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8个平台让你融入世界科研圈大借口

这8个平台让你融入世界科研圈

能看到最新的论文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前沿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最新的想法在科学家之间私下的讨论中。借助网络平台架构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来自全球的科研人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研“圈子”。今天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向作者推荐8个当前比较流行的科研交流平台,此后也会陆续向作者推荐更多的类似平台,别“宅”在实验室,看过来,总有一款适合你。ResearchGatewww.researchgate.netResearchGate在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的文章中曾单独介绍过,被誉为“科学界的Facebook”,ResearchGate于2008年由三位科学家创建,在ResearchGate上,科学家可以分享科研成果、学术著作,并可随时查看关于研究成果的评论、下载和引用的统计数据,或者参加一些科研论坛和兴趣小组。目前ResearchGate是全免费运行,且禁止广告。该网站已经完成了3轮融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亦参与其中。LabRootswww.labroots.comLabRoots 是一个为科学家、医学专家、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创立的免费、自由的社交网络,通过该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相互学习和合作。LabRoots 会提供实时新闻、视频张贴功能、研究文献的使用和评论功能,甚至还有像 Facebook 一样的 “信息墙”。LabRoots 的最大特色是能够实现虚拟可视化交流,例如提供一个3D的虚拟场景进行科研交流,包括虚拟门厅、展厅和展台。ResearchCrossroadswww.researchcrossroads.org每个科学社交网络都有其特色,而ResearchCrossroads的特色是以基金为基础的科学家网络平台,围绕基金项目提供人员、机构和相关新闻情况。科研人员可通过它查询专题关键信息,包括提供资助的的历史。研究人员、近期项目等等。Journal of Brief Ideasbeta.briefideas.org未必所有科学家的idea都要写上一篇上千字的论文,Journal of Brief Ideas便是有别于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网站,来自全球科研人员的科学思想可在此呈现,它可接受200或更少单词的文章,且有有DOI、题目等信息要素,可做参考文献被引用,不采用同行评议,仅采用发表后评议,减少了发表周期。这让许多不适合发表或不符合期刊标准的简短研究思路和结果得以发表出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Academiawww.academia.eAcademia.e是美国一个学术性社交网站,专门供科研人员使用,这些人员可以在网站上相互间免费分享和查看各自最新的科研论文,将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目前网站已经有接近200万用户,每天大约有4000新用户加入。Academia.e帮助学者更好的呈现自己最好的工作成就,学者们现在可以按领域将自己的研究分成不同的部分,如发表过的论文、草稿、书评、会议报告等,展示在个人档案中,同时可以跟踪分析这些内容的阅读者与关注自己的人。GlobalEventListwww.globaleventslist.elsevier.com全球的科学活动列表网站由 Elsevier创建,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和医学活动的地点、时间、主题内容等内容提供给学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并借此建立科学间的关系。 学者通过该网站可快速的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活动,并可通过它获取详细的活动信息,学者可通过添加科研兴趣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当然,活动组织者也可以为您的活动创建一个编辑页面,包括活动关键细节、说明、地点、演讲者、社交媒体链接以及多媒体内容,当然,成功发布前需要官方的审批。InnoCentivewww.innocentive.comInnoCentive是众包创新研究平台的开创者,类似于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知识付费”模式,它让宅在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走出来,参与一些创新项目,并从中获得收益。InnoCentive网站创建于2001年,仅在08年,就有超过300万美元的奖项颁发给了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破题者。除了大公司,现在也有许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他们把自己公司最头疼的研发难题抛到网站上,等待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高手来破译。其中的另外一方称为“解决者”(Solver),目前有来自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165,000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难题破解。聪明的你还等什么?Kagglewww.kaggle.com游走于数据科学、AI、机器学习三界的小伙伴对Kaggle估计并不陌生,它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数据科学竞赛平台,专注于举办数据科学周边的线上竞赛。它吸引了大量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开发者的参与,为各类现实中的商业难题开发基于数据的算法解决方案。竞赛的获胜者、领先者,在收获对方公司提供的优厚报酬之外,还将引起业内科技巨头的注意,获得各路 HR 青睐,为自己的职业道路铺上红地毯。该平台即便是面对初学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借此组队交流提高科学水平。2017年,Kaggle被谷歌收购。

审时

世卫再次举办新冠全球科研论坛 显示全球科学界努力团结抗疫

新华社日内瓦7月2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二次新冠全球科研论坛2日闭幕。为期两天的论坛通过网上讨论的形式,汇集了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0名新冠研究人员和专家,免费分享了研究方法和原始数据,显示了全球科学界团结抗疫的努力。世卫组织在论坛闭幕后发布的公报中指出,所有开展新冠试验的主要研究机构都分享了试验数据,以加快研究进程和实施应对方案。会议评估了世卫组织领导的“团结试验”和其他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潜在治疗药物试验的最新数据,其中包括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以及地塞米松。专家们一致认为,针对新冠感染的不同阶段需要开展更多的试验,测试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血栓药物以及联合疗法等效果。此外,会议还分析了来自不同开发者的15种疫苗试验设计,以及开展扎实的试验以评估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标准。与会者们指出,迄今,大多数国际资助的研究项目都有利于高收入国家,只有极少数资助针对中、低收入国家,这凸显了世卫组织“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对加快开发和公平分配新冠应对工具的重要性。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全球已共享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超过6万个,这有助于通过追踪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回溯研究最初病例起源于哪些地区,同时也有利于研发疫苗。这一共享机制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流行起到示范作用。世卫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曾于2月举办首次新冠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当时确定了有关新冠疫情的多个优先研究领域等。世卫组织称这有助于搭建一个高水平的讨论平台,以在战略方向上达成共识,促进科学合作,避免研究内容重复,集中力量优质高效地解决问题。

百步一饮

又一家科研单位专门为青年学者打造学术论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近日专门为青年学者打造学术论坛,举办了研究中心首届青年论坛,吸引国内30余家科研单位的数十位青年学者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专门出席论坛,为青年学者“站台”。论坛上,与会青年学者围绕“热电材料与器件”“介观电子器件与量子输运”两个方向进行学术交流。8位青年学者分别从无机柔性半导体、石墨烯、热电材料性能优化、人工DNA自组装的精准纳米调控、碳纳米管超快电子源等方面作大会报告,为与会代表提供一场学术盛宴。据介绍,举办青年论坛是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围绕材料科技创新及学科交叉研究,搭建面向海内外青年科学家的学术及技术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将定期邀请材料领域或与材料交叉融合密切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深化合作。(教育科学部编辑)

吉藏

探索科技创新最前沿!2020中关村论坛之全球科研机构首脑论坛

探讨未来科技前沿分析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助力科研成果转化2020中关村论坛全球科研机构首脑论坛邀请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首脑分享各国科技创新经验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全球科研机构首脑论坛时 间9月18日 8:00-18:10地 点中科院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科院北京市政府“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承办单位“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 论坛议程欢迎词 主旨演讲 白春礼 中科院院长、ANSO主席 题目:携手推进全球科技合作 玛西娅·麦克纳特 Marcia McNutt 美国科学院院长 题目:不断变化研究环境驱动下的美国创新 尼西亚·维罗妮卡·特里达德·利马 Nisia Vernica Trindade Lima 巴西奥兹瓦尔多菲尔科鲁兹基金会主席 恩里奥·维瓦尔迪·维哈 Ennio A. Vivaldi V 智利大学校长 题目:跨学科研究的需求,全球合作和社会承诺的新动力 自由讨论 主持人:曹京华 主旨演讲 主持人 :李寅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 Alexander Sergeev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 安东·塞林格 Anton Zeilinger 奥地利科学院院长 哈桑·曼达尔 Hasan Mandal 土耳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主席 题目:用以共创为基础的合作应对人类挑战,从疫情视角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 白木泽佳子 Yoshiko Shirokizawa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副主席 普拉西特·帕里塔庞加伦皮姆Prasit Palittapongarnpim 泰国科技发展署副主席 题目:泰国在基因组学方面的投入 自由讨论 主持人:李寅 结束语:白春礼院长 ※ 注:以论坛当天实际安排为准

二度梅

“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云端”举办学术论坛

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4月26日消息,新冠疫情期间,为避免人群聚集造成疫情扩散,诸多展览、会议等大型活动宣布延期举行或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学术界而言,每年往返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是促进领域内科研人员交流、推进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方式。而这些学术活动的取消,也在迫使科研界寻找新的方式交流科研成果,以避免研究工作陷入停滞。4月25-26日这个周末,一场在“云端”举办的学术论坛——“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在线学术论坛引发了诸多科研人员的兴趣。这场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外化学、材料、能源、环境等物质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专家俞书宏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专家施剑林院士等,他们利用线上平台与物质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交流,两天的论坛参加人数超过万人。这场“云端”学术论坛不但设有专家演讲环节,主办方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的编辑们还与观众面对面,实时解答直播间中观众提出的问题。活动互动性强,观众如亲临学术论坛现场。参加学术论坛的老师和同学纷纷表示,在疫情期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听讲座,并与同行交流,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受益匪浅。此次“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的活动形式丰富,除了周末举办的“云端”学术论坛之外,主办方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还通过线上的形式征集优秀的学术海报作品。作品经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编辑团队评选,根据海报的科学性、创新性等因素综合筛选出6篇优秀海报。来自天津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海内外科研机构的6位参赛海报获奖,海报作者在获得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每人1000元的奖金。26日下午,获奖海报作者先后通过本次云端论坛,在线分享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海报作者表示,这种线上交流的方式更具效率,他们通过线上的海报展示了解到了该领域研究进展,学习了优秀同行的研究方法,通过主办方创建的互动微信群直接与其他研究者建立了联系,以便今后更密切的交流甚至合作。本次海报征集活动还举行了网络投票,搭建线上平台进行海报展示,超过6万人投票,选出了6份最受欢迎的高票海报,海报作者可以获得精美纪念品。这场“云端”学术论坛由世界领先的全科学领域出版机构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主办,旗下物质科学期刊Chem, Joule, Matter, One Earth, iScience和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共同参与,初衷即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为全球的科研工作者搭建平台,增进学术交流,共促学术进步。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于1974年创办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旗舰期刊Cell(《细胞》),经过40余年发展,如今旗下已经拥有近50本期刊,跨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和医学等全科学领域。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搭建各种学术交流平台,为世界范围的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与行业内顶级科学家交流互动的机会。除了本次的“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其主办的Cell Symposia(细胞学术专题研讨会)每年会在世界各地举行,邀请全球各科研领域最优秀的研究者发表演讲,该活动已成为促进世界范围内科研交流必不可少的重量级活动之一。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此次“云端”学术论坛的成功,也许会成为未来学术交流的一种新模式。

夫三子者

2020营养科研基金创新论坛在京召开

12月5日~6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聚菁汇营 智启新程”—2020营养科研基金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重点围绕营养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应用转化等内容与信息,构建科学家之间、科学界与产业界、产业界之间高效交流、携手合作的平台,共同推进营养人才、营养学科与营养事业的发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从2003年设立以来,已累计支持了230个项目,发放的各类科研基金资助总额达到5600万元;支持的学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科研机构,其中青年学者比例高达90%,为营养界出人才、出思想、出成果贡献了智慧。专家分享营养领域科研创新成果论坛上,不仅有国内专家带来战略报告和研究主题报告,还有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学者线上报告,共同探讨各自发现和学科发展。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营养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孙长颢教授从营养学发展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角度分享了精彩内容,通过回望现代营养学发展的历程,吸取营养学重大发现的精华,提出了解决当下营养学主要矛盾的方法。此外,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凌文华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等专家也进行了分享。多项营养科研基金评审结果发布在创新论坛上,发布了第二期全民营养科研基金。本年度基金招标聚焦在营养与免疫等方向,主要通过以膳食为基础如谷物、油脂和包括大豆蛋白的豆类食物来干预,观察其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论坛上还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营养学会3项科研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其中中国营养学会-明月海藻营养健康基金支持了6个项目,其重点支持海藻营养与健康、健康产品开发与功效验证、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健康科学调研、科普宣传等领域,开展基础、应用、公共营养等方面的研究。中国营养学会-振东国人体质与健康研究基金支持了13个项目,主要资助中国不同人群体质与营养、健康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贫困地区营养改善研究。中国营养学会-飞鹤体质营养与健康研究基金金支持了6个项目,主要支持与中国人体质、营养与健康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营养学及健康知识宣教等项目。三合一创新模式助力健康食品及农产品产业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学术团体在团结凝聚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作用,12月6日上午,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发挥各自学术和科研优势,就学会团体标准与检科院食品农产品高端品质认证创新(研发)孵化基地进行合作签约,通过“团标+平台+认证”三合一创新模式,对相关标准进行孵化试点,规范引导、助力营养健康食品及农产品产业发展。双方的战略合作旨在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通过“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等即将启动的质量认证试点,以双方学术、科研优势助力优质食品供给、农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会议还就三合一模式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报告,在这个合作模式下,学会发挥技术和专家智库优势,中国检科院发挥高品基地项目经验,结合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服务优势,实现团体标准的有效实施和消费者有效识别。【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迷阳迷阳

中国科研学者科研论文会受歧视?网友:同行审议,自己都看不下去

中国科研学者很难发表高影响论文中国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最近在国内某科研知名网站发表一篇《中国科研学者遭受歧视的文章》,文章列举了同样质量文章,海外学者可以直接登录CNS主刊,而中国科研学者只能降级发表,这也是为何国内很多科研教授要和海外高校实验室共同发表论文的原因,因为只要有海外科研机构作为共同通讯单位,优秀的科研结果就可能被高影响期刊所接受,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欧美科研圈固有的歧视,还有很多中国国内不严谨科研圈的历史积累问题,从某知名期刊由于收录大量中国科研学者造假的论文被踢出SCI杂志,到韩春雨事件引发的全球科研圈的质疑,很多海外大牛在接收到中国科研学者的论文后,对于太好的数据结果,都会产生疑问,毕竟审稿人也需要对论文负责,如果是审稿人不太熟悉的领域,那么这篇太好科研数据的论文就会被拒稿,只有论文正好遇到该领域的学者,论文才有可能被推荐。由于中国存在大量职称需求,海外出现很多针对中国学者开放的期刊杂志,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科研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打破歧视,需要自身努力2019年7月中旬,中国科研学者一周之内发表了6篇CNS主刊论文,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老校长曹雪涛院士为南开大学贡献一篇主刊论文,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science》、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nature》,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篇《cell》,凸显出目前中国科研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向,在2000年左右,全中国所有科研机构,每年才能发表1~2篇CNS主刊论文,而2019年的7月,一周内中国科研学者就贡献了6篇CNS主刊论文,想要发表一篇CNS主刊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而且科研结果必须新颖具有创新性,说明了随着国内高端科研人才的不断增加,中国科研有实力做到从0到1的突破!低质学术论文造假惩罚不够严厉量变可以产生质变,但是就像施一公在政协会上的发言一样,中国科研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是他可以想到的,但是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然而在具体分析数据时,却发现中国的科研论文质量很低质,很多论文都是为了发文而发,高质量的高引论文数量比例并不多,只要在科研论坛中,各种论文代发表的小广告四处泛滥,特别是一些为了职称而努力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发表低质论文,甚至不惜数据造假,一位网友留言到:“我看过同行的几篇论文,数据从头到尾一直在造假,看的我一直暗想这个人好大胆”还有网友留言,因为国内对造假惩罚不够,学术造假的成本很低,但是收益却很高,韩春雨可以领河北省和河北科技大学拨款2亿元建设科研平台,多篇的抄袭论文可以让南京大学404青年教授评为长江学者!

能辩诸物

2020营养科研基金创新论坛在京举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2月16日北京讯 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2020营养科研基金创新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重点围绕营养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应用转化等内容与信息,构建科学家之间、科学界与产业界、产业界间交流、携手合作的平台,共同推进营养人才、营养学科与营养事业的发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2003年设立以来,累计支持230个项目,发放的各类科研基金资助总额5600万元;支持的学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科研机构,其中青年学者比例高达90%。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带来战略报告和研究主题报告,探讨各自发现和学科发展。杨月欣发布报告《营养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之我见》,从推动科技共同体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投入引出了营养研究未来的四个总体战略,及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营养研究、膳食模式和时序对健康益处和作用机制、营养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临床营养和疗效评估、膳食行为学和饮食文化研究等五个方面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带来了《多组学为基础的精准营养研究》。其研究团队通过在前瞻性营养流行病学队列中结合多组学等先进手段,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上千种与膳食摄入、营养代谢、环境暴露和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在创新论坛上,发布了第二期全民营养科研基金。基金旨在通过支持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营养效益的临床研究以及科技扶贫,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升我国营养科研原始创新能力。本年度基金招标聚焦在营养与免疫等方向,主要通过以膳食为基础如谷物、油脂和包括大豆蛋白的豆类食物来干预,观察其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据悉,为进一步发挥学术团体在团结凝聚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发挥各自学术和科研优势,就学会团体标准与检科院食品农产品高端品质认证创新(研发)孵化基地进行合作签约,通过“ 团标+平台+认证”三合一创新模式,对相关标准进行孵化试点,规范引导、助力营养健康食品及农产品产业发展。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专诸

中国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在三亚举行

冬日三亚温暖如春,处处生机勃勃。12月5日至6日,中国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在三亚举办。5日,与会嘉宾深入三亚考察调研,并开展主题演讲和高峰对话。当天上午,与会嘉宾分为两组,分别前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南山港、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三亚中央商务区、吉阳区博后村考察调研。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嘉宾们参观了科技城规划展示中心,了解崖州湾科技城建设的背景、历史使命,以及海南省、三亚市出台的系列引智政策。随后,大家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参观考察。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5月。研究院以“深海”和“热带”(南繁水产育种)为重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地域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热带深海研究中心。在南山港,嘉宾们听取了南山港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机器运转,工人们正忙碌施工。该基地相关人员介绍,基地的发展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今年5月份,基地还实现了“零突破”,成功完成首单科研用作物种子进境业务。在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展厅,嘉宾们观看了三亚CBD宣传片,并听讲解员介绍了解了园区体制机制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情况。在吉阳区博后村,看到一栋栋风格新潮的民宿成为独特风景,点缀在山海椰林间,嘉宾们纷纷为之点赞。在博后村美丽的哎岬湖畔“小康石”旁,嘉宾们不停拍照留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重要嘱托刻在石上、镌于心间,蕴含着博后村民对生活的更多美好期盼,也激励着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当天下午,中国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举行嘉宾主题演讲和高峰对话,业内专家的《以新机制适应科研变革》《度量未来》《信息高铁:创造数字经济新时代》《现代院所管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等主题演讲,分别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计量量子化变革、数字经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方向,为论坛带来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高峰对话环节,18位专家交流真知灼见,观点碰撞擦亮智慧火花,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本届论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南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指导,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论坛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搭建高端人才合作交流的创新平台。12月6日将举行论坛致辞、对新批准设立的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授牌、项目签约、嘉宾主题演讲等活动。本届论坛邀请中央及地方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及其技术研发中心、重点高校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400余人参会。来源:三亚日报

隔世情

学术论坛谋发展青年教师共成长

学术论坛谋发展青年教师共成长——静海四中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顺利举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育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大背景大趋势下,青年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新一代的培养对象,学校体现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成长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青年教师关注并开展学科教研,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我校于2020年6月18日下午在高三楼录播室举行静海四中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本次比赛由教科室张卫东书记主持,评委由张卫东书记、杨斌主任、镇原张帆主任、镇原赵立文主任、姜欣老师、李晶老师、付乐萍老师和刘晓敏老师担任,王粲、刘婉卿、边永洁、井妍、康泽伟、岳媛媛、郑焕焕、张晓瞳、张君妍、张乐乐、张议心、党俊秀、张钰、秦雯共14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学术论坛开始前,张立新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鼓励参赛教师积极发挥,展示风采,并就本次论坛对青年教师提出要求和厚望。之后张卫东书记就相关事项和论坛规则向各位评委老师和参赛选手做了解说。接下来,参赛教师就自己的参赛作品以PPT的形式进行解说,各自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我校14位青年教师围绕主题,有感而发,从学校管理、教书育人、特色课程等多方面交流思想,分享方法。论坛内容精彩纷呈,获得领导高度重视与评价,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指示。通过统计评委老师的打分,并经过严格审定,王粲获得此次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一等奖,刘婉卿、张晓瞳获得二等奖,秦雯、张议心、张君妍、康泽伟获得三等奖,党俊秀、岳媛媛、张乐乐、边永洁、郑焕焕、张钰、井妍获得优秀奖。论坛最后,张卫东书记作了总结性发言。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本次学术论坛,不但增进了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而且能够开拓视野,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