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科研者:真的很难贾晋蜀

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科研者:真的很难

近期,考研很火热,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的研究方向下手了吗?开始“夺命”三连问了吗?其实也不足为奇,科研内容大部分时候是和日常生活脱节的,事实上完全没有可能直接几句话就能给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讲明白非常前沿的科研细节。这个时候科普就会变得非常重要。科研就像一个圈,更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风景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是神一般的雷同,由于科研工作者工作性质比较「高精尖」,与一般人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想象,科研者的朋友们总会问出一些让科研者难以接招的“神仙问题”,让我们来细数一下五花八门的神仙问题吧——最戳科研者心窝的三大问题1. 你的研究是啥?2. 你怎么跟家人朋友解释你的研究是什么?3. 所以,他们觉得你的研究是啥?来自一个科研学者的神奇“遭遇”:一科研者是从事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作用原理,为临床用药提着理论依据,总而言是往生物医学药剂学方向的,关于平时服用的不同药物,片子、胶囊、口服液、注射液等,跟他们娓娓道来时,换来的只是:“哦,原来是卖药的”。其实,类似于像这些扎心的回答真的是大有存在的,例如:从事园艺研究方向的,他们会觉得你是种菜种树种花的;食品科学研究方面的,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做饭弄吃的,并且在你表示不会的时候质问你“不是学食品的吗”。真心的说一句科研者们实在是太难了。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对于付出心血的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继续下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来自一个科研者的内心独白:我每天都是重复着单调的实验,除了工作,平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对于科研者来说简直就是天赐恩惠,只能是一整天24小时实验室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数据,甚至连正点吃三餐都保证不了。搞科研时间长了,不去实验室都会觉得心里空荡荡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人会问:既然是这样枯燥无味那是什么支撑我们在做科研,平心而论真的有兴趣吗?为了生计吗?当然两者都不是,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习惯。虽然学术界也并不清白,但在这里能够跟世界上最纯粹的人做朋友,谈论的都是知识。经过一个月甚至几个的努力,自己的实验成功,这种欣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总之,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只有你不问一些“伤心”的问题,我们还是好朋友。注:本文为AEIC学术交流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

敢不虚心

科研不香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缪老师说有50%的博士毕业后都不会从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个成语解释了这一现实问题:羊肠小道、养家糊口、望而却步和畸重畸轻,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对科研更有兴趣和动力,更加专业的知识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发挥用武之地,虽然博士毕业生毕业后放弃科研路线并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样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印象,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在逃离科研。对此问题,某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这样说:你说科研有啥好,辛辛苦苦三四年,论文没发人先老,数据不出又白搞。宿舍冰冷又无趣,隔壁灯红又酒绿,不要和我谈恋爱,女友不如我的手。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我为祖国做贡献,哪有心思当舔狗。平时起得比鸡早,心情焦虑睡不着,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早已是旧货。悲痛三日郁寡欢,无可奈何重头干,熬夜掉发写论文,字斟句酌脑袋疼。苦熬一年出大作,差点成为范进辈,满怀信心投了搞,之后再也无音信。站上天台思人生,到底哪儿没做好,大惑不解问前辈,一语中的让人愤。原来发稿要熟人,奈何一介穷书生,只好兼职挣点钱,去见编辑陪笑颜。夜里想着早毕业,当个老师真清闲,奈何如今骑上虎,下不得也上不得。论文还得照样肝,讲课学习团团转,工资奖金够糊口,商场永远是过客。若是埋首做科研,吃饭穿衣哪来钱,我今科研路上行,劝君科研路前停。先把生活打理好,博士不能光吃草,科研也要看运气,单纯努力不得行。有人说这首打油诗读着读着就哭了,这背后是多少科研人的失眠抑郁白头脱发,所谓是“科研成果不兑现,地位不如一条狗”,下面再来看看缪老师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评价:1、羊肠小道博士是公认为博学的群体,博学体现在他在某一领域所钻研的深度,但同时博士也是”无知“的,”无知“体现在任凭他怎么勤奋努力也无法企及他所研究领域的知识的边界,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选择了知识的深度就意味着要放弃知识的宽度。在狭窄的领域想要有新的进展有时候光靠努力是成功不了的,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绝望,在这种绝望下有人会选择放弃……2、养家糊口大部分博士读完都已经是30岁左右的年纪了,博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需要花钱,然而科研的生活和积累物质的目标从一定层面讲就是矛盾的,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的黄金阶段,而且这个时候父母也开始步入了老年,所以在经济压力最大的年龄搞科研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的,除此之外科研的成功概率较低,很多时候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投入产出比也很低。3、望而却步有些人在读博前信誓旦旦,满怀信心,决心要成为科研大牛,研究出成果报效祖国,促进社会发展,对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人读博后都会感到痛苦、折磨,如果没有坚韧的耐力是很难坚持到毕业的,久而久之,好奇心和毅力都会受到巨大的考验。4、畸重畸轻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不但需要适合的光照还需要充足的养分,想让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科研,首先需要健康健全的大环境支持,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科研大环境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用一位北大博士生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对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还停留在谈情怀的时代。我们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大多集中在论文产出的情况上,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要在论文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大多人眼里,读到博士不搞科研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其实这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博士的一种道德绑架,就像有人说都读到初三了不上高中你对得起父母多年来的付出吗?先不说有没有足够的能力,首先要有适不适合一说。对于部分博士来说,离开学术圈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是重生。

高银

科研不香吗?为什么50%的博士毕业后不做科研,四个成语揭示真相

中国有接近3000所大学,平均每10所大学里面就有1所拥有博士授予权。全国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毕业后进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学继续做科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一:羊肠小道博士是博学的,博学体现他专注研究的某个领域的知识深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博士也是“无知”的,“无知”体现在他研究的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的广度。博学是绝对的,“无知”是相对的。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有些时候深度和广度你只能择一而从之。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想要研究出一定的创新科研成果,有时候百般努力也无法成功,甚至让人感到绝望。绝望之下选择放弃,似乎也可以理解吧?原因二:养家糊口博士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想生活就要有物质基础。抛开那些十几岁就能读博士的天才不说,普通人读到博士毕业,怎么着也得30岁左右。30岁左右是什么年龄?成家立业、养育小孩的黄金年龄,而且父母也基本开始步入老年。这个年龄刚好是经济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科研工作很多时候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科研成功的概率低,投入产出比在刚起步的时候也并不算高,进入企业就职或者是创业,获得的经济回报可能更高。多赚点钱,养家糊口,似乎也无可厚非吧?毕竟除了博士之外,他们也是别人的子女,也是别人的配偶,也是别人的父母啊。原因三:望而却步很多人在报考博士之前,对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科研大牛,做出成果报效国家,甚至能够改变世界。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即便你满腔热血做科研,也可能面临外部环境的挤压,从而不得不接受某种现实,甚至向现实妥协。刚才说过,做科研产生结果是比较难的,而且投入产出比低。你去问一下身边的博士,很少有人会觉得博士阶段的学习不痛苦,不折磨,不需要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好奇心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消退,顽强的毅力在重复加班中大打折扣。攻读博士并不适合每个人,没有继续做科研的欲望从而选择退出,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吧?原因四:畸重畸轻想要让植物生长茂盛,培育植物的土壤就一定要营养丰富,再配以阳光雨露。想要让人才更多地投身于科研,那科研环境就必须要健康。但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科研环境还算不上优秀。制约科研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评价导向和师生关系。评价导向方面,我们现在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多数集中在论文产出。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论文上,这也导致很多导师抽不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师生关系方面,由于学生是否可以毕业,导师握有超强的话语权。所以很多情况下,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反而更像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高投入,低产出,有时候还要忍受部分导师并不友好的待人接物方式,成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痛。在我们普通人眼里,读到博士不从事科研工作是一种浪费,但我们是否真的从博士们的角度出发,思考过他们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呢?如果你面临与他们同样的困难,你是否会继续无怨无悔地选择科研工作呢?对于博士毕业不做科研,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关注我,帮你带好家中神兽,助你规划锦绣前程。

大人无己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工作了,是科研很难吗?

社会浮躁,搞科研投入多,成果出来的慢,转化为实际产品更慢,与国外成熟的科研系统而言,没有任何竞争力。记得以前经常有人说我们80后是浮躁的一代,可现在你看看,那些搞房地产的哪个不是已经秃顶的50后,60后,这就是浮躁的社会,人们习惯干不费力,回报高而且快的工作。现在考博就是为了文凭而已,想出来凭借着博士学位找一个离家近,待遇高,还不苦的工作,有几个是为了科研的,结果毕了业发现根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一线觉得苦,轻松的工资低,赚钱的离家远,怎么都配不上博士这个学位,我哥现在在大学当老师都觉得苦,这种苦包括了工作环境,工资,工作氛围等等,又去北京某个研究所做博士后了,30好几了,一点都不想上班,就想找那种位高活轻离家近的工作。大多数人读博很盲目。除了僧多粥少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读博的打开方式也不对,哪怕读博面试时口口声声说喜欢做科研,却说不出要做什么科研,为何喜欢。很多人觉得大学老师轻松,读博是为了当大学老师;有的是找不到工作,想通过读博转移就业压力;还有人觉得读博可以刷学历,为了镀金读博。这些人,并不热爱科研,读完博士后离开科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国外读博士的基本都是喜欢做科研的人,国内不一样。国内主要是为了博士文凭,文凭拿到了,就不想做科研了。还有高校目前的评价机制就是发论文,能否做出实际的可以用在工业上的东西很少。很多教授论文一大堆,可是让他做个实际的设备做不出来,其实水平也很一般。博士等高端人才就业市场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有着特殊重要之作用。经济发展是个动态指标,在和平环境下,如果政策得当,必然会不断向上增长。所以,社会必须在高端人才供给上,保持一定的储备。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储备就会体现为一定的,高端人才的过剩,这种过剩,会在科研教育投入不断增长,提供之相应岗位增加得以缓解。

摸错骨

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用吗?听听一名毕业生的感受

这几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到后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后来的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似乎参与科研类的课题任务,几乎成为每一个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任务以外的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学习任务了。因此很多本科生听上届学生讲的经验后,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都去找一些老师,想加入他们的研究课题中去,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喜欢,而是看着周围有同学这么做了,如果自己不去这么做的话,似乎就是落后的,不要求上进的表现。往往是处于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自己稀里糊涂就去找老师,说自己很想加入到老师的课题中学习知识。等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兴趣,虎头蛇尾的事情频频发生。还有的同学参与老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以此挂名,加分赚奖学金,当拿到奖学金后,老师再也找不到这些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完成科研课题往往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完成,尤其是实验部分,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老师完成,因此,老师也喜欢一些同学参加到课题中来,完成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来参与自己的实验,因此就需要找部分本科生来帮忙做实验。因此,老师找学生做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内容,而并不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到底要不要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呢?下面塔主就讲讲自己的看法:如果参与,要想清楚参与目的塔主建议大家,当你决定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或者是自己就喜欢做做研究的话,那么建议你把整个参与课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帮老师做好这个事。如果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是因为别人参与了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至少保证看起来很努力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因为这些目的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做研究,或者说是索取式的参加,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你和老师而言,都很难受,而且最终的效果也不好。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老师对学生培养方面来说,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的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让学生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不参与,这样即使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要随便找几个学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自己干活,这样最终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有进步,也不能让自己的课题高质量完成。以上就是塔主对大学生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是出则存

线上科研-学路漫漫,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上个月,一则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其自杀的可能原因浮出水面:要求撤销出错论文,被导师拒绝。事件发生后,在这位陈同学提前设置好的一篇发给家人和朋友的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这样的信息:从上面的邮件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同学首先对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ISCA这件事感到非常愧疚;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在随后对论文又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完完全全成了一篇“说不通”的“糊弄论文”。迫于自己内心的谴责和忌惮于在学术圈名誉受毁,陈同学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陈同学这次“学术不端正”行为,其实并不能完全怪罪于陈同学。据陈同学身边的好友称:他并不是心胸狭隘经常想不开的人,导师给他的压力太大,是长期的、野蛮的,而且是动辄拿着开除或不毕业进行威胁的。——信源:美国中文网正是陈同学老师的不断咄咄逼人以及迫使其进行不道德的学术行为,才最终将陈同学逼上了寻短见的境地。而北美留学生还曾曝出:陈同学的老师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还曾拿出陈同学的“糊弄论文”进行讲述。在6月25号,《Science》则在官网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对“读博困难户”进行劝退的文章(文章题目: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章中提到目前美国1/4的工程类博士会选择不去读博士。而且读博之路困难重重,Science建议那些实在不想继续读博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你可能觉得,读博不就是上学吗?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看看下面Science的这段话你就知道了。Roughly a quarter of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D. students leave their graate program within the first 3 years, according to data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f Graate Schools. To some, that number is alarming—a problem to be solved. And in some cases, it may be—for example, if it’s e to harassment, discrimination, financial hardship, or other factors unrelated to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goals.在读博过程中,博士们可能遇到骚扰、歧视、经济困难以及其它一系列问题。更艰难的,是在科研期间遇到的无助、看不到尽头、以及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这些都使得博士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其实,如果能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一些良师益友,上面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一个人的科研之路遇上像陈同学遇到的那般老师,科研之路将更加变得举步维艰。可见,对于任何科研来说,一个靠谱的老师都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想要通过短期科研提升自己的背景,还是长期做科研,一个靠谱的老师不仅能够教给你知识,更能让你省去很多迈向目标的弯路。学长相信,对于大多数做科研或走上科研之路的人来说,大家起初都是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要什么的。然而,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逐渐在科研之路上迷失了自己;有的则遇到了良师益友,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坚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集思学院,也将陪伴热爱科研的你一直走下去!

四时不至

搞科研如挖坑,师兄师姐们踩过的那些坑……

依稀还记得当年许诺投身科研,想要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没想到科学家没当成,成了一名“挖坑”小能手。回想本科期间,我的梦想是将来可以自己做做实验养养细胞,而如今,天天做实验做到吐,论文还发不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只想平平安安毕业而已!然而,想要如期顺利毕业可没那么简单,读研读博期间的那些坑,可能每个背后都是延期毕业的教训,所以,对于搞科研的我们来说,要想平安毕业,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这可是师兄师姐们的一部血泪史,请大家一定要牢记!一,研究方向的选择可能你一年级时认真上课门门考高分,然后发现读研阶段不再看考试成绩、而是看论文,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大家在一开始选研究方向的时候,一定全面考虑,方向错误,万劫不复!1,如果选一个容易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研究方向,有可能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哦;2,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研究方向,可能会发不出SCI论文,然后没办法如期毕业;3,有些同学自己没有选研究方向,而是被导师指定了一个做实验的研究方向,那你就有可能被要求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发论文遥遥无期。二,导师的选择读博读研期间,一个好的导师太重要了,导师可能直接与你今后的人生走向有重大关联,师兄师姐表示:遇到一个不靠谱的导师,你的科研之路只怕要搁浅。1,有可能遇到从来不指导科研的导师,天天不见人影,每次组会还不停问进展要结果。2,有些导师是妥妥的工作狂,要求学生一周7天都要泡实验室。3,遇到“抠门”压成本的导师,那你每月能领到补贴有可能是全院倒数第一。4,小心那些开“夫妻店”的导师,有可能你一个劳动力被当两个使。至于导师经常出差,没时间帮自己修改论文什么的,太常见了,所以,大家在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充分沟通,多方了解!三,写论文的那些坑有些同学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发论文上,然后,毕业之后发现,要靠相亲才能找到另一半......但是,论文还是要写的,师兄师姐就踩过这些大坑奉上:1,实在发不出SCI,然后被导师说工作做的不够,然后就被延期。2,发了几篇的SCI论文,导师觉得太适合搞科研了,延期!(你是魔鬼么)3,论文已经熬夜修改了十几遍,导师说选题创新性还不够,不让投出去。4,写好的论文终于投了出去,然后没有审稿人愿意审。5,论文被审稿人审了足足7个月,中间毫无消息,然后突然来了意见,拒稿。6,论文查重时,系统发现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是抄袭的。(别笑,真的有)7,一不小心电脑硬盘出问题,写了四个月的毕业论文和多年数据全都没了!8,博士六年级了,还没有发出第一篇SCI,而且还是单身狗(太惨了...)四,实习的那些坑1,读研期间没有去外面找公司实习,然后,发现找工作时0经验没优势。2,读研期间去找公司实习了,然后导师觉得自己没有把时间花在做实验写论文上很不高兴。3,读完研后找开始找实习工作,发现还不如本科毕业就找工作,因为工资是一样一样的。4,认真努力的发论文,实习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个心仪工作,然后发现收入只够养家糊口。以上种种,都是已经经历过的师兄师姐们的血泪教训史,搞科研不容易,顺顺利利尚且难以出成果,更何况一路上还有各种大坑,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就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坑填好。牢记经验教训,顺利毕业不是梦!Elabscience双十二惊喜之旅,让你的科研之路更加平坦!Elabscience专注于各种免疫检测类试剂,做实验所需要的各种抗体、ELISA试剂盒、生化试剂盒、标记试剂盒和其它相关试剂应有尽有,2018岁末最后一次狂欢来临,赶紧抓住机会,来一场惊喜之旅吧!还在等什么,这个最佳的攒经验机会,你get到了吗?

动物园

90个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科研之弊藏在其中吗?

90个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科研之弊藏在其中吗?中科院官网今天发布消息说,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这就是国家成立调查组去调查九十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事件。那么,调查什么?关于这个事件,目前众说纷纭。有的说,导火索是院方领导换了保安,导致该所科研人员受到了很大刺激。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不过,只要用常识去推理,我们都会知道,仅仅是保安问题,不大可能让90个科研人员集体辞职。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有的人说,是因为该所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外面成立了公司,进行挖角。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90多个人可以不要编制,集体掉头就走呢。这里面肯定还有研究所本身的原因。否则不管是谁都挖不动。现在我们中国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我们国家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但是我们的科技成果,我们的科研效率,在全世界仍然是比较尴尬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当我们社会的官僚习气延伸到科研领域的时候,产生的无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有时是让人窒息的。6月17日,该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所长吴宜灿强调,核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这就是典型的一段官僚话语,人都跑光了,还怎么不信谣不传谣?这样的一些话语,对于科研的污染,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这一次的调查,首先要排除掉的就是官僚习气的影响,否则无法接近真相。对此,大家怎么看?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好夫妻

出国留学,“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的说法是真的吗?

大概三个月前,身边的一个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辞职了,就在大家都纷纷猜测她去向何方的时候,朋友圈的一张录取通知书给出了答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众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去一家好的公司不一样,能去上全美前五的高校,可能是很多人毕生的求学梦想。因为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所以身边少不了各种家长的故事,而关于出国读博,他们提到了“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到底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出国读博究竟真是这般,还是会有比国内更好的出路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出国读博的那些事儿。触手可及的面试每年的秋季招聘,以FLAG为代表的美国大公司开始了疯狂的招募计划,通常来说职位会在三四个月内就被填满,往往到了第二年年初,基本没有什么职位可选了。当然,这种情况会对两种人开绿灯,一种是有博士学位的应届生,另一种则是有工作经验跳槽的人。所以这里面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公司往往更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人,这点毋庸置疑;第二,在这些公司眼中,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其实等同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所以对博士来说,面试触手可及。一骑绝尘的待遇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会存在等级制度,比如国内常听到的P5,用以标记工程师的级别,在美国有的是T系列,还有E系列。不同的级别,代表着的是不同的收入,例如T5级别,对应着的就是25到35万美金。应届生通常是T3,不到20万美金。这里提到的应届生,就是指研究生学历。而博士生通常可以拿到T4级别的待遇,即25万美金的年收入。当然如果你在读博期间成果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话,只会比硕士生多不了多钱。不过大概率的情况是,博士享受的待遇,一骑绝尘。倾向博士的岗位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崛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在求职季是相当的抢手,那时候操心的不是有没有工作可以找,而是究竟哪一家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岗位门槛就是要博士以上。所以本身博士生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属于少数群体,当博士门槛立起来的时候,自然就是供小于求了。就拿很多大公司的算法部门来说,达到数据科学家级别的,没有不是博士的,而且除了是博士之外,还要是十分优秀的博士才行。艰难困苦的过程想读博,并不是想想就行的,一整套复杂的申请流程,各种材料的准备,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艰难的烙印。而申请上了博士,读博才是磨难的开始。博士必须做科研,而且必须做到领域创新级别的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你面临的是无数次的自我质疑,我到底能不能毕业?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做这个方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而且当你看到朋友圈当年硕士毕业工作的同学,晒防晒车,周游世界,你的心态还能否保持平静。看着师兄找到耀眼的工作,看着师弟发出高级的论文,你的神经还能否放松下来。读博期间的艰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有人在挫折中取得正果,有人在崩溃中选择放弃。但我希望看到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般纠结的选择很多同学可能还在读大学,他们在考虑是在国内读研,再去国外读博,还是直接就去国外读研,然后在考虑是否读博。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覆盖你自费读硕的话,其实出国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面临的压力相比于考研其实是小很多的。像我一个考研二战失败的朋友,选择去日本京都大学读研,32个考生录取28人,最终以第24名的成绩成功上岸。读博不会让你暴富,也不会让你赤贫,即使刚开始收入不高,但博士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硕士和学士所不具备的。而且当你环顾当今大企业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中都有着博士学历的背景加持。如果想在科研路上拼一把,就选择读博;如果只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出路,读硕就可以了。回到文章标题,因为我们举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例子,所以至少在这个专业上,不存在“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的问题。而且回归到问题本身,决定一生的,是你的能力和眼界,学历永远是你的垫脚石,选择高学历没有错!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宿命

富二代做科研是什么样的?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甘拜下风吗?

最近有很多朋友说想看看富二代做科研的剧本。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收集素材,采访我身边的富二代科研人员。说实话,以前我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科研圈里这些富二代的情况,毕竟生活水平不在一个层级上,同时自己心中确实有一种由于自卑而引起的对于富二代的轻蔑。但为了准备今天这篇文章,我不得不更深入的去了解这些富二代科研人员的生活。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这一波采访和调查,这些做科研的富二代给我的冲击真的很大,以至于我要打破我写文章的惯例,在今天文章一开篇就抛出我的观点——做 科 研 的 富 二 代,令 人 害 怕MONEY 的 POWER做科研?富二代才是天选之子1、富二代做科研,纯属爱好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旁边实验室有个家庭条件超级好的女生(传说家里资产过十亿)虽然经常照面但人和人之间因为钱是可以产生距离感的所以我在读博的前三年一直不敢和她说过话不过我总能看到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想必大家也在科研圈里混迹了不少年知道做科研多苦多累像我这样的很多人都是不得已才选择了科研这条路相比之下明知道做科研要受苦受累而且又有能力和财力去选择其他生活的富二代们仍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苦行路想必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爱好没错,为了这篇文章我上周特地加了这个女生的微信(没让我媳妇知道)和她聊了聊当问到她为什么选择做科研的时候她斩钉截铁的告诉我:“只是兴趣罢了”任何一件事只有把它当作爱好才会坚持的做下去任何一件事只要把它当成爱好去做成功的概率就会无限提升想比之下你做科研的初心又是什么呢?2、全心全意,无后顾之忧上周我就富二代做科研这个话题采访了与我同为博后的良哥良哥其实不算实际意义上的富二代而是官二代与有钱人的结合体我们做博后的人都知道两年的博后生涯其实非常短暂所以大家都在争取把时间用在科研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与时间赛跑的最大阻碍就是住宿问题由于学校在北京市中心学校周围租房太贵住便宜的房子又太远每天通勤就需要两个小时所以住宿就成了我们发愁的头等大事反观良哥直接在学校旁边的小区买下来一套10万/平的公寓而且还请了位阿姨为他做饭洗衣打扫房间这一波操作为他节约了很多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用在科研上这效果也是拔群博后入站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已经发表了4篇SCI良哥还说如果能留在学校工作他最近五年只会认真搞科研不会考虑其他问题因为他银行卡上已经存满了够他五年内消费的数字而且他觉得除了科研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搞定听完这话我当场吐血、、、、、说了两个身边的例子按照惯例要举个名人例子了弗雷德里克·桑格,搞生物的朋友们肯定知道他,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1943年桑格博士毕业,虽然希望继续留在学校工作,但由于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担心无法打动各个大学的教授。所以,桑格动了动脑子,在求职信后面加了一句“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的确,桑格家有钱,如果不做科研,他就只能去继承万贯家产。不出意料,教授们很欢迎这种自带工资的劳动力,纷纷给他递来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剑桥的一个实验室。就这样,桑格开始了他开挂的研究生涯。。。。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高校的课题组里,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家庭背景殷实不必为生计所烦恼不必为买房而发愁也不必为父母的养老问题头痛他们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人与我们相比更容易做出成就是合情合理的3、起点高,受教育程度好前几天大老板找到我让我暑假期间带着一个读高中的男孩来实验室做实验我当时很纳闷一个高中小孩懂什么不过接触后我才知道这小孩家里不差钱就是缺少个高学历的人所以家里人想培养孩子做个科学家这不从初中开始就经常出没在各大高校的实验室里年纪轻轻俨然已经在着手打造科研晋升之路了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没走出过县城呢冯·诺依曼大家都熟悉吧?这老爷子才是真正的富二代哦不,是富三代传说他爷爷靠着混金融圈挣的钱直接花钱买了个奥匈帝国的爵位冯二代老爷子很注重对冯三代冯·诺依曼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六岁时诺依曼已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谈笑风生八岁掌握微积分十岁读完德国历史学家翁肯的45卷巨著《通史》十二岁读懂法国大数学家波雷尔的《函数论》十五岁受教于匈牙利大数学家加博尔.斯泽戈学习高级微积分十八岁写了第一篇论文。。。。。实际上20世纪的美国顶尖科学家大部分出身于美国的中高阶层家庭财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表率作用与悉心培养为顶尖科学家的事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显然,即使在美国科技界这样一个靠自己本事吃饭、看重实力与个人奋斗的领域,搞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家庭背景带来的起步准备与机会。4、富二代,脑袋大看这个标题你别笑这是真的大概在5年前来自美帝的两位脑神经学家进行了一项绝对可以称为是反人类的实验他们研究了上百名青少年的大脑发现这些孩子大脑皮层的大小(特别是储存知识的区域)很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收入有紧密关联而这项“科研”的结论是:穷人家孩子的大脑要比富二代的大脑小约6%没想到当年赵本山老师在小品舞台上的话一语成谶: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美国人用数据说话的这一特点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一项数据也从侧面证明富二代要比我们普通人做科研有先天的优势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做科研还有希望吗?作为普通人面对科研圈里如此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富二代们我们真的只能甘拜下风就没有突围的希望了吗?我倒也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在科研领域要想从这群天选之子中突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认清努力与专注的重要性5、脑子比较小,更要多思考说到努力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卧薪尝胆啊、悬梁刺股啊这些带着孤独和痛苦体验但这种行为往往属于弱者因为这种耗费巨大的努力最终给你们带来的经常是偏执和自我感动就比如我曾彻夜的看文献看完之后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认为自己就是为科研而生的但过了两天文献里讲的99%我都记不起来更不要提对自己的科研有什么帮助了所以在科研中当你的智力精力和财力都逊色于人时只靠简单的努力二字是很难扳回局面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呢?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在科研圈中最普通的人来说努力的核心不是孤独不是劳累不是痛苦努力的核心是思考思考问题才是缩短人和人之间空间和时间上差距的法宝脑子比较小更要多思考咱们做科研的人讲的就是创新二字只有善于思考的科研人才能从现象中看到问题从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与那些“天选之子”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6、不要被金钱垄断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这些穷小子和富二代最大的差别是什么?钱所以我们这些穷小子脑子里想的得更多的是怎么挣钱怎么通过读博让自己有能力挣更多的钱如何通过科研挣钱养家赡养父母这样来说科研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挣钱的工具和手段哦,对了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是在用我宝贵的科研时间码字赚钱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我到底要不要再继续写下去。。。。因此,在科研活动中,金钱可能占用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本就不大的大脑,分散了我们科研的注意力,这就引起了我们对科学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导致在科研层面本就没有优势的我们更加雪上加霜。正如那句话所说: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如果,有一天你的心中摆脱了金钱对你的诱惑,没有了杂念的干扰,你很可能会发现科研的道路变成了一条笔直的达到,没有了沟沟壑壑,成功会离自己更近。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很难,因为难所以成功的人才少。我们也不是要完全蔑视金钱,只是不要完全被金钱垄断自己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格局,没钱的人很难掌握,但你一旦学会去排除金钱的干扰,便会与众不同。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富二代们的确是天选之子,他们更有时间、更有机会、更有头脑。但我们这些普通的科研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让自己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让我们在面对科学时不那么普通。就好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说过的那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大多数人做科研肯定是为了热爱,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小理想,不再为金钱儿困扰 。