(2)谈贡献我们在论述论文创新点的时候,比较急于告知读者“张三研究有什么缺陷,李四研究有问题”,这种的“批判性”论述,其实并不恰当,一方面,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或者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盲人摸象”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未知的一种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存在对文章理解不够深刻的可能,亦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所导致的错误判断,因此,我的建议是,在综述前人贡献时,换成谈贡献的“正向”思路,而不要采用“负向”评价。(3)逻辑骨架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一种逻辑性,虽然我们习惯于实验逻辑、模拟逻辑等论文,因此,对综述类论文会觉得逻辑不明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综述的逻辑非常重要。我们在进行综述逻辑的时候,最好是结合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可以采用大树的方式,从发展的根源、树干、树枝一层层解释,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定分类逻辑,解释清楚区别与联系。生态学报,2009,张林波(4)分析与讨论这部分要解决2个问题:第一是需要系统的列出来影响“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最好是能够量化的描述;第二个是需要在调研这些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能否揭示一些前人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更进一步的结论。(5)参考文献来源和数量参考文献能暴露出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参考文献的质量,基本也反映出来你的综述的研究水平,因为,这的综述本质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参考文献就是你脚下的巨人,因此,参考文献的期刊水平应该是以行业内主流期刊为主;第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说明你在了解这个研究领域时候,你调研的覆盖面如何,因此,直接相关文献应该不会少于60-80篇,有的甚至会超过200篇;参考文献的作者,其实就是论文的潜在审稿人,因此,引用到正确的参考文献,也就是找到了论文的审稿人,这也验证了上面提及的,要用“贡献”角度去谈文献的原因。希望上述的观点和视角,能够为初入科研领域的新手们一些启发,愿你们科研生涯一切顺利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的书有很多很多种,建议初入科研领域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认真读一本就可以,其实核心大同小异,只是与作者的身份不同,所以切入的角度不同,同时,讲的技巧也是有侧重不同罢了。我也想给各位初入科研的同学提供一种写作思路,并不能说我的思路是正确的,只是一种观点而已,至于是否适合你,还需要你自己综合各家所长,得出属于你的“答案”才好!01论文类型学术论文整体还是比较八股的,论文根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综述类、实验类、模拟类、模型类等。综述类,主要由业内大牛撰写的引导方向性综述,或者研究人员综合进行分析主流技术或研究领域对比等方式,通过大量阅读已公布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实验、模拟、模型等则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罢了,侧重有所不同,可以简单划分为理论派(比如爱因斯坦)和实践派(比如爱迪生)。02论文结构及功能论文结构类似于“小蛮腰”(前后宽、中间细),一般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方法(实验或者理论),第三部分是分析讨论,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引言部分,主要是为了完成3种功能,(1)阐述研究的价值或意义,(2)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瓶颈,(3)你如何解决瓶颈的;方法部分,一般有实验法和理论法,对于实验法,需要交代实验材料、实验平台、实验步骤、检测手段等,对于理论法,需要交代数据来源、基本假设、模型建立、参数选取、模型验证等部分,这部分需要给读者展示的,方便让其他研究人员可以重复的;分析讨论部分,需要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过程参数等角度展示你的主要研究发现;结论及展望部分,总结概括全文核心观点,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一定方向性指引。03写作顺序的建议虽然论文结构的四部分很有逻辑,但那个逻辑是展示给读者的,并不一定适合写作的顺序,我个人比较推荐的顺序是:先写分析讨论,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边总结凝练,也能让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加深,这部分工作量约占全文的40-50%(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再写结论与展望,一气呵成,这部分篇幅最小,此后写方法部分,这部分注意方法的可重复性、科学性、真实性的展示,最后写引言,引言的文字篇幅约占全文20-30%,在撰写引言中,需要始终把握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其他人研究结果的堆砌。04总结每个人的写作思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我只是觉得没有一定对的答案,但是需要你总结并找到适合你的方法,逐渐形成你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习惯。科研路漫漫,祝各位科研生涯顺利!
个人名片|邱俊澧获国家奖学金3次“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校级奖励10项在读期间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6篇一作SCI-2区2篇、二作SCI-3区2篇及一作EI 1篇公开专利5项今天的主人公是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获奖无数、醉心于科研的优秀毕业生——邱俊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科研之始凡事皆有一个开始,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条道路的时候,他笑着回答道:“这就好比‘四季轮回’、‘瓜熟蒂落’,举一个比较牵强的例子,就比如说,读了高中之后就应该继续读大学一样,不需要纠结。因此,我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做了决定会继续读研。有时候不必过多纠结于如何开始,顺其自然。正所谓‘船到桥头自然停’,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留遗憾就好。”他接着说:“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便揣着本科成绩单来到土木楼2楼,敲开了周老师办公室的门。一开始我还有些紧张与焦虑,毕竟一直以来只闻其名,总担心老师很威严。与我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周老师热心地叫我进去,只待我说明读研意愿,再看了一眼成绩单便收下了我。”自此,他就开始了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全新的科研之路初入科研之路的他,所接触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由于他是推免生,才进团队时连毕业设计都还没做。再加上专业素养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水平严重缺乏,科研认知几乎为零。一开始,周老师便将他安排到“磁团队”,他更是疑惑了挺久,他的专业是桥梁工程,研究磁做什么?“现在想想,这可真是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小白’。”进入科研团队后,参加了他研究生以来第一次研讨会,当时的他脑袋塞满了问号:研讨会怎么这么多人参加?这位老师讲的是什么?师兄师姐又是讲的什么?这个看起来很高端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周老师无所不知?手机一直振动是不是女朋友在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脑袋里满是问号,却也深切感到科研的神秘,想着自己也要搞一个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出来。科研“小白”在成长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科研的好奇和追求,使得高山与漫漫长途变成了沿途迷人的风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团队里周老师给邱俊澧安排了大致的研究方向后,他就开始行动起来,做试验、学习专业知识、看文献......要做的事很多。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也慢慢地习惯了周五研讨会后在暗沉的夜色中摸黑回寝室,也渐渐懂得了磁检测、金属磁记忆、自发漏磁、脉冲涡流,也明白了一些其它领域知识,比如UHPC、桥梁健康监测。但脑袋里的问号还在,不过变成了类似“我是不是可以用自发漏磁来反演锈蚀形态?”这样的问号。“虽然大多数想法不切实际,但总算还是有点科研的味道了。”再后来他负责了一个广西科研项目的试验,那一个试验他的感触很深:“理论是一方面,但是一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一切又不一样了。试验方案设计、试件制作、电化学加速锈蚀、自发漏磁自动化扫描、磁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等一切工作都得现学现用。更关键的是,试验用的钢筋混凝土梁虽说叫小梁,看起来也不大,但足有近100kg。加之‘锈蚀——自发漏磁扫描’试验的周期性特征,10片试验梁总共要在两个试验场地间搬运超过100次。如果算上制作运输、承载力试验、破拆测量锈蚀度流程,工作量得翻几倍。”为了试验进度他也常一个人搬,抱100kg的小梁也行,磨破衣服是常事,而且身上时常都是脏兮兮的。此外,由于长期在重体力试验中的“优异表现”,他经常被同门尤其是室友邀请帮忙搬各种沉重的试件和材料。按照浙大郑强教授的“非对称优势”定义—非本专业的特长,“力气大”就是一个土木专业学生的非对称优势,他对此深有体会。平常他的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房健身,坚持了足足有六年有余。总而言之,非对称优势是一个挺重要的东西,力量足有助于做试验只是一个方面。作为研究生,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善于演讲、交际或者外语都是很好的。他的导师周老师也讲,读研不要只盯着自己研究的那一点东西,要锻炼综合能力,要把眼界打开。有趣的拒稿经历当问及他最难忘的经历时,他打趣地说:“不被拒稿的人生不完整。研一上学期末,做完广西项目的试验后,熬了几天夜和小伙伴们完成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当时,老师催促着我们趁热打铁写一篇论文,可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难免懈怠,我摸摸索索两个月才写了一篇。模糊的图片,混乱的格式,我挠着我的头看老师最新的批注,改了几遍终于定稿。忐忑投了一个建筑材料学报,一个月多后惨遭滑铁卢。”在第一次被拒稿后,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他说,被拒稿,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可以从审稿人意见里看到不足,而后继续努力。有了经验,他后续又做了一批试验梁的试验,并弥补了试验设计上的一些不足。这一次,他写了第二篇论文并大胆地投到了一个3区SCI期刊Sensors,前后历经一轮大修加一轮小修,4位审稿人修改意见多达70多条。最终,经历了完整论文投稿流程后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论文。付出会有收获,研一末发表的这篇文章也促成他获得了当年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此外,这一次的成功也让他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及信心。渐入佳境经验的逐步积累,再加上自己不断地努力,第一篇被拒稿的文章修改后投建筑结构学报,又写了第三篇投了2区SCI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随后在研二下学期同时录用。研二暑假,又与一位本科学弟合作在3区SCI期刊Metals上发表了第四篇论文。同时,也获得了第三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三上学期,经历了重重波折后,他选择了行业认可度较高的2区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rues,并于研三上期期末录用。同时,与另一位老师合作的中文核心期刊也被录用。风雨过后是彩虹,一路走来终取得丰硕的成果,各种奖项都纷纷收入囊中。当问及收获了这么多奖项是否有浮躁的时刻,他谦虚地说道:“一刻也没有过,并且我还有些排斥甚至害怕大家过分的夸奖。我也在获奖经历中明白了‘马太效应’,随之也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拥有的并非表面那么丰富,所以就需要冷静下来在赞扬中看清真实的自己。而且我一想到那些真正厉害的科研同侪,自知实力上差距仍远。另外,目前的科研水平离个人的理想也有较大差距,努力还来不及,浮躁也更没资本。”科研之路还将继续研究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说:“我参加的一个云南科技厅项目。这个项目研究的是用自发漏磁监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状态,在研究过程中我跟着老师在重庆、云南两地做了20座实桥的监测,看到了磁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真正感觉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不仅仅是试验、论文、报告。”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磁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海洋大气环境中多因素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监测与时变评估”。他对于未来的规划,首先还是在读博期间把研究做得更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后毕业了想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培育出更多为祖国建设的科研人才。科研干货灵活的思维+付诸实践+多锻炼。任何创造的基础,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对于科研,一定要多读文献,尤其是高水平期刊文献,多学习别人在研究问题上的思路、方法、技能,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对于研究问题,多思考,也要多实施,科研能力是花时间锻炼出来的。写给母校最难忘怀487,兄弟情、师生谊,还在交大收获了一份甜甜的爱情。在交大陪伴我七年的青春时光里,我从一个懵懂无知、连Word都不会用的高中生,到一个经过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再到如今走上科研道路的硕士生,我与母校的联系此生已挥之不去。此间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也将是记忆里一次次流连忘返。行到此处,须得道一声离别再见;往后回首,却可满怀笑意。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策划 | 新媒体中心 封面 | 赵翎羽 采访 | 胡艺瀚 文案 | 胡艺瀚 编辑 | 何冰 校对 | 丁南 责编 | 刘越 审核 | 白凯
在世界上,一提到“中国功夫”,很多人就会脱口而出“Bruce Lee”(李小龙),在中国,一提到“杂交水稻”,大家就立刻会想到“袁隆平”,这就是标签的力量,同样,在科研领域,学术标签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来讲,往往会忽视“学术标签”,而多数是因为“被动接受”方式(完成项目,发表论文,评奖学金等目的)一头扎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有的同学虽然很“努力”,但却很难获取高水平学术成果,加之现在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细分领域,因此,对于研究领域内的认识却几乎是“空白”的。一、对自身课题的认识在研究类型方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研究(侧重理论),另一类是应用型研究(侧重实践),对于前者更容易发表检索类论文,也相对来讲更倾向于学术;后者则更容易申请专利,倾向于技术。同时,在研究尺度方面,研究尺度越大或者越小,则越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相反常规尺度问题则更倾向于专利技术方面;此外,在研究领域方面,分为单一学科领域或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后者,相对来讲更容易发表学术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学科其本质,还是与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一门或多门基础学科交叉,那么课题本质上,就是A+B+C模式,即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举例,以能源行业为研究背景+针对某种材料或介质+化学制备及实验,就是能源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的三学科交叉。二、找寻业内标签性成果标签性成果主要形式分为4种,即(1)各种国际、国家级奖项(发明、技术、荣誉等),(2)国际、国家级重大项目,(3)系列授权发明,(4)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2-4实际上都是(1)的支撑,因此,先关注(1),再找找(2)-(4),就基本能够锁定了某个领域内的主流标签性成果。三、找寻业内标志性人物(1)锁定了成果,对于奖项中排名靠前(尤其是前1-3位),重大项目(主持人),授权发明第一完成人以及高水平论文中第一或通讯作者,都是标志性人物。(2)对于双一流级别(985、211)学校,主要观察院长/副院长或部属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对于省属普通院校,主要观察校长/副校长,尤其是所在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属于A+的学科。(3)业内主流期刊(中科院1-2区、JCR1-2区)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4)有“帽子”的学者(院士、长江、杰青等)。(5)研究领域内学术会议的主席/联合主席等。上述类型,几乎都是标志性人物的基本特征,这些人几乎就是对应学科领域的浪尖人物,也就是我们要追踪学习的人物。四、关注业内顶级会议虽然会议鱼龙混杂,但通过追踪标志性人物,基本也就能判断出会议的级别,一般来讲,会议有4年一届,2年一届一级1年一届的,越是间隔时间长,届次越多的会议,往往级别越高,担任或出席会议的人员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且出席人员符合上述标志性人物特点的,那么这些会议就应该密切追踪,最好能够有机会参会。此外,根据主办方的机构水平,也能间接判断出会议的层次。五、树立自己的学术标签综上所述,若是你的导师就是属于带有学术标签人物或者资深业内人员的话,那你就比较幸运了,因为,上述的内容,通过耳濡目染,你基本都能够了解到,而且还能了解到更多细节。但,大多数学生的导师往往不在上述标签范围中,因此,还需要自己多做调研,同时,尽快的通过系统的调研后,确立自己的学术标签,这将是跟随你一辈子的重要的标志,越早树立学术标签的科研工作者,也就越早走上正轨。
上个月,一则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其自杀的可能原因浮出水面:要求撤销出错论文,被导师拒绝。事件发生后,在这位陈同学提前设置好的一篇发给家人和朋友的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这样的信息:从上面的邮件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同学首先对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ISCA这件事感到非常愧疚;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在随后对论文又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完完全全成了一篇“说不通”的“糊弄论文”。迫于自己内心的谴责和忌惮于在学术圈名誉受毁,陈同学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陈同学这次“学术不端正”行为,其实并不能完全怪罪于陈同学。据陈同学身边的好友称:他并不是心胸狭隘经常想不开的人,导师给他的压力太大,是长期的、野蛮的,而且是动辄拿着开除或不毕业进行威胁的。——信源:美国中文网正是陈同学老师的不断咄咄逼人以及迫使其进行不道德的学术行为,才最终将陈同学逼上了寻短见的境地。而北美留学生还曾曝出:陈同学的老师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还曾拿出陈同学的“糊弄论文”进行讲述。在6月25号,《Science》则在官网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对“读博困难户”进行劝退的文章(文章题目: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章中提到目前美国1/4的工程类博士会选择不去读博士。而且读博之路困难重重,Science建议那些实在不想继续读博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你可能觉得,读博不就是上学吗?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看看下面Science的这段话你就知道了。Roughly a quarter of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D. students leave their graate program within the first 3 years, according to data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f Graate Schools. To some, that number is alarming—a problem to be solved. And in some cases, it may be—for example, if it’s e to harassment, discrimination, financial hardship, or other factors unrelated to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goals.在读博过程中,博士们可能遇到骚扰、歧视、经济困难以及其它一系列问题。更艰难的,是在科研期间遇到的无助、看不到尽头、以及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这些都使得博士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其实,如果能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一些良师益友,上面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一个人的科研之路遇上像陈同学遇到的那般老师,科研之路将更加变得举步维艰。可见,对于任何科研来说,一个靠谱的老师都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想要通过短期科研提升自己的背景,还是长期做科研,一个靠谱的老师不仅能够教给你知识,更能让你省去很多迈向目标的弯路。学长相信,对于大多数做科研或走上科研之路的人来说,大家起初都是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要什么的。然而,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逐渐在科研之路上迷失了自己;有的则遇到了良师益友,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坚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集思学院,也将陪伴热爱科研的你一直走下去!
凡是从事过科研经历的科学工作者,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历经课题选择、设计筹划、文献准备、科学实验、咨询合作和综合研究等步骤,最终撰写专题学术论文,以此来报告自己付出的严谨劳动,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阐释自己的科研思想,并通过在权威学术专刊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以证明自己的学术实力。对此,蓝译编译认为,在科研学术论文发表前应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宁缺毋滥,确保质量,莫要追求数量。一般认为,一篇高档次的学术文章要抵得上十几篇“垃圾”文章,这是一个有着广泛共识的结论。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真是抱定“为科学献身”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在每一个步骤上都付出诚实劳动,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以“垃圾”文章收场。而是要想方设法使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有一个好的归宿,达成业内“精品”。因此,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科学工作者从一开始就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在每一个程序步骤上都要释放“真意”,保证在求质量上做文章、下功夫。二、深钻细研,综合开发,切忌套装拆零。有些科学工作者学术论文很有建树,但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应付检查,而耍起小聪明,把本来是一个“好东西”的论文,却大卸八块、拆零展示。这样做,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当然,笔者无意追究这样做的真正缘由,但还是觉得应该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科学分配已取得的学术论文资源,不能为了偏私、小利、短视而使一个原本很好的东西面目全非。这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科学工作者的作风,也不应该是一个有志科学事业者的所为。三、诚实劳动,求真务实,禁止抄袭剽窃。定课题、立项目、搞科研,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用科学精神来约束自己。一旦下定决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就要保证思想行动受到科研规则的规范。而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发达了,看到别人“粘贴”、“复制”就起他意,不惜丧失职业道德、人格品质而眼红效仿、抄袭剽窃,这就失去了搞科学研究的真实意义,即使不搞科研也不能干这类事。一方面对原作者不尊重,另一方面,即使因此侥幸成名,其“前科”也将成为前途的累赘,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都在注视着你。四、瞄准前沿,创新实做,不要耍小聪明。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瞄准前沿和科研创新,能够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探寻出更加深邃的科研成果,然后据此撰写出质量一流的、更加前沿的学术论文。但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却为了体现自己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对文献了解得多”,对同行的参考文献该引的不引,不该引的乱引一堆,经常被内行的审稿人或编委一眼就拆穿,这很不好。常言说:文品如人品。做科研的同时也存在做人的课题。五、攻坚克难,执著探索,不该勉为其难。一个科学工作者重在为这种研究是有目的的研究,不是胡乱研究,只要秉公而做,当学术论文少的时候,也不要以为耻辱,过分自责,大可不必。因为在科研过程中,难免遇到与自己开展科研无关而与其他因素有关的阻碍因素。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着“不以文章论英雄”的说法,就是说,只要是出于真心开展科研的,所取得成型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改进都很了不起。相信,比较新的东西,一旦崭露头角就会产生不小的吸引力。
发表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是研究生在学期间业绩的主要体现,也是决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单位的级别和起始待遇的主要因素。发表又好又多的科技论文是大多数研究生的追求。但很多研究生虽然做出了科研成果,却因为写作水平与速度有限,不能将成果及时发表,因此,研究生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对此,赛恩斯编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要熟悉本领域的科研进展。科技论文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在讲述自己研究成果之前,要写引言,通过介绍目前已有工作,引用大量的文献,从而引出自己的科研工作。引言是科技论文写作最难的部分。攻破引言的写作难关需要学生平时要不断看文献,做到对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情况都很熟悉。而很多学生直到写引言的时候才去看文献,东拷贝西凑地写出了自己的引言,不仅花费很是很多时间,逻辑语言都很难过关。要想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速度,要事先把相关文献知识都储备在自己脑子里,不需要看任何文献,通过自己的语言与逻辑来写出引言部分,是引言写作的最高境界。二、要学习科技论文相关的软件,包括办公软件、作图软件等的使用。目前大多数文章投稿都是电子版在线投稿,论文最终要写在word里。虽然word是最基础的办公软件,但是不少学生第一次用word写论文的时候,一些功能都不知道,比如分档,加页码等。图是一篇科技论文的亮点。好的图表可以使科技论文大为增色。对于线图、二维图、三维图都用相应的作图软件。因此,要顺利地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还要学习与科技论文相关的软件。三、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不论通过公共课堂、课题组还是网络学习,学生在开始论文写作之前要完整地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在写作过程中,要将所学付之实践并总结针对自己的写作心得。有过写作经验的学生,依然要不断与他人交流写作经验,学习与反思,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直到写作不再成为影响论文发表速度的因素。四、要不断积累好的词句与图表。平时在看文献的时候,遇到好的表达方式、好的句子、好的讨论构架与好的图表,单独保存在一个文件里,不断积累。等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将合适的语句或作图方式用在自己的论文里。在不断学习与借鉴中,最终成为自己脑海里的知识,使写作水平最终提高。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蓝译认为,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要在学习、积累和交流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研究和探索中做文章,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而且撰写要恒、撰写要精、撰写要新。一般来说,写作科技论文从选题入手,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题方向与专业对口,筛选出符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勤于思考,注意积累,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为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2.选题要充分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如本课题研究已有的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及迫切程度,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课题来。3.选题时间适宜,选题要尽量早些,以便有充分的时间积累材料,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讨。4.课题难易、大小要适度。根据本人的专业基础和时间及其它相关因素,如资料条件、经费等,综合考查以选择大小适当的课题。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题目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论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深度。详细地占有资料,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有论点,资料贫乏而论据不足,就不能明确、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论点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了相当数量的资料,搞清在研题目的范围内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有哪些问题未曾提出。围绕这些问题收集了更大数量的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有关实验、试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有关会议,并索取相关资料。并在在图书馆检索、阅读、复制并索取或借阅有用资料。或通过一些电子资源平台取得有关科技文献进行研读。在选题过程中要形成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数据并整理分析后,应尽早整理成文,一篇科技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标题的大小应当根据论文的内容而定,既要概括全文内容,又要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当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语言要精炼、准确,英文摘要通常使用被动语态。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引言一般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等,简单来说就是从已知的研究现状、进展到未知的问题,再提出问题,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还需要陈述选择某个方案的理由,最后给出研究的结果和价值。引言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这样才能使论文逻辑严谨,前后照应。引言中不用插图列表和有关公式、结构式,避免使用夸大论文意义或炫耀自己的词语。对于理论性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用理论分析或计算分析来证明论文观点的正确。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定量地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方法上,常用举例、推理、反证、类比、对比、因果分析、归谬法等。在写作要求上,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科技论文的结果是整个论文最实际的东西,我们应当是客观地描述,一般不加任何讨论,主要是图表的集中。开始撰写论文时,各种结果都应该总结出来,然后根据需要去取舍结果的描述,当然也要注意层次之间的安排,按照条理性的要求分别描述。在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论的语言要精炼、准确。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文献要精选,应当是有必要的、最新的文献,而且要注意采用规范化的格式。其实,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